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导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22:32:31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总会计师 履职能力

为适应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求,加强总会计师队伍和财会队伍建设,明确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全面提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增强总会计师履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提高总会计师履职能力建设,谈一点想法和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总会计师职责定位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总会计师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经济运行分析、经营业绩考核、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和参与重大决策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总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回顾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随着会计事业的发展,中国总会计师事业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队伍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正在向国际通行的CFO角色演变,在公司治理、企业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会计师不再仅仅是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最高主管,既肩负着对企业财务运行全过程监控的职责,又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成为企业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之一。

从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总会计师的地位和作用越加明显。1985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设置总会计师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1990年的《总会计师条例》,明确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直接对单位主要领导人负责。1993年修改《会计法》时再次明确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设置总会计师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规定,即“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这一政策对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总会计师的职责定位不断完善和充实

随着我国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总会计的职责定位不断完善和充实。国资委于2006年4月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对总会计师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作了全面的制度安排,为总会计师履行工作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促进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找准定位,明确总会计师职责

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可对总会计师实行委派制,总会计师承担集团公司和所任职企业的双重职责。一方面,总会计师是所任职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承担所任职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产权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主要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总会计师由集团公司委派,对集团公司负责,对所任职企业经营行为、财会内控机制建设、重大财务事项、重大决策执行等方面履行监督职责,实现集团公司决策意图,对于重大财务事项要及时向集团公司报告。

二、大型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总会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大型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跨度和地域跨度也随之扩大,这对财会人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对提高总会计师的履职能力、加强集团公司财会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中,总会计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一些总会计师在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工作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部分总会计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总会计师不注重学习业务知识,对本企业的行业知识还不够了解,对企业生产的业务流程还不够熟悉,对产品成本的构成及市场情况还不够掌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重大决策方面就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很好控制风险。

二是个别总会计师自身能力、素质偏低,对专业知识更新不够,对新的财经政策、法律法规不够熟悉,不能很好地从财务角度统揽全局和更好地指导财会人员工作。

三是个别总会计师工作定位不准,职责认识不清。有的总会计师对主要领导和其他班子成员的工作支持不够,固执己见,财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还有的总会计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讲团结,做老好人,不讲原则性,遇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重大财务事项出歪主意;也有个别总会计师把自己当监督者、旁观者,不深入实际,不融入集体,建立不了应有的权威。

三、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提高总会计师履职水平

针对总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总会计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优化的知识结构

优秀的总会计师需要具有企业发展需要的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除了必须具备过关的财务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知识、资本运营知识、行业知识以及业务知识结构。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总会计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在高级会计管理、公允价值计量、涉税事项、合并报表、财务信息化建设、企业合并、风险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指导企业财务管理上水平。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2

一、三大素质

(一)道德素质

国有企业的兴衰取决于领导班子,总会计师作为重要的领导班子成员,掌握着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行,是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财经卫士,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道德素质尤为关键,也是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安身立命、永葆活力的基础。所谓,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作为国有企业的关键领导人,总会计师应以德为先,具备“勤、善、诚、信、精”这五点基本的道德素质。一要做到勤,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勉工作。二要做到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待上级、同级和下级都要怀有善心、品行端正、光明正大。三要做到诚,真诚待人,诚实处事。四要做到信,言而有信,财务信息真实可信。五要做到精,对待工作应有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对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知识素质

财经工作既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总会计师不仅是专业型财务人才,还应是具有复合背景的综合型管理人才。特别是如今身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业务财务的日益融合,总会计师的角色已从原始的账房先生向企业战略家转换。国有企业总会计师不仅要在财务专业知识方面具有相当的深度,更必须掌握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演讲学和商务谈判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时刻关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知识和技术,学会从多角度去研判行业发展、研读产业结构,从世界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周期和行业经济周期中谋划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

(三)职业素质

财务领导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当好参谋。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要拿捏好自己的角色,不一定能走在最前端,但该表态的时候一定要表态;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深入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财务领导是与人沟通的职业,应具备善于沟通的职业素质。特别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走出去”,面临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融资、兼并收购等复杂业务,总会计师作为这些活动中的核心领导成员,不仅要与公司内部领导、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共同攻克一个个难题,更要处理好外部多方关系,维护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尽到更大的社会责任。此外,财务队伍是财经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的基础,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必须具有带领团队、凝聚团队战斗力的素质和人格魅力。

二、四大能力

(一)沟通协调能力

曾说,“要善于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国有企业总会计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目前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考查、选拔、任用等程序日臻完善,总会计师一般都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但若没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很难发挥好专业技术。总会计师作为国有企业班子成员之一,主要起到参谋建议的作用,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决策权,因此,总会计师尤其要与单位主管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具备较好的汇报能力,了解上司需求,做好问题分析,建议解决方案,争取上司的信任和支持;作为财务口的领导,总会计师要积极与同级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主动宣贯财务业务和要求,协调部门间合作,争取同级配合;作为财务队伍的领头人,总会计师要保持与部门下级人员的沟通,了解员工的个性和能力,合理分工,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此外,总会计师还应是企业的公关专家,能够协调处理好与政府相关部门、客户、供应商、债权人、金融机构、各界媒体等关系,既能正面宣传公司良好形象,又能做好财务危机公关。

(二)分析总结能力

分析总结能力应纳入财会人员的基本功,作为评估财会人员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作为国有企业总会计师,面对庞大的财务信息库,应善于从海量数据中攫取重点,通过还原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逻辑和本质,提炼总结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活动运行的规律。一般情况下,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分析总结能力的魅力。分析总结能力要求在总会计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说明能力。总会计师分析总结时应善于将专业问题通俗化、简单化,用“普通话”来表达“财务方言”的内容,从而被更多的人理解。

(三)敏锐的洞察力

总会计师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其他行政事务繁多,如果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及时、主动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那么将会陷入只顾埋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的窘境,工作也将变成被动的追逐游戏。身处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对总会计师洞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来说,洞察就是要探究事物的原因以及原因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影响”、“应该怎样应对”,等等。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财务领导,能够主动挖掘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将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把握商机、及时防范风险。

