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贸易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0:35:36

食品贸易论文

食品贸易论文篇1

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

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

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进口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管;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沟通等。

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食品保健部分别改组为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负责: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定食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2.具有较强时效性、完善的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

日本《食品卫生法》于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以消费者至上为原则,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三是协调政策原则:在决定政策之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进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预防,并实施风险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向风险管理部门也就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供科学建议。“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确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时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法规除了两大基本法之外,还包括了《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农林规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还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经过指定机构认证方能加贴有机食品标识。

3.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标准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全国48个道府(县)、市共设有58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

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2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000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日本希望通过严格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2004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来仅制定残留标准的350种农药基础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实际使用的700多种农兽药,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统一标准”数值非常低,仅为O.01PPM,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

综上所述,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日本食品安全规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贯彻遵循了消费者至上的基本原则,实施各部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均把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严格贯彻产品责任原则,要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在保护健康和保障安全中应用预防性原则(在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强调法规管理机构的一致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一致性、各部门协作的一致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

其次,日本通过比较完善的时效性很强的严格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构筑了保证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的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的食品法规种类很多,涉及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领域,与法规相关的标准也很多。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规章及实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质量标准等,从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生长、采收及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法规体系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分支,脉络清晰的框架。各法规间相互补充,系统全面。

第三,日本特别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强调预防规制,抓住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强调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即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种模式。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饲料的各个环节得到的数据、疾病监督网络、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分析等;科学地协调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交流也需要科学信息的广泛产生和及时获取,这些都体现了法规的科学性。日本将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相融合,对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规制机构责权明确,可依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见其效率之高。

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还重视食品溯源制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食品与营养标签制度、信息制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监督,加强信息的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规制透明、公正、公开,使规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规制切实达到了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规制效果。

三、日本食品贸易规制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种重要经验就是由统一协调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规制规制者。日本尽管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规制,后来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之间综合协调统一,保证了规制高效、经济。借鉴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国宜组建一个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以检测技术为评价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预警应急系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方面。

其次。建立、完善一个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为基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减少了契约不完备可能造成的败德行为和逆反选择行为的发生。控制源头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经验,可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重新通盘考虑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调整,使法规覆盖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产生深远影响。还要加快相关配套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快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发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形成被动局面。我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立法的国际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证依法规制。

再次,建立和完善预防性的规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西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规制普遍强调预防性原则,普遍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预防性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加强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极致。这样规制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低程度的。

第四,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体系,积极探索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积极与世界接轨。我国存在检测机构分散、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等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在拟成立的国家食品规制机构下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部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垂直建立各区域检测分中心,组成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标准体系。

第五,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使规制者的责任明确到位。西方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规制者的规制权限设计合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容许推诿扯皮,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绝对禁止,一旦发生,规制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明确对规制者的规制职责和权限范围,严格规制者的责任,避免规制者寻租、创租或抽租。发挥社会性团体在规制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减少寻租现象,避免过度规制或规制不足。

食品贸易论文篇2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

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食品贸易论文篇3

经贸合作是中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建交后,双边贸易快速增长。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时中阿双边贸易额仅为7.89亿美元,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时达367.1亿美元,2008年更是达到1328亿美元,突破千亿大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阿贸易额为1074亿美元。但2010年上半年中阿贸易恢复快速增长,同比增长52%。双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过去阿拉伯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而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主要是石油产品及其附属品。近年来,金融、旅游、航空、新能源等又成为双方合作的新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自2005年开始,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开始加强,双方国际贸易呈上升趋势,2005年宁夏对穆斯林国家出口额为5037万美元,2008年增长到93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84.6%。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宁夏实现对穆斯林国家贸易额6900万美元,占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口总额的9.3%,其中对阿盟主要国家出口2535万美元,截止2009年,宁夏对世界穆斯林市场贸易已发展到27个国家和地区。

宁夏对阿盟出口的工业品有:硅铁、金属镁、碳化硅、增碳剂、活性炭、机床、轴承、轮胎、碳粉、钽丝等;轻工产品有:装饰用织物、玩具、伞类、箱包、鞋类、女衬衣、睡衣裤、针织帽类;农药和生物制药有:红霉素、抗菌素、氯霉素、赖氨酸脂、杀虫剂、除草剂;农产品有:鲜苹果、柠檬及酸橙、苹果汁、干扁豆等。

