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37:17

审美培训

审美培训范文篇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二、培养审美感知力

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别生活中各种音乐现象的美与丑,体验音乐享受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的同时,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在头脑中产生美的音乐形象。这样,学生演奏古筝的过程就成为一种直接表现美、创造美的形式,而不仅仅只是演奏技能的简单重复。

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结合典型的乐曲,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去感觉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作用。如在表现激动、热烈的情绪时,往往力度加强;在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则力度减弱。快节奏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慢节奏表现出抒情、忧伤的气氛。

笔者在教授学生《战台风》这一古筝曲时,向学生讲述古筝曲第一部分节奏快速强烈,曲调热情洋溢,表现了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强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第三部分用筝模拟呼啸的台风滚滚而来,描绘工人与台风的博斗,激昂向上,隐含着必胜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扬的旋律,抒发工人胜利的豪情。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通过笔者的一边讲述一边示范,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英勇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学生在演练这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激情澎湃,仿佛自己就是正在与台风搏斗的勇士一般。

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任何一种单一的要素都不可能形成音乐。同时,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明确地体会、理解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古筝教师坚持把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儿童古筝教学之中。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不管是创作音乐还是感知音乐,音乐想象力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古筝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音乐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写的是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在教授该曲时,应当把这种境界讲出来,让学生们去体会,去想象。但是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贫乏,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较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会受到影响。而网络资源的介入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了基础。

审美培训范文篇2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一直是将传授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内容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当今的新课改所推崇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是完全跟着教学大纲的思路走,尤其是对于美术鉴赏课,多数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一些画家的作品进行笼统性地介绍,对于画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象征寓意教师很少对其进行介绍及引导学生对其分析评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和敢于评判对象的能力,阻止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来讲,要想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上去,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思想、更新观念,顺应新课改的思想路线方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自主地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

同时,作为教师要在学生对作品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切实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让学生从优美的作品意境中,探知美、领略美、享受美、感悟美。这样,学生审美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死板硬套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完全将自己当作是课堂上的主导者,不给学生任何的机会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赏析中,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将会一无所知,更不要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对美学的修养,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及方式要做精心的筛选与安排,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可将精心设计好的美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平台带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美术作品展示下去认知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以作品创作背景带动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对于美术鉴赏课,学生都有一个对艺术认知与理解的过程,当把一幅作品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第一感觉是作品画的像就是好的作品,画的不像的作品学生就不会去对它进行赏析。基于这些认知的反差,学生逐渐地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将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有了这些认知的反差学生才会明白艺术的真正内涵,明白什么是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不同风格与不同寓意的艺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介绍,同时要注意将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无极限的,是不受时代的束缚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史上是不同观念并存的局面,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其不再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停留在一种框死的思维定式中。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赏析的过程中探析画家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和追求大自然和谐之美的情愫。

审美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导游服务旅游审美活动

导游员的服务在旅游过程中,是因其所处地位而产生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而进行的。

一、塑造美的形象,展示文明风采,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1.注重形体服饰、发型化妆,给旅游者以美的形象

导游员应具有健美的形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形体美不仅是艺术家所珍视的表现媒体,也是旅游者热衷的审美对象。导游员外在的形体美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具有形体美的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一亮相,常常就能吸引住游客,并游客使与之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将旅游者导入初级的审美判断。

服饰美也是外在形象美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审美情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体美的不足。导游员的着装,要讲究色彩、式样与形体、性别和年龄、季节的互补同构性,以及入时、雅致、端庄、整洁、方便适用等综合性。导游员的服饰,在增强自身形象美的同时,要避免与客人争强争艳。从色彩的选择上,导游员的服装应以醒目的暖色调为主,因为这些色彩的波长更适合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为旅游者起到“寻索”和“向导”的作用。

发饰与化妆同样是外在形象美的组成要素。导游人员的发型总体要求是个性化并符合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导游员对自己的发型,要根据自身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及年龄等特点来精心设计修剪,使其能反映出个人的特点和情趣,取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2.注意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给旅游者以美的示范

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的体现,尽管形体美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如果缺少内在美的支持,其美感是暂时的。行为美或称风度美,既是一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产物,又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教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它常常是通过人的站姿、步态、坐态等多方面可视因素展现出来的。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在与旅游者交往和为客人服务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走坐卧和言谈举止,坚决杜绝粗话和脏话,并要举止文雅。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应采用两脚叉开,腰板自然挺直的正确站姿,而且要表情自然微笑,手势柔缓流畅。

3.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给旅游者以美的感召

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现,也是人的形象美中深层次的美。心灵美核心是真与善。导游员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什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又恰恰蕴含着伟大。导游员在为游客服务必须以真诚与善良来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给客人以美的感召,充分的体现出心灵美。

如果导游员有了健美靓丽的形体、文明优雅的行为和真诚善良的心灵,自然会为旅游者塑造出导游员是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的展示,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为导游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各类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帮助游客体验景观的美学价值

