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十篇

时间:2023-04-08 10:55:35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篇1

“旅游+”战略由北京伯联顾问于2015年5月首次提出,意为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文化元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发展。此战略提出短时间内便引起了旅游行业的积极响应,这不仅是旅游业与传统行业巧妙结合以达到传统产业结构颠覆的指导方针,更是旅游产业激发创意,追求突破的建设性理念,由此也衍生出了各色各类的“旅游+”概念。其中“旅游+影视”理念是指旅游目的地出现在银屏、影带、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一、影视旅游背景概述

(一)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

1、历史追溯

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始于1987年央视无锡影视城的建成。它是中国第一个影视基地,其中建设了西游记艺术宫,放置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所用过的道具、服饰、设备等,建成后竟然立刻成为了无锡城的一大旅游热点。不久后央视为拍摄《唐明皇》等电视剧相继建设了唐城、三国城。热播影视剧的带动效果使得原本为影视创作而设计的场景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无锡的知名度。之后广东中山、无锡太湖、、浙江横店等地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域的影视城。

2、今朝变迁与未来发展方向

(1)载体形式多元化

现如今传媒科技的迅猛发展,娱乐节目风靡,影视已不仅仅局限于电视电影,它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的综合形态,包含了电影、电视剧、节目、动画等内容。除却电视电影带动拍摄地旅游发展,如今风靡的真人秀节目,嘉宾们去过的景点都变成了旅游热点,游客爆满的新闻屡见报端。,例如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

(2)主题乐园建立

电影热映带动取景地旅游的现象已经不胜枚举,然而此前电影公司在催热的旅游线路中并没能获得任何的利益分享。有电影业内人士表示,之前电影作品与取景地的合作还普遍停留在“植入营销”的范畴,双方的思路暂且都局限在广告层面的合作。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火爆,以此为基础的“电影+旅游”正迎来庞大的目标群体,据预计,到2020年,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16.65万亿元,其中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正越来越引起业内关注。2011年华谊兄弟在当年半年报之际,首次实景娱乐战略,该战略与先前在就了的的华谊兄弟文化城项目、电影主题乐园项目与尚未涉及的外景地和实景演出四部分糅合在一起。

(3)文化理念渗透

虽然“影视+旅游”风光无限,但却也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生命周期短暂。这样的产品生命周期只有一年甚至半年,影视剧热播一过,就会失去吸引力。所以如何长久的发展,不断地吸引顾客到来,延长影视旅游的生命期,是未来影视旅游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印记,信仰渗入是关键,例如国外的经典影视旅游案例――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借助小说的名望与电影的全球热映获得了富有生命力的长久消费群体:小说是J・K・罗琳从1997到2007年所著魔幻文学系列共七部,影视是从2001第一步上映直至2011年第八部的到来,10多年的时间《哈利波特》获得的是亿万影迷的追随,更是代表了亿万青年人的青春记忆,哈利波特小说、影视系列成就的是一场跨越时空与青春的文化印记。另一案例是国外影视旅游发展较为先进的动画产业带动旅游――迪士尼主题乐园。将银屏上的卡通动漫形象融入现实生活,用童真与梦幻打造的乐园成就了影视旅游的奇迹,迪士尼乐园的建立已经不仅仅是用高质量经典动漫来带动旅游业,它更是将其影视作品融汇成一种理念与信仰贯穿主题公园,用文化感染游客,用信仰保证了旅游的永续发展。

(二)旅游+影视需求分析

1、新型旅游业需求旺盛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伴随着“旅游+”理念的推出,新型旅游的创造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引领了新的突破方向,传统游览观光旅游成为了普通型旅行方式,而新奇、探险型的新式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的新宠儿。

2、影视剧明星效益,粉丝基础强大

近几年,“粉丝文化”疯长,成为了一种亚文化,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粉丝心理也是一种从众心理,会引起“羊群效应”。对粉丝们来说,为偶像进行的消费代表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位,而并不在意物品本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粉丝们收获的是自身的满足感、群体归属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粉丝的这种消费行为催生了“粉丝产业”,也使“粉丝文化”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典型。

如今粉丝群体特征多样化,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不再仅限于某个年龄段。而且粉丝覆盖了社会的不同职业层次,从学生、白领到学术精英,包含了零收入到高收入的各个阶层人群。

3、文化诉求强烈

影视发展除了展示风景名胜,还可以展现出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这些文化传统有别于现代生活方式,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正如韩剧的热播,韩国政府借此举行了很多文化宣传活动,包括服装、饮食等内容,影迷们不仅对韩国偶像明星感兴趣,还对韩国的文化发生了兴趣。文化因为差异性、独特性而引发大众强烈诉求,当代旅游需求正在从简单的游览欣赏转向成为追求一种生活经历,一种文化体验。

二、影视旅游项目开发创意

影视旅游的需求逐渐扩大的同时,如何实现影视旅游的永续长久发展是必须探讨深究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从宣传营销,衣,食,住,行,娱,购七个方面,结合消费大众的心理特征进行旅游项目“长安影视文化城”的创意创新开发。

(一)宣传营销――趁热打铁,传媒力量

“长安影视文化城”的宣传需要趁热打铁,抓住近期流行的影视剧,真人秀节目的势头进行大力宣传,并且邀请影视明星成为景区形象代言人,拍摄宣传视频,甚至在景区举行明星见面会,邀请明星与大众一起参加景区主题活动等。

如今随着社交途径科技化,以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景区的宣传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利用传媒的力量实现快捷性、广泛性、高反馈的效益,让粉丝深度参与成为可能。这便是利用传媒技术,广泛宣传造势,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万千粉丝游客。

宣传造势只是景区推广的第一步,让大众知晓并关注长安文化影视城,然而景区存在活动过后游客量直线下降的风险,所以长安文化影视城的项目建设将着重于新颖、奇特,重视文化发掘,让游览成为一种生活体验与经历享受。

(二)衣――汉唐风情,汉服霓裳

每位进入长安城的游客,都需要着装汉服,景区所有服务人员也都将穿戴汉服,佩戴饰品,景区也会提供各种类型的不同价位的汉服,以供游客租借或购买。身着古装入长安,将会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融情于景的新奇体验。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的人们已经不会在平日生活中着装汉服,只有在特定的表演活动中才会看见,汉服的历史发展,服饰结构,纹饰配件都是具有深远丰富的内涵的,现今大众对汉服的知之甚少却充满好奇,在长安城中租借或穿戴汉服的同时将会聆听和学习到汉服的历史与文化,满足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诉求。

(三)食――吃茶看戏,满汉全席

影视城设有茶楼、客栈,游客在游玩后可以喝茶看戏休息,戏剧将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改编:京剧,越剧等的展演让游客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至于饮食用餐,将会推出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利用满汉全席的噱头来吸引游客的注意,108种各色菜肴,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以供游客多样选择,虽然做法与质量上定不及清朝宫廷盛宴,但是菜名的新颖,菜色的新奇会使得游客产生强烈的好奇。加上满汉全席是由汉族人与满族甚至更多少数民族一同完成,长安文化影视城的佳肴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盛宴。

(四)住――客栈文化,小资情调

影视城内部建设有古风古色的客栈,古朴宁静,满足客户追求的小资情调,就如丽江的客栈一样,对于很多热爱旅行的人来说,丽江的任何酒店或客栈都是有灵魂的,灵魂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来丽江不住古城就感受不到丽江文化的所在,客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风情,一种体验。

(五)行――梦回古都,新奇体验

对于景区内部的交通应提供旅游者最大便捷,一般的旅游景区的交通工具是游览车、自行车、游船、索道等,在长安古城中将会提供的是更具特色与风情的,如马车、轿子、舟楫等充满年代感与娱乐性的古代交通工具。

(六)娱――影视产业,明星工厂

游客在古城中可以拍照摄影,同时古城也将提供给游客微电影拍摄场地与设备,让游客成为影片中的主角。根据近来热播的影视剧经典片段,提供游客不同的片段选择,游客也可自编自导新剧情,景区会根据游客的需求配备不同的拍摄团队,为游客录制并生成微电影,既圆顾客的影视明星梦,又实现景区的额外收益。这个项目开发是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除探索驱动力外,人们的大多数旅游动机,如地位、权力、焦虑、恐惧、成就、自尊、自信等动机都是后天学习到。所以成为影视主角的心理需求是来自于游客对成就、自尊与自信的追求。

