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22:41:16

化学成分论文

化学成分论文篇1

【关键词】川芎;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Ligusticumchuanxiongaimingatsearchingforbioactivenaturalproducts.MethodsAllcompoundswereisolatedandpurifiedbychromatographicmethods.Theirstructuresweredeterminedbyvariousspectralmethods.ResultsSixteen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Ligusticumchuanxiongand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bymeansofspectroscopicanalysisas:sinapicacid(Ⅰ);βsistosterol(Ⅱ);Z6,8’,7,3’–diligustilide(Ⅲ);ferulicacid(Ⅳ);4hydroxy3butylphthalide(Ⅴ);pregnenolone(Ⅵ).ConclusionCompoundsⅠandⅥarefoundinLigusticumchuanxiongforthefirsttime.

Keywords:LigusticumchuanxiongHort.;Chemicalconstituents;Structureidentification

川芎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收载品种,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1]。川芎含有多种内酯类、生物碱类、酚类、以及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合物。

笔者对川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芥子酸(sinapicacid,Ⅰ)、β谷甾醇(βsistosterol,Ⅱ)、Z6,8’,7,3’二聚藁本内酯(Z6,8’,7,3’diligustilide,Ⅲ)、阿魏酸(ferulicacid,Ⅳ)、4-羟基3丁基苯酞(4hydroxy3butylphthalide,Ⅴ)、孕烯醇酮(pregnenolone,Ⅵ),其中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X4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BrukerAvance600型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测定溶剂为CDCl3;BioTOFQ型质谱仪;柱层析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川芎药材购自成都市五块石药材市场,经成都中医药大学炮制制剂教研室胡昌江教授鉴定为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

2提取分离

川芎粗粉(10kg),经乙醇回流提取,乙醇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氯仿萃取,回收氯仿,氯仿萃取物经硅胶(200~300目)柱层析,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TLC检查合并相似流份,各组分进行反复硅胶柱层析分离,先后得到6个化合物。

3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无色针状结晶,mp143~145℃,FeCl3反应呈阳性,显示其具有酚羟基。溴甲酚绿反应呈阳性,表明其具有羧基。1HNMR(CDCl3)δ:3.93(6H,d,J=18.24,OCH3),6.28(1H,d,J=9.48,H7),6.85(2H,d,J=4.44,H2,H6),7.61(1H,d,J=9.48,H8),参照文献[2],可确定该化合物Ⅰ为芥子酸(sinapicacid)。

化合物Ⅱ:无色针状结晶,mp137~139℃,LibermannBerchard反应呈阳性,提示分子中具有甾体母核,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为紫红色。1HNMR(CDCl3)数据与文献β谷甾醇标准图谱[3]一致,且与对照品β-谷甾醇的薄层具有相同的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混合测熔点不下降,故鉴定化合物Ⅱ为β谷甾醇(βsistosterol)。

化合物Ⅲ:无色片状结晶,mp106~108℃,ESIMS给出分子量为380,结合元素分析确定分子式为C24H28O4,1H-NMR(CDCl3)δ:2.02(3H,m,H4),2.57(4H,m,H4),2.02(3H,m,H5),2.17(3H,m,H5),2.58(5H,m,H6),3.47(1H,d,J=7.24,H7),5.21(1H,t,J=7.8,H8),2.33(3H,m,H9),1.47(6H,m,H10),0.95(4H,t,J=7.6,H11),2.74(1H,m,H4’),2.45(1H,m,H5’),2.75(1H,m,H5’),5.93(1H,dt,J=9.6,4.1,H6’),6.17(1H,dt,J=9.6,1.8,H7’),2.94(1H,q,J=7.8,H8’),1.47(6H,m,H9’),1.14(3H,m,H10’),0.86(4H,t,J=7.6,H11’),ESIMS,1HNMR光谱数据与文献报道Z6,8’,7,3’-二聚藁本内酯相符[4]。故鉴定化合物Ⅲ为Z6,8’,7,3’二聚藁本内酯(Z6,8’,7,3’diligustilide)。

