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42:22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范文篇1

一、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艺术

在欣赏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去发现美。在大力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美术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在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人手,解放学生常规的思维束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感知艺术。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对美的认识要求,趋向和创造。由于人的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人们的审美情趣有进步,落后,健康,不健康之分。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代表健康的,积极的,代表中华民族的,代表最先进文明的。在学生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为何不能尽已所能,给予他们真正美的东西呢?当然,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得学生陶冶情操,甘培养全面的健康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砸养和审美能力的。一个具有艺术修养和高尚品格的人。即使他是一个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州职业,也时刻体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对生活市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工作,对事业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美术教育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对美的花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的首要莹任务是引导人们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f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三、实践美术创作

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后,进行课堂实践绘画,教授学生绘画技巧,以及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并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与肯定,给学生以激励作用。在学生创作完后,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E,学生互相借鉴优点,互相学习,做出比较,能够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在展览的过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作品优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素描课程中,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运用与掌握。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轻重及抑扬顿挫,表现节奏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而且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物体形体结构和质感的认识。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在色彩的感受中,每个^、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映衬。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欣赏艺术作品、实践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调配能力。从而掌握色彩这一造型语言。绘画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学生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将f电1门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以f衄仃]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并根据美术课中学到的技能进行咆lJ作。所以美术技能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重要位置。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肌理等造型手段,E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柏拉图曾有这样的格言:强迫学习的东西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所以要是学生学习有主动陛,积极陛,就要打开他们的思路,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昧性,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中不难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展现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破常规思维定式,是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去积极的主动的发现并认识美的事物,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因此,要让学生热爱艺术,并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把教材上比较生硬的内容转换一下教学方法,用更有趣的方式讲解给学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灵活的组织教学。并根据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特点,应才施教。在欣赏同一幅作品中,不同的学生去欣赏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要肯定学生的欣赏和评价,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在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热爱这门艺术。

审美情趣范文篇2

关键词:审美情趣民族文化阶级意识

音乐审美情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接受中形成的,以音乐审美情感为内核的音乐审美心理。它是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意识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情趣的社会文化性表现

音乐审美情趣,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一种情感倾向性。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音乐兴趣上,即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形式等的主观选择性。如有的人喜欢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有的人爱听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音乐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则迷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圆舞曲的明快轻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乐兴趣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制约着个体对音乐作品审美体验的深刻性。

音乐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而音乐评价能力必须以音乐审美判断为基础,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音乐审美情趣中。一般来讲,个体的音乐评价能力往往与其文化素养、社会阅历、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实践程度以及社会音乐文化意识相关。因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音乐审美情趣还反映了个体乃至特定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民族的审美理想。个体的音乐理想,是对人、对阶级社会,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整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实践的更深刻、更客观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形态中,人们的音乐审美理想总会打上社会的、时代的乃至不同阶级的烙印,往往表现的是一个阶级、一个阶层甚至是这个民族的一种音乐文化意识和信仰。如军人听《义勇军进行曲》激情澎湃,而饱受战争洗礼的老人们对传统的革命歌曲不能忘怀,等等。不同的音乐情趣更反映出各自的音乐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能够反映出其音乐审美的价值意识,即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群体的音乐审美习惯、文化意识,犹如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一种映照。音乐审美价值意识不仅仅表现出情感的倾向,更具有较强的理性因素。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们音乐审美判断和审美批评的价值尺度。例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人,往往容易对贝多芬《命运》《英雄》中“抗争”“奋斗”的英雄主义内涵产生共鸣,而不屑于那些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而“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人,往往容易沉浸于恬静、单纯、静穆的宗教音乐体验中。这种对不同作曲家或音乐风格的审美选择,实质上是个体的甚至一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音乐审美情趣上的体现。

二、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命意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流变中的民族集体意识的一种积淀,“是一个群体中共同体现的,由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构成的某种较为稳定的模式。”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演化历程和艺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因而形成其固有的、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甚至群体的音乐审美情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于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生态、宗教信仰等,决定着不同民族人们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并表现为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西方音乐娱人,中国音乐娱己。”③所以西方音乐重理性、重技能,其创作的技法、体裁、形式等方面讲究规范化、程式化,讲究和声织体的布局、曲式结构的严密逻辑,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音乐表演强调形式的戏剧化和技巧的高超,在音乐鉴赏方面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如德国音乐讲究严谨、厚重,法国、意大利音乐追求浪漫、华丽。中国传统音乐则追求力度和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注重音乐的变化和织体的单线延伸,节奏灵活自由;在音乐鉴赏方面注重感性的体验和自娱。

“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功能指向,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先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自娱、自乐、悠然自得的“韵味”和意境,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追求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乐通悦)。我国民族乐器中使用最广的丝竹乐器如琴、箫、笛、瑟等都是常用于闲居独奏、自我消遣,其清丽婉转的特点最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闲情逸致。习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必修之功课,用于修身养性。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常备“无弦琴”,偶在得意之时抚弄一二,还留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妙句。陶渊明于无声的表现中得“趣”,这是古代文人雅士音乐情趣的映照。

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持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他们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擅唱悠扬高亢的牧歌、长调,新疆维吾尔族喜欢弹着冬不拉热情奔放地载歌载舞,等等。

三、社会阶级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一定社会的阶级意识,以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作用于人们,作用于人们的音乐的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社会音乐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一方面直接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则间接地受到如教育、媒体等社会媒介所承载的社会阶级意识的影响。

