地域特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21:53

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范文篇1

中文“民宿”一词来源于日语的“みんしゅく(Min-shuku)”,是日语假名的汉字译写,从其字面含义理解,民宿即民间可用于住宿的场所。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民宿”一样功能的旅居建筑,但形成和对其的定义各不相同、所提供的功能服务也有所差别。当前,我国官方定义对民宿的限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对建筑层数的要求,不得超过4层;第二是对内部经营面积的限制,规定不超过800m2;第三是对经营性质的限定,仅限于用于住宿。

2我国民宿兴起的背景与现状

2.1民宿兴起背景。2.1.1经济背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侧”逐渐转变为“供给侧”,消费大众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发生变化。传统旅游一般由旅行社组织,按固定线路进行参观游览。该模式较少考虑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缺乏灵活性,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此类单一经营模式与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产生了矛盾。尤其是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出游方式的兴起,充分说明了公众在旅游方式与体验上具有新的诉求,这些诉求需要新的旅游设施出现,以满足公众新的需求。2.1.2社会与文化背景。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回归乡土”的热情将人们的视角转向乡村,转向传统文化,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寻滋润心灵的土壤。而同质化的城市风貌进一步促使人们逃离喧嚣的城市牢笼,想要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地域文化原真性、特有性优势导致了人们旅居方式的转型。从以往的观光型转向深度体验型,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逐渐变为对地方特质文化的深度体验,对于旅游住宿服务的需求也趋于个性化和高品质化。2.1.3生态背景。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人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发展后,纷纷转为高端装备制造、创意产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提供服务和关键技术支持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各行业必须紧跟国家政策,进行积极的转型,加大对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走生态型发展的道路。2.2民宿发展现状。民宿在我国多地起源较早,大都由“农家乐”型餐厅发展而来,后来在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很多旅店经营者将民宿的概念从其他国家引进并开始经营。2015年以后,随着自驾游、自由行的旅游方式变得普及,加之外来文化的输入,这些民宿依靠地域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发展起来,形成了专门的民宿产业,激活了各地旅游市场,也保护了地域文化,使得民宿业在全国不断兴盛起来。

3民宿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3.1设计理念。民宿的第一个设计理念在于增加“地方认同感”。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一个地方,与这个地方的人和物发生各种关系,便会相互影响,甚至能赋予对方某种意义。因此,从“地方认同”理论来看,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吸引未来人口居住的根本在于建立“地方认同”。基于该理念,无论是设计还是经营方面,都应该将民宿打造成一个能充分聚集地域优势文化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对当地文化的保留度和还原度越高越好。这就是民宿设计的根本理念,即不断强化“地方认同感”,让地域价值提升民宿本身价值。民宿设计的另外一个理念是注重叙事性的表达。当建筑形式包含了内在的叙事要素时,它才成为更具有表现力的建筑。当前,民宿的形式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游客也希望通过以叙事性的方式,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地域民俗。此外,民宿的空间布局也可以参考叙事性的陈述结构,将建筑划分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通过叙事性的表达赋予它生命力的象征,甚至可以视它为时间的载体,和那些古老的建筑一起,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精神价值的提高,成为有故事和情感的民宿建筑,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3.2设计原则。3.2.1遵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无论该民宿是新建建筑还是由原有建筑改建而成,在设计过程中,除遵循已经颁布的建筑类相关规定外,个人设计师或设计机构还需参照国家旅游局2017年的LB/T063—2017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2017)、《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2019)、LB/T066—2017精品旅游饭店等行业标准,依法依规开展设计执业行为。3.2.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比较宽泛。民宿设计需要注重生态的可持续与经济的可持续。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绿水青山”理念就是对生态可持续的最好诠释,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夯实了民宿赖以依靠的生存环境。因为游客看重的不仅包括风土人情,更看重其回归自然,尽享原生态的空间环境。3.2.3彰显地域文化与乡土特色。民宿的定位必须展现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为主题。从民宿的设计风格、民宿室内设计到乡村土特产的宣传与售卖,再到村落中其他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民俗展示厅,都要从村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出发,对村落的历史、文化、习俗、地域风情、典故、传说等要进行深入探究。3.2.4遵守当地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是不同地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形成的社会共同准则。这里说的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中的宗教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民宿不是孤立的建筑外壳,必须依附于具体社会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也会增强民宿的独特性,带给旅居者不一样的社会文化体验。

4民宿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4.1注重场地与环境的选择。“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中提到的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其核心要义在于造园艺术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造”,也要依靠外在的“借”。民宿坐落的地点一般为风景秀丽之地。坐落于此的民宿,可以尝试通过独特的选址,结合地域之美,通过以景构境、借景抒情的方式,将自然界的景色“人文化”,借自然之美烘托民宿之美,也可利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进行创作,让民宿的设计更具意境感(见图1),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三者联系在了一起。4.2注重空间的表达效率。“少即是多”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信条。少并不是没有,而是直陈主题,摒弃为装饰而装饰、为形式而刻意造型。建筑的空间有正负之分,正空间是建筑外观和体量带给人的感受。其外观造型一定是当地建筑代表性元素凝练的产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建筑内部是“负”空间,是承载人活动的载体。由于民宿内部体量一般不大,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好各个部分间的关系,注意空间的表达效率,通过凝练的陈设、装饰烘托空间环境,而不是普通日常物品的堆砌。如莫干山大乐之野民宿(见图2),设计者利用凝练的形态语言、配合以简约的陈设,营造出一种宁静、安逸的空间氛围。4.3注重特有造型符号的使用。建筑形成的过程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其造型具有的符号特性,往往令人与地域文化产生联系。例如福建客家土楼、云贵地区干阑式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当然造型不只是型体,也包括建筑表皮、材料等因素。为了保证民宿的独创性,需要在造型设计中体现出独特地形地貌带给建筑的影响,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宿具备的特有气息。因此,在进行民宿设计时,可将这些地域性元素直接用于空间视觉的塑造上,从而形成地域性氛围。同时保证对设计细节的塑造,确保所有的细节都与整体空间氛围保持一致。4.4注重地域材料的取用。自古以来,我国建筑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而且通常就地取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随着加工工艺与技术的进步,更多地域性材料如青砖、筒瓦被用到建筑建设中。可以采用当前设计语言、配合最新的加工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赋予这些材料新的生命力,以促进民宿具备地域符号性。如河北吕家村造物民宿(见图3),当地盛产石材,设计者很好的利用该石材进行内部装饰,让居住在此的游客可以充分沉浸到该室内空间。

5注重文脉的传承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形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唯有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全新维度的开掘开拓,才能确保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地域体验性。虽然时代在发展,很多文化也会衰亡,但多年沉积后,依然保存到现在的地域文化则是当地文化的精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依然历久弥新。民宿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载体,是新型旅居方式的物质化呈现,艺术化的再造,应不断结合目前的先进理念、形成新时代下独特的设计语言。6结语民宿是展示地域风貌的一扇窗口,地域性的设计语言赋予了当地民宿建筑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让民宿设计更加出彩,更好的传承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贝贝.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以延安宝塔山景观风貌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11):82.