1.广泛学习,知识丰富、准确

例如旅游名城承德,它的旅游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和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人文景观中,又有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要做好承德的导游工作,导游员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至少要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还须掌握园林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在山庄游览时,要结合具体的景物,将中国古典园林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等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加以传递。

2.反复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俗语云:江山无限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员有了较为渊博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要准确的为旅游者传递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导游员还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自己的导游语言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语言表达准确。达:指语言表达流畅。雅:指语言表达优美,即生动形象。其中信是前提,达是标准,雅是格调。同样是用有声语言传达旅游审美信息,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但对审美信息传达的效果好,而且听众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3.刻苦钻研,手法灵活、多样

为准确传递审美信息,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导游员在导游服务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导游手法。导游员为游客服务,如果讲解呆板,手法千篇一律,流于一般介绍,旅游者是很难感受到景观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甚至会把本来很美的景观,经蹩脚的讲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损害了景观本身的美学价值。因此,导游员要深入钻研,掌握各种导游手法,在实际导游服务中,注意观察游客的表情与心理,因团,因人,因景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讲解服务,为旅游者准确的传达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有效

地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

三、研究景观特点,把握审美特性,构筑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桥梁

1.控制旅游者的观赏节奏

观赏节奏由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旅程的节奏,二是指在一个景区景点中的游览节奏。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要把握旅宜速,游宜缓的原则,引导旅游者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张弛急缓。在动态观赏时,要通过旅游速度、节奏的变化引导旅游者对动态景观步移景异的审美感受。在旅途中遇到经典观照物时一定要让旅游者息心驻足,认真品味,凝神观照,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2.选择恰当的观赏时机

选择导游员带游客在山庄游览时,如遇下雨,在雨中能引领游客登临烟雨楼的青莲岛,则会观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细雨蒙蒙,水天一色,湖山尽洗,雨雾如烟的美景。此时导游员再顺势为游客讲解干隆皇帝“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芰荷芬。”的诗句,旅游者会顿感烟雨楼的美学意境,更会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公务员之家

四、导游员的素质还需有待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游客在审美活动中的需要

审美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导游服务旅游审美活动

导游员的服务在旅游过程中,是因其所处地位而产生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而进行的。

一、塑造美的形象,展示文明风采,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1.注重形体服饰、发型化妆,给旅游者以美的形象

导游员应具有健美的形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形体美不仅是艺术家所珍视的表现媒体,也是旅游者热衷的审美对象。导游员外在的形体美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具有形体美的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一亮相,常常就能吸引住游客,并游客使与之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将旅游者导入初级的审美判断。

服饰美也是外在形象美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审美情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体美的不足。导游员的着装,要讲究色彩、式样与形体、性别和年龄、季节的互补同构性,以及入时、雅致、端庄、整洁、方便适用等综合性。导游员的服饰,在增强自身形象美的同时,要避免与客人争强争艳。从色彩的选择上,导游员的服装应以醒目的暖色调为主,因为这些色彩的波长更适合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为旅游者起到“寻索”和“向导”的作用。

发饰与化妆同样是外在形象美的组成要素。导游人员的发型总体要求是个性化并符合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导游员对自己的发型,要根据自身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及年龄等特点来精心设计修剪,使其能反映出个人的特点和情趣,取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2.注意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给旅游者以美的示范

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的体现,尽管形体美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如果缺少内在美的支持,其美感是暂时的。行为美或称风度美,既是一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产物,又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教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它常常是通过人的站姿、步态、坐态等多方面可视因素展现出来的。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在与旅游者交往和为客人服务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走坐卧和言谈举止,坚决杜绝粗话和脏话,并要举止文雅。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应采用两脚叉开,腰板自然挺直的正确站姿,而且要表情自然微笑,手势柔缓流畅。

3.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给旅游者以美的感召

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现,也是人的形象美中深层次的美。心灵美核心是真与善。导游员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什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又恰恰蕴含着伟大。导游员在为游客服务必须以真诚与善良来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给客人以美的感召,充分的体现出心灵美。

如果导游员有了健美靓丽的形体、文明优雅的行为和真诚善良的心灵,自然会为旅游者塑造出导游员是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的展示,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为导游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各类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帮助游客体验景观的美学价值

1.广泛学习,知识丰富、准确

例如旅游名城承德,它的旅游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和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人文景观中,又有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要做好承德的导游工作,导游员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至少要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还须掌握园林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在山庄游览时,要结合具体的景物,将中国古典园林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等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加以传递。

2.反复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俗语云:江山无限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员有了较为渊博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要准确的为旅游者传递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导游员还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自己的导游语言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语言表达准确。达:指语言表达流畅。雅:指语言表达优美,即生动形象。其中信是前提,达是标准,雅是格调。同样是用有声语言传达旅游审美信息,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但对审美信息传达的效果好,而且听众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3.刻苦钻研,手法灵活、多样