同时在古城内会举办各类有趣的比赛与竞技,竞选“最美仙女姐姐”、“汉服美人”,让游客能够通过现场舞台选秀,线上参赛等方式进行比拼,既能吸引大众瞩目,又增强娱乐性以及游客间的互动。人人皆有爱美之心,这个活动会满足现场游客的旅游审美心理,激发参赛者的竞争心态,以及希望受众人瞩目,获得名望的心理诉求。

(七)购――特色开发,文化渗入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转型很重要,如今旅游纪念品同质化严重,本土性、地域性不强,很多景区的纪念品总是围绕着:纪念币、钥匙扣、明信片等,并且质量也不容乐观。旅游纪念品应加强创意设计,首先从确立景区主题开始,再到景区设计布局,建筑标识风格,再到纪念品上有一脉相承的有别于其他景区的风格特色。要有特色就要接地气,例如贵州剑河兴园刺绣厂老板娘黄成香,她的公司把当地少数民族刺绣与围巾、披肩、手包等产品结合起来,将苗、侗元素与当下潮流结合起来,这样的产品深受游客欢迎。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不仅要努力挖掘本土化价值,更应该结合现代营销物流策略,走精品化、创新化的发展道路【5】。

所以,长安文化影视城的旅游产品开发会结合历史文化特色,注重质量,不再是小贩叫买的便宜货,而是专门设立展览区,以展览或是拍卖的方式售卖:古董瓷器的展厅,簪子服饰的真人展出,加上产品部分制作过程的公开与现场制作,吸引游客的目光,让游客从本质上感受中华古代文化与历史。

三、结论

旅游开发篇2

一、崀山资源介绍

崀山,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境内,是我国“丹霞名山”,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并举。资源种类多样:有奇特的山貌,复杂的溶洞,拔地而起的奇峰异石,澄澈的扶夷江水,异彩纷呈的瑶族风情,扑朔迷离的草山牧场,旷古悠远的舜皇山部级森林公园。其中被称为中国“六绝”的“天下第一巷”、“鲸鱼闹海”、“将军石”、“骆驼峰”、“天桥横空”、“仙椒钻地”堪称绝世奇观。崀山有着全国最完整的“红盆丹霞地貌景观”,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区,它以中、低山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为特征,两种地貌共生并存,这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十分罕有的,极具科研价值。

二、旅游开发对策

崀山旅游资源有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制约因素。它地处偏远,区位条件不好,大交通困难(离省城长沙有230公里),知名度低、地区经济不太活跃,这使得其开发发展存在一定难度。笔者认为,要实现崀山旅游资源开发的跨跃式发展,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快“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

积极做好崀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提升文化品位,创建名牌旅游线,最终实现新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崀山是我国最大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拥有奇特的山川,复杂的溶洞,拔地而起的奇峰怪石,神秘莫测的幽谷,这些自然资源极具优势。2001年12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2年3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崀山为部级风景名胜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关专家对照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标准,认为崀山有符合申报条件的特质:代表地球历史演化主要阶段及杰出事例,包括对生命的记载,地形有最杰出的自然现象或罕有的自然美和重要美学价值的地区。崀山这座以打动舜帝的独特景观,千百年来却一直待字闺中,重要原因便是名气不大。故崀山要充分利用“六绝”及其丹霞地貌这些资源优势,加快申报速度,一旦申报成功,崀山将与毗邻的张家界一样,成为游人新宠。

(二)形成各级党政主干线上手抓旅游的发展格局

各地的旅游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做到“党政主干线上手抓旅游”,才能调动起本地区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云南省委省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下决心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明确提出“不管东西南北风,狠抓旅游不放松”的响亮口号,在财力、物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先后改造与新建了8个机场,使旅游大交通得到根本改善,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大大加快,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同样,四川、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张家界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旅游资源价值非常高,但湘西的经济发展30多年来一直未找到突破口,是湖南有名的穷州。1979年发展旅游以来,特别是1983年旅游开发被列入自治州政府议事日程以后,旅游业发展很快。1979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人1.3万人次,1987年增至139.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167.58万元,其中张家界1987年接待游客51.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05.51万元。

现在,崀山与十几年前的张家界一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崀山总体规划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客源市场的开拓、大交通条件的完善、重点景区的包装开发都离不开邵阳市和湖南省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都有赖于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制定旅游开发规划

要研究怎么样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有好的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活跃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都需要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来指导。省旅游局要明确邵阳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方向,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尽快高标准、高起点地完成崀山景区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邵阳旅游总的格局是东靠长沙,南临桂林、南宁,将来可和桂林连成一线这个大的思想;局部可考虑崀山与城步南山草原牧场、武冈的人文资源、绥宁的黄桑、洞口的魏源故里形成一个旅游圈。要加强区际联系,与广西及其他友邻市要加强联系,市属的几个县也要加强旅游联合,要将邻近旅游区看作是崀山旅游区的外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样崀山旅游业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生命力。

另外,做规划要请专家,特别是请有策划能力、称得上“资源配置师”的专家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对崀山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规划要有外面的专家参与,因为他们有先进的技术、与国际接轨的视野以及强烈的市场意识。(四)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自1992年以来,通过国家投资、县内筹资、招商引资、群众集资等渠道,共投资1.8亿多元用于崀山景区的开发、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崀山旅游业逐步形成了一个配套服务完善、规模初具的特色经济产业。从食宿方面看,崀山已建有三星级酒店及其以下的适合于不同游客食宿要求的宾馆饭店20余家;从行的方面来看,可利用公路交通网络及邵阳市与东安的铁路交通及省会长沙的航空交通方便旅游者出入;从购物方面看,崀山土特产非常丰富,最有名的是价廉物美的“崀山”牌脐橙与传统食品猪血丸子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崀山旅游业初具规模,但离理想中的设施水平仍有一定距离。针对崀山旅游业发展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重点建设景区内外部的交通,如省道S218的改造、石八旅游循环公路的修建、八角寨索道工程的启动;外部交通环境也不尽如人意,长沙方向虽有长邵铁路和潭邵高速公路,但新宁路段的延伸仍是问题;广东、广西方向的铁路、公路也非常耗时;而崀山—兴安—龙胜的公路路况也有待提高,崀山——南山180公里,却需要一个上午的车程,所以交通仍是制约崀山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要加强上述交通路线的建设,确保游客“进得来,出得去”;从长远来看,针对外省和海外客源,还可考虑机场的修建问题。另外,旅游购物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可成立专门的土特产公司,强包装,提高旅游购物吸引力。

(五)采用灵活机动的融资方式

旅游业是一个大投放大产出、永续发展的产业,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实在有限,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领域。广东、福建两旅游大省旅游业已经实现由投入为主向产出为主的转变,这一发展良性态势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起初需要大投入,而实现大投入关键在于创新融投资方式,当前,要加强与外地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联系,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旅游车队和旅行社组建、旅游酒店餐饮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争取外来投资,实现投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使游客玩得好、吃得香、住得美、购得多、走得快。据了解,崀山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资金投入到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当中。在浙江、河北、福建、广东等全国的很多省份,民营投资的旅游项目涵盖了景点、酒店、旅游农庄、马术俱乐部、保龄球馆、茶艺馆、旅游工艺品的生产等方方面面。崀山旅游资源开发可借鉴此经验,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从同地区的邵东县引进民营资本。该市邵东县是湖南唯一的“民营经济改革试验区”,民间资本雄厚。崀山旅游资源开发可在统一规划与管理下,推行项目承包开发与承包经营、或以入股、租赁、买断等方式,利用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加强宣传、领导带动等手段吸引邵东民间资本,不仅可为民间资本拓宽投资渠道,还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切实提高整体策划水平,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旅游业不同于任何传统产业,不能没有宣传炒作,知名度和形象力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重要的生产力。处于初期开发的崀山在省内知名度不高,在全国的名气就更低了,这并不是崀山缺乏“美”与“奇”,主要是宣传不够,缺乏打动游客的传播力与诱惑游客的注意力。加强宣传促销,除了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联谊会与海内外旅行社交流,利用图片、路标、广播、电视、报纸、节庆等常规途径开展宣传外,以下几点也不可忽略:“概念促销”;大力争取高层领导的重视;形成名人效应,加大网络促销力度等。

总之,各级政府要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省人民政府要逐步加大崀山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力度,要在2—3年内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市政府、县政府特别是县政府要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宣传,针对长株潭主要客源地加大促销力度,打造崀山品牌,奋力开拓市场。

