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1 09:30: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一: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支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只有建设好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文化价值是隶属于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核心价值一脉相通,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所以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国家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有机整合的多元的价值体系,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贴近百姓,易为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明确了正确的道路,才不会迷失方向。其次,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入手,解决具体问题。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做到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以外,不仅要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努力践行,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牢牢把握辩证的理念,要将树立和践行活动贯穿到墙改工作和自身建设中去,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创未来生活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二:

社会主义社会,我个人的理解是“社会主义”是一个“家庭”的概念,再讲明白一点“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弟子规》里,第一句就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第一做到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姐妹爱护;然后再提升到第二,次谨信,言语谨慎,不要嘴没有把门的,乱讲一气,自己痛快了,不管别人的感受了;再提升到第三,泛爱众,就是说广泛地怜爱、亲爱、爱敬大众,这个就是孔子在《论语》里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进而做到第四,“而亲仁”——人,必须得有一颗宽恕的心、仁慈的心、仁爱的心。这颗心说的是,我们在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得有这样一个心境。

这个“心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弟子规》又有:“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人们都在一个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人都是同为一体的,同样包括动物和植物,大家都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就是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类才有希望。

人生有两个命:身命和慧命。二命是同位一体。慧命是心,身命是身体。心——思维,心念,想法,心出现问题,身体自然就出问题。这个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叫做“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我们往往不知道“慧命”的慧是智慧的慧。现在明白了,一切人文哲学和人文社会,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等等,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如果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人天天都是在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下生活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一定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施食不知其味,昏昏噩噩,迷迷糊糊”。久而久之,身体自然就会出毛病。身体不好,自然又会反馈给这种病态的思维——这也是牛顿的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一个人都具备了两个命——身命和慧命。那么,我们同样也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人类的自身无非也就是这个样子啦……什么样子呢?似乎就是一个基本上保持很固定的一个身躯,别人具备的所有的功能,我也基本上都具备,(当然特殊情况的人群,除外)只是让其继续成长、生长和发展下去,享尽天年,百岁乃去,也就可以了。

可是,我们有将如何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生长和发展下去哪?答案是,只有去改造这个“慧命”。所谓慧命,既是前面所讲述的解决“心”的问题,怎么办?转变自己的一些错位的、错误的、颠倒了的观念。

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先说说这个“观念”这两个字——如果将这两个字拆开,就是“又见今天的心”,有时候我们能够看见“昨天”的心,似乎还能够看见“明天”的心,可是永远也看不见伟大的今天的心。因此几乎天天是在痛苦、抑郁和烦恼中度过。

“观念”既是今天的心,总是看不见。看不见我们自己天天都在想什么,自己的心念、想法和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有一个“思想意思的能动性”理论,告诉我们什么呢?思想意思有内省的作用,进一步说,思维方式是有一定的能量的。这种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作用力非常强大。

譬如说:人,有善的、好的、美妙的思想、想法和心念,一定就会发出善的、好的、美妙的能量。换言之,如果是恶的、丑陋的、破坏性的思想、想法和心念,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恶的、丑陋的、破坏性的能量。长期在这种能量之中生活,好好想想,我们原本很健康的身体,会很自然地遭到了破坏。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很简单,试想,如果你去爱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定是心旷神怡、美妙无比,天天都想跟他(她)在一起聊天、吃饭、干活……反过来,如果你非常讨厌一个人,非常憎恨一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似乎像躲避眼镜蛇一样滴远离这个人。

所以说,“正心”是第一重要的。来自“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说“天下太平”的意思。那么如何正心呢?就是“又见今天的心”,把每天扭曲了的心态,修正到充满对自己周围的人,对自己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包括一切的陌生人的爱护上,让这种“爱”的能量给别人带来快乐……你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内心得到了一些快乐,或者必然产生一种幸福感。

这个信念和心念就叫做“改造慧命”,随之而来的自己的身心非常自自然然地会快乐健康起来了。

慧命,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智慧、用智慧的思维方式,先正心念,即正心。

智慧与聪明不仅仅是两码事儿,而且还有很多的区别:聪明是鸡蛋;智慧是地球。看不出来谁打谁小,你只能还算是聪明,不能说你有智慧。

这些智慧在《弟子规》的“泛爱众”篇里面有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道理就这么简单,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三:

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意义、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hujintao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其次,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在大学里虚度光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目前许多高校利用寒暑假开展的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服务山区和服务农村为重点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来填充和支撑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谓知识结构完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关键在于你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大学生还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观念,因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完善。这种偏向亟需纠正。没有全面发展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人文精神,你都是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地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要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体系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屏弃不良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争取在思想上力求先进。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全面的,应该是身心与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虽然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发展阶段,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素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上,人都应该是完整而均衡地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而畸形的人格,于个人、于社会均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2

——"三严三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学学院 13级本科生党支部 林辉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严三实"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

"三严三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标准。以党员干部为领头羊,带领全体党员甚至是所有人民,从实际出发,出谋策划,一切方针政策符合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创造经得起人民考研的成绩;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这是让每个公民具备"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前提,党员带头干,公民自然会向党靠拢,自然而然就"爱国"了。个人价值准则达标了,党领导人民自然就容易了,这时候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坚持用权为民,"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要遵纪守法、为政清廉、心中有法。整个社会才能在"法治"前提下,追求"自由",坚持"平等",对一切行为作出"公正"的判断。社会价值取向正确,人民当家作主,人人讲文明,人人都和谐,国家进一步繁荣富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三严"以什么为标准,"三实"以什么为准则,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都是为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都是为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目标。

"三严三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二者都是在当代中国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下提出来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把学习教育放在首位,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两者都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二者的目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中国梦",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有机整合的多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更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当代大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一代,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又是非常务实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有生存.成才.发展的要求,而崇尚自我又是大学生价值的重要特征。他们渴望社会所承认和接受,但有时候却不能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于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同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营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氛围。运用现实生活中具特点的先进事迹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当代大学生,要全面了解和学习先进、适于时代的价值观,不断使自己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改变以往不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是我们学校各种工作及德育的标尺,是培养学生的航标。学习优秀学校和教师的先进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关键。教育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有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树立起做人标准。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学习优秀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成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人。

我们要树立强烈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践行校园文化的任务中,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自觉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从“做人、学习、生活”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行为规范养成习惯等有较大的转变和提升,倡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可指导自己的行为。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合作、独立思考的品格,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如果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和载体,容易形成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局面,那么良好的文明习惯、优良传统及作风就不容易养成。在日常学习中,要强调对育人的影响,更要加强注重环境对成才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的养成教育,教育也是逐步影响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我们要树立一种观点:育人先立德,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个文明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修养,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体活动,让我们在践行活动中,深化认识,践行体会。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4

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党的一大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3、“三个倡导”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思考,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视角,在诠释上出现了不同表述。我阅读了施芝鸿先生的理解了解到:“三个倡导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而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让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也为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4、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位普通的公民,要努力践行和自觉要求这一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孔子云:人无信不立。要求公民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信待人。友善,要求公民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5

 

2014年在上海调研中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实现“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可以增强民众情感认同,提升大众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可以增强民众情感认同。社交媒体的日益兴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众为中心,让更多的民众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实现价值观理论与日常生活化的融合,增强民众的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可以提升大众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体现、发展和检验,一旦离开民众的现实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一个空洞的理论。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时时刻刻感染着人民群众,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的勤俭节约、踏实努力也同样激励着人民群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都大大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此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民众的传统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可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就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民众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可以随时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积极、健康、乐观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促进了党、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的交流,民众心声得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渗透落实,从而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面临现实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传播力、引导力不足。当今世界,关于话语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西方霸权主义的渗入,使得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差。尽管党和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和实践,但是在其社会化培育方面仍然呈现出薄弱之势,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手段落后,与民众生活“隔离”,缺乏培育的着力点,对民众的引导力也不强,进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真正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缺乏感染力、实践性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最终目标是引起社会民众的情感认同,提升大众思想观念,从而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发挥引领和学习的作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高其感染力,加强其实践性。然而现阶段我国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存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培育导向缺失的局面。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相关的基本制度仍需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碰撞和社会矛盾凸显,民众很难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塑造价值观。由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奖惩制度还很不完善,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未能充分体现。

