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1:42:40

审美素质论文

审美素质论文篇1

一九九八年,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已势在必行。为了配合省教厅的《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总课题的实验,大良镇教办组织了镇各科中心教研组,制定相应的科研课题,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课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美术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发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4、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三、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

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四项原则:

①、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②、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③、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④、创造性原则,这是研究的重点,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襄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我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作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4、实验形式灵活,体现民主与集中。

几年来,我们实验的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制定了详尽的教研计划,各组员分别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验的研究分集中研究和个人研究两种形式,个人研究,就是平时组员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方法。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集体研究,每个学期都有三、四次全体组员集中研究活动,进行观摩教学、互相评课、技艺切磋、交流教学体会、参观学习等。尤其是观摩教学,我们力求有专题,并有针对性,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个目的,解决教学教研中碰到的问题,在评课交流中,大家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出发点,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究气氛民主和谐,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教研出成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镇的美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学会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

近几年,美术教师在参加省、部级的美术课调教评比中,获得4个奖项,教师的美术教育论文6篇获省级、部级的奖项或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名列市的前茅。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活动和书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获国际奖90多人次、全国奖220多人次、省级奖160多人次、市镇级奖约330多人次。

五、探讨的问题

审美素质论文篇2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一般受到两代人的宠爱,过度的家庭宠爱容易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成功感受,在细微进步的过程中积聚起朝前走的动力,当他们获得了一点小小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后,必然会想要得到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对学生创造热情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潜能的诱导。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感情去体验,能够保持稳定、长久的审美兴趣。

二、初中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方式

1.加强审美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开展,这样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上课的随意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但是也需要避免将学生向画家方向培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并且关注学生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在课堂上多开展美术欣赏,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视野;强化学生的编织、剪切、版画等一些手工课的培养训练,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仪表,用整洁大方的穿着和板书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和创造美术作品,如能够从线条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表现作品。教师不能给学生限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学生作品中个性张力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因此,不论学生的作品所表现的是印象派特点,还是画面表现过于平淡,在讲评的时候教师都需要多鼓励学生,挑优点讲评,对学生创造性的一面加以肯定,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想法。笔者最近几年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2.美化育人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强化基础教育建设,不断进行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优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讲卫生、爱护学校环境的习惯。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向学生开展潜意识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重点与核心在于以情动人,而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甚至可以用静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楼内张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品中的父亲是一位生活贫困的老农;张贴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建设者之歌》,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形象;张贴彭耘的国画山水作品,其作品表现的是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等等。学生看到这些作品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振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生在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也在接受审美教育,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会自然地得到提升。

3.引领学生发现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的视角为基本出发点,调动与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地接受一些美术工具和材料,帮助学生提升美术运用技能,在潜意识中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就是学生认识人类艺术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引导者,其能够让学生了解美的表现方式与运行规律,从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并最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初一美术的学习内容是欧洲的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等,这个单元所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将生活中的艺术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收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让学生搜集要学习的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轶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品评作品。

4.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对艺术课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思想还不成熟,因此多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品评、看待,最初他们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像的作品,对一些外形画得不那么像的作品完全不理睬,是这些学生觉得画得不像不美的作品却是教师要介绍的世界名作。受到这种反差思维的影响,学生会慢慢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外观画得像就是好的。学生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就会突破表面的框架限制,探索作品表现的内在核心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选择一些内在核心理念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从而拓展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眼界,而不能够只是将学生束缚在一个纯粹的欣赏区间内。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气势,不自觉地就会对这些作品表示赞许。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看不懂,表现出非常迷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两位画家艺术创作风格的差异,以及各自使用的用色习惯和材料的差异。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像与不像,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引导学生在感受画家创作的美好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纯真动人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情趣,并且从中感受到教育的思路。

三、结语

审美素质论文篇3

一、当代医学高专教育中艺术审美教育及现状

(一)医学高专教学理念上重视不够,内容上重理论不重实践

一是在开设艺术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因为专科时间短的特点,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二是医学专科院校艺术课程开发时间晚,课程讲授的内容比较传统,注重理论的探讨,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试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大部分艺术课程只能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实践滞后。

