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06:3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救助低保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救助低保工作总结

篇1

社会救助是政府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出现其它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救济和援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区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灾害、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地方可支配财力影响,目前全区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级补助资金,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救助力度仍然有限,社会救助体系需要不断加快完善,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区社会救助现状

**区地处****州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2个乡、3个镇、6个街道,共有89个行政村、33个城市社区、2个农村社区,总人口3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近4成。属老工业中心城区,国有改制企业较多,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较集中且数量较多。目前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6996户17159人,农村低保对象2548户5274人,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以上特困户占全区总人口的7.3%。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从20xx年全省实施40项公共财政政策以来,全区投入社会救助方面的财政资金达7535万元,且一年比一年递增, 20xx年比20xx年增加2197万元,增长82.3%。

1、领导重视,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区委、区政府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民政牵头、多方协作”的社会救助格局。二是在机构落实上,区、乡街、社区都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形成了网络齐全、上下联动的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在制度建设上,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相关标准、范围、申请审批程序和资金管理等,使社会救助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在资金安排上,区本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20xx年区本级配套城市低保资金346万元、农村低保资金4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3.5万元、精简老职工生活补助11.5万元、救灾资金48万元、临时救助资金7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124万元,共计604万元,占当年全区民生工程总配套资金的27%,各项资金的到位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低保保障水平。一是城市低保规范发展。我区城市低保工作从1999年开始,经历了建章立制、保障扩面、规范管理三个阶段;保障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三无人员”发展到覆盖全区所有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困难户,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施保,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经过六次提标,由最初的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现在的22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已达到170元。二是农村低保全面实施。20xx年下半年圆满完成了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救助的规范化转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8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96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已达到66元。三是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为实施新的保障标准,我区打破过去平均调补的老办法,将保障对象按照家庭困难程度不同分成10个类别,并设立相应的保障标准,实行分类保障,把重病、重残、年老体弱、缺少劳动力的特别困难对象纳入重点保障范畴,有效避免了“关系保”、“人情保”、“漏保”、“错保”等现象的发生。四是进一步健全物价上涨补贴机制。20xx年已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发放物价补贴417万元。

3、软硬兼施,不断提升五保集中供养率。一是加强内部管理。我区制定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规程》,20xx年区财政安排六个乡镇敬老院经费43.5万元,确保了敬老院的正常运转。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扩大集中供养人数,我区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长塘敬老院,陆续投入资金70余万元,改扩建曲濑、兴桥、禾埠、白塘等敬老院,为院民提供了安全、舒适、方便的养老居所。目前全区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其中集中供养1128人,分散供养27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

4、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20xx年我区开始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完善。一是救助对象再次扩大。目前不仅将有功于国家又未参加职工医保的参战人员、转业干部、老退伍军人及重点 优抚对象纳入救助范围,而且还将因病致贫的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使医疗救助工作做到无缝衔接,梯次递进,从而达到医疗救助全覆盖。20xx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9845人,发放救助资金71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助困难群体参加新农合9.4万元。二是救助标准再次提高。在城镇居民医保与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区再次提高救助比例,目前最高救助比例为60%,最高救助限额为3万元,城乡困难群众住院治疗自己一般只需承担20%左右的费用,而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的是住院百分百保障。三是救助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区城乡医疗救助没有病种限制,取消了起付线,重点解决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无钱看病的问题。20xx年,借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即时结账的经验,我区在北门医院进行试点,对在定点医院住院的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实施出院即办理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同步结算,极大地缩短了救助时限。

5、完善措施,临时救助能力经受考验。一是加强应急应对,开展灾后重建。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区建立了四级响应机制,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1名灾情信息员,开展应急应对处理。20xx年,在遭受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区上下及时采取措施共渡难关,恢复重建倒塌民房69户,分期分批下拨灾后重建资金89万元,发放救灾款384万元。二是提高临时性事件的救助能力。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规范和统一了临时救助操作程序及救助标准,填补了多年来临时救助政出无门的空白。三是实施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我区通过“两审两公示”程序,对租住在公房的低保对象通过适当减少房屋租金、发放住房补贴等形式,帮助其解决住房困难。为有效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20xx年区政府下发了《**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并拨付资金35万元帮助64户农村困难群众建房或维修房屋。四是在做好上述救助工作的同时,我区还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教育、司法、就业等专项救助工作,针对部分特困群体制定了救助措施,丰富了救助内容,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比如对失业低保对象,均可按规定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培训、就业、信贷、经商减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二、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城乡困难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与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救助水平不均。城市救助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要高得多,一是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方面,城市低保比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高出1.75倍。二是保障范围方面,城市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对象占全区城市人口的9%,而农村低保及五保对象只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三是资金投入方面,20xx年财政投入城市低保资金3158万元,而农村低保资金才311万元。四是困难群体分布方面,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

2、社会救助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临时救助力度不够。城乡困难群众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而导致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对临时性救助的依赖性较大。从20xx年我区出台相关政策以来,区财政投入7万元资金用于临时救助,而目前只发放了0.18万元,救助比例不到3%,救助力度太小。二是救助覆盖面偏小。城市低保覆盖率不到9%,农村低保及五保供养覆盖率不到6%,而且我区现在还有部分相对贫困人口未纳入保障范围。三是救助水平偏低。虽然我区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持续上涨等,当前我区社会救助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3、救助管理不规范。一是由于救助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因此在设立贫困标准时不统一,救助的随意性较大,偶尔会出现“人情救助”、“平均救助”的现象,而不是特困特保、重灾重助。二是由于救助主体不同,实施救助时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等方面出现了部门与部门之间,救助对象之间,救助标准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漏救和重复救助,导致救助工作有失公正、公平。三是救助不及时。比如现行的城乡医疗救助,一般是医后救助多,医前和医中救助较少,治疗与救助未能同步实施,而且我区20xx年开始实施的与基本医疗同步结算方式,还未在全区全面铺开。

4、救助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虽然投入的资金一年比一年多,但作为农村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老工业城区,区级可用财力捉襟见肘,与社会救助对象增长的速度相比,政府对救助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级补助资金,不可能做到按需救助。经测算,20xx年按上级要求,区级财政需配套社会救助方面的资金达700万元,占全区民生工程市级要求区级配套资金的22%,这对财力相对紧张的**区财政来说十分吃力。

5、救助工作力量薄弱。一是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区平均每个社区辖区内有200余户低保户,且随着国企改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增多,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拆迁户不断涌现,给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增添了难度,工作量较大,而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少且不“专”,政策和责任意识不强,经费投入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现政策贯彻不及时、工作不深入、“漏保”、“错保”等现象。二是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我区目前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及建议

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减压阀”,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都很强。我们应结合当前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救助体制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手段,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更多地关注民生。

1、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借助各种媒体和基层社区的力量,加大对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理解社会救助的涵义,社会救助不是社会福利,它是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实施的一种特定的补差式救助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引导其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动员并支持其创业就业,提高全民就业率,为社会减轻压力。对已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其就业脱保,不能形成对社会救助的一种长期性依赖,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2、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对接。由于我区属于中心城区,城乡之间地理差距不大,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不是很明显。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范围、救助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完成城乡社会救助的合理对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制度保障真正起到协调城乡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创新社会救助制度管理。一是对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对部分条款进一步细化,将有争议的条款明了化,真正做到便于操作,利于执行,并相应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范围,使更多群众受益。二是严格按照《**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加快临时救助步伐,扩大救助面。三是20xx年我区将出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用制度规范救助工作,避免救助工作的随意性。四是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对贫困救助对象的跟踪回访机制,及时掌握其收入动态变化。五是20xx年我区作为全市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的试点县(区)之一,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定点医疗机构相互衔接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工作机制。

