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7 17:05:41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1

1.1整治

伴着人们的生活、劳作和商业活动,历史文脉经过长久的岁月积淀慢慢地形成了,码头建筑物、牌坊、古树等都是历史文脉的物质要素的体现.而这些外在的景观形式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损坏,有的甚至已经较为破烂,因此要对码头的景观环境进行合理的整治.整治的重要原则是维护码头地区的景观肌理.首先,要对城市的历史文脉的肌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如空间形态、建筑结构样式等,只有通过对城市文化肌理的充分了解才能在维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在码头景观设计中同时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其次,还要从保护及恢复历史遗产性空间的角度着重考虑,要重视已受损的历史空间在修缮和恢复中与周边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性.

1.2保留

文脉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记录时代变迁的车轮在城市中留下的痕迹,往往会选择对场地中的一些历史遗留物进行完整的保留,如房屋、寺庙、碑文、牌坊、古树、雕塑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景观作为城市活动的历史痕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认知和探究某种历史现象的重要线索.将历史遗迹的基本构筑和空间形式保留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使其文化内涵不减反增,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脉.

1.3重现

对于一些遭受自然或人为损坏的空间环境,采用景观恢复的方法,复原历史文化景观,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场所精神得以传承.这里所说的重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原貌的重现,一般是在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段中对历史景观的再现,在手法上一般采用修缮和局部复原的方式;另一种则是意向的重现,一般指一些结合特定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景观,由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而遭到了损毁并无法在原地点重建.为了传承历史文脉,恢复历史文化景观的意境,一般选择在具有类似自然环境的地点进行搬迁重建.

1.4借鉴

在码头环境景观的设计之中,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并进行创作表达.文化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过程.通过借鉴一些传统建筑、构筑物以及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表达形式,营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这样的景观空间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意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不仅让人们从视听感触上得到愉悦的满足,也从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1.5提炼

码头空间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及商业活动,也是历史遗迹容易残存的空间.而这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遗存,是地域特色资源中代表性、典型性的元素.可以对建筑样式和民俗文化等进行符号的提取,通过艺术的加工与再创造,用景观的语言来传承表达,让历史文脉焕发出勃勃生机.

2历史文脉在码头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选取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和重庆丰都港口码头作为案例.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码头,由于其原有基础设施的破败,政府邀请景观设计师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重庆丰都港口码头.丰都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丰都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汉墓群,还有闻名中外的“丰都鬼城”景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十分丰富.它是长江三峡旅游的第一站,丰都港是大型游轮的主要停靠点.通过哥本哈根内港码头与丰都港口码头这两个案例,从空间形态、建筑、铺地、小品等4种景观表达载体进行分析比较.借鉴国外的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对于历史文脉表达方式,为国内的码头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1空间形态

码头是一个集交通活动空间、商业活动空间以及休闲活动空间为一体的场所,每种功能空间都有其相应特征.交通活动空间是码头所必有的,主要指进行客运和货运所需的集散空间;商业活动空间则是随着交通的繁荣而兴盛的,主要指码头上的物品交易空间和商业街巷;休闲活动空间则是随着码头功能的多样化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指码头上的休憩活动空间以及举行各种节庆仪式及民俗活动的空间.这些特定功能的空间是码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出布局合理的空间,才是景观规划设计成功的基础.在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具体的空间形态应包括建筑外部空间、街巷空间、广场空间等.总的来说,码头是由城市内部空间向水系开敞空间延伸的滨水空间.在空间形态设计中,应根据具体使用功能以及地形水文条件,注重与水系空间和水系对岸空间的交流,参考优秀的传统空间形态结构,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景观空间形态.例如在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的景观设计中,其空间布局主要由餐厅、台式大草坪、码头服务建筑、塔吊廊道、船亭和游船停靠岸线组成.为体现码头的场所精神,采用保留其原有空间形态的景观手法,保持其整体空间布局简洁流畅的特征,营造出视野开阔、组织有序的空间。

2.2建筑

建筑作为立面视觉中心和重要的活动承载空间,应该在形式上反映地域文化和地方特点.一些原有的老建筑被作为文化标志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挥其使用功能,而一些新建筑则参照了当地建筑的常用规模和样式并运用了地域性建筑符号进行修建.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所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去识别和对比体验历史文化的存在和演变.

2.3铺地

地面铺装是形成码头区域的广场和道路空间底界面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铺装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载体,人们通过行走在地面上的感触从而感知空间肌理,具有特色的铺装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景观设计中,如保留场地原有的地面铺装,或是在铺地中融入历史或民俗符号、图案、色彩等,或是运用地方乡土材料表现其地域文化,会增加码头的景观特色,提高其文化内涵.铺装的细部主要体现在材料和样式的选择两个方面.为营造码头悠久的历史氛围,铺装材料应多使用当地在各个历史时期常用的乡土材料,如小青砖、卵石、石板、砾石等,常能体现出传统韵味,同时也应结合现代的使用功能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哥本哈根内港码头的地面铺装都采用砾石和石头为材料,并保留了场地原有的铁轨,不仅利于场地的排水,也重现了码头的传统铺装方式.同时,又对靠近场地内侧的路面进行了合理的整治,为方便特殊市民(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用较光滑的条石替代较粗糙的石块,形成2条“石轨”。

3总结与展望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2

1地域文化的概念

中国地域辽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地域性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表现在每个地区具有的特点上。文化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下形成的,因此,文化也具有历史属性。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的不同,文化可概括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习俗、文学、艺术、思维、价值观等。而地域文化可理解为某一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可以理解一个国家所有地区、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在我国,学术界对地域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有序的文化。

2景观设计的概念和目的

景观设计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皇家园林都是绝世罕见的景观,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我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我国的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园林的景观都代表着我国的文化。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中华大地上有很多优美的历史园林,但一直未出现系统介绍这些景观设计的书籍。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在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关怀是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优美的景观可为游人带来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由于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历史都独具特色,因此,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景观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存,它是在这一地域生活的人的精神载体,比如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它是这一地区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景观与当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发展至今,中华大地上的景观众多,它们不仅仅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表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地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后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象征。一般可从3方面研究地域文化,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域文化是在这3方面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地理、文化、社会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社会特征。虽然不同地区景观的外观不同,但其都有相似点,比如均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这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不同地区的景观均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经过相互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相同,它也在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在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们代表着这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状况。地域环境是比较稳定的,而景观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景观系统是一个不断适应当地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环境的动态运动过程。在历史发展中,景观系统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环境碰撞、交流,当景观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时,不可避免地将产生新的景观系统,新的地域文化也由此形成。

4地域文化带动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是人的集合,也是文化的集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文化会影响居住者的需求。中国式的理想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景观。我国东南水多、西北山多,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城市。在川、湘、云、贵等多山地域,建筑与自然山势相融合;在苏、浙一带,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出行还是劳作,都与水息息相关,当地的景观也多与河流相伴。景观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江浙地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吴越文化,代表着这一地区的特色。江浙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比如绍兴古纤道、岳飞墓庙等,都为当地文化增色不少。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好本地的文化特色将为城市设计增光添色。

5结束语

城市代表着先进的科技和生活方式,但也会因为只为追求“先进”而建设,未能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出来,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地区新建设的城市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建设城市时,应“回顾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在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城市,使城市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脱颖而出。

作者:彭璟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篇: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重要影响

一、景观与地域性

“景观”一词最早是用来描述耶路撒冷的城市美景。然而,景观“Landscape”一词直至18世纪,人们才将它与景观设计行业联系在一起,19世纪之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机会,同时,也赋予了景观设计不一样的意义。他不单单指得是大自然的自然风景,而是将生态、园林、文学、绘画、历史等多门学科交织在一起,使人为改变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做到满足人类生活需求,达到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等。为了使景观设计脱离模式化,景观设计者必须要将地域性的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景观设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相匹配。中国古典园林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自然风景和地理特征的表现,而且还是结合了当地的人文风情特色以及宗教特色的最好体现,甚至还包括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背景等等。我们现在对地域性对园林景观的影响的研究不单纯的只研究园林景观的布局和构造,也是对当地文化底蕴的一个探索和了解。中国园林主要分为江南和北方两大区域,从气候来说,由于江南地区低吼温和、湿润,其园林设计以繁复和细腻为主。南方园林以私人庭院为主,大多都依水而建,清新淡雅,不拘小节,犹如南方姑娘般温润,南方多雨,因此庭院里多廊架亭子,结构紧凑,以人为景观为主,因此有时也略为简陋。北方气候干旱,少雨,因此北方园林多围绕自然江河而建,以自然景观为主,北方降雨少,气温相对低,所以北方园林景观更偏向于松柏这样的大型绿野植物,因此形成北方园林景观中包罗万象,雄厚壮观的特点。通过对园林景观概念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园林景观是要反映当地的自然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地域特色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总结成三点:第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二,因为地域特色的影响,设计师们有了新的想法与灵感。第三,园林景观需要借助当地特有的建筑和植物等来实现其设计的本质。

二、颐和园园林景观规划历史进程

北京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园林。他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始建于清朝乾隆帝十五年,建于北京西郊。当时已经有四座皇家园林,各具特色,唯独遗憾的是没有相互连接,颐和园选建在四座园林中间的那片空地上也是为了五座园林有机结合,朝相辉映。第二个时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圆明园遭到火烧抢劫等破坏,原来的长廊也被烧得所剩无几,内部所有的佛像珠宝全被洗劫一空。第三个时期,是在清朝慈禧太后年间对其进行修葺,并改名为“颐和园”。直到八国联军侵占中国时,又对圆明园实施大规模抢夺。而后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才对其实施了保护。直到现在,政府更加重视颐和园的保护和建设,投入巨资希望能对颐和园能够进行还原。颐和园地处翁山,坡度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山与水的结合自然而又复杂,在建成初选地址之时,这种地形就给颐和园的修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也注定了他山嵌水抱的特点,山地地形繁多,由山谷,山坡,凸地等组成,地势低的地方自然形成小的水景,因此有着宛自天开的效果。其次,颐和园选址占地面积大,又是建在大自然,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给园林景观带来了繁多的设计元素,大自然本身存在的山坡形态和表面植物都能为园林景观添光加彩。

三、颐和园地域性分析

地域性认知——时间: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空间——以佛香阁为例:佛香阁,屹立在万寿山中心部位的山腰处,环绕周围的八根柱子及其巨大,擎天柱一般威严耸立,阁楼结构也极其复杂,尤其顶部还采用十分少见的八攒尖式,因此,佛香阁也被当做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典范。佛香阁周围环绕的景观也尤其值得一提,黄绿的琉璃瓦,朱红的宫墙,葱郁的树丛都让人陶醉,前方的昆明湖绿得不真实,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如此一来,佛香阁更加显得是气宇不凡。不同地貌体现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地貌的高低错落为园林景观提供了天然的骨架,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安全性,我们设计者必须对地形地貌保持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指的是完全顺从不做任何改变,而是将景观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使它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气候影响着植物种类的分布,气候也是影响着地域特色的又一大重要因素,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岭南园林,潮湿多雨并且炎热,设计师为了使它达到抵御台风并且大面积遮阴的效果,往往将其连成一片。园林景观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水,雨水充沛的地域应都运用水,降水少的地区应合理巧妙的运用,如南方私家园林,小水景较多,而北方皇家园林则是选址江河湖周围,日本地域狭窄,空间有限,以细小沙石来代替真正的水,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枯山水。与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指的是经过历时的变迁,人们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等。因此,人文风俗也是影响园林景观的另一大因素。从颐和园的建筑装饰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纹样对园林也是颇具影响。中国古代建筑都特别精细,工艺上使用民间传统的木作、瓦作、油漆作等,颐和园中的不少细节装饰还有砖雕、石碑、叠石造景等。

四、总结

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很好的彰显名族精神和名族文化内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尊重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恩惠,还应融入我们的名族精神于其中,如此一来,景观设计就可以很好的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从中领略历史的积淀,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鞭策我们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当然,要想做好园林景观设计,我们也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深入解读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体会他的精神所在,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才能够将景观设计和生活完美结合,才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胡颖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三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城市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中小城市日益发展繁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越加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为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小城市景观设计规划越加迫切。现如今城市景观日渐趋同,地域性文化特色缺失严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探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师们根据不同城市地域性文化的探讨,在设计中运用本土文化与当地地域特色是趋势所向。同时,对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2相关概念的界定

⑴地域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⑵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

3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差别

⑴中小城市经济条件相比于大城市而言略微落后,所以体现在城市整体面貌上会显得比较保守,同时在景观设计中缺少新创意和新技艺的运用,虽然也有大城市的霓虹闪烁、园林造景,但所呈现的景致是与之无法相比的,过多的模仿从而失去自己的风格。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多以木材、石材、混凝土为主,对新型材料如不锈钢、有机玻璃、艺术地坪、各种形式的喷泉以及各类新型灯光亮化设备等现代化新材料虽有使用,但缺乏艺术性的设计和搭配,所造成的效果不是喧宾夺主或是淡然无味。

