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媒体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45

互动媒体艺术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1

1.“艺术”的认知在一本解剖书上看见过作者引用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开始我们画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到后来我们画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想这个很好地总结了一个艺术家所经历的前两个阶段:最开始,在小的时候,我们临摹,看见好看的东西就照着描下来。然后我们接触到了专业的理论与指导,有了更客观的审美标准,了解了结构以及学会了分析一些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由此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再按部就班地描摹现实。然而到了最后,第三个阶段,其上升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突然想起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是悟道者必然经历的一个认知的过程,与艺术认知的三个阶段都不尽相似。

2.“形式”的意义任何艺术作品它最终所要表达的都是一种思想内涵,而形式只是让观者更容易理解其内涵,或者说让这种内涵表达得更加完整与恰当的一种途径。当然任何形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思想内涵,但是每个人都会想找到一条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如何在众多的途径中找到自己的那条捷径,这是一个很漫长与艰难的过程,很容易就会陷入前人的脚印或者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禅语又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这里何不把“旗”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中永恒不变的思考。“风”,可以理解为文化差异,时代潮流,舆论,世俗,审美,科学技术,以及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的一种事物的表象,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一种体现。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它永远是服务于我们的主观思维,形式始终是要发自内在的体现,所以它也可以看做是“未吹”。而“人的心”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只有它才在不断地变化。先前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就是以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主。虽然大师们在这些领域作出的作品与贡献是感人与伟大的,但是单单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客观地讲,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各种能够表现艺术思想的媒介大量涌现并将一些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综合起来呈现的时候,这些单一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出了自身的一种局限性。也许有人要说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在《导演功课》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是把最简单的工具应用到完美,而不是去学习应用更多的工具。”其实我很赞同这句话。但是什么是“简单的工具”,这里“简单”是针对你所能应用的能够合适地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他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并不是单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如果某种“简单的工具”已经不能再表达我们的思想的时候,那么还是要去学习与应用新的工具,熟练使用之后其自然会成为新的“简单的工具”。我们将抽象的,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意识形态转换为另外一种相对具体的形式呈现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破坏了它的唯一性,原始性与完整性,最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一种知觉上的传达。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让别人去感觉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

3.“互动”的游戏影视动画与电子游戏的出现,说明着现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而这种互动性的最佳体现就是——电子游戏。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人在相对真实的空间里去探索并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虚拟的世界而更好的表达形式。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服装,建筑,平面,文学,音乐,影视动画等等,用所有的这些形式去表达一个世界观,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当然市面上的游戏大多都以娱乐为主,本来游戏就是用来娱乐的,这点我肯定。就娱乐作品来说在美工,音乐,剧本,动画方面做得优秀的作品还是比较多。但是总会有人意识到这种艺术形式仅仅用来娱乐有点大材小用了,于是有些团队制作了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作品可以称得上体现了游戏的综合艺术性存在,比如,《异域镇魂曲》,《辐射》系列,《寂静岭》系列,《半条命2》系列,等等。其实“互动”存在于任何艺术作品与其观者之间,我觉得这是人类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仅有方式。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当你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感官受到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图像,比如单幅的绘画;可能是动作,比如手势;可能是声音,比如音乐;甚至是气味,比如香水,熏香;也可能是前者的综合,比如电影,大型游戏机,那么这里我姑且把文字当做是连续的图画,就像连环画一样,只不过没有连续的图像那么直接。然后你的大脑展开了基于记忆中的知识库的,关于这件作品上各种看似熟悉的元素带给你的刺激的联想,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系列你对这件作品的各种刺激的结论,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以往的一些艺术形式中,这种互动中的“观众”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那么这可能造成的情况就好像是看一部电影,直接看到了结局,而不清楚原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剧情解析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是这样始终会跟“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虽然说距离产生美,但是这里的“距离”可能会导致一些误导,或者是迷惑,从而使“观众”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意图。那么“互动媒体艺术”就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它强调“观众”的参与,让“观众”从故事的开始就置身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理解,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然后与作者的观念进行对比,既传达了完善的信息量,又达到了一种互动交流的目的。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翻转课堂;微课

立体教学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和传统艺术深度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数字中国、促进经济优质高效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教学模式尚不完善,导致当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完善之处,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一、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学生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一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僵化,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师教学没有切合学生的专业特质。一些教师不了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没有切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擅长感性思维、喜欢动手的特点,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三)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途径。一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院系实践途径不畅,不能有效保障学生开展充分的实践学习,导致能力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在视野和沟通能力上都受到局限。因此,本科院校如何建立一个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重中之重。

