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28 09:31:43

化学新课程

化学新课程篇1

1.加强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修养

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新课程标准,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同时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的增加。这些大量新内容与新要求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专家,更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其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深邃地洞察,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来影响,指导学生的发展。

3.注重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在素质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而综合素质不高。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很多都离不开化学。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往往不是单一某一门课程能解决,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此显得格外重要。为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互相重复或脱节的状态,要求化学教师全面拓展各方面的修养,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把他们分隔成各学科的“模块”,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4.增强信息意识和能力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一个化学教师如果具备了高素质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此时,学生通过资料的搜索、组织、分析、处理发现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思维,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和信息探索的互动、反复撞击来验证初步的创新思维是否科学合理并给予修正或完善。

5.加强化学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包办研究。教师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科学的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探究的意识和技能,能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出科学的评价,并能设计探究性、研究性的课题。

6.注重向专业型教师转化

化学教师是化学教育实践的主体,最有条件发现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崭新的化学课程内容,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科研素质,能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反思,从而探索如何面向不同的学生,结合化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明确化学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1.由单一的“经师”向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转变

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知识的传授中同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学生行为能否成功地塑造、课程能否有效执行,关键看教师是否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能在教育教学中合适自身的角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为“经师”,更应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还要做到以真正全面的育人。

2.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之间朋友般平等关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实现课程目标,学习中设置了较多的探究与活动、调查与研究、观察与实验等实践性活动,要更好的实现这些活动的价值,以以往的教师权威式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为了体现教学民主,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教师们就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平等的朋友。为此,教师们大都会说:“我和你们没有任何差异,所以在活动中不要以为我是个老师,而是把我看作你们的朋友吧!”这话固然显示出教对“合作”的主动,但绝不要以为只要你这么一说,学生马上就把你当作同等之人,因为人们从文化中学到的对权威人士的依赖或敌对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的,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民主的行动和对学生的尊重获得信任之后,真正的合作才会开始。

三、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建立新型的教师和家长、学生的关系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长一起探讨新形势下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关心家庭有困难的家长和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建立一种和谐的家长关系。积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品德修养,同时教师更新对学生的评价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多表扬的激励机制,以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

在课程改革中如果只是孤立开展教学工作是行不通的。在“有效教学”中备课是很重要的一环,备课好了,效益才能上去。所以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让有关联的教师成为合作的群体,使教师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

3.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应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意识到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正在迅速地进步,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增强适应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了课程的内容,变革了教育理念,创新了课程目标,扩展了课程资源观,启用了新的评价标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不应该守着“习惯做法”,要不断学习,不断改革,才能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一代教师。

化学新课程篇2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校大学化学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分为两个学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和元素化学部分。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①将原有的由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这样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师资优势(目前本课程组有六位老师承担大学化学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老师的情况;②在课堂教学上每2~3次课设立一次3~5分钟的学生讲授环节,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自主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剖析。目的是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改变平时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自学内容基本不看、老师考试不考、流于形式的不良状况;③在整个教学环节,每学期设计2次讨论辩论课,学生分组对提前设计的专业拓展知识进行讨论辩论。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小论文书写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及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⑤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授课中,我们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⑥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借一次期末考试就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不客观的。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核中,除课本作业外,增加课堂讨论和作为拓展知识的小论文知识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中课堂作业和考勤占15%,课堂讨论占5%,小论文占10%。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全体课程组老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单个教学班单一老师授课模式和单个教学班多位老师分章节授课模式的比较和分析讨论,本课程组认为前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授内容比较系统,前后知识点容易衔接,不足之处是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后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年级新生学习一门课就可以接触到多位专业课老师,享受不同特色的教学风格,不足之处是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自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多个老师轮流上课恐怕学生不太适应,前后知识也可能不容易衔接。综合考虑认为采用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比较好。