4、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福利彩票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一是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尽力确保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拓宽筹资主渠道。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会捐赠、互帮互助,集聚社会救助资金,大力营造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增收节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社会救助资金的支出比例。

篇2

一、全面推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准确界定救助对象

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救助公平、公正实施的前提。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细则,健全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长效机制,完善核定办法,全面推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各级政府要成立低收入核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通报重要信息,督促、指导开展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相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及时、准确地向低收入核定机构提供核定信息和意见,实现不同部门间低收入家庭相关信息的共享,形成信息通畅、措施灵活、反应快速的工作协调机制,确保低收入核定工作的准确高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民政部门。各县区要建立相应核定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安排工作经费,确保全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低保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低保救助水平

推进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建立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等环节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工作。要切实加强基层的政策执行力,督导落实好与低保有关的分层分类救助、价格补贴发放、两节慰问等政策。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提高农村低保的标准,缩小城乡低保标准之间的差距。2012年,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城镇低保标准的65%,到2015年末,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城镇低保标准的75%。加大低保救助力度,切实提高人均补差标准,到“十二五”末,低保最低补差不少于100元,人均补差不低于低保标准的70%,使低保救助水平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低保救助联动机制,整合部门救助资源,在实施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加强就业扶持,增强低保户的“造血”功能。做好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工作。各县区要整合救助资源,出台相关救助政策,逐步扩大低保边缘户的救助范围,实施按需专项救助。

三、健全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困难

按照应急解困、保障基础、规范高效的要求,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各级政府要按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筹集为辅原则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并切实建立临时救助资金与地方财政增长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市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按人均3元(市区各分担50%)的标准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并逐年加大对临时救助的投入。各县区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临时救助的审批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规范救助程序,保证临时救助的公平、公正、公开。临时救助资金以现金形式通过银行、信用社发放为主,必要时采取实物形式救助,并在所在村(社区)范围内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完善医疗救助,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

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医前、医中、医后全程医疗救助制度。根据省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5年行动计划安排,到2012年地方财政安排医疗救助资金要达到人均10元(市本级要按市、区各50%安排到位)。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资金,适时调整救助政策,提高救助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医疗救助与城乡政策性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不低于有效医疗费用的75%。要合理使用医疗救助资金,确保当年度资金结余率不超过10%,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15%。同时要加强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政策措施以及结报程序方面的衔接,全面推进完善医疗救助即时结报工作。各县区要统一硬件、统一平台、统一应用软件、统一数据库,与定点医院联网,全面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便民工程,实施在线审核、审批,即时结报,提高医疗救助工作效率。

五、加强敬老院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继续推进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健全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所在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供养资金纳入县区、乡镇财政预算,实现“按标施保”。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提升自身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要规范用工制度,做到工作人员与生活能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与失能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3。优化工作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逐步推行从业人员就业准入制度,努力提高为老服务水平。要积极发挥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对敬老院业务工作指导和工作人员的培训。

六、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发挥慈善机构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和扶贫、救灾、济困等社会救助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努力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慈善事业光荣、参与慈善事业高尚的浓厚氛围。要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活动,深化“慈善一日捐”。积极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要积极探索对慈善公益组织的扶持制度,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现慈善项目救助。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慈善福利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组织领导,把慈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七、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

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加强困难群众的住房救助。加快推进廉租用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争在2012年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0%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可以享受廉租用房或经济适用房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5000户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任务。深化教育救助,确保实现每一个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加强法律援助能力建设,积极为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公证和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援助,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大力促进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农村低保家庭人员的充分就业。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切实解决残疾人在康复、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篇3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实施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预计今年内,东城区的试点经验将在北京市范围内普遍推广。那么,东城区的社会救助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一个月收入2700元的家庭,按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的标准,不可能被列为需要被救助的家庭。可是这个家庭11岁的儿子年初突然查出患上白血病,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的积蓄花光了,房子租出去了,一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窘境,成为非常需要被救助的家庭。他们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救助吗?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就发生在北京市东城区。所幸的是,通过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5天后,这个家庭领到了3000元的救助金。

信息系统圈定救助对象

保障困难群众与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依靠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壮大,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由民政部门负责的低保为困难群体建立了一个全面的、长效的生活保障机制。低保从原来的城市居民延展到农村居民,从而形成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比较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

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同方面的社会救助政策纷纷出台,这对于困难群体无疑是大好事。但是,各个部门如何信息共享、分工协作,各种救助资源如何能够合理有效地实施与分配,成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关键。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相比,现行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仍有一些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缺乏分散救助,存在救助盲点。尤其对于目前社会救助中的“边缘人群”,即接近但没有达到低保标准,因为疾病等原因确实生活困难迫切需要救助的人群,往往按照常规方法无法救助。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低保户不仅可以领到低保金,还可以从卫生、教育、住房等部门得到廉租房、学费减免、医疗费减免等各种救助政策。但对于那些收入刚刚超过低保线,家里又存在大量学费或医疗费压力的家庭来说,申请就特别困难。

缺乏信息共享,导致重复救助。民政、卫生、教育、房管等多个部门都在实施救助,互相之间联系少,信息交流少,出现了多头分散救助的状态。由于缺乏一套成熟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技术支撑手段,对这些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的救助资源加以有效的整合,因此存在着重复救助现象。例如,曾经出现在春节慰问活动中,多个部门为同一位困难老人在同一天内提供4次免费理发服务的事例,给救助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缺乏统一的统计分析以及监督评价。各部门的社会救助工作基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汇总统计机制,由于不能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不同部门救助工作的相关信息,现有的监督评价机制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评价比较片面,时效性不强,导致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难以进行科学评价,有三个“不能准确把握”,即对各单位的救助工作效果不能准确把握,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不能准确把握,对群众的满意度不能准确把握。

一表式采集数据信息

为此,整合民政等不同部门的社会救助资源,共享救助对象信息,建立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改革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内容中明确指出了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以及北京、福建、广东、上海、云南、四川、安徽等政府都提出了由民政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路与办法。

在实现信息共享,建设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工作中,数字化、信息化可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建设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关键在于实现各级政府部门救助信息的交流、共享与协作,而信息技术正是信息及时、高效、规范的共享性处理的必要保证。通过高效、科学的社会救助管理系统,可以全面、系统地整理、统计分析困难群众的各种信息,用智能的没有主观意识的计算机提供标准化的测评体系,把救助工作的管理和分配精细化,决策就会更及时、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工作效率就会更高。不仅能全面覆盖需要救助的人群,加快对于群众需要的反应速度,也大大提高了社会公平性。具体意义表现在:

完善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以民政为主的各部门通过信息化可以密切配合,在原来的低保对象数据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统一的救助动态对象数据库,尤其是边缘人群的动态信息,这将对避免救助盲点,合理及时地解决边缘人群的困难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同时针对统一的救助对象库,实现对救助对象库所有救助措施的统一管理,避免重复救助问题。

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信息化将以救助资源数据标准为基础,建立跨部门统一的救助对象数据库与救助资源数据库。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救助对象基本信息的一表式采集,共享救助对象信息,避免多头采集,各部门间互通救助历史信息,并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救助。同时规范救助过程,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

加强社会救助的决策与监督。统一全面采集救助对象、救助资源、救助业务的基础数据,综合汇总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办理情况,生成正确的、综合的全局社会救助数据报表与分析图,科学、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反映社会救助业务的进展情况,客观地反映各项救助业务过程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地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提供政策参数,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动态定制救助项目

针对社会救助业务需求的特点和要求,由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被提上日程。该方案及产品不仅全面支撑低保业务、各部门专项救助业务、临时救助业务、应急救助(救灾等)业务的高效运转,更实现了以低保为核心,来自不同部门的各种救助项目的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统一的数据汇总与统计决策分析。