(四)宏观思维能力

宏观思维就是历史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全局的思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前锋和中坚力量,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更为开放、复杂,总会计师作为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必须具备宏观思维能力。总会计师要站在整个企业的视角,总结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了解世界及业务相关各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把握行业整体走向和业态竞争变化,有效地进行前瞻性分析和全局性思考,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战术调整和资源整合出谋划策。

三、六大意R

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脑子中时刻应装着的自觉性。财经工作牵涉到企业方方面面的经济活动,总会计师作为财经工作的掌舵者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并时刻自我警醒。一是要有底线意识。合法合规是总会计师的生存底线,作为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领导人,应至少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二是要有保护意识。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要始终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好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三是要有风险意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同在,总会计师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打好主动仗。四是要有学习意识。财会专业是永远学习的职业,财务规章制度不断更新变化,总会计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来支持参谋决策职能的发挥。五是要有控制意识。财会职业的一大特点是要控制企业走向、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总会计师要善于通过预算控制、成本控制、资金管控等手段引导企业发展。六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财务管理的生命力之源,只有将创新意识落实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行动上,才能转化为积极推进财务工作的巨大能量。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3

1.优化实习领导小组结构在原有的学校教学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两级实习领导机构,其中学校教学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与协调全校的实习管理工作,可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由教务处长、学生处长、就业处长和各系部主任任成员;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由教学秘书、教研组长、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有关人员任成员。2.确定清晰而具体的实习目标学生通过实习进入企业,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强化专业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实习目标需要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让学生、家长、老师通过实习目标明确实习意义,支持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实习任务。3.制定实体工作计划本着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实体计划,包括学生、实习带队教师、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计划,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实习企业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4.成立“家校企合作”型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一个涉及学校、实习企业及学生家长的实习管理机构,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与监控。该管理机构的最大特点是“家校企合作”。学校负责解决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习工作进行检查;企业负责实习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与监督等,并对学生生产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家长则参与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及安全教育。5.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对总体工作计划的具体化。6.制定较完备的管理计划实习过程一般时长6-8个月,实习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全过程的管理,因此需要针对具体实习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包括对实习过程进度的安排与管理、对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对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学生安全的管理等等。

(二)实习计划的实施

1.做好实习之前的准备、动员工作实习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起跑线,要让学生在这一起跑线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习工作的第一要务。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目标及意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家长明确实习意义,支持实习工作,学校与学生家长可签订实习纪律、安全协议,以督促家长与学校的协作。2.严抓实习现场控制在实习现场,各系要依据实习计划,加强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主要从实习计划落实、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实习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实习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方面进行控制。3.做好实习资料收集工作实习资料是学生实习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习资料应包括:实习工作考勤记录、实习态度情况记录、实习工作记录、实习工作成果资料等。

(三)实习过程的监控

为了确保实习质量与实习目标的实现,必须做好实习过程监控工作。1.成立实习工作督查小组配备实习工作督导检查人员,不定期地深入企业,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障实习工作顺利进行。2.审核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实习计划是顶岗实习环节的纲领性文件,整个实习过程都应按照实习计划执行,所以要对实习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督查。3.注重实习现场的质量监控实习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实习带队老师、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实习岗位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要注重实习现场各方面因素的监控与检查,以保证实习能够正常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实习后的考核与总结

1.构建科学规范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实习环节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科学规范的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校企双方更加规范的管理学生,从而保证实习的正常运行,实习效果的有效实现。就实习生的实习结果评价而言,可有实习带队教师、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等组成考核小组,依据实习资料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此外,实习生也要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思,对实习效果和实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自我评定。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实习进行完整、全面的考评,如操作技能、工作量大小、奖惩情况等可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实习态度、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进行定性评价。可将优秀实习生的评选制度化,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使考核结果分明。优秀实习生证书可以与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等一起使用,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资质证明。2.做好实结工作反馈、反思、不断总结,是提高实习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对实习工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式的总结与反思,才能保证实习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五)加强对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4

一、为什么新《会计法》规定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从1993年到1999年6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化改革。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国有经济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应占主导地位是不变的。不断增强国有经济实力,使国有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是我们进行企业“三改”(改组、改制和改造)的始终不逾的前提。

原有的国有企业通过“三改”,有的形成为国有独资公司、有的成为国有控股公司,使得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组建,组织结构日益完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断增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国家做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为了有效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财务以及其经营管理负责人进行监管。1990年底国务院的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定位、职责、权限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总会计师条例,总会计师是主管企业经济核算、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方面工作的单位领导成员,责无旁贷地应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等方面发挥组织领导和监管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实际情况观察,凡设置了总会计师,而其职权又切实到位的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对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会计、财务的职能作用,保护所有者权益.效果是明显的。

根据以上原因,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并吸取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放新修订的《会计法》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修订为“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并将设置范围界定在“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当然这并不是限制不属上述范围的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总会计师。

二、西方国家企业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的概述

以企业集团为例,CF0是集团公司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最高领导人,可译为财务总经理;他在企业行政体系中处于第二的位置,而第一的是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一般和译为首席执行官,也可以译为总经理。也有一些公司,CFO是董事会成员,称为财务董事。以一个集团为例,其母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的主管人员均要对CFO负责,子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负责人也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CFO的领导。

国外的CFO一般都具有会计专业学历和实务经验的背景,近年来由于CFO职能的扩展,促进担任CFO职务的人,感到知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扩大、提高,已有一些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参加到CFO的行列中。由于跨国集团与国际间经济交流的日益增多,使得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与知识,也成为相应公司的CFO应具备的条件。

国外的CFO,根据他们的经验,一方面参与公司大政方针的决策,但同时不能脱离对公司的基层财务、会计工作的掌握,其目的是不使财务、会计工作失控,不发生因财会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

处于信息时代的CFO,要求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这也是做一个称职的CFO必备的条件。

还应当特别提出的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CFO必须掌握有关知识,以防范金融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和正确运用它们为企业利益服务。

由于CFO的工作与公司其他部门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各方面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CFO既有责任从财务、会计角度支持、协调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与关系,又要对其他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监控,以保证公司预算的实现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地执行。因此,要求CFO应对公司其他各业务部门的运作有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公司的产品、工作流程、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是加工业)以及公司的客户状况也都应当了解。这是为了CFO便于与其他各业务部门的领导进行交流情况、意见,可以将CFO掌握的企业既定的方针政策与有关部门领导形成共识。此外CFO还需要有与公司以外单位的人员交流的能力,既需要好的口才、沟通能力.又需要较高的应变能力。

