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3 16:27:19

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1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矗。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矗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

具体来讲:

首先,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其次,以点拨释疑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导入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变“苦”为“乐”,增强知识的吸引力,使得学生想学、乐学、勤学。点拨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①借势诱导,引向深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般能答出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2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5)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课题论文小组全体成员对所提交的论文共同承担责任。小组论文质量高则每个成员相应得分高,否则就低。在同一论文小组中,还可视其成员担负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贡献的大小和个人的收获体会等因素,实行优质优分,这样一来,小组成员的论文得分是不尽相同的。

(6)这一改革注重平时教学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改变学生以往只重考试不重平时作业和表现的不良倾向,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不认真情况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课程科研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问题”、“个案”研究项目。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是这种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practicalteachingwith“problemandindividualcase"intheoreticallessonofideologyandpoliticshasimportantrealisticmeaningforimprovingstudents’politicalquality,fosteringstudents’creativeabilityandimprovingteachingquality.The“problem"and“individualcase"shouldbedeterminedbybeingadvantageoustothecourseteachingandcourseresearch,beingadvantageoustoimprovingstudents’quality,andtheattributes,characteristicsandcontentsofthecourse.Doingwelltheenforcementisthekeytoachievingsuccess.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3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8课第一节《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

对中学生心态和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虽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淡薄,追求享受、自理能力差的中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初中生,日常生活中享乐思想较为严重,过于依赖父母、家庭,自私、任性,有的学生从未洗过自己的衣服,有的学生则随便乱花钱,饭菜稍不可口就倒掉,毫不爱惜劳动成果。

上述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是初一教材第6课的主要内容,初三第8课第1节中也有所涉及。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有言:“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句。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等。把这些内容巧妙引用、“嫁接”到政治教学课堂上,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认为,关于艰苦奋斗的教育,还应该包含勤奋刻苦的内容。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过许多勤奋刻苦学文化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曾激励过无数莘莘学子,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吃不愁,穿不愁,对于苦难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往往有“我现在已经很勤奋,很吃苦了,还要我怎么样”的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苦,不但在真正吃苦的人眼里是非常奢侈的“幸福”,而且离“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个有远大理想,并能为实现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是不会感到“苦”的。相反的,往往把刻苦追求的过程看作一种幸福。那些一味追求享乐、追求所谓荣华富贵的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这种真正的幸福的。这样,联系国家观念、理想教育等内容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具针对性。

三、法制和文明礼貌教育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4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的科学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

怎样刨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3.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人心入脑。具体来讲:

1.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1-01

引言

伴随着全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课改已成为大多数学校教育中最常听见的话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在新教材中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也在悄然变化着。然而,如何运用新教材,如何进行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仍然是我们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下面就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新课程教学特点与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写道:“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它既有学科特点,也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德育功能,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

二、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处理,以贴近生活和实际

新的教材是为达到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目标提供教学素材和资源,要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好,用活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活动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应学生实际的该删就删,该减的就减,甚至进行重新的加工和处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时时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为此,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切实可行地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过程动态化,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智,解决问题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创新;没有疑,就谈不上探究,更说不上进步。所以培养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训练学生质疑、释疑能力时,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去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内化与提出质疑,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质疑的能力。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和阅读的程度,启发诱导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争辩,通过争辩,明白事理,学到知识,提高觉悟。

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采取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提问与他人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或开展某些形式的实验、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和感悟。

为此,我们在教案的编写上可以突破传统教案的模式,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原来的教案变为“活动”设计方案,想方设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围绕着设计的“问题”及活动“动”起来,具体形式可以是朗读、小品、调查、歌唱等,即我们以前常提起的寓教于乐。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的:“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甚至于开展一些主题性的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好新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处理好教材内容,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6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自己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就,就得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六步法,并运用于平常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吃透教材——心中有书

要讲好课,首先要透彻地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分析吃透,烂熟于心,讲起课来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因此,在上讲台之前教师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钻研教材上,力求达到懂、透、化。

所谓“懂”,就是对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原理都能清楚透彻地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广泛涉猎,收集分析,博采众家之长,有比较、有鉴别、有选择地集中前人研究的成果,透彻地从根本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及其细致精华之处,明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搞清教材的来龙去脉。有时还应咬文嚼字,深钻细研,因教材中的概念、定义,一般都是用严密、准确、精炼的词语表达,如果忽略了关键的字词,有时甚至会把整个概念搞错或,比如“商品”这个概念,它“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忽略了“用于”“交换”“劳动”等词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惹来很大麻烦,因此切不可疏忽大意。

所谓“透”,就是要透彻理解教材的重点,并联系实际,驾驭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全课问题的中心,讲透了重点,抓住了难点,一般问题往往都相应地得到解决。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突破之。

