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十篇

时间:2023-03-16 20:49:17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1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后感

八十年前,伟人毛主席针对党内在学风上存在的问题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是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今天在检察队伍整顿教育的过程中细读这篇文章,能够感受到这篇杰作的强烈现实意义,更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学习,整顿我们的学风。

毛主席先是回忆建党初期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中国革命的认识是肤浅和贫乏的,然后通过二十年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探索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对真理的认识深刻多了,丰富多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客观实际出发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切实际夸夸其谈。只知道研究真理,不能应用于实际,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同时要坚决反对学习中的主观主义态度。毛主席在文中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直到延安整风运动前,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党内普遍存在着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这种态度放在今天,我们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总觉得收获难以令自己感到满意。究其原因,还是与主观主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关联。毛主席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倡调查研究,并且身体力行,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干工作要实事求是,就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不能讲理论一套一套,应用到实际过程中中听不中用。想法很好,办法不妙,就会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联系实际工作。学习的起点与归宿都在于客观实际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不断完善学习态度和方法,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知识和技能讯即深入大脑,最终演练成一生的傍身之技。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2

【关键词】党政; 理论;学习;实践;发展

在马克思主力理论当中,明确之处了学习型党政的本质特征就是要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要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类型的党政学习,思想理论建设必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科学揭示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的必然规律,是不会因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里所提出来的政治信仰就是人民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方向、前途的态度,应该将其各种理念相结合在一起作为执政党的我们党如何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上发挥作用。

一、学习型政党是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的党

1.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成功具有指导作用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无数以寻求科学真谛为人生追求的科学家们,刻苦钻研,无私奋斗,不计报酬,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理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党的十理论当中,已经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其中。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尤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政党更需要不断学习并且不断的进行完善,在实践工作当中,要真正的体会到政治思想工作在建党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和实践当中,我国社会逐渐成为了一个工作的整体。简单来说,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在一起的,通过各种关系进行完善,在实践工作当中,能够更深入的体会到政治思想的工作在党建工作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实践当中,能够真正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并且能够在政党建设当中体会出其地的作用和地位,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完善,在工作当中,要不断的体会和认识政治思想工作在政党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在建设当中不断的塑造和培养,才能够使之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建设者,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精神。

2.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

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大体采用的就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形式开始的工作。但是伴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传统思想的发展,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时代进步结合在一起、将广大基层党员的思想和领导结合在一起,从群众的思想观念说起,从而有效地增强思想工作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们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进。如果运用的方法和理论不正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达不到理想状态。其次,重视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进行创新,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从信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政党需要在不断学习中前进,在摸索中不断地发展。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政党一直需要贯彻的方针。

3.坚持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不断的加强其理论,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世界观。要采取威武主义辩证和社会主义辩论,他必然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领导干部知道和实践的重要方针,是思想的唯一武器,要不断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和方法当中,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

1.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保持在实践和理论当中,要求其能够把握好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原则

党的实践活动也是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认真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是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楷模,能够不断的接受社会高层主流人的认可,做一个具有道德水平,高素质,高品质的人,使之成为被社会和大众所赞叹的人。这必然是在社会中能够立足的根本,这也是政党的基本品质之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让广大的共产党员塑造起自己道德品格的标杆,通过不同岗位上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真正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关键在于塑造广大党员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不断的发挥出我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重视我们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途径,同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企业和掌握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的资产阶级分了,是旧社会留给我们的两份遗产,都要充分加以利用。因此,我们不但要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而且要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指出,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资产阶级要消灭掉,不是把人消灭掉,人要改造,对资本家,要“很好地团结他们,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在改造企业时,对“企业原有人员,应包下来,量才使用,不加歧视,将他们逐步改造为国家干部”或工人。“对于参加管理的资本家或其人,应分工定责,帮助他们做出成绩来,并在这当中教育改造他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不会甘心情愿地拿出生产资料,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大部分资本家是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被迫接受改造。有人甚至“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所以他们采取种种办法加以抵制,甚至抗拒社会主义改造。党和国家在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教育和团结以及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平转变的关键。在改造企业中,由于资本家置身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之中,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改造、教育和提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动性,从而减少阻力、增添助力,使之能够侧地的改造企业,能够对企业的本身改造和思想物质基础做出一系列的改革,这样的资本家只有通过企业的改造实践,通过物质基础的变革,才能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唐晓清.学习型政党: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途径[J]. 长白学刊,2013,01:178-180.