CFO还要特别关心财务、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指导,而且使他们的了作业绩能够得到正确的评价与合理的晋级、提升,以及他们受继续教育的权力。由此可以看出,CFO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我国总会计师应肩负的具体职责浅见

我国的总会计师与国外CFO比较,承担的职责较轻,但从发展前景看,两者应无本质差别,因为两者都是对整个公司的财务、会计负有全责的公司重要领导成员。国外CFO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借鉴。

我认为我国的总会计师应当做好以下的工作。

1、总会计师本人必须是清正廉洁,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类的,尤其是《会计法》和有关法规、制度。

2、正确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对董事会和公司的最高行政领导,主要是提供正确决策的有用财务、会计信息和意见。

对同级间应是很好地协作伙伴关系,使他们能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力,便于充分发挥企业有限财力的最有效的作用,而且正确运用自己的职权,支持应予支持的工作。

对下级财务、会计人员应关心他们的提高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并对其业绩与奖惩做出公正的评价与安排。

对企业外部有关各方,应按照国家的法体、法规的要求,尽量支持、配合他们对本企业进行的工作。使他们对本企业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支持。

3、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体系并与企业各有关方面配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切实组织实施。

4、全过程地参加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保证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对投产的项目实行跟踪监控。绝不能只参加经济评价阶段的工作。

5、关心企业产品(服务)质量和成本,以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有利地位。

6、负责组织领导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这是总会计师工作的基础,绝不能忽视。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学习;校企合作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将作为对大学评价的最重要内容,“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1-4]。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积极应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改革。在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工程类本科生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5-7]。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为指针,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探析了基于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构建、校企对接、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举措。实践证明,这些探索与实践,促进了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内容与体系构建

1.1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改革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这对高等教育以及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8-9]。具体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专业则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结合近几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分析归纳目前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体现在培养目标涵盖的内容上,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与途径。②加强学生工程意识,掌握力学、材料、管理、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③增强相应实践技能以及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土木工程结构各构件的构造、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相关材料试验和配比技术以及工程质量的验收标准等。④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策划与风险分析及项目管理方法,了解招投标的编制方法并熟悉相应流程,掌握施工全过程相关资料的编制及管理。⑤学习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等问题的程序和方法。⑥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参与项目管理、协调与沟通的能力。培养目标可概括为“理论基础牢,工程意识强、能力口径宽,工作作风实”。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应围绕培养目标建立与之契合的模式。

1.2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工程实践的综合衔接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学习两个阶段,校内学习是工程实践学习的基础,工程实践学习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两个学习阶段应各有所侧重,还要有机衔接。校内学习阶段主要目的是理论基础牢,因此,相应的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应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校的通用标准来制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标准为导向”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采用系统灌输、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和工程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理论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工程实践学习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发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应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实践学习模式,该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由学校院系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此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习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和先进企业文化,要细化到工程实践学习每个环节。要实现两个学习阶段的“相互呼应、有机衔接”,重点要解决工程实践学习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问题,对既有工程实际问题、项目等进行筛选,建立基于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学习模块和工程实例学习库,能够使得学生在学分制下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模块。同时,解决校企共同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问题,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

1.3科学提出学生实践学习内容及能力培养要求

面向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两轮企业学习的实践,总结了企业实践学习的内容及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下:(1)企业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测量、CAD工程制图、土木工程造价、工程结构计算软件应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质量控制及管理、工程资料编制与管理等方面。(2)企业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在企业的现场顶岗实训,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具体要求是:①参与工程项目管理,掌握项目策划方法,掌握团队建设与沟通方式。②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招投标过程。③掌握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各环节的原理、方法。④熟悉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参数和适用范围。⑤掌握工程项目各个层次的验收要求、内容以及组织。⑥掌握安全、进度、环境等管理方法。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学生还应养成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锻炼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

推进工程实践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开展深入、务实的校企合作。当前形势下,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通过企业反馈的用人标准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这种情况下,校方与企业之间签立合同,建立一定的合作模式,如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定期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要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就需要将学校的知识体系、人文体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在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学校与企业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

3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对接实施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组织实施。就培养目标和实践学习的总体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满足。因此,在开展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之初,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全方面的调研,以了解该企业的文化、规模、技术力量、指导能力、承接工程类型、安全管理措施等是否满足同学们去实习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好中选优,共同协商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遴选企业指导教师、校企协作组织实施、学生顶岗学习实践的过程管理等。

3.1构建“菜单式”实践学习内容

从工程实际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企业实践学习内容是很丰富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开展满足培养要求的实践学习值得探索。我校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合作企业项目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习时间、学分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及今后就业意愿,建立了“菜单式”实践学习模块,这种“菜单式”选择学习,是指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按照校企共同议定的培训“菜单式”,自主选择实习内容的一种实习方式,该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土木工程专业是培养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执业工程师的摇篮,应根据不同类型执业工程师工程素质的要求和学生所选的不同专业方向,引导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因材施教,让他们进行菜单式选择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较务实、有效地推进了校企联合教学。

3.2做好企业实践学习前期准备

做好企业实践学习的前期准备是保障实践学习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应对拟接受学生学习的企业项目部进行专业的考察,重点了解项目部现阶段主要工程内容是什么,提前规划学生们可以参与哪些工作,让同学们有所准备;大致了解该项目部的项目情况、设备、技术力量、现场管理方式等;还应对项目部的工作环境、生活及学习条件情况做一下了解,以便让同学们提前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工程一线当中。

3.3建立企业实践教育学习过程管理机制

总结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两轮企业实践学习经验,为确保同学们企业实践学习的安全和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在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管理工作:(1)按计划落实项目部及校内外指导教师。(2)各指导小组建立QQ群,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和学生日常联络、交流的平台,方便学生的学习交流,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作指导,上传学习资料和学习软件等。(3)学校周边的企业学习点(市内),指导教师经常去工地或项目部进行现场指导,及时了解学生企业学习现场情况。(4)外地企业学习点(含省内外),指导教师可选择性地去部分企业学习工地现场,看望项目部实习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同项目部领导及企业指导教师交流,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5)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要保持经常地联系,通过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现场的察看,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企业学习情况,掌握“卓越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学校、企业、学生等相关人员和部门在学生企业学习中所做工作的不足之处,完善学生企业学习的过程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广泛地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下基础。

