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医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1:02:06

高专医学论文

高专医学论文篇1

1.1学生现状

一方面由于全国高校扩招,文理兼招,生源质量大幅下滑,学生化学知识贮备少,知识面窄,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识,理解、感悟和想象能力差,依赖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易波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卑感,畏惧情绪大。且在中学应试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普遍缺少理性思维,不利于需要创新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实验是普遍认为实验只是理论的附加,实用观念和功利性强,认为仪器分析只是专业基础课,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帮助不大,对实验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想让其学好仪器分析难度较大。

1.2教师现状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差异大;虽为医学院校教师,但担任仪器分析课程的大多为化学类教师,缺乏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导致教学过程与临床检验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科间的融合,严重影响应用型检验人才的培养。其次,部分教师对高等教育相关规律、原理、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不够熟悉,同时大部分教师不能正确面对文理兼招学生的实际,存在较多抱怨学生基础差、厌学的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少,师生关系淡漠,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实施创新性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评价不及时,一般在课程结束或期末时对实验报告、实验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往往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验具体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3教材现状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方法、技术和仪器更新快。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还没有合适该层次的专用理论和实验教材,专业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近几年,针对仪器分析的特点和难点,很多高校教师对不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医学检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材版本也越来越多,但大多仍沿用原来的实验内容,只稍微做了调整,许多与临床检验联系紧密、与仪器分析发展前沿相关的实验、仪器及技术涉及少,还没有真正符合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际的实验指导教材。

1.4教与学现状

1.4.1理论与实际联系脱节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各层次内容较为陈旧,难以跟上飞速发展的仪器分析,且实验内容单一、零碎,与生活、临床实际联系不够,知识点枯燥难懂。传统仪器分析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实验少或基本没有,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接受,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仪器分析理论课时少,实验课时更少(我校检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时2011年由18课时压缩到16课时)。而且每个仪器分析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新技术、新实验及时安排给学生有很大难度。

1.4.2实验资源短缺

一方面,由于常规仪器数量有限,且耗材较大,带教老师少,学生人数多且学生时间紧迫,难以满足一人一组,通常是分组实验(一般2~5个人一组);大型仪器一般精密昂贵、学校经费有限,仪器设备数量少,同时担心学生把仪器弄坏,很多实验如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法等实验只能以教师演示和学生观摩为主,多数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还有些分析实验比如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由于没有相关的仪器根本无法开展相应实验;即使学生理论学习再好,也不会操作仪器,没有运用相关仪器进行分析测试和研究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理解和掌握,最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

1.4.3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以演示法、讲解法和练习法为主,缺少创新。许多环节都由实验员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内容与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先预习、抄写实验报告,再完全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操作,不需要经过思考,只需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知识,对巩固所学的内容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实验结果已知,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比较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其中难免有不少学生偷懒,只看老师或同学做实验自己不做实验,最后导致实验报告抄袭严重,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严重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1.4.4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占较大比例,因此仪器分析实验成绩的评定非常重要。由于仪器分析实验课时有限,同时每个实验费时,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仪器分析实验考核仍以实验报告和出勤率进行实验成绩评定,导致学生重报告、轻实验。因为每次实验基本是一个带教老师带15~25人不等,老师难以准确把握每个学生每次的实验出勤、具体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情况;而且大部分实验为验证型实验,注重实验结论,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应付老师,随意编造数据或直接抄袭他人结论的现象严重,最后的结果是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一个样,实验成绩差距小,这种方法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对实验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无形中降低了教学效果。

2加大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仪器分析实验的明显特点是所有实验都要采用精密仪器,而往往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仪器数目少,实验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因此如何利用各学校现有资源,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合理安排、组织实验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应用型检验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笔者提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2.1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高专检验专业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需要,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实验。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及科学性,适当增加反应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增加与学生生活、临床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删掉那些与后续课程联系不紧密或无联系的内容,加强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饮用水pH值的测定实验改为生理盐水或常用饮料如橙汁、可乐等的pH测定,又如在液相色谱分析中可测定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含量,这样可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根据所选实验,将实验内容分层次教学。主要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不同层次,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编写适合检验专业高专层次的实验教材或讲义,并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2.2合理组织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2.1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坚持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已做KMnO4吸收曲线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邻二氮菲法测定水样中铁含量的实验自行设计测定铁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实验预习显色剂的最佳用量自行设计用1mol/L的NaOH调节酸度获得最佳酸度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探索。通过实验预习、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数据处理等单个或多个环节、甚至整个实验的自主探索,最后经小组讨论写出实验小论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

