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30:54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例如,强调决不搞私有化,但也不是搞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样特殊的国情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行,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2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同志提出的。自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政治学研究院的老师生动详细的一课,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廓清道路上的种种疑难。在实践中做好一切,充分肯定和证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能动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发展中总会存在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也必然要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刚结束的“两会”中,“民生”成为重要主题,出现了一些关键词,如:幸福、医改攻坚、保障性住房、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平稳物价、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些都反映党章网了繁荣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国情和国际大背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开创新局面。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国强民之路,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在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党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主动的精神,积极把握新机遇,沉着应对新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国际化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重要态势

(一)国际化是与全球化相联系的一种世界潮流,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并同时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性现象

从超越国家界限而相互联系来说,国际化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全球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侧重于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超越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和地理分割,趋于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每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和适应全球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参与和适应的过程反过来又会推进国际化进程,这是一种现实和循序渐进的选择。在全球化中推进国际化,在国际化中参与全球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世界日益紧密联系的过程。可以说,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变动和浪潮之中,就其态势来说,是无法阻挡和躲避的。

(二)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国境线之内,而是日益广泛地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需要更多地通过这种联系来谋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离不开”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更加紧密地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外部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也明显增大。突出地表现为对外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外人员交往和流动越来越多、文化和科技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等。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也愈益广泛地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国境线之内,而是日益广泛地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的联系等,需要更多地通过这些联系来谋取和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并将更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制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既独立自主、立足国情,又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在继续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同时,需要有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市场、资源等条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处理,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中国自身实际,紧密地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动向,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成功开辟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全面而系统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科学内涵。

(一)它是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也就是说,人们创造历史、发展现实只能在既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要超越或丢弃历史条件,那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确立正确的发展道路都必须考虑本国国情,如果脱离本国国情,再好的发展道路也会走入歧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它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发展前进的道路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党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力量,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才能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三)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方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这些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的根本依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道路,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道路。

(四)它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目标的本质要求。其中,“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始终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伴随。我们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造福于全体人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国际化潮流的辩证关系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国际化潮流的辩证关系,坚持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密切关注和努力跟上时展的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注重结合我国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随时关注时展的潮流。紧紧瞄准世界生产力、科技、文化等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使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党的实践经验证明,凡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国情并深刻理解所处时展的潮流,就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合客观需要的战略方针,并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否则,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二)始终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也善于应对世界各种风险和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在较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通过世代传承积淀在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大变革的今天,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将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的文化发展必须面向世界,把历史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尤其是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我们面对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着眼大局,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地应对世界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拒绝照搬国外各种模式,也善于大胆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的发展模式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确定自己的社会发展模式时必须以本国的国情为出发点,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脱离本国实际的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实现发展,而且最终还会使本国深陷困境。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和一成不变的,每种模式各有长短。且需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我党正是立足我国国情,尊重全国各族人民的选择,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目标,寻找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国际化进程中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开放性的、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和融合的社会主义;同时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会用国际化的视野看事情,理智而全面地分析国际国内局势,在国际化进程中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对历经艰辛终于找到的正确道路,必须倍加珍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为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在本世纪还要用十几年时间,下世纪还要用三五十年时间,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形成的,是一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走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志强调指出:“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对于历经艰辛终于找到的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二)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力源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改革的实质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新体制。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使中国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之中,全面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在求同存异中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形成和发展起来,它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为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事实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起步与发展。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坚定信念,排除万难,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明确地向世界表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社会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也离不开中国的和平发展。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同时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崇高追求,符合时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同国际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处于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清醒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和世界潮流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有利条件,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真正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要充分发挥国内资源优势并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在国际、国内资源的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充分估量国际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在深刻变动的国际格局中赢得主动。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把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思考,特别注意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方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我们国家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始终占据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85页。

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第206页。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4

