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0:35:14

财富管理论文

财富管理论文篇1

(一)财富管理的含义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在外延上可以包括对个人的财富管理和对企业的资产管理。

(二)财富管理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的区别

“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财富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个人和机构的财富,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理财”,但有区别于一般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的出现划分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两个不同的理财业务时代:一个是早期的理财业务时代;另一个则是经过发展与改进的成熟的理财业务时代——财富管理时代。

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属于早期的理财概念,它的营销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分层、差别化服务培养优质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财富管理业务则是以客户为中心,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根据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要,这些金融机构成为客户长期的财富管理顾问。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的理财业务。

财富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理财业务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其一,从本质上看,财富管理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目的是为客户设计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以满足客户的财务需求;而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的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

其二,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它的主体众多,不仅限于银行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推出财富管理业务。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多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

其三,从服务对象上说,财富管理业务不仅限于对个人的财富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对象较广;而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处于理财业务发展的较早阶段,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类金融产品推出,主要指的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打包,服务对象多为私人。财富管理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主体众多”以及“服务对象较广”,使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成为理财服务的成熟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内容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品种丰富,品牌各具特色,然而服务内容大多类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账户管理服务。利用银行便利的短期融资条件和先进的电子清算系统,为客户提供存取款、投资、贷款、结算、智能转账等服务。这是财富管理服务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对于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这些服务基本上免收服务费用。

账户管理服务是以信用卡作为载体的。现阶段招行“金葵花”理财也是紧密结合其领先国内同业的信用卡的技术优势,同时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条服务渠道配合推出的。财富卡体现了财富管理业务的第一大要素——资金集中,财富卡的推出一方面推进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消费、透支等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其次,交易类服务。这是目前银行用来吸引客户的主要财富管理业务,也是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强项。包括人民币理财业务和外汇理财业务。

(1)人民币理财,是指银行用散户集合的大基数本金购买收益高于普通凭证式国债的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收益更高的产品。由于银行在操作上涉及了一些普通投资者无法投资的业务,像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等,其预期收益率一般高于传统的短期储蓄存款。中行、工行、建行最近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起点金额都是5万元,收益各有所不同,但利率都高于相应期限的储蓄存款。

(2)银行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交易平台和金融衍生业务的交易资格是其能够设计出丰富的外汇理财产品的前提条件。外汇理财产品实质是银行利用衍生产品交易帮助客户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外汇理财业务一方面有利于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留住外汇存款客户;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技术、人力、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外汇理财业务潜力,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再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银行依靠自身在资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以及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投资建议、金融咨询等一系列的理财顾问服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是财富管理的高级阶段。其实施载体是一对一、一站式的客户经理服务。提供的是针对客户的预期收益率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所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财富管理计划。财富管理计划中为客户设计的投资产品多为银行特有的金融产品,如储蓄、外汇买卖,以及银行的各种国债、基金、保险产品。

第四,各种优先优惠措施。这是银行为稳定财富管理客户资源、争取更多的客户而设计的附带服务,可以视为餐前小食、餐后甜点。这些服务均是免费提供。作为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一般可以享受到优先办理各项业务,优先提供各种紧俏投资理财产品(如预留国债额度),享受多项业务费用减免等服务。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多属于社会中高级收入阶层,这些彰显身份的优惠服务和贵宾待遇对他们来说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

最后,企业资产管理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资产管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为企业提供日常财务监理、资金调拨等账户管理服务,以及为企业兼并收购、债券及票据发行、基金托管、工程造价咨询等提供顾问服务。

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银行风险管理有了新的内容。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奉献。其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

(1)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头寸蒙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价格的波动风险及金融产品价格风险等。

(3)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规章制度),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行内的征信系统,是财富管理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从财富管理业务下游的客户端来说,由于财富管理业务中的短期融资业务离不开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征信系统,便于商业银行选择优质的目标客户,减少融资性业务的风险。

首先,从整个市场环境上说,要动员整个社会的资源,建立一套系统的自信调查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上海等一些地方近几年对此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应当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的范围,由中央银行、财政税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共同配合,并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合作,建立健全的消费信贷保证体系。通过各种监控保证措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化解风险。

其次,针对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应当全面整理客户资料,筹组和完善行内征信系统。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兼业合作的同时,做到咨询共