⑵中小城市的景观设计中缺少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展现,大多数中小城市的面貌都似曾相识,都市化时尚特征也是导致千城一面的原因之一,中小城市景观往往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特色。而大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则善于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来进行设计规划,不仅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⑶中小城市受大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影响较小,人们生活安逸平和,反而更易于地域特色的表达和朴实文化的传承。中小城市景观设计在形式美感上与大城市相比缺乏组织性,因而对中小城市景观需进行规范化设计,但这个过程也不是生搬硬套大城市的设计模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还是应该从自身地域文化出发,挖掘城市潜能。虽然中小城市景观设计有随意松散的部分,这也是大城市所缺少的意境所在。

4中小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许多中小城市在景观设计的目标或者规划原则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设计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城市内在精神内涵,这种现象是值得赞扬的,只有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才能够让中小城市真正重视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促使设计师们把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方法推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然而,有些中小城市还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开发当地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导致设计目标和规划成了空话、套话,有的甚至把其他地区优秀的地域文化生拉硬套到自己城市,试图为本地景观设计增添文化底蕴,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文化,使建成的景观显得无比尴尬。这种做法只会削弱地域文化特征,导致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逝的威胁。

(2)一些中小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或许有所研究也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的、全面地了解本城市的历史背景。因而,造成在景观设计中缺乏对这座城市地域文化、历史脉络等因素的把握,从而导致设计出来作品与城市历史文脉割裂开来,显得不伦不类。

(3)部分中小城市的景观设计中脱离不了传统的设计模式,从而导致设计保守,缺乏创意性。同时中小城市景观中还存在长官意识严重的现象,所设计的景观有脱离实际需求、基本设施实用性不强、盲目寻求大面积、大体量的弊端。也会出现因管理不到位造成景观设施破败、损毁,设施维护困难不断换新的现象,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浪费。

(4)一些中小城市对本地特有植被没能多加利用,植被搭配不合理,没有遵循植物美学原则,栽植杂乱无章缺少艺术观赏性,没有起到为景观设计增添亮点的作用。同时路边行道树数量和规格也不能满足行人遮荫的需要。植被搭配、地面铺装、景观造景技艺上缺乏创意,搭配图案和景致略显保守。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等面积不够,人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会显得可使用空间倍加拥挤,易造成拥堵现象。

5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城市的景观设计原则

⑴设计尊重人的诉求

现今社会人们买房偏好于所谓的“公园道1号”、“河畔名邸”等呼声响亮、地理环境优越的楼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周围所处的景观环境是现在人们看房买房的重要标准之一,楼盘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花园景致更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已把花园看作自己视线范围内的归属。“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原则引入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确定下来。”人的行为活动是景观设计中所需要配合的过程。比如人从公园走过的全过程,也许在人眼中看到每个地方的景致都特别美,但是人的反应却不一定如想象那么高。简单来讲,公园内部的每个节点都是美景,这就意味着这份美是相同的,人们欣赏时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美景看多了会变得麻木,对兴奋度一点也没有提高。反过来,把连绵不断的美景在视觉上拉长距离,分散出现,让人看完一处美景后,再走一段路程再看到下一处美景,这样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所能接受的欣赏,这样的美也是起到很好效果的美。而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注意的这些规范,还要更深层次地进行推敲。这个地区使用景观的人群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用什么方式进行生活,有怎样的风土民情都是要考虑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景观设计中尊重人的诉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理需要的满足:景观设计所呈现的作品中应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提供多种多样的场地,以满足个人对生理活动的不同需求,如运动、休闲娱乐、交流等。在这些景观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通风、温度、湿度、噪音等,以及人们所具有的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更加重视。

(2)对安全需要的满足:景观设计中应避免对人造成威胁与伤害的设施的使用,运用设计手段引导人们在环境中的导向与安全意识,使人能够保持自身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私密的保护。

(3)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景观环境便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之一,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交往空间。因而此类场所的景观设计也应运用当地的地域文化,为不同的交往人群提供不同的且具有思想内涵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社会需要。设计过程中应避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疏远,使人们在舒适的空间中,通过交流获得心灵上的归属感。

(4)对尊重需要的满足:尊重需要则侧重于人们心理上的感知与精神上的共鸣,此种需要是建立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从而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好的景观空间给人以备受尊重的感觉,恶劣的景观空间则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给人不受尊重的感觉。

⑵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地域性文化是某一地域景观特征的鲜明标识。—个地区的特点和特性都蕴含在其文化之中。景观设计发展至今,大众的审美己从欣赏单一的形式美法则向具有地域气息和历史风貌的厚重文脉观转变。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的挖掘与应用,主要是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发掘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地域性要素,将其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尊重当地自然环境,适应当地地形气候,釆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艺术造景手法,在形式与方法上,运用一切与地域文化相联系的要素,实现景观的文化内涵。

⑶生态可持续发展

景观的设计在地域文化运用上侧重于尊重自然,地域文化景观实质上也是围绕自然的景观,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对自然的重塑和雕琢,同时在自然上找到设计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使景观设计更贴近人们大自然的需求。景观的设计初衷也是想在城市这个大背景下做景观,使景观融入城市,城市融于自然。所以,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是顺应自然与和谐景致的设计基础,设计原则也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做出的景观设计作品才更具有说服力。人在大自然面前渺小了,美景远观更美,美景不是推翻自然重塑,是在自然的环境下加以点缀和联系。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防止单纯地追求宏大景观场景和磅礴的英雄气概的大场面,要因地制宜地在原有的景观基础上加以重复利用。适当对当地植被和建筑材料的使用,是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遵从景观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斑块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状态下的斑块,植被在无人工雕琢的状态下本来就有一种无序之美,只要我们在设计中能尊重它,合理运用并加以适合改造,完全能够创造出充满自然生态之美的和谐景观。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对自然遗产和文物古迹,而非不能使用,只是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允许对其进行规划和改造。在大范围景观创造的进程中,保护特殊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循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如对郊天然林地、湿地的保护;尽可能减少包括土地、能源、水、生物资源的使用,如需使用必然要提高其使用价值,避免造成浪费。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光、风等,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废弃场地和剩余建筑材料,包括工厂、砖石、木料等,服务于新的场景之中,不仅具有新意,也可提高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率。景观对能源和物质的耗费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为此,选用材料的原则应以能循环使用,可降解再生为基本原则,建立在此原则基础上的景观设计作品,其使用寿命会大大增长。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将破败废旧的厂房和其周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改造以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眼前,这样的景观设计改造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是将事物置于某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设计,设计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够将城市文化、历史、风俗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入到景观形象之中,从而赋予景观以深层的文化含义。不同地域由于受自然、地域及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表现的复杂多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景观,这种区域性的景观呈现出其独特而鲜明的景观设计风格令人难忘。

作者:冼宁 亓文心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第四篇: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的双重解读

1地域文化的概念

要理解地域文化首先要理解地域的槪念,所谓地域有两层含义:是指地理位蓮上的范围,它的划分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在空间上不断发生变化.地域文化是茌一定的地域条件下,入们经过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断地发展和继承,并保留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就。物质方面包括自然环境本身;精神成就方面是指带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和历史印记,涵盖了多层面的内容。例如:山东地区出现的红山文化、草原文化的内蒙、江南文化的苏州,这些例子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空间形态、艺术创造之间的必然关系。

2地域文化的特征

首先,地域文化是在悠远的文化体系中诞生的,不仅底蕴雄厚,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区分自己与别人的主要标志。这也是不同地域的文化会千差万别的原因,正是这种特征形成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共融的现象=其次,地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要经过长久的文化沉淀的,不仅时代气息浓郁,而且刻有深深的历史印章,永久不能抹去。这既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的过程,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与继承的过程。各地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行成了现在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另外,地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茌历史的交替过程中还会不断接受时代赋予它的新的内容,对于不再适用的文化成分,它也会自动摒弃,其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都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而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特质,这些也茌反映在建筑、饮食、衣若、戏曲等方面。例如:江南的园林注重山水之情,北方的建筑精于气魄。最后,地域文化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实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对自我的否定过程中取得发展的,只有迎合了世界发展大局,其才能够开拓出自己的一方领域,进而谋求自己的文化特色.彺同中求不同。例如: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美术馆,设计者并没有延续欧洲古典风格的设计,而是大胆采用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避免玻坏广场周围的古建筑群景象,又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从历史角度看,金字塔是文明的象征,具有庄重肃穆的效果;历史上许多古老建筑仍然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使用要求,所以说这个设计是古代元素中渗透着现代感,现代结构中具有传统精神。

3滨水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而景观设计不仅作为一种环保的手段,更在艺术层面上带给人们一种更高的生活体验。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的源泉,一个城市滨水区的变迁,往往代表荇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文化的凝緊地与承载点之一。因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根植于所在地方,营造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要充分考虑当地人文和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启示。历史的印记总是能隐含当地人的深厚感情,所以滨水区蕞观设计应该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提炼和发扬历史元素,进行串构和创新,从而赋予历史元素以新的生命。

4地域文化参与景观设计的意义

景观设计的出现源于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需要.在社会开始之初,_观设计的概念是不存茌的,直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针对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景观设计才出现。这个过程使人类改造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因此能够看出.景观设计的出现说明人类的发展水平获得了一个新层次的提高.只有在物质储备充足的情况下.裏观设计的美好性,才会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方面。

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以临沂凤凰广场为例

1项目基地背景分析

该项目是临沂滨河震区九大主题广场中“厚德篇”中的以临沂精神为主题的广场。临沂是著名的书法名城,是羲之故居所在地,留下了很多书法名人遗迹,受此影响书法文化无处不在的休现在临沂的每个角落。竹简作为古代书写工具,在当地大量的出土,最为著名的就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此外还出现过诸葛亮、曾子、匡衡、算圣刘洪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笔。此外丨斤南的古墓中出现大量的汉末画像石遗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设计理念

传说中古时临沂有“凤凰”守护,寓意安定祥瑞。而这种说法并不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在我国对这一地区相关文物的研究过桴中发现,该:也的很多文物都与凤凰息息相关。在沂南画像石的发掘中,存在印有凤凰的图像,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说法。广场的设计者在三河交叉之池修建了“凤凰广场”,广场之中矗立着主题雕塑,名曰“丹凤啼翠”,塑造了一只如同火焰般炽热的凤凰,昂首伫立于沂水之滨,似乎昭示着临沂人K的奋勇向C的精神气质。

3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这一广场在功能上也划分得十分明确,经济区与文化区是相对独立的,另外还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休闲区和员工工作的工作区。总之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当地地域性的凸显,对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广场的入□处,正设置一块巨石,上书“凤凰广场”四字。进入广场道路两侧,各布置两米多高的装许灯,灯1上有凤凰的装饰图案,从汉代画像石中平面立池刻的吸取灵感。(如图二)主题雕塑以古代传说的“凤凰”作为主题,造型上即像展翅欲飞的祥鸟,有像一团热烈的火焰,有传统文化中飞黄腾达、吉祥太平之寓意。在广场的休闲区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好的休息场所,相关人员还将一些富有文化讯息的作品陈列在此,以供人们欣赏和浏览。水是广场中的重要元素,在该广场的各个区域,时刻都有水的设计元素,水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清凉的感觉,而且其独特的成型性也足以给人们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广场中还设计了几处不同的言乐喷泉,让水与言乐融为了一体,在带给人们听觉享受的同时,还能够带来视觉的美感。此外,广场中还有诸多的小岛与“门”的设计,这些设计理念无疑既现代乂富有地域感,文化气氛也十分浓郁。4池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要想更好地体现池域文化,第一就要把当地特色的生物、植物、文化作品融合到景观设计中去。其次、尊重人文情怀。广场的设计以富有当地特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作为创作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例如:以“凤”为主题的雕塑,和广场的灯壁上“凤”形图案的装饰元素,这都呈对临沂传统文化的很好诠释。再次,景观设计的过程堊建立在保护坏境的基础上的。另外,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整个广场在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重视各个年龄段的体验。广场中划分适合儿童的儿童娱乐区,老年人的休闲区、健身区、以及广场中心可满足大量人群的活动空间。最后,将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凤凰广场的设计科技含量很高,中心主题雕塑内部设有隐藏灯光效果,在夜间可以发出灿烂的光辉。围绕它的是可以电脑调控的萏乐喷泉。充分运用了水和光,形成了即富有现代感乂具有历史内涵的靓丽的风景线。

三总结

要想让震观设计的具有地域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当地的文化因素,只有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够将其中的特色因素应用到景观设计的杯节当中。另外,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如何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要有选择性地接受,对于中国优秀文化要枳极借鉴,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时代上的创新,蒙观设计才能更加富有新意,地域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凸显。

作者:李增文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第五篇: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分析与应用

