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听课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5 04:57:46

美术课听课总结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1

一、传统听评课的弊端分析

参与听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为有效和必要的环节,但是传统的听评课往往缺少专业化的研究,“听完即完”,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首先,传统的听评课从备课到授课,考察的都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从改革课堂教学,从出发点上就没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想法,自然也不会对课堂展开专业化的研究,流于形式在所难免;其次,在很多学校,听评课不是为了教学研究服务的,而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行政命令,并不是教师的自愿行为;最后,传统的听评课随意、散乱,在听评课之前缺乏对课堂进行观察的合理分工,听评课之后又没有系统的合作研究,渐渐的流于形式,趋于业余,观察者也仅凭着对课堂的表面认识进行简单的评价,很有可能出现错误评价的情况。

这样的课堂观察并不能收到任何效果,反而会打击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一堂为教学研究而开展的听评课,应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的元素。

二、开展科学研究式专业课堂观察的探索

(一)何为专业的课堂观察

从理论角度上讲,课堂主要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以及课堂文化四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各有五个观察视角,而不同的观察视角又可分成3至5个不同的观察点,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我们依靠传统的听评课手段,根本难以达到有效观察的目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理论由此提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教育研究专家弗兰德提出,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设备,如观察表、项目清单、录音机、摄像机等直接或者间接的从课堂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

(二)开展研究式的课堂观察

专业化的课堂观察除了要有记录和量化课堂的手段之外,还应当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流程,即开展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为形式而形成的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系统工作流程。下面,将针对每个阶段进行细致的分析:

课前会议:在进行听评课之前,教师作为被观察者应当与观察者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商讨,重点在于确定课堂观察中的目的、重点以及制作量表等相关事宜,力求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将课堂观察中的每一点都考虑周到,在观察时才能有的放矢的观察课堂中的重点和亮点内容,最大程度上收集课堂中的有益信息。例如,在小学美术四年级的《生活中的暖色》一课的听评课之前,被观察教师和观察者应当就课堂中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制作可以对课堂表现进行量化的表格,对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的记录。

通过实际的听评课,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填充,就能够将课堂进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后续的美术课堂教学专业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课中观察:在听评课进行中,观察者应当按照事先讨论和准备的内容,对教师的听评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详尽的记录和整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观察者进入课堂现场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应遵循一定的观察技术,根据自己的分工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记录课堂上的点滴。另外,观察者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着重留意和记录在课堂观察中那稍纵即逝的教学闪光点,并将自己对课堂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及时的记录,为课后会议的课堂研讨准备翔实的资料和内容。例如,在《画水果》的听评课中,某观察者负责对课堂的进行情况进行录音和摄像,但是在课堂进行时,他发现,有的小朋友会试图在纸上印水果的轮廓;有的小朋友则想把水果切开,看看切开的水果什么样子。他据此想到,学校可以购置一些水果的小道具,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观察水果,并记录下来反映给了美术教师和学校领导。

课后会议:这是整个听评课的重点,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需要针对课堂的实际进行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并制定关于某项课程改革的后续跟进方案。一般来讲,课后会议又会具体分为几个步骤:自我反思、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集中讨论、总结改进措施。首先是被观察者根据自己授课的具体情况,反思课堂进行过程中的优缺点;之后,每位观察者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定量或者定性的对课堂进行情况进行真实的评价和总结,并提出自身作为观察者对课堂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在将所有信息进行汇总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应当结合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发现课程中的闪光点加以继承并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被观察者和观察者都应对整个听评课进行一个全面的整理,形成规范的报告,并制定下一步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向。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2

一、故事导入,激活兴趣

在教学中投其所好是很重要的,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课堂导入是教学的伊始,成功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喜欢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导入中我们可以创设一系列符合小学生心理认知的故事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美丽的鞋”的导入时,学生先讲一讲自己听到看到的关于鞋子的故事,有的学生讲到《格林童话》中灰姑娘与水晶鞋的故事,大家都认为水晶鞋象征了美好,是最美丽的鞋子;有的讲到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各朝各代的鞋子……接着我设计本课的绘画主题为“画一只最漂亮或最有意思的鞋子”,有了先前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很快投入到绘画中。