旅游开发篇3

规划工作。一是配合到*投资旅游开发的投资商做好*旅游小镇和*、*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策划、规划工作。二是继续指导做好葵山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的策划、规划工作。

建设工作。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方案,使用好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区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2010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项目有:1、投资300万元建*游客中心;2、投资50万元建设*员工培训中心;3、投资150万元成立*派出所及完善安全保卫设备设施;4、投资50万元做好景区的建筑小品;5、投资50万元完成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6、投资150万完善景区水电设施;7、投资50万元完成*景区风雨桥的装饰;8、投资100万元完成*湖滨游泳场的停车场及休息设施;9、投资100万元建成*户外运动基地。

(二)策划包装、持续宣传

一是持续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酒店等有效宣传平台、媒体进行常规宣传,依托省内各大知名旅行社,联手强势推介*旅游;投放制作精美,能全面反映*人文、风景的广告宣传品。二是节会宣传、借势营销,承续09年千花会、*“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宣传效应,整合策划节会系列宣传活动,注重持续性、精准性。提高旅行社等涉旅企业参与程度,借此实质性拉动景区效益;积极参与省内各类旅游推介会,树立业内旅游品牌形象。三是主题宣传、精准营销。启动“有车族”营销活动。选定主要营销市场群体,以此拉动、带动其他游客群体介入。在*,具备旅游条件的首推有车族。采取针对性营销策略,针对有车族的消费场所,比如车市、车行;加油站;类似于都市车迷这样的俱乐部;*市内停车场;一级公路及以上层次的公路收费站。第一、与上述企事业单位广泛签订营销协议,达成友好合作意向;第二、所有广告投放均围绕有车族来做,实施精准化营销;第三、在景区内部建设上围绕“将*、*景区打造成真正的车友俱乐部”,在景区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兼融汽车文化。发挥营销的杠杆效应,撬动广泛的客源市场,线上与线下完整、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生命文化为网络营销卖点,有利于网上口碑传播。落实前期制作的《**新闻公关规划》,看准网络营销的优势,找准了宗旅游的引爆点,兼容了线上、线下营销的有效手段,是一份难得的整合营销范例。媒体的选择也尤为重要,网络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新浪等费用会偏高,而立足于都市类的网站,具有南方报业集团强大运营实力支持的奥一网是首选,而纸媒体则首选*信息报,这样就形成了报网结合的优势互补。如果在2010年度,摒弃游击式营销的做法,全年全力运作这个方案,凡是不符合方案要求的散乱广告、营销活动统统取消,这样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发挥集约化的优势,*的旅游知名度将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的飞跃。四是区域合作、联动营销。强化与传统旅行社企业合作,稳步提升传统旅游市场,如开通*旅游直通车等;与周边景区深度合作,合作营销,发挥联动整合优势,适时借船出海,借势营销。五是按照*奎门广告公司策划的旅游总体营销方案实施好全县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三)行业管理,市场环境

一是抓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治理整顿旅游市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在县城开展法规宣传活动。

二是加强行业管理,加强行风建设。加强对星级酒店的规范管理,积极鼓励建设三星级饭店,引导现有四家二星级饭店改造装修,扩大规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争取达到三星级标准;指导和督促*县镜内的三家旅行社的运行;突出抓好涉旅企业服务质量问题,杜绝“坑、蒙、拐、骗”和欺诈游客行为的发生,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做到诚实守信经营。

三是抓好培训工作,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宾馆、酒店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四是切实做好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五是改善旅游接待条件,营造“安全、文明、诚信有序”的旅游环境。重点抓好以“金鑫花园”为主的接待设施建设。动员和引导私营企业主投资建设宾馆、酒店、度假中心、农家乐。不断提高现有宾馆、酒店的设施档次。六是为规范景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制定和实施景区“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管理办法。七是抓质量安全,确保旅游安全。继续实行安全责任制的管理和考核,加强隐患排查和过程管理,完善“平安单位”创建机制,确保旅游安全;切实加强旅游商品质量监督,积极配合质检部门,严厉整治和打击假冒伪劣现象。

(四)招商引资工作。

旅游开发篇4

一、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跨湖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加快景区项目建设,不时完善旅游体系,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将野生荷花世界打造成环洞庭湖“AAAA级景区,努力创建湖南省生态明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和中国“国家旅游名片”实现我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5%占GDP比重20%

3.基本原则:一是优势优先原则。增强服务旅游业发展的优先意识。大力发展观赏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依托“三大平台”举办、协办“三大节会”打造“四大品牌”唱响“一大主题”二是项目带动原则。依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提升一批,贮藏一批”原则,着力做好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建设,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框架的构建和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三是区域合作原则。切实加强“1+5区域协作。借助“楼”岛”湖”桥”环洞庭湖经济圈、沿长江经济带及“五湖牵手五岳”等旅游资源,以野生荷花世界、濠河乡村湿地公园为龙头,促进我区与市、省、全国旅游知名品牌实现资源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品一体化和品牌一体化。四是创新原则。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外地实际,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制定我区旅游构架和营销策略,构建新型的旅游业态。五是可继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利用,积极开展旅游项目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推进资源维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进一步营造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旅游大环境。

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坚持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指导下。认真制定和完善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区域旅游合作等旅游专项规划。加强对整体性自然与文化景观的规划和保护。景点景区、文物维护点、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维护区、乡村绿地和公园以及各镇(办事处)场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等各类专项规划,要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各部门要把与旅游相关的内容纳入本行业的规划,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各镇(办事处)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坚持项目带动。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即“五大星级旅游酒店”宾馆、明月大酒店、湖南虹宇生态园、乡村之恋、野生荷花世界等五家;五大旅游景区”以公园和濠河湿地公园为主的乡村湿地文化体验区,以野生荷花世界和东洞庭湖湿地为主的生态湿地旅游区,以天井山森林公园为主的山林休闲旅游区,以柳林洲镇、西城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乡村生活体验区,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遗址、周逸群烈士墓为主的红色旅游区;五大旅游特色街”六门闸野生鱼都、挂口美食街、旅游路旅游商品街和柳毅路绿色葡萄走廊;五大场馆”区体育文化中心、洞庭湖特产市场、旅游服务中心、洞庭湖民俗博物馆和野生荷花世界精品荷花观赏园;五大旅游企业”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和旅行社。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协会的作用,组织制订生态休闲农庄评定规范,完善组织章程,打造生态休闲农庄经营集团。鼓励尝试开发建设乡村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确定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积极推进,分步实施。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生成、投融资、协调以及专家咨询与评估制度。扶持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积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

6.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停车场等辅助设施,健全出租车、公交车、观光巴士、旅游车辆服务体系。依托市旅客服务中心,提供交通、观光、信息等旅游服务,辐射周边地区重要的旅游景区(点)建立全区旅游信息服务电子网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交通站点、商务区、景区(点)等设置全区旅游咨询服务网点,设立旅游服务热线,实现电话及网络在线咨询。建设规范的多语种的路标、旅游导示牌等各类标牌,规范和完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建设一批方便、整洁、适用的旅游公厕。旅游服务设施要符合无障碍规范。开展创建文明风景区(点)以及文明导游员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7.创新旅游产品。加大旅游线路开发力度。形成“春采-春尝-夏游-夏钓-秋猎-秋观-冬割-冬摄”于一体的综合性线路;美女水库-仙人洞-古银杏-云雾山-狮子山-天井山”森林旅游线路;洪水港-金门堡-殷家铺-华容河”华洪运河游。强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注重中华激进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挖掘、整合和链接,深度开发激进民居、古窑址、湖乡劳动生活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野生荷花旅游节、美食节、腊月民俗文化节、野生湖藕文化节、团湖采罶节、农垦文化节以及沿湖沿江马拉松竞赛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娱乐项目。依托野生荷花世界建设廉政文化基地。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开发工业旅游产品。中心城区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发展都市购物旅游产品。做好旅游产品研发效果和知识产权维护工作。

8.创新市场营销。根据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吸纳中心城区,盘活高铁高速,开拓邻省国内市场,涉足港澳台及国外市场”思路,加强旅游与宣传、外事、新闻媒体、文化、经贸、交通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整合全区资源,联合对境内外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加强与航空公司、铁路、重要旅行社、友好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构筑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加大促销力度,通过积极开拓周末、假期旅游市场,推动都市观光旅游市场,发展科技教育旅游市场,促销乡村田园旅游市场,拓展自驾游市场。开发以中老年旅游市场为重点,发展健康生态、登山、沿湖沿江旅游;以学生为重点,发展科普、考察、体验旅游。

