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0:01:11

改造工程论文

改造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现状、改革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所有费用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建设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及预备费,贷款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即基本内容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而我市的造价管理工作主要放在工程造价的确定,也就是说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而工程造价确定的基础是编制工程概(预)算,我们把编制工程概(预)算配以相应的造价动态管理作为确定建设工程投资,拨付工程款和竣工决算的主要依据。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80年代完善起来的。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由于国家控制了构成工程造价主要因素的设备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和利税分配等,概预算制度在核定工程造价、帮助政府进行投资计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

多年来,我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形成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近些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工程投资的要求是事前预控、事中控制。而我国传统的做法是把造价控制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在客观上造成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先建设后算账的后果。造价多为事后算账,依附于建筑设计师,被动地反映设计和施工。

2、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

有的地方虽已建立咨询机构,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普遍实力薄弱,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强,改革也没有完全到位,还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主管部门的制约,不能公正地进入社会;基础差、素质低、单一从事编制工程预算业务、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存在行业、地区、部门垄断封锁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公平竞争的发展;行业服务规范和制度建设急需与国际接轨。

3、工程造价缺乏竞争性

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建筑业自身特点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工程计价体系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和下令定价色彩,尽管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制订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调价政策,但是都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多为直接式服务,采用政府定价,因而造价缺乏竞争性。以施工企业自主定价为特征的工程计价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4、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取得工程造价师资格的专业人才不多,高级专业人才就更少。有的虽已经取得执业资格,但无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在造价师从业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在岗无证,有证无岗”的现象。工作内容依然是单一的,多在主管部门及领导的主观意志指令下工作,因而工作服务领域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取得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迫切需要一大批为项目投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高素质综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5、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综合上述我国工程造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造价所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不断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工作

近几年来,信息刊物的质量有效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工程造价的材价信息,都是经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综合测定,公布材价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过去提高了。但是造价管理的改革任务是实现量、价分离,变指导价为市场价格,变指令性的政府主管部门调控取费为指导性,由企业自主报价通过市场竞争予以定价。所以我们的材料预结算的管理也要从过去的指定性过渡到指导性,并逐步允许甲、已双方协商在合同中确定材料预结算价格,使材价的确定更加合理,也使材料信息最后走上一个新台阶。

2、认真做好招投标管理

招投标工作也是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是加强了标底管理,标底是招标单位对工程费用的预测值,在现有的许多评标方法中,根据投标价和标底价的接近程度所确定的报价分占的权重很大,对企业能否中标极为关键,成为招标投标工作的焦点。因此标底编制的准确与否,标底的保密程度,直接影响招标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投标工作的质量,应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如对编制好的标底进行审查,保证标底的准确性,或采用先送标书后编标底来防止标底泄露,与此同时还采取一些措施弱化标底在评标中的作用,如采用在有效标范围内的投标价的平均值或由专家小组确定浮动比例乘以标底作为评标标底等,尽可能提高招投标的公平性、科学性。我们慢慢过渡到由招标单位根据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量清单,在此基础上,投标单位参照消耗量定额,结合企业定额和自身实际情况及市场行情制定投标策略,自主报价。评标采用合理低标价者中标,以达到真正的市场竞争。这种投标方法既化解标底衡量投标评标法的种种矛盾,又规范了报价行为,降低了工程造价,符合工程造价“量价分离”的改革原则,为招投标管理起了推动作用。

3、对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和人员培训

为了保证工程造价质量及预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分期举办了培训学习班,凡是从事建设工程预结算人员都必须进行业务培训,考试合格者发给资格证方可上岗。同时坚持预算人员资格证年审制度,并对预算员所编制的工程预结算进行抽查。对专业人员进行工程预结算专业电脑培训,使他们能用电脑编审工程预结算,从而推广普及电脑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预算员的业务素质,定期抽人进行业务讨论,对造价管理献计献策。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在我国加入WTO后,WTO规则也在影响和冲击着工程造价领域。面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和WTO的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如何正确发挥其管理职能和作用,是尤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和有机结合工程造价的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制度和标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工程造价管理也要依法行政。只有建立健全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才能实现管理工作的目标,有效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改造工程论文篇2