为准确传递审美信息,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导游员在导游服务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导游手法。导游员为游客服务,如果讲解呆板,手法千篇一律,流于一般介绍,旅游者是很难感受到景观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甚至会把本来很美的景观,经蹩脚的讲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损害了景观本身的美学价值。因此,导游员要深入钻研,掌握各种导游手法,在实际导游服务中,注意观察游客的表情与心理,因团,因人,因景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讲解服务,为旅游者准确的传达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有效地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

三、研究景观特点,把握审美特性,构筑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桥梁

1.控制旅游者的观赏节奏

观赏节奏由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旅程的节奏,二是指在一个景区景点中的游览节奏。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要把握旅宜速,游宜缓的原则,引导旅游者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张弛急缓。在动态观赏时,要通过旅游速度、节奏的变化引导旅游者对动态景观步移景异的审美感受。在旅途中遇到经典观照物时一定要让旅游者息心驻足,认真品味,凝神观照,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2.选择恰当的观赏时机

选择导游员带游客在山庄游览时,如遇下雨,在雨中能引领游客登临烟雨楼的青莲岛,则会观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细雨蒙蒙,水天一色,湖山尽洗,雨雾如烟的美景。此时导游员再顺势为游客讲解干隆皇帝“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芰荷芬。”的诗句,旅游者会顿感烟雨楼的美学意境,更会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导游员的素质还需有待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游客在审美活动中的需要

审美培训范文篇5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深化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有的传统片面的音乐教学的思想。各高等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基础,而进一步对音乐教育的审美理解是对音乐的深化。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者产生认同与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深入音乐,随着每一个音符而动,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自然会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理解到音乐的内涵,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要亲身参与实践,即表演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习俗和人生经历,对于同一音乐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技巧培训,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而不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

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领人,所以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拥有较强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享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音乐鉴赏过程中领悟音乐的真谛,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以及时更新自己的音乐审美知识储备,与最新的音乐审美接轨。同时,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审美教育。

四、结语

审美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养;高校;美育工作;研究与实践

2020年全国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将美育纳入学校的评估和考核体系中。高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对培养技术型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为了培养专业化人才,美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模块之一。利用美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高校最常用的教育形式。

1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美育是指融合了美学原则的各种学科教学,而狭义上的美育则是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的艺术教育,这些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1]。世界上最早提出“美育”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但其实“美育”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最早在中国古代西周社会便出现了“制礼作乐”,这其中既包括伦理规范,也包括诗歌、舞蹈等艺术内容,同样也涵盖了国家法律。之后孔子将教育从其他形式中提了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形式,而六艺实际上是古代早期的美育课程。我国最早给美育下定义的人是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中详细定义了美育的概念。他认为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展开的教育,主要是为了陶冶情操[2]。但蔡元培为美育下的定义,并未真正将美育和美学教育分隔开来,甚至随着发展,一部分人将美育归为德育中的一种。这种认识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美育是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一种独特方式,而且美育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1.1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德育和美育之间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处于同一层次,是教育的不同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墨子的两个主张,即“尽善尽美”与“务善则美”,都体现了美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虽然美育和德育是同一层次教育的不同方面,但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论开展哪方面教育,都能带动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

1.2美育并不是一种单独的艺术教育

当前很多人对美育的认识过于狭隘,认为美育仅仅是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教育,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美育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更多的是对学生意识层面上的一种要求。另外,美育的开展必然伴随着情感教育[3]。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共同点为“感性”,而情感教育也是美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1.3审美、立美、创美是美育的3个核心内容

美育应用到学生主体中,即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事物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对学生展开由内到外、由心理到身体的全方位塑造,将学生打造成“美”的个体,这是美育中的立美。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将之合理运用到创新过程中,实现美的创造。因此美育也是一种创美教育。

2高校美育工作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其实包括很多内容,例如职业思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那么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高校的美育工作有何关系?

2.1美育和职业思想的关系

职业思想不仅代表着学生对职业的基本看法,同样也代表着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思想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进入行业后,在工作过程中面对困难和克服阻碍时所产生的精神动力[4]。这一动力会对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选择产生导向作用,由此可见,职业思想是一种价值非常大的思想形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详细阐述了由低到高的5种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们追求职业、热爱职业是为了实现个人需求,人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在这个情感中,人们所热爱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职业所产生的价值。而美育对于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的内在价值,提高职业追求动力非常有效。美育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形式,它包含着许多内容,健全情感便是美育的一项重要职责。有情感作为支持,学生更容易形成完整的职业思想,同样,美育也能不断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感,使之形成真正独立完整的人格,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2.2美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学生的一切行为。职业道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底线和道德标准[5]。与完整、明确的条例相比,职业道德更倾向于是影响人的一种内在因素,这种内在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所有外部行动。职业道德同样也是学生所有职业行动的心理驱动力。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内容将会直接影响职业行动的效率。由于职业道德是一种心理驱动力,所以它同样也是所有职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道德主体所采取的这一系列行动都是实现精神需求的方式。此职业道德对道德主体来说,既是一种社会性需求,也是一种发展性需求。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越高,与职业道德有关的一系列行为动力会越强。除此之外,职业道德同样也是学生价值和需求的一种内在体现。在美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及审美创造能力都会不断提升,在此期间学生对事物美与善、真与假、好与恶的感知力会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学生会对个人有更强的认同感,并将职业道德融入职业活动中,真正实现内在的价值追求[6]。