二、翻转课堂及微课的兴起和不足

(一)翻转课堂及微课的兴起。翻转课堂及微课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将上课讲授内容录制下来上传到网上供学生自学,受到广泛欢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内许多高校将翻转课堂及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和运用。国内不少专家学者都对翻转课堂及微课的概念、在中国的适用、对相关课程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转课堂及微课的有效性,据李彤彤、庞丽、王志军的研究表明,对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据于淑云、刘建强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学习者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兴趣。(二)传统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模式的不足。但传统翻转课堂及微课自身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模式仍然没有脱离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尚不能充分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线上不能自觉地完成学习,线下不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情况,教师难以及时提供帮助。二是微课课件的质量、数量难以保证。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是技术人员,视频制作质量难以保障。而且微课的制作主要依赖于1名或数名教师的制作,由于精力、能力有限导致制作资源有限,微课课件不够丰富。三是只能适用于单一课程。传统翻转课堂及微课主要针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而没有将学生所有专业课程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四是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应用中针对性不强。以往的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没有切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独特性,不能有效发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翻转课堂及微课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尝试发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微课制作中的专业特长,通过翻转课程及微课的教、学立体互动改革实践,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探索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三个主体、三个时段、三个链条、一个圆心的翻转课堂及微课立体互动教学模式。(一)构建三个教学主体。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和学两个主体,“教”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笔者尝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身份进行分解重构,在“学”的身份之外,赋予其“教”的身份。当然,这两种身份不能同时匹配在一个年级学生身上,而是相对分离,由两个主体承担,即由高年级学生承担“教”的身份,低年级学生承担“学”的身份,由此构建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任课教师三个教学主体。(二)构建三个教学时段。按照翻转课堂的一般模式,着力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的三个教学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前阶段,学生结合数字媒体进行微课制作和学习,做好课程的预习;第二个阶段是课中阶段,由三个教学主体互动开展课堂教学;第三个时段是课后阶段,由三个教学主体分别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考核分数。(三)构建三个教学链条。通过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在三个教学时段中逐级作用的关系串起来构建三个链条。第一个链条是在课前阶段构建一个微课制作链条,由大四学生制作大三学生的微课件,大三学生制作大二学生的微课件,大二学生制作大一学生的微课件;第二个链条是在课中阶段构建一个指导链条,和第一个链条类似,由高年级学生在课中阶段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指导;第三个链条是在课后阶段构建一个评分链条,这个链条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高年级对低年级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分,一个方向是低年级对高年级的微课件制作质量进行评分。在条件成熟后,可适时将三个链条完善为三个闭环,即在三个链条中增加大一对大四的微课制作、课中指导、课后评分(含大四对大一的微课质量评分),构建四个年级首尾相连的微课闭环、指导闭环、评分闭环,其中评分闭环同样分为两个方向。(四)构建一个教学圆心。在该教学模式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和逐级指导,凸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只有以教师为圆心构建一个统领全局的教学系统,才能确保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翻转课堂及微课立体互动教学模式顺利运行。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翻转课堂及微课立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改变学生在教学中单纯“学”的地位,而在“学”的基础上赋予学生“教”的全新定位,通过身份的转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同时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从而树立其“学”而优则“教”的奋斗目标和为之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二)能够将课件制作与专业技能的实践结合起来。制作微课课件需要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形象思维、实践动手方面的专业特质,发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动画制作、编排设计、视频剪辑等方面的专业特长,通过这一学习、实践平台,有效锻炼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开阔视野和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三)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在立体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者,同时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实施者、引导者、评价者。多种身份的重叠让教师必须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该模式的立体互动教学。(四)能够实现课程学习的整体联动。在该模式下,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的课程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被翻转课堂及微课串联起来的课程链,从大一到大四,从课程的学习、课堂的互动、课后的评分都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这就督促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增强。(五)能够极大丰富教学资源。由于所有学生都参与微课课件制作,能够极大地丰富微课课件形式、内容和来源,并形成一个微课课件池,供教师和学生择优或按个人兴趣选择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晓宏,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01-110.

[2]曾明星,蔡国民,姚小云.翻转课堂课前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3):57-62.

[3]潘炳超.“翻转课堂”对大学教学效果影响的准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84-91.

[4]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5]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和谐社会;价值;实现路径

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新兴类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是什么呢?该怎样通过艺术来构建和谐社会呢?数字媒体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简述

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基础上,运用技术手段,使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融合的新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体[1]。数字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数字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联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联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联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2]。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拥有艺术的感性特质。艺术家可以借助灵感进入到艺术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艺术审美,还可以提升艺术的商业价值,商业同时对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性要求是推动数字媒体艺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原始动力。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到当今的消费社会,社会经济的运转,实际上建立在生产和消费的此起彼伏平衡机制上,数字媒体艺术往往成为消费的直接驱动力,现在很多商业活动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设计,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广州K11,是一个革命性的博物馆零售概念和艺术与商业的混合模式,引进了许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以及相关艺术家,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Eliasson)、金氏彻平(TeppeiKaneuji)及因卡•索尼巴尔(YinkaShonibare)等的作品,既拉近本地和国际的艺术文化交流又促进了K11购物中心的经济收益。近年来国家推行文化旅游政策,数字媒体艺术在文旅夜游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例如,各大游乐场推出的数字投影秀、数字媒体文旅小镇、旅游景点推出的3D投影节目等,丰富多彩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刺激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数字媒体艺术无一例外的贡献着自己的经济价值。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社会经济循环的一部分,一方面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一方面又必须不断创造经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媒体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在促进社会和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

关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本身带来的价值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独特的部分。例如,那些各具特色的灯光节、灯光秀、互动机械雕塑等公共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艺术家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了不同的空间,其独特的艺术品质弥漫渗透进整个创作空间中。艺术家的意识赋予不同空间以灵魂和生命力,显得生机勃勃。经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可以促进丰富多彩的空间生活,并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以及对城市空间的美学认同和情感记忆,形成关于城市空间的恒久印象[3]。以广州塔——小蛮腰为例,白天的广州塔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到了夜晚广州塔拥有数字媒体表皮,小蛮腰外部结构布满了LED灯,整个塔身通过灯光变化以及内容展示,缤纷的色彩与丰富的画面让大家感觉仿佛来到了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广州塔——小蛮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情感标志,也是文化标志。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都市文化,夜间被数字媒体艺术覆盖的小蛮腰更为亮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也体现出了本身的优越性,以更亲近、更有趣的方式让文化传播的受众更加广泛,突破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青岛即墨古城、黄山西递牌楼等传统景点,依托本身的古建筑,运用现影技术再融合艺术家关于本身景点文化进行的艺术内容创作,让观众耳目一新。数字媒体艺术也成为文化传播创造的重要部分。数字媒体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价值方面,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片面,融入数字媒体艺术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性,有些学校还研发出了数字媒体教具,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校的展馆和现在很多博物馆逐渐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重塑了传统的博物馆体验,将动画数字内容与创新技术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连接过去、现在和想象未来的新方式。

