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17 15:21:34

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篇1

北京要建“世界城市”了,它凭什么去向人们宣示自己的“世界城市”特征?笔者认为,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中不应少了北京城市文化符号或者说符号北京建设。如果说城市是靠符号来记忆的,那么,城市文化符号恰是铭刻或唤醒城市精神记忆的窗口。正是北京城市文化符号或符号北京,能以最显豁和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呈现北京的“世界城市”风貌。

北京首先需要兴建一批能代表它的、面向当代世界的、开放的、东方都城精神品格的文化符号,诸如鸟巢、水立方等新兴文化符号。这些新兴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出北京的世界性或全球性,可以向世界展示北京的世界普遍性和开放性品格,从而成为北京的“世界城市”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项理所当然的重要内容。

光有这种全球性文化符号还不够。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从而北京城市文化符号必然也应具有全国性。天安门、五星红旗等曾经作为北京的最具全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去影响中国和世界。所以,继续建设具有全国性特征的北京城市文化符号,也是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世界城市”的鲜明特征在于它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普遍性,但这种世界普遍性中其实是内含了某种与地方性紧密相连的独特性的,即地方特异性或地缘性。因为,世界普遍性中必然包含有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接受或理解的民族独特性或地缘特异性。如果没有这一点,伦敦的大本钟和伦敦塔,纽约的华尔街和自由女神像,东京的樱花和动漫等,就无法具备“世界城市”所应具备的相互区分度和独特诱惑力。如此说来,老北京城市文化符号也必然应列入北京的“世界城市”文化符号建设之中,它们尤其能代表属于古都北京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品格。四合院、胡同、故宫、颐和园等,都可以向世界证实北京的“世界城市”中的地方性特征。

当北京紧随伦敦、纽约、东京等公认的“世界城市”之后,奋起直追地行走在“世界城市”路途上时,需要把属于北京的分别带有世界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特征的城市文化符号,完整地联系起来作通盘考虑,缺一不可。符号北京,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北京,是满溢古都地缘文化精神的符号北京;而“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符号北京,终究是指向世界的文化北京的,是满溢古都地缘文化精神而又具备世界普遍性或全球可理解性的符号北京。笔者希望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体系中,一定少不了符号北京或文化北京。

世界文化篇2

一个城市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再从小有名气到世界名城,都有其规律可循,那就是这样的城市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坐标,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主题文化贯穿其中。这个城市主题文化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文化的,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建筑的。城市只要拥有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主题文化,就有了一把打开世界名牌城市之门的金钥匙,就有了进入世界名牌城市的通行证。

从威尼斯用水征服了世界到鹿特丹用船承载起了欧洲;从夏威夷用波利尼西亚文化迷倒了世界游客到罗马建筑让世界为之震撼;从维也纳用音乐勾住了世界人民的魂到佛罗伦萨用绘画与雕塑让世界为之赞叹;从洛杉矶用电影梦幻倾倒了世界到巴黎用时装把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从拉斯维加斯用调动了世界兴奋的神经到里约热内卢用狂欢撩起了世界人们的激情;从沃尔夫斯堡的汽车真正成了世界的大众到日内瓦用会议把世界大事议定;从苏黎世用金融牵动着世界到海德堡用大学城吸引了全世界的青年;从达沃斯用论坛推动了世界经济到汉诺威用会展拉动了世界经济;从伯尔尼用钟表为世界制定时间到爱丁堡用文学感动世界;从摩纳哥用赛车、、邮票吸引世界眼球到洛桑的奥林匹克理念;从硅谷用创意成为新经济代表到毕尔巴鄂用一座建筑说明自己的身份……所有这些城市最终都是因为拥有古典城市主题文化才演变为世界名牌城市的。从这些世界名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城市没有城市主题文化,这个城市只能成为一个城市,而不能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城市。

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城市进入世界名牌城市提供了物质上和文化上的基础与保证。很多城市领导都认识到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人们对城市特色要求就越高,特色城市建设成了现代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追求,成了城市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特色城市建设,是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城市立志屹立于世界名牌城市之林的重大举措,是站在全球的角度以世界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城市越有特色就越有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从而也就越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竞争中打造城市品牌和率先赢得发展先机。然而,如何打造特色城市,我们的城市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因为特色城市建设的理论思想储备不足,经验不丰富、目标不清晰、架构不科学、路径不对称、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造成了我们的特色城市建设步伐缓慢,甚至走上了歧途。

世界文化篇3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世界文明 历史贡献

布罗岱尔提出:现代世界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任何所谓普遍有效的假设,诸如理性或进步、自由,都不足以成为历史的尺度。①本文试图在宏观历史视野中探讨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华夏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内,贯穿着整部世界文明史。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中国自身也在经历了衰落与磨难之后,终于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形成创造于跨文化或文明之际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中。笔者以世界的现代化为立足点,重整世界文明史中的中华文化遗产。

公元第一个一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类型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一个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公元第一个一千年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历史意义上几乎是无可置疑的。目前的问题是,在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这种贡献是否还在持续、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意义,或者只能作为现代性文化的“他者”出现。

唐宋中国五百年,不仅是中国文明自身历史的峰巅,也是同时代世界文明的峰巅。我们在器物、制度与思想三个层次上理解文化的概念。我们在跨文化的公共空间中清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化资源。发现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一千年形成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一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完成自身从相对衰落到由边缘而中心的复兴。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科·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②遗憾的是17世纪最博学的英国人培根对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的起源……模糊不清”,20世纪他的同胞李约瑟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中国科技史,证明那些伟大的发明都来自宋代中国。

宋元时代开始,中华文化的影响,开始超出东亚华夏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 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发现世界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中国。现实世界的旅行将商人、传教士等带到中国,是中西交通史上真正划时代的大事。文本世界中的旅行将中国形象带回欧洲,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大事。他们在中国形象中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不论其经济维面还是政治维面,都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向往。这是研究西方现代性文化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形象在改变着走出中世纪的欧洲人的观念,甚至诱发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最初的动机与灵感。马可·波罗那一代旅行家发现旧世界的最大意义是发现中国,而发现中国的最大意义是直接导致发现新大陆。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用亚当·斯密的话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件事。在这两件事中,有着中华文化形象的影响。马可·波罗时代的大旅行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使欧洲人意识到他们的家乡不但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是世界的一个偏僻的角落。世俗天堂在亚洲的东部,在富强的“大汗的国土”。哥伦布的远航的动机是寻找天堂般的大汗的国土,整个航程中他都期待着某天清晨在前方海面上出现汗八里或行在城里耀眼的金屋顶。西方人为了发现一片旧大陆,发现了新大陆;为了发现中国,他们发现了世界。蒙元世纪创造的契丹形象对西方乃至世界历史的创造性影响,在于它成为地理大发现最初的动机与灵感之一。