1.地域性文化景观特点的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环境等。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很大,在不同区域形成代表当地的地域性文化景观特征,北方景观的雄伟、壮观,南方景观的别致、淡雅,这都和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人文历史因素。由于人文历史、民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方面的不同,也会影响不同地域景观的发展历程。地域文化是一个继承、积累、发展、创新的过程,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等,是全国各地历史文化的精髓。

2.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文化是任何一处景观设计灵魂,尊重当地文化,考虑当地民俗风格,设计师要充分理解并加以合理利用,以当地的文化为设计背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1)为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地域性文化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等因素,了解其地域特征,以此作为设计依据,赋予现代景观活的灵魂和创新思想,使景观在符合现代时展的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居民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例如紫禁城的红墙、江南园林的粉墙白瓦等极具地域特征的元素。(2)弘扬当地文化,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不仅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且是其灵魂和精神所在。在景观设计作品中,能让历史文化以景观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人们欣赏景观的同时体验当地文化,充分体会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不是景观元素简单拼凑,而是一个有其文化内涵的有机整体。(3)帮助人们缅怀历史。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却不禁发现我们正在远离和遗忘历史。地域文化代表了一种场所精神,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地域文化作为了追忆过去的精神寄托。蕴含地域文化的景观不仅让市民缅怀历史,引起市民感情的共鸣,更能引发游客的理性思考,如歌颂地域文化中的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道德精神、、地域的典故和名言等,使景观不仅是城市的一片公共绿地,更是市民对地域文化的追寻和怀念。

3.地域性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

(1)地形。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山地还是宽广辽阔的平原,都应尽量保持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这是地域性景观存在的基础,满足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尽量用最少的土方量达到最佳效果,最大可能的保留其多样性,最终诠释其地域特征。例如法国丘陵景观和意大利的台地园林景观特色。(2)道路。园林道路在景观中起着至关只要的作用,是各景观节点之间的连接手段。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彰显出地域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规划设计应考虑当地文化,采用地方材料进行铺装,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满足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美学效果。例如深圳古窑遗韵景点的园路铺装采用古窑出产的瓦片、瓷片,彰显独特质朴的地域个性。(3)水体。水体是地域性景观中最具灵性的要素,被人给予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景观中水体的作用都很重要,是最有亲切感的要素。不同地域尤其不同地域特征,“一方水养一方人”,当地人民赋予水的感情更多,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水源作为凸显地域景观的重要标志。(4)植物。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种类繁多,有季相变化。植物景观不仅可以满足造景功能,还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形成开敞或闭合空间,植物景观是地域景观中特殊的要素,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有所不同。注重植物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生态平衡景观,同时尽可能多的使用乡土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在色彩、季相、层次等各方面相得益彰,体现地域特色。(5)建筑。景观建筑作为地域性景观的表达要素之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满足审美需求,是景观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同都直接影响地域性景观的表达。在建筑的外形、材质、色彩等方面都应结合当地文化,体现当地的地域特征。

4.结语

通过对地域性景观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的综合分析,得知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先全面了解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把握其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借鉴历史的同时,结合现代化景观设计,形成整体统一、独具一格的地域性文化景观。

作者:王亚琳 许霏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六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

1地域和文化的含义

1.1地域的含义

地域包含以下几个特点:(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范围。(2)每个地域的内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每个地域都具备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4)不同的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区域都具备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风俗等。

1.2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识形态部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时也包含了非意识形态,例如,自然科学或是地理环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进行创造的,属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2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就需要注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等因素,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因素,同时根据其客观规律,将园林景观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等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历史遗迹的合理建筑和开发,促进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物质以及能源,做好科学规划,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其设计的对象与方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具备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为了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在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来,提高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备独特性,能够经过园林景观所展现的美而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思想。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在了解和采纳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设计手法,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4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4.1对地域传统进行适度保留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保留。在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由于保留传统设计的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协调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度较小,所以,具备较高的利用价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对具备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对比将典型的元素符号进行抽取,凸显出当地传统的习俗文化。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对元素符号,以及对传统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现出来。

5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还能发扬和继承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添加新的寓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域文化,适度保留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加上现代设计手法,全面展现出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

作者:李婷 单位:淮安中交盛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第七篇:基于地域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然而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千篇一律,失去了地域特性和文化内涵。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必须转向寻找本土文脉,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地域特色赋予了城市广场丰富的生命力,让自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完美结合,进而使设计作品和谐融入更广阔的区域。

2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基本原理

2.1基于地域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的涵义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超越对地表特征的单纯依附,符合自然演变规律,并能引起特定区域的人们的文化共鸣的一种景观形态,是对地域性景观的再修复、再挖掘的过程。

2.2现代城市广场景观的构成要素

现代城市广场景观是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历史产物,因此其景观构成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类。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在地域性景观中是互相依存的,彼此不可分割。(1)自然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气候条件、光热条件、风向、自然演变规律等。它是现代城市广场存在的基础,是构成人类行为空间的主要载体。(2)人文要素。人文要素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要素为基础的人类活动标记,是自然要素的外延,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也是自然作用于人类而表现出的各种意识形态。人文要素的内涵包括居民点、城市、绿洲、种植园等;也包括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形式、民族风情、经济形态等。

2.3地域文化景观载体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能够承载和传递地域信息,是地域文化的物化反映。不同的载体承载和传递的文化也不一样。地域文化景观载体主要包括:地形、园林道路、水体、植物、景观小品、铺装、建筑等。(1)地形。地形是地域存在的基础,是景观设计的骨架,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对象,也是景观最后安置的场所之一,承载着延续地域景观脉络的重要使命,在景观设计中起到引导、分隔、界定边界的作用。地形的主要表现形态包括平地、凹地、山脊、盆地、山谷等。(2)道路。道路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路是景观连接的枢纽,良好的道路设计能够增强人与生态环境的互动。道路可以是机动车道也可以是漫步道,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道路不仅要能够有效地组织与联系各个景观点,还要能够增强人们对道路所围合的空间感知。(3)水体。水体是地域文化景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灵性的要素之一,不仅具有净化局部空气、调节微气候的作用,往往被寄予丰富的感情,为环境增添一份自然,使人倍感亲切。在进行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多种水体景观形式来表达地域文化气息,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情感。(4)植物。植物包括花卉、灌木、乔木、草皮、攀缘植物、水生植物等。植物具有生命力,不仅具有某些气候生态调节功能,还可以满足造景功能,发挥引导人们视线、形成特定的景观空间的功能。在设计时,要巧妙利用乡土植物造景,要关注植物的生长特性,并善于利用其变化规律,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它与环境的联系,达到植物、动物、人类和平共处。(5)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种类繁多,是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景观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包括雕塑、园灯、座椅、景石、景墙、碑柱、指示设施等。在进行设计和建设时,要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详细了解当地居民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位。[3](6)铺装。铺装不仅是景观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也是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还是一种文化景观。铺装对景观空间的联系和指向、承载地域文化等有积极的作用。铺装是传承和展示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可以在铺装中融合地域传统图纹、图形以及图案,通过布局和图案提高对地域的知名度和识别度。(7)建筑。建筑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表达和传承的载体。在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建筑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房屋,还包括运用物质的手法对环境的多次限定,用各种形式和材料设计造就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对景观的营造。

3基于地域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3.1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广场景观会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不同地方的城市广场景观会呈现不同特点。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两大影响因素,遵循客观规律,遵循景观设计规划的基本原理。(1)生态平衡原则。要在维护和保持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原有生物链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设计现有场地景观,顺应当地原始地形地貌,保持原有地质结构,合理配置植物格局,特别要注意景观之间的视觉廊道的设计和规划。(2)地方特色原则。在进行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时,必须要体现地方特色,具体表现在尊重地域的历史和传统、尊重当地自然、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地方特色元素。尊重地域的历史和传统;尊重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地方特色元素,特别是合理利用当地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材料和植物等。(3)文脉延续原则。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承载于景观中,融会在生活中。文脉延续就是要关注地方历史和民俗,更关心现实生活,站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上,注重对地域文化进行多角度解读和传承,在当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诠释和充分表现,而不能仅仅是注重景观形式的设计,更不能完全把景观设计符号化。(4)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营造有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给人们带来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人的使用舒适度,设计应符合人体工学特征和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满足各层次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对城市广场景观的需求。(5)美学原则。城市广场景观要符合美学原则,就是要让人们对客观景观在内心产生愉悦的感觉,人的心理情感与景观一致,产生和谐均衡、互相映衬吻合的知觉和感觉,达到主客协调一致。要注重景观的层次。注意景观的连续性不仅包括时间上的连续和空间上的连续,还包括景观的设计风格、表现手法、材质搭配、情感倾向等都要连续。(6)经济效益原则。通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保持、强化并重新激活当地的个性和特色,增加魅力,让城市广场更具吸引力,促进当地居民休闲消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原则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指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坚持经济实际性,尽量节约。(7)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我们要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要站在人类发展进程的历史高度,用具有远见的视角来设计和对待我们的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及新型技术手段,提高景观设计中的利用率,不仅提供给当代人,还要可供后代人继续使用,在每个时代都和谐地维持下去。

3.2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1)掌握地域文化景观特征。首先,以领土景观为设计基底,在领土景观的基底上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求总体把握场地的改造方向。其次,分析地域文化景观的设计模式,掌握其内在文化内涵。最后,梳理和把握领土的整体肌理,尤其是具有历史的见证价值的肌理形态。(2)利用地域文化景观要素构建景观空间。地域文化景观要素是在区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基础上提取的,对城市广场景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6]一是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结合。二是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和层次格局。(3)发展多层次的景观形态。景观形态表现为外在的边缘、轮廓、肌理、质感,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形象认知。一是要做到布局形式与层次结构相适应。二是善于调节观景点。(4)理解景观要素的不同作用。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利用适宜的景观要素,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类型。一是要把握景观要素的外在形态。二是要清楚景观要素的作用过程,明白景观要素对景观空间、景观整体形态等的作用机制和过程。(5)遵循景观的自然规律。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要尊重其自然文化。景观的存在要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尊重自然。传承是地域景观的自然文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一是尊重景观的自然性质。二是充分利用景观自然发展规律。

4案例实践分析——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导视系统;造型设计;地域文化;人文景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为国内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时间。旅游业是很多城市、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旅游景区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实体支撑。在旅游景区内,结合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信息界面系统,称为导视系统。导视系统以直观、准确的视觉信息对景区内的人流和物流进行引导。它不但有着引导、指示等功能,同时作为景区文化的一部分,传递着景区的人文精神。

一、导视系统造型设计

导视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图形设计和造型设计两个方面,其中造型设计是导视牌设计的首要任务,造型设计因素包含:外形、材质、色彩和比例。外形是吸引游客关注的重要途径,在一个环境中,导视系统有统一的外形特点会让使用者形成惯性思维,使其行走过程中主动搜寻相同外形特点的事物,使导视系统备受关注,外形设计要立足于当地的文化特色,可以是从当地文物遗迹中提取的纹样,可以是从当地传颂的名人故事里提取的元素,也可以是从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中提取的纹理,总之,无论是源于当地的何种特色,都要将提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又不失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材料是导视牌设计的物质基础,材料的选择需要从肌理纹路、色泽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情,可以借鉴当地建筑、景观的材料,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导视系统色彩有两个准则,与当地环境形成对比或者与当地环境产生融合;而导向牌的大小也要以环境为依据,在室内和室外、空旷的土地和拥挤的小镇,导向牌的比例大小是不同的。

二、导视系统分类

以往千篇一律的导视系统造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了,如今导视系统在造型设计方面更重视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不同类型的景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提取的设计元素也不同。我国景区按照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为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指以自然现象吸引游客的景区;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根据中国现有的旅游资源划分,人文景区可以分为四大类:城镇观光景区、主题公园、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宗教建筑景观。