2.2.2开展实验室开放

仪器分析实验课内容繁多,且课时有限,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考虑进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开放部分价格昂贵、数量少的实验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学生可自拟实验、自选仪器、自愿分组,自行完成设计、创新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觉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勤于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开放实验,学生可进一步熟悉相关仪器的操作,加深仪器性能的认识,也能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以教研室现有科研为基础,合理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开展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专业适当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前沿性的技术、仪器,增强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氛围

2.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仪器分析是一门灵活性、综合性很强、知识、技术、理论更新快的交叉学科,要求仪器分析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多学科知识面,还要有全面熟练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提高师资。

积极与兄弟院校和企业交流取经,通过培养、进修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讲课,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鼓励一线教师下基层、下临床参加实践,了解最新检验仪器、方法,并将临床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科研,培养实践经验。

(2)教师坚持自学,积极创新。

教研室成员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并应用于实践。实行听课制度,全体教研室成员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应实行跟班听课,取长补短,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正确面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有效利用如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具体实验内容灵活运用如启发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尝试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改革。

(3)加强工作责任心,以身作则。

实验课前教师充分准备,认真做好预实验,熟悉实验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仪器故障;课堂上严格教育管理学生安全实验;及时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引导,规范学生的每个操作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认真批阅实验报告,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验进行评价,并及时教学总结反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4)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师需要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学生学习、教师与教师、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家庭等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教学氛围,关心爱护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善于听取学生意见,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2.3.2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学习

首先,借助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仪器分析存在的各种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关心与爱护,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其次,开展校、系、班不同级别的座谈会,加强学风建设。另外,还可让学生参与毕业班学姐学兄的毕业设计、就业情况调查、实习就业讲座,让其明白在校学习的重要性和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进而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实践,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4.1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仪器分析实验仪器结构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合理开发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一些难以开设的实验进行视频、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收集Flas或自制、自拍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如仪器的基本结构、操作要领及实验注意事项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适当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仪器昂贵且少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增强了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实验操作和技能,还能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可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满堂灌的单一方法和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法,还可积极变传统的填鸭式为问题探究、参与、讨论模式,如采取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与总结的形式,通过小组竞争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实验;也可在完成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进行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掌握各项实验基本技能技巧,使学生获得科研体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为就业提供必要的基础。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自主参与实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5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实验教学

仪器分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所占比重大,因而仪器分析实验考核必须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首先,考试内容多元化,即包括实验基本知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不同实验环节设置考核细节,让学生不能为了得到结论而应付实验,要抄袭他人数据更不可能。对那些在实验中能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学生可酌情加分,有效激励学生自觉实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信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最后,考核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可进行教学互评,教师是评价学生的主体,还可结合学生与学生互评、家长参评,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实践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论

高专医学论文篇2

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高专医学论文篇3

建立和完善新型医护人才的培养模式

患者在疾病治疗时,需要更多的来至于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对医护人员沟通交流技巧、服务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事件也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等。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创新性,提倡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多方法全面性地解决问题。通识教育有利于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新型医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通识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模式理解不深,教学应用简单化、形式化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类专门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就业为最终目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与就业有关系的专业技能上,老师也只讲授与就业有关系的课程,使专业课内容显得浅显单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通识课程在人才全面培养中的作用,而院校也多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通识课程,使得很多学生有选择地去上通识教育课程。

2课程设置体系有待完善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通识课程的开设类型多分为两种:公共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公共选修课是面向有该方面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学生。这两类课程的设置比例缺乏合理性,必修课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失去了通识教育开展的意义;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比较随意,缺乏全面性的考量及统筹安排,且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较为凌乱,课程类别、数量较少,缺乏综合性较强、跨学科的课程。

