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6:06

改造技术论文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介绍了济源市核桃低效园综合改造技术,包括实生树或劣种树高接换优、放任核桃树的改造以及加强核桃园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当地核桃园的高产高效提供参考。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山区、丘陵区面积占88%,自2000年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退耕还林9333.3hm2,其中栽植核桃3600.0hm2。由于良种核桃苗紧缺,栽植了部分实生核桃树及部分品种不对路的核桃树,致使核桃园产量低、品质差、总体效益甚微,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伤。为此,笔者开展了核桃低效园综合改造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最高收益达64275元/hm2。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实生树或劣种树高接换优

1.1高接换优园确定

选择立地条件好、土层深厚、树势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树龄3~15年的实生或劣种树。对于立地条件较差、树势较弱的实生树或劣种树,先扩穴改土,加厚土层,增施有机肥,树势由弱转强后再进行改接;否则在改接后由于产量提高较快,营养跟不上,导致树势早衰或死亡。对于过密的核桃园,可以进行隔株改接,未改接的树,待高接树成活后予以间伐,利用早实品种改接留450~600株/hm2为宜,晚实品种保留225~300株/hm2较好。

1.2品种选择

选择在当地试栽表现优质、丰产、抗性强的品种,如绿波、中林5号、薄丰、香玲,各品种间可互为授粉。高接时不同品种分行安排或按比例呈带状或交叉状配置,以提高授粉能力。

1.3高接方法

1.3.1嫩枝芽接换种。①早春修剪截枝。萌芽前,对计划采用芽接换优的核桃园,可先行粗略修剪,选留3~5个方向、位置较适宜,直径10cm以下的主枝作为骨干枝,去掉无用的交叉大枝、重叠枝、密挤枝、病虫枝,同时注意平衡树势,树冠上部挡光的大枝、枝要适当疏除。对主干上的辅养枝或骨干枝上的侧枝在距主干或骨干枝5~10cm处截枝,促发新梢。主干或骨干枝上有较长光秃带,可通过刻、锯等造伤,促使隐芽萌发新梢,便于嫁接。当新梢长到10~15cm时,每个截留枝上选取1~2个健壮新梢,其余全部抹除。②适时嫁接。当嫁接枝上新梢长到60cm以上,基部基本木质化时,即可进行芽接,以5月下旬至6月下旬嫁接为宜。芽接的接穗在优质健壮的良种母树上采取,剪下的接穗要立即去掉复叶,保湿贮存,运到目的地阴凉处备用。芽接采用大方块芽接法。芽接好后,在砧木接口上留2片复叶剪砧,促接芽萌发,并及时抹去砧木上的萌蘖。

1.3.2多头枝接改优。①枝接部位选择。萌芽前,选留3~5个方向、位置较适宜,直径在10cm以下的主枝和直径3~5cm的侧枝,在距主干或主枝15~20cm处截去,锯口保持平滑。②枝接时期与方法。嫁接时期以萌芽期至展叶期最佳。嫁接方法采用多头插皮舌接法。一般在秋末冬初选择母树上髓芯小、芽子饱满、生长健壮的当年生发育枝作接穗,冷藏或埋在湿砂中备用。嫁接前把接穗剪成15~20cm枝段,在95~100℃石蜡中速蘸进行蜡封。同时在砧木基部间隔5cm用锯锯2刀,深达木质部,进行放水处理。

1.4接后管理

改造树根系发达,树体长势旺,嫁接成活的新梢生长量大,需及时除萌、解绑,新梢长到50cm左右时,要绑缚支柱,以防风折。春季枝接成活后,特别注意分3次放风,切忌放风过猛影响成活率。接后要注重肥水管理,接穗萌芽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0.5kg/株;6~7月根据不同枝的位置,选留好主枝,对留作侧枝的,可摘心促使分枝,增加枝量,同时去除杂乱枝,保持良好骨架。

2放任核桃树的改造

2.1放任生长树的特点

大枝过多,层次不清,结果部位外移,内膛空虚,病虫害严重,树势衰弱,坐果率低,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低且隔年结果现象严重。

2.2放任树改造修剪的方法

2.2.1调整树形。根据放任树的树形、树龄和大枝分布情况,确定适宜改造的树形。先疏除过多的大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然后调整结果枝组,使各枝组交错排列,互不影响。对内膛萌发的徒长枝,采取先放后缩或先截后放的方法,经2~3年培养成健壮的结果枝组。在去大枝的同时,对枝要适当疏间,以疏外养内,疏前促后,使整个树体上小下大,外疏里密。树形改造1~2年完成。2.2.2平衡树势。树体结构调整完成后,要进一步调整结果母枝与营养枝的比例,约为3∶1,对过多的结果母枝可根据空间去弱留强,充分利用空间。在枝组内调整结果母枝留量的同时,应预留1/3左右交替结果的结果母枝;对冗长的细弱枝、下垂枝,以三抬一或五抬二的方法进行适度回缩,抬高角度,增强长势。对于较旺的壮龄树,大枝应分年疏除,以稳定整个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3加强核桃园管理

3.1深翻扩树盘

于每年秋末春初,在核桃树周围进行深翻扩树盘,深度为20~40cm。山地核桃园还可通过客土来增加土层厚度,为以后丰产奠定基础。

3.2施肥灌水

3.2.1施肥。①基肥。在采收后到落叶前施入最好,常与树盘深翻同时进行,肥料以优质农家肥为主,每株成树每年放射状施入农家肥100~150kg。②追肥。一般在开花前、幼果膨大和果实硬核3个时期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每株每次分别追施尿素1kg、磷肥1.5kg。③叶面喷肥。喷肥时期在开花期、新梢速长期、花芽分化期及采收后进行,常用的喷肥种类为0.1%~0.2%的硼酸、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

3.2.2灌溉。每次施肥后,应及时进行灌溉。8月中旬秋梢停长前要注意控水,以控制新梢后期生长,使枝条组织充实。初冬灌好封冻水。

3.3搞好花果管理

3.3.1疏雄。衰弱树雄花较多,疏除全树雄花芽的90%,使雌花序与雄花序比例达1∶30~60。

3.3.2辅助授粉。提前采集雄花粉,在雌花的盛花期,雌花柱头开裂并呈倒八字形,柱头羽状突起分泌大量黏液时,集中人工授粉,将花粉配成花粉、蔗糖、水比例为1∶50∶3000的营养液,在上午9~10时或下午3~4时进行喷雾授粉,可促进花粉发芽和受精,提高坐果率。

参考文献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2

220kV枫河线北起枫树坝电厂、南至河源变电站,全长115.9km,全线基本上沿东江顺流而下,90%线路经过雷电多发的高山、丘陵地区。1974年建成投运时,全线共有杆塔315基,其中耐张塔36基、直线塔19基、钢杆148基、水泥杆112基,全线采用GJ-50钢绞线单避雷线保护。投运后,由于线路雷击故障频繁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对这条线路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a)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将全线的单避雷线改为双避雷线(均为GJ-50钢绞线);

b)1988年底对卓峰山段进行防雷改造,在其中6基(100号、102号~106号)杆塔加装某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消雷器,并进行杆塔接地网改造(加降阻剂);

c)1993年至1995年分3期对早期的一根避雷线进行全线更换;

d)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分2期对全线315基杆塔接地网进行改造;

e)1997年分2期对6基水泥杆和10基钢杆进行了改造。

1雷击故障统计

枫河线自1974年9月投运至1998年10月共运行了24个雷雨年度,期间共发生了有明显故障点的雷击故障31次,发现44处故障点。为便于统计,将同一时间的故障作为线路一次故障,将同一时间在1基杆塔上产生了故障点认为该基杆塔发生了1次故障。表1和表2分别为按年度和按线段统计的故障次数。