[2]陈卓.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1-2.

地域特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

江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南小城。今天的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有着中国制造第一县的美誉。历史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使这座城市具有独特气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若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江阴地域文化,对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内涵都将大有裨益。

一、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打造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追求,也是学生素养中的基本要求。江阴历史悠久,有着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境内的高城墩文化遗址、佘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江阴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开发江阴的人文始祖春秋季子明礼义、讲诚信的品德被广为传颂,当地百姓为怀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至今仍被人瞻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抛弃名利,不畏艰险,遍览祖国山川,对地理地质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江阴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阴军事文化遗存丰富,黄山炮台旧址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一个个爱国主义的悲壮时刻。江阴被称作“忠义之帮”源于江阴人民抗清守城81天,遭到清军屠城,最后全城仅存大小53人的悲壮故事,这也是江阴人“民性刚”的体现。江阴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近代文化名人“刘氏三杰”对中国文学和民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江阴民间文艺形式多样,民乐演奏、舞狮舞龙、锡剧、评弹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人才辈出。这一系列的文化遗存所包含的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反映着江阴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它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要培育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并且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利于学生内化与心,进而外化与行。(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促进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截止2017年有47家上市公司,有9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江阴板块”,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我院毕业生近90%初始就业地都选择在江阴,近60%最终在江阴落户安家。毕业生能否在江阴顺利就业、创业、守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要能适应、认同地方的文化。江阴人素以“南人北相”“吴风燕骨”为自豪,即指江阴人兼蓄南北文化精华,养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刚柔并济性格。江阴民营企业大多由最初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期间经历了多次发展的瓶颈和重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里多具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品质。这些地方企业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所体现,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创业,进而带动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校,是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高职院校在地方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能为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江阴地方经济特点提出了“现代班组长”的培养目标,“现代班组长”文化充实提升了江阴企业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参与特色地域文化建设,对提高特色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江阴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成绩突出。如体育部教师成立舞龙舞狮训练队,在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取得第三名的骄人成绩,让江阴传统的舞龙舞狮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传扬。管理系旅游专业与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合作,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徐霞客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提升了对徐霞客研究的水平。江阴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下,丰富了内涵,提高了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把特色地域文化引进来,丰富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特色、教育理念、学生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的构建来自于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可实践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首先在教科研活动中融入地域文化。为此,学院组织编写了有关江阴地域文化的校本教材,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安排课时,并开设了《江阴历史文化》的选修课程,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学让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认识江阴地域文化。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江阴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华西村、海澜集团等,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江阴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上升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认识;黄山炮台、渡江战役纪念馆让学生感受了爱国主义就在身边,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华西村、海澜集团等现代企业的参观,让学生认识了具有江阴特色的企业文化。科研工作中重视对江阴地域文化的研究。近年申报了相关课题并指导学生申报研究江阴地域文化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例如用江阴明星企业来命名校园的各条道路,校园文化墙定期介绍江阴著名企业,在校园矗立徐霞客雕塑等。物质文化建设手段直观,视觉冲击力大,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再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特色地域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广泛参与,传播文化最为活泼和快速的一种形式。融入江阴地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快速高效地了解江阴地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学院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江阴特色地域文化活动。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邀请江阴文艺工作者用江阴地方的文艺形式,结合江阴的典型人物进行表演宣传,形式独具特色,深得学生喜爱。学生既受到了教育,也了解了江阴文化。再如,定期邀请江阴企业管理者、创业者来学院大讲堂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接受了江阴企业文化的熏陶,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二)让高职校园文化走出去,提振特色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的一所高等院校,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功能同时,还肩负着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推动和引领地域文化建设的重任。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间接的科研成果、社会化服务影响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输送高素质人才推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江阴民营企业发达,在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院针对企业的需要提出“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现代班组长的素质要求培养学生,提出“现代班组长”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还要有一定的领导才能。为培养合格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特开设了“现代班组长”课程,并以成功素质拓展计划为抓手开展多种旨在培养“现代班组长”素质的活动,“现代班组长”文化氛围浓郁,毕业生广泛得到江阴企业的肯定,一些毕业生在事业上已经小有成就,社会反响良好。人即是文化的载体,学院向江阴企业输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促进了江阴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提升了江阴企业文化的内涵。2.提供社会化服务提振地域经济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把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企业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能活跃地方文化生活,提升特色地域文化水平。近年师生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表现活跃,成绩斐然。模特队、主持人协会应邀参与企业的各类活动,展现了青春活力的现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教师积极参与社区读书会,做公益讲座,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教师还参加了各级各类文化活动比赛,在省级、全国级均有骄人的表现,为学院争光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江阴城市的知名度,丰富了江阴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

总之,高职校园文化融入特色地域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并为高职学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培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为地方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特色地域文化水平起着积极作用。二者互为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作为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都应为二者的融合发展积极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江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江阴历史文化精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仲淑秋.高职校园文化与淮安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54-56.

地域特色范文篇3

论文摘要:西南民间雕塑是西南早期原始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它同普通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同当地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对本土民间雕塑的研究对当代雕塑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活动。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发展同它所处的文化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西南民间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尽管石器的制作只是为了获得生产工具,石器的加工也极粗略,但石器的基本形态及对石头的打磨加工无疑已具备雕塑的因素。新石器时代,铜器的产生标志着雕塑艺术的诞生。随着青铜艺术逐步发展,雕塑艺术日趋成熟。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人像作品,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形式手法都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青铜制品,造型生动、风格独特,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作品足以证明在两千多年以前,西南地区的雕塑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西南地区的文化始终保持自己早期的固有面貌,其民间雕塑也因此而保留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在西南民间雕塑艺术中,由于各种自然环境和各民族不同人文习俗的影响。西南各地的民间雕塑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云贵高原中部,气候温暖,民情敦厚,民间雕塑多单纯而质朴;而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民间雕塑多神秘而狞厉。汉族的作品,风格多繁复,有明显的明清晚期世俗化倾向;少数民族的作品则更具自己原始粗犷的风貌。

