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模式十篇

时间:2023-03-20 01:04:39

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篇1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自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一直并将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从“灌输式”“压迫式”教学模式到“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再到当前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如今,互动式教学模式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哪些主要特征与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积极主动准确地操作此模式呢?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

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设疑、质疑、解疑的能力,而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反过来又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此即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1 ]

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它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体验与建构所学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 2 ]

1、教学系统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和课程等形成了“人、人与物”之间的特殊结构,既不同于自然界和机器的“物、物”结构,也不同于政治等社会活动中“人、人”结构,更不同于生产等社会活动中“人、物”结构。在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具有变化性的。作为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均是最具有变化性的。所以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当是教授(教师的活动)最优化与学习(学生的活动)最优化的有机统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的过程。

2、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

3、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毕业论文范文。在教育、学校、教室这个“文化生态”体系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立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品质。而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双向的,并非有任何倾斜的。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充分激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5、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全面提高。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1、互动性。互动性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互为依存,互相促进,达到自主、互动的境界,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强制与约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要求。

3、创造性。在互动式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时刻体现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 ]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共同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模式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体验和建构知识体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新知识、获取好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与独立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 ]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由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同时,必然有助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 ]

第一、师生的课前准备

从教师的层面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计划。而且,在设计时,教师应主动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怎样才能设计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计划。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让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备课。

从学生的层面看,学生预习是为学习新知识作积极的准备,更是保证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对老师即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的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学生的互动热情才会被真正唤起来,师生互动的效果也才会更佳。反之,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甚至不进行预习,对教学内容不熟悉,那么,上课时就难以积极主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

第二、师生的课内互动

这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最本质的要求之处。

一方面,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指导和点评。在师生互动、共同营造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准备的讲解和设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互动式教学模式,并敢于反问,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毕业论文范文。

这里特别要注意教师点评。我们知道,当学生积极地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之后,都渴望能及时从教师那里得到明确的评价,因此,教师的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保证师生教学的全面互动特别是学生互动激情的延续都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点评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明、当、激、解。明即要鲜明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即要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激即教师的点评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发言,解即这种点评要有利于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楚问题的思路。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认真探求,大胆质疑。教师的主动是为了学生的主动,而学生的主动又将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主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就将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也将大大折扣。同时,学生还要大胆质疑,敢干提问题。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就告诉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就等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师生的课后反思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师生反思是巩固课堂互动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课后的反思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完善,又能促进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发展;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总之,互动式教学模式为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只要我们全面深入推行、实践着互动式教学模式,就必然能够为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安宇.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6.

[2]杜志刚.“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Z]. http://www.jingchuanedu.com/,2005,2.

[3][4]刘杼、邓新跃.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 大学时代(B版), 2006,11.

[5]安晓杰、保艳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互动教学模式篇2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引言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近几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广使用,中国的英语教师逐步意识到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互动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互动教学模式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一种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主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 主动探求、大胆质疑、积极讨论, 以至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有关互动教学模式的理念被纷纷提了出来。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西方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九十年代,美国旧金山大学语言学院院长H. Douglas Brown提出了交互式语言教学法(An Interactive Approach)。 根据Brown 的观点,“互动”既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也是交际语言教学所要实现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交际的主要来源是互动,即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合作交流思想,相互产生影响。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强调,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教学情景, 采用灵活多变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和评价者。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设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情景, 形成一种轻松、白由、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拓展个性, 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师师互动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年级教师间互动交流,可以切磋教学技艺,形成优势互补。师师互动的方式有互相听课,集体备课、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教师间的互动,有利于更准确的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和目标,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并随时保持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教学的本质性因素。建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双向主动和双向促动的特点。

1. 双向主动: 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 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收的反向主动。

2. 双向促动: 教师的启发和提问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 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育水平。

根据课堂互动主体角色关系的不同,师生互动还可分为师个互动(Teacher-individual Interaction), 师班互动(Teacher-class Interaction)和师组互动(Teacher-team Interaction)。师生互动时,教师应创造各种贴近生活、令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学生也应该尊敬教师,理解教师,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记》有云: “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技巧与效果。生生互动又分为以下几种:

1.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即是组对子- pair work.。由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组成搭档, 在英语课堂上共同完成对话和练习。经常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这种活动,能给予学生面对面交流和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并在互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英语水平。