通过这样的设计,置身故事中,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天赋,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充实儿童的思维空间,指导孩子的学习行为,使他们的绘画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最终成就真的“美”术。

二、巧妙过度,有效衔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程设计得精彩与否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小学美术的宗旨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活动,启发其内在的艺术潜能和审美情操,所以苏教版小学教材汇总选取了风格多样、题材多变的绘画主题,新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大,很容易带给孩子困惑,教师必须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巧妙衔接,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画声音”,不管是在小学生的认识中还是在常规的说法中,我们对声音的搭配都是“听声音”,所以“画声音”难免会让大家觉得有些突兀,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巧妙地理解。首先我向学生介B绘画的内涵不只是展示一种画面,也可以是表达一种心情或感受,我们听到了声音,可以利用不同的线条种类和多彩的颜色把它表现出来,以便别人能看懂,因此画声音比听更能传达自我情感。接着我设计几种声音让学生来画,我拍手鼓掌,学生听到了清脆的、有节奏的声音,画出来的就是整齐的直线,颜色是正红、正绿的本色;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音乐,学生听到了婉转的、悠扬的声音,画出来的就是弯曲的线条,颜色搭配以粉红、浅黄等暖色调……有了这两个基础练习,组织学生间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画声音的一些感想。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课堂更“生活”一些,画出在家里听到的爸爸的打呼声、小狗的汪汪声、妈妈炒菜的声音……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看起来不搭调的课题过渡得简洁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注重小结,画龙点睛

一场演出,一部电影总会有高潮到来的时刻,教学活动也应该如此,美术教学的精彩之处一般设在课堂小结处。如果说一节课是一首歌的话,那么结尾一定是其中最华彩的音节,此时学生的热情,课堂的氛围都达到极致,我们利用好这么一段简短的时间,或设计一次名家欣赏,或是自由发挥等都将带给学生别致的体验,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动物朋友”,细节描绘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为相对于低年级的美术课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五官、表情多个方面,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特点,描绘有表情的动物的脸就是难上加难,学生还要展示出动物的动态美。在这节课的自主作画环节,为了缓解孩子的绘画压力,同时也让他们能更详细的回顾一下不同动物的面部特征,我组织了一个“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小游戏,选派一名同学上台表演某个动物,其他学生来猜测,如果大多数学生能够猜到则证明他的表演是到位的,反之则说明没有抓到这一动物的主要特征。几个回合下来,班级内热闹纷纷,大家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最后可以根据表演学生的手臂、面部表情等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来画出这种动物即可。

通过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小结处创设了一个寓教于乐的美术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再觉得美术课就是枯燥的涂涂画画,更像一场动静结合的特殊体验。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3

一、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喜欢听故事,往往能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欣赏课我就是以故事的形式来上的,学生特别喜欢,眼睛睁得大大的,那种形态不知有多投入。如《蒙娜丽莎的笑》,我将小学学生学过的课文改编成故事,期间融入美术专业知识,课上得生动有趣,到下课了学生还缠着老师,要听老师继续讲解。美术课的许多素材都可改编成故事,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二、搞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心理都很强,总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教师可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设置分层次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例如:组与组比,男生与女生比,老师与学生比,低层次于高层次比。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互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三、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各类学校出现,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便捷,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带来了方便。如动画、动漫,既是美术课的一种形式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触动学生兴奋点的最佳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动画,将美术课本的知识“动漫”化,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如在上海世博会上,专业人士将《清明上河图》制作出动漫效果,画里的人物可以动起来,是多么的神奇。教师及时引导,得出美术的奇妙所在,激发学生探求美术知识的欲望,达到教学效果。