[2]刘卓. 列宁的学习型政党理论及当代价值[J]. 沧桑,2012,02: 235-245.

[3]梁代生. 创建学习型政党基础问题探析[J]. 攀登,2013,03:46-48.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课堂高效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因此,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我们就应从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实的结合学生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不错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又如,在讲授《9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运用森林王国白雪公主的邀请信引入课题,把白雪公主贯穿于整个授课及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和多媒体课件中的白雪公主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用智慧营救被猎人抓走的小动物。这样,通过各种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在新课改环境下,应当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并将此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合作创新。”打造高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去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课堂教学落在实处。

三、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到生活中。联系生活开展教学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通常我们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但是,这样只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让学生不愿意看到这些数字。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课堂,效果将会不一样。如,借助肯德基吃东西的情境:星期日,妈妈带小明去吃肯德基,点餐之后,共花了45元,妈妈给了服务员100元,小明想要一个圣代,每个圣代7元,请问,服务员该找回小明的妈妈多少钱?这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降低了单纯练习的枯燥性、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与生活取得了联系,使学生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在教育教学中,评价历来就是一根指挥棒,它很大程度左右着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提高教学效率,使之实现高效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评价过于看重结果,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不同主体丰富的个性和思维;偏重结果进行诊断,容易抑制了学生特性和可持续发展潜能。因此,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全面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激励和反思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档案袋等多种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好学习的信心,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知识层面,还要考虑到思维层面、思想方法层面、数学意识层面、数学应用层面,要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其次,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全程性。一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二是评价要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行为之中。最后,我们还应注重评价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此外,我们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好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积极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去评价学生,使之有效的学习和提高,打造真正意义上高效的课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并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断的总结、探究教学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之不断向高效迈进。

参考文献: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4

编者按:有不少读者来信问:怎样带着阶级感情学著作?下面我们先发表张振康同志的体会,供大家参考。带着无产阶级感情学,当然不仅是要解决象张振康同志说的这些问题;而且各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我们希望同志们能把自已怎样带着阶级感情学的经验和体会写成稿子寄给我们。

我体会,学习著作必须带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所谓带着无产阶级的感情学,也就是要用无产阶级的标准自觉地改造思想,这样才能学好。

党经常教导我们,要认真学习著作,自觉改造思想。过去我在口头上也这样说,但思想深处却没有改造的准备。总觉得思想改造是对那些历史有问题,出身不好,犯过错误和工作上表现差的同志说的。我是在五星红旗下长大的,出身没问题,又没有犯过错误,一贯表现比较好,还有什么可改造的呢?这样,我对学习著作不认真,即使学了一些,也常常是为了“教育”别人,没有很好地联系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改造。

后来,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我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有很多人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当成是摆脱艰苦劳动的“敲门砖”。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发现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放松了,而对于猜题应考,追求表面成绩却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反映了我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检查我的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思想是不巩固的,为个人名利的念头很重。自己没有为革命而教的思想,怎么能培养出为革命而学的学生呢!

问题发现了,再看看《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人人都需要学习改造的话,就感到过去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改造的想法,实在是太狂妄了。在这篇讲话中还说,知识分子必须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按照的教导,我决心改造自己,做好工作。我学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结合检查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为了改正缺点,进一步取得同志们的帮助,我打算在全校教师会议上公开地进行自我批评。开始,我会想,这样是不是太“丢人”,影响自己的“威信”?但一想到说的,为人民服务就不应该怕改正缺点,勇气就来了。经过自我检查和同志们的帮助,并继续坚持学习著作,思想觉悟提高了,工作也做得更好了。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5

——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众说纷纭,如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么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如加尔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如马恰德指出:“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如科姆则认为,“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会学习,不管其是有意还是无意。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而非学习型组织则对组织学习听之任之,从而一步步削弱了其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如同阿基米得所说的:“给我一根杠杆,我便可以撬动地球”。

