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6:06

安全监管论文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1

完善检查机制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建立完善现场安全检查机制,例如,通过制定检查表,指导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做到安全检查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制定现场检查频次,并建立相应信息管理系统,将发现的隐患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基层单位,要求基层单位及时整改,并通过系统上传整改“证据”,实现留痕。另外,当再次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应重点核实,系统中显示“已整改”的安全隐患,其整改措施是否得到了真正落实。充分利用安全管理工具企业想要确保安全生产,离不了开工许可制度、工作安全分析、风险评估、工作前会议、安全观察与沟通等现场安全管理工具的使用。例如,现场负责人应通过开工许可制度,严格管制现场高风险作业的施工。工作任务负责人应通过工作安全分析、风险评估等工具,充分评估具体施工作业的步骤、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等级以及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同时,工作任务负责人还应通过召开工作前会议,进行施工前技术、安全交底工作,确保所有参与施工人员都充分了解工作相关的内容、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措施等信息后,再正式开始施工。

建立完善个人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可利用个人绩效考核积分制度,加强对现场人员的安全履职能力考核,并把安全方面的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年底绩效工资、先优评选等直接挂钩,使安全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促进员工更好地进行安全履职。具体来说,对于员工安全履职方面的考核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主动的履职行为,包括积极遵守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按章操作;及时发现施工现场重大安全隐患并立刻上报;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安全表率作用等。对于这些积极主动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应受到加分奖励。另一方面,就是消极被动的履职行为,包括存在不按照安全操作程序违规作业的行为;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事故等。对于这些行为,则应根据责任划分,对责任人进行扣分考核。最后,根据员工的总分,给予相应的奖惩。同时,具体考核款项及相应考核分数,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由企业安全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共同制定。

加强承包商安全监管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2

实验室安全运行监督过程的博弈

实验室内部监督博弈监督者(实验室安全员)的策略组合为{监督,不监督},被监督者(实验室的使用者)的策略组合为{违规,不违规}。设被监督者违反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即采取违规策略)时被监督者发现并采取措施(即监督者采取监督策略)。那么,实验室的使用者(即被监督者)就可能会付出实验室安全改造的成本并延误教学或者科研工作的进度,负效用为-M;设内部监督者采取不监督策略,那么,被监督者至少可以获得短期内的安全成本节省及短期内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正效用为N;如果被监督者采取不违规策略,那么,无论监督者采取何种策略,其收益均为0;如果实验室安全员采取监督策略,被监督者采取不违规策略时,监督者至少要花费监督精力和时间,即监督成本,负效用为-K;被监督者采取违规策略时,监督者可能遭受排挤等不公待遇,负效用为-G。如果监督者采取不监督策略,那么,违规的实验室的使用者至少会使其遭受心理忧虑方面的损失,负效用为-E;被监督者采取不违规策略时,其收益为0。根据以上假设,双方的得益矩阵如图1所示。显然,这是一个非对称的非零和博弈。由于E<K<G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因此,可以对该博弈过程进行如下讨论:图1内部监督博弈得益矩阵(1)无论实验室使用者采取何种策略,对监督者来说,采取不监督策略的收益总是有利的,即不监督是其“上策”,而监督是其“严格下策”。根据严格下策消去法,可以把实验室安全员的“监督”策略从得益矩阵中消去[6-7]。(2)如果实验室安全员采取监督策略,那么,实验室使用者采取不违规策略是有利的;如果实验室安全员采取不监督策略,那么,实验室使用者采取违规策略是有利的。(3)由于实验室安全员的策略已经确定为不监督,因此,被监督者的最优策略就是违规。即在消去实验室安全员的“监督”策略后,“违规”是其上策,而“不违规”是其严格下策,因此,也必须将被监督者的“不违规”策略从得益矩阵中消去。在对现有制度和体制不做任何完善和创新的条件下,{不监督,违规}就成为该博弈的上策均衡。正好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但违背了人们的意愿。其实,用博弈理论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解释如下:首先,在该博弈过程中,作为内部监督者的实验室安全员,大部分高校采取实验室内部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的办法,在管理上缺乏权威性,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履行监督职能会使其遭受一定的损失,因此,会采取不监督策略;其次,一般情况下,监督类同于“公共产品”,即监督成本由监督者承担,但其成果却由全体分享,因而实验室安全员也不愿意采取监督策略;最后,从长远来看,{监督,不违规}是该博弈的最佳策略组合。但是,实验室使用者中的两个主要群体之一———学生,其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有限,为了在其工作学习期内尽快做出成绩,他们会在安全制度落实上采用短期内收益最大的方案。而另一个群体———教师,其在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工作对时间进度要求较高,同样会在安全制度落实上采用短期内收益最大的方案。因此,在该博弈过程中,只要实验室安全员的策略确定为“不监督”,那么,“违规”就是实验室使用者短期内的最佳策略。外部监督博弈在外部监督博弈过程中,外部监督者采取的策略有“主动监督”(事故前日常监督)和“被动监督”(发生事故后补救监督),而被监督者采取的策略依然是“违规”和“不违规”。为了便于讨论,假定:如果监督者采取“主动监督”策略,被监督者采取“违规”策略,那么,被监督者将遭到处罚,负效用为-A;如果监督者采取“被动监督”策略,被监督者采取“违规”策略时,被监督者可获得B的正效用,监督者将受到问责,负效用为-F;而当被监督者采取“不违规”时,“被动监督”的监督者可获得S的正效用;而当监督者采取“主动监督”策略且被监督者采取“不违规”策略时,双方的得益均为0。根据上述分析,双方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显然,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而且,对于博弈双方来说,任何一方采取纯策略都将得到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因而双方都会采取混合策略,讨论如下:图2外部监督博弈得益矩阵设被监督者采取“违规”策略的概率为pt(以图3的横轴表示),0≤pt≤1,那么,其采取“不违规”策略的概率则等于1-pt,纵轴则反映对应于被监督者“违规”的不同概率,监督者选择“被动监督”策略的期望得益,即图中从S到-F连线的纵坐标值。很明显,该线与横轴的交点p*t就是被监督者选择“违规”的最佳概率,那么,其“不违规”的概率即为1-p*t。对应于每个p*t,监督者选择“被动监督”策略的期望得益为S(1-pt)+(-F)。假设被监督者选择“违规”的概率大于p*t,此时监督者选择“被动监督”策略的期望得益小于0,因此,他肯定会选择“主动监督”策略,从而被监督者的“违规”行为就会一次次被抓住,因此,对被监督者来说,大于p*t的“违规”概率是不可取的。图3被监督者的混合策略图示反过来,如果被监督者选择“违规”的概率小于p*t,则监督者选择“被动监督”策略的期望得益大于0,是合算的。于是,监督者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被动监督”策略。这样又会促使被监督者选择“违规”的概率增大,并最终趋向于p*t,均衡点是被监督者以概率p*t和1-p*t分别选择“违规”和“不违规”。此时监督者“主动监督”和“被动监督”的期望得益均为0。事实上,为了让被监督者没有可乘之机,监督者也会选择特定概率分布的混合策略。如图4所示,可以按前述相同的办法得到:p*t是监督者选择“被动监督”的最佳概率,则其“主动监督”的概率为1-p*t。于是,{(p*t,1-p*t),(p*g,1-p*g)}就成为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