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在进一步理想化的同时,显示出更多的历史精神与道德色彩。门多萨神父的《大中华帝国志》第一次使中国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获得了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它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为此后两个世纪间欧洲的“中国崇拜”提供了一个知识与价值的起点。西方文化精神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内召唤与塑造的中国形象,都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动机。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已不再是一段刺激有趣的传奇故事,对于初入现代文明的欧洲,它将表现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动力,甚至开始扮演精英文化中的某种社会理想。

令人惊叹的中华文明为文艺复兴文化提供了一个自新与自我超越的楷模。中国形象进一步被理想化,它的文化象征意义越来越丰富,不仅表现了西方现代世俗精神、绝对君权,还开始具有某些政治宗教与道德哲学的启示。中国的司法制度、文官制度与考试制度、中国的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中国的宗教宽容、汉语的普世语言特征与中国人的勤劳,在迈入现代历史的西方文化中都表现为一种特有的、值得赞美与仿效的“中国价值”。大中华帝国的形象,是西方进入现代意识时那种好奇与开放精神的产物。在自尊的谦逊与进取的诚恳心态中,西方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楷模,遥远的中国又恰到好处地扮演了这一角色。欧洲将有可能在不同的文明层次上利用中国。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中国形象更加明晰、具体,从民间文化进入精英文化,并带有某些严肃的、激进的色彩。中国形象将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

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它将近五个世纪西方不断美化的中国形象推向高峰,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

“中国潮”既指一般意义上西方人对中国事物的热情,又特指艺术与生活中对所谓的“中国风格”的追慕与模仿。“中国潮”开始于1650年前后,结束于1750年前后。一个世纪间,“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孔夫子的道德哲学、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汉语的普世意义,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漆器,中国工艺的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与戏剧,一时都进入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感,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③

“中国潮”是那个时代西方人追逐的异国情调的一种表现,没有比中国更遥远的地方,也就没有比中国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人与物产、生活方式。“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与传教士。商人们贩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潮”;传教士们贩运回来的孔夫子的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在欧洲的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情,中国思想与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时尚。传教士们从中国回来,便成了社会名流,他们穿着中国长袍,谈论圣明的康熙大帝与玄妙的孔夫子哲学。他们介绍中国的书信在社会上流传,激进主义者感到兴奋,正统主义者感到恐慌。哲学家们不甘寂寞,也参与到中国哲学是否无神论的讨论中来,有些人甚至冒险思考是否可以用中国道德哲学取代基督教神学。莱布尼茨希望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鉴于我们道德败坏的现实,我认为,由中国派教士来教我们自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就像我们派教士去教他们启蒙的神学那样……” ④莱布尼茨对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期望,到启蒙时代百科全书派哲学家那里,明确化为道德哲学。伏尔泰准确地发现中国文明在欧洲的利用价值。“……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须的技艺等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应该传授给他们……。”⑤

在西方的启蒙文化中,中国形象逐渐变得丰满、逼真、敏感、有力,那是一个尺度、一种视野,不管你在其中看到威胁还是看到希望,感到恐慌还是感到激动。启蒙哲学家们将中国当作欧洲的榜样。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贤明的康熙皇帝。中国成为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中国形象不断被启蒙文化利用,从宗教上的自然神论到无神论、宽容主义,从政治上的开明君主专制、哲人治国到平民政治。启蒙哲学家对中国形象的信念,来自于两个基本观念:一是性善论,二是道德理想通过政治权威达成社会公正与幸福。这两个基本观念,恰好又体现在他们构筑的开明的中华帝国形象中。只有哲人政治,才是最完美、最开明的政治。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哲人王,发现了哲人当政的制度,发现了理想化的伦理政治秩序。这是中国形象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些启蒙主义者尊崇的新型的政治伦理社会的理想尺度。启蒙时代西方对中国的开明专制主义的赞扬,更深一层意义是他们发现中国文官制度中隐含的民权、平等观念。在此中国形象的意义不仅是积极的,可能还是革命性的。中国形象昭示一种与贵族法权相对的平民政治,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如人民、平等等,都是杜赫德、伏尔泰、魁奈那一代人在共同人性与世界文明视野内从中国形象中植入的。⑥

中国形象在西方达到高潮,中国的衰落即将开始。1750年前后是世界文明格局中大国势力均衡的转折期,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使西方文明在历史上第一次胜出东方文明。在西方飞速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相对而言落后了。中国从发动世界的轴心逐渐变成被西方中心冲击带动的世界边缘,它不仅降低了中国的国力,也一度动摇了华夏文化的价值与世界影响。我们承认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但是,既不能将这种落后的时段在历史中加长,也不能将落后作为非历史的所谓文明本质在观念中绝对化。

中国在比较文明史视野内的相对落后,并不像流行观点想象得那么久。明清帝国明富清强。明末中国仍是世界上经济技术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康乾盛世清朝的国力并不亚于汉唐盛世,也不亚于正如日中天的英国。马戛尔尼访华时,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实体,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在平均水平上也不落后于欧洲,即使在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时代,中国出版的书籍总数比整个欧洲还多。康乾盛世之后,中国开始衰落,主要原因除了中国内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超出农业经济的限度,帝制周期性的政治腐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的工业革命打破了世界平衡。落后的原因是封闭。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总是从自身扩张的角度强调中国的文化自大与封闭。实际上华夏文明不仅不比西方文明更加自我中心、文化自大,明清社会也并不像一般想象得那样封闭。明清间中国内外都发生了一次贸易革命,国内出现了晋商、徽商、宁波与广州商人的大商业集团,贸易加强了人口流动、城市化程度,改变了社会结构。明末中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体系,确立了银本位的世贸体系中的中国中心。满清也并不像想象得那么保守,康熙皇帝认真向传教士学习西方科技,世界贸易的成果也已反映到当时的城市日常生活中。《红楼梦》写宝琴八岁上随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52回),冯紫英送给贾政四样洋货,其中一个是三尺多高的自鸣钟(92回),宝玉房中有一个“金西洋自行船”摆设(57回)晴雯感冒,宝玉取鼻烟给她嗅,鼻烟盒上装饰着天使像(“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又让麝月去凤姐处取一种名叫“依弗哪”的“西洋贴头痛的膏子药”(52回)。

中国落后,并不像一般想象得那么久,也并非像某些玄奥的理论论证的那样是由某种中华文化的本质注定的、必然而不可逆转的。黑格尔断定中国是“仅仅属于空间的国家”,停滞在历史的起点上,没有进步也没有未来。马克斯·韦伯假设文化对人与历史命运的塑造,探讨所谓“西方个性”与“亚洲个性的结构”,他认为西方之所以胜出,是因为新教伦理塑造了现代资本主义,尽管亚洲社会、政治、文化具有各自不同多样性与复杂性,但都缺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们的理论不管显得如何“科学”,总是一种东方主义式的话语,包藏着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霸权。笔者曾经关注西方的“汉学主义”话语如何为中国的现代化设立了观念陷阱,使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分外艰难。⑦