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对策

1全面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的教育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课程及时间中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要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发动专业课教师参与通识教育工作,强化专业课老师对通识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医学知识的同时,把医学当作一种文化精神,把医学专业学生的洞察力、探索精神等个人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2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深入人才市场,了解新形势下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及标准,并将这一新的用人要求及标准及时转达给学生,让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从根本上了解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在学生中减少只凭个人爱好进行专业选修课选读的情况。另外,学校要针对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设置,调整专业必修课的开课比例,重视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社会公益活动、各类竞赛等隐性课程的开设。

3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通识课程相关任职教师的选拔及培训,努力改善通识课程任职教师的学科及知识结构,选拔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通识教育具有较高热情和潜能的教师等,参加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培训;开设并完善通识教育科研室,对通识课程的选课、选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等进行慎重的审核,完善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流程,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通识教育的配套管理措施。

高专医学论文篇4

【关键词】医学高专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渗透

随着医学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的日益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已经逐渐由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心理治疗、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多元模式。这些都对医学生的以人生态度、道德行为和职业价值观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和更迫切的要求。新形势下,建立富有特色的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紧紧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紧紧结合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及“90后”学生的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医学高专的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医学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围绕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展开,体现医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另外,“90后”医学生已经成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从“90后”医学生思想现状入手,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四个渗透”

(一)渗透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对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二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医德的理论教育,一是医德的实践教育。医德的理论教育包括两大课程设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侧重强化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二是包含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语言艺术、医学哲学、医学美学、医学语言艺术等更具专业化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医学高专的医德教育不可能等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因其学制短的特点,别说把上述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开齐、开足,就连医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的课时都难以保证。因此,基于实际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把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就必须强化医学职业道德修养这一核心内容。

(二)渗透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卫生政策教育

医学的职业性质,决定其基本关系是医患关系。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和结果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防范纠纷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加强医药卫生法制教育是防范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在一些医学高专学校,或是因为课时安排紧张或是因思想上的本来不重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几乎就是空白。法制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法制教育中凸出卫生法教育是实现医学高专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以《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法律基础这部分内容上,除了讲授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知识外,辅助补充讲授卫生法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卫生政策往往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动态,如了解医疗体制改革及现阶段的公立医院改革等,大多数医学生都很关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这事关医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了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与方法教育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难成。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全面发展,建设健康和谐的美好社会。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来说,近些年,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差,危及医护人员健康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如果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掌握一些化解冲突的技巧,积极沟通,诚心诚意地同患者进行交流,绝大部分纠纷是能够解决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对于个体来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来说,越早培养越好。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促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应当关注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在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把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就应该针对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举一些现实的例子,传授一些科学实用的方法。另外,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功德 维护公共秩序》及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家庭关系的理念及知识。表现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第十一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适合结合人际关系的内容教学,因为和谐社会理所应当就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典籍大致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是有关“医德”的典故,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等。据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医药文化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有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二类是有关“医术”的典故,例如“张仲景望诊侍中”“华佗指戒”“张至和一诊值百金”等。除前述两类之外的则统归为第三类,即“医趣”类。主要是医学界的奇闻异事,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以上3类中医药文化的内容都可以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方法来实现的。好的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讲解、提问、案例及使用多媒体等常规教学方法手段外,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采取以下方法、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育方式很难使理论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强调研究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接受”,即表示人们对外在信息的理解、解释、择取、整合、运用的关系。接受理论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就是有助于我们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研究的重点转刭接受者方面。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把接受者作为主体,充分考虑接受者的需要。过去我们往往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用知识技术教育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其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与学生需要的脱节,再加上医学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技术教育,让一些人对医学院校,特别是对学制短的医学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二)以“微实践”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

“微实践”是相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社会实践而言,是一种具有切入点小、全天候、开放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优势,符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低成本、易习得、可持续”的内在价值要求的实践教育模式。 首先是以“大思政”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配合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勤奋学习、诚信考试、待人有礼、遵守纪律、生活简朴、仪表整洁、爱护卫生、绿色上网等八个方面的养成教育。 三是以班级或以系部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或讨论会。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义务劳动或医疗扶贫活动。“微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

(三)以微群、qq群等新新媒体为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答疑解惑,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微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一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二可以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强势,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当然,以上两个教育目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和谐互信的虚拟交往关系之上。只有营造出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通过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以真理教育人,以事实说服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武晓静,黄岚.加强临床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25.