四、融入音乐,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美术课堂 教学结构 情感目标 创新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把美术课程划分为“欣赏·评述”“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不同,美术课堂教学就存在着多样性,因此不同的学习领域就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却是总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对课堂教学结构有点新的认识。在此我结合苏教版美术教材第十三册第六课《多变的颜色》,谈谈在教学结构设计中如何体现美术新课标要求的一些体会。

一、创造情境——引入教学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意境,可以更好的引入教学。美术教学要“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学生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的声音、动画等功能,从听觉、视觉方面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究新知。如在《多变的颜色》一课中我采用音乐以及变幻的色彩作背景,渲染艺术氛围。同时结合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融入美术课堂。问题的提出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问题要符合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使学生清晰地认识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教师在学生现有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融入对问题的探索。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并结合本节新知识提出相应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生具有喜欢新奇、希望肯定、盼望表扬、争强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可以引发动态思维,是否贴近学生实践以及是否思维转折次数过多等因素。

二、观察归纳——解决重点

利用观察归纳的方法,解决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直观比较,得出结论。

例如在《多变的颜色》一课的知识要点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颜色有什么异同,并且总结得出相应的概念,从而解决色彩三要素的基本理论知识,效果比教师直接讲解概念要好的多,这是因为:

(一)自己观察体验得到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听到的深刻

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概念的要强得多。

(二)视觉比听觉得到的信息更加牢固。

心理学关于学习比率、注意比率、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人们在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集中力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可见观察更有助于信息的获得。

三、探索发现——升华情感

多变的颜色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在老师的实验下有,它其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教室布置以及同学们的服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色彩。身边环境的绚烂多姿,然后延伸到生活的趣味以及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景物。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的情感目标。同时教师适时总结调整,巩固学生新知,升华学生情感。

四、讨论研究——深化成果

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经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在个人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收获与成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有了这么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也就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因而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以上四个教学步骤,可以分析出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的问题,在课堂结构设计时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人才观念的更新,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如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美术课堂结构不可忽视的重点。美术课堂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为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这样的课堂结构设计才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芮艳霞编著.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结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3]李成哲编著.让学生参与到美术教学中[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4]李艳秋编著.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6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5

【关键词】美育;视唱练耳;学科建设;审美

一、视唱练耳的课程定位与特点

随着国内音乐教育、音乐学科的不断发展,视唱练耳早已成为各级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基于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现状,认真重审其课程定位是明确基本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前提条件,也是课程有效性与合格人才培养的保障。尤其是近年来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指导下,进一步认知视唱练耳课程属性的理论基础性、技能实践性的综合发展,已成为关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与实践、考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办学顶层设计的重要问题。音乐学科中的大多数专业都有其专业技能,并开设了相应实训课程,如声乐、器乐、舞蹈……而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并不是通过直接展示音乐听觉技能“服务”于学科和专业,需要将基础知识结合综合乐感,审美能力渗透于各专业技能,才能体现其作为课程的主体价值。很多院校将视唱练耳课程定位为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乐理性质相同的纯理论性课程,但就视唱练耳自身的课程特点而言,它是技术技巧加理论实践的一门综合基础课,其教学包括基础乐理、视唱、听辨等多方面内容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视唱”顾名思义就是看着唱,对学生进行以识谱、唱谱为主的音乐基础训练;“练耳”则是以听谱、听辨相关听觉练习为主的音乐基础训练。在教学中不论是“唱”还是“听”,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充分实践,因此视唱练耳课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形式就不能是纯技术性或纯理论性。除了主修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目前各级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对其他音乐专业学生均开设了至少两个学年的视唱练耳课程,其中一些音乐专业院校的管弦系、声乐系、作曲系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课时要求,更是达到了两个半至三个学年。而其他音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如中西方音乐史、乐理和声等课程均为只开设一个学年左右,从课时量也充分体现出了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那么视唱练耳课程对音乐学科内各专业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以声乐专业为例,对音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比发声技巧更为基础的先决能力。在声乐学习中,若音准、节奏不够准确,即便具备再好的嗓音条件和再强的艺术表现力都是枉然。以表演形式为集体演唱的合唱团为例,其整体演唱水准与各成员的视唱练耳素养成正比,只有团体成员均具备良好的音准和节奏稳定性,才能在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大幅度提高排练效率。而且只有在各成员确保了音准、节奏准确的基础上,团体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美育缺失

