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0:16:35

互动机制

互动机制范文篇1

遵照全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成都市总工会近年来行之有效地开展了农民工的维权活动。其中承办的包括川籍农民工新疆沙漠遇险维权在内的多件典型法律援助案例,均在全国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 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但由于地域的间隔和地区的限制,一段时间以来,各城市工会的维权实践,还囿于工会所在的区域,城际工会之间,还没有对彼此的维权资源进行整合互补,系统有效的互动维权机制尚未形成。这就造成了维权工作的脱节和维权举措的滞后,以及由此衍生维权行为大多于事后的补救。其结果,不仅维权活动被动,维权成本高,还因为流动性强的农民工,难以承受的异地维权的限制和诉讼费用,致使维权的实际效果往往难尽如人意。

从概念上讲,维权的内涵很丰富,应是由不同内容、不同序列构成的维权系统链。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启示,因势制变,在维权实践中开拓创新,使维权方法由静态转向动态,维权方式由被动转向主动,维权防线由终端前延至始端,维权组织由单一整合为系统。简言之,在当今形势下,尽快构建起工会维权互动新机制,将成为各地工会组织亟待解决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构建城际间工会维权联盟的现实意义重大

1.全新的形势需要全新的维权理念与维权定位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称谓和平均每年1300万人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史诗般的农民大迁徙,至少蕴涵三个层面的意味:一是数亿农民身份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进程,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长期现象;二是农民工群体已快速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并在二、三产业的诸多领域,起到支撑性作用;三是能否最终完成历史性的农民身份大变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兴衰,关系到中国社会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实现。所谓农民安则社稷安,农民富则天下富,古今亦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直面全新的形势,全新的使命,尽快实现维权观念和思维的更新,维权坐标和定位的更新,维权行为和方式的更新,维权领域和内容的更新,构建维权新机制,系统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向非农产业稳定、有序、可靠地转移,已成必然。惟有如此,工会才能更好地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2.农民工的基本属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维权措施与方法

农民进城务工目前暂被统称为农民工,亦即农民暂时还具有农民与农民工的双重身份,加之长期受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体制性的制约,二者共同决定了时下农民工的地位和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权利缺失,权利侵害”,是存在于农民工身上的普遍现象,他们属社会的弱势群体。

———农民工多数未受过教育培训,文化、技能及其它素质偏低;农民工进城务工多呈流动性、阶段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农民工一般没有自己的组织载体,难与企业建立平衡对等的劳动关系和对话机制。农民工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权益困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免遭权益的损害。

农民工群体的现实地位和特征,决定了工会要发挥好、行使好自己的维权使命,要有新的举措、新的方式,拓宽维权新领域,使之与农民工的属性相匹配。

3.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是构建维权新机制的有益尝试

针对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帮助农民工走出权益困境,工会的维权,就应是全方位、多环节、连续系、整体性的维权。如果城市工会从一开始就介入,也就是说在起始点与输出地就将其纳入组织系统中,使其一开始就具有组织性、方向性、目的性,从而减少因其单一、盲目、无序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农民工从输出地到输入地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终止,以及相关权利义务都纳入工会的关怀之中,纳入组织的监控之中,使维权从单个转向整体,事后转向事前,单环节转向多环节。新的情况表明,要获得全过程维权的期望值,仅靠输出地工会或输入地工会单方面的维权,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打破城市工会的地域界限,实现输出地与输入地工会维权资源的整合,协商沟通,优势互补,联手维权。城际间工会互动维权,正是在新形势下构建维权新机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4.维权互动,工会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职责优势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最大的政治优势;组织健全、涵盖广泛,是中国工会的组织优势。我国工会组织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各行各业几乎全部覆盖,这是目前我国任何单位和其它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工会对农民工的维权,具有组织上的坚强保障;职能明确,职责清楚,是中国工会维权的职责优势。工会维权,不具功利性,法律赋予,职责使然。《工会法》规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权乃工会“天职”所在。因此,要实现对农民工的系统、整体、联动维权,工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即使发生了事后维权,涉及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方面,通过工会组织出面进行协调、沟通、调解或进行救助、干预,也比农民工单枪匹马更利于得到维护,从而可以避免和减少农民工悲剧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机制的开创与早期实践

1.维权实践与感悟,催生了建立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机制的尝试

2004年1月12日,成都市总工会与石家庄、福州、温州三城市工会签订了《法律援助合作协议》,在全国首创维权互动模式,以协议的形式,采用民事承诺,各方按协议履行权利义务。其宗旨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工会维权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维护职能和增强维权力量,构筑在新时期中适应劳动关系特点变化的全新维权机制。参加互动机制的城市工会按照所签订的协议,采取相互支援,相互支持的方式进行协作,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会议,对于重大侵权案件共同研究,“集体会诊”或“邀请出诊”,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会维权成本,增强维权效果。

2.沙漠遇险案催生第二批维权联动机制的建立

2004年7月2日,震惊全国的彭州丹景山农民工沙漠遇险案发生后,举国关注。为避免和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四川省和成都市总工会支持和指导彭州丹景山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工会。成都市总工会再次远赴新疆,分别与克拉玛依、乌鲁木齐、新疆建设兵团、昌吉四地(单位)工会签订了《法律援助合作协议》,建立了维权互动机制。克拉玛依市总工会按照所签订的协议,与成都市总工会成功地协调处理了沙漠遇险农民工的善后问题,为他们讨回了应得的报酬和补偿。

3.组织首个工会小组集体赴宁波务工,催生了第三批维权互动机制的建立去年11月,为使沙漠遇险农民工尽快摆脱阴影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成都、宁波两地工会密切合作,为沙漠遇险的17名农民工联系了工作岗位。2005年1月7日,17名农民工以四川省第一个农民工工会小组为载体赴宁波务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此,成都市总工会又与杭州、绍兴、义乌等地工会签订了《城际间工会维权合作协议》。第三批城市维权互动机制,在原有7城市法律援助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就业信息、接转会员关系、指导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等合作项目,使维权互动机制有了更新、更广的合作内容与合作空间。至此,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机制已具雏形。《城际间工会维权合作协议》签订后不几天,成都市总工会就收到6000多个工作岗位的就业信息订单。维权互动,优势互补,参与各方实现多赢的效应,已初见端倪。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筑社会维权互动平台

成都市总工会在向外建立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机制的同时,还不断向本地区借力、借资源,构筑本地区的维权互动平台。如在原有外聘专家组成的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具有开拓性的“工会大学生法律志愿者团”和“工会律师团”。“两团”成立后,已深入工矿企业开展法律宣传126次,接待各类职工2万多人次,免费仲裁和诉讼17人次。“两团”的维权重心,正逐步向农民工倾斜。

三、建全和完善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机制势在必行

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认识和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新机制所包含的内容、措施、方法与任务,还有待于作以下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是一个新领域,涉及内容多,工作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思维。对维权主体、维权客体与其他参与各方的属性、作用、定位作较为准确清晰的判断鉴定;对维权对象从起始到终端,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序列应与维权的内容有对应的支撑保证措施,使之逐步规范化、条款化,从而提升城际间工会维权互动机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由于参与维权互动的城市工会分属不同的地区,在互动维权时,应明确城际间工会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相关措施。随着城际间工会维权联盟的扩大,建议全总应适时对此项工作进行调研总结,使之达到更好的维权效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互动机制范文篇2