享,利用合作机构的客户信息,扩充行内的征信系统。

四、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上。按照有关规定,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理财方式都不允许承诺最低收益,而商业银行在最初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时,为了吸引客户,所推出的理财产品普遍以保本、收益保底来招揽客户,过于强调对“保底收益”的承诺。这就要求产品发售银行必须在瞬息万变的债市和票据市场上,具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否则将会使银行被迫承担价格与利率波动的相应风险。同时,产品的同质化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家银行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断走高。收益率持续走高的理财产品需要在市场上找到足以支撑的投资组合,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亏损的差额就必须由银行自己承担。

防范和管理市场风险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注意财富管理业务创新中蕴涵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先将市场风险的监管对象延伸到由本币到外币,由境内到境外,由表内到表外,由简单产品到复杂的衍生产品。其次,在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自营与、前中后台之间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带。特别要将商业银行开立在中央结算公司的自营资金账户和代客理财资金账户实行严格的分离,建立风险防火墙。此外,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的向客户披露财富管理业务中各项创新产品可能发生的风险,不要误导客户,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除了在业务操作办法和制度中予以防范外,需要从风险总量上予以控制,制定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额度管理制度,即确定某项中间业务能够承担的风险总额。该风险额度的确定应当与该业务在一段时期内的收益水平结合起来考虑。

五、财富管理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对员工下达一定的客户数量指标,按任务完成情况来评判员工的业绩。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了只重客户数量、不重客户质量,大批招揽客户的局面。这从表面上看是扩大了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实际上却无形中加大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从业务的操作风险角度看,这一业绩考核机制不符合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富管理业绩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是直接面对客户的营销服务部门,具备资源整合的功能,而不是用来推销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产品。因此,银行考核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标准不是拉存款数和拉客户数,而应当是销售各种理财产品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数。这样,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客户的需要推荐产品,客户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总之,对于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考核适宜直接和其效益挂钩,在按照区域、业务和客户三种进行考核方式中选择按照客户贡献度来考核,并同具体业务经办部门区别对待。

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和完善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授权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权限和财富管理业务评审小组。该小组可由相关业务处室的专家组成,对新的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进行全面评估与审核,寻求客户利益、特点与产品的最佳结合点,使财富管理业务给银行和客户所带来的风险最小化。特别是对于涉及到有关个贷方面的操作,要充分考虑其从审批、发放、跟踪管理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的遵循性要求,努力实现全程电脑规范化管理操作要求。

六、加强兼业合作的风险管理

从业务合作方看,应当加强财富管理业务中的银证、银基、银保、银信等兼业合作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上游的理财产品端来说,其风险主要体现在兼业合作上。

兼业合作一方面带来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应当在兼业合作方之间建立一个防火墙,将风险有效隔离在商业银行之外,从而有效的预防跨行业风险传染。

(1)银证、银保联合,以及银行同基金、信托合作开发理财产品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掌握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本身所具有的风险。

(2)其次,要全面了解作为合作方的有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的资信,以及具体的经营、盈利情况。

(3)再次,要对合作事宜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合作时银行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和所期望的利润。

(4)在进行兼业合作之前,应当明确商业银行在合作中的地位,规定商业银行在合作中的职责,同时明确规定财富管理业务产品出现意外时商业银行的责任有哪些,防止发生跨行业风险传染。

(5)财富管理业务的兼业合作还应当重视合作中和合作后的监管,监督资金的流向,防止合作方挪用资金,阻止合作方违规操作;同时通过事后监管,了解客户对理财业务的反馈意见,为兼业合作的继续开展打下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才刚刚起步,面临着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正确的市场定位,从客户价值最大化出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设计财富管理业务产品,注重风险防范,推行财富管理中心加财富管理专家的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服务,分阶段、稳步的推进财富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摘要】“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近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人们希望借助财富管理服务,在资金供应上寻求安全与保障,在投资决策上得到专业建议。同时,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为开展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为此,研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富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04-22.

[2]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5-1-13.

