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7 07:28:25

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篇1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 “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 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 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

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 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 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 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 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 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 ,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 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 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 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互动教学篇2

关键词:互动教学;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师本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本本互动

教学精神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改革,这种教学过程的改革,关键体现在互动教学上。所以提出了所谓理论的设想,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宏观的依据。

一、理解互动教学的涵义,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什么是互动教学?有人认为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互动教学不仅仅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教师、学生、书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的过程。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是相互依赖、相互存在的关系。

互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动过程。它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的过程,它是教师、学生、书本(简称师、生、本)三者之间关系的交流。它具体有“师生、生本、师本、师师、生生、本本”六种互动形式。下面我们就从这六个层面来理解互动的含义,帮助我们提高互动教学认识,真正把教学互动和互动教学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1.“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有时不一定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思维,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会思维”。

2.“生本互动”是指学生与书本之间的相互“交流”。即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对书本中的某些事物或认识,通过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自己从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能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生本互动”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书本的习惯和对书本的一种情感的流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生本互动”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养成了。

3.“师本互动”是指教师与书本之间的“交流”。即教师对形形色色的教材的追问和反思。也就是教师和书本之间产生接受、吸收和批判的矛盾,形成周而复始的过程。不同教师对不同的教材或同一教材有不同的认识或不同看法,尤其是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自己都存在不同程度下的反省、思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的思想,在教学中,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不同,可对教材进行大胆研究、探索、取舍等,从而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结果,形成自己教学思路,有自己知识构建体系和研究目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构建体系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师本互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看一位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主要看教师自己有没有“师本互动”的能力。这种互动的能力是每位教师个人学习能力大小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自己学习态度、个人行为和经验积累随时间流失而决定的,更是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或沉淀。它将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4.“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也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动嘴、脑、口等)进行交流、展示、辨析(争辩、讨论、质疑)、协商、评判等的形式,达到掌握、理解、应用知识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它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实际上“生生互动”是体现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精神。正如“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是一种资源共享”的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特别提倡合作学习,它是同辈群体学习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生互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本本互动”是指书本和书本之间的“交流”。在当今多元化的教材面前,教师尤其注重书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它没有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它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琢磨、思考、自我教学设计,将不同地区、不同省市及国内外各地本本之间的如教材、教纲、高纲等众多的信息(即“多本多纲”的知识内容),找出它们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组织、比较、分析、处理、取舍、加工、整合等,从而达到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达到因材施教、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适应多种考试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本互动”也是教师个人对书本情感的流露,对教学研究的不断反思,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理论提升的过程。而这关键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素质。

我们仅仅从以上五个方面初步认识各种互动的内涵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各种互动的关系,注重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真正使互动教学互动起来。

二、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注重各种互动关系的运用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作用又是大家最熟悉的过程,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的过程。那么每个阶段与互动是否有关系呢?

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有五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构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五个要素展开的,并形成一定的关系。而互动教学是利用“师、生、本”三要素的“对话”达到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两种要素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即巴班斯基提出来的“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化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与互动教学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互动是教学的一种外在形式,是教学一种方法和手段,互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展,它存在着“课前互动”“课堂互动”和“课后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互动教学。因此“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互动教学是“自主、探究、合作”和开放性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师只有做到“课前、课堂、课后”三个互动,才能使教学实现最优化。

1.课前互动是优化课堂互动教学的基础。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中”。也就是说,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必须将功夫下在上课前,怎样在课前下功夫呢?只有加强课前师生本的互动,使课前互动达到最优化。就是师、生、本三者之间在上课之前“对话”最优化。课前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没有好的课前互动,就没有好的课堂互动,所以,教师需要做好课前互动。

做好课前“师本互动”;是教师个体在备课前研究书本的过程。换句话说,课前“师本互动”是指教师在备课前,需要自己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处理教材、挖掘知识体系和知识的构建的过程,并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和对教材内容进行变改,同时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前“师本互动”的结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做好课前“师本互动”,才能上好每节课。

做好课前“师师互动”:是指教师在“师本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备课后,还需要教师同伴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教材大纲,设计课堂教学的模式等的过程,用集体的智慧祢补个人的不足。课前“师师互动”有利于同备课组整体提高,有利于发挥整体效益的功能,有利于教师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整体推进;这是特别强调合作教学的过程。