论文摘要:为了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以及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笔者具体分析了改造前、改造过程中和改造后期的验收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控制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关键词:变电站改造;问题分析;控制对策 随着用电量的加大以及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电网运行的需要,变电站设备改造工程势在必行。但改造过程中运行操作工作量大、方式多变、现场施工面多、施工人员交叉作业等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为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现将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分析如下,并就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变电站改造前期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变电站改造过程前,要做好改造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过硬的本领,同时改造人员的思想状态也很重要。这些准备做得妥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改造工作的进程和质量。 ①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问题。有的工作人员认为改造工程比较轻松,就是循环作业,从而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事实上,在改造过程中不小心谨慎,极容易出现纰漏。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改造操作比较频繁,工期长,人员劳动量大,同时,重复同一类型的操作极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造成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宣传发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进教育工作人员千万不能思想麻痹,安全意识要放在首位。工作之前,我们要让工作人员明确整个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总体目标,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动员全体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自身出发,依照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松懈的不安全因素。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改造现场危险分析不足问题。对于改造现场,通常都是作业面多、人员散乱、车辆多、旧设备拆除、新设备安装、二次回路交叉接线等,存在很多危险性,对这些情况,如果分析不够到位,很容易有危险出现,从而影响整个改造过程,同时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改造现场危险要素主要有: 机构箱门、端子箱、万用钥匙使用、电缆进出口经常打开,易进水及小动物;管理不善;接地线螺丝松动;现场施工电源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另外改造现场工作面复杂,工作人员任务不同,措施变化频繁,工作人员对改造站现场的措施、工作进展及运行情况不能熟练掌握,对现场危险因素不能及时控制等都存在危险性。 针对以上现象,要全面分析现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确保安全措施,并提前做好改造过程中的现场危险分析和应急预案。结合改造现场工作性质和系统方式变化参照变电站典型危险分析档案,全面了解,提前预测,并制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防范。以全力保障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将工作前所有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认真写入《变电站改造工程风险措施专题卡》和《倒闸操作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卡》中。 ③改造物资、安全用具等准备不充足、不完善问题。关于安全用具的准备如果不充分、不完善的隐患也很多,例如:绝缘手套不合格则容易触电,给改造工作人员人身危害造成影响;物资和用具准备不充分,则影响工作进度,无法保证停、送电的及时性、有效性;物资和用具不合格,则容易导致操作过程中隐患重重,如验电器不合格,在验电时不能正确判断设备是否无压,而无法保证挂地线时的安全等。这些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和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提前做好改造物资和安全用具的准备工作,要精细到位,工具设施类准备充分完善,做好所有物资和用具的全面检查。如安全工器具要合格、充分;备品备件充足;接地线完好等。并要求派专人负责检查、完善,填写记录并签名。做到个人负责制,哪个过程出问题,就有负责人员承担责任。 ④新设备投运与培训不同步,工作人员未能及时熟练掌握新设备运行管理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站的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更换,工作人员对新上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领的掌握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方面有些欠缺,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新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这都与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十分不开的,其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就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新设备投人运行,对工作人员在业务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实践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尽快掌握新设备的原理、运行维护和管理,保障

改造工程论文篇3

古县全县设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人口9万人,总面积1206km2,耕地面积61.69万亩。全县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杂粮、核桃等,全县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有部分矿业、焦化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旧县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庄,总人口2537户10511人,总面积124km2,耕地面积39865亩,具备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位于旧县镇附近区域,依据古县2013年经济计划统计资料,旧县镇区及驻地单位总人口数为7020人。区内耕地面积1.42万亩,当地农民以种植大田粮食作物为主,部分村庄有冶炼、制造副业。当地农业总产值每年5114万元。人均年收入7103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2自然条件

2.1自然地理及地貌

旧县镇附近区域面积小,地形变化大。地面高程在788m~884m之间,自然坡降为1.79‰。工程区位于吕梁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整个区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属涧河南支流域。地表为新生界松散沉积物覆盖层。区内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水资源存储量较少。

2.2水文气象

工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境内年平均气温11.8℃。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为-23.4℃。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h,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d。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mm,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月~9月三个月内。

3现有供水工程概况

旧县镇位于古县的中南部,镇区供水工程已经运行三十多年,设施老化,压力不足,漏水跑水现象经常发生,特别是镇区不断发展,部分住在地形较高的岭上居民,多年来用水极不方便,吃水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施供水改造工程。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现有水源4处,镇南边旧县河河道左岸1眼水源井、镇南0.8km处泉水1眼以及镇政府南1.2km处泉水2眼(管道损坏不用),容积80m3调蓄水池1座,以及引输水管和供水管网。

4工程建设必要性

项目区因受水文、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充足,主要是供水设施老化,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该地区的可供水能力不能达到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要求,同时管网老化严重,蓄水池地形偏低,部分居民经常有水龙头而放不出水,有时能在后半夜接水,用水极不方便,也存在贮水时间过长,饮用后得病。因此,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已经把改善供水紧张的局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当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饮用水的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水源条件充足

旧县村南地下水埋藏深度适中,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根据已有成井的情况,出水量在20m3/h,且有泉水3眼,出水量分别为8m3/h,5m3/h,5m3/h。如加以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其水量完全能保证该区的用水需求。

4.2政府积极推动

当前,各级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抓。水源区与受益区均处于古县旧县镇境内,大大地减少了跨地域引水的矛盾,且旧县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极大的推动了此项工程的发展。

4.3群众大力支持

解决当地饮水问题的工程是当地群众盼望已久的工程,群众有极高的热情,纷纷表示要大力支持该工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保证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4.4施工条件便利

工程区比邻大运高速公路、309国道贯穿全镇,区内乡镇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水、电、通讯均可在沿途解决,施工所用材可从本县或临汾采购,施工条件便利。

5效益分析

本供水改造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群众避免了因集中供水老化供水不足以及饮用不合格水引起的各种疾病,减少了购水和医疗费用的开销,增强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1经济效益分析

