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23:09:32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1

一、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定、审核程序

可申请享受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企业实体包括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商贸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以下简称“企业”)。

(一)认定申请

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企业在新增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向当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劳动保障部门递交认定申请。企业认定申请时需报送下列材料:

1.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持有的《再就业优惠证》;

2.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3.职工花名册(企业盖章);

4.企业与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

5.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

6.《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年度在企业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见附件);

7.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其中,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要提交《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

(二)认定办法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企业报送的材料后,重点核查下列材料:一是核查当期新招用的人员是否属于财税〔*〕186号文件中规定的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象,《再就业优惠证》是否已加盖税务部门戳记,已加盖税务部门戳记的新招用的人员不再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核查企业是否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1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三是企业为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四是《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年度在企业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和企业上年职工总数是否真实,企业是否用当年比上年新增岗位(职工总数增加部分)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实。

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核查属实,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核发《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并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年度在企业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加盖认定戳记,作为认定证明的附表。

(三)企业申请税收减免程序

1.具有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及加盖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戳记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年度在企业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的企业可依法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并同时报送下列材料:

(1)减免税申请表;

(2)《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及其附表;

(3)《再就业优惠证》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2.经县级以上主管税务机关按财税〔*〕186号文件规定条件审核无误的,按下列办法确定减免税:

(1)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均由地方税务局征管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在审批时按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企业吸纳人数和签定的劳动合同时间预核定企业减免税总额,在预核定减免税总额内每月依次预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纳税人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小于预核定减免税总额的,以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为限;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大于预核定减免税总额的,以预核定减免税总额为限。

年度终了,如果实际减免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小于预核定的减免税总额,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扣减企业所得税。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再结转以后年度扣减。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财税〔*〕186号文件第一条规定,预核定企业减免税总额,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预核定减免税总额=∑每名下岗失业人员本年度在本企业预定工作月份/12×定额

企业自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次月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与企业所得税分属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征管的,统一由企业所在地主管地方税务局按前款规定的办法预核定企业减免税总额并将核定结果通报当地国家税务局。年度内先由主管地方税务局在核定的减免总额内每月依次预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如果企业实际减免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小于核定的减免税总额的,县级地方税务局要在次年1月底之前将企业实际减免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剩余额度等信息交换给同级国家税务局,剩余额度由主管国家税务局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按企业所得税减免程序扣减企业所得税。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再结转以后年度扣减。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要根据上述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建立健全工作协作、信息交换制度,切实落实好再就业税收政策。

3.企业在认定或年度检查合格后,年度终了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人员变化次月按照本通知第一条第(一)、(二)项的规定申请认定。对人员变动较大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可按前两款的规定调整一次预核定,具体办法由省级税务机关制定。

企业应当于次年1月10日前按照本通知第一条第(三)项的规定和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年度在企业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补充申请减免税。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通知第一条第(三)项的规定重新核定企业年度减免税总额,税务机关根据企业实际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情况,为企业办理减免企业所得税或追缴多减免的税款。

企业年度减免税总额的计算公式为:企业年度减免税总额=∑每名下岗失业人员本年度在本企业实际工作月份/12×定额。

4.第二年及以后年度以当年新招用人员、原招用人员及其工作时间按上述程序和办法执行。每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政策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以下简称“经济实体”)的认定、审核程序按照财税〔*〕186号文件第三条、《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2〕160号)第五条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企业认定的主管部门为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经贸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

三、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领取税务登记证后,可持下列材料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一)减免税申请;

(二)《再就业优惠证》;

(三)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按照财税〔*〕186号文件第二条规定的条件审核同意的,在年度减免税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期不足一年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以实际月份换算其减免税限额。换算公式为:减免税限额=年度减免税限额÷12×实际经营月数

纳税人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小于年度减免税限额的,以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税额为限;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大于年度减免税限额的,以年度减免税限额为限。

对*年12月31日之前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享受再就业税收政策的个体经营者,减免税期限未满的,在其剩余的减免税期限内,自*年1月1日起按本条规定的减免税办法执行。

四、监督管理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审批减免税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中加盖戳记,注明减免税所属时间。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企业年金;税收优惠;EET税制;财政收入;养老金

1.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发展企业年金,而作为一种自愿性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经济激励措施。从国外的经验看,税收优惠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税收制度作为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年金保险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涉及以下3个环节的税种:缴费阶段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累积阶段的增值收益税、利息税;领取阶段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目前各国最流行的是EET税制,即允许雇主与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但在养老金领取时则像对待其它应纳税收入一样,征收个人所得税。EET税制的特点是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是中立的,同时确保不能重复征税,它反映的是长期养老金储蓄、在生命期间收入再分配的真实性质。在主要工业化国家里,一般通过税收减免方式、政府担保来促进企业年金发展,早期普遍施行慷慨的税收减免政策。

目前我国税法中还没有针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法规,国务院第42号文虽明确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但现在也只是部分地区制定出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大范围的政策落实尚需时日。目前我国已有上海、福建、安徽、湖北、山西、云南、广东、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市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也享受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各地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差异不大,企业缴费税前列支比例一般为企业工资总额4%~5%。除了税收优惠试点范围不够外,还有税收政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目前42号文只是针对企业缴费阶段的免税政策,没有考虑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外企业年金对个人的税收优惠是最主要的,这样可以给员工参与企业年金起到激励作用,保证企业年金有群众参与的基础。另外税收优惠政策还未涉及到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这不利于企业年金的良好运作及其保值增值。

综上,中国目前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还不是特别明确,应从政府税收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引起的财政收入短期减少成本,以及其在长期内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收益,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以期望解决政府在放弃一部分财政收入与鼓励企业年金发展之间作出选择的顾虑。这对于我国尽快出台有利于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解除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瓶颈,积极地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真正实现其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税惠政策的成本分析——财政收入的减少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财政收入减少。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把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以前状态假设为没有企业年金保险。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后,企业把原本以直接薪金方式发放给职工的工资改为以养老金方式发放。

在税惠政策实施前的财政收入状况:假设企业打算给职工增加工资P元,并假设职工原工资水平已经超过计税工资。另外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个人所得税税率平均为10%。对于工资P元,政府的税收收入为:

企业所得税:P/(1-33%)×33%=0.49P

个人所得税:P×10%=0.1P

税收总额:0.49P+0.1P=0.59P

现在假设政府免征缴费阶段的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发展企业年金保险。在避税动机下,企业决定将原来以直接薪金方式发放给职工P元,改为以养老金方式发放。这时,政府的税收收入为:

企业所得税:[P/(1-33%)P]×33%=0.16P

保险公司营业税:P×8%=0.08P

教育费附加与城建税:0.08P×10%=0.008P

当期个人所得税:P×10%=0.1P

当期税收总额:0.16P+0.08P+0.008P+0.1P=0.348P

当期税收损失:0.59P0.348P=0.242P

以上分析说明,对企业年金保险缴费阶段免征企业所得税会导致税收大量减少,税收减少达到企业年金保险保费增加额的24.2%。

如果再免征缴费阶段的个人所得税,则:

当期税收总额:0.16P+0.08P+0.008P=0.248P

当期税收损失:0.59P0.248P=0.342P

此时,税收减少达到企业年金保险保费增加额的34.2%。

以上为税惠政策带来的短期直接的税收减少,实际上,税收优惠还有间接增税效应:一是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从而提高产出,增加税收收入。二是免税降低劳动力成本,使企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增加产出,从而增加税收收入。由于税收减少幅度取决于养老金的增长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测算出养老金的增长额才能具体估算税收优惠导致的税收损失额。

3.税惠政策的收益分析——养老金增长

如果没有税惠政策,则追求劳动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一般不会发展企业年金保险计划。因此,对企业年金税惠政策最直接的正面效应是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和养老金总额的增长。