(二)艺术课程设置失衡,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医学教育的精英概念受到冲击,规模的扩张使部分医学专科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教育周期短、学时少、课业重、课程设置不均衡,导致了现代医学中注重人文沟通的综合素质在医学专科院校教育中难以实现。

(三)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怪化

近年大学生毁熊容貌、虐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不信任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为什么在今天的高校“审美”式微,而“审丑”却日益流行,高校艺术审美教育工作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审美教育运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以陶冶情操,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由的人格力量。

二、当代艺术审美教育在医学高专教育中的功能

艺术审美功能是以美作用于人的身心乃至社会的审美效应。艺术审美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基础能力,审美教育还能培养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

艺术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对人情感的领悟与表达具有强化作用,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艺术审美教育使医学生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能培养人形成避恶扬善的良好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政治手段,可以扭转社会遗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在当代医学高专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艺术审美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促进作用

艺术审美教育对开阔当代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人际相处能力等素质拓展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世纪医学高等教育可以通过艺术审美教育,进一步推进当代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艺术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容貌美的重塑能力

开展艺术审美教育:一是提高审美主体(医学生)对容貌形态结构的空间感和色彩感的把握力,从宏观观察,从微观思考。寻找到艺术审美教育与医学的最佳结合点,将医学艺术升华为理论,再将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医学实践体现艺术审美教育的内涵,使其内在的生动哲学发生外化,最终达到艺术审美教育的教育目的。二是促进和增强审美主体正确地把握,掌握其对所感知的容貌形态、结构和色彩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能力和控制能力。

(三)在审美教育中提高医学生道德人格

基于善与美的统一理论和现实对伦理与医学审美的呼唤,提出在医学伦理教育中引入审美情感教育,实现医学道德与医学审美的统一,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使之在未来对人的关怀医学实践中达到由道德人格向审美人格的超越与升华,让善和美始终贯穿在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之神圣事业中。

四、加强当代医学高专的艺术审美教育

审美素质论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师;基本素质修养;专业素质修养;审美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23-0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通过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播和自身道德行为的影响,去培育一代新人的崇高职业。由于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无比丰富和广阔,因此形成了教师在 “授业”方面的不同分工。音乐教师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文化课教师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音乐教师则更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普及以及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对所有教师的要求一样,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修养,教育理论等等修养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专业修养,如音乐的本技能技巧的修养、音乐基础理论修养,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修养等,同时更要增强对审美修养的培养。

一、音乐教师应加强基本素质的修养

音乐教师同所有教师一样,应该具备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以及教育理论等的修养,只有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教师的素质才会提高,才会更加努力的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祖国培育一代新人,所以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

(一)音乐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忘我”。“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这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教育这个事业,是需要无数教师为之献身奋斗的事业。教师没有对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对学生的那一颗银子般的童心和终年累月的辛劳,也就不会使后起新人成才报国。既然献身教育事业,就得做到“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忘掉自我。

2.“乐道”。人说为师苦,苦为师。苦由乐来,乐由苦来。在艰苦的工作中,从不慨叹双肩负重之苦,晚眠早起之劳,而是生命之力勃发,爱生之火燃烧,把学生当作明媚的春光和欢乐的节日。一个教师能面对现实,与日俱进,以业为乐,并心甘情愿为之献身,这就是高尚人格宽阔胸怀和乐观主义的生动体现。

3.“修身”。人师者,人之楷模也,时时树之以榜样,处处立之以规范。在我国,历代都把“身教”和“师表”作为教师的美德。一名教师应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严于律己,刻苦磨砺,励志,修行,慎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严格“修身”,才无愧于教师的光荣称号。

所以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热爱工作,爱护学生,应该尽力去探寻工作的意义,并且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古人从师讲求为人师表,当今的教师就更应如此。

(二)音乐教师应加强文化素质的修养

教育事业是借助传授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来实现的,而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因此,教师文化素质的优劣,智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任何职业,都存在着本专业知识的起码要求,否则,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应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更扎实。

2.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固定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内类似画地为牢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有尽可能广博的相关知识,它必须以教师的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生长基点,尽可能地向外伸延、拓展。

3.一专多能。教师的活动是在极为复杂的关系中进行的,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整体性。在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学生的求知要求也愈来愈强烈,就更要求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包括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利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二、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