化合物Ⅳ:淡黄色针状结晶,mp174~176℃,溴甲酚绿反应呈阳性,表明其具有羧基。1HNMR(CDCL3)δ:3.94(3H,s,OCH3),6.30(1H,d,J=15.84,H3),6.93(1H,d,J=8.10,H8),7.11(1H,dd,J=8.22,1.8,H9),7.05(1H,d,J=1.92,H5),7.71(1H,d,J=15.84,H2),与阿魏酸光谱数据基本一致[4],且与对照品阿魏酸薄层具有相同的Rf值,故鉴定化合物Ⅳ为阿魏酸(ferulicacid)。

化合物Ⅴ:无色片状结晶,mp188~190℃,1HNMR(CDCl3)δ:5.55(1H,dd,J=7.98,3.06,H3),7.36(1H,t,J=7.65,H6),7.47(1H,d,J=7.62,H5),7.01(1H,d,J=7.92,H7),2.31,1.77(各1H,m,H8),1.39(4H,m,H9,H10),0.90(3H,t,J=7.08,H11),5.72(1H,s,4OH)。13CNMR(CDCl3)δ:170.7(C1),80.7(C3),136.1(C3a),150.4(C4),120.0(C5),130.6(C6),117.8(C7),128.5(C7a),32.4(C8),26.8(C9),22.4(C10),13.9(C11)。以上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与文献报道4-羟基3丁基苯酞相符[4]。故鉴定化合物Ⅴ为4羟基3丁基苯酞(4hydroxy3butylphthalide)。

化合物Ⅵ:无色片状结晶,mp191193℃,1HNMR(CDCl3),13CNMR(CDCl3),二维谱数据与文献孕烯醇酮标准图谱[5]一致,且与对照品孕烯醇酮的薄层具有相同的Rf值,与对照品孕烯醇酮混合测熔点不下降,故确定化合物Ⅵ为孕烯醇酮(pregnenolone)。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

[2]孙凯,李铣.南葶苈子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6):419.

[3]SadlterR,Lablnc.StandardInfraredCratingSpectra[M].Philadelphia:SadlterRcsearchLaboratoricsDivisionofBio-RadLaboratoriesInc,Researchers1984:Vol75-76,July361.

化学成分论文篇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化学成分论文篇3

关键词:细叶杜香;化学成分;正二十八烷醇;oleuropeicacid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petroleumandthechloroformextractsof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Method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was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hemicalconstituents.Thestructureswereelucidatedon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n-octacosanol,scopoletin,oleuropeicacidandfraxetin.Conclusionn-octacosanolandoleuropeicacidwereisolatedfromtheLedumgenusforthefirsttime.

Keywords: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chemicalconstituents;n-octacosanol;oleuropeicacid

细叶杜香(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是杜鹃花科杜香属常绿直立小灌木,笔者曾报道从细叶杜香嫩枝和叶水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七叶内酯,对羟基苯甲酸,槲皮素和金丝桃苷[1]。本文报道从该水提物的石油醚和三氯甲烷部位共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确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1)、正二十八烷醇(2)、东莨菪内酯(3)、oleuropeicacid(4)、秦皮素(5),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试剂与材料

熔点用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紫外光谱扫描用岛津UV-2450紫外分光光谱仪;红外光谱用5DX-FT型红外光谱仪测定;质谱用Agilent6120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核磁共振用BrukerAV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薄层色谱检测用254nm、365nm紫外灯。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均为分析纯。药材于2005年6月采自内蒙古大兴安岭,经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刘基柱老师鉴定为细叶杜香(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样品现保存于广东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2提取与分离

干燥的细叶杜香嫩枝和叶(5.8kg)粉碎后,用水回流提取6次(首次5h,收集挥发油,其余每次2h),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液加醇沉淀,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4L,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3.8g和三氯甲烷部位40g。

石油醚部位(3.8g)经硅胶(200~300目)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每150mL收集一个流分,TLC检测,合并相同流分。在第21~30流分析出黄色絮状沉淀,过滤,沉淀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20∶1)重结晶,得化合物1(7mg)。