2.3美育和职业能力的关系

职业能力指的是学生进入行业后必备的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实现,学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各种美育理念。学生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美育会在其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美育的这种推动性会让学生的职业技能获得质的飞跃。与单纯的理论学习不同,学生在接受美育时要充分调动身体中的各个感官,通过感官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运用空间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定位能力等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快速掌握职业技能的要点与要领。在进行实践技术操作之前,学生能在脑海中快速还原课堂中讲述的技术操作流程,从而提高实践动作的准确性、流畅性,真正将职业技能化为己有[7]。除此之外,学生若想充分掌握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内容,还要发自内心地喜爱与热爱职业,也就是调动内在驱动力。那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充分地投入职业技能体验中,并将学习效果最大化,就需要依靠学生的各类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传达来的信息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兴趣。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立美和创美能力,这也就代表着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感官的敏锐性,而高度的感官敏锐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内在驱动力。

3利用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3.1营造美育环境,提高美育效率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美育工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美育教学工作应贯彻政府提出的有关美育政策及美育工作指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做好育人的领头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教学任务,并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开展新时代高校的美育工作,提高美育工作与学生特点、教学大纲的契合度[8]。对高校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美育意识和学科融合理念,认识到美育工作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为了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利用好美育的理论知识,建设美育课堂,优化美育课堂教学环境,设计好美育的所有环节。除了关注课堂氛围,教师还要将学科与美育进行有机融合,在校园中积极开展与美育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加强美誉和德智体美劳这几种教育学科的融合,挖掘各学科中存在的艺术美、语言美、礼仪美、心灵美等美育精神和审美特质。教师要通过融合实现各科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结合发展,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例如定期开展艺术活动,利用社团带动学生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种各样的活动类型,例如音乐会、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科技竞赛等。

3.2迎合社会发展,创新美育形式

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用型人才。美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要跟随市场需求及社会形势转变教学形式,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才能更符合市场需求。为了提高美育的多样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着手[9]。首先,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转变成既具备审美品质又具备审美价值的对象,然后利用美育理论,将生活中常见的美的形式融入其中,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其次,教师要尽可能丰富美育形式。美育形式的创新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美育内容。最后,为了提高美育的深度,教师可以利用隐性课堂教学模式开创既培养学生审美,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艺术性课堂。隐性课堂更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间接教育,即利用包括文化、历史、民俗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以及以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为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能在无意间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也更加深刻。随着新兴网络的出现,高校可以将美育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从这两方面着手,有利于扩大美育的传播范围,提高美育的传播效果。

3.3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美育的规范性

建立完善的美育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非常有效[10]。此外,这种评价体系还有利于对学生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机制还能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测评依据,提高职业素养测评结果的准确度。

4结语

审美培训范文篇7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深化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有的传统片面的音乐教学的思想。各高等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基础,而进一步对音乐教育的审美理解是对音乐的深化。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者产生认同与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深入音乐,随着每一个音符而动,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自然会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理解到音乐的内涵,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要亲身参与实践,即表演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习俗和人生经历,对于同一音乐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技巧培训,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而不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领人,所以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拥有较强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享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音乐鉴赏过程中领悟音乐的真谛,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以及时更新自己的音乐审美知识储备,与最新的音乐审美接轨。同时,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审美教育。

四、结语

审美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交互设计;儿童审美心理

由于中国一批“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艺术教育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新中产”将艺术素养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点,收入越高的群体对子女的投入越多,而陪伴时间却越少。因此过分依赖于线下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对艺术的多元化需求,互联网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事、物之间的交互方式变得更加多元,这些都为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出现创造条件。家长和孩子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进行学习。因此,给儿童使用的美术教育类APP中的交互设计就变得尤其重要。