高校实验室安全监督博弈结果的分析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3

农机监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拖拉机的安全监督管理。进入90年代,农用运输车风靡农村,1994年河北省人大出台《河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将农用运输车的管理明确授权给农机监理机构,农机监理人员着装上路执法。90年代后期,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联合收割机热”,联合收割机“南征北战”易地收获声势浩大,跨区作业范围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盛况空前。因此农机安全监管的范围及数量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峰,河北还出现过深州、辛集这样的年度检车超万台县。2004年5月1日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行驶拖拉机及驾驶员的登记、核发牌证、考试考核、定期检验、审验等项职责,但是拖拉机上道路后归交警部门管理,农机监理没有了路检路查权,而且农用三四轮的牌证管理也由交警部门负责。根据2004年7月1日出台的《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农机部门的牌证管理职责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具备行政许可的一般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为,行政许可本身并无强制性,需要农机手申请方可办理牌证,无申请即无许可。因此,除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由于交警路查而申请办理牌证,其他不上路的拖拉机机手申请办理牌证的少之又少……农机安全监管范围自2004年开始处于下降态势。《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2009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农机监理执法空间为田间、场院等场所。开展田间检查看似是加强监管的主要手段,然而农机田间作业多集中在“三夏”“三秋”这两个时间段,此时如果遇到无牌无证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忙于收获时,要阻止其作业十分困难,容易引发与机手的冲突,大多只能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虽约定以后登记上牌,但大多不能兑现。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是:“三夏”“三秋”进行田间检查会影响农民收获时间及作业收入,这与抢收的农时相违背,从社会层面看,是影响民生的行为。因此,《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也并未赋予农机监理机构更有力的执法手段,那么农机监理加强监管的路在何方?

二、适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势,与时俱进做好农机监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监管重点。随着国家报废制度的颁布实施,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购置的拖拉机几乎成了废铜烂铁,已经可以不再纳入农机监理的执法范围,只在宣教范围之内。自2004年至今,农机补贴政策已经实施10年,而且补贴力度是逐年加大的,这些补贴农机既是目前农业耕种收的主要力量,也是农机监督管理的重点。适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势,科学实施农机安全监管。2013年10月12日,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农机合作社承包土地、使合作社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双主体”。2013年之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都有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而家庭农场的概念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的,它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3年3月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到江苏常熟家庭农场考察,走进麦地,站在田埂上向农民了解家庭农场情况,可见总理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甚为关心!2013年,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过去的自发流转向规范流转推进,由个体经营向规模推进,土地流转改革试点有望在2014年多处铺开,土地流转的推进必将迎来农业的机械化耕种时代,也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历史性机会,截至2013年底,衡水市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的达到895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根据我国上海、浙江,包括东北的家庭农场试点实验看,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它才有相应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家庭农场大中小规模的确定要和其生产经营的能力以及它的条件、环境,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耕作的管理水平、个人经营能力等联系起来,而规模适宜科学管理的家庭农场不仅适应不同的地域及生产需要,而且对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毋勿庸置疑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多元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小拖拉机基本淘汰,一乡或一村为单位,实现了大农机的管理模式。上海以乡为单位,江苏南京、浙江嘉兴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老百姓不再购置农机具,合作社的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完全由地方财政出资购买,并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手统一负责农业机械化一条龙的耕种收,各家各户向合作社交纳一定的耕种收费用,既避免重复购机,实现了资源共享,又使合作社之外的农民被彻底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工作增加收入,而所有作业用农业机械集中在合作社便于培训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机事故隐患,确保了农机安全监管到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从补贴到宣传、从安全培训到实施监督管理都是集中运作,方便快捷高效。像河北这样的北方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未达到南方财政支持实现一乡一村一社的普及化程度。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可以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切入点,逐渐探索农机监管的新模式。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对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衡水为例,2012年底,衡水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3家,而2013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16家,无论数量还是发展速度都位居河北省前列,而衡水市80%以上享受补贴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就落户在这40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一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带头人都是高素质的人才,有头脑,有文化,宣传到位的话,是容易接受法规管理的,加之合作社收入较高,所以办理牌证的几百元费用是不成问题的。因此,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们安全监管的重点,农机安全监管应着重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秋后冬初结合机具封存保养、“三夏三秋”前期结合农时作业等,分期分批进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借助培训掌握该合作社农机具配备及技术状态,并统一登记注档,实现信息化管理。在抓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利用农机补贴、项目管理、深松作业等将更多的农机纳入监管,实施有效的农机执法,农机监管的路会越走越宽。衡水市的枣强和故城县不仅对补贴农机实现了100%的牌证管理,对参加深松作业的农机也一台不漏地办理牌证,从源头上杜绝了安全生产漏洞。推而广之,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好,家庭农场也好,一是有国家政策扶持,二是经济收入较高,三是作业用农机尤其是大中型农业机械多为补贴农机具,所以只要农机监理部门采用便民高效的方式,都是容易管理起来的。