“如果艺术作品再现的事实没有隐含着某种观念,我们就不能把它称为象征性的艺术。”文化史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原始民族,当其由蒙昧野蛮向文明进化的途中,都曾经历一个“巫术文化阶段”。原始雕塑同这种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偏僻乡村,人类早期社会形态至今仍没有根本改变,原始文化的残留形式十分普遍,宗教信仰繁多,神灵崇拜盛行,民间雕塑艺术同这些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相当部分是这些活动的直接产物。

在民间雕塑中,象征意义的实现建立在所蕴含的观念为群众普遍认可的基础上,否则人们就不可能确切把握其象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雕塑作品蕴含的意义必须通过作品本身的形式特征直接传达出来,这一点是雕塑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西南民间雕塑艺术中,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手法,它们所起的作用是给一个无形的观念赋予形体。

西方古典雕塑以再现取胜,中国传统雕塑以表现见长。表现性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已有所下降,但在民间雕塑中却一直稳固地保留着,这一点在西南民间地戏“脸子”(面具)或木瓢“吞口”艺术作品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地戏(跳神)源于古老的“傩舞”、“傩戏”,它是民间一种重要的“驱疫逐鬼”的祀神仪式,在贵州安顺一带广为流行。脸子是地戏的标志和灵魂。地戏脸子人物繁多、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武将”、“道人”、“歪嘴老苗”和“魔鬼”等几类。地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每个脸子都有具体的人物为依据。从艺术风格上看,脸子在西南民间雕塑中最具有写实风格。但是我们仍然不难看出,脸子的形象极度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烈的表现意味。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脸子的具体形象也许会在我们脑海中淡漠,但那种或威严、或恐惧、或滑稽的夸张表情,却难以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人类社会的早期,世界各民族的雕塑都是着色的,希腊、埃及、中国都如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雕塑在艺术家手中逐步演变成纯粹实体的造型艺术,而彩塑仅在民间雕塑中保留下来。在西南民间雕塑中,彩塑占很大比重,从某种角度看,它实际上是一种集绘画与雕塑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某些艺术品类中,如木瓢吞口艺术,彩和绘已成为主要表达手段,雕和刻则极为简略。

昆明地区的吞口,多画于木瓢之上,色彩丰富,色调厚重,在红或蓝的底色上以黑色和白色勾绘纹样,然后施以极纯的对比色,整个形象稚拙、大方,充满幻想而富有装饰性。地戏脸子和吞口都属于浮雕类,民间浮雕的手法灵活、自由,以装饰和线刻为主要手段,既不按比例压缩空间,也不按空间透视构图,这同民间雕塑的功能形式和民间艺人的空间意识是一致的。

在圆雕作品中,景颇族木雕很有特色,这类作品通常较大,多在一米以上,头和躯干用整木刻成,头饰和手另外榫接。装饰纹样以三角形、菱形为主,颇似彩陶纹样,色彩多限于黑、白、红三色,极富现代感。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民间雕塑艺术中也应用得极为广泛。线条与立体材料的融合构成民间雕塑的重要特征,在西南民间雕塑中,线条的应用极为随意、灵活。线的处理手法有两种:一是刻、二是塑。前者在各种材料中都用得很多,后者仅在泥塑和陶雕中应用,这一点是由其材料性质所决定的。在民间雕塑中,由于局部的体积用线处理,整体显得更为单纯而概括。同时,由于线条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使民间雕塑的审美内涵更为丰富。

不是所有民间艺人创作的雕塑都能归入民间雕塑的范畴。例如,我国传统的陵墓、宫苑雕塑虽然也为民间艺人所作,但我们却有必要把它同民间雕塑区别开来。民间雕塑产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土壤中,同劳动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同他们的精神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其内容上的单纯、直率与形式的稚拙、简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其特质所在。而陵墓宫苑雕塑,虽源于早期的民间雕塑,但由于被统治者所把持而逐步脱离了民间现实生活,它所反映的是统治者的审美意识,其本质上已成为权力意识和等级观念的象征。在陵墓雕塑中,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茂陵、唐代乾陵到明代的十三陵,尽管形式风格各异,但无不以追求庄严、崇高的审美意境为目标。这一点是由其所蕴含的本质内容及功能作用所决定的。

如果把西南民间艺术同现代艺术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手法和形式上的许多相似之处。那些原始稚拙的形式,有极强的现代感,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中,也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现代艺术活动,是人类追求差异、变化和多样性的活动,在现代雕塑创作中,形式的创造、个性的表达、审美价值的实现,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

西南民间雕塑从本质上看,是西南早期原始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它更多地体现人类的群体意识而非个人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处在一个较低的阶段。在原始人看来,客观世界到处布满了神秘的幽灵。在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人们不得不借助巫术活动,沟通人与客观世界。在巫术活动中,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混沌交织、难以区分。由于民间雕塑所具有的宗教巫术意义,使它同人的生命本质紧密相联。在西南地区,人们在进行某些具有明确图腾意义作品的创作时,态度是极为虔诚的,像瓦猫、吞口、脸子这类作品,完成之后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赋予作品灵性和生命。心诚则灵,从这一角度看,在民间雕塑中,真与美是完全一致的。公务员之家:

民间雕塑具有早期艺术所特有的朴素造型原则和规范,它充分显现出人类童年的纯真稚拙。民间艺人的创作无拘无束,充满幻想。他们从不以模拟客观对象为目标,而是把精神意念的自由表达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同现代艺术相比,西南民间雕塑似乎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在这里,没有狭隘的个人功利意识的羁绊,没有理性教条的束缚,人们排除了大自然与客观世界对人的种种阻碍而获得了精神创造的自由。奇妙的联想、形体互渗、自由时空等,构成西南民间雕塑的奇异世界。今天,文艺创作的多元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复归本土已成为部分雕塑家的自觉趋向。在这一背景下,西南民间雕塑的意义和价值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地域特色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文化;融合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需要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为主体,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人对美的事物的精神追求进行的艺术化的环境空间创造。它的形式不单一以绘画、雕塑等艺术方式展现出来,它是通过对环境空间进行围合及内与外的联系,进行融合与共生的环境艺术创造。这就要求人们在对环境艺术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而又整体性的把握,从而找到解决方案问题的方式方法。在人类对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生存与行为方式在空间中与环境的关系越发的密切,在不断提高生存与行为需求与质量的同时还要充分满足人们在空间环境中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综合学科系统,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与人文社科领域的相关知识系统,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不断扩展丰富其内涵。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由于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综合业务能力欠缺,环境艺术设计目的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设计作品整体性不强、功能设计不佳、设计感不强、设计作品文化底蕴表现底下,一味地追求设计作品的形式感,而忽视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造成设计作品千篇一律。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项目开发与设计实施应该充分展现出民族化、地域化、个性化。