一个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好坏决定着学生水平的高低,学生只有在专业水平高的老师的带领下,才会不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音乐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音乐素质:

(一)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的本技能技巧的修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音乐教师必须进行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使自己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为了加强音乐的技能技巧的修养,音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唱歌能力应是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歌唱不但要求姿势,呼吸,发声方法正确,咬字吐字清晰圆润,更要求以情带声,并以此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2.演奏时,不仅要把每个音和节奏弹准确,更要把曲子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在弹奏时要懂得如何处理乐曲,使乐曲听起来更加美妙动听。

3.为歌曲伴奏时,应多练习弹不同的调,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且要多多练习即兴伴奏,使自己拿到一首新歌就能很快为歌曲弹出伴奏来。

4.乐理方面,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五线谱和音乐基本要素知识,诸如音名,唱名……旋律,节奏与节拍,调式与调性等,并能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音乐史方面,除对中外音乐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外,对重要音乐教育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应重点掌握。

总的来说,音乐教师只有把音乐的本技能技巧学好,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二)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的修养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音乐基础理论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基础理论的修养,音乐教师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因此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的修养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看一些有关声乐、钢琴、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从书中吸取有用的知识,为实践的积累做最基本的准备工作。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要多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悟出真理,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要学会总结、整理。对今后的工作应该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懂得创新,找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所以说理论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根基才会更加牢固,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顽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之外,其音乐基础理论的修养也要加强。

(三)音乐教师应加强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修养

音乐教师应具备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能力,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具体的说:

1.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灵活。不要呆板地只用一种模式,要善于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一起转动。

2.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要通过多种音乐手段把复杂的音乐知识通过简单的方法教给学生。

3.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分配的合理、有序,使时间在每一阶段都得到合理的利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4.作为音乐教师要讲一口标准,流畅,具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并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联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音乐教师应加强审美修养的培养

由于音乐是一种艺术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感知、表现、理解和鉴别的能力水平,所以说,音乐教师加强审美修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音乐教师审美修养的内容

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具有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全面系统的运用能力,应具备的主要审美修养有:

1.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向往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中。音乐教师的心灵美,是构成高尚审美理想的主要内容。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以自己优良的品格和行为去做学生的楷模,它是审美修养的重要前提。

2.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理解和评价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对音乐教师来说,审美趣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美育的方向和质量的高低。

3.敏锐的审美知觉。审美知觉是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音乐教师敏锐的知觉除了来自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外,生活阅历、思想修养、文化水平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因为它们对理解音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才会使音乐审美知觉更敏锐,更准确。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的途径

音乐教师审美不仅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参与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必备条件。因此,音乐教师在加强自身艺术基本功学习和训练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审美意识、完善审美心理机制,构建起健全而良好的审美素质。这些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政治思想学习。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支配这种音乐教育行为的总体意识形态就是音乐教育观。形成一个人正确科学教育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就是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2.经常聆听大量中外优秀名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仅仅熟悉课本上的曲目是不够的,必须突破音乐教材的范围,经常聆听并熟悉各种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才能扩大音乐视野,积累审美经验,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3.学习和掌握扎实的音乐技能技巧。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必须以音乐专业修养为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演唱演奏技巧,又匮乏各方面的音乐知识,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修养。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进行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使自己能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使音乐审美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4.加强生活体验的积累。音乐来自生活,音乐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如果一个人与世隔绝,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实践,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空间里,那么不仅写不出好的作品,而且也不会具有良好的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感知、表现、理解和鉴别的能力水平。良好的审美修养与提高音乐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审美素质论文篇5

关键词: 动漫专业 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审美创造

审美素质是指审美主体观察美、认识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审美素质的优劣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高低。动漫设计是“朝阳”产业,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动画和漫画。

一、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动漫专业动漫专业的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动漫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美术鉴赏》课来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和审美再创造的能力。

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动漫专业的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感知有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也有后天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同一物象,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结果,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感知的差异。例如秀才和卖烧饼的农夫他们同时看到月亮,秀才会被月亮的审美特征所吸引,处境生情地吟诗感伤,而卖烧饼则会联想到他要卖的烧饼怎么还没卖完。这就说明不同文化素质的人的审美感知是千差万别的。动漫设计的审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