在构建学习型组织方面,彼得·圣吉与第五项修炼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并在实践中努力推介。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让我们看到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如果掌握了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就会变得很大,就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顾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学习者”;组织也因此脱胎换骨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其中,人们得以不断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的、前瞻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彼得·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有五项新技术正逐渐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演变为一种创新,这五项修炼的发展是分开的,但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来说,每一项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即学习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真正的学习就是到有意义的知识和精神里漫游,是学习者心理的渴求和满足,这正是人的深层精神需要。它使人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它使人生健康和圆满。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刻苦酿成的快乐。学会有功利性的结果,但仅仅从功利出发去学习却是违背人的本质的苦役。从兴趣和爱好出发去学习,既是一种享受又可以转化为功利之果,即将实现由无用向有用的质的重大飞跃。虽然学习的这种理想的纯净状态,在现实学习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解放我们的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创造力的酿造活动。

学习使人充实,使人进步,也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活力。倡导快乐学习,应该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当然,学习对个人、对企业,对一个地方和单位,首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这不是靠搞形式主义所能奏效的。应付上级检查的学习,徒然浪费人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会令人生厌,不会有任何实际成效;“要我学”的学习也不可能持之以恒,只有“我要学”的学习,才能学得下去,学出滋味。不要说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就是边远山区的农民,一旦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看到学习能使他们看清致富之路、得到致富之术,一旦发现学习能使他们掌握法律常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体会到学习能使人们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乐趣,就有可能进入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无论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还是学习型乡镇,需要组织者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需求。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和印象。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不变的心智意味着什么?意味迷失现在,和失去未来。要学习有成效,不可缺少改善心智。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所有持续有效的能力只能产生于内心。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组织人性化特点越明确,这个组织越具有生命力,这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一个人能够行动,他的动力系统是什么?是我们的心脏,心脏推动着血液,血液把这个动力带到每个肌肉去,人才能往前走。对一个组织来说,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善心智。“改善心智”的任务就是解决个人学习的制动问题。团队学习的任务是解决组织的内部“制动系统”。改善心智就得提倡为了自己的能力和修养而学习,真正的学习就是到有意义的知识和精神里漫游,是学习者心理的渴求和满足,这正是人的深层精神需要。它使人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它使人生健康和圆满。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刻苦酿成的快乐。学会有功利性的结果,但仅仅从功利出发去学习却是违背人的本质的苦役。从兴趣和爱好出发去学习,既是一种享受又可以转化为功利之果,即将实现由无用向有用的质的重大飞跃。虽然学习的这种理想的纯净状态,在现实学习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解放我们的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创造力的酿造活动。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整合,涉及发掘共有“未来景象”的技术,它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个人愿景”是解决个人学习动力,“共同愿景”是解决组织的学习动力。当个人和组织失去对未来的想象和期望,而满足眼前的状况时,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为这样的思维状态会使我们失去学习动力,不能产生创造性张力,而这个张力正是拉动我们不断学习动力。生活中有些人成天坐在这儿没事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每一天在重复着自己,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样,前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样,很难往前走一步。这些人为什么不会往前走?相反,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一个劲的往前冲,今天的跟昨天的就不一样,五年以后,他把许多过去与他在同一水平的人,甩到了后面。把自己变得更卓越了。“个人超越”的修炼,告诉我们,因为他们有愿景。愿景是什么?愿景就是我们要走向未来的图像。这个图像是高于我们现状的。如果它是比现状更加美好的,更加令人向往的,它在我们心中越清晰,就越能激发朝向“愿景”的热情和冲动,它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真正的动力。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人类社会,所有重大进步的开始都缘起于一个“愿景”。“愿景”是开始的动力。当人们被一个伟大的、光明的、美好的“愿景”激发起来时,就会产生极大的热情。激发他们去实现那个“愿景”的激情。当他们在朝向“愿景”的途中遇到新问题时,这种创造未来的热情,将会激励他们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当现实中寻找不到他们所求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会勇于实践,去创造出新的知识、实践出新的技能。“愿景”拉动在迈向学习型组织的时候,不仅有极强的学习热情、还会激发人的潜能,开发创造力,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说到底,“愿景”就是用未来拉动现在,“愿景”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未来的能量。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汇谈”的修炼也包括通过学习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系统”,都受到一系列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它们彼此影响着,因此,对企业组织必须加以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已发展出一套思考的框架,它既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拥有实用的工具,可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面。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尤为重要。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地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最后,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了解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动如何造成问题。

