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3:55:53

高专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缺陷;矫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知识密集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为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与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相比,待遇留人仍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首选。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根据重庆大学李志教授的调查,35.5%的高校教师选择了对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一般”的评价,居于第一位;40.2%的教师的薪酬满意度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选择了“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24.3%的教师表示对现有的薪酬“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说明,高校教师总体的薪酬满意度比较低,有近一半的高校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等级序列工资制度按工龄递增,缺乏有效的激制

为了体现公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薪级序列工资制度,在同一个级别内,根据教师的工龄会自动递增薪级工资,这使得薪酬对教师工作激励的动力机制降低,一些不适应工作的教师可以依据较长的工作年限获得不低的工资,另一些教师还可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事务而留在教师队伍中获得工资的增长。

(二)无法适应市场竟争的需求

许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由于专长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经济收人”。例如,经调查辽宁的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235人,兼职教师332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为3.7:1其中理论课兼职教师198人,实践课兼职教师134人,二者之比为1.5。兼职收人远远大于从学校获得的工资,使得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本职之外的工作,而只是一般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中的基本工作量。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硬性工作量也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较轻松地应付规定工作量,学校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

(三)科研和教学的收入比率失调

科研是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可是科研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相比较而言教学采取记件制,收益明显而容易,同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对科研奖励不足的情况,以发表文章的奖励远远不能和教学收人相比,这使得科研只是成为教师晋升或考核所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教师宁愿将主要时间放在校内外的授课上。这种比例的失调严重损害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能力。

(四)人员编制臃肿,资源浪费,激励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人员编制的制度,即教师“只能进,不能出”,这样一来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招聘新的有能力的教师,也使得一部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教师继续占据资源,更无法形成对年青教师的职业激励。不少年青教师发现按部就班“顺利”晋升教授可能要到四五十岁以后,纷纷选择了“跳槽”。

(五)青年教师的薪酬与贡献不相适应

在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中,中青年教师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处于创造的最佳时期,他们付出的劳动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最重的压力,应该给予他们较高的薪酬或者期望。但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历史遗留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制度的弊端,使得他们的收人与贡献不对称,导致了很多青中年教师的流失。

(六)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高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从教师收人在全行业的比重看,仍然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在发达的城市,一般毕业2一3年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每月3000一4000元的工资,而大学的讲师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不包括学校外的其他隐形收人),这使得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不唯资历而重业绩;营造个人价值实现的优良环境,追求单位需要和员工需要的最佳结合;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工作状态与精神,努力使员工处在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注重组织内员工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随着教育部有关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虽然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口号,但对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教师资历与业绩、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精神、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方面缺乏深刻认识,以至于“以人为本”流于口号,尚不能上升到深人人心的管理理念。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仍属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工资管理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人事部门通常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核定每个教职员工的工资,按月发放。每逢工资晋升,则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按身份、资历等指标对号人座,很少考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虽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几十年计划经济收人分配模式,但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岗位津贴在突出绩效、优劳优酬、动态管理、淡化身份、提高收人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尤其对于资历浅的青年教师来说,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更是相当有限。

(三)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

虽然最近几年新进人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53岁以下青年教师有着高学历的共同特点,但总的来说,他们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科研方面,他们虽然有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正规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经验,但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因此,在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们处于创造力的鼎盛时期,但作为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实际上作为主力参与了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调查工作,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计算工作量时很难反映出来,也只能象征性地获得一点点的报酬,与付出极不成比例。

三、完善高等学校薪酬制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建立绩效薪酬制度,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则处在制度起步阶段,即使有绩效薪酬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其所占比例也相当小,那么,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到底应占到多少份额呢,有研究者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三元薪酬结构中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比例为:40%:10%:50%比较合适’。绩效薪酬具体比重为多少,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财力水平等方面具体规划,不好做一个统一规定,但其所占份额原则上应能起到激励作用,起到按劳分配、激发潜力、促进竞争的作用,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提高绩效薪酬在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应在聘请专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应重视将管理者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形成科学评价工作结果及工作过程的有效机制,应尽量避免只依个别人观点、只看表面结果而做出片面考核的做法。

(二)引入宽带薪酬方法

宽带薪酬是指将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人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三)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reFdeirkcHerzbegr)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工作的外部因素,比如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工作安全及个人生活等为保健因素,他们对职工一般构不成强烈的激励;但工作的内在因素,比如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则是真正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面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财力普遍“有限”的现状,为使广大青年教师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前景,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理上的“相对公平”,实现直接薪酬与间薪酬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及绩效奖金等;间接薪酬则包括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领导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认可、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等。“间接薪酬”的作用不可轻视,因为这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尤为看重的,也是激励硕士、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原因。