音乐艺术作为一定时代、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映照,代表着一定社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不同的阶级地位和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必然影响、制约着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生成,进而影响个体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判断。如春秋战国时的“雅音”与“淫声”之争:“雅乐”用于歌颂、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思想,故称之为“礼乐”;“郑音”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被斥之为“淫声”。又如在欧洲巴罗克时期的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碰撞:以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极力维护宗教音乐庄重、严谨的保守风格和正统地位,而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追求自由、热爱生活和主张变革的世俗音乐在市井间悄然兴起。这些,都是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在音乐文化意识上的直接反映。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如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操琴弄乐,“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寻求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衍生出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情趣。如文化知识阶层因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其中大部分人保持着对严肃音乐的钟爱,坚守一份“高雅”的审美情趣;而普通大众阶层的人们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其音乐情趣更趋于寻求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故多于追求“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文化,以娱耳目。这些,都是因其所处社会阶层和生存背景不同所致。

每当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出现演变,都直接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例如: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音乐文化观念的震荡。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列强用炮火催开了中国的国门。战争的蹂躏,国家的危难,社会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加剧了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危机。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开始检视传统文化的弊端,认识到西方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正是我国富国强民之需,于是开始了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大量引进西学,解构传统文化,构建新的文化意识。西方音乐文化也就随之而入,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极大的冲击,引发了第一次关于音乐文化的“土洋之争”。批判、遗弃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崇尚西方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音乐文化上的“革命”。忧国忧民的民族音乐家们,满腔热忱地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包括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学、西方作曲技法等)。作曲家们也学习用西方的技法创作出许许多多充满战斗力、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性、战斗性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交响乐等在中国拥有越来越广大的听众群体。这次音乐史上的“革命”,在客观上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两种不同渊源的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它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音乐审美心理,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启了我国音乐史上的新篇章。由此可见,社会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的音乐审美思潮和音乐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文化心理直接或间接促进音乐审美情趣的发生发展。

总之,音乐审美情趣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个体的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体与周围音乐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的音乐情趣受一定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民族和社会阶级的音乐文化意识又通过个体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并渗透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中。反之,个体的音乐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时代、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识的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骆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③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等.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3.

[2]骆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

[6]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7]王耀华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审美情趣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趣性审美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异常重要。

在张鸿苓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中,刘淼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审美因素在语文课文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反映和表现。比如朱自清的《春》生动地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物象;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描写了夏日海滨的夕阳、晚霞、星光、海水、沙滩、月亮;杨朔的《香山红叶》写出了秋日香山秀丽的景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写出冬天济南的温晴天气和如画的景色。这一幅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妙图画带给学生无限的自然美感,使他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

一、在课文内或者在课外阅读的经典名著中,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段落

如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可谓千古绝唱。青天白云,落叶纷纷,西风烈烈,大雁南飞,漫山遍野的枫叶,透过离人朦胧的泪眼,一片血红。“悲莫悲兮生别离”,更何况新婚燕尔,鱼水正欢。好一幅“意似痴,心如醉”的别离惨景,可与董解元的“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媲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步步娇]“袅睛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把杜丽娘如游丝般飘忽不定的思春之情以及突然间在镜里看见自己的花容月貌时那种沉醉、羞涩和唯恐别人觑见自己内心秘密的惊慌心理深刻地描绘了出来。紧随[步步娇]而来的[皂罗袍]更以清丽、精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杜丽娘的满腹幽怨之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花园内百花吐艳,姹紫嫣红,春光烂漫,景色明媚,这使她联想到自己美丽的青春;但“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满园春色,都付与了断井颓垣,无人欣赏,这勾起了她青春难驻,良缘难寻的惆怅;放眼园外,“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彩云轻卷,重轩流翠,景色何其澄澈、秀美!雨丝风片,扑人脸面,烟波画船,逗人远航。飞翔在想象之中,使杜丽娘暂时忘却了心中的忧愁。但当其定睛的一刹那,一道阴森森的围墙阻隔在小园与外界之间。这不由得逼她倾吐出韶光虚掷、身心皆不得自由的怨尤——“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支曲子,林黛玉在梨香院外听了,“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及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是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竟然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上,细嚼其中的滋味。可见,戏曲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唱词,千百年来,令人心醉神迷,玩味不已;听了人的精神为之一爽,咀嚼起来满口香甜。

二、语文学科有自己特殊的魅力,同时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这正如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所说的:“语文学科的教材中,多是由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在语文学科美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体现教学美。换言之,教师、教学应该成为受教育者的审美对象。第一,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激发自己的美感与冲动。第二,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具有最佳的美学结构。汪刘生在《试论教学美》中认为,教学的最佳美学结构的深层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又具体表现为知趣、情趣、乐趣等审美趣味,也即教学论所说的从知导学,以情激学和寓教于乐。这三种审美趣味,又巧妙地组合成教学的复杂功能,即诱导功能、认识功能、陶冶功能和娱乐功能。这种复杂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各种审美心理效应,使学生在对教学美的感受和鉴赏过程中,获得知识,养成能力,得到精神的净化,心灵的愉悦,情感的激动,个性的陶冶和品质的升华。

