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元素对建筑空间的应用

时间:2022-09-30 09:06:36

地域文化元素对建筑空间的应用

[摘要]通过探究乡村建筑空间改造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形式,希望能够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充分保留文化的元素,体现出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的魅力,使地域文化的元素在建筑中得到合理的应用,避免统一化的乡村建筑构造,失去了建筑空间的美感和独特性。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详细分析,并结合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方法,同时考虑到成本控制、功能保障、安全控制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的管理内容,再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推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过程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建筑空间;改造;地域文化元素;应用

1乡村建筑空间改造中地域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项目的质量和构建效果能够使乡村整体的环境拥有巨大的变化,也给予了乡村居民更好的体验。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建设和振兴发展的过程,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可以解决传统乡村建筑空间脏、乱、差的弊端,并且保留乡村原有的文化面貌,避免统一化建设带来的文化削弱和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通过探究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当中应用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空间结构的综合建设意义,能够让相关从业者找到突破口,并充分重视对建筑空间改造的综合判定,找到更好的形式将二者进行结合。

1.1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地域文化元素能够充分体现出某个区域长久以来的生活面貌、民族精神、情感风格、文化特色等,这些是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及表现。如果在进行乡村建筑空间的改造过程当中摒弃了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忽视了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就会使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被舍弃,达不到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目的,严重有损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为了能够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使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内涵在建筑的空间当中得到体现,必须要努力应用地域文化的元素,使得乡村建筑空间在改造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独特元素与文化内容,构建出建筑空间的别样风貌 [3]。

1.2降低乡村建筑空间改造成本

通过在乡村建筑空间当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保留区域的本土特色,体现出不同地区乡村风貌的多样性,还可以在建筑建设中包含地域的景观,融入地域的习惯,使得地域居民在居住和生活的过程当中更加方便与享受。在建筑空间中融入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和建筑材料,能够得到就地取材和快速建设的效果,这对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而言是一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能够基于现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建设资源,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使得乡村地区的建筑空间改造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协调性和效益性。在进行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古镇资源和旅游产业相互结合,不仅充分保留了当地的人文景观,提升了地域文化元素的利用效果,还能够充分达到建筑空间改造的目的,不仅对具体的建筑进行维修和养护,对建设材料进行充分利用,还能够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有效降低整体的维修成本,提高维修的质量,使得建筑空间结构更具稳定性,建筑的使用寿命也能够得以延长 [4]。

1.3提升乡村建筑空间地域识别性

为了能够提升乡村建筑空间的地域识别性,在建设中融入一些地域性的元素是最好的方式,不仅能够避免乡村改造的同质化问题,还可以使乡镇居民对于所居住的地区更具熟悉度和亲和力。这种建筑空间的构建形式能够促进人与建筑的协调发展,也能够达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相融。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能够在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增强建筑结构和建筑整体风貌的识别性。目前已经有许多地区在开展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根据地方的特色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风格和地域元素。譬如在浙江金华塔的石乡枫溪路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凸显出建设空间的独特性和识别性,在建造中融入了粉墙、青瓦等元素,这些地域的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乡村区域的地域识别性得到了增强。再如云南的百家竹楼建筑,在进行区域乡村建设和建筑空间的进一步改造过程当中,相关的建设团队保留了传统的竹楼构建风格,也使得乡村的居民居住在竹楼中拥有归家之感,能够保留熟悉度和亲切度,同时也充分达到了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目标 [5]。

1.4赋予地域文化元素新价值、新功能

在进行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想要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就必须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元素,了解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历史由来。地域文化元素属于历史文化中的内容,是人们长久生活和产业运作遗留和凝练下来的经验与习惯,且地域文化元素拥有丰富的宝库,很难将所有的元素一一运用,也并不是每一项地域元素都能够在乡村建筑空间的改造过程当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良好的体现。通过深入探究文化元素的实质以及可能的构建形式,可以更好满足建筑空间改造的目标,达到构建新农村风貌的目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乡村文化元素,如水车、放线车、传统建筑物、牛拉犁的传统工作形式,剪纸、刺绣、织布、造纸、做扇面、面具、风筝、风车、糖人、戏曲、评弹、口技等,不仅能够具备实际的功效与作用,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形式,构建加工出艺术景观的观赏效果。这种进行技术改造,从而构建建筑空间和建筑风貌的形式,能够使地域文化的元素得到更新与传承,体现出新的价值与功能,同时也能够让建筑的空间更具生命力,让乡村地区得到文化的延续,使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得到文化的熏陶,居住在建筑空间内部的居民才能够感受到所属区域的魅力,也能够燃生出一种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仅是建筑空间改造的良好形式与构建目标,同时还是文化宣传以及人文宣教的重要方法 [6]。