所谓“化”,就是把教材中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理论的东西实际化,从而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力求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书,以便在讲课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熟悉对象——目中有人

为使教学能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个别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爱好、兴趣及思想状况等;还可以通过班主任的情况介绍、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起点、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去了解学生。学生预习时,了解其自学能力;课堂抽问时,了解其分析能力;课后作业时,了解其对内容的掌握程度。此外,要想深入了解,还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切勿在学生面前摆架子,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坎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也才能有利于教学。

3设计教案——手中有法

教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力求做到细致、周密,每一个框题一个教案,教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型、时间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还应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思考题与巩固练习题,必要时利用电教手段,设计多媒体课件。

4脱稿讲课——脑中有谱

教案设计好后,要尽量熟悉教案,避免在讲台上结结巴巴地念课,被教案牵着鼻子走。

虽然是脱稿讲课,但不能在讲台上背稿,做到脱稿而不背稿。要把课题目的、要求、内容的结构、重点、难点等用一条线串联起来,做到脑子里有谱儿,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触类旁通,提高教学效果。

5布置作业——胸中有度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份量和难易程度、批改和评讲都要做到胸中有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采用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两种形式,并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作业的份量适中,不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负担。作业的难易程度一般以班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为标准,使之基本上能按时完成,当堂消化。

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做到全批全改,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7

一、政治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课标下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

苏霍霍姆林斯基说:美好的崇高的东西不仅存在于尽善尽美的外形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创造物之中,特别是存在于个人生活遵循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行为、思想以及其他表现之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就是一种展示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让学生在艰苦的学习劳动中体味美和愉悦。所以,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不应是附加上去的节外生枝的东西,而是其本身内在的要求,特别是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内容的精辟和形式的严密,所以就要求教师用尽量好的形式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具有概括、抽象的特点而与学生实际生活及主观认识时空距离较大,所以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丰富而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更多的生活情趣才能胜任其教学任务。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学识、思想、行为去影响、促进甚至激发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引发学生的思索和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和表达,形成见仁见智的观点和看法。由此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的双向关系:教师既是主体,引导学生去思索的主体,同时,又是学生的审视、学习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知识的主体,也是教师学习、研究、互动的客体。正是这种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使教学中的互动产生特殊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双方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达到这一效果就能师生双方和谐、协调地合作,使整个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其次,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施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积极互感,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享受着“授予”的权威,而学生则始终处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平等性,就必须改变师生这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现状,建立一种平等自由、资讯分享、互助互进的伙伴性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自己从尊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一方面把学生从卑者的地位提上去,二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参与教学、管理课堂,以实现个体完善的教育目标。 师生在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老师要承认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更多的是鼓励欣赏学生的优点,去感动心灵激活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个性化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反思能力。不断开展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行动研究,树立现代教育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

二、生动有趣的导入是新课标教学中必要条件。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好的开头已经是成功了一半。相信在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活跃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标的主旨与要求,把曾经让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之于课堂教学当中,是搞好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景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政治课,变成非常喜欢政治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四、用彩色、动感的语言带学生进入学识胜地 ,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源泉。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中学政治的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还略微好些,而政治学部分很多学生就用“假、大、空”来形容。可见我们的政治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的一个结果。政治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仅富有严谨、精炼的教学语言还不足以应付教学,在新课标要求下,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不乏彩色与动感的语言,才能真正扣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发挥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功能的积极作用。这种彩色、动感的语言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放下“学究”的架子,收起习惯板着的面孔,而是要带入与课堂教学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把知识的情与景用显见的情态、肢体、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既直观又形象,既活跃的气氛又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一堂课再不会象以前那样沉闷而且无生趣,致使教师头疼而学生反感抵触。

五、利用学科整合优势,多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对一个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而不是只偏颇于任何一个单独学科的“专人”。新教材政治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政治课到很喜欢政治课,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个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六、让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 。评价的方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般说来,量化了的事物比较科学,所以教育界素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之说。从这平淡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一般人都认为测评考试是教师的特权,是教师“对付”学生的杀手锏。课堂民主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在测评中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测评的主要内容可以渗透到教师对学生测评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对学生的知识检测上,学生可以参与到命题、评卷、讲评等方面。第一,命题。事先约定试卷的内容、题型、赋分和版面等,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秘密命题,并签命题者的名字,统一交上来,教师或者选取最优的或者抽签确定一两套试卷用来测评。这样,试卷被采用的小组或同学看到自己的命题印发到同学手里,十分的兴奋和自豪,充满着成就感。而未被采用的同学或小组也是会有收获的,一是他们在命题的过程中钻研了知识、查阅了资料,增长了凭借老师讲学不到的东西;二是他们也对别人的试卷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考试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第二,评卷。测试完成后,被采用的命题小组参与阅卷。最后,命题组的同学进行讲评,讲评不仅仅是公布答案,还要解释自己的命题意图以及解题思路,有时还要请其他同学评判试卷的得失。事实证明,学生自己命题考试,不仅积极愉快而且学习起来目标明确、自主性强,效果比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测试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8