但是五项修炼虽然非常重要的,但这些修炼本身并未给出具体、详细的行动指南。一些理论也比较抽象,难以付诸实际。而一些技能,如崭新的思考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因此,彼得·圣吉及其MIT组织学习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构架(architecturing)的概念。所谓学习型组织的构架,指的是学习型组织由哪些“部件”组成以及这些“部件”如何构成一个高效、有序、运转协调的学习型组织等问题。彼得·圣吉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犹如盖一所房子,首先必须备齐建房所需的材料;其次要有适当的工具,使得建筑师可以设计图纸,工匠们可以开展工作;然后,你必须有“主见”,要把房子建成什么样?如何实现你的设想?等等。最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房子建起来。而没有设计师的工作,这一切都无法开始。“构架”,作为实际工作的“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道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际工作也必须先有明确、清晰的“构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不可能在组织中建立恰当的组织学习机制和组织学习促进与保障机制,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不仅要走弯路,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学习型组织的境地。因此,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建立学习型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就是全体成员达成学习的共识,并树立矢志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坚定信念;其次,组织学习机制及保障机制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驱动机制。组织学习机制也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组成部件,它不仅包括个体学习、团队学习与整个组织学习三个层次,还包括适用于组织学习各个层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而组织学习促进与保障机制、组织结构、战略、制度、知识管理、人员和技术是组织学习的辅助系统,它们的恰当配置可以极大地促进与保障组织学习的顺利运行;第三,基础设施创新。所谓基础设施,指的是组织运用各种可用的资源来支持成员工作的机制、途径、渠道等。员工在工作中需要时间、信息、资本、管理支持以及与同事接触等,组织必须通过适当的基础设施及时供给。试图建立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大胆进行基础设施创新,以促进学习。这些创新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流程重组、实施新的奖惩制度、重建信息网络等等。

学习型组织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就更难了。每个企业、每个组织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构建学习型组织:

1、要在单位内部营造浓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未来真正出色的行业,将是能够设法使本行业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行业。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范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必须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学习,引导职工就学习和工作进行系统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指过去那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加强学习,使组织内部的员工全面发展,从而使各单位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领导人把握好新角色

学习型组织成功与否,领导人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在传统组织中,领导人的工作是规划,作出关键的决策,并创造控制机制,使上层管理决策转换成整个组织的和谐行动。但这种“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这种传统的领导观,来自一个不言而喻的假定,即下属人员缺乏个人愿景,认为他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所处的环境,只有少数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有能力补救这些缺陷;他们的工作是“给员工明确的方向,率领大家一起工作,追求共同目标。”但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人所专注的工作变化了:领导者不再是“船长”、“舵手”、“领航员”、“组织者”等角色了,而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学习型组织领导者的重要设计工作包括整合愿景、价值观、理念、系统思考以及心智模式这些项目;更广泛地说,就是要整合所有的学习修炼,并使之获得综合效应。学习型组织领导者要有献身精神,不把自己看作是高居于组织之上的“英雄”,不把个人的成败得失看得太重,而是全力以赴,学习如何使人产生奉献精神、为理想而工作。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应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培养每个人对系统的了解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有一群全心全意为之奋身的人,更要有一群集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三位一体”的领导者。什么样的领导者是学习型组织里好的领导人呢?有一点必须肯定,在组织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中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位精明的设计师

3、要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

创建学习型组织,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本单位的发展。必须将创建工作和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改革发展相结合,做到学用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统一,通过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加强学习能力来提高工作能力,这是搞好创建工作的前提。学习不仅仅是为读书而读书,更不是“坐而论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该把学习放在工作中去学,把工作当做学问去做,学用结合,把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同整顿思想、改进作风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一是要通过开展全员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检验创建工作的效果,促进创建工作升华。二是要与改革相结合。在企事业单位现有人、财、物都相对固化的状态下,要使单位职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到工作的方法、手段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并促进各单位跨跃式发展,就要把改革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相互融合,同步推进。

