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效益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1:48:41

企业效益论文

企业效益论文篇1

对企业评价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经济不断发展中累积形成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从影响企业评价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进行全面总结。

1.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外部因素

一个国家的政治因素将严重影响本地区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国家生活中的一份子,在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受国家政策的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例如,现如今我们国家重视廉政建设,那么政府最近在打击对一些政府和国有企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有时候会是一个企业的风向标,如果企业的评价与政府经济政策一致,必然会带来效益。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发现,企业的发展不光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所处一个环境,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者,还有自然环境,只有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假如我们不考虑自然环境,这势必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影响社会向前发展。

2.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内部因素

在企业文化因素中主要考察组织奖励政策和组织价值观对企业管理职业效益的影响。企业奖励政策属于企业规章制度中的一部分,按照期望理论的观点,如果奖励的结果与个人的期望和需要一致,能够给个人带来满意的时候,这时候个人企业管理职业效益就会很高,从而能够引导个人的行为。企业价值观属于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标准,虽然它可能没有像企业的规章制度那样明确的诉诸于文字,但是它却以约定俗成的惯例影响企业成员的行为和评价标准,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职业效益值。在了解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现状之后,需结合企业现状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建立严谨科学的模型,从而对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不光要考虑当代人利益还要考虑未来人利益。

3.指标选取问题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基本因素

本文构建的模型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了影响企业管理职业效益的指标,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企业战略、流程和核心利益等角度评价企业管理的成果,这样必然会对企业有一个误导作用,单纯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有时候回去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本文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维度,使得选取指标是为人和社会服务,不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真正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益”思想要求相一致。

二、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策略研究

1.重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

相关理论建设长期以来财务指标占据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使后来随着评价方法的发展,评价指标上升到企业的战略、流程等方面,但是它们对企业管理的成果依然建立在个人和企业之上,这样必然会对企业有一个误导作用,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以获得个人利益或者是企业利益,并不是从社会整体进步角度来考量,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所以指标选取上充分的考虑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得到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引导和规范企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时代,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培养企业员工的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现代新型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为企业提供有效民主监督氛围,充分的调动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再是单纯的追求自己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同样,我们要想企业把企业管理职业效益作为重要的考量方法,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让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使他们自觉的重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

3.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中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扶持、服务企业为宗旨,确保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一是制定有关的经济政策。政府相关政策施行无疑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的一个非常的重要因素。例如,最新出台的支付宝限额限量的控制电商交易,对相关的行业都能产生影响。二是重视环境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最基本保障。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生态的法律法规体制、行政管理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过程中,不断加强经费方面投入,达到建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和保护地球环境目的。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效益论文篇2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产品问题是企业的主导问题。影响产品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市场的需求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其次是选煤工艺,最后是煤炭本身的先天煤质条件。本文根据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市场与客户需求,得出了相应的产品方案。1.1提出产品方案前要做的工作主要工作是对煤炭产品市场预测与分析。煤炭产品市场供需预测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调查热水煤炭产业园区所有的矿区,特别针对青海省百生洗煤有限公司现有的煤炭产品品种、产量、用途、用户及需求量,调查了解与目标市场有关的煤炭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供应现状及需求现状,分析国内市场产品销售价格现状并预测价格走向,若产品有出口的可能性则分析国外市场产品销售价格现状并预测价格走向,分析产品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客观分析产品竞争劣势等。

1.2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的原则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主要包括3个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二是政策相关性原则,三是动态性原则[4]。

1.2.1市场导向原则国内的煤炭市场主要包括4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地域性、行业性、时间性、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性。优化煤炭洗选产品结构必须建立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在对产品需求进行初步估算时,必须掌握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波动情况,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来确定能获得较多利润的洗选产品结构,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应,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市场导向原则的4个特征进行分析。1)地域性。煤炭产量地域性特征明显。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5大含煤区——祁连山、昆仑山、柴北缘、唐古拉山和积石山,而且储量不均,集中分布于柴北缘、祁连山两个含煤区,唐古拉山含煤区、昆仑山和积石山含煤区含煤条件较差,资源储量较少。预测远景储量为380.42亿t,其中,可靠储量为144.7亿t,已探明的重要矿区包括鱼卡、聚乎更、江仓、热水、大通和大煤沟等。全省累计探明储量为46.1亿t,保有储量45.1亿t,煤类大多数为低磷、低硫、低灰、高热值的优质煤炭,已探明煤中含气煤17991.8万t,长焰煤33485.4万t,肥煤1628.9万t,贫煤23024.5万t,无烟瘦煤28945.6万t,不黏结煤38965.6万t,焦煤311096.4万t,弱黏结煤3586万t。2)行业性。我国煤炭市场的行业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不同的行业对煤的要求是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销售对象就会产生相应的洗选品种结构。我国的煤炭使用主要分为3大类:动力用煤、冶金用煤和化工用煤[5]。冶金用煤在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属稀缺煤种,炼焦煤进口数量较大。而青海煤种的特点是焦煤产量大、质量好,为低灰、低硫煤,具有降低焦炭的灰分和硫分的特点[6]。焦煤生产要求必须经过洗选,必须将煤中的灰分、硫分等杂质去除掉。3)时间性。时间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季节会有不同的因素出现,从而导致不同时段、季节煤价的波动。选煤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和季节来合理调整品种结构[4]。很明显的词汇就是“迎峰度夏”和“冬储”是用电高峰,而冬储针对的是冬季的取暖用煤。特别是青海地区,海拔高,冬季寒冷,大多依靠取暖,需求量一般比内地量大。同时,在时间上每年春节的前后两个月是用电低谷期,企事业单位放假、发电企业停机检修,这段时间是煤炭市场的淡季。而夏季的丰水期水电充足也会影响煤炭的需求。4)市场发育不成熟性。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但就煤炭行业来说无论制度还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尚不成熟,尤其是青海地区人才和资本相对匮乏,市场仍需认真培育[7]。

1.2.2政策相关性原则资源性行业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是相对敏感的行业,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资源行业。虽然说市场导向原则是选煤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遵循的主要原则。但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方向和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对选煤企业来说,国家政策和规定是必须执行和遵守的,也是在制定和优化产品结构时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青海地区政策简要可归纳为,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禁止原煤出省。

1.2.3动态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煤企业的产品结构是由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生产、研发等条件综合作用形成。企业的产品结构理应随着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8]。

1.3青海省海北州地区产品结构方案该企业采用浮选-跳汰工艺,主要产品为精煤、中煤、次精煤、煤泥。其中次精煤可重新回选。根据浮沉实验,可得到各产品的量,也可以知道原煤的性质,根据上文所述的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类型,采用拓展型调整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以下产品方案。