9.强化区域合作。强化“不求所有。进一步提高谋划水平,进一步强化“规划先行”观念,执行落实好城乡一体化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积极主动加强衔接协调,整合国家、省市旅游建设开发项目,共同开发与维护区内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协作单位人才和经验优势,加强区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健全和壮大旅游队伍。努力加强与武汉市蔡甸区等友好区的协作,积极融入“五湖牵手五岳”环洞庭湖经济圈、楼岛湖”大旅游发展格局。

10.建设法制平安旅游。制定《旅游客运管理方法》一日游管理方法》星级饭店管理方法》旅游景区(点)管理方法》等区域性旅游管理规范性文件。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区(点)旅游运输企业(车、船)等单位的设施设备和旅游服务实行质量规范化等级评定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横向互动和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行旅游平安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旅游平安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重点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和紧急救援工作。严格大型节庆活动平安审查和安全保障。重点督察游客运载工具、平安关键部位。完善旅游平安服务。

1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维护与开发并举。切实加强山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植被、文物古迹的综合维护,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维护、森林防火、防灾综合治理工程。正确处置好资源维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达标排放,无害化处置。以生态建筑、生态家园、生态社区、生态城镇、生态乡村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加大扶持力度。

12.加强资源整合。依照“谁开发、推投资、谁保护、谁受益”原则。适度整合森林资源维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移民安排项目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旅游业。

13.保证用地需求。将旅游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料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使用远离乡村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土地,免征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

14.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按有关优惠政策和区定最低规范执行。

15.加大旅游投入。自去年起。去年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宣传促销、知名旅游品牌创建、旅游风光画册制作、旅游交通导览图制作、旅游商品研发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镇(办事处)场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

16.实行激励机制。从去年起。

17.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景区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实行旅游资源资本化、景区经营公司化,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发展新的旅游业态,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时激发活力。加强银企合作,以资源换资金,运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模式,进一步拓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旅游项目的重点推介,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使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走以市场运作为主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18.培育人才队伍。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训、交流、引进力度,制定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19.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设。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快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级评定和管理,不时提高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平安防范体系建设,确保旅游市场平安。

旅游开发篇5

关键词:责任旅游;旅游开发;河南省商丘市

 

责任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责任旅游,本文调查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存在的各类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该调研牵涉到更加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对许多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文以其中的一个区域为例,以调查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目标。考虑到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利益,如社区的广泛参与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考虑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以达到多赢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责任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1.1责任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freeman[1]的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食、住、行、游、购等方面,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团体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责任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相关的利益团体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图1),比较核心的组合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互惠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旅游开发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换、依赖、合作3种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的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了他们从前的职业,使其进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

第二,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三,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通过购物活动来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希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当地的居民,于是就建立了一种供求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基础上的。

1.2传统旅游与责任旅游开发方法比较

国外许多学者提出,责任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或者品牌,它包括一个框架和一套实践行动,是一种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2-5]。责任旅游是在无规划、无管制的传统大众旅游的消极客观性之间描绘出一条明智的道路,是一种在相关人群、政府、旅游者和投资商之间优化利益分配的新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表1)。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单纯鼓励的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或者小型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责任旅游,而只是旅游开发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如果没有考虑旅游开发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将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大规模的破坏。实施责任旅游不仅能支持开发精心策划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也能吸取以往的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角度深谋远虑地采用新兴技术、消除大众旅游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或使之最小化。实际上,由于责任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管理,在实施责任旅游时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并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跨学科性,必须采纳旅游开发和规划的“6c”原则,即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协议(compromise)和守信(commitment)原则,以避免资源浪费、政策冲突,防止政府机构和各部门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争夺资源上,从而最终实现责任旅游的目标——使各社区获得的利益最优化。

2责任旅游开发的原理

2.1是连续的、综合性的、动态的、系统性的、整体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把旅游开发放到范围更广的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去考虑,在制定决策时要全方位地考虑和分析它可能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影响,把机动性、适应性和响应性作为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旅游业的发展和营销计划才能不断调整,以适应和面对全球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责任旅游开发是连续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创造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连续的规划过程,每进一步的执行或者退一步的决定都是经过评估和检验的,是在已经采用的政策和策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改和调整的。

       2.2是围绕社区定位的,侧重点在它是可更新上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授权本地居民使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一方面,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他们是旅游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将影响旅游开发的结果,并最终影响他们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促进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开发者和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交流,邀请当地居民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中,并给予机会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促使利益相关者把旅游业作为可更新的产业来管理,鼓励开发那些能表现和提高本地资源完整性的旅游产品,保持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以便将来继续使用。

2.3是目标明确的,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有明确的、可实施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明确当地居民和政府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其次,确定目标后,就能制定政策、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该目标。另外,根据当地的市场份额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额,作为游客花销所创造纯利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权衡利弊和公平交易的必要性,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确保做出明智的决定,鼓励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制定适宜的计划并采取相关的行动。

3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应用

3.1开发背景

商丘市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河南省旅游资源大市之一。相传“三皇”之一的燧人氏曾在这里钻木取火,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五帝”之中的颛顼、帝喾二帝曾率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墨家鼻祖墨翟、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周、至圣先师孔子等先贤的故里。璀璨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商丘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景观。

商丘市是商族的发祥地,是商族起源和商先公活动的主要地区。《诗经·商颂·玄鸟》对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商丘市即“居住在丘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商丘市还是商业贸易的发源地。契的孙子相土继契封于商,他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商氏部落的人民便驾着马车赶着牛羊到各国交换货物。因为是商族人率先进行商品交换的,于是人们便把从事贸易的行业称为“商业”,把从事贸易的人称为“商人”。

商丘市历史上教育发达,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商丘市是墨、道、名3个学派的发祥地,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基地。汉代梁国鼎盛时期,梁王刘武招揽天下名士在商丘研究经典,撰文作赋,名满华夏。北宋时期,应天书院闻名全国。明清之际,归德府全境在当时登进士科者近400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这些历史名人和不朽著作,更进一步丰富了商丘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商丘市旅游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3.2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中的开发思路

责任旅游开发涉及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政府和投资商。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来说,要通过与其交流,邀请他们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对政府部门来说,作为整个旅游规划和开发强有力的领导,涉及到管理旅游资源,并使各社区获得利益最优化、负面效应最小化等工作;对投资商来说,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采用新兴技术,使各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3.2.1多元化社区点的建立

基于商丘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建立多元化社区点实现利益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5点。

1)商贸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人”发源于商丘,选择基础较好的街道确立为商贸区,进行商贸社区建设,展示商丘“商人”、“商文化”的内涵。社区居民以南北中山大街上的经营者为主,但整个社区体现“商人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强调游客游览过程中的认知和认同度。

2)文化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市现存有仓颉墓和商丘古城张巡祠对面的八关斋现存有颜真卿真迹,考虑在商丘古城建立书法社区,以体现商丘市古老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社区居民的书法作品展览、书法创作的过程展示,引导全民书法创作和学习活动,在早晚时分,开辟专门的书法练习、交流的活动,地点不一定局限在室内,创作形式也不一定在纸张上,强调游客的参与,有利于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融合。

3)生态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各种经济林、用材林,水产品和各种优质水果相间连片的生态背景,建设生态主题旅游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消费心理需求。通过社区居民的生态农业展示,提供果品采摘、品尝,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

4)农家体验社区的开发:基于已有居民开展与旅游有关的地方特色饮食经营,整合居民的自发行为,增加其经济收入。社区居民白天提供干净、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小吃;夜间举行高跷、盘鼓、舞龙、舞狮、杂技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5)农耕社区的开发:基于农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模式,建立农耕观光休闲旅游社区,改善当地单一的经济结构现状。社区居民提供大面积的梨花观赏游览,酥梨的采摘,枣、花生、石榴等的品尝,生态庭院经济参观,中原农家生活体验等。

3.2.2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

责任旅游开发必须从当地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旅游开发者、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对旅游规划活动的共同参与,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业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社区管理组成: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政府协调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在投票表决时采取加权制组成:①社区代表:居民、商铺经营者、餐饮经营者、果园承包人、旅游投资者;②政府协调代表:街道办事处、各区旅游局、村委会。