二、宁夏发展穆斯林国家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国别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目前全世界有13亿穆斯林,38个伊斯兰国家。据测算,清真食品每年国际贸易额大约1500亿美元。宁夏对外贸易10大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美国、印度、意大利、韩国、荷兰、德国、比利时和香港、台湾,而穆斯林国家尤其是阿盟国家,一直未能占据主要贸易伙伴的位置。2009年我国对沙特出口89.8亿美元,宁夏仅有791万美元,占全国的0.09%;对阿联酋出口186.3亿美元,宁夏仅有969万美元,占全国的0.05%;对埃及出口51.1亿美元,宁夏仅有195万美元,占全国的0.03%;对叙利亚出口22.1亿美元,宁夏仅有123万美元,占全国的0.05%。

宁夏对穆斯林国家贸易额与全国有明显差距。2009年宁夏对阿盟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3%,同期全国对阿盟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6%;在清真食品用品出口中,宁夏所占比重更低,2009年未发生明显出口业绩,个别企业的产品仅靠出口完成。宁夏清真牛羊肉在2006、2007年有过小单出口,一些民族服饰用品也曾出现境外零星销售情况,但都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规模经营等问题,出口未能形成稳定的业绩。

(二)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基础弱、缺陷多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产品对国内国外市场依赖性强;企业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没有形成产品供应链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存在运输上的“瓶颈”。政府和企业对穆斯林市场了解不够,研究不够,以及缺少战略规划,使得宁夏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力量和单体企业规模,同全国相比均为较低层次。

世界穆斯林市场对清真食品需求量很大,但在质量、保鲜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宁夏牛羊肉产品储藏方式落后,保鲜库、保鲜车辆少,冷链系统建设落后,供货不均衡,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传统的经营方略,无法适应阿盟市场的需要,不能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高额价值回报的战略转变。据统计,2007-2009年宁夏清真食品用品在冷链物流、精细加工、高附加值研发产品方面的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0%。

三、宁夏发展穆斯林贸易的优势

(一)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前,中国就同阿拉伯国家地区有友好往来的历史。20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2004年9月14日中国与阿拉伯联盟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建立了与阿拉伯联盟进行双边合作的论坛机制,开始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在中阿论坛成立的五年多时间中,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拓展,各层面的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合作成果丰硕。

宁夏回族群众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回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活动、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宁夏在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流时有了更好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与阿拉伯国家的亲和优势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2010年 “中阿经贸论坛”举办地永久落户银川,为中外客商走进宁夏、了解宁夏、投资宁夏,加快民族地区经贸发展,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中阿双方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搭建了一个高效平台。

(二)清真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清真食品产业”概念并列入工作计划,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之后将“清真食品产业”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农业开发支柱产业之一。

2003年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区、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来自东部等地区的近百家清真食品企业在这里落户。目前,银川市初步形成了德胜工业园和永宁望远食品加工园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区、金凤工业园清真粮油加工区、兴庆区清真食品、保健品和清真餐饮特色区;吴忠市在金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在市区新月广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一条街。银川、吴忠两市清真产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产业化、集群化优势奠定了基础。

(三)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环境

全国第一个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规范目前已实施。这一标准参考了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的成文标准,结合我国穆斯林实际,将世界穆斯林关于清真食品的文化规范和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理化标准融为一体,从文化和技术上解决了清真食品的规范标准问题。

2009年宁夏与马来西亚、新西兰签订了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互认合作协议,为宁夏清真食品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2010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互认对接会之后,将更有效的促进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

宁夏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陆续建立了宁夏产品销售中心,有6户企业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其中宁夏贺兰山羊产业集团取得了牛羊肉在马来西亚销售的市场认证。宁夏两所阿语学校和一批以清真餐饮为主的职业学校,已培养出了一大批发展清真产业的语言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清真产品、穆斯林用品的国际化提供了支撑。

宁夏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宁夏与穆斯林国家以及上述双方企业之间的经贸来往。国家商务部已经决定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部级、国际性、民族特色每年一届的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将是继迪拜、马来西亚、中阿合作论坛及企业家大会之后第四个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国际性展会,必将成为推动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使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四、宁夏发展与穆斯林国家贸易的建议

(一)加强清真食品、用品工业化发展基础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今后5-10年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用科学布局和专业化协作方式,组织沿黄城市带及周边地区清真食品各产业的衔接,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整合和改造清真食品企业,调整清真产业工业结构,培育功效有别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清真食品用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发挥企业集群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达成国务院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要求,宁夏政府应明确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利用供给量。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两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为中心,加强清真食品产业工业化基地的建设,对其进行政策扶持,调动发展积极性,促进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壮大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

