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0:38:19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3月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计划怀孕夫妇120例并对他们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调查,收集夫妇的一般资料,并以此平均分为2组(n=60)。实验组产妇年龄21~33岁,平均年龄(25.03±2.43)岁;配偶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93±2.66)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3±1.02)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4.79±3.12)岁;配偶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8.33±3.01)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89±1.21)周。2组夫妇年龄、孕周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夫妇实行常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方式,即婚史、疾病史、子宫、肝健康程度检查等;而实验组夫妇则采用风险评估分类法支持下的健康检查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1.2.1风险归类

在计划怀孕夫妇前来检查时,详细收集夫妇二人的相关信息,如详细询问检查者的家族史、婚史以及相关病史等相关信息,并按照检查者信息对其进行定义归类,参照我院常见的实际情况,将风险归类为A、B、C、D、E5种,且危险度以此增大。

1.2.2健康指导

将检查者按照怀孕风险评估后,由专门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指导夫妇二人日常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等,根据检查分级,发放宣传手册。

1.2.3社区服务

在此次参与研究的夫妇所在社区内,与社区服务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沟通,利用现有健康教育网络,组建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小组,制定工作任务及目标,定期为夫妇进行健康教育,以网络教育的形式为准备怀孕的夫妇传授最新优生优育知识。具体包括:

(1)生前保健:贯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重点检查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包括严重的遗传病及精神病,指定传染病特别是性传播疾病,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为生育一个健康婴儿作准备;

(2)环境保健:适宜受孕时夫妇身体应保持良好状态,向夫妇二人传授一些放松运动疗法,使二人保持身体放松、舒心状态,培养孕妇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二人将妊娠安排在双方工作或学习都不太紧张的时期,并告知生活工作中常见的有害环境与物质,在孕时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尽力避免;

(3)出生后保健:待新生儿出生后,妇幼保健人员要及时做好准备工作,向家长传授新生儿保健知识。如母乳喂养、健康育儿等知识,并向家长传授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相关知识,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定期为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进行营养指导,树立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意识,并及时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1.2.4定期随访

建立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定期对检查者进行上门随访,对日常饮食及生活锻炼情况进行监督,对于风险较高的检查者,嘱咐定期于医院进行体检,并根据检查者常见的询问问题进行解答。

1.3观察指标

(1)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方面,在临床上以妊娠结局的的优良作为衡量两种检查效果的标准,妊娠结局分为产妇和新生儿2个方面。产妇分娩后出现出血、疼痛以及产周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产妇的不正常分娩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影响;待新生儿生产后,对婴儿进行临床检查,检查婴儿是否为早产儿以及是否出现窒息症状;

(2)在2组健康检查方式的服务满意度方面,本院自制护理措施满意调查表,对产妇进行两种检查方式的满意度的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维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种健康检查方式妊娠结果比较产前实施风险评估分类法的健康检查模式的实验组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检查方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行业;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43 -03

一、引言

本文研究范围主要为目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创新发展,创新模式的分析主要以“健康银行”这一项目为例。本文意在以健康管理行业的创新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其模式在商业运行,社会推广等方面的可行性,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文在现有资源下运用问卷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方法对“健康银行”这一项目旗下的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进行研究、分析、可行性探究,意在为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探寻新道路,也想探究这种技术层面的创新模式现存的不足,使其进行更好地改进。

本文分健康管理行业介绍与分析、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分析 ―以健康银行为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健康银行为例这四个章节。健康管理行业介绍与分析介绍了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背景,行业概述,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分析论述了以“健康银行”项目为例的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的技术创新优势。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着重从社会可行性、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因素分析几个方面论述了可行性方面的探究与思考。

二、健康管理行业介绍与分析

(一)健康管理行业概述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已逐步步入小康社会,不再局限于对温饱的需求,逐步增大了对有益身体健康发展的需求。人的健康长寿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因素,而改善和维护健康的最佳方式就是参与以矫正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健康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日渐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健康行业的整条行业链日渐完善。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发表的有关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健康管理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源于和依赖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并不同于传统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健康和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它所进行的医学服务主要内容是健康检查、健康评估、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健康检查是基础,风险干预是关键,管理(个人、社会)是重点,健康促进与改善是目的。健康管理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循环往复、始终贯穿的过程。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使健康人以及病人更好地拥有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并节约经费开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二)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现状分析

健康管理说到底是人力资产管理,而人力资产是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战略部分]。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总体框架下,紧紧围绕我国政府建设高水平小康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创立现代健康管理创新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手段,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 到有效控制,在实现大幅度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与健 康人口构成比例,国民平均期望值寿命和健康寿命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健康管理相关产业成为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民生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最终实现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大国。

现在,我们在用我国健康行业现有存量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行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这个不合理的行业结构蕴涵着巨大的健康管理行业发展机遇。

我国健康管理行业提供的服务流程通常为:签署客户服务合约、采集健康信息、建立完整健康档案、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健康干预计划和方案、实施健康干预、健康动态跟踪、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目前大部分机构仅提供健康管理某一个环节中的某项服务,如:健康体检、健康咨询, 健康指导等,我国医院的健康管理服务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常规体检层面,真正的健康管理重在服务,它是一个由采集信息到健康分析评估, 到做出健康促进报告、到跟踪管理服务、督导, 到信息反馈, 再到信息采集的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三)健康管理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健康管理行业在技术上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健康管理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未来几年,中国智能健康管理市场规模将超过一百亿元,并且涉及的周边行业范围很广,设备和产品种类繁多。这个市场的真正启动,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医疗服务行业本身,还将直接触动包括网络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无线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利益链条,从而影响通信行业的现有布局。

随着安全防范体制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得健康管理行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应用最新的高新科技成果,带领全行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供最先进最及时的健康管理服务,树立自己的行业形象,并能够高效的为用户服务。