2)社区管理职责: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社区大会以及社区管理机构的决议,负责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常设机构人员可以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社区代表由全体居民推选,代表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管理经营活动,执行全体居民的共同决议,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政府协调代表处的作用在于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协调代表处只是行业监管者,主要从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不需过多干预社区居民共同决定的合理选择,尤其在经营活动中尽量减少“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避免与居民直接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作为中立方,积极调解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利益相关者旅游利益最优化:依据责任旅游开发的原则将商丘市旅游相关利益来源定位于以下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利益:如书法社区的居民可通过开办书法培训班、出售书法作品、出售文具等获得经济收益;导游优先选用经过培训合格的市内居民;鼓励古城内原有的几家特色餐馆继续经营,每年进行特色餐馆评定,导游有义务向游客推荐古城内的优秀餐馆。

第二,政府利益:如古城内商铺缴纳的各种税费;增加商丘古城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的部分返还;古城修复与保护;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游览区农家客栈、餐饮经营者缴纳的各种税费。

第三,社会利益:向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开发的实时监控(包括资源开发、规划、服务和市场营销);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提高生活质量);要在不压制当地社区的同时保护和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保持商丘古城原有布局风格);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时,提倡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在庭院构建上,农舍宜坐北朝南,屋后宜增加植被保护(如种植小竹林等),屋前植物宜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遮阴,冬季落叶以利阳光照射,吸收热能。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ballinger, 1984.46.

[2] 张帆. “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6, 20(6):9-13.

[3] kontogianni a,skourtos m s,langford i h,et al. integrating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non-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t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123-138.

旅游开发篇6

根据Freeman的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食、住、行、游、购等方面,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团体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责任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相关的利益团体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图1),比较核心的组合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互惠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旅游开发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换、依赖、合作3种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的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了他们从前的职业,使其进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

第二,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三,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通过购物活动来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希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当地的居民,于是就建立了一种供求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基础上的。

旅游开发篇7

被誉为“金鸡冠上的绿宝石”的呼玛县,以“大界江、大森林、大氧吧、大冰雪”和“鄂伦春民族风情”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个中外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

呼玛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水秀美,风景如画。现任的呼玛县委、县政府领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面推进“六个一百万”工程,呼玛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呼玛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明确提出“发展呼玛旅游事业,加快呼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进行科学谋划,快速推进,使呼玛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呼玛正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迎接八方来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呼玛,认识呼玛,本刊特推出《走近呼玛》栏目,本期为您首次刊登的是呼玛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开明撰写的“强势推进旅游开发,建设边疆旅游胜地”。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麓,南与口岸名城黑河相接,北连“神州北极”漠河,东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犹如一颗异彩纷呈的明珠,镶嵌在龙江环北旅游带上。中俄界江黑龙江,蜿蜒曲折流过呼玛371公里,流程占大兴安岭地区的近1/2,是全省对俄边境线最长的县份。全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辖6乡2镇1个办事处,54个行政村,人口6万人。现有耕地113万亩,享有“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的美誉。全县林地总面积1 722万亩,湿地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0%,环境指标均达到自然生态要求,许多稀有树种和植被已成为龚断性资源,素有“祖国绿色宝库”之称。呼玛县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683年清政府在呼玛河口设立呼玛木城,作为抵御沙俄入侵的前哨堡垒。1908年成立呼玛尔金矿总局,由此开始了呼玛历时百年的采金历史。1914年设立县治,1946年呼玛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80年设置为塔河、漠河、呼玛三县。近年来,呼玛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精心谋划,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六个一百万”工程,使呼玛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在发展旅游方面,更是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快速推动,使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呼玛的朝阳产业。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大湿地和独特历史、民族文化已成为呼玛魅力独具的名片。呼玛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提高认识,确立“大旅游”观念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呼玛独特的旅游资源。生态自然、神秘民族、迤逦界江、浩瀚林海和高寒冰雪,使这里成为现代人找冷、找奇、找纯、找净的理想之地,天然淳朴的原生态风光、原始新奇的异质文化,让人无限神往和流连。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多样性和完整性,人文价值和保健价值都非常高。

大界江――作为中国第三大河的中俄界江黑龙江,流经呼玛371公里的江段,集中了其上游最长、最美、最奇、最险的景致,著名的画山、迎门砬子、冒烟山、象鼻山、七女峰、黑龙山、八十里大湾等景观,曾赢得中国作家协会考察团“可与长江三峡媲美与广西漓江争胜”的赞叹。而一江碧水两国情的感受,则是游长、漓二江所无从领略到的体验。

大森林――呼玛境内森林茂密、树种繁多,覆盖率达80%以上,是落叶松的故乡,其中金山林场樟子松母树林基地被确定为部级森林公园。莽莽林海屏障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的风沙,起到了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大湿地――县域内有名字的河流就有120余条,大小泡泽330多处,总蓄水量73亿立方米,人均10.36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倍。分布于河流和泡泽两岸的湿地,总面积约为123万公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大氧吧――良好生态使呼玛的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自然生态标准。尤其是负氧离子含量比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市高出500倍,每立方厘米达到一万个以上,在森林中度过六天即可完成人体的一次血液新陈代谢,被誉为天然大氧吧。

大冰雪――呼玛地处北温带北部边缘,积雪覆盖大地长达6个月之久,美丽壮观的雪岭、雪松、雪原、雪城和妙趣横生的冰雪文化,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乐趣。

鄂伦春民族风情――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是我国仅有的几个鄂伦春民族聚居地之一。虽然上世纪50年代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曾使这个民族闻名遐尔,但因人口较少,地处最北边疆,作为大兴安岭本土文化的代表,其狩猎方式、生活习俗、宗教崇拜,对外界来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黄金古驿――呼玛有记载的金矿最早是俄国人发现开采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黑龙江巡抚收回,设立呼玛尔金矿总局。全盛时期有矿工八九千人,年产黄金二万余两。自1686年清政府在呼玛设卡后,至墨尔根之间的若干驿站,就成为传递边境军情和传达清政府指令的通道,同时也担负着向皇家输送黄金和珍贵皮毛特产的重要使命。解放后,呼玛共向国家贡献黄金九万八千多两,成为有名的黄金万两县。如今黄金虽然已经停采、古道也早已荒废,但遗迹犹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曾经的辉煌。

知青文化圣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有8 000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知青到呼玛插队落户,他们在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不朽业绩的同时,也与呼玛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重温这段历史,是广大知青们的宿愿,从而掀起了历久不衰的“知青返乡游”大潮。

中苏争端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呼玛三合村江段的吴八老岛,成为与珍宝岛齐名的中苏争端地。军民同仇敌忾,挫败了苏联的武装挑衅,捍卫了国家和领土完整。1969年三合村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战斗村”称号,三合边防哨所也成为著名的北国第一哨。

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呼玛做大做强旅游业提供了立业之本和自信之源。准确把握全县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抢抓机遇,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呼玛的支柱产业,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呼玛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较快,势头强劲,但由于起步晚,总体上仍然属于一元化、低层次、季节化、小产业的模式。以常规的理念和举措抓旅游业的发展,将永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更起不到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作用。必须更新观念,在对旅游业的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飞跃。为此,县委、县政府正确判断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形势,确立了“旅游立县”战略,提出要树立大旅游观念,把旅游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更加优先的地位,实施高位推动,实现跨跃式发展。具体说来,就是在思想上提高四个认识、在理念上做到三个更新,在具体抓法上做到三个结合。