在前面的分析中假定,P是企业愿意给职工增加的工资总额。为什么企业只会将工资总额的增加部分作为养老金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年金保险尽管是即期收入,但并不是职工的即期可支配收入。如果企业将原来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工资,改为以企业年金保险方式发放,则职工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减少了。这种形式的工资改革显然得不到职工的支持,只有遇到职工的抵抗和劳动效率的降低。因此,只要企业年金保险计划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的强制要求,企业就不会将原来的现金工资部分改为养老金形式发放。那么,企业会不会将工资的增长部分,全部作为养老金发放给职工呢?对职工来讲,以企业年金保险的效用低于现金工资的效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为了从避税中获得最大收益,企业自然会选择将工资的增长部分全部作为企业年金。但是,这样有可能降低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然而,由于企业年金是工资的增加部分,职工的即期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减少,而实际收入却增加了,只要这部分增加工资不是职工预期到的收入,职工的效用就会提高,职工就会欢迎这种企业年金形式的工资,尤其是在企业年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

当然,如果工资的增长已经被职工预期到了,则企业将增长的工资全部作为养老金,就会造成职工预期效用降低,从而劳动积极性降低,进而影响到劳动生产率。此时,企业年金占工资增长部分的比例取决于企业主和职工谈判力量的对比和职工的工资基数以及储蓄倾向。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该比例就会大些。工资基数和储蓄倾向越高,该比例也会越大。

一般来讲,高收入阶层是一个非竞争性的职工群体,但工资增长部分远远低于其意愿的储蓄额,因此对高收入者来说,用养老金发放工资与用现金形式发放工资的效用相差不大。而对低收入阶层来说,尽管用养老金替代现金会大大降低其效用,但他们往往面临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即使预期到工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听凭企业主用企业年金形式发放工资。更何况,企业在用养老金发放工资时,并不会说是为了免税,而会打着增加员工福利的旗号。

但是,企业不会永远将工资的增长部分以养老金形式发放。企业会遇到两个限制,一个是法定免税上限的限制,另一个是缴费水平和替代水平的限制。第一种情况是政府为了控制税收流失和企业因避税动机而产生的种种不良行为,而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如中国目前在试点阶段只在工资总额4%以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另外即使没有免税上限,企业也会在达到一定的缴费比例和替代率之后停止养老金缴费的继续增长,改为现金工资,增加职工当期可支配收入。

下面我们来估算一下中国的P值有多大,见表1:

如前所述,税惠政策导致当期的养老金增长就是工资总额的增加额。以2005年工资总额为基础,按5年的平均工资增长率13.4%计算工资增长幅度,约为2677.4万元,它基本上会转化为企业年金。由于政府限制免税幅度、且免税限额低于工资增长幅度时,免税上限就会限制养老金增长。当然,总会有企业突破免税上限,不过突破免税上限的养老金并不会影响税收减少额。本文假定企业不会突破工资总额4%的免税上限,且它低于工资增长率,则养老金按工资总额4%增长,数额为799.2万元,见表2: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估算出在没有免税上限时,P=2677.4万元,在免税上限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时,P=799.2万元。现在,我们利用这一结果测算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的税收减少额。表3为计算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只对缴费阶段的企业年金征收企业所得税,且无免税上限时,当期税收减少647.9万元,若有工资总额4%的免税上限,则税收减少193.4万元。当对缴费阶段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免征,且无免税上限时,税收减少760.4万元,若有工资总额4%的免税上限,税收减少227.0万元,见表4:

表4中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所得税收入总额都是2005年度的数据,在这里用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是不太严格的,但并不影响大致结论。表4显示,在无免税上限的情况下,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的所得税流失对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收入影响较大,但规定了免税上限4%以后,所得税税收损失也只占所得税收入的4.43%和5.20%。加之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大,因而,税收减少额对整个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影响非常小,除了规定上限4%的税收损失占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为6.11%和6.27%外,其他的税收减少额仅占财政收入和税收总额的2%左右甚至更低。可以说,对养老金缴费阶段的税收优惠,对促进企业年金发展,是成本很低的政策,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

4.结论

从我国企业年金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税收优惠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首要因素。由以上对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税惠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看出:税收收入的减少只是税惠政策带来的短期效应,即使是短期内的税收收入减少,仍然会带来养老金的增长。实际上,税收优惠还有间接增税效应:一是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从而提高产出,增加税收收入。二是免税降低劳动力成本,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增加产出,从而增加税收收入。可见,对养老金缴费阶段的税收优惠,对促进企业年金发展,是成本很低的政策,同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当务之急,政府应消除放弃一部分财政收入与鼓励企业年金发展之间作出选择的顾虑,尽快出台有利于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解除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瓶颈,积极地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真正实现其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3):《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陈天翔(2004).《企业年金税收的困惑》,《中国保险》,2004年第8期

[3]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3

论文摘要:虽然失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各国国情也不尽相同,而通过了解别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不仅能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决策失误,更能将适合我国的税收政策为我所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我国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联合国在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上达成的《哥本哈根宣言》指出:“我们承诺将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优先考虑目标,并使所有劳动者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获得有保障的、可持续的生活手段”。并建议各国政府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地经济增长模式”。各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虽然不尽相同,但总能找出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为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提供借鉴。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一)降低宏观税负

许多发达国家以较低的宏观税收负担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

美国早在1986年就将个人所得税原有的12个税率级次(最高税率为50%)减少到4级(15%、28%、33%和28%),于1996年将企业所得税的最高从46%降低到34%。2003年1月,美国政府推出了总额高达6740亿美元以减税为核心的刺激经济计划。这项为期10年的计划,重点是完全取消股票红利税,仅此一项,减税额度就高达3000亿美元。

法国2000年下半年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消费,推出了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汽车印花税、石油产品税和社会保障税等5大项,3年减税近2000亿法郎的减税方案。其中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前两档税率,由24%、10.5%分别降为23%、9.5%。法国政府认为,这是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最大规模的减税方案。

日本1998年将中央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50%降至37%,地方居民税的最高税率从15%降至13%;中央公司税税率由34.5%降至30%。

时至今日,减税依然是各国税制改革的主旋律,简单而具有辩证性的拉弗减税思想指导着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进行减税后,各国的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税收与GDP的增长基本是同步的,在合适的范围内降低宏观税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般而言,所得税侧重于调节公平分配,通过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商品税侧重于效率的调节,通过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或以所得税与商品税双主体。但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在降低所得税税收负担,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同时,通过开征商品税(如增值税)来弥补税收收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综合调节作用。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成为就业主阵地。各国也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美国1997年出台的纳税人税收减免法规定,小企业在以后10年中会得到数十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具体优惠政策有:一是减少对企业新投资的税收,二是中小企业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率,三是推行加速折旧,四是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五是对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进行税收抵免等。法国为了改造老工业区,对在老工业区新建的公司和企业采取免征地方税、公司税和所得税3年的优惠措施;建立了“研究开发投资税收优惠”制度,规定凡是R&D投资增加的中小企业,都属减税范围。德国对新建的中小企业所耗完的动产投资,免缴50%的所得税;对新建的中小企业所耗完的动产投资,免缴50%的所得税。英国为了鼓励广大投资者创办中小企业,规定凡投资创办中小企业者,其投资额的60%可以免税,每年免税的最高投资限额是4万英镑;日本的中小企业法人债务在次年不必全部清账,还可提取16%作为积累。芬兰鼓励中小企业多雇佣工人,对中小企业实行减税4%的优惠政策。巴西的小型企业实行单一税政策,即不管企业雇主多少,统一实行一种税,以鼓励小企业多雇佣人员,增加就业人数。

综观世界各国支持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就优惠方式而言主要有:公平税负,尽量取消对大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税收减免,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创立和技术创新环节;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差别税率;税收抵免或退税,主要是在中小企业的再投资环节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实施抵免或退还应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各种优惠措施齐全,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贯穿于所得税、投资税、收益税、财产税、增值税、印花税等几乎所有税种中,所使用的税收优惠手段有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投资扣除、科研费用列支以及深层次的投资抵免政策、再投资退税政策等;延期纳税,一些国家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支付能力较差,在纳税期限方面给予中小企业特别宽限。

(三)调整产业结构

在国民经济结构变动和发展过程中,各国税收政策调整取向比较注重发展包括通讯、金融、咨询、旅游等行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伴随着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力产业。瑞士、丹麦、比利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70%左右。西班牙原来的失业率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就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近300万个,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发达国家如美国2001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74.5%,法国74%,英国72.8%,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也达到50%左右。