关键词: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互动机制

在旅游产业中,休闲养生旅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逐渐加快,养生意识的逐渐提升,人们对于休闲养生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通过休闲养生旅游,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内心更加悠闲与舒适。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过程中,生态农业产业链能够给休闲养生旅游提供更好的发展载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将生态农业产业链与休闲养生旅游进行巧妙融合,能够更好地缓解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将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出来。此外,将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进行融合与互动,能够打造更加耦合、完善的生态产业链。

1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1.1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主要指的是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来对这两个产业进行探讨,并对原有产业链进行分解,通过模块或者产业链资源的优化与组合,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的过程。在推动两大产业融合时,要结合企业利益目标、市场实际需求、产业分工等要素,通过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碰撞与产业渗透,促进两个产业链裂变与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融合性产业,或者形成一个产业群、产业链[1]。无论是生态农业产业链还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二者都有自身的产业中心,都有自己的技术、资本和产品,而为了推动这两个产业的充分融合,强化两个产业之间的要素交换与能量传递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使得二者产业链的融合能够更好地突破固有产业界限的局限与禁锢,逐渐形成新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融合性产业链,在资本、技术、产品与市场等要素之间实现替代与互补,从而打造更加先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都能够得到更好、更长足的发展。

1.2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的特征

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主要注重改善人体健康,注重疾病的治疗与调养,使得人的身体、精神、灵魂和感情等更加和谐与平衡。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多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和载体,主要包括农事养生、运动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和佛教养生等等,因而休闲养生旅游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健康的旅游项目或者产品、高质量的旅游环境资源等。与此同时,在旅游产业当中,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也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其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很容易和其他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也具有很强的资源异质性,其依托多种资源条件,能够发展与创新出更加多样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而生态农业产业也具有持续性、高效性、资源异质性与综合性等特征,且由于生态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通过利益合作共享、循环利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更好维护,有效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了生态农业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2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

为了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实现互动与融合,结合两个产业链的实际发展现状与特征,不断优化与创新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与流程。重视产业链要素之间的整合与优化等,能够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更好的融合与发展。基于此,对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展开有效研究。2.1重视两大产业生产性关联要素的融合生产性关联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或者契合点之一。在两大产业融合与互动过程中,生态农业产业资源主要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投入要素。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时,生态农业是其非常重要的资源和条件,且在旅游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性,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对于生态农业产业的空间区位有很大的依赖。同时,旅游自身的时间依赖性、旅游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农作物季节性生长与观赏等,都表现出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对生态农业时间的较强依赖性。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产品、服务等都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流程密切相关,如服务的创新、食品的营销、园林等生态性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关联之处,也是强化与提升两大产业生产性融合的有利条件。此外,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如专业的休闲知识、服务技能与养生服务等,能够对旅游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好地分析与分类,从而掌握更为全面的生态农业、养生旅游知识,促进两大产业链更好的融合与发展[1]。

2.2重视两大产业链融合协同效应的发挥

在推动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与互动的过程中,要将两大产业链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将生态农业产业、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作为产业链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通过信息、能量、物质等要素的交换,将两大产业链进行全面分解与整合,从而将协同效应发挥出来[2-3]。为了将两大产业“1+1>2”的协同效应更为全面地发挥出来,应重视两大产业优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将两大产业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得生态农业资源能够更好地丰富休闲养生旅游的形式与内容,为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的打造与创新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效率与发展水平。此外,两大产业链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协调企业、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将休闲养生旅游要素逐渐融合渗透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形式与内容中,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城乡或者城镇一体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非常有利。

2.3健全两大产业耦合机制,发挥耦合效应

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会推动事物发展向一致性、同一化的方向演变。在研究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两大产业耦合机制的健全与耦合效应的呈现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经过要素的融合、资源的共享、发展方式的贯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较为健全的耦合机制,这对于两大产业链的促进与融合非常有利,对于耦合效应的全面展示与呈现也非常有利。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将两大产业耦合的实际效应更好地发挥与诠释出来,明确好两大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目标,应从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助推两大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从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谋求两大产业链共同发展时,应重视对两大产业链中优势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掌握这两大产业链互补的内容,如生态农业中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和光等自然要素,农作物的育苗、种植等生产过程,这些都是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旅游资源,可使得休闲养生旅游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产业业态得以创新,提升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质量与水平。同时,在产业链融合实践过程中,生态农业资源能够丰富休闲养生旅游的内容,而休闲养生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推动生态农业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与升级,推动两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5]。

2.4重视产业链融合理念与技术的转变与革新

在促融两大产业链时,政府与企业之间要共同借力来实现产业链的更好融合。休闲养生旅游企业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时,要重视产业链融合理念与技术的多元化改革与多样化创新,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经营理念的创新、专业技术知识的共享,使得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得以更好地丰富,提升两大产业链的融合效应。与此同时,在融合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时,以生态发展为核心,重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将三者之间的耦合效应、协同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得两大产业链融合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推动乡村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

3结语

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过程中,涉及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与要素。而在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时,其有很多的资源可以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面对当前两大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应重视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农村生态产业链的互动与融合,完善二者的互动机制与流程,从两大产业链的内部资源等要素出发,实现产业链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补充,实现两大产业链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打造更加健全、完善的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与农业生态产业链条或者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经济、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与统一,增强两大产业链融合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7):11-13.

[2]岳立,肖飒.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23):146-148.

[3]高荣丽.生态旅游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6):297-298.

[4]祖鹏.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展望,2019,15(12):32-35.

互动机制范文篇3

“四位一体”互动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根据省局和州局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并强化了税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互动机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持续提升。征管质量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税收收入。2009年我局完成增值税61.2万元,整体收入及增值税单项收入均创新高。

(二)提高了日常工作质量和效率。“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提报和反馈事项进行统一研究部署,实现了业务工作的统筹安排。通过“四位一体”工作,实现了业务衔接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任务,各查各的税、各做各的表、重复检查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改善了税收经济环境。通过查管互动、查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税收监管,基本达到了同类型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税负公平,在化解基层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的同时,维护了地方经济发展秩序,促进了征纳关系和谐。

(四)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局积极成立了由局长求军扎西挂帅的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都进一步明确了互动机制的科学原理和认真贯彻落实互动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到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工作主动性大大增强。

(五)抓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我局积极建立和完善各项互动协作制度,制定《某县国税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机制实施办法》。为保证互动机制落到实处,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我局在工作中注重责任到人,严格责任追究。

(六)抓分析,有效指导工作。税收分析是税源管理的“眼睛”。为有效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紧紧抓住税收分析这一重要环节,认真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通过互动机制健全税收分析体系,完善共享数据制度。二是采取计统部门与综合管理科共同分析等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优势互补。

(七)抓核查,确保工作实效。为让互动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核查中,积极获取工商、地税等部门的数据,为纳税评估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实施纳税评估,遵循资料收集、案头评估、约谈举证、实地查验、评估处理的基本程序,坚持案头评估与实地查验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