三、人文景区导视系统造型设计

我国人文景区的导视系统是景区的标志,然而对于外在形式美的盲目追求,导致我国人文景区内的导视系统设计千篇一律,缺乏文化性和标志性。部分人文景区,在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前提下,盲目借鉴、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使得景区内导视系统设计形态与当地地域文化没有过多关联,甚至背道而驰。从外形设计来看,成功的人文景区导视系统外形设计要以文化为切入点,从第一眼的视觉感受上充分展现景区整体的文化氛围;从材料选择来看,景区导视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不仅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还能与环境融合,提升人文景区环境的整体性;从色彩选择来看,色彩可以帮助人们识别不同的地点,是导视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文景区的地域环境特色,选择合适的配色,提升导视系统的美感,可以从地域历史文化和现有人文景观着手,提取相应的色彩,融入到导视系统色彩设计中。从比例大小来看,在确定导视系统在人文景区内的摆放位置后,结合环境特点、游客视觉范围和游客心理特征来确定导视系统的比例大小。(一)城镇观光景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许多与风景区相邻的小城镇因其独特的景观而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景观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使得我国旅游景区出现过度商业化,资源风貌类同等现象。每个城镇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从导视系统来看,景区导视系统造型是否具有排他性,是否安全合理并且具有人情味,是否丰富了城镇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城镇的文化尺度,是衡量城镇中景区导视系统成功与否的标志。宽窄巷子是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的古老街道和四合院组成,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等都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导向牌外形设计提取川西民居建筑上的窗格特征,按照设计美学进行排列组合,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在材料上,借鉴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的建筑材料以及灯笼元素等,使导向牌整体视觉与建筑环境相互协调,为宽窄巷子增添了不少情调。同时汲取了川西古建筑的瓦灰、乌门和灯笼的色彩,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如图1)。(二)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而建造的一种极具创意性的活动场所,通过特定主题的设计从而创造特色的体验空间。导视系统在不同主题空间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造型设计是否符合所在场所的主题,是否与所在主题场所周围环境相协调,都是衡量导视系统成功与否的标志。例如迪士尼乐园,迪士尼乐园包含许多主题园区,不同的主题园区则有不同的游乐设施,不同的场所消费群体也不一样,比如迪士尼动漫以及相关产品,吸引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而迪士尼旗下众多名牌商品又吸引着众多青年人,针对不同的人群也有着不同的设计。导视系统造型从该主题园区的风格特点中提取相关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不仅要符合该园区的环境设计,同时还要符合该园区的消费群体,增强游客体验感。(三)历史文物古迹。历史文物古迹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状态,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载体。以往过度开发以及气候变化,对其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历史文物古迹景区内的导视系统设计必须建立在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在造型设计上风格统一,结合文物古迹的形象特点。例如:北京水长城导视系统设计,造型以长方体为主体形象,侧面呈现出锯齿状,较好地呼应了长城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文物的形象特点。整体导视系统以石材为主,配合铜、玻璃、木材,融自然与历史为一体(如图2)。(四)宗教文化景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景观。佛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藏传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将刻有佛教经文的石头称为玛尼石。四川省境内石渠县是众多信教徒所向往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孕育出了规模庞大的石刻群,最为典型的是玛尼石文化,玛尼石文化的巅峰之作当属石渠的松格玛尼石经城,重重叠叠地由刻有经文、佛像的玛尼石随意堆砌而成,城内形同迷宫,成为石渠的标志。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石渠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也增强了对导视系统的需求。四川省境内石渠县的藏族人口属于跨境民族,在设计元素提取的时候要把石渠的藏族特色与青藏高原的藏族特色加以区分,从而形成最具代表石渠县的民俗文化(如图3)。石渠县松格玛尼石经城墙是一座长方形的石头城,是石渠县的标志。松格玛尼导视系统造型设计通过提取石经城墙的外形,再进行夸张、变形。立式导视牌分为三个部分,左边的五边形代表平等、自由、中间的混凝土代表石经城外形的整个体块,右边木质材料的轮廓线是石经城顶部线条的夸张与提炼,突出石经城坚韧平衡的质感。整体材料采用耐严寒、耐风沙的复合型材料以便适应石渠县的气候。色彩从从当地建筑、景观中提取,加强游客地域文化的体验感。

导视系统具有良好的造型设计,不仅会产生很强的引导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还是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最有效的传达者。四大类别的人文景区导视系统在造型设计上都有效地结合了当地地域文化,从当地建筑、文物或者是自然环境中提取相关元素,再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旅游景区导视系统造型设计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是必然趋势,导视系统造型方面的视觉设计如何与地域文化结合,同时还能被大众认可,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导视系统是否成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俞明.城市综合体重庆天地导视系统地域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06):37-40+82.

[2]王丽梅,裴西宏.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标准化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12,33(12):17-20+28.

[3]周艳.文化景观中导视系统的设计探究——以天一阁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为例[J].设计,2016,(05):124-127.

[4]祝爱平,汪文南.传统风景区现代导视系统设计方法与实施——以江西婺源江湾风景区为例[J].装饰,2014(11):141-142.

[5]赖慧蓉.王受之现代设计史论研究[D].武汉科技学院,2007.

[6]陈坎友,方莉玫.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设计,2017,30(15):152-153.

[7]王雪.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7,30(16):142-143.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4

1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综合来看,“景观”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空间、时间、物体及事件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与生动的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印记。英国规划师戈登•卡伦在《城市景观》一书中说:“景观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思想习惯,它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的价值取向[1]。“景观是人类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景观是地表上文化的一种印记,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显示出一个地区的人文关系特征[2]。景观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二者的关系中,文化承担着催化剂的作用,景观是被催化的对象,扮演着媒介和载体的角色。由于景观本身具有跨越多个学科的特点,自身就有着客观的复杂性。因此人类在构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时,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为生命的活力、热情、感受、体验和创造。正因为如此,由于人的参与和需求,景观首先成为了带有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而且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同时景观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人们能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所有这些又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景观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景观是文化的载体。古今中外,景观设计的发展深受当时、当地的文化影响是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景观的形成反映和表达了与之关联的各种文化。景观在主流文化思想、地域特色、艺术流派、集体记忆等方面深刻地反映着文化的精神和印记(图1)。首先,景观的形成和内在精神受到当时、当地的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如: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特征是师法自然、模拟山水、小中见大,讲求天人合一,就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儒、释、道的深刻影响[3]。日本园林则深刻地反映出岛国文化的特征,其四面临海的狭小国土,使得这种文化必须兼容并蓄,但同时又表现出骨子里的封闭特性,在矛盾中生存与发展。这种文化特征突出体现在日本独特的“枯山水”和“茶亭”两种园林景观形式上[4]。而西方园林中常见的对称、几何、轴线等形式则更多受到西方文化中理性、逻辑及神权、人权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法国园林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视野、均衡对称的轴线等景观构图手法,反映出法国文化中曾经的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及“皇权至上”的精神[5]。所有这些世界代表性的园林景观风格无不深深打下了本国文化的烙印。其次,景观的特征一定会受到所处地域的特色文化的影响。这种地域的特征如雨雪、干旱、温度等气候条件影响植物及构筑物的种类和形式。当地居民的日常行为、习俗及审美喜好等文化特征也会影响到景观的构图、花饰、雕塑等艺术形式。细腻圆润的江南景观与粗犷豪放的北方景观形式的大相径庭就是明证。另外,当今景观设计中流行的“地中海风格”、“北美风格”、“东南亚风格”等也是景观受到地域文化影响的直接表现。第三,景观还越来越多地受到“艺术思潮”等文化现象的深刻影响。某一特定时期,艺术思潮是对当时社会体制、文化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最直接反应,以意识形态成形影响着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艺术思潮与景观设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景观设计从20世纪初开始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当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文化的进步,在不同阶段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也同样在景观设计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而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化思想的确立,景观设计也进入了生态景观的新阶段,将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之中,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广泛的内容[6]。可见,景观设计的发展深受社会思潮及文化取向的影响。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及主流价值观的转变而改变,而艺术思潮也起到指引景观设计方法的作用,渗透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整个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风格[7]。第四,景观设计也受到历史文脉与集体记忆的影响。景观经常被人们称为具有记忆仓储的作用[8]。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9]。广而言之,集体记忆即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由于城市环境时空变化的特点,建立在城市环境感应基础上的集体记忆相应地具有地域性、连续性、时代性和选择性[10]。集体记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对过去的建构。景观设计除了功能与形式的考量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场景的创造。场景需要故事性、情节与情感共鸣,集体记忆、共同回忆等这些文化要素就是景观创作的灵魂,集体记忆使场景拥有了叙事性和主导精神,并引导人的活动展开与思想展开。透过集体记忆是构筑地方感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来建构历史城市的地方感和地域文化[11]。

2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产生文化景观

由景观与文化两个词汇结合成的“文化景观”,呈现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而又改变着景观。文化景观除物质形态的具体事物(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台山、庐山及江南文化景观等)外,也包括无形的“氛围”因素(如宗教场所、政治场合)等,甚至可以拓展为自然风光、田野村落、道路等构成的文化现象复合体。这种复杂、多样与有形无形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正在面临着形态消亡的严峻挑战[12]。一个文化景观,从空间的层次及文化内涵上可以分为场地(site)、场所(space)和场景(scene),笔者将其概括为文化景观中的“3S要素”。把空间(景观)与文化内涵相融合的过程,就是人们适应场地、建构场所、形成场景的过程。场地(site)是任何一个景观(及设计)的基础。它从景观营造的开始阶段——选择原始基地,直到景观营造的全过程——场地空间的构建,其过程就是所谓“文化的选择”的过程。场地精神的构建,更多是从直观的视觉角度来完成,最终的结果是构建一个个空间形态的“景”,是景观中可以具体触摸和感觉的“躯体”。而设计的功效正是对这些场地、空间通过文化的形式赋予不同的风格、特性等文化要素,创造出一种“场地精神”。而使用者对其的使用或感受是通过“看”与“观赏”的途径来实现。场所(space)则是在场地的基础上,将场地及其各个空间统一成一个整体,同时把场地周边的所有对场地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可见的空间、物理因素及不可见的文脉、历史因素,还有人类的活动等因素)均加以考虑和整合,是在文化层面上对景观空间形态的深层解读。场所要塑造的是一种“境界”。场所是通过综合的、不可见(或部分不可见)及抽象的元素构成的,在文化意义上是对“意境”的一种构成,是景观的“气血”。使用者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丰富景观的表象,扩充景观的内涵,领略、开拓景观的意境,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场景(scene)则是在上述的场地、场所的形成过程中,即认识场地气质、形成场地精神,并通过场所构建及填充文化内容的过程中,经过整合和实施形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精神的外化形式。场景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境”,是景观的内在的“灵魂”,是对文化、思想、风格等的综合反映和诠释。正由于其最高层次的含蓄性,要求设计者去“领悟”其中的含义。这种“悟”,是在“观”与“品”的基础上,建立在理解、思索、体验和品味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从而获得对园林意义的深层把握,引导观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同时设计者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对“场地的构建”和“场所的营造”等具体景观构成手法来烘托出景观的文化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反映出景观的品质与价值(表1)。