(三)审美价值

约瑟夫·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概念把艺术从神坛请下来,使艺术日常化、事件化。传统艺术单一的视觉接受方式和单一的信息传达方式限制着艺术思想的传播,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联结性和互动性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为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传统“审美非功利性”的审美判断中切断了美与生活的联系,数字媒介拓展了审美认知的程度和范围,提高了人们对于美感的体验效果,或者说是符合当代的审美创造,艺术需要的不只是创作作品,更重要的是传播。生活化艺术借助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高速传播着,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眼花缭乱,审美不但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认知,德国哲学家维尔施认为西方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4]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快速美学的膨胀,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数字媒体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立足点,为新时代的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说法与解释,并进一步提炼其中蕴藏的审美新经验,使之凝练成为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正是新的历史时期人物文艺与艺术文化的理论集合点[5]。这恰恰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完成我们和谐社会理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创新意识,培养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大艺术类院校普及,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媒体艺术虽然起步较晚,是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跨学科的艺术视野,可以将不同学科、媒介等融合,为新的艺术形式大胆探索新体验。这就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要勇于尝试跨学科艺术,强化创新意识。国外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引进,短期内使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数字媒体艺术展从不间断,但是,大量地引进国外作品必然会导致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力不足,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的机构和企业大量复制国外艺术形式,千篇一律,内容单一,也让喜欢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们感觉到审美疲劳。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探索以及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才应该是发展的重点。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媒体艺术创新产业的投入,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联合各大高校共同推进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出更加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强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二)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化发展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虽然喜闻乐见,但是他的技术部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互动作品,要依托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媒介材料造价也很高,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的门槛是很高的。这也是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原因。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应该降低技术的复杂程度,使数字媒体艺术模块化,这样更易于整个艺术的长足发展。近些年开始流行的“夜间经济”一词,反映出了我国商业新业态,政策鼓励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激发了我国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这也激发了各地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需求,此时,正是促使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产业链的好时机。政府、企业、院校应建立数字媒体艺术产、学、研人才培养,最终促成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

四、结语

总之,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艺术特性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推动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对未来艺术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处理人与生活、人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手段来美化和创造我们的生活,让艺术生活化,只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中扬,王欣.创意思维训练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06(12):96-97.

[3]马钦忠.公共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李德辰.浅析城市室外公共空间中的跨界表现与数码技术应用[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4.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广告传播;应用媒介

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媒介平台,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融入现代美学理念,打造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动态媒介形式,让受众获得虚幻而真实的视听体验。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未来媒介传播的重要手段,整合了音频、视频、动画等诸多媒介,利用数字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播,为广告传媒领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现代广告设计,在引入数字媒体艺术过程中,更能展现其动态性、交互性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数字媒体艺术的一般特征

从技术层面上,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多学科融合,依托现代互联网进行媒介传播的新型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在内容、形式上,将声、光、色等进行动态整合,极具吸引力。

1.1视觉冲击力更强

数字媒体艺术,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整合多种媒介艺术形式,可以是图文、色彩、动画、音乐、视频等诸多表现形式,这一视觉艺术,可以实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将现实场景转换为逼真、形象、生动、多样的艺术场景,为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1]。同样,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充分考虑受众的情感需要,通过融入特殊的艺术效果,让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契合受众的认知、情感,获得情感共鸣。

1.2增进受众互动性

从媒介传播研究中,传统的媒介艺术形式,如电视、海报等,受众以被动方式接受和欣赏广告,易导致受众心理抗拒性。数字媒体艺术,其媒介平台是基于移动网络、互联网、APP等终端,受众根据访问社交平台,对广告进行分享和讨论。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实现广告与受众的双向互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大众作品不断涌现,互动性更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

1.3提升艺术创作效率

数字媒体艺术在创作中,利用现代多媒体软件手段,可以将广告元素进行动态化、直观化、艺术化呈现。如Photoshop、Flash、3Dmax等图形化软件,其强大的编辑、剪接功能,可以创作出精细、逼真的画面效果,提升创作效率[2]。另外,引入人工手绘艺术,可以实现数字媒体与手绘的互补,突破传统艺术设计屏障,展现更多的设计创意。

2数字媒体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数字媒体艺术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现代广告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设计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设计理念、建模语言、组织方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渲染,让广告设计更富创意和智能特色。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在应用数字媒体艺术时,要结合产品功能、特点与实际,合理融入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形式,提升广告传播的综合效应。

2.1以真实性为前提

广告设计,不能脱离产品的实际功能和价值。真实性是广告设计的基本前提。在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多样性、动态性,让产品或服务更直观。设计师需要立足真实,对产品进行客观宣传,不能肆意虚假宣传,偏离事实本真,反而造成误导,影响产品可信度。

2.2突出创意性

广告设计,注重创意导向。优秀的创意,为产品广告营销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引入数字媒体艺术,要突出新颖的创意,特别是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艺术的视觉、听觉特性,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2.3强调情感性表达

广告设计中,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整合,要重视受众情感的启发、引领。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手段,让广告的创意更真切、更契合受众的消费需求,激发受众的购买欲。当下,商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背景下,产品的内在特质、外在形式往往具有大同小异的特点。受众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往往需要从形象化展示中来了解产品的功能和实用价值。数字媒体艺术,要通过情感激发,来促成受众的消费。

2.4规范视觉传达方式

广告设计,其目标在于传播信息,实现信息的快速、精准、高效传播。在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调控广告信息,增强广告的艺术审美力。数字媒体艺术,在策划、创意、设计、表达中,要做到科学、规范,要向受众准确传达商品信息或服务信息,提升广告信息的传播效度。

3数字媒体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在广告设计中展现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传播价值。结合不同广告类型,着重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实践展开论述。

3.1影视广告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

影视广告是为了宣传影视作品,为受众推介影视文化。在影视广告设计中,传统的海报、电视广告,成本低、设计方式单一,传播效应不良。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让影视广告信息媒介更加生动、形象、多样。设计师根据影视作品,通过技术手段来打造极具色彩对比、丰富表现形式的虚拟现实的影视介绍片段,为受众呈现穿越时空的画面艺术。在影视片头广告中,从影视信息的提炼、广告创意的挖掘,以及数字化媒体技术对图文、影像、声音等要素的整合,完美展现整个影视作品的文化与思想内涵。《阿凡达》电影在广告宣传中,利用非常多多数字化特效技术,将影视画面制作的更加逼真,特别是引入3D摄影技术,对人物动作进行抓拍,通过技术合成手段,来展现森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影视广告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为影片宣传带来了强大的视觉传播效应,深深抓住了受众的观影心理。

3.2户外广告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

户外广告,其特点是在户外。考虑到户外的特殊性,在进行广告设计时,通过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手法,实现户外广告多元化、动态化、交互性设计。如电子互动触摸屏、数字墙体、数字橱窗、数字媒体广告显示屏等等,这些户外广告形式,可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受众提供便捷、直观的广告资讯服务。如利用墙体、拐角等区域,设置互动型户外广告,将数字媒体艺术信息融入到广告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实现受众与户外广告之间的互动。互动型户外广告,可以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体验心理,利用数字媒介传播特性,可以与受众展开信息交互。某品牌汽车推出全景天窗设计特色,设计师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之布置在飞机座椅上方的遮阳板上,受众通过触摸互动来体验“全景天窗”展示效果,更具亲和力和交互性。