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在其著作《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中提道:“视唱练耳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2017年11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进行了《视唱练耳专业是什么专业?视唱练耳课是什么课?———对视唱练耳学科实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的发言,其中提出:“视唱练耳课程要从现行的训练内容扩展到与音乐审美实践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的训练;从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视唱练耳课程的目标应发展综合的乐感能力。”目前多数教师仍将视唱练耳的课程学习目标止于“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并没有进一步延伸到“发展综合的乐感能力,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这种在教学中美育的严重缺失,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只着重训练学生视唱练习中的音准、节奏和单音、音程、和弦、旋律的单独听辨能力,严重忽视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必须明确,首先,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从来不在于一味追求技术难度——能唱复杂的乐谱或是能听辨出复杂的和弦,而在于通过对音准、节奏的视唱训练以及和弦、旋律等听辨练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训练的难度适中即可。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人才,而不是只有音准、节奏的学习机器。这一价值取向也明显体现在近年来各省联考的视唱练耳试题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次,视唱练耳教学必须要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技能上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在视唱练习曲、听辨素材中体会和发掘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型的“美”,感受不同旋律的力度、速度、调式调性“美”,提升综合乐感。最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这一系列音乐基础能力、审美能力运用到自身的创作表演实践中去,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思维”,从而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总之,对任何音乐学科内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乐感都是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基础。所以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中要在关注视唱、练耳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美育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音乐教育被公认为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理应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美育,肩负起唤起人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使命。如何将美育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视唱练耳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在视唱训练中将精唱与泛唱相结合。视唱练习曲通常篇幅短小,其中不仅有音阶、模进和各调式中的变化音专项练习,也不乏大量选自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片段。这是能让学生不断积累音乐素材、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情趣的良好途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长期没有被合理运用甚至被完全忽视。因而,要从音程跨度、节奏节拍、强弱起伏、调式调性、风格体裁等角度来考虑,选择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唱”练习。对“精唱”作品要明确其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行反复多次练习,以达成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演唱为学习目标。除此之外,还要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精唱”练习进行“背唱”。“背唱”的过程需要学生多次练习,反复练习可以强化对调式调性、音程跨度的掌握能力,并结合基础乐理知识加深对旋律中的乐节、乐句、乐段等乐曲的结构元素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提高音乐记忆力,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思维。而“泛唱”的目的是通过“量变产生质变”:首先是通过广泛涉猎各类音乐体裁,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同时也训练了“拿谱即唱”的新谱视唱能力;其次是将各类视唱练习曲作为“橱窗”,让学生透过“橱窗”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各种时期、各种地域、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更为丰富的音乐素材。

(二)在教学中渗透多学科知识。视唱练耳既包含音乐基础理论又兼有音乐技能训练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涵盖了音乐学科中所涉及的其他有关学科知识,如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声乐、器乐课等。在视唱练习和听辨练习中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交叉互渗能有效完善整体音乐知识结构,提高音乐综合审美能力。例如:在演唱选自西方歌剧片段的视唱练习曲时,可以结合西方音乐史简介关于歌剧的背景知识,对比西洋调式与民族五声调式的调式特点,在演唱时运用基础声乐发声技巧,练习气息的连贯和稳定。运用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程内容和层次,使各相关的学科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训练中最大限度地产生关联,使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基础”课。

(三)在听辨练习中培养对音乐音响中各组成元素的整体感知觉能力。“有听无感”“有音无乐”是目前学生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统听辨训练中,教师往往只在技术层面上强调听辨单个音符和单个节奏型的准确性,忽视了对整体音乐音响的体验和审美。日常真实的音乐音响听觉中的体验是复杂且丰富的,音乐并不是以一个个孤立的音符和节奏型的形式而存在。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感知的角度出发,完整的音乐听觉应包含更深刻的内涵,是一种具有审美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音乐听觉。因此,在听觉体验中仅有对元素的精细化感知与分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既要训练听辨能力,同时也要发展综合乐感,培养专业的“音乐听觉的耳朵”。