2防雷问题

从表1可以看到,枫河线投产后雷击故障频繁发生,至1981年共发生雷击故障14次,平均雷击故障率高达1.73次/(102km.a),大大超出允许值。其主要原因是:架空线路全线仅使用单避雷线作防雷保护,防雷保护角偏大;线路经过雷电活动异常剧烈的卓峰山段。为此进行了多次防雷技术改造。

2.1避雷线改造

为了解决线路防雷保护角偏大问题,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将枫河线的防雷保护由单避雷线改造成双避雷线,使全线的水泥杆、钢杆和直线铁塔的防雷保护角分别由20.6°,20.6°,23.5°降至12.5°,15°,14°(耐张塔的保护角未改造)。改造后的运行情况表明,线路的防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线多年平均雷击故障率由改造前的1.65次/(102km.a)下降至0.78次/(102km.a)。但是,双避雷线改造后卓峰山段的雷击并没有减少。

2.2卓峰山段防雷综合改造

枫河线卓峰山段是从枫河线97号杆起,至110号杆止,线长约5km,雷击故障情况见表2。在1981年进行双避雷线改造后,这段线路的雷击问题还相当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所有杆塔均处于高程320~380m的山顶或山腰上,线路基本是布置在山上或跨越山谷,地形条件复杂,雷电活动相当频繁并容易产生畸变;杆塔所处位置地质条件较差,降低杆塔接地冲击电阻比较困难而使它的耐雷水平较低。因此,在1988年底对卓峰山段再次进行了防雷改造。这次改造主要是在其中6基杆塔顶部加装半导体消雷器,并将杆塔接地网加降阻剂进行降低接地电阻。从改造前后基本相同运行条件(从1981年至1995年)的运行记录来看,它的雷击故障率由改造前的7.5次/(102km.a)仅下降至5.7次/(102km.a),其中在1992年3月21日104号杆受雷击时,虽然线路重合成功,但这次雷击造成安装在该杆上的半导体消雷器损坏。在1995年全线杆塔接地网开挖检查改造时发现,这些使用了降阻剂的地网接地体腐蚀严重,说明这次改造还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2.3杆塔接地网改造

由于枫河线的杆塔接地网在建设时使用的材料质量差、截面小和埋设深度不够等原因,接地电阻值长期以来偏大,特别是经历了多年的运行,大部分接地体锈蚀严重,降低了线路的耐雷水平。因此在1995年和1996年分2期对全线所有杆塔接地网进行改造,使所有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大幅度降低,从而使线路的耐雷水平从理论上得到大大提高,在改造后的3个雷雨年度里未发生过雷击故障。这次改造是很成功的,也说明了降低地网接地电阻是防雷最有效的措施。

3结论

a)枫河线24a的运行记录表明,单避雷线是不能满足它的防雷保护要求的,仅靠双避雷线也不能完全满足处于高山大岭上的输电线路的防雷要求。

b)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最有效的措施,而且它比其它措施更节省资金,便于维护。

c)枫河线上使用的半导体消雷器的性能和质量不能达到预期要求,不能完全依靠它来保护线路,但也未给线路带来不良后果。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我县拥有小水电站154多座,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运行,这些小水电站设备陈旧,电气老化严重,绝缘性差,控制保护方式落后,机组振动及噪音大,整体故障率高,能量转换效率低,甚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电站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急需进行技术改造。该文分析了平和县已建小水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小水电站技术改造的方法、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平和县的小水电站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水电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机组设备本身存在缺陷。由于当时设备制造技术水平所限,加上这些年来企业对老电站维护投入不足,导致整个机组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机组整体故障率高,发电能力大大下降。

(2)设备陈旧。调查中发现,有的电站机组已超期年限,电气设备老化严重,绝缘性差,绝大部分器件已属淘汰产品,备品备件解决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3)机组主要性能参数与电站实际运行参数不匹配,水轮机处于非最优工况区运行,导致机组运行效率低、振动及噪音大,而且机组使用寿命也将大大缩短。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①早期建成的一些小水电站,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出现“有机找窝”或“有窝找机”现象。②许多老电站的机组生产于特殊年代,不按电站具体条件而硬性套用定型图纸,而我国早期编制的水轮机模型转轮型谱中可供各水头段选用的转轮型号少,不少小水电站只能套用相近转轮。③电站设计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水文资料,导致电站建成后实际的来水量和水头与设计工况不符;或电站由于泥沙淤积,下游水位提高,使得电站的发电水头降低,导致机组的运行工况偏离最优工况。

(4)电站运行管理技术、方法落后,监控、操作、记录等均需人工进行,自动化管理程度低。当机组发生异常、状态发生变化或参数超限时,难以及时报警,安全可靠性差。值得一提的是,该类电站职工长期在噪音严重的机组旁值守,其身心健康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5)电站技术人员观念陈旧,信息相对封闭,缺乏培训,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2小水电站的改造建议

2.1对小水电站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例如市水电局)牵头,会同各县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小水电站进行注册登记,并组织有关专家组对电站的设备状况(包括检修及事故停机时间)、技术水平(机组的先进性和运行管理现代化程度)、能量转换效率和安全隐患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老电站技术改造规划,建议参照水库大坝评估方法,按电站存在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将全国小水电站分为一、二、三类,对于问题严重的三类电站,限期进行技术改造。

2.2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小水电站技术改造。调查表明,老电站经改造后,平均效率能提高15%左右,可更为高效利用水利资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同时,老电站技术改造几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如果引入“一体化设计”的新理念,反而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水电开发受生态环境制约愈来愈严重的今天,其意义更为重大。但目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老电站技术改造工作进展较好,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电站技术改造工作举步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和观念问题。建议参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办法,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如中央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新电新价政策等,鼓励投资流向老电站技术改造。

2.3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小水电行业主管部门应对各地老电站技术改造规划、国家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及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并会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及时对完成技术改造后电站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验收。2.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小水电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引导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的运行管理方法以及先进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小水电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3改造效益

对近年来我县的实践表明,小水电站实施技术改造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主要体现在:

(1)显著的社会效益。小水电站技术改造工程可大大提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电站噪音明显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显著减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更好地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显著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技术改造后,机组的能量转换效率平均能提高15%左右,对于可实行增容的电站,发电量的提高幅度可更大,如对我县老电站全部进行技术改造,相当于新增2.5万多kW装机,每年可增加发电量7500万kwh。从而不仅使我县有限的水电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有益于节约型社会建设,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3)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水电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的情况愈来愈严重,而老电站技术改造几乎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如果引入“一体化设计”的新理念,反而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介绍了济源市核桃低效园综合改造技术,包括实生树或劣种树高接换优、放任核桃树的改造以及加强核桃园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当地核桃园的高产高效提供参考。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山区、丘陵区面积占88%,自2000年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退耕还林9333.3hm2,其中栽植核桃3600.0hm2。由于良种核桃苗紧缺,栽植了部分实生核桃树及部分品种不对路的核桃树,致使核桃园产量低、品质差、总体效益甚微,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伤。为此,笔者开展了核桃低效园综合改造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最高收益达64275元/hm2。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实生树或劣种树高接换优