(一)只有抓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时期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选》第五卷,373页)。告诫我们,不仅要看到许许多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背后的本质上去理解和认识它们。只有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个社会基本矛盾去把握和分析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才可能真正认识到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本质,因此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今天我们许多同志,虽然也能指出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象,但是,我们却往往不能象当年那样,透过现象看到矛盾背后真正的本质问题,因此就很难找到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现在我们一些专家学者一会儿这个方案,一会儿那个方案,又是收入比率,又是基尼系数,又是多少次分配等等,但因为只就分配谈分配,而看不到分配背后的生产关系问题,看不到所有制问题,所以越研究好象问题越难解决。同时现在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中又惊奇地发现,时代是基尼系数最低的年代,而且是一个非常低的年代,也就是说时代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最小,而且是非常小的年代。当年领导人民不断深化生产关系的革命,不断深化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革命,旧中国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断地得到改造,所以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等等都是趋于缩小。还有像贪污腐败,社会风气,社会保障等都是这样,一研究才知道,在时代,这些重大社会问题都解决的非常好。但是这些问题在今天好象却很难解决。如果说物质条件,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现在比当年要好许多。然而,由于我们今天往往不能象那样看到矛盾和问题背后的本质,所以我们往往不能找到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向学习。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不同时代体现为不同的社会关系矛盾,也就是在不同时代体现为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的矛盾。在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后,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为三座大山与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从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特定基本矛盾去把握和认识诸多社会矛盾的本质,也就是从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去把握和认识这个历史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的本质。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要懂得诸多社会矛盾的本质,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去分析和认识其它这些矛盾。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一直在辩论。尽管这个问题对我们不知讲了多少遍,但是无产阶级革命有一个思想理论上的特点,就是它的最根本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总要随着革命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反反复复地进行辩论。因为只有反反复复地随着革命实践进行辩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思想才能被我们越来越多的革命群众所了解和掌握,才能被我们越来越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群众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指出,“民主革命是经过长期辩论的”,“经过长时期精神准备”,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也是要经过广泛辩论的(《毛选》第五卷,443,447页)。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革命理论,会随着革命的发展辩论下去。

首先对要不要找出主要矛盾就有争论。有些人以“有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为名,反对在诸多社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这种认识很象当年五.四时期胡适所鼓吹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例如在当年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时候,有些同志就认为,对待农村发展问题,只要对农民“好行小惠”就足够了。甚至提倡“四大自由”,“确保私有”。针对这些情况,指出:“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说,要把对农民的帮助“跟总路线、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那就不同了,就不是小惠了”(《毛选》第五卷,120页)。还说:“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毛选》第五卷,120页)。