3.4开展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考核评价

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期间,每天都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记录下当天的工地见闻、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过程、学习心得等内容的《企业学习日志》,定期交由企业指导教师检查指导,企业学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给每位学生的企业学习表现都签署了自己的意见,并给出企业学习成绩。返校后,每位学生都撰写了不少于5000字的《企业学结报告》,全面总结在企业学习中自己的见闻、感慨和收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企业学习日志》的记录情况、《企业学结报告》的撰写情况、报告会总结汇报的情况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对同学的评价打分,给学生综合评价打分,学生成绩合格后,取得企业实践学习模块的学分。

4结束语

通过我校两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学习证明,按照上述内容的校企联合开展的实践学习取(上接第717页)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亲身参加施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所用到的经验有效地结合,不仅巩固和深入理解了已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交际和务实的能力,使得专业能力与工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切身感受到了企业及工程实际独有的文化,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感性认识。由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总结企业对学校、学生对企业、企业对学生、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深入探索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教育+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相应的教学计划的改革、系列化的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各种软、硬件的条件建设,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和土木工程教育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工程实践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43.

[3]王向红.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模型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31-36.

[4]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11]1号.

[5]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9-21.

[6]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7]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8]许继安.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0(1):217-218.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6

如何实施全员导师制

选拔“导师”企业需要从系统中选择具备良好素质和技能、认同企业文化者担任导师。核心员工承担着辅导新员工的责任,中高层管理者则成为了核心员工的导师,逐渐形成了全员导师机制,保证辅导者提升管理能力而被辅导者迅速成长,从而保证绩效的不断提升。对于调入新岗位的老员工,也需要有导师指导。导师的选拔不分年龄和资历,符合对应岗位导师的任职要求并通过选拔的,就有机会担任导师。

另外,公司需要倡导导师制的文化,引导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沟通摩擦和成本,缓和员工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紧张气氛,建立高绩效的团队,高调地宣传分享、共赢的理念。导师在辅导他们的同时被辅导着,有利于其认识到自身劣势并不断改进,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人,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的骨干员工培养计划和梯队建设。

导师辅导计划在选拔机制下产生的导师更能言传身教,但由于导师本身也担任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难以平衡自身工作和培养他人之间的关系。这时,企业应该为导师提供多种指导的便利条件,通过制定《辅导规程》、《导师指导手册》等形式以指导导师更规范化、职业化,同时培养导师的沟通、分析与总结等技能,让导师在辅导中获得成就感和超越自我的自豪感,让导师更主动地将知识与经验进行分享,并带动团队的分享和进步;另外,可以组织导师一起分享辅导中的经验教训,拓宽思路,激发导师在思考和总结中提高管理水平。

导师激励计划从被辅导者的角度来评价导师;并明确只有担任过导师且被辅导者认可的导师才可以获得在管理通道上晋升。对被辅导者考评的结果作为导师日常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公司将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访谈、抽查导师辅导记录,从而保障导师制的效果。对不合格的导师将严格限制其晋升干部的资格,让导师觉得这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也是成长为管理者的必经之路。企业每年对导师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导师并对其进行适当奖励。

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文化氛围当导师和被辅导者都从导师制获益时,我们除了强调“工作中的师生关系”外,更强调企业的学习氛围。随着员工对环境的适应、对文化的认同,他们渴望构建新的挑战和提升自我价值。全员的导师制带动了员工的学习热情,鼓励员工实现时间和努力的最大化,将所学所思用于实现企业目标,在与同事、导师沟通与交流中增强信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加深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而作为各个层级的导师,也在分享、讨论、指导中获得了团队的信任、下属的理解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推广全员导师制的注意事项

实行新员工的“引导人”计划新员工对文化、团队和业务融合的速度影响着业务的发展,同时新员工个人也迫切希望迅速实现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转变。此时,由特定的“引导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进行零距离的沟通,通过帮助新员工熟悉公司环境、企业文化、行为规范、业务流程等工作引导,通过沟通、定期的正式面谈和“入职引导记录”等工作,保证新员工按照《引导报告》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使其在入职后迅速融入公司。

以有效的机制推动导师制

首先,公司需要将对被辅导者考核记为导师考核的一部分,鼓励导师从辅导中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在于可以获得相关的物质奖励,更在于获得超越导师需求的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回报。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7

一、工学结合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一)工作环境的布置

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工作环境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房间、几十台电脑或者一个会议桌,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布置,让学生从第一次踏入公司开始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企业文化,比如:

1.佩戴工作胸牌。在正式进行公司之前,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制作岗位胸牌,要求学生必须佩戴工作牌上岗。

2.公司管理制度上墙。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违纪或奖励措施,并打印张贴上墙,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公司放置白板,用来时时更新每周的总体订单状况。

4.“每月经营报表”展板上墙,以便学生经理每月汇总经营状况,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

5.“每月明星员工”展板上墙,创设真实的竞争激励的工作氛围。

6.分部门安排机位。合理安排公司机位,以部门为单位,分区域就座,创设良好的分工协作的工作氛围。

(二)学生角色的定位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学生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学生在第一次面对企业、面对社会时,有新奇,有矛盾,也有担忧,更有诱惑,这都需要指导老师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我角色的定位,学会如何扮演好“学生”、“员工”双重角色。所以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前,指导教师需反复多次强调两种角色,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从而更好地进入工学阶段。

目前公司内部设学生经理、各部门部长、部长助理、会计等各种岗位,学生竞争上岗,每周进行部门考评,每月进行轮岗。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培养目标中,近期可以多考虑专业能力的培养。这里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即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远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种非专业能力,或者称之为职业能力,即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能力相对较为单一,而非专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技能要大得多。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众多的隐性能力不可测量或难以表述,却能促进学生的延续性发展。所以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可以如下图去理解。