提高四个认识,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扩大经济总量的需要。优化结构、扩大总量,是呼玛当前和长期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式下,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是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同时,旅游业作为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形成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赋予其他产业魅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打造县域经济,建设经济强县的重要动力。旅游业还是服务业的引导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与餐饮、运输等行业密切相关,兼具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特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促进呼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力推动经济总量扩大。二是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和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个一百万”工程目标,旅游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充分挖掘呼玛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大森林等独特自然奇观和黄金古驿站、民族风情等浓重历史文化,吸引大批游客来呼玛旅游,并以客流为载体,形成服务流和物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务流。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呼玛,投资呼玛。三是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旅游业作为引导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相对来说就业门槛较低,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元,相关行业就会增收4至5元,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以新增5个就业机会。四是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呼玛正面临着难得历史性机遇。从全国来看,中央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调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中央关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导向,必将带动包括旅游在内的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黑河与漠河机场的投入使用,呼玛已成为龙江北部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新三个理念:一是确立旅游主导产业的理念。破除发展仅仅就是抓工业,或者仅仅是抓农业,而旅游只能当配角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旅游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牢固树立其主角地位,作为重要的主导性、支柱性产业,加以高位推进。二是确立旅游动力产业的理念。破除旅游不是生产活动,不产生价值的落后理念,实现由消遣观向生产观转变,把旅游业当做包含和催生三次产业大量生产活动的特殊生产部门,当做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动力产业。三是确立旅游大产业的理念。破除发展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就旅游抓旅游的理念,跳出旅游抓旅游,以大气魄、大战略、大思路、大动作强力推进呼玛旅游业的大发展。尤其要加强区域旅游联合,走共同发展之路。区域协作已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旅游业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景点、线路竞争发展为区域竞争。呼玛的旅游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全区、全省旅游的大板块之中,走区域联合发展之路,变单一的小区域为整体的大区域优势。特别是在打造龙江环北旅游带上,要与黑河、漠河及沿江各地市加强交流合作,联手开发旅游线路和客源市场,凸显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实现共赢。可以说,呼玛旅游的快速发展、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寻求区域合作的结果。

在具体工作抓法上,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一是与推进“六个一百万”工程相结合。即在实施“用3―5年时间,形成发电装机100万千瓦、煤炭年产100万吨、精铁粉年产100万吨、冷水鱼养殖水面100万亩、水泥年产100万吨、口岸年过货100万吨生产能力”的“六个一百万”工程中,融入旅游元素,并在旅游业发展中体现工农业文明成果,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具体说,就是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以人员和各类要素的大流动,促进更多的人来呼玛投资兴业。同时,在每一个项目的建设上,都要融入旅游的理念,使之体现生态和文化特色,促进旅游的发展。二是与城镇化相结合。把城镇建设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龙头,以打造“中国最北边陲滨水园林重点旅游城镇”为目标,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城镇建设上充分考虑旅游功能,赋予旅游内涵,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建设“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为引领,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同时,积极改善乡容村貌,开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四是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和旅游资源文化,把具有呼玛本土特色的淘金文化、鄂族文化、知青文化等,与景区景点巧妙融合,实现景点景区建设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鲜活生动的文化载体,使古迹活起来、乡村雅起来、山川名起来。

理念的更新,带来的是事业兴旺和经济发展。在全民抓旅游的过程中,县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0%、328%、38%和69%。在经济危机的逆境中,始终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累计招商引资近10亿元,一批大项目在呼玛落地生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改造更是硕果累累。“十一五”以来,累计共投入5亿多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300公里边防巡逻路,兴建设了6座桥涵,完成了22万千伏国电输变电线路改造,新建了呼玛镇内20公里水泥路面和三星级知青宾馆,完成了投资1.2亿元的集中供热建设,新建了广播电视大楼和党政办公大楼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棚户区改造一期已全面完成,经济适用廉租房二期、职业学校、幼儿园、中学生宿舍楼、体育馆等一批民生工程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中。今年又启动了总投资1亿元的“呼玛园林景观规划工程”,建设了产业公园、城欣公园、儿童公园及南北出口路绿化带,总规划面积77.5万平方米,前期绿化已全面展开。一个特色鲜明、经济增长迅速、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边陲滨水园林重点旅游城镇正在迅速崛起。

二、科学定位,精心谋划大旅游格局

依据资源现状和发展实际,我们确定呼玛县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按照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要求,紧紧抓住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对接漠河北极之旅、大兴安岭生态之旅、黑龙江界江之旅和北国冰雪之旅,主动发挥“界江风景”、“鄂族风情”、“森林风光”、“知青风云”和“黄金风土”等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实施“大呼玛、大界江、大兴安岭”三大区域旅游战略,全力打造“呼玛――兴安之根、龙江之情、鄂族之乡”的主题旅游形象,有序推出呼玛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边境贸易、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系列,抢先培育中国最东北的知青文化圣地、中国兴安岭上自驾车旅游胜地和东北亚高寒探险旅游首选地等国内外旅游品牌,并以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呼玛的窗口行业、和谐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目标,最终把呼玛建成环境保护突出、生态经济领先、产品服务独特的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强县,黑龙江境域内的界江风情旅游胜地和中国最东北的边陲旅游目的地。

按照大旅游的要求,我们在总体定位的框架内,对呼玛的旅游发展,按层面进行了分级定位。在县域经济的层面,突出动力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地位,使旅游业与推进“六个一百万工程”相结合,催生新的生态服务产业,招徕新的投资商家,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成为引导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同时,强化旅游窗口产业的作用,提高知名度,把呼玛推向东北、推向东北亚、推向全国。在大兴安岭地区层面,把呼玛的旅游发展置于大兴安岭地区旅游总体规划的框架之内,作为全区旅游发展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呼玛建设成为大兴安岭新兴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廊带。在省边境旅游层面,重点是打造省内界江游城镇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重要旅游贸易口岸。在国家及东北亚旅游层面,通过下乡文化、寻根之旅、森林穿越、界江巡游、边境探秘等旅游项目的开展,使呼玛成为中国最东北的知青文化圣地、兴安岭上自驾车旅游胜地和东北亚高寒探险旅游乐园。

呼玛旅游的分期发展目标是:近期为提升阶段,中期为起飞阶段、远期为完善阶段。提升阶段,主要是配合全县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界江游、自驾车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近期先导市场,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服务,包括旅游道路交通系统、各类接待设施和特色服务产品;积极培育和发展呼玛旅游的新市场、新产品和新品牌,争取成为大兴安岭新兴的特色或专项旅游区,成为黑河―漠河“龙江环北旅游带”上不可或缺的特色节点。起飞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夏令营游、边境游、民俗风情游、康体养生和休闲度假等大众旅游产品,并积极向俄罗斯远东市场和省市大中城市市场拓展,打造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旅游的重要一极和全区旅游经济强县。完善阶段,即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整合、提升,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地位;紧随呼玛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文化休闲、生态度假、户外运动和教育培训中心,进而成为黑龙江省著名旅游经济强县和中国最北边陲旅游目的地。

搞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协调好各项旅游要素及其功能的空间配置,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为此,我们从提升呼玛旅游形象、夯实基础、持续快速发展的角度出发,整合存量资源,开发增量资源,确定了“两个中心、三条主线、十大景区”的旅游总体格局。

1.确立两个中心。即建设以呼玛镇为中心的中国最北滨水园林重点旅游名城和以韩家园镇为中心的兴安生态之城。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百年老县,县城呼玛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是被黑龙江、呼玛河两条水系环绕的美丽边城,著名的吉象湖穿城而过,具备建设典型滨水园林城市的条件。作为黑龙江上游唯一的临江县级城镇,呼玛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同时又是大兴安岭东部南接黑河、北连漠河的枢纽重镇,在呼玛旅游格局中起到商贸购物、游客集散、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中心城市作用,是呼玛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韩家园镇又是韩家园林业局局址所在地,韩家园金矿曾是冶金部直属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光绪年间,如今虽然人去楼空,但采金遗址仍在,目前正在规划部级矿山地质公园,被誉为森林黄金城、兴安生态园,是生态旅游和淘金怀旧旅游的重心所在。

2.打造三条主线。即:界江航道龙江唯美之旅、黑塔公路森林浪漫之旅、黄金驿道淘金怀旧之旅。

界江航道唯美之旅。结合国内外水上旅游开发经验,结合打造呼玛东北亚高寒探险旅游乐园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船上活动和国际背包自助游,开发呼玛全境界江,使之成为“北国水上唯美之路”,和陆上景道相呼应,形成呼玛的“浪漫・唯美・怀旧”旅游廊道。贯穿的景区景点主要是北部三合村至正棋村的“龙江三峡”风景江段、中部察哈彦至画山的“奇山异水”风景江段、南部呼玛县城经龙头山至江湾的“界江画屏”风景江段。

黑塔公路浪漫之旅。黑塔公路是呼玛县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联结黑河、漠河的最重要的陆上通道,该线贯穿了呼玛绝大部分旅游景观带。因此,主要是着重培育自驾游市场,打造一条高标准高档次的自驾车旅游线路,让旅游者充分体验行车在充满浓郁北国风情中的兴奋感和新鲜感,营造一种“行者无疆,一路向北“的文化气息,从而形成北方最浪漫的穿越之路,争取进入中国自驾旅行十大新经典线路。沿途的主要景观为三卡乡沿江农场生态农业景观区、北极第一湖的桃园峰电站龙湖水库度假区、界江第一湾的江湾八十里大湾景观区、北极第一漂的呼玛河入江口景观区、兴安母树林金山部级森林公园景观区、鄂族第一乡的白银纳民俗观光区。