1.3.1配煤方案根据浮沉实验,可知道原煤的质量,根据原煤中各产品的产量以及发热值进行合理搭配,工厂配煤的加工费用一般低于选煤,若按10元/t计算,加工每吨配煤的工厂销售收益是10~30元,工程投资的回收期大约在2~3年,若使用当地低廉的煤种作为原料煤之一,工厂则会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采用配煤入洗和产品混配技术,既可满足用户的要求,又使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稳定,有效解决了洗选能力过剩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原煤与精煤。当入选原煤质量好时,可以根据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原煤与洗精煤按一定比例配煤,这样既可以减少一定的能量消耗,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2)次精煤与精煤配煤。根据对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的实地调查,该厂工艺中将生产出一定量的次精煤,可将其与洗选出来的精煤按一定比例配煤,所得产品的质量将高于中煤,低于精煤,能够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以增加产品的种类,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3)原煤与原煤配煤(配煤入洗)。适于配煤入洗的条件,一是入选原煤的性质较稳定;二是入选原煤的分选密度基本相近。按动力配煤,一般步骤为:确定配煤产品的预期品质,原料煤品质的煤质分析化验,算配煤比并实验配比效果,按特定的工艺进行配煤,生产出配比产品。根据浮沉实验,可知道不同原煤的性质,质量的好坏,根据用户对煤质的要求,将3~4种不同品质的原料煤按燃烧特性、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结渣性等指标综合考虑,通过微机优化配比和控制给料量,配制出既符合燃烧要求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动力配煤。若在配煤中加入添加剂如脱硫剂、固硫剂等,使之在燃烧时进一步脱硫,一般状况下可减少50%~70%的SO2排放量,燃烧效率提高5%~10%。4)中煤与矸石配煤。洗出后中煤和煤矸石可以按一定比例配比并销售给发电厂用于发电,这样既可以消除矸石堆积对环境造成污染,也解决了洗选能力过剩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2调节跳汰机的分选密度该企业所洗精煤可以细分为3种,分别是主洗精煤、粗精煤和浮选精煤。在3种精煤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只需调节跳汰机分选密度就可得到不同产品,所以其耗费的费用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其产率各不相同,就导致3种精煤产品单位成本的不同。若产品已达到客户的需求,就无需再配煤。

1.3.3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伴随着煤炭开采和加工的过程产生,主要是包含在煤层开采中的掘进矸石、煤层中的夹矸及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岩石等。堆积煤矸石的危害毋庸多言,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工业所大力提倡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矿井水、煤矸石和粉煤灰。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年入洗原煤为120万t,每年产生的副产品煤矸石为16.8万t。目前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煤矸石主要用于电厂发电原料、生产矸石砖,剩余部分用于铺路和矿区回填。现在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煤矸石陶粒工作,对于提取化工原料工作尚没有开展。但是简单确定产品方案,是否获得最大利益,则需要建立一个经济性模型来进行分析。

2企业利润模型构建

煤炭企业在拟建产品结构优化方案和搭建经济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应对市场上各选煤产品市场价准确掌握,还需要对生产的各个选煤品种的具体成本有比较准确的掌握,同时确定相关约束条件。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理论一般也是在一定条件约束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能耗最小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本文采用过程系统工程理论建立选煤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函数模型,提出相关约束条件[9-10],以期获得优化的产品方案和经济模型。

2.1产品总成本模型设该选煤厂的洗选产品品种数为N种,而整个系统中共有M种成本项目数,设洗选产品为i,xi(i=1~N)为i产品的产量,ci(i=1~N)为i产品的成本,设成本变化种数为K种,其中短期变动成本有L种,长期变动成本有(K-L)种,固定成本有(M-K)种。bm(m=1~L)为某项短期变动成本的单位值,dm(m=L+1~K)为某项长期变动成本的单位值,ymi(m=L+1~K)为相对应的作业量,am(m=K+1~M)为某固定成本项目值,则洗选产品中某一产品i产品的总成本模型可表述。

2.2成本约束条件设要优化的决策变量为x1,x2,...,xn,n为选煤厂计划洗选的n种产品的产量。可得出的具体约束条件如下。

2.2.1矿井生产能力的约束该企业有自己参股的矿井,其所到洗选的原煤总量受矿井生产能力的限制。选煤厂所销售的原煤和精煤与原煤的生产量可以建立方程。设x0表示原煤销量,θ0为矿井生产能力,γi表示各洗选品种的原煤产率。

2.2.2选煤企业自身洗选能力的约束选煤企业洗选出来的产品的产量是不会超过企业自身生产能力。设选煤企业最大洗选能力为ω0,则约束条件计算式。

2.2.3选煤企业存货容量的约束每个选煤企业自身都需要煤,产品库中需预留出自身用煤需要,而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波动的,这样就会造成产品积压或者超预期销售。因而,也需要有一定量的成品煤存货,但仓储空间是有限的,所生产的产品既不能超过仓储的最高限量Zβ,又要大于自身用煤Zα。

2.2.4盈亏平衡产量条件只有当销售收入大于等于生产本时,企业才不会亏本;当销售收入等于生产成本时的产品产量称为盈亏平衡产量,此时,企业刚好盈亏平衡,既不盈利也不亏损。选煤厂要想盈利其盈亏平衡产量必须小于所选的产品产量。设:Q0为某产品洗选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根据式(1)所建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总成本模型可知。

2.2.5运输能力和市场需求量的约束选煤厂不能不考虑市场的变化而盲目生产,运输能力和市场需求量制约着所生产产品总量。设:Q1为市场需求量,Q2为企业运输能力,约束条件。

2.2.6销售市场地理范围的约束运费支出对企业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单位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而循环产业链的产品销售市场地理范围过大,则会因为产品的运输距离过大导致运输成本过高,使得大量循环产品无法有效销售而损害循环产业链的盈利,这样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不能长期运行的。

2.2.7原煤进行洗选的限制条件若原煤直接从矿井直接销售利润大于洗选煤利润,则原煤不进行洗选,直接作为产品销售。

2.3税收成本模型国家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企业,只有当环经济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设k0表示销售1t原煤所纳的税收(元/t),ki为各洗选品种销售1t所纳的税收或财政补贴(元/t),x0表示所销售的原煤量(t);G表示所纳的税和补贴的总和。

