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13:26

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师生互动;模式

1挖掘教材内容,在师生互动中发现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再加上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意识不足,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降低,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制约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师生互动的方向,在互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如,在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凸透镜教学素材,然后与学生共同使用凸透镜观察书面上的文字、书桌上的痕迹等,一起讨论有怎样的变化。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逐渐发现问题,产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导入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在互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探究疑难问题,在互动中探寻解决问题方法

在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探究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教学指导环节就要注意与学生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挖掘,并通过有效的互动点拨指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创造条件。如,在对《升华和凝华》课程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然后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对“升华与凝华”现象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为学生提出了小组讨论问题,如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原理的实际应用?在舞台表演中撒干冰形成白雾是什么原理?根据教学问题,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互动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整合相关资料、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上,解答这些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此,结合物理教学基本情况,教师积极构建相应的师生互动模式,就能将学生循序渐进的导入到物理知识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综合学习效果也会明显的增强,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有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3落实反馈矫正,在师生互动中拓展延伸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方面,还在于能在师生互动中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状态,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对学生实施矫正教育,使其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有效的物理自主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物理综合学习效果。同时,在反馈矫正的基础上,为了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错误的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教学,进一步发挥师生互动教学的效能,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物理教学引导。如,学生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部分知识点过程中,往往会在分析不同受力作用时忽视不明显的力的作用,导致解题时出现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发现学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就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引导,并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训练,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点的认识,能合理应用这部分物理知识对问题进行处理,进而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使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稳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4优化课堂互动环境,提高学生的互动积极性

只有完备的教学硬件,才能保障互动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条件,利用实验课、实验室,将第二教学现场――实验室打造成优良的互动实践场所。同时,教师要在教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设条件,使得老师与学生在实验中的互动得到有效加强。比如,教学“压强”时,让学生自愿报名组成4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做好备课讲授一部分教学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就能充分学习和思考知识点,而且能锻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表达能力。同时,营造互动文化需要在现代教育学观点上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以和谐、民主、科学为原则,以轻松、开放、创意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优良的课堂互动环境。

综上所述,师生互动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物理学习引导,使学生的物理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艾刚.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与师生互动[J].求知导刊,2013.

[2]汤群英.中学物理课堂师生互动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张玉.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J].考试周刊,2016.

互动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师生互动;发现问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前提下,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互动模式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新课标提出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助于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互动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感知教材,发现问题

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不久,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物理还是一门比较陌生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管有时教师很期待与学生互动,然而学生却无话可说,不愿意被提问。一方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新学科,物理学习经验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生长期被桎梏于灌输式教育模式之下,他们不习惯向教师发问,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还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师生互动质量,教师应当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感知教材。例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课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请他们谈一谈有什么发现。学生纷纷拿出凸透镜观察起来,他们很快发现同一个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趁此时机,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凸透镜可以成什么样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马上热烈讨论起来,不停地向笔者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互动氛围达到了高潮。

二、探究疑难,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之后,学生面临的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初中生物理学习经验毕竟有限,为了确保互动质量,教师应当允许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展开探究。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几人小组,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要记录在册,以便稍后向教师进行提问,同时便于课后回顾与总结。针对学生合作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建议与看法,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板书也可以),全班学生再就这些问题进行大范围的交流探讨。教师也可以请每一小组的代表上讲台讲解本组合作交流成果,其余小组学生对讲解进行补充,直到问题真正解决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具有研究意义的成果,教师要适当提示点拨;如果学生合作交流效率低下,教师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源头。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还要进行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

三、反馈矫正,巩固拓展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物理问题已经有了深刻认识,教师应当在此时安排巩固拓展,结合学生发现问题阶段暴露的疑难之处、解决问题阶段出现的失误进行有效归纳,以免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获得有效教学反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结束之后,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粗心大意,对于像距、物距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此方面的认识,笔者布置了相应练习题(节选):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A.像距增大,像增大B.像距减小,像增大C.像距减小,像减小D.像距增大,像减小2.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移到距凸透镜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6cmB.10cmC.16cmD.20cm通过完成相应习题,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训练效果非常好。与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和填鸭式教育模式相比,互动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空间,全面发挥互动教学对于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意义。

作者:任凡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苏嘴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互动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themainbody—interaction—toinquireinto”theeducationalmodel,muststrengthenthesenseofparticipation,manifestsstudent’smainbodystatusandteacher’sleadingrole,letsthestudentstudyintheparticipation,drivingresearch,independentstudy,buttheteacheronlyistheinstructionwhichthestudentstudiesandtheactiveorganizer,letsthestudenttheacademicsocietystudyintheparticipation,theacademicsocietyinnovationandtheinteractionfunctionandthesituationstudywhichexchangesthroughtheteachersandstudents,achievedindependentlyconstructstheknowledgethegoal,achievesgoalwhichthestudentdevelopsonowninitiative.