4、要鼓励创新

创建学习型组织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人之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汲取本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管理方法、新的理论,应该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追求。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学习兴趣;主体地位;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高校课堂为目的,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数学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交流、双边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给他们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与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我们要谨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所以说,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是一种高效率的课堂。下面是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甚至从心理上厌倦数学。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是能主动积极获取数学知识的学生,一定是对数学感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学生。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使他们由被动、机械地学习转变为主动、有创造性地学习。那么,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通过学习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家的故事充满了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给他们讲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提高他们的兴趣。例如阿基米德的故事、祖冲之的故事、高斯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深深地走近了学生的心灵,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是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了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亮点,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时教师讲学生就听,教师写学生就记,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毫无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们教师的侃侃而谈,并没有吸引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数学索然无味,致使不少的学生上课开小差。因为他们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自己懒得动手、动脑,对教师存在着较多的依赖,久而久之,就不利于掌握、理解数学知识,更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不再把课堂看成是自己展示才华的场所,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他们自己观察问题的规律,并给他们创造动口说、动手做的机会。

2.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我经常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

方法寻求答案,使他们的创造力进一步被激发出来,进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简单事件的概率》等章节时,我都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学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弧长与扇形的面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等时,我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作业如何去做、课后怎样复习;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进行有效思考等。只有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及时的反馈信息法,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知识还没有学会,并能够及时地改正错误的问题。如果信息反馈不及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错误认识就很难改正,因此说,及时选择信息反馈的时机是很重要的。过去我们批改作业的方式是“背着学生改作业”,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及时的反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业应实行面批形式。我经常课下找学生,当着他们的面批改作业,边批边反馈给他们。这样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他们印象更深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深感新的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将继续探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郑金洲.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7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课堂高效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因此,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我们就应从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实的结合学生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不错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又如,在讲授《9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运用森林王国白雪公主的邀请信引入课题,把白雪公主贯穿于整个授课及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和多媒体课件中的白雪公主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用智慧营救被猎人抓走的小动物。这样,通过各种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在新课改环境下,应当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并将此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合作创新。”打造高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去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课堂教学落在实处。

三、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到生活中。联系生活开展教学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通常我们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但是,这样只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让学生不愿意看到这些数字。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课堂,效果将会不一样。如,借助肯德基吃东西的情境:星期日,妈妈带小明去吃肯德基,点餐之后,共花了45元,妈妈给了服务员100元,小明想要一个圣代,每个圣代7元,请问,服务员该找回小明的妈妈多少钱?这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降低了单纯练习的枯燥性、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与生活取得了联系,使学生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8

推进当地学习型社区建设是基层成教机构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有关学习型社会(社区)建设的思潮源于彼得•圣吉首倡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该理论把学习看作为组织生命的源泉并融合现代终身学习思想,提出各类组织发展的方向和追求应该构建学习型组织。受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影响和感召,一系列有关学习型组织的新概念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企业等应运而生,而学习型社区则是其中之一。所以,从本质上讲,建设学习型社区实际上是对整个社区组织模式(包括理念、体制和行动等)进行改造和变革,而这种改造和变革又与社区成员特别是成人的学习和教育关系密切。基层成教机构即基层成人教育机构,这里主要指设置在镇乡一级的化、技术、职业培训中心或学校、社区教育学院等,它们主要为所在社区成人的学习培训提供专门服务。所以,社区成人的学习教育与基层成教机构关系密切,学习型社区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基层成教机构应为此而主动提供支持,并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推进本区域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基层成教机构推进当地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策略建议

1改善心模,传播终身学习的理念“心智模式”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要义就是扎根于我们心中,影响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模式。社区居民能不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果加以深究的话,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关于学习的一系列看法,即有关学习的心智模式。为此,基层成教机构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随时随地传递和传播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在组织社区成人学习时,不仅教给人们知识、技能,更要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改造和改进培训活动过程,使教学培训活动本身演化为传播终身学习理念以及学习型组织理念的过程。基层成教机构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要让人们感受并意识到,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习不仅仅是从人们从事职业前或者是在学校里开展的孤立活动,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寻找机会不断地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也不必在工作之外抽出专门时间来学习,而是把学习和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的新形式。