财富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财富转移;逆序收购;部分收购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MBO的理论研究在国外相当丰富系统,许多理论和实证分析均显示MBO创造了财富,而财富转移假说则很少得到实证支持。国内既有理论主要分为“效率提高论”和“财富转移论”两派。李曜(2004)以粤美的为研究案例,朱红军(2006)以宇通客车为例,认为MBO产生了一些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业绩改善。更多的文献认为MBO在我国并没有产生企业价值创造效应,至少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刘德光(2005)则认为MBO企业绩效在上市公司总体平均绩效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严重下降;而宾建成(2006)的结论是MBO对上市公司的绩效短期改善,长期不显著且有恶化倾向。

二.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说

管理层收购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出现在美国,产生于通过借贷融资完成股权收购的杠杆收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其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两种相反的观点:财富创造和财富转移论。效率论认为MBO实现了财富创造,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成本论、防御剥夺论、企业家才能论。

成本论认为通过高的杠杆率增加债务可以迫使成熟企业中过多的自由现金流被用于偿还债务。防御剥夺论认为MBO是管理层为改变与贡献不相称的报酬体系而进行自我付酬的安排,其后发生的绩效改善则是管理层得到与其贡献相近的强大股权激励的结果。企业家才能论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加入,企业家才能得以培育,两者的合力创造了MBO的收益。

上述理论特别强调了管理层收购中的效率提升,然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管理层收购在国外与国内的发生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等转型国家由于市场环境极不完善,并不存在或者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完善程度,约束MBO财富转移性质发生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抑制财富转移的发生。

三.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困境:效率提高与财富转移

近年来,管理层收购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是效率提高还是财富转移的研究文献较多,定性分析对MBO的动机、绩效表现及其来源、企业与行业分布、取得绩效的关键因素等方面阐述得比较透彻,然而实证分析结果能给我们更加直接的、清晰、可信的结果。

1.财富创造:管理层收购的绩效检验

国内关于MBO绩效的实证研究普遍认为管理层收购对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水平影响有限,不能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的大方向。通过选取足够大的样本容量,足够长的期间,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何光辉(2009)得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在MBO期间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但是公司总体业绩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这是因为MBO对上市公司不同因子的影响不同,而大多数国内上市公司在MBO期间类别不变可能是MBO公司总体绩效不显著的根本原因。MBO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可能是国内上市公司MBO绩效变动的典型特征,是经营者热衷于MBO的主要原因。

2.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MBO收购前的公告一旦发出即引起股价的巨幅上涨。国内MBO交易不存在像欧美那样基于市价的溢价报价,基本上都是以净资产为定价基础。通过标准事件研究法,廖理等(2005)认为MBO的结果从长期看对企业是正面效应。而程小伟、王德正(2007)认为中国上市公司MBO事件并没有给市场产生显著的溢价。余玮(2010)通过对“张裕”案例分析,发现市场对管理层收购时间反应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转让机制,转让价格的确定缺乏市场监督,管理层收购存在定价过低的现象。何光辉(2009)证实MBO公告没有产生市场反应,既不属于“利好”,也不是“利空”,且似乎有市场操纵嫌疑。

3.财富转移:管理层收购的动机检验

对于MBO后的财富转移,丁志红、张秋生等(2007)认为我国管理层收购更多的是一种投机活动,收购动机存在由战略收购到投机的偏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何光辉(2009)发现国内上市公司MBO后出现了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粗略地对上市公司MBO当年及其后三年转移的财富进行测算后得出高管在MBO之后的真正动机是转移财富的结论。

四.我国管理层收购财富创造的实现

由于中国分割的股票市场、管理层有限的融资能力等因素,中国的绝大多数收购都是部分收购。部分收购容易造成收购后内部人交易问题,收购后的资本套现问题以及经营模式和管理层的固化等问题。

1.中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短期突破安排:逆序收购

典型管理层收购的程序是收购交易与价值创造是两个独立的先后继起的环节,而逆序收购却完全相反,是收购交易后于价值创造。显然,逆序收购具有很多优越性,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对管理层收购困境的有效突破。第一,能够确保收购是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利用一定水平的资产收益率有效筛选了能力不同的管理层。第二,形成管理稳定性较强的预期,有助于实现双赢。使政府有理由期待企业绩效上升,不会招致“资产流失”的谴责,同时使管理层有效解决了激励问题。第三,逆序收购使交易价格不再是收购的关键。