1)效益计算。a.节省医疗费,每人每年按80元计算,共节省支出56.16万元。b.减少了买水的开支,每人每年按120元计,项目区共节省水费支出84.24万元。c.总效益。由以上两项得总效益为140.4万元。2)项目投资。该项目总投资为584.07万元,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进行经济分析时的投资调整为408.85万元,建设期为1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为70%。3)费用计算。根据《方法与参数》及有关《规范》,供水费用一般由年折旧费、年管网基金、水源及水资源费、燃动费、药剂费、工资福利、维护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共9项构成;根据国家规定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折旧费率为3.84%;按规范规定供水项目取2.4%大修理基金费率;根据有关规定,管网基金提成率为管网总投资的7%,考虑到该工程的具体情况,不计此项;按照有关规定及具体运行情况,取水资源费及水费为0.1元/m3;电价为0.49元/度,该工程年用电量为6万度。该工程不进行净化处理,故药剂费该项取为零;按有关规定及本工程的实际需要,拟定总编5人。拟定人均年工资及办公费1万元;工程维护费主要指固定资产的备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经常性的维护修理费,维护费率取固定资产总价值的1%;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是指为本工程生产运行所发生的费用,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参照已成工程,费率取为生产要素成本的3%;经计算总费用为39.9万元。4)计费水量。年供水量为12.4万m3,年计费水量为12m3。5)经济指标。经济指标计算的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效益费用均按年末发生,工程经济使用期为20年,投资期为1年,经济计算期为22年,社会折现率为12%。计算结果为:效益费用比1.65,内部回收率28.7%,经济净现值504.78万元,投资回收年限为6年。

5.2运营水价计算

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费用计算时,分为考虑折旧费与不考虑折旧费两种情况计算。经计算考虑折旧费时运营水价为3.22元/m3,不考虑折旧费时运营水价是1.95元/m3。

6结语

改造工程论文篇4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

(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总结

改造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造;技术理论;分析研究;深圳路面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traffic pressur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shenzhen city road comprehensive reform construction work task is arduous, this paper, from the city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road the theoretical level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simple cement road processing and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shennan road a lot of asphalt overlay transformation deal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Keywords: the city road modification; Technical theory; Analysis and research; Shenzhen pavement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带动深南路沿线办公楼、商品房快速增加,但是部分路面车辙、壅包、破损、下沉严重,影响了路面排水和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了交通效率。从深南路交通现状来看,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改变了深南路原有的交通需求形态和交通模式,迫切需要协调各类交通设施和交通出行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的技术手段,为深圳市大量的城市道路综合改造项目提供更深层次的发展指导。

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理论研究思想

国内外的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技术理论分析尽管存在研究方向上的着重点不同,但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其共同丰富了道路改造理论的内涵。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提出在基本公用基础上混合的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理论,指出成功完成改造的道路是要每天大部分时间段都有人在其间活动,必须进行各个时间段的混合改造。这一理论要求道路在经过改造之后所有的功用都不可以是单一的,必须实现超过一个以上基本功用间的混合和协调,又称为混合的基本功用思想。实现多项基本功用的协调统一需要更多的理论相结合,确保不同时间段中人们在道路上享受综合的混合功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水泥混凝土道路加铺沥青层改造理论分析

3.1需要整改的水泥道路病害改造研究

3.1.1 地面开裂理论处理

经过多年使用的水泥路面往往在自然气候和车轮重复荷载等因素影响之下易于产生裂缝,进一步的裂缝发展就会形成整个板块的开裂。根据不同的版块开裂成因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有裂缝的修补方法、局部板块的修补方法和整个板块更换的方法。理论上讲,水泥路面的改造加铺上沥青的时候就会出现部分反射裂缝,继而影响改造工程的项目质量,对于小于5mm的细小裂缝而言,需要采取灌浆的方法处理裂缝,由于其裂缝细小,灌浆所用原材料和裂缝壁面的接触需要深入实验分析。完成裂缝封口之后,要进行专门工具杂物及灰尘清洁,接着填补专门的材料,最后清洁干净表面,,采取沥青材料加以控制。

3.1.2 道路脱空理论处理

道路脱空是常见的需要改造处理的路面病害之一,只有良好脱空处理才能保证城市道路的结构性,实现改造之后的路面安全度及舒适度。道路脱空改造施工需要严谨科学的采取现代化方法,首先进行脱空问题检测,确定损伤等级和修复需求,继而通过板底压降法或者直接换板法根治缺陷,避免脱空的再次发生。

3.1.3路面错台问题处理研究

由于前期施工的不规范或当地地形地貌复杂等原因,常常形成路面错台的工程缺陷,不严格的施工及设计师设计落实不当,荷载传递不善最终形成错台。进行城市道路综合改造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桥头错台等各项因素,按照改造理论分析制定相关措施,严格规范操作。除了操作上的理论应用之外,还需要对管理进行加强,运用最新的管理理念,深化内部改革,保证改造工程质量。

3.2 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改造理论研究

深圳市大量旧的水泥混凝土道路都发生了破损,主要是由于设计的缺陷、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施工的不足或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互相影响造成。对于具体的原因因素,必须充分采取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治理,在众多的方式之中,加铺沥青结构层效果比较好。

国外对于旧的水泥混凝土道路加铺沥青层的改造研究比较早,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改造方法理论,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实用性验证。COE方法为美国工程师部队根据厚度缺额补足概念而提出的经验设计方法操作简单,概念清晰,比较实用,其充分考虑道路损坏的情况和交通量大小等对于沥青改造加铺层厚度影响,继而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方法。我国当前对旧的水泥混凝土道路加铺沥青层进行改造的研究集中在建立弹性层状理论体系、有限单元法和弹性断裂力学方法等。运用沥青加铺改造曾表面弯沉值、水泥混凝土层底部弯拉应力和层底部弯拉应力等计算指标值进行分析,设计改造方案。该理论分析方法概念清晰明了、理论明确全面,所改造的路面能够很好地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路面综合改造技术分析

