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十篇

时间:2023-03-25 12:44:18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篇1

一、系统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简介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创立的,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新理论。系统论是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系统是指相互间既区别又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达到目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又都由各要素所构成,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和谐有序,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它的正常运转。系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因而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用系统方法来描述。[4]现代系统论注重整体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开放性原理。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最新的理论之一。加德纳于1993年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把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5]”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的“有关术语”中把智能定义为“从本质上说,智能是我们人类按照特定的方式,在处理特定种类的信息时的一种生物心理潜能”。[6]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能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认识,而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加德纳最初提出的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新确认的博物学家智能以及虽然有一定的把握但尚不能最终确定的存在智能这“八又二分之一[6]”种智能构成,并且每种智能都是由构成它的“亚智能”组成的。不仅如此,另有证据表明,亚智能是能经常一起运作、相互支持的。[6]在此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从新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二、赏析系统论与多元智能理论

虽然系统论是一门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横断科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新的理论之一,但两者之间的一些观点确实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

(一)整体性原理与智能构成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就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7]

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是我们人类按照特定的方式,在处理特定种类的信息时的一种生物心理潜能”,打破传统的将智能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认识,而认为人的智能是由音乐智能等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构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系统论整体性原理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时必须遵循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把“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特性”与“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和改造事物整体”相结合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在认识人的智能时也理应认清“人的智能这个整体”与“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这些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把“从人的智能这个整体出发去认识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这些部分”与“通过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这些部分去认识和改造人的智能这个整体”相结合的认识智能的科学方法。

(二)有序性原理与智能组合存在方式

系统论认为,凡系统都是有序的,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由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纵横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系统内部之间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保障系统的有序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上述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只是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人的智能这个整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则是该系统的子系统。人的智能这个系统与构成这一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必然有着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纵横联系,通过稳定的有机联系构成智能系统的内部结构,保障智能系统的有序性。不同的智能组合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根源,尊重每个学生智能组合存在的特点是实施多元智能理论最根本的核心所在。

(三)开放性原理与智能发展

开放性是说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变换,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开放性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都必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否则,就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每个具体的系统都是从普遍联系的客观事物之网中相对地划分出来的,与外部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要素或分系统与外部的直接联系,更有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形成系统特有的规定性是必要而且重要的,称为系统的外部规定性。系统的完整规定性由内部规定性和外部规定性共同构成。

多元智能理论在强调“最好以纵向方式把智能看作一组能力[6]”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智能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遗传因素以外,后天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受教育经历,对儿童的智能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因环境和教育的差异而表现出差异。

如果我们把人的智能看作一个系统,而把构成人的智能的各种智能看作该系统的子系统,那么,构成各智能子系统的“亚智能”则是各智能子系统的要素。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智能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必然是开放系统。智能系统的各种智能子系统之间和各种智能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以保证智能系统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各种智能子系统的要素、各种智能子系统和智能系统与外部之间必然存在着广泛的直接联系。这也是《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8]的意义所在。

三、系统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理解和掌握智能构成,运用有序性原理认识自己的智能组合存在特点,运用开放性原理认识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智能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组合存在特点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运用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来促进智能系统的发展,实现在学生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通过各种智能子系统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而实现智能系统的“整体涌现”,进而通过智能系统的整体涌现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与“全面发展”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注释:

[1]陈伟,谢铁丽.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系统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93-94.

[2]秦文芳.吸收多元智能理论,转变教育思想和方法[J].学苑教育,2012,(18):24.

[3]刘柱.论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中的校本课程实施[J].科教文汇,2012,(27):94-95.

[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7.

[5][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修订本)[M].第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6.

[6][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多元系统理论篇2

关键词:新疆外宣英译,多元系统理论,边缘性,本土化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领域的对话日趋频繁,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子系统也逐步参与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新疆外宣英译活动频繁也是史无前例的。笔者打算结合埃文·佐哈尔创立的多元系统理论对新疆外宣英译呈现的特点进行描述。

一.理论简介

多远系统理论是埃文·佐哈尔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翻译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来看待。(1990)。随后佐哈尔的弟子,著名翻译理论家,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主要对影响译者的因素进行了描述。博士论文,边缘性。他认为译者所从事的翻译行为要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不受外界潜质的文本是不存在的,翻译行为并非真空,译者要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来筛选文本。他提出了三类规范: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由此衍生出翻译策略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翻译选择的陌生化和本土化(1995)。国内最早对多远系统理论译介的是杨自检教授,张南峰、谢天振、廖七一等也分别作了译介和评论。

三,对新疆外宣英译的解读

1. 新疆外宣英译的边缘性与发展性

多元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地位不平等,有的处于边缘,有的处于中心,他们之间处于斗争和交替中。从《西域翻译史》(热扎克·买提尼亚孜,1997)和《新疆现代翻译史》(陈世民,1999)中,我们发现新疆翻译从周朝开始直至近代,主要存在于汉语和西域个少数民族语之间,其次是与俄罗斯,中亚各民族之间的翻译交流。英译活动在新疆翻译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博士论文,边缘性。直至九十年代,有些书籍不断被译成英文:《神秘的塔里木》、《克拉玛依奇观》等。新疆也开启了英文网站,成立了一些对外翻译公司。新疆大学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翻译方向的硕士,一部分学者开始参与全国英译汉,汉译英的探讨。期刊上不断有关于新疆的地名、旅游,饮食等英译规范探讨的文章。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外宣翻译理论发展还很弱小,翻译实践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新疆外宣英译这个子系统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张力。博士论文,边缘性。

2. 新疆外宣英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和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影响(埃文·佐哈尔,1990)。新疆外宣英译在文本选择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上受到译者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博士论文,边缘性。纵向观察中国外宣英译书目名称:《神秘的塔里木》、《中国乌鲁木齐》、《新疆新貌》、《新疆旅游》等,英译书籍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新疆的发展是以旅游为先锋(邓新民,2000)。而西方译者对新疆的英译因受其固有的对新疆的认识而出现片面性。如:Though 250 years ofChinese control, Xinjiang retains a lot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DavidLevinson,Kien Christenson,1999)。 从译者用“250 years of Chinese control”可以看出他有意曲解新疆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新疆本地的译者站在爱国,爱家乡的立场上清楚地回应,不能让我们在解读自己的文化上出现“失语”现象。

3. 部分新疆外宣英译的不充分性和不可接受性

段连城指出,外宣英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图里在解释“翻译规范”时,将其称为‘可接受性’和‘充分性’(2004)。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是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大众媒介过于呆板,喜欢用华丽抒情性的文体,而有些文本直接用中国的计量单位,或使用修饰性的计量给人以信息不明了的感觉。新疆外宣英译存在此类问题,请看以下的译例:

(汉语文本略)

Since the first day whenXinjiang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started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ighur and Chinese have been used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Kazak, Mongolian and Kirgiz languages were usedlater.(余言,向京,2009)