(四)对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所谓实行最低年薪制,就是指对教师的收入设一个下限,比如,对初到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硕士以上教师设定最低年薪3一4万,平时按月发放08%,年终再根据其全年表现在其余20%的基础上上下浮动。

高专范文篇2

(一)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比如,有的高职高专院校照搬旅游本科的培养目标,有的旅游学校还挪用外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使高职高专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路径。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开办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想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才,这样不仅造成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而且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体现不出旅游业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尽快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提高课。虽然课程内容全面,但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所需课程开设。同时,高职教材良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另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校内教学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比如,《导游业务》课程实训时就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训练,这样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在确立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其次要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规律及该专业的特点,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要体现以下三个特色。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不一样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属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服务层的技术人才。2.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3.人才培养的地区性。高职高专院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必须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当地的旅游特色、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重新划分课程类型。依据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训练课。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思想、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是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技能方面的教育。职业训练课指的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2.重新界定专业方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和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应该包括酒店方向,应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界定为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经营两个方向。这样重新界定过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减少相应的课程而且还使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精简,有利于培养质量高的人才。3.合理安排实训课。实训课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内容有实训任务、时间、地点、实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指导教师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高,因此实训课必须安排合理妥当。

(三)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高专范文篇3

1.1理论与实践并重

国际金融课理论性强,如内外均衡理论、政策搭配选择、外汇决定理论、金融危机传染理论等,这些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另一方面,国际金融课中的外汇买卖、资金业务、国际结算等内容,实践操作性也很强,金融企业希望学生对这些业务能够操作自如,处理娴熟,从而快速成为业务精英,因此,国际金融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

1.2知识更新快

与其他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相比,国际金融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体现其理论的发展变化。如欧元区的成立,使欧洲十多个国家的货币退出流通市场,十多种曾与欧元区居民的经济金融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欧元成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内唯一法定货币;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则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可以说,此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它对已有的国际储备理论、外汇管制理论、金融监管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有关国际金融的内容都构成了冲击,这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1.3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课程较难

与公司理财等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国际金融课有较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与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联系紧密,国内外的财经杂志和媒体都经常报道与国际金融有关的新闻事件;比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什么会迅速从金融行业蔓延至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又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对此都兴趣盎然。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国旅游和留学人数的增加,国际金融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更多联系,因此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与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但是由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众多拗口的专业术语又往往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望而却步,对其后续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选择、汇率决定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时都表示难以消化。

2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教材不适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与本科教材雷同,同时有片面追求名牌大学教材的倾向。这类教材强调理论的完备性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但内容过于抽象,对于大专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实践部分内容太少,学习和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2.2课程设置类似本科院校,缺乏高职特色

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同,高职高专院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原则,应用于实践是其人才培养的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课程设置上应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和行业适用性。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构建上模仿本科院校,侧重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强调的是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差甚远,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增加实践实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是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总的来说,目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的教学忽视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学没有跟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密切结合,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改进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选用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国际金融教材较少,而且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笔者所在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本标有“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教材,但是教材跟本科教材差别不大,强调理论,而且低级错误和排版错误也不少,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写法与会计常规相违背,国际结算内容这章则理论太多,而且各类票据的图案跟实际差别较大等,这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性与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受挫。因此,笔者希望国家能加大力度编设真正具有高职高专特色、适合高职高专的国际金融教材。在课程设置上,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并注重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来设置课程。

3.2用通俗的语言讲解

国际金融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里面涉及的很多理论即使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触类旁通,还有很多拗口的专业名词,所以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也会被里面复杂的知识体系弄得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关概念。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要求不强,因此只要能让其理解某个知识点就可以了,所以用通俗的、口语化的语言讲述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在讲国际收支时,可以这样形容国际收支,就好比一个人欲在当今社会生活,就必须挣钱,也必须为其购买的东西付钱,发生收入和支出,而国际收支就是一国从外国挣的钱与支付给外国的钱的差额。收大于支,则为顺差;入不敷出,则为逆差。