宁夏政府应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企业,引导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种植和养殖业基地建设与清真畜禽屠宰加工业、清真调味品业、清真方便休闲食品业、清真保健食品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乳品饮料业、清真豆制品加工业的产业衔接;加强种植和养殖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畜禽屠宰加工业与清真餐饮零售业、主食加工配送业的供应协调;加强清真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工业食品与清真储运业协调发展,以此完善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标准统一的发展格局。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必须加强物流体系的建设。阿联酋迪拜已经建立空港物流,成为沟通欧洲、非洲重要的商品集散枢纽。宁夏银川河东机场已被国家批准为国际性机场,国际空港已开始运行,加快银川河东机场空港物流园区建设,联通宁夏―迪拜―欧洲空中航线,充分发挥宁夏空域资源优势,有利于缩短宁夏清真食品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为宁夏清真食品参与国家市场竞争在品质上提供了保障,也将大大降低宁夏清真食品的运输成本。

(二)加强国际认证标准互认机制

国际互认是清真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体系的有效通道。宁夏清真食品国家贸易认证中心于2008年1月批准成立,同年8月正式挂牌并开展相关工作,是全国唯一开展清真食品认证工作的机构。目前,宁夏已经与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认证机构达成了相互认证协议。宁夏通过认证的清真产品可以进入互认国家的市场进行销售,大大减少了过去由于得不到认证导致的出口问题。为了实现与更多穆斯林国际贸易增长,政府必须要进行与更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双边或多边的互认。

(三)加强品牌意识

品牌战略是产品质量提升的目标和手段。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我区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品质问题。一方面中东等地普遍使用欧盟、美国标准体系,对食品品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我区、我国的很多特色品牌,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推介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清真产业必须要有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对企业来说,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通过实地考察与经贸交流加深对穆斯林国家市场的了解,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并加强在国际市场对企业的宣传与产品的推广。对政府来说,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统一协调领导,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此外,政府协助改造整合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跨区域、跨国规模发展,也将有利于宁夏清真食品、用品行业中支柱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食品贸易论文篇4

完善的对外出口清真食品的生产经营体系。我国业已实施了清真食品发展战略并将优化完善这一发展战略,从而带动清真食品产业的加快发展。通过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中阿经贸论坛等平台,中国清真食品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客商走进来,中外清真食品产业合作的规模和层次不断升高,出口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逐步扩大,同时中国的清真食品产业逐步建立了信誉度和美名,知名度不断升高。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对外出口清真食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的国际化体系,同时在国际部分地区已形成了中国清真食品的机构体系与市场分销网络。例如我国的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已开始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直接经营清真食品的批发、零售网点,直接供应外国的市民。上诉运作措施都为我国未来扩展在海外清真食品市场奠定了有利的经营组织基础。国际清真食品认证促进中国清真食品出口。目前中国国内主要认证机构有:民族宗教事务部门(经营许可制度);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体系(监制);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清真经贸工作委员会,简称“清工委”;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进口国权威机构或委托大使馆认证等。国际主要认证机构较多、也无一权威的统一认证机构,且各类认证机构的性质或有政府性质或有公司企业的盈利性机构,例如各类国际清真食品认证机构有澳大利亚国际清真认证管理局(HCAA);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发展署(JAKIM);埃及标准化管理局;美国伊斯兰食品和营养协会(IFNCA);美国清真基金会(AHF);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发展局(HDC)等。面对国际清真食品认证的复杂现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寻求双方认证或多方认证的方式为我国的清真食品出口打开大门。例如2009年8月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与马来西亚、泰国签订清真食品标准互认协议,并与埃及、沙特、卡塔尔等六个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签订清真食品互认对接协议,为宁夏及全国清真食品打入全球市场拓宽了路径。

中国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的战略构想

1.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战略的指导思想。巩固与发展中国与世界穆斯林国家的伙伴关系,推进中国与世界穆斯林国家清真食品经贸活动的密切合作。利用优势规避劣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全方位开拓世界各地的清真食品市场;以高质量的优特适销清真食品为重点,积极推进中国清真食品出口贸易,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清真食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战略的战略目标。先行进入世界穆斯林清真食品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名、特、优清真食品,夺取其市场的竞争优胜地位,形成清真食品在该国清真食品市场的良性循环,促进清真食品产业的加速发展与整个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3.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战略阶段。近期以面向周边穆斯林国家的清真食品对外贸易为主;中期以面向世界各国的大中城市清真食品出口为主,同时面向临近国家直接投资或者合资建厂,从事在海外的直接生产经营;远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产业集团。4.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战略的重点。在市场区域上,以穆斯林国家的大中城市市场为重点;在经贸活动方式上,以我国清真食品出口为重点;在出口商品品种上,以符合国际清真食品标准的有优势有特色的清真食品为重点;在经营主体上,以世界穆斯林商人的进口、经销、、代销的出口贸易形式为重点。5.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战略的突破口。通过与临近穆斯林国家的边贸活动,先行进入沿边中小城市的中层以上的消费者群体和餐饮企业;通过例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中阿经贸论坛、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和中国———亚欧博览会等由国家推动的大型出口贸易展览会,搭建中外双方企业间的进出口贸易平台。

