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7 05:49:36

改造管理

改造管理篇1

一、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何在

既然财政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忽视财政管理的现象和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态势,而且又反过来对体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形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牵制。造成我国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大致可从理论偏误和体制、制度性缘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

1.长期以来,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主宰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在认识、处理经济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偏误。特别是在政策的理论指导上,既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存在着不管国家财政能力,片面要求其发挥对经济的所谓“反作用”问题。在出现前一种倾向时,往往只强调财政对经济的依赖性,或它所处的消极的被决定地位;而在后一种倾向出现时,强调的则又是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要求,而且往往提出的是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反作用”要求,比如“”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极端性例证。很明显,不管是在上述的哪一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管理都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本身处于一种要么被消极决定,要么被要求超负荷运转的不正常的地位或状态,从而没有加强财政管理的起码条件,也必然缺乏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财政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上,长期存在着重收入而轻支出,重开源而轻节流,重生财而轻聚财和用财,同时严重忽视财政管理和财政效果的倾向,比如迄今为止,在我国大多数财政学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中,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与偏颇。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有关财政管理的理论阐释、模式研究和相关的应对之策的探讨等,也甚为少见或比重畸轻,不为人所关注。事实上,鉴于上述诸方面所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或不可分割性,忽视支出效应的财政收入研究,轻视节流的开源探讨,不重视聚财用财的生财之道的分析,是既不可能得到有价值的相关财政研究成果,同时也因为这种对财政管理“链”的割裂,而造成了对财政管理研究的扭曲和忽视。

3.以排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抹杀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重视除计划手段以外的财政管理的。因为正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失效弊端的日益显现,才使国家财政职能的拓展和不断加强,以及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日渐强化,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一样,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作用的不断增强,市场失效之处的明显暴露,国家宏观调控包括财政宏观调控重要性的日渐凸现,贯穿整个财政工作始终和环节的财政管理,也将自然而然地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为如此,财政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财政职能的履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财政效果的改善和提高等,就会遇到严重的、基础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二)影响财政管理的体制性、制度性原因。

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和实物经济指标为轴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所谓“计委定盘子、财政拿票子”的财力保障体系。“被动跟进式”的财政资源配置模式,以及宏观上以计划代替管理和微观上存在的“大锅饭”、软预算约束弊端,不仅使财政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财政管理的空间、管理的弹性、管理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也成为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在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即过渡性财政体制的情况下,也因诸多经济关系尚未理顺,财政分配办法和分配格局极不规范,许多财政制度也有待统一、整顿或重新建立与健全等原因,而使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加强,缺乏最基本的体制环境和基础条件。

可见,正如经济实践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一样,只有首先走出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误区,重建和端正相关的理论指导,才能使改造和加强新形势下的财政管理工作具有正确的方向,引起应有的重视。同时,还需加强我国财税体制、财税制度的规范化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这是改造、促进和加强我国财政管理的关键性因素。

二、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财政管理,是指包括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财政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财政管理,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属性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管理模式所决定,并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以及宏观经济配置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换,特别是随着我国1994年财税体制大改革的初步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必须对财税新体制、新运行机制下的财政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财政管理从内容到形式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要求财政管理必须作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强;另一方面,作为贯穿整个财政工作、所有财政活动环节的财政管理的状况如何,又是进一步完善新财税体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并对提高、巩固与增进体制改革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充分履行财政职能的必要保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范围得以不断拓展,其职能强度也有日渐增大之势。然而,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除了体制和制度等因素的羁绊以外,财政职能履行程度,可以说是与财政管理状况的好坏呈正相关关系的。不能设想,在财政管理十分混乱,诸如在财政收入管理存在着大量漏洞,财政支出总量失控且结构严重失调,软预算约束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社会上违反财经纪律、奢侈浪费之风盛行等情况下,国家的财政职能能够得以正常、有效的履行。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必由之路。

我国财政的振兴,固然要依靠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把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瞻前顾后的分配。然而,正如管理也可增财富、管理也可出效益,管理本身就是发展经济、富国强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有效途径一样,与财政体制、财政职能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不断改善与加强,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不花或少花成本,即可在当前取得增收节支、缓解财政困难之效的首选之策,而还将因其管理的优化,诸如财政收支结构的改善,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等等,对后续的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源的开拓带来极大的裨益,从而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兴财之道。从本质上讲,财政管理既是开源之路,又是节流之途,因而是振兴我国财政、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提高我国财政工作整体水平和财政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推力。

财政管理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决定着财政活动的整体效应和最终成效。正是这种贯穿性、渗透性和影响性、才对国家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宏观财政效果的高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我国的长期实践早已一再表明,财政管理上的无法、无章、无序和软弱混乱状态,不仅会加剧和助长国家的财政困难,极大地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使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大受影响、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因管理的混沌、约束的软弱、执法监督的不力等,而对财税队伍造成严重的腐蚀,使队伍素质的提高遇到基础性的障碍。

正是有鉴于此,在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国家财政职能,积极振兴国家财政、努力克服财政困难之际,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才显得极其必要和尤为紧迫。因为如上所述,有效而有力的财政管理,正是解决这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与矛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方略。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迁延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来看,似应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矛盾和问题:

(一)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问题。

前已述及,对财政管理的极度忽视,是我国财政工作中的一个长期性痼疾。它既是命令经济、计划主宰、统收统支的经济一财政模式的必然产物,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计投入一产出效应和成本一效益比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与那些诸如用计划代替管理,用增长代替质量,只知道、只愿意用投入去追求产出,重财政收入而轻财政支出等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的存在和长期沿袭、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思想的先行,认识和观念的更新与适时转变,就成了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其中尤以“大锅饭”、“大一统”(大包大揽、相互挤占)、不讲成本一效益分析、忽视乃至藐视财政监督等观念的破除和更新,显得更为紧要。

(二)着力解决、大力整顿财政收入的严重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从而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较为丰裕的财源基础。之所以出现当前的财政困难,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即过度地向集体特别是个人倾斜;二是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或被肢解、被蚕食。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这方面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二:

1.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将其纳入国家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以达到既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数量和宏观调控力度,又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创造必要条件的以重目的。当前特别应首先从严格杜绝将预算内资金转作预算外,抓好财政专户建设,解决部门和单位的坐收支等问题入手,以期逐步理顺关系,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范畴。诚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在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财政的支出范围,在短期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减支作用。但从统筹安排、集中运用国家财力,加强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以及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来看,则无疑能收到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财政资源,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良好功效。

2.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特别是切实加强对主体税种和具有增收潜力的税种管理,整顿和完善税收政策,尤其是着力解决目前依然存在的越权减免权、企业欠税、偷漏谝税以及截留国家财政收入等问题。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是造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应解决的几个突出矛盾与问题。

(三)改造、控制和优化财政支出管理。

1.鉴于我国当前依然存在着财政供给范围过宽、包揽过多等突出问题,所谓“改造”财政支出,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明确各级财政事权范围的同时,将那些财政部门不该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务,那些本来可由市场机制去解决的问题,逐步从财政的供给范围中剥离出去,并以此为据来重新界定、廓清和明确国家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和客观要求,对现有的财政支出范围来一番改造,以便把有限的财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切实履行方面。多年的实践证明,履行政府基本职能(国防、外交、公检法、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财力严重匮乏,不仅将对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转带来极大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将因各级政府部门性收费、基金、乃至各种名目繁多的“创收”活动的在,而对财政收支管理和财政监督和制造许多的麻烦与现实困难。因此,没有规范化的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范围界定,如不首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出概念及其外延进行一番明晰而具体的改造,那财政支出的有效管理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条件和依据。

2.所谓“控制”,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必须对财政支出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好不要超过国家财政的最大负担能力,不要使其进行有害的超负荷运转。因为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这种情况一方面极易导致因财力拮据、不能充分满足支出项目需要,而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遭遇困难甚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还会因财力供应上的捉襟见肘和入不敷出,而严重影响与挫伤财政部门从事和加强财政管理的积极性。

3.所谓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就是说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调的弊端,必须加以认真的调整与矫治,因为它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效果的严重障碍之一。从实际情况看,似应把各级财政事权的界定,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现有财政能力制约下,以轻重缓解为序,以发挥最大的财政效果为出发点,对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财政管理,同时又用财政效果来检验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此外,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看,近期似应特别加强对所谓“人、车、会、话”以及某些专项支出的重点管理,治理和禁止种种挥霍公款和奢侈浪费行为等。