三氯甲烷部位萃取物(40g)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每800mL收集一个流分,TLC检测。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100∶3)洗脱部分,第113~136流分合并后浓缩,静置,析出白色颗粒状结晶,用三氯甲烷反复重结晶得化合物2(10mg)。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5∶1)洗脱部分,其中第427~442流分浓缩液合并后,静置,溶液中析出无色透明长针状晶体,滤出结晶,用丙酮-甲醇(体积比1∶1)反复重结晶,再过LH-20凝胶柱进行纯化,甲醇为洗脱剂,根据色带收集并结合薄层检测合并相同流分,放置析晶,得到化合物3(30mg);第451~466流分合并后,析出大量淡黄白色方晶,抽滤,用乙酸乙酯洗涤,沉淀变为纯白细颗粒状,经甲醇反复重结晶,得化合物4(150mg);第535~552流分析出大量的淡黄色絮状沉淀,过滤,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颜色不均一的黄色鳞片状晶体,复用甲醇和水溶解晶体并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放置冰箱,数小时即析出土黄色透明鳞片状结晶,再次过滤,用甲醇和丙酮加热溶解晶体后室温放置,数天后析出黄色针状结晶,再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得化合物5(50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粉末(CHCl3),mp170~172℃。薄层色谱展开可见明显黄色斑点。UVλmax/nm:269,326(MeOH);269,326(NaOMe);269,326(NaOMe,5min);279,300,340(AlCl3);202,279,300,340(AlCl3/HCl);270,329(NaOAc);268,331(NaOAc/H3BO3);紫外光谱显示可能含有3-或5-OH。IR(KBr)cm-1:3242(-OH),1656(C=O),1622,1593,1575,1489(Ar),1442,1355,1288,1211,1140,1008,830。1H-NMR(CDCl3,500MHz)δ:12.81(1H,s,C5-OH),7.84(2H,d,J=9.5Hz,H-2′,6′),7.02(2H,d,J=9.5Hz,H-3′,5′),6.58(1H,s,H-3),6.48(1H,d,J=2.0Hz,H-6),6.36(1H,d,J=2.0Hz,H-8),3.89(3H,s,7-OCH3),3.88(3H,s,4′-OCH3)。以上数据与文献[2]报道的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1为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

化合物2:白色颗粒状结晶(CHCl3),mp75~77℃。紫外无吸收。10%硫酸乙醇显紫红色斑点。IR(KBr)cm-1:3313(-OH),2918,2850(-CH2),1464,1380(-CH3),1061,720,红外光谱具备长链脂肪醇的特征吸收。1H-NMR(CDCl3,400MHz)δ:3.64(2H,t,J=6.8Hz,-CH2OH),1.25~1.36(br.s,n×CH2),0.82~0.98(3H,m,-CH3)。13C-NMR(CDCl3,100MHz):63.1为直接与羟基相连的亚甲基碳信号,32.8为羟基β位的亚甲基碳信号。31.9~22.7为一系列的亚甲基碳信号,14.1为末端甲基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3]报道的正二十八烷醇一致,故确定化合物2为正二十八烷醇。

化合物3:淡黄色针晶(MeOH),mp206~208℃。在紫外365nm下显强烈蓝色荧光推测可能为香豆素类化合物。UVλmax/nm:228,253,298,347(MeOH);240,391(NaOMe);228,253,297,345(AlCl3);228,253,297,345(AlCl3/HCl);226,297,348(NaOAc);226,297,346(NaOAc/H3BO3);由紫外光谱中因加入乙酸钠使吸收峰产生红移且强度增加判断为4,5或7-羟基香豆素。IR(KBr)cm-1:3337(-OH),1703(C=O),1608,1565,1511(Ar),1290,1262,1139,922,861,591。1H-NMR(Acetone-d6,500MHz)δ:8.71(1H,s,-OH),7.84(1H,d,J=9.5Hz,H-4),7.20(1H,s,H-5),6.80(1H,s,H-8),6.17(1H,d,J=9.5Hz,H-3),3.91(3H,s,6-OCH3)。13C-NMR(Acetone-d6,125MHz):161.2(C-2),112.1(C-3),144.6(C-4),109.9(C-5),145.9(C-6),151.8(C-7),103.7(C-8),151.1(C-9),113.3(C-10)。以上数据与文献[4,5]报道的东莨菪内酯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3为东莨菪内酯。