事实上,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对待诸多社会问题,都是要从自己的世界观抓主要矛盾的,“纲举目张”,古已有之,就说明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无产阶级的发明。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所谓“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不过是要把其背后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掩盖起来。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行政学,经济学等等,有些表明上也是好像“有什么矛盾就研究什么矛盾”。而事实上这是把现存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永久化,固定化,是限制人们在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关系中来“研究些问题”。而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政权之后,则是要在逐步限制,改造,和破除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过程中来解决社会问题。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反复告诫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一个什么范围的革命,是一些什么阶级之间的斗争呢?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毛选》第五卷,483页)。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资产阶级则要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则要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维护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此社会发展中的最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然主要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必然体现为这两个阶级要走不同道路的矛盾。因此,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那么,是不是不抓社会主要矛盾,其它各种社会问题也能解决?根本说来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把社会问题与这些问题所发生其中的具体时代的社会关系矛盾联系起来分析,就变成抽象地和形而上学地谈论这些问题了。例如,大概自有阶级以来,就有穷人看不起病这个问题。但是,在不同的阶级社会历史阶段,这个问题带有不同的主要社会矛盾的性质。在奴隶制社会,这个问题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这个当时主要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反映。在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则主要是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阶级这个主要矛盾的表现和反映。到了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时代演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穷人看不起病,则是三座大山与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这个主要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反映。在那些剥削阶级统治的时代,尽管也不乏如扁鹊,华佗一类的神医,尽管也有如李时珍那样伟大的药学家,也会有一些什么赈济穷人的措施,但是,穷人看不起病这个问题,在那些时代,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因为那些时代的剥削统治者们,是不可能面对那些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而如果不是把穷人看不起病这个问题,放在每个时代具体的社会关系矛盾中进行研究,如果只是抽象地和形而上学地谈论这个问题,则根本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解释,更不要说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到了中国六忆神州尽舜尧的社会主义时期,事情就大不一样。谁都知道,当年为了彻底改变农村和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他反复强调“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指出,农村缺医少药,是旧医疗卫生制度只能为少数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资本主义城乡差别问题,是一个资本主义城乡社会关系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表现。看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抓住这个问题背后的纲目关系,也就找到了从主要矛盾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的这些分析和为解决农村卫生工作制定的指导措施,集中体现在一个后来被称为“六.二六”的指示中。在那个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医疗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城乡医疗关系之后,广大城市医务人员纷纷响应,和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农村缺医少药的地方安家落户。在1970年左右,全国大中城市中有大约一半的医务人员下放到农村。在那之前,当时的农村大多只有一个设备简陋,三,五个人的卫生所,别说看大病,就是小伤小病也往往不能处理。但是,从1969年,也就是三,四年的工夫,大部分的公社医院都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都有了手术室,化验室,病房,X光室,甚至还有小药厂等等。不仅常见病都能看,而且动大手术,看大病大多都能在公社医院解决。更重要的是,依托当时的集体经济,农村农民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公社医院再大再好,也不如赤脚医生就守在农民的家门口,而且他们不脱离农民,不脱离劳动,又大多懂得本地的医药文化,又不需要政府太多的钱,农民看病又很便宜,所以医患关系等等都非常好。任何今日看过病的人都懂得,看病可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问题。别说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是所谓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办法解决人民的医疗问题。西方那些所谓福利国家的医疗体制,不是正在一个一个的破产吗?如今医疗问题甚至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死结。而当年带领人民,却在一个贫穷的第三世界大国解决了几亿农民的看病问题。这就难怪人民把他看作大救星,这就难怪联合国当年向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推广中国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BarefootDoctor),成为了在世界许多地方家喻户晓的国际语汇。当我们时常从一些来自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们那里,听到他们国家中的“赤脚医生”的情况时(比如印度的赤脚医生),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因为谁都知道,赤脚医生是领导的中国人民做出的,对中国和世界社会发展都有意义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但我们往往同时又感到难过,因为今日在赤脚医生的故乡,赤脚医生倒好像已经成了遥远的传说。

因为,在逝世之后,有许多人又不想讲什么社会主义了,好像不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个主要矛盾也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例如农民的看病医疗问题,后来有不少人认为,也许不讲什么主义,倒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事实是,伴随着许多人的这种想法,是不几年后,几乎所有当年下放农村的医务人员都跑回大城市里去了。有许多本来已经建设的不错的农村医院,又回到原来三,五个人的卫生所情况去了。许多医疗设备被变卖,甚至要靠与卫生工作毫不沾边的副业来维持生计。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散,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很快成了历史名词。应该说,这些年,人们还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在农村卫生工作上,但是,不但没能在七十年代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而是农民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情况又重新出现并变得严重起来。近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说,目前城乡医疗卫生的鸿沟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却只有很少的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源。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几,几乎90%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1月21日,第五版)。

从许多像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就能看出,能不能抓住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这个主要矛盾,对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是至关重要。抓住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在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和社会关系上寻找真正创新的解决办法,因为在资产阶级旧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是不可能找到什么真正的新办法的。现在不是提倡“创新型社会”吗?而事实上,时代才是真正的创新型社会。人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陆相成油田理论,人工合成胰岛素等等)就都是在时明的。中国在时代远远不止这四大发明。在时代,新鲜事物从群众中不断涌现。尤其是那些直接显示了新的社会关系力量的发明,如赤脚医生,两参一改三结合,学习雷锋等等,许多成为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样板。中国人民在时代何以有那么巨大的创造力?这些发明都集中在时代,难道都是偶然的巧合吗?显然不是。在那个伟大的时代,中国人民在的领导下,抓住了社会主义这个真理,抓住了社会主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崭新的社会关系,所以才会在重重困难面前,在许许多多严重的问题和矛盾目前,显示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二)到底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力量?