一、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一个艺术学习机构来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而由于艺术培训行业从业商家多造成行业运行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用户在选择时处于信息薄弱的一方。据统计,中国2至12岁的儿童人数目前已经超过2.2亿。2~12岁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600亿元,2~12岁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600亿元,在愿意为儿童艺术素养培育投入资金的家庭中,超过50%的家庭平均每年支付2000-5000元,不到10%的家庭支付超过8000元,支付小于2000元的家庭占比小于20%,平均每年支付学费在2000-5000元区间的群体最多。少儿艺术教育的竞争市场内,美术是第二大细分市场。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各种儿童美术培训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源和影响力,会在线上线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宣传,这些层出不穷的广告对家长们的选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校外艺术教育机构、老师和产品内容的无从选择、无法信任,已经成为用户们的一个集体痛点。(二)产品现状。通过在苹果应用商店中搜索发现,美术类APP大致可分为工具类,如:素描大师、Sketches等;教学类:宝贝计画、美院帮等;娱乐社交类:童画秀秀、艺术狗、美术宝等。工具类主要实现在移动端上进行绘画创作等需要,教学类主要提供线上教学的功能,满足线下受时间地点制约的痛点,例如宝贝计画以视频教学和直播授课为主,娱乐社交主要以社群的形式提供用户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主要的儿童美术教育APP——宝贝计画、童画秀秀,则提供了线上教学视频以及用户沟通的平台。然而在线上学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家长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接送孩子去兴趣班的路上,同时充分利用孩子课余零碎的时间通过观看线上的视频课程和直播课程来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年龄较少,经常观看电子屏幕影响孩子视力等健康,以及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虽然可以寓教于乐,但同时也容易沉迷互联网,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威胁。由此可以发现,相较于庞大的儿童艺术教育市场,线上的儿童艺术教育产品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存在线上线下不联动,各种产品同质化严重却内容质量不高,缺乏对儿童自身审美发展规律的研究,价格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线上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儿童(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为18周岁以下)作为一个普遍又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婴儿知觉期(0~2岁)、符号认知阶段(2~7岁)、写实高峰阶段(7~9岁)、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9~13岁)、审美参与危机阶段(13岁以上)。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可以对后续进行交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婴儿知觉期(0~2岁)。这个阶段儿童还无法与艺术或说是艺术品产生关联,主要还是靠本能中的知觉能力去分辨周围的人和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但同时一些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偏爱,这种现象对之后的审美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此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应更注重向家长传递正确的美育方式,简化家长与APP之间的交互行为,增加与儿童的互动,以情景等方式让儿童产生比较强烈的感知。(二)符号认知阶段(2~7岁)。从这个阶段开始,儿童可以慢慢掌握多种符号意义,如图像,手势,声音,数字,形式和语言,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但由于年龄较低,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儿童很难掌握艺术品的整体特征。于是家长开始带儿童参加一些艺术培训来进行艺术启蒙,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一周一次的课程难以满足审美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要求,上课结束后,短时获得的审美能力也将很快下降或消失。此时家长可以通过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来辅助现在的学习成果,其设计应以美术欣赏为主,来培养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等。(三)写实高峰阶段(7~9岁)。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开始独立思考并希望尝试创造。由于绘画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不够,掌握程度不高,所以描绘的事物常常与所看到的事物偏差较大。这个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可以以教学为主,通过设计与此阶段儿童审美认知相匹配的课程,如涂鸦、黏土等创意课程来进一步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开拓儿童的视野。(四)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9~13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启发,开始渴望以更多的表现形式来创造,即使是针对同一事物也希望用不同的色彩来描绘,渴望打破原有的认识和规则。临摹绘画开始注意到到线条的粗细变化、色彩色调、构图、黑白灰关系和透视等因素,可以通过更专业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来加强训练,如以素描、色彩等课程为主,不同的课程体系满足儿童不同的绘画需求。(五)审美参与危机阶段(13岁以上)。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完全成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逻辑推理能力,向外的社交意愿也明显加强,更希望能与他人通过绘画来建立联系。内容+社交形式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系统地帮助儿童提高绘画技能,同时儿童通过分享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策略