巢宗祺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指出:“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例如,刘半农于1920年9月在伦敦写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身处异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面对“落花”、“燕子”,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枯树”、“冷风”、“野火”、“残霞”,诗人有家不能归,真是“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这首诗汲取了中国古诗词的神髓,又结合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真正达到了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的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鲁迅《忆刘半农君》)。赵元任给这首诗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于是,《教我如何不想她》便随着歌声飞遍了海内外。对于刘半农的这首诗,你既可以把它当作一首清纯真挚的爱情诗来读,也可以把它当作思念亲人、故乡、祖国的颂歌来吟颂。再比如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晨兴》:“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我昨夜的残梦”语言凝练,比喻贴切,想象新奇,意趣盎然。“小诗玲珑剔透,清新明丽”,像“清彻见底的小溪在潺潺地流淌”,又像“轻柔雪白的流云在蓝天飘浮”,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并非事事尽如人意。这正如郑国民老师在《新世纪语文课程致革研究》一书中所说的:“目前的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把教师的解读或教材编写者的观点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的解读。如果形象化来说明这一现象,那么学生只是听到了上帝笑声的回声,而不知道上帝的笑声是从何处发出的,更为可悲的是,学生往往把回声的发起之处当作上帝笑声的发出之处。这种错觉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把教师或教材当作绝对的权威,而不去怀疑。”公务员之家

总之,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已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形成了一种知识的较劲、能力的较劲、创新素质的较劲,一言以蔽之,就是教育的竞争,亦即学校能否造就大批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满足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审美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鸿苓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审美情趣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

体育舞蹈的发展与人们的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通过理解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变迁与内容,就能够为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一、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简析

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以下从变迁过程、主要类别、表现形式等方面出发,对于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进行了分析。1.变迁过程。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变迁过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体育舞蹈以及其他的舞蹈艺术都有着相同的地方,其本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逐步进化的,在这一过程中起本身的竞技价值被挖掘出来,成为了成熟的和竞技项目。其次,体育舞蹈本身也是融合了舞蹈、音乐、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的高雅、高难度竞技项目,这使得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与观赏价值。从而能够让竞技选手本身和体育舞蹈的观赏者们都能够获得艺术审美的享受。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体育舞蹈艺术的规范化发展是一个不逐年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正是随着体育舞蹈竞技规则越来越严格并且标准越来越统一,确保了其竞技性的显著提升,最终让体育舞蹈在体育竞技大家庭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而获得了成功。2.主要类别。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是根据舞蹈的类别而变更的。通常来说体育舞蹈主要能够分摩登舞和拉丁舞等两大谱系。在这一过程中摩登舞既现代舞主要包括有华尔兹舞和探戈舞等。这种类型的现代舞本身的动作流畅且典雅大方,能够较好的表现出舞者本身雍容华贵的姿态,因此多被人称之为体育舞蹈中的“贵族”舞蹈。而与之相对的拉丁舞则可以分为桑巴和伦巴以及斗牛舞等舞种,这些舞种的共同特色为能够较好的表现出舞者婀娜多姿的风气,配合上舞曲本身节奏明快和热情奔放的特点,整个表现模式显得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并且舞步及风格,并且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就能够体现出不同的体育舞蹈的审美情趣,最终能够通过更加充分的运用经过提炼、加工、美化的人体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最终能够让舞者和观赏者的身心健康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表现形式。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有着相应的表现形式。通常来说体育舞蹈的参与感很强,并且能够唤起舞者与观赏者心中对于美和渴望与理解。就单纯的从舞蹈者的立场来说,其通过随着音乐节奏进行诸如开位、闭合、旋转、推拉、弹跳、动作,这些动作不仅仅能够给人民带来精神上的美感,并且还可以部分程度上带来生理上的快感,做到许多文献中谈到的灵与肉的结合的效果,最终能够使得舞者的身心共同处于极度兴奋、高涨的审美快感之中,最终能够得到一种无以伦比的愉悦。而如果从舞蹈观赏者的欣赏角度出发,其本身能够让自己对于美的欣赏欲望得到满足,自身在对于情感进行宣泄的同时,能够对于美和世界有着自身更加独到的理解。

二、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方法

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方法有很多,以下从强化舞蹈风格、提升舞蹈流畅性、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出发,对于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方法进行了分析。1.强化舞蹈风格。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第一步是进一步的强化舞蹈本身的风格。舞蹈者在强化自身舞蹈风格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通过审视自身技术的强项与运动的风格,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动作与伴舞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者本身的艺术风格是通过长期的锻炼与比赛实践形成的,因此其舞蹈风格的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进行选择与调整的。其次,舞蹈者在强化自身舞蹈风格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自身的姿势挺拔好看,并且在跳舞时还需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舞姿,确保自身能够更加符合体育美学结构层次。与此同时,舞蹈者在强化自身舞蹈风格的过程中还应当尽可能的将风格朝向自由、阳光、优美、优雅的方向去发展,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舞蹈风格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卒子能够让观赏者可以欣赏到体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2.提升舞蹈流畅性。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需要着眼于提升舞蹈的流畅性。舞蹈者在提升舞蹈流畅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优先表现出高端的舞蹈风格。在这一过程中舞蹈人员可以适当的以节压和身体的摆动来对于身体的魅力进行适当的展示。其次,舞蹈者在强化自身舞蹈风格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舞蹈风格的刚柔并济,这一方面是艺术与体育互相妥协与融合的表现,同时也是根据音乐的基调来进行流畅性提升的措施。与此同时,舞蹈者在强化自身舞蹈风格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舞蹈的韵律节奏进行进一步的把握,从而能够让体育舞蹈本身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使得舞蹈者本身的梅林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让尽可能多的观众感受到体育舞蹈中所蕴含的精神与灵魂。3.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需要进一步提升艺术的表现能力。舞蹈者在提升自身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深刻的理解到体育舞蹈的艺术源头,既体育舞蹈终究是需要舞蹈者通过形体动作来将艺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舞蹈者可以通过动作的程式化来对于动作进行更好地的雕塑。就能够达到提升舞蹈动作艺术表现力的效果。其次,舞蹈者在强化自身舞蹈风格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自身的肢体语言是协调与融洽的,这能够让自己和舞蹈的观众都能够获得更多的愉悦,最终显著的提升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结语