依靠多数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还是依靠少数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阶级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群众路线,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阶级的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什么叫群众路线?说就是“发动群众搞阶级斗争,在斗争中教育人民群众”(《毛选》第五卷,322,323页)。曾反复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毛选》第五卷,454,459,460页)。按照对社会主义时期各种矛盾的分析,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因此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的过程,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过程,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和革命的过程。指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广大工农劳动群众,有着强烈的社会主义根本愿望和要求,有着极大的搞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因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亿万工农劳动群众,是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一切问题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而我们有些人一说要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就往往只想到物质条件,想到钱,想到洋钱洋人,想到什么基金什么援助,想到各种各样资产阶级教科书中的救世方案,想到专家学者,想到国际名人名流等等。而一提工农大众,则就只有“弱势群体”四个字。在一些人看来,工农劳动群众不过是一群等待社会救济的叫花子。有些人甚至是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讽刺的那样,“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他们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与其它阶级的社会主义混为一谈,把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变为接受恩赐和施舍的慈善事业。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结果,是他们只在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是他们根本不可能看到社会矛盾和问题背后的革命因素,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看到革命人民群众,特别是亿万工农大众的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所以,能不能看到社会矛盾和问题背后的革命因素,看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看到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相信不相信群众路线的关键,是依靠少数人还是依靠多数人关键。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是非常落后的。人民群众普遍非常贫穷,人均GDP是全世界最低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在1950年还不到35岁,五亿人口中几乎90%的人不识字,缺少经济资源和失业困扰着我们的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疾病泛滥,落后的卫生条件,以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黑社会等社会丑恶现象都非常严重。当时面对这些严重困难,许多人也是没有信心。对于中国近代的贫穷和社会发展落后,直到今天都存在着各种各样错误的解释,什么人口太多啦,什么文化劣根啦,什么黄土文明啦等等。但是从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那时起,就一直反复向我们指出这个问题背后的真正的本质原因,就是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又一次指出,人民生活水平当时还比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被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人压迫剥削了一百多年,变成一个很穷的国家”(《毛选》第五卷,381页)。由于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殖民地地位,反复指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中国人民要获得解放,就不可能走旧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道路,因为那样的革命不可能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不可能坚决地反对中国附庸帝国主义的阶级和阶层,不可能改变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国内阶级关系,不可能改变国际上依附帝国主义和受帝国主义剥削压迫的对外关系。中国的解放和发展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也就是说其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本质,是中国人民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代替旧制度的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中国会富强起来,中国的地位会提高起来。“在这里,决定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奋斗”(《毛选》第五卷,398页)。总是能看到中国社会蕴藏着的巨大的社会主义力量,总是能看到中国人民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愿望。总是向人民指出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切社会关系,才能使中国社会在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巨大的发展。也就是说,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伟大力量,在于蕴藏在亿万中国人民中的要搞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60页)。告诉我们,亿万贫苦的工农大众,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就能成为要搞社会主义的伟大革命阶级,就能成为改天换地的巨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这个思想,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毛选》第五卷,373页)这句震撼每一个真正中国人心灵的话概括起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在时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力量所在。

在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人民不仅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欣欣向荣,而且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当为了人民鞠躬尽瘁在1976年逝世的时候,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二十多年前1950年的不到35岁,提高到68岁。中国人的识字率已从10%几提高到80%。1976年全国在学校的学生总数,一直到十五年后(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记录。旧社会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丑恶,早已荡然无存。而各种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时代都被许多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而今日许多贪污腐败的大案要案,在那时简直会被当成是天方夜谭。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是靠少数人的救世方案,不是靠有钱人的施舍恩赐,不是只等待条件具备,不是样样要向西方社会看齐,一句话,不是在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寻找救世良方,而是看到社会问题和矛盾背后巨大的革命性力量。这个力量就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成为了革命阶级的亿万工农劳动群众,这个力量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写了第三章,以批判各种各样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那些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最多只是对千疮百孔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修补,它们都无法超出资产阶级或其它剥削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无法使无产阶级以及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结论是,“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2页)。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就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非常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能够真正获得解放的道路,才能发挥工农大众搞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作用。