三、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期待农机手安全培训立项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当今社会,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应用已经与广大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网上购物、网约车、网络餐饮等也逐步被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上班族和学生所喜爱,传统餐饮服务也借助网络、移动通信设备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具有互动灵活、方便快捷等特点,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网络餐饮的不断发展,不断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其推至了风口浪尖。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经营不规范、政府监管不到位、网络餐饮平台资质审查不到位,法律适用性不强等问题,长此以往,餐饮生产中将会存在难以控制的安全风险隐患。因此,开展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及其新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网络餐饮的发展现状

网络餐饮能够快速得到广大社会消费者的喜爱,最为突出的原因就是它的便利性。它不受地理区域位置的限制,只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以完成餐馆位置的确定、菜肴的选定下单、订单受理投递过程的跟踪以及各种付款方式的选取等等,更能适应现代都市人员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因此行业发展迅猛,规模也还在不断地扩大。但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经济生态[1]。当下网络餐饮的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了由饿了么、百度外卖和美团[2]等几家大平台瓜分垄断竞争的格局。网络餐饮服务平台主要通过各式优惠补贴来吸引消费者,形成的用户容量越多越容易吸引经营商家的入驻,再以信息效应精准匹配经营商家供给和消费者需求,降低交易两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增加了网络平台之间的竞争,如何保持用户容量扩充和成本优势之间的平衡,需要网络平台的多重考量。

2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入驻商家实际经营状况堪忧。就理论而言,进入网络平台的商家总和应该等于餐饮实体店总和,但目前已经入驻的商家数量庞大,并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商家实际的规模大小和生产能力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其中有一部分商家甚至连实体店都没有,又或者商家的店铺位置相对隐蔽,生产现场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3],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现象。此外,由于政府监管部门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一一监管,特别是处于偏远位置或店铺较为隐蔽的商家。再者,过低的违法成本和失信代价也是不法商家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2.2网络平台对餐饮商家资质审核不严。网络餐饮平台在扩张初期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容量,提升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会更注重入驻商家的数量和销售额,而不是商家本身以及生产食品的质量,由此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入住餐饮服务平台商家资质的审核,疏于监管入驻商家的日常经营服务等,而平台内不合格商家的入驻则大大地增加了消费者信息辨别的成本。此外,网络餐饮平台上的商家主要由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管辖,目前我国几大主要餐饮平台总部位于北上广深等城市,对其他地区入驻商家的巡查和监管力度不足,并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约束措施。2.3消费者维权信息堵塞。与传统餐饮服务质量的直观判断感受不同,消费者与网络餐饮服务之间隔着一个平台,信息主要来自于平台的公示,缺乏对商家真实经营状况的了解。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花费很高的维权成本。网络餐饮平台为了防止用户量的流失,也会设立相应的投诉举报网络窗口,但往往会通过赠送虚拟优惠券的形式来解决消费者的权益补偿问题。这样的解决形式恰巧说明了网络餐饮平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重视,不能真正督促解决餐饮商家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阻断了食品安全问题向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传递。另外,消费者也鲜少会向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减少了政府部门获得商家违法事实的信息,削弱了监管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增加了责任追究的困难程度。2.4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当下,我国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远跟不上网络餐饮行业的飞速发展。在网络餐饮发展的初期,政府部门没能严格审查入驻商家的资质信息,不少缺乏资质的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政府监管部门的资源投入不足、技术和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出现监管失灵的现象。这些问题随着网络餐饮的发展变得更为复杂,使得更多的环节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加之政府监管队伍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在检查和执法过程中浮于表面化、怠于履行监管职责,也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监管力量。2.5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和2018年开始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4]都对网络餐饮服务的各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但在现实的监管过程中,仍然缺乏具体明确的配套依据和实施细则。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稳定,出现问题时食药、质检、工商、卫生等不同部门都可能介入监管,容易出现推诿责任或监管缺位的情况。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滞后性,是目前比较普遍也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社会共治”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近年来,食品安全违法问题逐渐往复杂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政府公权主导型监管模式呈现出了监管的困境。这种模式已经把大部分的监管力度放置于传统的餐饮行业中,同时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而网络餐饮食品的零散性、复杂性更是加重了政府实地检查监管的难度。加上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涉及政府、网络平台、商家等多个主体,且相互利益不一,对于这样的新型食品安全问题,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的力量,监管效果不尽人意。因此,由政府、消费者、网络平台、行业协会等共同组成的“社会共治”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容纳的多个治理主体可以发挥出不同的信息优势,实现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连接,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绩效,降低公权机构的监管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3.1政府作为监管模式的主体,需承担主导作用。政府部门需要根据网络餐饮食品的特点组建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功能来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日常中加强各部门间的食品安全应急培训和演练,确保各部门能顺畅协调沟通。再以社会多元主体和网络为基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做好信息通报的真实性和舆论公开机制的有效引导。政府部门在审批网络餐饮食品生产许可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全面推行证书的电子化,简化手续节省时间,加强监控以填补网络餐饮平台审查的缺漏,做好前期安全问题的防微杜渐。3.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细则。目前,与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和《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4],这些能为日常监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各个地方的网络餐饮现状各不尽相同,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具体的实施细则,规范网络餐饮服务的行为义务和权限责任。3.3明确网络餐饮平台的监管参与义务。在监管过程中,网络平台应该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充分发挥对规范监管作用。首先,在网络餐饮的市场准入上平台要做到“严进严管”的原则,商家必须持证入驻,违法则取缔经营资格。其次,网络餐饮平台可与当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合作建立监管体系,由其协助进行商家的实名登记、经营资质审核和日常卫生管理等工作。再者,可以建立一个网络监管平台,通过现代网络信息系统功能,记录保存和评估各网络餐饮商家的投诉、奖励等评分数据,主动从中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及时处理。此外,网络平台还可以承接政府监管部门的其它具体监管工作,做好职能辅助义务。3.4发挥行业协会督促作用。入驻网络餐饮平台的商家可以联合起来,采取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同类商家的相互监督。协会内可以制定行业标准用以指导商家的经营行为,规范内部秩序。协会除日常监管外还可以举办各类活动或培训,增强商家的自律和自我提升,培育行业团体的凝聚力,鼓励商家积极参与交流,集思广益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建议。3.5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监督。一般而言,网络餐饮服务交易的金额较小,遇到侵权问题时,消费者在考量了实际维权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后,往往会选择放弃。因此,想要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最为根本是要降低网络餐饮服务维权的成本和便捷性。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等更为新颖的形式积极开展维权意识的教育培训和宣传[5],使消费者成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主体,增强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将来消费者遇到问题时能学会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和健康安全,同时积极反馈给政府部门,助力于食品安全监管。