不同的体育舞蹈会表现出诸如流畅、潇洒、刚劲、顿挫、连绵、飘逸等不同的审美情趣,因此通过对于不同的体育舞蹈审美情趣进行分析就能够让体育舞蹈在今后的发展更加合理与稳定。

作者:田应娟 单位: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体育舞蹈的艺术审美情趣[J].体育文化导刊,2015,09(23):45-47.

审美情趣范文篇5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强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人们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不同的音乐作品使得人们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得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声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歌唱家,但是它能用自己的特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人们有美学层次的追求。

(一)声乐是情感艺术

声乐是一门情感表达很强的艺术,是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与表达的艺术。强烈的情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在需求。在声乐艺术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音乐的审美能使人的身心产生愉悦与悲伤,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完善人的人格。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一经问世,即风靡全国。此歌被大家所喜爱,不仅在于其有着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演唱者关牧村在二次创作中,将主人公内心的微妙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听众心理能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是一门能感人的艺术,它能引起创作者、演唱者和听众的情感的共鸣。

(二)声乐是表演艺术

声乐作品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后通过社会传播被听众熟悉和接受。在社会传播的环节中,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最能体现出音乐的审美价值。一部声乐作品要被人们接受并且喜欢,音乐的表现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充分激发和推动人们的音乐表现与审美情趣,让人们在音乐中得到审美感受。莫扎特是伟大的音乐家,聆听他的音乐,我们能感受到透过音乐所披露出来的充满着希望和朝气的情感与他的内心,在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选曲《你们可知道》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执着、对爱情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和他那乐观的情怀。莫扎特自己也说过,他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舞蹈家,但是他能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也正是音乐的强大的表现力。

(三)声乐是实践艺术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只有充分利用人体的各种感官,投入情感,才能不断地提高音乐的表演能力和个体的感受力。人们无论是在表演还是欣赏声乐作品的时候,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展现出音乐特有的活力与张力。我们在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时候,应该在掌握这首民歌的特色地域风格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声乐演唱技能,投入真情实感才能将其完美的演唱出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让自己的二度创作感染听众。这种“学唱—演唱”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四)声乐是创造艺术

音乐审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直接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声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声乐作品的创作、声乐作品的演绎、声乐作品的欣赏,都开离不开人丰富的想象。可以说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创作力的表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创作的结晶,音乐审美活动直接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在演唱古曲《满江红》的时候,岳飞所经历的时代我们是不曾参与的,我们也没有见过岳飞这个人。因此,就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分析歌词,经过人物分析和艺术加工,要在歌声里把岳飞征战的艰苦岁月和收复旧河山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满江红》的内涵,体验到岳飞当时的内心感受,才能让自己与听众在审美情趣上获得满足。

二、音乐审美情趣的获取

优秀的声乐作品能具体地论述出音乐的特性,具有音乐的审美情趣,我们要在声乐教学中培养我们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在声乐教学中发现美、挖掘美、体验美,从而使我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我们的综合修养。

(一)从作品中发现美

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瀚如海,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发现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相同的声乐作品,由于人的文化修养与投入的情感不一样,对于作品的审美情感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感受,我们应该通过对不同风格、体裁和内容的音乐努力发现作品的审美情趣。《飞出这苦难的牢笼》是歌剧《草原之夜》中著名的唱段,此唱段是一对属于敌对部落的恋人中的女主人公身陷牢房,思念心上人,希望有人给她带来爱人消息时,在牢房里唱出的心声。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此社会历史和创作背景后,再让其演唱,才能让学生发掘出音乐作品本身那肝肠寸断、思绪万分和极具理想主义的音乐美学情趣,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进行情感体验和把握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

(二)从作品中挖掘美

深入发掘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就是要运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从声乐作品教学当中,发现它的情趣美、理趣美、意趣美、谐趣美、雅趣美以及其中的智趣美。通过从对作品的理性认识阶段过渡到了能透过作品的表现,深入到其内涵当中去,进一步发掘出声乐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地方山歌,虽是民间艺术形式,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若在教学中能发掘出作品的深层次的内涵,就能体会到其质朴、真实的审美情趣。不深入发掘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就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音乐审美情趣。对于一部声乐作品,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理解作品的内涵、深入发掘作品的审美情趣,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从作品中体验美

音乐作为节奏、节拍、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表现形式一体化的情感体验艺术,要求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应带着内心去仔细体验音乐中的感情,通过音乐进行感情交流,从而体现真正的审美情趣。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其本身是无形的感情,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他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能够直接体现着一个人的感情世界,而鲜明的音乐形象又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知道,通过音乐语言的描述,能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震撼欣赏者的心灵。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受社会、作者、时代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声乐作品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和情感,对声乐作品中的热情奔放、愤怒凄凉、优美细致、悲哀无奈、激情豪放、抑郁深沉等情绪情感的审美体验需要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仔细地推敲和把握。只有在教学中仔细体验到声乐作品中的审美情趣,才能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住该作品的内涵,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进一步升华我们的审美情趣。