2.小组互动。进行小组互动的人数最好是3 至6 人。小组活动适合学习量大,内容多,学生自主性强的讨论形式的任务,如游戏,小话剧,拼写竞赛等等。它能使班上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去,更能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帮助, 共同探讨的合作精神。

3.个人与全班的互动。如围绕课文内容由一位学生向全班同学提问题,又或者是一个同学作为被采访者,接受全班同学的采访。这种互动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增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

(四)师生与教材的互动

课堂互动的前提是以教材为依托的,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的互动。教材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教材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解读教材的不同体验,相互交流,进而和教材互动,完善教材。教材的是师生参与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师生在与教材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充分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每节课后,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一定形式各异的作业,让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教师也可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

四、结束语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教学之间互动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教学机制。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之中,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师生在和谐合作的过程中高效地实现了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学习语言能够交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玲. 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应用 [J]. 教育探索,2007 (8):63-64

互动教学模式篇3

Abstract: The hearing teaching holds the quite important status in enti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however, althoug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make many efforts, the hearing teaching has not made the satisfying progress. The author in the quality high spe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s practice, will attempt “the interactive type” the educational model to utilize in Japanese hearing teaching, will seek for one more effective hear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method, for Japanese specialty and the student, will provide feasibly the experience in Japanese learning process.

关键词:互动式 建构方式 日语听力

Key word: Interactive type construction way Japanese hearing

一、 引言

在日常交往交际中,听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一项美国资料显示,正常人在清醒时,70%的时间是用于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其中11%是用于写,15%是用于读,32%是用于说,42%是用于听。(Cooper 1998)但对于许多学习语言的人来说,听力一直是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重要障碍。学习外语,如果听力存在问题,那么必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语言的畏惧。导致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听力理解作为一种输入型的技能,在学习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互动式”教学涵义

1、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的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的探讨过程中,达到不同观念,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探索性、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2、互动式日语听力。它包括如何抓住关键词,猜测词义,连记等等。必要的听力技巧和听力训练很大程度影响着听力能力的提升。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是“客观主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消化、理解教师所传输的课本知识。这使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形成信息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在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下主动建构新信息的学习。它在听力教学中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习者都在认知过程中是可以将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在对学习的理解、改造和重建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以“学”为中心,认为日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获得,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互动式”高职高专听力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即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的过程,同时还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我监督能力的培养。

四、 提高日语听力的方式、方法

1、 单项技能训练与整体技能训练相结合

单项技能训练包括:辨别单词中的音素,辨别语言中的语素,重音类型,语调类型,以每一项技能为主要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并结合到简单的短句、对话和段落中。单项技能的训练方法贯穿于整个听力的教学始终。在进入整体技能训练后,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对听力文章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及推理的能力

2、 课内与课外的相结合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它是在一定量变的基础上的质变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自主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两者是同一目的的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它们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

五、 学习日语听力的建议

在日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有它一定实际的意义。在“互动式”学习中,本人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处地位。

1、 就教师而言,应积极将多媒体与网络用于听力的日常教学,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创造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特定的语言情境。通过人机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协助、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2、 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总之,把建构主义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日语的听力教学当中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互动式”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内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朱亚萍,大学外语听力教学方法浅析,教育理论 1996