中国清真食品产业对外贸易战略的措施

食品贸易论文篇5

自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的贸易就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不论是经济,文化,政治。主要分析了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制约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经济

中韩两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生活习惯有着一定的相似程度,两国的经贸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合作领域扩大,这使得两国的双边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彼此的贸易合作中,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存在,比如,电子产品,汽车行业,化妆品行业以及美容行业。然而,唯独在两国的贸易中,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却处在顺差的地位。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长久以来的贸易不平衡会使得韩国政府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采取一定的限制政策。怎样促进韩国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均衡发展就具备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分析

1.一衣带水:中韩两国地理毗邻,水上交通便捷,在发展农产品贸易上不仅大大缩短了运输的时间,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于此同时也节省了贸易过程的运费。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在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利润的增加,这一有利条件为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提供了优势。

2.土地资源:中国方面:中国国土资源辽阔,土地类型多样,农业资源呈现多样性。北方的大米,南方的水稻,中原地区的小麦,大豆,玉米以及西北地区的水果。韩国方面:韩国国土面积较少,土地类型比较单一,农业资源比较缺乏。由于这样的差别,发展中韩农产品贸易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韩农产品的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土地资源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

(二)劳动力资源分析

中国: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这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在对外贸易中拥有价格优势。

韩国: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劳动力人口较少。韩国自二战以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在农业方面,农村人口少,农业的就业率较低。

韩国的主食主要是大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也主要以大米为主食,中韩两国发展农产品贸易,依据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对其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韩国可以节省时间来发展自己本名族的有利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国也可以依次来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三)政治环境分析

中韩两国自最近几年,政治合作不断,政治环境相对和平,摩擦和冲突较少。良好的政治环境条件也为中韩两国农产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最近的一次中韩首脑见面会上就中韩FTA和人民币韩元的直接交易也为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方面的有利影响。不仅减少了双方的贸易壁垒和摩擦,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汇率的风险而导致收入的缩减。

(四)经济环境分析

1.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了一个大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韩两国发展农产品的的贸易就有了经济环境大局势的优势。

2.中韩两国经济发展的稳定:

韩国自60年代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80年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多。虽然经济发展有时会有一定的下降和缓慢的趋势,但总体形势较好。

良好的经济环境的内部条件,也为两国中韩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文化传播分析

“韩流”是最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新词,韩流给中国和韩国带来的影响都包含了方方面面,就对中韩两国的农产品影响而言,主要有韩国泡菜,韩国泡菜的流行,不仅不促进了韩国泡菜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传统的泡菜行业,这对两国来说都是促进了大白菜及农产品的发展。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因素

1.政治安全: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尤其是本国的农产品避免受到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考虑到了本国的政治风险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包含了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例如在2000年的“大蒜风波”和2005年的“泡菜风波”。

2.农民就业: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稳定国内的安全对中国的农产品的限制政策也是阻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技术因素

中韩农产品在贸易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较低、农产品质量管理困难、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三)文化因素

韩国人在某些农产品上的偏好和口味和中国人不一样。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

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的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美食家田可在《中国菜系》中分别形象地概括了菜系的特色。

同为中国人,不同地区可能会有这不同的口味,在对韩出口农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到韩国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盲目的出口可能不会获得市场的需要,即农产品的出口要以市场为导向。

(四)经济因素

1.企业的恶性竞争:在对外出口农产品的时候,中国由于缺乏正确的经济理论分析,只考虑到现实和眼前的经济利润,忽视了长久的利益。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在对外竞争时往往一味低价竞销,恶性竞争导致中国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戴上了倾销的恶名,受到了韩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采取得贸易限制和惩罚措施。

2.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多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常常出现跟风生产而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企业长久的经营。

恩格尔定律与国际贸易: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他提出的定律,用来描述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结构变动关系的规律。他发现,家庭收入越少,其消费总支出用于购买食物及其他必需品的比例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在下降。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对食物的消费或需求的增长不会与收入同比例增长,而是增长得比较慢,这是因为食物的需求弹性比较低。