(八)抓讲评,注重狠抓落实。为了将互动工作引向深入,我局对建立、运行互动机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总结,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和统一有欠缺。一方面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需要与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对经济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些部门经济数据的统计资料,由于这些信息不能共享,且部分信息统计时限及口径存在不一致,使税收分析部分指标失真。另一方面目前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实施只是初步实现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只关注四位一体互动机制下"我该干什么",没有形成"其他部门需要我干什么"的理念。

(二)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增强。一是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内的数据需要提炼、加工后,才能被税收分析所使用,数据分析监控报告滞后,使分析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纳税评估没分析系统运用力度不够,人机结合没有实现,大量评估数据人工计算费时耗力。

(三)联动机制的各个环节仍需完善。一是税收分析还停留在对税务部门内部现有数据的分析上,很少渗透到纳税人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的分析,对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则很少有深层次的分析和建议。且大多是事后分析,缺少事中及事前分析。二是纳税评估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广度及深度。评估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和部分评估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评估对象的局限性和评估税种的单一性。三是税务稽查联动执行乏力。从现实的互动机制运行情况看,纳税评估显然成为了核心,相对于税务稽查几乎游离于机制之外。多数的评估案件在评估环节中就已化解,实际工作中为税务稽查提供的案源寥寥无几。四是税源监控不到位。一是处在管理一线的税收管理员更应首先发现纳税人纳税异常现象,而实际是分析环节、评估环节、数据监控环节发现了问题,然后才督促税收管理员去调查核实和整改。二是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综合能力不强,造成税源管理的质量不高。

(四)缺少激励考核机制。一是税源管理本身没有较完善的考核办法,量化的考核标准较少。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主观对比判断,无法准确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优劣,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依据不明,影响了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二是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运行缺少激励考核办法。

三、建议及对策:

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各部门、各环节的方方面面,目前应注重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凝聚和释放出来,发挥部门优势和整体效能,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强化协调配合,保障互动工作顺畅运转。联动机制关键在"动",特色在"联",各部门之间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应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互动机制的相关制度,确保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可以被其他部门共享和应用。

(二)建立联动信息平台、确保信息共享。一是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报表处理等功能,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提交整合的支撑点。二是加强四位一体互动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任务、结果反馈、提交管理建议、工作督查、情况通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并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行业经济信息。

(三)强化各环节职能,做实四位一体互动。一是发挥税收分析导向作用。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税收分析,及时发现反映税源发展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提高管理效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通过国、地税间信息对比分析,直接带动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提高纳税评估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分行业、分税种纳税评估方案,规范评估流程,按照评估重点或疑点纳税人的生产规模、经营性质等情况,分别实施综合管理科评估和税收管理员监控评估的二级评估。对发现的一般问题,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反馈综合管理科;对发现纳税人存在偷骗税违法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坚持务实管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整顿规范,以阶段性"战役"推进税源互动管理。三是增强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坚持以稽查促分析、推评估、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使稽查成为强化税源管理的"助推器"。落实稽查与管理双向反馈制度和"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由稽查部门通报当月案件查处情况,有针对性的以稽查建议书形式及时向征管单位反馈各项检查的基本情况、典型案例、存在的税收问题、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多方面的稽查信息。以稽查建议为纽带,全面促进征管和稽查的信息互通、执法联动的运行机制。四是强化税源监控力度。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分解户管事项,进一步分析、充实、调整与四位一体互动机制运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对于税源监控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环节,促进税收分析质量的提高,为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提供准确的目标和方向。

互动机制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虚拟社区;社会互动理论;互动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国内外形成了一大批如virtualtourist.Com、INS、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网等成熟的旅游虚拟社区。旅游虚拟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游客获得和分享旅游消费体验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旅游产品生产和营销模式。旅游虚拟社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出现不少关于社区用户内容分享和持续使用、意见表达及口碑、感知价值和公民行为等相关研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虚拟旅游社区用户个体行为和虚拟旅游社区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等。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虚拟社区去哪儿网和马蜂窝网的用户关系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构建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方法、互动机制建设提出了些许建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果

本文选择A网和B网(化名)中热门的亲子游社区的互动情况为研究对象。A网是我国领先的在线旅游平台之一,而B网是国内最大的分享旅游网站之一,开辟了旅游社交的新模式。在A网和B网的亲子游记社区,用户主要通过发帖、回帖、点赞、分享等形式进行互动。对此,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A网和B网亲子游社区的数据进行收集。其中,A网共有266位用户参与,共360篇游记帖子;B网有362个用户参与;457篇游记帖子。通过对虚拟旅游社区用户间所形成的相互回帖关系构建社会网络,并对网络密度,互动规模、互动模式、中心性等社会网络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回复关系一是鉴于旅游虚拟社区的独特性,即用户多通过浏览和回复来获取相关旅游信息。二则是由于回复相对于点赞、分享有更深层次互动意义。从对A网和B网的研究结果来看,旅游虚拟社区存在社区用户互动不足、良性互动机制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虚拟社区用户关系松散;(2)互动规模小;(3)互动模式处于低层次;(4)意见领袖不明显。这与用户行为上多以信息和浏览为主,回复互动行为较少有关。旅游虚拟社区与其他类型虚拟社区相比,互动机制存在严重缺乏,社区互动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二、社会互动理论下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机制构建