【关键词】 教学气氛;学习兴趣;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课不仅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中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又拉开了大幕,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我认为,要贯彻这一教学改革理念必须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设愉快教学,让学生们喜欢上政治课。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条件:

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而且是随时题,包括在课堂上。比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位学生是经常要提问的,很多是在课堂上,一旦有这样的问题我宁愿暂时停下讲课,与学生共同来探讨这个新问题,我甚至允许学生就坐在座位上提问、讨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其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勇于承认失误,体现师生间的平等。“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肯定会有失误之处,如说错一个概念、一时理解的错误等等。有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就刻意地回避错误、为自己“辩护”,这样做反而是适得其反,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还使学生产生反感。

1.2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1.3 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时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

2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手段不胜枚举,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2.1 幽默。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2.2 实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多媒体。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运而生,而且不断地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政治课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政治老师的重要课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 寓言、典故。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而寓言典故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

2.5 建立研究性学习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是现在教育界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创设一种变化的、学生还未知晓其内容或规律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并进行各种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二的法律常识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们在发现、研究中学到真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此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愉快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没有降低,反而是更高了,但它带来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效果是令人向往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易春玉《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思考》《职业圈》 2007/19

[2] 徐信东《坚持德育为首 塑造一代新人――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与思考》《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7/07

[3] 牛永祥《思想政治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教研版)》2007/12

[4] 黄植胜《思想政治课如何开展新课改》《广西教育》2007/32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如:我上九年级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理解国策中讲“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时,选用的素材是让学生计算下列题目:一位女同志,她的母亲生了6个孩子,她自己生了4个孩子,她的孩子结婚后每人只生1个孩子。1、假如6个孩子都按照这样的标准计算,那么第四代共有多少个孩子?2、如果按一个孩子生育标准,那么第四代共有多少个孩子?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仅仅四代从384人到3人,孩子的人数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归纳: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无限地生育,将是一个天文的数字!可见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逐步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确选择。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我准备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作为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生命、健康”的讨论上来,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无法形容,最后我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尽最大量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

第二、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第三、“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⑴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引导不好,会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而无法把持住课堂,结果“百花齐放”的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⑵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教学所要用的素材准备充足。⑶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如知识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恰如其分的幽默和较强的责任心。

思想政治课教学篇10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

1.行走在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中间地带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释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不少教师只看到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和编排体例上的差别,没能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及教学建议,将教材神圣化。有的教师过于拘泥于新教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还有些教师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接受新教材并付诸实践,而是沉浸于老教材的知识框架中,尽管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对知识点的陈述,但是他们还是用老方法教新教材,细讲知识点,全然一套应试教育方法。还有的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来为教学服务。

2.行走在“全包全揽”与“全权委托”的中间地带

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目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对待这个问题上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在活动的设置上把握不好,结果适得其反。

有的教师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式化和绝对化。有的教师开始上课时,就布置几个任务,提出一些要求,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地学习,独自去探究,老师只当旁观者,不组织,不引导,不点拨,不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一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获。

3.行走在教学活动和实践需要的中间地带

大部分教师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设计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赛课和公开课教学中,活动设置太多,有时整堂课活动一个接一个,为活动而活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体验。整堂课表面看来,学生参与度很高,气氛活跃,但是,追求表面热闹的同时,却冲淡了学习主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体现不出学科自身的魅力和课改应有的价值。有的教师,天天让学生去观察、调查、查资料等,这已成为学生一种严重的课业负担,从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4.行走在“举一”——课本例子和“反三”——课外例子的中间地带

思想政治新课程充满着探究式教学的影子,教材所给的例子,从内容上讲,通常是所要传授知识的最典型说明,最具有针对性;从难易程度上讲,又往往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教材反复实践,并最适宜为学生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例子,立足于课本例子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最便捷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行走在“新课程教学”和“高考成绩评价”的中间地带

教学过程与结果不尽统一,是新课改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课堂教学形式发生明显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明显发挥,但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或变化不大。不会考试、害怕考试、成绩不高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怀疑教法、担心高考是教师们存在的担忧。

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比较肤浅,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误以为教师的讲解、传授就违背新课程理念,忘记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教师对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没有准确把握,什么时候需要老师讲,什么需要老师讲,什么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等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学生活动缺少必要的规范、程序和指导,出现活动过多、过频的现象。

2.教材的生活化加重了教学任务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教学思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生活化必然带来丰富多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