2.4企业利润模型根据上述的限制条件,建立的下列选煤企业利润最大化模型方程。由式(14)可知,企业都在追求z的最大值,根据热水煤炭产业园区中煤炭资源的特点和洗选产品的质量和上文所分析的限制条件,来求取利润的最大值。按循环经济模式配置产品方案不但能增加经济效益,还能达到保护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有利条件。产品结构方案与企业利润模型的关联本文在提出产品结构优化方案中已经确定了循环经济的走向,兼顾到企业自身的情况、市场状况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这些又完全体现在利润模型中。方案不仅考虑相关背景和依据,还要保证投资的回报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对市场要有初步的预测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能力范围内,得出相应的生产方案,将产品结构优化方案与企业利润模型结合起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整个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根据限制条件等关联关系,将产品结构优化与企业利润模型相结合,绘制出青海省海北地区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方案-企业经济效益关联图。

3结论

企业效益论文篇3

企业单位合理选择银行结算方式对加速资金周转,抑制货款拖欠,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一些年来支付结算的实践看,不少企业单位在银行结算方式选择过程中,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一、企业进行银行结算方式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支付结算方式的多样性、支付清算活动的复杂性都需要企业单位合理选择结算方式。

198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支付结算,建立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结算体系。目前可供企业单位选择的结算方式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支票、信用卡、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国内信用证。然而,从近几年的银行结算实践看,各种结算方式的推广使用不够均衡。开办情况好的有支票。银行汇票、汇兑、委托收款,比较好的有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托收承付,比较差的为银行本票、商业承兑汇票,至今几乎未开办的为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同时,国家还鼓励网上支付业务的开展。

在传统的手工联行、同城票据交换业务开办的同时,正在进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人民银行电子联行已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实现了“天地对接”和业务到县。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开通行内电子汇兑业务,全国银行卡联网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资金汇划及时到账已变为现实,结算方式进一步增多,清算体系更加完善,清算手段更为现代化,使得结算方式的选择成为必要。

2.各种结算方式各具特点,各有其适用范围,客观上要求企业单位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银行汇票签发银行作为付款人,付款保证性强;付款人先付款,后清算资金;特别适用于交易额不确定的款项结算与异地采购之用。票据自带,避免携带大量现金,十分便捷。

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极强的融资功能,承兑申请人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申请银行承兑,以承兑银行的信誉作为付款保证,获得急需的生产资料;持票人急需生产资金时,既可以向开户银行申请贴现,也可以向供货单位背书转让票据;提供贴现贷款的银行急需资金时,既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也可以向其他商业银行申请转贴现;票据到期,承兑申请人不能足额交存票款时,承兑银行兑付票款后,将不足部分转入其逾期贷款户。它是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完美结合的一种结算方式。由于票据的流转环节多,提示付款期限长,查询难度大,容易被“克隆”,是目前票据结算风险防范的重点之一。同城异地结算均可使用。

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付款人或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的商业汇票。持票人需要资金时,既可以申请贴现,也可以背书转让。承兑人作为付款人,付款保证程度视企业的信誉高低而定,商业银行、被背书人接受票据的难易程度也视承兑人的信誉而定。一般讲它的付款保证性没有银行承兑汇票高。同城、异地交易均可使用。

银行本票见票即付,如同现金,出票银行作为付款人,付款保证性很高。既有定额本票,又有不定额本票,可以灵活使用。缺点是由银行签发,与支票相比手续相对繁杂。在同城范围内使用。

支票由出票单位签发,出票单位开户银行为支票的付款人,手续简便;既有现金支票,可以提现,又有转账支票,可以转账,还有普通支票既可以转账,又可提现,方便灵活,要求收妥抵用,在同城范围内使用,已被企业单位广泛接受。但在支票结算中可能存在签发空头支票,支票上的实际签章与预留银行印鉴不符等问题,存在一定风险。

信用卡属于电子支付工具的范畴,方便、灵活、快捷、同城、异地均可使用;既有公司卡,又有个人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有存款可以消费,无存款在授权额度内也可以进行消费;它是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它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现金使用量,降低了货币流通费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该结算方式受特约商户与ATM机普及程度、银行卡网络的完善程度、银行卡功能开发程度等的限制。

汇兑是企业、单位间款项结算的主要方式之一,通用性强,适用于异地结算,早已被广大企业、单位所接受。但该结算方式只具有给付功能,无融资功能,只适用于付款人主动付款的结算。

委托收款结算方式适用于清偿债务、收取公用事业费。办理委托收款业务必须具有可靠、有力的收款依据,或者双方事先约定。属于商业信用,付款保证性相对较差,只用于收款人委托开户银行收款的结算。同城、异地结算都可以使用。

托收承付是先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结算,购销双方必须签定购销合同,并在合同上约定采用托收承付结算。付款争议较多,目前仅限于收。付款单位为国有企业、供销合作社及经营管理较好,开户银行审查同意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间使用。

国内信用证结算适用于国内企业间的商品交易款项的结算,不能用于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付款保证性强,申请开证时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只要受益人遵守了信用证条款,开证行就必须无条件付款;具有融资功能,受益人在信用证到期前需要资金时,可以向指定的议付行申请议付;通过银行进行传递,手续严密,不可背书转让,流转环节少;灵活性强,信用证开出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随着购销活动的变化,经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协商一致,可以修改已确定的信用证条款;开证行作为付款中介,负责单据与已订立信用证条款的核对工作,很好地保护了收、付款双方的利益。但采用这种结算方式,对z运单据的合法性、规范性要求高,手续相对繁杂,手续费也比较高。

各种结算方式各具特色,各有针对性、局限性,使用范围也存在差异,是进行结算方式选择的内在要求。

3.选择适宜的银行结算方式,可以降低、甚至避免结算风险的发生。

如选取银行本票结算,就可以避免因签发空头支票、签章与预留银行印鉴不符的支票而使企业财产被人欺骗的风险;如选取银行汇票结算,一方面可以避免携带大额现金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采取汇兑结算,款项付出后拿不到货物的风险;如选取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就可以降低乃至避免采取托收承付结算中,货已发出,难以及时、足额收到货款等风险的发生。

4.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是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企业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银行结算活动来实现,企业结算方式选择失当,会导致正常交易活动无法实现的后果,反之,则会使难以实现的交易变为现实。所以,企业结算方式的选择对其持续经营意义重大。其次,企业的银行结算活动主要表现为现金的流入、流出,因此,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最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企业结算方式选择得当,不仅可以增加不少无息、低息的可用资金,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减少资金使用费用,而且可以降低直接与间接结算成本,减少费用开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企业进行银行结算方式

选择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企业选择银行结算方式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但是要做好这件事情,企业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从比较各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及局限性出发,重视企业银行结算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内在联系的研究,注意财务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选择出最适宜的银行结算方式。