1.1高接换优园确定

选择立地条件好、土层深厚、树势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树龄3~15年的实生或劣种树。对于立地条件较差、树势较弱的实生树或劣种树,先扩穴改土,加厚土层,增施有机肥,树势由弱转强后再进行改接;否则在改接后由于产量提高较快,营养跟不上,导致树势早衰或死亡。对于过密的核桃园,可以进行隔株改接,未改接的树,待高接树成活后予以间伐,利用早实品种改接留450~600株/hm2为宜,晚实品种保留225~300株/hm2较好。

1.2品种选择

选择在当地试栽表现优质、丰产、抗性强的品种,如绿波、中林5号、薄丰、香玲,各品种间可互为授粉。高接时不同品种分行安排或按比例呈带状或交叉状配置,以提高授粉能力。

1.3高接方法

1.3.1嫩枝芽接换种。①早春修剪截枝。萌芽前,对计划采用芽接换优的核桃园,可先行粗略修剪,选留3~5个方向、位置较适宜,直径10cm以下的主枝作为骨干枝,去掉无用的交叉大枝、重叠枝、密挤枝、病虫枝,同时注意平衡树势,树冠上部挡光的大枝、枝要适当疏除。对主干上的辅养枝或骨干枝上的侧枝在距主干或骨干枝5~10cm处截枝,促发新梢。主干或骨干枝上有较长光秃带,可通过刻、锯等造伤,促使隐芽萌发新梢,便于嫁接。当新梢长到10~15cm时,每个截留枝上选取1~2个健壮新梢,其余全部抹除。②适时嫁接。当嫁接枝上新梢长到60cm以上,基部基本木质化时,即可进行芽接,以5月下旬至6月下旬嫁接为宜。芽接的接穗在优质健壮的良种母树上采取,剪下的接穗要立即去掉复叶,保湿贮存,运到目的地阴凉处备用。芽接采用大方块芽接法。芽接好后,在砧木接口上留2片复叶剪砧,促接芽萌发,并及时抹去砧木上的萌蘖。

1.3.2多头枝接改优。①枝接部位选择。萌芽前,选留3~5个方向、位置较适宜,直径在10cm以下的主枝和直径3~5cm的侧枝,在距主干或主枝15~20cm处截去,锯口保持平滑。②枝接时期与方法。嫁接时期以萌芽期至展叶期最佳。嫁接方法采用多头插皮舌接法。一般在秋末冬初选择母树上髓芯小、芽子饱满、生长健壮的当年生发育枝作接穗,冷藏或埋在湿砂中备用。嫁接前把接穗剪成15~20cm枝段,在95~100℃石蜡中速蘸进行蜡封。同时在砧木基部间隔5cm用锯锯2刀,深达木质部,进行放水处理。

1.4接后管理

改造树根系发达,树体长势旺,嫁接成活的新梢生长量大,需及时除萌、解绑,新梢长到50cm左右时,要绑缚支柱,以防风折。春季枝接成活后,特别注意分3次放风,切忌放风过猛影响成活率。接后要注重肥水管理,接穗萌芽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0.5kg/株;6~7月根据不同枝的位置,选留好主枝,对留作侧枝的,可摘心促使分枝,增加枝量,同时去除杂乱枝,保持良好骨架。

2放任核桃树的改造

2.1放任生长树的特点

大枝过多,层次不清,结果部位外移,内膛空虚,病虫害严重,树势衰弱,坐果率低,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低且隔年结果现象严重。

2.2放任树改造修剪的方法

2.2.1调整树形。根据放任树的树形、树龄和大枝分布情况,确定适宜改造的树形。先疏除过多的大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然后调整结果枝组,使各枝组交错排列,互不影响。对内膛萌发的徒长枝,采取先放后缩或先截后放的方法,经2~3年培养成健壮的结果枝组。在去大枝的同时,对枝要适当疏间,以疏外养内,疏前促后,使整个树体上小下大,外疏里密。树形改造1~2年完成。2.2.2平衡树势。树体结构调整完成后,要进一步调整结果母枝与营养枝的比例,约为3∶1,对过多的结果母枝可根据空间去弱留强,充分利用空间。在枝组内调整结果母枝留量的同时,应预留1/3左右交替结果的结果母枝;对冗长的细弱枝、下垂枝,以三抬一或五抬二的方法进行适度回缩,抬高角度,增强长势。对于较旺的壮龄树,大枝应分年疏除,以稳定整个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3加强核桃园管理

3.1深翻扩树盘

于每年秋末春初,在核桃树周围进行深翻扩树盘,深度为20~40cm。山地核桃园还可通过客土来增加土层厚度,为以后丰产奠定基础。

3.2施肥灌水

3.2.1施肥。①基肥。在采收后到落叶前施入最好,常与树盘深翻同时进行,肥料以优质农家肥为主,每株成树每年放射状施入农家肥100~150kg。②追肥。一般在开花前、幼果膨大和果实硬核3个时期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每株每次分别追施尿素1kg、磷肥1.5kg。③叶面喷肥。喷肥时期在开花期、新梢速长期、花芽分化期及采收后进行,常用的喷肥种类为0.1%~0.2%的硼酸、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

3.2.2灌溉。每次施肥后,应及时进行灌溉。8月中旬秋梢停长前要注意控水,以控制新梢后期生长,使枝条组织充实。初冬灌好封冻水。

3.3搞好花果管理

3.3.1疏雄。衰弱树雄花较多,疏除全树雄花芽的90%,使雌花序与雄花序比例达1∶30~60。

3.3.2辅助授粉。提前采集雄花粉,在雌花的盛花期,雌花柱头开裂并呈倒八字形,柱头羽状突起分泌大量黏液时,集中人工授粉,将花粉配成花粉、蔗糖、水比例为1∶50∶3000的营养液,在上午9~10时或下午3~4时进行喷雾授粉,可促进花粉发芽和受精,提高坐果率。

参考文献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毛竹林;培育;笋用;材用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别山区是毛竹自然分布区的北缘。毛竹枝细叶茂,蒸腾作用强,春笋与幼竹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充足的水分与较高的相对湿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谢旺盛,极不耐积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数天之内即导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湿润,疏松通气。土壤以发育在砂岩、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母岩、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壤土为好。现将毛竹林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护笋养竹

护笋就是护养冬笋与小年竹笋,冬笋能生长成竹而且材质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渐进入孕笋阶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发,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为退笋。竹鞭上发笋多的、瘠薄地段、距离母竹远的退笋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浅鞭笋与密生笋,退笋率最高。对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笋,对笋厂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笋的,要有计划合理挖笋,挖笋后将笋穴填平。清明至谷雨发笋最多,约占笋期总数的75%。一般出土较早的竹笋,成林质量和数量都较好。春笋合理留养,分期适当挖去孱弱、个体小或稠密的竹笋,以利于留下的竹笋旺盛生长。留养小年竹是解决大小年提高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笋40%~50%不能成竹,成为退竹,要及时挖掉。大别山区大量退笋的时间为4月15~20日。