2.部分收购的治理

(1)利用外部投资者建立制衡力量,培育专业的权益投资者。利用独立董事作为制衡力量,提高决策的科学程度,监督管理层是否有意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外部监管的加强。建立和实施更加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加强对管理层内部交易的监管,禁止管理层在设计利益的关联交易中拥有形式和事实上的决策权。要求独立董事对事关管理层利益的事项上发表独立意见,并赋予外部股东决策权,防止管理层利用内部交易,转移利益。(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财富管理论文篇3

关于财富管理活动的起源,经济学文献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理财”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句话意思是说,治理财物要名正言顺,以义禁止民众不为非作歹。而对于家庭理财的行为,最早见诸于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治本篇》:“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意思是说, 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编者注)这是对农业经济社会家庭进行财富积累的最早论述。自春秋以来,古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财富管理的思想。例如,管子曾提出“利出一孔”( 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编者注);曾子在《大学》中提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一部《周礼》更是“理财居其半”。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古代中国了理财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加剧,财富管理的思想也逐渐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受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封建社会中一般居民家庭的财富处于非常低下水平。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财富管理需求并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古代财富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国家一级一些富裕的家族身上。对于国家而言,财富管理包括了“生财、聚财和用财”三个部分。其中,“生财”就是创造财富,“聚财”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用财”就是蓄养民众。古代中国财富管理重点在于如何打理国家财富。然而,由于受儒家“义重于利”思想的影响,国家进行财富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获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例如,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就反复提到“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对于家族而言,财富最主要的形态除了货币之外就是土地了。与工具、房屋等财产相比,田产不怕天灾人祸,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地租收入。虽然这种收入与经商相比“生息微而缓”,但是“月计不足,岁计有余;岁计不足,世计有余”,因而是风险最小、最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且,即便对于一些商人而言,经商获得的收入最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转换为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家族财富管理往往变成了对田产的管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指出,“以末(商业)致财,用本(农业)守之”。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财富管理需求只能是社会极少数人群特有的。大范围财富管理需求的产生必然要依赖与财富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而这些条件只有在工业革命爆发、人类社会彻底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之后才可能出现。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编写的《中国财富管理报告2014》)

财富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财富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境;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财务管理目标在我国经历了1978年以前产值最大化目标和改革开放初期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两个不同阶段,而这两种目标都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获利。传统财务的基本要素包括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等,它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重要性相联系的。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明确现财思想、建立现财方法和措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尚无统一定论,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等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观点述评

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导向,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演绎着财务目标的发展。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短短几十年里,人们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提出了多种的财务管理目标,虽然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尚无统一定论,但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下面对这四个观点进行以下评价。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以往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行为和业绩的。它起源于亚当斯密基于“经济人”假说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在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运用。根据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的古典经济理论,合适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且利润总额越大越好。所谓利润最大化,一般是指企业利润总体最大化,而不是每股利润最大化,用简单的等式可表示为:利润=产量*价格-成本。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起源于美国,最早提出这一目标的是Anthony(1960),他从传统的企业股东至上的模式里提出了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被财务管理界所接受,一直持续了50多年。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计量标准是公司股票的市价。增加股东财富的途径不外有两种:一是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二是股票市场价格的提高。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西方财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财务理论界也逐步映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及观点。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放在首位,强调企业价值在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随着证券行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兼顾了债权人、职工、社会等方面的利益,有助于协调各相关主体的关系,许多企业都将其选择为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我国最现实的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证明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也是刚刚起步,使得股东财务最大化目标在我国的市场上也难于运行;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方向是建议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实际上不仅难于操作,也是不现实的。

现阶段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它弥补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不足,更注重现金流量、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它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充分考虑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控性。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完善措施

财务管理目标缺陷说认为,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或实务界应用的多种财务管理目标都存在着目标缺陷。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忽视自然环境因素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企业只顾及到其内部的短期经济利益,而它也并非在各个时期都能适用,并且现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该因企业性质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我相信通过我国政府、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企业财务人员和全体职工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再加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本身固有的优越性,企业价指最大化目标定会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大放异彩,切实推动和促进我国企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并对企业价值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种理财活动。优秀的财务管理应该充分考虑和权衡各个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启东.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2]杨德岭.共同治理理念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1).