1.熟练掌握银行结算规定,重视结算方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算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全国人大通过,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二是由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199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三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和《信用证会计核算手续》。四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五是各级人民银行的结算业务文件。以上几方面的银行结算规定,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我们只有在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否则,选择就无从谈起。

各种结算方式各具特色,它们既有共性的方面,也有独特的方面;既有相通的方面,又有互补的方面,企业必须重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工作。

从付款保证性角度进行比较选择结算方式。如果销售企业对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不掌握,对及时、足额收回销货款缺乏信心,可以选取信用卡结算,汇兑、支票款到账后发货,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如果对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有所了解,在以往的交易中无不良付款记录,除了选取上述结算方式外,可以考虑采取支票结算方式。如果购货单位信用程度比较高,在选取上述结算方式的同时,还可以考虑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比较付款期限,选择结算方式。如果欲即期收款,可以选取信用卡、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结算方式。如果打算约期收款,可以选取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

根据可否转让票据进行选择。如果收款人欲再次背书转让票据,可以考虑选取汇票、本票、支票结算,否则,选取国内信用证、信用卡、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按照可否从银行融通资金的要求进行选择。如果持票人欲凭票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可以选取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否则,选取其它结算方式。

从防伪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如果担心银行承兑汇票被“克隆”,可以适当增加国内信用证的使用;如果担心出现伪造、变造的大额银行本票,可以采取持支票到出票人开户银行进账的方式。

2.了解本企业购销活动情况,特别是对供求信息、形势要恰当把握。

在销售活动中,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属紧俏商品,供不应求,可以采取汇兑、支票款到账后发货,信用卡、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的办法;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属供求大致平衡的商品,在购货单位同意的情况下,除了采取上述办法外,可以考虑采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支票结算方式;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属于供大于求的商品,在选取上述结算办法、方式的同时,还可以考虑选取商业承兑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在采购活动中,也应区分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结算方式。

3.正确认识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区别与联系,注意结算方式选择与交易合同签订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企业效益论文篇4

1、在管理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诸多石油企业的构成人员在创新的意识上明显存在着滞后,往往在新鲜事物出现后才慢慢的去了解,这样,在管理中会存在与时代脱轨的风险,使得与现实契合的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需要在付出巨大的成本下才能获取,为石油企业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科技的变化决定了管理中设备的更新升级,只有掌握专利权,在企业成本中才能省去部分开支,故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的号召,实现企业在科技方面掌握主动权。

2、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参与主体相对狭窄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经营中往往依赖管理层的决策,但是专职人员存在不足,真正能够了解科技前沿的人才却不参与管理,这样的结果是人才反馈的信息与管理者制定的决策存在隔阂,容易降低科技的及时使用及更新,更不利于整体创新意识的形成。

3、经营创新手段存在简单化、单一化倾向,不能针对具体时势进行实时调整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管理中注重管理制度及方式上,或者在创新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样的后果是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普遍较国外慢,并且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的长久和国际化发展。同时,企业在革新中往往是模仿相关企业的技术,不能针对自己的切实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磨合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费用,进而在市场中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经营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但是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企业的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基本被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所忽视,更不可能去创新、改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单一,从而导致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只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另外,石油企业的内部职工对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许多企业职工大部分都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是石油企业的管理层领导的工作,他们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有问题

大部分石油企业实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石油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多,在经营管理中的制度规章很繁多,所以具体工作的责、权、利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导致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很好实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另外,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不够灵活,只重视对人的约束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因素,在石油企业管理中具体表现为:正面激励少,负面激励多;职工主动管理少,被动管理多;管理落实的少,要求的多;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质量。

3、企业管理制度机构不健全,制约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基础,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一样。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水平的完善提高,必须与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适用于石油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但是现阶段,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执行机构,使经营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地与石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建立和有力执行,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石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与途径

1、改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加强经营管理的意识

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都存在于一定的管理环境之下,企业的管理环境主要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员对经营管理的态度、认识以及行动三方面来反映。石油企业内部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执行水平的高低。所以,石油企业要想加强经营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石油企业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都缺乏一定的认识理解,经营管理的思想比较薄弱,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所以,石油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内部职员对经营管理的理解与认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调动起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职员都能遵守经营管理的原则,从企业成员态度的转变带动整个企业环境的变化,更好的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

2、完善石油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公司破产现象也不断屡见不鲜。在完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同时,石油企业对于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部门,完善石油企业的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责任机制,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从而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石油企业资金的安全。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石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逐渐普及,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逐渐改革、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则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成为决策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特点,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与财务、物资管理软件有机的融合起来,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统一、高效和开放的石油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经营管理工作效率,为石油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最大效益。

4、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营管理的执行人员,如果执行人员缺乏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完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改进人力资源政策。首先,要切除石油企业在人力招聘中的弊端,在招聘时要坚持以应聘人员的学历、经验、道德为选拔标准,拒绝任何形式的走后门、靠关系行为。然后,要对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审查监督,杜绝员工的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必须要严厉处置,彻底整改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低素质行为产生的不良风气。另外,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要定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熟练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推行。

四、结语

企业效益论文篇5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企业金融正在进行着各种改革,也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我国企业金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1、企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控制股份公司股权还有企业之间的兼并互补等方法来参与到金融经济之中,它的范围牵扯到银行、信托、证券、股票等,根据企业设立的调查机构的汇总。2、我们能够准确得出一个结论:已经有许多的企业加入到金融经济的发展中,然而对于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数目却是少的可怜。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企业的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金融业紧密想通。

二、企业金融的主要意义——经济效益

国家制定的微观经济政策、规定的制度加上市场的宏观调控决定着企业金融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从侧面降低了企业金融的风险。那么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讨论:1、企业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紧锣密鼓的相融合,企业的生产范围大规模地呈现上升趋势,这就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经济的竞争能力,给中国提供了强大的企业发展的资本,间接地降低了企业金融的风险。2、企业金融业的发展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提高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企业金融的生存概率有了一定的前提与保障。企业金融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还能够逐步地对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进而促使金融机构稳步前行。3、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经济效益,企业与金融业快速地实现彼此的交融与互利互助。企业与金融业的有利结合在一起,互帮互助,它们之间实现了共同协作发展,自然就降低了风险与资源的流失,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调节力度的不断完善,为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各种各样的市场形式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企业金融的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与之紧密联系的企业金融和政策方针以及一些制度还不够好,所以,我国企业金融的危机(风险)自然不可避免。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金融的风险具体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1、企业金融使得金融市场混乱不堪,由于一些不法交易的进行,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而减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金融的发展在企业与金融机构先协作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关系到各种不同的企业经济和金融业的范畴,规模大了,不正当交易伺机而动,这都使得风险的大幅度提升,必然会一起金融市场的混乱。2、企业金融促使一些企业盲目的追求前进的步伐,不能够做到稳中求胜。在企业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盲目地扩大企业的规模,使得企业的资源分散开来,那么企业的主要业务就会受到冲击,也无法真正的做大做好,这样就得不偿失。在企业金融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与各行业的分工没有做到各尽其职,增加了企业金融的风险,无疑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