恩格尔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变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比较低,所以当一国或食物(粮食)进口国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对食物的需求可能增加很少,甚至不增加,因而其价格的变动也很小。相对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却比较大。这意味着,生产食物的国家和生产奢侈品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需求条件或市场前景是不同的。从国际贸易条件的角度说,各国乃至世界总体上的收入水平越高,奢侈品以及消费品中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越多,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越有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各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向有利于制成品生产国的方向发展,而不利于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不应过于固守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经济的工业化才是经济发展的途径。韩国是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更多的是倾向于非生活必需品。

3.平衡国际收支:在中韩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韩国总体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的状况,平衡国际收支,维护本国货币的安全,在对中国的农产品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彬,刘丽.浅析我国农产品对韩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4)

[2]肖雪,翟印礼,谢海军.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农业,2006(12)

[3]王家农.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贸易分析[J].世界农业,2012(04)

[4]李俊江,范硕.中韩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2008(01)

食品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粮食国际贸易 进出口 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45-01

1、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一直是自给为主,进口作为补充。即以储各粮为基础,以进口为调控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政府是以考虑国内市场为主的,达到国内产销平衡。因此,我国在粮食贸易上就往往存在内外贸脱节,政策滞后以及粮食生产与进口逆向操作等问题。

由于在WTO中中国限制外资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发展的过渡时期基本结束,国外大型粮食企业开始进军中国传统的粮食流通领域。ABC三大谷商相继进入中国投资建厂。外资粮食企业通过控制世界大豆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使国内油脂加工厂家巨亏,再进行行业之间的大规模并购。由于大豆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并且大豆只收3%的关税,且不设配额是高度自由贸易的商品等原因,大豆大量进口,达不到调控目标。当前,中国市场上80%的大豆加工能力被外资粮食企业操控,国内大豆企业丧失了话语权。在国际大型粮食企业已掌握我们国内植物油定价权的不利情况下,如果让其进一步取得在粮食流通方面的主导权,将会使我国粮食企业失去完整的定价权,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会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跨国粮商已控制了大豆压榨业,控制了我国大豆进口,以及利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流通市场,大量县级粮库生存难的时机,收购县级粮库和中小粮商,有可能垄断粮食流通领域,这都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调控的自主性。比如,2007年国庆节前夕,中国为降低过高的食用油价格,向市场投放20万吨食用油,结果都被跨国粮商收购放于仓库,市场价格根本没有丝毫降低。一句话,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已丧失大豆及食用的定价权。

2、完善我国粮食国际贸易战略体系策略

完善国际贸易政策体系,独立自主地进行粮食产量和价格的调控,是我国实现粮食紧平衡调控目标的基本前提。建议采取如下贸易策略:

从进口粮食方面来说,不仅要考虑调低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税,还要考虑国内农业产品比较优势等利好因素,制定恰当的税率结构。当前,我国农业产品中粮食等大宗进口农产品的税率很低,与此同时小宗进口产品的税率却比较高。这种税率结构使我国算术平均税率很高,但有效保护率却很低。未来的税率设置应着重照顾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在维持对部分粮食产品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我国拥有竞争力并且进口较少的其他农产品品种,适当降低其税率。将关税配额和最低准入量进行核定,完善非关税措施,其中包括优化粮食质量标准体系、粮食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等标准体系。

在粮食的出口方面,将重点发展优势粮食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出口力度;对粮食贸易体制进行改革,暂时取消对大米、玉米等农产品的出口限制:成立粮食行业联合协会,让粮食贸易格局多元化;增加出口退税。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WTO的规则,让国内农产品出口厂商能够根据WYO对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行使规避我国产品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法律权利。

3、完善粮食战略性进出口贸易策略

(1)合理安排进口规模和节奏,通过期货交易锁定价格风险,分期、分批进入国际市场,避免突击采购和大量采购推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除少量高品质软麦和硬麦允许进入国内市场流通外,进口小麦应直接进入中央和地方储备,避免打压国内小麦价格。

(2)调整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受制于土地资源和财政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粮食生产的完全自给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不影响粮食安全供给的前提下,对缺乏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应适当减少其生产,利用国际贸易满足我国需求,适当加大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力度,集中资源发展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提高粮食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效益。考虑到当前拥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完全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因大多在于产品质量较差,缺少稳定的出口渠道。给出建议:①加大农产品科技投入以改善品质;②改善深加工、产品包装、物流条件:③重点培植建设一批粮食产品营销网络:④加强农产品的宣传、形象策划。

(3)对缺乏比优势的粮食产品的国内保护政策进行调整,生产贸易结构调整最少要考虑二个制约因素,一是发挥我国粮食产品的比较优势,二是国内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现阶段,国际农产品比较优势已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过去片面优先发展粮食、追求粮食供给的粮食发展战略明显与比较优势原则不符。

参考文献:

[1]王永春.论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J].经济论坛,2004.11.