三、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分析――以健康银行为例

(一)国内健康管理行业创新举措的局限性

上节提到,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模式大多局限于相对狭义的健康管理范围,实施环节为健康监测(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健康信息,是持续实施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健康评估(预测各种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根本保证)、健康干预(帮助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控制危险因素,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具体服务内容通常为针对健康体检报告的结果,建立个人专属的健康档案,由专家团队针对性地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和一对一的个性健康管理方案。个人健康体检报告结果的生成需要先在医院或体检中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体检活动,容易带来费用高,过度体检等问题。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精力,造成成本过高等问题。

我国目前健康管理行业基本只涉及线下健康风险评估服务,而技术创新举措较多体现在线下健康管理设备发展的领域,对健康指标监测数据的精确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具革新性的影响。

(二)健康银行的创新模式及其优势分析

国民体质与健康风险检测评估系统(简称“健康银行”)是基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历经25年的研究成果――第五代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

软件平台基础上,基于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无源光纤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云”计算技术,由中美两国上百位科学家共同研究开发的适合中国国情、为中国国民量身订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评估系统。其在内涵上根本区别于目前疗养院、医疗机构、体检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运作的“医疗体检”模式和相关部门实施的国民体质检测。

健康银行旗下的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项目包括4个基本模块:问卷、危险度计算、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云平台跟踪分析。

问卷作为健康风险评估进行信息收集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后期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的问卷主要包括:(1)生理、生化数据,如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2)生活方式数据,如吸烟、膳食与运动习惯等;(3)个人或家族健康史;(4)心理因素,如精神压力;5)环境因素。 问卷问题的深度较一般健康问卷程度深,涉及范围广,涉及到了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

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的评估报告以健康得分取代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估算年龄、健康年龄、可达到最低年龄等结果。健康得分是依据个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生理指标、心理因素、个人、家族病史与医疗消费、生活质量、死亡率和患病率的相互关系,根据多种人口健康统计资料,通过大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与换算而得到的。这一得分反映了参加评估者的健康行为、其相对患病率与死亡率几率及其参加预防措施的程度,更强调了个性化、通俗化、可比性、可行性、教育性。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该份问卷去除废卷后共计调查189人,男女比例近乎1:1,可以认为是有统计意义的问卷。

(一)部分变量分析

1.多选题14中抛开以上全部和其他共计339次选择,其中有28.9%希望得到医疗咨询和指导,26.8%希望得到专业的健康风险分析,可以认为这是未来健康管理行业的主要工作范围。

2.多选题15中抛开以上全部和其他共计371次选择,其中有28.3%会在服务的专业性前提下保持忠诚,可以认为这是健康管理行业长期收益的基础。

(二)双变量分析

1.性别与体检频率

图中显示,男女对于体检均比较看重,女性更看重一点。

2.性别与每年意愿健康消费

男性相对女性更愿意高额消费于健康上。

3.个人收入水平与每年意愿健康消费

2000以下及6000以上月收入人群更愿意在健康上消费,而4000~6000是最不愿意在健康上消费的人群。

五、健康管理行业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健康银行为例

(一)健康银行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2.民生特征明显

这是该项目实施的最为有利的条件之一。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需求群众不断增长,需要通过健康风险检测评估指导健康的生活,且对重大疾病的防范意识大大提高,而目前健康风险检测评估供给不足,健康风险评估产业发展缓慢,仅停留在常见疾病的检查与防范层面,该项目旨在完善健康风险检测评估系统,恰恰能弥补市场上健康风险评估服务的不足。

3.社会需求程度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体育锻炼、科学膳食、保持身心健康等生活理念已经被市民们接受,常年人满为患的疗养院、体检中心就是最好的佐证。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比例显著增加,各企事业单位人口流动量大,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潜在受检人口基数大。

(二)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促进国民健康素质

该项目是通过风险评估、健康生活习惯、科学运动提示预防疾病发生,促进国民体质健康发展,没有硬性指标,是根据每人不同阶段健康状况相对调整的。国家可以用每年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大量资金改善国民福利。国民健康意识的转变,能够带来一系列正面反应。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能对录入的其他医疗卫生、体检机构、社会公益机构检测的体质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风险提示,没有排他性,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医疗卫生、体检、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体育公益基金为各基层组织配备的国民体质检测设备和各大中小学校仓库中身体素质监测器材使用率,促进国民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积极性。

(三)风险因素分析

1.创新模式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从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人群对健康管理有广泛的需求。但是对健康管理行业知之甚少,对健康管理的知识储备非常不足。创新模式下的健康风险云评估平台被大众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大众对尝试新的健康管理方式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现实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依赖现有的医疗体系。

2.创新模式对人群的知识储备要求高

客户群完成整套健康风险评估测试需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深刻的了解。对健康数据监测相关的可穿戴设备的了解和运用也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这可能是造成健康风险评估云平台在大众中推广的一大障碍。

3.项目具体的盈利模式尚未成型

健康银行的项目还属于前期投入巨大的阶段,尚未进行大型统一的推广。项目的科研意味叫浓。具体的盈利渠道、方式、目标客户群的细分、数据研究处理成果的应用及盈利等都尚未形成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2007,(01):67-70.

[2]Edington DW. Zero Trends: Health as a Serious Economic Strategy[J].Health management Rease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Michigan March,2009.

[3]张茅.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尽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J].求是,2009,(08):14-17.

[4]陈够.陈簟部长在第五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的讲话[J].中华健康管理学,2008,(02):321-326.

[5]力刚.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研究[J].健康管理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6.

[6]Yen L,McDonald T, Hirschland D,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wellness score from a health risk appraisal and prospective medical claims costs[J]. J Occup Environ Med,2003,(45):1049-1057.

[7]严慈庆,艾鼎敦,美国健康风险的发展与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2009,(08):238-241.