3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环境美学的现实运用

景观设计行业在我国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了长足进步,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设计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形式美与构图美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然而,在这种行业景象繁荣的背后,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深层次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虽然很多景观有漂亮的外观,但却“不耐看”,新鲜感过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从而这些“一眼美人”就会被冷落,而像中国古典园林中那种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佳作在当今社会却少之又少。同时,当今中国的城市景观往往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许多城市景观使观赏者产生一种审美心理即“熟能生厌”,类似或雷同的审美对象反复地多次观赏,必然会使观赏者产生厌倦感。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当今的绝大多数作品只停留在视觉层面,而缺少了文化的内涵。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求新求异求变,这与文化的特性是相符合的。显然,让“文化”与“景观”结合,创造文化景观是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196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在西方学界兴起。环境美学所说的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而非自然环境。这些理论强调指出:(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是无所作为,不加干预,而是有时候必须深刻地改造大自然的蛮荒状态;(2)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需要设法而且也能够保持自然的生态多样性;(3)从有益于人类的角度看,人工改造后的自然能够明显优于蛮荒的自然,并且越变越好;(4)从审美的眼光来看,改造后的自然能够比蛮荒的自然更加赏心悦目,感觉上更好;(5)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深刻地改变地球表面而又不破坏地球;(6)结论是,人类因创造了新的持久的生态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7)人类能够创造独特和持久的审美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8)城市景观除了设法保持并能够做到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之外,还需要做到也能够保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13]。随着当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筑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城市建设正在从实用功能越来越多地向审美功能提升。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正是审美的主要对象和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从上述的文化景观的“3S要素”层面上不难得出,文化景观的设计应从景观元素的解构和重组方面入手,来解决空间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场地(site)的营造层面,主要是对空间的塑造和解读。对此,设计师在自身的教育过程和设计实践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受到最多训练的层面。绝大多数的设计作品也是在这个层面下足了功夫。因此,它是文化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在这个层面,设计的手法主要是对元素的解构,包括物质符号、风格探究及意境蕴含等。场地是由各种物质元素组成的,而设计过程就是将这些元素符号化,将主题简化为符号元素,进行组合集成;同时,这也是主题的一个抽象化表达过程。运用空间形态的符号叙述传达重大的社会主题,把符号转化为一个空间,使空间成为一个符号是现代景观设计一大难题,青年女设计师林樱设计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为我们在这方面展现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另外,为了满足景观设计“高于生活”的自身需求,通常采用夸张的手段来提供非日常体验的空间元素,而符号正是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符号的选用和提取,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艺术功底和素养。符号作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历史文脉的主要手段,在景观设计中由对符号的简单模仿到对符号进行组合、解构、抽象,都反映了景观设计师在景观符号的运用方面的有益探索[14]。这样,通过符号、抽象和夸张等手段,将场地物质元素进行结构重组,给人展示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景观空间,满足使用者“观”的功能要求。一个场地的塑造还要从风格的探究和意境蕴涵上着手。这两个方面都是对整体风格的把握,是对上述解构的元素进行统一和整合的过程,而前者是表象和显性的表现,后者则是一个隐性的表现,但二者最终都会以景观形象展现出来,可以通过自然的缩移模拟、物境表述及点题等手法体现。最近有很多景观设计作品在反映传统文化方面运用元素解构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创作路径值得肯定和借鉴[15]。对于场所(space)和场景(scene)设计,均是表达感观层面的、具有“情境”层面的设计,通过景观重组的手法实现。所谓“景观重组”,就是对景观元素在感观与直觉体验基础上,通过联想、移情等手段,实现对景观中情感成分的发掘,以及通过引导使用者参与活动和体验的方式,完成使用者对景观表象的再认识。联想是景观重组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隐喻的方式,揭示和引导景观元素的内容关联。这也是在景观设计的构思创作中通俗地讲到的“讲故事”的构思过程和方法。通过“讲故事”引发联想的常用表达形式有以下几种:(1)线性叙事:叙述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而景观设计中也经常利用叙述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一种时间或线性空间的经过。叙述的手法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对观众的感染是渐进性的,往往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完成,比如采用空间序列。通常该类型的景观设计可结合园区的道路等线性景观元素,展现某段具体历史,或利用某些具象的景观元素,反映人物传奇等。这种手法适用于对历史文脉或历史段落的反映,是对使用者不曾亲历的“历史脉络”的关联。利用叙述的手法的最好实例是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16]。(2)记忆场所:人类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情感,情感需要记忆。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城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记忆的载体,一砖一石都忠实地记载着不同时代所留下的印迹,当记忆被这些城市中遗留的印迹所触发时,过去所遇到的经历就会和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此,城市记忆的重要性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用景观中的物体或符号唤起文化的记忆,这种手法可运用于对使用者曾经经历过的经验或共同的历史记忆的唤起或引起共鸣。如对童年游戏场景的唤起就是加深景观体验的良好例证,它是对使用者的自身经历的“旧景象”的唤起。(3)故事触发:现在的城市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快速城市化,大部分城市在短时间内高速建成,大部分城市规划与设计并没有把人的情感考虑进去,没有创造温情和怀旧的空间,更没有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对于新城等缺乏本地记忆的区域,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未来发生的故事。从人性出发,为亲情、友情、爱情提供触发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交往的场所,触发故事的产生。这种手法是对“未来”的景象的憧憬,是对景观元素的“想象重组”。上述通过景观重组方式引发的联想,对于使用者而言,更多是对这些联想的“品味”来完成和实现的。“一个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人,不但善于捕捉自然之美,并将这种美加以提炼、概括,从而创作出高于自然之美的人工之美……没有联想与想象,就不可能饶有趣味地领略山水美的底蕴,更谈不上去发现和创造美了”[17]。除了联想外,设计者还主要通过诱导和引发使用者参与的方式来完成景观重组。一个景观空间的设计,如能体现出趣味性,从而引导使用者的参与性,实现互动的空间,无疑其文化内涵属性会更易被使用者认知和感悟。同时,参与方式也可以是集体的参与,如果一个景观场景可以提供一个主题活动,如赏樱、生态基地体验等,均是渲染气氛的良好的参与路径,可在公众意识层面展现出文化内涵,而使用者也正是通过亲身经历来“悟”出场景的文化意义。在引导公众体验和参与方面,日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18]。总之,景观设计要赋予文化的灵魂,就要合理利用景观元素,通过环境美学,运用文化关联的处理手法,从而形成文化景观(图2)。

4当今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是景观与文化的高度的、有机的互动与结合。然而,当今的景观设计,往往是为了追求景观的“形式美”而忽略文化,或者打着所谓的注重文化的旗号而放弃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两难”现象,要么是景观设计过分注重景观元素的硬件打造,而严重忽略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渲染,使得游客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缺乏乐而忘返的情境交融,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乏味;要么就是为了创造所谓的“文化”不惜大拆大建,毁林毁田,去营造假古董,认为创造突如其来的“景点”,而完全不顾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生态、美学等基本的科学原则。这两种倾向就是割裂了景观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是设计者的悲哀。在即将兴起的城镇化浪潮中,如何解决这两者的关系,是景观设计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切入主题要新颖,忌没有特色。园林景观作品的鉴赏与其他艺术鉴赏一样,都是要追求独特的文化韵味。皇家园林使人感到庄重而华丽,私家园林使人感到舒适而恬静,而宗教园林使人感到清冷而宁静。景观元素虽大同小异,但趣味却截然不同,这正是注入了景中之情,使景观与不同文化氛围相结合而引起的差异。所以说,文化主题直接决定了景观的性格,因而,在景观设计中,切入主题一定要新颖独特,才能引导游客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景观的文化元素。如果一个景观选择的文化主题陈旧没有特色而乏善可陈,或者根本就无法注入文化元素,最终形成的景观就一定没有自己的灵魂和特色,最多就是设计手法或景观元素的堆砌。当然,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中,我们很难全面且精准地评价一个作品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即是否“新颖”,但是“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设计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即使将自己标榜为最前卫的设计师,也无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迹”[19]。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满足现代人生活要求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保护诉诸于实际中,使传统的印记更加璀璨绚烂,使现代景观更加富含文化底蕴,无疑是使我们的景观设计既有文化特色,又与时代接轨的一种有效手法。其次,表达元素要统一,忌太过繁复。景观设计的另一个极端是太过注重文化主题的挖掘,而一味引进文化主题,生怕游客理解不了设计意图而处处设计主题。这样,为了强调文化元素,往往使主题设计太多,使“步移景异”变为“步移境异”,观赏者前一步还在感受古人风花雪月的情怀,下一步就跨入了现代激情荡漾的境地;前一步还在体验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下一步就步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繁华[20]。这类园林景观作品,观赏者往往由于景观主题繁杂,表达元素不统一,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凌乱而放弃了对于景观主题与文化的探寻与挖掘。因而,景观文化主题的表达不能从数量上追求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对主题的表达越深入越好,同时深刻发掘景观主题的关联性,通过精心的设计,帮助大多数人用较少的努力或称“心力”(efforts)实现与景观的轻松对话[21]。景观设计的表达元素应统一,要让观者有品味和思考的动力和空间。再次,以营造氛围为主,忌太过说教。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其本质意义就在于氛围的塑造。当今的景观设计,大多停留在对“形式美”的不遗余力的追求,而一旦想要反映文化特征,往往就用简单的雕塑、标语口号或所谓“寓意深刻”的景观小品来表达,试图用“教育”和“说教”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有文化”。这样一种“文化表达”其实恰恰是割裂了景观的本质而强行把“文化”嫁接于景观之上。景观本身要求塑造令人身心愉悦的氛围,并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蕴含在这样的氛围中的文化信息,而不是直白地强加于观赏者。所以,即使是纪念园等其直接功能就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景观,也绝不可像纪念馆的展览室那样直接以说教材料的展示来陈述式地设计景观环境[22]。氛围的塑造才是将景观与文化相融合的唯一途径。

5结语

景观与文化的关系,更像是“躯体”与“灵魂”的关系。景观设计的精妙之处,不是把一个“躯体”修饰得如何美妙,而是如何为躯体注入灵魂。有了灵魂的躯体,才是一个生动活泼且能散发其独特魅力的个体,否则,不论形式、比例如何完美,也会因缺乏灵气而变为“行尸走肉”。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被引为对人生存的本真状态的追求的经典名句,更通过海德格尔的提升成为“诗意栖居”哲学。也许,我们的景观设计方向或潮流,应该是“诗意地景观化”。景观的真正意境在于它要实现从“悦形”到“悦心”的质的飞跃,这也是景观文化化茧成蝶的关键所在,即从纯粹以人的感官系统被动欣赏自然天成的景物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境界,升至人景交融、不分彼此的“畅神”。只有自觉树立“诗意地景观化”的意识,我们才能在大规模的城市空间的建设和更新过程中,创造出更多温情的、人性化的“文化空间”。

作者:王新宇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二篇

1寒冷地区城镇景观概念浅析

我们在对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探讨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的含义,接下来就做简单的阐释。寒冷地区主要是指冬季持续时间长的地区,从地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北纬40度以北的地区,那里冬季寒冷干燥,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在我国主要指东北地区等城市。而一座城市的景观能够间接的体现出这座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当城镇的景观设计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自然开始关注一些特殊城镇的景观设计例如本文所要研究的寒冷地区。

2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寒冷地区城镇景观的概念,我们对寒冷地区城镇景观设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先谈谈国外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如何设计的,希望从中能够得到借鉴。虽然近些年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比国外,我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外寒冷地区的城镇景观设计开始的很早,尤其是北欧地区,北欧地区城镇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单独的建筑细心的围成户外庭院空间,然后通过绿化、围墙等措施来减缓风速,这样既有利于室外局部环境的改善,还有利于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益于身体健康。国外的很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关于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的理念,例如要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基础设施布局要紧密、重点要处理好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之间的关系、创造室内景观等。这为未来的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我国寒冷地区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3.1遵循地方特色的原则

无论是哪个地区遵循地域特色都是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因为只有充分地利用地方特色,才能够完全体现出这座城市的风貌,对于北方寒冷地区而言,所谓的地方特色就是充分地利用冬季特有的气候条件所从形成的景观。我国很多的北方城镇利用冬天的冰雪形成独特的景观,比如冰雕、雪雕以及很多的冰上体育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的游客。正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北方城镇特有的寒冷气候进行景观设计,才使得北方很多城市成为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寒冷地区的城镇景观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再加之北方人民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有些形式看似简单但布局紧密的景观设计,既有利于北方寒冷地区在冬季时进行防寒,又有利于在春天时防风沙,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北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城市的交通设计,大多是封闭的人行系统。

3.2充分利用室内空间的原则

北方城镇冬天因为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们不能到户外进行活动,这样就严重阻碍了人们正常的交往,如果能够将室内环境设计的更加室外化,那么则会给北方城镇居民接触室外空间的机会,并且在接触室外环境时能够有一个温暖舒适的气候环境。例如,设计地下商业街、玻璃顶棚的庭院等。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还能够在室内种植更多的绿色植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情,大大丰富了北方寒冷地区冬天的城市景观。

4寒冷地区植物景观设计重点

上文中笔者向我们介绍了国外寒冷地区的景观设计以及我国寒冷地区城镇进程中的景观设计原则,我们知道只有严格的按照上述所说的两条原则,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才能更加的突出城市的特色。那么在对北方寒冷地区城镇进程中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有哪些重点需要注意呢?接下来笔者就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4.1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4.2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

4.3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5寒冷地区景观设计空间的影响因素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寒冷地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让我们对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寒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景观设计空间还有那些影响因素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介绍,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5.1室外温度寒冷气候是寒地城市的最大特征,也是对城市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气温是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在严寒地区城市居民外出活动受气温制约严重。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何通过合理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和其它相应的设计手段来创造舒适的通风环境。在严寒地区既需要冬季保温,又需要引入夏季风以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5.2行为方式寒地气候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和体闲方式。冬季室外温度较低且持续时间长,为了避免严寒和交通不便,除了必要的出行如上班、上学、看病和日常购物等,人们的出行会比其他季节减少,尤其是一些弱势人群如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这就导致冬季人们的户外娱乐时间明显减少。致使原本就冷清的居住区景观闲的更加凄凉,没有了运动和休闲娱乐的氛围。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5

我国历史悠久,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各具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景观用地和其他要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景观的发展.这直接影响了设计者的思路,各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同质化较为严重,无法体现出城市特色.结合城市背景,如何将文化植入城市,促进市区环境与景观文化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园林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1.1地域性在文化景观中的表现

地域特性决定于地理特性,由于城市所在地理、自然以及气候上的差异使得该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文化的首要特征,地域性直接体现出本城市的文化特色,集中表达了该市民的思想诉求和生活方式.此外,即便是同一座城市也会有明显的地段性差异.设计者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特性(风貌、风格)来提取本质的文化内涵,最终统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并将城市景观与建筑风格相融合统一.

1.2文化继承性是景观的重要作用

虽然不同阶段的城市文化不同,所留下的烙印也有较大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脉络形式先传的文化还是有一定的贯通性.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景观则起到继承与延续的作用,如设计得当,则能充分反映出长期的城市文化积淀.

1.3景观变化是文化积累的体现

国内外的部分城市都会具有浓郁完整的历史风貌,其载体就是城市景观.这些经典景观以物体的形式直接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生活,属于文化见证的活化石.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景观文化会呈现出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累积过程.积累是在曲折的文化选择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文化净化的归纳和升华的过程.

1.4融合性是景观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

景观文化传承了历史文化净化,并将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加以融合.以苏州山西会馆为例,由于晋商将山西风格的建筑引入,苏州园林将其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这种景观文化是典型的城市文化与历史的相互融合.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景观文化的的发展是多种文化与环境相互借鉴和吸收的过程.同样,不同的国度与民族之间也是文化彼此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并逐渐形成本城市特有的体系.因此,以融合为背景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精髓,通过区域布局和整体规划真正体现出城市文化本质.