中华文化,即使在衰落与动荡的年代,也未停止它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我们在此关注的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经验维面。在世界现代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依旧体现在华夏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两个方面,我们首先看西方文化圈。

中华文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过程上基本相同。首先是中国的科技发明促成了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然后是启蒙思想家塑造的中国开明君主制度与孔夫子哲学的典范影响到西方政教改革与革命。最后,中国形象又成为西方文化超越现代性的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的灵感与左翼文化批判的武器。世界文明是个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独自的发明创造也不可能为西方所独享。

启蒙运动曾经将中国形象当作批判与改造现实的武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时代到来,西方的中国形象在现代性自由与进步大叙事中逐渐黯淡,但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现代主义视野内,变成浪漫主义的、异国情调的审美想象,超越现代性缺憾的现代主义向往的牧歌田园。这是中国形象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另一种建设。西方现代文明在观念上包括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在此我们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中国形象:一种是政治视野内的东方专制帝国,一种是审美视野内的道德与自然的乐园;一种是现代性自由与进步视野内被否定的东方帝国,另一种是现代主义美学期望中的乌托邦。这种现代主义东方情调的、美学化的中国形象的价值,不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现实的力量,而是作为一种逃避社会的、个人的、审美的幻境。

19世纪以后,从西方社会期望中消失的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向往之地,却不知不觉地进入审美期望中。社会期望中,西方试图将中国形象从幻想引渡到现实;审美期望中,西方试图让中国形象彻底沉入幻想。社会期望中,中国形象的感召力是现实的、实用的;审美期望中,中国形象的感召力是非现实的或逃避现实的,因为它虚幻,才有意义。社会期望中,中国形象出现在历史的未来;审美期望中,中国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过去。社会期望中,中国形象的精神是自然神性与理性的;审美期望中,中国形象的精神是超验神秘的、非理性的。审美期望中的中国是现代主义心灵的象征。它不仅是失望与逃避现实的方式,也是确立主观性与自由的解放的方式。它在与现实的疏离感中完成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抗,确立了个人内在精神的真实与权利。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美学超越现代性异化的田园牧歌,作为前现代想象中的“他者”,在时间上代表美好的过去,在空间上代表美好的东方,寄托着现代主义思潮中对怀乡恋旧的与精神和谐的向往。中国是“由美丽的山脉、鲜花、或耕耘着自己土地的一群既是学者也是绅士的农民组成的奇妙乐土”。⑧由《中国佬的来信》中描绘的“中国理想”,在赛珍珠的《大地》中进一步故事化,王龙就是那种“既是学者也是绅士的农民” 的典型,他在战乱与灾荒中幸福而勤奋地耕耘自己“奇妙的乐土”。诗意的中国就是生于土地死于土地的质朴勤劳的中国农民的中国。

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化的中国形象出现复归现实的冲动,它对美好的中国形象的重构,省略了明显不和时宜的哲人王或哲人专政等政治内容,强调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对的乡土精神,强调超越权威回复自我、超越社会复归自然的个性与艺术解放的价值。20世纪中叶,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左翼文化思潮中从现代主义美学期望重回社会现实期望。中国形象不仅复活了启蒙运动时代西方的中华文化形象的种种美好品质,甚至还表现出现代性中自由与进步的价值。49年之前西方记者笔下的共产党统治的“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税”,几乎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毛泽东是那里哲人王式的革命领袖。⑨西蒙·波伏瓦率先在新中国发现“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 ⑩ 20世纪60年代前后,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带着这个信念或怀疑这个信念,来到中国。他们在红色政权的盛情款待下,走同一条路线看同一些地方,从广州到北京,从北京到延安、大寨……回到西方又说同一些话,歌颂这个遥远、古老的东方帝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相信,像毛泽东领导的那种不断的、彻底的革命,昭示了人类改变自身与社会的最新希望。

红色中国成为20世纪表现启蒙理想的进步乌托邦。其进步理想表现在物质与道德两个方面。红色中国巨大的经济成就让他们吃惊,那些激进的“朝圣者”们,发现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既不属于传统的中国又不属于现代西方;既不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又不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中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解决了人类向自由与幸福进步的大问题。所谓的“中国道路”首先是彻底的社会革命,它改变了整个文明结构,以现想重新规划现实。使一个贫困、堕落的传统国家变成一个充满热情活力的飞速发展的现代工业强国,这不仅令西方发达世界惊慕,也值得所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学习。

中国形象进入西方将近七个世纪,在现代化历程的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构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观念。它一方面证明世界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不仅西方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形象也作为文化“他者”参与塑造西方现代文化。英美知识分子关注红色中国的改革与建设、道德自新的内容,法国激进知识分子则将中国当作“革命的榜样”。西方那些从红色中国归来的政治朝圣者兴奋地说:“中国代表着人类向往乌托邦的最后努力,它的社会主义建设,比历史上任何乌托邦实践都更具有现实的可能性。”11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一千年创立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一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为现代性的确立、现代主义的超越提供了文化灵感;三是为整个东亚的现代化提供了儒家文化资源,并完成中华文化自身从衰落到复兴的艰难历程。在此我们特别强调的是第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将华夏文化圈的创立当作历史的遗迹。的确如此,西方现代扩张冲击了华夏文化圈的整体性并突然窒息了其活力。但是,当东亚国家先后开始其现代化运动时,华夏儒家文化遗产则作为某种深远的文化内核,不仅成为东亚现代化的动力,也成为东亚现代化的个性基础。

中华文化即使是在所谓衰落时代,也没有完全丧失贡献世界的文化灵感。满清帝国最后一个世纪痛苦的衰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在与西方的比较中显现的。东西消长,大国沉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文化国力基本上停止了它两千年持续不断的世界影响。衰落在屈辱与抗争中到来,但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却没有就此完结,中华文化的复兴从华夏文化圈的边缘开始。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扩张达到高峰的时候,世界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将改变未来的事件。欧洲内部出现了《共产党宣言》,预示着一个世纪以后世界范围内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印度爆发了雇佣军起义,印度一个世纪的独立运动从此开始;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的起点,最终将在帝制废墟上建立一个共和国;日本“明治维新”也在世纪中叶开始,它使日本迅速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东方现代化运动中最初成功的,不是与西方对抗的东方国家,而是主张“脱亚入欧”的日本。

从世界格局内看,华夏文化圈的复兴从日本的现代化开始。传统观点认为,日本的成功完全在于摆脱华夏文化,即“脱亚入欧”。这种观点既有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又有华夏文化普遍失败的背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看上去是合理的。整个华夏文化圈的国家都在衰落,只有日本成功,那样,“脱亚入欧”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但是,如果华夏文化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运动中的成功者不只日本,还有后继的“四小龙”、中国,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与华夏文化普遍失败主义观点就都变得可疑。而真正值得思考的倒是这些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运动是否有某种文化潜力的共同点,某种文化经验与文化个性?