【Keywords】Educationalmodel;Mainbody;Interaction;Inquired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学习方法“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组织学习材料,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釆用这一方法,教职工师不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辅导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

互动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学生差异;导学;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理论是一些学者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总结形成的。研究者通过对多种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判断其对课堂互动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20世纪以来,多元文化现象对国外互动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一、研究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的教学与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程总体目标上,以单一的学科教育向以实现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为目标转变;在教学观念上,从重传授向重学习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在教育技术上,从黑板粉笔向多媒体、互联网教学转变;在研究焦点上,从教什么向如何教转变,从学什么向如何学转变。“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创设,并把“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构建主义理论视角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外界刺激和引导下,在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2]。国内已有学者研究此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历史课程中的应用。该教学模式不仅能适应国内外教学研究与发展变化,同时也符合新课改和《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二、背景分析

(一)学生差异性特点分析。由于我国的招生体制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学生入校时其知识结构都会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西藏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办学使命,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就西藏大学2017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同一省份学生高考分数差距在50分到100分的居多,区内区外平均分差距在100分到200分的居多。从录取分数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导致了西藏大学乃至西藏高校在教学环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突出问题。(二)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传统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计划模式单一。同一专业,包括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虽然四年修改一次培养方案,但2010年和2014年的培养方案均按“四平台一环节”的指导意见进行修订,教学计划统一,专业比较固定。相同专业,包括不同方向的学生在学校按差异较小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差异只体现在通识课上,专业差异不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没有体现差异性。2018年新《指导意见》中课程体系由“四级平台”“一环节”调整为“三级平台”“一环节”,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2.教师的教案以“教书”为主,忽视“导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理论课的比重较大,实践环节以验证性实践居多。课程体系灵活性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待提高。3.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对不同班级、不同课程、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缺乏教学技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4.学生学习方式仍属于被动接受型。虽然目前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做了很多改革,如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平台,但由于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规范教育,很多环节还是重视学生的整体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甚至为了平衡全班同学的学习水平,降低知识难度,缺少互动平台,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潜力得不到完全激发。5.缺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设计,课堂空间开放性、情景性和广延性不够,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些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教”与“学”的矛盾依然存在[3]。

三、“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一)““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分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性现象。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元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构建平等互信的师生教学互动,设计和利用有关的教学要素,形成有导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差异化学习互动,这是一种能够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形式。该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够尊重并积极激活、开发学生的差异潜力。该模式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者不但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在发生改变,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让其不但能够接受、理解知识,而且能够主动、积极地探求新问题,多渠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才可能创造性地“学”。要引领学生“互动”出创新的欲望、“互动”出创新的方法、“互动”出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互动中才能实现主体的积极构建和发展。“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设计开发学生的差异性潜力的引导性学习方案,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这些显性互动实现隐性互动。“多元互动”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4]。教师设计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真实紧张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学者掌握整个教学活动流程。笔者提出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教师先宏观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针对学生差异性设计“多元互动”教学导学教案,教案涉及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能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三)““多元互动”教学方法。重视差异现象,探索适合“多元互动”教学方法,实现全员有效差异互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坚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这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把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支撑能力的合理理论知识架构的重要前导步骤之一,是专业知识向具体能力转化的“生产分车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是在促进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过程。教师应探索推行以案例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多元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参与学生互动、激励学生问题展示、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延伸、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知识发掘理解,通过互动教学活动,激活教学过程,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形成互助-传帮带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预习阶段互动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教案,引导学生采用课本标记预习法、扫除障碍法、尝试解题法等方法进行预习。导学教案应做到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第二,在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合作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能够“互助”合作学习,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应进行有效引导、解惑、激励,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第三,激励每个学生展示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内容。可以在组内或者班内进行陈述性展示或者实践性展示。教师不仅应对展示内容,还应对肢体和语言表达进行指导。第四,设计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知识生成的方法,从而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己选择探究方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去发现有关的知识。第五,测评的意义不光是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测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学有价值”“学有所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互动过程,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应特别关注知识基础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以实现高效教学。(五)生生互动。研究生生有效互动,尝试引导学生互帮、互辩、互说、互评、互考、互看。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各种互助模式产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倾听、补充、激励等。这是一种开放的集体创作、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于课堂交换思想的过程。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和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小组的分配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民族、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甚至学习能力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互帮,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互辩,能让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互说,是让学生相互启发,各抒己见,使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互评,是指学生间相互评价和反馈,针对别人的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或补充,并且陈述出自己的理由。这种方式能改变传统的师生单一评价的模式,使学生得到启发,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互考,是指交换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上先自己去学、去做、去思考。这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变成思维的主体。互看,是指看别人的展示,这样学生能快速了解别人的学习效果和创意,找出差距,从而产生竞争意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六)人机互动。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情景、行为习惯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与实践水平。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载体和平台连接线下课堂,强化整体育人效能,实现教育过程不断线;课堂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网络引领不断线。联通不同教育主体、教育场所和知识,为教育者、学习者和管理者提供跨时空即时信息交流服务与自由学习场所。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设和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行为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建设网络和课堂(线上+线下)的双教学场域,通过把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一站式”的学习资源库;通过线上学习交流、课堂教学讨论、分组协作实践,将教室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七)显性互动与隐性互动有机关联。要想将师生、生生、人机这些显性的互动模式和隐性互动有机关联,需要对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势互补。通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导学,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论;教师需要升华显性互动,拓展教学内涵,促进隐性互动的丰富和发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完整内涵。