 

要从载体、实践、制度等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

 

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载体。针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传播力、引导力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相关载体去帮助实现生活化培育的深入传播和积极引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培育水平。首先,营造良好的交流平台。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在于以人民为切入点,以人民为服务核心,所以要建立其以人民为主要受众的交流平台。另外,加强与民众之间的交流,组建基层走访小组,进而做到想民众所想,真正满足民众生活需求。其次,创建典型的舆论引导。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仅以简单的理论形式将很难引起民众的注意,只有利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才能从心理上感染他们、亲近他们。最后,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开发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品,更好地与民众文化消费融合,引导大众消费价值观,从而将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民众,使其在无形之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实践。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心中的感染力,提高认同感,从而使得民众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首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由于不同的区域、阶层以及职业存在性质和职责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以适应不同环境,凝聚社会思潮,达成价值统一。其次,丰富精神文明活动。精神文明活动的多样化有助于将温暖和爱心传递给需要服务的人,例如社区里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照顾失独老人活动等,都很好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设置老年大学、建设免费图书馆等提高老年人的知识水平,另外,还可以组织旅游活动,促使民众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培育新时代精神。简而言之,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性活动和精神文明活动,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优良状态。

 

要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制度。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首先,健全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涉及社会行为、关系、矛盾等多方面的问题,面对目前中国市场中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实现,促使文化传播方式和过程更加规范化,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培育不应是简单的理论教育,更应该是实践教育,基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提高民众的底气和骨气。其次,建立德法共治机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提升了民众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应在持续进行的宣传教育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模范引导的作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与民众日常融合。通过不断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逐步走向正轨,帮助民众养成自觉践行的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1、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起就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及媒体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实践和丰富,使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重视在国内的培养和完善,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的基础较为匮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并不应当只局限于国内的发展,而应当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寻求向外的发展途径,只有和其它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流,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的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成长的过程。对外传播不仅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范围和深层次的范围上进行交流和互动,还能够从中提取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其实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在和国外的价值观进行对话和交锋的过程中完善和丰富,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科学性。由于历史环境和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方都被放置在西方价值观的框架中进行解读。诸多国外的学者就认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甚至能够用来权衡他国文化的价值理念。虽然也有部分国外学者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秉承着客观的态度,然而因为受到了自身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发生误读和误解。如果我们还是依旧保持着不对外传播的态度和想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本质就无法得到科学而准确的认识。只有全面的、完整的和深层次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展现出来,才能够最终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3、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的积极传播和推广,不仅能够丰富全球的治理经验,还能够在解决全球性治理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魅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世界各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也逐渐加深。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等多种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都极为关注的全球治理问题。目前全球治理观念局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逻辑,大多学者在治理理念方面都离不开西方价值观中的“趋利避害”,其本质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是治标不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合理并极具包容性的价值观,它的传播不仅能够丰富全球治理观念,还能够为解决全球的发展问题贡献智慧,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成功,最主要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差异。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一词的限定。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不断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了促进中国繁荣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前提,只有不断的整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实现超越,才能够使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得到巩固。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财富。只有在?^承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合、创新,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让价值观更加具有中国的气概和风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中,中华民族只有合理、科学、全面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提取出具有长久效益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让民族文化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条件。

3、紧随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时代性,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只有跟紧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提出的课题才能够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的提出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和精神历史基础都是由当前社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要想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充分了解当代社会的历史条件,即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发挥鲜明的实践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而来的,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逐渐构成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要在复杂的价值现象中提取出本质和特征,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并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从实际出发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充分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后的重要策略。只有科学的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才能够构建出被广大群众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只有不断地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观念和特色,才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三、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策略

1、转变观念

长久以来,我国在和其它国家进行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自身传统文化、制度体系和价值观念缺乏自信心的现象。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毛泽东就曾经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然而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依旧存在。这部分人对于中国这几十年来辉煌的成就和发展视而不见,甚至于盲目的迷信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种现象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心不足的现象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交流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当前任务就是将重塑中国人的信心作为重要目标。要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成果,让人们清楚的看见当前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只有持续深入宣传中国的发展理念,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整合力量