1.2抚育措施

1.2.1劈山。陡坡、土层瘠薄、易于水土流失的稀竹林,以5~7月劈山抚育为宜,适当清除杂草灌木。此时雨量多,气温高,灌木杂草枝叶幼嫩,砍后1~2月即能全部腐烂,肥效高。白露后,气温逐渐下降,劈山的枝桠已木质化,不易腐烂。冬季劈山,杂草第2年萌芽较旺盛,影响劈山的效果。如果连续劈山数年,可收到抑制灌木杂草再生之效。

1.2.2挖山。土层板结、老鞭崇塞的竹林,以挖山、埋青为宜,均以大年的6~7月毛竹生长旺季为宜。挖山一般约15cm或更深。立竹周围竹鞭稠密处、嫩鞭附近和土壤疏松处宜浅挖;林中空地、竹鞭稀疏处、老鞭附近和土壤板结处可深挖。除挖老鞭、浮鞭外,对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应开沟排水。

1.2.3埋青。开沟埋青法,土层深厚立竹稀疏的竹山,开宽约50cm呈“U”字形的横沟。将砍下的树枝杂草放入沟内,然后在其上方开设第2道横沟,取土覆在下面横沟的杂草上,依次向上。客土埋青法,鞭浅根多的林地,劈山后将树枝杂草平铺林地约30cm,然后客土覆盖埋青1次,可在7~8年内,连年生长大竹。

1.2.4松土。松土可以改变土壤的容重,有利于出笋、成竹。同时,还可把林内表层的一些枯枝落叶翻入土壤作肥料,把含有矿物质营养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风化成为有效养分。松土6月初至8月底为宜,松土深度20~30cm。如结合松土再施入土杂肥,则效果更好。对荒芜林地,第1次松土效果很好,即使不施肥也可增产20%左右。

1.2.5施肥。化肥可在挖山后撒施或劈山后条施;厩杂肥可采取穴施,施用未经消毒的杂肥,笋期笋夜蛾较多,注意防治。竹伐桩内施肥,肥料有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复合肥等。毛竹伐桩内施化肥有下列优点:一是可节省劳力和费用;二是伐桩内施肥,肥料不会被杂草吸收,不易挥发散失和流失;三是碳酸氢铵一类肥料沟施容易造成烂鞭,浅施则肥效不高,而在竹蔸内施,不仅成本低、肥效高,而且竹蔸烂的快,又不伤鞭。

1.3合理采伐

1.3.1采伐季节。竹林采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伐竹应在大年竹伐的秋后,小年竹林的春前。伐竹技术较复杂,要识别竹龄,掌握密度与留竹度数。

1.3.2采伐年龄。采伐年龄大小关系着竹林复壮、更新与竹材使用价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三至六年生最强,其中三至四年生竹母发笋率最高,竹材的力学强度以五至九年生最好,竹龄低的竹株蔑性好,竹材易加工,采伐年龄以四年生为宜;培养特大径级的毛竹林,伐龄可推迟至8~9年;造纸用竹以当年的新竹进行砍伐为宜。

1.3.3保留密度。土壤疏松肥沃的条件下,砍伐后密度3750株/hm2左右;立地条件较差的竹林2250~3000株/hm2。密度过稀的过伐竹林应暂缓采伐,使其尽快恢复。

2笋用毛竹林的培育

2.1选择适宜的竹林改造

(1)立地优良。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不积水。

(2)生长正常。无严重病虫害,立竹度1500株/hm2以上。公务员之家

(3)经营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充足。

2.2垦翻林地,增施肥料

首次林地的翻垦,大年5~6月、小年10~11月进行,清除

杂灌,挖除“三头”,再进行垦挖,深度25cm。此后2~3年内,5~6月和10月翻垦,深度40cm。翻垦要结合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月至3月上旬施速效催笋肥,在挖笋早期施笋穴肥,以促进笋芽分化和竹笋生长。

2.3合理砍伐留养,调整竹林结构

留养4度的毛竹林,竹材和竹笋的产量均高。对于生长稳定,立竹较密的毛竹林砍五留四,竹龄结构保持1~4度竹比例为3∶3∶3∶1;对于生长衰退,立竹较低的毛竹林,砍四留三,竹龄结构保持1~3度竹各1/3,以促进竹林复壮,增加立竹度。一般立竹数应在2400~3300株/hm2。

2.4适度钩梢,防治病虫害

材用竹林改建笋用竹林初期,应适度钩梢。钩梢可结合冬季砍竹同时进行,钩梢强度以留枝13~17盘为宜。每年的新竹,要在当年白露后钩梢。冬季林地垦挖,要注意灭杀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或虫茧。发现病虫竹笋,要及时挖除,以防传播;病虫害较严重的,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1]黄文超,潘淑芳,骆昱春.毛竹林笋期管护及合理挖笋[J].江西林业科技,2004(1):46.

[2]王锡武,程洪宝.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浙江林业科技,1996(4):54-58.

[3]萧江华,刘仲君.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试验初报[J].农林科学研究,1990(3):271-274.

[4]张美琼,赵光海.毛竹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2(1):86-91.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6

根据对平和县的小水电站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水电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机组设备本身存在缺陷。由于当时设备制造技术水平所限,加上这些年来企业对老电站维护投入不足,导致整个机组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机组整体故障率高,发电能力大大下降。

(2)设备陈旧。调查中发现,有的电站机组已超期年限,电气设备老化严重,绝缘性差,绝大部分器件已属淘汰产品,备品备件解决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3)机组主要性能参数与电站实际运行参数不匹配,水轮机处于非最优工况区运行,导致机组运行效率低、振动及噪音大,而且机组使用寿命也将大大缩短。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①早期建成的一些小水电站,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出现“有机找窝”或“有窝找机”现象。②许多老电站的机组生产于特殊年代,不按电站具体条件而硬性套用定型图纸,而我国早期编制的水轮机模型转轮型谱中可供各水头段选用的转轮型号少,不少小水电站只能套用相近转轮。③电站设计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水文资料,导致电站建成后实际的来水量和水头与设计工况不符;或电站由于泥沙淤积,下游水位提高,使得电站的发电水头降低,导致机组的运行工况偏离最优工况。

(4)电站运行管理技术、方法落后,监控、操作、记录等均需人工进行,自动化管理程度低。当机组发生异常、状态发生变化或参数超限时,难以及时报警,安全可靠性差。值得一提的是,该类电站职工长期在噪音严重的机组旁值守,其身心健康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5)电站技术人员观念陈旧,信息相对封闭,缺乏培训,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2小水电站的改造建议

2.1对小水电站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例如市水电局)牵头,会同各县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小水电站进行注册登记,并组织有关专家组对电站的设备状况(包括检修及事故停机时间)、技术水平(机组的先进性和运行管理现代化程度)、能量转换效率和安全隐患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老电站技术改造规划,建议参照水库大坝评估方法,按电站存在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将全国小水电站分为一、二、三类,对于问题严重的三类电站,限期进行技术改造。

2.2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小水电站技术改造。调查表明,老电站经改造后,平均效率能提高15%左右,可更为高效利用水利资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同时,老电站技术改造几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如果引入“一体化设计”的新理念,反而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水电开发受生态环境制约愈来愈严重的今天,其意义更为重大。但目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老电站技术改造工作进展较好,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电站技术改造工作举步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和观念问题。建议参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办法,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如中央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新电新价政策等,鼓励投资流向老电站技术改造。

2.3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小水电行业主管部门应对各地老电站技术改造规划、国家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及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并会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及时对完成技术改造后电站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验收。2.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小水电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引导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的运行管理方法以及先进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小水电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3改造效益