二、目前尝试的教学组织形式

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在《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文中提到“基于工作过程”,对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在工学结合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把它作为一门实训课程去组织教学,或者不能极端地仅在教学中关注生产和服务流程,而应当“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这与传统基于知识的课程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工学结合课程在开展时会遇到的最大困难。目前所尝试的教学组织形式尽量注重工作流程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以及工作过程知识,具体来说为以下三点:

(一)学生自主选岗

按工作的不同性质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岗位。在工学结合的第一次课,请企业指导教师认真讲解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学生了解诸多岗位后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际需求进行自主选岗,并签订选岗手册。比如,经理一职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整理每日工作日志、每周的工作汇总和反思,制订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本公司财务情况等等。这就要求该学生要有较强的管理员工能力,同时更需要较强的分析、归纳、反思、计划能力。而学生在第一次选岗时,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指导教师可提出一些建议,在以后的工作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岗位的微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当一个人在适合的岗位去工作时,他才会主动积极、不断优化、自我负责、自我反思、自我控制,才能激发其最大的内在潜能。

下图就是目前公司的岗位组织机构图。

(二)教学模式的组织

教学不再以常规课的形式进行,而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全体学生等专题组织方式。

1.部分同学参与的各部门例会

目前的实训课程时间主要安排在周一到周四的下午半天。每周一到周四下午分别组织不同的部门以例会的形式开展专业交流活动进行学习讨论。如每周一是装订发行部部门例会,周二是宣传部部门例会,周三是设计部部门例会。例会由部长主持,所有指导教师参加例会。会议内容主要有:部门部长汇总一周的主要工作情况,对部门员工进行评定优良、合格及不合格,并对优秀员工的事迹进行表扬,同时对不合格员工的工作失误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提出下一周工作重点等。指导教师只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整工作重点。

2.全体同学参与的经营分析会

工学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学生每天能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行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每周一下午利用班会时间召开每周经营分析会,主要由学生经理汇报一周的工作情况,如订单的承接情况、财务的收支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等。指导教师根据一周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要求全体同学全部参与,主要是希望各部门相互了解,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3.个别学生的单独指导

教师的认真指导是工学结合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目前本专业的工学结合阶段,学生尚处于中专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尚未扎实、职业技能尚未完善,刚开始实习时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如纪律观念、质量观念、顾客观念、安全观念等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完善与人格发展。

除此之外,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也隔周召开分析例会,针对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及时更改调整组织方式,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逐步达到各方面的合理化、有效化。

(三)评价考核方法

工学结合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学生在“准员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既是员工又是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所以企业考核制度与学校考核制度是学生工学结合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以考核促管理”是对学生工作惰性的约束,也是对学生工作勤奋程度的肯定。目前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评价考核体系,试图尽快合理公平地进行考核评价。

三、目前的问题及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

(一)合理的工作制度需要企业参与完善

工学结合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导。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综合考核与学生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工作纪律、服务质量挂钩,从而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存在的员工管理制度完全是校内指导教师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制度,其中不乏一些不符合企业管理规范的内容,所以急需企业参与共同完善一套合理可行的针对学生员工的公司管理制度。同时,此制度应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的实时管理;2.对学生的过程管理;3.对学生的激励政策。

(二)“双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工学结合中对学生的考核应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不能单独地作为一门课,仅由校内指导教师来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不能仅考虑到学生的日常工作完成总量和质量,考核的范围可以更广更科学,可以在考核指标中加入企业要求,如遵章守纪、爱护财产、文明礼貌、熟悉岗位、动手能力强、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企业下达的任务、每天认真撰写工作日志以及最后的实训总结等。在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重点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双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三)多位指导教师如何分工定位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导教师往往不止一位,如目前该课程就有两名校内指导教师、四名校外指导教师,教师工作范畴很广,包括联系业务、谋求合作、协调校企、沟通家长、实训指导、模式调整等等都直接由指导教师完成,其中更多的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去完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学结合拓宽了教师的社会角色内涵,促使教师真正面向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对教师的自我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内指导教师的分工如何更合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工作分工如何定位等等,这些都是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于是就产生指导教师分工不明确、指导不到位的现象。

四、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总体框架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总会计师;CFO;转型

一、追忆往事:总会计师向CFO转变的必要性――传统制度与企业改革的碰撞

自20世纪60年代从苏联引入总会计师制度以来,总会计师制度建设自始至终贯穿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建设过程,经久而不舍,然而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总会计师制度却未能做到历久而弥新。我国国有企业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关系国计民生等领域,国有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不仅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利润最大化,还要能够以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模式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然而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进行国际竞争战略决策等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现有企业总会计师的职权和能力范围,相比国际大型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大的CFO、CEO管理团队,中国国有企业已经难以望其项背。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识总会计师和CFO到两者的差异,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适时适度地做出相应调整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不二之选。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总体要求,财政部于2010年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将总会计师定位于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指出要以修订《总会计师条例》为契机,以建立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总会计师职能定位,优化总会计师专业结构,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一)外在表现:总会计师和CFO的聘用方式、角色定位、职责作用、目标导向各异

《总会计师条例》中明确予以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领导人负责。总会计师作为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参与本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活动,是单位主要领导人的得力参谋和助手。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财务总监即首席财务官,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的,代表企业所有者利益,以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全面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

总会计师和CFO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两者的聘任方式、职责、地位、目标导向、任职资格等外在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也对企业管理的效果造成不同的影响。总会计师与CFO角色差异外在表现如表1所示。

通过外在表现的对比可以看出总会计师和CFO在企业中角色、地位、职责、目标等差异明显,从大的维度上看总会计师和CFO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但差异却如此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产生和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差异,即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公司治理模式,这一内在原因也是接下来要分析的内容。

(二)内在原因:总会计师和CFO根植于两种不同制度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产生与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了两者表现形式和作用效果不同。

1. 总会计师――源起于计划经济,现存于市场经济,有悖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总会计师制度和总会计师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加强对国家资源和国有企业的控制,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设置总会计师一职参与管理和监督。所以究其本质,总会计师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也不是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而是一种行政职务。相关规定中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较高,但在我国现代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企业总会计师在领导班子中的排名一直居于末尾,即使已享有领导班子成员待遇的党员总会计师,往往也不能成为党组成员,而且有的还把总会计师师置于副总经理的领导之下,造成总会计师地位的尴尬。在现代企业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下,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油田(炼化)企业总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显得有些“错位”――行政职能有余,专业职能不足,这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历史遗留问题。