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必然选择。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只有政府力量和民众行动得到统一,才能够使对外传播更加的顺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主体部分。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的网络电视、电子杂志和手机视频等新兴媒体出现。新兴媒体有着便捷、立体和快速等多种优点,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全体社会公众的支持。外界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印象通常都是通过民众的个人形象而推断出整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宣传社会公众群体。

3、立足实际

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才能够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实现全球化和大众化。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其它各国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缩短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话语距离。语言距离指的是两国之间学习语言的难易性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性。这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语言距离。尽量使用完整而准确语言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对方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而是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体系中,寻找到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群体。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对方听懂并理解,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60-04

作者简介:桑丽(1980- ),女,江西上饶人,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中共义乌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由于现有文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结构复杂、内容宏大,普通群众甚至领导干部难以掌握,因此凝练出简洁、易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句表述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基本达成共识。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以上三个视角,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作一述评,以期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前学术界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从理论意义看,现有研究着重从学科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建构出发,论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价值哲学等学科研究的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的重大意义。有学者认为,“对该课题的研究既可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使其更具体、更丰富,也可促进相关学科加深对经济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以及对价值观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1]。从现实意义看,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有学者指出“在任何社会群体内,核心价值观都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整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3];其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向深入。大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尚显概念冗长、结构复杂、内容宏大”[4],“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向深入,要尽快凝练出简洁明快、通俗深刻、易记便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语”。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它决定着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以及社会的认同。为此,学者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价值观是谁之价值观、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及其在文字表述方面的规定性。

(一)主体定位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国家。持该种观点的研究指出,“一种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分清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人民生活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应该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反映的是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要求”[6]。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国家也是公民。持该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韩庆祥,他认为,“我们所需建立的是‘面向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要针对并力求解决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根本问题,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7]。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分别从国家和公民两个主体的维度加以概括。持该种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多,代表性的人物是杨明。他认为,“基于国家这一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称之为主导价值观,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和规范意义的价值观念;基于公民这一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称之为共同价值观,能够深刻影响公民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念”[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现状

(一)总体进步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素养总体上有了提高。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处于加强的状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由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教育效果有所改善。在今后,如果进一步保持这种良好的趋势,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整体风貌。

(二)学生认识不够

虽然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改善了教学情况,学生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下,也逐渐更加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许多学生仍然认识不够。在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无法很好地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需要得到改善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许多学生有理论上的认识,在实践中认识并不全面。这一点就说明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不完善,学生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育,来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促进大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从教育和学生两方面人手,在改善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行实践。

二、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够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一个部分。需要在教育方面得到加强,让学生真正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实践。这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会懂得是非对错,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行为以及选择。

(二)有利于培养人才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需要具备相关素养,才能够顺利步人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为社会注入新鲜动力,才能够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素养提高的体现,能够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真正的人才,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三)能够宣扬社会正能量

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积极与消极的事物。大学生需要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才能在面对人生中的各个问题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策略

(一)加强教育

每个高校都有针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教育。虽然教育得到了展开,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提高成效,首先应通过加强教育,让学生从理论上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加强教育,就是需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利用情境教学、视频教学、人文教学法等,让学生真正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积极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加强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虽然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在理解方面存在不足,在实践方面也存在盲目性。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明确,落实到基本的实事上面,这样就能够真正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帮助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导致价值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全世界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核心价值的追求和价值观教育问题。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整合社会力量、调控非主流价值等功能,各国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价值取向,是检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价值尺度,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鲜明的“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地,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应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高职院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2.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度。

高职学生有其群体特殊性,价值观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高职学生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而且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如何引导高职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意志上是新形势下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的切入点,也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高职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并内化为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做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使他们思想得以保障、素质得以培养、能力得以发展,为成就人生价值打好基础,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于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基础工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彰显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追求,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坚定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国内外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启示