坦率地说,世界现代化历史上,除了率先而动的西方成功之外,可能就只有东亚的现代化算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东亚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什么文化资源赋予其个性?为什么除了东亚之外,伊斯兰文化圈、印度与拉美的现代化运动,都不如东亚有成效、进展快?什么文化资源赋予其活力?如果从文化角度思考世界多元现代化历程,除了西方现代化的外来影响,恐怕只有东亚共同的儒家文化遗产可以为东亚现代化的经验与个性提供解释。

日本的现代化是第一波,华夏文化圈内的现代化第二波在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到来。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的人均收入已与西方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全世界除了西方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外,只有华夏文化圈内的国家,不仅成功地完成了现代化,而且开辟了另一种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在几个华夏化的国家相继获得成功,使世界开始关注这种成功的文化基础及其个性。只有华夏文化的儒家传统,才可以为这些崛起的东亚与东南亚国家提供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解释性理由。华夏文化不仅可以完成现代化而且可以开创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现代化模式。华夏文化的复兴不仅在历史中挑战了西方在世界现代化运动中的权力中心,而且在理论上挑战了从黑格尔到韦伯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文化理论。

华夏文化圈开始了它的现代化复兴,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如果按照日本与“四小龙”的经验,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可以维持近半个世纪,那么,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望重新成为世界之强。学术界一直在比较中日现代化历程的差别,为什么日本成功了,中国失败了,日本迅速而顺利,中国缓慢而曲折。这种研究将着眼点放到日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因为其前提是中国失败了。如果假设中国的现代化成功,问题可能就是中日文化的共同背景了。这个文化背景无疑就是华夏文化。否则为什么华夏文化圈内的国家先后成功地现代化,而其他文化圈,如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却没有这种经验?为什么除了西方文化圈外,就只有华夏文化圈的国家获得了成功?儒家传统华夏文化,真正的答案是否在这里?日本成功了,四小龙成功了,中国正在以更大的力量更大的规模崛起,在公元第三个一千年到来的时候,中华文化将以现代化的方式贡献世界文明。

① 《现代世界体系》(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尤来寅、 路爱国等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二页。

② (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格言129条。

③ China and Europe: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Contact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by Adolf Reichwein, Kegan Paul,Trench,Trubner & Co.,Ltd. 1925,P25-26.

④ 《莱布尼茨和中国》,安文铸等编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08页。

⑤ 《哲学辞典》(法)伏尔泰 著,王燕生 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上册,第323页。

⑥参见包华石文:《“人民”意象变迁考》,《视界》,李陀 陈燕谷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第8辑,第3-15页。

⑦ 参见拙作:《停滞/进步:西方的形象与中国的现实》,《书屋》,2001、10

⑧ 《中国佬的来信》参见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by G. Lowes Dickinson,见 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and Other Essays,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46。

⑨ 《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美)肯尼思·休梅克 著,郑志宁、黄际英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158页。

世界文化篇4

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一座充满着欧、亚、非异国情调的“历史之都”,在那里曾经矗立着一座高耸云天的灯塔,被公认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实,那里还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文化灯塔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但是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它已变成废墟。沉寂了1400年之后,在废墟的原址上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拔地而起,屹立在世人的面前。2002年10月16日,埃及方面为新落成的图书馆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学术权威和社会名流使这次开馆仪式成为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庆典活动。

作为建筑,亚历山大图书馆确曾消失过,但它传播的知识却是埃及乃至世界文明的基础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00年。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以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为样板,建成了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规模之大,在当时举世无双。馆中收藏了约80万册的图书(一说70万册),仅藏书目录就有120册之多。据后人的描述,当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筑和附属设施宏伟而壮丽,具备了藏书、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除了藏书的地方之外,还有供研究和上课用的教室,有供学者和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房间,还有多间解剖室,并附属有一个动物园、一处植物园和一座天文馆。国王不仅给在这里工作的学者支付丰厚的薪水,而且免除他们的赋税,提供免费的膳食,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这座图书馆也随之成为环地中海地区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中心。

这座2000多年前创建的图书馆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到这里学习、工作、研究,并以有效的方式培养出了大批的工程师、医生、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就是在这个图书馆里,欧几里得提出了几何学原理,阿基米德的头脑中出现了物理学的定律;也是在这座图书馆里,埃拉斯托斯特尼斯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亚利斯塔克研究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科学真理;同样是在这里,一批犹太学者将《旧约》翻译成了希腊文;也就是在这里,荷拉菲拉斯第一次解剖了人体,并得出人类智慧的来源是大脑而非心脏的结论。尽管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科学研究集中在某些专门领域及其实际应用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神学和维护王权服务的,但许多学科仍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文明的灯塔却多次经受战火的摧残直至完全被毁灭。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率兵攻占亚历山大,使城中的图书馆遭遇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部分珍藏典籍被付之一炬。四个世纪以后,亚历山大图书馆再次遭到蹂躏,剩余的图书被毁坏。公元646年,阿慕尔率领阿拉伯军队征服亚历山大港,据说他奉命下令用亚历山大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做燃料,给为数众多的澡堂烧热水,而且足足烧了六个月,将馆藏焚毁殆尽。虽然有些阿拉伯学者否认这种说法,但图书馆灰飞烟灭却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亚历山大图书馆命运多舛,但这座文明灯塔所闪耀的智慧之光依然留存在一代代学者的记忆中。正像承建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项目经理穆森・扎合兰所言:“亚历山大图书馆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也许作为一座建筑它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是无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从这里传播出去的知识,已经形成埃及乃至世界文明的基础。”

新亚图:现代气息与历史情感的双重表达

埃及历史学家、亚历山大大学校长穆斯塔法・阿巴迪在1974年首先提出了重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想法。这一倡议受到埃及政府的极大重视。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界的努力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以及德国、挪威、日本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资助下,亚历山大图书馆终于获得了新生。

新亚图不仅仅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也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复合体,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共13层,高33米,包括主图书馆、青年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天文馆、手迹陈列馆、古籍珍本博物馆、国际资料研究学院、修复保养工厂、会议中心等。

新图书馆的设计风格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富有浓重的历史情感。它向地中海倾斜的外部圆形建筑可谓“一语双关”,既形似亚历山大古时的圆形港口,又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宇宙的空间。此外,这一设计还包涵了这一理念:圆形的轮廓象征它包容了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而屋顶模仿的电脑芯片则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个藏书的宝库,还是一个能够积极与外界交流信息的机构。

图书馆的墙体由2米宽、1米高的巨石建成,6300平方米的石头墙上刻满了阿拉伯文字、图案和符号。在非正式开放前,新亚图就已经有50万册图书上架。其中,珍本或孤本6700册,有的镶嵌着宝石,有的是羊皮纸烫金字;既有年代久远的史料手稿,古色古香,也有近现代装帧各异的书刊,颇具时代气息。