4.1 城市道路综合改造防裂和粘结理论

完成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的路面材料铺设前期阶段,未处理段可能出现反射的裂缝,加上环境的影响,上述裂缝会向周边扩展,继而影响改造之后的工程使用寿命。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的防裂理论获得了建设性的成果,综合多种措施的有效应用,具体包括加铺层加厚处理、规划设计组合变化、夹层适当设置、加设裂缝的缓解层、必要隔离层的设置和基础处理整治等。研究发现,土工布是综合性能较好的防裂工艺方法,良好的清洁处理,均匀的油层喷洒和巧妙合乎规范的土工布铺设使得完成的改造路面既光滑又耐久。

4.2 沥青道路的部分处理措施和改造分析

沥青道路改造工程存在部分质量缺陷,只有全面的考虑,进行全方位处理,才能实现精品工程。沥青混凝造路面常常出现多种问题,集中表现在路面的波浪状、横缝向跳车、不均匀的密实、松散隆起等,主要是由于施工条件引起。

路面的波浪状主要是因为改造施工中摊铺机使用造成,这个阶段沥青的混合料较软弱或者混合料的温度组成不断变化导致混合料的劲度不均匀所致。改造时要对摊铺机进行性能调整,保持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且级配均匀,处理好找平系统,保证改造全过程的状态。横缝向跳车形成是由于改造工艺处理不当所致,改造过程中要进行已有成型路面的切平操作,对于接触面上还要对沥青碾层进行浇洒处理。不均匀密实是由于改造工程沥青不精确的石油比、级配曲线内细骨料出现或者压实的次数不够等造成,需要针对具体的原因深入观察,对症解决。

4.3 深圳市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现状及处理分析

深南路作为深圳市主要客运交通干道,公交列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市民对此反应强烈,主管部门曾多次调整线路,效果仍不理想。中心城区发展重心逐渐西移,也迫切要求深南路更多地承担为沿线用地服务的功能,支持城市开发建设。此外,因地铁施工和交通疏解的影响,深南路部分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被临时改变,某些道路和交通设施遭到破坏。经过相关改造理论的合理利用,本改造项目取得了骄人的项目质量。下图1为某一路段处理前的既有道路的平面图,图2为其改造平面布置图,图3为改造横断面布置图。

图1既有道路的平面图

图2 改造平面布置图 图3 改造横断面布置图

5.结语

相对前沿的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技术理论分析研究为深圳市城市道路建设工作注入新鲜动力,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力量。综合应用本文相关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技术理论,对相关道路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腾飞。

参考文献:

[1] 周飞.旧水泥路面改造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4):35-38.

[2] 张克新.城市道路综合整治施工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39-53.

改造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 TRIZ;问题;业务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6-2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各企业均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壮大的首要问题来解决。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S.Altshuller)通过对大量技术专利的针对性研究,抽象出了一种独特的创新方法,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即TRIZ理论。

一直以来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努力尝试运用TRIZ理论来有效地解决问题。近年来,由于TRIZ理论的日趋成熟,我国在TRIZ理论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然而相对来说非技术领域的TRIZ理论开发与应用还比较落后。为促进TRIZ理论在非技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本文将以企业流程再造为例,分析TRIZ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1 TRIZ理论简介及其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1.1 TRIZ理论

TRIZ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大部分,即冲突解决理论,物―场模型分析方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算法。首先,冲突解决理论包括技术冲突解决原理和物理冲突解决原理。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同时TRIZ理论提出采用分离原理来解决物理冲突的方法,包括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整体与部分的分离等。其次,物―场分析是用符号表达技术系统变换的建模技术。物―场模型分析方法产生于1947~1977年,之后经历了多次改进,每一次的改进都增加了新的可用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76种标准解,这些标准解是最初解决问题方案的精华。最后,对于发明问题解决算法,TRIZ理论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

1.2 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分析问题、找准冲突、原理解决、对比评价、具体实施。

1.2.1 分析问题包括功能分析、理想解分析、可用资源分析、冲突区域分析。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理想解分析是采用与技术及实现无关的语言对需要创新的原因进行描述,创新的重要进展往往在该阶段通过对问题深入的理解来取得。可用资源分析是要确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功能等。这些可用资源与系统中的某些元件组合将改善系统的性能[1]。冲突区域分析则是要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

1.2.2 找准冲突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是最难解决的一类问题,冲突是指系统一个方面得到改进时削弱了另一方面的期望或表现出两种相反状态。TRIZ理论的目的就是解决冲突,只有找准冲突才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1.2.3 原理解决是要获得冲突解的方法。有物理与技术两种冲突解决原理。运用TRIZ理论挑选能解决特定冲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标准参数确定冲突,然后针对冲突从TRIZ理论的40条原理中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