做好课前“本本互动”:是指教师个人研究多本多纲、多元化教材体系、国内教材、国外教材的过程,也要指导学生对多种学习资料、教材、参考、习题、网上资源等如何选择进行有效的学习过程。它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创造性,它也是教师综合能力和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做好课前“师生互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收集、查找资料、取材等过程,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找书、看书、读书的过程,指导有目的性、有思想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做好课前“生生互动”:课前“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对教师指导的预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碰撞”。它可以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对预习内容互问、辨析,互相提出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在课堂解决,或请教老师得到帮助。它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

2.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要实现课堂教学互动的最优化,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在课前采用最优化的互动设计,只有教师设计最优化的教案,才有可能取得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互动有两参层含义: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是教师自己驾御课堂能力的过程,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三种互动的优化设计,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种互动是建立在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上进行的,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相互提问、讨论、交流、动手、看书、思考、探究,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各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每位学生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充分的发展。

“师师互动”的课堂:是教师之间课堂互动的过程。主要途径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相互的听课,课后交流、沟通来完成。“师师互动”提倡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之间应该经常互相“走动串门”,或者经常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办法,通过经常的“走动串门”或“学术思想碰撞”开阔教师思维、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真正在互动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

3.课后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后互动是教师在完成课前互动和课堂互动的基础上,师、生、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它往往被学生忽略。因此加强课后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需要做好以下课后互动。

做好课后“师本互动”:是指教师个体对课前互动和课堂互动教学的反思。反思一: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反思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怎样?反思三: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如何?反思四:课后选用试题的覆盖面和习题的处理怎样?反思五: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如何等?通过这些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经验,并不断地修改自己教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所以课后“师本互动”是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

做好课后“师师互动”:是教师群体对某堂课或某节课,课前互动和课堂互动群体性的反思。它是在教师个体反思的基础上,教师们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反思,共同总结积累经验。而这种交流应该是坦诚、虚心、真心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通过集体教学的不断反思,增强教师的合作能力和学科组的学术氛围,培养教师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做好课后“生本互动”:它是学生个体在课后,对课中所学的内容的再次“对话”。这种对话需要学生及时梳理、整理课中学过的内容;对课中教学内容的及时复习、强化、记忆、消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速度会减慢,因此学生学习新课后,必须及时与书本进行对话,用“生本互动”来减少对知识的遗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好课后“生生互动”:它是学生之间在课后,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再次进行沟通。通过生生同伴互动,展示自己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解题能力和交流能力,强化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生生互动可以用合作学习小组方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交流的快感,自觉养成自主学习、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之: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教学过程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本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也是“师生”“生生”“本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积极探索教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使互动教学真正互动起来,把学习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兰芳.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

[2]杜鹃.理论与实践.学周刊,2009,(3).

[3]裴娣娜.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互动教学篇3

对于某块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活动有效吗?还是讲授型教学更有优势呢?这是我们教师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首先考虑的问题。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是互动教学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而在目前的公开课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能看到学生参与讨论、游戏、实验等互动,似乎没有这样的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来。分组、交流、讨论、成为目前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很多教学过程中其实根本没有如此教学的必要。这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一节课中教师就要求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讨论数次,学生在位置上转前转后,课堂里嗡嗡作响,效果如何,我们的老师似乎并不关心。如果问题很简单,学生独自思考后也能解决的,或者就是些显而易见的物理结论,教学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交流。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者进行简单的实验并就能得出结论。

二、初中物理互动课的特点

1、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在物理互动教学中,学生应该始终处在动态之中,居于教学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参与活动的准备,在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还应积极参与活动的总结。每次物理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学生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学生在获得知识途径上的实践性与牢固性

教师在组织物理互动课时应根据互动课程的自主性特点,在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上下功夫。利用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要设计和组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物理互动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物理基础、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互动的内容与方式上有所选择。物理教师还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知识水平选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物理互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不流形式,并使学生的物理交际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三、初中物理互动型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1、营造和谐、安全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掌握物理知识,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受到大部分别的学科七八年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八年级学生),没有实验、活动、讨论等的经验、意识。参与活动中,无处下手、害怕犯错误、被人取笑的心理经常阻碍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就会有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只有当学生完全对教师产生信任后,才会真正投入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允许学生犯错并还要鼓励犯错,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只有学生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学习经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打开学生话匣子,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开放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在老师的组织下畅所欲言。学生虽然年少,但目前的孩子生活阅历还是比较丰富的,他们相比以前的学生,有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来源,报刊、网络都是他们的信息源。学生知道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投其所好,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吸引学生的参与。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等方式连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让他们能够在每节课前、课上、课后都有所收获,都有成就感。当然更有参与课堂的愿望。