基于儿童审美心理,针对家长和儿童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半开放式访谈的方法,并结合APP交互设计范式的四个层面提出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策略。(一)更具针对性的功能设计。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审美认知水平的发展状况不同,在功能设计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对一位6岁儿童家长和一位10岁儿童家长的的调研中发现,虽然这两位家长都重视儿童的美学启蒙,但行为却截然不同。6岁儿童家长主要陪伴孩子一起绘制涂鸦、做手工以及阅读有声绘本,而10岁儿童家长则让孩子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技能。这说明,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功能设计需根据儿童审美认知发展的阶段进行分龄,做到有针对性、有重点。同时,相同年龄段的儿童也会因为家庭影响的因素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调研中两位同样是8岁儿童的家长,同样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但家庭收入差距较大,于是造成前者的主要用户行为有:①只要孩子喜欢绘画,会在试听后送孩子去口碑好的培训班;②在空余时间会带孩子看全球各地的美术展,并关注美学相关公众号;③会让孩子参加多种培训班(英语班、主持人班、游泳班等)。后者的主要用户行为有:①找朋友咨询多家机构,并比较他们的性价比;②在空余时间带孩子看免费的画展;③会买书让孩子临摹,在孩子不会画,自己也无法指导的情况下,会带孩子去培训机构(以中小机构为主)。所以在进行功能设计也要结合用户场景进行充分考虑,着重解决核心用户的痛点。(二)更“扁平化”的结构设计。窄而浅的信息架构更利于儿童理解,即使大部分儿童从7岁开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但理解复杂事物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外部的辅助。APP设计中的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保持简单,因此可以采用扁平化的信息架构方式来降低儿童和家长的学习成本,从而增加易用性。所以,从信息层级上来说,最合适的区间在1到3个层级之间,超过3个层级以上便会造成儿童理解困难等问题。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根据儿童各个阶段的特点,才能设计出能最快速有效抵达儿童头脑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黄铅笔》,产品定位为“将科技美育带回家”,功能聚焦,信息层级在3层以内,如图1所示,简单的信息架构大大降低了儿童的学习成本,让儿童可以更快理解和使用。(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设计。伴随儿童审美认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生理也在不断发展,灵活的肢体运动为交互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儿童可以通过手、脑、眼的协调配合来与周围事物产生交互。相关研究表明,儿童从两岁起肢体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动作,到六岁左右便可以完成相对复杂的动作了,因此,各种电子设备触控屏幕常用的交互手势,如点击、双击、缩小、放大、长按、滑动、拖拽、等动作都可以轻松实现。但由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复杂的交互方式会带来儿童操作的困扰,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失去玩的兴趣。所以交互手势应尽可能精简,操作要简单,在操作完成时,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反馈需避免打扰到儿童当前的操作,以非模态提示为主,同时可以增加语音交互,给予更多的鼓励式反馈,增加儿童使用过程中的成就感。图2是由网趣宝贝出品的《宝宝早教美术训练APP》,主要功能是让儿童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主要与屏幕交互的方式为单击,得到的反馈信息和提示信息为语音交互,交互方式简单,避免了交互过载的情况。在儿童填色模块中,填入正确的颜色语音提示为“真不错”、“真棒”等,填入错误的颜色则语音提示“再试试吧”、“不对哦,再试试”等,作为自然交互方式之一的语音交互的方式与当前儿童的操作及心理配合,让儿童的操作更流畅、更有沉浸感,同时,带有鼓励语气的提示音也增加了儿童的成就感,让儿童更有继续学习的冲动,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四)更情感化的界面设计。根据儿童审美认知心理发展的阶段,即使高年龄段的儿童已经有逻辑推理能力,但儿童的逻辑思维与成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在设计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时,更要采用共情和移情的方法,充分考虑儿童的情感因素。从布局上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从色彩上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审美偏好;从图形上可以更贴近生活增加沉浸感;从文字上更趣味化,避免说教式文案,增加角色带入感。例如《在家画画APP》,界面设计的整体风格比较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心理,采用给人活泼生动的黄色为主色调,可以给儿童愉悦的心理暗示,瞬间抓住眼球,如图3。对于课程封面设计也别有用心,采用儿童插画的形式,减轻课程给儿童带来的负担感,通过鲜明形象的插画来吸引儿童点击观看。情感化的界面设计可以说是儿童美术教育类APP设计中点睛之笔,界面与用户直接接触,符合儿童审美情绪的界面设计将极大提高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突破。由于美术教育APP发展时间还较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很多APP在结构和功能上还趋向于单一,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正因如此,为我们带了很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策略,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浩,张言林,周婷婷,向梦飘.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20:113-117.

[2]王馨,王峰.反思层面的儿童教育类App情感化设计研究[J].装饰,2018,07:95-97

[3]黄瑞.基于沉浸理论的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8,10:177-181

[4]程冉,聂睿,蒋雯,桂元龙.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5):132-133.

[5]马小丽.基于ipad的学前儿童教育类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4

[6]耿珊.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现状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7]殷佳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互联网产品界面视觉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8]王雨彤.基于“互联网+”的儿童早教绘画产品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9]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审美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美育;审美化;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