2乡村建筑空间改造中地域文化元素有效应用的具体策略分析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元素在乡村空间改造中的具体形式,将一些项目的建设类型进行区分,譬如酒店、民俗餐饮、居住、工作室等,根据区域环境的特色调查好周边景观和建筑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使得改造工程能够更具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地域元素,譬如农耕文化、渔牧文化、民族文化等,将现代的建筑空间构造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互统一,再以一种更具现代化的构建形式进行表达,优化整个乡村地区的空间环境,使得地域特色更加浓郁,文化氛围更加和谐,人们居住在建筑空间内也能够拥有更好的体验,达到审美的享受和功能的应用过程。

2.1遵循建筑空间改造的原则,凸显地域文化元素的意义

乡村建筑空间的改造想要真正地达到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结合,还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的价值和意义,遵循建筑的空间构造原则,使得乡村的建筑空间改造能够达成建设初衷,体现出更好的融合效果。第一,在开展改造和元素融入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协调性的原则。所谓协调性原则,指的是在改造之前需要做好对区域内环境的调研和地质结构的充分考察,也就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了解区域的地理环境、建筑分布人员情况、地域文化元素的组成等内容,再以此作为基础,找到能够体现出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筑空间改造方案,确保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在进行乡村地区的建筑改造中,与某单个的建筑结构构造或是乡村客栈的建设工程等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建筑空间改造的工程量巨大,而且往往涉及与乡村居民的协调过程,所以更需要相关工作者做好对各方利益的协调工作。要在进行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努力排除人员干扰和各项不利因素,达到尊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又能够真正实现建筑空间高效建设和合理改造的目标。比如,乡村的古镇建筑空间在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要完全尊重古镇的街道机理,以此作为基础,考虑到文化元素融入的方式,达到建筑空间统一和协调发展的目标。第二,在进行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还应当遵循远近结合的原则。所谓远近结合,指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短视,而要抱着不断变化和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待问题,使得建筑空间改造能够得到动态化的发展。要重视建筑空间改造与周围乡村村民之间的联系,也对乡村的相关产业结构特色进行充分调查,使得乡村建筑空间的改造能够以真正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凸显出地域的文化气息与特色,也让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居民能够在改造项目当中拥有更多的认同度、参与度,使得乡村建筑空间改造整个过程中排除村民的负面情绪与因子的干扰,让乡村地域的文化活动能够在充满体验性与交互性的基础之上得到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展开,让建筑的空间改造能够在坚持改造原则、突出地域文化元素意义的基础之上,达到二者高度结合以及合理构建的目的 [7,8]。

2.2结合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实际情况,明确改造的目标

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改造目标,应当要结合实际的建设情况,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并对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等进行全面了解,才能够与现有的建筑空间布局相融合,构建出合理的建设目标,也能够确定最终的改造方案以及建筑空间的布局风格。避免在建设中盲目开展工程操作,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和最终的建设成果。比如在金华塔石乡枫溪路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维护当地传统的文化风貌,保留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得到延续,在建筑的风格定位上仍旧沿用当地已经惯用的江南建筑风格形式,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也尽可能地参照传统的建筑建设风格,只是在建设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考虑到性价比和质量构建的目标,进行一定的替换。在建筑的外观颜色上,以传统建筑风格的白色和青色居多,而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技术形式则进行了适当的创新。通过借助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能够使建筑建设的过程更加顺畅,也使设计人员能够充分调查现场情况,了解建设目标,规划好乡村地区建筑空间改造的工作形式,并根据人流量和交通道路等,达到对建筑分布的全面规划。通过结合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实际情况,确认改造的目标,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改造的独特性,也使建筑空间更具地域识别性 [9]。

2.3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挖掘与创新地域文化元素价值

乡村建筑空间的改造可以采取中西文化结合的形式,掌握地域文化元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提炼,选择一些能够与西方先进技术融合的方法,从而完成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再表达,也使得乡村地区的建筑风格拥有新的风貌,能够更加贴合时代的发展,使乡村地区的整体景观构造更加具备现代特色。同时也能够保留一些传统构建的方式和文化元素,达到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的目的。比如,在对泰安山脉民宅建筑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建设人员为了能够保留传统文化元素,选择了当地特有的建设材料——泰山砂岩,融入到墙体结构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在建筑的空间内部又运用了现代灯具进行灯光的布设,使用的是一些具备时代感的灯光技术,使得建筑空间内部能够达到多种艺术的融合,充分体现出建筑整体的审美性能,也让建筑的内部景观构造更具多样性与艺术性,同时让建筑物的整体艺术魅力得到提升。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时展的必要形式,也是进行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必备手段。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的价值,达到与时代特色高度融合的目标,能够使得工程的构建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设的过程也能够更加顺畅,最终呈现的效果可以凸显出建设人员审美上的特殊魅力和高科技的优势,达到文化提炼和元素融合的目的。