综上,通过对这些国家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了解可知,经济发展仍然是就业的开路石,运用税收政策降低宏观税负,调节税制结构,对促进就业有一个长期的导向作用;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能起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快速的吸收就业人员,是促进就业的最优的长期选择。而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行创业、鼓励企业雇佣工人,多数是配合当时的具体形势,解决阶段性问题,只有几年的适用期限,虽然可以直接形成对劳动力的需求,灵活性强,短期内的调节效果较为明显,但并不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促进就业。

进一步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选择

(一)遵循原则

税收政策应体现就业优先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兼顾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重目标。从现阶段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既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效率,否则将使更多人失业;也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否则这将使我国经济丧失国家竞争力;而且就业的增长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持续不断的增长。税收以及其他再就业鼓励政策都应围绕这一原则来构建。

坚持“低税率、宽税基、简税制、严征管”的税制改革指导思想,完善我国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治税思想和理念上,应树立“有限调节”观,不宜过分夸大税收的调节作用,避免对税收手段的滥用。目前,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应尽可能降低、弱化其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

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原则。制定促进劳动就业的税收政策要充分考虑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吻合、相衬托。比如我国实施扶持农业、推进农产品出口等产业政策,那么促进劳动就业的税收政策就要优先考虑对实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优惠等。

(二)具体税收措施

1.扶持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对第三产业实行差别税率等税收优惠,使它们的利润率不至于为负或接均利润率水平,以扶持其发展。差别税率的设计应以资金利润率和资金GDP产出率指标为参照,即如果某一竞争性行业资金利润率很低甚至为负,但该行业资金的GDP产出率较高,即人工成本较高,或者说安排的就业较多,就应该通过税收政策对这个行业加以扶持,即对该行业实行较低的增值税税率。而对于某些垄断利润较高的行业应课以较高税率,以促进公平竞争。

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目前,世界各国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负要比我国低得多,因此,应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以继续体现对中小企业的照顾。同时,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最后,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以地区、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改为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优惠形式要由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改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并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

3.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是反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失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以充足的资金来源为基础,而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就保证了这一点。较之收费,社会保障税覆盖面大,应对支付危机的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证程度;而且其权威性强,征收更有力度,征收成本低,能够为社会保障提供更为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得到缓解。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必不可少的一环。

4.鼓励个人接受再教育。我国当前的失业体现为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大量待业人员与岗位空缺并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做好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政策。同时,国家对再就业技术培训应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对再就业服务的中介机构进行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而获得的收入应给予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职工个人在所得税方面,对其子女教育费支出、劳动者本人继续教育支出、再就业教育培训费用支出按一定比例税前扣除。在政策上,鼓励人们延长受教育期限,相应延长开始就业的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就业集中的压力。

5.逐步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一部分必须首先从农村产业自身的开拓中寻找出路。积极引导农村种养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新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对养殖、畜禽、水产、园艺、手工艺、土特产等给予税收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途径。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策导向,采取减免农产品税收的方式,鼓励农技人员入股或在职人员下海创办农业实体,建立农产品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庄园等,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吸纳城乡劳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宜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陈秋华等.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夏杰长.经济发展和财税政策[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樊继达,邵士庆.国外促进就业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1)

5.东绍延.日本改革税制创造就业机会[J].中国税务,2003(7)

6.刘瑞常.西班牙政府调节税收政策解决失业问题成效显著[J].中国税务,2003(7)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4

一、新办服务型企业的认定、审核程序

(一)企业申请认定

新办服务型企业的认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新办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递交书面认定申请。

(二)企业申请认定需报送下列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

4.职工花名册(企业盖章);

5.企业与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

6.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

7.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8.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三)认定办法

1.核查材料。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企业报送的材料后,重点核查下列材料:一是核查新办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人员是否属于《通知》中规定的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象;二是核查新办服务型企业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三是核查新办服务型企业是否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四是核查新办服务型企业为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实。

2.人员比例计算公式

新办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比例的计算公式为: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人数/职工总数×100%。

新办服务型企业经核查,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新办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四)新办服务型企业申请税收减免程序

1.具有《新办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的企业申请减免税的,应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减免税申请表;

(2)营业执照副本;

(3)税务登记证副本;

(4)《新办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5)资产负债表;

(6)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2.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按下列办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新办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30%)以上的,三年内免征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新办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的,三年内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二、新办商贸企业的认定、审核程序

(一)企业申请认定

新办商贸企业的认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新办商贸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递交书面认定申请。

(二)企业申请认定需报送下列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

4.职工花名册(企业盖章);

5.企业与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

6.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

7.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8.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三)认定办法

1.核查材料。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企业报送的材料后,重点核查下列材料:一是核查新办商贸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人员是否属于《通知》中规定的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象;二是核查新办商贸企业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三是核查新办商贸企业是否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四是核查新办商贸企业为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实。

2.人员比例计算公式

新办商贸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比例的计算公式为: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人数/职工总数×100%。

新办商贸企业经核查,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新办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四)新办商贸企业申请税收减免程序

1.具有《新办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的企业申请减免税的,应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减免税申请表;

(2)营业执照副本;

(3)税务登记证副本;

(4)《新办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5)资产负债表;

(6)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2.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按下列办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新办商贸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30%)以上的,三年内免征企业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新办商贸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的,三年内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三、现有服务型企业的认定、审核程序

(一)企业申请认定

现有服务型企业的认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现有服务型企业,其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30%)以上,并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递交书面认定申请。

(二)企业申请认定需要报送下列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

4.企业上年底职工花名册及本年度职工花名册(企业盖章);

5.企业与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

6。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

7.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8.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三)认定办法

1.核查材料。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企业报送的材料后,重点核查下列材料:一是核查现有服务型企业新招用的人员是否属于《通知》中规定的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象;二是核查现有服务型企业新增加岗位与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三是核查现有服务型企业是否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四是核查现有服务型企业为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实。

2.人员比例计算公式

现有服务型企业在当年新增加岗位中,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的计算公式为: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人数/职工总数(上年年底职工总数+当年新招人员数)×100%。

现有服务型企业经核查,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现有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四)现有服务型企业申请税收减免程序

1.具有《现有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的企业申请减免税的,应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减免税申请表;

(2)营业执照副本;

(3)税务登记证副本;

(4)《现有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5)企业财务报表;

(6)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2.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三年内对年度应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四、现有商贸企业的认定、审核程序

(一)企业申请认定

现有商贸企业的认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现有商贸企业,其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30%)以上,并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递交书面认定申请。

(二)企业申请认定需要报送下列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

4.企业上年底职工花名册及本年度职工花名册(企业盖章);

5.企业与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

6.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

7.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8.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三)认定办法

1.核查材料。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企业报送的材料后,重点核查下列材料:一是核查现有商贸企业新招用的人员是否属于《通知》中规定的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象;二是核查现有商贸企业新增加岗位与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三是核查现有商贸企业是否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四是核查现有商贸企业为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实。

2.人员比例计算公式

现有商贸企业在当年新增加岗位中,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的计算公式为: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人数/职工总数(上年年底职工总数+当年新招人员数)×100%。

现有商贸企业经核查,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现有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四)现有商贸企业申请税收减免程序

1.具有《现有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的企业申请减免税的,应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减免税申请表;

(2)营业执照副本;

(3)税务登记证副本;

(4)《现有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

(5)企业财务报表;

(6)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2.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三年内对年度应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以下简称“经济实体”)的认定、审核程序

(一)经济实体申请认定

经济实体,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向其主管财政部门、经贸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认定:

1.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政策性破产关闭企业的有效资产(以下简称“三类资产”);

2.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3.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占职工总数达到30%以上(含30%);

4.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其中,地方企业“三类资产”的认-定由财政部门出具证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认定及其产权多元化的认定由经贸部门出具证明;富余人员的认定、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安置比例由劳动保障部门出具证明。中央企业需出具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批复意见和集团公司(总公司)的认定证明,具体办法按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执行。

(二)具有上述证明的经济实体申请减免税的,应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由财政部门出具的《“三类资产”认定证明》;

4.由经贸、部门出具的主辅分离或辅业改制的证明;

5.由经贸部门出具的《产权结构证明》(或《产权变更证明》);