首先,我们应通过提高同学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理解动漫设计的内容美的真正内涵,内容美的内涵很宽泛,有社会美、精神美等,主要是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内容美不仅仅指你表现的人或物是美的就可以了,关键是你表现的主题是否是向上向善的。毕加索的一幅油画表现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妇,仍然很美很震撼,这是一种凄美,又凝聚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很媚俗的性感的女体可能更触动人的心灵。因此,动漫设计要注重内容美的表现,创意上要弘扬社会向善向上的主旋律,中国的许多动画片都是表达惩恶扬善主题的,比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九色鹿》弘扬的就是善良和正义终究会战胜阴险和邪恶,九色鹿出于善心救了溺水人,而溺水人后来在利欲的驱使下,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九色鹿据理力争,说服了国王,赢得了正义。这样的动画片是以一种视觉语言诉说正义和善良之美。因此,动漫设计的教学要注重创作内容美的表现,选择内容和主题健康的作品让同学来欣赏,使动漫专业的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创意理念。现在有些动漫专业的学生喜欢在动画作品中表现血腥和暴力,这是应该坚决制止的。弘扬动漫创作的内容美决定了我国动漫设计的品位和精神境界,所以,高校教师应倡导动漫专业学生在动漫设计中凸显内容美。

其次,美学是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核心的科学。美学是有关认识美和创造美的科学,能提高人文素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素质,许多学校开设了美育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高校动漫专业学生而言,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动漫产品的审美品位的高低。因此,美术鉴赏是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直接有效的方法。美术鉴赏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审美客体美术作品可以把欣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审美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知识及艺术修养拓展艺术形象的内涵,使艺术形象更饱满,更具内涵。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审美再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美、美感和艺术是美学的重要问题,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方法,美术作品欣赏得越多,审美能力提高得就越快,“操千曲而后晓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美术鉴赏是将抽象的审美理念通俗化的重要途径,因为直观的美术作品可以将抽象的审美理念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学的理论是抽象的,其中有关优美和崇高的解释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作品比较提高欣赏能力最有效果。比如,将有关维纳斯的作品在一起比较鉴赏,以便充分理解优美和崇高的含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种审美典范是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共同的审美理想,《米罗斯岛的维纳斯》的震慑力来源于雕塑的优美和崇高,她的形体的曲线是有韵律感的,螺旋上升中又寻求着力的均衡,表象既有西方女性的活力四射,又有东方女性的内敛和矜持。上身的和下身衣裙形成和含蓄的对比,人们看到这一雕塑,已经忘却它是冰冷的大理石,而感到它的温度感和生命力。相比之下,《克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虽然自然优美,但缺少活力与生气;《昔兰尼的阿芙罗底德》虽然竭尽全力地表现女性的人体美,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但妩媚有余,端庄不足;《巴特列的阿芙罗底德》妩媚迷人、朦胧含蓄,内在的灵性与睿智却微乎其微。它们只能给人以兴趣的玩味、纯粹的感性的形式美,这也是它们与《米罗斯岛的维纳斯》的天壤之别。通过作品比较,学生懂得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区别,明确真正的艺术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从而进一步理解艺术的真正内涵,理解美学中的抽象理论,并将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美术鉴赏紧密相连,使美学不再是玄学,而是指导人们艺术实践的重要学科,美学理论也成为对各艺术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作品比较进行教学,动漫专业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比较才有鉴别。”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欣赏艺术作品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多鉴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多运用作品比较分析,使美学中的深奥理论形象化,使动漫专业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掌握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因为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再创造,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知识及艺术修养,从艺术作品中获得不断更新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这无疑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好美学的重要方法,更是使美学理论成为指导艺术实践的关键。美学教学还应该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这样才具有强烈的美感和审美再创造的可能性。因此,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动漫专业学生理解美学中所讲的三大核心问题:美、美感和艺术。因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术鉴赏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对现实即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关系,而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动漫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普通高校的审美教学,进行作品比较的范围很大,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科在当前审美教育中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引导动漫专业的同学表现动漫设计的构型美