二、甘肃地域文化特色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色资源

甘肃传统文化底蕴丰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的因素,甘肃地区具有农耕文化文明、草原文化文明、丝路文化文明、宗教文化文明的聚集地。这里的敦煌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彩陶、青铜器文化遗址影响深远;丝绸之路文化历史悠久;黄河文化与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的多民族聚居社会环境为甘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又厚重的基础。甘肃地区特有的砖雕、皮影、剪纸、刺绣、曲艺、“花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等构成了甘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地域文化特色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表现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甘肃地域环境文化与艺术资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应当把握时代设计的潮流,对甘肃传统文化和甘肃地域环境艺术进行开发与研究。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特色融

合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进行全面协调,创造出满足人需求的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以人为主体的生存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内容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与最终目标。[1]文化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地域文化特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特征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从这一意义上说,地域特色是特定地区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它蕴蓄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因此,文化环境是历史的见证,是延续地域发展的重要因素。[2]环境艺术设计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哲学、和城市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比较、类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环境艺术设计展开思考。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公平与效益、民族与世界”等矛盾体的激烈碰撞中,寻找并剖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获得对环境整体观的本质认识,从“现代化、人本主义”等相关社会学理论角度来解读环境整体的发展问题。这还需要人们建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运用系统性思维去处理环境艺术系统设计。[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地域文化的积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向前发展。甘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环境艺术设计开发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精神是环境设计特色的根本出发点。

作者:刘方靓 马牧群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75).

地域特色范文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行政中心;皖北民居

近年来,各城市不断加大行政中心的建设力度,力图展现城市行政风貌,打造城市品牌形象。但很多设计过于追求造型、宏伟等需求,缺少地域文化特色等理念,使得建设成本比较高,普遍存在“华而不实”“千宫一律”的问题。若将地域性文化融入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中,可在打造城市特色的同时,使得城市精神得以延续。

1分析地域文化概况

地域文化是一个较为模糊、抽象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域时空下,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系统,包括民俗文化、经济文化、环境文化、自然文化、社会文化等。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传播范围有效扩散,逐渐占据一定的地域空间,形成能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地域色彩。1.1形成原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民族划分、政治环境等。其中自然环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人口大迁徙,如走西口、闯关东等,推动了文化的迁移。1.2文化表现。根据地域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表现也有所差异,包括宗教信仰、精神信仰、饮食文化等。建筑特色也因地域不同而各有不同,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民居、岭南风格、徽派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福建土楼等。

2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要点

2.1科学布局。将地域性文化特色融入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中,需要将地域文化进行分离、整合、再分离,将文化与自然、环境、历史结合,以遵循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科学进行布局。2.2重塑文化。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使得文化内涵、表现方式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但部分传统地域文化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加大文化挖掘力度,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整理与分析,同时,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文化也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确保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效果。2.3合理表现。由于地域文化内容比较多,所以如何进行文化表现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一旦出现表现缺陷时,则会对行政中心设计效果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设计师正确把握地域性文化,通过转译创新表现其特色。

3探究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实践

3.1项目背景研究。(1)张家界的背景介绍。近年来,界首市城市发展水平快速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功能也有了更高的需要。政府为了保障服务效果,拟建颖南行政中心,以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高效政府、便民政府的建设进程。界首市地处安徽省西北地区,属于县级市,拟建行政中心周围有东升南路、颖河路等多个交通干线,并靠近南湖公园、广场,具有良好的景观条件。通过前期分析,得出大多行政中心都存在形式单一、规模宏大、创新效果差等特点,不仅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对服务效果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设计对项目地域文化进行详细分析,强化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2)新时代行政中心特点趋势研究。新时代下,城市居民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对政务中心有了更高的要求。①健全信息沟通平台,完善信息传输的双向性,既有利于居民了解政务信息,又保障民意的传达,促进问题有效解决;②政府应创新服务理念,摆脱被动服务的限制,提高服务主动性,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③设计应优化市民广场的功能和性能,使其具备趣味性、观赏性、停留性等特点,以实现市民广场的价值;④行政中心形象应该更具亲民性、公开性、特色性,避免纪念性过强,亲切感不足;⑤加大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应用力度,有利于打造城市品牌特色,强化居民的文化共识,保障建设效果[2]。3.2规划构想及理念。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尤其是对于行政中心来说,作为城市的品牌形象,应将本地域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融入到设计工作当中。此设计力求将张家界首行政中心打造成皖北地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最美”行政中心。界首市是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将“以皖北文化为根、界首特色为魂”作为理念贯穿整个设计中。通过对皖北合院的传承(见图1)、皖北民居符号的提炼(见图2)、界首剪纸的萃取(见图3),综合采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设计及景观营造等设计手法,最终形成设计方案[3]。3.3空间规划布局。本项目力求通过合理布局,打造一个政务、商务复合型的园区,分为开放、较为开放、相对开放、相对私密四大功能区(见图4),具体分区如下:第一,行政办公区相对私密,分布在基地中间偏北测、避免人流混杂;第二,商务办公区相对开放,面对城市道路分放基地两侧;第三,市民服务中心和城市建设档案馆较为开放,布置在颖河路一侧,面对南湖公园,提供市民良好景观,同时也起到整个基地的形象展示作用;第四,市民城市公园最为开放,布置在基地中间临近颖河路,是南湖公园的延伸与渗透,同时串联各个功能,为提供市民良好的活动休闲场地。3.4设计策略。(1)皖北合院的传承与界首剪纸的萃取。在行政中心的造型设计上,将皖北合院与界首剪纸文化进行了融合,通过提炼、萃取、整合和拓扑变形等一系列手法和设计视角,形成了一组犹如皖北原始村落般层叠围合的建筑体量。同时整体布局呈现一个“界”字形结构(见图5)。(2)植入庭院。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将庭院植入,打破以往行政办公的单调沉闷,使得空间灵动富有生气,打造现代生态园林式办公,表达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转译、传承,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皖北民居符号提炼。皖北合院采用大量的灰瓦、青砖、木窗等材料。在设计中,通过现代手法对传统材料进行处理,如对部分屋顶采取变异弯曲处理;将青砖墙镂空搭接作为建筑基座;将木窗转译为木格栅等,再现皖北建筑大气的神韵,对传统尊重与传承的同时彰显时代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4]。(4)市民情感公园打造。当下,政府向便民政府、高效政府、亲民政府方向转变。因此,合理规划市民情感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强化市民的情感体验,展现公园的价值。对此,公园设计按照书法的形式,将公园栈道设计成“首”字结构,并在公园内布置了一些人文纪念柱,刻注界首特色,既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游玩娱乐场所,又可以起到城市文化宣传的作用。城市文化公园的介入与体现皖北特色的建筑群体相辅相成,营造出亲切、透明、开敞的行政中心形象(见图6)。

4结束语

行政中心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的“客厅”、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政府形象的传达者,其设计建设的重要性十分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以及对实践案例的剖析,可以对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与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的观点与思路。

参考文献:

[1]庄惟敏,张维,屈张.行政建筑的时代特质与地域性表达——玉树州行政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5(07):58-59.