1.2.4 对比评价阶段将所求出的解与理想解进行比较,确信所作的改进不仅能够满足技术需求而且能够推进技术创新。

1.2.5 具体实施就是在前面所有的理论分析工作都已完成且确认无误之后,将其转化为具体实施细节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2 基于TRIZ理论的业务流程再造过程分析

2.1 业务流程再造思想及原则

为了使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首先提出来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思想,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哈默提出了流程再造的七个原则:围绕结果而不是任务进行组织;让使用最终产品的人参与流程的进行;将信息加工工作合并到真正产生信息的工作中去;对于地理上分散的资源,按照集中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待和处理;将并行的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将任务集成;在工作被完成的地方进行决策,将控制融入流程中;在信息源及时掌握信息[2]。

BPR思想主张以流程导向替代传统的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追求流程的改造和创新,以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绩效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BPR思想,随之在2000年,业务流程再造逐渐被我国国内企业所熟悉并运用。

2.2 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出现的问题

2.2.1 选择再造的时机和条件有误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可以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和质量得到提升,因而能产生高绩效和高顾客支持。然而流程再造并不是任何时刻都能进行,更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

2.2.2 流程再造的环节选错,导致整个流程设计失败

失败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其一,由于错误的认识流程中工作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转换关系,导致整个流程再设计与企业目标发生偏离,进而违背了流程再造的初衷;其二,流程再造的构思尚未完善便仓促实施,以至于再造过程中矛盾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局面僵化无法应对。

2.2.3 违背管理中的人本原则

流程再造会产生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文化、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这需要很好的领导和组织作保证。企业流程改造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事先没有进行组织成员间的沟通和宣传工作,因而引发某些成员的不理解和抵抗,导致流程再造无法成功实施。

2.2.4 过分看重信息技术在流程改造中的作用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是一种管理创新,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再造追求的是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显然,目前多数企业对于信息技术过分依赖,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综上所述,流程再造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一种创新理论仍不成熟,业界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通用的方法体系,这是阻碍业务流程再造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下面将TRIZ理论引入业务流程再造,运用TRIZ分析工具和原理解决管理创新领域中业务流程再造过程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流程再造实践环节的改进以及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TRIZ理论在流程再造过程中的运用

TRIZ创新理论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管理创新方法的研究。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应用过程如下:

2.3.1 定义问题

TRIZ在该阶段的主要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表、功能分析和裁减、功能信息分析和理想解等。问卷调查表能够定义问题所处的状况;功能分析、裁减和功能信息分析图与管理领域的业务流程图非常相近,它通过正确定义问题并将流程分解为子流程得到整个流程的定义以及子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转换关系;理想解为流程再造确定理想的目标,作为寻找解决方案的依据和评价方案好坏的依据,可以避免走弯路和折中妥协。TRIZ的这些工具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确定问题目标以及评价依据的过程。

2.3.2 转化问题

确定了领域问题之后,需要利用转化方法将其转化成TRIZ方法可以处理的标准TRIZ问题。领域问题转化成标准TRIZ问题的过程主要就是寻找冲突的过程。本文考虑到业务再造过程中有人参与的管理创新的特性,确定冲突为包含了主观矛盾的管理冲突。这个过程主要是找准冲突的特点,为解决问题所需用的TRIZ分析工具和原则提供依据。

2.3.3 解决问题

在将问题转化成TRIZ标准问题后,根据冲突的特点,需要分别采用TRIZ的有关原理进行解决。

利用冲突矩阵及发明原理解决冲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顾客资源,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成本。流程再造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企业各项运作活动及其细节进行重构、设定与阐述的系统工程。它是对组织整个工作流程的再思考和再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推广、渠道选择以及售后服务的营销流程;选拔和培训员工、考核评价、合理分配薪酬的人事流程;信用融资、权益融资的资金筹措流程。针对这些流程的管理冲突,可以采用冲突矩阵和发明原理来解决,尽管这些原理是来自于对技术系统的分析,但它们是一种普适性的原理,可以用来解决任何系统的冲突。

利用标准解进行流程改进。标准解是求解冲突问题的一些小窍门,对于每一个标准解都有一些例子对其进行解释,但是目前这些例子主要是技术领域的。为了便于利用标准解求解问题,亟需将管理案例补充进去。另外,为了便于基层管理人员使用这些标准解,还可以对这些标准解进行简化,减少标准解的数量,因为过多的标准解往往会吓退使用者。

利用进化模式和进化路线解决冲突。技术系统的进化模式相对于技术成熟度预测来说在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规律,TRIZ发现的进化模式具有普遍性。比如,进化模式1指出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成长、成熟、退出四个阶段,这与营销管理中产品生命周期非常相似,并且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更进了一步,提出了S曲线族。模式2指出技术系统的演变趋势是提高理想化水平,这是任何事物追求的最终结果,准时制(JIT)生产方式追求的无库存的生产系统以及工业工程的不断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思路均是在提高理想化水平。模式4指出系统朝着增加动态性及可控性的方向发展,这与企业的决策过程类似。

2.3.4 改进与控制

在利用TRIZ工具给出解决方向之后,需要用类比的方法得到领域问题的解。然后针对具体方向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有些定性的问题由TRIZ解直接就能够实施,而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一些定量的工具来帮助实施,比如试验设计等。同时这个计划中还应该包括人、资金、物资等保障因素。任何改进实施之后,需要对其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进行控制。经验表明人为因素是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TRIZ的AFD作为一种有效的失效预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期间也可以结合其他创新理论改进组织效果,如标杆瞄准最佳实践就是一种创造性和创新型的有用方法。古典质量管理工具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以及故障树分析也可作为控制的工具[3]。

3 结论

TRIZ理论不仅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更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套理论工具。尽管TRIZ理论是基于技术专利库提出的,但其基本思想和分析工具在其他领域也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徐曼,袁媛.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

[2]Hammer,M.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104-112.