2由表及里,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组织群体的学习力(此指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根本的是以组织内个体的学习力为基础的,而个体的学习力又取决于个体自我发展的意愿和能力。那些追求自我发展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去实现其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和追求,在不断的创造中实现自我超越,这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超越所引发的学习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社区成人参加培训或学习一般学习目标比较明确,要么为了学习某一知识,掌握某种技能,解决某个问题,要么则为了得到一张证书、文凭等不一而足。这种眼见为实的成人学习动机促进了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但却难以推进社区可持续学习力的发展,因此应该想方设法促成他们能够以自我发展和超越的信念来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以创造的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学习和生命。而这种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环境气氛影响的,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是引发人们积极的人生追求并产生有一定信念的主动学习的外部基础和条件。由此,基层成教机构一方面要利用学习培训等活动传播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改善社区居民的“心智模式”。另一方面应主动将自己融入到社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定期开展教育咨询服务、职业技术指导服务等,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其他组织合作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和体育健康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宣传终身学习的思想,由表及里,同心同德,共同营造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强化社区成员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   创新精神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悄悄的走向我们的学校,走向们的课堂。新课改也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其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结构中最珍贵的部分,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加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才能真正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法。从而让学生适应新课改,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研究数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也需要学习数学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变,应由原来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去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 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思维的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明确参与并不困难,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能参与,处处充满创造。人人都有创造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其次、在教学中应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以及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一 旦“学会”数学,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感到高兴,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它,积极主动的接触它学习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 应侧重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处于最佳。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让他们在和谐、愉快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学生逐渐地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们觉得数学不再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公式、数字了,而是很有趣的东西,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从而使他们从内心呼喊“我要学”。

二、要转变教学从“同一要求”到“分层教学”。

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考试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从知识和能力上瞄准升学考试,教师就会根据考试的要求,换汤不换药的“拿来”大量的练习题进行训练。课堂内外通常是同一要求、同一练习、同一作业、同一评价,从而使一些优等生“吃不饱”,长期处于“缺乏营养”的状态,不能接触到更新颖、有难度、能激发学习热情的试题;使另一些学困生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听不懂、学不会、不会做。从而逐步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同一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因为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沿同一路线到达相同的终点,毕竟他们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我们教师要根据班级内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应按不同要求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鼓励探索,培养思维的独特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具有求异创新的需要。我们教师要遵循这一心理特点,巧设问题去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其次?教学中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就是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种途径探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点工程”。开阔学生思路,提倡变向思考从而改变探索和认识事物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更细关于多向思维,让不同学生都有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以利于创造力的发展;鼓励猜想,启发探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已有的只是经验展开联想进而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直接接触问题实质运用知识经验急速思考,大胆假想迅速判断的思维活动。??????

四、充分发挥“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独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多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在乐趣中,体验中、活动中、探索中、合作中学习,获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单调乏味的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如在课堂上教师时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讲他们的认识,让他们与学生讨论,使讲台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愉悦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进了乐学的大门,而且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课堂教学一直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营造了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 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加强操作、试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是多种感官协调发展。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自主交流,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老师不再是学习的主体,应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 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培养了协作精神。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加强自主意识主要在于学会方法和策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书,看懂书上的教学表达方式,去寻求答案,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是主体,根据教材提供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和求知欲,真正主动参与 。

改造我们的学习篇10

周恩来在担任共和国总理的二十六年间,始终十分重视和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就文化建设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见解和正确的主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

周恩来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是以经济的改造和建设为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全面改造和全 面建设。1953年9月, 他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委扩大会上所作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改造当然不限于经济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改造,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在改造。整个国家在建设中,在改 造中,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253页。)1957年8月,周恩来在《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又提出,社会改革“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别的方面。因为经济基础变动了,上层建筑也要受影响,就是说,政治上、思想上也要受影响。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 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思想也要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大家要学 习马克思主义,要爱护社会主义制度。”(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26—227页。)1959年12月,周恩来 在一次谈话中又说:“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注:《周恩来统一战 线文选》第398页。)这就是说, 社会主义建设是包括经济、政治、精神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建设,精 神建设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三位一体”,构成了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

正是从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周恩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的重要思想。1952年10月,他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高潮就要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此 ,我们不应该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象一辆车子的 两个轮子,相辅而行。”(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71页。)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并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建设需要文 化建设的支持。“我国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其它条件都具备,缺乏干部、人才,也是 不行的。而培养干部、人才,就是文教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文教工作中,除了教育,还包括文化艺术、科学 、卫生、新闻、出版等,都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所以,要进行经济建设,文教部门就必须加强,决不能削弱。