该方案及产品已应用在北京、福建等地的社会救助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通过横向整合不同政府机构的救助资源,纵向实现各级单位的高效审批,为领导提供及时全面的决策信息。该解决方案在低保对象库的基础上全面扩展,建立了统一救助对象库和智能规则库,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救助,扫除救助盲点。系统通过平台化的架构和动态化的工具,可以快速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各种社会救助业务需求。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共享的救助对象库、救助资源库、服务事项库,为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统一的业务交互和信息共享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社会救助工作的协同工作机制、统一的资源调配机制和科学的救助标准调整管理机制,最终形成社会救助工作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方案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救助项目定制化

以低保救助为核心,一个省的社会救助项目可以有数百项之多,并且每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项目增减、流程改变、表单改变、报表改变等)。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救助项目的动态定制。

救助流程的动态定制:通过图形化的界面,轻松定制救助流程。

救助表单的动态定制:在Word、Excel等工具中进行表单的绘制,通过系统界面进行表单与数据库数据的绑定设定以及查错逻辑设定等相关工作,从而方便地实现救助表单的增、删、改功能。

救助规则的动态定制: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救助规则的设定。将不同救助项目的救助政策,针对不同救助对象的不同救助条件和不同救助标准,通过工具配置的方式存入系统,同时实现与救助对象各种属性的自动匹配。让软件系统可以读懂并判断不同救助对象与不同救助项目政策的适合关系。

(二)救助申报一表化

针对所有的救助项目所涉及到的表单进行汇总并分析,总结得到的救助对象300多个数据项,分析其中70多个决策救助标准决策指标(具体的数目系统支持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扩展原来的低保申请表,实现救助申报一表化。通过一表化实现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不同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的信息整合统一,为信息共享与救助资源统一配置提供了基础。

(三)救助审批智能化

不仅通过工作流引擎和表单引擎实现所有救助项目的数字化流程,还进一步通过智能救助引擎实现审批的智能化。通过智能救助动态规则引擎,本系统可以读懂并判断不同救助对象与不同救助项目政策的适合关系,从而自动做出智能审批决定并提供审批意见,交由工作人员作最后确认。

方案在已有客户的推广实施经验中证明,这种智能审批的功能虽然还需要人工干预的界面,但大多数情况下,系统已完全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无需修改的审批决策与审批意见。

(四)救助决策科学化

进行救助信息的汇总。领导可以查看到各类固定或动态统计分析报表,实时掌握各类救助统计信息,了解群众实际需求和意见,查看救助实施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及时批示,以求统筹落实各种救助政策,统筹安排救助活动,合理调配救助标准。尤其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决策主要是单向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结果)展示,本方案中,决策是双向互动的,针对领导的使用偏好定制统计分析、预警信息、重点事项处理的界面,同时无处不在地设定领导批示的功能,使得领导可以方便地对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并跟踪批示结果。通过加强领导决策,真正做到对社会救助资源、标准、实施、社会影响等全方位的宏观调控。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和第三次全市民政会议要求,以“亲民、为民、爱民、惠民”为宗旨,以规范低保工作为突破口,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低保工作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

二、活动目标

紧紧围绕第三次全市民政会议确定的目标,开创“制度健全、操作规范、政务公开、救助到位、社会稳定”的低保工作新局面,全面提高低保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把街道低保工作建设成为政府“为民解困、改善民生”的优秀窗口,使低保制度真正惠及广大困难群众。

三、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健全制度。认真落实《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宁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区低保家庭收入核定的规定》等政策规定,研究分析当前低保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和做法,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

1、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浙政发[*]65号),认真执行市民政局提出的低保标准调整要求,及时做好标准调整和发放低保标准补差资金工作。

2、应补尽补制度。对“三无”人员实施全额救助,对其他人员实施差额救助,同时采取全额救助和差额救助相结合,实施定额救助。对享受低保待遇的“三无”对象、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按区低保实施办法规定,分别给予每月50元或100元的特殊补助。

3、动态物价补贴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工作的通知》(甬政发[*]3号),及时足额将物价补贴发放到低保和扶助证对象手中。

4、动态管理制度。社区救助服务室工作人员受理低保申请后,应入户进行调查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有疑问或情况不明确的申请对象,街道救助服务站工作人员应入户或实地核查,确保核查情况的准确性。完善对辖区低保家庭的定期走访制度(低保对象享受期限内每6个月核查不得少于2次,重大节日前和到期前核查),准确掌握证据材料,及时调整补差,做到“应补尽补”、“应退尽退”。

5、培训制度。每半年组织街道、社区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室)有关人员学习一次市、区制定的低保有关政策和规定,分析当前低保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关系,明确工作要求和做法,不断提高救助服务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在救助服务站(室)人员调整时,对新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必须及时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社会救助服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不断规范操作。对低保工作中的环节和步骤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1、实施分类管理。按照低保对象的劳动能力、致贫原因、困难程度和自救能力不同,分长期(一年)、中期(半年)和短期(三个月),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到期重新审核,实行动态管理,提高低保工作效率。

2、规范申请审核程序。严格按照市、区低保办法规定的程序受理低保申请、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进行7日公示,在规定期限完成初审报区民政局,待区民政局审批后进行为期5日的第二次公示。低保金由街道按月足额发放,坚决杜绝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低保金现象的发生。

3、合理核定收入。按照《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宁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区低保家庭收入核定的规定》规定,准确核定低保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随时接收辖区内困难群众的低保申请,及时进行收入核查。对于家庭收入调查取证和核实较困难的,可根据申请人的日常开支等实际情况,通过低保评议会、听证会等办法,全面掌握情况,加强群众监督,提高低保工作的透明度。

4、完善低保档案管理。根据《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和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规定,进一步完善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在街道、社区分别建立健全低保家庭一户一档制度,配备低保专用档案柜、确定专人负责保管。同时,按月建立低保对象电脑名册,每年将低保对象名册按月装订后由街道、社区社会救助站(室)归档。

(三)加强机构队伍建设。规范街道、社区救助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做事”。

1、规范救助机构设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区街道(社区)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室)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海政办会纪[*]9号),落实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室)的工作场地,配备低保专职工作人员,做好社区内的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在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室)配备专用电脑,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确立救助服务站(室)的主要职责和低保、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的申请、审核审批条件和程序上墙制度,保障救助工作公开化。

2、确保救助工作队伍稳定。按照上级要求,街道救助服务站配备1名专职救助工作人员,社区救助服务室配备1名专职救助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定岗。为确保救助服务站(室)人员队伍的稳定,在征得区民政局同意后调整街道救助服务站人员;社区救助服务室人员调整时,须及时报区民政局备案,并做好工作交接,对新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救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确保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的延续性。

(四)推进政务公开。以社区为主要阵地,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低保和医疗救助政策,实行政务公开。

1、积极推行救助政策公示制。及时将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类救助政策进行公示。救助服务站(室)的服务窗口要把低保和医疗救助政策等资料上墙或印制成宣传册,公开低保申请条件、低保对象的权利和义务、低保申请审批结果、动态管理情况等信息,方便群众参与监督,不断提高广大群体对救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救助机构的公信力。

2、深入推进救助政策宣传。要认真开展好每年9月的“低保和医疗救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开展救助政策宣传进家门活动,印制宣传资料张贴居民楼道,把低保和医疗救助政策中居民最为关心的部分条款,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便于居民理解政策。制作低保、医疗救助政策宣传版面,在各社区展览,提高政策宣传的覆盖面。

3、有效发挥低保社会维稳作用。畅通信息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处理好群众上访和举报,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进”,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时间安排