3.3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国际金融中一些看似复杂、难以理解的原理,在实践操作中其实比较简单,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炒汇等,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如何编制收支平衡表,什么是汇率,汇率变化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判断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由于这些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容易听得一头雾水,而且会认为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然而,通过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外汇交易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到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这样学习起来不仅直观,而且易于掌握。笔者所在学校在开设《国际金融》课的同时开设了《外汇交易模拟实训》,拥有设备配套齐全的大型金融实验室,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外汇交易,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相关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3.4引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如果一味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仅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也累,因此教师不防调整一下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大专学生对于话题讨论、参与式教学都能积极发言。例如国际融资一章基本全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本的概念理论,学生初步接受之后,引入案例讨论。由教师搜集业务经营范围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对外融资的多个企业,让学生组成讨论组,扮成企业管理者,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并分析各种融资方式的差别和选择理由,最后由教师做客观的点评与总结。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5完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高职院校能否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可聘请一些具有行业经验的优秀人员担任实践教师,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实现更好的结合。

3.6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高专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素质培养;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下降,任何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语言表达的缺陷。而语文教育教学作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之很早便作为基础学科要求学生学习,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地位,选择新颖的语文教学方式,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出有理想和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效益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背景下,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课程应当进行针对性的更改,以保证能够将教学重心共同确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育上。由于高职高专本身教育目标与其他普通院校存在差异,其是以为社会和岗位培育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的,故要保证高职高专了解到人才培育内容的先进性与真实性,增强该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能够在同等学历的基础上更具有优势。如果高职高专的学生掌握了本专业基本知识,在后续的就业岗位中并不会过于呆板,甚至能够有着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将自身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出来。对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提高,可间接性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间接性提高学生工作岗位本身得到的机会[1]。另外,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在于更改传统教学模式,此时教育者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特征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进度,将专业特色与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共同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着发自内心的态度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增加语文学习效率。

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情况

(一)语文课时的随意设置

高职高专语文课程在设置上比较随意,这种情况的常见导致人们对高职高专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十分担忧。语文课程并没有被直接确定为必修课程,甚至在是否开设语文课程或者开设多少课时等各个方面都没有详细规定,部分院校只有文科类专业才会开始一学期的语文课程,且开设的语文课程并没有硬性考试要求,只是将其当作是知识获取的一门课程,而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并不会开设语文类别的课程。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若是想要压缩课程课时,往往最先选择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压缩,长此以往直接导致很多院校并不会想开设语文课程[2]。高职高专语文课时在设置上存在的随意性主要源于学校以及领导人员对于课程以及语文教育不重视,缺乏资金等资源的支持。相比较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语文教师在安排上并没有过多考量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语文教师聘用存在不稳定性,往往都是由一些其他教师兼任语文教师,本身的随意性较大。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很难出成绩,加之学校并不重视,对后续的评职称以及加薪有着重大影响,往往很多教师并不愿意从事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材与现实存在脱离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脱离,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与所学文章的内容产生共情,加之教材与自身专业、后续就业的结合少之又少,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很难让学生重视起来,本质上很难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过去几十年以来,语文教材大多数选择文本单元的编写模式,以文本为主线选择多个学练单元,将多种多样的阅读知识用于教导学生,致使该模式下对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和语文教学能力的要求颇高,但其与高中阶段的普通语文教学教材并没有任何区别,相当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重新学习了一遍语文知识,过程枯燥而无味[3]。

(三)教学模式受限大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基础性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要求其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该种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确保教学知识能够被传递出去,致使学生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只能一味地接受知识。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弊端,即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现成的知识,并没有自己主动思考的成分,一味接受其他人的思想,反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接受性,尤其是创造能力的缺失[4],久而久之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由于高职高专语文课程并没有考试压力,属于选修课程类别,学生对其缺乏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十分严重,直接导致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有着明显的缺失,对相关知识认知比较肤浅,毕业之后更是疲于应付求职的面试,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四)教师专业素养有缺失

由于学校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重视,在语文课程开课中本身比较随意,甚至随便压缩课时,致使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创,基本上没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动力,只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现有掌握的语文知识,每天都是混日子度过。加之岗位分工的细化,专业设置越来越多,部分高职高专的人文课程教师往往需要跨专业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不同专业存在的差异,只能教学一些通用性强的语文课程知识,或者沿袭传统的高中时语文教学方法,导致课堂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5]。

三、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举措

(一)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本质上是很难对学生起针对性培训的作用的,甚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本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语文教育。例如,为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品德,可针对性开设一些国外名著导读课程。或者为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开设专门的口才培训以及情景模拟课程,针对性进行课程知识训练。除此之外,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技术等相关现代化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快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于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古代文言文以及戏曲内容,可加入一些视频解读的教学内容,从视觉等方面吸引学生对其产生兴趣[6]。若是讲解到具有历史背景的文章,可在网络上挑选该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纪录片,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学需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职者若是想要在大多数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毕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水平以及精神认知。对此,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者应当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在原有基础上革新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切入点慢慢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可用的语文知识,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限制和束缚,帮助学生认识到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上存在的差异性。由于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目的性和人文性特征,最终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对此,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者必须要应用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综合熏陶学生,这样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具备工作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7]。语文教育教学者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职场语言开展相关工作,进而将零散的语言知识连在一起,有效避免存在的尴尬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不至于学了就忘。