(一)基于社会交换论的激励机制建设。用户是构成旅游虚拟社区互动关系网的重要部分,用户互动行为的产生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的促进。社区提高用户互动积极性需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进行激励。从物质方面,社区体系建设中要完善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分享、问答、讨论成员进行物质性鼓励,通过打赏、付费问答、虚拟货币等方式,增强用户互动意愿;从精神方面,构建声誉评价体系,对互动频繁的用户,增加其社区等级且授予特殊称号,方便其他用户对其关注并进行互动,使核心用户在互动中获得快乐、满足等积极的精神感受,从而激励更多的用户进行互动活动。(二)基于参照群体论的意见领袖培育。专业度、涉入度、交互性是衡量意见领袖的三个重要指标。朱洁在总结西方意见领袖理论研究文献后,提出意见领袖的专业度是影响其影响力的重要特质。在旅游虚拟社区中,用户对旅游产品以及相关旅游知识的熟悉度对其能否成为意见领袖造成显著影响。除了专业度,持续的涉入也是意见领袖的一个突出特征。意见领袖为了维系其领导力需要长期主动的积极接触并使用相关产品、了解相关议题。在旅游虚拟社区中,用户要保持对旅游虚拟社区的高涉入度,积极参与旅游虚拟社区及其相关讨论,发挥意见领袖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社区互动行为产生。加强在有关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已有研究中,多把交互性归为意见领袖的社会属性特征,将其与互动意识、沟通能力等相关联。就旅游虚拟社区而言,社区用户要提高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自身专业度。在旅游虚拟化社区中,意见领袖的专业度体现在用户对相关旅游信息掌握的专业程度。相关旅游信息的掌握,首先要提高自身旅游信息收集的意识,有意识培养自身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其次需要扩大旅游信息收集渠道,一方面增加游玩的旅游目的地数量,用户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获得相关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经常浏览、评论其它用户的游记或参加旅游虚拟社区相关话题的讨论,扩大旅游信息收集的渠道,从而提高自身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熟悉度和专业度。保持对旅游虚拟社区的高涉入度。在旅游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的涉入度体现在对旅游虚拟社区的高涉入度,即体现在对参与旅游虚拟社区保持长期、持久的热情和兴趣,了解旅游虚拟社区的规则,掌握并能充分利用旅游虚拟社区的资源。用户要培养自身对旅游虚拟社区以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喜爱、兴趣;持久的关注旅游相关产品和长期参与虚拟图书社群的实践;积极参与社区定期组织的话题讨论、旅游精品达人经验分享等活动,充分利用旅游虚拟社区的资源,及时获取最新旅游信息,形成有效互动机制。加强与其他用户间的互动。社区用户是互动的主体,是旅游虚拟社区高效互动机制形成的关键。Ghose(1998)等人将意见领袖的交互性定义为可以直接与其接触的能力,可以及时接收到对方的回馈,并且在双方沟通过程中,能够及时依据对方回馈修改沟通信息。用户的互动性受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影响。用户要想成为意见领袖,首先需要提高自身互动意识,互动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能量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精力,而精力的投入程度会极大影响互动表现;其次用户需要提高沟通能力,而良好沟通的进行都是发生在由相同背景认知用户构成的小团体之中。小团体的存在为促进用户之间的更广泛与更深入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团体中的成员在自己的回答或专栏文章中,可利用超链接适当插入其它核心成员的相关观点,或上下游知识点;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其它成员的优质资源扩大其影响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通过在小团体背景下提高用户自身沟通能力,从而形成自己在旅游虚拟社区的核心地位,此外,这些单个小团体凭借内部高互动性,加强整个旅游虚拟社区的互动机制。(三)基于常人方法论的社区平台建设。旅游虚拟社区为用户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其建设是互动机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界面设计差、互动操作复杂、互动功能不健全都会导致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互动不足。旅游虚拟社区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①网站应进一步完善互动系统的设计,减少影响用户进行社交活动的不利因素,降低关注、分享、点赞等互动行为的操作复杂程度;②网站应增加打赏、问答等社交功能的设计,充分发挥评价、分享功能的作用,并加强社交功能界面的直观性,方便社区用户了解这些互动体系,使用户能正确使用这些社交功能,从而产生互动行为。③网站要加强规范管理,不能单纯追求游记的数量,要着重强调游记的质量,减少同质旅游信息的,并强调重要旅游信息。旅游虚拟社区应采用认证技术和匿名技术来加强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避免社区用户应信息泄露而产生对旅游虚拟社区信息安全的不信任,从而减少互动行为。(四)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形式内容建设。从传播符号视角分析,旅游虚拟社区作为新媒体,旅游信息的传播可支持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形式上,用户一方面可以运用模版美化游记排版,提高视觉上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游记内容插入相应的音频、视频或思维导图等,改变单一图文形式,使信息呈现更加多样化、细节化。在内容上,游记者要站在阅读者的立场上进行内容构建,通过询问和浏览留言了解游记阅读者的真正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输出。

【参考文献】

[1]余意峰.旅游虚拟社区:概念、内涵与互动机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111-114.

[2]谢礼珊,赵强生,马康.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互动、感知利益和公民行为关系——基于价值共创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9(3):28-40.

[3]王雯,杨征.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的身份构建及培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9(2):71-74+79.

[4]姚山季,王富家,刘德文.内容型虚拟社区中的用户互动和融入: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2):64-78.

互动机制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运行主体;互动机制;分析

会计准则操作主体结合各自权利分成制定主体、落实主体与监督主体,会计准则顺利实施是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通常情况下,落实主体针对会计准则的落实状况具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及首次实践经验,但因为其数量较大且个体差别很大,所以落实会计准则是难以形成集中意见,进而促使这种从会计准则落实主体至制定主体直接产生的数据有限。这时,采用会计准则监督主体的数据渠道来评价会计政策落实效果,就变成了会计准则修整与完善环节的关键反馈制度,该种数据机制需要监督主体分析预测和总结落实主体的会计准则执行状况,并通过稳定有效的数据途径向会计准则制定对象反馈,从而制定主体在修整完善会计准则时对此进行回应。由此得知,会计准则操作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于准则建立、实行和优化环节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一、会计准则运用主体的含义

一般会计准则运用主题体涉及三大部分,主要是制定主体、落实主体、监督主体,要求三个主体共同落实其职责,以优化与健全会计准则。按照我国政府单位职能的划分得知,制定主体是国家财政单位,要求对国内会计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制定部门会对会计准则开展起草、建立工作,并在实践过程加以修改与完善。落实主体就是每个事业单位,并有专业的会计者来落实会计准则,要求根据会计操作规范及要求进行业务处理。而监督主体属于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督部门,由他们对落实主体进行监督。从会计准则落实环节来说,主体间的数据传输和行为活动遵守“准则制定、准则落实、准则监督”的先后流程。由此得知,落实主体不仅要遵守制定主体的会计准则,还要接受监督主体的监督和控制,在三者的共同努力下,能保证会计人员的服务质量,防止产生违法乱纪等情况。

二、互动机制

首先,制定主体和落实主体间的互动联系,实际上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制定主体的会计准则,有助于规范各单位内会计者的行为及危机意识,当要求修整会计准则时,就会影响到落实主体,指导其根据新规范、新技术、新观念开展会计师核算工作,并对具体问题加以解释。制定主体并非随意建立会计准则的,其要求兼顾到落实主体的利益要求,通常要求组织研讨会、座谈会等,旨在提升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另外,号召广大落实主体参加到准则制定工作中,以保证制定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会计准则运行中制定主体和落实主体之间是彼此作用的互动联系,二者的持续博弈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落实,属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非常关键的利益博弈前提。其次,监督主体和落实主体并不只是相互监督的关系,其还有保护、反馈的联系。当落实主体的会计数据不对称时,要求由监管主体加以控制,严肃打击违章乱纪等情况,而且还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稳定运营,避免出现数据风险及财务危机。此外,落实主体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有助于反馈出市场数据,为监督主体控制市场提供了数据支持,使之了解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进一步优化监管机制,进而全面制约会计工作行为。最后,制定主体和监督主体也属于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制定主体健全的会计政策之后,使得监督主体根据政策进行控制,为之提供了机制保障。而且,监督主体所反馈的数据能得到制定主体的参考,要注意掌握事业单位的效益需求及运转状况。相互之间互为协作、数据共享的关系,能共同控制会计行为,保证会计准则安全有效的运行。

总之,在会计准则具体运行阶段,主体间并不是简单顺着单个方向传输数据与履行义务,其是处在一种两者间连续双向功能的“三位一体”的互动体制内,是渗透于会计准则落实中的关键利益关联当中。所以,分析会计准则中主体之间关联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对全面了解会计准则运作机制和提升会计准则建立质量及执行效率均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针对实际情况来说,制定主体和监督个体间的互动关系更加明显,在会计准则落实主体需求分散、种类多样化等造成的参与度偏低现象,从制定主体和监督主体的互动着手,有助于理顺准则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主要作用体制、为优化准则制定工作提供科学的路径。