化合物4:白色透明方晶(MeOH),mp158~160℃。10%硫酸乙醇显紫色斑点。UVλmaxnm:202(MeOH),203(NaOMe),提示分子中有共轭双键。ESI-MS给出分子量为184。IR(KBr)cm-1:3312(-OH),3000~2500(br.),1680(C=O),1649(C=C),1395,1369(i-pr),1260,1148。1H-NMR(DMSO-d6,400MHz)δ:11.97(1H,s,-COOH),6.85(1H,t,J=2.4Hz,-CH2-CH=C-COOH),4.09(1H,s,-OH),1.05(6H,s,Me2C-O),1.07~2.38(7H,m,H-3,H-4,H-5,H-6)。13C-NMR(DMSO-d6,100MHz):130.2(C-1),139.1(C-2),23.0(C-3),43.8(C-4),24.9(C-5),27.0(C-6),70.2(C-7),27.0(C-8),26.5(C-9),168.1(COOH)。以上数据与文献[6,7]所报道的oleuropeicacid基本一致,故确定化合物4为oleuropeicacid。

化合物5:黄色针晶(MeOH),mp232~234℃。其聚酰胺薄层斑点在紫外灯下呈黄绿色荧光,喷1%醋酸镁甲醇溶液后呈棕黄色。UVλmax/nm:274,354(MeOH);273,383(NaOMe);199,213,268,372(AlCl3);203,338(AlCl3/HCl);205,273,372(NaOAc);205,357(NaOAc/H3BO3);紫外光谱显示含邻二酚羟基。1H-NMR(Acetone-d6+DMSO-d6,400MHz)δ:9.49(1H,s,-OH),9.41(1H,s,-OH),7.88(1H,d,J=9.2Hz,H-4),6.80(1H,s,H-5),6.21(1H,d,J=9.2Hz,H-3),3.83(3H,s,6-OCH3)。氢谱数据和文献[8]报道的秦皮素一致,故确定化合物5为秦皮素。

【参考文献】

[1]黄莹,张德志.细叶杜香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6):631-632.

[2]余正文,朱海燕,杨小生,等.毛子草化学成分及其促PC-12细胞的分化作用研究Ⅰ[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7):1335-1338.

[3]杜彰礼,殷志奇,叶文才,等.楮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J].海峡药学,2007,19(5):78.

[4]陈荣,梁敬钰,卢海英,等.青橄榄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2):47.

[5]段朝辉,石宝俊,吴立宏,等.长梗秦艽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7,5(6):418.

[6]PELLEGATAR,VENTURAP,VILLAM,etal.Animprovedprocedureforthesynthesisofoleuropeicacid.I.[J].SyntheticCommunications,1985,15(2):169.

化学成分论文篇4

【关键词】细叶黑三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油水蒸气蒸馏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emicalcompositionsofvolatileoilfromSparganiumstenophyllum.MethodsThevolatileoilwasextractedfromSparganiumstenophyllumbysteamdistillation.Then,thechemicalcompositionsofthevolatileoilwereseparatedandidentifiedbyGCMS,andtheirrelativeamountsweredeterminedbyareanormalizationmethod.Results11peaksand9compoundswereseparatedandidentified,accountingabout94.978%ofthetotalvolatileoil.ConclusionThemajorcompoundsareasfollows:hexadecanociacid(33.226%);9,12-octadecadienoicacid(14.941%);1,2-benzenedicarboxylicaid,bis(2-methoxyethyl)ester(13.482%);1,2-benzenedicarboxylicaid,bis(2-methylpropyl)ester(12.382%).