(三)以职业教学作为教学目的

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课程中,大多数教育教学工作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为严重,常常将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放在增强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上,让学生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即使成绩有所上升,但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成为了只知道死记硬背的读书机器,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思考痕迹。为进一步地改变这种情况,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帮助学生增强对语文知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将书本上所学习到的一些内容直接转变为与现实结合较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知识而非直接告诉学生一些现成的内容,但可为学生的思考预留一些认知空间。在该种学习背景下,学习模式的更改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成绩考核模式,教育教学者要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中所展现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间接性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传统高职高专语文课程考核体系中,教育教学者所扮演的角色为考核主体,学生则为被动考核对象,这种考核模式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厌学情绪十分严重。对此,可在后续的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应用更加灵活方便的考核模式,以教育教学的内容为重点,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符合社会交际的场景,将模拟场景中的学生实际表现作为最终考核成绩,尽快打消学生的厌学情绪。

(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职业素质为教育基本点的教育教学原则,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认知,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拓宽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对市场、职业、行业等进行共性和个性的认知,综合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接受程度。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熟悉基本的职业知识要点,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以及育人意识,以优秀的职业素质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教师必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内容设置研究性课题,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融入于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知识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做好应用训练以及社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语文教学本质上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实用性较强,因此必须要配置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所接收到的语文知识是准确的。教授基本的语文知识点时,可以增添一些活动,模拟特殊的场景,让学生了解不同场合下应用不同语言的价值,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增强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性

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工作中,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迎合时展的要求,需了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给予语文教学重视和资源支持。只有增强对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视性,才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与教学热情。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当设置专业的机构或者组织开展一些研究会,借助集体的力量规范和统一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进度,确保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新的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工作备受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水平,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抵御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有效认知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价值,增强其本身的社会地位,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的综合性人才。由于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迫在眉睫,但过程较为坎坷,故需要更多的人群一起努力,革新传统教学理念,增强社会实践应用,这样才可最终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周欣.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75-76,85.

[2]杨欣,李向明.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2.

[3]杨帅.浅析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实践[J].北极光,2019,256(2):157-158.

[4]吕云飞,段兴华.浅析在高职高专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职业素质培养[J].石油教育,2007(3):39-40.

[5]凌祺芳.谈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企业家天地,2011(3):83-84.

[6]张娟.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8(6):219-220.

高专范文篇5

作为建国以来,高等专科公共外语教学指导性文件,《基本要求》的使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篇章。专科英语教学应多开展英语阅读、翻译等书面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简单来说,真正具备交际能力的人,就是他在同别人交流时,所叙述的语言都是符合此时此刻情景和语境的,而且并非只是了解对方所述语句的字面内容,而是或结合整个语言环境,揣摩出对方谈话内容的真实含义。

2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理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建设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为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彰显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培养英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石。高等专科院校若希望在有效的教学课时内,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掌握与应用能力,不仅要对课程设置与教材进行改革,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下番功夫。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模式依旧沿袭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词语和句法的教学,对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未予以过多关注[4]。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用母语进行授课,所以学生最终只了解一些基本语法与单词量,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十分薄弱。教学方法的落后,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在笔者看来,结合自身特点,借助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元化,才能促进英语教学成果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2.1改进教学方法

2.1.1加强听、说、写的训练

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必不可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学习就是为了方便口头与书面的交流,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更是如此。朱治中先生曾经说过,语言输入能够有效增强语言能力,对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影响[5]。不得不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交际工具的能力。那么,督促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不可或缺。当听力技能有所提升,其他技能同样会获得一定进步,因为听是集词汇、语法、社会背景知识与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听力课的初衷并非只是希望学生可以明白英语对话的意思,而是在为接下来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口语表达能力,可利用提问,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完成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学习。摈弃传统教学模式,扭转思想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里,教师通常会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句进行语法分析。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变得十分被动,只是一味地记录、储存老师所讲解的各类词条信息,个人参与感非常少[6]。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氛围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在美国心理寓言学家弗兰克•史密斯看来,只有学生主动对阅读进行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解,推敲出生词的意义,总结出语法的规律,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必死记硬背,在日后使用时也会更加灵活。英语的学习并非只是被动接受语言的心理过程。阅读这一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对文本大意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然后经推敲了解到作者通过该文章所传达出的信息[7]。所以说,阅读教学需有效结合语法教学与课文教学,摈弃传统的词汇堆砌与语法知识罗列的方法,使学生从语篇入手,对篇章段落的大致内容有一定了解,然后重点攻克主题句,最终经归纳与总结完成对课文的学习。使用这一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写作、语法、词汇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2.1.2由“讲授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化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不明朗。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好坏的关键所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语言实践课。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模式依旧沿袭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词语和句法的教学,对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未予以过多关注[8]。教学理念的转变,也使“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摈弃。教师应深刻的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任何教学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安排。假如英语语言教学机构所开展的语言交际指导随意性强,并未对学生特点、教学模式、学校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那么英语教学最终获得的效果自然会不如预期那般理想。