四、结语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协同性差,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互动性不足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矛盾。通过教学方法多元化,探索“能力—课程—知识点”的模式与传统的“课程—知识点—能力”模式相结合的高效教学创新模式,根据教学中生源知识结构及其他差异、创造个性化发展空间,可以实现差异化教学;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让教师完成教什么向如何教的转变,学生完成“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转变。可以以学科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多元互动模式”作为一种强调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存在多种教学元素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学生对教材、教学方法的反馈互动,能促进师生相长发展等。此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方娟.多元互动模式下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洪梅.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1(22):193-194.

[3]高红梅,格桑多吉,仁青诺布,等.西藏高校针对生源差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30.

互动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汽车营销模式“互联网+”汽车销售企业互动式

1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信息透明度日益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汽车营销模式与时展需求背道而驰。因此,汽车销售企业需要学习与时俱进的营销观念,及时调整营销模式和策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开拓汽车营销渠道。在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中,通过有机融合“互联网+”,能够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形成密切交流的亲密关系,便于企业提出报价,并提高报价统一性,为结算提供可靠的保障,促使营销对象更加精准,让客户享受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是推动汽车销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途径。

2传统汽车营销模式不足之处

对于汽车销售企业而言,在汽车营销模式的建立上,与“互联网+”时代相比,传统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不仅不利于汽车销售企业发展稳定性的提升,还对汽车销售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首先,在传统营销模式中,需要消耗较高的成本。为了保证营销活动所有环节能够平稳运行,汽车销售企业必须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资源,同时还需要一定面积的场地,更要耗费人力和时间,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和管理等。其次,传统营销模式销售渠道有限。在这一模式下,线下营销方式是组成营销模式的主要形式,在定位目标消费者方面,缺乏较高的精准度,受众面相对比较广,市场细分比较粗略。这就间接导致了虽然在宣传方面力度较大,但是收到的成效却微乎其微。当汽车销售量不容乐观时,会为汽车销售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再次,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汽车销售企业对于客户需求的了解,在传统营销模式下,主要采取调查问卷这个单一的方式。仅仅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所搜集的客户信息受到制约,还一定程度影响判断客户需求的准确性,不利于制定科学性的企业营销策略。除此之外,在传统营销模式实际运营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及时调整汽车营销模式十分必要。最后,资金周转极易受阻。汽车销售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通常情况下是先购进相关汽车,之后再进行销售。一但没有正确预判市场需求,或者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销量较少时,就会造成滞销的后果,进而使汽车库存大幅度增加,对于企业资金运转产生直接的影响,严重阻碍企业良性运转。

3“互联网+”背景下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的优势

3.1提升促销的精准度

汽车销售企业在销售汽车的过程中,促销活动的举办,是有效促进汽车销售量得以提高的主要途径。在传统销售模式中,经常性会产生人力资源、资金等投入较高的情况,而且面向的消费者针对性较低,这就间接导致销售利润不尽人意,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构建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定位目标客户的精准度。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以客户基本信息为基础,合理推测出客户的实际消费需求,并以汽车种类和价位为依据,为客户针对性的推荐符合条件的汽车。在这种营销模式下,不仅能保证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密切互动,增强互动性,还能通过精准定位的客户需求,促进成交率的提高。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还可以拓展销售渠道,使其更加多元化;汽车销售企业可以在举办多种多样的促销活动时,通过企业相关的网站平台,以及建立微信公众号,在大型电商网站投放广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各项活动,进一步降低促销成本,大幅度提升促销效率。

3.2提高与客户互动性

汽车销售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在传统营销模式下,通常是邀请或等待客户到达销售现场,亲身体验所中意的汽车,并近距离检查汽车的结构,观赏汽车的装饰,还能亲自试驾。在用户试驾过程中,能够亲自感受汽车的性能,并主观判断汽车的舒适度,同时销售人员在一旁进行讲解,有助于吸引客户的购买积极性,增强购买欲望,提高汽车的成交率。但是伴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逐渐加快,大部分客户很少有富裕的时间能够到达售车现场,对汽车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体验和比对。特别是对于距离比较远的汽车厂商,无疑增大了客户到达现场亲身体验的难度。而在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中,通过有机融合“互联网+”,能够实现远程销售,使客户享受更好的销售服务。对于汽车销售企业来说,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以及3D模拟技术,能够将提前录制好的汽车全部景象,输送到相关销售平台,客户通过浏览销售平台,能够根据自己时间,选择任一时间对汽车内外部结构,以及拥有的装饰进行观察。而对于汽车销售人员来说,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这一重要载体,可以与客户实现高效的沟通,解答客户一系列相关问题,提供更加完善的销售服务。利用这样的营销模式,能够最大程度节省汽车销售企业所占场地的面积,进而降低占地成本,同时让客户随时随地能了解汽车,节省更多的时间。对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和“互联网+”进行结合,不仅能增进客户和销售人员间的沟通,提高两者的互动性,还能延长沟通时间,为客户更加全面地了解汽车整体性创造良好条件,也能充分展现出销售人员的专业性,逐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