(四)在课堂练习中强化音乐记忆力。音乐记忆力是深入感知音乐以及形成个性化音乐思维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发展音乐记忆力包括精细的音响感知觉力、各音乐元素的组织加工力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等。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由不同元素结合而成的音响组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辨练习时可以运用多声部音响素材,在对音乐各组织元素进行精细划分的感知觉能力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强学生对综合音响的感知觉与组织的能力,并不断形成音乐记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力。视唱练耳课程以发展音乐听觉作为基本任务,发展的是包含审美力和创造力的音乐听觉,而不是建立在基本乐理知识体系上的元素性听觉。在音乐学科建设中不忘初心,回归视唱练耳课程的本质,避免学科异化,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更与未来音乐学科的整体发展前景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音乐研究,1998,(04).

[2]罗丽.美育视阈下的视唱练耳与音乐审美心理的互渗研究[J].艺术百家,2011,(z2).

[3]赵苏.回归本质方得始终——对视唱练耳专业与视唱练耳课程本质的再思考[J].人民音乐,2018,(07).

[4]侯军.视唱练耳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8,(06).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6

     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反思改进。现作一番总结,

一、 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认真学习教材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教学中认真遵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 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怎么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还通过上网以及定的一些美术书刊查找相关材料。 2、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美术特长班,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上课,准备在下学期末举办作品展览,通过努务他们的水平进步的很大。 3、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本学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美术资源,查找课外的内容,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本学期开设了《相框设计》,《盘子的梦想》二节自编课程。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还积极到兄弟学校参加开展的一些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我还注意到要自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三、 经验和教训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学生的 审美能力。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总之,本学期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总结反思,我将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戒骄戒躁,以饱满的热情,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7

(1)课堂教学总结:

本人担任了高一年10个班级的《美术鉴赏》模块教学工作。个人认为在美术的几个模块中,美术鉴赏这个模块的意义是特别重要的。今天,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逐渐地增大,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图像媒体对人类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电视、电影、摄影、网络游戏、各种印刷品、商品包装、广告、海报、动漫等各种视觉文化产物,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时代”[也可称为“读图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视觉文化产品的方法,在开阔他们眼界的同时,提高其对视觉文化产品进行分析、理解与批判的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美术教育者面前的挑战了。体验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学生缺乏体验,对于艺术品第一手接触的经验很缺乏,所以在让他们理解相关内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讲关于商周青铜器艺术的课题的时候,我们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地区的学生相比就存在着一个外在环境上的差距,也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是处于劣势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地区的学生的外部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他们这个课就可以到博物馆去上,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艺术品有了近距离的感性的接触后,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到学校后再借由理性的采集手段去搜集关于青铜器艺术的资料加以探讨研究,感性和理性结合,更好地理解这个课题涉及的内容。又比如讲关于当代艺术的课题的时候,由于学生大部分都基本上未曾真实地参观过当代艺术展或者直观地接触过当代艺术作品。所以在这种欠缺艺术氛围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今后的努力目标是尽力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但又不至于和时代脱节的教学方法。另外,这个学期由于条件所限,并未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考核评价手段总结:

本学期采取了一些多样化的手段来考核、锻炼学生:

①开卷考:

这种考核手段让很多学生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有一些题目是必须有认真听课或者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自己的思考才能做的题目,让他们体验一种与他们经验中完全不同的考试方式。借此冲击学生死记硬背,或者盲目抄课本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独立及灵活地进行理解性、批判性思考的习惯,这对于他们以后不管是进入高一级教育机构学习或者进入社会工作相信都是颇有裨益的。

②辩论:

方案简介:先在题目库中抽取出辩论题目,然后分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此种方式除了是一种考核方式,更是一种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锻炼、获得个人成长的学习方式。首先是让他们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锻炼了勇气,而通过这样的过程参与也可让他们逐渐形成对别人的观点迅速作出思考以及反应的能力,还考核了他们的知识面。可惜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在座位上沉默,未曾站起来发过言。

③主题设定的表现绘画:

[1]可以是自画像;也可以是一个你认为能代表自己个性,体现自我的形象(图案、图形、图画等,但必须附加文字说明为什么你认为自己选择的这种形象能代表你的个性)。[2]以“敬廉崇洁”为主题的绘画:主要以图画为主,可搭配适量的文字,必须体现主题。

2.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

(1)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

每周三1、2节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两次校本培训。

(2)公开教学、听课、评课:

在本学期内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听课30节。在15周开设一堂公开课《新的实验》。3.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

指导高一年的美术兴趣小组。

开设课程:造型基础(素描)

每周的周三中午12:30——13:30,每周周五中午12:30——13:30;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8

(1)课堂教学总结:

本人担任了高一年10个班级的《美术鉴赏》模块教学工作。个人认为在美术的几个模块中,美术鉴赏这个模块的意义是特别重要的。今天,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逐渐地增大,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图像媒体对人类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电视、电影、摄影、网络游戏、各种印刷品、商品包装、广告、海报、动漫等各种视觉文化产物,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时代”[也可称为“读图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视觉文化产品的方法,在开阔他们眼界的同时,提高其对视觉文化产品进行分析、理解与批判的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美术教育者面前的挑战了。体验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学生缺乏体验,对于艺术品第一手接触的经验很缺乏,所以在让他们理解相关内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讲关于商周青铜器艺术的课题的时候,我们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地区的学生相比就存在着一个外在环境上的差距,也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是处于劣势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地区的学生的外部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他们这个课就可以到博物馆去上,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艺术品有了近距离的感性的接触后,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到学校后再借由理性的采集手段去搜集关于青铜器艺术的资料加以探讨研究,感性和理性结合,更好地理解这个课题涉及的内容。又比如讲关于当代艺术的课题的时候,由于学生大部分都基本上未曾真实地参观过当代艺术展或者直观地接触过当代艺术作品。所以在这种欠缺艺术氛围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今后的努力目标是尽力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但又不至于和时代脱节的教学方法。另外,这个学期由于条件所限,并未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考核评价手段总结:

本学期采取了一些多样化的手段来考核、锻炼学生:

① 开卷考:

这种考核手段让很多学生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有一些题目是必须有认真听课或者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自己的思考才能做的题目,让他们体验一种与他们经验中完全不同的考试方式。借此冲击学生死记硬背,或者盲目抄课本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独立及灵活地进行理解性、批判性思考的习惯,这对于他们以后不管是进入高一级教育机构学习或者进入社会工作相信都是颇有裨益的。

②辩论:

方案简介:先在题目库中抽取出辩论题目,然后分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此种方式除了是一种考核方式,更是一种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锻炼、获得个人成长的学习方式。首先是让他们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锻炼了勇气,而通过这样的过程参与也可让他们逐渐形成对别人的观点迅速作出思考以及反应的能力,还考核了他们的知识面。可惜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在座位上沉默,未曾站起来发过言。

③主题设定的表现绘画:

[1]可以是自画像;也可以是一个你认为能代表自己个性,体现自我的形象(图案、图形、图画等,但必须附加文字说明为什么你认为自己选择的这种形象能代表你的个性)。[2]以“敬廉崇洁”为主题的绘画:主要以图画为主,可搭配适量的文字,必须体现主题。

2.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

(1)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

每周三1、2节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两次校本培训。

(2)公开教学、听课、评课:

在本学期内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听课30节。在15周开设一堂公开课《新的实验》。

3.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

指导高一年的美术兴趣小组。

开设课程:造型基础(素描)

每周的周三中午12:30——13:30,每周周五中午12:30——13:30;

每周周日下午15:30——17:30。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9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沟通;方法;问题