[2]郝恺.延安北部新区行政中心设计及其地域化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王军,王一鸣.巴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J].重庆建筑,2011,10(12):20-23.

地域特色范文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近几年美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学校、美术教师的关注。美术教师开始积极探寻提升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举措。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例,其具备时代性、地方性以及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合理选择与开发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是构建先进、特色化的学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必经途径。

一、科学、合理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涵盖地理资源、文化资源两方面,为源于生活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创作参考的资源。教师科学、合理地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引进学校美术教育课堂,一方面可丰富美术课堂的资源,让美术创作广泛涉及地理景观、人文特色、本地物产以及民俗等方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体系,突出学校教育的风格。通常来说,可被作为美术教育资源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理风土文化资源,如当地特色自然景观、名胜、市场、田园山水等。第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如建筑古迹、传统特色工具等。第三,地域艺术文化资源,如当地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像、壁画等。教师需以美术教材内容与教学侧重点为中心,从多种文化资源中选择出最具有教育价值且与教学内容最为契合的文化资源,并不断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水平,更为直观、灵活地将教材与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共同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服务。

二、借助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带领学生走进并感受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底蕴深厚,要想学生在地域文化中获得美术创作灵感,教师须带领学生走进地域文化,通过切身的感受,达到教育熏陶的目的。各地区由于地理的差异,所展现的地理景观是不同的,美术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带领学生投身大自然,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如,美术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到大海边,并设置主题绘画任务“我身边的大海”,要求学生在游玩后根据自身的独特感受、景观体验,创作主题画作,并在之后举行画作分享与评比活动,让学生说出绘画感受,在评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悠久的历史中,我国各地都遗留下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建筑,包括寺庙、古镇、小巷等,皆具有较高的艺术教学价值。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或民俗活动聚集地,讲解其中的历史或典故,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如,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不仅有着大量特色建筑,还时常举办灯展、民间表演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并以参观、写生以及创新性创作活动组建教学单元,以锻炼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素材的能力。

2.借助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开展综合教育活动

各地区除了地理环境文化、民俗文化等可作为美术教育资源外,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也可以成为美术教师创新美术教育模式的关键。美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创作风格。学生在欣赏美术文化作品时,不仅可以学量美术作品创作技法,还能从前人经验与优秀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麦秆画制作工坊,并在专业艺术家的指导下体验麦秆画制作,感受美术文化魅力。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为制作工坊设计麦秆画图案。这既让学生参与了美术创作实践,又可顺势将麦秆画这一传统美术形式带入课堂,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全国各地都有艺术博物馆,其收藏了该地区从古至今的大量美术作品,涵盖了地域美术文化的精髓。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博物馆,了解当地艺术、文化的创作背景与发展历史,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介绍下进行美术审美体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特色化美术创作灵感。

结语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涵盖面较广,内容丰富。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进而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组织综合性美术创作活动,以创新美术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感受地域文化的同时,汲取文化精华,总结美术创作经验,提升美术学习的水平。参考文献:

[1]胡红春.探究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地域文化因素的结合.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2]盘莉娜.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地域特色的审美需求与文化共识.文化与传播,2016(2).

地域特色范文篇7

关键词:地域性;公共艺术;地域文化;地铁空间

地域性公共艺术所指的就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由公共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这一地域性公共艺术存在相对较为明确的地理界限,而这与周边地域的公共艺术存在极大的区别,具有颇为独特的特色与特征。从视觉印象以及精神感知两方面进行观察,作为特定地域内能够表现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地域性公共艺术对该区域范围内所特有的地理景观进行了极佳的展现,同时对于人类文化对于自然的烙印以及文化的延续都有较强的反映,这从侧面展现了人群对于地域的认知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路历程[1,2]。

1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文化是存在地域性的,中国城市的成长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界限的,也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滋养下。许多考古发掘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的传承其实就是由许多个不同部落所组成的,这同样可以将之称为“亚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具有不同风情的地域文化史源于人们所生活的特定环境,经过时代的耕种与苦心经营的结果。不同地方的水土养育了不同的人,并促进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而这些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3-5]。在最近这些年,为了加快城市交通的建设,国内许多城市进行了地铁的建设,而随着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地铁建设中对于地域人文方面的建设也逐渐提升,例如业已建成的北京奥运专线,在其设计中蕴含着大量的青花瓷、风筝、中国红柱子和灰砖等颇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地铁室内公共艺术装修设计中;除此,奥林匹克公园站设置在“水立方”游泳馆下方,在其站台顶部就采用了与水立方较为相似的变形水泡设计,这些设计使国外内游客对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有所领略和感悟。而在香港地铁的设计中,其中一个站的名字就是“迪士尼”,这个站台的设计与装修具有极为鲜明的“迪士尼”风格,这就体现了地铁站较为鲜明的公共艺术功能,即导视性,或者说是标识性,这样可以为乘客降低混淆车站的几率。上海地铁十号线的许多车站,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站、豫园站以及江湾体育场站都设有大型艺术品专售店,将城市底蕴、文化与艺术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在城市交通中。而在沈阳地铁2号线上,在地铁沿线上根据周边不同的建筑风格,建设了“一站一景”的站台装修风格。这样的地铁站设计风格可能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与该地区地域风格艺术特质进行很好的融合,缓解乘客在旅途中的审美疲劳[6-8]。

2长春地铁中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现状

考虑受到诸多影响的限制,因此目前在长春已经投入运行的地铁车站空间地域性公共艺术方面的设计与建设颇为落后,而作为一种日常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其给与人们生活中的印象都是单调而乏味的,存在的形式与人文环境缺乏联系,这就造成了乘客精神层面的缺失。通过各方面的了解,长春地铁在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中存在下列问题[9]:1)地铁站在公共艺术内容与设计方面存在单一的问题,而且缺乏与地域文化的结合;2)地铁基础公共设施在设计方面过于陈旧,而且欠缺时尚感以及观赏功能,同时不具备完善的功能性与艺术性;3)对于地面、柱面以及天花板等有效面积的利用程度太低,而在最佳视觉位置的墙域都被广告所侵占,这对于公共艺术形式的拓展是十分不利的[10,11];4)艺术形式缺乏公众的加入,缺乏与设计师的互动。