四、企业金融的防范策略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金融的风险与潜在的危机,我国需要针对此做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

1、企业金融需要加快发展的脚步,不断地改善经济体制与制度的规定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加快加大内部监管的力度并且逐步地完善社会制度,才能对企业金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我国应加大对不正当交易的打击力度,做到严格执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企业金融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对金融机构与企业实行分工明确,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二为一,共同为促进企业金融的发展而努力。

五、总述

企业效益论文篇6

1通过企业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相关管理部门就要对企业进行停业整顿,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损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企业还需要进行赔偿,这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所以,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安全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管理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维护企业经济效益,保护企业社会声誉,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2通过企业安全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实施合理的安全管理方式企业事故发生数量和概率都会大幅下降,这就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投标过程中中标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另外,安全的企业经营环境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经济损失,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利润。这就可以从根源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企业安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3合理的安全管理可以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安全问题,这也是所有企业都应该重点关注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其社会环境就会变得复杂多变,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的决策和分析,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来保障企业经营的安全性,防止人员伤亡,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企业能够顺利发展下去。

二当前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效率极低,影响企业安全性,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稳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较低,尚未建立起安全管理的经营理念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这一管理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加紧时间缩短工期,牺牲了经营的安全性,造成人员伤害,使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损失。另外,虽然有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安全管理问题,但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然比较局限,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事故出现时才实施相关的管理手段,并没有将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能真正发挥安全管理的实际意义,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空谈,缺乏真正有效的内容。

2企业员工素质整体较差,不注重安全问题

除了领导以外,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员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年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各个企业都有很多员工是来自于农村地区的,但是这些人自身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在生产过程中不具有应有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而企业在招聘这些员工之后又不重视安全管理培训,使得员工不能够全面了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对的安全隐患,常常出现违规操作,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这也是造成企业经营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员工安全意识的缺失和素质低能够导致各种安全事故,使企业和员工自身都受到极大创伤。

3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安全管理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针对这一问题构建完善的体制,使得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制度保障,不能有效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

三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发挥其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要将安全问题放到第一重要的位置,提高企业管理力度,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落实安全管理理念。另外,管理者在经营时不能仅仅重视经济效益而随意缩短工期,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保证生产安全,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提高其监督力度,将安全意识传递到每一个员工心里,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于其自身和企业的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形式上的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

2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严格选拔程序,较多地选择那些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员工。在招聘后一定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加强对安全培训教育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企业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企业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企业涉及的所有相关人员。从企业的最高层到最底层,从横向到纵向进行安全生产的层层落实,进而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安全规范的规定进行生产,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到安全第一。

四结语

企业效益论文篇7

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企业中推广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项目管理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它包括从质量管理、工期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到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而成本管理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成本项目收入占工程造价的80%以上,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位置重要性无可置疑。施工企业在推行项目经济承包过程中,只有以工程项目成本为中心,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价值的形式,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工程项目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质量前提下,通过不断改善项目管理工作,充分采用经济、技术、组织措施和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本文就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和措施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特点1.项目成本管理的对象具有单一性。施工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截然不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它既可以是一个建设项目、一个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工程。虽然成本管理方法可以通用,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各有不同,不能套用,只能因项目而宜。2.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具有一次性。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一个工程项目从基础施工、主体封顶到装修竣工,循序渐进设有重复,这要求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要同步前进,不能反复,特别是周期长、投入耗资大的工程项目,如果疏于成本管理,代价是巨大的。这是项目成本管理区别于其他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特征。3.项目成本管理在控制上具有超前性。由于工程项目一次性特点,要求项目成本管理只能在不再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决定了项目成本管理的超前性。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必盈不亏,成本管理就必须做到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而不能事后算账,项目从承包开始,就必须采取“于前预算、于中核算。边干边算”的成本管理办法,不能“只管干,不管算”。如果在工程项目结束时再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必然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4.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具有综合性。在项目成本管理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这六大环节性中,只有依靠各部门配合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项目成本管理范围具有约束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只是对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管理,从实行“制造成本法”后,并非所有收人都属于成本管理范畴,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就不在此范围内。另外,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它与施工过程的质量、工期等各项管理是同步的,成本范围还受到施工场所以及管理阶段的约束,因此,必须从工程管理的实际出发,确定成本核算范围。二、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管理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由于成本管理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在推行项目承包管理的实践中,项目成本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项目管理不规范体现在组织机构上,近年来,施工企业一直都在探索体制改革,时而三级管理(公司、分公司、施工队),时而二级管理(公司、项目部)。一会儿取消项目部,一会儿保留项目都,有些企业各种体制并存。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企业的两层(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两层分离被误认为以工程项目为中心,项目部与企业分离,过分强调和夸大项目组的作用,使得项目经理拥有生产指挥权、劳动人事权、资金调度权及材料采购权等。结果,由于项目组缺乏约束,各种管理上漏洞百出,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与此相反,一些企业一度紧缩,加强对项目的调控,结果项目组缺乏相应的权力而

企业效益论文篇8

Abstract: Malcolm Baldrige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came into being more than 20 years ago. After several amendments, stakeholder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oday's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one of the core values of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of 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关键词:卓越绩效;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

Key words: performance excellence;stakeholder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75-02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种国家或区域性的质量奖,成为质量管理的一个潮流,追求卓越质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质量绩效目标从关注顾客满意转变成关注利益相关者满意[1]。社会责任则是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1卓越绩效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利益相关者”指组织的行动/成功所影响或可能影响的所有群体,例如顾客、员工、合作伙伴、治理机构、股东、捐赠者、供应商、纳税人等[2]。这一术语反复出现在准则中,如表1所列。

社会责任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组织应注重对社会所负有的公共责任、道德规范,如条款1.2和条款7.6所提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CSR专门小组对CSR的定义是:对那些从事经济、社会与环保事业的企业来说,CSR是一种造福于人类、团体和社会和谐安定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与质量管理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的内容:环境保护、社会公正性和经济增长等问题,CSR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企业管理的评估手段[4]。