应当指出,确定工农大众阶级的社会主义主力军地位,并不是对其它的社会力量和物质条件加以排斥。相反,只有在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其它社会力量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例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等章节中,指出,恰恰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其它社会力量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总之,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主要和关键的力量,来自于亿万工农劳动阶级,来自于他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性。其它社会阶层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不仅有益于社会主义,而且也有益于这些阶层自己必然的历史改造进程。

(三)弄清矛盾范畴之间的关系,纠正错误认识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向我们阐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各种矛盾范畴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与种种具体社会矛盾的关系,人民内部与敌我两类不同矛盾之间的转化关系,非对抗性与对抗性两类矛盾之间的转化关系,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两类矛盾与非对抗性和对抗性两类矛盾的关系等等。弄清这些矛盾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甚至是流行的一些对这些关系的曲解,说明要弄懂论述的这些关系,特别是前面三个矛盾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明对这些关系我们还有待认真深入地学习对它们的论述。

(1)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走什么道路上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为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为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的矛盾。在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部分之后,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为三座大山与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由于旧中国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了胜利,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而不是为了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从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后,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核心问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同志却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更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全建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已经没有什么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东西了。除了革命结束论,还有一种革命过头论,或曰“补课论”,认为革命已经革过了头。认为中国还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认为如果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有什么不相适应,那是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关系的革命。因此认为革命应该倒退,中国应该补上资本主义的课。

对这些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才刚刚建立,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毛选》第五卷,374页)。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而且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并指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社会关系(《毛选》第五卷,443,444,319页)。所以,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事实上我们当年所说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造。很显然,所有权不等于所有制,更不等于全部生产关系,更不等于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全部社会关系。即便是有一天资本家都没有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却还会长期存在,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这就是列宁和说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意思。的社会主义继续革命论,就是指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采取限制,利用,改造,和最终铲除的长期历史过程。把取得所有权和政权当成革命的终结,是把无产阶级革命混同与其它阶级的革命。指出:“从来的革命,除了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制那一次是以剥削制度代替非剥削制度以为,其余的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为其结果的。只有我们,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是以最后消灭任何剥削制度和任何阶级为目标的革命”(《毛选》第五卷,166页)。还说“一九五七年宣言说得好:‘对工人阶级说来,取得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而不是革命的终结’”(见《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

而“补课论”,则显然是没有弄懂为什么中国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早就指出,并不是什么中国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而恰恰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部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作为帝国主义附庸,并被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的道路,这就是旧中国的情况。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中国要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专政,那只是类似于1927年中国资产阶级的基马尔主义幻想。

(2)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之间的关系。

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之间的范畴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简单地等同于敌我矛盾,而把人民内部矛盾等同于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关的矛盾。例如,两年前有篇讨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著作的文章就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后,“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很明显,在这个说法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完全无关的两个矛盾范畴,而且“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这显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与这个主要矛盾的两类表现形式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关系搞错了。在一九五七年一月曾明确指出:“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毛选》第五卷,357页)。非常显然,我们许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的阐述大相径庭的。于是,在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的时候,就出现一提阶级斗争就以为是敌我矛盾(或是只在敌我矛盾中搞阶级斗争)的倾向,或者是把所有阶级斗争问题(包括表现在人民内部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都当作敌我矛盾来对待的错误倾向。而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时期,又出现把人民内部矛盾说成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斗争毫不相干,从而完全否认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错误倾向。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一是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同时又强调人民内部矛盾,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方法。的这两个强调不是要(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把这两个问题对立起来,而是恰恰要说明“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就是说,大量的表现和反映在人民内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之间的范畴关系,对能不能真正抓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个主要矛盾是至关重要,对能不能处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弄清主要矛盾与两类矛盾之间的范畴关系,才能把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论点的逻辑关系弄明白,这些基本论点是:一,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其核心问题是围绕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二,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的和大量的是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三,解决这样的人民矛盾,主要是为了弄清是非(即围绕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问题),而不是为了划分敌我,。四,因此必须以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五,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还有些人认为,在人民内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继续在一切社会关系方面对资产阶级进行革命会惹起更多的社会矛盾。但事实上,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那才是非常危险的。针对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其它一些东欧国家的问题,反复指出,其基本问题就是那里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没有搞好,没有在阶级斗争中教育好和训练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队伍,所以是“自食其果”(《毛选》第五卷,323,357,376页)。还有像前苏联的赫鲁晓夫在1956年搞了修正主义的秘密报告,1961年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彻底否认社会主义时期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三十年后不仅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并没有在所谓的“新思维”中得到解决,而是这些矛盾反而激化到了对抗性的程度。最后以苏联的解体,整个东欧的混乱和社会大倒退结束了没有阶级斗争的神话。联系到我国这些年的许多问题,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等,都证明继续进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继续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进行限制,改造和革命,是社会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3)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与其它社会矛盾的关系。