财富管理论文篇6

在他看来,一个行业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前景,决定权不在于该行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而在于消费者。“消费者如果不认同财富管理行业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行业的生存就很艰难。”

事实上,业内人士也开始隐隐地担忧:作为财富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主动权在哪里?夏文庆认为,主动权其实仍在独立理财机构自己手上。“财富管理行业不能不专业,第三方理财机构不应该只是一个卖基金和产品的交易渠道,不然将被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渠道所取代。”

财富管理行业新格局与新挑战

在论坛现场,夏文庆说,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大量的资金都只是存在银行里。但随着新的资金募集方式的出现,资金开始从银行流入到新型的私募型产品中。于是就出现了信托系、第三方理财系、券商系、保险系等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切分着财富管理行业的巨大蛋糕。

同时,保险系也在近期出现抬头之势:去年年初时,保监会发出的意见征求稿中规定,基金专业中介和基金公司可以销售保险产品,使得近300万保险从业人员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P2P网站、网络土豪阿里巴巴、百度也开始进入财富管理领域,他们以产品的方式导入,吸引着中低端的客户,抢占着财富管理市场。

“财富管理行业的扩容,和银行展开了对高、中、低不同客户群体及其储蓄的争夺,也加快了储蓄从银行流出的速度”。夏文庆认为,银行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尽管如此,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也不是一马平川了”。夏文庆指出,目前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依然面对着重重的挑战。其中,大多数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盈利模式依然是“以产品销售为导向”,但其产品渠道仍然非常的狭窄。

公募型产品销售有着高标准的准入要求,虽然也有二十来家机构获得了基金销售牌照,不过,公募型产品的费率机制依然制约着这些机构的盈利能力。

而对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虽然也在进行产品创新,但大部分都在卖包括有限合伙和信托在内的私募型产品。而信托类的产品只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其资金门槛达到100万~300万元。

然而,在诸多挑战中,更为重要的、可能阻碍行业发展的因素,应该还是行业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专业化道路

面对当下“诸侯混战”的格局,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夏文庆指出,第三方理财机构唯一的生存路径必然是走专业化道路。“第三方理财机构必须找到自己的专业价值,必须传递正确和科学的信息给客户。”

出于生存的需要,目前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大多专注于销售私募型的产品赚取佣金,“如果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只是产品提供商的一个销售渠道,那么必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指出,“如果我们和客户的关系只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收益上,一旦让客户赚钱的承诺不能实现,与客户的关系也随之破裂”。

“大多机构需要面临一个专业化服务模式的转型。”夏文庆认为,财富管理机构需要从对客户可投资性资产的关注转移到整个家庭的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由投资性资产的管理扩张到满足人生不同阶段的家庭财务决定的管理,这才是作为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选择。

专业化希望

在财富管理行业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让业内看到行业专业化道路上的一些希望。一些机构开始向客户宣导资产配置的理念,通过不同资产类别的配置去分散客户的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基金产品分散客户的非系统性风险。

同时,针对财富管理行业专业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服务于财富管理行业的企业,作为行业“卖水人”,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多元化的专业服务,诸如提供基金信息好买基金网、数米网,为行业提供“理财业务管理全面解决方案”的鑫舟理财,以及众多为行业提供金融培训和咨询的机构等等,这些迹象都在表明财富管理行业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已经意识到专业化转型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正在得到满足。

财富管理论文篇7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在传统并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并购方式。在我国,从1998年大众交通和大众科创公司被管理层收购以来,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非上市公司中,则历史更长一些,我国绝大部分非上市的国有中小企业都是通过管理层收购完成产权改革的。对于MBO,理论界一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其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其是否对公司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管理层收购后能否为公司股东带来更多的利益。管理层收购是否能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多的利益,是评价管理层收购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衡量管理层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它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研究管理层收购对于推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国外经济学家对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做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主要是围绕MBO是否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是否具有财富效应等问题展开的.国外经济学家的大部分实证研究是采用计算累计超常收益率的方法进行的,如DeAngelo& Rice(1984),Lowenstein(1985),等都是运用CAR的方法对管理层收购是否能给股东带来利益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管理层收购后公司绩效即股东利益获得非常明显的改善,管理层收购会给公司股东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管理层收购对公司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也有部分学者,如Williamson(1988)、Paine(1988)、East-wood et a.l(1989)等认为逆向选择,管理层力求自保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管理层收购只是公司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这结论跟之前提到的学者通过实证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说明了理论界对管理层收购所产生的效应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国内对MBO的公司绩效状况也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但有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如张卫国、葛春辉(2004)对24个管理层收购研究样本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管理层收购是一种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手段;廖理、罗洪涛(2005)对2002年年底前16家MBO公司的CARS进行了计算,得出了管理层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显著的结论;朱红军等(2006)在对宇通客车的案例分析中提到其会计业绩,认为宇通客车的MBO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业绩改善,产生了一些激励作用。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管理层收购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变化,甚至出现下降,MBO在我国不具有财富效应,至少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如毛道维等人(2003)通过对1999~2002年间8家实施MBO的中国上市公司从财务绩效、行为、定价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MBO并不是“国退民进”的重要途径,成功实施MBO的企业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条件,MBO可以作为从企业层面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正性和合法性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益智(2003)对1999~2002年10月实施(或准备实施)MBO的l8家上市公司从财富变化效应和公司绩效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MBO给流通股股东带来财富效应不显著,公司绩效也并未提高,MBO应该慎行;林海涛(2004)通过对2000~2003年l5家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会计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得出国内的MBO未能为股东创造价值,MBO对公司的会计绩效也缺乏积极的影响.