2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

我们来看这两个概念的发展历史。美国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祥地,也是对社会责任理论质疑最多的国家[5]。20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贝尔(Berle)与哈佛大学教授多德(Dodd)围绕“企业的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争论,争论的实质在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贝尔(Berle)代表了消极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管理者受股东委托,应为股东争取最大利益;而多德(Dodd)则代表了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是既有盈利功能、又具有社会服务职能的经济机构”[6]。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学者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之有无及其他相关问题各抒己见,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学术研究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7]。弗里德曼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的代表,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增加利润[8]。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学者有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为首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他们的论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自身生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二是企业与社会有一种共生的关系;三是承担社会责任也是规避政府干预的需要[7]。曼恩公开表现出对企业社会责任一定程度的接受[5]。20世纪80年代末,弗里德曼修正了其先前的观点,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得视为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妥适行为,而且,此种行为之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公共利益,不如说在于谋求企业的自我利益[8]。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不仅是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目标,而且企业是依靠他们来生存,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依存性。以往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经常以企业社会责任对象的范围的模糊不清而拒绝之。学界和实践界便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有重要作用[9]。克拉克森(Clarkson,1995)曾经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企业社会责任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11]。

3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之关系研究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追求利益相关方满意和关注社会责任。本文认为,利益相关方满意是关注社会责任的结果,同时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让企业社会责任变得明确起来,企业对谁负有社会责任,那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哲学层面看,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是利益相关者满意。因此,我们可以在利益相关者这一“理论框架”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正如Evan 和Freeman(1993)所说:“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不能取代企业社会责任,但是它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以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

目前,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有两种典型的观点:“规范性”观点和“工具性”观点。规范性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其内在价值,不存在优先的利益相关者团体。工具性观点则关注利益相关者管理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期望通过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管理方法达成其财务目标。

本研究是基于“工具性”观点。“工具性”观点认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只是企业实现成功的一个途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顾客满意。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是组织对外界环境的服从,利益相关者满意不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只是企业为了实现顾客满意目的所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正如蒂托・康蒂等人所认为的:如果没有事先达到使顾客满意,那么实现利益相关方满意就是一句空话[12]。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讲的利益相关者不包括顾客。

下面列出利益相关者满意与不满意的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时,利益相关者会积极支持企业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反之,当企业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令其利益相关者不满意时,他们就会变得不合作,甚至成为麻烦的制造者。下面就上面四类利益相关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一,企业管理者应当首先负起责任,制定出清晰的企业战略,创造出吸引人才的环境,并关注员工权益,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当员工自愿加入企业时,就对企业有认同感,会积极地拥护企业,形成充满活力的团队,这是实现卓越绩效的关键。第二、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注重职工教育和培训,给员工提供一个发展自己的平台。第三、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需求和价值。第四、企业要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企业对股东负有治理好公司的责任。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依照法律建立完善的公司章程等规章制度,以确保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个可靠的公司治理体系应当能够履行以下关键责任:组织管理层绩效的责任;财务责任;运营的透明度以及治理机构成员选择与公开的政策;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保护等。震惊世界的安然丑闻充分说明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安然作为曾经世界领先的能源公司,与外部审计者(曾经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公司)合谋谎报收入以误导投资者,公司内部人员还对德克萨斯的电力市场和加利福尼亚的能源市场进行操控,另外还通过贿赂国外政府官员获得海外合同,当这一系列的丑闻浮出水面时,安然公司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是其不可避免的结局。

第三,企业对合作伙伴有忠诚、透明和合理分配利润的责任。公司的经营体系中包含供应商、分销商、合作生产商等大量经营伙伴。显然,合作伙伴也期望获得公平的回报。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一种双赢的策略。如果企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或合作伙伴的合同关系将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在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中,企业应做到在相互透明的情况下使价值链上的企业都获得合理的利润[13]。

第四,对社会这一利益相关者,企业应当保护环境、遵守法律和支持当地发展。企业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开放系统,若想生存,只关注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企业要关注自身对环境的影响。首先是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社会环境,组织一方面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积极投身慈善、赞助活动和支持社区发展。

4小结

本文在概括了卓越绩效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相关条目和社会责任相关条目,并总结了这两个概念的发展历史后,剖析了二者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最后分别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满意与不满意的各种结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方面,本文没有涉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贺金凤.质量绩效评级模型及方法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2] 温德成.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解读[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

[3]陶天福,青松.美国质量界关注“企业社会责任”[J].上海质量,2004,(5):43-46.

[4]王丽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

[5]徐广军,边宁.企业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界定[J].商业时代,2008,(8):109-110.

[6]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 Carroll, Archie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 1991.

[8]田田,李传峰: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作用[J].江淮论坛,2005,(1):17-23.

[9] Clarkson.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1):49-61.

[10] 蒂托・康蒂,近藤良夫,格里高利・H・华生.21世纪的质量-企业永续经营中的质量和竞争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效益论文篇9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目前为止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卡罗尔(Archie B.Carroll,1979)的“四维模型”定义:他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将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细分为企业对国家、职工、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这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企业对国家的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二者成显著正相关;假设3: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二者成正相关;假设4: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以2011年12月31日以前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类公司、ST公司、PT公司、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以数据不完整的企业,最后取得有效样本1152家,共分布12个行业。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相关数据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

1.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

目前,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企业财务绩效指标和市场绩效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是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因为总资产收益率(ROA)能够全面反映一个企业资金运作的整体效果,所以本文选择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企业绩效水平。

解释变量

根据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的划分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剖析,再兼顾变量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衡量社会绩效,设计了企业对国家贡献率(CRGC)、企业对员工贡献率(CREC)、企业对投资者贡献率(CRIC)和企业公益贡献率(CRSC)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

控制变量考虑到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不同,本文使用代表企业规模的企业总资产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AD)来为控制变量,用虚拟变量0-1来代表行业变量,INDUSTRYI1-11分别代表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等12 个行业。

2.研究方法与模型

本文运用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ROA = β0 + β1 CRGC + β2 CREC + β3 CRIC + β4 CRSC + β5 AD + β6 SIZE + β7 INDUSTRYI1-11 + ε其中,β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研究

1.描述性统计

从表看出,企业对国家贡献率最小值为-02658,最大值为08793,这是由部分企业享受到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而导致;企业对投资者贡献率波动非常大,说明不同的公司对于投资者所履行的责任差异十分严重;资产收益率则比较稳定。在所有指标的最大值中,企业对社会公益贡献率最低,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对于利益相关者责任履行情况不佳,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在这方面的贡献。