3.3增强售后保障权益

在交易结算的方式上,传统汽车销售模式几乎主要是人工操作,销售企业直接收取客户购车款。但是有时用户汽车出现故障时,一些售车企业会以一系列理由拒绝换车或退车,难以保障汽车消费者的权益。而通过结合“互联网+”和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所采用的结算方式是第三方保障。客户交付购车款之前,会签订销售合同,需要第三方和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参与,建立第三方账户,用来储存贷款,只有到达一定时限,贷款才会发生转移,进入汽车销售企业账户。在合同履行期内,倘若消费者购买的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汽车销售企业需要以合同为依据,践行职责,为消费者权益提供切实的保障。

3.4规范汽车市场价格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汽车需求量越来越高,汽车生产量同样持续增加。在传统汽车销售模式中,对汽车进行销售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包括经销商、生产厂家、零售商、消费者等。为了获取较高的销售利润,经销商和零售商通常会选择提高销售价格,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提高的价格有多有少,进而导致同一车型最终报价有所差异。面对差异性报价,消费者通常会对比多家经销商,很容易引发客户流失的后果。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同时透明度也逐渐提升。因此,在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中,企业可以抓住信息透明度,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各大网络平台展示汽车的真实报价。这不仅能为消费者对比汽车价格提供便捷,还能确保价格公开透明,让汽车销售企业的真是报价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价格的统一性,并持续减少同一车型间价格的差异性。

3.5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存在已经并不单纯的作为一个代步工具,人们更加看重汽车的个性化,包括舒适性、美观性以及性能等。基于人们的这些需求,在传统销售模式中,通常会针对相关的需求,生产厂商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整个过程等待周期较长,而且满意效果无法保证。而在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下,有了“互联网+”的支持,汽车销售企业可以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登录或下载汽车网站、企业APP等平台,通过3D模拟技术,根据自己需求修改汽车功能和内饰,汽车销售企业也可以更具消费者需求,实施个性化的定制。消费者还能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与销售人员进行实时交流,提出自己的需求,企业也尽可能地进行满足。汽车销售企业在提供个性化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企业想象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透明性和快速性日益提高,为传统汽车营销模式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更好地迎合时展,汽车销售企业需要深入了解与分析“互联网+”,并充分发挥其技术优越性,根据汽车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优化与完善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尽可能地提高客户户满意度,增强客户体验度,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汽车品牌知名度,推动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汽车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江.“互联网+”背景下汽车营销管理模式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18):58-59.

[2]陈琪.“互联网+”时代的互动式汽车营销分析——以长安汽车为例[J].品牌研究,2020(04):25-26.

[3]谢文成.探索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汽车营销管理模式[J].内燃机与配件,2021(09):199-200.

互动模式范文篇6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新理念

学校德育是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教育手段,通过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具备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判精神。也就是将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这个终极目的上。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却恰恰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他如何做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学习工具”,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教他们如何做,把人当成物,人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不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教育,相应地也造成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摆设,成了科学教育的附庸。这种被称为“缺德”的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教养,有欲望但没理想,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血。这是非常危险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真正确立起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

二、树立培养道德人的高校德育新目标

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德育形成了泛政治化色彩。建国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的舞台,以致德育经常被窄化为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学生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政治活动,使政治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人需要道德,人若无道德无异于禽兽。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需要。因为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层次需要中的一种高级需要之一,也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因而每个个体需要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以使自己超越自然本性的局限,将自己提升为一个与时展要求相一致的“文明人”、“道德人”。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新的道德教育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道德教育。在调整德育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发展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担负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的重大职责,否则,我们的高校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三、与时俱进,创建时代需要的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以德育目标为指导,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注重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要坚持把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与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我们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把它与我国当代德育实际结合起来,要使学生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鼓舞和熏陶下斗志昂扬地去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同时要借鉴和吸纳西方道德文化中的进步因素,诸如弘扬个性、勇于创新的进步思想,为我所用。

2.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六项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理想信念教育。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实现的信念。(2)做人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3)合作精神的教育。市场经济时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因此学校德育应加强与人相容、相互协作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创业精神的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他们保持独立的个性、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不服输、勇于拼搏和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5)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6)人文素质培养。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人格修养,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科学、精辟。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增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互动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环境

一、引言

企业管理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显然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够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就很难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管理人才。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更多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员只需要死记硬背,套用公式,对于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很少去关注培养,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学员的教学效果。而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多去借助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员创造性思维,通过构建互动、平等、无权威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要素分析