1.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评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价值观方面的危机已经研究出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影响较大的有“价值澄清”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等。一些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有三个共同特点:①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个人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②教育方式多样化。一般采取单向式的直接传授和灌输,或双向式的互动,很多国家通过熏陶、渲染社会公共环境及情景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大众认知领悟核心价值观,国外大学涉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都会以游戏和情景模拟活动等模式进行。此外,还注重通过发挥大众媒介宣传教育功能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③以本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创新发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与本国传统文化、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尽管背景不同、采取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不尽相同,但通过对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舆论传播中实施教化,对损害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价值意识和行为进行揭露,以有力地维护本国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和地位。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主要有:①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②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③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国内核心价值观教育评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两种价值体系的力量对比与消长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退。自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以来,各学者和高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二是相关关系的分析,三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特定背景下进行研究。虽然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高职院校较为突出:①重技能轻理论,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不多;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单一、手段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亟待增强;③研究对象大多为学生群体,忽略对高校领导、教师层面的研究。从现状看,某些高职院校仍然重视的是办学规模等硬指标,注重运用管理手段形成教学、学习秩序,忽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师生的觉悟和素质,没有形成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氛围,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有必要适应新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根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成果融入高职教育实践之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按照新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应将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养成相统一,探索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引导高职院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思政课堂主渠道培育途径。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观,积极探索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运用新手段,构建新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尤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颇具颠覆性的概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使他们的思想得以保障、素质得以培养、能力得以发展,为成就人生价值打好基础。

2.专业教学渗透培育途径。

传统观念认为,专业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学中也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专业课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信念、爱国情怀、爱岗敬业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总之,通过专业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拓展教育渠道,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连续性。

3.实践教学环节培育途径。

实践教学是“知”与“行”的教学,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延伸到实践教学场所,通过规范实习工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实践操作的真实教育氛围,激发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意识与遵守纪律的团队精神,在增强他们职业技能的同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4.第二课堂培育途径。

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如我校近年来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精心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宣传栏、板报等文化传播载体,宣传“酃”、“敬业”、“诚信”、“和谐”等基本价值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有利于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提升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要顺应新形势要求,坚持主渠道与多途径相结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也要加强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载体、活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高职院校实现高校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燕.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途径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4,(01).

[2]黄启红.关于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4,(39).

[3]郑瑞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师德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伸、拓展和升华,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其中就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向更大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青年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极为重要的群体和对象,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将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机制,以期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培育和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未来我们的整个社会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也意味着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一项更为重要的前提性、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现在,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的主体力量和有生力量,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青年教师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高度认同,决定了他们能否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立德树人。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达到高度认同并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又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属性和实践价值有没有深刻理解。因此,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领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视野和高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旨,尤其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三个倡导”简洁而准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与要求,是价值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社会整体层面的价值观,也是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观,是整个中华民族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和实践价值。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才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当先受教育,对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主力军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特别是能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观念自觉,是其能否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前提。反观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和思想实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难度上前所未有地加大。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抓紧对高等学校中这支不可忽视的,既影响着当下人才培养质量、也事关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培育,引领他们在日益复杂而又多元的种种价值观的碰撞中走向清晰而坚定,构筑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度决定观念、视野决定态度。若要使得推进和引领高校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卓有成效,则要求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过程中,一定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和视野,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这种认同获得强大的思想先导和坚实的理论引领。很显然,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和挑战,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青年教师,才能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植深厚的师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从根本上讲,高校青年教师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和视野领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把观念自觉化作行动自觉,投身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中。其次,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凝练,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极为凝练而生动地表达出这一崇高目标和美好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从以上意义上讲,要使培育高校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收到实效,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理论是要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只有真正外化于行动才有实际意义。因此,花大气力引导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和平台,使其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依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同落实到其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引领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若想卓有成效,理论上的学习不可或缺。如何使青年教师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练及其大力践行的重大意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实践与进程的内在关联,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何以必然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何以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续引领以及青年教师如何真正将这种认同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现实意义所在。充分调动高校青年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为其提供平台和机会。青年教师有着和学生相类似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较为抽象的理论学习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感性、动态的活动,那些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往往更能吸引青年教师的参与。因此,高校在培育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开阔其视野、开发其兴趣、唤起其潜能,这不仅能培育、引领其认同,检验、深化其认同成果,而且有助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得到固化和升华,从而对其自身成长乃至职业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可以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共同设立较为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基地,把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拓展、延伸到众多领域,获取更为多样的实践体验,从而使青年教师不仅在理论意义上,而且在实践价值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机制