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其它社会矛盾的关系,反复向我们指出它们是纲与目之间的关系,是诸多社会矛盾受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定和制约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和反映在种种社会矛盾中的关系。但是有些人以研究具体矛盾为由,说抓主要矛盾会妨碍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反对抓主要矛盾。还有些人是架空主要矛盾,虽然口头上也说用马列主义思想来指导,而实际上并不用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去指导解决具体问题,所以也是割断了纲目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中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实行的基本原则作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奋斗历史中,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牢记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导,即他们的理论始终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僵化的教条,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根据时代和国情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就会背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脱离时展和本国国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将会出现不同的民族或国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展的伟大范例。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我们一方面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实践。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党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忠实继承者,也是结合中国实际开辟社会主义新境界的发展创造者。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

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唯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富强中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一如既往,奋力开拓,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地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中,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得到了丰厚实惠,看到了美好前景,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走这条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意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在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更好地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标准。我们党要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其指导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一个始终不渝”与“四个坚定不移”,二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对“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自觉实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6

——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思想例释

编者按

金秋十月,党旗飘飘,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总书记在会上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把十七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从即日起,本刊将陆续开辟“学习十七大精神专稿”、“学习十七大报告百问百答”等专栏、策划新专版,以重头文章、访谈、话题等多种形式,对十七大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解读,以帮助人们把握十七大的主题,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人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事业上来。

总书记在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崭新追求,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初读报告摘要稿,大为振奋,笔录报告中的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新思想,是为学习十七大精神的粗浅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虽是人们熟知的概念,但在十七大报告中内涵更新更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我党以往文献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比,十七大报告首次更加全面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概念的全面阐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合乎中国国情、更有中国特色,前景更广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我国自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经济工作的一个方针,这一方针的落实,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使经济可持续增长,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这几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投资拉动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所固化,信贷过多、投资过多等老问题反复显现,一度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由偏快向过热趋势。解决这些问题,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难以彻底奏效的。因此,必然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新方针、新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实现过去所强调的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还有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在我国社会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伴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而业已展开的一项新工作,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等。首次写进党的报告,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问题,把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相协调、相统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能否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事关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能否得到激发,民族素质、民族凝聚力和精神风貌与日提高。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平等保护物权是支撑现代市场体系的一条铁则,十七大报告首次确认之,这条铁则有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时空,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铁律。平等保护物权实质是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过去我们虽然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过分甚至于极端强调国家利益的保护而忽略轻视甚至否定对私人利益的保护,这种偏差致使近些年来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方面非法损害农民以及其他公民的利益,由此激化了一些社会矛盾,产生不少腐败行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平衡是中国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我们常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反过来想,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小河没水大河也要干。只有国家和个人的财富都增加了,国家才能强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是互为条件的。