对近年来我县的实践表明,小水电站实施技术改造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主要体现在:

(1)显著的社会效益。小水电站技术改造工程可大大提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电站噪音明显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显著减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更好地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显著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技术改造后,机组的能量转换效率平均能提高15%左右,对于可实行增容的电站,发电量的提高幅度可更大,如对我县老电站全部进行技术改造,相当于新增2.5万多kW装机,每年可增加发电量7500万kwh。从而不仅使我县有限的水电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有益于节约型社会建设,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3)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水电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的情况愈来愈严重,而老电站技术改造几乎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如果引入“一体化设计”的新理念,反而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4结语

水电站面广量大,技术改造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明确目标,认真规划、积极推进,小水电站技术改造,一定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在今后小水电的设计中选用的机电设备,要充分利用已成熟的科研成果,选择那些技术先进、性能良好、质量可靠、效率高、损耗低的设备,结合我省目前小水电站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机组技术改造,确保农村小水电站机组的高性能、高质量和安全可靠运行,以此促进我省小水电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7

摘要:介绍了材用毛竹林与笋用毛竹林的培育方法,以期为毛竹林的培育和改造提供参考。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别山区是毛竹自然分布区的北缘。毛竹枝细叶茂,蒸腾作用强,春笋与幼竹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充足的水分与较高的相对湿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谢旺盛,极不耐积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数天之内即导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湿润,疏松通气。土壤以发育在砂岩、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母岩、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壤土为好。现将毛竹林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护笋养竹

护笋就是护养冬笋与小年竹笋,冬笋能生长成竹而且材质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渐进入孕笋阶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发,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为退笋。竹鞭上发笋多的、瘠薄地段、距离母竹远的退笋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浅鞭笋与密生笋,退笋率最高。对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笋,对笋厂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笋的,要有计划合理挖笋,挖笋后将笋穴填平。清明至谷雨发笋最多,约占笋期总数的75%。一般出土较早的竹笋,成林质量和数量都较好。春笋合理留养,分期适当挖去孱弱、个体小或稠密的竹笋,以利于留下的竹笋旺盛生长。留养小年竹是解决大小年提高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笋40%~50%不能成竹,成为退竹,要及时挖掉。大别山区大量退笋的时间为4月15~20日。

1.2抚育措施

1.2.1劈山。陡坡、土层瘠薄、易于水土流失的稀竹林,以5~7月劈山抚育为宜,适当清除杂草灌木。此时雨量多,气温高,灌木杂草枝叶幼嫩,砍后1~2月即能全部腐烂,肥效高。白露后,气温逐渐下降,劈山的枝桠已木质化,不易腐烂。冬季劈山,杂草第2年萌芽较旺盛,影响劈山的效果。如果连续劈山数年,可收到抑制灌木杂草再生之效。

1.2.2挖山。土层板结、老鞭崇塞的竹林,以挖山、埋青为宜,均以大年的6~7月毛竹生长旺季为宜。挖山一般约15cm或更深。立竹周围竹鞭稠密处、嫩鞭附近和土壤疏松处宜浅挖;林中空地、竹鞭稀疏处、老鞭附近和土壤板结处可深挖。除挖老鞭、浮鞭外,对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应开沟排水。

1.2.3埋青。开沟埋青法,土层深厚立竹稀疏的竹山,开宽约50cm呈“U”字形的横沟。将砍下的树枝杂草放入沟内,然后在其上方开设第2道横沟,取土覆在下面横沟的杂草上,依次向上。客土埋青法,鞭浅根多的林地,劈山后将树枝杂草平铺林地约30cm,然后客土覆盖埋青1次,可在7~8年内,连年生长大竹。

1.2.4松土。松土可以改变土壤的容重,有利于出笋、成竹。同时,还可把林内表层的一些枯枝落叶翻入土壤作肥料,把含有矿物质营养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风化成为有效养分。松土6月初至8月底为宜,松土深度20~30cm。如结合松土再施入土杂肥,则效果更好。对荒芜林地,第1次松土效果很好,即使不施肥也可增产20%左右。

1.2.5施肥。化肥可在挖山后撒施或劈山后条施;厩杂肥可采取穴施,施用未经消毒的杂肥,笋期笋夜蛾较多,注意防治。竹伐桩内施肥,肥料有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复合肥等。毛竹伐桩内施化肥有下列优点:一是可节省劳力和费用;二是伐桩内施肥,肥料不会被杂草吸收,不易挥发散失和流失;三是碳酸氢铵一类肥料沟施容易造成烂鞭,浅施则肥效不高,而在竹蔸内施,不仅成本低、肥效高,而且竹蔸烂的快,又不伤鞭。

1.3合理采伐

1.3.1采伐季节。竹林采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伐竹应在大年竹伐的秋后,小年竹林的春前。伐竹技术较复杂,要识别竹龄,掌握密度与留竹度数。

1.3.2采伐年龄。采伐年龄大小关系着竹林复壮、更新与竹材使用价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三至六年生最强,其中三至四年生竹母发笋率最高,竹材的力学强度以五至九年生最好,竹龄低的竹株蔑性好,竹材易加工,采伐年龄以四年生为宜;培养特大径级的毛竹林,伐龄可推迟至8~9年;造纸用竹以当年的新竹进行砍伐为宜。

1.3.3保留密度。土壤疏松肥沃的条件下,砍伐后密度3750株/hm2左右;立地条件较差的竹林2250~3000株/hm2。密度过稀的过伐竹林应暂缓采伐,使其尽快恢复。

二、笋用毛竹林的培育

2.1选择适宜的竹林改造

(1)立地优良。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不积水。

(2)生长正常。无严重病虫害,立竹度1500株/hm2以上。

(3)经营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充足。

2.2垦翻林地,增施肥料

首次林地的翻垦,大年5~6月、小年10~11月进行,清除杂灌,挖除“三头”,再进行垦挖,深度25cm。此后2~3年内,5~6月和10月翻垦,深度40cm。翻垦要结合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月至3月上旬施速效催笋肥,在挖笋早期施笋穴肥,以促进笋芽分化和竹笋生长。

2.3合理砍伐留养,调整竹林结构

留养4度的毛竹林,竹材和竹笋的产量均高。对于生长稳定,立竹较密的毛竹林砍五留四,竹龄结构保持1~4度竹比例为3∶3∶3∶1;对于生长衰退,立竹较低的毛竹林,砍四留三,竹龄结构保持1~3度竹各1/3,以促进竹林复壮,增加立竹度。一般立竹数应在2400~3300株/hm2。公务员之家

2.4适度钩梢,防治病虫害

材用竹林改建笋用竹林初期,应适度钩梢。钩梢可结合冬季砍竹同时进行,钩梢强度以留枝13~17盘为宜。每年的新竹,要在当年白露后钩梢。冬季林地垦挖,要注意灭杀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或虫茧。发现病虫竹笋,要及时挖除,以防传播;病虫害较严重的,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黄文超,潘淑芳,骆昱春.毛竹林笋期管护及合理挖笋[J].江西林业科技,2004(1):46.

王锡武,程洪宝.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浙江林业科技,1996(4):54-58.

萧江华,刘仲君.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试验初报[J].农林科学研究,1990(3):271-274.