为了纪念该图书馆的建成,希腊、法国、西班牙、挪威、巴西、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阿曼、土耳其等国都纷纷捐献出珍贵的图书、手稿和其他物品,其中包括中国捐赠的《中国通史》、《中国药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极具收藏价值的书籍。除了文字类藏书,新亚图还收藏了世界各国的古币,20多万卷微型电影,各种视听资料和数码光盘。特别是亚图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埃及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图书馆拥有36个数据库,1000个CD-ROM,各种音像资料和缩微资料,图书目录的存储和查阅都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世界各地的读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这里的藏书。

复兴阿拉伯科学与文化,使埃及成为文明对话的中心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新亚图的建成有助于埃及巩固其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阿拉伯世界从近古开始就一直处在一种不断衰落的过程中。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阿拉伯人在接触西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科学和文化的落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知识分子开始寻求阿拉伯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致力于阿拉伯文化复兴的事业中埃及人一直站在阿拉伯世界的前列。但是,100多年的奋斗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不但和西方国家没法比,就是与亚洲的国家相比,阿拉伯人都会感到很大压力。因此,新亚图的建立必将给埃及科学和文化的复兴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使得埃及能够继续在文化领域担当阿拉伯世界的主要角色。

世界文化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管理进行描述和考量,力图挖掘出一些先进经营模型,为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提供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在管理尤其是产业开发之时都面临着几大问题,第一是与生俱来的非营利机构(文化事业)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二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紧缩减少情况下越发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体、娱乐消费潮流下,传统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如何得到民众(消费者)认同。面对这些矛盾,只有在保护前提下,将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和产业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永续利用”。世界各国在这个基本理念确立前提下,开展了各种开发经营模式。

1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1)娱乐体验结合历史景观。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素材的组织和运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没有108个景点和气势恢弘的广场巨幕,就不会有“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对游园设施的组织、运用中渗透着创造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阐述和演绎,并且注入了一种时尚娱乐元素。脱胎于国外的欢乐谷公园,既有美国的小镇,又有加勒比的港湾,还有香格里拉的生灵,这些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创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娱乐设施给予消费者不同文化的娱乐化体验。新晨

(2)广场表演和节日狂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间文化中升华出“广场演绎”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资建设了大型舞台,在“锦绣中华”建立了中华广场,创作“龙凤舞中华”等大型的广场演绎节目,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相配套的是剧场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过节是我们民族格外重视的风俗,造节是经营文化的手段。为了塑造独特性,管理经营者提出了月月有节日的口号,使节庆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国际啤酒节、狂欢节、泼水节都成为经典的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创办了唯一的旅游狂欢节,游行队伍与观众一道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题公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以上各国的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第三,坚持“创意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化素材的整合运用上,并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9-66.

[2]颜文洪.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6(3):79-81.

世界文化篇6

近期,来自翻译网站“武侠世界”的数据表明,众多的国外读者在“追更”中国的武侠小说,不仅纷纷留言评论,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中国的武侠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着浓厚的武侠情结。从古籍中的文献记载,到当代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从走上大银幕形成独树一帜的动作片电影,到计算机时代风靡一时的电子游戏……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化通过各种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甚至影响至欧美日韩等国家。

武侠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话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一个想像中的另类世界。武侠作品显现给世人的,是中国人的生活、趣味、欲望和精神追求。

武侠中的“义”

在众多的武侠作品中,能被称为“侠”的角色不胜枚举。他们或许性格各异,或有各种缺点、不完美,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义”。

义,指的是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中国人讲行侠仗义,意思就是讲义气,能舍已助人。也因此,侠义二字常常是连在一起。

武侠小说作者金庸曾说过,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义。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中衡量人性善恶的标准。“义”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深深地浸入中国人的心里。

在小说《雪山飞狐》中,胡一刀和苗人凤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英雄,他们都被对方的武功和人品所折服,成为倾心相交的朋友,但因为祖上的恩怨,二人无可避免地将面临生死一战。为了让苗人凤没有后顾之忧,胡一刀在决战前一夜跑死了5匹马,赶到150公里外杀死了苗的仇人;而苗人凤也答应,如果胡一刀失手,自己会像照顾亲生儿子一样照顾胡的幼子。在一般仇杀中,斩草除根才能不留后患,但胡苗二人之间的兄弟情义,已超越的二人间的仇恨。“你若杀了我,这孩子日后必定找你报仇。你好好照顾他吧。”对决前胡一刀对苗人凤充满信任的嘱托,简直是把苗当作生死至交相待。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男女主人公李慕白和俞秀莲,明明萌生了情愫,却没能走到一起,其中的原因在电影中没有交待。但在原著中,俞秀莲从小与孟思昭定亲,李慕白知道后就忍着自己的感情,还受秀莲父亲之托将秀莲送往孟家。孟思昭感激李慕白的相知之情,当他知道李俞两个人之间有情的时候,为了成全对方,故意在一场拼杀中拼命死去了。李、孟都是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一种侠义精神。但他们的这种做法,造成俞秀莲进退两难。活着的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个人,终身只以兄妹相称,不肯结合,因为他们不愿意辜负了死去的孟思昭。

《鹤惊昆仑》中的主人公江小鹤,他的心上人阿鸾被纪广杰娶走了,为了夺回心上人,他一路上和纪广杰拼斗。但同时,他又看到纪广杰赈灾救民,救民于难,他觉得纪广杰做了这么多的好事,而自己却为了爱情跟他拼命,这是不仁不义。于是他就此罢手,反而暗中帮助纪广杰,两次救了对方的性命。这也是一种侠义精神。

生死对一个人来说本是大事,但在这些侠客面前,他们都能做到舍生取义。这些浪迹天涯的侠客,他们怀着诚意和尊敬去结识各种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视为人生一大乐事。这正是武侠作品的魅力所在,受众通过欣赏武侠作品时的带入感,幻想自己成为一个英雄,或者是向往作品里的英雄。武侠世界就是大众的一个英雄梦。

武侠中的情

说到义,不能不提到情,所谓有情才有义。在武侠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写男女之情、朋友之情,甚至同门之情的经典作品。

程灵素是《雪山飞狐》里的一位奇女子,精通毒药,冰雪聪明,心地良善。她爱上了胡斐,但胡斐只把她当成妹妹。两人结伴行程万里,程灵素把自己的心藏得如此辛苦。胡斐中毒,程灵素用口为他吸毒,当她吸出最后一口毒时,说到:“我师父说这毒无药可治,因为他以为天下没有一个医生,会不要自己性命来救活病人,大哥,他不知道我会对你这样……”这种爱,非至情至性之人不能为。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是正派门户武当弟子,而殷素素则是“白眉鹰王”殷天正的女儿,在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中,正义与邪恶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张殷两人的爱情破坏了江湖规矩,引起了众人的不满。但他们俩选择了远离尘世,恩爱相守,在孤岛上生活,可谓超凡脱俗。