●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落实统筹兼顾发展方针的一个着力点。缩小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所能享受到的道路、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差距,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阶段性任务。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这是我党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么重要的文献中加以明确的新策,也是对日益活跃的基金、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炒金、租赁等民众理财需求的理性回应。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产品经济为基础(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资本经济作为加速器(信用和信心为基础)的时代,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性日趋突出,建立在这些特性之上的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除了尊重初次和再次分配规则,还得充分把握财产性收入特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富裕。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公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历来为我党所重视。报告写道:“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此论新意在于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适时总结十六大以来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和“扩大”的实践经验,向着“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全方位推开,表明了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点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度、广度和效率上同时得到重视。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文化领域的必然体现。由于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属性,是在改革开放和思想上拨乱反正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在少数人的认识上并没有得到重视,又因为文化事业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性,其特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使人们对文化领域的改革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因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写进十七大报告,既使紧锣密鼓的文化体制改革向前推进,又起着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作用。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和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的体现,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今天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成为维系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人们常言叶落归根,这不单纯是地理意义上的“根”,更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根”。弘扬中华文化,向来为我党所重视,但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来强调,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首次,这表明我党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7

特征之一——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规律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走城乡及地区差距趋于缩小、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互促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一发展特征可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注重客观规律,二是注重人本特性,三是注重全面提升,四是注重协调互动,五是注重持久永续。

特征之二——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全面阐述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引领我国和谐发展之路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促进和谐发展。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保持人的发展与自然演进的永久和谐。

特征之三——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就是持续推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体制创新是推动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使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引擎。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继续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技术提升的互促共进。

特征之四——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就是对内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外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又通过自身发展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互利合作,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选择,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长期方针。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致富,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型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方面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支持和促进国内发展。

特征之五——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就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一直在为寻求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努力,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是一以贯之地紧扣和体现这个主题。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报道的主题词、核心词和关键词。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则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和阐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还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体系,并提出了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从而更高地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年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强调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又是指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实践证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将党的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朝着最高理想前进,符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意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凝聚党心民心、奋力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是中国面向未来,和谐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指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初步奠定的国民经济基础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不断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年的226美元增加到*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年,我国的GDP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4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到20世纪末,我们就已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来工作成绩时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已雄辩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报告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9

摘要: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从空想到科学等四个阶段,作为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还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之中,但是它的基本内涵已经大致清楚。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但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人民。

关键词:建国6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进程创新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的精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于。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先驱者。领导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思想。[1]他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和远见的重要观点。在经济建设方面,他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思想,并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甚至还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正确认识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发展战略方面,他提出了大约用50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等等。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某些教条式理解和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偏差,也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了严重挫折,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做的艰辛探索和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永远铭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于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顺应时代潮流,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不仅领导否定了“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了同志和思想,扭转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亲自主持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启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他名字命名的邓小平理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于和。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先后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社会的独特个性,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殊性。在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时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用实践证明了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与伟大。同样,在他逝世以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也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国际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当今之世,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一轮全球化空前加速,国际竞争的中心已经从军事对抗,转移到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面对这一变化,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调整了发展战略,力争占据有利的地位。面对时代与历史条件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路线、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以及党的战略思想,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自觉地进行历史性调整,仍然固守马克思的“本本”和封闭的、僵化凝滞的苏式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抑制新的生产要素的增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打压新的社会要素的孕育,用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禁锢创新智慧,那么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中就只能错失机遇,甚至可能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主动应对这一严峻挑战的产物。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当首推。在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后来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且对在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提出了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什么叫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就是讲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步和后来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和更多的步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不能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一段是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准备的,没有那一段的准备就没有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试想,不推倒三座大山,不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由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夺取政权,怎么能够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当时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还有美国等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但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恰恰是在资本主义不是那样发展或者是很不发展的国家开始进行的。在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经历民主革命这一段,这种民主革命又不同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作准备的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所以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序幕。第三个阶段就是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阶段。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经过和一段恢复时期,开始进行“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实行了“赎买”政策,这种改造得以顺利进行,到1956年基本完成。这时,我们不但在政治方面,而且在经济方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那个阶段,领导全党又进行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而且发表了光辉的文章,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这些文章中的很多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指导作用。第四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十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同时,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化运动等曲折的发展过程。尽管有这些失误,成就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方面。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上的干扰带来的巨大困难,使得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第二阶段是“”的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第五个阶段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阶段,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新的历史时期。