(四)积极探索、努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从现存的突出问题看,这方面的重点有三:一是在清产核资、摸清国有资产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权责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彻底消除在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的无人负责、无人认帐等种种“虚无”现象,把国有资产的责权利关系摆到明处、落到实处。这可以说是改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基础或必要前提。二是尽快采取措施,在诸如实行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企业转制,以及招标拍卖、转让、租赁过程中,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或变相被侵吞、被蚕食。三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提出不同的保值增值目标和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奖惩办法,并务求落实。

改造管理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管理,指导工程顺利实施,确保工程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49号)及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交运〔*〕1829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涉及的通乡公路是指纳入国家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年——2010年五年规划,使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含中央国债资金)的项目。一般是指县城通达乡镇或干线公路连接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包括部分重要的农村经济干线和省际间连接公路)。

第三条实施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单位均应执行本办法,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

二、组织机构

第四条省发改委、省交通厅和省财政厅联合成立全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协调和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交通厅,主要职责是:指导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各项工作,制定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技术政策,监督工程实施,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承办具体事务。

省发改委负责全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筹集、落实建设资金及协调工作。

省交通厅负责全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组织实施、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通乡公路改造工程中央补助资金的拨付及财务监督工作。

第五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所在地(市州及县区市)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通乡公路的建设,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配套资金等有关问题,做好与本区域城乡规划的衔接工作,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各市州发改委和交通局负责本地区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对项目质量负总责。

各县区市政府负责本县区市通乡公路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对项目质量负直接责任。

三、计划及前期工作管理

第六条省交通厅会同省发改委在各市州发改委与交通局上报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公路网规划和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全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报送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审批,并及时转下国家安排的年度投资计划。

第七条通乡公路建设基本为现有公路铺油改造,工程技术简单,为了加快前期工作,降低工程成本,一般在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之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州发改委会同交通局预审提出意见后,由省发改委会同省交通厅审批。施工图设计由市州交通局会同发改委审批,抄送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个别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建设项目,根据需要,设计可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初步设计由省发改委审批。

第八条通乡公路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应及时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农用地转用计划,并按程序报批建设用地。

第九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所在地县区市政府委托具有公路工程专业丙级或丙级以上咨询资质的单位编制。施工图设计或初步设计编制单位须具有公路工程专业丙级或丙级以上设计资质。

第十条各市州对上报的要求列入国家年度投资计划的通乡公路改造项目,应加强初审工作,严禁多渠道、重复申报建设项目。凡上报的项目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已纳入国家五年建设规划;

——应符合本区域城市与村镇规划;

——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

——地方配套资金已经落实,建设单位明确。

市州应在每年7月30日前完成次年计划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

第十一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可研及设计按照《*省农村公路工程投资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编制。设计费(含可研编制费)取费参照标准视工程难易程度为6000—8000元/公里。

四、建设标准

第十二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应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利用老路,铺筑路面,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公路抗灾能力,注意环保,注重安全”的原则,建设标准以四级公路为主,部分路段标准可适当放宽。对超出国家补助资金较大的项目,要在落实相应配套资金的基础上严格审批。对不符合通乡公路建设原则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

五、工程组织与管理

第十三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原则上为项目所在地县区市政府。项目业主单位的主管领导为项目责任人。项目业主要按照国家关于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有关要求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第十四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要严格遵循《*省招标投标条例》第十条的有关规定,对达到标准的,必须进行公开招标。招标投标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由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进行,市州发改委、交通局要加强监督工作。

通乡公路改造工程施工单位须具有公路工程三级或三级以上总承包资质,监理单位须具有公路工程丙级或丙级以上监理资质。

项目建设单位隶属的施工、监理单位,在法定代表人未分离之前应予回避,不允许参加其所属的建设单位组织的招投标活动。

第十五条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订设计、施工、监理合同,依据合同规范实施行为。

第十六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项目公示制、报告制。

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财政厅、市州政府和建设单位,对当年开工的建设项目联合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

全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已开工项目的建设单位、质量目标、进度要求、中间检查情况等内容,在有关媒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社会公示。

各市州通乡公路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当月30日前将辖区内本月通乡公路项目建设进度、资金到位报表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报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月汇总全省通乡公路项目建设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动态。

第十七条各市州及建设单位(项目业主)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投资和建设规模实施通乡公路改造工程,不得擅自变更项目、调整建设规模或降低建设标准等。确需调整的,必须报项目原审批单位批准。

六、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项目分级设立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专项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并接受市州审计部门的监督。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建设资金。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对通乡公路专项资金进行财务监督,对单项工程结算、竣工决算进行投资评审,并批复竣工财务决算。

第二十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建设资金不得用于偿还以往工程款或银行贷款,必须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十一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除国家安排的资金外,市州及县区市人民政府必须安排必要的配套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到位。

七、工程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市州和县区市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全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实行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工程质量必须合格,并争取达到优良标准。

第二十三条项目法人为项目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制,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没有监理部门的认可,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各建设单位应向所在地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并接受质量监督。质量监督部门要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八、工程验收

第二十四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建成后,按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年第3号)及《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年第3号)进行验收。验收程序分为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交工验收由建设单位主持进行,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要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经过交工验收达到合格以上的工程,工程财务决算和竣工文件编制完成后可提请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由市州交通局会同发改委组织进行,并报省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改委会同省交通厅对通乡公路工程验收工作进行抽查。

第二十五条通乡公路验收完成后,应及时移交县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开展日常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九、责任追究

改造管理篇3

一、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何在

既然财政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忽视财政管理的现象和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态势,而且又反过来对体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形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牵制。造成我国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大致可从理论偏误和体制、制度性缘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

1.长期以来,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主宰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在认识、处理经济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偏误。特别是在政策的理论指导上,既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存在着不管国家财政能力,片面要求其发挥对经济的所谓“反作用”问题。在出现前一种倾向时,往往只强调财政对经济的依赖性,或它所处的消极的被决定地位;而在后一种倾向出现时,强调的则又是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要求,而且往往提出的是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反作用”要求,比如“”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极端性例证。很明显,不管是在上述的哪一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管理都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本身处于一种要么被消极决定,要么被要求超负荷运转的不正常的地位或状态,从而没有加强财政管理的起码条件,也必然缺乏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财政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上,长期存在着重收入而轻支出,重开源而轻节流,重生财而轻聚财和用财,同时严重忽视财政管理和财政效果的倾向,比如迄今为止,在我国大多数财政学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中,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与偏颇。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有关财政管理的理论阐释、模式研究和相关的应对之策的探讨等,也甚为少见或比重畸轻,不为人所关注。事实上,鉴于上述诸方面所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或不可分割性,忽视支出效应的财政收入研究,轻视节流的开源探讨,不重视聚财用财的生财之道的分析,是既不可能得到有价值的相关财政研究成果,同时也因为这种对财政管理“链”的割裂,而造成了对财政管理研究的扭曲和忽视。

3.以排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抹杀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重视除计划手段以外的财政管理的。因为正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失效弊端的日益显现,才使国家财政职能的拓展和不断加强,以及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日渐强化,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一样,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作用的不断增强,市场失效之处的明显暴露,国家宏观调控包括财政宏观调控重要性的日渐凸现,贯穿整个财政工作始终和环节的财政管理,也将自然而然地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为如此,财政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财政职能的履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财政效果的改善和提高等,就会遇到严重的、基础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二)影响财政管理的体制性、制度性原因。

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和实物经济指标为轴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所谓“计委定盘子、财政拿票子”的财力保障体系。“被动跟进式”的财政资源配置模式,以及宏观上以计划代替管理和微观上存在的“大锅饭”、软预算约束弊端,不仅使财政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财政管理的空间、管理的弹性、管理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也成为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在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即过渡性财政体制的情况下,也因诸多经济关系尚未理顺,财政分配办法和分配格局极不规范,许多财政制度也有待统一、整顿或重新建立与健全等原因,而使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加强,缺乏最基本的体制环境和基础条件。

可见,正如经济实践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一样,只有首先走出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误区,重建和端正相关的理论指导,才能使改造和加强新形势下的财政管理工作具有正确的方向,引起应有的重视。同时,还需加强我国财税体制、财税制度的规范化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这是改造、促进和加强我国财政管理的关键性因素。