张美琼,赵光海.毛竹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2(1):86-91.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8

我国中型氮肥厂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如常压固定层煤气化、拷胶脱硫、热钾碱法脱碳、往复式压缩、高压合成等;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以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也是国内开发的。只有以气为原料的部分厂采用引进技术。总的说来,我国的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均较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为原料的一些工厂,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厂先天不足,设备陈;日,能耗高,运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够。而且现有的中氮企业绝大多数单系列装置规模偏小(一般合成氨为6~8万t/a,尿素为13万t/a,公用工程潜力大,人员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还有的工厂三废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中氮肥实行技术改造(如利用亚行、世行贷款在12个工厂新上12套8一131程,还有20多个工厂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增加2~3万t/a合成氨、3~5万t/a尿素),但改造力度还不够大。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利用近几年新开发的新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中氮肥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缩小和国外以及国内大型氮肥厂的差距,提高竞争能力,势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综合大家意见,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术进步

中氮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它的技术改造也要紧紧依靠国内研究、设计和大专院校等科研部门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

1.合成氨工艺技术的改造

(1)造气造气炉采用新型炉底、炉箅,造气采用用微机控制、优化操作;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提高造气废锅蒸汽压力,并改造造气风机,增加吹风强度,提高单炉产气量。

(2)脱硫采用喷射再生技术及新型填料等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及脱硫效果。

(3)变换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全低变技术改造,并采用新型触媒。

(4)脱碳用苯菲尔脱碳技术的企业,可采用双塔变压再生、空间位阻胺、蒸汽喷射闪蒸等技术进行改造;用物理吸收技术的企业,可采用NHD等低能耗脱碳技术进行改造;脱碳富液采用水力透平回收能量。

(5)精制铜洗通过新型填料、新型塔板等进行技术改造,甲烷化采用新型催比剂。

(6)合成采用新型内件进行改造,如采用湖南安淳公司的ⅢJ一99型或南化NC一1200轴径向合成内件,中置废锅回收热量。

(7)压缩压缩机采用膛罐,增加副缸,改造气阀、填料等技术,增加打气量,防止泄漏,提高运行周期。

(8)氢回收可根据需要采用膜分离或变压吸附等技术进行改造。

2、尿素工艺技术的改造

要采用预分离、预精馏流程;设置一吸塔外冷器,增加吸收能力;改造一段蒸发、二段蒸发加热器;氨泵、甲胺泵等根据情况改为变频调速,更新改造;新增深度水解系统,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造粒塔采用新型喷头。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要采用DES系统优化控制。在公用工程方面,要采用新型横流冷却塔,新型填料等新技术改造冷却水系统;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掺烧造气炉渣,热电联产,能量多级利用。

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近几年化肥市场疲软的事实,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一项技术,哪一项工艺,哪一个设备,都要详细探讨和论证投入和产出,仔细地计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氮改造不能单纯靠增加设备来增加能力。要提高技术水平,改造装置中的“瓶颈”部分,挖掘潜力,以少投入多产出为目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挖潜改造与扩大规模相结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目前,全国中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大都已达到8万t/a的规模,这在“八五”当时是经济规模,安阳化肥厂大胆探索,利用原来的设备,采用新技术,将原来的系统规模扩大到12万t/a。这是一条值得其它厂推广和借鉴的经验。1996年,化工部在安阳化肥厂召开过全国中氮肥行业发展研讨会,该厂就已提出过这种想法,但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想法已付诸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吨氨能耗可以降低6.3~7.5GJ,尿素生产成本约降低20%。我国中氮肥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虽然各厂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可以参照安阳化肥厂的模式进行改造。若全国以煤焦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先改造20套,即合成氨由8万t/a增加到12万t/a,尿素由12万t/a增加到20万t/a,那么,总共可增加合成氨能力80万t/a,尿素能力140万t/a,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3个30万t/a合成氨厂,而投资则要比新建节省很多。这是我国中氮肥技术改造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批小化肥企业脱颖而出,其规模已达到中氮肥的规模。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批小化肥,方案需要认真研究,要尽量靠近经济规模。

关于原料路线的改造,各厂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四、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中氮肥绝大部分都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厂,很多厂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产品单一的生产厂很少,这就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资江氮肥厂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该厂既生产为农化服务的混配肥,还开发了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还有的厂氮肥产品相对单一,经不起市场风浪,即使搞了些产品,也形不成气候,在今后的技改中,必须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不能搞单打一。要化肥、化工并举,走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确定产品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二是技术来源。否则就会形成包袱。

五、握高创新和开发能力

很多中氮肥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厂利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兄弟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本厂的技术改造。今后,中氮肥厂的改造也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也可以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发展创新能力,搞些小改小革,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的中氮肥采用新技术的力度不够,不够大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有新技术,谁就会主动,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六、加强空观调控,维持公平竞争秩序

我这里是指整个氮肥行业。

1994年、1995年国内化肥市场走俏,各地各厂新上了一大批装置,国家也审批了一批项目,氮肥能力增加很快,加之国家又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了目前国内化肥滞销的局面。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化肥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化肥进口。要控制那些

仅是靠外延提高效益的项目。

近一个时期,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行业管理有所削弱,行业遇到一些新情况,如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三角债相互拖欠、市场竞争无序等,政府主管部问是不十分清楚的。建议国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希望有关行业管理部问派出相关调查组到企业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另外,行业统计不准确,有些数字水分大,宏观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化肥企业非常希望国家尽快通过《化肥法》,维护企业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行业管理范畴。

七、要对中氮肥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化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物资,解决化肥问题只能立足国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际化肥市场直接受我国化肥需求的影响,过份依赖进口化肥,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上涨。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因此,国内不能因为效益差而放弃生产化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化肥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贷款力度,对“八五”、“九五”的项目,国家和地方的贷款要及时到位,尽快把项目建成,不能一拖再拖。贷款利率应适当优惠。

(2)对于引进的关键设备,应免证关税和增值税。

(3)对现有中氮肥企业在原料、供电、运输、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和小化肥同样的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竞争。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电网改造;县城电网

1问题的提出

广西从1997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得90%以上的10kV线路及低压台区得到了整改,提高了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减少了线损,降低了电价,大部分偏远山区用上了电。

然而,广西县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1%,全区73%的人口集中在县域,目前我区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非农化程度比较低,整体实力与全国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空间在县,潜力在县,后劲在县,出路也在县。随着县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新形势下,电力需求发展迅猛,比如广西的靖西县,就是较典型的例子,从2002年至2004年,用电量从181Gwh发展到455Gwh,平均每年增长58%。

但是,县城电网改造力度远滞后于农村电网改造,县级公司的主网架相当薄弱,有些县城仅有一座中心变电站,或一条10kV挂灯笼式供电,10kV供电线路还存在超供电半径进行供电。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已成为制约县城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广西的县城和全国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夏季高峰负荷连年增长,使得城市电网中最薄弱且改造难度最大的中、低压电网面临极大压力。国家电力部门的领导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城市配电网不加紧改造,不仅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城网改造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已成为各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可见,加速建设县城电网改造已迫在眉睫。

2县城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有14个地市,92个县(市),土地面积23万km2,“十五”期末总人口为4800万。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及所属43个县公司电网覆盖了广西11个地区,43个县、市土地面积11.5万km2,占全区的50%,“十五”期末总人口为1696.3万,占全区的35.34%。