[4]冯春,刘学罡.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3):71-72.

高专医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方法,切实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与专业相脱节、和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为研究生个人专业发展,发表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奠定基础,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有效地教学新方法。

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是在校研究生重要的公共学位课程,因此得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和教师、研究生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形势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来讲,能够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撰写医学英语专业论文和摘要尤为重要。这对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作者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术交流中发现,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①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上,几乎完全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脱节,不能起到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专业发展的辅助作用。

②研究生英语教学忽略了高层次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医学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写作有着迫切的需求,却茫然无从着手。

这些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得到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部门及教师的广泛关注。有些高校已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加以解决。如:和专业教师合作修改研究生专业论文,或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等。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研究生或者仅仅学到了写作方法,而对于如何遣词造句仍然无从着手,或者仅仅某一两篇论文得到了修改,却不能持续性地发展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针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作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作者在此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实践意义做一详细介绍。

1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部到内部的转移和传递,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Vygotsky,1962)。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基本内容

2.1 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原因分析

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发现,研究生的医学专业术语、词汇量并不小,但进行医学专业英语写作却相当困难。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医学研究生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

2.1.1 学生的原因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医学专业术语只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由于对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结构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搭建句式框架,也就无法将已知的医学专业术语运用于专业英语写作中,因此也就无从完成专业英语写作。

2.1.2 教学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研究生教学仍局限于基础英语,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其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为其专业发展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2.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内容

此教学方法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带领下,研究生自主探索医学研究生自主检索医学专业文献、探寻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句式结构,并以其为框架进行自主医学专业英语的写作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逐步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2.1 教师指导

专业英语写作方法;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步骤、方法。

2.2.2 学生分组

将学生按照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研究小组。

2.2.3 学生自主检索文献

以小组为单位,检索、搜集本专业权威文献,并上传到小组公用电子邮箱,作为搜集句式语料的文献资料。

2.2.4 学生自主搜集语料

从专业文献中探索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的句式结构,并以句式结构为框架,将医学术语、词汇灵活地运用于其中,以句子、段落为单位进行写作训练。

2.2.5 小组讨论

学生互评句式语料,提出修改意见。

2.2.6 教师指导

学生将预料和句子以PPT形式在课上展示,教师予以点评、指导、修改、储存。

2.2.7 创建句式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存储的语料整理成句式库。

3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教学的实践意义

3.1 此教学方法解决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的问题,以及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的难题,使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同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个人专业发展,发表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奠定基础。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解决了两者之间相脱节的现状,促进研究生的个人专业发展。

3.2 在培养在校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为广大医学研究生和医务工作者撰写专业英语论文和摘要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源。

3.3 此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医学研究生教学,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当中,切实将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为研究生的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松林.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2]姜晖,王凌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探究与外语教学,《外语艺术教育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3]杨小菊.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4]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高专医学论文篇6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科研能力;专科医师培养;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5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131-04

Discussion on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cultivation for hypertension specialist

KUANG Zemin1 FENG Shujun2 WANG Ying2 WANG Jiajie3 YU Zhenqiu1 HU Hongjuan4

1.Department of Hypertension,Beijing Anzhen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Chenzhou NO.1 People's Hospita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Chenzhou 423000,China;3.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4.School of Nurs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 Hypertension has become a major cause of cardiac diseases and death, therefore,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a key factor to hypertension patients' prognosis.Requirements for hypertension specialists include not only mastering solid clin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being able to read and analyze journals,as well as to write reviews and case reports related to hypertens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hich is a demonstration of the deman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However,too much emphasis is put on clinical theories and skills in China and little is see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cultivation which needs systematic,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tocols. Hence,to improve act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hypertension specialists and then better serve patients,a discussion is needed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cultivation for hypertension specialist train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Specialist training;Hypertension