中国人喜欢用“早些时候,什么什么事情过后,后来,曾经”,等中国人自认为的大事来表示时间段。殊不知,这只会令外国人费解,增加文本解读的信息量。博士论文,边缘性。上文中的“early period”到底早在什么时间,不得而知。以及“later”,直译为汉语的随后,但在时间差上,汉语的“随后”强调动作发生的快,而“later”并不强调这一点。所以该英译文本内容拖沓,简单的信息被复杂化,令人费解,其结果是削弱了英译文本的可接受性,宣传的充分性也受到了挑战。

4.新疆外宣英译的“本土化”

虽然我们在外宣英译时,读者被作为影响英译的因素之一进行考虑,但作者和读者不是评判译文的唯一标准(埃文·佐哈尔,1990)。外宣还在于宣传自我,让外国的读者了解到不同于他们本国的别样的风土人情或是打破他们凭借想象捏造出来的形象。这样就让“异质的东西”(埃文·佐哈尔,1990)存在,创造一种陌生化的翻译,旨在体现“本土化的翻译”(姜秋霞,2009)。新疆文化的“多元性”和地缘政治(唐立久,2009)和新疆通用语言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宣传新疆文化时要如实地将新疆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展现给世界读者,打破部分国家对新疆的蓄意捏造,同时让新疆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汉语文本略)

Turpan Basin lies in the middle of the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between 41 and 43 degrees north latitude,a little higher than Beijing or New York City. But the basin has more extremetemperatures than most places on similar latitude because of its landscape. Thebasin’s landscape is very unique. About 2,000 square km of the basin is morethan 100 meters below sea level. The lowest point, the water surface of Aiding Lake, is 155 meters below sea level, and is the second lowest place in the world,trailing only behind the Dead Sea. Mountains, some of which stand a fewthousand meters tall, surround the basin. The mountains keep humid, cool airfrom entering the basin and trap heat in. The weather in the basin is extremelydry, with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no more than 16 cm. Extreme heat anddryness cause high evapor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big rivers to survivethere.

The secret to Turpan’ssurvival is the Kerez irrigation system, a network of wells connected byunderground channels, which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landscape. ( Wang Hairong,2008)

该文本即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也成功保留了新疆文化的核心。博士论文,边缘性。首先,简单明了将吐鲁番的气候状况及其成因,并在讲述气候成因过程中清晰呈现了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地貌,并让外国游客了解了吐鲁番不同于西方现代的灌溉技术。内容新颖、丰富但不刻板。其次,对吐鲁番和坎儿井的名称英译上,遵循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译名处理以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名称谓为译名的基准。”(谢旭升,2009:112)

四.结语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使新疆对外宣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疆外宣英译是新疆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新疆外宣英译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外宣传中处于边缘地位,新疆外宣英译中存在大量的受意识形态影响和译者解读不到位的不可接受性文本。新疆外宣英译若想从边缘走向中心,除了处理好原文、意识形态和读者接受性之间的关系,译者也需加强对新疆文化的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1.Even -Zohar, 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Today11:53-72,1990

2.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Studies and Other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陈世民,新疆现代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1

4.段连城,对外宣传理论初探,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5.邓新民,推动旅游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旅游,2000.4

6.辜正坤,当代译学建构理论略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热扎克·买提尼亚孜,西域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4

10.唐立久,崔保新,发现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4

11.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1

多元系统理论篇3

关键词:晚清 侦探小说 多元系统理论

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是西方通俗小说中一个新的类型和新的流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以翻译侦探小说著称的周桂笙说:“侦探小说,为我国所绝乏,不能不让彼独步。盖吾国刑律讼狱,大异泰西各国,侦探之说,实未尝梦见”(周桂笙,1904:3)。作为中国翻译小说的一种类型,侦探小说在近代译介较早,1896年至1897年《时务报》英文编辑张坤德最早翻译了柯南·道尔的四篇福尔摩斯探案,并刊载在《时务报》上,题为《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随后,许多外国侦探小说家如爱伦·坡(AllanPoe)、埃米加·加博里奥(MileGaboriau)、鲍福(Fortune

duBoisgobey)等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过来。到1911年左右,中国作家几乎将世界上所有的侦探小说都翻译一遍,其数量之多,用阿英的话说:“当时译家,与侦探小说不发生关系的,到后来简直可以说没有,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上”(阿英,1980:180-186)。据资料显示,当时投身这股翻译侦探小说热潮的译者有程小青、孙了红、周桂笙、悉若等数十人,其中不乏林纾,周瘦鹃等翻译大家。由此可见,域外小说中侦探小说的翻译在当时尤其风靡。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Itama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汲取了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

一 晚清侦探小说的译介

晚清时期,翻译活动明显比创作活动活跃,“就翻译书的数量,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一99(阿英,1980:180)。陈平原也认为,1896-1916年这20年间出版的小说“具体数字很难准确估计,但这20年小说出版中译作占压倒优势,却是明显的事实(陈平原,1989:29)”。当时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着比创作小说更为重要的影响。翻译侦探小说作为当时翻译小说的主流之一,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约占全部翻译小说的四分之一)、范围之广(欧美侦探名家几乎都有译介)、速度之快(翻译几乎和西方侦探小说创作同步)”(郭延礼,1996:81)、影响之深在当时翻译小说界可谓是名列前茅。

二 晚清侦探小说翻译热潮之缘由

在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其本身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它内容新颖,“给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刘扬体,1997:281);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侦探小说在当时的繁荣是晚清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与译作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

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在三种条件下会在目的语的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三种条件分别探讨分析。

1. 第一个条件——晚清时期新小说处于建立中

清朝末年,大多数具有改良意识的文人将文学作为政治改良和社会变革的手段,梁启超等竭力倡导“文学救国”,提倡译介西方小说,以作为开启民智的工具。晚清侦探小说大量译入以致形成侦探热,大约是在1907年之后,到五四时期达到顶峰。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历史环境,人们痛感科学力量的伟大,“迫切想在政治小说中祈望新的民主体制,在科学小说中领略科技的魅力,在侦探小说中获得公平法制”(张萍,2002:53),而且晚清时期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行将崩溃,而新文学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之际(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新文学体系真正确立的分水岭),翻译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流,承担起了启迪民智的作用。