在过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着较普遍、较为严重的灌输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整个社会的产物。其原因,一方面缺少可借鉴的有效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教学本身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缺陷,作为美术教师深有感受,大学中注重的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的学习只不过是应对考试,但到了高中,才知道是“黔驴技穷”。几年的美术教学,自己发现美术鉴赏课中存在以下常见的现象:

1.把美术课上成“专业课”

在美术鉴赏作品分析中,关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还好说,学生至少还有点分析能力,讲色彩就必然分析“环境色,对比色,互补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面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会听得索然无味,于是干脆呼呼大睡。

2.美术课上的“故事会”

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来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3.美术课上的“标准答案”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自己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也会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4.美术课上的“模糊领域”

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领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让学生理解呢?是艺术家生平历史,还是作品在拍卖会上的价格,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大量的美术理论常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经过课堂实践与调查发现:某些美术欣赏课堂变成“表演舞台”,课堂上看上去绚丽多彩、热闹非凡,实际上却偏离了教学主题。不少老师为了突出“新、奇、趣”而挖空心思地创造迷人地问题情境。“创新”这个词被喊得沸沸扬扬,而实际我们能做到的又有多少?我们的创新精神是不是有点缺乏?

对高中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我有着自己的一点看法:高中课业重,课余时间有限,这要求中学生美术课内容要当场完成。一节课要想充分利用好,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既要从课堂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各方面的兴趣,同时也要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住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总结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炼,多给自己“充电”

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是具有与信息基本同步,知识面广,兴趣多,讲课方式多样,课堂语言丰富,富于创新与冒险精神等特点。对美术史及鉴赏作品要有一种全盘的把握理解和深入的体验,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的学习、“充电”来补充自己。

二、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地幽默一点,尽量口语化。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陈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语,力求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使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如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欣赏中,放一曲由出土编钟敲奏的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导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引入当今热点话题,巧设悬念。例如,引用画家齐白石的作品《白菜蝈蝈》曾拍卖过143万元的天价,教师提出问题:《白菜蝈蝈》是何种画?大家听说过画家齐白石,知道他的故事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这样的设计,旨在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肯定比对课文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一堂完美的美术欣赏课,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这样的“作品”相信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四、多欣赏中国画,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课听课总结篇10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本研究主要是对我国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不足全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运用教学质量评估理论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针对目前的评估体系都是普遍适用于各个专业,而对于美术这一特殊专业没有独立的评估体系,针对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规律和美术教师的独特教学方式以及美术作品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尺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地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达到完善教学监管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科学地构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开展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将教育部对高校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与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接轨,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良好基础,从根本上促使本科教学评估趋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2)通过研究制定评估标准,提出科学的管理目标,有利于学校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评估结果为重要依据,建立教学管理工作动力机制,将奖励和扶持力度挂钩,使高校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4)能明确了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针对性的采取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实施,必将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研究设计

    课题组通过搜集很多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查阅了许多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量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美术这一特殊专业的专业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构建了美术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量表。

    (1)学生评教是最传统也是最直观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的教态、教学水平的好坏、学生对知识的受用程度都是通过学生最直接反映出来的,因此学生评教是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本研究通过向班级综合测评前10名的优秀学生代表发放学生评价表或进行网上评教,选择优秀学生代表而不是全班同学主要是考虑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尺度一致,避免了部分后进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的不理解行为,且优秀学生更能对老师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要求也较高,学生评价占总分值的40%。

    (2)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能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建立院(系)级督导组,主要是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高职称且德高望重的教师组成,配合校督导组对每位教师进行听课,通过校级和院(系)级督导组听课评课确定专家评价结果占总分值的30%。

    (3)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散漫因此对老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材料的检查和正常课堂秩序的检查在美术专业的评估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材料包括备课本、听课本、教学进度表、作业等。教师课堂秩序检查包括学生到课率和课堂态度,因此教学常规检查部分占总分值的20%。

    (4)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肩负着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责任,且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是科研创新教学内容,二是科研深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基于此我们也把这一部分纳入美术专业教师质量评估体系中,该部分占总分值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