二、组织和引导人们自觉进行自我改造, 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周恩来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必然地要求人们的思想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制 度的要求”,这就必须组织和引导人们自觉地经常地进行思想改造,包括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及旧习惯势力的 影响和改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他指出,所有的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都要进行自我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 人,头脑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旧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今天的青年也会受家庭、社会旧思想残余的影响, 所以旧思想旧作风在人们的脑子里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人人都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要把思想改造看成象 空气一样,非有不可。”(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25页。)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 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改造也就没有止境。一万年后,在人们的 头脑里,还会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新和旧的矛盾,个人和集体的矛盾,还会有思想改造的问题。”(注:《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23页。)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是一辈子的事。 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扫除旧社会习惯势力的责任,用新的思想去教育人民,影响人民。”(注:《周恩来论 文艺》第148页。)

周恩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 根本原则。他提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必须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下的人民大众服务。”周恩来认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还必须明确如何服务的问题,要在坚持政治标准 的同时坚持艺术标准。服务是用文艺去服务,要通过文艺的形式。“文艺为政治服务,要通过形象,通过形象 思维才能把思想表现出来。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绘画语言,都要通过形象、典型来表现,没有了形象,文艺 本身不存在,本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标语口号不是文艺”。周恩来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 服务,就要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是只面对领导。 艺术作品的好坏,不是哪位领导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由群众来回答。(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36—337 页。)

周恩来指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是要坚持百花齐放。 艺术形式要多样化,文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框起来。题材要多样化,现代片多少、历史片多少,要大 体上有个比例,至于题材,完全可以允许作者自由选择。艺术典型要多样化,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 的人物来,不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总之,文艺工作者,要“各显所长,百花齐放”,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 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二是要坚持百家争鸣。“文艺作品要允许别人批评,既有发表作品的自由,也要有批评的自由;同样,既有批评的自由,就要有讨论的自由”。要提倡百家争鸣,自由讨论。只要是在社会主义大框框中争论,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43页。)

六、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 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

周恩来在我们党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诊断。1956年1月, 周恩来 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中 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周恩来选 集》下卷,第162页。)1962年,针对当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的错误倾向,周恩来又强调指出:“知识 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愿意继续进行自我改造的,毫 无疑问,他们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2页。)

周恩来正确地估价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 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 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 联盟。”(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0页。)在这里, 周恩来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三个基本力量之一的思想。

周恩来还就如何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他指出,第一, 要改善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坚持纠正安排不当,用非所学等“浪费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的现象,使他 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国家有益的专长。第二,要对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应有的信任 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工作。第三,要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包括要保证他们至少 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在自己的业务上,使他们能够最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工作时间;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图书资 料和设备;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升级制度及学位、学衔 和奖励制度;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积极慎重地做好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等等。 七、正确地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的文化

周恩来指出,为了建设我们的新文化,必须正确地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的文化。一是要立足现实, 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指出,“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历史”。(注:《周恩来教育文选 》,第58页。)五四运动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那是先要把它摧毁掉,把它否定,以便打出一个新的天下 。这在当时是需要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做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很宝贵的传统,其中最基本 的就是革命的传统。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发扬。还有,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过一些进步作用,对广 大人民有好处的东西,也是应该肯定的。总之,我们要继承历史上有利于人民的传统,否定有害于人民的东西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今胜于古,但是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因此,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遗 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发扬光大。当然,学习古代的东西,是 为了今天的创造,要把它们溶化在我们今天的创造之中。

二是要以我为主,博采世界各国之长。周恩来指出,科学技术不分国界,对于全人类都是有用的。每一个 民族都有它的优点,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 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41页。)当然,对待外国的文化,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我们应该从世界各 国吸取一切好的东西,但“决不能让那些糟粕影响我们的干部,影响我们的青年一代”。(注:《周恩来选集 》下卷,第427页。)同时,学习外国的东西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中外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总 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43页。)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切合中国的实际,要根 据我国的实际来取舍,不能勉强地生吞活剥地运用,要把它加以溶化和改造,使之溶化在我们民族文化里。周 恩来强调指出,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我们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但是外国的文化只能做我们 的参考和借鉴,不能代替我们的文化。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用我们民族的形式,进一步创造 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