2. 第二个条件——晚清小说处于弱小状态

多元系统理论篇4

关键词:晚清 侦探小说 多元系统理论

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是西方通俗小说中一个新的类型和新的流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以翻译侦探小说著称的周桂笙说:“侦探小说,为我国所绝乏,不能不让彼独步。盖吾国刑律讼狱,大异泰西各国,侦探之说,实未尝梦见”(周桂笙,1904:3)。作为中国翻译小说的一种类型,侦探小说在近代译介较早,1896年至1897年《时务报》英文编辑张坤德最早翻译了柯南·道尔的四篇福尔摩斯探案,并刊载在《时务报》上,题为《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随后,许多外国侦探小说家如爱伦·坡(allanpoe)、埃米加·加博里奥(milegaboriau)、鲍福(fortune

duboisgobey)等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过来。到1911年左右,中国作家几乎将世界上所有的侦探小说都翻译一遍,其数量之多,用阿英的话说:“当时译家,与侦探小说不发生关系的,到后来简直可以说没有,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上”(阿英,1980:180-186)。据资料显示,当时投身这股翻译侦探小说热潮的译者有程小青、孙了红、周桂笙、悉若等数十人,其中不乏林纾,周瘦鹃等翻译大家。由此可见,域外小说中侦探小说的翻译在当时尤其风靡。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itama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汲取了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

一 晚清侦探小说的译介

晚清时期,翻译活动明显比创作活动活跃,“就翻译书的数量,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一99(阿英,1980:180)。陈平原也认为,1896-1916年这20年间出版的小说“具体数字很难准确估计,但这20年小说出版中译作占压倒优势,却是明显的事实(陈平原,1989:29)”。当时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着比创作小说更为重要的影响。翻译侦探小说作为当时翻译小说的主流之一,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约占全部翻译小说的四分之一)、范围之广(欧美侦探名家几乎都有译介)、速度之快(翻译几乎和西方侦探小说创作同步)”(郭延礼,1996:81)、影响之深在当时翻译小说界可谓是名列前茅。

二 晚清侦探小说翻译热潮之缘由

在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其本身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它内容新颖,“给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刘扬体,1997:281);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侦探小说在当时的繁荣是晚清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与译作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

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在三种条件下会在目的语的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三种条件分别探讨分析。

1. 第一个条件——晚清时期新小说处于建立中

清朝末年,大多数具有改良意识的文人将文学作为政治改良和社会变革的手段,梁启超等竭力倡导“文学救国”,提倡译介西方小说,以作为开启民智的工具。晚清侦探小说大量译入以致形成侦探热,大约是在1907年之后,到五四时期达到顶峰。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历史环境,人们痛感科学力量的伟大,“迫切想在政治小说中祈望新的民主体制,在科学小说中领略科技的魅力,在侦探小说中获得公平法制”(张萍,2002:53),而且晚清时期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行将崩溃,而新文学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之际(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新文学体系真正确立的分水岭),翻译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流,承担起了启迪民智的作用。

2. 第二个条件——晚清小说处于弱小状态

小说这一文学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学多元体系中一直是边缘化的角色,属于“小道”,写小说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正是因为中国本土小说长期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地位,它们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来对翻译小说进行限制和打压,只能放任它们泛滥流行。

传统小说的弱小使得它无法担负起当时的社会环境赋予小说的任务——改良图志;因此,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正是要借助于域外小说的力量实现新文学的发展,从而改变国家的落后地位,翻译文学在当时就一跃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流,占主导地位。

3. 第三个条件——晚清传统文学受到冲击,处于转折点

晚清翻译小说的高潮可以说是随着“小说界革命”的兴起而来临的。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饮冰,1989)。把小说视为“改良群治”,救国救民的关键,虽说只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延续,但前人多对此不甚重视,梁启超等却借此提倡小说。但是他们所提倡的新小说却不是中国原有的古典小说,因为中国传统小说为“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饮冰,1989)。至此,中国原有的传统小说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真正意义上的新小说又尚未诞生,所以外来的翻译小说自然进入了梁启超等人的视野。要“改良群治”,自然要借助翻译小说,因此域外小说变得身价百倍。在这股变革洪流中,原以诗词歌赋为文学正宗的传统文学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处于佐哈尔所说的何去何从的转折关头。当形式新颖、内容扣人心弦的外国侦探小说介绍到中国时,国内读者的注意力为之吸引,促使了翻译热潮的产生。

清朝末年,国内各种矛盾尖锐,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社会无可避免地在各个方面都将经历巨大的改变。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应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并且其本身也必然被卷入到变革之中。为了引进西方民主思想,激活中国沉闷的思想界,文学界掀起了一个译介外国作品的高潮。

侦探小说翻译之所以在晚清出现热潮,不仅得益于侦探小说本身内容新颖、蕴含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等原因,而且还由于翻译和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相互选择和促进的动态关系。借助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不难发现,晚清时期传统文学的地位受到冲击,而新的文学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同时又由于侦探小说与当时社会、文学和文化大背景的契合,就促成了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之热潮。

参考文献:

[1]even-zohar,ltama.the position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literary polysystem[j].in larence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194.

[2]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l:116.

[3]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80-186.

[4]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

[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

[6]郭延礼,近代翻译侦探小说述略[j].外国文学研究,1996(3):81.

[7]廖七一,多元系统[j].外国文学。2004(4):49.

[8]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h].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281.

[9]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60.

[10]饮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a].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1]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4):19-25.

多元系统理论篇5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此类问题解决的会计控制理论也是多年来一直争论的焦点,而会计信息品种的自由选择空间拓展及会计信息节目的精彩程度如何,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那些墨守陈规的人们来讲,会计进步只是武装一下现代化计算工具,至于会计节目是否会吸引众多观众,或者说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并不十分重要。因此,从近些年来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不管是否架设了网络应用平台,都并没有离开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传统的纸张作为媒介的会计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只不过是多了一些手段而已,对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改造并未触及根本。本文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问题的提出正是出于对此类问题的考虑。

在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首先是具有多重属性,这就如同在一台电视上可以看到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一样,它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系统建设能够使会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遍布国内外所有角落。同以往单一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只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的真正共享。基于上述要求,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需要对现有会计核算系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并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解决整个系统的动态问题。同时,也预示着将更多地采用事件驱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二、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要借助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彻底改造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及具体定义有很多,其中,汉默(Michael Hammer)所提出的概念较具有权威性,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重组的过程是要从客户需求和企业战略目标出发,以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作为重新设计和实现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彻底变革,达到满足现代企业降低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适应客户多变需求、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业绩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信息本身就是会计活动的产品或结果,会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生成速度,是目前会计核算系统改造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种理由,对现有会计核算系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是寻求会计发展和飞跃的重要途径。