2.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2.2.1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当代英语教学需要在多种媒体与渠道资源的辅助下,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此看来,高职院校增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发必要的设备资源,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等视听说教学,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在这些丰富多元化设备的辅助下,英语教学将开展得更加顺利,学生在优越的语言环境中,会更专注于英语的学习。所以,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对提升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2.2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良好的语言环境十分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因此,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尽量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校方可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英语实践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与英语相关的事物,观看英语电视节目,了解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以增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实用性。

3结束语

高专范文篇6

在高职高专课程教学中,所谓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指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结合必要的美感来将文化、社会、市场等诸多环节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利用艺术审美的方式实现对其使用功能的有效完善。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它的出现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环境设计过程。换言之,艺术设计是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效结合,而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中的呈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发展,这对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所谓的项目化实践教学也就是从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授出发,从艺术设计专业思维培养角度引导学生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传达来合理优化和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这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视觉语言环境对客观艺术领域的合理干涉过程。比如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案例讲授正是典型的项目实践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讲解来对学生进行实践演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直观和全面的知识。比如在Photoshop项目实践教学当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Photoshop的基本使用功能和基本操作步骤,并在此基础之上将其转移至学习模块当中,在有效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呈现Photoshop的操作途径。案例教学的实施是项目化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呈现,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实施技巧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项目实践教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素养的提升,彰显艺术设计实践训练的现实价值。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通过模拟项目实训的方式来提升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

利用模拟项目实训的方法来进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从教学方法及教学软件设计方面来对现有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补充。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仅仅是从理论化教学方面单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这对实际教学效果的体现显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基于这一教学背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前景显然是不容乐观的。优秀的艺术设计源于学生本身对于美的一种感悟,而这与学生的思想及审美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模拟项目实训的教学方式正是从知识的实用性方面突出了学生自我美学鉴赏与构成能力形成的重要性,这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是极为重要的。在模拟项目实训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尽可能多搜集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不断扩展个人艺术素材储备。对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模拟项目实训作为有效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一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这对提升学生综合艺术实践能力以及必要的艺术修养都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应当突出必要的就业导向作为指导

项目化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中的渗透从基本的专业素质及职业技能角度出发,力求在岗位实训过程中促进学生岗位实践技能的提升。无论是岗位实训还是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的开展其实施目标都是服务于基本的职业生涯教育,而以就业为指导的多层次化专业实训过程也应当从社会艺术考察中积极获取必要的实训教学内容,这对体现高职高专项目实践教学的特色有着积极影响。从艺术设计课程本身的综合性研究方面考虑,以就业趋向为指导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特性,在完成必要的常规化教学的同时也应对实践教学的课堂实施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力求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知识的获得应当与必要的实践技能相结合,这就包括了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与生产实践能力,这是高职高专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优势,同时也是对学生原本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强化过程。由此可见,在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中,突出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有效的保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体现项目化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渗透必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也是从现代企业管理需求方面实现对岗位工作的模拟实训过程。从真实的企业管理环节着手,将一般的办公流程以及办公环境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岗位实训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发展大有裨益。从区域市场实际情况出发,高职高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立足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本身,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突出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与实训发展趋势,并积极在工作实践中谋求最佳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在建立必要的校企合作关系之后,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可从业务培训以及岗位实习等多方面开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岗位工作的熟悉,这对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有着深远影响。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当积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课程实践指导,并安排学生完成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实践任务。在专业化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不可忽视,这是提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同时对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专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遴选确定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要求试点单位紧扣现代学徒制特点,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管理方式,实施模块教学,依据岗位需要开发学习模块;以多种形式结合岗位需求完善毕业环节考核(毕业设计或论文)、技术改造报告、技术方案设计、合理化建议与可行性报告;制定学徒学业合格标准、刚柔相济的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标准的研制。毕业设计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演练。通过系统、全面、严格的毕业设计,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实践应用能力发面能使学生有较大的提高,是学生对高职高专学习的各种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毕业设计普遍存在各种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及高职高专毕业设计的特殊性,加强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改变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与毕业设计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1高职高专毕业设计的现状