除了各种或完美、或伤感的爱情故事,武侠作品中还有众多的朋友情、师徒情的刻画。《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与曲洋分属正邪两派,本应势不两立,但二人对音乐的痴迷和追求使他们俩成为知音。正如刘正风所说:“曲大哥和我一见如故,倾盖之交,只是研讨音律。他是七弦琴的高手,我喜欢吹箫,曲大哥虽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琴音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光风霁月的襟怀。刘正风不但对他钦佩,而且仰慕。刘某虽是一介鄙夫,却决计不肯加害这位君子。”而曲洋也不愿累及好友,两人最后一次合奏《笑傲江湖》曲后自殁而亡,真正应了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一辈子能交到这样的一位朋友,也该是此生无憾了。

武侠世界中的江湖儿女,明是非、重情义、轻私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打抱不平、快意恩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也是对平庸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是一种愿望和想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侠世界显现给世人的,是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中的世界。

中国功夫

说到武侠,离不开的自然是“武功”,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在武侠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20世纪60年代,影星李小龙把中国功夫介绍给西方观众,并从此掀起了中国功夫的全世界热潮。作为武侠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表现中国功夫的武侠电影成为长盛不衰的电影门类。

一部《卧虎藏龙》,把中国功夫中最上乘的轻功展现在观众眼前。俞秀莲和玉娇龙梦境一般的追逐,飞跃古城;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间追逐,一片翠绿中两个白色人影随风上下翻飞……影片对于武术技巧的特殊处理,以写意式的展现,诠释出中国功夫的精雅空灵,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功夫不仅技艺超群,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之美,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激发出观众对于轻功的神往。

中国功夫的魅力不仅感染观众,连美国好莱坞也会为之倾心。动画片《功夫熊猫》三部曲就是典型的美国式中国武侠片,导演马克・奥斯本说:“《功夫熊猫》是我对中国功夫的一次致敬。”

每个看过《功夫熊猫》的人,想必都对片中的“盖世五侠”―虎、鹤、猴、蛇、螳螂印象深刻,这些动物及功夫就是中国功夫中五种极具代表性的象形拳拳种。乌龟大师的练武场以阴阳太极图为底盘,暴露了大师“太极功夫”的武学流派,而其出手快如闪电,泰然自若、稳健的步伐和满满的智慧,简直就是一位“太极宗师”。主角阿宝拿着空碗抢包子的训练场景,其创意源自香港影片《蛇形刁手》中成龙的一场表演。

“点穴神功”是《功夫熊猫1》里出现最多的绝招之一。乌龟大师制服大龙,靠的就是点穴术。而大龙越狱对付五侠所使用的招式,也是点穴。“点穴”是武侠作品中的必用神技,据说对身上某个穴位轻轻一点,不仅能让人登时手臂酸麻,还能让人全身定住动弹不得,大笑、昏睡或说不出话,但又能随时将被点住的穴位解开。这项技能既神秘又高深,曾令众多人痴迷。

武侠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有人说,要想理解中国人,只读中国的哲学经典是不够的,还得了解中国人为何欣赏乃至痴迷武侠作品,不读武侠小说就不能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武侠的魅力正在于它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涉猎,是一种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达。

比如,武侠作品中经常涉及医学、美食、风俗、宗教、历史,甚至琴棋书画等等。

《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就是一位美食家。有一次黄蓉请他猜一道菜的食材,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是獐腿肉加兔肉合在一起。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这一情节,不仅写出黄蓉烹饪手艺之高超,更突出了中华美食的丰富。

世界文化篇7

【关键词】秦汉文化;现代首饰设计国际化;保护传统文化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和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大提高,这也促成了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由于过去简单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党和国家的I导下,更是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这种积极良好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文化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重要性,很多的设计师已经重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珠宝设计中,并且将其国际化,不仅是让国内的大众所能接受,更多的是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的同时让广大国际友人更为客观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元素完美融合,并打造出属于中国的时尚审美潮流。

1 秦汉文化元素的提炼为现代首饰设计开辟新的道路

对于现代首饰来说,时尚和跟紧潮流是其最根本的特性,这种特性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让消费者不停的购买有关首饰类的商品,但是这种特性也是一把“双刃剑”,短暂的生命力让针对秦汉文化设计的首饰大多成为文化创意和旅游纪念品的产物。现在鲜少有针对秦汉文化进行系列设计的首饰产品的原因可能也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有着巨大的联系。

1.1 现代首饰外形设计在秦汉文化中元素提取的多样性

秦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山鼻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待遇”,设计师在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龙腾”“凤祥”“祥云”“牡丹”等这种各个朝代都具有的图样,而针对我国某种文化的设计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秦汉文化。鉴赏秦汉时期绘画作品就不难看出,除了对国君,政事的描绘之外,对天文,万物,神怪,异事等的描画都使得秦汉时期的作品充满情趣,在选择针对秦汉文化的现代首饰设计的外形元素的时候,就可以融入更多有趣的元素,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通用元素了。

1.2 秦汉文化对现代首饰设计的色彩应用极具启发

秦汉文化是我国大一统之后最先发展起来的文化,从当时人们对于色彩的偏好来看,秦汉文化极具色彩性。不是人们对传统中国文化印象中的大红色,也不是现如今大多数世人对兵马俑和古城墙古长城的土黄色,而是善于利用各种化学元素所集成的五彩斑斓的,以现在的角度去看都是充满时尚且大胆的各种色彩之间的碰撞所共同构成的。

作为秦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秦兵马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世人造成了一种误导,秦朝在制作兵马俑的时候其实表面是极具色彩的,而这些色彩则来源于各种研磨成粉的珍贵石材,比如红色则是利用朱砂,紫色则是将朱砂及硅酸酮钡按照比例混合,蓝色则利用石膏,深红是利用氯化铁,就连白色都是将高温焚烧后的骨灰进行处理才形成的。这些多姿多彩的色彩使得对秦汉文化进行的现代化首饰设计更具个性化,鲜明化。

1.3 秦汉文化字体的设计也是现代首饰设计的借鉴点

另一个标志性的设计元素则是字体。小篆作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由李斯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下,取消其他各国的异字体,创造的统一文字书写形式,这种书写形式一直沿用至西汉末期。可以说,就光单独小篆这个字体就可以代表秦汉时期的文化。而这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笔者看来随便拿出一个字,再进行元素提炼就可以轻易的引领现代首饰界的潮流。

2 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交融让现代首饰设计更具吸引力

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拥有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区域文化的影响,这也导致人们的审美具有差异性,因此,越是具有自己国家自己文化的特色,就会越具有国际化也越能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关注。中国这条巨龙在不停的发展,而我们作为当代的设计师,帮助外国友人发现中国更多的美好面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中国不仅是条巨龙,也是神仙,也是其他传奇猛兽,它会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也有自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它感受过自己的辉煌,也体验过自己的落魄。在5000年的岁月积淀中,并不是只有中国功夫和中国红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秦汉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可以让设计师迸发出无限灵感。设计师将秦汉文化元素进行点、线、面的融合,增添作品的时尚性、趣味性,利用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对秦汉文化进行研究,提炼出最具特色的元素,利用自身的优势,有理有据的带动消费者和生产商一起弘扬“文化的就是世界的”的理念,这样秦汉文化才能更加精彩的传承下去。

3 结语

要想让秦汉文化真正的能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文化元素被越多的人采用,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旧的设计模式进行设计了,我们应利用好新的设计理念,新的传播载体来保护和发扬秦汉文化这一瑰宝。首饰受众面广,对个性和时尚的体现能更为有效的融入传统文化特色,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生命力出现在人们眼前,得以延续。保护和善用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展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肖慧.走出珠宝设计的思维迷宫――对原创品牌民族化本位的再思考[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4):79-80.