具体分析一下,这五个阶段有十五个历史关节点:1、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这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开端;2、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了领导核心力量;3、1935年的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没有这次会议所采取的措施,中国革命的胜利还要推迟。4、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虽然改为“具体化”,但当时的原话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1945年七大和抗战的胜利,七大确立了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思想、组织基础。6、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7、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和八大的召开,八大当时所制定的路线和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虽然具体措词可以斟酌,但基本思想是正确的。而且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当中,邓小平提出了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8、1957年反右斗争是必要的,但扩大化是错误的。同时,这个时期我们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获得具有历史意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9、1966年“”开始,连续十年的内乱给我们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1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邓小平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11、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1989年政治风波和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也就是十三届四中全会。13、1997年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14、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产生了以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15、2007年十七大召开,使我们党和国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15个历史关节点中,有两次会议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这就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历史转折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使我国进入了由邓小平指引的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特点的历史新时期。

三、历史转折的实现与崭新道路的开辟

历史表明,任何一次历史性的转折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1976年10月粉碎“”斗争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但由于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的严重阻挠,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陷入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代表党心民心,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矛头直指当时在党内严重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紧接着,邓小平通过抓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从实践方面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解放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在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面前终于站不住脚了。这场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78年12月中旬,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作为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的主要历史功绩,一是通过解放思想、打破党内存在的僵化半僵化状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二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厘清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坚持的政治路线,使“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成为历史上的过眼烟云。三是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正确的组织路线,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得以形成。四是提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指出“实现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同时还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开辟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的错误,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指明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胜利前进的航道已经打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使中国陷入严重挫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峰回路转,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有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里说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条道路的历史起点呢?其实,只要研读一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就清楚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问题,包括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改革开放的大政策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调整问题,特别是恢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讲话虽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其中一些重要问题都提出来了。此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思考、总结和概括,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新的、重要的观点的提出,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虽然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但其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应该定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国意义和世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还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之中,但是它的基本内涵已经大致清楚。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包括领导力量、国情基础、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制度保证、建设格局、奋斗目标等基本要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权威诠释。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但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人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国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强国之路。经过短短30年,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效推进,中国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愈来愈大影响的国家,解决世界重大问题包括中国问题无视中国存在的时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之路。30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虽然还存在着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但全国各族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显提高。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中国人民不但腰包鼓了,而且精神状态更加自信、自强了。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健党之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健壮和坚强。正是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工作作风、党的民主建设都有了进一步增强和改善。中国30年来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的,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取得的巨大成功,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是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坚实基础。强国、富民、健党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在当前这场由汶川特大地震激起的抗震救灾伟大壮举中得到了集中的、强烈的体现。正是由于国力增强了,抗震救灾才有了过去所没有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老百姓手头有钱了,才能踊跃地捐款捐物;正是由于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了,才能作出人民赞扬、举世称道的优秀表现。在抗震救灾中高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进展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和必然取得的胜利,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意义的一个证明。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价值。曾几何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非但没有成为“人类20世纪的历史遗产”,相反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形态在世界的东方蓬勃崛起。尽管一些资本主义的政客和媒体,出于其制度的利害,厌恶社会主义,诋毁迅速发展着的中国,不断发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意欲妖魔化中国和唱衰中国。但正如李白的诗句所说的那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将会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证明了这个制度的科学性、自恰性和优越性,而且给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自强予人之路,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之路,因此它的成功不但造福国人而且惠及世界。至此,我想起了以后邓小平说过的一段高屋建瓴、穿越时空的至理名言:“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就是7000万中国共产党员和13亿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道路范文篇10

五十八年波澜壮阔的奋斗,五十八年沧海桑田的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以成功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在世界的东方展现出绚丽夺目的风采。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的民族品格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以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和崭新风貌充分表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要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要坚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规划,作出战略部署,继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