[3]朱长林,方赓.TRIZ创新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学家,2013(17).

改造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课程;整合;实践;创新

在高职学院,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类课程,沿袭本科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偏重学术理性取向,并按所属学科分设为《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特种加工工艺学》、《技术测量》等多门多学时骨干课程,课程间界限分明,生硬地将实际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分割切块,忽视了现代制造技术内容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使学生掌握知识零碎而影响其综合应用能力;理论上的片面拔高亦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及应用性;分类太过细化和专门化程度较深的传统制造类课程在教学中又占去了大量学时;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机制技术的面貌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方法及生产模式,形成了现代制造技术体系,而因为学时的原因,不能在教学计划中予以体现。

因此,如何在有限教学时数内,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整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就成为高职学院的当务之急。

一、整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及内容。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思想。可以说,形成学科分离,有人们认识上局限性的客观原因,而更多的却是人们主观上的学科“壁垒”所造成的。因此,搞好课程改革应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出发,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研究对象以工程技术之原貌,打破学科“壁垒”,破除传统的轻车熟路的惯性思维定势,通过分析知识内容并进行重新提炼、组合、改造、优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既有内容整合成一门以制造工艺为主线,由“制造基本知识”、“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制造专业技术”及“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四个层次组成的综合化课程。第二步,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原理轻案例”、“重传授轻参与”、“重验证轻发现”、“重纵向延伸轻横向联系”的教学观念。剔除边缘性内容,删去过高要求的、陈旧的、纯理论性与纯学科性的内容和简单易懂的介绍性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内容得以精化、优化。

全新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超越传统课程设置的边界,集五门课程的主体性知识于一身,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均有较大力度的整合和较深程度的融合,使课程充分体现出“结构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内容组织的条理性和层次性、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和指导性、专业面向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涉及领域的时代性及先进性”。教学课时亦从原来的近300课时压至120课时以内〔1〕。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使课程真正起到服务于专业的作用,必须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恰当的调整,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主要因素均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对选用教材中不能满足的内容采用“补充讲义"以弥补其不足。

在详细分析课程各部分内容特点的前提下,按其特点确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制作了必要的教学课件;同时编写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南,以供同行们参考,并力图使参与本门课程教学的不同教师均按同一大纲执行以确保教学质量;编写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实践实施方案,对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即对指定零件的工艺设计不仅要求理论分析、规范文件,还结合本系实验基地的条件将零件加工成形。在调查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编写了课程学习指南。其内容包含课程各章节的导读、总结、例证、讲解、参考书目以及作业,以助学生学习课程时预习、复习,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课程有整体认识,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及控制体系。课程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须有一定的评价及控制体系对教学的全过程加以监控。应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作为评价及控制项目,如教师授课计划的编写、备课,课程作业、综合练习,终结考试,课程实验、设计等。为此,建立基本知识与技能试卷库,编写实验、设计指导书及过程实施方案,编写课程设计题目选择原则及可供选择的参考题目。对教学效果还应建立恰当的反馈控制,及时了解学生、系、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修正并优化教学。即从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入手,确立课程教学总目标,进而设定课程单元目标,选择并确定课程质量控制及评价项目、要求及标准〔2〕。

4.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且有机相融。(1)基于系统工程视角,建立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新平台。本着“保证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体现先进"的改革思路,新建平台的特征可用四个字提纲挈领地描述:“宽、实、变、新”。“宽”指知识面宽,适用面广;“实”为面向实际、实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例精辟、丰富,注重达到“会用、能用、管用"的目的;“变”是变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体系为理论、实践相融的新体系;“新”说的是内容编排组织新颖,并适当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2)柔性设置面向学生的人机交互界面,构建新型人机关系。随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程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对协调的人机关系予以更多关注。尽量使用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录相、参观等手段,增加学生对制造技术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动力,引导其迈入机制技术领域。而和谐的人机关系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习效率。(3)突出课程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为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所有教学内容都紧密围绕提高机械制造过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其余则从略。在介绍工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讨论工程实践问题,注重实际工作要领的描述,深入浅出,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在有限的课时内快速上手,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工艺流程编排工作。

二、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与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动力;

第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重组教学内容是事关改革成效的基础;

第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对课程改革方案的完善;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及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保障;

第五,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是课程改革的升华;

第六,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见证课程改革成果的标志。

作者单位: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改造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56-02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不高,而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好,给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利用各种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不断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3]。本文以《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为载体,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进行相应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学习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为任务,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掌握强大的线架、曲面、实体造型和曲面、实体的混合造型,掌握丰富灵活的加工策略,加工套路,轨迹优化,加工仿真等现代化设计制造(CAD/CAM)系统。