根据区民政局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布置阶段(*年10月)。根据区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活动方案,结合本街道实际,制订街道的活动方案,上报区民政局。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发动街道、社区的救助服务工作者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深入剖析当前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对照检查阶段(*年11月至12月)。按照《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宁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对街道的低保工作进行认真检查,检查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的形式,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自查阶段(*年11月1日至15日)。各社区救助服务室对照本活动方案的具体要求,从健全低保动态管理、规范申请审核程序、合理确定收入、完善低保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自查,通过检查找差距,逐项落实低保工作规范。

2、互查阶段(*年11月16日至30日)。组织各社区救助服务室工作人员开展互查,通过检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抽查阶段(*年12月)。街道对名社区低保工作进行抽查,并对低保工作问题突出的社区进行重点帮助指导。

(三)规范完善阶段(*年1月至3月)。认真实施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方案,针对前阶段检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加以规范完善。对具有共性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召开整改工作会议,对照标准,集中进行教育和培训;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邀请居民代表等以座谈会形式,集思广义进行重点突破;对违反低保有关规定的,要认真查处,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认真做好省、市民政部门对低保和医疗救助工作的迎检准备。

(四)总结提高阶段(*年4月至5月)。本次活动结束前,街道及各社区分别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在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中成效显著的社区和个人,街道将向上级民政部门推荐先进典型。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增强街道、社区干部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篇5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钟楼实际,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完善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机制,规范救助程序,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的模式向归口、综合、统一的模式转变,全面提高我区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临时救济、社会帮扶和慈善互助为补充,覆盖全区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保障、依法救助;管理规范、分类救助;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原则。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生活救助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省、市关于城市低保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城市低保制度。规范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核算和生活支出调查方法,坚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完善保障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执行市政府自然增长保障标准和物价上涨补贴标准,对低保对象给予一个月的全额低保标准一次性价格补贴;加强与最低工资制度、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衔接,进一步完善低保对象就业后的“救助渐退”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积极就业;进一步加大分类施保力度,有针对性地对“三无”人员、重残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采取专项扶助措施。

2、灾害应急救助。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强化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健全区、街灾害管理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区、街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做好灾情的收集、核查、汇总、上报以及救灾款物的申请、管理、分配、发放工作。组织指导救灾捐赠,转移安置灾民和倒塌损坏房屋的修复、重建工作,做好部门间的衔接工作,提高应对和抗御灾害风险的能力,确保灾民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落实到位。全面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救灾工作“关口前移”。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灾害管理工作的政策配套体系,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使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3、社会化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全面贯彻落实常政发2007[50]号文件精神和市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力争在2008年底前实现全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全覆盖。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供养政策,健全供给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落实到位。加快福利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全区“五保”集中供养率在75%以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供养的保障机制。

4、临时生活救助。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群体以及因重、大病或遭遇突发灾害等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实行临时生活救助时,应根据救助对象临时生活困难原因、种类等因素,结合区级财政状况,合理确定分类救助标准。同时,区慈善分会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慈善基金利息款用于临时救助,各街道每年也应单列不低于5万元的临时救助资金。对无固定收入、不符合低保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员,按照低保标准100%给予生活救助。

5、慈善救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区、街、居慈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区级慈善分会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和扶贫、济困等全面的积极作用,加大慈善捐赠、经常性捐助力度,扩大慈善基金总量,增强慈善救助能力。规范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救助程序,加强监管职能,确保基金安全运作。扩大“慈善超市”覆盖面,试点“慈善超市”与商业超市合作运行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医疗救助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次补偿工作,对参加当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大病(恶性肿瘤、肾衰)住院者,当年度住院总医疗费用中可补偿部分总额去除已补偿部分总额,剩余部分再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偿。

当年度先参加合作医疗、后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不在二次补偿范围内。

(三)教育救助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帮困助学机制,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制度,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入学。不断建立健全《钟楼区帮困助学管理办法》,根据《办法》规定,对家庭人均月收入在“低保”以下,或因病、因灾造成严重困难的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缴纳的费用酌情减免。非义务教育阶段,低保户家庭幼儿给予合格幼儿园收费标准减免50%;对不符合低保标准但经济贫困的幼儿家庭,各幼儿园视情况给予一定程度减免。在我区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学龄子女符合相关入学手续的,与本地学龄儿童享有同等待遇。全面实行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政策,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四)住房救助

按照《常州市市区住房保障规划(2007年—2011年)》的要求,争取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屋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对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屋的形式实施住房保障。

(五)就业援助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通过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培训、结对帮扶等多种措施和形式,建立再就业援助基地,重点加强对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对象家庭再就业援助帮扶。免费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确保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六)法律援助

全面贯彻落实《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依法为社会救助对象和其他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贫弱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与非诉讼以及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基地,探索逐步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法律援助机构要与民政、劳动保障、建设、工会、残联、妇联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和配合,有关部门要及时为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社会救助对象法律援助需求信息,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除涉及国家秘密、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的资料查询免费服务。法律援助机构要与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机构加强协调和衔接,促进社会救助对象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争议诉求能及时依法得到解决。

(七)残疾人救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精神,加大政策扶助力度,健全扶残助残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的原则,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康复服务。建立以残疾人基本生活救助、重残救助、一户多残救助、医疗救助、特殊教育救助和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以及享受康复治疗等为主,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爱心超市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为辅的专项救助制度,实行多形式的残疾人救助。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积极开发适应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切实搞好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就业援助,按比例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残疾人康复、教育、庇护等福利机构。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我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八)其他社会帮扶互助

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志愿者(义工)制度,创新和丰富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动员和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团体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互助活动。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帮助落实对困难群众的扶持政策,减免相关的收费或实行提价补贴。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

社会救助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成立区、街两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本地区的社会救助工作。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综合协调的职责,监察、发改、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审计、统计、管建、房管、司法、教育、卫生、公安、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分会和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同时在各街道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平台,整合资源,组织实施辖区内的社会救助工作。

(二)完善运行机制

1、严格属地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建立救助对象申请,社区(村)服务站受理、初审、上报,街道审核,区民政审批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救助工作统一、高效、有序开展。

2、健全组织网络,构建服务平台。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归口管理,统一以街道社会救助服务平台一个窗口对外,受理救助事务和承办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社会救助事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3、建立档案资料,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并规范社会救助对象档案资料和各项统计报表,逐步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和服务网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为政府决策、数据查询、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三)保证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分级负责的救助资金筹集机制。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随财政收入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而相应增加,保证社会救助工作正常开展。

篇6

——“五个一批”。当时总书记提的是“四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后来总书记在世界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修改后的“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可以这样说,总书记考察甘肃,向全党全国昭示了中央坚定不移把握时间节点谋划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的决心和信心,向我们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同奔小康的动员令。

下面,我重点围绕“社会兜底保障的探索与思考”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基本现状

全镇现有社会救助对象430户799人,其中:五保户25人,低保户405户717人,残疾人低保户172户197人,留守儿童58名、困境儿童37名。按照动态管理原则,今年全镇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社会救助对象12户31人。在清退工作中,一部分家庭人均收入并不稳定,家庭收入在低保准入线上下浮动,按照动态管理原则,超出低保准入线则需要及时清退,符合准入线标准后又需要重新纳入(以下简称这部分家庭为临界家庭),这既给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工作量,又在困难群众中引起不必要的矛盾。部分群众对动态管理机制不理解、不认同,觉得是没事找事故意折腾,还有部分临界家庭,对被清理清退结果不认可,认为其家庭状况并未明显好转,被清退后家庭生活更为困难,从而开始了层层上访。最低生活保障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关键环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社会救助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低保等救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只有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让符合条件的群众享受低保,不符合条件的群众拒之门外,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严防错保、漏保、人情保、政策保、老年保等现象发生。