2.4地域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地域性建筑材料通常取材于大自然,这些建筑材料拥有良好的生态性,将其应用到建筑的空间构造中,能够使建筑结构更具稳定性,也能够体现出充分的生态性特征,达到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目的。在过去的历史发展当中,人们已经发明了许多对地域材料的取材方式和构建方法,比如用青石板铺就小径,用木质材料进行房屋结构的构造。通过保留这些传统的建筑构造形式,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提炼出一些能够应用到现代化乡村建筑空间改造中的元素,可以更好体现出建筑建设风格和地域性的特色。比如在进行泰安山脉的宅基地改造中,设计师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性特色,使用了石材砌筑的形式,保留传统的建设方法,将墙体结构中石材自然的凹凸机理得到呈现,这种建筑结构构造形式突出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乡土特色,并且在融入其他元素的同时,表达了更好的空间布局效果。通过对地域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不仅可以降低建设的成本,而且还可以达到创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筑与人相互融合、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综合功效,使得乡村的建筑空间改造工程拥有更加良好的效果 [10]。

2.5地域性生活器具的角色转换

在现代的工业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融入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的具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的传统器具被逐渐淘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中也被摒弃使用。这些曾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现在许多的器具都成为一种古董或者一种象征。但是这些器具往往蕴含着过往人民的智慧,体现出一个时展过程中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也就是说,具备使用功能和美观性的器具,代表着一个阶段历史的记忆以及人们的生活过往。在进行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相关区域的结构构造和景观布局更具乡土情结和地域的特色,可以将传统器具进行功能上的转换,得到一定程度的革新,从而使地域性的生活器具作为一种工具与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的空间结构当中,成为一种独特风貌。比如通过使用编织精美的厨房篮筐,打造出具备特殊光影效果的吊灯灯罩,不仅可以将这些草本植物所编织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还可以同时与建筑的内部系统相互融合,组成较好的建筑空间构造效果。还可以将草木扎成的扫把放置在区域周围,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使用工具,还具有装饰效果,体现出乡村地域的特色,塑造良好的乡土氛围。地域性的建筑材料、传统的生活器具等都属于文化元素的种类,所以对这些东西的应用,应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使其能够与现代的科技共同创造出新的建设材料以及新的建筑空间构建形式,达到功能、美观、情感上的多重体验,充分满足乡村建筑空间改造的目标以及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目的 [11]。

2.6延续古村落的历史文脉

将具备地域性的古村落景观脉络进行再建造和合理规划,也可以使得村落的形象与周围的环境高度融合,拥有更好的欣赏价值。在建设中还要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努力创建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共处过程,避免建设过程当中滥用高超建造技术,破坏周遭环境。物质文化景观的表达需要以建造技艺、审美情趣、生存智慧相互结合的形式组成类型丰富的建筑构造方式,通过研究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并加以现代技术的结合,也可以更好地达到乡村景观改造和建筑空间布局的目的。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与类型,譬如土家族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等,这些建筑所使用的建材空间布局的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进行乡村建筑空间布局时,通过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找到不同建筑风格的构造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的过程。

3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文化共存,改造过程中必须要尊重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应用地域文化元素,达到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再开发,将特有的民俗文化在古村落改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景观氛围。这不仅是现当代相关建设企业的建造目标,更是整个社会保留文化魅力的重要形式。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达到对古村落景观的超强设计,充分体现出历史传承的意义,也更符合时展的需求。尤其是在现当代,文化传承逐渐凸显出许多现实性问题,许多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元素都在没落中,更需要以这种形式将文化元素保存下去。在构造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建筑空间改造的文化传承特性。通过研究村落原本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掌握不断变化中的规律,了解区域的地质环境和人文特色,并将这些内容与区域性的建筑布局相互结合,也使周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李阜.地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 2016(12):20, 85.

[2] 骆琼, 王艳丽.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再创造[J].艺术科技, 2016, 29(2):25.

[3] 李兰.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 2015(5):58.

[4] 曾琳.中国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 2014, 27(5):293, 302.

[5] 邱海东.室内空间陈设设计地域性文化元素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2, 2(Z1):97-99.

[6] 薄晓光.文化意境符号在我国餐饮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4):39-40.

[7] 陈亮.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29-130.

[8] 姚亦锋.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J].生态学报, 2014, 34(23):7127-7136.

[9] 丁明静, 李峻峰.徽州民居出入口空间组织的探析[J].华中建筑, 2013, 31(10):131-135.

[10] 黄源成, 许少亮, 陶勇.“景村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的空间策略探索——以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概念规划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8(3):23-31.

[11] 张润东, 田钦, 张旭林.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村镇既有民居立面整治探索与实践——以长阳磨市镇建筑外立面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 2017, 35(3):27-32.

作者:宋静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