现有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会计分工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劳动分工需将一定的过程分解为具体的个别作业,并认为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在于提高个别作业的效率。基于此,在会计业务处理中,通常将会计系统分解为原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等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一些具体核算模块,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然而,这种所谓详细周密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分割的事实,形成了特有的“孤岛”现象。“单一的、顺序化”的会计业务流程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提供“属于会计基本业务的东西”,且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会计软件技术只能是对手工会计的简单模仿,起到的作用无外乎就是减轻手工强度、提高会计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已。而真正体现决策和控制导向的现代会计理念,就必须打破单一的、顺序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而代之以面貌全新的“多元”和“事件驱动”,会计信息处理采用事件驱动(Event Driven)方式即意味着平时不在进行顺序化信息处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只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使用者需要某类或某种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就能满足其各种“特殊需要”。这时,会计系统作为一种高度集成化的系统而存在,它既是业务和会计两大系统的综合,也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在集成化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管理会计将成为主体,财务会计则主要是用来对外提供信息和为管理模型提供资料。与此同时,集成化系统还突破了会计核算中记账和算账的诸多框框限制,增加了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输入和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更像是一种经营哲理。它和在分工论下会计业务流程相比,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再造,同时也是一种补充。基于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下所提供的业务流程并不是对传统单一会计信息提供的业务流程取而代之。随着Internet技术不断完善,架设在网络平台之上的所有数据仓库,都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的传输、搜索和控制。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客户,只要建立了加工模型库,就能按照重新分类汇总模型、财务报告模型、预测模型、决策模型等,采用事件驱动原理,收集、分析和提取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会计信息频道将会满足众多不同口味人们的观看需求。

三、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需要基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系统进行支持,而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就是解决整个系统的动态问题基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系统是包含有不同计算机及设备通讯、不同数据库信息共享、不同应用软件间数据交换等所有技术的集成总和。它对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多元性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在集成化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各种资源和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利用、排序及其重新调整,是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实现生产经营低耗、优质、高产的技术保证。20世纪70年代初期,哈林顿(Dr.Joseph Harrington)提出的CIM理论,其核心就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观点和信息观点,也即使用计算机采取信息集成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生产制造,以求得企业整体效益提升。

系统的充分集成实际上就是解决系统的动态化问题,而要使整个系统真正能够动起来,就必须采取分布式对象技术(Distributed Object Technology)。系统的动态性是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实时控制的前提和保证。由于现有会计系统大多是在一系列子系统的层面上被组织或集成起来的,换句话说,现有会计系统的功能划分是基于子系统这样一种粒度相当大的层次上,整个系统的划分是将其所有功能性内容切割成若干个功能包,而所有功能包实际上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企业业务流程是由企业中不同角色的一系列活动所组成。因此,动态企业模型要求必须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即要求在活动这个功能层次上对系统进行集成改造,形成一种小粒度的功能划分。但正是这种功能划分粒度上的矛盾,使得现有系统的体系结构成为实现动态化的障碍。因此,要实现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动态,就必须找到这样一种软件集成技术:它能够把各种小粒度的软件功能单元灵活地组织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那些软件单元又能够自由地运行在网络环境中。分布式对象技术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软件集成技术。

Internet技术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发展具有彼此捉进的作用。作为一个通讯框架,Internet为分布式对象技术广泛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并由此可以推动类似技术应用的蓬勃发展。分布式对象技术改善了基于Web应用的质量,大大增加了Internet价值。这种共生关系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它使得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及维护等诸多方面都已经不同以往。其主要技术特征包括:可以灵活地混合和搭配来自不同客户的相互操作的软件对象:可以集中管理和监控软件对象;由数据仓库集中存储会计信息,使得配置和维护客户端系统所需费用大大减少。

实现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动态系统,还必须完成如下一些任务:将组成系统的各个模块分解成一些基本任务或活动的功能单元;依照分布式对象技术标准将这些功能单元封装或设计为标准对象;定义业务流程集及其角色;建立业务功能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业务组织模型和系统配置模型,同时,建立工作流程控制机制;建立分布式计算环境,其中,主要是建立分布式对象管理机制。

四、随着电子数据互换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将无须再借助传统的以纸张作媒介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格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会计凭证淡出历史舞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如果会计凭证能够淡出历史舞台的话,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退出也便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也许我们现在还很难想象未来的会计核算将是一个什么样了,但肯定无疑的是,它与现在的会计核算系统肯定是面目全非。一切会计数据处理和存储都将通过自动控制来完成。而实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术的介入。电子数据互换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资料标准化体系三大技术,是将贸易、运输、金融、海关等业务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标准格式,采用计算机通过通讯网络来实现企业之间数据的相互传输和处理,并完成贸易全部过程。与传统会计手工处理系统相比,电子数据互换不再将业务单据或资料书写或打印好后进行寄送,而后再输入计算机,它是将会计数据从一台计算机直接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整个过程并不需要重复录入和检查。这种方式不仅流程加速,而且会计成本降低,其数据误差也随着环节减少而大大降低。利用电子数据互换系统,企业既可以直接和政府部门取得联系,也可和国外进行联网。

多元系统理论篇6

关键词: 多元系统论 晚清小说翻译 翻译策略 文化原因

1.引言

“多元系统论”是早期翻译研究派符合逻辑的发展和超越[1]。描写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将翻译文学置于译入语文学、社会和文化这个多元系统中进行考察,提出“多元系统论”和翻译准则等重要概念。张南峰认为,从清末以来到五四时期,“随着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从强势变为弱势、从地区大系统的中心走到世界大系统的边缘,翻译系统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走到了中心;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本文从多元系统论角度阐释晚清的小说翻译,并特别分析林纾和严复翻译策略形成的文化原因。

2.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多元系统理论是佐哈尔在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1978年,佐哈尔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它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和“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在创建自己的文学理论的过程中,佐哈尔不仅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术语,而且把它发展成“多元系统论”,试图用它解释所有书写的功能,从中心的、经典的文本到边缘、非经典的文本。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

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占主要位置,又可占次要位置,具体要根据该文化里当时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占主要位置时,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出现可以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当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型、文学的发展还处于正在建立的状态;二是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阶段;三是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真空阶段。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原来的文学不单要借助翻译文学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就是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所以,这时翻译活动就会占据主要和中心地位,扮演重要的创新角色。相反的,如果原来的文学系统处于强势地位,已经发展完备时,翻译便会处于次要地位,翻译文学在文化系统中就会处于边缘地带。

3.晚清文学翻译

3.1在中国翻译史的地位。

晚清时期的翻译,尤其是在小说、戏剧和诗歌各方面齐头并进。首先,晚清的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这是任何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都不能忽视的研究领域。其次,虽然严复的《天演论》在中国思想界打响了轰天炮,但就翻译而言,仅以他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来囊括整个晚清生机勃勃的小说翻译活动,则有失偏颇。晚清的小说翻译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理应引起翻译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然而一度被排斥在“翻译”正殿之外。最后,晚清的小说翻译所呈现出的工具主义和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同于以往只借鉴学习西方仍不失帝国尊严和文化优势的科技翻译,相反,它是士大夫文人对中国文化各层面进行思考和改良的一种努力。

3.2从多元系统论看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

多元系统论的倡导者认为,接受方的文化决定了翻译家的美学观念,进而影响其翻译过程中的策略。我们知道,在晚清时期,林纾、严复的译作对原作的大量增删极大地影响了译文的充分性,对此,我们应该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审视其原因。结合多元系统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文化成因。