3、科学安排学习任务,教师及时指导,提高合作效率。

要想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积极有序、有效,学生必须明确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参与和灵活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更不要去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是应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每个小组间巡视,仔细地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和学生的合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出现得共性的问题进行及时积极、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初中物理互动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设计教学的目的,不盲目跟风,过分追求互动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过程,一切出发点在学生,并适时灵活调整。不能上成纯互动课。那种把课堂气氛弄的轰轰烈烈,课后学生“一问三不知”、上完就忘的课并不是我们要上的语言实践课。只有通过多种互动提高了学生能力的互动课才是一堂好的物理互动课。

2、明确的主题和可操作性。设计互动型教学时, 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操作简便,学生易懂的互动。

3、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在初中物理互动型教学课堂上,传统意义上老师的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相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避免形式单调教学。多师生间互动同时也多生生间互动,少物理知识传授,多物理知识探究,教学交流环节中不打断学生的互动或回答,挫伤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性。

互动教学篇4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课题,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及形成个性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式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方式之一。

1.什么是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互动的关系,三者之间构成“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又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的“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互动式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层次对话,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促进作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接受性学习,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亲历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互动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主体完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具体地说,一个是“动”,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直接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再一个是“互”,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验证。

2.职业学校实施互动式教学有何重要意义

2.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整个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若不得法,则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影响着职业教育深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实践,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使其个性和特点得到发展。

2.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互动式教学强调一个“互”字,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地交流、启发、验证各自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影响学生。此外,通过互动交流,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丰富经验并弥补不足,使教学过程趋于完美,提高业务水平。

3.怎样实施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是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动”起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教学业务素质

3.1.1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会无忌于老师,才肯与老师交流感情,在教学活动中才会处于“和谐”状态,也才会自然地实施“和谐教学”;学生上进心才会强烈,才会自觉地按老师的旨意去做,从而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只有热爱学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抓住一切机会深入学生中,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有了如指掌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讲求针对性,克服盲目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平等地讨论问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做到课堂上是学生的良师,课堂下是学生的益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课上好。

3.1.2广纳博采专业知识。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学科分支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同时,学科知识的交汇、融合与渗透日益加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独立使得科学体系的知识容量剧增,传统的知识已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极需调整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有了较大扩展,“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不断扩充知识面,为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1.3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教师对教材的每章、每节、每个概念、每条原理都要弄通弄懂,力戒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在熟练的基础上,教师要使教学内容从书本中相对分离出来,并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教师所讲授的“活”的知识,摆脱过分依赖教材的机械搬套、教条宣讲的流弊,使教学灵活、生动,富于启发,学生乐于接受。

3.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只有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师生双边交流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首先,教师要有民主作风。教师是创设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作风是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发问,并耐心给予回答,将课堂教学办成一个“知识新闻会”,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兴趣浓。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纯洁性。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生动性、纯洁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呆板单调、枯燥乏味的语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可能使课堂气氛热烈、和谐。教师语言的生动性来自教师自身精深广博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是驾驭教材、使教法灵活多变的重要条件,能使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引人入胜,达到寓知识于艺术的“和谐”中。再次,教学要富有“情”和“趣”。热烈的情绪与浓厚的兴趣,是产生良好心理气氛的原因。教师以愉快的情绪教学,会感染学生,使之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等,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综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此外,教师文明的举止风度、端庄的仪表、温和的态度、整洁的衣着、自然得体的形象,也能给学生以美好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更和谐自然,使学生在和谐愉快中获得新知。

3.3倡导“研究性学习”模式

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是什么”的用语,而要多使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的语言,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因此,应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课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或者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研讨性的课题;

第二步,分组研究――学生分成许多的学习小组,分组进行学习、探讨;

第三步,交流、讨论――各小组将本组的学习、研讨结果进行集体交流、讨论;

第四步,学习评价――汇总交流、讨论情况,教师作出简要评价,汲取经验,指出不足。

参考文献:

[1]何齐宗主编.当代教育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互动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教学;对话机制;小组合作

互动教学对小学数学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谓互动教学有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不是对教师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深度思索、思考来进行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互动教学呢?