[2]黄玖辉.中国地级城市粮食行政管理模式探析[J].粮食问题研究,2005.3.

[3]黄三富.粮食行政职能转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粮食问题研究,2006.2.

食品贸易论文篇7

【关键词】要素禀赋;对外贸易;收入分配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及思路

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的总收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种种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要素收入分配特点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特点,并从商品贸易影响收入分配和对外贸易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并给出政策建议。

2.文献综述

鲁晓东(2008)证明要素禀赋特征对中国收入差距有相当的解释力;孔庆峰、陈蔚(2008)证明并无直接证据显示中国的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盛雯雯(2014)证明融资成本下降将导致企业投资偏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过程;张欣(2015)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结构和要素收入分配的指标进行统计并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得出政策建议;卓凡超、常志有(2016)证明要素流动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替代与互补关系。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要素收入分配的改变

1.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

从贸易规模角度,截至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64242亿元,且出口总额稳定大于进口总额,即使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波动剧烈,于2006年达到峰值64.2%。随后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明显。

从结构角度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显著调整,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商品贸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差别。

2.中国要素分配的变化

本文中将使用劳动者报酬代表劳动要素收入,用固定资产折旧加营业盈余代表资本要素收入,计算两要素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由数据可看出,资本占比与劳动占比的变化较大,资本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劳动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

3.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变化

根据薛佳(2013)中相关测算确定看出,加入WTO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但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贸易开放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不同商品的对外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及模型

最终解释变量为收入法下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比。构造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为收入法下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比,X1-X5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X6-X10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额。μ为其他随机干扰项。

2.模型变量检验与方程检验

模型回归显著,调整后的相关系数达到0.9715,模型拟合良好。DW检验值为2.002,表示Y不存在一阶自回归。White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3.回归结果

综上,该回归方程拟合良好,不存在自回归与异方差,回归结果可信,得到最终回归方程为:

模型结果表示:(1)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与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对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入比影响为正,利于劳动要素报酬占比的相对上升。(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与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对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入比影响为负,利于资本要素报酬占比的相对上升。

四、中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及模型

本文将构造以下计量模型对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GINI为基尼系数,S1-S4为各要素(耕地面积、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的人均拥有量,GDP表示人均生产总值,FT表示贸易开放程度。

2.模型变量检验与方程检验

模型回归显著,调整后的相关系数达到0.9367,模型拟合良好。DW值为1.909,表示Y基本不存在一阶自回归。White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3.回归结果

综上,该回归方程拟合良好,不存在自回归与异方差,回归结果可信,得到最终回归方程为:

模型回归结果表示:(1)要素禀赋对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人均人力资本的上升会降低基尼系数,有利于平均收入差距;人均资本的上升会增加基尼系数,会扩大收入差距。(2)贸易开放度的提升会增加基尼系数,扩大收入差距。结合上一个模型可得出结论,持有大量资本要素的人群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福利。

五、政策建h

1.为了平衡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入占比,应该对进出口贸易中的不同商品种类实行差异化贸易政策,深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

2.为减轻收入不平等现象,应在确保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完善劳动力市场与要素市场,推进收入均等化,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鲁晓东.《收入分配、有效要素禀赋与贸易开放度――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研究》.

[2]孔庆峰, 陈蔚.《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贸易实践中适用性的经验检验》.

[3]盛雯雯.《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

[4]张欣.《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研究》.

[5]卓凡超, 常志有.《国际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的关系研究》.

[6]薛佳.《贸易开放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食品贸易论文篇8

关键词:粮食贸易结构;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食物,粮食关系着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呈现出进口额攀升,出口量下滑的状况。可以说,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正在从21世纪初的粮食出口国逐渐转变为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而且贸易逆差正在不断的扩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危机,因此,研究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贸易情况是很重要的。

一、中国主要粮食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1.进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粮食贸易主要集中在大豆、小麦、水稻和玉米上。大豆进口量据首位,高达80%,出口量也占粮食出口总量的30%,贸易逆差是最显著的。由于近年来生物燃料快速发展,国内玉米需求大幅增加, 2012年玉米总进口16.89亿美元,出口15.88亿美元,逆差接近1亿美元。小麦、水稻的进出口量相对稳定,但也出现逆差。

2.进出口市场结构

北美和欧洲是目前世界粮食最大的出口地区;其中美国是粮食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市场。中国的小麦主要来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玉米来源于美国、东盟和印度,水稻和大豆几乎分别被东盟和美国所垄断。中国粮食出口市场呈相对分散状态,韩国、日本和东盟所占比重略大。其中小麦出口面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玉米主要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韩国是我国水稻最大出口市场。