企业管理教育者和学员这个受教育群实现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就能够很好地构建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对于企业管理的教学,需要注重体现大我以及大爱的意识,而构建这种共同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所产生的互动式情境,才能够产生较佳的教学效果。从教育哲学层面来看,企业管理教育模式的共同体的形成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充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特性。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需要将诸多组织机构进行互动,让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进行社会生活化,让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紧密地贴合学员的生活实际,而不能够仅仅限制在课堂上,更要将其纳入至广阔的社会空间。通常而言,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需要从规范、情境(Context)、互动、共识这些层面开展。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的重要要素,想要提升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需要创设可以互动的教学情境,对此培训老师需要紧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合理的互动情境来激发学员参与互动。当然培训老师也可以鼓励学员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导演相应的情境,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让学员进行情境的创设,培训老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因为部分学员可能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就有可能不能够很好地阐述这种情境,自然就难以深入领悟这些知识和内容。

(二)加强规范

根据交往行为理论,也就是说,利用交往理性来置换工具理性。任何交往活动中的个体在实施任何语言行为时,都必须要满足下面三个具体要求:第一,能够说出可被理解的东西;第二,可以提供相关的东西去帮助理解;第三,因此使之个体自身成为可理解。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从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来看,就需要科学应用互动式理性观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据此形成一种规范,能够让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通过这种交往理性理论来让整个互动式教学变得更加规范。

(三)加强交往互动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延伸至对人的教育,无论是培训老师还是学员都会长期处于这个互动的共同体之中,进而形成一种互动式的情境。培训老师和学员的交往互动除了基于教学内容的互动之外,同时在课余以及课后,同样也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性。另外,交往互动的形式可以实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电话、对面交流之外,还可以基于互联网加强培训老师和学员的交往以及互动,通过这种交往互动让培训老师和学员这个共同体变得更加牢固,进而为进行互动式教学提供重要的基础。

(四)企业管理的共识

在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应该将共识纳入进来,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和人的思想发展、精神共识等层面密切相关。而通过企业管理的互动式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共识,进而不断提升自我。互动式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也就是基于互动,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进而让学员产生一种感悟或者体悟,并最终可以实现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引发学员和培训老师的思考,进一步还可以上升至精神家园的构建以及回归。

三、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策略

由于企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更加注重做人的教育和培训,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很难让学员产生良好的体悟,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虽然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互动教学方面不知道紧密结合时代进行创新,那么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化及创新:

(一)充分利用网络来创新和优化互动式教学模式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虽然被越来越多的培训老师所重视,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培训老师的影响同样非常深刻,培训老师的教学思维的转变还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开始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而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互动性。这就可以借助利用网络来倒逼培训老师的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比如互联网上的公开视频课程就能够发挥出培训单位的第四种功能,也就是进行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在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培训老师既要扮演者导演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担任编剧的角色。在案例分析中,培训老师还要对整个课堂进行良好的控制,特别是和学员进行互动的环节,培训老师不仅要做到在课堂上和学员进行互动,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和学员进行互动。当然网络视频也不能够完全地取代培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过网络互动却能够让培训老师不由自主地构建互动式思维,并在教学中应用这些互动思维。互动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互动式情境平台上主体之间的企业管理教学。从这点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不能够独立于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资源,需要共同创造企业管理教学的模式成果。在互动式企业管理教学中,互动转变是一个共识,成为主体之间分享企业管理教学模式及经验的具体途径。这点和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显然存在着差异,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注重外在性,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则能够将准则、规范、知识和学员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二)主体之间积极互动实施体验教学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证明,在参与这个教学的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会有两个重要的培养内容:一个是理论教育;另一个是实践教育。对于理论互动式教学模式而言,更多体现出主体之间的互动式的理性教学,此时培训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平台为课堂。而且在理论教学时,同样要充分体现出互动式教学的精髓,注重实效性的提升,让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主体的认知环节可以受到良性的影响和作用。从互动式技能实践教学层面来看,此时更多体现在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主体的自我践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着重性特征,需要中长期的累积演示,特别是学员主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企业管理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管理人的思想和方式,在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管理关系可以当成主体间的关系,此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师生和学员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将其当成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三)促进讲师和学员合作信任基础的形成并进行合理的互动式教学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主体是通过互动过程而形成的,其更深的层面体现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时,能否将理解、尊重、对话和协商等行为体现出来,让学员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并构建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获得相应的管理技能。而形成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则是基于学员的内化思想以及外化行动。在培养管理人员时,外在的人际关系实效性较强,企业管理教学模式则是将互动式教学思想充分渗透至整个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中,并让学员能够如沐春风地从新型的人际互动环境中接受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进而产生相应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并以真正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层面上升至思想上的共识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培训老师和学员充分构建了信任基础,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互动式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并提升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互动,而形成互动的关键就在于学员和讲师之间、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能够基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创设互动情境,培训老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积极地开展多元化的互动式教学,包括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个层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员在企业管理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廷.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素和策略[J].中国商贸,2013,(22).