一、坚定不移打主动战,积极适应兜底保障新常态

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是看富人有多富,而是看穷人有多穷。就像总书记在遵义花茂村考察调研讲的一样:“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结合我们全镇实际情况来看:一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镇村审核评议制度。在农村低保工作中严格遵循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入户调查、村委会申报、乡镇审核、民政审批及镇村社三级公示等程序,使更多的困难群众都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完善动态管理,确保进出畅通。强化死亡人员和长期外出人员的管理,村委会严格上报死亡人员名单,镇民政办核实上报月调整动态台账,严防死亡保现象发生。同时要求村委会严格核实长期外出享受低保人员信息,及时将长期外出低保人员退出社会保障范畴。三是严格入户核查,确保情况真实。镇村干部入户核查锁定低保初步名单,按照低保红线政策实行排他因素,进行村级评议。四是实行低保入户抽查。通过镇村两级低保抽查,发现违背低保红线的即时退出低保保障范围,但确实贫困的群众通过抽查,经召开镇村审核会议等途径按程序将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有效避免漏保和错保现象发生。

二、坚定不移打攻坚战,用新理念来指导兜底保障工作。

应该说,兜底保障工作是唯一用军事语言来描述的工作。过去,我们的工作用武侠小说中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等来描述。如今,兜底保障这项工作则用军事语言中的“输不起的战争”、“攻坚拔寨”、“挂图作战”等词语来描绘,说明现在这项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特别是总书记到甘肃考察以后,全镇把兜底保障当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筹整合了各种项目资源,向最贫困的农户聚集,向最困难的人群聚焦,形成了兜底保障坚的强大合力。如何用新理念来指导兜底保障工作?我们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随着兜底保障的深入推进,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兜底保障对象靠传统帮扶方式、常规帮扶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兜底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目前,我镇在兜底保障措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特困对象保障有力。通过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加强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了敬老院护理人员薪酬待遇和运转维护经费。2019年共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1人,发放供养金12万元,新增特困供养对象1人。

(二)临时救助解困及时。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临时救助,着力缓解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2019年共实施临时救助3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2万元。

(三)医疗救助稳步推进。采取比例救助与定额救助相结合,事后救助与事前、事中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问题。

(四)“救急难”工作力度加大。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促公平”的原则,确保让突遭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得到救助。

截止目前,全镇已经建立起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社会救助工作步入了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轨道。贫困家庭除了可以获得生活补助,还可以获得住房补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

三、坚定不移打持久战,稳步推进廉洁兜底阳光扶贫。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扶贫资金监管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目前还存在虚报冒领、监管弱化等问题,依然有人敢践踏做人底线、罔顾法律红线,骗取套取扶贫项目资金。在如今这种高压态势下,我们必须层层加强廉政防线,确保兜底保障与廉政建设双促进、见实效,使社会兜底保障真正成为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第一,要严明纪律红线。社会保障项目资金是触碰不得的带电“高压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古话说: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农村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个人荣辱,更关系党在基层执政的形象,关系民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当前个别村党员干部对党章党规意识淡漠,把纪律和规矩抛在脑后。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都要接受国家法律和党纪党规的双重约束,牢固树立党纪严于国法的意识。国法是对普通公民的约束和要求,党纪则涉及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和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党纪比国法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牢牢守住党纪和国法这两条不能逾越的底线,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从严从实要求自己。习总书记讲: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利民惠民,用不好则损害党的形象,也毁了自己、害了家庭。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观。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通常说基本的应该有两条:一是该干的都干了,二是不该干的都没干,正所谓“干成事、不出事”。做到前一条相对来说好办一些,因为做多大的事业要看你自身有多大的担当,只要不虚不假不折腾,几年下来总能做成一些事。做到后一条就比较复杂了,什么“不该干”,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内的规矩纪律,还有社会的道德评判,时时处处有红线。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东窗事发,悔之晚矣。所以说,我们应当谨慎自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第二,要打造阳光兜底。由于社会兜底保障工作点多面广,非常繁杂,监管上还有不少疏漏,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一是规范化管理存在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能进不能出”的矛盾比较突出,大部分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众存在只想进不想出的思想,收入核定难,有些收入和财产特别是隐形收入难以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救助对象的准确界定,存在人情保、轮流保、平均保等非正常现象。二是救助对象认定不精准。存在病保、残疾保、老人保现象,有些村以病、残疾来核定救助对象,而不从家庭的实际情况来核定,收入信息不明确,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家庭收入界定困难,从而导致确定的救助对象不精准,也给“混吃低保”、“骗吃低保”、“人情低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间。三是救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对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兜底脱贫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偏软,宣传形式单一,造成许多群众对享受社会救助的范围、条件、申请程序不了解,致使不少群众误解甚至曲解救助政策。 四是救助程序执行不规范。少数村干部怕得罪人,不认真审查,不严格把关,直接将评议结果上报镇民政办,享受救助政策审核的工作让民政办来把关,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村级民政信息员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待遇难落实,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导致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困难群众基本信息掌握不及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标准,实行动态管理。要坚持以准入线为标准,设置“观察区”和“缓冲区”,并划定时间段。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能稳定超过低保准入线的,按照动态管理原则,及时进行清理清退;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不稳定,在“观察缓冲区”已达规定时间段的,进行清理清退。

二是严格程序,力求精准保障。严把入户调查、审核审批、公示公开和监督检查四道“关口”,切实做到“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要及时与银行、房产、税务、保险、户籍、车辆管理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通过资源整合,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救助对象的准确认定。畅通退出机制,实现“应救尽救、应退尽退”。要根据临界家庭实际情况、经济收入构成以及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照“三审三公示”程序,向群众全程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社会救助工作是民生的最后保障线,要以社会救助工作的认定条件、审核审批、补助发放、动态管理等规定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政策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通过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普及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专业理念,增强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强基固本,提升工作水平。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要通过内部调剂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配政治素质高、对弱势群体有感情、有爱心、有耐心的社会工作者充实到一线工作中去,增强社会救助的内生动力。一要开展帮扶支持服务。为救助对象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托管等服务。二要开展社会融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三要开展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发展生计项目,消除救助依赖,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四要开展其它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抚慰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改变负面看法,树立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五要开展资源对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对接生活、就业、就医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缓解群众遭遇的困难。

五是强化监督,确保阳光运行。重点要在准确认定救助对象、规范审批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等问题上加以监督检查,减少错保、漏保、骗保现象的发生,及时发现、纠正、惩处“关系保”、“人情保”,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实施。长期以来,政策宣传作为政策执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常被“打折扣走过场”,失去了应当发挥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充分,为一些村社党员干部提供了“欺上瞒下”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漏洞”。要在完善规章制度,铲除“腐败土壤”上下功夫。要堵住这种漏洞就需要把政策宣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方案制定到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抓好抓实,不留余力。在确保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宣传效果,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为群众了解清楚政策提供保障;也要积极为群众解疑答惑,避免政策解读走入误区。

篇7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现就建立健全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建立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主题,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以救助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为手段,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通过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健全制度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严格按照《*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74号)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85万城市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要积极推进“分类施保”,认真解决好低保家庭因病、因灾或因子女升学而遇到的特殊困难。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物价上涨、个人平均消费水平,适时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加快低保信息管理建设步伐,尽快实现省、市、县(市、区)低保信息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应将低保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和社区。