三、会计准则运营主体以及互动机制介绍

(一)会计准则调整

制定主体在调整会计准则时,有些要求遵守基本原则,该种情况下,促使上述准则缺乏健全的系统标准,会计者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具有很大的选择及判定空间,给会计者运行准则提供了方便。而且,还增加了银监会、证监会等组织的监督难度,在对相同问题进行解决时,极易产生误差。比如,在调整会计准则之前,部分会计准则不够健全,造成会计实务中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当监督主体编制准则运行报告时,常常会产生事业单位计算错误的情况,影响到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在编制收入政策方面,要求会计者遵循“五个标准”,但伴随市场多样化趋势的深入,事业单位内业务形势也朝着多元化趋势扩展,造成收入审核、计算审核存在较大的偏差。为此,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只是依靠解释与说明并无法处理实际问题,要求对现行的会计政策加以调整,以优化会计准则系统。国内财务单位对于财务报告及收入规范进行了调整,对部分业务收入计算总额有了详细的规定,能够有效处理会计准则运行存在的随意性现象。在该种情况下,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改进业务模式,迎合自身发展要求,还能够提高会计准则运行效果,保证会计者能够根据标准、规范开展核算工作。由此得知,制定主体能结合监督主体反馈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研究,掌握现行准则隐藏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与完善,有助于约束落实主体的行为,进而保证会计数据的统一性。

(二)新添加会计准则

社会发展的环境是持续变化的,当某个产业及业务出现变化时,通常会引起连锁反应,促使其他产业业务也出现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促使会计核算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影响到事业单位掌握当前发展情况,很难准确建立管理规划及发展战略。由此,制定主体应当对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展开分析,对于新产业、新业务来新加入会计准则,以迎合会计核算的工作要求。比如,监督主体在编制准则运行报告时,常常会发现单位内部财务数据不对称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数据披露依据,在财务信息处理中缺乏相关的披露依据及条件,造成事业单位不清楚本身的财务情况。为此,国家财政单位多次反复的新加入会计准则,对落实主体权益的披露有了详细的规定。因为各个落实主体的权益范畴不同,在数据披露上也有不一样的规定,有助于优化财务数据披露系统,保证披露效果。

(三)会计准则说明

保证会计政策能够顺利运行,既表现在制定主体和监督主体方面,还表现于落实主体的专业素质方面。若落实主体无法准确了解会计准则的需求及标准,在执行过程极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经营,尽管该问题能够由监管主体负责指导,但所发挥出的效果十分有限,很难从本质上处理问题。为此,要求制定主体详细说明会计准则,为落实主体确定方向。根据近几年的监督报告得知,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均存在会计准则了解错误的现象,促使业务进展投资、发展等受到巨大影响,造成会计人员不能准确制定财务报告,常常产生业务处理错误等问题。在处理这类问题上,能基于会计准则说明进行处理,国家财政单位随后了诸多条例,对事业机构的投资活动、业务处理等有了详细的说明,并在业务处理方面提供了许多处理标准。而且,对事业单位的具体处理状况进行了信息采集,证实了会计准则说明的合理性。制定主体通过和监督主体进行沟通,有助于及时采集、反馈数据,并对相关的准则进行说明,可以有效提升会计准则的落实效率,以减少落实主体的风险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存在显著的动态性改变特征,要求制定主体、落实主体、监督主体三者有效互动。有助于及时获得数据,方便掌握会计政策的运行效果,并做出合理的调整,以充分发挥出互动机制的内在作用。

参考文献

[1]卜君,孙光国.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7(8).

[2]刘珊珊.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舒晴.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的分析[J].江苏商论,2018(6).

[4]李淑清,孙冰.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及建议[J].黑龙江科学,2013(9).

互动机制范文篇6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实际主要以创造力为主,对于该产业而言,主要属于一种创意型概念,研究对象以文化知识为主,该产业主要涉及了传媒、工艺设计、音像。视觉艺术以及动漫等创意群体,呈现出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传播性等特征,因此,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备受关注。创意产业并非是全新概念,实际在上世纪欧美地区便出现了反对主流文化的现象,比较重视差异性,逐渐认可一些多元文化,且后来受到里根以及撒切尔夫人的认可,创意产业逐渐得到发展。自此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创意产业,而我国也逐渐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发展优势,便开始采用各种产业形势来开展文化推广。通过开展这种发展方式能够为新时代带来更多的特色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时代新兴事物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智慧结晶,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并整合优质的国内资源,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1、城市经济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夯实城市经济基础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该产业能够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实质性作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相关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使很多企业经营者能够发现该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该产业有效推动企业及时转型升级,有效开发新兴项目,借助这些项目来扩大自身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促使自己在市场中占据重要的竞争优势,强化企业经济实力的提高,这种发展创新的方式除了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之外,在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在创意阶段,借助丰富的创新知识基础,提高识别创新的能力;创新开发阶段可以有效提供创新成果,并借助互补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应用扩散阶段以降低技术的商业化成本以及技术扩散时间为主。在创新过程中,采用生产性服务来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周期和成本,促使生产性服务以及创意型生产之间的有机统一。(2)扩大城市发展优势对比文化创意产业和一些传统的产业,发现具有较大差异。很多文化创意产业都会借助网络媒体作为宣传载体,且借助这种网络媒体作为宣传载体消耗的资源较传统产业低,能够降低城市的经济负担。同时,现代化技术不断在生产和设计中应用,使得就业岗位逐渐减少,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针对性培养技术人才又能够创作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现代化技术日趋成熟能够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的提高,说明城市经济发展作用于文化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又反作用于城市经济,二者的作用于反作用对扩大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城市经济增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1)满足物质需求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需要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需要提供充足的经济基础。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时需要不断聚焦重点领域的发展,主要涉及了现代时尚业、动漫游戏业、数字文创业以及音乐演艺业等,这些行业的创新和设计需要借助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但使用这些技术来设计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较大的经济和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城市需要提供物质和经济支撑,甚至需要出台政策扶持,而城市经济保障增长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的物质需求,以成都为例,为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而构建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其中涉及了建设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效建立以IP为核心的产权交易平台,主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内容、版权保护和IP推进等新业务,但这些业务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需要依靠城市的经济发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物质需求。(2)加强产业影响力经济发展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满足优秀人才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需求,先进的科学技术除了可以给人们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便利之外,还能有效建立发展的新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一项比较新颖的产业,导致很多居民对其了解不够深入,在这种局面下,企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宣传,但在宣传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往往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容易兼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借助这些优势来扩大文化创业的宣传力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且容易增加由文化创意产业演变而来的产品需求,这实际能够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发展福音,可以促进该产业的高效、快速传播需求,满足大众全面了解该产业,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该产业的认知。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运行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这两大系统在发展时容易受生产要素的创新、流动配置以及融合重组等影响,容易产生聚集效应,同时二者发展呈相互作用,需要对其聚集要素和互动机理等进行分析,有效探索互动运行路径。

1、要素集聚在互动演进中的作用机理

城市经济体在演进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三个演进阶段,主要涉及了投资驱动、要素驱动以及创新驱动型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科技以及文化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有效演变成该新兴产业,这实际就决定了产业在演进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演进的过程中开始阶段主要以延伸型阶段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向渗透型阶段过渡,最后落地为融合型产业阶段进行跨越,这种演进方式加强了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发展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2、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路径