从上述我国对MBO所进行的一些主要实证研究来看,我国上市公司MBO是否具有财富效应目前还没有形成定论也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管理层收购对公司财务绩效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对象、更长的研究区间、更多方面综合指标的综合考察,才能真正地说明MBO好不好?因此我们可以从有实证数据的上市公司入手,运用财务管理学中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财务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据此对我国管理层收购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廖洪、张娟.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财务绩效分析来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4(4)

[2]毛道维、蔡雷、任佩瑜1999~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研究兼论EMBO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3]魏建.投资者保护视角下的管理层收购新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4]杨咸月、何光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出现结构性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7(1)

[5]汪伟,金祥荣,汪淼军.激励扭曲下的管理层收购[J].经济研究,2006(3)

[6]张卫国、纪杰,葛春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经营绩效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6)

[7]廖理、罗洪涛、赵锋.我国MBO事件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7)

[8]朱红军,陈继云,喻立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利益分歧下的多重博弈与管制失效―――宇通客车管理层收购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4)

[9]林海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兼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J].经济学家,2005(1)

[10]益智.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3(5)

财富管理论文篇8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本文来自织梦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本文来自织梦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本文来自织梦

财富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 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探究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从理论上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以经济学理论保证它的正确性。从实用角度来讲, 其作为企业长期的指导思想和准则,理解和操作上都必须具有可行性,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任何都有可能损害所有者的短期行为都不可取。从空间上讲,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能够整合,其目标就是要能够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环境方面分析,即要适应社会经济的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

除了影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因素,内部因素最需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所有者

所有者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对重大的财务决策进行表决, 也可以任免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因此, 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重大影响。

(二)企业债权人

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 为了能够按时收取利息, 到期收回本金,必然会要求企业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并要求企业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和良好的资金结构。目前, 我国企业的负债中银行借款占很大的比重,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这说明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职工

企业职工包括经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用智慧和劳动为企业创造了财富,他们有权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四)政府

政府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干预,特别是在我国这种国情下,大量的国企虽然改制了,但仍是国家、地方控股,一旦出现经营困难,政府会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各种中长期计划为企业筹资、投资、营运管理指明方向。

三、现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

(一)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多年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所谓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税后净利润达到最大,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企业生产决策时通常会使用这个等式:利润=产量(Q)×价格(P)-成本(C)。我们通常会认为当达到最佳产量时,企业就能获得最大利润。虽然这种财务管理目标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利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结果,中间掺杂着诸多人为因素,所以很难保证其结果的科学性;企业为了追逐会计利润,容易产生短期利益行为;企业忽略了许多与利润相关的风险因素。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批判“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呼声越来越大,20 世纪 80 年代后,理论界又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实际中我们一般会用企业股票的市价来计量,即在股票数量一定时, 当股票市价最高,股东财富也就意味着最大。虽然比起“利润最大化”有很多优势,但它也有很大的缺陷:(1)只适用于上市企业,而我国非上市企业又占很大比例,所以说如果不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2) 没有把股东利益与债权人、职工利益综合考虑,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一个企业并不能操控所有影响股价的因素,只有那些可控因素才能被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考虑进来;(4)股东们为满足自身利益一味追逐股票价格的上涨, 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弱势, 股票价格中包含了很多并非经营业绩的干扰因素,各种信息的介入(包括人为控制的信息)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导致股票价格不能成为企业改善自身管理、做出经营决策的依据,很难准确体现出股东财富。