二、以往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

1.以往的《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几乎和已有的软件教学一样,都是从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菜单、具体工具命令等学起,采取先理论学习后实例练习的顺序。这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而且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与实践不能够很好的融合、衔接。我们的高职学生普遍具有理论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特点,然而高职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展开学习,将纯理论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容易使高职学生感到厌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让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2.以往的《CAXA制造工程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坐在那里听,对于老师讲过的软件工具中按钮功能及使用“左耳进,右耳出”更甚者有“老师再讲一遍”的声音,学生不能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消化吸收,因此之后的实例练习效果大打折扣。

3.以往的《CAXA制造工程师》在实践练习环节的实例选择过于简单化,没有与企业生产前沿的产品样例或者我们生活中的用品等联系在一起,所以不能促使学生的发挥积极探索的精神,那么建立的模型就没有“价值”可言,这样也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软件学习的价值认识。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改革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经过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调研,结合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定位《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为CAD/CAM类。课程主要完成对学生机械零件建模设计能力和加工制造能力的培养。结合数控程序员工作过程,我们对《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进行如下的调整。

1.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课程打破原有软件学习的固有模式,按照数控程序员的工作过程与逻辑,对二维和三维线架、曲面、实体、加工等教学内容,通过删补、贯通和相互渗透,有机的整合成不同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课程模块结构。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课程分成3个模块,分别为:(模块1)线架设计与加工;(模块2)曲面设计与加工;(模块3)实体设计与加工。每个模块下又分为几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如模块一中包含三个项目,分别为:(项目1)文字图案加工;(项目2)轮廓环岛加工;(项目3)空间层深加工。实践证明,课程模块化的设计符合现有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学升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效果明显提高。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2.改革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是教学。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边做边讨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从而粗精优良学风的形成。

3.改革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实例,选用更加贴近企业和实际生活中的模型或者学生自行设计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4.改革考核和评价方式。改革以往单一的结课考试模式,以过程考核+综合评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更加的客观全面。

四、总结与展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本课程在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教学方法以后,学生学习主动思考,犯错误的概率降低,学生更加有成就感,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能主动的参与学校的相关技能比赛。再看到课程改革的成果之后,我们依然感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与真正的企业工作过程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将课程教学与企业真正的项目结合,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5):76-7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高凡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103-105.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205181);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MS0707)资助。

改造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与分析;骨干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52-02

0 引言

东营职业学院在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骨干院校建设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石油装备方向)是骨干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之一,属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机械制造课程是该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通过对东营地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通过访谈实践专家,征询历届毕业生意见和建议,结合骨干的建设要求,对机械制造这门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思路如下:

1 骨干校建设对课程的要求

1.1 教学要为当地经济服务 东营职业学院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是我国胜利油田的基地所在地,也是山东省制造与加工业基地,据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调研,东营地区石油装备制造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缺口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为机械制造这门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需求保障,《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建设为当地石油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劳动力,能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 教学要符合当地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该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要求学生掌握金属切削与加工工艺的相关知识,作为核心课程的《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目标恰好能满足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的这一要求,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从教学大纲做调整,在教学法、教学手段上有所改进,培养学生正确操作机加工设备和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加工石油装备零件的能力,以达到制造企业对学生就业时的技能要求。

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多数职业院校在建校初期,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机械制造技术》来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在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实习培训后,方可达到企业对用人的技能要求,《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走实践教学的路子,进行课程改革也是高职发展的需要。

2.1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2.1.1 教学模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石油装备行业产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及其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单元,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基于石油装备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收集石油装备机械产品生产、制造、管理等的实际案例,以典型的石油设备的零部件生产为载体,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按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每个项目实施前,教师将项目指导书和任务书交给学生,提出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加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

2.1.2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组织要采取多样的,不是单一的课堂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与岗位对接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体验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见习工艺流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因此,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是由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积极探索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向组织定向教学班,按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根据各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培训教材或改造现有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上课或举行技术讲座,按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培养和考核学生。

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或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这也是骨干院校建设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案,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两者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学校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师资,为制造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劳动力,“订单式”培养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某技能的专业培养,如车工、铣工等;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部分资金、设备,提供实践与实习场所等,提供必要的技能教师;这样联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增强机械加工的实践技能,又能壮大企业的一线生产队伍,能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过渡,缩短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减轻了学校的教学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1.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课程特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不适合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PPT多媒体教学只能满足部分理论的教学需求,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要走出课堂,到机加工实训车间或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加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否则在企业机械加工车间工作时,容易出现面对零件而不敢动手加工或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更根本谈不上加工工艺路线的设计问题了,这和非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没什么区别,达不到企业对就业学生的技能要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要突出其课程特色,给学生有充足的实习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职大学生。

对于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内容可以合二为一组成模块施教,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可以采用在实训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实行实训过程中用到什么理论知识就讲解什么理论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讲解,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理论和理解理论知识,既能让学生明白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要缩减理论课时,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不求深、难,这是高职理论教学的发展趋势。

2.2 课程教学过程的规划和内容设置

2.2.1 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变传统的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转为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索,教师是引导者的教学理念。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若干问题去主动学习与思索,实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角色,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互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也是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对学生培养目标之一。