一、明确互动目标,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其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他们扬长避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思考、检验、创新的过程,而不应该包办代替直接给予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僵硬的技能,而缺乏探究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认识角”的探究中,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固定的角,然后让学自主展示一个比它大的或小的角,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交叉口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度无关”的结论。

第二,善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程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恰当的应对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的快与慢,是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表现。

第三,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要善于选择恰如其分的处理方法,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不可能产生行之有效的互动。课堂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所谓的平等和谐的对话,应当是人人参与,包括良好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才能产生新知,这样才能会被学生主动地接受。反之,如果这种对话是带有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那么学生便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互动是达不到境界的。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就能让平等和谐的走进课堂。

三、利用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教学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自信的学习,往往就需要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说明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利用生活经验,形成“生活经验教材化,教材理论实践化”的教学策略。要学会深入浅出地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比如在“人民币的认识和兑换”教学过程中,摈弃以往只在书面上抽象而机械的写价格或兑换,而是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仿真人民币的学具,组织每位学生课前准备一些销售物品并标好价格,在班级中创设仿真购物情景,在遇到实际困难时,提炼出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集体的有效指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学问题,也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这样学生自然就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达到了课堂教学互动,并传递知识的课堂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善于互动交流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及交流能力。那么,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要大胆放手,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我们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交流的中心问题,达到交流的和谐、有效。即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又该如何补充?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如笔者在教学“统计”时,在每组的小盒子里准备了一些水果卡片和白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贴一贴,怎样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哪种卡片最多? 看哪个小组办法好!(这样,学生很快积极投入到了小组活动中,几分钟后各小组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就展示出来。)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方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什么卡片最多?

生1:我认为第3组和第4组的方法好,因为他们一排一排排得很整齐,特别是开始的部分都对齐了。

生2:我觉得第3组的不如第4组的方法好,第3组竖着虽然排齐了,可横着排得不齐。

生3:第4组横着排齐了,竖着也排齐了,不用数就能看出来,谁排得长,谁就最多。

师:(鼓励)你们争论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真让老师佩服。第4组贴的时候,不仅开始的部分对齐了,上下的卡片和左右的卡片都对齐了,这样我们不用数就能一眼看出哪种卡片最多,老师也同意你们这个观点。

互动教学篇6

一、新闻学课堂教学缺乏主体间的有效互动

当今高校新闻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实践观念没有确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主体性缺论文联盟失。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灌输的知识越多,就会更倾向于用既有知识去认识世界,这令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和创新的意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压制学生的批判和反思意识。其次,教学与实践脱节。新闻工作者是公认的“杂家”,要一专多能。但当今学校预先制定好的课程让学生失去接触其他学科的机会。再次,课堂教学孤立化。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在讲台上讲授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师生之间缺乏相应的互动和交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往是由教师主导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被动、非自主的过程,整个交往互动被教师垄断;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交往方式也较为单一,多以教师和学生群体间的互动交往为主。

二、新闻学教学对象需要“被互动”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教师是“传方”,学生是“受方”,双方是互动的,互为主客体的。研究教学活动就不能忽视对教学对象特征的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传播达到一定的效果。

作为“受方”的教学对象,第一,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并不多,维持着缺乏社会阅历的个人特质,导致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从而使新闻学的教育理念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很难得到完整的体现。第二,缺乏动手能力。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当今高校的新闻学科被公认为只需要课堂的理论教学即可,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和当前新闻学教育缺乏竞争力。第三,缺乏媒介素养。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数学生都是与教材和教师打交道,偶尔的媒体接触也大多是以娱乐节目为主,缺乏对大众媒体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的媒介素养。

三、新闻学教学互动模式的实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相互影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而被提出。在教学中引入对话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显得格外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在新闻学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要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根据这一特点,采取相关的策略践行互动教学理论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根本性保证。

(一)引入对话机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只有教师向学生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没有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信息。互动教学要打破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不平等,争取学生的话语权,这就需要引入对话机制,让课堂教学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一定的发言权,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即使学生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离题,教师也不必制止,只需给予适当的引导即可。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实质上是一项认知和思维活动,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建构一个激发思维的平台,将问题隐匿在一定的情境中,当学生发现问题时心理上就会产生认识冲突,通过自己的思辨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标。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背景材料的直观性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仅仅停留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是不够的,还要帮助学生分析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动静有效结合