3.中国粮食贸易竞争力

首先,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角度看。近年来,中国水稻市场占有率水平据世界第7至9位,平均水平为2.41%。水稻国际市场占有率很小,近年平均水平不到1%。2008年前中国玉米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前7位,但2009年以来市场份额明显缩小,竞争业绩下降。

第二,从贸易竞争指数分析。如表1以玉米和小麦为例,在中国,玉米和小麦生产总量还是很高的,但是TC指数均为负值,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却几乎不具备竞争优势,并且与世界主要出口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表1 2013年主要出口国小麦、玉米TC指数

阿根廷 中国 法国 美国

小麦 1.00 -0.99 0.94 0.76

玉米 0.99 -0.94 0.69 0.93

二、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1.粮食外贸依存度升高

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农田面积缩小,加之生产能力欠佳,我国粮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粮食需求量,自给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据农业部预计2020年中国的粮食供需缺口将达到0.29亿吨。为了弥补供需缺口,中国必然扩大粮食的进口量,粮食进口外贸依存度从2000年的0.18%猛增到2012年的0.50%,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粮食外贸依存度的不断升高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2.粮食国际竞争力较弱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的粮食生产沿袭祖先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由此导致了我国粮食产品品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粮食生产总投入,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不断加大,使得粮食生产成本也就逐渐加大,由此导致粮食出口贸易利润空间缩小,国际竞争力较弱。

3.粮食贸易结构问题突出

首先,从产品上看,中国粮食出口规模不稳定,数量波动较大。品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由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不先进,出口的粮食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产品生产过程无法达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因此也面临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风险。再者,我国主要粮食产品进口来源集中在少数几个来源国或地区,几乎被北美、欧洲几个国家所垄断。进口来源国的经济、政策变动都会对中国粮食进口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三、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策略要紧紧围绕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开展,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加快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粮食生产上,首先必须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粮食的生产现代化发展进程。其次,要提高粮食质量,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粮食的经营方面,实现粮食从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走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提高质量。

2.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和补贴力度

政府应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提供粮食出口保障金。另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生产高品质的粮食产品,提高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走品牌战略创立绿色粮食产品品牌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人们的推崇。以绿色品牌为主导,来生产高质量的粮食产品必定有利于扩张我国粮食产品的海外市场,提高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粮食产品更应当树立自己的粮食品牌,让品牌成为我们走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4.建立预警机制提高诉讼能力

随着各国贸易壁垒的不断抬升,中国粮食产品价格已经无法成为优势,低价常常成为其他国家控告我们倾销的理由。再者,较低水平的生产加工能力,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在粮食产品出口的时候,就应当做好应对反倾销、应对贸易壁垒的准备,建立预警机制,规避问题、积极应诉。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粮食贸易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03).