首先,是因为晚清翻译高潮的兴起是受当时内忧外困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功利主义的目的,翻译者大都抱着实用主义的心态。当时没有严格的翻译规范,对翻译的本质并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认识程度。他们翻译的目的主要是译介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而轻视或忽略原作的艺术价值。翻译方法也以意译为主。

其次,对小说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清末各译家虽然态度有所改观,大量译介西方小说,但也主要以译介情节见长,而将小说中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色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大量删减,在选材上也显得良莠不分,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认清西方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即使是林纾,他虽然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和极高的鉴赏能力,但也仍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评论名家小说,常常将西方名作拿来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对比,这都说明他对西方小说艺术价值的理解还是较为肤浅的,他按照自己的认识增删原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翻译者采用的译法对译作的忠实程度也有很大的影响。林纾是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采用的方法是所谓的“西译中述”的方法,口译者的理解和表达在林纾的翻译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同时代的译者相比,严复称得上是中西兼通,可他的译作同样的有大量的增删现象。他虽然提出了“信、达、雅”,但在实践中,“达旨”是他采用的主要方法。之所以用“达旨”的译法,首先考虑的是西学论著用汉文表达之难,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了便于他“随取发挥”,即结合西哲的论述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也是严复的用心。

最后,翻译者的文化立场在翻译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译者进行语言转换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另一种文化和另一个世界的翻译。在翻译中,译者的文化立场和美学观念也渗透到他的文学翻译、文化译介和思维方式转换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以自身文化传统为正统,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另一种文学(文化),那么他在翻译中增删误解原作的情况就是不可避免的。晚清译者们多以高等文明的民族自居,傲视西方蛮夷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翻译文学在当时的文化系统中属于弱势,处在边缘地位。

4.结语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在翻译过程中,大到源语和目的语,小到译者的语言功底、翻译方法、文化立场等,都会对文本的转换结果产生影响,而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翻译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译文。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105-123.

[2]Even-Zohar,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1990[A].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0.192-197.

[3]Bassnett &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 &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1990.

[4]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外国语,2001,(4).

[5]王继权.略论近代的翻译小说.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3-55.

[6]朱光潜.谈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7]埃文・佐哈尔.张南峰译.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4).

多元系统理论篇7

关键词 孤独症;碎镜理论;镜像神经元系统;主动模仿;自动模仿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孤独症”是由美国的儿童精神医学之父LeoKanner在1943年首先提出的。他最初将孤独症描述成一种生物学上的情感交流缺陷。患者通常在3岁之前发病,语言和想象力发展缓慢,兴趣狭窄,并且一生都伴有交流、社交方面的缺陷(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在生活中,孤独症具体表现为有节奏的肢体运动,如来回摆动或拍手。缺乏眼神交流,以及非常不愿意看到日常的生活规律有改变。他们往往表现出重复、古板的行为方式,孤独症患者对和身体接触显得冷漠或反感,并常会出现阵阵狂怒或惊恐:他们还可能在听力上有问题并对某些物体表现出一种几乎是神情恍惚的迷恋。世界范围内自然发病率为0.1%-0.5%,并且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女患病率比例为4:1)(Fombonne,1999;Gillerg&Wing,1999)。孤独症的临床鉴定标准不一,所以孤独症又是泛指一大类的临床表现。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体,并不是以上的症状都存在,不同的孤独症患者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症状(Filipek ct al1999;London,2007;Rapin&7uchman,2008)。正是因为孤独症这种复杂的异质性,其病因到目前还未完全阐明,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出现。

对于孤独症的病理发生,国内外学者陆续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Baron-Cohen等人提出的心理理论缺陷说(theory of minddeficit)(Baron-Cohen et al,,1985;Frith ct al,1991;Happd 1995)、 执行功能障碍说(executivedysfunction)(Hm,2004)以及Frith和Happd提出的弱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虽然前两种理论可以解释大部分孤独症的社交缺陷能力,第三种理论对于孤独症的非社会认知能力缺陷也有很好的阐述,但是单独某个理论始终只能解释部分孤独症的行为,即缺少一种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孤独症行为。碎镜理论(broken-mirror theory)(Williams ct al,200 1;Iacoboni&Dapretto,2006;Ramachandran&Oberman,2006)即孤独症镜像神经元功能障碍假说(Autistic mirror neuron dysfuncton,AMND)作为近五年来在孤独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理论,在神经一认知层面较先前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孤独症的各种临床行为表现。该理论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障碍可能是造成孤独症患者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

2 碎镜理论的由来及其与孤独症的关系

2.1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在20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Parma大学Rizzolatti等人在研究猴脑前运动皮层F5区时发现一类特殊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仅在猴子自身执行某个动作时放电,而且还在猴子观察实验人员做相同动作时放电,他们把这些像镜子一样可以在自己的运动皮层中映射其他人动作的神经元定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Hron),并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在猴脑的顶下叶(IPL)也发现了类似的神经元,由于动作在社会交往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似乎提供了一种人与人信息交流的桥梁。那么人脑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机制呢?由于研究人脑不可能像研究猴脑那样植入单电极,研究者只能通过非侵入技术(fMRI,PET,EEG,MEq了MS)来间接探索人脑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很多的研究通过比较被试在自身执行或观察他人某个动作时共同被激活的脑区,发现在顶下叶(IPL)和额下回(1FG)存在类似镜像神经元的区域,再加上运动视觉输入的颞上沟(STS),以上三部分统称为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MNS)(Rizzolatti&Craighero,2004)。

在功能上,人类镜像神经元参与很多重要的认知过程。首先,由于MNS是运动系统的一部分,它在个体自我动作控制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Gallese,2009),镜像神经元对于有目的的、视觉引导的手部动作至关重要,比如拿筷子吃饭和用锤子钉钉子。人类镜像神经元的损伤会导致运动不能症(apraxla),即无法完成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视觉引导动作,以及工具的使用(Grafton et al,1992;Halsband ct aL,2001;Buxbaum ct aL,2005),其次,镜像神经元参与许多社会功能,如模仿(Iacoboni ct al,1999;Buccino et al,2004;Aziz-Zadeh ct al,,2006)、动作观察(Buccino ct al,2001)和识别(Buccino et al,2004)、动作意图的理解(Buccino et a],,2004;Hamilton ct a1,,2006)和推测(Kilner ct aL,2004;Wilson&Knoblich,2005)。再次,除了与动作相关的社会行为外,人类镜像神经元似乎参与另外一些高等的社会认知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非人灵长类所欠缺的,如语言理解(Ronald ct a1,,2009)、心理理论(Agnew etal,,2007)以及共情(schulte-Riither ct a!,,2007)。

基于对人类镜像神经系统这些功能的研究,由于孤独症患者的众多社会缺陷能力都似乎伴随镜像神经系统的参与,学者很容易就与之和孤独症相联系,以下我们就孤独症的四个主要缺陷与碎镜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2.2 镜像神经元系统与孤独症在动作以及模仿缺