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城市经济发展这两个系统发现,这二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因素主要是集聚的运行方式以及存在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聚集资本、科技以及人才等相关生产要素,且在集聚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集聚效应,通过这些要素的集聚能够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城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导致城市容易产生虹吸效应,进而通过虹吸效应使更多的外在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这实际能够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很多必要的生产要素。比如,以杭州西湖广告产业园为例,据悉该产业园的投资高达130亿元,投入的资金比较充沛。而为了有效加快该广告产业园的建设,杭州西湖区在每年提供的财政扶持资金达到8000万元,此外还针对性制定了《杭州西湖广告产业园区政策扶持意见》,对该意见的分析,主要目的是从人才引进、资金扶持和财政奖励对企业进行提供政策支持。除此之外,园区有效实施系列扶持政策,进而对外进行招商引资,通过政策鼓励的方式来吸引专家入驻园区和资金回笼,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西湖区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了10来所广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等。通过调查发现,每年该地区培养出来的广告专业人才有2万余名(含硕士),因此,该地区属于广告教育资源类办学层次的尖端。同时,西湖区在近年来开展“教授带团队在西湖创业”,随后制定的“青蓝计划”以其为核心,进而有效吸引了较多的高校教授以及创意型人才,不断在区内成立了设计以及广告公司。

3、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借助构建平台的方式能够带来较大的发展优势,且采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城市经济整体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能够使产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协同作用。在上文提到的杭州西湖广告产业园区中,该项目的规划占地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也高达146万平米,分为四期推进,主要涉及的构架以写字楼、人才公寓、独栋办公花园和特色街区为主,其主要的目标是有效打造国内一流的广告产业园。构建初期杭州西湖广告产业园还缺乏比较独立的官方网址,唯一的网站都和西湖科技园合作使用,而在线上平台中也只有新浪微博以及博客,导致园区整体的热度并不高,没有发挥出平台的优势,使得在平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需要构建平台,有效对网站进行规划,通过这种方式来打造园区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对于线下平台方面,可以借助周边的平台优势,并采用定期的方式来举办园区创意交流展览会,甚至还能采用游戏或者是竞猜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园区客流量。此外,该园区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园区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就,从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了有效满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品牌号召力,除了需要开展线下运营发展模式外,还需要借助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入驻,同时在线上开展平台建设,构建优质的官方网站平台。实际上,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针对性建立比较大且全面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际也没太大必要,但仅建立比较专业的平台又无法满足企业全方位、高品质的发展需求,因此,鉴于这二者之间有效选择科学的综合性专业化平台是优质的选择。

4、强化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动态耦合关系

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二者之间必须要经历一段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可以将该历程定义为动态耦合过程。当系统处于初级协调共生阶段时,通常情况会受城市经济缓慢发展的影响,导致该产业很难得到经济基础支撑,因此对二者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小。而发展处于极限阶段时,容易强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且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进而使得两个系统的互动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分化现象。最后便是螺旋式上升阶段,此阶段比较原始的交互胁迫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构现象,两者关系逐渐呈高层面共生的方向逐渐转化。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四点政策启示:一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并非直接展开,需要有效借助要素集聚的影响进行开展。说明相关政府需要有效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要素集聚,分析二者的运行机制以及互动机理,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二是管理部门有效推动文化创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有效实施政策措施,同时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减少对要素流动以及配置干预,通过这种方式来优化市场经济以及环境,进而为要素流动和配置构建环境,对平台以及政策进行有效创新。三是发展城市经济以及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需要结合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政策,满足城市政策导向需求。四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主要呈动态耦合关系,交互胁迫阶段容易出现发展瓶颈,而制定的产业政策不可臆想为一蹴而就,必须有效遵循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规律,满足产业和经济发展同步运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万翠琳.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1):44-52.

[2]鲁小艳.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优化创新[J].人民论坛,2020(3):138-139.

[3]王韬,朱一中,张倩茹.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广州市工业用地更新研究——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1(8):66-72,82.

[4]黄江华,莫远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革创新与融合发展[J].出版广角,2020(6):26-29.

[5]耿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力现代化天津——从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城市生命力[J].理论与现代化,2018(3):45-49.

[6]韩若冰.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化发展及其向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49-59.

[7]马仁锋,吴丹丹,张文忠,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微区位模型及杭州案例[J].经济地理,2019,39(11):123-133.

互动机制范文篇7

一、开展学校、村、企事业单位的先进团组织学习活动。把各系统工作最突出、作用发挥最明显的团组织集中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察看等方式,克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心态,在学习中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把别的团组织具有特色和先进的理念和做法纳为己用,最终达到“好中显优”的效果。

二、开展学校、行政村、企业团组织之间的先进带后进活动。每个系统都要确立一个典范团组织,让其他团组织学习其先进的做法,向其看齐,形成优秀团组织带领普通团组织共同前进的模式,共同探讨如何把本系统的团工作做得更上一层楼,对一些落后的团组织,“领头”的团组织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它,促使它督促,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后进变先进。各系统的典范团组织每季度向镇团委汇报交流工作进展情况。最终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

三、开展团支部之间结“互帮对子”、“竞争对子”活动。先由镇团委列出所有工作有欠缺、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团支部的名单,然后指定一些先进的团支部与其结成“互帮对子”,重点进行帮扶工作。对一些工作现状差不多、情况类似的团支部(先进或后进的团支部都可),要求他们组成“竞争对子”,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都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在竞争中获得进步。活动持续一年,年终将对在两个结对活动中帮助效果、竞争成效明显的团支部给予特别表彰。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互动机制范文篇8

“四位一体”互动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根据省局和州局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并强化了税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互动机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持续提升。征管质量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税收收入。2009年我局完成增值税61.2万元,整体收入及增值税单项收入均创新高。

(二)提高了日常工作质量和效率。“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提报和反馈事项进行统一研究部署,实现了业务工作的统筹安排。通过“四位一体”工作,实现了业务衔接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任务,各查各的税、各做各的表、重复检查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改善了税收经济环境。通过查管互动、查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税收监管,基本达到了同类型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税负公平,在化解基层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的同时,维护了地方经济发展秩序,促进了征纳关系和谐。

(四)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局积极成立了由局长求军扎西挂帅的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都进一步明确了互动机制的科学原理和认真贯彻落实互动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到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工作主动性大大增强。

(五)抓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我局积极建立和完善各项互动协作制度,制定《某县国税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机制实施办法》。为保证互动机制落到实处,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我局在工作中注重责任到人,严格责任追究。

(六)抓分析,有效指导工作。税收分析是税源管理的“眼睛”。为有效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紧紧抓住税收分析这一重要环节,认真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通过互动机制健全税收分析体系,完善共享数据制度。二是采取计统部门与综合管理科共同分析等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优势互补。

(七)抓核查,确保工作实效。为让互动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核查中,积极获取工商、地税等部门的数据,为纳税评估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实施纳税评估,遵循资料收集、案头评估、约谈举证、实地查验、评估处理的基本程序,坚持案头评估与实地查验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