三、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人的音乐审美情趣是不停变化发展的,它与人的思想、气质还有心境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受到人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情趣有它的一致性,当个体的审美情趣相同的时候,就会产生群体的审美情趣,这也就是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原因所在。

(一)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的提高,能提高人的音乐审美情趣。从音乐艺术的社会审美来看,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其知识结构在发生着变化,这使得其文化层次与音乐知识在不断地增加,其音乐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会向着更加个性和多元的音乐领域扩展。我们在小时候,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局限,我们对歌曲《孟姜女》的理解,根本无法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修养的提高,我们对歌曲的理解会不断地深入,会获得新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是文化修养的提高,使我们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发生改变的原因。其次,从音乐的审美层次上来看,音乐的审美情趣也存在高雅与通俗之分。尽管我们说好的声乐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但是随着人的文化修养越高,其对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就越透彻,越能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湘中民歌《没有农民哪来米》教学中,在很多人听来这是一首土得掉渣的歌曲,随着我们学习进度的深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会觉得这是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山歌好唱口难开,果子好呷树难栽,年年穿衣天天吃,没有农民米哪来!”歌唱描绘的是平常却又非常典型的事情。文化修养不高的人听来,就是在述说一件平常的事情,没有什么特色,而文化修养高的人,觉得正是在这些典型的、非常平常的人和事当中,产生了一种哲理美,能震撼人的心灵引发深层次的思索。

(二)重视审美意识

重视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除了要懂得一定的音乐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音乐鉴别力。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受媒体的影响,各种各样的音乐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音乐审美情趣的意识培养上,要本着能培养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符合社会需求的原则来选择音乐作品。通过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提高音乐审美情趣。对于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乐作品,我们要有审美意识和审美鉴别,通过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选择积极、健康的音乐作品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此外,要多接触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优秀作品,通过欣赏名家名曲,如贝多芬、肖邦等人的音乐,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审美意识,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三)获取审美体验

民族艺术之林中,经过历史和社会的考验而保留下来的作品,都是优秀的作品。提高审美情趣,要学会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感,使身心获得美的享受,要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感受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和意境美的能力,从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提高音乐的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歌曲《我爱你中国》是一首歌词朴实、情感真挚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歌曲旋律中连续使用音程大跳,使得歌曲情感的表达更加的深切与激动,把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得真实可敬,曲中反复强调了“我爱你中国”,使歌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在用词、教学和欣赏的过程当中,会让我们获得情感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获取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结语

审美情趣范文篇6

[内容提要]薛有庆在《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一文中所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创设美的课堂。[关键词]朗读表演思辩描绘[参考文献]1、薛有庆《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2、[课程标准读本(1-6)]语文,因它的文字鲜活而美,因它的生活化而美,因它的创造性而美……正如薛有庆在《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一文中所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多么精练美妙的概括,这就注定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因此,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亦是充满了美的旋律。《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现在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美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谈谈我几点做法。一、读中放飞情新的《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苏教版所载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可读性强,琅琅上口,篇篇寄予深深的情和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有“生死考验”悲壮……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读,在读中融真情,在品读中悟人生。如,教学《船长》一课,在灾难面临时,是那样的沉着、镇静,顾个人安危于度外,与船同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与主人公换位,亲身体验。学生在换位中,对哈尔威船长油然而升一种崇敬的心情,此时在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就能字字入情,句句含意。学生内心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就会产生情感共振,学生就会在共振中迸发情感,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二、演中体验情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对课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身姿运动,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想迸发内心的情感。如,《小露珠》的教学,在读小露珠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互相问好的话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自找伙伴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意境中。与文相融,喜欢上美丽可爱的小露珠。接下去演在露珠的滋润小的各种动植物是那么充满生机。此时的学生一个个满脸通红,兴奋极了。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向动植物们一一话别。学生此时更是依依不舍,拉着“小露珠”的手怎么也不肯放。课文再现课堂,学生入情入境,美的生活再现学生的心中。三、思辩中感悟情在阅读教学中,“思考”“辩析”中感悟也是一种形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学生通过读故事,讲故事,已经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个道理。这时,有一学生急切地边举手边站起来:“老师,我有一问题:这场‘战争’,鱼翁不一定能得利。”话刚说完,其他同学“哄”的一声笑开了。我接着问:“说说理由?”“书上说,不管是什么动物,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我认为它们会意识到危险而一方‘谦让’,鱼翁得不到利!”不管他说的理由站不站得住脚,就凭他说的“谦让”二字,就不应该否定他,再说,他所说也不无道理。其他同学对于他急切的发言,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我立马顺水推舟,把学生分为两拨,开展一个辩论会:甲方,鱼翁得利;乙方,鱼翁不得利。要求用生活中的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享受到了语文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描绘中释放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内容,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一种有效的切入点。如,教《小稻秧脱险记》,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图画描绘课文的情节。有些学生是这样画的:把害虫画成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魔,把小稻秧画成一个弱小的惹人怜的小女孩,把“喷雾器大夫”画成了一个比害虫大得多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白衣天使。这就是儿童的内心,爱憎一目了然。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具体内容,切实做到在朗读中放飞情感,在表演中体验真情,在思索中感悟,描绘中寄情,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当然,这几种做法,还仅仅是“沧海一粟”罢了!