2. 原来的化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对无机化学部分要求掌握的难易程度、内容都有很大区别,实行大类招生后大学化学如何兼顾化学、应用化学和药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仔细讨论。另外大学化学教育是在中学化学内容上的提升,在授课中既要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又要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为此我们组织全体课程组老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基本点、重点、难点和知识实际应用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和学生调研,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找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3.讨论课实施方案。老师提前一个月布置讨论课,主要内容包括:①以5~6名同学为一组,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②每组同学自主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题,查阅资料,准备讲解;③讨论课上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其中主动讲解环节7分钟,问答环节8分钟;④每位同学不仅要积极主动讲解、回答问题,而且要勤于思考,向其他同学提问;⑤讨论课成绩总分10分,台上讲解和回答问题6分,台下向其他组提问4分。分数由同学自主打分评定,每个同学只给其他组同学打分,以全班同学30名全勤为例,A同学的分数由其他组25位同学评定,去掉3个最高分和3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即为该同学的本堂讨论课成绩。

化学新课程篇3

关键词: 化学课程教学 教学预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裂变”,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贵在生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内容的“丰满”靠教师去润饰,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预设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学预设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尽可能使课堂变化的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其次,教学预设时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突出“四化”:课程人文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整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最后,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贵在融合。

任何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一致;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自身特点。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显三维目标,贵在参与。

新课程理想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重情境,问题设置贵在有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对达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二是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不能孤立,应与其他问题构成体系,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3.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顺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展开、发散、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但是,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和多种因素差异,我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随时调整,再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贵在整合。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并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遵循:(1)教学媒体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越简单越好。(2)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http:///

化学新课程篇4

关键词: CAI 新课程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学习资源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得到发展,并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开发,并能主动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CAI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实践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目的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方式。

一、优化导入环节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获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导向。要学好化学首先要有兴趣。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特别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功能,巧妙地制作含有各种问题情境的小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把握学生兴趣的指向性,选择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教育信息,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给学生以新鲜感、好奇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反复受到刺激和得到满足,会极大地激发持续的内在学习动机。由于CAI给学生提供的是素材,而不是知识成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自由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化学与环境时,我运用CAI,先播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绿草、莺歌燕舞等大自然如诗如画的景观。然后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林立的烟囱吐出长长的“黑龙”,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大量污水任意排放,将人类无情地推入污浊的世界,天不再蔚蓝,山不再葱郁,水不再清澈了……学生一下子被视频所吸引,置身于这种不同于寻常的现实中,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这样使学生乐于跟随着教师一起学习化学知识,进而更有兴趣和好奇心去探索其他化学知识。

二、优化学习新知识的环节

进入新课学习阶段,学生习得新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二是以学生探究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无论哪种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新知识。在教师的讲授中,很多抽象的知识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其不同点,如一些有危险的实验、物质的微观反应过程,等等,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亲自体验,而且这些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认知障碍,把这些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再现自然现象的动态过程,并冲破时空限制,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在教师的控制下得以充分展现,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如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利用CAI可以使本来稍纵即逝的化学反应现象如同电影慢镜头一样得以缓慢进行。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只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即使教师多讲几遍,学生也很难理解。但如果利用CAI制作成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动画过程,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提高对质量守恒定律这个信息的加工效率,从而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利用CAI也可以使本来需要长年累月才能形成的自然现象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整地再现,如铁制品的生锈,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的后果,等等。有时还可以像影视中的“定格”,将化学现象中的一瞬间状态固定下来,变动态为静态,便于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充分讲解,如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过程等。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计算机使学生获得资料的方式变了,可以快而多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学生可以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运用CAI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时,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搜集和查找有关的信息,环境学的发展,以及进行模拟环境学实验,在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关联和连接,从而进入学习环境。学生自己能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背景性经验去主动注意、选择和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主动建构,会在特定的内容或领域提出假设,寻找材料或利用媒体进行模拟操作来验证假设,以获得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和在某一领域的发现,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以改进、优化,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得以培养。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时得到在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或改变探索新知识的方式或途径。