[2]乐眉元,应用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互动教学模式篇4

一、要素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二、模式界定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三、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四、建模理念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 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五、模式目标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六、模式结构(一)一级结构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过程结构(二)二级结构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三)三级结构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七、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八、操作策略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规范学生的交流行为,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反诘、转向的作用。互动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并力图做到:①小组内全员沟通;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③小组成员随学科而变化,扩大学生的交往面;④灵活配置组长,学科不同,组长不同,同一学科定期更改;⑤评价指向小组,而不是学生个体,避免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负面影响;⑥组织好组际交流。2、落实教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策略是,教学内容的背景化、过程化、新颖化、应用化。3、探究的策略。①效率策略:减少歧路,将知识原始发现过程中所经历的众多的迷途,精简为少量的岔道。浓缩过程,不要求再现知识发现的全过程,而要对之进行“剪辑”,使之缩短。降低难度,对发现难度太大的知识适当降低其难度,使之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仍能完成。预留问题,对学生观察和提出的有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因受教学时间限制可将其预留,作为课后学生专题研究的内容。合作学习,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提高探究效率。②引导策略:必须充分相信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活动必须有 老师的引导,但引导是方式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内容结果的预告。教师要在学生既感困难又不至于遭受挫折时引导,而且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引导。4、推进教学进程的策略:教学应该按照以知识点为驱动的逻辑顺序和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心理需要组成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推进。暗线是指学生围绕目标体验、理解、重组、合一形成新的意义建构的心理历程。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必须有弹性,心中既有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一个原则必须坚持,当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肯定,并反思自己的设计,尽量做到明暗线重合。5、课程开发策略: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当作是师生共同开发的客体,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知识载体。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国家课程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开发。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课程实施的内容,因为新的课程观不仅关注所学的内容,而且认为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所有的体验和所得也是课程实施的内容;建立大的课程观,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的综合角度,考察自己的教学(因为探究有时需要各科知识的整合)。文科教学中尽可能地通过实践、总结及评价活动渗透科学精神;理科教学中,通过背景、过程、评价等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素养;其它学科相机渗透。6、评价策略:延缓评价、激励评价、超我评价(暗示学生重在超越自己,而不是别人)、多变延伸评价(对半对或全错的答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书本中去寻找信息源,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差,并适当组织讨论,对残缺和错误的答案进行修正和补遗)、多元评价、多层次评价。九、模式特点1.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它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式、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感情经验,注重活动,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2.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是非确定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教学中的“节外生枝”需要教师有纯熟的教育技艺,对教材达到熟知化的程度。3.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为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促进,精神、知识在建构中共同发展。真正贯彻了教师靠自己的学识力量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教育理念。4.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信息源、教材、师生关系、教学过程、课型(运用问题预留策略使课内外衔接)都是开放的。5.本模式属原理性模式。十、注意的问题1、必须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2、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过程性、有效性和探究性。3、互动需要教师的管理技巧,否则会导致课堂放任自流。4、探究有时会削弱双基训练。十一、评价标准授课人节次学科授课班级课型授课时间课题名称创新教学理念20%1、面向全体、兼顾差异2、尊重主体、注重过程3、创境适疑、鼓励探究4、启发思维、注重过程教学行为20%1、方法灵活、手段合理2、突破重难点有独到风格3、语言行为自然恰当4、多向互动、渗透文化底蕴教学氛围40%1、民主、平等2、和谐、宽松3、活跃、有序4、具有开放性教学效果20%1、教学有弹性,因势利导2、完成目标、体现创意3、学生有新创意、新发现4、个体收获个性发展效率高

互动教学模式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互动式教学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双方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这种互动式教学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间的互动。

首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指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后,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现有水平,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因为中国地域广泛,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计算机并没有大范围的广泛普及,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差异很大,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指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团队之间内部的交流互动,相互帮助,从而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弥补个体之间的差异。

学生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从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水平方面评价的,这就需要通过计算机实践表现出来,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参与的空间与时间;其次,教师的情绪不仅可以影响学生,而且会受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影响,由此带动教师的教学激情。要加强具有跨世纪高度创新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就要对学习过程与教学成效不断地改进与优化。教师通过现代信息科技,只要是和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就收集起来,把教学资料中的声音、文字和图像材料有机结合,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各得其所,主动发展;通过应用教学相关软件的交互性与参与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自主的环境与时间,从而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可以创建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能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和会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及主动性。依据我国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情况,要把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合理地开展,并把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有效发挥,就要以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实行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3 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3.1 多媒体教室监控下的师生互动

让教师能够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同时还能达到监控学生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中,都装有电子教室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主计算机控制学生的机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给学生发送文件,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这一软件大大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整个学习氛围浓厚,互动性强,学练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作用,相互深度配合,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3.2 分层式教学互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各个地方,计算机教学进度是不同,使得计算机的教学很难掌控,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学简单没意思,基础差的同学学难又跟不上,因此,采用互动分层式教学法解决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问题,使每位同学在计算机方面都有所提高。互动分层式教学法的主要实践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让学提得好的同学代替老师,帮忙辅导那些计算机基础跟不上的同学。学生们共同发展,互相帮助,不完全依靠老师一个人辅导全体学生。在实施互动分层式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每个人的计算机能力都能够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潜能。互动分层式教学方法很适合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分层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之间的友情,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

3.3 加强对于学生的有效性引导

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师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通过科学的引导来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实现互动教学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的开展。从学生来看,由于其自律能力上比较差,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并且方向性也存在着模糊,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实现学习态度上的端正以及学习方式上的掌握,最终实现学生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的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行来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总之,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上的限制,使得教师没有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增加来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哈立原.基于互动式教学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5:161+164.