审美情趣范文篇7

1.健美操概述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的体育项目,是体操、音乐、舞蹈的糅合体。首先,健美操具有体操的特点。体操运动不仅表现出人的力量之美,也表现出人的形体美。在健美操运动中引入体操,可以使健美操更有观赏性。其次,健美操具有音乐的特点。音乐是人们通过使用韵律、旋律、声音处理等手段来表现人物主观化后的内在情感,在健美操中引入音乐,可以使健美操更有韵律,更有情感。最后,健美操具有舞蹈的特点。舞蹈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的一门运动,在健美操运动中融入舞蹈,可以使健美操更灵动更有表现力。

2.健美操的审美价值依据

健美操的审美价值是现代审美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价值理论是指客观的适应主观世界的价值要求,且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它和希望、欲望都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主体和客观对象彼此间是相辅相成且互为影响的,客观对象主体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价值观就形成于与客观对象市场主体的作用之中。与客观对象市场主体形成的正作用,便是正人生价值,反之便是负人生价值。而构成社会审美价值的基础,一般有价值客体、价值主体、社会中介、价值活动四个方面。第一,价值客体。健美操审美与艺术价值的主要客体就是健美操,是指人们主体意志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作精神实践进行活动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第二,价值主体。健美操审美艺术的价值主体就是参与健美操的人,也就是在主客体关系中都处于最积极状态的人。人是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人的生理素质是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基础因素。其次,人的心理需求也是影响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最重要因素。最后,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影响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内部因素。第三,价值中介。健美操要通过相应的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完成,而体育馆、CD机、健身房等,正是健美操审美价值所能够体现的社会价值桥梁。第四,价值活动。价值活动是指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事物或思想上的互动,而健美操的审美价值运动则是指人类通过反复的训练将自身对于美的意志、心理情感、能力等投射在健美操上,使人类的知识、身体能力和精神力量进一步发展,懂得艺术美和欣赏美。

3.健美操的审美特征分析

3.1健美操的内涵美

健美操本身强调力量与美的结合,其有内在美,包括音乐、形式和动作之美。而音乐是健美操的核心元素,对健美操的发扬与创新也很重要,它直接反映了健美操的节奏运动与动作形态。选择歌曲是学生进行健美操活动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健美操的教学效果,例如,律动感比较强烈的歌曲可以给健美操教学带来更加强大的力量;而轻柔舒缓的乐曲,则可以更有效地展现出健美操的柔美。

3.2健美操的编排美

健美操的动作编排之美通常涉及健美操的动作连接、动作造型,甚至队形演变。其中动作造型指的是单体、双人甚至多人,通过展示自身的动作姿势并在停顿时所呈现的状态。健美操的动作队形编排一般包括动、静和动静结合的基本造型以外,还包含前后造型、左右造型,由此来反映健美操的对称美感和起伏美。健美操的整套动作在进行过程中,通常会通过队形的变换来表现出不同的图案或者是阵列,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也是健美操通过编排美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3.3健美操的艺术美

健美操的艺术价值首先表现在健、劲、美上,这是人类不断寻求的最佳境地。健美操的运动和谐、顺畅、有弹力,既运动身心,强化素质,又可体验“美”,从而提升了美学能力和美学素质。健美操选手们在竞赛中所显示出健壮的体魄、精湛的技能、顺畅的动作编排和充沛的体能,常常给观者带来深深的感受,从而充分体现了体操运动的艺术化。可见,健美操不同于其他运动,这也是人们喜爱健美操的原因之一。

4.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硬件设施不配套

虽然大部分小学都已全面开设健美操课程,但是由于健美操课程没有专门的场地,有些甚至是在校内操场或者是空地进行教学。一方面,由于小学对健美操教学缺乏一定的重视;另一方面,与小学体育教育经费紧缺也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小学在开展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做出跳跃、踏步等动作,但是如果长期在水泥地面做这些动作,学生的踝关节以及膝关节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与此同时,校内并没有为健美操课程配备辅助锻炼设施,体育教师不仅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意识,更无法保证健美操教学质量。

4.2教学手段较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健美操教学手段以及形式都比较单一,这也是导致健美操教学无法有效渗透审美情趣的主要问题之一。大部分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缺乏对健美操全面、科学的认知,在开展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例如,“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传达教师要讲述的内容,但是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将学生的探索兴趣以及审美情趣充分激发,进而影响健美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4.3师资力量不理想

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有氧运动技能,否则就不能教授学生准确地掌握相应的有氧运动技能,无法有效渗透审美情趣,无法使学生对健美操形成正确的认识。从目前的健美操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女教师,而且由于体育教师欠缺专业素质,大多数从事健美操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体育项目中调配过来的,为了满足小学的教学基本需求,在简单学习一些健美操技术后便开始教学,教师自身也不具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意识。可见专业的师资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极其关键。

5.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策略

5.1把握健美操的鲜明特点

审美情趣本质上是主体意识的体现,但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于健美操审美情趣的认识都不同,从而导致审美情趣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在我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使是同一套健美操和同样的音乐,也会因为各个学生的认知差异导致健美操教学产生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格调。所以,教师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健美操的特点,鼓励学生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而独特的理解就是每个学生对审美趣味的系统认识。

5.2丰富教学内容

健美操教学是达到健美操教育目标的关键保障,教学内容也与健美操教学质量直接相关。在健美操教育中渗透美育,把美育意识导入课程中,在健美操教育中充实教学内容,而内容的选取也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调动学生对学习健美操的强烈求知欲和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兔子舞》的音乐,这个音乐舞蹈简单易学且节奏强烈,非常适合小学生练习健美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一遍,在示范后让学生跟着伴奏一起做动作。如果整节课都学这支《兔子舞》的话,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伴奏,以健美操的1/8拍为例,自己编排健美操的队形或动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体力与心智。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深挖各种美育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动作编排中,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现代性的舞蹈动作。