专科医师培养属毕业后医学教育范畴。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念日渐清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专科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法律化和规范化制度[1]。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15亿例高血压患者,中国达3亿3000万例,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向。首都医科大W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余振球教授团队在1993年提出“高血压学科”概念[2],高血压专科有专业性强、内容枯燥、多学科交叉、知识点繁琐、学习难度大、融会贯通难等特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患者人口基数巨大、病种复杂多样,高血压应该像其他二级专科一样,由相应的专科医师进行规范化诊治,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诊断高血压的水平,全面筛查继发性高血压,全面评估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心脑肾血管疾病,在进行完整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后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1 中国高血压专科医师培养现状

高血压专科医师不仅要精通心血管科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内外妇儿的高血压专业知识。高血压的诊治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并成为独立专科,其专科医师培养也应该有其独到的方式。对于高血压专科医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1)全面掌握高血压及相关常见病种的诊断和处理;(2)学会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鉴别诊断的分析思路;(3)对少见导致高血压疾病能够想到并能在专科书上查到[2]。中国高血压专科的发展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其工作目标多集中于疾病本身诊治与研究,培养方式“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高血压专科医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阅读和分析高血压科相关专业期刊、撰写高血压科相关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等科研能力。高血压专科医师的临床科研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更是其日后独立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而目前,中国的专科医师培训着重于临床理论及技能的培训,而对科研能力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3]。

2 科研能力对高血压专科医师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2.1 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血压专科医师敏锐发现、独立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提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困难。许多看似“已解决”的临床问题往往并未真正意义上得以解决,以高血压为例(图1),高血压学科的定义是由不同原因和各种疾病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会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于复杂的病情中得出条理清晰、逻辑鲜明的结果更应该是高血压专科医师培养的目的。

2.2 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血压专科医生临床水平和医院综合实力的提高

科研能力是将知行结合的桥梁[4]。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医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高血压专科医生因其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是医院的技术骨干及科研中坚力量,于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制约医学进步的问题,与基础医学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可形成具有临床价值的研究课题、快速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诊疗转化[5]、改变疾病诊断治疗的现有标准、发现疾病治疗的新方法、新途径,不仅能推动高血压学科的发展,更为患者谋福利,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6]。

2.3 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血压专科医师的医德医风建设

如上所述,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医学难题及患者[7]。秉持着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高血压专科医生,必将成为推动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强大力量。

3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在高血压专科培养中的运用

3.1 PBL教学模式简介

PBL教学模式体现出“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其目的是锻炼学员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9]。已有多项Meta分析提示PBL在医药卫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优于传统教学模式[10-11],且对于医学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12-15]。PBL教学模式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英、澳、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发展较为完善[16],一项美国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调查中显示,PBL课程设置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具有长远作用,并且有益于继续医学教育[17];其他国家的PBL教学经验总结提示,接受PBL的医生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及基于科学理论的思考能力等均显著提高,且拥有PBL经历对医生在从事其专业领域里保持更长久的兴趣[18-19]。香港PBL医学课程教育展开更早、更成熟[20],但PBL教学模式在高血压专科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尚未报道。

3.2 引入PBL教学模式对高血压专科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3.2.1 树立科研意识 科研是立项、论证、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手段选择、数据处理及现象分析等一系列科研活动的总和[21]。科研的时间成本高、精力投入需求量大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PBL教学模式常引导下,可以激发起学习和探索兴趣,激发出求真求是、质疑与宽容理解精神,形成思考的多元化,逐步培养高血压专科医师的科研意识。

3.2.2 提升科研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横向思维能力的发展[22],医生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大多来自与书本教材,但书本教材的编写及出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PBL教学模式本着“来源临床,回归临床”的思路[23],要求高血压专科医师查阅最新相关文献、追踪文献动态及紧跟学科前沿,并鼓励思考和创新,围绕临床典型病例,以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为主,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医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横向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均得以提高[24],其思维不再停滞于临床,而是从科研立题的角度思考临床问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临床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了高血压专科医师的科研能力。