2. CFO――源起于市场经济,服务于现代公司治理模式

CFO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随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导致公司所有者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监督机制来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监督,而CFO制度就是营运而生的,CFO制度产生以后,公司内部就出现了董事会主导,CFO和总经理“双轨”运行的格局,这就大大加强了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CFO是现代企业制模式下的一种契约关系。

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下,CFO既能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和维护股东利益。CFO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最高负责人,有权调配企业的一切财务资源,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之一,是企业内部仅次于CEO的第二号人物,不仅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还是企业战略的主要推动者。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的CFO具有独立性强、专业水平高、决策权大的特点。

通过上述总会计师和CFO角色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对比分析,结合现代经济环境、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国有企业特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环境变化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及总会计师角色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需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国际化挑战,在经营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在企业治理上引入现代企业治理模式,更大程度上实行政企分开,保证企业经营的独立性和理性人行为。与此相适应的总会计师角色也应该相应调整,不仅要为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要更大程度上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中来。

(2)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是立足本国国情的转变,而非拿来主义的生搬硬套。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以及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问题,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也具有中国特色。

(3)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制度从来都不是“慈眉善目”的东西,任何政策、制度的调整都是血淋淋的利益关系。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均衡将是角色转变的关键,但是从长远看,角色转变的结果将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的。

二、立足现在:“道、法、术”三个层面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

“道、法、术”本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简单的说来“道、法、术”分别代表“规律、规则和技巧”。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称呼的转变,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工作量多少、职责轻重、权利大小上,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制度转变和升级,如若只是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的隔靴搔痒那么将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治理和战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本文将“道、法、术”的思想应用于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问题上,自上而下从三个层次来解决这一问题。

顶层设计层面――道,是规则、自然法则,上乘,强调的是规律。规律是最上乘的艺术也是最根本的基石。经济发展和企业治理亦是如此,就具体国有企业而言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市场规律,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总会计师制度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就需要适时而动、因势利导,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首先,政企分开,改变原有行政干预经济的状态,还原企业经营的独立自主性,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其次,建立契约理论下的企业,还原企业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以理性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管理,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就维护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保全了国家利益。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政府对关系国家命脉的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但是不同于以往的直接干预,而是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企业经济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只有在更大程度的政企分开,实施现代企业治理模式,才能使得总会计师角色向CFO的转变有法可依、有制可循。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只有根基准确牢靠,大厦才能稳如泰山,这也是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的制度根基。

制度保障层面――法,方法、法理,中乘。具体到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就是设计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不是称呼的变化,而是参与企业管理的职能和作用的变化,而能够确保这一变化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给总会计师名实相副的企业地位和决策权利。原有的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职能弱化、位置尴尬的原因就是总会计师在企业中既背负行政职位的枷锁又缺少名正言顺的地位。要想增强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作用,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才能就要使总会计师在企业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能够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可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作为决策有用信息反映到公司战略决策中,在这一点国外CFO就是如此。《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也对其出资企业的总会计师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是企业会计基础管理;二是财务管理与监督;三是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四是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四个方面的内容共涉及到总会计师履行职责的相应工作权限共计二十二项,归纳概括为四句话就是: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对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对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建议权;对企业大额资金支出的联签权。其次,在其位谋其政。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之后,其地位、职责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需要总会计师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站在企业整体的高度进行财务管理和战略决策,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且要与CEO进行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坚持股东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的关键还是实施的过程,因此在转变方法和制度设计上也应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凡涉及到利益调整的实施都会有较大的难度,要保证实施的最好方法就是设计监督和奖惩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立法来支持总会计师角色向CFO的转变,并通过国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确保实施,此外还要对总会计师职责的履行效果和国有企业治理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设置管理层薪酬的奖惩机制。

操作实施层面――术,是技术、方式,下乘。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实施将会涉及到管理层、监督层以及企业相关人员等各方工作调整,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总会计师的角色胜任。在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中,总会计师不仅是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的最高主管,而且是企业全面运营、全面发展的最高策划者、决策者与组织者之一,是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核心成员。国有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是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但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面临着诸多国外企业的竞争,在资源、资金、技术、公关等多个方面都面临重大挑战,这也客观上增加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的难度,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中着力要做好企业战略规划、价值管理和信息化三方面的工作。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第一要素是领域,第二要素是发展路径,第三要素是差异化,第四要素是如何获取利润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通过规模效应和资源共享实现成本最低,通过特别服务和产品的特性获取较丰厚的利润。关于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活动是一个由目标设计、预测、计划、监督、报告和分析等阶段组成的管理循环。在国有企业进行好的价值管理,要做到“三懂”,即懂事情、懂财情,懂人情。懂事情就是要求总会计师对所在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类型以及生产周期有较为熟悉的了解,而不是简单的财务工作;懂财情就是要求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要了解资本市场上资金融通信息,及时调整企业的融资规模和结构;懂人情,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和国际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协调各方的利益。在中国政治经济背景下,有身处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职位,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更为不易,需要处理多方的关系,一是和政府各部位的关系。国有企业对外需要处理与财政部、发改委等与财务有关的国家部委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有些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和形象。二是处理资本市场和海外监管机构的关系。要想拓宽海外市场,必须遵守国外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恰当地回答他们对公司年报的疑问,加强市场监管。三是处理对内和管理层以及业务部门的关系。对内要与一把手和企业管理层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使大家尽可能减少矛盾,形成合力;取得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是成功的关键。四是处理集团公司和基层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与基层企业积极沟通,掌握他们的境况、心理、动态、思想和困难,作为总部机关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关于信息化:新经济环境下,信息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内控体系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及双手,管理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转型后的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要与其他领导做好沟通,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关注内外部信息动向,敏锐地发现企业管理中最为紧迫的信息化需求,围绕企业战略来设计规划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框架,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使企业财务和业务在业务层、控制层和决策层之间协调,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三、展望未来: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从宏观经济主体层面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已经成为改革的桥头堡;从微观主体层面看,进一步政企分开,加强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增强企业经营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是改革的必然之势。作为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首当其冲,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公司战略管理,从内部改革开始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角色向CFO转变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这种角色转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变革等更深层次问题。如何“乾坤大挪移”般的将西方日臻成熟的CFO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应用于中国国有企业中,做到“洋为中用”将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相关经济管理部门、经济改革领导机构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向存忠.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FO制度战略转型[EB/OL].中国会计网,2014-12-16.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9