黄金驿道淘金怀旧之旅。由北疆开始,十二站经兴隆、韩家园至十七站或经兴隆、金山林场至黑龙江边金山村。淘金文化和古驿道,代表着那个时代梦想和财富的连接,莽莽林海之中驿道上飞扬的尘土和险象环生的运金路程,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粗犷而剽悍的边疆风情。主要贯穿的景区景点为正在规划中的矿山地质公园和韩家园森林生态园。

3.建设十大景区。即:三合风景名胜区、白银纳鄂伦春族风情园、桃园峰龙湖度假区、画山旅游区、呼玛河口景区、韩家园生态景区、江弯农场旅游区、兴安母树林景区、察哈彦旅游风景区、龙头山景区。

三合河风景区。此地作为开拓大兴安岭的重要基地以及当年抗击苏联武装挑衅的战斗模范村,已成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上重要一笔,也是中国最东北知青文化圣地的重要地标。因此,主要建设大兴安岭开发登陆点纪念碑和“兴安之根”文化园、三合战斗村纪念馆和知青文化园,开辟北国第一哨和吴八老岛“北极正义岛”特种旅游区。

白银纳鄂伦春族风情园。鄂族是全国五小民族之一,白银纳乡又是全省鄂伦春族的重要聚居地,被称为我国最北的少数民族。景点建设主要是从保护鄂族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唤起人们对其传统技艺、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的关注出发,以打造东北民俗旅游新亮点――中国鄂伦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目标,使其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二代升级版民俗旅游的典范。主要建设项目有鄂伦春萨满蜡像馆、鄂伦春户外运动体验区、鄂伦春文化展演舞台、民族风情园和中国鄂伦春民族文化馆白银纳分馆。

桃园峰龙湖度假区。以丰富的电站水库――龙湖水资源、林木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为凭借,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在保证水库正常作业前提下,着力树立龙湖“北极第一湖”、“冷水鱼养殖之乡”的公众形象,同时加强整个水库地区的整体基础性建设,将之建成可持续发展的集休闲、度假、观光和会议培训于一体的水库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主要是生态修复、度假公寓、活鱼主题休闲餐厅、水上和滨水风景廊道。

画山旅游度假区。画山和画山半岛是呼玛县旅游发展的传统山水焦点,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旅游定位于新型运动休闲示范景区和黑龙江畔最美的风景画。重点建设的项目和工程为“龙江绿洲”大型康体运动培训基地、旅游码头等。

呼玛河口景区。包括永度寺、呼玛尔战斗纪念碑、呼玛河大桥及呼玛河河口段。依托北方边陲城市所特有的城市风貌和集宗教、生态、休闲及观光为一体的城郊旅游资源,发展成为既服务于本地居民,又能为外地来呼玛游客提供一处近距离休闲游玩的旅游综合平台。主要项目建设为呼玛河口漂流旅游区开发、河口风景区设施修建等。

韩家园生态景区。主要依据极为丰富的森林和淘金文化,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和黄金古驿站怀旧之旅。争取修建一处集狩猎、越野、漂流、饮食、住宿为一体的森林旅游营地,创建部级森林旅游示范点。同时,以韩家园为中心,在废弃金矿遗址上规划和建设部级矿山公园。

江弯农场旅游景区。这里有极富地貌特征的黑龙江八十里大弯景观和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观光农业。主要开发高寒生态农业观光和界江画屏旅游项目,建设江湾半岛制高点观景台、堵里口景区服务长廊和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兴安母树林景区。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樟子松母树林基地之一,金山林场已被辟为部级森林公园,景区建设主要是完善公园配套设施,为途经该区的旅游者提供服务,实现旅游通道兼具观赏和服务的功能。

察哈彦景区。主要建设察哈彦知青文化园、冒烟山与中心洲景点、迎门砬子大型探险野营基地等。

龙头山景区。作为“界江画屏”风景河段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建设完善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

做大做强旅游业,其发展的取向至关重要。我们根据呼玛的历史文脉和所在地区旅游发展大局,在切实研究呼玛旅游潜力及其突破口、借力点的基础上,确定呼玛的旅游发展战略选择是:树立“大呼玛、大界江、大兴安岭”战略,借船出海,在与外部强势旅游板块联动中树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或品牌特色,走出独具特色的边陲县域旅游发展道路。实施“大呼玛”战略就是走旅游一体化之路,立足百年呼玛历史的制高点,融入北极旅游圈,联合促销、联手开发、联体经营,共同打造“两河一呼”的龙江环北旅游带。实施“大界江”战略就是走旅游合作之路,立足呼玛拥有最美的界江风景、风情河段,率先呼吁成立黑龙江沿江15旅游城市联盟,分段打造界江观光、探险特色产品,借助界江游,向上对接漠河北极游,向下对接黑河边境游,开发中国界江旅游品牌。“大兴安岭”战略就是走旅游寻根之路,立足呼玛作为大兴安岭开发文化之根,树立呼玛在大兴安岭文化中的源头地位,突出拓荒者、淘金者的探险符号,以知青文化、黄金文化和探险文化为突破口,形成大兴安岭旅游的新旗帜、新内容。

三、强力推进,全面掀起旅游开发建设高潮

(一)科学制定和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和设施是一种特殊资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搞旅游开发和建设,要多留下精彩和赞叹,少留下追悔和遗憾,这就必须以高水平的规划为指导。因此,要依据《呼玛县旅游发展规划》、《呼玛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呼玛县滨水园林建设规划》,搞好各景区详细规划和功能性专项规划,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和发展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特别是新景区,规划没做好,决不能进行开发建设。景区开发规划要充分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产业管理等,注重资源整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今后精品景区和高端旅游产品规划由县统一组织编制或评审。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建设,确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二)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树立“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新理念,以战略家的眼光,按照产品促销方式,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营销力度,扩大旅游市场。一是积极扩展宣传途径。从呼玛县旅游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编制《呼玛县旅游指南》,并印制宣传册在哈洽会、大兴安岭漠河北极光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大兴安岭开滑式等大型活动中分发,通过宣传把呼玛的特色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推介出去。精心设计和编制高质量的音像和图文宣传品,在新闻媒体的黄金时段,以主要版面集中宣传旅游产业;在车站、宾馆、酒店等游客集中场所,免费赠阅旅游宣传资料,及时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坚持部门联动,政企联手,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县宣传计划,旅游宣传与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搞好面向公众的旅游宣传,在呼黑公路、呼塔公路主干路两侧制作旅游宣传广告牌,并在全区天气预报中间、全区新闻联播后,呼玛新闻联播前插播呼玛旅游景点照片和生态旅游宣传标语,从而提高呼玛县的旅游知名度。二要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不断开拓客源市场。依托大兴安岭旅游网、呼玛县政府网,建设和完善全县旅游信息数据库,实现旅游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信息调查制度和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积极邀请旅行家、新闻记者、艺术家等到我县采风,宣传呼玛。组织参加各种旅游展销会,注重加强与哈尔滨、黑河等城市及大兴安岭其他县区局的旅游合作,优势互补,联手促销,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旅游产品说明会、组织鄂伦春风情表演等形式,全方位拓宽客源地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赢。