(二)积极开展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实行的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尚不具备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地方,要继续实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操作,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对农村特困群众的生活救助制度。对全省120万农村特困群众中55万“不救不活”常年特困救助对象,按省、市、县(市、区)4:4:2的负担比例,以每人每年200元的标准予以救助。要准确界定救助对象,合理评估家庭生活状况,严把救助对象审定关、救助资金发放关、救助工作监督关,真正把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特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三)扎实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对突发灾害的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要认真落实救灾工作方针,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的要求,根据灾情合理安排救灾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救灾款物发放办法,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增强资金分配透明度,缩短资金拨付周期,使灾民能够得到及时救助,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全面推行,五保供养制度正在由集体供养转为国家财政供养,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财政、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五保供养方针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水平,将全省10.2万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按照1000元的年供养标准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五)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要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救助管理设施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建立方便、快捷、安全的救助管理网络。加大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力度,切实保护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制定救助管理规范,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搞好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救助管理站的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有效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互助制度。在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爱心”救助超市,做好款物接收发放的管理工作,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市、县(市、区)两级都要筹建慈善机构。慈善机构要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和救助活动,汇集社会资金和物资,开展灵活的单项和个体救助,弥补政府政策未能涵盖的领域。要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使之成为政府对困难群众救助的必要补充。

(七)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坚持先点后面,逐步推开的原则,建立对患大病的农村特困人口、五保户和在乡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重点优抚对象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力争在20*年,在全省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要与城市低保相结合,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重点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当前要重点抓好26个试点县(市、区)的救助工作,搞好调查研究,科学确定救助标准,并做好与相关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八)加快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农村敬老院和城市福利院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形式供养的保障机制。

(九)积极实施城乡教育救助。各级政府要制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办法,从20*年起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从20*年秋季起对列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同时要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学资助工作。

(十)积极实施再就业救助。各级政府要实行救助与就业有机结合的方式,积极支持和鼓励城市低保对象就业,积极帮助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就业。实施再就业救助,优先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创造多种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对农村有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要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也可组织他们通过打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对以吸收残疾人就业为主的福利企业,继续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保护。

(十一)积极实施法律援助。要认真实施《*省法律援助条例》。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组织法律援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和配合法律援助工作,通过为贫、老、孤、残等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目标的实现。

(十二)积极实施廉租住房等方面的救助。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对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实施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廉租住房制度。各市、县(市、区)要制定具体的优惠办法,对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户生活用水、用电、取暖、用煤气等生活困难实施必要的救助。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社会长治久安,意义深远,各级政府要切实将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本地区的社会救助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履行对社会救助的综合管理服务职责,加强业务指导,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各有关部门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时,应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和联系。依法接受社会捐赠的团体,应定期将扶贫帮困活动的范围、形式及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杂费减免的政策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对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工作;做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资金的筹措和费用管理工作,做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在政策和管理上的衔接,配合制定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负责福彩公益金、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用于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合理收费,并制定对困难群体实施医疗费用减免、优惠服务的措施。建设部门负责制定完善廉租住房政策措施。司法部门负责制定完善法律援助的政策措施,指导各级法律机构为救助对象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负责按规定制定并落实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再就业人员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审计部门负责加强对与社会救有关的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三)加强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机构建设。街道和乡镇要积极整合现有机构资源,确定负责这项工作的机构,加快以街道、乡镇为主要平台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建设。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可以设立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机构。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都要有人负责这项工作。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开展社会救助人员培训,逐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篇8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标准统一、救助程序便捷、信息资源共享、救助效果明显的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格局。

三、救助对象

具有我区户籍,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

四、救助办法

救助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在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内,享受医疗费用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即救助对象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其余个人承担费用再按50%的比例给予救助。单次救助金额不超过6500元,每人当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30000元。

五、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为保证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与区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有序、有效衔接,确定区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医院、区胥各庄中西医结合医院、胥各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区医院门诊部、区妇幼保健院高庄子社区门诊部、区济康医院和14所乡镇卫生院(共23家)为医疗救助“一站式”试点医疗机构。

六、操作程序

(一)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医疗救助操作程序。

1.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登记时,须向医疗机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低保证或“五保”证等有效证件,由医疗机构与区民政局进行信息核实确认(或联网信息比对)。出院结算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统一将垫付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单和医疗救助结算单(注明自付金额和应享受救助金额),达到大病保险额度的需提供大病保险报销单据一幵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结算。2.救助对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需本人先行垫付相关费用。在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凭医疗机构出具的补偿单,在其他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凭区新农合办公室核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补偿单(附住院票据和诊断证明复印件,加盖新农合审核章),达到大病保险额度的需提供大病保险报销单据一幵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附补偿单据、低保证或“五保”证复印件)按季度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拨付区民政局发放。

(二)城镇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操作程序。

1.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登记时,须向医疗机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低保证等有效证件,由医疗机构与区民政局进行信息核实确认(或联网信息比对)。出院结算时,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统一将垫付的医疗救助单(注明自付金额和应享受救助金额)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结算。2.救助对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需本人先行垫付相关费用。出院后,持住院相关材料到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履行报销手续,然后将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核准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结算单(附医院票据和诊断证明复印件,加盖医保审核章)和低保证复印件报区民政局办理医疗救助。3.救助对象达到大病保险报销额度的,年底由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报销、保险机构赔付后,到区民政局办理医疗救助。

七、特殊救助情形

对受救助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本人同时又属重点优抚对象或失独家庭等特殊人员的,按其相应属别高的医疗救助补偿规定执行。

八、不予救助范围

1.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列入报销范围、不予补偿的情形。2.非本年度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3.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低保对象。4.不符合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规定,以及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情况。

九、资金的筹集、管理

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资金通过区财政预算安排。区民政局每年年底提出下年度医疗救助用款计划,经区政府批准后,纳入下年度财政预算。所需资金列入财政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由区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区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区民政局要严把救助对象审核确认关,及时调整“一站式”服务对象的范围、救助比例,向定点医疗机构准确提供救助对象信息,幵做好资金申报及发放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及时筹集、拨付医疗救助资金,探索建立社会救助资金动态增长机制,幵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区卫生局负责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工作,制定和落实相关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减免政策,对医疗救助“一站式”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具体工作,配合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区广播电视台、《今日》报社等媒体以及各乡镇、胥各庄街道及各村(居)委会要积极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救助标准等,提高群众对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政策的认识程度,使这项惠民政策广泛知晓、深入人心。

(三)强化责任,严肃纪律。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救助相关规定,积极垫付资金,控制医疗费用,遵守医规医德,为救助对象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凡在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小病大医、等恶劣行为的,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9

*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大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中谋划社会组织工作,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背景下谋划社会救助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内谋划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在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谋划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环境下谋划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社会平衡稳定机制和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召开第二次全市民政会议、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总结表彰大会和慈善劝募大会,实施大区划调整、大救助运行和东进广场大工程建设。开通民生热线,举办首届民生论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兴化、其他市区和有条件的市区,分别达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2.5%和25%,人均月补差不低于55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兴化、其他市区和有条件的市区,分别达全市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22.5%和25%,人均月补差不低于120元。农村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标准达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兴化和黄桥老区的供养标准不低于40%;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5%。慈善超市城市覆盖率达90%。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0个。福利企业新安置残疾人就业800人。完成市慈善总会换届,成立慈善基金会,筹集慈善资金1亿元。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10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00个,发展社区民间组织100个,培育省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0个。重点优抚对象“一助一”结对帮扶率和住院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率100%,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95%。城区帮扶1000户;农村扶贫8000户,脱贫率70%以上。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室达96%,农村村镇老年活动室达92%。福利彩票全年销售2.3亿元,其中销售即开票突破1000万元。婚姻登记率99%,登记合格率100%。殡葬火化率99.8%。农村村民自治率98%,城市社区自治率94%。农村社区建成率兴化、泰兴不低于10%,其他市、区不低于30%。建成6个全省样板社区。