陷方面的关系

很多研究都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模仿方面有缺陷(Williams ct a1,,2004)。由于模仿对儿童幼年情感、社交能力的建立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模仿能力的缺陷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

(Williams et a!,,2007)。最早的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对模仿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以及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有困难,而后大量的模仿能力测试则表明:患者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务的难度、患者的年龄以及患者其他的一些认知能力,比如语言能力强的孤独症儿童在模仿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语言能力相对差的,年龄大的患者好于年龄小的。而对同一个体来说,模仿一些及物动作的表现要好与那些不及物的、抽象的动作(Hammes&Langdell,1 98 1;Roeyers ct a1,,1 998;Aldridge ct a!,,2000;D'Entremont&Yazbek,2007),另外,相对于无法完成模仿任务来说,一些年龄大的患者经常会出现所谓的“反转错误”(即对原动作进行180度翻转后再模仿)。而这样的反转错误在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也常出现(ohta,1987),表明了这些孤独症患者的模仿能力不是完全丧失,而是发展相对迟缓(Whiten&Brown,1999)。

虽然早在50多年前就被发现孤独症患者在动作及模仿方面存在缺陷(Ritvo&Provence,1953),但其病理机制还未被阐明。很多理论相继被提出,如Curcio的“象征表征”学说(symbolic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Jones和Prior的“动用障碍”学说(dyspraxia bypothesis),Trevarthen和Aitken的“动机”学说(motivation hypothesis)以及Roger和Pennington的“自我一一他人表征”学说(self-other 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在这些理论当中,自我――他人表征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行为学支持,该理论认为:正常的个体通过联系自我与他人对同一动作的表征从而处理日常对他人动作的识别、理解和模仿,并且这一过程是自动、无意识进行的。而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他们的感觉以及运动能力都是正常的,只是他们无法形成建立、或者无法协调自我与他人在社会行为上的表征联系。

看到的动作与自我执行相同的动作都由同一神经元处理,镜像神经元的这一特点提供了上述表征联系的神经基础。电生理以及脑成像的研究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刺激某一皮层时能在其靶肌肉处产生磁诱发电位(MEP),通过观察MEP的变化就可检测相应脑区的活动情况,Th60ret等(2005)设计一系列手指运动让被试观察,并运用这种技术检测脑部活动。他们发现:通过丁MS刺激人类镜像神经元区域,孤独症患者只有当手指运动方向朝着被试时MEP才会发生变化,而运动背向被试时则没有,但正常被试的MEP在双向运动时都有变化,这个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镜像神经元作为其神经基础的“自我一他人表征”学说。Mu波抑制一直被认为是镜像神经元活动的电生理指标,Oberman等人{1005)在EEG实验中发现正常的被试在观察他人动作时mu波被显著的抑制了,表明镜像神经元的活动存在,但是孤独症患者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抑制,Nishitani等人用MEG记录了被试在观察面部表情(面部的动作)照片时的脑部活动。他们发现孤独症患者和正常被试一样都激活了包括颞下沟(STS)和顶下叶(IPL)在内的处理视觉运动的脑区。但是与正常被试所不同的是,孤独症患者的前额镜像神经系统以及初级运动皮层并没有显示相应的活动。这个结果暗示孤独症患者在观察动作时。对动作进行低水平视觉处理的脑区完好保留,而对动作进行高水平认知分析的脑区如前额则有相对的缺陷。Villalobos等也发现孤独症患者相对于正常被试来说,他们的初级视觉皮层与Brodman 44区(即前额镜像神经系统)缺乏功能联系。与之类似的结果,Dapretto等在被试观察面部表情动作时用fMRI记录脑部活动,他们发现孤独症患者激活的脑区与正常被试基本相似,但额下回(即前额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动与正常被试相差较远,并且活动随着孤独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这些实验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了孤独症患者的前额镜像神经元系统有缺陷,并且镜像神经元的缺陷可能是孤独症患者在动作和模仿方面缺陷的重要原因。

2.3 碎镜理论与孤独症在心理理论和共情缺陷方面的关系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孤独症患者除了对最基本的动作理解和模仿有缺陷外,他们对更社会化的认知能力(如对他人愿望、信念、意图和情感的理解)也有缺陷,即所谓的心理理论缺陷(Baron―Cohen,2005)和共情缺陷(Gillberg,1992)。孤独症患者往往不能执行多种心理理论任务(Baron―Cohen ct al,,1985,1986),他们在抑制自我当前信念并推断他人错误信念时有困难。虽然心理理论的机制至今还未被阐明,但是许多方面的研究暗示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参与其中。从理论上,考虑到镜像神经元系是模仿及动作理解的神经基础,MNS对心理理论模型中的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提供了生理基础(0berman&Ramachandran,2007),从功能上,参与心理理论任务的脑区可能是镜像神经元系统的一部分(Pineda&Hecht,2009)。当被试判断自己个性特点和判断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时,中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活动增强,暗示该区域也有“镜像”的特点(Johnson et al。,2002;Kelleyct al,2002)。同时,这一脑区也同时参与了被试推断自己或他人对于某一物体的熟悉程度(Uddinet a!,2005)。Ochsner等发现中前额皮层在被试评估自己对于一幅画的情绪反应以及推断别人对于这幅画的情绪反应时都有活动,再次表明了中前额皮层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重要性。虽然中前额皮层不属于最经典的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但是该皮层存在的镜像特点似乎暗示其成为该系统新的一部分。

和心理理论类似,共情也是一类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模仿的能力,Preston的“感觉一动作”模型是这样解释共情的:当观察者感受到他人情感状态时,大脑会自动激活观察者自身对于该情感的表征;随后激活的表征在一种抑制状态下执行该情感动作,并产生相应的自主体感反应。William(2008)的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对情感的变化很敏感,他们可以感知各种情绪(如喜、怒、害怕),考虑到他们情感感知能力完整,孤独症儿童很有可能在上述模型中的自动激活环节有缺陷。近几年的面部表情模仿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当正常被试观察面部表情刺激(van der Gaag etal,2007;Clark ct al,2008)或者潜意识地被修饰这些刺激时(Dimberg et al,2000),他们会无意识的模

仿这些表情,这样的自动模仿被认为能有助于情绪的识别和感染(Niedenthal et al, 2001;Bourgeois&Hess,2008)。McIntosh等(2006)比较了孤独症儿童与正常被试在观察各种表情时的肌电图(EMG),他们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观察表情图片时缺乏自动的面部表情模仿。但是当他们要求孤独症儿童主动模仿那些表情图片时,其肌电图结果又和正常被试类似,暗示孤独症患者是自动模仿功能缺陷而非模仿或者运动功能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也被认为参与了共情过程,观察他人面部表情时激活的脑区与模仿该表情的脑区类似,都包含了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区域,其中前运动皮层的活动最强(Cafret al。,2003),许多参与共情的脑区有“镜像”特点,这些脑区在观察他人情绪(生气、痛、恶心)和自己经历这种情绪时都被激活(Wicker ct al。,2003;Morrison st al,2004;Sacco&Hugenberg,2009),并且解剖学上表明镜像神经元脑区损害后的病人无法通过共情测试(Adolphs et al2000;Avenanti ct al,2005),以上的研究结果都暗示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心理理论以及共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其损害可能是孤独症的病理学基础。