3.3公益广告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设计的一种形式,其目标在于宣传、教育,向受众传播正能量。将数字媒体艺术融入到公益广告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动态性、直观性、趣味性优势,来反映和关注社会现象,引发受众反思,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度。如利用数字动画,引入夸张、虚拟现实、幽默等艺术手段,将公益信息与人物角色塑造相关联,来获得极具趣味性、表现力的公益广告。《一个盒子的力量》公益动画,以丰富、饱满的色块,融入简笔画艺术风格,向受众讲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创作中,形式更自由,创意更独特。设计师可以采用倒叙、直叙等方式,实现各种创意空间的衔接,为受众推出奇幻美妙的视觉画面。

3.4动态广告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为动态广告的设计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读数字技术,让动态广告形式更多样、画面更清晰、色彩更鲜亮、创意更独特。动态广告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出形象更加逼真、动态效果更趋多样的广告。如引入动画、视频、音频、动态图片、Flash、装置艺术等媒介,丰富了动态广告的视觉表现力,也为受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在百度搜索引擎中,网络广告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打造以竞价排名为特点的广告传播模式。在多媒体软件中,通过数字化编辑程序,对广告素材进行剪辑、处理和拼接,特别是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节省了拍摄时间,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创意空间,让广告作品更出彩。

4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广告领域的应用,为广告产业带来的创新。数字媒体艺术集合了计算机图形学、艺术设计学、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学科知识,利用其虚拟性、整合性、动态性特点,丰富了广告媒介传播方式。在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所搭建的沉浸式体验情境,为受众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同样,数字媒体艺术,其创作的可逆性、可复制性特点,更加关注广告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网络化传播平台上,利用技术手段来展开精准推送。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力,时效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必将推动广告产业走向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再轶.动态广告设计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的实施特点与途径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1,19(01):70-74.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相信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试图从新媒体艺术在展示、流通、典藏、评价等方面给传统美术界带来的影响入手,进而理解新媒体艺术。

当新媒体艺术(newmediaart)越来越成为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被所谓的前卫艺术家所实践时,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给我们带来了和即将带来什么?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如2003年12月28号至1月5号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的“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运用的是多媒体、电脑影像、动画、录像、装置、网络艺术、闪客艺术、影像装置以及与新媒体观念有关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个展览采用网上(ionly.conr.Cll东方视觉)和网上直播的形式,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这个展览就是新媒体艺术展吗?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说展览中有影像作品有电脑装置就算是新媒体的话,那么这个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以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观点来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现在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体艺术正在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将人类艺术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现当代艺术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观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成艺术品评价、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变。在对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和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而在艺术品流通和典藏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媒体艺术的要求,由于他们运用了声音、音像和网络传播等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三维空间的媒介,我们就需要制作光盘来保存它们,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往的有关艺术史的书籍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载资料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历史的重现,可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以后的艺术史类书籍不能够仅仅再用传统印刷品,而必须得配上一定的声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电影一样,新媒体艺术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艺术史。

所有上述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改变。其实在目前,不管是美术馆策展人、艺评家或是赞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过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业已成熟的机制进行借鉴,再来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但是事实上,只有打破以前艺术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承受新媒体对于我们的冲击,才能够驾驭这种改变并迅速成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公务员之家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M.Baxandal1)在谈到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时特别指出了三点不足:一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未能够针对视觉媒介和视知觉的复杂性,至少没有做到像文学研究那样来对待其特殊的语言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对自身媒体做出积极的关注和缺乏适合本体研究的技术手段,艺术史不得不从其他学科借用阐释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工具,这样艺术史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三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过分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科技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开发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比以往其他艺术更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支持。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渐改变艺术教育的一种弊病,那就是艺术院校重文轻理的学科设置。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理科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走进新媒体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社会,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对于科学理论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说从理论层面去分析了。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新媒体艺术中所被运用的科学门类:电路学、计算机网路、后生物学、电信学、人工智能、遗传学、仿生学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背后有一个总领性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控制论,控制论又分机械控制论和模糊控制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论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它。

自从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

以来,模糊理论便在其数学基础上建立起来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运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汽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论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机和空调器等模糊家电之后,模糊理论便被运用到人工智能和风吹草动技术领域,模糊推理机、模糊控制计算机、模糊语音识别系统、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系统相继出现,这就越来越接近新媒体艺术所运用的模糊控制理论了。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艺术史研究方法将会转入一个模糊艺术史理论阶段,而且我坚信,模糊理论是一切理论学科的终极发展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互动传递智能技术,这正是模糊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试验。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怎么再以传统的地域风格分析法去看待它呢?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发展和评价体系早已过了那个非0即1的阶段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家们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用着模糊理论的某些原理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前奏。在0和1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中国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指引我们走人一个新的艺术史理论系。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博物馆展陈空间;体验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党中央及其他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博物馆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博物馆”热成为了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股新风向。博物馆作为一个人类艺术品搜集和收藏历史回忆的高贵殿堂,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由于博物馆在其征集、保护、研究、展示、传播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文化学习的“城市客厅”。然而,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趋同化,使其艺术文化的精神性难以充分凸显,参观者缺少感受体验的乐趣。因此,博物馆需要探索创新性的展陈方式。当新媒体艺术进入博物馆语境中,增强参观者与展览环境、展品间的互动性和参观过程中的沉浸感,改善当前文化创意不足,展陈形式过于单一、文化传播缺乏趣味等问题。博物馆展陈空间的未来需要在数字化道路上不断深入。

二、博物馆展陈空间

博物馆蕴含着历史演变和时展所沉淀的深刻内涵,承载着文物保存、文化传播、公共教育等功能。然而,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难以摆脱以呈现展品为重点的传统展陈方式,对观众游览体验的关注较少,缺乏环境、展品、观众三者互动关系的探究,使观众成为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博物馆诞生之初是为特定阶层服务的。长期以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保存珍贵的物品,并为贵族,专家和学者提供研究,展示和教育服务。直到十八世纪中后期,大英博物馆正式建成,成为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新博物馆学的思潮,开始更多地关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学家EileanHooper-Greenhill提出“后博物馆时代”的概念,认为博物馆未来发展将更加开放、多元、以人为本。[1]在中国《博物馆条例》的最新修订中,博物馆的具体定义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其界定为:博物馆,是一种泛指以接受教育、研究和欣赏等活动为主要目的,收藏、保护并向社会公众展示有关人类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构依法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博物馆展陈空间是博物馆中展示和陈列展品的空间,是信息表达的重要场所。随着博物馆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其他辅助功能空间,经过展示主题设计及展品布置,向参观者普及教育和传递信息的空间也可称之为展陈空间。[2]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重点也发生了从“以展品为本”到“以观者为本”的转变。