互动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互动模式;大学声乐;实际运用

在大学新生一入校时所选择的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学科,是他们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最直接、最具有典型性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以教师的引领为导向,需要进行不同种类、不同侧重方向的理论与无数次的实践相结合。声乐作为艺术学学科下设的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进行声乐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在校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声乐这一方面,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反之在实践中验证各类理论是否适用于歌者本身,最终显现在业务层次的高低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综合素养的引导,促进学生声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互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师教学实力。在互动教学模式当中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为了保障教学互动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教师需要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公共环境,营造师生和谐平等、自由尊重的对话氛围,确保在互动过程中双方可以各抒己见,提高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作为声乐主修课程,当面授课多为一对一的形式,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上,找到最适合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声乐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通过了解学生性格的差异,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每一位学生音色的个体差异。由于主修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及时地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调整声乐教学进度与方案,确保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正确的、辨别性明确的、独属于自己的声音;依托最高效率的师生交流机会,教师可以夸张地运用表演、模拟、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担心在其他同学面前“唱不好丢面子”“做动作不好意思”等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千个甚至更多的特点不同的学生,他们可以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汲取丰富的教学资料,进而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案与教学实力,最终不断地优化、充实、完善自我的声乐教学综合实力[1]。(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声乐作为艺术学学科下设的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教学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懂理论、会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全方位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向学生抛出问题,引领他们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主动去探索结果,做到勇于表达自己、敢于和别人分享自我的探究历程,从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去探寻未知的答案。课堂举例中融入符合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所特有的要素,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演唱中混合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可以成为创新型的声乐人才。为此,在声乐教学互动的阶段,教师需要合理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思维想象力,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顺着他们的思路去尝试,教师及时地给予专业上的技巧指导,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最终在实践的强烈声音对比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自己的肌肉与机能是怎样配合的?声音的走向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可以区别于填鸭式的强硬灌输,避免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大学声乐教学时互动模式的构建路径分析

(一)互动声乐氛围的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与思考,在大学声乐专业课程教学时,同时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互动教学策略实施前,教师要做好这节课学生的学情分析;实施互动教学策略时,教师在导入课程的阶段,可以通过加入一段与本堂课所要教授的歌曲相关的音乐短片,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潜移默化地从听觉上树立好学生对正确与错误声音的辨别能力;同时,释放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在接下来的互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采取问题驱动和音乐事例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通过筛选一些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通过对其分析研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如课本中之前演唱过的作品,针对性地分析其中几首歌曲的歌词与旋律的配合表达出怎样的情感特点,学会如何去更好地向听众展现歌曲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对学生们演唱过的歌曲进行互动引导,熟悉的作品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有兴趣去听你讲的是什么内容,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一改之前传统模式的“一言堂”。师生距离拉近,但也要控制好度,如果距离太近会导致课堂松散不好管理,太远又导致情绪紧张,甚至漠视这门课程,故而对度的把握极其重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发挥自主思考的能力,对未知的问题更容易产生兴趣,而不是随意地放过。在大家的发散式思维相互碰撞过程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引导,不仅为互动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能够养成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与他人交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渗透更多与声乐课程相关的内容,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确保学生学习到宽泛的声乐知识,多对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探索平台,还可以很好地改变学生声乐学习的现状[2],这样才能够达到互动的最终目的。(二)实践引导的互动教学。大学声乐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声乐综合学习能力。在理论上,教师可以举办“圆桌论坛”“声乐研讨会”等活动,每一期设立一个明确的点去带领学生探讨,以学生的发言为主题,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如录音、录像等方式,完整地记录好学生的思路过程,在活动结束之后让大家聆听、观看。通过回放,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而且能够及时地抓住许多在现场没有发现的研究点,进而去仔细思考、反复思考。在实践中,定期举办教学班音乐会,可以让声乐学生站在舞台上、在镁光灯的照射下,被动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大,从而推动学生自发地去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再回归到理论研究上,去和教师、同学,甚至和各种资料去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为宽泛的实践练习,体会不同声乐技巧之间的差异,如让学生通过演奏钢琴、琵琶、古筝、萨克斯、小提琴等不同的乐器,体会中西方不同乐器作为伴奏音频所衬托出的声乐效果之间的差异,了解中西方音乐史发展的不同。为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教师进行高质量的互动,教师单纯地进行纯理论的教学指导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应当多引领学生参加大型的演出、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踏上舞台,在面对评委、观众时,心理素质可以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以演促学、以赛代练。教师在学生演唱歌曲时参与到配合伴奏的环节当中,通过与学生的衔接合作完成一首乐曲。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针对性地指出乐曲演奏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个别学生演唱歌曲旋律的不准确、声音切入的时间误差,咬字、气息、腔体三者之间配合的微调等,这些问题在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解决,进而不断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三)课后的师生互动。在互动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将互动教学模式局限在课堂上,而在其他时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完全没有沟通交流,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3]。由于大学生的时间非常充裕,而相比较之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可以与课后辅导进行高效衔接,充分地发挥出教师的自身教育价值,需要教师合理地开展课后教学工作。大学声乐的课后教学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辅导,在课后师生辅助互动时,教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互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相关的声乐课程辅导,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促进学生声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四)教师声乐心得的互动通过积累,教师教学的经验日益丰富,在实际声乐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声乐心得、记录的课堂笔记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思路,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视野与高度,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思考和交流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更是教师与学生在课上、课下经过反复思考、交流,无数次的磨合后得出的一种教学惯性。在大学声乐课程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教师应当立足于实际教学内容,将授课内容高效率地、有针对性地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开展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与技术糅合在一起,而且要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提高大学声乐的综合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和演出,做到以演促学、以赛代练,以达到最终的目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薇.大学声乐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探讨[J].北方音乐,2018,3714:167.