互动教学模式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互动教学

The importance in the athletics teaching of 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 at senior high school

He Xiao-ying

【Abstract】Interaction teaching is pass to regulate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 and its interaction formation of harmony of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nteraction, living interaction, student's individual and teaching intermediate interaction, full transfer student athletics lesson study of active and corpus, creation teaching resonance, with this to exaltation teaching effect, is mold a student good character of a kind of teaching mode.In the athletics classroom, student to monotonous of teaching way annoy motion more big, in sport the item technical ability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is outstanding.Tradition of teaching mode very one, tie student of thought, mak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come machine and program to turn thus, lack angry and fun.In the athletics teaching adoption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double to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method, can change student study of passive situation, benefit in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creation thinking, make of end set up life long of athletics idea.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 athletics;Interaction teaching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从教的方面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新体育课程教学上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习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可能形成。

一、参与意识是学生参与的前提条件 参与意识是参与的前提条件。学生没有参与意识,便不可能有参与行为;参与意识越强,参与行为越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参与意识即角色意识。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学生内因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主要经历对知识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产生两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参与意识形成的外部条件因素。教师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知识)的提出,便是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1.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决不会有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意识。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最重要的是新课导言的设计和学习氛围的创设。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认真研究兴趣教学规律,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教学因素。其次,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注意语言的把握,讲究情感感染。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活泼,要努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有了对新知识的兴趣,便可以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但强度较小,不能持久;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即对新知识的心理需求,是产生参与意识的主要心理动力。 求知欲的产生,一是出于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二是知道这种新知识对自己有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而且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是学生参与的第一步

互动教学模式篇7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隔离;物种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它指的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其内涵表现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近几年来,我竭力开展“互动式”教学,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为例,对实施“互动式”教学进行探讨。

1. 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

通过简明扼要的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详尽掌握教学目标,制定优秀的教学方案。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学过程,高效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1 强化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全面的了解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预习,能够从现实生活找到恰如其分的具体实例,结合上一节的已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旧知识,引发新知识学习欲望,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物种的形成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课时的学习中能把本章知识得到融合和巩固。

1.2 确立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预习时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高效达标。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来说其知识目标是:

① 从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回忆种群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② 从屏幕显示一块有牛和马的草地激起学生对种群与物种区别的求知欲望。

③ 从屏幕显示在一个山谷鼠种群假想情景和加拉帕格斯群岛地雀实例动画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④从所有生物统一性过渡到物种的形成过程最后归纳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与预习相结合,学生课下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隔离对物种形成的作用;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的方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班内的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要以事实或实验为依据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观;通过物种频临灭绝或灭绝实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理解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学观点。

2. 采用互动教学 ,巧施教学原则

教师课前应通读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本课堂的结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四项原则:

(1)普通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

(2)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过难。

(3)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奋发进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贵着就叫做“过程价值观”。

(4)激励性原则。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绝不置之不理,横加干涉,甚至一味的指责。

3. 教与学相结合, 推广互动教学

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有效结合”。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研究性课题《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和查阅资料《物种的形成过程》;探讨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以及呼吁人类应采取那些保护措施。就上述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争取三个“有效结合”:诱感和兴趣,与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有效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有效结合。

(2)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小组学习是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3)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利于师生互动学习。

我意识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互动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内容 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目的一、导入新课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师生共引出以下问题:(1)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蠖是同属一个物种吗?你的依据是什么?(2)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学习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释疑,先回忆种群,再用具体实例逐步引出物种的概念。屏幕显示一个草原上的全部黄牛是一个种群,全部马也是一个种群。牛种群个体间能相互产生可育后代吗?(能)马和牛能吗?(不能)也就是说,相同种的个体能产生可育个体。边发问

边归纳1、物种2、隔离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相互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师:不同种的生物都不能吗?举例说明。

生:马和驴、老虎和狮子。

师:马和驴为什么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生:因为马和驴的后代――骡,不可育的。

老师引导过渡到生殖隔离。

屏幕显示两个池塘里的鲤鱼动画。

师:这两个池塘里的鱼,属于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它们能发生基因交流吗?