大力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此除了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引导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的工作,还要着力做好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使其配套联动、相互促进,从而形成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工作机制。

1.强化硬任务意识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部的数据来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高校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60%。”[1]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者群体,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身也处在快速的成长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西方思潮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干扰以及工作生活的压力等原因,少数人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转、职业道德淡化、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为迫切与重要。因此,高校需要把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并自觉强化这种硬任务意识。在学校工作中,高校不应把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视为可做可不做、做得好些更好而做得差点也无所谓的工作,也不应把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仅仅作为常规工作来抓,而应该把它提升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把它持之以恒地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任务来完成。对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常抓、实抓,抓出成效。高校要切切实实地担负起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要使命,开拓有效途径、探索科学方法,使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环节,其好坏决定着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应在党委的领导下,由宣传部牵头组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组织机构,并形成培育合力。这种组织机构是一个系统,既包括统筹规划全局的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导小组,也包括各处室、各教学单位甚至各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的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机构。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特点和处事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组织机构要责任明确、分工科学、各司其职、沟通顺畅,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生动活泼地得以开展。这方面,要发挥好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主要是要制定好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总体和长远规划,部署和检查各项培育工作任务,编制核心价值观培育简报,宣传学习和践行的典型人物。高校各部门的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组织要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培育活动。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党政要紧密配合。党政领导要经常检查、督促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解决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建立培育和激励制度

制度具有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2]。我们“应积极地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用制度的权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和长期化。”[3]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更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育和激励制度。具体地说,需要建立学习制度、渗透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与汇报制度等。通过学习制度的建立,保障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得以入耳、入脑、入心。通过渗透制度的建立,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环境和制度本身,让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自觉践行。要高度重视督导、检查和评估的制度和工作,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位,不敷衍。应通过激励引导、典型示范等方面制度的建立,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青年教师的行为具有可评价性,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评价他们的行为,当他们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可以受到适度的表彰和奖励。通过这种激励引领,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反过来,对于某些在行为上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可以给予教育、批评,甚至可以将其行为记录到个人考核档案中,并将奖惩结果作为评优、晋升考核时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思,进而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应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激励制度,推动和保障青年教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纳入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5]62学校文化乃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且日臻丰富的师生教育实践与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和[6]。学校文化具有引导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态度和行为作风。学校文化具有规范作用,一旦学校文化形成,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它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观和行动之中。应积极把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文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来增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毫无疑问,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成为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让学校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让学校文化成为引导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要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的形式时时处处在青年教师的身边,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可以综合运用学校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微博、微信、会议和宣传栏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依托在青年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活动,如博文评选、影片欣赏、朗诵会、文艺汇演等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有效利用诸如传统节日、重要事件或人物纪念日等,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展一些主题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诸如校歌、校训、校徽等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这些都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从而大大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5.融入师德建设

高尚的师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磨练、砥砺从而走向成熟。高尚师德是教师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良好精神面貌最集中的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与学生、与社会关系时表现出的个人品德。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青年教师同样是重点工作对象。因此,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也须融入到师德建设当中,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同时,促进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在新入职青年教师师德培训及日常青年教师师德培训中,应重点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对青年教师师德进行考评时,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考评重点,甚至可以实行“一票否决”。此外,在师德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师德标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青年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要寻找师德典型尤其是青年典型,并在校园内对这些师德方面的先进人物进行经常性宣传,用这些身边实实在在的先进人物引领青年教师、教育青年教师,促使其也投身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队伍中。

三、结语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7]。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8]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科学的机制长期培育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华文.如何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2-19(2).

[2]李娟,王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浅析[J].人民论坛,2013(13):1-5.

[3]张慧欣,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2015(10):12-1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01].

[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