三、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和特征

(一)新媒体艺术的定义

“新媒体”通常特指数字媒体或其他各种类型的数字化媒体;而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就是泛指所有利用媒体与技术方式来制作的各种艺术品。[3]这里的“媒介”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名称和词汇,而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的概念,包含了各类科技和新型材料。新媒体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影像、装置艺术等新技术呈现,一方面给予观者的呈现新形式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以往传统艺术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标准,给观者带来新的感官体验。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1.技术背景下的数字化特征新媒体艺术实现艺术领域的突破,在科学领域也存在突破性的尝试。利用新技术实现灯光、图像与视频装置的综合运用呈现动态效果,对展品的扩展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在传统的展示中展品实物或展板不能达到动态的呈现效果,在技术背景下体现出数字化特征。例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运用多种投影技术和灯光效果以及水波、烟雾,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河流之战的激烈之感。新媒体艺术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人们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知觉得到了重塑。[4]2.知觉体验多元化特征在传统艺术中,观者大多依靠视觉欣赏艺术作品,有限的直观感受是单一而浅显的。而新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单一模式,全方位地调动了身体的各种感觉中枢与器官,形成了多元、互相交织、共鸣和知觉新体验,这种认识和知觉的体验能够在根本上引起观者对思维的发散和探索,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与判断。运用电子技术和科学信息手段创作的多样化的新媒体艺术品,为现代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多维性特征将其视觉与感知艺术、听觉与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视听感受,使得作品在外观上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张力。3.基于互动的交互体验特征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创造力的表达,反过来,艺术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尽管具有丰富、变幻莫测互动元素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容易吸引观众,但打开互动方式的“开关”却应当是容易被观众找到并且易于操作的,反之,就会失去深入探索、鉴赏的信心。而当你在和艺术作品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新媒体艺术作品通过互动方式实现了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流,突破了传统艺术中仅由艺术家自己完成作品而呈现出来的单向模式,互动参与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对观众有更好地渗透力与感染力。

四、新媒体艺术对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影响

(一)深化博物馆教育功能,转变人与物之间关系

博物馆空间展陈主要包括与展陈主题相关的文物、展示辅助设备、陈设小品等,其中展示文物是展陈的重点,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和历史性。但是传统博物馆单一陈设和静置文本展陈方式,容易让观众陷入“博物馆疲劳”,使观众产生倦怠的消极情绪。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意识的提高,观者和展品的关系也从“看与被看”的关系转变为更为深刻的交互关系。博物馆展陈空间通过物、空间与文化建构情境,参观者在其中接收信息,使二者产生关联并形成一个闭环。

(二)调动多元感官知觉,强化人与空间的关系

博物馆展陈空间以人的体验为中心,设计中要关注观者心理与空间语言包括空间的光影、形状、尺度、界面色彩与肌理等要素,这些空间语言组合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情境,传递出特定的事件信息。[5]博物馆中的信息传递激发观者的五感体验并形成感官刺激,比如,唤起观者的听觉、抑或是调动观者的触觉等,让观者通过知觉获取空间环境中的信息,并将信息内化,转化成为自身的经验,通过知觉形成身临其境之感。如柏林犹太纪念馆在交织点处形成一个三角形路口,在路口,通过尖锐的墙角、漆黑屋顶上的两条光带、暗沉的颜色,塑造冰冷、残酷的氛围,直击参观者的心灵,给观者强烈的震撼。中国古典园林中通感的应用也有类似的效果,依托山水、植物、建筑等实体进行园林建造,充分调动了空间环境中作为主体的人的积极性,使人真正投入并参与了空间内容的展开。

五、新媒体艺术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优势与创新

(一)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经济附加值

新媒体艺术具有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征,能够充分满足观众个体性需求的差别。其次,由于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受到破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保存的特点,决定了利用新媒体艺术来进行保留与发展的必要性。新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的展品保存方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来大大增强展品的整体陈列展示效果,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文化传承。

(二)增强观者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所谓的体验,就是指人们对于自己使用或者期望被使用的某些产品、系统或服务所有认知印象和反应。它是主观存在的,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与传统博物馆展陈形式相比,新媒体以其艺术交互、虚拟化的特征大大地增加了观众的被卷入感,具有人性化特征。例如在新媒体艺术作品”文字雨”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显示屏幕呈现方式,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文字犹如雨水一样的滑落,将文字直接投射到站在显示屏前的观众身上,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此外,利用数字媒体创造虚拟空间,使观众对作品的认识与了解更加全面,有助于观众对作品美感的体会,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再设计与再创造。

(三)促进博物馆向智慧化转型,增强综合性

博物馆展陈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和实体,观众的体验和公众服务也是博物馆展陈空间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线上服务终端,不断更新产品内容、线上线下导览系统,丰富互动方式,完善产品功能,使博物馆的角色从”守物”向以”人”为中心的公众服务进行转变,增强博物馆的综合性。在物联网、云计算的能够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建立起”人、物、数据”三者联系的智慧化体系。从管理者的角度,有利于展物多功能展示、展物管理和保护,对观众而言,能够将自己更好地融入场景空间,接受到良好地参观体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结语

新媒体艺术技术性、沉浸感、交互性等特点优势,为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博物馆内展品的呈现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使得受众能够对博物馆文化的感受、理解和认识更为个性化;使受众认知直接参与博物馆文化的体验性更加深入化。未来,新媒体艺术将广泛应用与博物馆空间营造中,博物馆文化创造力的发展是有前途的,并且将不断有更加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钱春霞,陈颖隽,华建辉.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周歆怡.展陈空间视觉语言表达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3]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黄磊,周益民.新媒体艺术对当代美术馆的组织机制影响[J].设计艺术研究,2020(01):50-54.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创新运用