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构型美。美术作品的构型包括以线构形和以面构形两种形式,对于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来讲,这两种形式都应理解它们的审美特征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创作动漫角色。

理解以线构形和以面构形两种构型形式的不同审美特征。

第一,以线构型具有浓厚的东方情结和中国元素,因为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线造型,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有意味的形式:画家通过线条的长短、曲直、疏密、起伏来表现画家的心境和对生命的体验,甚至可以表现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比如:坡的《枯木竹石图》就是利用粗犷的曲直对比强烈的线条来表现怪石和枯树,从而抒发他磊落不平的心境和疾恶如仇的人生范式。我国初唐“画圣”吴道子的线条更是随心流转,在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中通过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情态,天王的威风凛凛,皇后的端庄秀丽,侍女们的婀娜多姿,甚至可以表现火光的流动。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具有无穷的生命活力,创造了意味深长的意境。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发扬中国绘画线条的表现魅力,创作具有浓厚中国情结和彰显中国元素的动漫设计作品,例如,用方直的线条来表现刚毅坚强的性格,用柔和的曲线来表现温顺善良的性格。

第二,从事水墨动画设计的学生应掌握运用中国线条的独特韵味。通过线的流转,墨色的浓淡表现不同的意境。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成功运用中国画线条来构型的成功例证。

三、启发动漫专业的同学展示动漫设计的色彩美

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巧妙运用色彩美。色彩在动漫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动画片中色彩缤纷的《九色鹿》记忆犹新,对色彩鲜艳的《挪扎闹海》难以忘怀,都是色彩留给观众的余味无穷的艺术表现。中国动漫创作非常注重色彩的装饰美,在装饰色彩的表现中,可以打破常规色彩的约束,随意创作,比如土地可以不是土黄而是蓝色,天空可以不是蓝色而是黄色,根据场景意境表现和角色塑造的需要主观地表现色彩。中国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息息相关,譬如,在中国的京剧艺术中白色象征阴险狡诈,黑色代表忠诚正直,红色代表刚烈勇敢,中国动画片中角色的色彩设计也运用了这样的色彩象征意义,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就是成功的例证。动漫设计专业学生要理解色彩的情感表现特征,在具体的场景和角色塑造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选择恰当的色彩表现,比如表现阴森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场景需要用蓝、绿等冷色来表现,表现欣喜热闹的场景应用红、黄等暖色来表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通过美术鉴赏还是表现动漫设计的构形美和色彩美,目的都是让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在欣赏美和创作美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我国动漫设计的审美品位,丰富动漫设计的艺术表现技法,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双.动漫产品的价值延伸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1,(1).

[2]贾秀清,孟宁.解析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现代传播,2009.

审美素质论文篇6

当前,由于文化审美公德本身作为一个新课题尚未全面融入日常教学中,以至于文化审美公德的认识、研究以及教学都显得较为滞后。特别是随着网络文化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后,文化审美公德缺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一,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水平偏低。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中的意识水平体现为偏重现实利益、物质利益。例如对于漂亮与和谐的选择中,不少学生常常漠视和谐。第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盲目追随西方文化而漠视甚至否认民族优秀文化而导致的文化思想混乱。第三,公共文化空间中的道德自律意识薄弱。肆意剽窃他人文化成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习以为常的行为。通过网络文化空间不辨是非美丑任意传播各种歪理邪说、攻击他人已经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无形暴力。因此,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对其进行文化审美公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现状

文化审美公德作为公德教育的系统内容虽未形成于基本教学中,但是能够在诸多课程中看到文化审美公德教育的雏形,并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大学生基本文化审美公德的良性发展。第一,艺术欣赏课程培养了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在大学生公共课程的修习中,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均为学生开设艺术鉴赏类的课程以供学生选修。这类课程包括音乐类、美术类、书法类的专业学习和作品鉴赏;中外文学类的作品赏析;古代文物作品鉴赏等等。艺术鉴赏类课程将美的作品呈现给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通识教育开阔了大学生审美眼界。高校通过开设古今中外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学等通识类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逐步加强,其审美认知也随着大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而变得更为深刻,有效培养了大学生放眼世界的宽广胸襟和国际视野。第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基本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这一系列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大学生进行文化审美指明了方向。第四,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了审美教育氛围。高校进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园景观环境建设,凸显高校特殊的文化气质。高雅艺术进校园、名人名家讲坛等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起到了基础性、教化性的作用。第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尝试新的教学手段--经典艺术歌曲赏析进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把艺术鉴赏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是大学生两课教学的创新手段。通过艺术经典歌曲赏析课,大学生从艺术鉴赏中获得美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从情境教学中获得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精神修养。