生:属于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因为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由此引出地理隔离和隔离的概念。

至此学习了种群、物种和隔离的概念,就能看第一个问题:两种颜色的桦尺蠖,你们说是同一物种还是两个物种?为什么?

生:是同一物种。因为它们生活在一起常进行基因交流,遗传物质的差异不会拉大,就不会形成新物种。

忆旧入新,积极参与,进入课题。围绕课题,环环相扣,学生逐层深入学到知识。

3、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师:那么一个新的物种形成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呢?

生1:一个种群的生物因成万上亿年的地理隔离,长期的自然选择造成遗传物质显著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的物种。

生2:一个种群的生物因地球火山喷发引发辐射引起巨大诱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生3: 一个种群的生物通过基因工程产生新的物种。

同学们,课前准备充分,说的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位学生提出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一、屏幕显示假想过程情景动画

师:(1)一群快乐生活在一个山谷中的鼠,雌雄个体间可以自由,繁衍后代。这说明了什么?(2)当这群鼠被大河隔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3)几千年后,大河干涸,两群各自都发生了变化的鼠会合在一起,还能吗?

生:(1)和(2)略,问题(3)发生争议。

能不能不是大家说了算,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假如实验的结果是不能,是什么原因使这群鼠分化成不同的物种?――隔离。下面我们通过实例分析新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屏幕演示制作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动画

师:(1)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说明了什么?(2)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就能产生新的物种吗?(4)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生:略

师:下面布置课后作业:查资料判断是否同一物种?(1)东北虎和华南虎;(2)地球上三种肤色的人。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2、及时反馈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落实知识点,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性。4、学生回答出现分歧,要尊重实验事实做出合理引导解决。5、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生生讨论作出合理解释。三、补充探讨1、新的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2、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3、呼吁人类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3、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种活动。

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特色的创造过程。尽管我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要使之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玉玮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华出版社

[2] 任志鸿 《高中优秀教案》 南方出版社

互动教学模式篇8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习;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93-02

地质综合实习为课堂专业知识的补充及深化,是石油地质相关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将课堂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旨在学习地层―沉积相―构造的基本特征,分析复杂的地质现象,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建立地质学科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夯实基础。自重庆北碚实习基地实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综合实习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该实习基地的建设,多次强调突出实习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探讨有效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质综合实习要体现印象深刻、效果突出,野外剖面的完整及美观固不可少,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则尤为重要[1]。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前已完成《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岩与沉积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但鉴于课程浓缩、专业面广而深度不够等问题,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突出重点是实习的关键。重庆北碚地质综合实习经多年的积累及探索,在教师结构搭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凝练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效果突出。

一、“还学于生、化教为学”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若在野外教学中还采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预期目的[2-4]。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地质认识实习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1.以小组为单元独立的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实习前、将实习队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由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推荐小组长。在实习期间,一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尤其是在每一个剖面点或每一条踏勘路线的总结过程中,由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提问或反驳。因此,在每次总结时,气氛异常活跃,每位同学既是学习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创造者;组间及组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以学生为主导,指导教师启发性地抓重点、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性讲解及总结。野外地质实习以学生观察和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每一条路线,教师事先告诉学生本条路线的实习目的、主要内容及要求。针对每个具体观察点,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之后教师提问,并启发性地提示重点及注意事项。然后,小组再次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最后针对关键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总结。在每个剖面点的总结过程中,首先由各小组总结,最后由教师提问、评价并系统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5]带给学生的往往不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对如何获得知识及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真正做到了“脑勤、手勤、眼勤”。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掌握重点内容,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二、野外现象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野外实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专业知识,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将野外现象对应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理念[6,7]。如果在野外采取室内教条式授课的方式,会忽略野外现象及与当地经济、矿产等的关系,学生学习热情也会大幅降低。因此,在具体实习过程中,针对与矿产有关的地质现象(或地层),指导教师会进行详细介绍并引导学生与实际结合,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随机加分问答题。如向学生提问龙潭组煤层的形成环境,须家河组煤层的形成环境,它们有何不同?如果让同学们投资建石灰厂、煤矿、砖厂或开展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会选择在哪个层系,什么原因?最后通过野外实物和实际矿产领域的讲解,让同学们对矿产和油气田相关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后,学生明晰“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对以后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知识表述能力的培养