4结语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未来关乎千家万户,网络不能是法外之地,建立新型而完善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信和,董晓佳.网络餐饮平台法律监管的困境及其治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8-122.

[2]李雨桐,杜海玲.我国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7(3):92-94.

[3]张秀芝,冯小勤.小型餐饮业监管难点与改进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2):4330-4331.

[4]姜素芳,茅鸯对,卢子木.基于PEST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7):29-33.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5

1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着力培植知名品牌

在现已获得的大白菜、架豆、马铃薯、半夏、线麻子5个无公害产品和辣椒、西瓜、番茄3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三品”认证步伐,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覆盖面。在稳固产品认证步伐、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名牌战略,扩大名牌效应,逐步实现清水县主要农产品达到有商标、有品牌、有认证的要求。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区)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为目标,在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产业特色明显、经济效益好的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核心示范区。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抓起,完善从生产、加工、检测、到包装标牌销售一条龙配套机制,并以此带动面上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全部农业生产基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品牌化。

3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和扶持一批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在标准化生产中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者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基地管理的标准化。

4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监控能力

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改善乡级监管机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手段,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确保监管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区域性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的自检、抽查等工作,重点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加强对农业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例行监测,完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方案,加大监测频次和数量,扩大抽查范围,重点要突出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检打联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

5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农资市场

要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严管重罚相结合,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减少坑农、害农现象发生,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对县城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等门店进行专项整治的同时,利用乡镇逢集日,对流动商贩、游商活跃区进行重点检查。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对集市所在地的经销门店进行突击检查,督促农资经营单位建立购销台帐,承诺质量安全,指导科学用药。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信息全部进行登记,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不断推动农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向规范化发展。

6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长效机制

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为监管重点,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规范生产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逐步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建立比较完整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产品表示管理制度,探索创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7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册和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平台,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并通过报道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工作成效,曝光典型案件,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良好氛围;深入农贸市场、农资企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发放无公害栽培技术资料,开展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经销商的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作者:陈建建 单位:甘肃省清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第二篇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分散,生产效益低和监管困难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以家庭式的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最不利的因素就是表现在生产效益低、规模小,缺少专业组织管理和监管质量安全困难的特点。例如,在家庭式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投入量都是以个人的判断为主,缺少科学合理的安排,更有一些商家在生产过程中伪造假证、降低实际重量、使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等等。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得不到统一,不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必然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大打折扣,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

1.2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全,农业部门机构设置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保障区域内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在对农产品检测过程中,一些省、市级检测机构并没有全过程的对农产品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进行监控检测,大部分是依赖县(区)级或自行检测机构进行质量安全检测。而县(区)级或自行检测机构在质量安全检测上的建设普遍滞后,存在检测设备不完全、检测水平低、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涉及的部门非常多,但是这些部门在监管时经常会出现职能交叉,缺少监管权。甚至还有一些地区检测机构形同虚设,为了经济效益,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社会监督力度不足,不够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较薄弱。在生产过程中,传统生产作业观念根深蒂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缺少自我约束观念和保证食品安全意识,只追求高产量,而忽视质量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全的市场机制、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平衡,农产品生产过程不能够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和标准化生产。由于生产时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破坏环境,而且不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消费环节上,消费者和媒体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不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

2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2.1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

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要不断为农产品的各个渠道把好关,让每一位经营者、生产者、政府各个部门都要担负起各自的法律责任。如果出现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工作失误和漏洞时,要不断改正和对相关责任人严厉查处,通过法律途径来保证农产品安全,间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直接提高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入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将各种相关的农产品与种植户结合在一起,引入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竞争力,保护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农产品技术服务公司也可以和种植户开展合作模式,帮助提高种植技术和保障质量,经销商也可以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让消费者更加清楚的知道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

2.2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行政监管

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应该明确各行政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行政执法监管范围,不断整合个交叉部门的监管误区,使农产品生产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监管。我们不仅可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联合农、工、商各个部门,加强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损耗。针对农产品的检测体系,要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检测设备、健全检测队伍等,保证检测的权威性、科学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2.3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宣传,保证生产质量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不能够停留在口头上,要有实际行动来保证质量安全。针对农产品生产种植户可能没有拥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多重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生产,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做到提高产量的同时不会降低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安全有效的管理。积极争取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和宣传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种植户、经销商、消费者等的质量安全意识,减少以个人小利损害大家共同利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造一流的农产品服务,努力开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监管工作新局面。