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缺乏实用性、创新性、设计水平低下、抄袭严重等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毕业设计题目设置不科学。现在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自拟题目。但是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一般所选题目都比较陈旧,与现阶段行业的发展不相匹配。第二种是学校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指定设计题目,这种题目一般一组指导教师甚至是同一专业的指导教师的题目几乎一样,千篇一律。这种题目忽律了学生的个性,没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些教师也会为学生定制一些设计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今后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有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结果学生也只能是东拼西凑。这两种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都是不合理的,第一种题目设置方式,学生过于自由,教师对学生所选题目是不是自己完成的无法监督;第二种方式又没有以服务学生为前提,也没有与实践相结合,两种方式都导致抄袭现象严重,都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而且两种方式设置的题目都与实际脱离,缺乏实用性,与今后学生的就业内容关联不强。1.2毕业设计方式过于陈旧。现阶段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设计基本以学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为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完成题目,这样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的方式过于一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而且现在毕业设计的方式陈旧,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发展。1.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模式单一。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指定一位学校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对指导的小组学生进行辅导,由于时间及人数原因,教师无法做到一对一指导,更难做到因材施教,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有问题时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般也只能选择直接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因学生处于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不在校内,但教师又要在校内完成其他教学任务,因此对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并帮助学生纠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4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毕业设计一般是在第六学期完成的,这一学期中,学生即将面临顶岗实习、毕业,或是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公务员等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时间点上,学生有许多事情要做,对于毕业设计的热情自然会降低,从我以往指导的毕业设计来看,学生这一时间点很少会用较多的精力去保质保量的完成毕业设计,一般都会选择以前的类似题目进行简单的修改,或是进行各种拼凑、抄袭,重复率特别高,甚至会出现不同教师指导小组中出现同样的毕业设计。这种在统一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方式不适与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根据不同种类的学生制定不同毕业设计的方式,做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高职高专毕业设计的现状原因分析

2.1教师方面因素。1)人数:由于今年来的高校扩招,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人数与即将毕业要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出现比例失调。现在高职院校中每个指导教师指导人数已由个位数上升为十位数,甚至有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指导二十人以上的学生。教师精力无法集中,更无法做到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学生。导致有些学生滥竽充数,抄袭完成毕业设计。2)能力及态度:在教师比例与学生比例失调的情况下,有些院校让一些职称、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求的教师来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还有些教师对毕业设计不重视,加之一些教师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将毕业设计指导流于形式,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2.2学生方面因素。1)态度: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实践投于其他事情,往往是在要交作业之前才东拼西凑,各种抄袭或直接找人完成。2)时间: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在第六学期完成,这一学期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较多,学生临近毕业,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下降,面对大多数质量低下,存在严重抄袭的毕业设计,我们只能降低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当前陷入困境的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责怪学生或老师,我们因该进行毕业设计改革,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前的试金石。

3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创新改革

3.1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实行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双导师”共同指导。由单纯的专业教师指导转变为技能教师加理论教师加校企合作指导“1+1+1”模式,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企业导师根据实际问题为同学们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使最终的结果能够真正反馈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这样比学生只是去翻资料写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效果好得多。3.2毕业设计形式改革(产品+营销手段)。3.2.1依托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此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已经开始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的。此时学生已经开始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应该密切配合企业导师,在企业导师的全程跟踪指导中,独立完成企业某一具体项目的设计工作,以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及完成情况为考核依据,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考核及评比。这类毕业设计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及一到两名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改变评判方式,以市场“阅卷”为主,教师、企业、客户共同评判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毕业设计。3.2.2以比赛、项目代替毕业设计。此种方式是以赛促教、以项目代替毕业设计课程的方式,通过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参加专业比赛、参与相关专业项目研究或参加名师工作室等相关形式代替毕业设计。3.2.3以某一真实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此种方式主要针对继续深造、考取公务员等没有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合作,以某一真实小区环境为毕业设计内容,如某一即将开盘的小区,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并在开盘时进行现场方案讲解,作为毕业设计。通过对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的比较研究,探索一条适合于不同学生、不同情况的毕业设计的开展方式,真正做到学生毕业即就业。

4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堵路完成课题和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需要学生、学校、教师,甚至是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喜庆,刘崇华,郑玉敏,王迎春,王胜男.高职土建类高等数学教材现状及改革建议[J].科学中国人,2015(2Z).