野外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熟悉”三步曲,最终由学生的表述来进行评价[6]。但理解知识并不等同于表达知识。本实习的教学特色之一,即实习过程全程引导学生主动表述其所见、所想。

在野外剖面中的难点位置,由指导教师将各小组统一在一起,让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最后由教师统一总结,并根据学生表述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在每次总结时,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竞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在开始阶段学生专业表达能力明显不足,但教师一般以鼓励和补充为主。通过近三个星期的强化锻炼,在实习中后期阶段,绝大部分学生不但能在公众场合大方地进行汇报,而且能用较专业的语言清晰地描述地质现象。

四、多种教学场所结合确保实习可持续性

国内多个经典地质实习基地因开山炸石、退耕还林或食宿不便等原因被先后废弃。因此,如何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开展多元化实习,是当前实习基地面临的普遍问题。本实习结合新开辟剖面及博物馆等进行多种教学场所的实习,确保野外实习的可持续性。

1.开辟新的野外教学剖面。实习基地已建设数十年,虽大部分经典剖面保存良好,但个别剖面(如代家沟、须家河组一段)由于风化作用和植被的覆盖,原来良好地质现象已面目全非,给实践教学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带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踏勘新的剖面,在附近开辟了新的野外教学剖面(开辟土地垭飞仙关组三段和四段碳酸盐篮至台地剖面),使教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2.利用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质教育。重庆市自然博物馆位于北碚码头附近枇杷山上,馆内有大量古生物、矿物岩石、古植物等标本,是不可多得的地质学教学场所。自然博物馆针对学生免费开放,实习队在北碚码头河流相剖面观察后,可就近至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丰富的古生物及矿物学标本,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和野外教学的不足。

3.利用卢作孚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北碚市政府新修建了民国时期著名爱国企业家卢作孚的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北碚码头辫状河剖面上方,是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和抗日战争的理想场所。在结束北碚码头沉积相后,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纪念馆,了解实习区域历史及文化背景,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趣味拓展与专业学习互动

连续登山、天气炎热、地势起伏较大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如何考虑学生体力及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保障张弛有道的教学质量,也是野外实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在结束完构造剖面实习部分后,租用矿区体育馆开展趣味活动和拓展活动结合的游戏,如集体单脚跳、集体绕圈、翻纸牌等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放松相对疲惫的身体;另一方面,开展专业知识趣味抢答题互动活动,使同学加深了专业知识印象。最后以测井―物探专业篮球友谊对抗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

六、灵活有效的评分方式

野外评分既要体现出野外学习及实践能力,也要突出室内图件及报告的整体质量。本次实习评分采用逐项量化的方式开展,包括野外记录、野外表现、图件、报告、手标本鉴定五项组成。具体评分考核方面,采取实习成绩=野外表现平均×40%+(野外记录+手标本)×20%+实习报告(图件+报告)×40%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野外表现成绩以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记录情况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量化评分方式为“野外成绩=总表现÷5”,即野外表现需结合学习态度、主动发言及回答问题情况综合评定。手标本考试则要求同学们利用工具识别岩性,并在岩性识别基础上结合层位、油气勘探意义等进行系统总结,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述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将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野外地质综合实习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重学生基本技能、独立思考、创新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指导教师启发性地抓重点、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性地讲解和做最终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基本上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掌握剖面内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了实习效果。在较为艰苦的实习环境中,学生无一人中断实习、坚持完成实习,无一人不及格,实习平均成绩优良,学生反馈情况佳。总体来看,化教为学、互动式教学措施在地质综合实习方面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地学教育,培养新型地学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7,(6):10-12.

[2]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2.

[3]赵鹏大.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6.

[4]赵鹏大.在新起点上推进地质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5.

[5]刘占红.引发式教学对地质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81-282,260.