作者简介:

龙欣懿,女,浙江温州人,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徐宇峰,男,浙江宁波人,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3

【关键词】 高龄孕妇 孕前孕期 保健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29-02

1 高龄妇女孕前保健

1.1 孕前健康教育:孕前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出生缺陷预防意识,树立“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的预防观念。

1.2 孕前健康检查:孕前进行医学检查和咨询,了解其身体、心里、营养、社会、坏境等状况,以及家族史、生育史、疾病史、用药史。在常规孕前体检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针对高龄妇女夫妻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1)生育能力的评估:包括性激素水平的测定、排卵监测、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宫腔镜检查。(2)针对孕育史情况的检查:存在有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时,应当对每一次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确定需要进行的检查。(3)针对疾病史的检查:对高龄孕妇所患的慢性疾病在专科进行检查和评估,确定疾病本身对健康和生命的影响,是否能够承受妊娠以及可能对胎儿造成的影响。(4)针对接触不良环境因素的检查:如果高龄妇女夫妻双方在职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接触不良环境因素时,应当进行相关的检查。比如,长期化妆应当建议进行尿铅检查(5)其他相关检查:经治医生通过对高龄妇女夫妻的咨询、病史收集、医学检查等方面,发现有其他高风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应当建议进行相关的针对性检查并提出具体的检查项目。

1.3 孕前风险评估:通过孕前健康检查,对所获得的夫妻双方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判断和评估存在的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遗传、环境、心里、身体和行为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形成评估结论并提出医学指导意见,供计划怀孕夫妻知情选择。高龄妇女风险评估的要点如下。

1.3.1 预产期年龄:女方预产期年龄大于或等于35周岁应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1.3.2 家族史:夫妻双方任何一方存在有遗传病家族史的情况,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1.3.3 既往生育史:发生过任何一种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均应评估为高风险人群。如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死胎、死产、治疗性引产、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儿等。

1.3.4 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结缔组织疾病等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1.3.5 患病用药史:女方长期使用药物但在孕前可以停止药物至少3个月以上,评估为一般人群;如果在孕前不能停止使用药物且孕期也不能停止使用,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男方长期使用药物但在孕前可以停止使用药物至少三个月以上,评估为一般人群;如果孕前不能停止使用药物,评估为高风险人群。短期用药如果能够停止使用药物后怀孕,则评估为一般人群,但必须确定药物是否在体内已经完全排除。

1.3.6 感染性疾病:女方在感染期间应评估为高风险人群,男方感染期间,女方不具有免疫力应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1.3.7 工作和生活环境风险:能够在怀孕前4-6个月脱离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高风险因素,并经相关检查没有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则评估为高风险人群。虽然已经脱离这些环境。但这些不良环境因素 已经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评估为高风险人群如:职业接触高铅环境已经造成高铅血症或铅中毒者。

1.3.8不良生活习惯:有不良生活方式且不能改变或不能避免,或经检查已经表明对身体造成危害庆评估为高风险人群。如经常化妆、染发等,检查出体内铅汞超过正常标准。

1.3.9营养:夫妻营养不足及营养过剩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2 高龄孕妇孕期保健

高龄孕妇在妊娠期间的检点在于孕妇孕前的合并症的控制,针对妊娠期出现并发症的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以及高龄合并的胎儿非整倍体异常风险增高。对于未做孕前评估的高龄孕妇,可在早孕期尽早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发现的搞风险因素进行咨询指导。

2.1 高龄孕妇合并妊娠并发症增加:目前,有些关于高龄初产妇妊娠结局没有考虑到年龄以外的影响因素,例如一般健康情况、吸烟习惯以及孕产史(包括流产史、不孕症病史)。在20世纪90年代,Bekowitz等报道,尽管在高龄孕妇中妊娠并发症更加常见,新生儿结局不良的风险并没有明显增加。但是他们所研究的高龄孕妇都是社会经济环境好、非吸烟者,而且是在三级医疗中心分娩的单胎。因此,他们研究的人群不能代表所有的高龄孕妇。孕妇高龄是许多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自然流产、异位妊娠、死胎、染色体异常、双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前次剖宫产再次妊娠的孕妇还存在瘢痕子宫,高龄初产孕妇发生因产程延长、头盆不称手术分娩几率增加。

针对这些高龄孕妇可能发生的风险,只能在孕期检查中发现和治疗,对于出现合并症的孕妇,要个性化进行咨询和产科检查。然而,可预知的风险远远不及突然发生的并发症更危险,在孕期保健的同时,要做好知情告知,在必要的情况下随时就诊。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卫生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专家判断法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X921 文献标志码:A

A Pract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S- H)

Song Yuanjun, Huang Feifei, Li Xiaoyu(The 2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Nanjing 210007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balance the defini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management, the degree of control, compliance, the economic costs, and rational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This paper creatively put forward a pract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occupational health, which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information, and the qualified third party agencies provide authoritative data, at the same tim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individual judgment method also been used. That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job risks of the enterprise, so a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occupation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system or enterprises in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of control positions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 flow of funds to giv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health management performance.

Keywords:Occupational Hhealth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ndividual Judgm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目前,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类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企业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所涉及的政策依据主要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5-2010)》《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 2.2-2007)》《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现场检查指南(AQ/T 4236-2014)》等。这些法律法规在涉及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评估上存在着原则性的界定,但是适用性不强。由于其涉及合规性,给企业实际管理又带来矛盾。这矛盾体现在一方面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在理论上和法理上不能违背;另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操难度很大。

因此,为了简单、方便,很多企业对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仅仅限于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接触人数、接触频率等单一数据信息作定性判断。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及量化评价率较低,较难为职业危害的管控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不具备太多说服力。随着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愈加深化,我们发现因限于当前法律法规的缺陷,使得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中对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评价存在主观判断、管控重点不清晰、标准依据不充分、评价指标混乱等问题,较难为职业危害的管控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