*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310工程”。简单地说就是:保障十类人群,开展十个探索,完成十项任务。

一、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十类困难群体,切实履行民政部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

1.保障10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基本生活。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自然增长,同步提高,确保该保的一户不漏,已保的一户不错,该发的一分不少,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2.保障15万城乡低保边缘人群的基本生活。实施临时救助和结对帮扶,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3.保障2.3万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让1.3万名五保老人住进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

4.保障日益增多的“空巢”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会福利机构,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菜单式服务。

5.保障受灾家庭特别是因灾伤亡家庭和因灾倒房家庭的基本生活。实施及时有效救助,确保他们的家庭成员有饭吃、有房住、有水喝、有衣穿、有病得到及时治疗。建立因灾死亡人员抚慰金制度,体现党和政府对因灾死亡人员家属的慰籍。

6.保障生活困难重病患者家庭的基本生活。及时实施重病医疗救助,提高救助标准。

7.保障1.5万重点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继续实施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推行“五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切实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给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及时发放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

8.保障残疾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他们的最低工资待遇,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9.保障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通过救助管理站,实施人性化救助,帮助受助对象尽快返乡与家人团聚。

10.保障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实施“蓝天计划”、“聆聪计划”、“心蕊行动”,帮助符合手术条件的儿童实施手术及康复治疗,建成市儿童福利院,为他们营造“天使乐园”。

二、适应时代要求,开展十个探索,努力实现民政工作“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

1.探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贫困家庭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大量城乡困难群众患病后因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因就医看病而负债累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是当前民政部门为民解困的重点内容。一是扩大救助范围。在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低收入的老年人、重病或重残人群、低保边缘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制定救助标准。针对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和基本医疗需求,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办法。三是建立救助管理办法。以住院救助为主,适当扩大救助病种,逐步取消病种限制,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尽量缩短办理时限,改进救助资金的结算办法,搞好医疗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慈善事业的衔接,使其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形成制度合力。

2.探索建立低保边缘人群救助制度。对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低于标准2倍的家庭、因大病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因不可抗因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及其他当地政府认定的应予救助对象,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将救助体系覆盖范围从绝对贫困群体拓展到相对贫困群体,有效缓解低保政策“炕边冷”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更多的困难群众。

3.探索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建立老人与养老服务站“点对点”双向联系平台;与老人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项目、服务范围、服务标准;以乡镇、街道或者市、区为单位,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与服务单位或服务人签订提供服务合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4.探索推行政会分开改革。出台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行业重组与改造,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行业协会的布局和结构。切实推进政会分开,引导和规范行业协会从职能、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彻底分开,促进行业协会依法独立运作。

5.探索建立社区民政组织。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契机,整合社区民政工作资源,建立社区民政工作站,实行几块牌子对外,一套班子办公,集社区双拥、社区优抚、社区救助、社区老龄、社区殡葬、社区慈善、社区养老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民政工作基层队伍薄弱的问题。

6.探索创新“一助一”活动形式。总结“一助一”活动以来的经验,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重点优抚对象家庭呈现的新特点,创新“一助一”活动形式,丰富“一助一”活动内容,培育“一助一”活动典型,提高“一助一”活动影响。

7.探索福利企业监管新途径。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和福利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企业接收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乡镇管理福利企业的能力弱化,我们要及时调整思路,用好用活政策杠杆,积极主动为福利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探索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落实残疾职工劳动合同的新途径。

8.探索逐步缩小城乡退役士兵安置差距的新方法。随着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比例的逐年提高,为缩小城乡退役士兵的安置差距提供了可能。当前,城乡退役士兵安置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置补偿金标准不一,二是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不一,三是待分配期间生活补助费标准不一。在现阶段要求彻底取消城乡安置差别还不可能,但可以探索途径,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经济补偿差距,为真正实现城乡安置一体化奠定基础。

9.探索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在组织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研究探索社会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选拔措施、考核评价方式、激励保障制度;研究探索民政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和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民政事业单位为基地,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尝试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工作。结合建立社区民政工作站引进或培养社工人才,有的放矢地探索和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领导决策提出参考意见。

10.探索网点即开票销售新模式。福利彩票销售的基本思路是:主攻即开票,巩固电脑票,盘活中福在线。一切为了销售,一切围绕销售,一切服务销售。以销售《泰州风采》即开票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组织即开票小规模销售。将即开票与电脑票捆绑式销售,让即开票进商场、进社区。

三、紧贴和谐社会目标,完成十项重点任务,努力践行民政部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建立社会大救助运行机制,力求在民生热线服务联动、整合救助资源、提升救助能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大救助管理体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切实履行大救助办公室组织、协调、综合职能。注重制度整合,努力抓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与灾民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的相互配套;努力促进各项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以及最低工资制度、再就业制度的相互衔接;努力推动各项制度内容和操作上的对接,使各项救助制度实现最大效能。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五保老人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开展创建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县活动。将“市民求助热线”更名为“民生热线”,并以此为窗口,全面掌握全市特别是市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状况和基本需求,为相关部门实施救助提供基础资料。积极做好享受城市廉租房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和协调机制。完成市慈善总会换届工作,建立市慈善基金会,组织大规模的慈善劝募活动,扩大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的社会影响。

2.建立五保老人幸福指数评价机制,力求在敬老院规范管理和五保供养经费自然增长上取得突破。以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础,以五保供养经费自然增长和医疗经费为重点,以五保老人的居住、医疗、饮食、服装、娱乐、心情、寿命等为内容,以敬老院的面积、环境、服务、副业、管理等为补充,提出量化的五保老人幸福指数,衡量五保老人的幸福程度和敬老院的管理水平,为五保对象创造一个幸福、美满、安乐、祥和、健康的晚年生活。

3.建立行业协会监管机制,力求在成立支柱产业协会和规范管理上取得突破。以健全组织为基础,以提升能力为主线,以培育扶持为手段,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制定社会组织发展规划,优化行业协会的布局和结构。明确社会组织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建立机电、造船、医药等行业协会,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发展,重点做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事业、生态环保、服务社区和服务“三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和培育。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以信息公开和承诺服务为抓手,引导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行为。继续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共同富裕。进一步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社区自治功能,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社区民间组织发展能力。加强民间组织活动监督管理。以民间组织管理法规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为抓手,建立财务审计制度,规范民间组织行为。

4.建立城乡社区发展联动机制,力求在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和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上取得突破。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0周年纪念活动和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把健全城市社区基层自治和农村村委会基层自治机制目标统一起来,把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一致起来。坚持城乡社区共同发展,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探索农村社区设置的范围、规模,农村社区建设的途径、步骤、形式和重点,农村社区建设与其他各项农村工作结合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符合实际的推进思路。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社区化”服务。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有效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理顺政府及其他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拓展社区服务,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加快推行社区管理服务社会化。推进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凸现民政部门在社区的牵头地位。出台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城乡社区建设标准,巩固“三务三公”活动成果,完善村务分开制度,推出城乡社区民主管理新模式。

5.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力求在四级联网、一网多用、双向互动上取得突破。以建设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以整合社区资源为手段,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建成海陵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区级、街镇、村居、特殊家庭四级网络体系。对基层党建、社会治安、民政保障、医疗卫生、求救求助等事务进行整合,实现办事项目的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一网处理,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建立特殊对象“点对点”双方互动系统,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大力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提高民政工作效率。全面开通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民政卫星会议系统和低保管理信息系统,年内要消灭民政网站(页)空白市、区,全面加快我市民政信息化发展步伐,为建设“数字民政”打好基础。