二、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财政管理,是指包括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财政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财政管理,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属性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管理模式所决定,并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以及宏观经济配置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换,特别是随着我国1994年财税体制大改革的初步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必须对财税新体制、新运行机制下的财政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财政管理从内容到形式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要求财政管理必须作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强;另一方面,作为贯穿整个财政工作、所有财政活动环节的财政管理的状况如何,又是进一步完善新财税体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并对提高、巩固与增进体制改革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充分履行财政职能的必要保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范围得以不断拓展,其职能强度也有日渐增大之势。然而,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除了体制和制度等因素的羁绊以外,财政职能履行程度,可以说是与财政管理状况的好坏呈正相关关系的。不能设想,在财政管理十分混乱,诸如在财政收入管理存在着大量漏洞,财政支出总量失控且结构严重失调,软预算约束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社会上违反财经纪律、奢侈浪费之风盛行等情况下,国家的财政职能能够得以正常、有效的履行。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必由之路。

我国财政的振兴,固然要依靠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把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瞻前顾后的分配。然而,正如管理也可增财富、管理也可出效益,管理本身就是发展经济、富国强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有效途径一样,与财政体制、财政职能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不断改善与加强,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不花或少花成本,即可在当前取得增收节支、缓解财政困难之效的首选之策,而还将因其管理的优化,诸如财政收支结构的改善,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等等,对后续的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源的开拓带来极大的裨益,从而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兴财之道。从本质上讲,财政管理既是开源之路,又是节流之途,因而是振兴我国财政、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提高我国财政工作整体水平和财政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推力。

财政管理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决定着财政活动的整体效应和最终成效。正是这种贯穿性、渗透性和影响性、才对国家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宏观财政效果的高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我国的长期实践早已一再表明,财政管理上的无法、无章、无序和软弱混乱状态,不仅会加剧和助长国家的财政困难,极大地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使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大受影响、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因管理的混沌、约束的软弱、执法监督的不力等,而对财税队伍造成严重的腐蚀,使队伍素质的提高遇到基础性的障碍。

正是有鉴于此,在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国家财政职能,积极振兴国家财政、努力克服财政困难之际,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才显得极其必要和尤为紧迫。因为如上所述,有效而有力的财政管理,正是解决这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与矛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方略。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迁延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来看,似应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矛盾和问题:

(一)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问题。

前已述及,对财政管理的极度忽视,是我国财政工作中的一个长期性痼疾。它既是命令经济、计划主宰、统收统支的经济一财政模式的必然产物,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计投入一产出效应和成本一效益比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与那些诸如用计划代替管理,用增长代替质量,只知道、只愿意用投入去追求产出,重财政收入而轻财政支出等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的存在和长期沿袭、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思想的先行,认识和观念的更新与适时转变,就成了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其中尤以“大锅饭”、“大一统”(大包大揽、相互挤占)、不讲成本一效益分析、忽视乃至藐视财政监督等观念的破除和更新,显得更为紧要。

(二)着力解决、大力整顿财政收入的严重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从而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较为丰裕的财源基础。之所以出现当前的财政困难,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即过度地向集体特别是个人倾斜;二是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或被肢解、被蚕食。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这方面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二:

1.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将其纳入国家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以达到既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数量和宏观调控力度,又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创造必要条件的以重目的。当前特别应首先从严格杜绝将预算内资金转作预算外,抓好财政专户建设,解决部门和单位的坐收支等问题入手,以期逐步理顺关系,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范畴。诚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在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财政的支出范围,在短期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减支作用。但从统筹安排、集中运用国家财力,加强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以及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来看,则无疑能收到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财政资源,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良好功效。

2.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特别是切实加强对主体税种和具有增收潜力的税种管理,整顿和完善税收政策,尤其是着力解决目前依然存在的越权减免权、企业欠税、偷漏谝税以及截留国家财政收入等问题。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是造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应解决的几个突出矛盾与问题。

(三)改造、控制和优化财政支出管理。

1.鉴于我国当前依然存在着财政供给范围过宽、包揽过多等突出问题,所谓“改造”财政支出,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明确各级财政事权范围的同时,将那些财政部门不该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务,那些本来可由市场机制去解决的问题,逐步从财政的供给范围中剥离出去,并以此为据来重新界定、廓清和明确国家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和客观要求,对现有的财政支出范围来一番改造,以便把有限的财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切实履行方面。多年的实践证明,履行政府基本职能(国防、外交、公检法、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财力严重匮乏,不仅将对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转带来极大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将因各级政府部门性收费、基金、乃至各种名目繁多的“创收”活动的在,而对财政收支管理和财政监督和制造许多的麻烦与现实困难。因此,没有规范化的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范围界定,如不首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出概念及其外延进行一番明晰而具体的改造,那财政支出的有效管理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条件和依据。

2.所谓“控制”,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必须对财政支出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好不要超过国家财政的最大负担能力,不要使其进行有害的超负荷运转。因为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这种情况一方面极易导致因财力拮据、不能充分满足支出项目需要,而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遭遇困难甚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还会因财力供应上的捉襟见肘和入不敷出,而严重影响与挫伤财政部门从事和加强财政管理的积极性。

3.所谓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就是说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调的弊端,必须加以认真的调整与矫治,因为它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效果的严重障碍之一。从实际情况看,似应把各级财政事权的界定,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现有财政能力制约下,以轻重缓解为序,以发挥最大的财政效果为出发点,对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财政管理,同时又用财政效果来检验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此外,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看,近期似应特别加强对所谓“人、车、会、话”以及某些专项支出的重点管理,治理和禁止种种挥霍公款和奢侈浪费行为等。

(四)积极探索、努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从现存的突出问题看,这方面的重点有三:一是在清产核资、摸清国有资产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权责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彻底消除在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的无人负责、无人认帐等种种“虚无”现象,把国有资产的责权利关系摆到明处、落到实处。这可以说是改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基础或必要前提。二是尽快采取措施,在诸如实行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企业转制,以及招标拍卖、转让、租赁过程中,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或变相被侵吞、被蚕食。三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提出不同的保值增值目标和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奖惩办法,并务求落实。

改造管理篇4

第一条拆迁人是经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审核、批准的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被拆迁人是在拆迁范围内合法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

第二条被拆迁人的补偿与安置,按照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进行,以国土部门批复和《集体土地使用证》载名的合法面积和性质作为补偿安置依据,被拆迁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安置方式。

(一)产权调换

被拆迁人一、二层的房屋为合法安置面积(合法安置面积是指按照有关土地法规规定的标准宅基地上的建筑面积),安置面积按“拆一安一、互找差价”的标准执行,即:安置房屋建筑面积与被拆迁房屋一、二层产权建筑面积相等部分按新建房屋的综合造价(不含配套费和楼面地价)与被拆迁房屋市场评估价互找差价结算。建有三层(含三层)以上房屋的按评估价逐层递减适当给予补偿,对抢建、加盖的房屋一律不予补偿。

纳入股份制改造的农户,原房屋产权建筑面积人均不足65平方米的,按人均65平方米建筑面积根据自愿补差安置。补差的面积部分,按新建房屋建筑成本价结算。

居民(农转非)住户、祖遗户选择房屋安置的,以现有一、二层房屋面积,按照互找差价结算的办法置换安置面积,不享有人均不低于65平方米的安置条件。

对就近上靠户型超出应安置补偿面积的部分,按新建房屋建筑成本价结算。

(二)货币补偿

被拆迁人要求实行货币补偿的,根据被拆迁房屋(一、二层)的区位、产权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等因素,以房屋市场评估价确定补偿款额。

选择货币安置的被拆迁人,不予分配安置用房和商业用房。

第三条奖励

(一)在规定的期限内搬迁的被拆迁人,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的合法宅基地上一、二层面积的房屋,可按“拆一安一、不找差价”的标准执行,即:安置房屋建筑面积与被拆迁房屋标准宅基地上一、二层建筑面积相等部分进行置换,互不找差价。

(二)有合法宅基地,未建房屋或现有房屋未超过两层的被拆迁人,以国土部门批复或《集体土地使用证》合法面积为依据,视为建房两层,按第二条第一款进行安置补偿,同时以每平方米8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二层以上有加盖房屋的,一律不得享受此项奖励。

(三)被拆迁人人均安置面积不足65平方米但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搬迁的,可以无偿补足人均65平方米。