3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要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经验进行借鉴,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解决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作者:阿衣古力托合孙 单位: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农业检验检测中心

第三篇

1存在的制约因素

1.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1.1.1农田耕作粗放

以周至县尚村镇神灵寺村为例,全村3800人,3950亩耕地,以粮食种植为主。村上主导产业沙石运输,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渠道。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不明显、粮食价格低,因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资少、管理粗放、产出率低。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1000多人,在家务农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占绝大多数,由于受体力和精力限制,加之缺乏现代农机具操作和现代种植技术,机送农家肥已很少见,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使得耕作浅层化、土壤毒素化、土地板结化问题已十分突出,粮食产量受到很大影响,种植效益较差,直接影响产量的大幅提升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1.2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化水平低,市场准入制度很难

实施以“入市验证、无证抽检、信息公示、安全承诺、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为基本制度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卡。然而,就周至县的现状来说,市场准入制度的全面实施存在困难。一是管理对象多,农业生产仍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经营者数量众多。二是管理范围大,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源头难以溯及。三是优劣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等同现象普遍,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能调动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四是农户缺乏组织观念,缺乏专业化素质,农业标准化实现难度较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1.2农民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生产经营者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违规经营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不挂钩,容易出现违规用药行为。农民用药主要考虑三点,第一是效益,投入产出合不合理;第二是效果,管不管用;第三是成本,便不便宜。因此偏爱和习惯使用一些高效、价廉的高毒药物甚至禁用药物,给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1.3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周至县因受其他方面因素制约没有完善农业执法机构,农业执法工作主要依托系统内农技、畜牧、农机等单位承担,存在执法职能不全、人员不足、设备不齐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周至县乡镇监管机构普遍存在“检测人员不稳定、缺经费、缺手段”等现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弱化,检测检验手段落后。周至县农检中心现有干部职工14人,中级以上职称的不到一半,专职检验技术人员只有4人。对气相和液相等大型仪器来说,一是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二是人员数量少,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目前的检测只停留在农药残留检测和畜产品感官检查上,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适应依法监管的新要求。

2解决的办法

2.1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

2.1.1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农业的出路和可持续发展在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要实现农业生态化、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一条出路,要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搭建桥梁提供服务,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让留家种田的农民有更多的田可种,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1.2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如果不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问题,标准化、规模化就无从谈起,必须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通过组织化来保证质量安全。

2.2进一步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机制

2.2.1提高农民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

要提高农民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三品一标”的宣传。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化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有效的市场准入准出机制,强化产地市场,做到逢进必检,逢出必检,确保一方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大抽检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和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品牌,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品牌的效益和优势。

2.2.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做到家喻户晓,真正让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

2.2.3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示范引领作用

证前审查、证后监管、退出机制三管齐下,全面规范生产经营者的农业生产过程,确保认证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通过企业加农户加基地,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农业项目,凡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品质量水平要不低于无公害标准,达不到无公害质量水平的,实行一票否决。

2.3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一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县、乡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农业综合执法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4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县农检中心+镇监管站+基层检测点+村级监管员”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加快县农检中心质检机构建设,资金和人员要向县一级检测机构倾斜。依托现有的检测力量和资源,落实市县配套资金等措施,积极争取化验室计量认证和资质认可。其次,积极推进基层监管站规范化管理运行。从宣传培训、监管巡查、检验监测、制度、档案管理等方面对乡镇监管站进行规范要求。

2.5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制度,认真落实养殖档案记录和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畜禽免疫、畜禽标识和疫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动物入场、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产地检疫制度,严格开展产地检疫。继续完善周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信息平台,探索新的追溯工作方法。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作者:罗双霞 任选锋 罗晓春 单位:周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周至县农业局 周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第四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者过分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导致了该地区农产品质量水平普遍不高。此外,永胜县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少、档次低、经营规模较小。在实行三品认证制度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之后,该地区的很多农产品因为不符合要求而不能进入大市场。

1.2监管监测设备落后,全程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永胜县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配备了检测仪器,并集中培训了专业操作人员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检测设备比较落后,导致了监测的范围过于狭窄,只能检测水果和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指标,这些检测结果比较不规范,科学性不高,导致了监测结果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由于检测结果不科学和不具备法律效率,导致了检测机构不能将检测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1.3农产品污染源多,增加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难度

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的好坏,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水产的种苗以及种子、化肥等产品质量的好坏,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加工的流程,市场上流通消费等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造成一次或者多次污染,由于农产品污染环节种类比较多,增加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和管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难度大,执法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较高的工作。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卫生机构、植保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环节比较复杂,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分工不明晰,导致了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解决问题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此外,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目前永胜县的实际财政情况下,监督管理费用严重不足,导致了法规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

2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的对策

2.1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从已经开通建设的农业信息网络入手,在本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政策法规等栏目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教育,积极地将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成效进行宣传。并利用集市、农产品市场采用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了解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2做好农产品源头监测管理,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管理

全面贯彻和实施国家制定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从源头抓起,净化永胜县农产品经营市场。在开闸工作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其次,严厉查处随意向农产品生产地排放和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和气体有害物资;再次,指导农民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防止过量使用对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永胜县农产品市场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全面的检查,杜绝使用高残留、高毒的农药,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过量的化肥,避免在使用饲料过程中向其中添加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的物质。