目前,鉴于数理统计工具和方法的发展完善,尤其是评价方法在众多领域的成功应用,能够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但具有操作性的机制以评估企业真实的职业危害岗位风险显得极为迫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职业危害岗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较少。文献[1]研究了美国环境保护署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EPA)、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MOM)、澳大利亚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方法(UQ)、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方法(MLSP)、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风险评估方法(ICMM)等五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并对各自的方案进行了比较;文献[2]运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吸入风险模型(EPA)和新加坡化学毒物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模型评估家具行业职业危害,并通过两种评估方法的对比,探索适合家具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文献[3] 采用澳大利亚职业风险评估模型的6个基本步骤(确定环境、识别危害、分析危害潜在的风险、评价风险、治理风险、监测与复查风险)应用到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风险评估,获得评估结论,总结分析了该模型的优缺点;文献[4]应用新加坡化学毒物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某蓄电池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风险评估。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将国外的某些模型应用到国内的具体的企业或行业上进行研究和匹配,但是限于国内外诸多差异,这些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而这一类研究并未解决此问题,没有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目前国内新、改、扩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多采用定性法(经验法、类比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进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一般很难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行控制情况,定量依据也不充分,不能作为企业实际管理的依据。例如,按照规定企业需要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发放岗位津贴,这些津贴的发放比例、发放额度、发放理由如何说明?没有人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大部分企业都是随意决策。

与此同时,鉴于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对职业危害岗位管控程度的界定无明确规定,哪些职业危害因素接触人员需要纳入重点管控、如何给出界定的逻辑等问题没有给出系统的回答。

二、实用型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S- H评估法)

本文作者在多年的一线职业健康管理过程中,摸索提出了一套实用型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以下简称“S-H 评估法”),该方法将统计学、模糊数学理论、专家判断法等应用于职业危害管理实际工作中,能实现职业危害管理数据的深度挖掘,有效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同时实现以量化数据作为职业危害管控、决策的依据,解决了职业危害管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此外,因为引入了专家判断法,企业高层能够采用一套机制的结果的权威性和合理性,见图1。

(一)职业危害基础数据搜集

职业危害岗位风险评估的基础信息搜集包括以下内容:

(1)职业危害管理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工艺流程及生产使用的原辅材料

(3)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数量

(4)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性

(5)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

(6)职业危害接触人数及频率、接触时间(7)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

(8)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与穿戴

(9)涉及作业人员平均知识水平、年龄水平

(10)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

(11)“三同时”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二)第三方机构检测

在2.1的基础上,输出形成企业的全要素职业危害因素清单,该清单涵盖了企业涉及的、也在法律法规要求范围内的全部职业危害岗位和危害因素,每个岗位与职业危害因素之间产生一个映射关系:将A映射到B,构建对应关系,即成函数:

Ф(Ai)Ф(Bj.)(i=1.2…;j=1.2…)

集合A为职业危害岗位集,如电焊岗位、喷漆岗位、打磨岗位等。集合B为岗位对应的职业危害因素集,如噪声、锰及其化合物、粉尘、铅及其化合物等。如:

Ф(打磨岗位)Ф(噪声,粉尘)

在此基础上,聘请具备职业危害监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涉及的全部职业危害因素进行1-4轮监测。每组数据取平均值。如:

某企业的打磨岗位的噪声,前后监测了4轮,分别是75dB(A)、78dB(A)、72dB(A)、80dB(A),则最终纳入评估的打磨岗位的噪声监测取值为76.5 dB(A)(均值)。

(三)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由于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评价影响因素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定性指标难以定量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难以用绝对的“非此即彼”来准确地描述客观现实,经常存在着“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其描述也多用自然语言来表达,而自然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很难用经典数学模型加以统一量度。因此,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它把被评判事物的变化区间做出划分,一方面可以顾及对象的层次性,使得评价标准、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在评价中又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经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情况。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数度得以提高,评价结论可信。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本文不再赘述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只是针对不同的节点给出样例参考。具体的计算方法取决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计算。

S-H评估法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要输出两个结果:

a)基于职业危害风险的企业职业危害岗位重要程度排序;

b)每一种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管控程度排序。

职业危害岗位风险评估矩阵构建。这里需要构建企业的基于职业危害的岗位层级,每个职业危害岗位权重可以采用专家判断法予以判断。 [5-8]

指标权重确定。为对每一层评估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其对上一级状态的权重,采用AHP法对各诊断项目进行重要度排序。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四个步骤。鉴于其运用已非常普遍,故不再具体赘述。

构建项目权重的关键说明:

a)对每一级项目进行权重确定。

b)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使用1―9比例标度法。

c)选定合格的专家,发放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每一项指标的判断要求能简单明了。请专家给出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结合德尔菲法多轮征询后得出最后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否则不接受,重新打分,见表3。

权重WDi =Wi /n,n为专家数量(n≥1)。应用AHP法Yaahp Version 0. 5. 3软件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见表4。

通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后,企业将得到两个数据。如某企业通过职业危害岗位风险评估后,获得企业的职业危害岗位的重要程度排序:

F(D1,D2,D3,D4,D5.,D6. ,D7)= F(0.3114,0.2210,0.1809,0.0768,0.0561,0.0813,0.0725)

获得每一个职业危害岗位风险的管控结果排序:

F(D1,D2,D3,D4,D5.,D6.,D7)= F(96,86,71,79,38,58,68),其中分数为企业自己构建评价等级,满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分数越高代表管控程度越好。

(四)专家判断法

将上述结果提交给领域专家进行再判断,这里可以使用德尔菲法,如果专家意见全部认可企业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结果,则说明定性与定量保持一致。如果存在偏差,则应考虑评价过程中的指标设置是否合理,或者领域专家的评价是否获得其他专家的认可。通过循环几轮,将能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部认可,则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最终输入。

(五)使用示范

企业根据2.3、2.4的评价结果,可以获得如下管理建议输入:

(1)本企业的重要职业危害岗位为D1、D2、D3,其他为一般职业危害岗位。

(2)本企业的管控薄弱环节为D5.、D6.、D7。

(3)本企业的职业危害岗位津贴要向D1、D2、D3倾斜。

(4)本企业需要在环境与设备、管理等方面加强D5.、D6.、D7岗位的管理,以提高管理绩效。

(5)通过一套扎实的逻辑评估体系,确定了各岗位的风险程度,避免了遗漏和过度管控两个极端现象,节约了管理成本。

(6)能够对有疑惑的员工给予信服的解释,避免了投诉、抱怨等现象,减少了隐形成本。

(7)有区别的管控,让职业危害管理经费投入更加科学化,有助于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提高职业病控制绩效。

(8)合规性。在当前法律法规环境下,通过合规性的评价逻辑,使得企业职业卫生管控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避免了不合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结束语

笔者根据企业职业危害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企业实际开发了操作性较强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S-H评估法),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建立了操作性更强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第二,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估项目矩阵,提出了方法框架。第三,通过引入专家判断法,能够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厉小燕. 五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 [D] .浙江: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2014

[2] 袁伟明,冷朋波,周莉芳,邹华,张美辨. 应用国外两种风险模型评估职业危害的对比研究[J] .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01):51- 55.

[3] 王莎莎,张美辨,蒋国钦,连灵君,李明. 澳大利亚职业风险评估模型在蓄电池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 . 浙江预防医学,2013,25(12) :08- 11.

[4] 王志平,郑文慧,肖国兵. 某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半定量风险评估[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09) :686-689.

[5] 孙波, 刘振奎.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16( 11):125- 128

[6] 王吉鹏. 诊断学习型组织的14个维度[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5

关键词:状态评价;风险评估;运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电网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是一个涵盖电网设备可靠性评估技术、电网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电网设备实时状态评价技术、电网实时运行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性评估技术等的综合决策过程。对电网设备实施科学合理的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能够提高设备的综合分析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合理安排设备运行及检修等生产工作、制定电网风险控制策略和调度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从而保障系统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为电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拟在分析主流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对象,探索合理科学的运维检修策略,达到规避风险发生、减少风险危害和降低经济损失的目的。

一、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体系

使用经验及试验结果表明,电力设备在整个服役期限,故障发生的次数和使用时间之间有着宏观统计规律,虽然对每一台设备来说,出现故障的次数和使用寿命各不相同,但其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设备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区和耗损故障期,其表现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设备故障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整体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变化的,因此通过对设备的某些典型参数的分析或者完全可以确定设备所处的健康状态,并预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状态监测体系的建立情况选取可以获取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状态量为设备状态评价所需的状态参量,并建立相应的状态量指标体系,应用状态评价模型计算得出设备健康度,是状态评价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例,可按如下步骤完成设备的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

(一)建立如图2所示的状态量参数体系:根据所建立的各类设备状态参量指标体系,可将设备运行状态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设备的整体健康状况;第二层为中间层,即各部件性能状况;第三层即底层,为各状态参量的取值。

(二)建立各层状态参量评价标准,依据状态参量评价标准对底层状态参量进行模糊赋值。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如表1所示。

(三)基于层次分析理念建立模糊综合状态评价模型,计算中间层及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取值。

(四)计算得出的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为设备整体的健康度取值,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一步得到设备的故障概率。式中:ISE为设备的状态评价分值;K为比例系数;C为曲率系数;为故障发生概率。

(五)依据现有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的设备风险评估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结合设备故障概率计算结果,计算得出设备风险值。风险评估以风险值为指标,综合考虑可能损失的资产及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二者的作用,风险值按公式 计算。式中:R为设备风险值;LE为可能损失的资产;P为设备平均故障率;t为某个时刻。风险评估的具体流程图4所示

(六)按风险值大小划分风险级别,可依据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用领域的不同划分级别个数: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同类设备Ⅰ级为最高风险级别,Ⅵ级为最低风险级别。

二、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结果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

对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配网设备的风险等级分别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在确保电网可靠性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运行检修策略如表2所示:

对于正常运行和加强监视策略,采取状态检测以及状态巡视方案;对于立即检修和适时检修策略,则需要研究最优检修方案

三、结束语

本文从配电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出发,简要阐述了配网状态参量体系构建、模糊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理念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对电力生产运行部门制定运维检修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6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规范化应用;中医体质辨识

[中图分类号] R248.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0-0130-03

The applic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CHEN Huimin1 ZHAO Jianbo2 TANG Jun1 LV Bin1

1.Prevention and Health Section, Zhejiang TCM Hospital,Hangzhou 310016,China;2.Faculty of Basic Medicin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brings in health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lso,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program, proposes the idea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of disease” concept. Methods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details of the recogni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and the Chinese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n applications of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new mode of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This paper gives play to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as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y in the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of disease;Health management;Standardized procedures;The recogni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健康管理是近年来我国才引入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和行业,目前中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还包涵深厚的思想内涵。其最主要理念就是落实到一个“防”字,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1 概述

1.1治未病

1.1.1治未病的思想和理念 在两千年前我国中医就有“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1]。元代医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节,明确提出“摄生”以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1.1.2中医“治未病”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1月11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加强这方面思考与工作的建议与要求后,在全国遴选10所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以探索经验。2010年1月1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顺利召开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为进一步传播和推动 “治未病”理念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治未病”医学工程在我国已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原创性成果,大大加快了由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的进程,并将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

1.2现代健康管理

1.2.1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 健康管理是针对群体或个人的健康状态以及亚健康状态和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3]。把健康的科学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传授给亚健康人群,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包括信息采集、危险因素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促进计划制定、健康维护等五步。