对中央企业兴办的经济实体,上述3、4、5项是指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具的批复意见和集团公司(总公司)出具的认定证明。

6.由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认定证明》;

7.经济实体职工花名册;

8.原企业与安置的富余人员劳动关系的变更协议及经济实体与富余人员签订的新的劳动合同(副本);

9.经济实体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10.经济实体为所安置的富余人员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11.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三)认定办法

1.核查材料

主管税务机关接到经济实体报送的材料后,重点核查下列材料:一是由经贸部门出具的主辅分离或辅业改制的证明和《产权结构证明》(或《产权变更证明》);二是由财政部门出具的国有企业的《“三类资产”认定证明》;三是由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认定证明》,具体包括:经济实体安置的富余人员是否属于《通知》中规定的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象;经济实体安置的富余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经济实体是否与安置的富余人员签订了新的劳动合同;经济实体为安置的富余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必要时,应深入经济实体进行现场核实。

2.人员比例计算公式

经??:当年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当年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人数/企业职工总数(上年年底职工总数+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人数)×100%。

(四)经济实体享受的税收扶持政策

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实体,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六、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审核程序

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领取税务登记证后,可持下列材料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1.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副本;

3.《再就业优惠证》;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下岗失业人员可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税手续。

七、监督管理

(一)建立健全年度检查制度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共同负责本地区年检工作。年检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企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具备享受扶持政策的条件,防止和杜绝骗税、逃税情况的发生,凡经年检合格的,由税务部门核准继续给予企业或个人享受相关减免税待遇。

1.企业要按照年检内容和工作要求,首先做好自查自检。

2.参加年检的企业应向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递交下列材料(一式两份):

(1)《新办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新办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现有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现有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或《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认定证明》(以下通称《认定证明》);

(2)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

(3)填写《年度检查报告书》(一式四份);

(4)上年度及本年度上半年财务报表;

(5)职工花名册;

(6)工资报表;

(7)与吸纳的下岗失业人员或被安置的富余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

(8)社会保险缴费记录。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对企业报送的年检材料要及时认真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快通知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继续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并追缴已减免税款。

对年检合格的企业,由劳动保障部门在《认定证明》上加盖“年检合格”印戳。

3.年检工作结束后,劳动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应将年检资料装订成册,分别归档备查。

不参加年检的企业不得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在年检中发现弄虚作假,伪造《认定证明》和骗取税收扶持政策的,应缴销《认定证明》、追缴所骗税款,情节严重的,应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劳动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合做好重点抽查工作。抽查企业不得少于各类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1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各地年检认证及享受税收政策情况组织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全国通报。

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继续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的,应持有经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年检的《再就业优惠证》,申请办理本年度减免税手续。

(二)加强《认定证明》的管理

1.《认定证明》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统一式样,并负责监

2.《认定证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印制,统一编号备案。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5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公益的保障力度

(一)把社区服务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市住宅区配套公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杭政办〔20*〕1号),落实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公建用房及设施。其中社区配套服务用房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集中设置;物业管理用房按《*市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执行;教育配套公建的建设标准按省市有关规定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执行;文体设施用房标准按省市有关规定和规范执行;农贸市场、净菜超市等商业配套公建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资者所有、经营或转让,不得挪作他用。

(二)对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活动且仍在社区范围内使用的场所,应继续由退休人员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对企业同意转让场所产权的,市、区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购买,作为社区活动场所。

(三)每年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用于社区共建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

(四)按实际服务对象人数,对街道工疗站给予适当补助。资金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采取市、区1:1比例配套。

(五)享受国家救济、抚恤的社会优抚孤老进福利院和敬老院收养或亡故后,其住房属公房的,经房管和民政部门批准,可优先租赁用于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六)对新建社区的老年活动室采取市、区财政适当支持和福利募集的福利金赞助等渠道给予扶持。

(七)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及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

(八)区、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公益的组成部分,在其开办时,市、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二、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经营的扶持力度

(九)对社区服务业中育婴托儿、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养育服务及婚姻介绍、殡葬服务项目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

(十)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居民服务业,享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经劳动就业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十一)对符合市贸易局、财政局《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发展便民、便利连锁经营的奖励办法(暂行)〉的通知》(杭贸政〔20*〕186号、杭财企〔20*〕1211号)规定条件的社区商业服务项目,享受相应政策扶持。

(十二)对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就业援助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除国家限制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的个体工商户,在规定期限内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示范合同文本工本费。

(十三)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可凭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市就业援助证》,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一次性领取3000元的就业援助补助费。

(十四)对社会力量在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由市、区两级财政在开办时按实际床位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十五)对加工型劳服企业、街道社区加工型小企业、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根据企业吸纳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下岗失业人员实际人数,按每人每年*元的标准,扣减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年继续扣减(结转期不超过两年)。

(十六)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新办的商贸企业(除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的,3年内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数/企业职工总数×100%×2)。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现有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含)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十七)对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岗位补贴,按不低于市区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放,由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按新标准的50%核拨,差额部分由各区筹集资金解决。

(十八)对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的,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59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379号)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信贷资金和融资担保方面的支持。

(十九)对及时足额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安置市区下岗失业人员比例达到企业全部职工30%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主要指从事清洁、搬家、护理、家庭保健、家教、社区园艺、旧货收购、保姆、接送等家庭服务),按企业当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际缴费额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全额奖励。

(二十)对具备培训资格和办学条件的家政协会、家政企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考核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财社〔20*〕174号)的规定,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认定后,给予再就业培训费补贴。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业的行业管理

(二十一)实行证书管理制度。对符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展非正规就业和促进就业弱势人员再就业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12号)第一条规定的服务项目,统一登记申领《社区服务业证书》;具备工商注册条件的,应办理营业执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十二)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每年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

(二十三)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业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反映我市社区服务业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居民需求、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和考核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6

为了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劳服企业)的管理,保障劳服企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劳服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和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年检认证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发[**]**号)(以下简称《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实施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第**号令)的规定,本市将对全市劳服企业开展20**年度联合年检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立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

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地税局根据本通知的要求成立市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劳服企业年检的日常工作。其职责主要是:组织开展本市劳服企业20**年度联合年检工作;组织力量抽查区县年检工作的质量;负责市级委、办、局、控股集团公司所属劳服企业年检的审定;负责免税金额较大的劳服企业的联合会审。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区县地税局也应成立区县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本区县所属的劳服企业20**年度的联合年检工作,负责本区县所属的劳服企业的年检审定,汇总并上报本区县劳服企业年检的情况。

二、联合年检的范围

(一)凡在20**年**月**日前,经市或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持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的下列企业:

1、参加20**年度年检并合格的劳服企业;

2、20**年度新认定的劳服企业。

(二)由各区县地税局、市财税分局直接审批的,参加20**年度年检并合格的劳服企业。

三、联合年检的内容

1、企业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建立劳动关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市有关规定;

2、安置本市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或保持规定的比例;

3、具备工商、税务登记的独立法人资格;

4、经营范围符合减免税条件;

5、财务制度健全,能独立正确核算企业盈亏;

6、减免税金管理和使用符合有关要求;

7、准确及时报送各类报表,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接受劳动保障局、地税局的监督。

四、联合年检的步骤

本次年检实行企业自查,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劳动保障、地方税务局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审定相结合的方法。市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对免税金额较大的劳服企业实行联合会审,对区县年检工作进行重点抽查。

1、企业自查。企业自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按照年检的内容和要求搞好自查自检工作,并通过互联网进入上海劳动保障服务网,按规定输入有关内容和数据。同时,区县属企业向税务征管地区县联合年检办公室、市属企业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1)《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副本;

(2)最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加盖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3)签字、盖章确认的上海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网上年检承诺书;

(4)联合年检办公室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

市行业主管部门对其所属企业网上提交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年检报告书”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并在20**年7月27日前上报市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

2、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审定。自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市、区县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对行业或区县属企业在网上提交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年度检查报告书》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审定。审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劳服企业符合减免税的经营范围、基本信息、工商税务登记、减免所得税、减免税使用、从业人员安置、缴纳社会保险费、使用外来从业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年检期增减名册等情况。企业年检期从业人员的总数应大于或等于认定时从业人员的总数。