2.相关性分析

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变量间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4)。得出资产收益率与企业对国家贡献率和企业对投资者贡献率的相关性在1%水平上显著,与企业对员工贡献率的相关性在5%水平上显著,与企业对社会公益贡献率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除了与企业对社会公益贡献率的相关性不太显著外,与其他变量相关性都较为

显著;代表公司规模的总资产自然对数与企业对员工贡献率的相关性较为显著,而与企业对社会公益贡献率则成不显著的负相关。

注:样本数量为N=1152;双尾检验,**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3.回归分析

运用SPSS 19.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检验,得出如下结果。

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

三、结语

(一)结论

企业对国家贡献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对员工贡献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成显著负相关;企业对投资者贡献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成显著负相关;企业对社会公益贡献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结论与本文之前所做的四个假设即均与资产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并不完全相符,主要是由于我国自身经济环境的特殊情况所致。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的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及分析:

(1)企业应当重视并加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贡献。

企业效益论文篇10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管理 以人为中心

企业文化理论是西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它是美国管理学家、企业家对日美优秀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后得出的经验总结。其倡导的文化管理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和财富之泉。近30年来,这一管理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已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条件下,探讨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根本特征,积极汲取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理论以人的主体性为其理论底蕴,深深植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人的自主自觉能动精神日益凸现的现实沃土中,它一反传统管理理论只追求定量分析和组织崇拜、追求最优化决策等纯粹“理性管理模式”,在重视管理“硬件”的同时,突出对管理“软件”的建设和张扬,着力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把文化因素摆到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中心内容是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观整体,笔者认为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性的基础:“文化人”的人性假设。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管理模式是人性假设的现实反映。管理方法的不同,根源于管理思想中种种不同的人性假定。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就是对企业内部个体的人性假设由简单、片面、粗糙到复杂、全面、深刻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初,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方法一次革命性变革。但是它的这种方法是把企业中的人看成如同机器一样的“经济人”。“经济人”的假设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并且认为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科学管理中所蕴含的人的被动性、工具性的弱点不断暴露,一种新的学说应运而生了。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看到了人的精神因素的重要性,注重挖掘人的潜能,注重职工动机、需求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从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它强调企业中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只具有次要的意义;人们更加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行为科学虽然对人的认识有所深化,从“经济动物”上升到具有多样的精神需求的人,但由于行为科学理论本身的特点及所持立场和思想方法的局限,仍然在本质上把人理解为消极被动和机械行为的个体,因而也就难以摆脱“科学主义”管理思想的羁绊。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确认,人的价值实现、人性尊严在管理中终于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了。企业文化理论从其理论底蕴上来看,它出自一种比“经济人”、“社会人”更为深刻的人性假设,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文化自由人”的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更富于人道主义精神,更体现管理的艺术特质,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创造力的发挥,追求成功和实现个体人的价值是人的最大、最高层次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际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劳动者才能自主地、酌情地处理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潜力和创造性,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境界。

综上所言,人性假设理论乃是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是文化影响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作用点,是文化管理理论的理论支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就是奠基于“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新的人性假设是人本管理的人性之根。

2.人本性的载体: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绝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可以随处张贴的标签,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即企业价值观来显现和反映的。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及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是否有用的一种看法。而企业价值观则是企业全体或多数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对象对于企业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多种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则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而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理论所孕育的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倡导的企业价值观上。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内容。首先是人与物、制度相比,谁更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大致说来有三个因素。一是物质因素,包括设备、技术、厂房、环境等;二是制度因素,包括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企业各部门的运转机制等;三是人的因素,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在企业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物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由人去使用、改进和创造;制度的因素归根到底靠人来执行、推动和制定。人并不是万能的,人离开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比较起来,人不能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好的制度,缺乏合格的人、优秀的人去把它们运转起来,好机器不过是一堆废铁,好制度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恰如美国企业文化理论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所言:“大部分优秀公司也搞目标管理,搞全面质量管理,甚至现在还继续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但是……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它们在人的管理方面,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之多和更换之频繁,可谓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谁更重要。否认企业的经济利益,就会扼制企业的活力和生机,这已为企业发展史所证明。承认企业的独立利益,并不是允许企业可以不顾社会效益。就企业而言单纯追求企业利益,不仅要受到道义的约束,更要受到行政和法制的约束。事实表明,一个企业不仅有经济目标,同时更有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目标。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并放在首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社会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社会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之所在。只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消费者利益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可以生存,才得以发展。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明确标示“为社会服务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他们着力倡导的接近顾客、质量至上、服务至上这三大理念,都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标志,也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只有了解顾客,才能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只有信奉质量至上和服务至上的理念,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满足顾客愿望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对关系中,人本性原则已从企业内转移、延伸至企业外,即从以员工为中心,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是人本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最后,经济目标与人的发展谁更重要。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基本经济单元,追求效益目标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效益,甚至亏损,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企业效益的获得只有建立在职工个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这样的效益才是符合人本性原则的。如果以牺牲职工个人利益、甚至用危害身心健康的办法,来获得企业效益,这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也是不会长久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效益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职工个人的发展之上,优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为职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尊重职工的尊严和人格,并为他们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氛围。“优秀公司让它们的职工控制自己的命运,它们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它们把最普通、最平凡、最一般的人变成生活中的强者和胜者。”他们“要为每一个人提供施展才干和做出贡献的舞台和天地。”,通过每个职工个人的发展来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进步,这是优秀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是企业的智慧之源和财富之泉。

概而言之,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所推崇的企业价值观,把人与物、制度协调起来,凸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发现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社会根由,使人本性原则在更为广大的社会空间得以展现;把企业的经济目标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使人本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找到了企业的社会人文价值,即使职工的工作意义和生活意义得以发掘,使人性解放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也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全面的展开和充分的体现。

3.人本性的保障:“软”性管理新模式。企业文化理论所创制的文化管理新模式,这是继科学管理之后又一次管理理论的新突破。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理性的功能,凸现制度“刚性”作用,要求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把一切事务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要求“人适应制度”。在这种理性主义科学管理模式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诸如财物、信息等管理要素一样,是一种资源客体;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是可以通过制度和利益机制进行诱导和控制的;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强调理性和数量化,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而企业文化理论倡导的文化管理,即“软”性管理模式,是指人格化的企业组织其管理方法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把企业管理中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成功的法宝,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企业文化培育,文化管理模式的推进,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自主意识和能动精神。文化管理的根本之点就是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状与历史的作用,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地显示出来并得以有效的实施。当然文化管理并不排斥基础性生产力要素(物质资本),以及复合性生产力要素(如信息、知识、科技)的作用,而是要充分运用文化启动和文化开发力量,收激扬民意、塑造民魂、启迪民智、凝聚民力之功效。