第一条为加强对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促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强化企业经营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并按照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是指总会计师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建设以及企业投融资、担保、大额资金使用、兼并重组等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中的职责。

第四条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当按规定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明确总会计师的工作权限与责任,加强对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条省国资委依法对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职位设置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配备符合条件的总会计师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符合条件的各级子企业,也应当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配备总会计师。

(一)现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符合总会计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可以兼任或者转任总会计师。

(二)已设置属于企业高管层的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类似职位的企业或其各级子企业,可不再另行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但应当明确指定其履行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

(三)总会计师可依法进入董事会。

第七条企业总会计师的选拔、任免按照省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一)已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总会计师,在征得省国资委同意后,由公司董事会或党委上报省国资委,省国资委按照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免的有关规定作出批复,公司董事会依法聘用或解聘;省国资委也可直接向公司董事会或公司党委提名,公司董事会依法聘用或解聘。

(二)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的总会计师,在征得省国资委同意后,由企业党委上报省国资委党委,省国资委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有关规定进行选拔、任免。

(三)企业总会计师可在本企业内部选拔,也可以通过交流或公开招聘等方式进行选拔。企业总会计师实行任期制和交流制,条件成熟的还可以进行委派制试点。

第八条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各级子企业实施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委派等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九条担任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应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坚持原则、廉洁奉公、诚信至上、遵纪守法;

(二)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一般应当具有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类似职称,或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

(三)从事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管理工作8年以上,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突出的工作业绩;

(四)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或者在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任正职3年以上,或者主管子企业或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工作3年以上;

(五)熟悉国家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以及企业所属行业的基本业务,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总会计师:

(一)不具备第九条规定的;

(二)曾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财经纪律,有弄虚作假、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重大违法行为,被判处刑罚或者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

(三)曾因渎职或者决策失误造成企业(单位)重大经济损失的;

(四)对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经营成果严重不实负主管或直接责任的;

(五)个人所负企业较大数额债务到期未清偿的;

(六)党纪、政纪、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会计师任职或者工作应当回避:

(一)按照国家关于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回避工作有关规定应当进行任职回避的;

(二)除省国资委或公司董事会批准外,在所在企业或其各级子企业、关联企业拥有股权,以及可能影响总会计师正常履行职责的其他重要利益的;

(三)在重大项目投资、招投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工作中,涉及本人及本人亲属利益的。

第三章 职责权限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结合董事会建设,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逐步规范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促进建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有效制衡的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

第十三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

第十四条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组织和规范本企业会计工作;

(二)组织制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政策,确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三)组织实施企业财务收支核算与管理,开展财务收支的分析、预测、计划、控制和监督等工作,组织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四)组织制定财会人员管理制度,提出财会机构的人员配备和考核方案;

(五)组织企业会计诚信建设,依法组织编制和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六)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财务收支状况。

第十五条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制定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监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

(二)组织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组织拟订和下达财务预算,评估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与发展战略实施相连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三)组织编制和审核企业财务决算,拟订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

(四)组织制定和实施企业长短期融资方案,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开展资产负债比例控制和财务安全性、流动性管理。

(五)制定企业增收节支、节能降耗计划,组织成本费用控制,落实成本费用控制责任;

(六)制定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方案,组织实施大额资金的筹集、使用、催收和监控工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七)及时评估监测集团及其各级子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开展财务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企业财务收支定期稽核检查工作。

(八)定期向股东会或者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和相关部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情况。

第十六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建设职责主要包括:

(一)研究制定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促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二)组织测试、评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三)组织建立多层次的会计监督体制,落实内部会计控制责任,对本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督和控制;

(四)组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

第十七条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审核企业投融资、重大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担保等事项的计划或方案;

(二)对企业业务整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改革改制等事项组织开展可行性论证分析,并提供资金保障和实施财务监督;

(三)对企业重大投资、兼并收购、资产划转、债务重组等事项组织实施必要的尽职调查,并独立发表专业意见;

(四)及时报告重大财务事件,组织实施财务危机或者资产损失的处理工作。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赋予总会计师有效履行职责的相应工作权限,具体包括: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配备财会机构负责人的人事建议权,以及企业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

第十九条总会计师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是指总会计师参加董事会会议、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者企业其他重大决策会议,参与表决企业重大决策,具体包括:

(一)拟订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二)制定企业资金使用和调度计划、费用开支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筹融资计划以及利润分配(派)、亏损弥补方案;

(三)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企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和资产管理工作;

(四)企业重大经济合同的评审。

第二十条总会计师对重大决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具体包括:

(一)按照职责对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企业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有权向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办公会提出内部审计或委托外部审计的建议;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财会机构负责人配备的人事建议权是指企业财会部门负责人和下一级企业总会计师的任用、晋升、调动、奖惩,应当事先由总会计师提出建议,并负责组织对财会机构负责人及下一级企业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二十二条总会计师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是指企业按规定对大额资金使用,应当建立由总会计师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签制度;对于应当实施联签的资金,未经总会计师签字或者授权,财会人员不得支出。

第二十三条企业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会计师有权拒绝签字: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

(二)违反企业财务管理规定;

(三)违反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四)对企业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四条总会计师对企业作出的重大决策应当发表独立意见,出现不同意见或者有关建议未被采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总会计师认为有必要,可以及时向省国资委报告。

第二十五条为充分发挥企业总会计师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企业应当保障总会计师相应的工作权限。

第四章 履职评估

第二十六条为督促企业总会计师正确履行其工作职责,应当建立规范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履职评估制度。

第二十七条总会计师履职评估工作分为年度述职和任期履职评估。年度述职应当结合财务决算和下一年度预算工作,对总会计师履职情况予以评估;任期履职评估应当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总会计师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依照省属企业领导人员年度考核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年度终了时将总会计师的述职报告报送省国资委,省国资委根据企业财会管理状况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估。

省国资委履行财务监督和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职责的部门具体组织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估。