(四)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搬迁的被拆迁人,按户一次性给予3000元至10000元奖励。

(五)为解决被拆迁人的长远生计,分配给纳入股份制改造的村民人均10-15平方米商业面积,按新建房屋建筑成本价结算,统一由改造村改制后的新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第四条被拆迁人的房屋及其附属物,在拆迁前应经在拆迁预备会上确定的具有房地产价格评估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公司评估作价。

第五条被拆迁人自行搬迁、自行过渡。过渡期限为30个月。过渡期限自被拆迁人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并将腾空的房屋交付拆迁人之日起计算。

第六条在协议规定的过渡期限内,拆迁人原则上应对自行过渡的被拆迁人,按下列规定一次性付给过渡补助费。

拆迁住宅房屋的过渡补助费标准为:一、二层房屋30平方米以下(含30平方米)的,每月每平方米补助6(5)元;30平方米以上的,其中的30平方米每月每平方米补助6(5)元,超出的部分每月每平方米补助4(3)元(三环内和三环外执行不同标准)。或按每人每月补助360元。

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不付给过渡补助费。

第七条超过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规定的过渡期的,从逾期之月起,由拆迁人按原过渡补助费标准的二倍支付过渡补助费;逾期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每月按原过渡补助费标准的三倍支付过渡补助费。

第八条拆迁人应付给被拆迁人搬家补助费,住宅用房每户1000元。

第九条过渡期限和安置房建设标准须严格执行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签订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约定的条款。

第十条住宅房屋安置,应当按照拆迁时搬迁的先后顺序,由被拆迁人自选房号进行安置。一户安置两套(含两套)以上住房的,须高低层次搭配,大小户型结合。

第十一条对拆迁范围内房屋及其附属物,凡《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等政策明确规定不予补偿的,不予补偿。

第十二条村内所有被拆迁人必须与拆迁人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签订后,被拆迁人应保持原评估房屋及附属物的完整性。

第十三条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拆迁人、被拆迁人违反《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改造管理篇5

关键词:既有建筑;新建建筑;改造;项目管理

引言:在资源过度开发而日益紧缺的今天,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的重要性。建筑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也是环保课题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流。

1 既有建筑物改造的产生背景

近来,短命建筑已经成为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特别是中国的短命建筑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短命建筑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不乏有规划前瞻性不足,同时也有因建筑物在建造设计时存在标准过低的情况。在解决短命建筑这个症结中,除了新型城市的建设中要在长远规划和设计标准上做许多功课外,既有老城区的建筑改造也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课题。提高中国既有建筑的使用寿命,目前比较成型的做法是对现有建筑物按照最新的标准进行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这也是地方各级政府比较重视的一个浩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发展比较成熟的大中城市,其重要性可堪比保障房的建设。然而,在既有建筑物改造的项目管理中,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其项目管理也是各有具备其特征;在改造实施过程中,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也是针尖对麦芒式的。

2 既有建筑改造的形式与特点

城市中大量的既有建筑都面临各种“健康”的问题而需要进行“治疗”,这就必然要进行建筑物的改造,其改造包括的原因有建筑节能标准、建筑结构安全标准或者建筑使用功能标准等不满足使用要求。而这批需要改造的建筑,除了一些是古文物和近现代建筑外,大量的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的兴起的建筑。

此时期的建筑具备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是通病。首先在“建筑骨骼与免疫力”方面,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标准过低,对外来破坏力预估不足,建筑结构本身的抗力过低,如抗飓风、抗暴雨雪、抗地震等方面,近年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是血淋淋的事实,全国中小学抗震加固的启动也是在这些背景推动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建筑皮肤”方面,在建筑外形及节能环保上考虑不够周全和长远,如建筑美观,外墙保温等不满足现有节能环保标准的要求,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某个商业、居住等功能区为了规划的统一而进行的建筑外立面改造与保温节能改造,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的居民楼改造其实也就是这类建筑的改造。再者,“建筑脉路与循环系统”方面,如建筑内部的功能布局以及日常使用的电路、气路、水路、风路等方面满足不了现有的环保和使用舒适度(或是标准)的要求,北京建国门的凯莱酒店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

3既有建筑物改造项目背景与现状

既有建筑的项目改造在进行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后,到最终确定实施改造的,都基于一个非常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那就是在环保、经济、高效、社会效应等,在诸多方面改造实施必须是优于拆除重建的。但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有悖于对项目改造中出现的问题预计或预留的风险量不足。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现有的建筑大环境中,站在国际建筑大平台上来比,在履约方面,中国的业主和建筑施工企业做的相对比较弱,突出的体现在施工的工期管理上。好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工程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致使工期一拖再拖,甚至完全脱逃了合同的缰绳。但在目前的改造项目的管理中,这样问题最为突出,无论是从项目的工期、投资、还是风险管理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症结,根据了解,改造项目的工期管理与投资管理在很多项目上基本都是超出预期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目标制定的本身就有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违背工艺关系而过分强调组织关系的重要性。

4 既有建筑物改造项目管理“复杂”的特性

其实既有建筑物改造项目的管理从管理的程序、难易程度及处理的工作量上来说都要比新建项目管理复杂,且具有许多的限制性等特点。

改造项目在勘察与设计环节中多了项检测鉴定,因为毕竟既有建筑是个已有的实体,如果要改造,那么必须要鉴定它存在的病症,然而往往病症的鉴定方法和科学性也限制了鉴定的结果,鉴定本身就是抽样式的检查,只能以多点来代表面,所以反应出来的问题不能完全代表建筑的全部问题,这个往往在施工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发现与暴露。

另外在设计环节中,设计的依据又是鉴定的结论和原有建筑保留下来的资料作为设计的基础性依据。且不说鉴定的结论的全面性,只谈原有建筑保留下来的资料。原有建筑保留下来的如一些竣工图纸反应出的建筑与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也不一定是现有建筑的真实反应。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当时的项目管理的思想水平或重视程度可能出现一些过程变更没有在竣工图纸上反应出来,同时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因业主使用的需要,对建筑进行了违规性的加拆改造,改变的建筑的内部结构,而未保存任何过程资料;另外也存在原有基础资料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年代久远而丢失的情况,致使设计之前,还必须进行设计前的建筑与结构尺寸、管道与线路布局的重新测绘。这诸多方面的原因也就造就了设计出来的结果会不太具有针对性,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无法实现,并频繁的修改设计方案的问题。

改造施工的特点本身就是“照方抓药”的做法,但往往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时常发现症结不是单一的,有时候甚至是离散多变的。在一个几乎完美的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加上一个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团队共同协作按照成型的管理项目管理方法将之付诸于实施应该是信手拈来之事;但好多时候是事与愿违。理论上成熟的设计方案要得以实施是要依托于现场的实际情况,好多时候就因为现场的平面尺寸、垂直标高等各种要素和理想的有偏差,致使方案的实施大打折扣;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工作面有限等现有条件受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高效率、高科技、高智能的方法与设备无法得以使用,而被迫的采用相对低效、低能的原始工艺或工法。例如,要将一个框架结构的建筑各标准层的梁要进行加大截面施工,其模板分项工程中模板的周转方法不能和新建工程一样能顺畅的进行周转使用,往往在改造的时候,其模板的安装受原截面成型尺寸及柱网实际尺寸限制,会无形的带来原尺寸的纠偏任务,施工过程中定制模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微的调整,以致在降低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材料周转率,无形中就增加了工期与投资。施工管理过程中,诸如此类因素等种种情况致使管理的难度相对更大,项目管理部分目标的控制也只能说是相对稳定,但不是绝对稳定的。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经常的受现有条件的限制而被迫的终止。

改造管理篇6

城中村改造必须满足城中村居民的优势需要,改造的目标与模式选择也要与城中村居民的需要层次相匹配,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村制宜、造福群众、服务群众的人本管理原则,强化管理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人本管理,社会管理创新

Abstract: the city of guangzhou liwan district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 practice shows that village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mus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villages as the premise, and focus o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happines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refore,Villages reform must meet the advantage of village inside city residents need, reform, goals and mode selection and the inhabitants of the villages to match needs hierarchy,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persist i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because of the village, and benefit the masses on the specific, serving the people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consciousness.