三、优化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验证或未知知识的探索,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做一些实验时,实验的可见度小,微观的现象不能观察到,学生不易理解,实验效果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问题都不难得到解决。如在做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如果我们利用CAI把此实验做成动画,就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又能看到氨气微粒正慢慢地进入滴有酚酞试剂的蒸馏水中,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再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如果只做实验,学生就只能看到颜色的变化,而不能了解其实质。如果我们利用CAI把此实验做成动画,就可以很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标有H+和OH-的微粒不断结合,生成标有H2O的微粒。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内在实质,而且会记忆深刻,并能灵活运用。

四、优化巩固、应用和迁移环节

学生获得了预期的新知识后,要对新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实现对新知识举一反三的应用和迁移过程。在该环节中,利用计算机能创设出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练习型问题情境,使刚习得的新知识扎实牢固,应用得活,迁移得快。如在学习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并了解金属活动顺序后,可以向学生提供几种金属和一些盐溶液,让学生设计出比较两种、三种、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的实验方案。

五、优化结束环节

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而教师又希望在这时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此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利用计算机呈现信息快的特点,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本堂课的内容做高度的总结,从而达到优化结束环节的效果。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信息,扩大知识面,加深感知度,再现客观现象,缩小学生与感知客体之间的距离,以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首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有新的教育理念,教学不应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应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应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而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而不应重结果,应重过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其次,要能更好地运用CAI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程篇5

一、化学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学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去感觉、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制取氢氧化亚铁过程中,试管中出现灰绿色的现象,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质疑:灰绿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应该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只了解白色、红褐色是什么物质,并且将问题提出,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发展,首先就应该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忠于科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二、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化学知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也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和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多年教学中,实验教学中已存在许多问题。如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个别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度不够,甚至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实验知识薄弱,实验技能不扎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也大大的削减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做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化学实验,这样,在强烈的好奇心、新奇的实验现象、成功的实验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能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他们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化学的乐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识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同学们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

三、化学课堂重视创新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应局限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而应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把创新教学真正带入课堂。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的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第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第四,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文本知识背景或实验或生活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化学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化学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小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

四、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化学新课程篇6

1.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超越狭隘的课程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2.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客体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开阔化学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改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教师首先通过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的应用价值结合起来。通过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转变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以致可以使学生自己激发学习动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通过对上述教育思想的分析,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体现了:(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3)教育公平的理念。(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三、新课程下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 强调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化学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所编著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强调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校本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以达到校本课程的预期目标。

2. 化学校本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学生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

3. 注重化学校本课程的整合化。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期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4. 实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弹性化。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与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进行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培训与观摩。(1)组织。成立由分管教学校长统帅、化学教研室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职责分明,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2)培训。在开展学科通识培训、确立起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专题培训活动。由化学教研室和教师发展处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培训。

(3)观摩。每学期要组织化学备课组内交流、化学教研究室内研讨、校级观摩、校际现场公开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提升开发能力。

2.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分析学生的需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评估课程资源。只有对化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研究教师的教学特长,能力范围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3)选择化学校本课程命题方向。了解相关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是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具体要求是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选择命题方向是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方向。

(4)制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⑥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1.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研究模式。在实践中要抓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开发方向、内容、形式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的教科研模式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取得良好的成效。

2.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作风务实求真。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不同于学科教学,所以要求着眼于人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意义,否则就会违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化学新课程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人才;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在中考中能使他们取得好的分数,常常加班加点,采用题海战术。这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辅导,即使部分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分数,但他们对化学学习已经失去兴趣。这也是很多初中学生到了高中以后怕学习化学的原因。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心愿是正确的,也是对工作负责的体现,但关键是不能违背教学规律,特别是不能违背新课程教学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走向社会后会面对无限的新知识,教师不能跟着学生一辈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只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是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其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让他们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远比学生学会几个死知识和应付考试来得重要。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一、明确新课程教学的目的

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教学目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而达成的目标多数是考虑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以及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教师教学的最大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并且一切都围绕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也不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甚至很多教师常用“不管是白猫黑猫,只要考好就是好猫”来比喻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而出现了很多补课现象,加重学生的负担是家常便饭。