3地域性公共艺术在长春地铁部分站点

建设中的应用构想到目前为止,地铁车站的国际化设计存在两种主流的设计方案:分别是个性化设计和标准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所谓的每个地铁站都采用不同的设计模式;而标准化设计就是采用模块化设计[12]。通过对长春地铁现在的情况与条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拥有协同统一建设标准的前提下,然后对各个不同支线上地铁站的地域风格进行重新设计。在标准站的设计上要首先强调其共性,而对于支线重点站的设计上则要凸显长春城市的特色,不断对每个地铁站周边的地域文化进行渲染。这样的地铁车站建造设计规划方案一方面有利于长春旅游城市特色的突出和强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地下轨道空间的可识别性,对于乘客来说,可以更好的识别各个车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在长春地铁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理清以下原则[13]:

3.1公众性

在地铁车站的空间艺术设计时,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最基本的交通职能方面的需求,这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方面的需求,如心理、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交通空间,为乘客及车站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人性化的服务,就需要以这些方面的需求作为基础:1)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惬意的生理环境,地铁站在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防雨方面的有效性、风以及空气的流通,而生理上的舒适还需要考虑到光线的引入与防护,同时需要对适当光照添加的维持等必要性因素进行考虑,甚至是乘客在地铁空间中的感官环境也需要进行周到的思考。2)营造一个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能给与乘客舒适与愉悦感的环境。以人为本”既需要将设计上的细节进行完善,甚至达到体贴入微的境地,针对于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与刚性需求进行设计,同时要达到对于使用群体精神层面的关怀。如果地铁车站的环境营造引起了乘客的消极心理,就会给乘客带来包括烦躁、低落等消极情绪,甚至会影响乘客的心理健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地铁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为乘客营造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与氛围。最后,乘客在心理上的舒适程度对于安全感具有极大的依赖,即依赖于地铁员工的抽象化存在以及无拥挤情况出现的愉悦印象。为了帮助乘客在车站内的连续活动感受有所掌控,在地铁站的建设当中必须保证他们身处一个环境友好与舒适的系统当中[14,15]。

3.2地域性

在现代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当中,每个城市都存在自己的先天个性与独特的特征,而在许多自然因素当中,除地域外,其他的都会随着城市设计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而为城市平添新的内涵与特质。城市中地铁车站的空间设计与构建应该首先从城市自身形象的方面进行考虑,突出其特征,每个城市都拥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故此迥然不同的地形与气候都会为该地区的人群滋生不同的观念与生活习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验证了这句名谚,道出了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正是复杂多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滋养了具有不同生理与心理特点的人类,而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与构造方面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地域个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的型态。作为民族历史性遗产在现实中的充分展现,而其中必然存在许多特定的内涵与精神。它所承载的是整个地域的价值取向,它将对该地域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16]。

4结语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地铁凭借其快速、优质的服务而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地铁站的空间设计艺术形式应该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17]。地域文化对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来说十分重要,作为其精神内核,可以基于这种精神内核来进行地铁站空间环境与品质的改善,满足乘客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将地铁转化为一张推动地方经济、展示地域文化的名片。任何一座城市,其地铁站空间的建设与设计都值得城市规划管理者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

作者:韦宝畏 李波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J].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1):32-36.

[2]周斓民.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及其动因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16(7):123-125.

[3]曹炳坤.地下铁道与高架铁道[J].科学24小时,2002,12:18-22.

[4]平原.城市结合部交通现代化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9.

[5]冯健亲.南京地铁一号线艺术品创作设计随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15(1):118-121.

[6]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J].装饰,2007,24:231-234.

[7]陈学文,董雅,李靖源.形态与心态的互动—论地铁站空间的识别性设计[J].装饰,2007,14-17.

[8]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9]侯宁.从乘客的感官焦点看地铁公共艺术位置与形态的设置[J].装饰,2007,12:15-17.

[10]张鸿雁.城市象形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陈寿灿.建设城市文化与提升城市竞争力[J].浙江学刊,2002,12:121-124.

[12]石向实.城市文化与现代化[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4:112-114.

[13]朱丽敏.北京与巴黎地铁环境设计之比较[J].装饰,2007,32:123.

[14]张嘉秋.论地铁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J].装饰,2006,12:23-25.

[15]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地域特色范文篇8

关键词:鹤文化;达斡尔族文化;齐齐哈尔

一、引言

齐齐哈尔这座黑土地城市已走过800年的风风雨雨,也积累下来了非常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齐哈尔是丹顶鹤的故乡,因此被评定为部级自然保护区。这座城市还有细石器文化遗址———昂昂溪文化遗址,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漫长的人类发展使齐齐哈尔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北方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地处北纬47度的齐齐哈尔冬季气候非常寒冷,高寒地区的冰雪文化独具特色,如栩栩如生的冰雕、玲珑剔透的冰砌、气势恢弘的冰雪大世界等等,但齐齐哈尔更具特色的是鹤文化,而今互联网催生民俗生活不断创新,使齐齐哈尔的鹤文化发展与时俱进,也加快了继承和传播鹤文化的速度。

二、齐齐哈尔传统鹤文化由来和产生

齐齐哈尔因鹤而扬名中外,也称“鹤城”。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32公里,是为了保护鹤群专门建立的保护区,每年都会在这举办“观鹤节”,是当地最欢乐的日子,这里是丹顶鹤的“乐园”,也是达幹尔族和满族的故乡。在齐齐哈尔观鹤的最好月份在四、五月份或八、九月份。调查发现:保护区有15公里长,37公里宽(南北长80.6公里,东西宽58.0公里)共21万公顷,有高等植物468种,鱼类46种,鸟类260多种,其中光鹤的种类就有6种,这里还有草场、林地、居民区以众多的湖泊和沼泽,最深的湖有5米深,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优质的生态系统给仙鹤带来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在榆树岗还有展厅和繁殖场,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媒体介绍。