2.2.2 采用“双师”或“多师”师资教学 聘请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高工、专家、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师,共同制订学生在学校、企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和实施办法,参与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和学校的教师共同为某一专业班级授课,打破一个专业班级只有一名专业教师负责讲授《机械制造技术》的现象,教师间既有教学上的分工又有配合,这样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2.3 教学内容要突出地区特色和保持前沿性 《机械制造技术》培养的毕业生就业时主要是进入本区域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典型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工艺过程以及典型零件均以石油机械装备制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为例,按照石油装备企业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开展项目教学,以常用典型机械零件为教学载体,并注意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这样学生在平时机械加工技能训练时面对的主要是石油装备类零部件,进入企业时更容易、更快适应企业对零件的加工要求。

除此这外,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内容涉及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教学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突出企业的管理思想,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有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3 考核方式 传统理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与骨干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符,已成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障碍。骨干院校建设要求加强对高职生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反映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考核要纳入考核内容,并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考核的主要方式,及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制造技术》通过课堂提问、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操作考核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过程的熟练程度和操作结果的考核,也可引用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的改革使学生主动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3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为满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根据东营区域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链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是高职教学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精神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也是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骨干校对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要求。

4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对“软环境”的要求

4.1 教师要有更高的职业能力

4.1.1 教师要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大多数教师目前还是属于理论强、操作弱的状况,骨干校的建设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才能提升自己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满足现在高职教学的要求。高职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企业一线车间锻炼、经验交流等途径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具有更高、更全面的职业能力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达到骨干校建设对师资的要求。

4.1.2 教师教学要有较强的“引导”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能够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在授课时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走,能够在“任务”的要求下,引导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自行解决“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所学的专业进行更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4.2 教材的规划和内容选择 要实现课程的完美改革,教材也得随着教学的需要重新进行规划,按照专业教学要求设置课程,根据课程标准编写适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材,其中理论知识以高职生够用为准则,内容要精简,勿求“全”、“深”,编制一本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教材,内容的设置要把理论和实训指导融为一体,具有学习理论和实训指导的双重作用,教材要对学生学习有较强的“引导性”。

5 教学效果分析

从课程改革运行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工艺知识和基础理论,基本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工艺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进步明显,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成功。

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几个的问题的处理,①在突出石油机械特色的同时,注意通用机械及其通用工艺技术的理论学习,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②在企业学习期的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好生产与教学的关系,并保证学生的安全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分析,经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对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符合骨干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宋欣颖.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34).

[2]刘驰,钟启生.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装备制造技术,2011,(03).

[3]刘祥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开发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4]白雪宁.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1,(17).

[5]吴修德,汪建华,陈义厚.石油机械特色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2011,(03).

[6]胡治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

改造工程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计量与计价,考试改革,技术型人才

一、课程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学生取得预算员岗位资格、造价员资格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在其建造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在价值规律指导下建筑产品造价的构成因素,涉及较广泛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经济学科。设置该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介绍预算定额、工程造价的确定和工程量计算等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认真抓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把整个教研室培养成能打硬仗的队伍。

教师都应该参加一线教学工作和兼职参加工程实践。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参加工程实践外,为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还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理论水平。年轻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都到工地参加工程实际锻炼,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水平,这将为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面向工程咨询、工程施工一线,把最新管理规范、管理技术引入教学。

根据学院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把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软件和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时引入教学当中,通过课堂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前沿知识讲座、现场实习、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掌握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最新知识,毕业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最新需要。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索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课程组老师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推行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除了主讲教师课堂上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外,还组织学生团队上讲台交流、预算软件操作、安排教学参观、利用小组集中现场实习、项目导向性教学、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社会咨询服务等方式,理论结合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研产结合、相互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以科研促教学是近几年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本学科主讲教师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常深入工程现场,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等手段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新颖、生动具体,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毕业生就业于造价咨询单位、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单位等,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用科研成果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一)现状

1.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题目过多,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2.忽视实践环节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3.平时形成考核不规范、不彻底;

4.考试形式陈旧、方法单一;

5.考试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革考试内容:

(1)理论考试应注重考试题型的灵活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2)突出实践考核,锻炼创新能力。

(3)逐步完善考核标准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变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改善考试内容记忆性多,操作性少创新性少的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已采用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理论性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理论考试与职业技能训练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闭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常规题型进行;开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编制工程预决算的能力,通过学校现有的资源,把学生集中起来在考试中完成一套单层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题目难度,引导学生完成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的编写。考试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的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同时要求学生完成预算书,整个预算书涉及工程量计算、计价、计费部分,数据相辅相成,不在只是完成某一个题目或者某个知识点的内容考核,而是需要学生掌握读图、算量、查找量、套价、计费全过程。从而体现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考试,我们把图纸给出,数据通过表格给出,以填空的方式请学生把需要考核的部分内容填写完成。

(五)考核效果

由于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初次进行尝试,从全校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8个班级共500余人数中,抽取4个班约230人参加教改后的考试。主讲教师参与考试过程和改卷过程:学生大部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能力不错;但是在综合运用能力还有所欠缺。

本次考试改革的方法将在下年级全面推广。通过此次教改实践,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培训学生的对本门课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能力;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建筑工程索赔与结算能力;预算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工程造价新技术能力”。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我们将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能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实现人才的“零距离”培养,最终形成全面顶岗就业能力,这将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洋,刘小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江西省科技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