互动教学的过程充满知识的交互、思想情感的共鸣,它强调教与学、启发与思考、讨论与总结要紧密有机地统一起来[1]。“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如果只动不静,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时间,完全流于形式,沦为空谈;如果只静不动,学习气氛就会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也将失去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动”的最终结果是“静”,在“静”中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思考,最终使课堂教学达到动静的有效结合,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四)营造和谐气氛

作为课堂教学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和谐相处,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非外在的专制者[2]。课堂教学是有声的传播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要简洁明快、富有幽默,让整个课堂教学宽松和谐。除此之外,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还要看学生是否对任课教师感兴趣。因为教师的知识修养、教学能力、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修养、注

转贴于论文联盟

重仪表仪态,对学生要表现出很大的耐心,体谅学生,爱护学生,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整个教学就会充满人情味,学生在人文情怀的感召下探索知识,在探索过程中享受人文关怀。

四、当前新闻学互动教学存在的障碍

互动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给论文联盟新闻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阻碍了新闻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应最大限度消除这些障碍的作用程度。

(一)传统师尊观念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下的今天,“师尊”观念在个别的教师中仍存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放不下架子,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导致师生关系极为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管理的艺术,常常以批评替代教育,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学生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且容易造成学生的自闭和逆反心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大班教学限制互动

2000年以后,高校扩招,在校人数剧增,班级人数较之以前也有大幅度增加,每个班容纳五六十人非常普遍,甚至有的公修课能容纳一二百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学生的自控能力有所降低,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另外,班级容纳的学生超过一定数量时,教师就无法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管控,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大班教学,学生水平各异,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学生也是如此,越是学习差越不愿意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冷漠感和距离感势必要影响互动教学的展开和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意识薄弱

学生参与意识的薄弱主要是因为对教学认识的偏差。学生认为来校学习就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在这种实用价值观主导下,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不要说互动教学的开展。另外,一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一般个性强、性格敏感,经济状况的差异容易造成他们产生孤独感、自卑感,不愿意和其他学生过多交流。因此,要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

(四)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当今,许多地方院校为解决文史哲专业就业难的问题,纷纷设立新闻院系转移就业危机,试图将其作为提高就业率的突破口。然而,新闻学科是应用学科,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学硬件设施要跟得上。许多刚刚开设新闻学科的地方院校,因急功近利设置新闻学科,教育资源有限,资金不能准时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评估反馈机制不完善

互动教学篇7

一、互动对策

1、要实现教学互动,必须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选择好互动题目。数学互动题目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讲授内容中最富有启发性、争议性、批判性、创新性的内容中选择;二是从以往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疑点、难点、重点中选择;三是从课前教学准备会上,了解到学生相关问题中选择;四是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中选择。总之,选择的数学互动题目要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2、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和小组竞赛等。三是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老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3、数学教学互动应加强三个环节的控制:一是把握开讲时的巧妙提问。巧妙提问是开展互动的前提。没有问题的互动只是形式上的互动,特别在数学教学过程,这种互动深入到思维之中,是“假互动真作秀”。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提问题要紧扣数学特点、紧扣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二是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调控。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调控是开展互动的关键。对于互动过程中的困难和疑虑,老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于过程中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互动过程出现的偏差要积极调控,准确把握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创设宽容和谐的互动氛围。要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感、有所知、有所议、有所获,确保学生全员互动、全程互动和有效互动。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层面的互动,而且要进行数学方法、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的交流。三是课堂小结时的评价、归纳、提升。对互动过程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要及时肯定表扬;对互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引发的新问题,老师要阐释、归纳和提升;对个别互动不好的个人或小组,要课后了解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互动。

二、互动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在主导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善教”。老师的“善教”是实施数学互动的的基本前提,“善教”要求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理清知识点,找准兴趣点。理清知识点,是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数学互动的载体;找准兴趣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

互动教学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互动教学

语文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互动,师生互动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课程标准提倡“动态课堂”、“还课堂给学生”、“留精彩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目标

1.情感相融。

学生在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相融是较深层次的,不是体现在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之中,而是表现在师生之间的感情流露与共鸣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此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质品格高尚是教材的主要要求,应让学生在富有意境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吸收知识,不断完善自身。

2.信息相通。

信息相通意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下获得知识,而老师通过学生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对教学方案及时作出调整。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相通。