(三)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发展途径的思考

审美素质论文篇7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校园音乐文化,使音乐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扎根,并以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这种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审美素质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扩招 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美术院校也都纷纷扩大规模,其基本规模都远远超出了过去的学生数量。艺术考生剧增,看到巨大的生源与利益,各类高校也趋之若鹜,纷纷效仿开设艺术专业。表面看似欣欣向荣,实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面对高校不断扩招,艺考文化科分数偏低的形势,诸多考生把美术作为上大学的跳板,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论有无美术功底,为了考进大学便纷纷报考艺术专业。尤其是一些学校采取文化考试希望不大的学生改学美术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诸如此类的经过所谓强化培训考上艺术院校的艺术“速成生”,无论在绘画基本技能上,还是在审美意识上都不尽人意。特别是在审美素质方面。绘画的基本技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些艺术考生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首先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严重制约着中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考制度只侧重学生的智力水平检测而轻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大多数中学将艺术类课程课时压到最低限度,同时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投入不够,导致了学生忽视艺术教育,其审美能力更得不到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当前的美术高考制度也过于强调考生对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而不重视对考生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测评。另外,当前美术专业考试中考题模式的单一,使考生在美术学习中时常表现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因此很难在卷面上看出考生所应具备的整体艺术素质。

在美术考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纯粹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自己知道考不上大学而又不甘心,才改行学美术。这批考生中大多数过去对美术毫无兴趣,对美术专业更缺乏认识和了解,只是把学美术当作进入大学的一个途径,他们大部分经过几个月的考前强化班的“专业训练”便匆忙应考。有些社会上的美术专业强化训练班的一个美术老师带着上百名多学生在做示范,学生的美术基础实在是难以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审美素质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审美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智育的建设,却忽视了审美教育,也因此制约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教育学研究出发,研讨审美的实质、任务、作用、方法,总结审美经验,探索审美规律。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审美文化修养的目的。审美教育指导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为宗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并使人格趋于高尚化。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自觉感受的教育,是创造高尚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境界的教育。

无庸置疑,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起码的审美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培养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审美的标准去分辨美丑、是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是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素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促进作用。当前,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正在向着多方位、多元化的研究审美对象上发展,审美取向也发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在审美教育多元化的今天,以往的审美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时展的步伐。开展审美教育,应拓宽审美教育的范畴。把传统艺术教育之外的新兴艺术引入教育范畴,也是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以及提高的方法和途径。当今的学生生活在缤纷多彩的城市中,有来自多方面的艺术品对他们进行影响,他们会很自然地选择非文本的图像化的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非文本的东西具有容易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图像文化,正在成为主流。

在审美教育中应侧重艺术体验教育。让学生在文艺作品、音乐、绘画欣赏课中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运用多种审美渠道开拓审美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自然风光等资源延伸审美教育。让学生从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中吸收营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艺术的审美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这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

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情感体验之中,因此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虽然智育、德育中也不乏情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注重理性,往往带有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意味,而审美教育强调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的重视和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梁玖.艺术概论.西南范师大学出版社,1995.

审美素质论文篇9

关键词:文学审美 文学欣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55-0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社会医学模式和诊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医学的逐步建立,在新的宏观医学模式下如何进一步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来满足人们在疾病诊治和生活幸福等问题上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迫切呼唤医学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本人作为医学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文学审美,既能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有效地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医学院校文学审美的现状