食品贸易论文篇9

【论文摘要】 我国自2011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年年逆差。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结构特点,分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产品 逆差 绿箱政策 绿色壁垒 一、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点 1.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 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3.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75.8亿美元;进口额为287.1亿美元。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由2005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特点 (1)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产品结构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主要缘自谷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棉花和食糖以及畜禽产品等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 2011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中油产品(包括大豆在内的食用油籽和植物油)、棉花、粮食(不包括大豆)名列前3位,其逆差分别为64.7、31.6和14.0亿美元。畜产品和食糖逆差也较大,分别为8.5、2.5亿美元。 2005年粮食顺差1.22亿美元,棉花逆差32.88亿美元,油产品81.73亿美元,畜产品逆差6.3亿美元,食糖逆差2.72亿美元。 2006年粮食顺差3.32亿美元,棉花逆差48.98亿美元,油产品(包括大豆在内的食用油籽和植物油)逆差99.64亿美元,畜产品逆差8.3亿美元,食糖逆差4.87亿美元。 (2)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地区分布结构 ①从东部、中部、西部的贸易差额分布来看,农产品逆差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011年东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额绝对份额的比例为93.3%,该地区逆差为72.6亿美元,在总逆差比例也最大。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均表现出顺差,分别为14.1亿美元、12.1亿美元。 2005年东部地区逆差为52.8亿美元,中部地区当年农产品顺差26亿美元,西部地区顺差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2006年东部地区逆差为47.88亿美元, 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均表现出顺差,分别为10.54亿美元、11.42亿美元。 ②逆差的省份分布很不平衡。2011年农产品逆差最大的四个省份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其逆差额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50.82、19.23、14.97、11.30亿美元。天津市、广西、河南省逆差过亿美元,分别为47837.1、29226.8、13938.6万美元。 2005年我国农产品逆差除了北京、广东、河南下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5年北京市农产品贸易逆差下降最大,其次是广东,下降了82403.1万美元,河南下降了11881.7万美元(占该省2011年逆差的85.2% )。以上逆差缩小构成了全国逆差收敛的主要力量。而江苏、上海、天津、广西逆差在2005年进一步扩大,分别比上年增加14216.5、47247.8、11526.9、5497.6万美元。其中,上海市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幅最大,占该市上年逆差的31.5%。 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看,仅上海、江苏、天津、重庆、广西、江西、河北、山西的逆差比上年扩大(按逆差增加量由大到小排列)。河北、山西逆差比上年分别增加1655.4万美元、144万美元。其余24个省、直辖市的农产品贸易平衡变动均促使全国总逆差向零点收敛。除北京、广东、河南三个省份外,对逆差缩小贡献较大(逆差缩小或顺差扩大量超过1000万美元)的省 份,依次为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新疆、陕西、浙江、湖北、海南、甘肃、四川、云南、安徽等省。其中,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增加了69659.1、32017.6、31377.2和17774.2万美元。 3.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贸易方式结构 2011年一般方式逆差29.8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的逆差15.7亿美元,加工贸易方式逆差2.89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方式逆差0.4亿美元。边境小额贸易方式顺差2.1亿美元。 2005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09.4亿美元,进口202.0亿美元,顺差为7.4亿美元,2005年其他贸易方式的贸易逆差在为23.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79亿美元。其中,2005年进料加工方式为2.6亿美元顺差。边境小额贸易顺差3.0亿美元。 2006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38.39亿美元,进口222.65亿美元,顺差为15.74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的贸易顺差在为1.9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2.12亿美元。其中,2005年进料加工方式为8.21亿美元顺差。边境小额贸易顺差2.94亿美元。 二、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我国农产品及农业的保护,合理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口 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或无国际标准的动植物检疫,其他国家不合格的产品因符合我国的标准而进入中国市场,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经济威胁乃至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步伐,与国际接轨,对进口农产品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在卫生防疫、农药残留标准方面严格把关,设置“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进口。 2.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猪肉、禽肉、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类农产品的出口都面临着来自进口国家,诸如卫生防疫、农药残留标准等十分严重的非关税限制。我国的这类农产品往往因达不到进口国的这些要求,而难以出口。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建立与国际接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我们利用“绿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业科技上,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农产品出口。 3.实施以劳动力换土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 我们应该向荷兰和以色列式学习,用劳动力换土地。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土地资源严重稀缺,这决定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有一定优势,如蔬菜、水果、鲜花、畜产品、水产品等,而在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如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我们出口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三类:第一是园艺产品,包括花卉、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等;第二类是水产品;第三是畜禽产品,包括肉类、奶制品。这些农产品应该成为我们出口的拳头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应当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除粮食以外)的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水平,适当让出部分国内资源和国内支持,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 4.借鉴国际合作运动的经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我们应该在现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社。合作社是市场中介企业组织的一种替代形式,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特殊经济组织,它使分散的农户在保持独立的财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农产品的集体销售或农业投入品的集体购买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实现产前和产后的规模经济,合作社还在生产的全过程通过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使农户能顺利地与市场对接。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在于将分散的农户联合为整体,增强其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改变分散农户的弱势地位。

食品贸易论文篇10

论文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更隐蔽、更强大的壁垒,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TBT概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由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三部分组成,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在主观或客观上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WTO关于的TBT文件有两个,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已经直接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影响巨大,而且损失难以避免。那么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什么容易遭遇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可以从国内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中国农产品自身标准的落后性 中国农产品领域目前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还有差距,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优势。而且中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2、中国农产品市场秩序没有理顺,农业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内部壁垒严重,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没有形成局部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秩序相当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对出口市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外,中国农产品生产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力度不够,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对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够,流于形式。中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备的食品安全立法。

三、利弊同行——TBT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

1、负面影响

(1)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受影响的农产品企业日益增加,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截止到2007年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同比下降0.77%,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6%。

(2)加大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的难度。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手段对进口产品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或标准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我国的农产品一时难以达到其要求而无法获得市场准入。并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明显加剧。

2、正面影响

(1)提高国内农产品检测技术。TBT在给我国农产品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上较多追求农产品数量增加,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农业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国内检测技术及监督力量薄弱,许多质量问题未显露出来。这就促使我国农产品出口行业对现有农产品生产体系、管理体系进行反思。

(2)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等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我国沿海各省市率先加大了农产品标准化等的建设。例如广东省河源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广东湛江在建立湛江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网络的同时,还注意做好养殖基地建设,抓好加工环节质量监控,防止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