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及43个所属公司,自从成立以来每年供电量以5%~8%的速度增长。2005年总的供电量为6731GWh,其中:(1)桂东区供电量3690GWh;(2)桂西南区供电量1006GWh;(3)桂西北区供电量940GWh;(4)桂北区供电量1095GWh。“十五”期后三年是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年,在枯水期经常拉闸限电、轮流分片供电,只能保住农田灌溉和重要负荷的供电,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工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负荷的增长。

2.1县城电网电力负荷增长迅猛

县城是电力负荷集中地区,据统计,其用电量约占全县总用电量的70%~80%。随着我区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用电量增长很快。从用电分类构成看,主要有居民生活、工业两大类负荷。

生活用电的特点是面广而分散,家用电器数量很大,使用时间比较集中,直接影响到负荷峰值。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居民家庭生活用电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增长率和占总用电量的比重都逐年上升,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居民生活水平高,晚间业余及社交活动较多,家用电器拥有量比较大,生活用电就比较多。但由于严重缺电,城市电网供电能力不足,居民生活用电受限制,用电连续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电量陡增,电力不足矛盾突出。

目前工业用电负荷仍占较大比重,比如,除各县普遍开发新建的各种工业园区外,比较具有特色的如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所辖的大新县、靖西县、德保县锰矿、铝矿加工业;岑溪市大理石材加工业;南丹县矿产加工业等。总之,从近几年来县城发展情况看,用电负荷需求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大致可用表1来表达。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要求提高,普遍出现城网不能充分满足各方面要求的现象。

这样的增长速度给县城电网带来很大压力,相当多的设备因过负荷而发生故障,许多地方都有难以应付之感。在负荷增长中,用电结构发生了变化,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负荷上升,加重了中、低压配电网的负担。因此,低压配电网电压质量差,故障发生频繁。

2.2电网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全国发电量的85%是经由35~110kV供配电网送给用户的,约80%电量是在城市电网内销纳的,这些网络的数量是从总量上标示了城市电网的供配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工程的投资落后于发电工程的投资。每千瓦发电容量配有35~1l0kV线路,1980~1981年平均为40.2km,以后逐年降低,到1993~1994年平均不足24km,仅为1980年的86%,且连年来几乎成线性关系下降。相应配有的变电容量,1980~1981年为20.2MVA,1993~1994年降为18.9MVA,而从发、输、配、用各环节的容量增长关系看,1994年与1980年相比,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01倍,用电设备容量增加2.02倍,而同期的变电容量和线路数量仅分别增长1.92和0.8倍。电网的增长明显低于发电和用电两头,成了把电能从电厂送到用户的“瓶颈”,电网建设明显滞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及所属公司开采矿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形成了有电不能送,有电不能用的卡脖子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步伐造成较大的制约,限制了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

2.3电网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各县现有的网络中,配电设备普遍陈旧、技术落后,小截面老旧线路、老式油断路器、老式柱上断路器等仍大量被使用;存在着用户线、专用变直接搭接主干线,导致发生事故或需检修线路,停电范围大,线路自动分断控制能力差等等。随着城区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居民楼房密集,架空线间安全距离远达不到要求,况且,老旧电缆在闹市区穿过,其绝缘性能及各项技术指标不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这些设备的“带病”运行,不但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而且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

2.4电网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不高,电压质量低

广西水利电业公司所属县电网供电区内的l0kV线路,大部分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架空裸导线主干线过长、分支多、导线截面过小,据统计,低压配电网中,不少街巷还有20~25年未维修和改造的,其导线和附件都是按当年居民用电水平设计的,远不能适应目前配电负荷的要求。此外,现有的电网结构普遍比较薄弱,供电可靠性差,许多地方在扣除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因素后,供电可靠性不到99.6%,事故停电频频,而且线损率高,有的高达15%以上。

3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

广西水利电业公司所属公司县城电网是农村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农村电网的基本特点,又有城市电网的某些特点。因此,在进行各县县城电网改造时,既要充分吸取农村电网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又要参考我国其他城市和国外配电网的建设经验,根据各地电网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以及经济发展对电网的不同要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1重视电网的规划工作

电网在电力市场中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存在,同时接受发电企业和零售企业或用户的委托按要求提供输电服务。因此,对于发电企业,电网是下游瓶颈;对供电企业或零售商,电网又是上游瓶颈,因此,搞好规划工作,从长远看是最大的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电网规划必须要以负荷预测为依据,而负荷预测要有科学性,才能有准确性,因此,工作中要重视负荷资料的搜集,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做好基础数据积累。此外,对规划中的电网结构原则等一些主要问题,如电网接线模式、变配电所的主接线、合理容量的配置、用户供电方式等,需在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基础上,确定规划的技术原则。要做好城网规划,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城网首先应满足电源送出要求和稳定可靠的供电能力,以适应电力市场流通及消费的需要。电网覆盖面大,极大部分发电量是通过它被吸收的,它直接联系着广大用户,要有充足的供电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的地方,对这点要予以特别重视。城市电网因电源有限,所以要求城网具有快速从上级或区外电网获得最大补充电源的能力。

(2)电网要有一定裕度和应变能力。这个观念在城网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包含许多相互制约而不确定的因素,一个远景发展目标不可能预先在一张蓝图上完全确定下来。因此,要求城网结构具有足够的“弹性”,包括有足够的设备容量和检验各种可能出现运行方式时的应变能力,对前后阶段网架要考虑其相关性并作合理协调。

(3)电网接线简明,层次清晰。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简单主接线型式只适用于某些三类用户,而当今的发展趋势却要求城市电网尽可能的采用简单接线形式。运行经验表明,复杂接线型式在一定条件下不仅不能提高而且反而降低了可靠性。因为电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器设备可靠性提高为简化接线创造了条件。

3.2优化电网结构,建设环网

为进一步提高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结构推广采用多回线、各式环网、分多段、多连接方式。

10kV配电网的结构,主要是按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逐步构成正常方式下放射式运行的环网,不论电缆或架空线网,都由变电所10kV若干回出线组成相对独立的、供电范围不交叉、重复的片状分区配电网。建议采用多分段、多联络的环形供电网络接线,使之在故障时可转移负荷、缩短恢复供电时间。

低压配电网,主要以架空线为主,按街道布置,沿途直接向用户供电。低压电网的电源以杆上变压器、配电变电所为主,配电变压器尽可能贴近负荷中心,缩小低压网,必要时小容量变压器深入用户。杆上变压器配置容量以400kVA为标准,配电变压器配置容量以800kVA为标准,低压架空干线统一为120mm2,为进一步满足居民生活用电需要,做到一户一表,平均供电能力4~8kW。在整治配电网,优化电网结构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优化供电半径。供电半径就是指线路按照某种规格架设,在所供负荷及电压等级下,保证电压降低在某一限度内的合理输送距离。

合理的供电半径不仅能提高电网的输送功率,而且还降低线损,保证供电质量。所以,要尽量将l0kV线路伸入0.4kV系统的负荷中心,并且以放射形式配线,尽量缩短0.4kV供电半径,将城区供电半径控制在8km以内,这是减少电压偏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压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2)提高供电可靠性。着重把握以下原则:变电站中失去任一回进线或一组降压变时,必须保证向下一级配电网供电。