由此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并非我国企业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认为,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扩大了风险承担者的范围,由单一的股东承担风险, 到现在成了股东、经营者、债权人、职工以及政府等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让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该理论似乎是完美的。但实际上, 企业实现的利润好比一个“蛋糕”, 怎么分必然会出现此多彼少的问题, 不可能全部实现最大化, 一旦分配平均化, 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例如顾客要求的是低价格、高品质服务, 供应商要求的是高回报和低风险,雇员要求高工资、良好的福利,社会要求持续的税收、高就业率等。

因此可见,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也并非我国企业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

(四)一般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在评价一个企业的时候是看它还有多少潜在的获利能力。虽然该目标考虑到了取得报酬的时间以及货币时间价值,准确而科学地把风险与报酬这二者结合起来,避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可能会出现的短期行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企业价值的计算以及企业价值本身有很多问题。第一, 要把未来各期归属于股东权益的现金流量,以一定的资本成本率换算为现值,在这个计算中,各年的企业风险报酬与相应的贴现率是很难预计的,无形中会与实际产生偏差,进而可能导致管理无法有效实行;第二,企业价值最大化无法反映资本的运行效率,我们最终仅能从中得到数量上的信息,却无法了解实质性的信息。如企业价值的结构以及它的效率;第三,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弱势阶段, 市场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股票价值和债权价值受到很多市场外因素的干扰, 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第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所有者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但这与债权人、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等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曾发表过一份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为了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反对单一追求“股东利益最大”,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现代企业已经由“单一的经济人”逐渐向“社会经济生态人”转变。

现在有的企业为了盈利,浪费资源、生产伪劣产品,污染环境,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股东利益、企业价值。

当然,从短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虽然会降低企业的利益,减少企业价值,但放眼未来,承担社会责任获得的收益将会大于成本,企业价值也会增长,股东财富肯定会增加,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所以说二者并不互相冲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可以履行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的履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一)安全生产与财务管理目标相统一

安全生产是一个企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理念,只有抓好安全生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必须切实搞好安全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国富民强,社会安定,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产品质量与财务管理目标相统一

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信守的承诺。如果企业生产伪劣产品,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轻则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重则可能会破产。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才会获得竞争优势,将其转化为稳定增长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环境保护与财务管理目标相统一

一个企业如果目光短浅,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虽然目前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经济全球化世界里,环境保护意识高涨,政府公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如果企业为了利润给环境造成破坏,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巨额赔偿或者罚款,这对企业的发展相当不利,甚至停业破产。所以企业必须减少资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就业维稳与财务管理目标相统一

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政府在《就业促进法》第十七条还为企业承担就业责任提供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说,企业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容纳器,可以大大增加就业,减少闲置人口,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还会降低一定的税负,获取一定的收益。企业在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由此可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将其作为衡量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信誉等的重要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五、适合的新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索

探索适合我国企业的新型财务管理目标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责任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由上文分析可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建立在社会责任理论下,坚持“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把价值更好地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社会责任理论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进步与提升,它将价值最大化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企业进入了“设定目标―良好经营―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信誉提高―更高的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可见,进步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为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并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追求价值最大化指明了方向。

六、结论

综上所述,将社会责任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纳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一大突破,在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基本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还契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并将利益相关者放到一个合理位置,因此进步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目前最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崔艳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2]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会计之友,2010(3)

[3]宋慧英.财务管理目标新论.经济纵横,2009(1)

[4]高翠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之友,2011(18)

财富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第三方理财;需求;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过去,人们思考钱放到哪安全,现在,人们思考钱放到哪利益更大。这种转换体现出的是经济的稳定和进步。社会的发展会促进思想的进步,观念的转化也会带动一系列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如何利用私人财富创造价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经济环境促使第三方理财公司应运而生,且具有较大优势。

第三方理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国内学者对第三方理财的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理论研究往往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第三方理财行业在国内崭露头角时,带动了学者们对理财相关理论研究的热忱,随着行业的爆发式成长,研究逐渐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并运用到具体某一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本文基于第三方理财行业的环境和自身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行业在国内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一、宏观环境优势――财富管理需求扩大