互动教学模式篇9

“互动”是从社会心理学引入教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的涵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受注入式思想的支配,是强调“如何教”的“填鸭式”教育,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师生之间缺乏主动交流。这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容易疲劳或产生厌烦情绪,对教师传递的信息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回应,也不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激发其教学灵感和激情。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互动的学习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当前关于互动式教学的涵义,张利云(2002)、杨瑞平(2003)、时光(2003)、周毕文(2007)、杨笑红(2010)、曾立荣(2010)等都对互动式教学做了界定。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多种教学媒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已得到良好的验证,也深受学生欢迎。

(二)互动式教学的特征 互动式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而且这种互动是全面的、开放的、综合的和阶段性的。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教学和学习热情。(1)全面的互动。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2)开放的互动。它是灵活多样的,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互动为原则,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监测与督导相结合,把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学生轮流讲,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综合的互动。即教学手段是综合的、多样的、灵活的,凡是能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都可以适当利用。可以通过传统的口授和板书,也可以通过现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进行实验教学、室外教学、网络讨论、模拟大赛等。通过多种教学中介和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4)阶段性互动。可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引导阶段,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思考和提问为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前沿动态、基础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交流阶段,在基础知识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发现问题(或者教师结合学生兴趣和意见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查阅资料、反复思考、集体讨论,再通过讲课、演讲、辩论、作业、模拟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最后是应用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课堂知识观察生活,分析现实,解决问题和反思,促使学生在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而巩固课堂知识。

(三)互动式教学与《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学课件等为媒介,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的三者互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对初学者来说,《基础会计学》课程涉及内容复杂,多种专业术语和使用方法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材+黑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因此,应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问题引导”调动学生思维,促进自主思考;以“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热情,推动集体学习;以“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互动式教学要求

《基础会计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许多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方法容易使初学者感到无从下手,各种会计科目和“借”、“贷”往往使人晕头转向。因此,可采用互动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要求完善的教学设备 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还是人境(或人物)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互动式教学不可缺少的。此外,会计教学所需要的凭证、账簿、报表、案例,以及会计模拟所需要的场地等也是互动教学所必备的。

(二)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还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兴趣的相关素材和案例资料。课前,教师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及其特点,对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设计和安排,并对课堂需要的材料、道具等做好准备,如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角色扮演需要的卡片、纸条等道具,课堂练习需要的会计账本、案例材料等。

(三)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讲课不同于舞台表演,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要与学生这群没有事先排练的演员进行现场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掌控教学进程,调动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巧妙提问,适时讲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故意停止讲课以施加压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四)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引入的案例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不能仅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日常的阅读、研究以及生活中有目的地去搜寻和积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案例进行现场修改或演绎。

三、《基础会计学》课程互动式教学实例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收集大量实践素材,并能够根据不同场景随机应变,有效掌控教学进程,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的模式,真正做到互动教学。

(一)问题引导 《基础会计学》属于会计类基础课,常会几个专业的上百名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这样的上课方式本身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再加上学生积极性差以及师生双方的惰性等原因,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讲台无精打采的照本宣科,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或各行其是。这必然导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调动学生思维,还可以通过纠错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出本节内容。如讲述“会计要素”一节时可以提问,“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中的资金运动,那么企业的资金是如何运动的?企业的钱是哪里来的?都干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及讨论,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把学生列举的实例进行筛选、分类,由此,引出会计的六大要素。在讲述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列举自己或者家庭的资产,并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类的辨析帮助学生理解资产的性质以及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并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小组讨论 按宿舍或者自由组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在思考问题时发挥集体的力量,激发思维;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可以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情景模拟时可以分工进行角色扮演;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竞争合作,交流信息。小组分工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发挥集体的力量,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可以把学生分成5~8人的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如在讲述“会计凭证”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收集会计凭证。课堂上,各小组拿出自己收集的凭证,说明其来源和性质。不同小组间交换凭证,对这些凭证填制的正确性、来源的合法性以及其性质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填制及其审核。分组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生生间的交流互动。

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经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不同小组分别扮演买方、卖方、银行,小组内成员可以分别扮演会计、出纳、仓库保管员、销售主管、采购人员等。教师说明经济业务,学生模拟交易场景,分别登记会计凭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介绍会计恒等式以及九种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时,可以找六组学生分别扮演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首先让学生站在两侧,表示会计等式的两边;然后让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性质及包括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师列举经纪业务,由扮演会计要素的各组学生讨论后说明自身的变化(增加、减少或不变)。