Keywords:Sparganiumstenophyllum;GCMS;Volatileoil;Steamdistillation

中药三棱是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stoloniferumBuch.-Ham、小黑三棱Sparganiumsimplex、细叶黑三棱Sparganiumstenophyllum和莎草科的荆三棱Scirpusflariatilis的块茎,其性味苦、平、入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等功能,是活血化瘀的中药[1]。三棱除含有黄酮类、皂苷类、苯丙素类外,挥发油也是其重要成分之一。三棱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已有报道[2,3],但挥发油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多以常见的黑三棱为试验材料,而细叶黑三棱挥发油成分至今尚无研究报道,因此本文报道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细叶黑三棱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质谱峰数据经Wiley138质谱数据库检索确定其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的结果。旨在为细叶黑三棱的药理作用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器材与方法

1.1材料

200607购于广州市医药公司,产地为河北,经鉴定为黑三棱科植物细叶黑三棱Sparganiumstenophyllum的块茎。

1.2仪器

设备电动粉碎机、挥发油测定仪、HP5890II/5972型GC-MS气/质联用仪(美国惠普公司)。

1.3挥发油的提取将细叶黑三棱粉碎,过30目筛。称取100g参照《中国药典》方法[4]提取挥发油,得挥发油0.7ml,收率为0.7%。

1.4挥发油成分分析

1.4.1分析方法

取适量细叶黑三棱挥发油,加醋酸乙酯稀释成10μg/ml,用GC-MS分析,得到的质谱数据经wiley138质谱数据库检索,鉴定各组分峰。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1.4.2GC-MS条件气谱柱:BP-1(60m×0.22mm×0.25μm);非极性石英毛细管柱(美国SGE公司)。

柱温80℃,保持15min后,以2℃/min速率一阶升温至140℃,保持20min,再以10℃/min二阶升温至220℃,保持10min。

进样口温度:220℃。载气:He;载气流量为1ml/min,进样量为2μl。电离电压1824mV,质谱温度173℃,溶剂延迟8min,扫描范围50~550m/z。

2结果

从细叶黑三棱挥发油中分离出11个质谱峰,见图1。经质谱数据检索分析,检索出9种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见表1。表1细叶黑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略)

3讨论

从细叶黑三棱挥发油中分离出11种成分,鉴定出其中的9种,检出率为81.82%。已检出的成分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4.978%。从表1可知,细叶黑三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分别为:十六烷酸(即棕榈酸)(33.226%)、9,12-十八碳二烯酸(即亚油酸)(14.941%)、邻苯二甲酸双(2-甲氧基)乙酯(13.482%)、邻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酯(12.382%),占挥发油总量的74.031%。棕榈酸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33.226%。细叶黑三棱挥发油中脂肪酸有2种,占挥发油的48.167%;烷烃有3种,占15.804%,酯有2种,占挥发油总量的25.864%;醇有1种,占2.712%,α-雪松醇为倍半萜醇;酮1种,占2.431%。细叶黑三棱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和亚油酸,棕榈酸常温为常压下为白色结晶蜡状固体,熔点61.3℃,所以细叶黑三棱挥发油常温为下呈现固态;亚油酸是人和动物的营养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能降低血液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5]。研究发现,胆固醇必须与亚油酸结合,才能在体内正常的运转和代谢。如果缺乏亚油酸,胆固醇就会和一些饱和脂肪酸结合,发生代谢紊乱,在血管壁上残留下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6]。细叶黑三棱挥发油中亚油酸含量较高,是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活血化瘀功效的基础。

细叶黑三棱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活性成分的药理还知之甚少,要弄清楚细叶黑三棱药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对细叶黑三棱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报道,目的是为细叶黑三棱的药理作用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袁涛,华会明,裴月湖.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36(11):1607.

[2]董学,姚庆强.中药三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5,24(10):612.

[3]黄新炜,段玉峰,韩果萍,等.中药三棱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3,25(7):576.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XD57.