(八)抓讲评,注重狠抓落实。为了将互动工作引向深入,我局对建立、运行互动机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总结,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和统一有欠缺。一方面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需要与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对经济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些部门经济数据的统计资料,由于这些信息不能共享,且部分信息统计时限及口径存在不一致,使税收分析部分指标失真。另一方面目前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实施只是初步实现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只关注四位一体互动机制下"我该干什么",没有形成"其他部门需要我干什么"的理念。

(二)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增强。一是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内的数据需要提炼、加工后,才能被税收分析所使用,数据分析监控报告滞后,使分析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纳税评估没分析系统运用力度不够,人机结合没有实现,大量评估数据人工计算费时耗力。

(三)联动机制的各个环节仍需完善。一是税收分析还停留在对税务部门内部现有数据的分析上,很少渗透到纳税人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的分析,对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则很少有深层次的分析和建议。且大多是事后分析,缺少事中及事前分析。二是纳税评估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广度及深度。评估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和部分评估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评估对象的局限性和评估税种的单一性。三是税务稽查联动执行乏力。从现实的互动机制运行情况看,纳税评估显然成为了核心,相对于税务稽查几乎游离于机制之外。多数的评估案件在评估环节中就已化解,实际工作中为税务稽查提供的案源寥寥无几。四是税源监控不到位。一是处在管理一线的税收管理员更应首先发现纳税人纳税异常现象,而实际是分析环节、评估环节、数据监控环节发现了问题,然后才督促税收管理员去调查核实和整改。二是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综合能力不强,造成税源管理的质量不高。

(四)缺少激励考核机制。一是税源管理本身没有较完善的考核办法,量化的考核标准较少。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主观对比判断,无法准确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优劣,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依据不明,影响了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二是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运行缺少激励考核办法。

三、建议及对策:

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各部门、各环节的方方面面,目前应注重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凝聚和释放出来,发挥部门优势和整体效能,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强化协调配合,保障互动工作顺畅运转。联动机制关键在"动",特色在"联",各部门之间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应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互动机制的相关制度,确保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可以被其他部门共享和应用。

(二)建立联动信息平台、确保信息共享。一是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报表处理等功能,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提交整合的支撑点。二是加强四位一体互动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任务、结果反馈、提交管理建议、工作督查、情况通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并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行业经济信息。

(三)强化各环节职能,做实四位一体互动。一是发挥税收分析导向作用。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税收分析,及时发现反映税源发展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提高管理效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通过国、地税间信息对比分析,直接带动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提高纳税评估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分行业、分税种纳税评估方案,规范评估流程,按照评估重点或疑点纳税人的生产规模、经营性质等情况,分别实施综合管理科

评估和税收管理员监控评估的二级评估。对发现的一般问题,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反馈综合管理科;对发现纳税人存在偷骗税违法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坚持务实管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整顿规范,以阶段性"战役"推进税源互动管理。三是增强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坚持以稽查促分析、推评估、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使稽查成为强化税源管理的"助推器"。落实稽查与管理双向反馈制度和"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由稽查部门通报当月案件查处情况,有针对性的以稽查建议书形式及时向征管单位反馈各项检查的基本情况、典型案例、存在的税收问题、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多方面的稽查信息。以稽查建议为纽带,全面促进征管和稽查的信息互通、执法联动的运行机制。四是强化税源监控力度。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分解户管事项,进一步分析、充实、调整与四位一体互动机制运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对于税源监控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环节,促进税收分析质量的提高,为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提供准确的目标和方向。

互动机制范文篇9

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政府在职能上日趋“掌舵”而非“划桨”,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学者的认同与重视。文章在分析社区公共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着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互动机制进行探索与分析,揭示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的运行原理。

近年来,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迄今我们对社区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上,一方面是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是对公共管理体系与研究方法的丰富与发展;而在实践上,对中国社区公共管理体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在分析社区公共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着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互动机制进行探索与分析,力求揭示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的运行原理。

公共管理就是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组织与管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王乐夫将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同时,他还将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公共事务区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王惠岩则根据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认为在理论上公共事务可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作者认为二者对公共事务的划分并不存在本质差别,只是区分的角度不同,前者以管理主体对象进行区分,后者则以管理客体进行区分。社区公共管理是指社区组织凭借社区公共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一、在以上对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区分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把握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含义。

(一)管理主体是拥有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的社区组织

一般来讲,社区组织包括政府基层政权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社区中介组织。政府基层政权组织在社区公共管理中发挥着方向性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城市社区的街道办事处及其他职能部门。社区自治组织,伴随着社区成员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而出现,是对社区内部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组织,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社区中介组织主要指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

(二)管理客体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

并不是所有的社区事务都是社区公共管理的对象,只有其中的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才属于社区公共管理的范围。具体而言,包括国家层面的公共事务与社区内部自生的公共事务。

(三)管理目的是维护社区成员的公共利益,促进社区发展

任何公共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公众的公共利益,并确保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分配,社区公共管理也不例外。社区公共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社区的公共利益,更好地组织与社区成员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以达到社区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管理基础是社区组织凭借的社区公共权力

二、社区公共权力是社区公共管理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大致有三种:(1)组织授权的公共权力,如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党组织等,是社区公共权力最重要的来源。(2)社区成员授权的公共权力,它是社区公共权力的源头。社区成员通过选举等民主形式产生业主委员会,使其拥有公共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3)以经济为基础的公共权力,它体现在社区内的企业通过提供资金等形式影响社区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

(一)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比较

本文所讨论的政府公共管理,是特指政府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对全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管理,并不包括政府的内部事务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是指社会性的公共组织对一定领域内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相比较,其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共管理内容的服务性。政府公共管理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多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诸如国防、财政、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等;而社会公共管理则大多活跃在政府公共管理触及不到的领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更多的是一些区域性、分散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与政府公共管理相比较而言,社会公共管理更贴近公民的生活需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二,公共管理的非政治权威性。政府公共管理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政治权威的作用,波茨曼认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实质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权威的行使,但它是基于利益共同体和自由联合体而产生的权威,一般不具有强制性,更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

第三,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政府公共管理的主体很明确,即国家的代表—政府。而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更趋于多样化,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彼此独立,这是由社区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所决定的。

(二)社区公共管理的互动机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公共事务组织与管理的唯一组织,政社关系属于“强政府,弱社会”。那时候人们居住在社区,各种利益关系却在单位。可以说,还不存在社区公共管理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区是伴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而产生的。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使得社区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社区自治权力的确认和认可,构成了社区公共管理的权力来源。社区中介组织的成长为社区公共管理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社区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互动机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协作、相互制约与监督,共同维持社区的稳定与运转,共同促进社区的协调发展。

1.社区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公共管理

任何一个社区都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约束。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因此许多国家层面的公共管理事务都要落实到社区。如维持社会治安,保护弱小群体的利益,计划生育等,通常在社区中执行和实施。这一部分的社区公共管理事务我们可以视之为政府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因为政府或其派出机构是这部分职能的执行主体。当然,在政府管理更多地引人市场竟争、降低管理成本、追求高效率的时代,政府也可以选择将这部分职能外包给适合的社区组织甚至个人来承担。