[2]宋春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7(5):1178-1179.

[3]姚杏芬.高职高专市政及路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4(25):199+299.

[4]杨广荣.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90-192.

高专范文篇8

(一)旅游高职高专成为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主力军

自2009年始,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将旅游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了细分。2009至2012连续4年,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在校生已占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在校生60%以上[4](图1)。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在我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已经超越本科旅游教育。

(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现状

一冷一热“一冷”是指本科专业旅游教育已呈现相对过剩的“冷”局面。本科旅游专业教育随着高校扩招,其招生规模及院校数量虽然增加,但旅游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维系在10%~20%之间[3]。邵金萍对西安市三所一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的调查显示,2008年其就业率为20%,2009年则下降为11%[5]。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高达66%,在“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列第五位[6]。结果是大学生对本科专业旅游专业认可度不断走低,旅游企业则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相反,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却越来越“热”。不仅发展快,而且旅游企业对专科层次毕业生需求旺盛。旅游行业内基本形成“专科生比本科生好用”的共识,专科生的升迁机会也远远多于本科生。以笔者所在的专科院校为例,旅游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业率近100%,行业内就业率则在90%以上,基本上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一般都在华东一、二线旅游城市四星级以上酒店和旅行社就业,他们在酒店的转正时间、薪资待遇往往还优于本科生,显示出用人单位对其相当高的认可度。在每年安排专业顶岗实习时,都有很多旅游企业主动联系校方,希望学校能够派遣实习生,并希望能够介绍其他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毕业生,而对本科生则需求意愿淡薄。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教育政策、人口与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旅游人才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我国旅游经济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7]。强劲的人才需求推动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服务性岗位多,而管理岗位少。一般来说,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需要5年以上的一线服务性岗位经验。这些服务性岗位门槛低,社会参与度深,岗位工资相对较低。这样,旅游管理本科生会产生巨大的职业失落感。从一个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酒店当服务员,抛开其他因素,单从经济利益分析也是不理智的,因为以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低工资,回收大学教育的高投资是很困难的[2]。这样,其行业就业率低、离职率高,也就不奇怪了。对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与旅游行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基本一致,不受排挤,其职业期望适当,职业兴趣稳定,更愿意从基层干起,因而深受旅游企业的欢迎,成为旅游企业用人的优先选择。正是由于人才培养的“高契合”,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迎来大发展契机,主体地位成了必然的选择。

二、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已证明,高职高专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最优质的资产”,而本科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相对过剩”的必然改革,还会给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让渡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必须加快发展,在扩张规模的同时,要走内涵创新之路,扛起为旅游行业培养“用得好、留得住、有潜力”、满足行业需求的旅游专门人才的重任。

(一)定位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技能”提升到“高素质旅游管理技能型”,使得高职高专旅游教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与服务人才并举的主要平台。关键是处理好专业知识、能力(技能)、职业素质三者关系,进行“潜力”培养,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二)结构创新:调整专业设置,适应旅游产业发展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36.54万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50.26%,旅游外语专业占12.56%,其他专业占37.18%[4]。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调研数据显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占总数的82.74%[7]。此数据表明,我国的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过于集中,造成了旅游专门人才集中于酒店、旅行社的单一局面,其他旅游行业则非常少。这样的人才培养结构已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调整专业设置,改革现行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加强涉外旅游、导游、旅游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休闲与服务、旅游规划、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旅游卫生保健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体制创新:学校主体与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学校的主体地位,同时需要旅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要通过立法,把职业教育变成企业内生的行为,而不是外在的一种嘱咐或压力、一种被置于“买方”的、处在鼓励参与的客体地位[8]。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链接作用,行业协会应获得政府授权负责旅游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在政府指导下,与学校合作,建立校企互动的平台,协调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保证校企紧密结合,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其中,转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被动、两可的状态是旅游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关键。

(四)模式创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面向企业、工学结合、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教育要紧贴行业要求,校企互动,融合发展。校内建设全仿真实训室、生产经营性实训室,校企共建,企业培训进学校,学校教育进企业,建立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重点应放在管理类岗位。另一方面,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潜力、高素质、兼容性好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实现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校企共选订单学生。