在当今时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其展示设计的效果更加新颖,能够更好的吸引人们的关注度。而传统的展示设计,仅能通过静态的实际物体以及图片等形式进行信息的表达,这种形式过于平庸,人们对其展示设计的感知不强。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手段较多,展示渠道更为广泛,具有极高的信息表达和传播能力,因此和展示设计相结合能够突出设计的理念和展示的效果。需要首先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透彻的了解,对于其特点以及与展示设计相契合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才能促进两者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数字化平台,具有多艺术领域进行拓展的能力。传统艺术承载的形式为静态的文字图片,其展现的信息多为固定的,虽然可以使用蒙太奇等多种编辑手法进行增加艺术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数字媒体能够将艺术搭载更多的表达形式,比如可以通过数码摄影进行信息数字化采集,数字化的信息有利于使用计算机储存和更改,可以使艺术便于加工和处理,同时可以将信息用数字化媒介进行封装,比如通过CD、U盘等移动设备传输。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实现效果俱佳的3D或4D的展示,并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结合5G更加快速的数字化信息时代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多种艺术进行综合性的展现。使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全方位调用硬件和计算机软件处理能力,能够使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进行更好的结合,从而促进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艺术快速发展。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优势

2.1增强互动效果。通过对相应的硬件进行编程,使其灯光与音响的效果能够与观众或者艺术人员相结合,从而产生互动的艺术。在舞台上根据展出内容设计对应的灯光逻辑,并且设置相应的传感器,使舞台的效果随着观众的举止以及兴奋程度进行不同节奏的变动,从而产生交互的效果。相应的一些视频游戏也陆续得到开发,目前多款游戏借助PS4以及Xbox平台通过VR眼睛即可体验身临其境的游戏乐趣。在博物馆的艺术展示中也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丰富展品的多样性,设置相应的参观交互路线,从而使游客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艺术之旅。图1为展馆对展出增加互动性的光影互动设备,人们在设备前站立,通过传感器的检测,可以根据做出的动作,调动其光源进行对应的变化,从实现行翅膀的开合互动。最新的互动电视剧《爱情公寓5》,通过对剧情设置互动选项,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对剧情的走向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从而展现出不同的剧情和结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加强,能够使互动性不断的提升和增强。2.2便于修改编辑。计算机语言能够支持多种设备的修改和编辑,能够让艺术更富有不断升级和完善的能力。在1980年就凭借数字媒体艺术开展了较多的艺术创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著名的画作,艺术家将此画进行数字化编译,将不同的事物与此画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表达出更多的艺术色彩。比如施瓦兹的名作《蒙娜&小狮子》,通过将达芬奇本人的脸庞与蒙娜丽莎进行拼凑,从而产生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既表达了对达芬奇艺术能力的肯定以及仰慕,同时又将艺术作品的风格得以保存。数字媒体赋予艺术更多的开展空间,通过将各种信息进行编辑和修改,增添多种特效和内容,能够使展出设计更具有多样性和观赏性。

3.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时具体的创新应用

3.1实现空间展示。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时能够突破对于2D空间的束缚,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释放更多的信息。对于展示设计而言,其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决定展示效果的优劣,在展示设计中不仅有图像和声音,还可以运用立体的展示效果来增强其观感。在观众席中加装一定的辅助运动机械设施,并且在座椅周围设置水雾、液体二氧化碳以及气泡等发生装置,结合其出现的音效以及视频剧情,对所有的辅助装置提前进行编程,使出现相应的场景能够表达出对应的效果。比如在大雪的冬天,攀登一座陡峭的雪山,可以将座椅按照攀登的倾斜角度有频率的进行摆动,然后在座椅旁边释放适量干冰,让人产生寒冷的感觉,伴随耳边寒风阵阵的音效能够达到让人置身实地的感觉。这种符合性多维空间的综合利用,能够极大的增强人们在观赏时的体验。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向人们的触觉和味觉均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感知,从而不断的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时的创新。3.2使二维的展示多元化。对于展示设计整体而言,其二维的展示也占据了部分比例,它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仍不能被多空间的展示所取代。但伴随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能够使二维的展示呈现多元化多样化。比如可以使用数字化喷绘技术,从而提升二维的展示制作的效率,使表达更加清晰,通过运用现在投影技术以及数字影像,能够使二维的展示更加便捷。与此同时,在二维空间内也可以进行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比如在世博会期间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在2D的展示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态效果,使图画中的水能够更有纹理,随着光影波动呈现不同的风情。将宋代的百姓生活,更加直观真实的向人们进行展示和表达。此外,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将动态和静态的二维的展示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使相应的展示和设计更加新颖,使事物的表达更加有层次,并且容易被人们认知和理解。3.3展示具有交互性。在展示设计中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更多的趣味,并且能够使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更加准确,更赋予一定的真实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使交互性更加的便捷,比如通过触屏技术。将所需要展示设计的内容,通过触屏的形式来展示,通过设置不同的信息入口以及交互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此外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的空间利用率,通过将重点以及有特色的内容进行较大版面的展示,对于人们所感兴趣以及想继续了解的,可以通过屏幕的互动来进行更多内容的探讨,这样不仅使读者能够更容易抓住核心内容,同时还能对许多展示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此外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概念性的交互设备也在逐渐完善,比如交互式可触摸投影仪,可以实现更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同时具备有较强的互动能力,这种设备具有更前沿的应用意义,能够实现隔空操作,并且更具为未来的科技感。图3为交互投影仪的具体应用。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设备利用重力感应以及光线感应传感器等设施,能够根据人们的手势动作,来进行展示相应的内容,这对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3.4网络虚拟展示。网络展示主要指将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相结合后形成的新型展示艺术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于是网络艺术顺应时势而诞生,和其它种类的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艺术完全改变了展示设计的面貌,随着网络艺术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网络展示运用到展示设计中。如俄罗斯虚拟博物馆,依靠谷歌艺术项目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游览5座俄罗斯博物馆,帮助不同地方的人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进行交流沟通。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把会展展品布局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中,重新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崭新的方式推动展示设计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4.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师的整体创意需要通过设备的操作管理人员进行默契的配合,才能出现应有的效果,并且需要根据环境场地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展示形式和内容,不能出现技术提高,但却展示的内容质量得不到提升的现象。不能仅通过让人们获得新鲜感或刺激感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要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上添加更多的艺术元素,营造出更好的氛围和意境。虽然可以依赖众多的数字化展示渠道和方法,但是需要将展示的内容设计放在第一位。此外,要重视数字媒体艺术的载体的使用情况。电子书是技术和艺术较好的结合,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多种需求,但对于电子书这一设备的寿命以及使用的体验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因设备属于消耗品,使用一定周期后,其灵敏度以及操作的响应程度会受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技术和艺术难以达到较好的协调和匹配。最后,应控制好其数据的大小以及传输速度,许多展示设计师都有很好想法和创意,但却无法实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生成文件数据过大造成网络传输较慢。实现极佳的效果,其模型的数量和贴图质量必然要增加,这样一来生成的文件数据量也必然很大,传输速度也会变慢,应注意效果与传输速度的结合,从而提高人们的观赏体验。