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通常,我们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称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

二、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应试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升学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喜欢关注几个尖子的学习情况。至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关注很少,在他们的眼里,只要那些“差生”不调皮,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就很满意了。实际上,在那种教学中,教师把很多学习不优秀的学生当做了几个尖子学生的陪读生,严重剥夺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权利,这样的教学质量当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是我们想要的。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无论是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学习成绩欠缺的,都是教师的关注对象,教师要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在进行探究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能力差点的学生,在分工的时候可以对他们进行照顾,多让他们参与;对于分析能力强的,多做些数据分析工作;动手能力强的,多做些操作工作;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可以在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中做走访工作等。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像科学家们合作研究科学的过程一样。在课后辅导方面,教师也要更加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之处,然后制订整改方案,如果是学习方法不当的,要给予纠正,假如是领悟能力差的,可以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将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努力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不少教师总是在各种公开课上采用探究式教学,目的是撑撑场面,还有的教师行探究式教学之名,走灌输式教学之实,没有真正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事实上,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经常开展,学生就习以为常了,也不会耽误教学时间,教师害怕教学赶不上进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初中学生毕竟没有什么化学基础,而化学上的概念、原理又特别多,刚学化学的学生一时感到没有什么头绪,常常会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学习厌倦心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动向,尤其要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后,自然会产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动力。

学习化学需要重视实验,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多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然后分析对比数据,得到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质量守恒的原理,还能体验到知识的获得过程,并让他们在探知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能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创新人才,是衡量一个教师能不能将新课程教学理念是否落实到实处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程篇8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性实验;化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72-02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特征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过程;要始终坚持民主、科学、开放的原则;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地感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结合以往的教学任务和对新课改的学习,现就对化学新课改中的几点认识做如下说明: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面对新课改,教师们的心态不一,存在不少心理障碍,如“换汤不换药”,对新课改缺乏正确认识、有的则担心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新课程的特点有:①课程突出了过程和方法。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是终身受益的。②课程突出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新教材的内容,有明确要求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明确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③教材现代化。将学科中的新成果吸引进来,使教材反映现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④教材灵活性。⑤教材生活化。在教材中加强生活中知识的比重,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得东西用触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知识、方法和能力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被学生接受,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观。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在实验中,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在每一个实验中,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学习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重视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新课改提倡“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调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就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解无机物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

四、改变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应大力倡导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强调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教育摆脱知识至上、分数第一的束缚,回归神圣的本意,给每个孩子以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化学教育由“为了应试”走向“为了生活”。学生学习化学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为了考试。试想,即使学生在学校化学考试得满分,化学竞赛拿大奖,但在生活中不会利用化学知识,甚至人为引起化学事故,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检测,学生自编自测,分组竞赛,撰写化学小论文,进行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竞赛,对某一实验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比赛,这样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硫酸》一章的计算题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能形成酸雨的量,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新课改的教学改革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钻研,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基础课程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

化学新课程篇9

一、新课改中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新课程中对内容的选择,更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在新课程中必修内容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利用知识。例如,新课程中“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别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燃料天然气、石油、煤作为切入点引出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然后分别学习其性质。在课本的总体设计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计中添加了“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为化学学习带来活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空间,同时在交流、思考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自身的不断完善,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知识素养。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选取合适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上,注重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教学能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实验,最后自己进行总结。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不断讲、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进入探究、体验科学的过程。

三、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新课程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这也是化学课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化学新课程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思想 优化教学

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数学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整合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获得知识的主体,是最理想的教学。巧用多媒体引发学生想象空间,发展学生思维。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化,从而使我们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数学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主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教“分数意义”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来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以“趣”激情。“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可谓情境生动有趣,题材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合作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充分发挥教师桥梁作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着,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构建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结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主动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的发展。教学活动当学生把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做“单位1”,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分数问题时,这实际就是数学化过程。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养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有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媒体改革[J].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