八、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周恩来强调指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在领导知识分子和领导科学文化事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是比过去更有经验更有办法了,在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 一定能够领导知识分子在科学文化事业中取得更大的胜利。那种认为党不能领导知识分子进行科学文化建设的 想法,是毫无根据的”。(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88页。)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顺利发展并 保持正确方向的基本保证。科学文化工作者“要做到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自觉地坚持自我改造” 。(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4页。)

周恩来认为,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必须正确地实行党的领导。一是要实行党政分开。党要领导一切,但不要包办一切。“我们说党领导一切,是说党要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是说党对各部门都可以领导, 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党去管。至于具体业务,党不要干涉。”(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65页。) 二是 要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精神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物质生产的某些规 律,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搞得过了头,精神生产也会受到损害,甚至损害更大。”(注:《周恩来选集》下 卷,第328页。)因此,一定要学毛主席倡导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是要坚 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作风。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党委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四 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有利于科学和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的,是 有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也是有利于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的。“科学、文艺上的是非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界和文艺界的自由讨论,通过科学和文艺的实践,才能解决”。那种违反“双百”方针,在科 学、文艺问题上不是鼓励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而是加以限制,甚至进行粗暴干涉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必 须坚决加以纠正。(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4—205页。)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涉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是周恩来 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 确意见和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这一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 方面,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论述,加深理解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在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 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周恩来还就如何进行思想改造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思想改造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社会生活的 观察和实践、自己的业务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的思想的转变常常 在三方面都受了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于人们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决定的意 义。他强调,思想改造要启发自觉、循序渐进、和风细雨、互帮互学、长期坚持。第一,改造要靠自觉,一个 人的进步要靠他自觉地认识以后才最可靠,自我改造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觉性。第二,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 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符合实际的,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三,改造是从团结出发,并在新的 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因此,改造的方法要和风细雨,不能粗暴。第四,改造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帮助人 家,首先要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五,改造要长期坚持。要承认社会上各种关系各种事物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 要经常反省,经常“洗澡”。“要承认我们的确是有许多事情还不知道,知识还有限,我们的确是要做到老, 学到老,改造无止境。”(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94页。)

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关键,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的一项伟大任务

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没有现代化的技术, 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6页。)的科学论断。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 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进一步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81页。)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 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 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 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和全国知识界、全国人民的一个伟大的战斗任务。”(注:《周恩来选 集》下卷,第180页。)。1963年1月, 周恩来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 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 学技术的现代化。”(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2页。)

周恩来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提出了实现我国科学技 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和一系列战略措施。他指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相互促进、迎头赶上。”(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2页。)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尽快地赶上世 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大志,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使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比较快地赶上 世界先进水平。周恩来提出,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一,要打破那种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依赖思想,全 面规划,分清缓急本末,有系统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水平。第二,要打破近视的倾向,在理论工作和技术工作之 间,在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之间,分配的力量应该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且形成正确的分工和合作,以免有所偏 废。第三,要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和生产部门要密切结合,有分工有合作。第 四,为了扩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既要按计划增加高校学生的名额,还要注意培养现有的一般知识分子,不 断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周恩来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明确指出,我国要建设, 干部、人才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的 全面展开,人才问题将更为突出,因此,培养人才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教育工作是培养干 部、培养人才的,因此要切实抓好。

周恩来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全面贯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1954年2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 了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的思想。他说:“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 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注:《周 恩来选集》下卷,第129页。)显然,这一思想同毛泽东后来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 0页。)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意见和主张。第一,他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 ,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所指的劳动者是就广义而言的,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 劳动者。”数量最大的是工人和农民,还有士兵和“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注:《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7页。)第二,他系统地提出了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应有的基本训练和基本 功夫。在德育方面,要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和集体 观点。在智育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善于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要在实际斗争中学习,掌握学习的基 本工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一点革命文艺。在体育方面,要有健 康的身体。第三,他指出德育、智育、体育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政治是灵魂,决定着学习的目 的和成才的方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方面的“红”,一定要体现在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 上。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思想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做到全面发 展、又红又专。第四,他强调指出,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坚持教育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 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 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6页。)他还指出:“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主导方面, 因为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注: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181页。) 因此,一方面要克服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纠正忽视教育,用简单地参加生产劳动代替教育 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