3.3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血压专科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3.3.1 PBL师资培训 规范化的PBL教师资格培训体系应涵盖以下内容:(1)培训教师良好的科研基础、对循证医学具有较好的运用能力;(2)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基本框架;(3)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扮演;(4)PBL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及相关技巧;(5)PBL课程的教学观摩和临床实践;(6)为参与PBL教学的教师提供持续支持和教育[25]。培训方式可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或前往PBL培训基地进行系统学习,选定合适的具有高级职称的高血压专科医师接受PBL授课培训。完成培训的授课教师可以成为高血压专科PBL教学专干,负责执行授课、组织、病案编写等工作。

3.3.2 对高血压专科医师的要求 (1)科研选题 善于发现与思考,将临床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可以为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指南或者疾病的新的干预靶点及防治原则。可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起点,也可以先从个案报道及临床经验总结开始撰写论文或综述;也可以通过追踪最新学科动态而发现切入点,确定选题。(2)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 文献阅读有助于科研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的基础上,便可进行写作技巧的练习,包括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逻辑链接及讨论中心点等等。为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好准备。(3)积极参加读书报告会和学术交流 高血压科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不H能有助于养成定期阅读文献的好习惯,更能在阅读和汇报文献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的优点。积极鼓励参与报告会的与会医师提问,就文章的难点、疑点及不足进行提问,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剖析,并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体系。通过专题汇报分配,不仅可便捷、迅速得到大量科研信息,还可以激发高血压专科医师的阅读兴趣和科研兴趣。可以将学术交流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报告,只不过其更大型、更正式。通过学术交流,专科医师可以获取较新的学术情报、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拓宽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并诱发创造力,其中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对自身课题的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3.3.3 PBL教学法实施 (1)专科医师系统性复习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掌握理论知识;然后结合典型临床病例,教师提出相关的主要问题,要求学员查阅相关书籍,包括《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第三版)[2]、《实用高血压学》[26]等,并针对性的进行重点阅读,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书面结论及讨论提纲;(2)安排学员进行临床再问诊、查体及专科检查,最终自己得出结论;(3)带教老师进行分析点评,点评内容包括重难点及要点讲解,该板块最新科研进展,分子生物学或循证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员达到教学要求及目的;(4)专科医师拟定与该次讨论主题相关的科学假说,并写出立项依据和验证方案。学有余力者可进行综述撰写。

3.4 PBL教学效果评价

PBL教学模式对学员的观察和评估贯穿整个PBL学习过程,实际应用时注意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导师持有PBL学习评价的记录表,学员人手一份,每次课后围绕教学目标对学员的表现进行陈述,动态反映学员的进步过程,这样形成的评价结果也将更准确,更符合PBL教学的目标要求。PBL教学效果评价内容包括:是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学员临床思维能力、是否提高学员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拓展了学员的知识面、是否增强了学员自学能力、教学及学习氛围是否轻松、是否对本教学方法满意等。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面是一种挑战,除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对涉及高血压学科的其他知识也应熟悉,因此邀请资深医师主持课程能保证质量;其次,目前教学考核形式是根据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的,并不完全适合PBL教学效果评价,因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估模式和学员反馈评价系统尤为重要;另外,PBL培训多针对五年制/八年制医学生,而对于已走向岗位并且即将担任起高血压专科医师的PBL培训专著十分匮乏,个体化的教材编写也迫在眉睫。

4.2 展望

近年来,全球医学教育界对于专科医师自学能力、临床思路培养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愈发关注,加之医患矛盾的日益突出,促使对专科医师培养愈发重视。然而其评价指标的变化、医疗改革的协同发展及传统观念扭转均需长期努力。面对这些新发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优秀科研能力的专科医师培养体系意义深远[27]。

[参考文献]

[1] 贝文,胡善联,王华,等.上海市实行专科医师制度的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2):19-22.

[2] 余振球,祝之明,谢良地,等.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王晓宁,贺鹏程,孙春红,等.血液内科高年资住院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薄弱环节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5(43):1.

[4] 邹常思,张纯,郭儒雅.临床医生科研需求与科研管理的实现思路解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3):133-135.