(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看,呼玛与大发展、快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交通条件不够便捷、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交通便捷、设施完善、服务至上的服务体系,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综合消费能力。一是加强旅游交通建设,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以构建舒适、快捷、通达的旅游“绿色通道”为目标,加快黑河―呼玛―韩家园铁路工程项目的前期推进和呼玛经大子扬山至加格达奇高等级路面的改造,加快呼黑、呼塔公路通往景区景点公路建设,不断改善县内交通,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达性,保证旅游车辆在县内能够自由通行,提高旅游运输能力。加强水上交通及相关设施建设,为界江游览观光提供必要条件。二要推进城镇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不断完善城镇旅游整体功能,增强城镇的吸引力。要以建设中国最北滨水园林旅游城镇为统领,加快呼玛镇水泥路延伸改造和“三供两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快速推进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廉租房建设,完成总投资1亿元的呼玛镇园林景观规划工程,争取进入国家卫生城行列,使呼玛在短时期美起来、亮起来、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健全起来。三是切实搞好景区景点建设。围绕十大景区景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近期的重点是搞好画山景区、三合景区、白银纳民族风情景区、韩家园地质矿山公园等景区建设,使其尽快投入使用,提能。要加快旅游景区(点)停车场、给排水、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通讯网络建设,完善公用电话及宽带设施,保障景区通讯畅通。加强宾馆饭店建设,以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为标准,加快建设一批不同档次的旅游宾馆,争取今年再开工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要加快建设城镇和景区的导向系统,全面建设主要景区、道路、城区等处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四是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因此,在旅游文化建设上,要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赋予静态景观以鲜活的生命力,使景点景区更具感染力。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人才,对重点景点景区踏察观摩,以白银纳鄂族民间艺术团为载体,着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一批具有民俗特点的文艺表演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

(四)加强内引外联共同发展。积极与俄罗斯阿木拉索旅游社、凤凰旅游社进行对接共同开发施马诺夫期克市―自由城―布拉戈维申斯克、施马诺夫斯克市―马格达加奇――乌兰乌德―依尔库斯克两条边境旅游线路,待口岸开通后开展出境游业务。动员广大旅游爱好者办理因私护照,在呼玛口岸没开通之前从黑河口岸过境,开通呼玛―布拉戈维申期克市三日游和呼玛―斯沃博德内学生夏令营旅游线路。与哈尔滨光大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联系合作开通呼玛―哈尔滨―大连,呼玛―哈尔滨―北戴河,呼玛―哈尔滨―海南等旅游线路。同时要加强与区内各旅行社的联系与合作,开发呼玛―十二站―大子扬山―加格达奇;呼玛―塔河―图强―漠河、呼玛―塔河―新林―松岭―加格达奇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加格达奇、漠河、黑河三个机场,哈黑、呼漠公路和哈齐、加漠公路两条主干线,从而把黑河市、伊春市的旅游通道打开,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吸引更多游客来大兴安岭、来呼玛旅游观光。

(五)抓好旅游商品的研发。一是本着观赏性、纪念性和使用性结合的原则,加快对能够体现呼玛深厚文化底蕴、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发,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桦树皮工艺品、绿色山野产品、黄金饰品等具有我县特色的系列精美商品,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开发旅游特色餐饮,弘扬具有本土特色的餐饮文化,突出绿色和生态。要深度开发冷水鱼、山野产品、土禽笨畜等旅游菜系和野生浆果饮料,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扶持有规模、有品位的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并逐步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餐饮的需求。要鼓励发展高档次的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延长产业链条。

旅游开发篇8

关键词: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旅游功能 开发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风情作为吸引力来源,跟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活动性、过程性旅游资源,能够反映出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等内容。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真实的旅游地社会”提供了条件。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服饰饮食、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我国现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人文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一、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1、人文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求异、求新心理。旅游是休闲活动,也是文化活动,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话方式和独有的生活状态,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游客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认知心态,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体验其文化内涵。

2、人文活动是审美参照的对象,可以带给游客美的享受。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然界和人类环境中美好的东西,以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3、人文活动会直、间接导致旅游资源产生,影响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活动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人们为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与结合点,具有更深的层次和内涵,就要借助文学的作用和艺术感染力,把作为资源的“景”和作为旅游者的“情”,以及客观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实现情景交融,从而形成一种经人类“加工”的文学旅游资源,以提高观赏对象对游人的吸引功能。

4、人文活动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当地民风民俗,满足“求乐”的心理需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核心在于“参与”。各地让游客对各种民俗事象不但要观赏、了解、领略,同时也让他们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比较地区间文化的差异,体验民俗的丰富多彩和历史悠久性。比如让游客参与到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等,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二、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还有一些地方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俗旅游活动项目,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管理得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有一些资源条件不错的地方,起步发展旅游的时间并不晚,但长期处于“温冷状态”。有的经营不当者盲目建设,急功近利。如在桂林有的地方,以民族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行“捐献”,结果是游客大呼上当,敬而远之了。有的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来的《三国演义》、《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陋,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色情的东西招徕游客,最终也是落得个惨淡收场。而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雷同化问题也是我国很多旅游景区中常见的现象,使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败兴而归。

人文活动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开发应注重以下几点:

1、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性。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无论就其“形”,还是“神”,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所达成的协议虽然是经济的,但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求满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人文活动类旅游活动恰好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中担任重要角色。在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对旅游项目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当地文化中具有特色的部分。按照人类学的说法,当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时将会产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震撼越强烈,而这种文化震撼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如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客家族的土楼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而深圳民俗文化村中摩梭人入选民俗村,是因为至今仍然保持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其民居建筑也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2、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在于真实性,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这种旅游项目必须特别重视保持其真实性,在一切细节上都要力求突出本民族的特点,力戒矫揉造作。民俗不能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被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会威胁着民俗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变成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对旅游地要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3、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要提高游客参与和体验性。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但更重要的是依托一定的文化活动过程,向游客展示生动、独特、新奇、神秘、有趣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刺激性,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主动性,变静态旅游为动态旅游,能够使游客充分感受丰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由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作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庆活动,对游客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触动每个民族成员的心灵。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白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会给旅游者带来无穷乐趣,并且由于旅游者参与活动,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延长了参观停留的时间,感受了异族风情,得到了高层次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 章采烈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来源 [j]旅游学刊,2006(3)

[3] 谢科,民俗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师,2005(1)

旅游开发篇9

    当万物还在沉睡之时,大平台上的杜鹃花就开了,漫山遍野,煞是好看,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近可俯视花海,远可瞻其苍穹,身心都会沉醉于此,对于省内游客,旅行社可以安排一日游或二日游,以观赏初春杜鹃花为主要旅游目的,可以选择性的增加特色风味餐,让游客在欣赏美景后可以享受美食的诱惑,将美景、美食、美感融入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对于省外游客及国外游客,旅行社要设计时间较长的旅行计划,将伊春的山,水,石、花、相结合,让游客更深入体验伊春初春的美景,同时可以在线路中安排一些旅游活动鼓励游客参予,例如征集最美杜鹃花摄影照片,以吸引普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并利用网络,媒体等形式将摄影照片与全国人民分享,即可以提高伊春春季旅游的知名度又可以增加旅游者人数,从而扩大伊春旅游市场。

    2夏天

    伊春旅游人数最多的季节,但旅游线路多以常规观光游为主,特色不突出,个性不突出,重复旅游率低,这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消费层次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例如,学生团,以观赏山水,学习森林树种与组织集体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学、乐、赏中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减压团,伊春素有林都氧吧之称,在伊春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当中负氧离子含量就达到2.7万个,夏季更是高达3.6万个,负氧离子含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长期工作在都市里的白领们,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经常到森林中多吸收负氧离子能加强和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作用;负氧离子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解除其痉挛,缓解压力,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因此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减压团突出的特点是放松,在旅游团线路中可以设计一些森林瑜伽体验,森林沐浴SPA、大自然派对等奇特的比较适合都市白领的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忘掉烦恼,解除压力,达到全方位的放松,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3秋天

    当南方的群山还是一片郁郁葱葱之时,伊春境内的森林已变得五颜六色,风情万种,色彩斑斓。辽阔高远的天空澄蓝澄蓝,蓝得像染了色似的,明净得出奇,连太阳光都显得几分白炽。在这里你会感觉心灵被净化。空气中散发出带着松香的清新气味,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大片树叶的沙沙响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张五彩缤纷的立体画。旅行社可以抓住这一系列旅游资源,开发新型旅游项目,例如,“车在画中游”主题,吸引省内有车族游客,开展自驾游活动,发团时间以周末为主,因为秋天伊春的五花山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景区景点就能展现出来的,而是随处可见的景色一气呵成的,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转弯,美景就在不经意间跳入视线,所以传统的定点式旅游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可以针对推出自驾游形式将安排的房,餐,旅游活动项目拆分为零点服务并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组合,让游客驾着自已的爱车享受具有异域风情的奇妙之旅。“徒步穿越五花山”主题,以吸引当地及对徒步探险感兴趣的游客为主,可以选择一条平时人们经过较少的路线,以原生态探险为主体,在美景中发现探索的乐趣,找寻人类最初的对自然的渴望。

旅游开发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内涵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