[2]杨芳.浅谈大学声乐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J].黄河之声,2019年第五期5,P82.

互动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互动教学;翻译能力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其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陈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教学路子。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一、翻译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课程,翻译课程与基础阶段的技能性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要想达到翻译课程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须有开拓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教师或学校)、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

2、布置一篇满是“陷阱”的文章让学生翻译;

3、教师把作业收上来逐一认真批改;

4、课堂上逐句讨论学生翻译的文章;

5、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虽然授课教师备课认真细致,唯恐有丝毫的疏漏,批改学生作业直到深夜,弄得两眼发酸,然而如此认真负责的教学得到的结果却往往是:学生抱怨教师讲授太多,实行“一言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则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认真研读教师费心批改的作业,同样的翻译错误屡教不改。课程结束后,就会发现教师为了教学费时费力,而学生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却提高不大。究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是单向式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获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教师认真负责地“从头包到脚”,完成了学生本该完成的任务,造成学生无所事事,动手能力差,对翻译“没有感觉”,当然难于提高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

二、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起源于皮亚杰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的不满。皮亚杰强调,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我们要把知识看作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和反思,并由此建立概念结构。这种概念结构的建构不是通过反复机械地学习所谓“正确”答案而解决的。也就是说,那种相信能教给学生正确答案的教育哲学是不可取的。概念不仅仅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自己来理解。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知道一切”,学生被置于待加工的对象的位置之上——他们的头脑有待注入内容和理性观点。而从建构论者的立场来看,个体并不是内容和理性的占有者,而是它们的分享者。博学而合理的陈述并不是内部心理的外部表达,而是在不断进行的社会交流(communalInterchange)中的整合。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入一系列的互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

在这种理论之下,学习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协作习得的过程。建立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一旦建立,至少将会产生以下效果:

1、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2、学生全程参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3、在互相协助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教师在互动中是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最终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翻译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三、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

那么,互动教学模式怎样来实施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任务型”教学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如何让学生在实践和思索中,在交流和探讨中发现、运用双语转换的规律,从而最终提高翻译能力呢?这就需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程贯彻互动教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互动以及课外互动,达到翻译课程的真正目的。现将这一教学模式介绍如下:

(一)课内互动

1、开学初的课程互动

开学的第一堂翻译课,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灌输翻译史或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而是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的期待。一般说来,此时学生对翻译难免会有一些误解,比如会把翻译简单化,对翻译课程的期待过高,或者将翻译课程当作提高语言的后续课程等。这时,教师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引导学生一开始就树立对翻译的正确认识,为后面的课程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讨课程的要求、作业量以及完成方法。第二学期开学初,则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对哪种文体感兴趣,想尝试译哪种文体甚至具体的哪些篇章,说明选择的理由,教师则综合学生的意见、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最后给出翻译练习的篇目,并给予充分的解释。让学生自己选择翻译的原文,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因为教师的职责不是让一些满是“陷阱”的文章难倒学生,让学生产生对翻译的畏惧感,而是指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篇始发语文章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译文,给他们指出各种不同的路径,使他们能够离开教师的扶持而独立工作。

2、课堂汇报互动

在第一学期介绍翻译流派、翻译技巧等理论知识时,不是由老师唱主角,而是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内容,学生课前讨论之后,产生出相对统一的见解,每个小组在课堂上派出1名代表进行5~10分钟的陈述,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说明。遇到有分歧的问题,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一些交流和争论。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感,从而增强自我学习和探究的自信心,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现场模拟互动

在《简·爱》两个译本评析课堂上,笔者在导入部分选取了书中男女主人公一段经典的对白。利用多媒体将英文对话部分显示在屏幕上,先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然后让另外两个学生分角色译成英文,随后让2~3个同学点评,最后老师做点评,与学生一起探讨翻译的得失,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口译课程训练中,模拟宴会、记者招待会、商务洽谈会等真实场景。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味了翻译的快乐和痛苦,品尝了译者的成功和失败,学会了琢磨、推敲、应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在“悟”中培养了学生的翻译意识。