(五)学制创新: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高定位的专业发展目标,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行业特点、企业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选择上课时间,进行扬长教育。弹性学制必须与学分制并行,配以模块式课程计划和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既能从学生个体实际突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又能够将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课程创新:建立系统性、模块式课程体系调研表明,现行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执行上,过分强调技能培养、面向一线基层,忽视了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系统性、模块式课程体系服务于高定位人才培养,应该由基础课程、方向课程与发展课程三个模块组成。基础模块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必修课组成。方向模块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本专业方向学习必须选修类课程并取得学分;发展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院校特色课程、地方特色课程。课程内容要与职业资格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课程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七)师资创新:完善“双师”结构和评聘制度现有专业师资结构中,传统型教师比例偏高,专业常规师资力量比较充足,“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来自行业和一线的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创新发展重点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既要大力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又要努力使来自服务与管理一线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同时完善评聘制度,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比如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经验交流以及传、帮、带的制度化建设等。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机制有效、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八)评价创新: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这些评价的信息化管理与分析,为教学质量管理、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调整创新、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高专范文篇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信息化建设在全世界全面铺开。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强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在工业、国防、教育、交通、行政管理,还是在我国不发达的农业领域内,均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部分领域内还走在了世界前列。毫不例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肩挑培养祖国栋梁重任的同时,没有忘记人才培养的宗旨: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全国各个高校都在努力加快本校的信息化建设,以便适应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和衔接。而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的档案室,加快学校各类档案,支撑学校全面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建设技术型职业院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档案室基本情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河南南阳卧龙岗上,是我国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于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医疗、卫生、保健、医药制造及医技的技术型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面向农村、县级医院及各个药品制造企业培养合格使用人才。学校档案室负责收集整理学校各类文书和各类有价值的资料,包括学校上级来文来稿和各处室及附属部门的上报材料及原始资料。

3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室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助部门,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管理中,连学校二级处室也算不上,隶属于学校二级部门校党委办的下辖科室。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更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甚至连对档案室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性质等最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档案室对学校的发展作用的认识有多深。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是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档案室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截至目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各类档案集中在一个屋子里,无论是分门别类还是通风防潮等各方面均不合格;管理上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登录,虽然才建设自动化管理,仅仅是单机自建电子表格形式管理,连一个自动化管理软件也没有,特别是在上级来检查财务工作时,财务档案中的凭证查找真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切实际,信息化建设不科学科学性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科学性应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案室建设也应遵循科学性,保证档案室建设的科学、合理、远见等要求,保证档案室建设50年不落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建设之处没有征询学校各部门,特别是校两办的意见,没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可行性报告,最终导致目前档案室位置偏僻、空间狭小、管理落后、信息不畅等困境。馆藏内容匮乏,信息化资源结构残缺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历史资料的收藏家,档案室理应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下,按照规范、科学的架构体系下,对高职高专院校发生的各项业务和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完整、系统、规则地记录和保存,从而保证对高职高专院校历史的还原。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不科学,档案信息收集不全,各年度还有零散于部门间,特别是一些教学宝贵资料流落于各系,随着各系领导班子的更替,个别教学档案资料丢失时有发生。目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红头文件较多,财务档案资料齐全,教学文件、学生管理文件、重点建设档案、科学研究资料等专门档案较少;传统纸质档案多,现代电子档案少;原始档案多,加工整理的档案少,这些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4加大宣传,寻求领导支持,确保资金到位

高专范文篇10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概况

1.1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仍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大量的时间用以解释单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长句、难句,只在处理课后练习中穿插提问,很少进行交际活动,而且教师的授课仍以母语为主。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辅以录音机;有部分课堂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课件,但这部分英语课所占比例很小。

1.2教学评价与效果测试

几乎所有的院校每学期期末都是依靠一次这种的书面考试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做出分数评判。这种教学评价和测试方法有悖于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认定,显然对教学起着误导作用。

1.3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英语教学的实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期间共开设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没有专业英语课;第二类是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另加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课,周学时为2,3,4小节不等;第三类是部分对英语运用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如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等。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的原因

2.1方向性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办本科的压缩型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的现象。

2.2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高专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学校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认为学习英语枯燥无味,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种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想法,同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计划中也将其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但内容上却要求完整、连贯。这样,除极少部分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外,大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3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建立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系统观念英语教学虽然本体上是英语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在理想状态下发生,而是受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政策影响下,并直接受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建立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的大观念,并从系统论观点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最优化,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好英语教育工作,培养出实用型英语过硬的人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其总目标是使学生英语能力最大化,而该系统的一级要素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内英语教学、课外语言实践,而每一个一级要素又要由多个二级要素支持,二级要素又由更细分要素构成,这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处和英语系统一一认识,确立英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念,把英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

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着现代英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英语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的直观、交互、虚拟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英语环境部分地成为现实。

3.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家教委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本着这一原则,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课,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服务于毕业生。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4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

3.5推行兴趣选课体制,横向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