第二十九条总会计师年度述职报告应当围绕企业当年重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经营风险、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建设与执行等全面报告本人的履职情况,对本人在其中发挥的监督制衡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十条企业应当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做好对其各级子企业总会计师的履职评估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总会计师履职情况评估,应当根据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职责权限,全面考核总会计师职责的履行情况,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财务预算、决算和财务动态编制工作的质量情况;

(二)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情况;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情况;

(四)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监督制衡情况,有无重大经营决策失误情况;

(五)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需考核的事项。

第五章 工作责任

第三十二条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领导责任;总会计师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企业财会机构负责人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直接责任。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财务会计报告,总会计师有责任提请总经理办公会讨论纠正,有责任向董事会、股东会(出资人)报告。

第三十三条企业总会计师对下列事项负有主管责任:

(一)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性、合理性以及财务管理合规性、有效性;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完整性、有效性;

(四)企业财务预算、决算和财务快报、月报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五)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财务会计事项。

第三十四条总会计师对下列事项负有相应责任:

(一)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二)企业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三)企业财务联签事项形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第三十五条企业总会计师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企业出现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为的,以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的,应当依法追究企业总会计师的工作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为,总会计师不抵制、不制止、不报告的,应当依法追究总会计师工作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企业总会计师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戒免谈话或引咎辞职: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

(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混乱且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力的;

(三)企业出现重大财务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

第三十八条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过程中,总会计师未能正确履行责任造成失误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撤职等处分,或给予职业禁入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对于企业总会计师,造成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严重混乱的,或、、以及其他渎职行为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条在追究总会计师工作责任时,发现企业主要负责人、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一并进行工作责任追究。

第四十一条 企业总会计师认真履行职责、成绩突出的,由本企业或者建议省国资委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二条企业未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或者未按规定明确分管财务负责人及类似职位人员兼任总会计师并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或者企业总会计师未被授予必要的有效履行工作职责权限的,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工作责任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承担。

第四十三条企业总会计师对企业有关重大决策提出不同或反对意见,企业决策层未采纳的,应及时向上一级出资人报告,如造成重大失误应由决策者承担相应责任,不再追究总会计师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各省属企业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四十五条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所出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相关工作规范。

企业导师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 考核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4-02

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考核评价是保证实训质量的三个重要方面。X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是按照“2+1”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的综合实训。在实训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创建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考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一、“多元考核”模式的理念

在实训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培养学生以职业人的心态积极工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进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多元评价是指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分标准多元化等。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是考核评价的参与者,形成多元化的评价网络。[2]

二、“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理念,构建了“多元考核”模式。以X校高二年级电子商务专业的校内实训为例。学校把校企合作作为一次单独的课程,邀请多家企业进校园,学生3人或4人为一个小组对接1家企业,结合企业项目,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训。

1.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是由校企共同制定,主要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实训成果和其他表现,再根据内容制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1)职业素质考核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制定了五个二级内容: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实训态度,基本可以对学生的责任心、沟通合作能力和道德品质等,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职业素养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职业技能考核

该考核分为实训任务和工作业绩两部分。前者根据学生每天完成任务情况评分,后者根据学生的业绩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评分,主要包括网络推广的素材、、存货、收录数量,图片制作、视频制作的数量,关键词排名数量等。该考核基本能对学生的网络推广、软文写作、美工、SEO关键词优化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技能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实训成果考核

该专业设定三个实训成果:实训日志、实训心得和实训报告。实训日志是对每天实训情况的总结;实训心得是对一周实训情况和收获的总结;实训报告是对整个实训作全面的总结。该考核是对学生的刚性要求,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效率。

(4)其他表现考核

从实践经验来看,制定了奖励处罚作为辅助考核内容,考核主要围绕学生出勤和纪律进行加减分。该考核内容不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训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考核主体及考核方式

(1)教师考核

在实训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能够全面关注学生的工作状态,同时教师能够把握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师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训态度、实训成果和实训表现等内容。教师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观察、调查、现场演练,小组讨论,实训日志、实训心得等,力求对学生的考核做到客观全面。

(2)企业导师考核

企业导师由企业选派实干型员工来担任,企业导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其中工作业绩是主要考核内容。

企业导师每周来学校一次指导学生工作,其余时间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训中X校采用了傲马网络运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实时管理学生的工作进度。学生每天通过系统查看企业导师的工作任务,完成后在系统中记录工作内容。企业导师利用该系统实时查看学生工作情况,并且根据工作项目每月对学生进行考评。

(3)学生组长考核

学生组长是由教师精心挑选出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学生组长主要考核组员的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在实训中,学生组长对组员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质量都比较了解,因而学生组长在考核中起到督促的作用。

(4)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参与评价是很有意义的。学生自评能够透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自我改进和增强自学能力;学生互评是指同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能够以别人作为借鉴,深入了解自己,寻找差距,促进自身的进步。

3.评分标准及分值

(1)评分标准的制定

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训评分标准应由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商讨,根据科学合理、具体明确、易于操作的原则进行制定,力求能对学生实训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3]

(2)分值比重

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式,每一项指标都有指定的考核人,每一项评价的分值大小依据考核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确定。

由于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因此职业技能占据45%的比重;用人单位把应聘者职业能力等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因此职业素养占据35%的比重;实训成果和其他表现分别占据15%和5%的比重,虽然比重较少,但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三、“多元考核”模式的实施

“多元考核”模式的实施流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校企共同制定统一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考核项目等事宜。

第二阶段,培训和对接阶段。首先由企业导师培训学生专业知识;紧接着企业进行路演,让学生了解各个企业的情况;最后企业与学生团队双向对接。

第三阶段,实训阶段。前期学生到对接的企业参观学习;后期学生在学校进行实训,企业导师负责进行技术性指导,并傲马系统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负责过程性考核、反馈和指导工作。

第四阶段,考评阶段。分为期中考评和期末考评。考评内容包括优秀团队评选、实训成果考评、学生工作考评、学生实训奖惩考评和总评成绩评定,实训优秀的学生可在第五学期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四、结语

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训考核模式,对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该“多元考核”模式成功的运用到我校与某电商产业园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传鸿.校企订单教育中“x+y”教学模式的“y”环节学生就业实训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62-63.

[2] 陈红秋.“多元考核、企业评价”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