2015年,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1]。改进美育教学,关键的着力点应首先在教学设计的改变上。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么没有审美性,要么没有逻辑性;(2)教师的教学设计随心所欲,不分学科、不分学习内容,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3)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薄弱;(4)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等。审美化教学是一种既追求教学形式具有审美性,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审美化教学,可以解决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内容衔接逻辑性不强,课堂教学气氛不和谐等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文献综述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学时间、方法、内容等方面作的总体规划设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内容的逻辑,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教学设计应该发挥的作用。审美化教学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都获得充分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操作模式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部分是有关教师教学设计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是否具有外在审美性和内在逻辑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搭建的桥梁下去深入的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来改善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教学设计和操作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审美化教学设计和审美化教学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剖析影响审美化教学设计和审美化教学操作的因素,找到解决的方案,让更多的教师喜欢用审美化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审美化教学。(二)研究工具。本研究根据审美化教学的要求参考审美化教学的评价维度表,设计了研究问卷,见表1。问卷分为两个维度,二级维度包括教案(教学活动与设计)、过程(教学活动与操作)、学习成果;三级维度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内容)、过程设计(形式)、评价设计、目标臻美、过程完美(内容)、过程完美(形式)、评价精美、价值观引导、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内容)、作业表现(形式)、价值观表现。(三)研究对象和过程。研究选取接受过审美化教学学习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执教教师在运用审美化教学时,美育专家和听课教师对其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学生作业成果进行评分的数据。研究共收回276份数据,其中专家100份,教师176份。收集数据之后,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教案设计、教学操作和学习成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一。通过对数据进行二级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到表2,由此可以看出:教案(教学与活动设计)与过程(教学与活动操作)显著相(r=0.497,p<0.01),教案(教学与互动设计)与学习成果显著相关(r=0.515,P<0.01),过程(教学与动操作)与学习成果极其显著相关(r=0.959,P<0.01)。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三个原因可能是:第一,在审美化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运用了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要领来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执教教师只有部分教学内容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设计来进行授课的。第二,在审美化教学中,执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按照审美化教学的标准来授课的,但是教学设计并不完全符合审美化教学的要求。第三,评价教师对审美化教学的不熟知,导致在评价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中评分是不符合审美化要求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审美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之间的关系,将专家和评价教师的数据重新在SPSS里面进行筛选,做相关分析,得到表3和表4。(二)研究结果二。由表3可以看出专家在教案(教学与活动设计)与过程(教学与活动操作)、教案(教学与互动设计)与学习成果、过程(教学与活动操作)与学习成果(r=0.957,P<0.01)的评分方面均显极其显著相关(r>0.6,P<0.01)。由表4可以看出评价教师在教案(教学与活动设计)与过程(教学与活动操作)的评分显著相关(r=0.369,P<0.01),教案(教学与互动设计)与学习成果的评分显著相关(r=0.414,P<0.01),过程(教学与活动操作)与学习成果的评分极其显著相关(r=0.925,P<0.01)。通过对总体的实验数据、专家的数据和评价教师的数据进行二级维度,教案设计和教学操作之间相关性的结果分析发现,对于相同的评价指标、对象、内容,专家和评价教师的评分却相差较大,导致表3和表4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再一次查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执教教师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操作是一致的,但和审美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第二,评价教师对审美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够熟悉。评价教师在给执教教师打分时,大部分是凭借以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审美化教学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操作。(三)结果分析。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其背后存在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执教教师对审美化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不高。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学习美育教学知识,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框架,在他们看来耗时耗力。其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教师缺乏美育、美学知识,也是导致美育培训效果受限的原因之一。目前美育课程的学习还不是每一个师范生的必修课。第三,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对艺术类教师的重视度还没有真正的提高,在职称评价方面,也更倾向于主科,如语文、数学等学科。而参加美育实验的课程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体育这三门学科上。(四)改进措施。为使学校美育工作做好,使每一位教师都乐于运用审美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真正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第一,实验学校领导应该大力支持美育培训工作。可适当的减轻参加美育实验改革教师的任务,使其有时间有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美育实验中来。第二,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验校领导、培训专家应多给予对授课教师的肯定,不可抱有一蹴而就的心理。其次,授课教师,应主动的加强对美育、美学知识的学习,逐渐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第三,教育部门应适当改变目前职称评价的指标,提高艺术类教师的教学信心,让他们积极地参加到美育实验改革中来。

五、结语

无论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审美化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教师用审美化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和教学变得轻松有趣,让师生都获得良好的体验,使教师爱上教学,学生喜欢学习。同时,审美化教学可以改变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方面的现状,并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和部分学生的厌学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23):6-11.

[2]刘艳新.谈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高等教育,1996(6):50-51.

审美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美育信息化;美育素养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1]

一、美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美育信息化是指教师在美育过程的顶层体系设计、校园文化提升、师资培训、教学平台建构、资源开发、教学活动实施环节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加速实现美育现代化的过程。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应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手段。[1]该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方面,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教师应重视美育工作,并使其渗透和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助推剂,以信息化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目前,美育信息化已成为美育领域研究的新领地,其研究呈现上升趋势。

二、美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趋势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信息化”“美育”为同时搜索的主题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12日),查询到中文文献共683篇,经过阅读,删选出自1985年5月21日至2020年12月25日的198篇关联性较强文献。对删选出的198篇文献在中国知网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1所示。从1985年至2000年,文献的发表量呈平稳态势。而从2000年至2020年,文献的发表量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且上升幅度相较于2000年之前整体较大。由此看出,在2000年以前,学者在美育信息化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太多的投入,此研究相对来说较冷门。在200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深入,以及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强化,美育研究也得到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2000年后,美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二)研究热点分析

如图2所示,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谱中,最突出的关键词是“信息技术”,被提及83次,与其关系密切的关键词有“发现美”“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技术课堂”“美育功能”“审美素养”“教学效果”“美育教育”等。这说明“信息技术”是学者在美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面,并与“美育教育”等研究点联系较强。同时,以上研究方面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美育信息化发展。笔者进一步挖掘分析文献资料,访谈相关教师、学生,得出了我国目前中小学校美育推进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教师日常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了解决美育发展问题的六大教研路径。