[5] 傅涛,朱思泉.眼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62-63.

[6] 王倩,白国辉,陈彬,等.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0):34-36.

[7] 薛冰.科研能力培养在临床医生成长中的作用与地位[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0):67-68.

[8] 冯明,王洁妤,曹若瑾,等.PBL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0):5988-5990.

[9] 王斌,郑亚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63,136.

[10] 朱敏,曹晓红,蔡源益,等.PBL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3):68-71.

[11] 王军宇,陈云霞,李春盛.浅谈PBL教学模式在急诊专科基地轮转医师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7):67-68.

[12] 唐寒梅,达哇卓玛,高迪,等.PBL教学法对医学研究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 (5):120-121.

[13] 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109.

[14] 王默力,冰爽,尹书会,等.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医学本科生中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25):4982-4985.

[15] Wang J,Xu Y,Liu X,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hysical diagnostics educ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sis[J].Sci Rep,2016,6:36279.

[16] 董牛周澄蓓,胡冰.关于中澳医学教育中“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应用的比较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5(6):967-970.

[17] Enarson C,Cariaga-Lo L.Influence of curriculum type on student perform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Step 1 and Step 2 exams: problem-based learning vs. lecture-based curriculum[J].Med Educ,2001,35(11):1050-1055.

[18] 张亚南,黄柳桓,梁宪红.日本PBL医学教育一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6-7,12.

[19] AlHaqwi AI,Mohamed TA,Al KAF,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Saudi Arabia:time has come to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J].Med Teach,2015,37(1):S61-66.

[20] 李翠兰,刘凯杰,邓依凡,等.香港本科医学教育对内地医学教育的启发[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84-886.

[21]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22] 卢强,李小飞,黄立军,等.PBL与LBL教学法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7):5372-5375,5365.

[23] 徐镔亭.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安徽医学,2016(7):917-919.

[24] Wang Q,Li H,Pang W,et al.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oaching psychology for medical education: a participatory research[J].BMC Med Educ,2016,16:2.

[25] 汪青.PBL教学实践:教师角色的理解与规范化的师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2.

[26] 余振球,赵连友,惠汝太,等.实用高血压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700.

高专医学论文篇7

关键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2.3鼓励专家及导师参与,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高专医学论文篇8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2]。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3],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4]。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2)扎实开展乡土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中医药高专院校要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优势,对本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如我校从2005年开展《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掘与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形成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展概论、老中医学术经验集成等成果,2009年获得了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利用这些成果开发了《三峡中医药》校本特色教材开展教学,并邀请三峡有名的中医药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通过介绍名老中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修身养性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通过传授医家的学术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绪林.浅论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3):13.

[2]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1-07(6).

[3]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6.

高专医学论文篇9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高专医学论文篇10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护理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关爱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为契合高职教育创新的育人理念,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护德护风,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易忽视人文教育。因此,重视人文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提高护德品质和个人素养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现代护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同本科护理专业相比,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高职护理专业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来说,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相比本科生的入学成绩,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又较本科教育短1-2年。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高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这也增加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压力。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在诸多高职院校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素质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课程漠然置之。

2.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权衡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从现状看,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护理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赢得带教医师和患者的肯定,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认可,能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3.把人文教育简单视同为通才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强化通才教育,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才教育是有益的,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二、医学人文精神对护理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毕业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护理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护德水平,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1.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通

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护理中,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医乃仁术”这一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医学是学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尚护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促使护士生对患者形成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熟练度的原动力,这是护士生高尚护德的基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既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护德护风的护理毕业生。

3.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地用于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将护理学理论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护理疾病的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在护理中,人文教育倡导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实现健康公平,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三、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1.与时俱进,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

护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护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高度完善专业的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人文素质与护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只有结合护理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及课程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3.护理教学方法寻求多样化

护理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护理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开展讨论实践教学,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时,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4.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精神是使专业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两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后的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度,即在两者融合中要把握分寸,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灌输的教育内容要贴切,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真谛的热情。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医院实习教学中,都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及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护理患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风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护理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护理专业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