[2]徐丽蓉.民族文化对首饰设计的启示[J].上海工艺美术,2008(4):108-109.

世界文化篇8

【考点梳理】

一、科技史

1 三次工业革命。

2 牛顿。

(1)历史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主要成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3 达尔文。

(1)主要成就:出版了科学本文由收集整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思想。

(2)影响: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4 爱因斯坦。

(1)最重要的贡献:提出了相对论。

(2)影响: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思想史

1 文艺复兴。

(1)时间:14-16世纪。

(2)范围: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3)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5)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6)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7)历史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 启蒙运动。

(1)兴起时间:18世纪上半期。

(2)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3)基本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与腐朽;倡导三权分立说、天赋人权说。

(4)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以外国家的思想解放。

3 马克思主义诞生。

(1)诞生时间和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等工人运动在欧洲蓬勃兴起,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影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文学史和艺术史

1 文学史。

(1)近代: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现代: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 艺术史。

(1)近代: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梵高的《向日葵》。

(2)现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爵士乐;好莱坞。

【真题解析】

例1:(2012年河南省中考试题)“生存还是死亡,这便是一个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之矢石,还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除净尽,这两种行为,何者更为高尚?”这段经典独白是文艺复兴时期核心思想的深刻表达,它出自下列哪部文学作品( )

a《哈姆雷特》

b《复活》

c《母亲》

d《美国的悲剧》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这段材料,在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过,但题干中有一个重要的限定词——“文艺复兴时期”,看到这个限定词我们立刻能够联想到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在选项所列的几部作品中,最能突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就是《哈姆雷特》,并且它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所以正确答案选择a。

参考答案:a

例2:(2012年山东东营中考试题)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囚禁狱中的国王路易十六曾感叹:“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这说明启蒙思想( )

a 点燃了革命火种

b 巩固了封建统治

c 阻碍了社会进步

d 引起了社会动荡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启蒙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这种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因此,路易十六这样说是因为启蒙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参考答案:a

例3:(2012年四川广安中考试题)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上?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在下列哪项科学成就中得到了解答( )

a 牛顿的经典力学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法拉第的电磁学原理

解析:本题题干中提到了三个问题:苹果从树上往下落,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太阳升起落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与重力、自然规律有关。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和题目要求相符合的是a项。

参考答案:a

例4:(2012年甘肃兰州中考试题)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

性的变革。这里的“他”指( )

a 达尔文

b 巴斯德

c 爱因斯坦

d门捷列夫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只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把握住关键词“相对论”,就能轻松解答。

参考答案:c

【高效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下列伟大人物中能够恰当印证这句话的是( )

a 伏尔泰

b 牛顿

c 达·芬奇

d 莎士比亚

2,下列世界名人及其成就的搭配中错误的是( )

a伏尔泰——启蒙运动

b 梵·高——《蒙娜丽莎》

c 爱因斯坦——相对论

d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3 “中世纪中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新鲜思想”指的是( )

a 宗教神学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

c 马克思主义思想

d 平等和自由思想

4 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是( )

a 自由、平等、独立

b 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c 民族、民权、民主

d 民族、民权、民生

5 1871年3月22日出版的《黄蜂》杂志上刊登了右边这幅漫画。漫画意在讽刺达尔文( )

a 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观点

b 从事基督教神学研究

c 经常进行野外考察

d 整天玩乐,荒唐颓废

6 《西方文明史》载: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重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

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②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③启蒙运动兴起④工业文明在欧美普遍建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7 下列图片展示的科技成果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的是( )

8,有人说: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 ( )

a 地圆说

b 万有引力定律

c 相对论

d 生物进化论

9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有80%以上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有80%以上是靠采用新科学技术达到的。对这句话

理解正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c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唯一手段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

a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

d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1 下列对三次科技革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b 对生产力的贡献越来越大

c 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

d 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2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在展出时,现场一位德军将领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对毕加索此言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是毕加索的自谦之辞

b 《格尔尼卡》描绘了德国风光

c 毕加索对德军在西班牙狂轰滥炸、滥杀无辜非常愤怒

d 毕加索不满他人对现代派艺术的不理解

13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作品中属于他的是( )

二、材料解析题

14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引领时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引领时代”的发明是什么?

(2)“汽车之父”赞誉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在交通工具动力方面的发明是什么?

(3)“网络长椅”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4)领略科技进步成果,举一例说明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

三、实践探究题

15 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究科技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思想篇】

(1)由以上图片,我们可以联系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请相对应地将它们列举出来。这些事件反映了世界近代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科技篇】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约占60%,20世纪80年代达到80%。

(2)材料中,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猛增至6.1%”,这得益于哪次科技革命?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感悟篇】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经胡耀邦同志审阅的署名为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分别转载,在全国上下营造了解放思想的氛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材料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过去10年里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更快的生产周期、更高水准的产品质量和低通货膨胀等成就的主要贡献力量。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3)阅读以上材料并思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中学生应当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4b 5a 6c 7b 8b 9d 10d 11c 12c 13c

世界文化篇9

中国的龙图腾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不少与龙的有关民俗。千年历史长河顺流而来,龙已渗透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国的凤图腾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云南纳西族的巴格图

巴格图中心以一只青蛙形体构画而成,称为“海时巴美”,蛙体头尾、四肢、肚腹分别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和水、木、火、金、土五行,青蛙肚子上横穿的箭表示忠诚,最外圈配以十二生肖图,用于占卜吉凶和人生疾病、婚嫁等。

秘鲁印加遗址马丘比丘古庙

建于15世纪的马丘比丘古庙是印加帝国全盛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原为一个崇拜太阳并有着神秘的宗教仪式民族的居住地,那里曾是个宗教祭奠活动的场所。这里的人们崇拜太阳,认为女人是太阳的贞女。

古玛雅人的血祭

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不可思议的事,大概就是拿活人献祭了。玛雅人和整个新大陆印第安人都有进行活人献祭仪式的历史。人们通常用杀死人类来乞求超自然的力量和权利,将受害人的死亡用以取悦神灵、安抚灵魂。

美洲玛雅手稿《德莱斯顿古抄本》

《德莱斯顿古抄本》是一本著名的典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保存在同名德国城市的萨克森州立图书馆里。它的年代在公元前1200到1250年之间,是古代玛雅人留下的最精美、最复杂的文献。这部典籍讨论了众神的宇宙背景,还建立了历法和仪式。