6.建立双拥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在丰富基层拥军和军民共建的形式与内容上取得突破。以创建双拥模范单位为抓手,进一步量化基层单位双拥工作考核指标,培育不同类型的双拥工作先进典型,提高双拥工作的影响力。创新军民共建单位活动形式,丰富军民共建内容,在军民共建文明单位、军民共育两用人才、军民共创和谐文化方面取得实效,在驻泰部队干部购置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和驻泰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上取得突破。完善重点优抚对象“五位一体”医疗保障机制,注意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落实好“两参”退役人员的各项补助政策。要稳妥做好退役人员的精神病评残工作,将其纳入到优待抚恤范围中来。完善退役士兵培训机制,使之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7.建立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机制,力求在总体规划和规范服务上取得突破。新建的市儿童福利院和市救助站投入运营。出台与城市发展规划相配套的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和地名规划,保障养老机构有序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以贯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为载体,推动社会各类福利机构完善硬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以不断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建立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地名资源、挖掘地名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启动“数字地名”工作,督促4个市在数字地名建设上有所突破。进一步推进姜堰、泰兴、兴化市政府驻地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工作。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构建和谐边界。积极巩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加强婚姻登记示范单位的动态管理,放大泰兴、靖江、兴化等市婚姻登记处示范效应,使姜堰、海陵2家登记机构成为省级婚姻登记示范单位。做好收养登记工作,收养登记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倡导殡仪文化,规范服务程序和服务礼仪,提高殡葬服务水平。开展公墓清理整顿工作,节约土地。针对“清明节”已定为法定假日的新情况,做好弘扬殡葬先进文化、改革丧葬陋习和群众祭奠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8.建立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动力机制,力求在政策配套、规范服务上取得突破。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坚持法制化、专业化、标准化相结合,提升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水平。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积极推进由补缺型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变,为老年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实现福利机构社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积极利用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专业化进程,引进专业社工、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创建全国老年工作先进市活动。适时设立“尊老金”,对高龄老人发放长寿补贴。加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夕阳事业成为朝阳产业。依托“明天计划”长效机制,注重残疾孤儿手术矫正和康复工作。创造条件让孤儿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切实解决流浪精神病人、智障人员、危重病人的救助、返乡和安置难问题。准确及时做好跨省、跨市申请救助人员的遣返上报和服务协调工作。靖江救助站要努力成为全国县级救助工作的典型。泰州救助站要完善内部管理,早日跨入省级“文明救助站”行列。

篇1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无疑是我们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基础,是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救灾救助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其他专项救助衔接配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很明显,社会救助地位和作用是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明确的。我们肩负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第一,要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主体救助制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都将长期存在,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主体救助制度,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效益,就是促进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当前,我们需积极争取农村低保保障的规模适度扩大,在多数地方实现应保尽保。要通过全面实施临时救助,缓解城乡困难群众遇到的突发临时性困难。要通过放开病种限制,提高医疗救助的可及性。

第二,要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核心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程度、正当要求的满足程度、合理意见的采纳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并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在困难群众申请城乡低保待遇时,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规定程序和工作规范,如实反映困难群众的合理诉状,一方面要坚持民主评议和公示,确保公开、公平。要从便民利民出发,适当简化医疗救助程序,提高医疗救助可得程度。要通过坚持“民主选贫”,把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到最困难的群众身上。要通过全面的社会化发放,把各类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地发放到广大救助对象手中。

第三,要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角度出发,着力建立社会救助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并相互适应,有机衔接,而且要求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救助工作不仅要稳定、持久地发挥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困难的作用,而且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积极研究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下大力气建立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建立物价上涨应急临时救助机制。同时加强城乡低保制度衔接,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之间衔接,以及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身份转换的衔接工作,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第四,要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根本方法的角度出发,统筹做好城市和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及利益关系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总体来讲,城市要快一些,保障水平要高一些,制度也完善一些,农村则相反。今后,要促进社会救助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健全农村救助制度。要尽快基本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适当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散居孤儿救助标准,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做好农村福利院维修改造工作,并积极推动农村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健全。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全省民政部门数年努力,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农村五保基本实现自愿条件下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对象得到妥善照顾的目标,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工作全面展开,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已经形成。全省常年生活救助对象超过了300万人,预计今年发放民政救助资金将达到35亿元。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全省社会救助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 题,比如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众没有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农村五保标准偏低,医疗救助可及性不够,很多低收入群众遇到突发性困难还得不到及时帮助,大多数地方基层工作网络比较薄弱,工作做得不细、不够规范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克难攻坚,争取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突破。

社会救助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今后,社会救助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努力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出发,以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加强典型引导,继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完善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其他专项救助衔接配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20xx年“以两个适度,四个全面”为工作重点,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精细,在精细中求效益,不断推进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一)适度扩大农村低保保障规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全省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超过140万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困难对象没有纳入保障范围。我们计划,20xx年全省再筹集资金1亿元,增加保障人数30万人,重点保障困难家庭中重病、重残、年老体弱、未成年人。将全省保障规模扩大到170万人,在多数地方实现应保尽保。

(二)适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建立健全农村福利院公益经费分配激励机制。尽管20xx年将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从1200元、800元提高到1500元和1000元,但仍然偏低。我们计划:20xx年将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800元、1300元,需争取财政新增预算6300万元。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福利院服务工作人员待遇,省政府同意全省按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人月平30元标准落实福利院公益经费。要使这项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必须通过定期考核,年底全面考核,按考核结果安排下达公益经费,以此建立健全公益经费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农村福利院内部管理水平。

(三)全面开展户籍制度改革条件下城市低保试点,推动城乡低保一体化。目前,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和“农业户口”户籍管理已不复存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在此条件下,城乡低保划分将由现在以“非农业人口”和“农业户口”转变为以“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为界定条件。在《城市低保条例》未修改之前,未雨绸缪,全面开展新户口登记条件下城市低保试点,为《城市低保条例》修改做好准备,推动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

(四)全面开展城镇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工作,积极推动专项救助向低收入群体延伸。目前,已经实施的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主要面对城乡低保对象,这不仅加大了城乡低保制度的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的不公平,事实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存在相同困难,需要予以专项救助。按照高于低保线一定的收入标准界定低收入家庭,为实施专项救助提供依据,从而推动专项救助制度向其他困难群众延伸。目前,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有350万人,城镇低收入人口预计超过300万人。低收入家庭界定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工作量大,需精心安排部署和有效组织实施。

(五)全面放开病种限制,提高医疗救助的可及性。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的条件基本具备。目前,已有部分单位放开救助病种限制,从明年开始,所有单位全部放开病种限制,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救助水平,完善医疗救助方式,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医疗救助可及和可得程度。

(六)全面开展临时救助,着力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临时性困难。城乡低保制度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困难对象基本生活给予稳定有效解决,但对突发性困难无能为力。通过建立和实施临时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众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遇到的突发性困难一次性给予临时救助,缓解他们的这样或那样临时困难,既是城乡低保制度有效补充,也有利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预计在今年11月,各市州、县(市、区)都将按照省厅要求制定出台临时救助制度或办法,大多数单位年内就可以实施,明年可全面实施。

三、创新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整体效能

经过10年努力和磨砺,虽然我省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城乡低保制度与城镇就业、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有待加强,医疗救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在部门协调配合方面亟待改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基层工作网络和工作平台建设有待整合等等,社会救助尚未真正成为一个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改进和完善有关政策、管理制度、工作措施、操作办法,使社会救助各项制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体,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

第一,从强化动态管理出发,建立城市低保与就业再就业联动工作机制。各地要在政府领导下,民政、劳动等部门加强协调和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民政部门着重加强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做好三类对象限期保障、求职登记后续保登记和核查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开展针对低保对象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双方互通情况和信息,实行人性化操作,对积极就业的低保对象扶上马,再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