1.2.2现代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在我国相对来说起步较晚。2001年国内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成立,2005年才设立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健康管理师专家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4]。大部分所谓的健康管理机构还停留在体检范畴,只有少部分进行了一些健康管理的实践,但大多也都定位于高端客户。这些问题有待在健康管理产业的快速发展中逐步完善。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日益增加,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促使我国对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其发展潜力巨大。

2 现代健康管理规范化

2.1基本步骤

健康管理是一项动态的、连续的系统工程[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目的主要是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及时维护人们的健康和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2.1.1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 第一步骤是发现、寻找潜在健康危险和亚健康因素。信息采集的方法包括正常身体检查、诊断检查、日常生活习惯调查等。采集的信息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基本情况,还有实验室检测的血糖、血脂等一些重要指标。除这些基本的检查外还包括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史、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

2.1.2健康状况及疾病风险评估 第二步骤是认识健康危险因素。根据第一步骤收集到的个人健康状况信息,对个人现在的健康状况、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的危险性因素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并系统全面分析存在的危险因子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以及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做好前期准备。

2.1.3健康干预与促进 第三步骤是解决健康危险因素和亚健康危险因素。是健康管理过程的重心。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个体健康状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以尝试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控制健康危险因子,实现其健康管理的目标。把健康计划和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为,逐渐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亚健康体质,减少发病危险。

2.2服务的流程

2.2.1健康体检管理 健康管理体检以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健康需求为基础,遵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选定相应的身体检查项目。健康管理中的体检检查项目应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并进行相应调整。

2.2.2健康评估 通过分析家族遗传史、健康史再结合问卷信息和体检结果为管理对象提供健康评估报告[6],其中包括个人身体健康检查报告、个人健康总体评估报告以及压力精神评估报告等。针对特殊群体可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报告评估。

2.2.3个人健康管理咨询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可获得不同层次群体和个人的健康需求服务和咨询。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或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咨询,管理对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健康咨询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健康信息解释、健康结果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和亚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管理计划制定、提供健康管理指导、制定跟踪计划随访等不同方面。

2.2.4后续服务 健康管理的后续服务最主要取决和衡量被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的情况以及资源的多少,然后根据被服务个人和群体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7]。后续服务同样也可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如互联网查询、定期寄送健康管理通讯和健康提示等,监督随访是后续服务的一个常用手段。

3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应用

在逐渐成型的现代健康管理规范化模式中, 将“治未病”中“未病先防”理念应用于健康管理中,创新健康管理的理论、服务模式与技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3.1中医体质辨识信息收集

目前体质辨识主要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8]。具体筛选办法是先在西医体检后,填写中医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突出西医检查看指标、中医调查看症状,将西医检查指标不正常的个体或中医问卷有不适症状者纳入需要进行体质辨识的人群。再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同时结合量表分析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判定其体质类型。这样使某些体检指标虽然正常,但已失衡体质状态的个体能够进行早期干预;同时避免指标异常却无明显症状者忽视健康干预或自行盲目调养的情况。另外,对于不同体质通过体质辨识,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3.2中医传统疗法的健康促进和干预

对于健康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改善自主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管理行为的自觉性,达到固本培元的目的;对于高危、亚健康人提供中医养生咨询和传统的干预措施后能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健康体质,可以达到“未病先防”,防“成病”的风险和“发病”的风险,降低医疗成本;对于疾病之人就医协助[9],弥补现代健康管理西医体检和干预方面的不足,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使健康管理最大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全民体质。

3.3反馈

利用发达网络资源逐步完善健康档案信息库,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平台[10],与手机和因特网联机,可以实时共享、随时查询健康信息,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管理动态的反馈系统。信息平台的功能:①进行健康体检预约网上登记;②健康档案网上查询;③生活习惯网上调查和评估;④网上保健计划查询;⑤随访干预网上指导。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及时分析汇总并掌握动态变化,个性化健康管理跟踪系统和信息平台可以为个人开具健康趋势图,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反馈健康信息。

4 实施例及效果

4.1 实施样本资料

对我院高知医务人员进行融合了“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管理,选择2009~2011年度我院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高知医务人员共100人。年龄39~65岁,平均51.94岁。对体检者进行临床检查(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等)、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等)和特殊检查(胸部平片、颈椎正侧片、心电图、B超等)。同时填写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4.2 实施效果

2009~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高知医务人员的健康水平有改善趋势,且疾病谱也有所变化。2009年总患病率为92.43%,男性患病率92.55%,女性患病率92.30%,男女患病无显著性差异;2010年总患病率为86.88%,男性患病率85.88%,女性患病率87.76%,男女患病无显著性差异;2011年总患病率为76.30%,男性患病率76.92%,女性患病率为75.70%,男女患病无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的年龄组进行分析可得出,40岁以上组和50岁以上组在三年的体检中患病情况有显著性差异,而且都有下降趋势。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根据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推荐个体化的健康食谱,戒烟、限酒、体育运动指导,有效地提升了高知医务人员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展望

为了防患于未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1世纪的一项基本策略。在现代健康管理规范化中融合我国国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形成有中国中医特色的适合我国人民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尝试通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11,12],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或传统疗法中心等发展平台,以促进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健康管理规范化实践中的应用,实现中国特色健康管理战略的顺利前移和健康促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敬红,董尚朴,张轶晖,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5):46-48.

[2] http:///z/q240704740.htm

[3] 黄建始. 什么是健康管理[J]. 中国健康教育,2007,4(23):228-230.

[4] 陈君石,黄建始. 健康管理师[M]. 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8.

[5] 王淑康,李士雪,刘云霞. 论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健康管理[J]. 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6): 9-11.

[6]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等. 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22): 4401-4403.

[7] 徐立勇,王淑芹. 健康管理与“治未病”[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149.

[8]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5,28(2):1.

[9] 吴智惠,吴滨,曾清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09,10(47):100-101.

[10] 刘静,詹引,金新政. 中国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方略研究[J]. 卫生软科学,2010,8(24):352-354.