澳洲土著人的蜜汁蚁图腾

澳洲有一种蚂蚁,称为蜜汁蚁,悬附于蚁穴穴顶,并接受其它工蚁之喂养,久而久之,腹部便慢慢膨胀成为数百倍于自身体积的透明圆球,一颗颗晶莹的蜜汁圆球即成为它们的储粮,而蜜汁蚁也终其一生悬挂于洞穴顶上,构成一幅奇异的景象。澳洲土著人相信,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做梦,而他们的梦境即是人们的世界。

澳洲土著人的歌舞

澳洲土著人的音乐、舞蹈和歌咏完全以“梦幻时代”的神话传说为内容,或赞美、或祈祷部落的精灵,抑或以图腾崇拜等方式展开,歌唱和舞蹈就是土著宗教庆典的一种集体活动。可以说,澳洲土著人是在其独特的和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而质朴的原始文化艺术。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据记载,埃及的历代法老和臣民视这尊狮身人面像为“太阳神”,朝拜的人往来不绝。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

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柱

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为现代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和数不清的遗址,图腾柱就是其中之一。图腾柱被印第安人视为部落的“族徽”。古印第安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这种动物或植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波斯的牛图腾

原始的波斯人对于动物或植物的崇拜是十分普遍的,他们在居所、器物上绘上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图腾,这些图腾往往会成为部落的一种标志,他们还经常为所崇拜的动植物图腾设立祭坛进行祭祀。在很多神话中,波斯人把牛当作自己的祖先。众多的动植物图腾中,他们最崇拜的是牛图腾。

新西兰毛利人的图腾木雕

毛利人于1000多年前由太平洋中部、即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到新西兰,是新西兰的少数民族,也是新西兰最早的主人。他们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毛利文化的代表是图腾木雕。古代毛利人相信人死后还存在灵魂,把布满雕刻图案的独木舟放入死者墓穴中,又称作“灵魂之舟”。

非洲黑人的岩壁画

非洲黑人各族有关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大多与图腾有关。遗存下来的非洲岩壁画中保存了许多图腾崇拜的形象和仪式。尤以象、犀、羚羊、鸵鸟等当地动物的形象刻画得最为生动有趣。也有表现狩猎、舞蹈和休憩的画面。

世界文化篇10

相聚绿洲产业博览会,携手举办文化产业展,宣传推介兵团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产业区域交流合作以及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为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凝聚文化力量。兵团文化产业展的成功举行,必将为兵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动力。

集聚,兵团文化产业独具魅力

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在文化产业展区六师、五家渠市文化展位前,一组组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展现在客商和观众眼前。

作为蛋壳画艺术的传承人,今年67岁的党广云以国画手法在蛋壳上精心雕琢,内容题材上除传统的民俗传说、花鸟人物之外,更多的是展现军垦文化特色。

“参加过内地的很多工艺大赛,每次参赛,反映民族风情和军垦题材的蛋壳画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党广云说,“参加本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就是希望通过蛋壳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兵团。”

在本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上,兵团首次集中设立兵团文化产业产品展示区,充分展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促进兵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本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展示区共设展位106个,有122个参展项目,展区分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及各师市文化产业4大板块。

在一师文化产业展位中,一师十二团重点推介本团的红色旅游产业项目。

奇幻神秘的沙漠,无疆奔流的塔里木河,凝重不屈的胡杨林,曼妙奇特的沙漠湿地,一师十二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风骨犹存的“三五九旅”精神及军垦文化打造红色旅游产业。

“挖掘‘三五九旅’精神内涵,打造具有‘三五九旅’精神的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师、市文化产业发展。”“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所长任新农说,“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兵团特有的屯垦戍边文化内涵。”

诚然,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独有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是分不开的,多民族共居、多文化共生、多宗教并存的文化形态,彰显着兵团独特的文化风韵和物质需求,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地域文化,绽放着“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产业类型。

在发展兵团特色文化产业之外,新兴文化产业同样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动漫、达・芬奇调色技术、3D打印技术、4D影视体验等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

“动漫展很独特,尤其是两个动漫人物的塑造很有创意。”参观完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动漫产业展区,五家渠市市民范文胜对记者说,“四师的动漫展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兵团能拥有自己的动漫产业。”

在四师文化展区,两个经过精心打扮由真人扮演的动漫人物,不时地更换着姿势,引起众多游客合影留念。

而从4D影视体验厅出来的冯桂林则对刚刚的观影体验大加赞赏。在此次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上,兵团和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哈密创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在十三师创博国际影城兴建一座4D影厅。

从军垦特色到大漠风光,从书籍图画到4D体验,兵团文化产业展区集中展示了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旅游等多种文化产业,彰显了兵团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机遇,助推兵团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与现代呼应,民族与时尚融合,兵团文化在展现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吸引着大批投资者的目光。

9月17日,六师、五家渠市就“一城三馆一园”项目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达成合作共识,签订了76亿元的产业项目。

在签约项目中,六师、五家渠市“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园”正是依托兵团地处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促成合作发展意向的。

新时期,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打开了兵团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大门,为兵团实现产业发展的内涵、形式、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六师文化主题园一般,兵团各师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石河子文化产业园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动漫、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

阿拉尔文化产业园将重点打造“三五九旅”红色文化、西域历史文化、节庆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

北屯文化产业园则重在打造全疆乃至全国知名的摄影、美术创作基地……

推动兵团文化产业向新兴支柱性产业发展,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为此,根据兵团产业发展布局和各师市自然、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兵团正在加快构筑“一基五园两区”文化产业区域。

兵团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高度集中统一,组织纪律严明,有着独特的体制优势;集团化规模化大生产经济模式,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约优势;崇尚科学,注重先进科技文化转化运用,有着先进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力优势;中央的大力支持,奠定了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走进十三师文化产业展位,红星系列丛书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十三师每个团场每年都设立专项资金。”十三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贺年说。

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遗迹和当代军垦文化资源,十三师大力发展军垦旅游文化产业。

2015年7月,十三师新兴文化产业红星创客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十三师利用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创意设计等产业走出了新路。

“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兵团,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杠杆,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健介绍说,仅2014年,兵团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9个,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项目9个。

共识,兵团“文化+”正逢其时

9月17日下午,第二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绿洲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举行,来自疆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集聚一堂,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凝聚共识。

“让世界聆听兵团的声音、欣赏兵团的风采!”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辉出席论坛在做题为“以‘文化+’的理念开拓文化产业新视野”的主旨演讲时说,“在新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使我们在经济上走出新疆、走向世界、融入全球,更能让兵团拥有文化的世界。”

2014年6月,兵团办公厅印发《兵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明确到2020年,兵团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并设立了30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在讨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解释说:“‘一带一路’,要重视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商机;军垦文化,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核心内涵;盘活资源,要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