高压配电网中一条架空线或一条电缆、变电站中一组降压变发生故障停运时,在正常情况下,除故障段外,不停电;不得发生电压过低,不允许设备过负荷。

低压配电网中当一台变压器或电网发生故障时,允许部分停电,但应尽快将完好的区段在规定时间内切换至邻近电网恢复供电。

两回路供电的用户,失去一回后,不应停电。

(3)变电站中最佳容量及变压器台数的确定。变电站中容量及变压器台数是县城电网结构、可靠性、经济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变电站容量和台数不同,则网内变电站总数、主结线型式、系统的接地方式也就不同,也必然对电网可靠性、经济性产生不同影响。那么,在增大电网变电容量时,用大容量变压器换小容量变压器,还是增加变压器台数?新建变电站时,如何确定变电站中容量及变压器台数呢?以下经验可借鉴:①在高负荷密度区,建设大容量变电站能节约投资,负荷密度越大,效果越显著。②选用大容量变压器比选用小容量变压器能提高经济效益。

3.3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采用节能降耗的配电变压器;

•采用窄基铁塔、钢管杆线路、多回并架线路;

•在道路拥挤、化工污染地区,采用绝缘架空导线;

•在配电设施中,尽量使用小型化、无油化、免维护和成套组合设备,如真空断路器、微机保护、干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等;

•在繁华地区、住宅小区,推荐采用箱式变压器。

4县城电网改造后的效果

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所属43个县,经过县城电网改造后,达到下列效果:

•提高县电网供电能力,消除供电“卡脖子”现象

改造技术论文范文篇10

我国中型氮肥厂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如常压固定层煤气化、拷胶脱硫、热钾碱法脱碳、往复式压缩、高压合成等;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以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也是国内开发的。只有以气为原料的部分厂采用引进技术。总的说来,我国的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均较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为原料的一些工厂,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厂先天不足,设备陈;日,能耗高,运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够。而且现有的中氮企业绝大多数单系列装置规模偏小(一般合成氨为6~8万t/a,尿素为13万t/a,公用工程潜力大,人员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还有的工厂三废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中氮肥实行技术改造(如利用亚行、世行贷款在12个工厂新上12套8一131程,还有20多个工厂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增加2~3万t/a合成氨、3~5万t/a尿素),但改造力度还不够大。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利用近几年新开发的新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中氮肥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缩小和国外以及国内大型氮肥厂的差距,提高竞争能力,势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综合大家意见,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术进步

中氮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它的技术改造也要紧紧依靠国内研究、设计和大专院校等科研部门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

1.合成氨工艺技术的改造

(1)造气造气炉采用新型炉底、炉箅,造气采用用微机控制、优化操作;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提高造气废锅蒸汽压力,并改造造气风机,增加吹风强度,提高单炉产气量。

(2)脱硫采用喷射再生技术及新型填料等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及脱硫效果。

(3)变换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全低变技术改造,并采用新型触媒。

(4)脱碳用苯菲尔脱碳技术的企业,可采用双塔变压再生、空间位阻胺、蒸汽喷射闪蒸等技术进行改造;用物理吸收技术的企业,可采用NHD等低能耗脱碳技术进行改造;脱碳富液采用水力透平回收能量。

(5)精制铜洗通过新型填料、新型塔板等进行技术改造,甲烷化采用新型催比剂。

(6)合成采用新型内件进行改造,如采用湖南安淳公司的ⅢJ一99型或南化NC一1200轴径向合成内件,中置废锅回收热量。

(7)压缩压缩机采用膛罐,增加副缸,改造气阀、填料等技术,增加打气量,防止泄漏,提高运行周期。

(8)氢回收可根据需要采用膜分离或变压吸附等技术进行改造。

2、尿素工艺技术的改造

要采用预分离、预精馏流程;设置一吸塔外冷器,增加吸收能力;改造一段蒸发、二段蒸发加热器;氨泵、甲胺泵等根据情况改为变频调速,更新改造;新增深度水解系统,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造粒塔采用新型喷头。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要采用DES系统优化控制。在公用工程方面,要采用新型横流冷却塔,新型填料等新技术改造冷却水系统;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掺烧造气炉渣,热电联产,能量多级利用。

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近几年化肥市场疲软的事实,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一项技术,哪一项工艺,哪一个设备,都要详细探讨和论证投入和产出,仔细地计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氮改造不能单纯靠增加设备来增加能力。要提高技术水平,改造装置中的“瓶颈”部分,挖掘潜力,以少投入多产出为目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挖潜改造与扩大规模相结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目前,全国中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大都已达到8万t/a的规模,这在“八五”当时是经济规模,安阳化肥厂大胆探索,利用原来的设备,采用新技术,将原来的系统规模扩大到12万t/a。这是一条值得其它厂推广和借鉴的经验。1996年,化工部在安阳化肥厂召开过全国中氮肥行业发展研讨会,该厂就已提出过这种想法,但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想法已付诸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吨氨能耗可以降低6.3~7.5GJ,尿素生产成本约降低20%。我国中氮肥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虽然各厂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可以参照安阳化肥厂的模式进行改造。若全国以煤焦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先改造20套,即合成氨由8万t/a增加到12万t/a,尿素由12万t/a增加到20万t/a,那么,总共可增加合成氨能力80万t/a,尿素能力140万t/a,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3个30万t/a合成氨厂,而投资则要比新建节省很多。这是我国中氮肥技术改造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批小化肥企业脱颖而出,其规模已达到中氮肥的规模。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批小化肥,方案需要认真研究,要尽量靠近经济规模。

关于原料路线的改造,各厂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四、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中氮肥绝大部分都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厂,很多厂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产品单一的生产厂很少,这就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资江氮肥厂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该厂既生产为农化服务的混配肥,还开发了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还有的厂氮肥产品相对单一,经不起市场风浪,即使搞了些产品,也形不成气候,在今后的技改中,必须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不能搞单打一。要化肥、化工并举,走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确定产品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二是技术来源。否则就会形成包袱。

五、握高创新和开发能力

很多中氮肥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厂利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兄弟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本厂的技术改造。今后,中氮肥厂的改造也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也可以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发展创新能力,搞些小改小革,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的中氮肥采用新技术的力度不够,不够大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有新技术,谁就会主动,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六、加强空观调控,维持公平竞争秩序

我这里是指整个氮肥行业。

1994年、1995年国内化肥市场走俏,各地各厂新上了一大批装置,国家也审批了一批项目,氮肥能力增加很快,加之国家又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了目前国内化肥滞销的局面。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化肥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化肥进口。要控制那些

仅是靠外延提高效益的项目。

近一个时期,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行业管理有所削弱,行业遇到一些新情况,如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三角债相互拖欠、市场竞争无序等,政府主管部问是不十分清楚的。建议国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希望有关行业管理部问派出相关调查组到企业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另外,行业统计不准确,有些数字水分大,宏观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化肥企业非常希望国家尽快通过《化肥法》,维护企业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行业管理范畴。

七、要对中氮肥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化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物资,解决化肥问题只能立足国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际化肥市场直接受我国化肥需求的影响,过份依赖进口化肥,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上涨。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因此,国内不能因为效益差而放弃生产化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化肥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贷款力度,对“八五”、“九五”的项目,国家和地方的贷款要及时到位,尽快把项目建成,不能一拖再拖。贷款利率应适当优惠。

(2)对于引进的关键设备,应免证关税和增值税。

(3)对现有中氮肥企业在原料、供电、运输、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和小化肥同样的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