各区县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将审定后的准确内容和数据提交到市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并对年检合格的单位在《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副本上加盖“20**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年检合格”印章,同时加盖劳动保障局、地税局公章。

3、组织联合会审和重点抽查。市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于20**年**月**日之前,对免税金额较大的劳服企业组织联合会审和现场办公,并组织力量对各区县年检工作进行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若干工作要求

1、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和地税局要根据本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地区的年检办法,并加强沟通和协作。对年检中发现问题的企业,由区县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通知企业进行整改。对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继续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并追缴已减免税款。

2、各区县地税局通知原直接认定且参加20**年度劳服企业年检并合格的企业,参加本年度年检,并负责对上报的年检材料进行审定。按照20**年劳服企业年检通知的内容和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有关年检材料报送各区县劳动保障局。

3、各区县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在20**年**月**日前,将20**年度劳服企业年检情况汇总表和20**年度劳服企业未参加年检情况汇总表,以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市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

年检结束后,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将劳服企业年检合格名单、不合格名单抄送市地方税务局。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有关内容如有变化的,企业应于年检前先行办理“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变更备案手续后,方可参加20**年度劳服企业年检。

5、各区县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在接到市劳服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办公室关于“20**年度年检情况通知”后,方可下发《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

以上通知,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7

1.税式支出的含义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税式支出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基准税制规定的纳税人法定纳税义务给予减免所放弃的税收收入。

从上述对税式支出概念的界定中。可以透视出这样几层含义:

(1)税式支出是一种税收收入的放弃,任何形式的直接支出显然都不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例如,某些国家的负所得税制度,从字面上看好像和税式支出有联系,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同属于转移性支出,但实际上,负所得税制度中的补贴是在纳税人不具有法定纳税义务的情况下(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低于免征额)支付的,它不是税收收入的放弃,而只能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直接支出形式。

(2)税式支出是在基准税制规定的法定纳税义务基础上的税收减免优惠,基准税制本身的变化不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例如,我国营业税法明确规定,2001年以前,金融保险业统一执行8%的税率,但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分三年将金融保险业的税率从8%降低到5%.这就属于法定基准税率的调整,不可将其视为法定纳税义务基础上的税收减免,所以不属于税式支出。

(3)税式支出应该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没有特定政策目的的税收减免不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例如,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对于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特定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规定是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作出的,并不带有特定的政策目的,所以不应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

(4)税式支出具有法定性,各级政府没有法律依据的随意减免不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税式支出虽然是基准税制基础上的税收调整,但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各地为维护地方利益,置税法的严肃性于不顾而制定的某些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土政策”不应纳入税式支出的范畴。

2.税式支出的作用

(1)税式支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力工具。国家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税式支出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例如,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调动经济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我国税法明出了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一系列规定。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消费税法规定,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3)通过税式支出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外商投资于能源、交通等重要项目,国家给予更加优惠的减免税待遇;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开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为了支持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可按产业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法规定,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4)税式支出是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3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实行税式支出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上,对向我国企业提供资金或转让技术的外国投资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国关税法规定,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6)税式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税式支出的众多功能和作用中,调节收入分配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这也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

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优劣比较

1.税式支出具有的优势

在收入分配的调节方面,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作用直接。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税式支出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省去了对政策对象予以筛选的过程,避免了因资格审查不严或受益者欺瞒而造成的政策错位与缺位。

(2)社会成本低。税式支出不但可以节省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费用,而且也节省了纳税人的税收奉行费用,从而可以节约一定数量的社会成本。

(3)实效性强。税式支出避免了“征收——集中——支出”一系列环节,政策目的可以更快实现,政策效用可以更快地体现在政策对象身上。

2.税式支出的不利之处

尽管与直接支出相比,税式支出具有上述明显优势,但其缺点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这些不足之处决定了在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中税式支出的辅地位。

(1)税式支出只能在纳税人具有基准税制规定的法定纳税义务的情况下发挥作用,而对于不具有纳税义务但仍处于贫困境地的居民,税式支出就会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借助于直接财政支出来解决问题。

(2)税式支出不如直接支出来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税式支出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纳税人对其贯彻实施往往没有明显的感受,无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

(3)如果在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安排中过于依赖税式支出,税收减免过多,就会增加税务机关贯彻各项规定的执行成本和纳税人解读税法的遵从成本,此时的政策效率可能不及直接财政支出。

通过上述优劣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税式支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只能作为直接财政支出的有益补充。认清这一点,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就会既充分发挥税式支出的积极作用,又不会过多过滥地使用税式支出手段。

三、我国现行的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税式支出

我国现行的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税式支出政策主要集中体现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等主体税种上。从政策目的的角度,可以将我国现行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税式支出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税式支出

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我国税制中的税式支出项目主要有:

(1)增值税。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是指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的单位和个人销售自产的属于税法规定范围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饲料、化肥、农药、农机(不包括农机零部件)、农膜减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2)营业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

(3)企业所得税。农村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城镇各类事业单位通过开展上述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缴税款减征10%的企业所得税。

2.调节地区收入差距的税式支出

在调节地区收入差距方面,我国税制中的税式支出项目主要有:

(1)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定期减税或免税。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3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3.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税式支出

在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方面,我国税制中的税式支出项目主要有:

(1)增值税。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免征增值税;对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按照6%或4%的征收率计征增值税。

(2)营业税。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残疾人员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取得营业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3)企业所得税。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对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办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个人所得税。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人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实际缴付的失业保险费,均不计入职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离退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5)关税。为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国务院制定了《残疾人专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对规定的残疾人个人专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为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了《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办法》,对境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境外捐赠人,无偿向经国务院主管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以人道救助和发展扶贫、慈善事业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捐赠的,直接用于扶贫、慈善事业的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式支出政策,强化税式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前文对我国现行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税式支出项目作了总结和归纳,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的不合理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政策效应。但是,在具体的贯彻、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如政策目标不明确、某些具体项目无法适应现实情况、某些项目成本高效益差、管理不规范等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完善税式支出政策,强化税式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明确政策目标,使税式支出更具有针对性

调节收入分配,一定要强调政策目标的针对性,因为如果目标不明确,可能不仅无法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反而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使政策措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应。因此,在相关税式支出项目的设计、设置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明确的政策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税式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作用。

2.调整现有的税式支出项目

现有的税式支出项目中,某些项目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整体变化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政策效应不再明显,对于这些项目应该适时予以调整或者取消。同时,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应该及时推出新的税式支出项目,以适应社会经济形势新的需要。

3.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探讨一项政策措施是否可行,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其成本效益指标。对具有收入分配效应的税式支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不仅要比较税式支出本身的成本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对为实现收入分配目的的同一支出项目,要将税式支出的成本和效益与直接支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取消成本高、效益差的税式支出项目或者将其转换为直接支出形式。

4.规范管理,编制税式支出预算

税式支出具有本身的特点,但它的管理可以效仿直接支出的管理模式,采用直接支出的管理方法。税式支出属于政府间接支出形式,应该考虑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只有实行预算管理,才有利于对其进行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才有利于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和社会公众对其进行审计和监督。在税式支出预算中,应该将调节收入分配的税式支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纳入其中。同时,建立系统、完整的收入分配税式支出统计评价制度,对其数量、作用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5.将相关税式支出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计划中统筹规划

在实现税式支出项目预算管理的同时,应该将具有收入分配效应的税式支出纳入相关年度的社会保障计划中统一管理,协调运作,使税式支出与政府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出现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之间相互摩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尴尬局面。

6.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为了维护税式支出的规范性,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税式支出法》,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税式支出法》应该对税式支出的适用范围(即何种情况下使用税式支出形式)、税式支出的管理权限(即相关权责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理划分)、税式支出预算的编制以及税式支出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相互衔接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我国税式支出的设置和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更好地发挥税式支出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佐。对税收支出问题的再探讨[j].税务研究,2003,(3)。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8