2我国文化园林景观研究的现状

由于存在界定对象与范畴上的差异,文化构成也就相差甚远.文化园林通常被分为如下几种:

2.1设计景观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同设计师和匠人结合当时审美观点与价值观设计出的作品.该类景观具有较强的古典园林特点,如:故宫、天坛、颐和园、苏州园林等等.

2.2遗址景观

曾经记录历史信息和相关实践的场所,虽然失去了既有功能,但其遗址具有较强的功能价值与艺术成就,该类景观以圆明园遗址和南京雨花台最具代表性.

2.3场所景观

由于使用行为而衍生出来的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凸显出人类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并具有随社会文化变迁而具有较强的存在意义.这类景观有相关仪式或文化活动的空间,主要体现了当时的职能和用途,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是古代皇帝祭祀的特定区域.

2.4聚落景观

由古建筑、相关建筑以及所在环境共同作何,逐渐形成的景观建筑群.由于聚落景观一直延续自身的社会职能,因此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上具有很强的展示性,这类景观主要体现于街区和村落,如:福建土楼、太古上安古村落、上海乌镇等等.

2.5区域景观

作为大尺度景观,区域文化景观超出了单体文化景观的限制.其本质体现了文化与历史遗产之间的关系,如:云南茶马古道、山西五台山和平遥古城、泰山等等.

3园林景观中的文化意义

作为园林的灵魂,文化内涵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景观因为文化而独具吸引力和魅力,具有了独特的包容性、生命力与个性.杜牧的《清明》让汾酒名扬天下,同时造就了5A级的旅游景区.因此,文化对景观不仅起到增色的作用,还可能是景观出现的原因所在.文化对经管的增色还有典型的案例,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不太出色的苏州寒山寺,因诗人张继举的《枫桥夜泊》而名扬四海.又如杭州的美丽风景是因白居易、苏拭和柳永等诗词名家诗词而留下美名.因此,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化影响并塑造者人类.随着园林景观建设速度的加快,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园林景观积向上的力量提升了个人素质,也将城市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

4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实际应用效果

4.1文化导致的景观形式变化

4.1.1现代主义景观的主要形式特征

我国的艺术在遵循古典艺术的同时,更趋繁杂并渐成体系.受西方景观艺术形式影响逐渐形成一种较为自律的艺术实现行为.在艺术形态上也更趋向于象征性与平面性,其反应的实质也是当时经济水平发展的体现,既反应出反传统的自恋性还具有较强的自律性.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例,该设计非常准确的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公众的服务需求,还将古典审美观巧妙的融入其中.形态上添加了数学几何与崇尚理想的美学观.

4.1.2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主要形式特征

后现代主义艺术观是随着科学的多样性与模糊性而衍生出来的,通过多种材料的选择,并跟着设计者的意图重新组合.这种创作弱化了个性,反而放大了艺术创作本身的艺术性.此外,后现代多元化是以大众文化消费为基础,主要囊括了艺术性、技术性、批量性、流行性和高效产业化等基本特性.此外后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更加强调趣味性和偶然性.设计过程更多的借鉴拼接、挪用以及反讽等景观艺术元素.由于设计师文化态度上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效果,同时该阶段的艺术传承也多以结构重建为核心.区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人员更加关注景观意义的社会地位.通常在尊重以往历史的同时,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该流派重视历史文化的重塑,在保留既有元素的同时,还分解、变化和片段了所有形式并进行颠覆性的叠加.由于应用解构主义时过分重视实地的文化背景,往往忽视其周边环境因素,在获取新奇感受的同时,还容易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该建筑所在市牲畜和其他产品的交易市场,设计者在保留了既有建筑的同时,还进行了重新排序.景观展示了法国大革命后的工业发展进程,同时赋予其思想深刻的魅力空间.后现代主义多以艺术重构方法来丰富景观形式,摒弃了现代主义过于简单的艺术构成.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所用素材和材料日趋丰富,色彩更加大胆夸张.后现代主义的园林景观容易引起争议,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材料、形式更趋多样化,但设计者反常规的设计思路会忽视材料自身的特性,大众人群的欣赏水平难以接受.

5以生态为背景的园林景观特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数字时代的影响使得我们逐渐远离大自然.在此背景下,人们渴望接近自然,这也推动了设计者在思路上开始发生转变.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渴望,以及生活分工的明细,会使对景观的功能冇了更明细的要求.延续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对功能与形式的配合,生态时代下的景观设计出现了以景观生态学文化为主的景观特性.在景观生态学的尺度与类型学之内,生态认识的形式与文化认识的本质相交叉.在人类尺度上,我们首先把分析景观结构的生态功能放在人类感受的框架之内,这种研究的的是要了解其中的各物种的行为与生境需求,其中人类的尺度分祈足非常有意义的.可能的景观实验将允许所有有助于生态文化的学科结合起来,来确定人的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由俞孔坚主持的上海后滩湿地的景观设计(图是生态时代景观艺术的典范,在以保护为主的生态理念下如何恢复以及重建这块黄浦江边的天然湿地,同时满足世博期间的场地休憩及水系净化以及人流交通等多重功能需要,展示上海后滩从农业、工业以至到如今后工业的生态文化都是生态时代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后滩湿地的会后经营.

6景观中的文化意义要素

物质形式与文化内涵作为园林景观最主要的两个要素,直接体现了物质层面和作品的价值.园林景观形式结构直接体现了其物质特点,形式主要包括结构、空间、建筑与环境,此外还包括人的行为.而园林景观的内在艺术反应出其内在本质———价值.相对艺术形态来讲园林景观的文化意义则是价值的最终体现.

6.1园林景观中的文化要素构成

园林景观的文化要素由于其反应的内涵不同可按有形实体划分为自然和历史两个主要方面.

6.1.1人居自然文化

受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饮食、聚落空间、建筑风格等诸多文化特色,如:成都锦里小吃街、凤凰古城等.

6.1.2历史遗迹

人类活动留下来的具有鲜明历史价值的遗留物、场所,如:河北涿鹿黄帝城、山西晋祠等等.

6.1.3植物文化

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植物还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首先,从意境文化角度讲、梅花代表着高洁、坚韧,兰花代表清新高雅,竹子代表顽强、虚怀若谷,菊花代表长寿、清洁.此外,海棠和玉兰还有“玉堂春富贵”的含义.设计师在园林景观中加入不同的植物也就起到不同文化寓意.其次,植物的形态和色彩也体现出美学文化特色,例如:红色系植物代表热情、白色代表纯洁.通过调节植物色彩构成,可以促使园林景观多样性的感知色彩.同时,由于植物形态上差异较大,锥形、球星和纺锤形植物可以通过自身形态赋予不同地块的特色景观效果.

6.2意境类文化

6.2.1诗歌赋

纵观国内外古典园林景观,很多源自山水,而诗词歌赋则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构思.通过诗词设置景观表达寓意、借物咏志,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以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为例,远香堂前荷花飘香、莲叶旖旎,其名就来自于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很好地实现了地名与优美环境的融合,真正实现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设计理念.

6.2.2神化传说

我国古典园林受“一池三山”影响深刻,该设计思路源于我国道教,三山寓意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典型案例有: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湖区、圆明园的福海、拉萨夏宫等.

6.3产业科技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类的文化要素也逐渐溶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通过植入科技因素,我们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景观艺术的内涵.这不仅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还直接影响到新思路开发和新材料的使用,并激发出设计人员更多设计灵感.目前,很多城市广场都将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融合到一起,绘制出五彩缤纷的城市文化.

6.4精神文化

儒家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该思想影响阴阳五行、孝儒文化、风水文化以及民俗风情文化都在园林景观中有所反应.这种传统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景观的意境.此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快速碰击、融合,这些外来因素的介入也使当代园林景观有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

6.5园林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意义

对于设计师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设计思路的差异,所表达的园林景观风格多种多样.另外,受欣赏者文化艺术水平影响,其解读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对于园林景观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依据视觉,还需结合其整体背景、城市文化特点.观赏者对景观的评价需结合点状特点并完整领会景观的整体文化内涵.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欣赏者之间能够实现深层次的互动,通过欣赏作品能逐渐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反之,随着欣赏者鉴赏水平的提高又会刺激设计人员的灵感,设计出水平更高、更具传承性的优秀作品.

7结束语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滨海;景观设计;设计理念

文章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海丝文化公园为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项目的主要设计范围是以烟墩山和海洋科技公司前面的一片荒地为主,项目位于深沪湾以东,璧峰路以西,深沪镇政府以北及海洋科技公司以南,区域内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在景观设计之前,首先对当前海丝文化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当前现有的情况和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并由此得出有关海滨景观设计的几点思考。

1现状考察

烟墩山是海丝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部分,海拔78.6m,是深沪镇的最高点,因为有烽火台,所以取名为烟墩。明代为了抵抗猖獗的倭寇,朝廷在深沪地区设置巡检司,并修筑烽火台。烟墩山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阵地,站在烟墩山的最高点,能够对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除此之外,海丝文化公园附近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镇海宫、施琅大将军雕像、宝泉庵等。深沪港有100多种常见的鱼类,形成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海丝文化公园有着山、海、林、石的自然生态格局,也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但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海丝文化公园已经失去了文化的光彩。首先从整体上看,海丝文化公园缺乏一定的主题性,能够吸引人的特色的景观不多。其次从细节方面分析,植被的生长比较缓慢,山体裸露部分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丝文化公园的美观。上山的道路和村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道路铺设的形式粗糙且单一,设施设备相对简陋,游客缺少游览嬉戏的空间。

2海滨景观项目设计原则及定位

2.1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在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上制订施工方案,要根据现有场地的原有生态条件,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充分考虑水循环和植物生长规律,进行景观设计和施工。其次要遵循功能化原则。在设计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周边城镇居民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沿海大通道的来往游客。最后要遵循乡土化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沿用乡土化的材料。如在植物选择方面,本土植物已经在常年风雨洗礼中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乡土材料的运用也是本土区域文化的一种表达和呈现[1]。2.2设计定位。在项目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的定位是关键也是核心。通过对周边自然文化景观的整合,结合海丝文化和生态文化塑造深沪地区的文化体验基地,打造生态休闲和海洋文化体验的海丝文化公园形象。设计主题结合本地的人文内涵和自然资源将海丝文化公园分为四个分区,分别是扬帆起航、中道圆融、三宝印迹、墩台应旭。在设计定位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景观。烟墩山是深沪的母亲山,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设计定位时要利用生态的手段进行设计,打造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基地。深沪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文化,应增加市民体验多元文化的场地,充分展示深沪地区的地域文化。

3海滨景观设计方案

3.1扬帆起航景观分区设计方案。扬帆起航景观的设计方案以海洋文化为主题。海丝文化公园临近深沪港,有非常丰富的海洋文化,因此在扬帆起航景观分区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帆船的元素。如在主题景墙、浮雕条凳、草坡、灯塔等的设计中,加入了帆船设计元素,即满足了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的需求,又给游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造船工艺景墙的设计参照了帆船的弧形,阳光草坡及坐凳的设计是海洋生物浮雕,海丝文化公园的路径图和攀岩处也加入了很多海洋生物的图案,整体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2]。3.2中道圆融景观分区设计方案。将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是中道圆融景观分区设计的主要理念。中道圆融景观以山海为骨架、以宗教为血脉将禅宗的超然和景观的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景观空间。中道圆融景观分区的设计,在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宗教元素。如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物,风雨连廊的设计则加入了很多禅宗的元素。两岸的护栏是碯字型的,碯在藏语中是和谐永恒的象征,表达的是吉祥的意思。无论是在禅意台阶还是万字铺装都完美地将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场景[3]。3.3三宝印迹景观分区设计方案。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游客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三宝印迹景观分区设计方案中,主要是对深沪镇历史文化的呈现。传说中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达过深沪的璧山,这支庞大的船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商机,逐渐形成了小贩市场,命名为三宝街。三宝印迹景观设计有深沪古代名人许柴佬和吴梦的雕像,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对深沪的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3.4墩台迎旭景观分区设计在墩台迎旭景观分区设计中,结合生态自然的设计手法呈现出闽南风情的景观空间。在景观分区的设计中,无论是闽砖景墙还是岚山栈道、战壕都是闽南文化的缩影,一系列的建筑设计让整个的景观分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场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滨海景观设计重点

4.1地形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滨海景观设计要和周围的环境和地形相结合,才能打造属于滨海景观独特的设计。深沪湾海丝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主要是和当地的文化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4.2景观风格。景观设计时要以当地的文化为主,才能体现当地特色,吸引游客。如果一味借鉴,没有自己的文化,景观设计只能是复制品,起不到独特设计的作用。4.3植物铺地和自然相协调。植物设计和铺装设计要和自然相统一。滨海地区植物选择主要以抗风、耐旱、耐酸的热带植物为主。如木麻黄、小叶榕、黄槿、高山榕等乡土品种,成本低而易生长。灌木有海桐、千头木、麻黄、夹竹桃、小叶女贞等,这些植物在营造景观上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效果。

5总结

综上所述,在滨海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当地社会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实现了休闲度假,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景观设计既遵循了景观的生态学设计原则,又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舒宇.温岭石塘流水坑村滨海景观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9(2):77-79.