5.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是当前时代下比较前沿的一门艺术,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展示设计师应该树立正确认识观,应该对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深刻的研究,提高自身审美观和创作理念,结合传统媒体的艺术优点,才能把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发挥到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家润.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分析[J].电脑迷,115(12):170.

[2]周世明,贾雯淇.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3):143-143.

[3]林村.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科技传播,2014(2):122-124.

[4]胡郁,闫波.浅谈数字媒体艺术下的线形动画表现形式[J].文艺评论(02):97-98.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8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太平天国)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9

一、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视听觉、触觉等身体感官的刺激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一个整体性的联觉,没有听觉,视觉便不完整;只有听觉信息没有视觉信息,新媒体艺术也不能全方位的模拟真实的世界。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刺激

新媒体艺术通过背景音乐、声效、语声等给受众提供符合客观现实的听觉信息,缺少了这些信息大脑便不能恰如其分的“感知”现实与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新媒体艺术中一些逼真的音效设置,比如,虚拟坦克训练中的爆炸燃烧音效,才使被训人员如同身临其境地处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达到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高的训练价值的目的。新媒体艺术中的阶段性背景音乐还可以缓解受众的压力,增加其参加训练的兴趣和乐趣,对失败者还有一些鼓励性的音乐。

(二)结构性作用

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构作用主要借鉴了影视艺术中声音对画面的结构功能。声音的熟练运用使得新媒体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的完整。比如,在当前比较流行的“坦克世界”游戏中,每一场战斗开始时,都有不同的开场白:“好戏开场了”、“开始吧”等。在任务结束后,还会有人声无奈地表示:“任务失败,我们撤吧!”在游戏中间会有:“打中了”“我们击中了他的履带”“再来一炮他们就完蛋”等诸如此类的提示性或者鼓励性的语音,都很好的把整个训练过程贯穿成一体,仿佛置身真实、客观的战场。

(三)塑造环境,创设环境感

新媒体艺术要模拟不同的现实环境,而这些不同的现实环境,又有各自的环境声音特性,这就要考虑采用设置与环境相贴切的声效,否则,便不能营造真实的环境感和现场感。声音是我们判断方位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耳正是通过声源到达两耳时间差来判断音源的位置的,因此,良好的声音有助于新媒体艺术营造真实的空间感和环境感。(四)提高新媒体艺术的艺术表现力新媒体是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领域,也有人称之为虚拟现实艺术。为了提高其艺术表现力需要从画面和声音两个方面入手。声音包含音乐,音乐不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音乐和其他艺术手段的结合,可以直接表现具体的客体形象和概念思维。比如,在“坦克世界”的“荒漠小镇”战斗中,就运用了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异域文化的特点,辅助人们建立身处异域战场的先行经验,提高了游戏参与者的融入性和积极性。

二、不同层次的新媒体艺术产品对声音的要求不同

按照互动程度划分,新媒体艺术可以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只有人机互动的新媒体艺术,这个技术实现比较简单,比如一些教育类的游戏程序,训练人们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个层次是能实现人机、人人低水平互动的游戏。比如坦克世界。此类虚拟现实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发送文字信息实现成员间的互动,信息传递的效率比较低,成员间的呼应较困难。第三个层次是能够实时的进行成员间的对话的高级虚拟培训系统。比如飞行员模拟飞行驾驶训练、核电站维护操作训练等。很显然,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应用系统,需要设置不同的声音。比如,寓教于乐的人机互动游戏显然比飞行员模拟飞行系统需要更加具有艺术性的音乐,但是,后者对音效的要求显然比前者更高。

三、新媒体艺术中声音设计包含的内容

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特征是其对现实的模拟,而要真实地模拟客观世界或者意念中的世界,最主要的是体现新媒体作品的环境感和沉浸感。不管是交互性的设计、画面的设计,还是声音的设计,都必须从这两个特征出发。新媒体艺术的声音设计不同于其画面和互动性的设计,画面的设计目标是真实的再现客观世界中的具象“物体”,比如树木、山水、沙漠等,这些可以借鉴艺术领域中的构图、色彩、明暗等被“复制”到数字世界中。而声音(尤其是音乐)则不同,我们前面说过音乐要靠与其他艺术手段的结合才能表现客体形象和概念,因为它不具备文学的描述性,也不具备造型艺术的直观性,因而它不借助其他艺术手段,很难直接表现具体的客体形象和概念思维,这就决定了音乐审美具有非具象、无语意的审美特征。因此,在新媒体艺术中,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辅助性的视听联觉上,比如,在高级的虚拟现实中,音乐的作用则相对小一些,现场感很强的音效(比如背景环境的声音)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5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真实感仅仅通过视觉画面的呈现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对其中的声音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通过视听两方面综合性地展现虚拟场景。新媒体艺术中的声音主要通过音效、音乐、语声来表现。音乐是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是数字化声音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抽象的概括艺术,它的作用是表达情绪和情感关系”,新媒体艺术中的音乐使用可以借鉴影视音乐理论,主要指新媒体艺术中出现的机器提示声、互动对话声等。所谓音效,即是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环境噪声(背景声音)和人为设计的各种音响效果。比如,发动机的声音、各种碰撞的声音、虫鸣鸟叫等,这些都会增加新媒体艺术的真实感和环境感。