(二)课外互动

1、课前互动

由老师将课堂上要讨论的主题事先布置给学生,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内容,各小组组长将组员的任务细化,并上报老师。学生课前就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并充分利用网络课堂,课前在网络课堂的聊天室里交流,也可以将不能解答或者感到迷惑的问题在网络课堂的bbs以及答疑栏中提出。课前在讨论中产生出相对统一的见解,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这种互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领悟翻译,而且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今后的论文写作以及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译前互动

在布置篇章翻译作业时,先告知原文的出处,给学生分析原文的文体、功能,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注意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情况,恰当处理译文功能。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理解的难点和翻译的难点。通过这样的译前互动,可以部分地避免学生翻译中的语言错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纠错”教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翻译技巧的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产生出高质量的译文,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3、译后互动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作业以后,并不急于让他们上交,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翻译作业进行互评,在翻译本上写出评阅意见,然后分组讨论,最终每组上交一份自认为比较满意的译文作为最终成绩。同时,每个学生也上交自己的译文修改本,便于老师把握学生的翻译进展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1)让学生了解要想产生出满意的译文,一定要反复地修改、推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评判译文的能力;(3)小组讨论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4)改变老师批改翻译作业费时不讨好的局面,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消灭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便于让老师集中精力对学生的语篇、文体等方面进行翻译方面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译文评析前互动

这个环节主要指的是学生完成译后互动行为之后,在规定的网络互动时间内进入翻译网络课堂的聊天室进行师生、生生、组内、组际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翻译过程中的得失、翻译策略选择以及具体的翻译词句探讨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更好地感悟翻译;(2)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和空间;(3)便于老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互动评估

评估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评估体制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自己的教学现状,从而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翻译课程评估将形成性评估和互动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课程最终成绩由作业互评(10%)+网络互动(10%)+课堂汇报(10%)+翻译作业(20%)+期末考试(50%)构成。作业互评、网络互动以及课堂汇报在上文中有所交待,在这里只稍作补充。

1、作业互评

作业互评要求学生在译文中留下修改的痕迹,写下评阅意见,并签上评阅者的姓名。老师收上翻译本子,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评阅的学生译文的评判能力。教师根据译文情况以及评阅情况同时给两个学生打分。这一环节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打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和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

2、网络互动

网络互动的所有内容会自动保存下来,评分主要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来进行,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翻译问题,不断进步。

3、课堂汇报

课堂汇报评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学生评分;另一个是老师评分。学生评分包括:自我评分和他组评分。在所有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的平均分作为成绩。评估的标准包括:内容(50%)、逻辑(20%)、语音语调(10%)、应变能力(20%)。

4、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的批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1)在一学期中,教师逐个批阅所有学生的作业3次,即学生的第一次作业、期中作业以及期末作业。第一次翻译作业批改可以使老师从总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便于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期中一次作业批阅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便于针对出现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期末一次作业批阅便于老师了解学生一学期的收获,总结自己的翻译教学。(2)学生小组讨论后产生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译文,通过网络课堂上交;老师课前评阅,课堂上讲解分析译文后给出评分标准,匿名展示每个小组的译文,让学生根据讲评要点和评分标准进行公开打分,并说明理由;最后老师综合情况给出分数。这种评分办法公开透明,有利于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将理论化、条文化的翻译知识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5、期末考试

在期末考试中,除了传统翻译题型以外,还可以设计20%的译文评析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能,认真研读所给的原文和2~3个译文,对译文进行评析,判断优劣,做到观点鲜明,有充分的例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能够自圆其说。这种考核方式也是评估阶段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这种方式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互动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师生互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钢琴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更加趋于对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创造等方面的培养。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摒弃原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喜爱钢琴课程。通过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当前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师生互动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当学生是课堂互动中的一方时,学生可以以小组、个体或者是整体的形式出现,这样才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形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整体的互动,严重缺乏互动形式的种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小组与学生个体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层次相对较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之间的课堂氛围看似非常活跃,教师提问,学生机械性的回答,实际上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思考。另外,还可以经常看到,当面对教师的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很多雷同之处,学生之间缺乏辩论,没有反驳,表面上看似很统一,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统一。最后,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角色不平衡。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角色进行分析时,教师常常会受到传统钢琴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主、客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无论是学生是主体还是教师是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的。在很多的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师生互动当中占据了比较强势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交互的、非对立的,教师应该在这样的互动中作为普通的参与者,与学生形成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师生互动关系[1]。

二、师生互动策略在钢琴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应该使用生动的、简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活跃的钢琴课堂学习场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要形成一定的比例,合理安排师生之间对话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对钢琴课堂教学的调控。

(二)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最终结果。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使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有趣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最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和控制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可以将这种学习潜力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2]。另外,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多关心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在学习上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钢琴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在钢琴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但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积极勇敢的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表达出来,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疑问可以提出相应的评价和质疑,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钢琴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状况做出良好的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可以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和鼓励“回答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太棒了!你简直就是天才!”等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师生互动就没有钢琴课堂活动中的对话和沟通。目前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还存在着形式单调、角色安排失衡和层次较低等一些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提出问题之后给予一些激励学生的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钢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钢琴教学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作者:韩志超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