3.思维相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有思维相接才能相互理解,从而开始有效的交流对话。所以在师生互动中,思维相接是极为重要的。师生思维相接后,老师才能更好地判断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接收能力,以便老师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育与学习中,思维相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尝试

1.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在师生关系上力求民主性、平等性。

师生有效互动首先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本质观。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体现为教师不再是权威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2)在情感上注重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把学生当做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学会分享,培养能力。

所谓分享,就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享,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根本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3.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划一。教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具有情景性,有些学习结果可以预先确定下来,有些学习结果却是非预期的,是不能以行为目标的方式陈述的,这些行为目标之外的学习结果对学生来说往往“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以往的单一的线形评价方式正是“对最有价值的教育意义的忽视”,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中,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冷静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集体互评可以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补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种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可组织学生评价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让学生通过“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不)希望……”等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的载体,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也许是幼稚但是却是有效的评价。通过评师,教师得到信息反馈,不断地调整工作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互动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三、避开互动误区,实现互动高效

老师都很重视课堂互动教学,但是因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够深入,教学设计得不够精细,会出现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效果不佳的情形。

1.老师问学生答模式单一。

课堂互动教学是老师、学生、教材之间多项的互动。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提问方式,互动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老师要摆正教学中的角色,启发、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

2.问题越多越好错误思维。

我们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上的内容阅读、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方面面都涉及才好。古语有“贪多嚼不烂”,因此,我们在互动中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形成解决问题的某项能力即可,只要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就有效果。

3.认为提问就是高效教学。

互动需要师生之间以多问题进行探讨,但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提出来,提问要讲求时机、讲求质量。如某老师《负荆请罪》的公开课中提出:廉颇请的什么“罪”?负荆请罪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设问。如此,反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不能达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效果。

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善于创设互动情境,善于提问,善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的氛围充满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教育之花也才能开得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

[1]丁名青.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思考.读与写杂志,2013.4.

互动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互动教学;意义

一、什么是互动教学

所谓的互动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它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于知识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达到高效教学,从而保证让学生能够加强体育锻炼、实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如果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一个“上下级”的关系,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去锻炼的话,学生即使有想法、有问题也不敢提出,这并不利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要想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效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广播体操的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你们就要完全按照我教你们的来做,动作不能有一点点偏差”,学生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教学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这样开展教学:“这节课我们学习广播体操,我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咱们来探讨一下怎么能做好”,那么不仅学生会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同时也更愿意就体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探讨出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率。

2.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也是提升体育教学效率、活跃体育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生生互动呢?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的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趣味运动会,引导学生进行“二人三足”“花式踢毽子”“乒乓球对打”的比赛,这种教学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班级的氛围;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来增强生生互动,学生运动细胞肯定有差别,体育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很长时间,面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生生互动的模式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拿立定跳远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有的学生可能五分钟已经掌握了动作要领,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半小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每四五个人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让每个组内学得最快的学生去帮助其他人,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进步,这样的形式既能有效地实现生生互动,同时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加强互动

评价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形式之一,传统的评价模式都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体育成绩的提升没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师只是用“这节课表现很好、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等来评价学生,并不告诉学生究竟是哪里表现好哪里需要改进,导致学生根本不能在评价中进步。因此,教师可以改变评价的形式,首先在评价中要明确指出学生究竟有哪里需要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毕竟每个班级内都有几十个学生,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可能会有所疏忽,而学生之间对于彼此更了解一些,这种生生评价的形式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监督改进,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行互动教学的意义

体育教学本来就是老师、学生双方的事情,如果一堂课都是教师在授课而学生只能盲目服从的话,那么不仅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也极其低下,因此面对这种情r教师要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其次,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而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进度,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师生互动;最后,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目前在体育学习上存在的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提升教学的效率,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对于教学效率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总之,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在中小学各科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课堂的互动,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又该如何实现有效的互动呢?今天我们就这两个问题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做了一下探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相信在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下,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教学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互动教学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互动教学 互动环节

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一、互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

2.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教师要善于在留出的时空余地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个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氛围)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最活跃的环境(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同样要注意上面三个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

二、在关爱、激励、自信中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根据“罗森塔尔效应”,自信心对于学生学习非常重要。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学生,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唤起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学生心中荡漾,使他们学习时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三、教学互动中的行为状态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联动阶段和能动阶段,分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七个环节。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激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

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做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