Keywords: rebuilding the villages inside the city, humanistic manage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困扰许多城市管理者的棘手问题,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变迁中,对城中村进行彻底改造,是城市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广州市的城中村由于地处南方改革开放前沿,相对于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来说,最大的个性特色是拥有总量极大的集体与私人物业和资产,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功能上已经和城市紧密相连,改造牵涉的社会面比较广,社会影响比较大。2002年以来,广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文)、《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文)文件以及相关细则,这些文件从撤村建居、股权固化(即以某时段为固化始点,这之前的村民均可以通过参加原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获得股权)、村民转居民以及土地规划、建设实施等诸方面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保障和实施指导,推进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十分明显,这与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推行的人本管理理念密切相关。

一、城中村改造中的人本管理理念

1、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从哲学的角度看,“本”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原质、本原。原质就是物质或事物的本性,是派生出其他东西的东西。西方康德哲学所讲的“物自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二是指根基、主体,如庄子就把树的根和杆视为本;三是指根据和原因,我们平时常说的治标与治本中的本,指的就是根据和原因。这三个方面告诉我们:本是事物中自在的、原生的、能够派生和决定其他部分的东西。通常可以用两对范畴表达出来:一是目的与手段;二是原因与结果,其中,目的和原因为本,手段和结果为非本。

人之“本”应该是什么?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出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活动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马克思的话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根据自身发展着的、富有层次性的需要,去改造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因此,凡是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管理就是具有“以人为本”性质的管理。

人本管理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一是人本管理是相对于物本管理、事本管理而言的,着眼点是满足管理对象的优势需要,即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什么发展阶段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满足人的民利、公平正义、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而不是单纯满足管理者的物欲需要或权力需要。二是管理对象的需要层次与发展阶段的最优匹配状态,即既能满足人的当下需要,又有合理的未来发展空间。三是管理模式上必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体现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是主动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主体。

总之,只有管理的目标与共同愿景和管理模式与上述前提匹配才是真正的人本管理,而只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2、城中村改造中的人本管理理念

城中村改造是指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以经济联社和农转居民为主体,在城中村范围内依法组织实施的改造建设活动。[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人本管理视阈下的城中村改造必须确立满足城中村居民优势需要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很多种,但最能满足当下需要的就是优势需要。城中村改造不仅要促进旧城改造,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造福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方便。根据调查,改善民居条件,完善城市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营造宜人、宜居、宜业的温馨和谐家园,使转制后的城中村村民也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就是城中村居民包括生活和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员的优势需要。

确立满足城中村居民优势需要的理念,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坚持三个转变的导向:一是由外部化目标向内部化需要转变,即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思路、制度设计和愿景目标应当由从脱离人的需要的外部目标出发转变为从人的内源性需要出发;二是由手段性向目的性转变,即由把城中村改造看成单纯服务于城市改造的手段转变为提升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特别是要追溯手段后面的目的是否真正符合人性,是否真正以人为目的。三是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由简单的服从向自愿转变,城中村改造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典型的“民心工程”但如果只是图政绩,做表面文章,就有可能使“民心工程”变味,不仅可能对群众实行围追堵截,还有可能采取强迫性的拆迁,导致群众充满怨言。相反,只有把城中村改造之类的“民心工程”做实做好,使之成为群众自觉支持、自愿参与的心愿与行动,才能真正得民心,也才能使其达到亲民、保民、利民、得民与益民的目的。

二、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改造中实施人本管理的实践

1、充分尊重和满足城中村村民的优势需要,从城中村村民的内源性需要出发来实现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经验。根据我们在荔湾区的调查发现,城中村干群对城中村改造与发展的期盼主要集中在怎样建造、怎样补偿、如何完善市政设施等事关村民切实利益的大事上。其中,征地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广州市城中村的村民大都希望政府尽快来征地,以此谋得经济联社和村民自身的发展,焦点在于如何利用土地与政府博弈。但在具体实施上,村民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城中村改造的目标选择上,81.63%的干部和87.31%的社员以及69%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改造后的城中村具有水秀花香的岭南特色,既有城市味道又具有乡村特色。在城中村经济发展上,56.35%的社员希望荔湾区的城中村改造应抓住与佛山市相连的地理优势,发挥原有的绿色休闲产业的优势;39.59%的社员则主张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广州人的生活休闲区。在从对“所居住的环境中,哪方面不满意?”的调查中,社员和干部以及外来企业主、外来务工人员认为交通不便的分别占53.3%、52.04%、36.6%和39%。此外,51.02%的被调查干部、36.04%的被调查社员、46%的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和51.5%的被调查外来企业主都对其所在城中村的市政配套设施不满意,要求尽快将其完善。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果必须征收你的宅基地或物业,哪种补偿方式您能够接受”的调查中,73.47%干部和67.01%的社员认为,回迁是最能够接受的补偿方式。

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土地、规划、融资合作、建设实施等诸多方面大大加强了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保障和实施指导,例如,对于连片整体改造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位置调换等方式,对原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调整使用。荔湾区政府强调城中村的改制与改造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的大局,有利于经济联社社员生活的改善。该区对难度较大的集体土地转制问题采取试点的办法,重点抓好被市政府列入城中村改造试点的花地村改造和西裕安围整治改造,力求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其他城中村的全面改造。荔湾区政府还将城中村改造相关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列入“绿色通道”,争取“一站式”并联办理服务,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由于措施得力,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改造试点工作也取得突破,得到了城中村干群的充分肯定。

2、从实际出发,力求城中村改造的模式选择与城中村村民的需要层次相匹配。在城中村的改制与改造中,荔湾区始终注意按照本地的实际,从兼顾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经济利益和建筑容积率因素等方面考虑,实事求是地推行广州市政府提出的城中村改造要实行“一村一策”的做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政府主导,村为主体;统一规划,一村一策;社会参与,主动优先”的改造思路和“科学统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改造方针,强调城中村改造必须与白鹅潭地区的规划相结合、与推动重点经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打造“两个适宜”的环境相结合,与广佛经济圈的形成结合,并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城中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改造进程。比如,在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形式上,荔湾区将重建型的全面改造与调整型的整治改造结合,形成了周转地块启动改造的花地模式和西村裕安围整治改造模式;在城中村改造的主体选择上,严格按照市场运作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各经济联社为主的办法,鼓励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这一做法突破了以往只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的局限,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经济联社自身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力量来参与城中村的改造,有利于解决城中村改造中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的矛盾,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是城中村改造思路上的突破,也为后面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3、把城中村改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配套实施,注重解决村民的长远发展与生计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等方方面面,需要配套实施。比如,由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原村民的就业问题,外来人口的再次择业问题,村民旧思想观念与城市文明的冲突等,都要求在改造的过程中加强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荔湾区的城中村改造首先是从体制转轨开始,通过撤销村委会、保留经济联社、村民实现农转居完成转制工作,然后针对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出善转制的相关文件,为经济联社社员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减轻经济联社的负担,规范经济联社的内部管理,鼓励条件成熟的联社完善股份制改革,同时大力完善城中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转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这就为城中村的空间改造逐步扫清了机制障碍。在改制中,各经济联社还将村民的素质提升贯穿其中,比较好地解决了城中村的社会治安问题,促进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这些举措注重解决村民长远发展和生计问题,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从荔湾区城中村改造中的人本管理看社会管理的创新

荔湾区城中村改造中实施人本管理的实践说明,城中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1、城中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以维护城中村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城中村改造主要是围绕土地的征集而展开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是政府、经济联社和社会力量(如开发商)三个改造主体在土地问题上的利益博弈,任何一方都希望在这场利益博弈中获得满意的收益。作为开发商当然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而代表国家和城市形象的市、区政府则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彻底解决城中村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不仅彻底改变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可以盘活城市的现有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存量的拓展和发展空间。而作为社员代表的经济联社则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带动联社集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联社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农转居民尽快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在三方的利益博弈中,很显然,政府是站在城市全局的整体利益上来考虑的,因而,城中村的多数干部和社员都能站在政府的立场上理解政府的行政作为,也期盼政府主持公道,城中村干群之所以希望城中村改造由政府来主导,主要是担心开发商或其他人的插手,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了城中村村民的利益。这说明,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上的行政作为体现了人民政府是城中村改造的主心骨和依靠,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上,人民政府要真正代表和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政府的决策或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作为背离或伤害了群众的利益,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失去根基。所以,城中村改造应坚持“政府为主导、联社为主体、多方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这不仅是城中村村民的愿望,也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基本原则。