国际大环境中,亚太地区总体发展趋势较好,相关研究显示预计到2016年,将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地区。BCG研究分析指出,中国为亚太地区私人财富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财富总量大幅扩张,个人财富高度聚集。根据最新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今年增加超过15万富豪人数,位列全球富豪国家榜第六位,总数高达130万。同时,中国的个人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超高净值人士多达12万。除了高净值人士的增多,中产阶级群体也大幅度增长,国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9421.6元增长到2014年的28843.85元,10年时间增幅达206%,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总额也由119555.4亿元增长到485261.3亿元。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并且这种状态将持续稳步前进。

伴随我国经济的腾飞,国内富裕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个人资产不断累积,一些高端群体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财富积累。而仅在2015年,央行前后进行了5次降息,幅度之大使得银行资产大幅缩水。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物价持续攀高,资产的购买力降低导致个人财富增值保值,财富传承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可以看出,这必将激发多层次的理财需求,第三方理财管理将成为我国居民理财的新方向。

二、市场发展优势――供需不匹配

我国的第三方理财业务1997年产生萌芽,2005年、2006年以后在北京、上海及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理财管理早已成为生活中一部分,第三方理财方式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而中国大陆却仅有极小的市场份额(表1)。同时,专业理财人员的缺失,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第三方理财行业以服务质量赢口碑扩市场,而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之际,大批自诩为投资理财的人员应运而生,相比国外理财专业人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国内多数理财规划师只是有过几年金融从业经验,并不能称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许多打着“投资理财管理”名号的公司揽财诈骗,一度将第三方理财行业推至风口浪尖。这一系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明第三方理财行业在我国发展并不完善,也正充分说明了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相关数据中得到结论,在国内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具有新观念的投资者普遍看好未来两年金融投资。超过半数的调查的受访者中在未来一到两年预计会增加金融投资,另有约四成的受访者表示会保持现有金融投资规模。相关部门对此方面进行过调查考核,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会关注个人理财服务的信息,且有将近半数的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条件愿意接受专业的个人理财服务。国内专业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较晚的发展以及相关服务的不完善,对比私人理财观念的更新以及个人理财需求的膨胀,导致行业市场供需的不均衡,表明该行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将是必然,这也是明显的市场发展优势。

三、行业自身优势――独立、专业

第三方理财以服务为导向,注重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实现财产的最大利益,是基于独立的视角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第三方理财的行业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产品销售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其独立性和专业性的优势在发展中逐渐凸显。

1、第三方理财更具独立性

第三方理财公司作为独立的投资理财顾问,保持独立性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即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保持客观、中立。不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理财公司作为第三方公司,不涉及或涉及很少本公司产品,能够更好从客户的利益角度提供投资理财建议,以提供服务为主,而不是将销售金融产品作为第一要务。

2、第三方理财更具专业性

第三方理财公司作为专业的投资理财顾问,涵盖各种不同类型产品,为客户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并提前对每项进行风险预判,以便客户参考。具有专业理财规划团队,在迎合客户投资偏好的基础上,量身定做,根据不同阶段做出短期中期长期财务管理规划,尽可能的实现在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基础上的利益最大化。在资讯和信息的获得与传递方面有强大的优势,能够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理财市场的最新动态,为客户服务。

四、结论

总之目前中国的第三方理财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资金池现象以及庞氏骗局比比皆是,许诺高额利息诱惑投资者的行为屡禁不止,个人小额贷款公司面临巨额的坏账,投资公司募集的资金无处可投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第三方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会面临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其蓬勃发展将是必然趋势。面对如此优势,理财公司应抓住市场繁荣发展这一契机,贴合我国投资理财市场特点,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带动该行业整体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规范理财市场,加大对理财行业的监管力度,提升整体理财规划师素质势在必行。

一个良好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启动资金,符合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思路,也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流动资金,使资金的时间价值得以更直接的体现。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发展,将很大程度的改变国人储蓄的思路,更加合理的分配资产,使财富不仅得以保值,而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第三方理财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唤醒民众的财富意识,在取财有道的基础上,升华为生财有道,使财富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宗磊.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三方理财在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外企业家,2015(3):1.

[2]杨奇志.第三方理财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