5.3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是全人类最共通的话语。优美而且带有丰富内涵的乐曲往往能够激起学生极大的舞蹈兴趣,从而对学生肢体能力发展形成积极的促进效果。在健美操教学中,音乐教学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前期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那些具有极强动作协调性和旋律感的音乐,并结合健美操进行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和高效的代入体验能够使健美操教学更有实效性,从而展现出健美操课程的教学价值。通过音乐与健美操的融合,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能够明显提高,健美操水平也会显著提高。

5.4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选用适当、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学习一支新的健美操舞蹈时,先让学生学习健美操分解动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跳一遍,这个时候就能明显分出差异,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而有些学生却依然无法准确记住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带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强化学生对健美操的动作理解。除此以外,学生在自主练习时,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给出一些指导,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完成训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趣味。

5.5建立完整的教学框架

健美操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考验。为了培育学生的审美兴趣,必须建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框架。在教学任务上,应以核心的美学素质要求为基础,强调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并按照要求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健美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一定的美学功能。对健美操的教学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健美操的审美理解,并通过健美操感受美、体验美,进而逐步产生美学趣味。在教学上,要重视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健美操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展现。在教学评价时,应当将审美趣味作为评价的基础,并把评价结论运用于教学实际,以便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

5.6以兴趣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健美操课程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确保课程内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要通过兴趣培养,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健美操教学实践中,并感受健美操的魅力。相对传统的理论教学,兴趣教学法实用性较强,更利于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喜欢上健美操,以便于逐步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一支新健美操舞蹈时,首先,可以在课堂前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健美操的分解动作、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让学生对动作有着初步了解。其次,在教师适当的指点以及引导后,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思考和学习的能动性。最后,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标准的健美操动画,逐步纠正学员的错误动作,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指导,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健美操知识,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矫正自己的错误动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5.7完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

一方面,学校应主动向地方政府申报体育教育方面的资金,也可以争取地方社会和企业力量对学校的资金扶持,以拓宽体育教育资源途径;合理分配体育教学资金,以保证健美操课程顺利开展,同时建立健美操场地并配置完善的健美操辅助设备,如踏板、健身用球、杠铃等运动器具,为学校健美操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吸纳更年轻的体育教师,尤其是健美操学科的人才,壮大体育师资力量。与此同时,还要优化师资结构,增加男健美操教师的比重,推动健美操教学在小学中的发展进程。总之,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健美操教学发展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毋庸置疑的是,健美操课程教育具有独特魅力,其内涵美、编排美以及艺术美特色,必须在教学实施中传递给学生,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陈佳.试论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J].才智,2020(30):47-48.

[2]戚世艳.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健美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探究[J].体育风尚,2020(01):287.

审美情趣范文篇8

在文章的结尾她写道:“每当我放学回家,小花猫总是扑到我怀里,和我亲热一番才肯去玩耍。小花猫和我亲密无间,为什么有的同学不能和和美美的在一起玩,一起学习呢?”这体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思索,写出了极具个性的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通过自然事物的审美因素的发掘培养审美情趣的结果。其二,引导学生提炼社会生活的审美因素。社会生活的审美因素包括人物形象与人文景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包括心灵美、形体美、语言美、服饰美和人情美等。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辩证统一成一个整体,但在现实中,二者往往不对称,所以应侧重于人物的性格、思想等内在品质。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关于写人的习作训练是很多的,常见有《我最喜爱的一个人》《我的老师》《我的偶像》等。在指导写作时,要引导学生突出人物的独特性,选取恰当的事例来表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及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塑造,将人物的外在特征与内在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文景观包括建筑物、雕塑、工艺品等,这些是人们经过实用的、美的法则来创造完成的,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常见的训练有参观游览、描摹状物等,在指导时要学生抓住其外形特点、用途来写,表达自己深刻的审美感受。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因素进行提炼,是通过激发学生对崇高人格和人类文明的赞美与敬仰,来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其三,引导学生借鉴文学艺术的审美因素。文学艺术美与现实生活美相比较,更具有典型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文学艺术美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借鉴文学艺术的审美因素,主要是特指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课文及其他名家名篇,借鉴模仿其写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其审美能力。比如在指导和讲评时,可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名著或精品中精湛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艺术以及灵活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技巧等。像对“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的分析,引发学生对精确用词的修辞美的兴趣;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的异曲同工之妙;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分析,感知诗人悠闲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指导学生对《岳阳楼记》一文严谨的结构的探究,促进学生对文章结构审美旨趣的探索;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通过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感知经典著作中众多典型人物,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塑造人物的方法。借鉴文学艺术的审美因素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初中生习作水平的一条捷径。此外,作文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适当暴露现实生活的一些丑陋、阴暗、不合理的现象,通过反映丑来揭示对美的理想的追求。现实生活并非十全十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艺术创作,抨击丑陋的现象和丑恶的人,化丑为美,从这方面挖掘与提炼审美因素落实作文教学审美教育,具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扣紧时代脉搏,揭露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不文明行为、扰乱社会秩序、不正之风等现象,以及抨击制造祖国分裂的反动台“独”与反华势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的生存环境、充满正气的社会环境、祖国早日统一等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由此可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发现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审美因素挖掘与提炼的探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能力,学会创造美,有助于提高初中生习作水平,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但这并非是一蹴而就、三朝两夕的短期效应,需要我们在平常作文教学中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增强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逐渐成为一个会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洪燕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0(11):119-119.