2、城中村社会管理的创新要围绕城中村的产业改造,促进城中村的经济发展进行。城中村改造包括机制改造、空间改造、产业改造和村民的思想观念改造等四大改造。其中,产业改造是基础,它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城中村原有产业进行的提升。没有城中村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为城中村改造提供足够的资金,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中村村民的生计与发展问题。从目前广州市各个城中村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原有产业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以产业改造为切入,带动城中村的全面改造与发展。事实上,产业升级改造恰恰是城市区域发展的中心,城村一体化发展,升级整合现有产业,既增加经济联社的集体收入,又增加城市税收,还能同步有计划的推进城中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改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经济联社的积极性。总之,以产业升级促改造带发展,政府和经济联社围绕共同的目标跳双人舞,步伐才能一致,效果才会更佳。

3、城中村社会管理的创新要着眼于幸福社区的构建,不断提高城中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城中村改造是一个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城中村村民生活提高的“民心工程”,不仅关系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关系到城中村村民的发展与长远幸福,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尊重城中村干群的意见,体现“以村民为本”的理念。因此,要把有关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向广大群众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与法规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地支持和参与城中村改造。建议政府部门可在改造前后建立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城中村居民在能够充分接受政府各项相关政策和监督政策实施情况的同时,也能够将自己对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和建议及时上传到政府部门,保证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对称和信息通畅,在双方互动维护下实现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土地、房产与社会保障是城中村居民最敏感的话题,他们对城中村改造最关心的问题是改造之后能否安置好,补偿程度如何以及社会保障的措施是否落实。其中,最突出的是保证农转居民可以在文化、卫生、教育、医保、社保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城市公共产品。此外,加大对城中村的市政设施建设,改善城中村的基础条件,尽快完善交通、教育、卫生服务、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努力增强社员的就业能力,也是他们很关心的问题。[荔湾区政府.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调查报告[EB/OL]. 省略/bbbs/show.省略 )

]

4、城中村社会管理的创新要注意强化干部的公共服务意识,改善社区管理的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这一宗旨要求社区管理人员应强化公共服务意识,真正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在群众的心目中,干部为群众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服务态度好,实事办得多,干部的威信就高。相反,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敷衍塞则,马虎对待,群众就会有意见。在城中村调研中,我们感受到比较深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干部在处理涉及村与村民利害关系问题上工作不够细致,政策把握缺乏前瞻性,给政府的信誉造成极大损害。这说明,管理人员在城中村改造中虽然是在为群众办实事,但如果执行不到位,也会造成群众的误解。所以,在城中村改造的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注意听取城中村干群的意见,并通过不同方式收集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城中村不仅有原住居民,还有许多外来工和外来业主,城中村改造中应注意解决外来工的住房问题,避免住房价格因房屋改造而波动,同时要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城中村社区的环境卫生与治安的管理与服务,增强外来人员对城中村社区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荔湾区政府.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调查报告[EB/OL]. 省略/bbbs/show.asp?id=18,2009-02-16

改造管理篇7

论文关键词:电网改造,配电工程,施工管理,必要性

1 配电网改造工作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

配电网改造工作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以下从配电网改造工作必要性、影响改造进行的因素、质量监督管理有待提升等方面出发,对于配电网改造工作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1.1 配电网改造工作必要性

配电网改造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强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电力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源动力,是绿色能源主要供应方式;而实际电网与工业生产、商业运行以及人民生活对电力供应能力、供电质量和安全用电不断提高的需求不相适应;[1]为此急需进行电网改造,尤其是配电网改造,使之能够为我国供电的高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使得我国生产、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隐患得到进一步的排除,充分使用绿色能源。

1.2 影响改造进行的因素

电网改造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到改造效率的因素,就配电网改造工作而言,除去外部施工受阻及与外部配套建设不同步原因外,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我国许多地区的配电网的设备陈旧老化并且在部分情况下还会存在工作异常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配电网改造的实际效率;[2]其次,影响到配电网改造进行的因素通畅还包括了配电网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通常会导致配电网改造整体效率的下降;还有使用配电网改造所需的材料与实际需求不相符,配电网改造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等。

1.3 质量监督管理有待提升

质量监督管理对于配电网改造工作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配电工程如果缺乏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则必然无法满足配电工程使用的实际要求。因此这也意味着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就必不可少。其次,质量监督管理有待提升还体现在许多电网改造工程实际上缺乏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监督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负责人的缺失和监督队伍的不专业都给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与此同时,质量监督管理有待提升还体现在了许多监督管理人员无法在准确发现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第一时间找出!问题的应对措施,从而非常大的影响到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效率。

2 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

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施工前期管理、施工材料管理、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等方面出发,对于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2.1 施工前期管理

配电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制定出完备的施工管理方案。工作人员在制定施工管理方案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在保证工程可行性的同时着眼于降低工程中不必要的开支。其次,工作人员在制定施工管理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确保工程整体的科学性。例如工作人员在开展图纸会审工作时就应当对于设计内容进行科学论证,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设计的合理性。伴随矩阵的性质证明[3]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制定施工管理方案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设计水平能够符合工程相应的安全标准,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保证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2.2 施工材料管理

配电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工作人员着眼于合理的采购施工材料。工作人员在合理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好材料购买的规划工作,并且在明确采购资金和采购标准后严格的依照采购计划来完成采购工作。其次,工作人员在合理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施工材料产品质量的验收、检测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整体的施工材料进行相应的审查,从而能够在审查通过后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合理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还应当建立起工程材料进出库管理机制,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严格地按照施工设计和技术方案进行施工,最终能够满足国家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2.3 做好施工技术管理

配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在于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人员在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对工程图纸所需工艺要求进行培训考核,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并且在确保电网工程有效性的同时保证配电工程设计得到了完整实施。其次,工作人员在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按照设计标准来进行施工管理工作,加强施工人员三级自检、监理人员监督检查、设备主人总体验收检查、缺陷闭环整改工作,从而能够使得配电工程的偏差范围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管理好现场安装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安装配电设施符合施工工艺的控制要求,强化现场监督人员过程管控和监理人员隐蔽工程监督。

3 结语

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电网长期以来存在的构架不合理、供电不稳定等问题。一个好的工程管理人员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施工的内容及施工规范,还要有丰富现场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配电工程管理人员应有对所负责的施工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并且更加充分的应用好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于电网改造中需要以严谨的配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来提升电网改造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忠民.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8):92-94.

[2] 赵晓莹.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15):62-64.

[3] 郭纯德.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2(28):92-94.

改造管理篇8

【关键词】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管理

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的建设,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家电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家中的必备设施,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农村电网对于确保电力的正常运行及人们的正常生活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工程档案,其主要是真实的记录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全过程以及管理水平,同时也是能够有效的鉴别与判定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整体质量以及判断其相关责任的主要根据。这主要是由于电力系统其输变电工作量比较繁多,因此保存农村电网输变电工程的档案,在一方面能够为之后维护输变电设施提供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输变电的运行成本。

与此同时,建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档案还能够加强对工程完工之后的运行管理,提供农村电网长远发展以及建设的重要资料。这主要是因为当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变电站设备比如导线以及杆塔等基础设施都会遇到被偷以及受到自然损害的危险。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关于之前配变以及导线等各个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记录以及之前的工程施工档案记录均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凭据。

2.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的主要特点

农网改造工程档案主要包含工程的立项、设计以及施工与竣工验收等所有建设管理的真是记录,也是有效的判断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判定相关的责任主要依据。其也是当工程 完成之后,对设备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电网长期建设以及发展的主要基础资料。然而由于当前农网改造工程具有点多,拉线较长并且面积广,需要内部和外部协调,与此同时档案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均需要各种不同单位或者部门来有效实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相关难度,具体而言可以展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2.1工程点多面广,相应的添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农网改造工程需要比较大的投资,并且范围比较广,项目也比较多,其施工队的人员也比较少,导致工期很紧。这些比较多并且比较分散的建设地点在增加了施工难度之时,也相应的添加了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管理其收集以及整理的难度。

2.2工程理赔工作推进较为困难

当前国家的普法工作进程不断的深入,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公民的法律以及维权意识,然而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维权过度现象的发生,这在客观上添加了电力工程进行理赔工作的难度,尤其对于一些点多覆盖面积比较广的农网改造工程,其造成的影响更为重大。针对难以推进理赔工作的局面,怎样加大对档案的管理,从而高效快捷的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是当前需要广大的档案工作者要解决的难题。