2.社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共管理

任何一个社区公共管理事务中还涉及到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如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发展社区经济,维护社区公共设施等。这部分公共事务是社区公共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区公共管理的实质与核心。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社区自治,即社区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比较于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它更侧重于服务而非单纯管理,更贴近社区居民的日常需要,而且一般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因此,在理论上,属于王乐夫所说的社会公共管理的范畴,或者说属于王惠岩所说的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3.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互动

以社区组织(目前多指社区自治组织)为管理主体的社会公共管理,是社区公共管理的核心与实质,也代表着未来社区的发展方向。然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亦尚未完成,政府在社区公共管理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公共管理在社区公共管理活动中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独立部分,而是一个互动整体。只有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使政府与社区组织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的公共服务、利益代表、管理成员等公共管理职能,促进社区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在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中,政府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是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是社区组织。

社区公共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互动机制,正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体现出来的。

(一)政府与社区组织的相互协作

从政府与社区组织的相互合作关系看,当双方面对共同的社区及社区公共管理事务时,是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一方面,政府把部分社会公共管理权力委托或让渡给社区组织,特别是在“市场不为、政府又不能”的领域内大力扶持这些组织,从而依赖它们在社区内更有效地推行政府的行政决策,实现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社区组织也要借助于政府的授权或委托,获得实质性的管理权限或政策与财政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赢得社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强调“互惠”与“协作”,共同成为社区公共管理的主体。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政府与社区组织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为增进社区公共利益而努力的局面,使社区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主体。

(二)政府与社区组织的相互监督

政府与社区组织还存在着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关系。一方面,政府依法对社区组织进行监督、指导和控制;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则作为社区成员的代表对政府及其公共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1.政府对社区组织的制衡

首先,任何组织都会受到“自治”与对组织的“控制”这对矛盾的困扰。对社区组织而言,保持独立性、自治性是它有效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然而独立和自治有时也会成为产生危害的隐患。比如说社区组织可能会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助长狭隘的团体主义或个人主义。若仅仅靠社区组织内部的章程与规则来防止其滥用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其次,社区组织所代表和维护的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那么,社区组织维护的群体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如社区组织不顾社会公共利益的违章搭建现象的存在等。因此,为了防止社区组织公共权力被滥用,狭隘的社区意识或个人意识的滋长,以及出于维护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对社区组织的监督必不可少。当然,政府对社区的监督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要以不损害社区组织的自治性为原则,既要保证政府对社区组织的有效监督,又要保障社区组织得到充分的自由。

2.社区组织对政府的制衡

互动机制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互动机制

建筑行业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的经济也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中国政府的主要研究议题是经济与生态平衡,这其中,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建筑业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成本与质量,通过成本最小化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把好质量关加快施工进度,最终的目标也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核心。建筑的发展中,对生态环境必然产生影响,严重影响绿色经济,于是,建筑业在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损失了生态效益。要做好两者齐头并进,就需要掌握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两者协调发展,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1]。

1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概况

1.1建筑经济。建筑经济是建筑工程项目运行中与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预测活动和决策活动,都与经济有直接相关性,也是建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建筑经济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建筑工程质量、工程建设成本以及施工的进度,基于此控制好成本,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实现建筑工程利润最大化。1.2生态经济。建筑施工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经济与生态缺乏协调性。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强调,要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到两者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走健康发展道路,创造生态效益。建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对其环境影响要有明确的认识,避免污染环境,导致环境效益受到影响。1.3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互动。建筑经济运行中,生态经济也同时发生变化,如果在建筑工程项目运行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建筑行业的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可是工程项目建设中如果没有实施环境保护,甚至导致环境破坏,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量过大,不能获得低碳节能的效果。建筑企业虽然短时期获得了降级效益,但是,长期来看,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受阻。中国的建筑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推进,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就要协调好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有机互动,推进建筑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生态经济条件下建筑经济特点

2.1优化的智能发展。现代人们追求生活的健康和便捷,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可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处于生态经济环境中,建筑走智能化道路,发挥现念的指导作用,不仅建筑工程效率提升了,还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建筑的各项功能得以优化,建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建筑运行中应用智能化系统,所有的设备集成管理,高效运行并科学控制这些设备,建筑的用户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就可以运行建筑的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福建地区的住宅小区安装智能化系统,除了安全防盗系统之外,还运行了三表集中抄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也实现了智能化,建筑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就可以远程操作家里的各种电器设备,如果出门忘记关闭家里的电器设备,在路途上使用手机关闭,不需要返回家中,如此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能源。现在很多的家庭中都喜欢养一些绿植,即便不在家,也可以远程浇灌控制,合理控制浇水量。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建筑良性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2环保的节能设计。建筑现代化方向发展,基于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活动资源要尽量减少,控制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并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防止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在设计厨房的时候,要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使用高效的抽油烟机设备和节水设备,净化厨房环境,高效利用水资源。在洗手间设计中,可以将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起来,对于污水自动净化处理、雨水自动收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互动机制研究

在研究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互动机制的时候,需要优化评价方式,推进低碳节能,还要将科学指标建立起来。3.1优化评价方式。推进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将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完整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将建筑经济的每个建设阶段和建筑使用阶段都设置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指标[5]。建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筑的使用中,各种资源消耗依然持续,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需要处理,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变量都要指标化,将评价标准制定出来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获得评价结果,基于此了解建筑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力。在展开建筑评价工作的时候,要从实际发展展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然环境情况,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做到评价的客观性,还要具有超前性,确保评价与市场需求相符合,还有助于推进建筑的长远发展[1]。对于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量化,结合使用有关的规范和评价标准,将评价的结果作为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衡量标准,对建筑物的质量以及所具备的环保性能予以评价,对建筑的实际施工情况全面分析,对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3.2建立科学指标。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互动机制中将科学指标建立起来。建筑成本评估体系中,建筑的建设期、使用期的成本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都是重要的指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还会产生各种费用,诸如设计费用、材料费用以及施工中的人力成本等等,当建筑投入使用后,还需要技术维护、卫生清洁、装修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耗。环境方面的消耗包括环境资源保护的消耗和污染物处理的消耗等等。建筑经济活动比较复杂,在评估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变量,需要制定相应评估规范、确定各种评估指标。在投资有效性评估中采用回收期计算的方式,就可以评估成本,从中体现出投资的有效性。3.3推进低碳节能。按照生态经济理论,人类的经济行为要具有可持续性,就要发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背后的环境价值,将三种价值整合。其中,经济价值是本质,是被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价值已经被人们所重视,生态价值具有潜在性,需要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意识,认识到环境价值不仅是环保方面,其可以保证经济价值的可持续性,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所以,建筑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就要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建立关联性,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效益具有直接相关性。比如,建筑安装自然排水系统,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自然系统价值得以实现。该系统注重节能设计,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这就是自然生态资本经过合理利用之后转变为经济价值,建筑的经济利润相应地提高。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条件的,在建筑经济设计中要发挥环保思想的指导作用,将环境共生意识体现出来。建筑设计人员要从经济的角度和环保的角度出发展开设计,将自己作为环境中的一份子进行建筑设计,合理处理好各项元素,与生态经济建立紧密关联性。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经济元素的利用,合理规划建筑结构,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展开建筑设计,不仅降低建筑运行成本,而且获得低碳效应,对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用可再生资源,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