2.4 碎镜理论与孤独症在语言缺陷方面的关系

语言除了最基本的描述功能外。还帮助人们交流各自的想法、意图和观念。虽然孤独症患者保留一些最基本的语言学功能,如正常的描述事物,但他们在日常社会交流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与正常的同龄被试相比,孤独症儿童在语音、词汇、语义以及语法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汀ager,Flusberg,2000)。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往往有言语模仿症(在交流时立即且不自觉地重复别人刚刚说过的词或短语)(McEvoy ct al,1988),而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则患有新语症(自己创造一些对别人无意的词)(Volden&Lord,1991)、代名词反用(把“他们”说成是“你”,把“别人”说成是“我”)(Liberman&Mattingly,1985)。

镜像神经元对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甚至进化)非常重要(Arbib,2005),在语言学上,话语感知运动理论(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能较好的解释孤独症的语言缺陷(Lcc ct al,1994);而镜像神经元又是该理论最有力的证据,该理论认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是通过大脑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语言功能缺陷其实是一种大脑运动信息处理的障碍。该理论的第一个假设是话语感知的对象并不是声音信号,而是话语动作,话语动作一般指说话人的口腔、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并在大脑中形成作为运动指令的表征。这个假设被很多行为学实验所支持,包括:话语观察干扰话语产生(Padiga et al,2002;Watkins ct al,,2003;Wilson ct al。,2004)、肢体运动影响话语产生(Glenberg&Kaschak,2002)、语言理解干扰动作执行(Diek ct a1,,2009)。话语感知运动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是,话语感知和话语产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对该假设提供了解剖学上的证据。首先,镜像神经元系统的额下回(IFG)位于语言产生的Broea区,而与镜像神经元系统密切相关的颞上沟(s丁S)与语言理解的Wemickes区同源(Le Bel ct a!,,2009);其次,在观察或听到别人的话语时镜像神经元系统的额下回(IFG)及颞上沟(S7S)区域都被激活(Calvert&Campbell,2003),并且呈躯体皮层定位分布(somatotopic)(Hauk ct al,,2004)。TMS和神经影像学的结果都表明,正常被试无论在执行某个动作还是仅仅听到(或读到)与该动作相关的话语时,其镜像神经元系统都被激活,暗示镜像神经元系统参与语言的处理和理解(Buecino et al,2005;Gazzola ct al,,2006;Hauk&Pulvermuller,2004;Tettamanti et a;,,2005;Aziz-Zadeh ct a1,,2006),然而,孤独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对于声音的处理与正常的被试不同。Boddae~等利用类似语音的声音刺激,使用PET研究孤独症患者在加工前信息时听觉皮层功能是否存在异常,重点考察了属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颞上沟和颞上回。听力正常的孤独症患者在类似语音的刺激下,出现特异于对照组的右侧颞上回激活增加。这初步证明,在镜像神经元区域,孤独症对听觉刺激的异常激活模式反映了听觉皮层加工过程的改变,进而导致语言发展早期阶段的异常。以上的证据直接或间接的表明了话语感知与话语动作关系的紧密性,并暗示了镜像神经系统的异常会破坏这样的紧密关系,最终导致孤独症患者的诸多语言障碍。

3 反思与展望

综上研究显示“碎镜理论”作为孤独症研究领域新兴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孤独症患者在动作识别理解、心理理论、共情以及语言方面的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作为个体与外界社会交流的神经基础,参与了许多孤独症患者所缺陷的功能。通过对比孤独症患者和正常被试在执行上述功能时脑部激活的情况,人们发现他们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存在明显的功能异常。虽然这些研究都表明了镜像神经元系统与孤独症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多元系统理论篇8

关键词:多元化;高等教育服务;学生管理体系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的类型,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但从现实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体系基本功能是教育与管理,服务学生的观念也没有树立。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一个以服务为理念的高职学生管理的治理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而鲜有人研究的现实课题。

1多元智能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智能理论。传统的智能理论偏重于单一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没有意识到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德纳强调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发展的,他指出人类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能力、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加德纳认为这几种智能是独立发展的,但是都会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加德纳十分重视实际能力的提高。新的智能理论更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在高职教育领域,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管理的指导理论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对象即高职学生大多不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高考的失败更加强了他们的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如果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能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冲破传统偏见,彰显自己的个性,就能让每一个高职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特的智能强项。毫无疑问,多元智能理论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的出版,在我国国内也涌现了众多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和刊物。它们的出现启示了我国的素质教育,譬如田友谊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和陶西平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眼光看教育》等;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我国教育界对于学生评价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王瑜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也激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学生个性教育研究的兴趣,如周龙影、欧阳华的《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和郭秀红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与个性教育》。还有更多的教育者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等,譬如诉叶兰、秦欣梅、詹莎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蒋满英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梁爱民、周莉莉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骆焕丽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研究》。然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问题治理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这表现在理论上对它的认识水平还存在欠缺,在实践中对它的应用还是空白。因此,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2高等教育服务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教学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教师直接为学生服务的事业。汉姆(ham)在其论文中提到,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里,大学生希望被当作顾客对待,而不是被看成学生。我国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把教育排除在第三产业之外,对高等教育服务的研究起步也相对比较晚,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但无法从理论上认识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性质、作用和任务,更无法正确理解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而非产品,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根本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在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产生教育产业化的理念。厉以宁、杨德广、张铁明等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学生是消费者和需求者,作为服务主要提供者的教师有责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提出示范校要建设成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但从现实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体系基本功能是教育与管理,服务学生的观念也没有树立。学校传统的以控制为基本手段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迫切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从控制走向服务。

3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多元教育管理观,构建管理者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以管理代替服务的做法,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服务学生为理念的、操作性强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治理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管理的服务功能。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学生管理体系“多元化”,力求因材施“管”,启迪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一个各部门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该体系既要体现“一体化”也要体现“多元化”,这是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一个创新研究。3)对学生管理服务型治理体系的现实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建立一套因材施“管”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被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谢芬芬.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2]郑建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

[3]贾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综合研究,2009(5).

[5]王红红.浅谈高职学生管理的法制化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3).

[6]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9(5).