[11] 陶进萍.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0):196.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 基本原则 全程监管 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 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8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瘦肉精 风险评估 比较 完善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15日CCTV新闻频道播出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央视报道指出,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涉嫌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瘦肉精事件”曝光。消息曝光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河南双汇集团下属的分公司,重要以生猪屠宰加工为主。按照双汇公司的规定,十八道测验并不包含“瘦肉精” 检测。瘦肉精事件的曝光,让我们知道,食品安全的风险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风险问题,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权与健康权。

一、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和程序装置,是将相关的化学、毒理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加以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推演,来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并将其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1、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危害因素的识别:识别出与某一特定因素有关的已知的或潜在的健康效应。

2、危害因素的描述: 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所引发的有害健康的性质进行定性的和/或定量的评价。

3、暴露剂量的估计: 对可能出现的摄入量进行定性的和/或定量的评价。

4、风险特征的描述: 通过对危害因素的识别、危害因素的描述和暴露剂量的估计的综合分析, 得出对给定人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评估, 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影响的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保障食品安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风险评估为监管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 风险评估为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最后, 风险评估有利于向公众宣传食品安全信息, 提升公众食品安全信心。

二、我国与域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比较

(一)域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介绍。

1、日本。

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职能分开,设立单独的上层监督机构,统一负责风险评估。2003 年7 月,日本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根据该法的规定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能,大体上以风险管理机构提交的评估请求或者食品安全委员会自身指定的评估请求来实施。根据对此类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委员向首相及具备风险管理职能的各省负责人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确保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通过制定有效的运作机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机制: 国外经验与本土借鉴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2、德国。

德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BfR 完成。BfR (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独立于政府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依据国际认可的基本原则和科学评估标准编写食品、物品和产品安全方面的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需要概述风险评估涉及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量评估和风险描述4 个方面, 介绍不确定性及其原因, 并应阐明减少或消除风险的方法, 提出管理选项并做出结论。目前, BfR 参与了欧盟的30 多个项目, 与相关利益方一起为消费者健康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优质的工作及评估的科学独立性和透明性, BfR 在消费者健康保护领域的评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3、 欧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已经有了一系列综合性的针对各种食品安全的卫生指令。但是,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欧盟食品安全体系遭遇严峻的挑战。2000年,欧洲委员会认为成立一个独立的欧洲食品局可能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好方式。2002年1月28日,依据《通用食品法》,正式建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

欧盟食品安全局是欧盟最主要的食品和饲料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居于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核心地位, 独立承担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两个领域的工作,主要由管理委员会、行政主任、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九个专门的科学小组组成。欧盟食品安全局针对有关食品和饲料安全已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提供独立客观的科学方面的建议以及明确的交流意见,为欧盟食品安全政策和立法提供科学基础,以确保欧盟委员会、欧盟议会和成员国以及其它欧盟机构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简述。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13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2009年12月13日,我国卫生部组建了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参与制订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交流,并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它风险评估相关任务。

(三)比较结论。

由以上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也是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影响下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但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性质方面却并不相同。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尚未完全独立,仍依附于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机构之下。这与其它发达国家及CAC确立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不符,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科学性得不到保障,不利于风险的有效规制。

其次,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都设置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分工更加明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也设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职能部门设置十分单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具体展开、内部的分工也不明确,这些影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

三、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建议

(一)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在借鉴日德欧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首先,我国应当设立一个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工作,该机构可以直属我国国务院,也可以直属我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其次,所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应当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审核。风险评估工作专业性强,仅仅依靠卫生部的管理人员,并不能有效判断风险评估是否科学、合法、合理,此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将审核过的风险评估结果交由卫生部作为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独立是为了保证科学,权限是为了保证效率,威望是为了保证得到信任。因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必须绝缘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保持独立,同时该风险评估机构还应当有足够的权限和威望。

(二)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职能部门及分工。

参照上述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新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可以依据风险评估工作的具体步骤或研究的具体对象分别设立不同的办事部门或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办事部门或工作小组的职能,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工作的操作性。同时为了体现风险工作的透明度,可以对内部机构的设立、管理、职能、权限、运行程序进行适当地公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正因如此,我国应当利用最小的成本,整合现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资源,培养更多的研究型人才,为壮大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提供更多的基础。

(三)确立多种公开、透明的风险交流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生活在群体中的公众,易受社会连锁效应的影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将某些实际影响很小或规模不大的风险扩大化。而风险交流有助于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群体极化现象,稳定社会秩序。因此,政府必须优化风险信息的交流途径,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流机制。结合欧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新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可采用的风险交流方式:一是利用网络、热线公布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使公众及时获取可靠的科学信息;二是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相关利益方或公众参与,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所需,公布风险评估工作,提高风险评估的透明度;三是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及时了解国外风险评估状况,交流意见,提高我国风险评估水平。四是理性面对媒体,定期召开新闻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防止不法媒体借机炒作。

四、总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了民众的神经。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食品安全矛盾是众多社会矛盾中的一员。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力,我们应当重视食品安全评估机制,借鉴域外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推动食品安全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食品安全体系的正趋向成熟。

注释:

宋华琳.如何填补食品安全监管漏洞.中国改革.2011(8).

谭德凡.论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之风险分析原则.河北法学.2010(6).