三、中小学美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力度不大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对培养学生审美思维十分重要。校园环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一所学校对美育的理解和诠释。然而,部分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风格单一,没有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缺乏体现当地独有人文、美化风格以及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的环境设计。[2]

(二)学校艺术教师资源缺乏

美育工作最迫切需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美育师资在数量上还有相当大的缺口,在质量上更有待提高。[3]经访谈部分教师及学生发现,一些学校的具有艺术背景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学校在招聘时放低门槛,进而导致艺术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在课程安排上,美术和音乐课程经常被主课教师随意占用或调换,这导致美育课程在课时和教学质量上得不到保障。

(三)学校优质美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我国中小学校对美育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足,普遍出现普及程度低、规模小的问题。虽然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在数量、质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一些教师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时,未能选择合适的资源使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同时,目前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小学美育信息化教学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仍距资源充盈、有效利用的目标较远。[4]

(四)各学科教学审美思维缺乏

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下,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最大,一些教师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上,较少关注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各科教师的关注点是知识点是否全面、教学流程是否合理,而课件的精美程度则较少受到关注。同时,一些学校及教师对美育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即唱歌、画画等。[5]

四、中小学美育发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的教研路径

(一)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信息化美育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于2020年止,初步形成中小学美育相互衔接、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课堂教学和课外互动相互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6]对此,加快推进边远地区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搭建全国性的数字资源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相匹配的数字教育资源,加强美育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刻不容缓。各地区应因地制宜,设计构建美育总体系。学校应积极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发展,使智慧课堂信息化教学平台成为教师教研工作的基础工具,并加强对美育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实现师资课程衔接的顶层设计。

(二)创设信息化环境,提升校园美育文化魅力

校园文化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既影响师生价值观念,又影响校园学习氛围。信息化校园环境可以提升校园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效率。首先,学校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学校应利用网络共享校园美育文化资源,创建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使个性校园文化与大众文化接轨。最后,学校应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美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色彩明艳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动画以及虚拟仿真画面,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感知校园美育文化的魅力。

(三)关注推进师资培训,突破传统美育方式

1.积极开展教师美育能力培训学校应从现有条件出发,关注各科教师的美育能力发展,并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审美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将优秀的专业教师整合,并联合其他各类学校构建校园美育网络课程或同步课堂,实现优质师资的校间无缝流动,以此解决美育师资欠缺问题。2.突破传统美育方式信息化手段可以优化美育的教学效果,有利于突破传统的美育传播方式。学校应从信息化视角寻找美育新方式,如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渗透美育,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3.探索对外合作,追求高品质美育学校应对美育网络资源进行审核、鉴别、取舍,让适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的、有实效的美育网络资源进入校园。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正推进着优质美育资源的共享与衔接,如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项目推出的“CAFAkids云课堂”包括一系列的线上课程和远程教学项目以及“艺术工坊直播live”“大师讲堂”“艺术之声”“云上美术馆”等网络教学单元,得到了社会、学生、家长的积极响应。[7]

(四)优化校园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校园美育数字资源库

学校应重视对已有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针对美育工作进行重点考虑和融合设计。例如:一方面,建设美育数字资源库,打通学习内容、美育素材与学科美育内容之间的壁垒,实现美育资源库随时调用、处处有用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加强美育评价环节的数字资源设计,为教师提供信息化的美育评价方案和考核资源,并通过过程性评价体现对学生的动态成长的关注。

(五)形成教研共同体,构建跨学科美育体系

美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美学的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将美育与各个学科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校际美育共同体,充分利用各校优质师资,以综合性美育为抓手,构建跨学科美育体系。第一,学校应从美育的通识层面对各科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学设计和课件提出美的设计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过程进行美的规范,将美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第二,学校应加大美育专业课程的实践力度,让学生切身感知身边事物。学校也可以尝试将各地的人文风俗、地方特色风景资源融合,如每周开设一节美育实践课程,让教师带着学生到外面进行观赏、学习。这样将美育与当地自然、人文风景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能拓宽美育的范围,让学生在欣赏家乡、生活的美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审美世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例如,泉州一中学将泉州的著名人文景观,如开元寺、清源山、关岳庙、洛阳桥等,制作成富有个性化的美育课程表,每学期安排2—3课时,每课时挑选一两处景区让学生描绘。如在“洛阳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先是通过视频、照片等不同形式进行审美体验,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写作等形式全方位了解景点的历史与现状,最后,学生用绘画形式描绘景点。[8]这样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学校美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提升了美育效果。

(六)探索信息技术助推家、校、社会三者合作

新时代的美育工作需要学校统筹整合社会资源,以家校共育的方式落实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随着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日益完善和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大部分校园都已经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公众号,以学校信息或与家长、社会沟通。学校应充分重视并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设计可行性美育合作项目,使学生受益。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