[2]李艳群.从滨海景观角度谈东营港广利港区圆弧段护岸设计[J].中国港湾建设,2018,38(6):55-58.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性特色;设计方案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体系内,要善于融合地域性特色和优势,从而发挥新型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案的作用,避免过度迎合现代化设计风格问题,确保城市景观设计整体性和地域性,共同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和进步。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凸显地域性特色的设计原则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善于更好地融合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全面提高整体设计效果。尤其是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体系内,要在维系其观赏价值的基础上,有效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不同层面展现文化特征,从而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效果的全面进步创设良好的平台。1.1尊重自然资源。为了提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认清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隐性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不能忽略地域的特色和要点,将环境决策论作为整体设计的依据,强化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密切联系,确保相应的设计方案和要点都能满足地域的基本情况[1]。1.2融合民俗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是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载体,是在历史记载、历史沉淀以及现展相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民俗文化含有十分浓郁的人文特色。基于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深入分析当地地域文化的形成模式,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双管齐下。并且,要在设计中将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核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地域研究价值[2]。另外,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民间传说、历史文化等要素,也能增添设计感,为景观设计方案和地域特色融合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性特色设计的方案

以“青村古镇”为例,相较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松江、朱家角等,青村古镇更像是世外桃源的景观,是融合“陶宅”和“青溪”的美景。青村古镇属于“街道-房屋-河流-街道-房屋”的整体设计体系,在整体景观设计方案中,也凸显了相应设计元素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2.1整体布局。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流程要从景观构造出发,充分融合现代生态学理论,并且兼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核,以保证设计水平以及设计元素的融合都能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从而打造舒适型多样化景观体系。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习俗,有效从本土文化中搜索和提取文化符号,将其应用在关键规划方案体系内,确保其能在彰显周边景观设计特色的基础上,凸显景观设计的历史文化感。另一方面,要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合浓郁风情和地域发展文化,全面调研和深度剖析当地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人文特点,从而确保景观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能保持和谐统一[3]。例如,青村镇是“街道-房屋-河流-街道-房屋”的整体规划布局(图1),连接房屋和街道的是桥梁,其中,青村老街的“三祝桥”“广济桥”“中和桥”等都是关键的设计节点,不仅能有效沟通城市内的街道,还能将枕水而居的地域特色凸显出来,实现了现代化设计元素融合传统文化的目的。2.2文化景观结构布局。为了保证文化景观布局体系的合理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进程,然后结合具体要素进行设计处理。2.2.1民俗文化分析。为了保证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应在设计初进行民俗文化的调研分析,有效分析其实际内核,从而结合具体文化要素落实相应的设计工作[4]。青村镇的运河文化是非常关键的要素,运河文化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情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不能忽略运河的实际作用,要充分融合相应的设计要素,从而保证设计结构和布局体系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古镇文化也是青村镇景观布局设计的关键,无论是景观结构、老街发展历史,还是当地的“十二坊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要结合具体的设计要素,确保设计结构和设计方案都能体现出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地域文化特点会对设计产生影响,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设计中要将对应的文化要素和空间景观结构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出内在形成过程。2.2.2布局设计。在青村镇整体景观设计结构中,将“1带、2段、8点”作为基础设计体系。其中“2段”指的是整体设计结构将文化旅游段和运动休闲段作为主题,结合运河人家、杏林花雨等当地较为突出的地域性特色完成景观设计模式,有效提升了整体设计效果和景观观赏性。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运河不仅仅是景观的组成部分,还是作为联系外界的关键方式,在传统的地域文化体系内,运河是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枢纽,而在景观园林设计的体系内,将其作为关键的设计要素,打造更加体系化的设计方案,整体布局内容更加重要[5]。第一,在河道的对面,就是当地具有历史性价值的工业遗存风貌,内河的整体设计将拱桥作为联系现代与传统历史遗迹的关键,整体景观的地域性特色非常突出,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另外,青村老街的“南虹桥”(见图2)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是单孔石桥,作为区级保护文物,连接着两侧的吊脚楼,在修缮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地域特色,整体设计感更强。当地的杏林花雨也是非常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结合地形构造以及河道走向设计而成,整体设计结构和应用效果都非常突出。因此,在尊重地区历史发展背景和城市格调的基础上,有效应用更加诗意和谐的方式展现出设计要素十分关键,能在提升景观设计效果的基础上,顺应城市独特地域性景观发展的趋势。第二,景观元素的应用。在整体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不仅对整体景观布局予以统筹,也充分发挥一些景观小品的地域性特色,实现“处处是惊喜”的设计模式。2.3植物种植布局。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逐步趋于稳定,并且逐渐向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也要充分融合相应的元素,确保环保主题能发挥其实际价值,与地域性特色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闲置空间的同时,不破坏原有植被结构,搭建更加合理的植被设计模式,从而减少覆土,依据地形空间进行微改造。例如,青村镇在设计杏林花雨的过程中,将银杏树作为主要的景观植物,利用其它的小型植物作为辅助搭配,选择当地较为盛产的植物形成非常具有特色的景观模式,不仅整体景观设计布局大方得体,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7]。除此之外,黄桃文化也是青村镇不能忽略的文化标志之一,青村镇盛产黄桃,当地的桃文化节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之一,在整体设计方案中不仅将其视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还要融合特色美食文化打造较为别致的文化模式,充分融合民俗艺术特点完成设计方案。地域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不仅仅在外在,还深藏在思想中,因此,充分尊重文化动态发展的趋势和要点,将其融合在景观设计模式中十分关键。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城市的影响力,要结合地域特色完成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从而在发挥现代化设计优势的同时,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细腻效果,真正提高城市的观赏价值。在景观设计中建立传统和现代平衡的设计体系,才能彰显文化特色,为城市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菲.金华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J].科技视界,2019(33):42-43.

[2]程卓.城市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雕塑在语境化景观形态中的表达[J].大众文艺,2020(4):48-49.

[3]黄璇.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漳州市江滨公园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9,39(2):51-53+57.

[4]邓梦菁,黄凯.地域特色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现状与表现趋势———以安徽省巢湖市洗耳池公园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7,8(2):76-78.

[5]关伟锋,蔺宝钢,刘喜东.现代与地域元素在城市新区中心绿地景观中的应用———以榆林空港生态园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29(6):266-270.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元素;景观园林;设计应用

当前,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地域文化元素可提升生态环境价值、人文环境氛围和整体艺术效果,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大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力度,既能美化城市环境,又能为群众们营造良好的休闲区域,并合理应用地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出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赋予城市园林人文底蕴与文化特色,才能推动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地域文化与景观园林设计概念

1.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传承与弘扬的传统文化,并具有较强的特色性,在各时展阶段均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属于特定区域内民俗、文化、生态等文明表现的集合体。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探究自然、社会、环境等相融合的要点与内涵,有较强的地域性。同时,其内涵较丰富,包括:历史、地理、物种及衍生的地域独特文化,整个形成过程较漫长,所遇到的影响因素与问题也比较多,是促进各民族融合的必要条件。

1.2景观园林设计概念

自有人类开始,便有了人居环境,人类用劳动与智慧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物质的享受,也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园林不仅是提升人居环境,其中也渗透着人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起步较晚,但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却表现的独具一格。景观含义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保持一致,均属于视觉美学意义概念。园林景观设计是文化、艺术和自然的集合体,从艺术角度出发,并与历史及文化相联系,随着现代化城市园林的建设及发展,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景观,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传承、创新才能让园林景观散发生命力。

2地域文化与景观园林关系

2.1地域文化是景观园林建设重要依据

城市间的差异受地域性因素影响,决定着城市历史、发展及方向,地域文化为景观园林建设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地域文化探究,能梳理城市文明基本脉络,各城市在创新发展阶段均能对地域文化引起重视,只有对其合理运用,才能对现代化城市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应对悠久文化进行保护,以尊重历史为设计核心,有利于对历史、文化、人文充分融合,使地域文化以设计元素的“身份”存在,成为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2.2借助景观园林建设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化城市园林创新发展深度探究,既有助于全面性掌握地域文化特征,又能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精髓深度挖掘,借助合理的应用手段或方式,利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与建设对地域文化传承、弘扬,凸显地域文化的丰厚底蕴,有效提升城市园林品质,本着人性化设计原则,能为群众营造出良好的城市空间。

3案例分析

3.1概况

饶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位的优势,使得产业腾飞、物阜民丰,枕山襟海,凤江如玉带缠腰,现江南山川之美,悠久的历史培育了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造就了根深叶茂的民间文化艺术。饶平潮汕本土文化艺术氛围十分浓郁,布马舞、龙舟赛会等传统文化享誉海内外,书画、木雕、潮汕乐曲艺术等民间文化欣欣向荣。饶平布马舞气概雄健,舞姿优美,享誉粤港澳,载入广东民俗大观。布马舞源是广东饶平的传统舞蹈艺术,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布马舞流传于黄冈霞西等地。布马舞表现形式接近于北方的“旱船”“跑驴”“莲花舞”等舞蹈。布马舞艺术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三者融合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新风采,被誉为粤东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绚丽山花。

3.2设计构思

霞西民俗文化园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基地总面积约132亩,依据地形特点及功能需求分为六区,其中非遗传承馆4亩、入口区21.5亩、体育健身区10亩、花海区24.5亩、湖滨休闲区22亩、森林氧吧区50亩。如图1所示。在霞西民俗文化园的设计中就是以地域文化传承为核心,巧妙的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赋予园林景观小品更加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用好、用活景观小品,我们在雕塑、景墙中尝试采用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多种混搭形式的表现手法。通过多元化的设计,让文化与艺术更好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才能保证各元素的完整性、准确性,保证所提炼的各类元素合理利用,经过加工整理后能以图像、图形等形式为设计素材,并将其巧妙的运用于景观设计中。

3.3文化元素在文化园内的应用

为了能更好的传播当地民俗文化,霞西民俗文化园的主入口区就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主入口两侧设置镂空石雕景墙、浮雕灯柱及影雕地刻,图案采用舞狮、舞龙、鲤鱼舞、划龙舟等元素,使地域文化与霞西民俗文化园的景观园林小品设计相结合,提升园区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加强了整个园区内景观之间的协调性。广场中央设置了布马舞群雕塑,依地势而建,阶梯式的错落布置布马舞雕塑。其中,前面是九骑布马舞群雕,豪放、欢乐的舞姿与后面的八人乐队群雕相融合,仿佛在雄浑的鼓乐声中,群马奔腾而来的场景,在视觉上带来较强的冲击性,在吸引游客眼球的同时,也勾起了游客对民俗文化公园观赏兴趣,自主走进文化园深度探究地域文化,文化园借助景观小品对地域文化特色展示,为园区景观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如图2所示。追溯霞西民俗文化园建设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含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在景观园林设计中重点展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其中,在花海区的整体规划中,对植物和民俗景观小品进行了巧妙地结合,花海其形态采用波浪形柔性设计,双咬鹅舞、英歌舞、鲤鱼舞等民俗小品雕塑,有序的布置在花海中,如波纹中起伏的珍珠,在五彩的花海间闪闪发光。步道的衔接让游客穿行于花海和雕塑间,更直观化地向游客们展现着当地的文化特色。

4结语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根,根文化赋予景观新的活力与契机。民俗文化公园作为当地的文化载体,是城市新的展示窗口,结合上述内容中对景观园林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应用的分析,能了解到地域文化元素对于景观园林设计的重要性,为了能更好的突出公园设计亮点、展现地域特色、提升景观小品艺术效果,必须搜集众多地域文化相关素材提炼加工,获得丰富的文化元素,以新颖的方式对地域文化多方位的展示,可强化霞西民俗文化园的民族艺术气息,文化园整体设计效果显著提升,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单宁.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巴蜀文化为例[J].智库时代,2019,62(45):173-174.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性;景观;河口古镇

铅山县河口镇是江西省一座被誉为“八省码头”的千年古邑,2003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河口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然而,河口暴露出的问题是传统村镇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传统文化景观保存的纰漏、历史地域特性的缺失、地域文化改造的欠缺,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古镇景观设计发展的局限。

一、案例概况

1、区位特征

铅山县的这座千年古镇—河口,明清时期就是八省通衢的商埠重镇,它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东北部,地处龙虎山、黄岗山的中部。“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村居》),晚唐诗人王驾途经铅山所做,描绘了农耕经济时代铅山的富足。但昔日的繁荣却不足以支撑现代古镇的发展,由于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使河口古镇失去了它本应由的个性和风格。

2、概念概述

不同地区所处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地域性的差异是必然客观存在的。拉普卜特认为:“对环境质量这样的概念,需从文化的内部,作主位。”。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创造的,并不断的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成就[2]。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塑造古镇特有的景观规划,提升古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域文化特性下古镇景观的设计