“软”性管理新模式的轴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在感情投资、企业文化塑造、民主管理推行、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中凸现出来,而且渗透于组织、战略、营销、生产等诸多方面,成为统摄性的灵魂。它强调组织的软性化,如由集权向分权过度,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强调战略决策的柔性化,如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强调营销的软性化,如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采取多种有效的营销组合来吸引消费者;强调生产的软性化,如制造业采用软性生产线来组织灵活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新品开发注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注重产品的个性化等。

总之,企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软性管理新模式,在重视管理刚性要素的基础上,突出了软性要素的中心地位和幅射功能,使企业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企业决策过程中职工的广泛参与,使决策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克服大企业的通病——“官僚症”;并着力强调运用文化制胜这一法宝,使“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和全面的实施。软性管理新模式主要不是依靠外在的他律性因素,而是倡导人性解放、人格平等、主人翁责任感,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更自主自觉、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现实坦途,使人本性思想真正落到了实处。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运用,是当今欧美成功公司人所共知的“秘密武器”。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适应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趋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软性管理模式对于经济依然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当前,以以人为本为其核心价值取向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管理改革的根本指导方针,在管理领域真切、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有必要也必须怀有广博的胸怀和气度积极地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去完成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第一,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管理从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是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大特色。为实施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管理者就必须了解被管理者的各种需要,激发其行为动机来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激励也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建立在“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理论,特别重视精神激励,注重职工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以及成就感的满足。企业文化理论并不排斥职工物质利益的需求,对于人而言,物质始终是第一性的。很难相信,一个连职工的基本物质需要都不能满足的企业,能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持久地发挥。企业文化理论的发源地美国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实行了对广大员工的分享制度,即公司福利政策和职工持股制度,从而创造了美国效率的再度辉煌。但企业文化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研究人性需要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主张因时而变,在物质消费仍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物质手段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强力推动,社会财富不断丰裕,物质需要的满足不断提高,精神激励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魅力。企业文化理论所推崇的“民主管理”、“文化管理”、“团队建设”等管理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挖掘职工的自我实现、成就感等主体能动精神作为工作的源动力。劳动者的个人目标从物质需求转向高级的社会价值需求,工作动机将由谋生转向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思想顺应了这一潮流,满足了力求从工作中寻找价值和意义、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气融洽、生活环境文明等新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增长,精神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在不断满足职工物质需要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注重平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原则,是衡量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它就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科学管理思想的最大弊端就在于过分偏重经济效益的获得,这极易导致企业投机心理的蔓延,短期行为的出现,劳资对立的加剧,最终造成企业的衰败。据统计,1950年《幸福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到1990年有一半以上已不复存在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顾社会效益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在企业内倡导以员工为中心,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精神,使企业内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把企业内的以员工为中心,推延到企业外,倡导在企业外部的关系上,主张以消费者为中心,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在企业外。企业文化理论的创立者们,通过对大量企业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后发现,“顾客已经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它们的经营里,几乎是无所不在——销售,制造,开发,会计。事情很简单:一切经营的成功首先有赖于销售,这正是联结公司与顾客的纽带”。 因此,接近顾客,从而满足他们今天的需求并预见他们明天的愿望,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以期赢得顾客的好感和忠诚,这是长期维持和增加销售收入,进而提高经营绩效的根本途径,是企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奥秘所在,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利润是企业为社会服务之后,社会给企业的回报,这是松下不败之谜。西方企业尚且如此,社会主义企业更当如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对立、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使得劳动者与管理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个人、企业、社会等诸多关系能够最终实现根本上的最大限度的和谐。效益从表象上看是经济,但背后深藏着的本质却是关于人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推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姻,是建立在理解人、尊重人、发现人,承认人的价值,看到人的需求多样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之上的。只有确认“顾客是上帝”的观念,才能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取得经济效益。而对人的真正发现、重视、肯定,建立全面的平等、信任关系,只有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 ,即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统筹兼顾各种管理模式的优长,使“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是世界上优秀企业的成功之道,它既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发展逻辑,又反映了文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管理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向。从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历程看,“软管理”是“硬管理”成熟以后的产物,“硬”管理是与生产力水平不高、职工素质不高、物质需求占主导性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管理范式。作为上世纪初管理思想的主流,科学管理(即“硬”管理)的思想方法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同20世纪上半叶生产力水平、劳动者素质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但二战以后,社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社会已见端倪,物质财富不断丰裕,社会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由于劳动者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因此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凸现,需求层次逐步向高水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需要、价值观念和内在创造力的发挥已日益成为现代生产管理的关键。由此最终导致了管理理论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过渡。即从“物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转变。这种过渡和转变,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从文化管理(即“软”管理)的内容看,并不是排斥“硬”管理的作用,更不是不要“硬”管理,相反,“硬”管理是“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斯卡尔、哈佛大学教授阿索斯在其著作《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设计了管理要素的麦金瑟框架图,即制度、结构、战略、人员、技能、管理风格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前三个是硬要素,后四个是软要素。他们认为,强调软要素对企业管理的重大作用,并不排斥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成功企业,软要素功勋卓著,硬要素亦功不可没,它形成了企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蓝本。硬要素不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在功能上与软要素具有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由以上分析可见,硬要素与软要素的有机结合,硬管理与软管理的水乳交融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企业管理长期实践的结晶,它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根本趋向,反映了现代管理的基本特质。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总体水平来看,企业管理内部机制和外部体制还远未达到“理性化”和“科学化”的程度,管理落后、方法陈旧、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弊端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中以定量化、标准化、专门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式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着力强化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加速管理的科学化,理应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企业文化的一项先决性、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细节管理等方面上水平、上档次,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之路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硬管理基础打好了,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了根基,为软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的人文优势,刚强自健、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等传统道德风范在剔除了封建禁欲主义的思想残渣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观、效益观、义利和谐观融合起来,仍然可以成为我们文化管理的有效养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创业创新的精神,它将是是我们进行“软”管理,发掘人文资源,激发人的创造精神,打好企业改革、体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源动力。

总之,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既要强调“硬”管理的基础性地位,加速企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又要注重“软”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重视“人的因素第一”,使“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可以确信,只要把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同充满活力的企业精神、富有生机的文化氛围有机统一,和谐一致,交互为用,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极大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彼德斯 小罗伯特·沃特曼:寻求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2](美)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美)理查德·帕斯卡尔 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

[4](美)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