[7]潘绿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机构设置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8]应金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拓展的目标体系及运作机制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多元系统理论篇9

关键词:儿童教育;美术教学;多元智能在儿童智力培养过程中,美术绘画则是一项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美术绘画需要孩子具备丰富的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肢体协调能力,孩子自身的世界观、文化观本身较弱,个体认识有限,其智力发展严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内部智力的激活。

一、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概述

(一)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理以及生理潜能,它存在于人类的各个身体系统和感觉系统之中,通过适度的引导和刺激可以将其潜能释放出来,提升其智力因素。加德纳的理论对于智力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人们对智力的浅层认知,他将智力与我们的身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区域机能与智力进行了定位,从而引导出外部刺激,如符号系统、标识系统、听觉感官系统等与潜在智力之间存在的联系,而这种潜能的激活则有赖于人类个体所处的特定的环境之中。

(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属于心理学上的概念,但是其在心理学界并未引起较大的反响,反而在教育界引发了变革,它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评价和研究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则正是要以绘画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智力,采取多元智能教学方式。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从宏观上引起了教育的改革。传统教育认为学生智力的成长需依赖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通过“教”和“练”来使学生达到“会”的程度,而多元智力理论则颠覆了这种认知,向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向转型,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几大方面,而我们改革的方向则正是更加侧重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语言智力、逻辑运算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这四种智力因素对应这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能力,而这也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实用之处。

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对儿童的美术教学是引导孩子观察客观世界或物体,并通过其主观感知来绘制图案或者视觉图样,儿童美术教学需要让孩子保持一定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经由教师的指导来进行绘画。对此我们应该注意:第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二,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的智能;第三,正确区分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智能,并将优势智力向劣势智力转移,达到平衡提高。

在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之下,儿童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基于语言智力因素的教学

语言智力在儿童的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于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还在于专门符号系统的建立。美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专门术语,而这些术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其在绘画中主要发展儿童的语言智能,我们可以采取“讲”和“听”两种途径来实施。

(二)基于视觉空间智力因素的教学

儿童对不同图片、色彩、形状等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且这也会影响孩子的表达,他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往往会有所差异,对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科学体运用图片展示、颜色辨别、延伸想象等方式来发展孩子的潜在智力。如组织孩子观察同一朵花的颜色,并让孩子按照顺序和规律来进行绘制、涂色,或者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绘制自己记忆中的花朵形状与颜色,最后进行品评和总结。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有较强立体感和代入感的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画面逐渐丰满起来,实现“绘画创作”。

总结: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教学,尤其在儿童美术教学方面,新时代需要全面型的人才,而智力的提升必须从多个角度与途径来进行,如此,方可锻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智力发展的人才。多元智力教学手段相似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全方位的智力培养模式才是我们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多元系统理论篇10

2.水资源安全保障湖北省协同新中心,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在当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中应能充分体现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将先进理念与技术带头引入实践教学中。本文结合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特点,依据如今大数据迅速发展的现状,讨论将大数据的优势充分运用到二元实践教学中来,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生改变,并更加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基于大数据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固有的短板,更加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数据;二元;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01-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掀起了新的变革。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类阻碍将被突破――与以往的“被动式”、“填鸭式”教学不同,进入高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具有学习自主性、偏好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知识资源的易得性,来源渠道的多元性,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国内高校教育正日益普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由于高等学校大多具有学生众多、教育层次多元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等特点,高校实践教学呈现教学资源不平衡、利用效率较低、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探索新的途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为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笔者提出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一、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IT界继云计算和物联网之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随后学术界、政府机构和工业界等各行各业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大数据也终将引起教育界的新革命。《Nature》和《Science》等就相继出版专刊来探讨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于2011年6月发表了关于大数据的报告,详尽描述和分析了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环境;2012年初美国奥巴马政府已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将大数据比作“未来的新石油”,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新的争夺焦点,“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高等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大数据也可理解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1)要求较高的时效性,对于数据的及时分析与有效分析要求较高;(2)庞大的数据量,数据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3)数据价值密度低,因此需要通过合适的算法从中抽取有用的信息;(4)数据类型繁多,要求对数据的分类处理能力较高。

二、大数据处理模式与一般流程

由于大数据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其处理模式与传统的处理数据的理念有所不同。对大数据的处理形式目前主要包括:对静态数据的批量处理,对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对图数据的综合处理,而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又包括对流式数据的处理和实时交互计算两种。其中,批量数据处理适合大型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数据操作,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以及车联网中均有应用。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与一般的数据处理流程相类似,可以定义为:应用合适的工具对大量的、广泛异构的数据源进行抽取和集成,并遵循既定的标准,将得到的结果统一存储,选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并存储数据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终端用户。总之,大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为数据的抽取与集成、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

三、二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设计,对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组合优化,形成结构和功能最有效的实践教学系统,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热点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内容和范围,可分为广义实践教学体系和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广义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实践教学内容与范围的划定、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等要素,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有指导作用。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则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数量和类型,合理配置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义实践教学体系和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均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方面是指为适应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而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或方案、实习指导书、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等。硬件方面是指为完成实践性教学计划而配套的实习场所、仪器设备、实验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实验材料和相关辅助设施等,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野外实习地区等。文献采用系统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系列性,提出了由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组成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两个子系统。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以上机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环节构成;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则由小组讨论与案例教学、竞赛(如全国水利设计大赛等)、结合科研项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提供多实习方案等多种创新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方式组成。“二元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的教学内容一般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作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探索,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与理论教学关系紧密相关;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具有独立性、多选择性、多方案等特点,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局限于理论教学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研究的能力。“二元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系列性和独立性,加深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如何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研究表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存在交叉和互补,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对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引入讨论课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既达到通过课程设计扩展对已有理论的实际应用训练的目的,又能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根据“二元实践教学体系”,对毕业设计从时间、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四、基于大数据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实例

囊陨下凼隹芍,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学工作者快速、准确和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则为“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方法支撑。大数据分析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表明,通过广泛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获取关于学生学习特点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形成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本文结合《工程水文学》课程,具体探讨大数据分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工程水文学》在武汉大学本科教学中已有近60年历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二元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工程水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于2013年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资助,2016年建设成果通过了验收审核,正式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课程建设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方面具有创新性,对推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实践教学、推广网络在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关系见图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工程水文学》二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数据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性等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给予不同的引导。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和特长,培养适应不同需要的人才。最后,通过因材施教的反馈,再不断地改进方法,教学相长。

五、结论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相长的过程,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大数据理论和分析技术,通过教学实践,在广泛征询学生对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是对过去“二元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际分析表明,在大数据理论与分析技术的支撑下,“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更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而更开放、更灵活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程学旗,靳小龙,王元卓,郭嘉丰,张铁赢,李国杰.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9):1889-1908.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郭鑫.大数据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446-447.

[4]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647-657.

[5]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6]张超,盛绍顶,汪晓华.浅谈大数据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15,41(2):97-99.

[7]黄晋.关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01-203.

[8]徐玮.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4-5.

[9]屈莉莉,陈燕.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57-58.

[10]袁露,肖志勇,王映龙.论大数据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