2.3工程时间跨度过大,相应的添加了档案工作的难度

在当前情况下,农网改造工程多数都集中在10KV以及以下的配电网的工程,然而35KV之上的输变电工程一般都具有比较长的周期,因此无论从该工程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立项到图纸设计,还有工程施工以及施工理赔,包括三级验收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断的收集以及整理相关的工程档案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资料出现散失,从而增加了农网改造工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难度。

3.提高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3.1积极主动宣传和协调配合

这需要农网改造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在早期积极的参与,并且将主动服务同配合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也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以及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首先成立各个级别农网改造档案管理的领导小组,其组长应该由公司最高领导人承担,主要成员包含档案室的主任以及档案管理员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从而构成从上到下的档案管理的网络。可以为其装备计算机以及复印机等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设备与较为大量的档案用品,从而有效的保障档案工作的进行。公司相关领导要经常的过问以及强调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有效的协调档案收集和移交等相关工作问题。

3.2紧抓档案管理相关特点

这主要是把农网改造工程的档案管理深入到工程管理整个过程,这个档案资料主要包含整个能够包含到农网的建设以及改造与规划方面的项目,从前期时项目的提出一直到建设投入生产整个过程,都应该包含到档案进行保存。通常而言,又可以把资料分类成规章制度、工程管理方面的资料以及单项工程上的资料,从而形成“分级别管理、分系统操作以及分段形成与归档”方面的档案管理的模式。对于分系统操作而言,其主要牵涉到农网改造时所包含的设计、施工以及监理与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其按照所负担的相关的责任来提出满足相关管理标准的资料以及文件。

3.3突出管理的重点,保证资料完备

在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不断的累积政策方面的文件,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以及正确性。在改造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集资收费、税收收费以及质量监督等多方面的管理政策或者相关文件,此时要对其进行重点的收集,与此同时要求相关人员要认真的学习以及贯彻政府政策,落实文件精神。

4.结束语

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言,农网改造工程有效的开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程,指明了新方向。跳出来档案来看档案,这句话主要是指在当前的农网改造过程中,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估量档案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展现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的优势与整体影响。当前档案管理还未曾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足够借鉴,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深入以及摸索,从而促进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优质服务:便民惠民暖民心――2012年公司供电服务工作盘点[J].江西电力,2013,6(01):78-81.

[2]潘少华.基于农村低电压现象的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1,3(11):121-123.

[3]孙吉昌.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全面改善农村电压质量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电管理,2011,9(01):179-181.

[4]谢七英.关于农网改造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6(01):78-81.

改造管理篇9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监狱不仅要改变其犯罪思想,而且要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要矫正犯罪恶习,而且要使其掌握一种或几种谋生的技能,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惩罚与改造相结合”对二者相结合的要求是:在监狱的刑罚执行活动中,惩罚罪犯与改造罪犯严格按照监狱法规进行监禁,强制其遵守监狱法律、纪律,履行义务。对违反监狱法规、纪律和不履行义务的罪犯给予严厉打击。同时对罪犯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改造,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知识、职业技术教育。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管辖动、教育等手段的作用,使罪犯在认罪服法的基础上,痛改前非,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罪犯劳动改造管理

组织罪犯劳动改造是实现监狱宗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基本手段。它能使罪犯培养劳动观念,矫正自身所存在的恶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刑满释放后能自食其力。对罪犯进行的劳动改造,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罪犯通过学习改造,自身素质和思想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罪犯通过劳动活动,创造出了一定权益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wWw.133229.Com虽然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这部分经济效益有所争议,然而却能够对监狱经费不足进行一定的补充,改造罪犯物资生活和改造条件,保障监狱生产、管教的正常进行,在目前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同时,促进这部分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劳动改造的地位和意义

伴随着新

和发展。

<一>罪犯劳动改造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是将人视为生产经营中一种特殊和宝贵的资源,从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用度进行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对罪犯劳动力资源的管理,就是把罪犯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科学地对其进行管理。而如今的监狱对罪犯劳动力资源的管理还存在着调配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作用等缺点。在“罪犯技术员”缺乏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有一定生产技能的罪犯与所安排的监狱生产工种不对口现象。如具有手工制造技能而身体单薄的罪犯从事搬运物品等重体力活。由于目前监狱经费不能彻底保障,导致了干警收入与监狱生产直接挂钩的不正常现象。最典型的是某监狱在车间宣传条幅上,打出了“大干三个月、誓夺三十万”的豪言壮语。并非把罪犯改造质量当作监狱评价干警工作业绩的第一指标,实质上出现了偏离监狱方针的状况。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所建立的一系列评价和激励机制,致使监狱工作的生产为核心,结果导致罪犯的劳动前能大打折扣,主观能动性变为消极应付所分配的生产任务,进行机械式的劳动。

<二>发展监狱经济方略给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带来的问题。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发展监狱经济是监狱出现问题的根源。的确,在罪犯参加生产劳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并非没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对其彻底否定。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有待发展监狱经济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发展监狱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会议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底,导致了国家财政拨给监狱的经费不足。监狱要想解决经费不足的困境,必须自力更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以监养监”的改革。同而在发展监狱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温暖体。如在发展监狱经济方略的影响下,某些监区、分监区的工作重心产生了严重的偏离。出现了挤占罪犯法定学习的时间,甚至是休息时间进行生产劳动;个别单位由于生产场所有限,把对罪犯所必需的教室、会议室、阅览室、娱乐场所等当作生产车间。从而使罪犯只知道生产,对自身的恶习改造无暇于顾。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监狱生产有时偏离监狱的工关工作方针,甚至有的违背法律法规,比如非法印刷出版社,生产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产品等。有的监狱在生产安排中,那种产品经济效益好,就盲目生产那种产品,往往采用简单的生产方法,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危害罪犯身体健康,以此追求最大化的积极效益。

<三>罪犯在进行劳动改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干警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罪犯所从事的监狱生产,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罪犯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太高。同而大多数监狱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干警,在监狱生产过程中仅充当了罪犯看管人员。他们加强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再加上监狱经费的紧张即使他们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长此以往,监狱企业整体业务素质水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将会严重缺乏。

三、罪犯劳动改造的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管理为了实现监狱工作和改造罪犯质量的最优化目标,司法部提高了“三化”治监方略。

“三化”即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把监狱的饿全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管理,规范运营、切实依法治监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罪犯劳动改造科学化管理,在坚持以监狱机关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加罪犯的改造活动,以求提高一定的社会效益。

<一>罪犯劳动改造法制化。首先要贯彻落实“惩罚与改造姜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切实保障罪犯在劳动方面拥有的权利;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其次,要对罪犯的劳动状况进行认定。具有劳动能力的罪犯,要按照《监狱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严格执行;对于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罪犯要分别对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不参加劳动,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即可,最后关于罪犯劳动时间的管理,根据司法部制定的《关于罪犯劳动时间的规定》执行。即罪犯劳动时间为6天,每天劳动8小时,平均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8小时,未成年犯的劳动时间减半;监狱除保证罪犯每周休息一天外,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时按照相关的规定安排休假;监狱生产单要延长罪犯劳动时间,必须提前拟定加班计划,经监狱狱政,劳动管理部门审核,得到监狱长的批准后方可实施,事后安排罪犯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根据延长罪犯劳动时间的长短,支付一定数量的加班费。总之,监狱对罪犯的全部劳动改造工作都要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监狱法、劳动法等),依法对罪犯的劳动改造进行管理,完善罪犯劳动改造体系,切实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二>科学地对罪犯劳动改造进行管理

⑴利用泰罗制对罪犯劳动力资源进行管理

泰罗是科学管理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他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撰写了《科学管理》一书,其概括出的几条科学管理原则,对当代的罪犯劳动改造管理仍具有借鉴意义。1、通过对监狱劳动时的每一个动作所需的时间与最佳工作方式的研究,判定出最佳的劳动方法,使罪犯科学劳动,提高效率。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监狱延长罪犯劳动时间和加强劳动请度的可能性。2、选择既能很好的适合某种监狱生产的工作,又能够积极改造的罪犯担任生产小组长。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对这类罪犯进行技能培训,以求他们能够掌握运用科学的生产方法,推动监狱经济效益的增长。3、干警和监狱专业技术人员对罪犯要有“为人师表”的意识,向罪犯传授生产技术,以确保监狱生产工作能够按照监狱确定的科学原则进行。4、根据罪犯的身体素质,生产技能、心理特征等个性元素的不同,对罪犯咱家的监狱生产工作进行分工,杜绝出现年老体衰的老年犯从事重体力劳动,具有生产技能而体格不太好的罪犯扛箱包能现象出现。