发掘和概括地区的地域文化因素。景观艺术设计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灵感,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验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土地利用是最能够反映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的表现,又时在农业生产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具体形式。水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支配并引导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问题提出

古镇地域特性缺失:不知何时,古镇越来越注重的商业化利益导致急功近利的改造方式,当人们在寻求一种商业的捷径时,“撤城”这个名词几乎涵盖了整个古镇改造——老城墙撤了、青石板路被肢解、枯藤老树青苔岁月沧桑的痕迹抹去了。缺少设计和审美的重建影响了本身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处处磨灭了独有的地域文化特性。

三、样本特征

1、河口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

1)古道文化河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来有经年磨损的车辙印痕的九弄十三街,商业贸易十分繁荣,这让地方特色的商业性地域文化特色,故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的说法。这样独到的古道地域特色也给河口在历史上与景德镇、吴城镇、樟树镇齐名,冠以江西四大名镇之一。2)茶帮文化河口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成为茶叶、土纸等手工业商品集散地而逐步扩大延伸到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国外。早在北宋时期,“白水团茶”就是当时进贡的佳品。到明代初年,又有“小种河红”、“花香”等数种名茶。明代中期,河口的茶叶贸易昌盛,茶行达48家之多。到了清代,全国各地茶商云集河口,当地制作的茶叶畅销往全国,还远销俄罗斯、印度、南洋诸国与地区。至今河口地域特色的红茶依旧广受欢迎。3)渡口文化从清版《铅山县志》中“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的史料记载中,河口古镇昔日的商贸流通、人气鼎沸空前盛况,鳞次栉比地兴建一座座民居、官宅、一排排商行、钱庄、旅店,构成了一道与河流行的建筑长廊。同时,更是构成了河口古镇特有的渡口文化,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创造出独特的景观特性。

2、河口古镇的建筑风格

河口古镇的建筑风格分为两类:一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具有明清特色古街古道,二是现代城镇化的工业风格。河口古镇也具备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用来区别其他建筑风格,比如说明清古街(二堡街)上的百年老药号“金利合”,这幢三层楼的明清标志性的古建筑,门外历历在目的石雕匾额、楹联、石雕图腾,随着时代变迁、星移物转,诉说着金利合的兴衰史。

3、河口古镇的肌理规划

古镇的码头沿江排列,房屋也是按照此规划布局而建造,逐渐形成了一堡街、二堡街和三堡街商业长街。长街的尺度在当时的地理条件下算得上空前规模宏大,各要素之间相互叠合,直观表现即为肌理、尺度、规格、装饰的互相作用化。

四、提出古镇景观设计研究策略

挖掘人文资源:古镇改造要准确定位,创建地域文化特性,充分挖掘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古镇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更加递进的展现古镇特色,整合当地文人、艺术家的加入,可通过现代化手段开发本土地域文化特性的古镇景观。

五、结语

在文化层面上:1)重视传统传承。只有当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去发扬传统文化,才能够抓住精髓,重新定位河口的功能规划。2)规范人文意识。让人们都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3)培养文化底蕴。摒弃现代视角的功利性局限,如今我们应该从历史遗存入手,避免陷入发展失衡的地域文化斑块区。在物质层面上:1)重视核心发掘。设立核心发展区域后,拆除周边私建房屋,形成有核心到节点的交相呼应。2)规范格局形态。保证地域文化特性的景观风貌。当我们去思考整个古镇地域景观的构建时,已经反映了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地域文化的缺失,我们应该摆脱方法的局限,充分凭借大环境整体传统村落优势,回到地域文化特性的“本源”层面,为河口今后的发展开创一条独立特色的古镇崛起之路,为今后的地域景观建设保留期待。

作者:刘汝 胡鑫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黄谷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1992

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西南 民族地区 乡土景观 景观设计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与“景观(Landscape)”的概念相似,“乡土景观(RuralLandscape)”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一般认为我国“乡土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研究逐渐兴起并将研究视野关注于传统聚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聚落中及其周围原本的自然景观,即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的“气象”、“山林”、“土地”、“河川”等所构成的具有视觉性特征的物质承载;另一层面是指反映文化体系特色的文化景观,即当地人为了生存而对自然承载及其之上的空间格局的适应性改造所形成的景观形式,更倾向于文化层面,是人类行为在环境上的映射,包括空间形态、建筑、道路、服饰、标志物等。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深入,“乡土景观”成为包括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多门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不同学者从自身研究视角出发对“乡土景观”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大致包含以下几种理解:从人文地理学与旅游管理的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是有别于异域景观的本土景观,是一种基于特定地理区位的“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着重探讨各种文化现象在地理上的分布及变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乡土景观,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阐释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经验研究”;建筑学与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土景观主要从村落建筑形态、空间结构、环境构成、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宗教等角度对乡土聚落展开探讨;园林与环境设计视角的乡土景观,结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方法,从乡村规划出发,围绕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乡土景观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文化性与社会性研究日益突出。同时,从时代的角度来看,随着传媒与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全媒体(Omnimedia)”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中,当今我国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景观设计“协同化”“网络化”与“平面化”趋势明显。例如景观设计与旅游开发并行而产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景观打造与传媒并行而产生的“网红村”,如成都天府新区白沙镇的茅香艺村;以及“背包客”模式的典型案例:元阳梯田的开发最早也是以图片的形式在网上传播。以上种种皆显示出了乡土景观设计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我们要重新挖掘乡土景观特色,适应新的开发模式的需要。

二、西南地区乡土景观的特征

作为地理概念,西南地区一般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三省两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重庆市。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地空间,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形态类型——山地村寨聚落。相对封闭的环境维持了较为稳定的“人—地”关系,也造就了西南地区独特的乡土景观。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影响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地”与“人”因素。(一)“地”——地形与气候条件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1.山地、丘陵。在西南五省中,山地面积比重超过了80%。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是西南乡土景观的一大特色。有着稻作文化传统的哈尼梯田就是西南山区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另外,西南山区山地河谷错杂的地形使得当地居民通常择水而居,聚落依山而建,较为分散。主要有带状聚集模式、辐射状聚集模式以及离散点状聚集模式。区域内村落间街道比较狭窄,因此各村交通联系也随之减弱。此外,山区传统建筑在功能组织及空间形态上通常呈现出平面简洁、组合自由、分隔灵活等特点。2.坝子、河谷。西南地区河网密集,河流众多。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宽谷地带,汉族、白族村落建筑呈“簇群”式布置,屋顶鳞次栉比,街巷空间狭窄迂回,呈封闭式聚状景观特质;佤族、傣族村落的建筑呈点状布局,为“开敞式散形”景观特质。干热河谷是西南地区另一种地理景观。主要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海拔15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沿江两岸河谷地带。区域内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突出,当地旱地多于水田。人们在多年的开荒、建房等过程中对区域内脆弱的基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即“基质破碎化”,如何保护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干热河谷地区人在开发利用自然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气候、气象。西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降水较多。由于海拔以及地形的变化,各地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差异以及区域内高山峡谷地区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如云南无量山区、藏东南喜玛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以及贵州大娄山山脉北坡。不同的气候类型造就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植物类型和自然景观,如大理“无量山云海”,以及位列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贵州草海湿地。(二)“人”——多元的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西南乡土聚落景观。解放前,以宗祠、族权构成的“家族系统”在西南地区的权力支配系统中影响力最为深刻。这种关系影响下的聚落通常表现出很强的聚合力,聚落选址往往以宗族祠堂或祭祀场所为核心空间,并根据族内等级高低由内向外建屋居住。西南地区的血缘型聚落中,以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拉祜族最为典型。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也出现了多姓氏、多民族共同组成的聚落,然而家族观念对聚落的组成形式仍然起着主要作用。2.宗教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在生产力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滇西德宏地区的傣族同时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该地区的傣族信奉家神、寨神和勐神。表现在传统聚落的格局上,寨子通常呈现出内向、封闭的空间格局。在南传佛教传入后,寨内产生了许多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同时受佛教审美的影响,当地佛寺园林中通常也呈现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景观特色。历史上的西藏曾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藏南河谷地区,大部分的传统聚落都可视为宗教聚落。民居与周围寺院关系密切,通常围绕寺院而布置,或与寺院隔河相望,寺院作为整个聚落的信仰中心,通常地处村落中群山的最高处。3.乡土经验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乡土经验是乡土景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与场所有关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建造经验。从生产技术上来看,成都平原有着悠久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以及成熟的水网格局,并由此而产生了特殊的林盘聚落景观结构,在成都平原一带的乡土景观中,凿、镰、锄、锸、筒车、龙骨车等物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辉煌的农耕文明。又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农业地区,这里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俗称“渔猎”,围绕此种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如风水树、禾仓、鼓楼、风雨桥等景观,成为黔东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当代西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乡土景观是长久以来在自然环境以及各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共同作用形成的,反映着一个地区的风俗和文化。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一)当代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的新特点。1.艺术介入下的乡土建筑的变革。在消费社会语境下,传统的乡土建筑在开发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商品”,使得传统的营造过程有了转变,这种转变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的介入。对于商品来说,价值的高低来源于其不同于其他同类物品的“标出性”,艺术的介入就是为了增加标出性。因此,从建造方式上来看,房屋的建盖从以往的单纯凭借当地工匠艺人的经验转变为建筑师、艺术家介入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当中。从建筑的材料来看,随着交通的日渐便利和外来技术的不断涌入,乡土建筑突破了材料上的限制,许多新材料如石材的替代品、原木的替代品以及隔热保温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在建筑的风格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房屋的建制不再严格依据当地传统的营造章法,而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来建盖,使得建筑风格变得灵活多样。2.景观要素越发多元。在西南地区传统的乡土景观中,山川、河流、聚落、寨门、庙宇、农田、农具等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的景观要素带给人一种世俗生活的宁静与温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更加频繁的交流,城市的生活状态开始进入乡村,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着乡土景观的面貌。许多新的景观要素也随之出现,如商业性公共广场、游乐场、生活超市等;随着旅游业应运而生的民俗展览馆、主题公园、民宿、度假山庄等。这些要素在改变着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形态。3.乡土景观的空间分异:特色旅游小镇的兴起近几年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西南地区有许多依托当地历史文化、乡土建筑的特色小镇逐渐被打造出来,这些原本自然发展的村镇由于旅游的开发产生了特殊的功能,原本生产生活性的景观空间出现了空间分异,其景观空间所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当地居民,形成了新的景观形态。如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大理喜洲镇、贵州肇兴侗寨;围绕当地自然风光,以游客体验为主而建的朱砂古镇、贵安新区VR小镇;以当地产业特色为基础而打造的如国酒之乡茅台镇、影视基地毛尖小镇等。(二)当代艺术视野下西南“乡土景观”营造出现的问题。乡土景观的形成通常是当地居民经过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人与自然的相互选择中确定的,村落与周边环境能够形成一种自然而巧妙的契合。改革开放以后,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一度受到“标准化”的影响,大量“西化”“雷同化”的环境景观使得原本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一些古城、古镇在风貌整治的过程中,建造了一些并不属于当地传统特色的“古”建筑;另一方面,一些颇具民族特色的乡村,如元阳梯田的一些哈尼人家在房屋更新改建时将罗马柱等“时髦”的物件生搬硬套安装在自家房屋上,显得与传统的蘑菇房格格不入。西南乡土聚落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长久以来的交通不便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导致了孤岛型经济的脆弱性。由于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保护思路并不清晰,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20世纪末以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西南一些地区开始将目光回归自身,“村寨旅游”“特色小镇”“仿古步行街”等逐渐兴起。在商业的带动下,一方面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受到了重视,旅游确实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旅游的冲击无疑对传统聚落的肌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三)对新时期西南乡土景观设计的探讨。西南大部分地区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模式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在聚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新的产业结构相衔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在此,结合西南地区乡土景观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保护与更新策略:1.利用地形,因势利导。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为了加大空间利用率并且减少工程量,村落的格局通常是依山就势或者沿河展开,建筑材料的选择也通常是采取就近原则,这其实也反映出低碳的思想。因此在乡土景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保存传统的民居建筑形态、聚落形态以及采取适度开发的旅游策略等保护措施,并对居住区以及公共区域实施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2.科学发展,活态保护。传统聚落并非一群无生命的建筑体,而居住于其中的居民正是使聚落得以发展的主体,因此对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不能僵化,要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发展诉求,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特点,搞清当地环境资源的优势及劣势,以及地理区位要素、发展状态等,在此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乡土景观设计回归“生存的艺术”。3.延续传统、传承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髓之所在,是聚落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延续传统,并不是一味照搬以前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是将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化的建设中,以一种保护更新的方式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以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文化断层,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衔接过渡。4.更新模式、着眼未来。运用现代技术与新经济运作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打造,突出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在原有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种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原风景”的生活模式,并利用网络、传媒等手段,在旅游、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下,为都市人提供一个清静的休闲场所。在运营模式上,突破传统的“企业+农户”模式,采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优化,形成产业链,从而打造出当地的休闲品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