2.3监督农产品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质量

当前各个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农业竞争主要是农产品的竞争,构成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4个,一个是质量,一个是价格,一个服务,还有一个就是特色。因此,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必须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应的生产标准开展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发展的主线,优先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发展规模,树立自己的品牌,率先进入到大市场中,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2.4做好质量检测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检测的质量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设备,将永胜县的农业质量监测机构和实验室进行全面的整合,逐步建成以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主体,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以及主要农产品市场网点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此外,在建设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过程中,还要加大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自检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监督检测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2.5加强认证激励机制建设,加强永胜县三品认证的进程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的关键工作就是要做好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过程。在农产品三品认证过程中需要生产企业加快发展步伐,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永胜县三品认证进程加速发展。

作者:史永琼 单位:云南省永胜县农业局农村能源环保监测站

第五篇

1昌吉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建设

2011年7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实际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昌吉市也制定了《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暂行),其中第3章第25条规定:应逐步建立、健全市、乡2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乡镇在涉农站所设监测站,做好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近年来昌吉市的9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7个乡镇均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健全机构,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指导种植户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定期做好农产品上市之前的抽检等工作。

2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

2.1监管能力有所提升

2011年以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大对乡镇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每年开办1次技术培训班,保证检测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各项检测工作。除此以外基层检测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自治区农业厅举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基层检测及监管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及监管能力。

2.2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2014年以来,昌吉市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又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明确要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承担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巡查检查、快速检测、应急处置等5项任务,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地准出、安全监测4个关键环节的监管工作。

2.3监管效果日显改善

通过近年来的有力监管,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昌吉市佃坝镇、滨湖镇等作为昌吉市及周边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大西渠镇、三工镇作为葡萄、西瓜等水果生产基地,榆树沟镇作为加工番茄生产基地,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及时对辖区的上市蔬菜水果进行农残快速检测。自2011~2014年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件。

3存在的问题

3.1生产者自身特点

生产者自身的特征是“生产者文化水平低”,这是监管中最大的困难,另外“生产主体多”和“生产者积极性不高”也是比较重要的困难;这些特征为生产档案的建设以及安全控制标准的推广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2监管人员特点

昌吉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是在农技推广站的基础上建立的,监管人员身兼数职,自身精力有限也是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3.3检测能力有限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主要以定性检测为主,检测能力有限;监管人员也是以兼职为主,队伍稳定性不够;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不足,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不高。

4加强昌吉市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对策

4.1加强考核,落实属地责任

健全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以绩效考核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设立村级监管员,以村为单元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基层监管工作。

4.2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

在农业技术服务及农机推广工作过程中,印制彩色宣传单,张贴禁用及限用农药名录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让生产者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3加强监管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基层检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监管技能,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管工作。

4.4加强经费保障

各乡镇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资金支持,应将每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照红 殷慧龄 翟银成 薛芳 单位: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第六篇

一、对农药实行准入制

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等违禁品,一旦发现使用违禁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将重拳打击,严肃处理。

二、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对典型的案例,加大曝光力度,让全民警觉,提高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三、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有些农产品生产者社会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淡薄,使用高毒农药,造成农产品不安全。各级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研究部门应通过各种会议、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对农产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要大力推进国家农产品的标准化战略,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让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以农业标准化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潍坊市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引进和制定农业标准600多项,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35万亩,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1653个,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五、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产业化

要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农场、新型食品加工厂。目前,潍坊市已构建起以粮食、蔬菜、畜禽、果品、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为主导,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常用耕地101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亿斤以上,形成了优质瓜菜、果品、苗木、花卉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530万亩,年产瓜菜1200多万吨;全市具有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00多家,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潍坊市现代示范园区已达到806处,拥有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现代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基地、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各一处。农产品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达不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未经检测就能在市场上销售,这样就给农产品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该制度完善后,一些不合格农产品受到“准出”与“准入”的双层检查,就很难进入市场了。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建成市、县、乡、市场(基地、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检测机构应定期对主要生产地的土壤、水源、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建立检测档案;对产地→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进行定期抽检。

八、鼓励品牌农业的发展

应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创名牌产品,通过品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九、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兽药市场监管措施

一、成效与问题

l.l监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处兽药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饲料和预混料中不规范添加兽药的饲料案件8起),在查处的纯兽药案件中,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兽药的22起(其中无证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案5起,无证生产销售兽药案2起),占案件总数的56.41%;违法经营违禁药品案6起(违禁的药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睾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残渣等),占案件总数的l5.38%;违法经营未标注主要成份兽药案l6起,占案件总数的41.0%;违法经营未经批准人药转兽用药的II起,占总数的28.21%;违法经营含量不足兽药案l起,占总数的2.56%;饲料加工点违法直接向饲料中添加兽药的1起,占总数的2.56%。

l.2存在问题我市兽药市场违法经营状况呈现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为:一是饲料经营点无证偷卖兽药的多;二是养殖大户利用规模优势带卖兽药的多;三是在职乡兽医,尤其是村畜技员无证经营兽药的多;四是持证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经营者经营未标注主要成分等标签不合格兽药的多;六是人药未经批准擅自转为兽药销售的多;七是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多。三少为:严把进货验收销售质量关的少;建立完整兽药进、销、存台帐的少;经营的场所、仓库符合兽药经营陈列与储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经营者整体专业水平低。实际从事购销活动的直接经营人员一半以上不具有专业资格或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兽医、兽药知识和法规知之甚少。

二、措施与对策

2003年兽药管理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力量,完善兽药审核,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大力开展养殖业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认真清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继续推行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协助相关单位指导养殖场所科学合理用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一切行为。

2.1积极宣传,为规范兽药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宣传回执制度。将兽药管理、禁用药清单、两院关于违禁药品的司法解释印制成宣传资料,一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成广泛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直接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当事人签字,将回执存档待查。这样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广泛参与,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率,把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每年《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审工作,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兽药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兽药、兽医法律法规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绿色兽药和饲料。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公务员之家:

2.3全程监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为规范兽药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法律法规,重点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加大监管力度。(1)取缔无证经营者,即未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和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者。(2)取缔四无产品,即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产品说明及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兽药饲料产品;(3)没收违禁药物,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按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的违法行为。(4)按照减少执法成本的要求,对抽检的兽药产品先行初检,初检有问题后再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三、意见和建议

3.1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执业兽医处方制。一是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所,更要配备专职兽医,以确保兽药的安全、合理、有效。二是实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销售制度,以此规范兽药经营秩序。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7

一、从单纯注重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的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房屋建筑又注重建设领域其他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拓展监管的广度

当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一些地方只注重对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的监管,忽视了市政工程、开发区工程以及园林建设、城市道路、旧房拆除等其他方面的监管;只注重履行了建设手续的项目监管,忽视了因为各种原因未办理手续的项目监管。无人监管的项目就成为了质量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去年长沙黑石铺车站事故,就是由于该工程没有及时办理施工许可和安全受监手续,致使工程没有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而施工单位在质量安全保障没有进行严格审查的情况下,擅自开工,最终酿成重大责任事故。鉴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只要是在政府所管辖行政区域的工程项目,不管是办了手续还是没办手续的,都无一例外应依法纳入监管范围。要切实加强对所有在建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充实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主动出击,对那些监管的“盲区”和“空白地带”实施不同强度、不同深度的监管。而且越是规避监管的项目越要重点监管、重点查处。真正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体系,建立起覆盖全行业、全城乡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从单纯注重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施工现场又注重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开掘监管的深度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等的划分越来越具体,使建设监管难度越来越大,衡阳衡州市场“11·3”事故和常德桥南市场“12·21”事故的发生,充分说明只注重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而忽视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是极其危险的。

所谓建设全过程,就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过程,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理、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产权登记等所有建设程序和步骤。衡阳衡州市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在没有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工,而更为严重的是其开发商私下雇请有关人员擅自设计、施工,并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在未经工程竣工验收和消防验收的情况下擅自投入使用。因此,要遏制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的监管。

要规范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从源头抓起,从工程的招投标、施工许可、资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要督促建设单位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合同约定,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原则,认真担负起质量安全责任,切实把好质量安全关;要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做好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做到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和规范,确保提供优质合格的建筑产品;

鼓励施工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发、推广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措施和装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力量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制约作用。同时,要严格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关,从而把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三、从单纯注重监管行为,转移到既注重监管行为又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加大监管的力度

,建设工程监管通过采取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告知性检查和强制性介入检查等监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不仅仅靠监管,更重要的是要靠一套好的制度来保证,努力建立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来保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一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制定勘查、设计、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把企业是否具有质量安全保证能力作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和保障各方主体的权益。

二是要逐步建立市场诚信机制。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为保障的市场信用制度,形成建设工程市场信用体系。在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的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建设工程市场责任主体信用档案,建立起建筑企业、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和安全行为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实现用科技手段对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管理的目标。

三是要建立建设工程保险制度。工程保险就是用市场的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一项措施,通过工程保险的引入可以促进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同时也促进建设工程市场的诚信建设。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8

俄罗斯核电安全监管体系与美国和我国的异同

俄罗斯核电安全监管体系与美国及我国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主要从核安全法律法规层次、核安全监管组织机构以及核安全监管人力资源等方面对三国核电安全监管状况进行简要分析比较。2.1俄罗斯核电监管体系与美国和我国的比较为了对俄罗斯与美国及我国核电监管进行比较,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美国核电监管状况。目前,美国的核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善,在核能利用领域美国有原子能法、联邦管理法规10CFR系列、核管理导则RG系列,并拥有ANSI、ANS、ASME、ASTM、IEEE等制定的工业技术标准。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是美国的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设有主席1人,委员4人,这5人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国会批准。NRC由总部及地区办公室组成,还设有2个咨询委员会(核安全咨询委员会和核废物咨询委员会),目前NRC拥有约4000名员工。NRC集行政管理、技术审评、现场监督职能为一体,相应职能的行使由下设的各office执行,在美国NRC的技术后援单位被称作/Contractor0,与安全相关的研究项目通常由具有相关资质和设备的大学或国家实验室(即/Contractor0)进行,这类/Contractor0由NRC的RES部门(NRC负责研究工作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在许可证管理方面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执行联邦法规10CFRPart50所规定的/二步法0核电厂许可证管理程序。自1989年颁布了新联邦法规10CFRPart52,规定了进一步降低新建核电厂的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的/一步法0核电厂许可证管理程序,并已经在新设计的核电厂如AP1000中使用[9]。俄罗斯核电监管体系与美国和我国监管体系主要比较见表2。从表2中可看出,俄罗斯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分为3个层次,而美国的核电法规体系分为5个层次,与俄罗斯相比其核电法规体系划分更加细致,我国在核安全法规体系建设上借鉴了美国的良好经验,目前也为5个层次。与俄罗斯及美国核安全监管法规体系相比,我国5原子能法6或5核安全法6目前暂时空缺。在核安全监管组织机构上俄罗斯采取的是核能与辐射安全局总部、地区管理局加核能与辐射安全科技中心三者各司其职的模式。在组织机构上,俄罗斯核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与我国的基本一致,而美国NRC则集行政管理、技术审评、现场监督职能为一体,相应职能的行使由下设的各office执行。在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命上,俄罗斯与美国均为总统任命,两国监管机构均独立于其他行政部门,而我国目前核安全监管机构目前隶属于环境保护部,暂时还未能独立于其他行政部门。在许可证管理方面,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HAF001P01的规定对核设施的许可证管理一直之行/类似于两步法0的许可证管理程序,这一点与俄罗斯核电厂许可证管理有类似之处。另外,在核能行业技术标准上美国、俄罗斯均有着较为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标准,而我国目前是多国标准混用。2.2俄罗斯、美国及我国核电监管力量分析比较将俄罗斯、美国与我国核电监管人员及经费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俄罗斯在平均每堆监管人员上要多于我国,在每堆经费预算上与我国相差不大(1346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67万,此处数据为俄罗斯核监管当局2010年预算)。美国在核电监管投入上面领先于中、俄两国。