一、明确分工,进一步落实企业减负责任制

为全面落实好我市2009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年初,市减负办召开市减负办成员单位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了2009年工作。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市减负办制定印发了《2009年**市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要点》和《2009年**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责任分工》,分解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求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年企业治乱减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多措并举,切实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1、制订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工业经济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09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工业发展政策:《**市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考核办法》、《关于加快市直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股改上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的若干意见》、《**市市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等。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也分别出台政策,如青田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银行业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2、继续开展“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4月份,市区经贸部门共成立了11个企业问题调查小组,由领导带队,深入企业,逐家走访,先后对市区240多家企业进行了问题调查和收集工作,共收集到72家工商企业反映的问题122件。之后,市政府召开问题交办会,通过政府交办单的形式交由各部门限期办理。在问题办理过程中,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及时跟踪有关问题的办理情况,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牵头督办,加快了办理速度,提高了办理质量。企业对77件交办事项的满意率达97.4%,对45件告知件的满意率达95.5%,满意率比去年明显提高。同时,各县(市、区)也扎实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

3、扎实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8月份,根据省纠风办、省减负办的统一部署,市纠风办、减负办发出通知,对全市开展“百日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选好载体和抓手,扎实开展“百日活动”。一是广泛开展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全市基层站(所)以多种形式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攻坚克难。如市质检院开展“千家企业质量帮扶”活动,成立由技术业务骨干组成的帮扶小组,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云和木制玩具企业、食品生产企业、能耗较大的企业开展帮扶活动;松阳县质监部门对不锈钢管行业开展产品质量整治与提升工作,帮助企业在最短时期内改善无缝不锈钢管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合格率低的状况。二是积极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市经贸委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服务活动,与市财政局(地税局)联合举办市直工业企业扶持政策培训班,有132家企业203人参加学习,并与市财政局编印《现行工业政策选编》,向市直企业和各县(市、区)企业发送3000本。龙泉市选派30名懂经济、善管理的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到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帮助企业开展工作,同时选派88名企业联络员联系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50多个。青田县抽调30名县直部门干部,每人帮扶一个新建企业(项目)。三是采取积极措施为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百日活动”中,全市各部门单位在结合自身职能改进服务的同时,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破解了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百日活动”期间,全市列入计划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400个,已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82个,全市各级财政扶持企业资金14353万元,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融资28亿元。

三、狠抓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浙江省各项清费减负政策。2009年以来,国家、省先后出台多项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我市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部署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清费减负政策的贯彻落实。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2009〕78号),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通知》(浙政发〔2009〕66号)和《关于第二批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通知》(浙政发〔2009〕75号),共取消7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停征收2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2、立足地方实际,出台系列清费减负政策。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取消暂停降低部分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丽政发〔2009〕93号),取消了3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停1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征收,降低了2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市发改委根据省物价局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针对企业反映的相关垄断性涉企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过高的问题,出台了降低服务性收费标准的规定。市直各部门纷纷结合本部门职能,制定和出台了许多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或措施。如市建设局规定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按收费标准的80%收取;图审项目受理审查费按原收费标准的50%收取;工程质量监督费房屋建筑按建筑面积1元/平方米收取,构筑物等按建设工程合同造价的1.1‰收取;市政公用工程2009年起停止收费。市外经贸局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工本费等二项收费。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涉及企业的8项收费内容实施减免。市工商局对企业登记服务机构代办企业法人开业登记、非公司企业法人开业登记、营业单位开业登记、企业年检登记等按规定标准的70%收取。市公安局取消了边防检查证件工本费等一批收费。**检验检疫局出台了减免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政策,同时积极为企业签发普惠制产地证。市林业局暂缓征收林业两金,全市林木从采伐到销售实现了“零”收费。市开发区管委会停止了对达产保证金的收取,实行工业企业免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费政策。

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6000万元,其中市本级2700万元;减免地方税收2.0亿元,其中市本级1.37亿元;减免企业社保费4627万元,其中市本级2130万元;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2678万元。财政地税部门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15.31万元。国税部门共为符合减免退税条件的企业办理税收退税返还76173万元,其中出口企业办理退税60351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5923万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时办理政策性退税5801万元,办理所得税汇算清缴及其他退税4098万元。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年共减免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41.25万元人民币,受惠的出口农产品多达4500批,签发普惠制产地证3686份,仅次一项就让**外贸出口企业享受关税优惠4375万元。**海关用好海关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共为**企业减免关税1409万元。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涉及企业的8项收费项目实施减免,一年可为企业减免费用达200万元。

四、监督检查,确保企业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1、开展涉企涉项目收费情况专项检查。8月份,市纠风办、效能办会同市发改委、经贸委、行政审批中心、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组成4个检查组,走访了20家企业和项目,对涉企涉项目收费情况进行检查调研。针对检查中企业和项目业主反映的主要问题,市物价等部门对市本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并向市政府提出清费减负建议。12月,市纠风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取消暂停降低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重点行业、主要单位进行了督查,督促各收费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级政府公布取消暂停降低项目和标准的规定执行。一些部门也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积极开展收费检查。如09年10月,市林业局与市农负办、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涉林收费督查的通知》,要求相关(市、区)对涉林收费进行一次认真清理自查,坚决纠正不合理的涉农收费行为。

2、加强涉企收费的日常监管。去年,我市物价部门先后开展了民爆器材价格及配送服务收费专项检查,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政策落实情况跟踪检查,通信邮政资费专项检查,司法鉴定收费专项检查,培训班收费检查,运管、稽征收费专项检查等。全年,全市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09件,查处价格违法所得金额709.72万元,实施经济制裁总金716.42万元。其中责令退还用户多收价款239.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64.92万元,罚款11.7万元。2009年,我市共受理价格投诉举报案件1381件,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53件,退还消费者18.3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4.4

4万元,罚款0.35万元。已办结咨询投诉案件1375件,办结率99.6%。

3、开展行业协会及以企业为会员主体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支专项检查。认真开展自查、重点抽查,督促整改提高,进一步规范了会费收支管理。纳入检查的154家社团,已制定会费标准的118家,未制定会费标准的36家为不收会费社团。从检查的情况看,已制定会费标准的协会,会费标准能民主制定,基本上达到会员认同,制定程序合规,会费额度和档次适当,会费收支公开透明,无明显违规行为。

4、认真开展“百日活动”、年度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检查。10月份,市减负办发出《关于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检查工作的通知》,转发了省减负办关于年度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减负办、市直有关单位认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加以整改。各县(市、区)减负办、市直相关单位相继报送了书面材料。10月中旬,市减负办组织检查组到青田县、龙泉市进行检查,听取减负办工作汇报,走访了几家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呼声。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 结构性减税; 税收政策; 贵州省

一、引言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减税概念,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首次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来实现。结构性减税的内涵,贾康等(2011)认为,“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皆在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通过一系列“减法”措施,对税制结构做进一步优化,从而使税收更好地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赵晓等(2012)认为,“有增有减,重在减税”,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祝遵宏等(2011)认为结构性减税是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基调,是政府税收收入占GDP份额的相对减少。结构性减税的改革措施,贾康(2011)、祝遵宏等(2011)都认为结构性减税的措施主要是降低流转税、所得税,加强资源、环境税、房产税等征收来实现;高培勇(2012)提出间接税应进入结构性减税,减税主要对象应锁定增值税。结构性减税的作用,黄志刚等(2011)认为是促进民生,改进起点和结果公平。但目前我国结构性减税效果不好,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限。袁玉荣(2010)认为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

2011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政策:提高个税工资薪金的免征额并降低税率级次;大幅提高个体户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进行优惠减免;资源税中的石油、天然气实现从价计征,提高其他资源品的税额;上海2012年开展增值税扩容改革试点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已经在全国推行,必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收入分配,还会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性减税背景下,如何保证既降低企业、人民的税负,促进经济结构健康转型;又保证地方稳定的税源、税收,促进地方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文献分析主要集中于全国宏观层面上,鲜有文献分析从结构性减税对地方经济影响角度进行研究。只看到张国钧(2011)分析结构性减税对宁波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为例从促进地方发展角度来完善、优化结构性减税政策是一种创新。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出台促进贵州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简称2号文件),在结构性减税方针下贯彻落实国务院2号文件,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如何优化结构性减税政策也可以为深化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案例。