学校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美育是实现这些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实现有多种形式,如文学欣赏、美术欣赏、第二艺术课堂等等,其中文学欣赏是最主要的形式。在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提高自身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是文学审美。医学院校的文学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以及形象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具体可以分解为: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联想和想象力为内容的形象思维能力;以观察和实验为特征的的经验思维能力;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内容的理论思维能力;清晰地论证和表达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几乎全部覆盖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所要求培养的基本能力,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高职高专文学欣赏教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专业教学无法匹及的优势,也就有着其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大专院校的学校教育中,针对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学审美的主要载体是文学欣赏课或大学语文。医学院校开设的文学欣赏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文学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繁重,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大大减少或者已经取消文学欣赏课,而开设文学欣赏课的医学院校大多又在课时分配、师资配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文学欣赏课的倾向,文学欣赏课在医学院校处于严重“边缘化”的状态。而开设美术欣赏、开展第二艺术课堂等活动的医学院校就更少了。这种状况在专科类医学院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文学审美在医学院校严重缺失。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应力求给学生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商与情商并重,从而在事业上飞得更高、更远。而一些医学院校急功近利, 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谋取短暂的眼前利益, 因而文学审美的缺失也就不奇怪了。

二、文学审美是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医学专业课程是理性而严谨的,讲求内在的逻辑与系统性,注重知识的条理与前后的衔接,知识点繁富,要求学生必须牢记教材知识,有助于医学知识的传承。医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精准记忆能力而非发散性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一般是跳跃性的,在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发现共同点,实现新的组合,这就需要发挥个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文学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体验、瑰奇的文学想象,在带给欣赏者审美愉快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和丰富个体创造力,进而提升创新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及跟踪听课中发现,学生在文学欣赏课上思维活跃的状态,往往能延续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表现为思维更敏捷、反应更迅速、回答问题更积极,更善于利用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性地解答问题。文学审美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激发和丰富学生个体的生活,使之具有自发涌动的创造欲望和自觉的创造意识,并为其思维和实践的创造性提供源头活水。

一是文学审美可以解放无意识,激发个体的创造活力。创造力的发生与发展固然离不开客观世界,但就主体而言,创造力的源泉却来自深层心理。文学审美通过解放无意识,使之得到适当释放和文化提升,从而减少它们对深层心理活动的压抑与束缚,使个体保持旺盛的创造活力。

二是文学审美可以蕴育心灵的独创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最基本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个体表现出不囿于陈规戒律,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对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经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浓厚的兴趣。通过文学审美活动,使个体更大胆、自由地寻求自我表现的内容和方式,更充分地发展了个体人格中的个性因素,蕴育了心灵的独创性。

三是文学审美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个体的知觉与想象均具有将感觉材料和情感经验综合成为有机整体、创造出审美意向的能力,在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也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通过在医学院校广泛开展文学审美活动,对美进行有效的传授、宣传、感化和塑造,克服医学的“冰冷”,积极培养和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对美的鉴别、欣赏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本”精神和美学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

三、医学院校开展文学审美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是通过文学课及艺术美育开展文学审美活动。我国目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文学审美活动主要是《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及艺术美育活动。文学审美及艺术美育活动是培养美感的最佳途径。文学作品广泛地描写生活,文学形象真、善、美的统一给予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实现艺术的综合的美育功能。又因为文学作品有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的表现,所以凡是社会形态美和自然美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艺术作品中都可能具有。因此, 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可以帮助医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医学生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趣味、完善的审美感官、丰富的审美情感以及审美鉴赏力。医学院校同时还要利用举行文化艺术节、开艺术专题讲座等全校性艺术审美活动,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文学社、摄影协会、武术协会等社团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审美爱好与文艺特长,通过艺术的陶冶与创造,来培养审美的感知力。学生可以在艺术美育中体验一次不可重复的、活的生命体创造,体验人类创造的活力和激情,同时在艺术创造中感悟形式美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创造力。

二是通过开设的医学美学类课程为文学审美活动的打下理论基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开设医学美学概论、美容医学基础、康复医学美学、护理美学等医学美学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了解到医学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学生通过对基本理论的学习;更能了解到医学美学的学科性质、对象、任务、机制、基本技巧以及思维方法等;还要了解到各学科具体在医学审美中的实践。从而在思想上、理论上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的自觉性,为医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学审美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组织第二课堂开展审美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文学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各种形式的课余审美活动,将理论教育、作品形象与美的形象结合起来教育,延伸和补充课堂上的文学审美内容。例如鼓励学生到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并优化提升学生本质的力量。