[3]马永军.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襄樊学院学报,2009(7):76-80.

[4]丁春燕.追求语文教学的审美艺术[J].科技信息,2006(7):165-165.

[5]夏玲.人物审美提升文学艺术教育和谐美的境界[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1):39-41.

审美情趣范文篇9

日本传统发式的形式变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先,古代女子的发髻只简单地束于头顶,奈良时代(8世纪)因吸收汉文化也梳高髻、插发饰。其后是平安时代(9世纪-12世纪),即“国风时代”,日本完成汉文化向和文化的过渡,应合民族文化中原始神道的朴素、真实的审美观,贵族女子自然地垂下长发,摒弃任何装饰,显示出高格调的美感。在民间,妇女用简单的线绳将长发结束成各种低垂的样式并一直保持到室町幕府时期。其三是桃山时代至江户初期(16世纪末-17世纪),因商品经济和都市文化的兴起,出现了高而利落、男子气的发髻,改变了垂发的清幽格调,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青春爽利的新风格。第四阶段是江户中期至后期(17世纪末-19世纪),在现世主义、享乐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大众娱乐形式“歌舞伎”的风行与青楼市井人物的标新立异,推动了发式的不断翻新,其上的装饰品也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称为“日本发”的复杂华美的传统发型。公务员之家

可见,日本传统发饰品是近世江户时代的产物,其历史不算久远。发型共分成四个部分,前额中间隆起的一份称“前发”,面庞两颊打开的部分称“鬓”,发在头上盘卷的部分叫“”,后颈部分叫“”。发饰品主要分栉、笄、簪、布四种,装饰部位各不相同。“栉”就是发梳,一般插于前发和之间。“笄”是一种两边对称的长条形发插物,可以同栉配对,有扁、方和圆头棒槌型(中文的笄与簪同义),通常插在“栉”的后面,和“布”一起用于固定的造型。“布”由宽窄不同的布条结束而成,颜色以红、白居多。“簪”的材料多为金银和龟甲,有一足、两足(中文名钗)和多足,头上为耳挖,足和耳挖之间有一个略宽的平面称为“镜”,是主要的装饰部位。“簪”的品种很多,通常装饰鬓的两侧或者鬓的后方。

日本发饰品的原材料不算丰富,但盛产木、金、银。由于是海岛国家,除了贵重的龟甲、珊瑚,还常用螺钿、水晶、贝、珍珠。其它用来点缀的还有象牙、琥珀、玉、翡翠、绢、铁、玻璃,甚至还有瓷。工艺有打磨、漆绘、漆雕、描金、透雕、镶嵌、浮雕、切雕等。

就日本发饰品的审美情趣来说,虽然在传统文化中,“物哀”、“幽玄”和“闲寂”占据了审美精神的主体,在艺术追求上大多表现出简素、纤细、冷澈、淡泊的意境。但江户的“日本发”却与此相反,它的夸张与装饰所代表的却是另一种奢华、精美、浓烈、世俗的感官情趣享受。一方面,这与当时日本的主情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即从神道精神的“真实”出发,以自然的本能欲求为美,使满足纯粹的官能美成为一种合情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与武家文化金碧重彩、明丽绚烂的装饰风格相吻合,反映了庶民日常生活中现世享乐的情态和欲望。不过分析这些精美的器物,又发现在许多方面遵循了自然、洗练的传统审美,并不是一味地热闹繁杂。综合来看,日本传统发饰品的审美情趣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澄”、“寂”、“艳”、“赈”。

“澄”,就是清澈、通透、明净。古代日本人以纯洁、清明代表美的理想,如热爱“雪、月、花”圣洁的白。同时,崇尚自然的真实,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如伊势神宫以木、苇、茅草作材料,无色无装饰,追求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千利休的“空寂茶”则是在至简至素中达到纯一无杂、和敬清寂的理想境界。

“寂”是日本审美的中心。它代表了从自然风物中领悟到的美与情感:静寂、闲适、悠远、冷逸和感伤,流露出余情缭绕的风雅情调。日本发饰品的表现题材大多为自然景物或者日常生活,既有雪、月、花、木、草、雀、鱼、虫、流水、云霞、竹林及四季之景,又有甲虫、豆芽、藤瓜、鱼篓、竹笼、葫芦、团扇等田园情趣。仅此还不足,还要以动物与物的对比来拟示自然界的动静和谐。“艳”,是艳丽、艳色,指带有光泽的美,漂亮、光彩的感觉。这是大量使用了描金、漆绘和螺钿而使色彩变化强烈的效果。此种风格源于日本古老卓越的装饰技艺——漆艺。自桃山时代以来,迎合武家和富商口味、与空寂的“禅文化”相对的“黄金文化”盛行,在服饰器物上也追求奢华精致,木制的发饰品非常适合用精美的漆艺来装饰,特别是栉和笄。公务员之家

审美情趣范文篇10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定评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现有如下建议:

一、渗透知识认识差,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知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有待开发和汲龋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象征着繁荣和昌盛,郁达夫《故都的秋》却漫幽静淡雅于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肃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

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诵读,感受美。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好,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触发情感,热爱美。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氨、“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在讲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救人的场面,讲授《路标》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五烈士牺牲的悲壮时等,教师都可以通过剖析词句,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引发学生昂奋动情,自觉地树立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样,学生也会为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之美,天山景物的壮丽之美,南国风光的旖旎之美而心驰神往,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