二、现行的税收规模和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一)税收规模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贵州省实际所得的税收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49倍,同期GDP的增速为2.03倍,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中,2010年贵州省实际所得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59%(同期按国地税全部税收总和不区分中央和地方部分为8 358 672万元,则贵州名义实现总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19%),2010年全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25%。可以看出贵州省宏观税负不轻,企业负担沉重。在结构性减税的大方针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还有不小的减税空间。也可以看出虽然贵州名义实现税收较多,但现行分税体制下,贵州实际得到的税收并不多,中央还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性支付力度,保证地方经济发展。

(二)税收结构分析

1.税种结构分析

以2010年为例从税种结构看,通过表1可以看出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贵州意义最大,但相关税种对工业强省也影响不小。从税额名义总量看,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是探花,企业所得税是榜眼。但从贵州实际分得的税收看,对贵州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营业税(占贵州实现税收比重的35%)、其次才是增值税(占比17%)和企业所得税(占比12%)。并列第四位的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个税(分别各占比7%)。上述数据说明地方发展不仅要做好工业,还要通过改善、加大第三产业来服务于工业。并且地方发展中,不仅大税种需要重视,一些小税种如契税(占比3%)、城镇土地使用税(占比3%)、耕地占用税(占比3%)、房产税(占比2%)等虽然占总额比重不大,但实际调研过程中,却是企业普遍认为问题较集中、税负较重的税种,这些地方税种如何改进对于推动地方发展影响也不小。

2.行业布局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10年第二产业即工业实现的税收最高,全部税收总和的54.26%来自工业;第三产业的税收也不低,占到全部税收的45.59%;由于从2006年起农业税全面减免,第一产业农业只对特产如烟叶征收,所以比重非常低,这符合国家对农民的富农强农政策。其中在第二产业里,制造业创造的税收最多,然后是采矿业、电力和建筑业;在第三产业里,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业位于前三甲。

(三)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当前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贵州,主要是全国范围内都适用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西部大开发等。 “十一五”期间贵州国税系统累计减免抵退税约251亿元,占同期国税收入比重的14.5%,2010年是减免抵退税数额最大、比例最高的一年。2010年国税减免抵退税收74.2亿元,为国税收入的16.2%。其中: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27.81亿元,办理出口退(免)税6.26亿元,为农业生产资料、资源综合利用、宣传文化等产业纳税人以及残疾人就业企业减免增值税31.28亿元,落实西部大开发、非公经济发展、节能减排、高新技术、文化体制改革、小型微利企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7亿元,对14.26万辆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征车辆购置税1.82亿元。“十一五”期间贵州地税系统共依法减免地方各税22.06亿元,惠及13.84万户纳税人。

税收优惠减免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现行政策对地方指向性不强,贵州发展中也没有出台专门的税收优惠明细措施,成为制约贵州发展的重要瓶颈。国务院的2号文件对财税政策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指向性意见,在结构性减税背景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2号文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三、促进地方发展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一)增值税税负偏高加重企业负担

增值税对地方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表3数据显示,贵州增值税税负较高,从2010年数据看贵州十大产业增值税的税负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2010增值税总体税收负担为3.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9%,在全国增值税税负排名上位居第四(前三位是、青海、内蒙)。贵州偏高的增值税税负,加重企业的运行成本。

贵州的增值税不仅税负总体偏高,且不同行业间税负差距较大,如烟草、煤炭、电力贵州最主要的三大税源,但其税负水平也较高,如不及时降低税负,必将拖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影响贵州工业化进程。

贵州增值税税负偏高的原因是增值税凭专用发票进行进项抵扣,但是由于贵州大部分行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很多购进原材料、农产品没有专用发票是不能抵扣的,造成贵州省增值税税负平均偏高,而东部发达地区基本都处于产业链的后端,抵扣环节较多,整体税负就降低下来(如2010年增值税税负排名上海是第28位,北京是第30位),说明现行增值税设计存在问题,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征收不合理、不公平

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对农村土地不征收,采用分级幅度税额,不同类型的城市、县城、工矿区采用不同税额标准。当前贵州出现的问题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依然沿用20世纪80年代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标准来划分收取,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原有区域划分已经不合适宜。特别是贵州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推进工业化,园区问题更为突出,不少产业园区出现同一园区土地分属不同城市、县城和农村,必须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征收,企业反映非常不公平。

企业还反映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按土地合同签订的交付土地的次月就开始征收,很多企业搬入园区就需要花费不少成本,且在园区的土地开发至少要4-5年才能完工使用,现在没有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就开始征税,企业反映不合理税收负担非常重。

房产税也遇到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样的问题,房产税只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的经营性房产征收,计税依据按照房产余值的1.2%和房产租金收入的12%征收房产税。现在产业园区范围远超原来的行政划分,也会导致同一园区可能出现房产税征收标准不一、不公平的问题。

(三)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晰,税收优惠力度不够

贵州2010年开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具体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只有省地税局出台黔地发(201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工业园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在“十二五”期间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外的各类企业新建或新购置的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自用土地按标准70%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由于该政策只适用于省级以上园区(目前贵州100多家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只有30家)优惠面窄,造成大部分非省级园区的企业不能受益,加重不公平竞争。

前面数据可以看到国税局的税收减免主要集中在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进项抵扣,但该优惠是由于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所带来制度红利,不能算真正税收优惠。贵州企业真正主要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但是从前面2010税收减免数据看,国税局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才7亿元,才占到国税局收到企业所得税10%,税收优惠力度非常小。高新技术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减免,但贵州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凤毛麟角。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中只有30%企业表示享受过税收优惠,说明由于贵州优惠政策不明晰、优惠力度小、优惠面窄,不能惠及更多企业,不利于地方发展。

四、促进地方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贵州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号文件,在国家结构性减税的方针指引下稳中求进,用好、用足、用活中央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政策积极引导地方产业布局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并有力地拉动内需的增长。

(一)进一步明确、扩大地方享受西部大开发的鼓励类产业目录,并细化优惠措施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只提到“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为了更好地落实深化西部大开发,给予地方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税收优惠。应尽快明确、明细、扩大各省享受西部大开发的鼓励类产业目录表,并向社会公开。鼓励类的产业目录表要尽可能涵盖更多产业,广西支持北部湾发展经验明确鼓励发展产业达26类,基本把二、三产业都覆盖进来。贵州可以在现有十大振兴工业基础上扩大贵州享受西部大开发的鼓励性产业目录表,把新能源、金融业、交通运输、物流业等都覆盖进来。

明确扩大鼓励类产业,在其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基础上,贵州省应明确出台在省级范围内可以出台的税收优惠明细。参考广西、江苏等省都对属于经济开发区的鼓励类产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属于地方分成部分实行三年全部减免或返还政策。贵州可以借鉴对属于鼓励类产业并落户产业园区的新增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省级分成部分给予三免三减半。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鼓励更多企业来贵州的产业园区投资。

国务院2号文件提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其固定资产可实行加速折旧。”贵州应尽快落实明确该政策,可规定属于鼓励类产业并落户产业园区的企业其新增生产用的固定资产都采取加速折旧方法,通过加速折旧鼓励企业投资。

(二)积极争取增值税扩容改革和抵扣改革试点的推行

西部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前端,普遍存在增值税税负过重等问题,这将非常不利于地方发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已经在上海启动,可以建议中央根据西部发展的特点,加大西部企业在西部当地购进原材料、农产品、运费等的抵扣比例。同时在贵州等地实行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仓储业等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国务院2号文件提到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结合税制改革的大背景贵州应明确提出通过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扩容试点,来降低物流企业的税负,更好地促进物流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三)积极争取企业所得税属地化管理试点的推行

当前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注册地纳税,西部特别像贵州这样的地方虽然资源丰富,但大量企业包括央企都是在东部注册,在西部只设非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最后由总公司汇总在其注册地缴税,对地方经济贡献不大,对西部这些资源省份不公平。应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在西部省份的分支机构变更为独立法人,实行税收属地化管理,保障西部地方政府财力稳定增长。

国务院2号文件提到“研究完善水电税收政策,进一步使当地分享开发成果。”企业所得税属地改革可以以水电企业为试点开展,对跨区域水电分配应督促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统一和完善的跨区域水电项目税收分配办法。分配办法应确立以贡献率为主要分配因素、其他分配因素共同参与的税收分配模式,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着重于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四)积极争取煤炭资源税的从价计征、税费合并改革试点的推行