⑵罪犯劳动改造的组织管理

所谓罪犯劳动的组织管理,是指对罪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劳动组合、劳动工效、劳动成果的管理。1、建立严格的罪犯劳动对象管理制度。除坚持执行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重点在加强采购、生产,使用和保管方面的管理。2、加强对罪犯劳动手段管理,以求提高监狱经济效益,从而为监狱经费不足提供一些帮助。最终有利于充足监狱出产资金,改善狱政设施和监管条件以及干警的福利待遇。最终提高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罪犯的劳动改造热情,有利于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同而监狱有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技术类型和技术结构,建立一个以适应先进技术为主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技术家够和技术体系。3、加强罪犯劳动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罪犯劳动的改造功能的改造功能,互帮互学、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提高罪犯劳动改造的积极性。首先根据罪犯的生理状况、技术水平、文化程度、刑期长短、改造表现等指标不同,对罪犯劳动改造的不同工种和岗位进行选材适用,营造一个公平合理,公正无私的氛围,促进罪犯劳动改造质量的提高。4、加强罪犯劳动的工效管理,维护良好的劳动改造秩序,提高劳动效率。可以通过长期制定先进、合理的罪犯劳动定额方法,如工时足额、操作定额等。实行公平的罪犯劳动报酬和奖惩制度,贯彻落实《监狱法》关于罪犯劳动报酬的明确规定。5、

加强罪犯劳动成果的管理。罪犯劳动成果作为罪犯劳动的产物,是罪犯在劳动中体力、脑力、智力的综合运用,能够综合反映罪犯劳动的改造态度、改造表现、劳动技能以及改造水平的状况。通过对罪犯劳动成果的管理,主管干警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罪犯劳动改造情况,从而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最总有利于罪犯改造全面的提高。

<三>罪犯劳动改造的基本原则

罪犯劳动的基本原则,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在对罪犯组织和实施劳动改造过程中所应该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利为规范,罪犯劳动改造实践证明,罪犯劳动改造应当遵循依法实施的原则,社会主义人道注意原则、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结合的原则、区别对待罪犯劳动改造原则和干净直接知道管理原则。

⑴罪犯劳动改造一发事实的原则。即监狱人民警察对罪犯组织和实施劳动改造的全面活动都要严格依法进行,从而使罪犯劳动改造法制化。依法治监是我过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根本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监狱的具体体现。

⑵罪犯劳动改造应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在罪犯劳动改造过程中该于罪犯的人道主义待遇,依法保障罪犯在劳动中的各项合法权利,从而表示社会主义劳动改造制度的文明与进步。

⑶劳动改造要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把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的水平。

⑷区别对待原则。即在罪犯劳动改造过程中针对罪犯个体或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差异,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和管理办法。男犯和女犯要分别关押;未成年犯与成年犯要分别关押;柑橘女犯特点,安排女犯参加精细性、劳动强度较小的劳动项目(如纺织、服装、工艺品加工等)。这一原则正是以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落成在监狱劳动改造中的运用和发展。

⑸干警直接知道和管理的原则。监狱人民警察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对罪犯的整个劳动改造过程进行组织和指导,决不允许有他人越俎代庖。如干警自带罪犯出工,亲自布置劳动任务、要求注意事项;不准私自脱岗,不准利用“大罪犯”,“二管家”对罪犯劳动改造进行管理。

结束语

本文对罪犯劳动改造及管理相关方面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初浅之见,略显稚嫩。在现行罪犯的劳动改造及管理的制度还有不足之处。希望随着法制的健全它也随之完善。

参考文献:

何为民主编《罪犯改造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2版

改造管理篇10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工程 项目工程管理 分析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T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73-01

随着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棚户区改造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为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

一、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一)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要求

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妥善处理好棚户区中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问题,做好与各项住房政策的衔接工作,妥善安置被拆迁居民,实行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加强棚户区居民安置用房建设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因质量问题产生矛盾纠纷。

(二)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困难

许多棚户区居民普遍存在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为各类棚户区改造工程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特别是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等,是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其住房结构和人员结构都极为复杂,给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棚户区中大量居住的低收入居民也向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住房安置工作提出了挑战,各类棚户区中居住的主要是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人群。此外,各地还有不少城中村、城镇危旧房,导致棚户区房屋破旧拥挤,厨卫设施不全,甚至部分房屋存在大量安全隐患,这些都给棚户区改造和居民安置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一)项目计划管理

棚户区改造应当秉承按需申报原则,针对政策规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使用功能不完善、建筑安全隐患较多、配套设施不健全、房屋质量差、使用年限久、建筑密度大的区域,可将其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按照程序要求经过组织申报,活动计划批准后方可进行项目计划,严禁个体无计划、无规划地擅自改造开发。申报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必须提供申请单位基本情况、棚户区全貌图、棚户区分栋图、改造项目基本情况、入户调查情况、改造项目调查测算报告、改造项目安置方案、入户改造拆迁安置协议、改造项目用地批复文件、改造项目规划选址意见、改造项目资金筹措方案、改造项目建设单位情况和初步设计方案。

(二)规划用地管理

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必须遵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的原则,将安置房的原地建设与异地建设相结合,优先考虑就近安置,异地安置的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学、就医、出行等需求,合理选址,尽可能地将居民安排在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地段,并贯穿落实节能环保的原则,严格控制安置房的套型和面积,提高用地效率。棚户区改造新建项目必须报规划部门审核,并出具棚户区改造拆迁范围红线图和安置新建项目用地红线图,办理规划用地手续。棚户区改造原则上实行原址改造,优先落实保障房用地地块,改造项目范围内用于安置房、保障房建设的土地以划拨方式供应,用于商业开发服务性质的土地依法由住房保障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联合会审。

(三)拆迁安置管理

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工作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行,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征收安置补偿标准、方式、结果一律公开。改造项目责任主体为拆迁安置的责任人,具体负责组织拆迁安置工作,拆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和居民的意见,与同意改造的住户签订安置补偿协议。私有住宅房屋拆迁由被拆迁人就地、就近或异地实物产权调换安置或货币补偿自行购房安置,私有非住宅房屋实行货币补偿,拆除单位公产房屋的,实行货币补偿,其租赁户的补偿、动迁、安置工作由产权单位负责,已改制的企业中未处分的公产和拟改制的企业中不能处理的公产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补偿处理。棚户区改造项目内按规划要调整绿地、砍伐树木、拆除公厕、挖掘道路、迁移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备设施,由实施主体向相关部门申请,并按规划要求进行重建和恢复。

(四)改造资金管理

各渠道筹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必须由责任主体集中至指定银行账户实行统一管理、独立记账、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予以挪用,对于非货币政策性投入,要完善相关确认手续,并保障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中央和各级政府投资的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建设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开支不得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回迁安置之外的住房开发、配套建设的商业和服务业务等经营性设施建设支出。中央和各级政府投资的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由地方政府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监管,由地方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要求核定改造工程项目计划,事后具体负责协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进行稽查,确保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合法性。

(五)建设工程管理

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认真执行我国《招投标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合同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行建设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建设,依法取得立项、规划、土地使用、施工图审查、施工勘察、建设资金预审等各类许可性文件资料。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责任主体拟定责任范围内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后,必须确立相应的实施主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责任主体可设项目部或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实施主体。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管必须依法组织招投标确定实施主体,不得将应开展招投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投标程序。严格履行工程监理制,制定详细科学的质量技术监督方案,招标确定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监理单位负责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监理。严格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确保工程符合有关规定标准。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法人和建设主体要按规定依法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采供合同签订活动,规范合同管理,并参照有关文件实行司法备案。

结束语:

地方政府部门和各类责任主体要在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建设中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工程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控制,保障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雷.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J].城乡建设,2013,08:14-17.

[2] 张小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J].甘肃林业,2014,06:18-19.

[3] 施雨君,方凯伦.棚户区多元化改造策略――基于赤坎旧镇城镇改良的研究[J].规划师,2014,S5: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