三、我国民间形成的鹤文化

古往今来,鹤在中国一直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它仙风道骨,仪态万方,鹤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丹顶鹤作为一种大型禽类,常年生活在沼泽地带,也被人们叫做“湿地之神”,其同地处严寒的树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因为丹顶鹤寿命可以高达五十到六十年不等,松树有常青和不畏严寒的高尚品德寓意,人们经常会把仙鹤和松树联系描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早在八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鹤与人类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鹤骨笛是我国已知年代最久远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七音阶乐器,它被誉为中国音乐史的奇迹;从古至今,丹顶鹤被认定为一级保护禽类。在明清阶段,文人通过诗书表现出丹顶鹤清廉公正的品质。文官的朝服,一品文官官府绣丹顶鹤,将其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刺绣的重要图腾,因此人们也常常称鹤为“首品鸟”,可见当时中国民间对鹤推崇至极。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还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鹤”,都蕴含着对长寿吉祥的追求,并用高等级的青铜器饰品来进行表达;在经典古籍《毛诗》中有这样的记载:“鹤鸣,诲宣王爷”,这是人们用鹤的栖息环境和善于鸣叫来比喻自身是隐居求志的贤人君子,传达了想要皇帝或统治者来任用他们。由此可知,鹤的形象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出现时都被赋予及其高尚的品德并且人格化,古人也将鹤象征孝道,鹤还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例如长寿、品格高尚、圣洁、清雅和贞洁等。因此鹤在人们眼中的品格已经达到不言而喻的地位。

四、齐齐哈尔鹤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通过齐齐哈尔旅游展览会走进其它城市,以此加强各地文旅企业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文化旅游会展一般分为三大板块:“鹤城美丽风光”“鹤城独特美食”和“鹤城精工细艺”。“鹤城美丽风光”的有关展区展示独居特色的冬季风光。通过多种形式的全面图片为游客展示鹤城的独特魅力使人们身临其境。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丛中雪地观鹤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龙沙公园的雪景中漫步观赏感受北方的银装素裹雪景之美、在龙沙动植物园与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动物感受自然之伟岸,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真实生动、无与伦比的齐齐哈尔。“鹤城独特美食”展区展现齐齐哈尔独有的特色美食。“齐齐哈尔芭比Q”特色烧烤、嫩江捕捞出来的纯天然鲜鱼、品一品刚出锅的锅包肉香酥可口、外焦里嫩、还有达族特色餐饮、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地方名酒……让你情不自禁为鹤城美食点赞使人流连忘返。“鹤城精工细艺”展区展示精美的器物用品。在展现的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旅游纪念品中,依安陶瓷凭借优质的“中国五色土(北方紫砂)之乡”美誉走进大家的视野:宝石器玉、陶瓷陶器、水晶、雕塑等以丹顶鹤为主题的十几个系列的原创精美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齐齐哈尔同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因鹤而闻名于世,鹤形象已经成为齐齐哈尔的城市名片,鹤文化赋予城市无与伦比的美感,透露出城市同生态和谐相处的友好氛围。我们应充分发挥齐齐哈尔自身优势,利用自身优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保存古老的传统鹤文化,并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鹤文化养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加快鹤城人民培养鹤文化意识的步伐。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丹顶鹤给齐齐哈尔提供全面化的文化资源,这将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经济发展。丹顶鹤所展现出的鹤文化能够同城市相适应,在城市化发展中无处不展现出鹤文化的魅力。通过鹤文化这一基础资源,为城市的艺术创作提供多样化的灵感,进一步带来艺术文化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城市鹤文化建设。

五、鹤文化特色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强化文化凝聚力。在时代的推动下,现代化经济社会焕然一新,物质需要同精神相适应,才可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针对文化特色而言,其能赋予我们精神感染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中华传统的文化。虽其历经时间较长,可是能够保存着不变的民族特色,使得鹤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以及发展。这样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得到开发以及创新,才可以被赋予时代特色,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充分展现出鹤文化的特色,也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鹤文化将鹤城人们的生态意识以及历史认同进行结合,充分显现出鹤城文化的独特内涵,能够基于城市发展带动思想发展,为世人表现出创新化的鹤文化氛围。其具备鲜明的文化特性和区域特色,能够给文化创新带来推动效应,使得整体的文化资源能够被挖掘出来,它是鹤城人民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齐齐哈尔特有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宝贵文化财富,它不仅直观地体现在我们的风俗习惯、生产劳作、饮食和建筑、生活内容和各种古籍经典文献当中,而且它已经内化为鹤城人民所特有的知识构架、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规范,渗透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别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鹤文化的发展,由古至今都能够呈现出鹤文化的特色以及相对整体的格局,鹤最先被看作是忠诚公正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化,鹤文化也得到继承和发展,其展现出时代化的特性,能够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做到动态化地发展,不断给予世人更具时代特征的鹤文化资源。在齐齐哈尔,鹤文化已经被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使得鹤文化在齐齐哈尔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得以延绵不绝,不断发展。以齐齐哈尔区域文化创新为核心,针对鹤文化资源作出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这将有助于传承鹤文化,进一步展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实际的应用模式下,以鹤文化为基础,构建出全面化的湿地文化体系,这将有助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氛围,这将有利于城市化的文化发展,可以打造艺术创作平台,通过鹤文化延伸出一系列文化特色,更好地展现出鹤城风采。在鹤城现有的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艺术创作的文化产业链,增加艺术创作基地和平台,为以鹤艺术为主题的湿地生态文化构建提供保障,形成一个强大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摄影、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文学、戏曲、剪纸、刺绣、影视等艺术团体和艺术家队伍。[1]

(一)鹤文化传承与发展构想

第一,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制作应融合纪念性和地域性的文化特点,设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记录旅游经历,概括旅游地印象,传达地域传统特色文化。这三部分延续了文化的发展,展现出旅游纪念品所独有的区域元素。根据纪念品的设计要素,需要发挥区域特色,不断加以创新,才可以通过简单的装饰带来意想不到的文化体验,真正领悟到当地的区域特点。在鹤城,相应的旅游纪念品都是当地独有的天然材料制成的,主要涵盖了陶器以及蒲草等,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作出简易设计,其中的文字或者是图案都展现出鹤城文化,同当地的历史典故或者是神话传说等密切相关,这样富有区域特点的旅游纪念品更能深入人心,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真正展现出地域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比如可以通过齐齐哈尔的历史感悟到该城市的特色,其蕴藏着鹤文化的独特风采。或者是通过芦苇画的工艺品知晓鹤文化的传统特色,从中能够看到天然工艺品的独特魅力,也能感受到纪念品的独特文化底蕴。第二,根据旅游产品的包装能够看到鹤文化特有的设计元素,比如扎龙的景观建筑就将鹤文化的形象作进行美化,使人能够感知鹤文化的艺术形象,进一步明确鹤文化的创新意识。当地艺术品从业人员根据鹤的特有色彩进行搭配,将鹤的独有魅力映射到工艺品中,其独特的设计元素能够展现出鹤文化的精髓,不断透露出包装的时代特色。有些工艺品需要对鹤这一区域文化元素进行加工,不断赋予其时代特性,将当下的发展特点进行描绘,不断展现出鹤文化的独有风格。在“鹤城”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将城市人工山水以及环境空间绿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比如龙沙公园望江阁、武圣庙等,在产品制作中运用。这样有利于充分展现出齐齐哈尔的生态特征,需要将其应用至艺术创作层面,通过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切入,使得鹤文化为特征的齐齐哈尔城市能够不断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充分的文化土壤。