我国现行体系对俄罗斯堆监管的问题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档案;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事关社会安全稳定。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河北石家庄市三鹿奶粉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国产乳品失去信心,使我国乳品行业一蹶不振。为此,食品生产经营行业作为良心产业,必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食品安全也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用强大的监管促进强大产业的发展,淘汰小、散、乱、低等食品行业落后产能,进一步提升食品产业集约度。特别是黑龙江省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如何使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叫响绿色品牌优势,用监管促进发展更尤显重要。而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是绿色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工作中重要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监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能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重要作用

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是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行政许可、现场监督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等文字记录材料。主要包括,生产许可证、监督检查法律文书、监督抽检报告单、风险监测报告等。

1.1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实时管理。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可以动态记录从企业诞生到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监管者可以通过查看档案,回溯企业成长历程,通过对监管记录的查阅,可以分析出企业的风险点,可以实现精准监管、靶向监管,更加便于提高监管效能。

1.2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实时监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调阅监管档案,对其工作人员工作总量、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管档案是痕迹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如果一旦企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可以运用监管档案证明监管者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存在监管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行为,是否存在与企业发生合租行为。同时通过监管档案可以实现对监管者工作量化考核,便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

1.3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诚信记录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是否能做到基业长青,诚信生产经营是关键。通过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档案,可以线性地对绿色食品企业进行诚信记录,一旦企业出现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等行为,监管者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采取行政公开的办法对企业进行诚信惩戒。

2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存在的短板

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短板,一定程度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最大发挥。

2.1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实行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行政执法部门习惯于惯性管理思维,制度建设不规范,随意性执法行为较大,存在由于工作人员变动较大,工作连续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坚持标准化的监管模式,一个监管人员一种工作方法和态度,同时直接与监管人员的敬业精神正相关。同时由于档案是多种材料的汇集,有时是多个执法部门参与,文字材料归并较难。

2.2行政执法部门缺乏相应专业人才。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一般行政执法人员都是法律、工科专业人员出身,对档案管理知识不了解、不掌握,甚至不愿意掌握,认为无关重要,一定程度影响了档案的建立。

2.3行政执法部门对应硬件建设配备缺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县级的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一般公场所所非常紧张,甚至部分存在没有办公场所的监管所,根本没有场地放置档案柜,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这些客观原因也制约了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建立和完善。

3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管理实现的路径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主体,必须从主要负责人入手,提高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相关部门明确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档案建立,真正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责部门具体抓、责任人实际抓的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3.1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一企一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对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求凡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绿色食品都要建立档案,实行一企一档制度,建立严格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档案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应建档企业全部建档。

3.2明确企业档案建立规范化内容。

3.2.1实行规范化行政监管法律文书。省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印发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制定下发行政许可模板、行政执法告知书、行政执法处罚决定书、监督抽检抽样单、监督抽检结果通知书、监督抽检检验检测报告书等法律文书模板,实行全省统一格式,真正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行政执法模式,为建立绿色食品档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统一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目录。要明确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主要的内容,在统一归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各地创新性工作方式方法,便于统一档案管理接口。充分利用政务档案管理经验,使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方法,便于档案管理的标准。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第第七十九条归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档案目录应至少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企业执行标准复印件、监管部门检查企业记录、季度监督抽检结果记录、风险监测结果记录、投诉举报记录、违法违纪等文字记录材料等。通过归定必备存档资料,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3.2.3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程序化模式。档案建立和归档材料要严格实行审批制度,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建立起具体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向一线执法人员汇总档案的机制,每一份档案都要经过具体负责人员签字、部门负责人员签字、分管领导签字后再存档。形成合理的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3.3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档案管理的刚性要求必须以配备专业的档案卷柜、档案纸盒等硬件设施为基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情况,合理配备必要的档案硬件设施,如果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较多,必要时可以划拨专门办公室用于档案的存放。要配备温湿度计等设施,保证档案存放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

安全监管论文范文篇10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事关百姓的生活,并且与农民增收以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畜产品安全监管的重要认识,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疫病、兽药残留、“瘦肉精”检测、私屠滥宰等监管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基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保障上市畜产品卫生安全

对于动物防疫、检疫以及监督工作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有效地预防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以确保出栏和出厂的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三是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严格查物验证,禁止无证动物及动物产品上市。

3实行动物产地生产全过程监管

畜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场(户)的监管。对于养殖户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是对动物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加工场所以及运输环节病死畜禽处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建立病死动物处理制度,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二是对动物防疫、兽药、饲料的使用、饲养管理等环节要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未能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要监管并予以督促改进。三是对于畜产品加工、运输等是否按卫生安全规范执行要进行严格监控,未能按卫生安全规范严格执行的要督促改进。

4完善检测体系,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检查手段,提高检测能力

要加大对兽药、饲料市场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而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检测体系,充实检测力量,对于检测体系是否完善要通过畜产品是否安全来进行最终检验。二是完善仪器设备和检查手段,通过相关设备以及检查手段的完善,来最终提高检测能力。

5建立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对于畜产品准入制度要予以足够重视。对于检疫合格的畜产品要加施合格标志,把无证以及未经检疫的畜产品要拒之于市场之外,使经营者严格按照市场要求的标准从事畜产品生产和经营,才能最终保证畜产品的安全。

6加强执法力度和宣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