四是开展社会美育活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审美创造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劳动美、社会人际关系美也是审美教育内容之一。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建设文明校园、宿舍的美化评比、宣传社会的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的公益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情感上能够与人们保持良性的沟通,并能从审美实践中得到一种精神喜悦。学生通过社会活动美和人际关系美来真真明确真、善、美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为学生制定体现自我理想,给他人带来愉悦的社会目标,从而达到激发创造欲望、丰富情感、荡涤心胸、完善人格的目的。

五是组织学生参与医学审美创造实践。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审美基础和美学理论之后,应组织学生通过审美实践这一途径,运用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将对医学规律的认识“物化”成美的形象,从而树立医学审美形象。随着教学进一步的深入到临床教学后,要求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更大程度的联系在一起,学生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因此,学校要与医院联手,拓宽教学途径,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审美实践,使医学生所掌握的医学科学知识、医学美学知识、美的形象教育与医学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审美素质论文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体系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人类寻求自然解放和心灵自由的动力。美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对象可将美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精神美、艺术美和形式美等五种形态,它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审美就是人对美的事物自身的欣赏、评价和创造活动,它是一个过程,其中形成个人主观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审美教育不是片面的艺术教育,它通过具体形象的美的事物,让人感受美、借鉴美并创造美,在感受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质,完善审美人格,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教育。

有人将审美教育狭义的理解为艺术教育,但是艺术教育只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方式和途径,不能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审美教育包括的是一切美的事物,不局限于绘画、音乐、雕塑、文学等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等各个方面。在课程上,它是包括艺术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

二、审美教育的特征

1.情感性。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将各种形式的美形象可感的表现出来,影响人的情感,感化人的心灵,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审美活动中建构健康高尚的心灵,引导人们进行丰富的审美活动,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

2.自由性。审美是非功利和自由的,每个个体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强迫。审美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自由,“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受教育者的情感个性得到越来越自由的舒展”[1],和大学生形成个性的鲜明特征有重要关系。

3.渗透性。审美活动是无形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审美教育也应该渗透贯穿教育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者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具有理想的效果。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审美观,抵制不良影响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审美的世界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和社会,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发展,很多大学生认为美就是标新立异,以高消费奢侈品为美,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沉迷网络虚幻世界,反映出畸形的审美观。这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审美观,对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都是不利的。因此目前要加强审美教育,以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大学生看待生活与世界,抵制不良影响。

2.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

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同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可一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接触较少,审美素养还有待提高。进入大学后,面对竞争残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再次将精力投入各种证件考试,甚至为考研出国再一次循环应试教育。这种功利性的心态,片面追求智育的发展,忽视对人格的培养,使得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下降,不利于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态和健康人格,为社会培养全面性人才,而绝不仅仅是专业人才。

3.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更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利于传播与创新。

中华五千年保留下来的文化宝库,有着巨大的魅力价值和无限的生命力,而目前审美生活平庸化、娱乐化,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高雅文化教育,而审美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对于提高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承系统。”[2]大学生是传播文化的主体,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博雅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

1.学习理论课程,树立审美的世界观。

审美教育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不可否认的是它与美学理论是紧密相关的,审美教育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开设美学理论课程,打破专业限制,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美,引导大学生树立审美意识。通过课程理论的学习,感受美学的基本发展历程,从系统上学生“对美的本质、美的性质、美的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等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3]树立起审美的人生观。

2.丰富课余生活,形成多彩的校园文化。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利用共青团、学生会、文学社、话剧社、艺术团、体育俱乐部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支教等走入基层,感受生活的美。整合各校资源,开展系列讲座,将审美教育贯穿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进一步提高,形成多彩的校园文化。

3.改进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学校目前大部分综合性高校开设了有关审美教育的选修课,例如音乐鉴赏、影视美学、摄影艺术等,但是在评价方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硬性指标,未能科学的评价方式和考核体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折扣。所以将审美融入各科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授课和考核方式,根据审美教育的要求,联系自身学科的特点,突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审美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12):52―58

[2]郑素华.审美教育与文化――兼析人类学的启示[J].美与时代(下),2010,(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