(三)实例分析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术语,可列举贴近生活的小例子,身边的企业实例,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企业案例的说明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实务,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些会计实务,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介绍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时,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所拥有的所有资产,并说明这些资产的来源:要么是花钱买的(两种资产的交换),要么是借的(负债),要么是别人给的(投资),要么是自己挣的(收入,权益)。在理解企业会计要素时,可以假设几个同学合作开一个小店,让学生讨论需要哪些东西,这些东西从何而来。在介绍待摊费用的性质时,以学生开学交的学费为例;介绍制造费用的分摊时,以合租房的水电费为例等。“制造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核算”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范围最广、内容最复杂的一章,这章内容需要大量的例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例题的选取上,可以一个公司的全部业务为例,根据这个公司某月经纪业务来介绍企业全部经纪业务,最后讲述会计报表也要以这个公司为例。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加强其对会计操作的理解。涉及到具体知识点也可以用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会计凭证、账页,让学生根据具体经纪业务填制会计凭证和相关账簿,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所填制的凭证或账簿,互相查找错误,并采取更正错账的方法更改错账。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或者聘请企业的会计人员到课堂与学生直接交流,让学生对会计知识和会计工作产生更全面、更直观的印象。

[本文系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企业管理”(项目编号:ZDXKW005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互动教学模式篇10

关键词 : 互动式教学模式;英语教育 ; 应用;英语听说 ;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的大环境来看,相比较对英语的听、说训练而言,更多的则是关注了对英语读与写的教学与训练。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若干年所学习到的英语却成为了“哑巴英语”。这种尴尬的局面,极大的影响到他们对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发挥。必然,由语言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其主要通过听与说来传递行为主体的大部分信息。鉴于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现有的教学资源约束下,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现有相关文献的检索中,不难发现:思路很多,不乏创新之见。然而,它们却似乎忽视了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

为此,本文将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来探究:如何使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增进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二、英语教育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被概括为:读、写、听、说。由此可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上述4种能力,自然便成为英语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中,对于中国的生来说,有关英语的听、说两项能力则体现为他们的软肋。根据短板原理不难知晓,惟有改变学生在英语听、说两项能力上的缺失,才有可能建构起他们在英语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点,便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互动式教学增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机制分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实则提到了有关,互动式教学增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机制。不过,此时只是为了说明学生之间建立互动的必要性。针对英语听、说教学而言:其增进机制的分析,可以围绕着: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展开。

(一)师生间互动式教学增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机制分析。

由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主体性”教育原理,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则通过启发、引导等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其中,塑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目的便在于:使他们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有助于引致出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而这对于增进中国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式教学,便能切实满足主体性教育的需要。进而,推动学生对自身学习潜力的释放。

(二)学生间互动式教学增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机制分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已经指出:通过充分营造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则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并且,在开展英语听说教学与训练时,还涉及到角色的扮演以及相互的监督过程,因此,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四、互动式教学的在英语教育中的构建

(一)英语教学氛围的营造原则。

1.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本身就在于释放学生的天性,从而引导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变成为首要的一步。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目前仍然存在。这就造成,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作为了唯一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作为对学生的最终评价,则是典型的只关注学习结果的行为。

3.包容学生的学习失误。各层次的学生都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并受到生心智发育阶段的影响,在英语学生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失误。在面对学生的这些失误时,教师应以包容的方式来处之。

(二)互动式教学的合理构建。

本文开篇就已经指出,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对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便能使英语听说内容形象、具体的反映给学生。为此,互动式教学还须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其的合理性。

如,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对话为单元,通过重复播放以及教师对关键词的中文提示,来启发学生理解对话的梗概。最后,将整个片子进行连贯播放,来建立学生完整的听力训练。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播放英语电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五、具体应用

(一)师生间互动的具体应用。

在开展师生互动时,须与多媒体教学技术有效结合。

(二)学生间互动的具体应用。

在引致学生对英语听力训练兴趣的方面,可以通过播放学生自编、自导的英语情景故事,来引致出他们的兴趣。学生能在对话的互动中增进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

六、小结

与任何一门语言学科的习得一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即,能在英语的读、写、听、说等方面,构建起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中国的生来说,有关英语的听、说两项能力则体现为他们的软肋。惟有改变学生在英语听、说两项能力上的缺失,才能建构其在英语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此,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来探究:如何使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增进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具体而言,应遵循:英语教学氛围的营造原则,以及互动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需要。

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蔡泽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

[2]陶家汉.浅谈高中英语教学的转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