四、新媒体艺术中声音设计的实施途径

声音包含音乐、音效和语声3个方面,相应的新媒体艺术声音设计也要从这3个方面来探讨。

(一)音乐的设计与选择

影视片音乐主要包含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两种,有源音乐即客观音乐,音乐的原始声源存在于画面中。例如,画面中有一部唱机正在播放一段交响乐,而此时的背景音乐正是这段交响乐。无源音乐即主观音乐,在画面上看不到或者感觉不到发声源的存在,是创作者根据主题需要为画面专门配置的音乐以渲染情绪和情感。对于新媒体艺术来说,音乐的创作途径主要有3种。第一,在考虑版权问题的前提下,从现存作品中选择。比如,“坦克世界”中的一个湖边战斗场景就选配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鼓舞身处其中的玩家们的士气,感染其情绪;其他场景还会间歇性地出现中国国歌的某一段旋律:|1.35.565|,以及其他一些背景音乐。第二,在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的前提下,邀请音乐制作人为新媒体作品专门创作、编配音乐。这一过程包含诸多程序,主要涉及音乐创作中的各个环节。比如,编曲、乐队(指挥、各个声部等)、现场录音、混音、合成等。这一种方法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其间还包含着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等工作。所以说,对于一般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来说,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以及可行性上的问题。第三,采用数字化的制作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个人电脑(PC)硬件和软件技术和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音乐的飞速发展,在个人计算机上组建一支像样的管弦乐队已经不再是梦想。在个人计算机上,可以完成编曲、混音、配器、录音、合成等一系列的技术过程。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音乐制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音乐制作中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许多部门合作去完成的一部交响乐或者流行乐,只要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在个人计算机、MIDI接口、键盘合成器、软件音序器等工具帮助下就可以完成。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和金钱。目前,许多大师级的音乐家都开始尝试使用电子音乐来创作,比如,于2001年获得格莱美奖的日本音乐家喜多郎(MasanoriTakahashi)在其音乐作品中大胆使用混响器等电子音乐创作工具进行作品创作。对于新媒体艺术音乐创作来说,数字化的音乐创作可以说是“小成本,大制作”,而且,数字化音乐与数字化的新媒体艺术和技术兼容性更加完美。

(二)音效的创作

生活中可以找到没有音乐的地方,但是找不到没有声效的地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山川河流、家居环境等无处不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噪声)存在,作为对现实有所反映的新媒体艺术也必须考虑到声效对真实感的影响。声效的创作主要以传统的拟音———录音方式,在录音棚中完成。当然,在声效创作方面,还需要一些想象力,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声音,和画面配合以后便会产生十分形象的声画效果。比如,动画片里人摔倒的声效采用的是保龄球瓶倒下的声音。声效的创作和一般的艺术创作大致相同,首先有一个创意阶段,分清楚场景的声效有哪些,需要哪些道具完成,是否有现成的素材库,声音和画面的关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就是拟音阶段,即使用人工发声器模拟影片中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本过程主要在录音棚完成。第三阶段就是合成,运用各种软件或者硬件合成器(根据资金和个人兴趣)对声效的声速、声调、音色等进行综合调节,最终完成音效创作。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关系;广告艺术

设计与创造的理念与方法已经充分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断扩大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这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善了艺术设计与创造的表现方法。

1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的概念

1.1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数字媒体艺术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其中艺术只是辅助与升华的主力,主要发挥的还是技术的作用,培养精通技术手段又富有艺术内涵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因此,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和科学知识的人才,让既懂得艺术又懂得技术的人才成为这个学科必备的人才。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富有艺术感的技术,是生硬的技术和唯美的艺术感紧密结合的产物,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人,必定是拥有这两种特质的复合型人才。1.2平面设计的定义。平面设计通过视觉作为设计师和平民大众主要的表现和沟通形式。首先将文字与图片进行结合,再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来传达设计师的想法。平面设计一般是指设计的完整过程,以及最后的完成品要符合大众品味。

2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价值

传统的平面设计只是设计师用纸张和笔进行设计制作,在纸张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再依据纸张设计出的作品进行实物创作,最后制作出设计好的作品。在数字化的艺术设计时代,纸张已经不再是艺术设计作品的载体,艺术设计作品的最新载体便是电子计算机,艺术设计人员不仅要有艺术思维,还要有丰富的电子计算机操作技术,使设计出的作品能够通过电子手段展示出来,更加形象具体且便于保存和传递,更加不易丢失。

3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特性

3.1互动性。数字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性为互动性,具有吸引大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设计中来,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价艺术,改进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只有让他们真正参与、感受和体验艺术真理,才能不断拉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艺术越来越成为大众的公有产物。数字媒体是依托技术的产物,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许多艺术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来体现。平面设计也不例外,也是依靠技术来发展的产物,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技术的成分。互动性是数字媒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只有具备互动性,数字媒体的价值才会充分实现。3.2虚拟性。数字媒体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就是它存在的虚拟性,人们对于虚拟的产物难免是不易接受的,它的虚拟性若是运用得当,就会达到好的效果,若是作用不当,就会丧失它的价值。正如网店刚刚兴起时,出现商家和买家执行沟通不当,商家无良,买家苛刻等等诸多交易纠纷,但是在不断的整顿完善中,网络消费逐渐兴起,变成了当下年轻人运用最多的消费形式,极大地冲击了实体经济,凡事都存在两面性,若是运用得当,操作合理,必然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3.3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变化多端性,二是人的感官复杂性。数字媒体顾及人们对于艺术感和专业技术的双重追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图片、视频等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只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带来的美好世界,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数字艺术的追求的完美感受。3.4欢娱性和经济性。艺术媒体艺术的全民参与的性质决定它具有欢娱性和经济学性的特征,富有娱乐大众的特质,艺术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天下,而是走向了平民大众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艺术设计,如网络中流行的图片,电子作品等都可以由人们共同欣赏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十分发达的的时期,张贴海报是人们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招贴设计是视觉传达的一个分支,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达信息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互联网传播技术越来越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亲民,也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平民化、大众化的特征,使民众广为接受数字媒体艺术,使数字媒体艺术拥有更加长远的影响。

4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始终没有改变。不论是应用技术的创新还是设计潮流的改变,甚至于社会中各种思想的创新激荡,平面设计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互相影响,一定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冯欣彤.新媒体艺术发展条件下对平面设计的应用与影响[J].艺海,2018(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