刘厚金.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机:国外经验与本土借鉴.经济与法.2010(11).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9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疾病 残余风险 评估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90-01

现阶段,部分国家采用风险评估模式对输血传播疾病进行残余风险的评估。通过残余风险评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有效筛查的方法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使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提高[1]。而我国属于HBV的高发区,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能够给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将对我院血液中心检测的数据进行HCV、HBV、HIV的残余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06-2013.06期间我院205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29.7±7.6)岁。按照献血的次数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初次输血:未有输血史,并且在此阶段只有一次输血者,共126患者,平均年龄(27.5±8.3)岁。多次输血:在此阶段输血,并且此阶段的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者,共79例患者,平均年龄(29.8±9.4)岁。

1.2输血者血液的筛查与确定

(1)血液初筛。应用EIA双试剂对血液中抗-HCV、抗-HIV以及HBsAg进行筛查[2]。

(2)确证试验。采用RIBA试剂、Western blot的方法以及中和试剂对任何一项双试剂检验中的反应性的血液标本予以检测。

1.4残余风险的计算

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FTD)=P(FTD)×WP/LTR。P(FTD)指初次输血者病毒的阳性率。WP指某种试剂对病毒检测的窗口期时间(天)。LTR指病毒感染之后持续感染的时间(天)。

(2)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RD)=P(RD)×WP/I。P(RD)指多次输血者的血清阳转率。因为多次输血者会定期输血治疗,前一次输血合格的输血者,再一次输血的时候血清中病毒指标转阳,所以多次输血者的阳转率等于多次输血者的病毒指标转阳数与多次输血者的人数值比。I指多次输血者血清阳转的平均间隔时间(天)。

(3)总输血传染病毒的残余风险(R)=多次输血者比例×R(RD)+初次输血者比例×R(FTD)。

1.5采用EIA病毒后残余风险的评估

在此过程中对145份输血标本进行了EIA检测,其中EIA初筛抗-HIV、抗-HCV、HBsAg为阳性的3份、阴性有44份。其平局结果的合理性及正确性已得以验证。同时计算采用EIA后,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

2结果

初次输血者共126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63(2/126),抗-HCV的阳性率为1/126(1/126),抗-HIV的阳性率为1/31(4/126)。多次输血者共79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79(1/79),抗-HCV的阳性率为1/40(2/79),抗-HIV的阳性率为1/13(6/79)。经残余风险公式计算初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2、1/12、1/321。多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41、1/23、1/324。多次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与初次输血者相比残余风险较高。HCV、HBV、HIV总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4、1/14、1/322。通过EIA后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是1/313、1/21、1/106。

3讨论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为输血者保证血液质量管理,血液检测新技术的推行,相关输血政策的法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使用EIA对HCV、HBV、HIV检测的残余风险各是1/34、1/14、1/322。其中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明显高于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由于加大了多次输血者的体检和输血质量监测,能有效增强血液质量,减小输血的残余风险。HIV的阳性者绝对数量较小,个别阳性输血者的增多对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影响[3]。因此,应加大输血者的体检健康要求,宣传血液安全知识的力度,在输血前指导输血者认真如实阅读血液健康咨询表,避免有高危行为生活方式的人只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能够有效减小血液风险。并且进一步加大标本量也能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总之,密切加强多次输血者的检测力度,增强输血时血液质量健康的要求和血液安全的规范,倡导输血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积极采用EIA后,输血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明显降低。对血液质量具有保障作用,减小输血时的残余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憬惺.中国输血传染 HIV、HCV 和 HBV 的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2,10(25):924-925.

[2]陆祝选,邱昌文,商昌友.南宁地区献血者 HBV 感染的检测及输血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3,4(26):366-367.

[3]刘霞,尚桂芳,王飞.2001-2004年深圳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2(8):130-131.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篇10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健康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1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02-01

妇科恶性肿瘤是继乳腺癌之后的女性最常见肿瘤,其主要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绒癌等,约占女性所有肿瘤的12.15%[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除了蒙受生殖器官切除手术、继发性绝经等并发症、放化疗等不良反应[2]给患者带来的躯体性严重损害外,患者遭遇精神心理的极大痛苦且可贯穿于检查、治疗、康复、复发等各个阶段[3],使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性减弱,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和防御机能,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生存的时间。因而,对患者采取健康管理方式进行干预是不可缺少的措施。现对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健康管理方式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0例,均为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8.7±4.7)岁。其中宫颈癌30例、子宫内膜癌17例、卵巢癌3例,随机分为健康管理组25例及常规组例25例,两组在年龄、病种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与一般护理,健康管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健康管理的方法进行干预,通过采集个人健康信息包括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②目前健康状况、疾病既往史、家族史;③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和运动、吸烟、饮酒、睡眠、休息以及体格检查。

1.2.1健康风险性评估 根据个人的健康信息(危险因素)对研究对象以下因素进行定性或量化评估:①生活习惯、行为;②生理(体检)指标;③未来患病/死亡危险性[4]。

1.2.2 健康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等心理障碍;阴道出血、白带恶臭等与妇科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厌食、偏食等饮食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熬夜等生活习惯等,均为重点干预的对象。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在电脑建立电子化干预方案的文档,并视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电子邮件、寄信、到院领取小册子、电话咨询上或门探视等方式传达给患者,让患者按照指示进行自预及管理。

1.2.3干预效果评估 健康管理组治疗3个月后由护士对确诊妇科肿瘤的患者进行通过信息的采集,将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导致恶化或复发的因素进行筛选,然后通过护理评估量表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分估,问卷包括:躯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四方面内容,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整体采用采取PA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健康管理组治疗3个月后通过干预效果评估与治疗前相比具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妇科恶性肿瘤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除了蒙受生殖器官切除手术、继发性绝经等并发症、放化疗等不良反应[2]给患者带来的躯体性严重损害外,患者遭遇精神心理的极大痛苦,如悲哀、抑郁、恐惧、愤怒、绝望和无助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其现有防治措施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这些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显示,健康管理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干预方法,可从精神心理、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健康宣教与自我护理,可以普及女性健康知识,有助于加深女性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认识,促使病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转化病人角色,可唤醒病人家庭及社会角色感,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可感,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降低社会医疗资源的消耗均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Leslie RS. Qualit y count s: T he value of women’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cervical cancer [J]. Gynecologic Oncology, 2000, 76:3- 4.

[2] 岳阳,王敏.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 24(7):54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