结构性减税,并不是一味减税,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可以通过资源税的改革、增税来实行。资源税主要是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税额较小,2010年才占到贵州实际收到税收的3%。2011年11月最新的资源税条例明确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在全国全面推广,但是煤炭等其他矿产品依然采用从量计征,只是把税额标准提高。

贵州作为煤炭资源大省为落实2号文件,应争取成为煤炭资源从价计征的试点,可以有效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能为资源税下一步改革提供试点模板。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乱挖乱采问题严重,政府性行政收费五花八门都造成煤炭资源管理不力。现行的资源税是对资源销售环节征收,而很多国家为了保护资源在开采环节都征收高税。贵州应理顺各种煤炭资源政府性收费,建议中央在贵州试点煤炭税费合一改革,通过税收来规范管理,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保证地方稳定税源,并在开采环节征收煤炭资源税,更好地保护煤炭资源。

国务院2号文件提到“进一步在贵州推进资源税改革,适当提高部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的税率标准”。贵州可以提出将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的税额幅度上限从30元/吨提高至60元/吨,将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的税额幅度上限从20元/吨提高至60元/吨(已调整的除外)。并建议中央对贵州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外的其他资源,由省级政府制定资源税税额标准,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五)改进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征收管理

1.按经济区划划定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将产业园区划入工矿区

由于该两种税征税范围的行政划分和适当的减税权国家税务总局都赋予了省级人民政府。所以针对前面提到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出现的行政划分陈旧导致现行征收不公平的问题省政府应及时进行改进。应尽快组织贵州全省范围重新划定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行政范围,以此为依据才能重新界定好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并对产业园区划为工矿区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征收标准。

2.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纳税时间、税率进行调整

为了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对园区的城镇土地税、房产税可以考虑从企业投产之日才开始征收。由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占贵州全部税收的比重较低,可以考虑对规模以上的产业园区企业自用的土地和房产所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除推后纳税时间外还可以实行税额减免,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六)积极争取环境税开征试点的推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贵州工业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必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应向中央提出环境税的改革试点在贵州推行。以原有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基础,把原来的排污费等进行费改税,一并征环境保护税。通过税收政策指引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的环境保护税不在采用附加税的形式,应成为正式税种,对能耗不同企业采用累进税率征收,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并增加地方税收。

总之,税收政策作为推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真正以纳税人为中心在结构性减税背景下通过税收政策有增有减,既保证税负的减低,又保证地方稳定的税源,来促进地方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康,程瑜.论“十二五”时期的税制改革――兼论对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的认识[J].税务研究,2011(1):3―8.

[2] 赵晓,陈金保.结构性减税对中国经济的战略意义[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4).

[3] 祝遵宏,张九如.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思考[J].财经科学,2011(4):101―109.

[4] 高培勇.间接税应进入结构性减税[N].人民日报,2012-02-01.

[5] 黄志刚,路春城.基于包容性增长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5):92―95.

[6] 黎昌卫.完善税收政策体系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J/OL](2011-11-17),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http://gzrb.

.cn/system/2011/11/17/

011253075.shtml.

企业社保减免工作总结篇10

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服务业申办企业以及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并积极引导。申办的服务业企业,明确涉及前置审核的,由工商部门先出具名称预先登记核准通知书,再凭通知书办理相关手续,各相关部门应在规定工作日内办理完毕。规范项目审批制度,对符合城建规划的所有新开工项目,要按照发改投[]55号文件《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的通知》精神,办理项目审核、土地审批和环评审等手续,各相关部门的窗口在受理后,要在规定工作日内(环保、消防、设计审核及工程验收等另有规定的行政许可除外)办理完毕。(责任部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工商局)

二、服务业配套资金

加大地方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凡我市服务业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除国债外)安排的,由市、镇财政按资金配套政策规定执行。国家、省和市另有规定的,按上级规定给予配套。经市发改委会同财政局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通过后,市财政部门扣除项目所在镇(区)应支付的配套资金,统一办理资金划拨手续。同时,合理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符合基金使用范围的服务业扶持项目,经市发改委会同财政局、经贸委等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通过后,报经市政府同意,由市财政部门负责兑现。(责任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经贸委)

三、服务业规模企业申报确认

为鼓励和加快培育服务业规模型企业,对当年新投资额在5000万元及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房地产除外),从开展经营活动当年起,经市政府考核,三年内每年可给予适当奖励。

为扶持商贸规模型老企业的发展,对总资产在1500万元及以上(以中介机构年度审计报告为依据),营业场所(累计面积)1500平方米及以上,员工150人以上的老商贸改制企业(独立法人),经市政府效益考核确定,一次性给予适当奖励。

对规模型服务业企业,依据入库税收、销售收入、注册资本、就业参保人数(包括占比)等进行综合评选,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当年度全市百强服务业企业(房地产除外),经市政府效益考核确定,一次性给予适当奖励。

对符合上述条件的规模企业的认定办法是:每年1月底前,由各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提出书面推荐意见,并填报《市服务业规模型企业优惠政策配套申请表》。申请表随当年文件通知一并下达。所有申报材料需上报市服务业“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再由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有关部门对上报的企业(或项目)进行审核验收、认定,提出奖励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部门负责实施。(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建设局、统计局、劳动和社保局、旅游局)

四、用地指标及土地价格

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

地块使用要坚持先定功能后开发的原则,并事先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新办服务业企业根据服务业不同行业,分别确定招标、挂牌、拍卖三种方式,以政府指导价、评估价、拍卖价三种价格供应用地。其中: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市场招、拍、挂;动迁安置房等用地实行评估价;经市政府集体决定的特殊的服务业项目执行政府指导价(以政府指导价的用地如今后要改变用地属性,需按有关规定办理市场评估,补交差额);对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

凡列入市确定的新建服务业重点项目,由项目所在镇(区)提出书面申请,将建设项目报送市服务业“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上报市服务业“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责任部门:市国土局)

五、税收优惠政策

(1)对新办(新办企业是指从无到有组建起来的,下同)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信息业(包括统计、科技、经济等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处理服务业,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数据库服务和计算机修理、维护等)、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2)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4)对经认定的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即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凡符合减免税费有关条款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市税务部门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并由市国税或地税部门按规定办理相关减免手续。如纳税人申请减免税的,应在政策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金额以及《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审批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于年1月1日起施行,与本细则相抵触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准。(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地税局)

六、就业再就业政策

对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享受每人每年定额扣减4800元的税收优惠。税收扣减额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得结转下年使用。对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氧吧外),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年度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对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优惠的个体经营人员,从年1月1日起按上述政策规定执行,原政策优惠规定停止执行。

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年1至12月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52元,以后随政策调整而调整。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应于每年10月份前携带相关资料到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办理社会保险补贴申报手续。年12月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本规定执行。

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个体工商户,符合条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参照灵活就业人员办理。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应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申报就业,并按《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年1至12月补贴标准为每月150元,以后随政策调整而调整。符合条件的人员应于当年9月份前携带相关资料到户籍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提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责任部门:市劳动和社保局、国税局、地税局)

七、贷款扶持政策

金融部门要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对符合当年度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属市政府确定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应优先安排贷款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对市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急需的贷款资金和贷款优惠政策,由市人民银行负责协调各商业银行落实。(责任部门:市人民银行)

八、规费优惠政策

凡新建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及以上、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及以上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房地产除外,下同),或对投资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及以上市确定规模型服务业项目,全市统一按商业用房配套费每平方米减半收取的标准执行,采取先交后返的办法。凡符合该条件的,项目竣工投入运行后,企业提出商业用房配套费返回申请,由项目所属镇、区负责审核上报市服务业“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由办公室牵头召集有关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分管领导进行验收、审定,市财政部门给予实施返回。(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建设局、财政局、工商局、统计局)

九、其它有关优惠政策

旅游企业创汇奖励。对年结汇10万美元以上的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每年12月底向市旅游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市旅游局负责扎口汇总,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提出奖励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承担,市财政部门监督实施。(责任部门:市旅游局、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