(二)鹤文化体系的构建

构建出以鹤文化为核心的城市价值体系,逐步引导区域化的鹤文化持续发展,进一步打造出具备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体系。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才可以为鹤城带来独具一格的品牌营销策略,共同维护好鹤城的文化,才可以依托鹤文化给鹤城带来综合的建设发展。必须提炼出鹤文化的核心价值作为城市文化理念来指导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应该邁循“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要与域市文化研究、城市品牌打造同步推进,协调进行、统筹开展,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品牌营销、传播工作,[2]确立独具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并通过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各要素的互动、渗透和整合,生成城市核心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理念。这将能推动齐齐哈尔市的健康发展,为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实质意义,逐步在鹤文化的渲染下感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需要全面把控整体的文化氛围,才可展现出鹤文化同城市之间的联系,提供全面化的鹤文化知识体系。齐齐哈尔市借助鹤文化而扬名,给世人展现出独具魅力的文化氛围,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不竭动力。鹤给齐齐哈尔带来了价值无法估量的鹤文化资源,使齐齐哈尔成为一座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宜居城市。因此,需要基于我国传统的鹤文化,将该区域的相关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才可以提升鹤城人们的文化素养,持续推动文化的协调发展,形成文化凝聚力,让鹤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鹤文化家喻户晓。运用互联网催生民俗生活的不断创新,使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加强了继承和传播民俗文化的速度。齐齐哈尔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各行各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互联网催生民俗生活的不断创新,使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同向而行,也提升了继承和传播民俗文化的速度。在现代化的驱动下,信息科学技术逐步推动齐齐哈尔的发展,[3]使美丽鹤城扬名全国和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忠山,赵文迪,叶菁颖.彰显品牌中的鹤元素,构建湿地生态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7).

[2]张振华.关于齐齐哈尔市鹤文化研究与建设若干问题的反思[J].理论观察,2017(1).

地域特色范文篇9

关键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人的体质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人的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分析,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音乐范畴更近了。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刘天华移植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应用了上述节拍。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综上所述,二胡艺术发展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科学的评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方法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研究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就音乐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内容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二胡艺术亦是如此。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中国二胡艺术中影响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明程度。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经济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时代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自然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文献:

地域特色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地域文化;香水瓶造型;设计创新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对产品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品设计模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需要考虑创新产品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应当如何生存。地域文化背景下一款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应当如何适用互联网的模式,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有哪些思路。在信息时代下有关地方特色的产品造型能否在互联网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1“互联网+”文化产品现状

在当下设计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文创产品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探索互联时代创意设计服务的创新模式,产品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新模式将成为浪潮,通过对产品的使用人群、购买方式、产品功能、外观形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将互联网对文化产品产生的作用扩大。7月4日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设计”互动与服务平台的提出,旨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转变设计理念,丰富服务模式,在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协调和促进下,形成专业化的互动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创意设计平台的优势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服务。“互联网+”影响下的文创类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推广使得地方文化产品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生产创造方面,借助技术优势创造新的设计模式,了解更多的生产工艺以及技术创造,将新的理念灌输到产品的应用中,提高产品的价值。互联网的应用可推动文创产品的服务平台,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民生结合,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中能够密切关注产品的使用方式以及了解产品创新升级等,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随着物流体系的发展,现如今网上消费更为普及化,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增加销售渠道,由以往线下实体经济的销售模式改变为线下线上一体式的销售模式,搭上互联网这条快速通道,提升产品销售量,实现设计服务模式的全面升级。“互联网+”地域文化产品互动以及服务,定位于设计交流与项目信息桥接的一站式集成平台,主要功能为体现服务信息交流、实时互动。第一,平台的信息是动态的、灵活的、可创建的,有着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自由度高,使得设计流程与信息交融更加密切紧凑;第二,平台构建标准化、系统化的服务体系,流程明确,在需求、标准预算、方案制定、开发与测试等环节都要制订详细的计划;第三,在开展同行业信息沟通与互动的同时,通过平台还可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而非专业领域的条块分割,更有利于多方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有效利用。

2“互联网+”在香水瓶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地域文化”中东特色香水瓶设计分析。首先,利用“互联网+”对中东化妆品的现状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市场如何,人们的需求点在哪里,同时还可以了解中东地域文化,无论香水还是化妆用品,无论是外包装还是图案风格,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只有通过各种对比,明白优缺点,才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来。其次,通过“互联网+”了解化妆品在造型设计中,或者市场调研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搜集这些问题,也便于后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提高产品的认知度。此外,可以知道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应该如何改进造型,如果摒弃缺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都需要改变,这些问题在设计中可能也会出现,因此需要竭力解决这些问题。一款好的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观,其一是视觉感受,其二是使用感受,其三是产品设计感受。大部分客户对香水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以及设计理念更加关注。价格以及促销活动对产品也有一定的影响。把控好产品质量以及用户感受是现代化产品设计方向的一次重要改变。2.2中东香水设计中的具体实施。2.2.1商品特征设计。对于香水瓶来说实用性是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的,香水瓶的造型设计以及结构设计都要符合容器的自然条件。比如香水属于易挥发液体,在设计香水瓶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瓶盖的大小以及瓶盖内部的材质,以防止香水挥发。2.2.2操作习惯设计。优秀的香水瓶设计不仅仅有好的造型,还要有着突出的暗示与使用引导,一款别具一格的香水瓶,可以引领消费者的使用方式,改变以往的使用香水的方法如用手“捏”与用手“抓”。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与体验,用户体验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产品拥有好的用户体验关乎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品牌的价值,通过产品的指示引导形成视觉语言。2.2.3商业模式设计。在“互联网+”地域文化背景下,既可以线上通过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大力宣传中东特色香水瓶,又可以通过线下体验店来吸引顾客的关注。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可以通过线上众筹的模式来开发一到两款中东特色的香水瓶(图1)。

3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地域文化类产品也发生着巨大改变,新形势下要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应现代互联网营销模式的产品设计体系,使大产品设计理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发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方向、新概念、新思维,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的推广,使产品拥有更高的曝光率,使消费者能够了解文创产品的特点以及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地域文化产品大发展的设计潮流,明确自身优势,加强产品与互联网的应用是解决现代化文创产品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斯达福德•里夫.世界经典设计50例产品包装[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NigelGroom.香水鉴赏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吴蓓薇.轻亲一滴名牌香水[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5]张锡.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