化学成分论文篇5

【关键词】泡桐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全属共有7种,分别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兰考泡桐(P.elongataS.Y.Hu),椒叶泡桐(P.catalpifoliaGongTong),台湾泡桐(P.kawakamiiIto),川泡桐(P.fargesii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GongTong),光泡桐[P.tomentosavar.tsinlingensis(Pai)GongTong]是毛泡桐的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作为一种优质木材,它不仅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用途,同时它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就有其药用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述:“桐叶……主恶蚀疮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1]。”《药性论》也言:“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压止血,同时还具有杀虫作用。

1化学成分

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对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931年MascoKazi等从泡桐叶的树皮和树叶中分离得到糖苷类化合物[2,3]。1959年,Kazutoru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离得到了丁香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泡桐属植物中不断发现新化合物。该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黄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许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苯丙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泡桐属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类):细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异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类: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环烯醚萜类富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泡桐属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该属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现,广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叶中,花中还未见文献报道。泡桐属中的环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环戊烷型、环戊烯型和7,8环氧戊烷型,显示了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意义。其取代基位置比较固定,一般1位羟基与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为甲基或羟甲基。另外,Soern等从成年毛泡桐的叶部获得两个5,6位为双键的环烯醚萜苷,同时,他还发现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环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倍半萜类李志刚等[15]从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个落叶酸型的倍半萜,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倍半萜类化合物,可能与该类激素促进开花,抑制种子发芽有关,其他部分未发现。

1.4甘油酯类杜欣等[16]从毛泡桐的花中还分到了甘油酯类的化合物及其苷。

1.5其他成分从该属植物中还分离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三萜(主要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碱、多酚、单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对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出许多长链及芳香族化合物。

1.6植物激素王文芝等[19]对河南兰考泡桐的根、茎、叶中的植物激素进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术分离鉴定出了激动素、反式玉米素、激动素核酸等8种激素。

2生物活性

2.1抗菌作用芝麻素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实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实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革兰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从泡桐属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浓度为150μg/ml,并认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团[21]。魏希颖等将泡桐花的黄酮提取物作了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而对黑曲霉、啤酒酵母、产黄青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22]。

2.2治疗气管炎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临床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7%,显效25%[23]。

2.3消炎作用泡桐花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临床报道用其治疗16种疾病计244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发现泡桐花浸膏能明显延长豚鼠诱喘潜伏期,优于地塞米松(P<0.001);对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结构的破坏[24]。李寅超等通过实验发现泡桐果总黄酮及挥发油可通过抑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血嗜酸粒细胞(EOS)聚集而具有一定的抗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25]。

2.4止血作用泡桐属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显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术70例,良效(明显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减少)26例,占37.1%,无效14例[26]。

2.5毒性研究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21.4g生药/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况及体重均无异常,内脏病理检查未见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家兔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中,泡桐果煎剂对心、肝、肾、脾、胃均无毒性病理改变。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静脉注射,一般情况及食欲、体重、白细胞等均无明显变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觉症状、体温、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4]。已有报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延缓骨骼肌疲劳、DNA碱基修复、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生理活性。从泡桐属植物的树皮和茎部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dione-6-carboxylate),对hela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为0.1μg/ml对leonⅢ型EC50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类化合物被认为与该植物的颜色改变有关[28]。

2.6杀虫作用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强杀虫剂除虫菊酯的杀虫作用,可有效杀灭蚊蝇及其幼体[29]。

2.7其他作用泡桐属植物还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癣与烧伤、消肿、生发等功效[4]。

从以上可知,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疗效显着且具多样化,但对该属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种,其他种涉及较少,而对部位的研究则多为桐叶,皮、根,茎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对生物活性的研究则不够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7(2):28.

2MasaoKazi,TokitiSimabayasi.AglucosidefromPaulownia.Japan,1931,93;735;27.

3KoitiIwadare.Lignin.Ⅱ.LiginofPaulowniaimperialis.JChemSocJapan,1941,62:186-189.

4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5KijjoaA,KitirattrakarnT,AnantachokeC.PreliminarystudyofchemicalconstituentsofPaulowniaTaiwaniana.KasetsartJ,1991,25(4):430-433.

6KotaroTakagawa.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Ⅳstructureofpaulownin,acomponentofwoodofPaulowniatomentosa.YakugakuZasshi,1963,83:1101-1105.

7Hiroji,MayumiO,YutakaS,etal.(+)-PiperitolfromPaulowniatomentosa.PlantaMedica,1987,53(5):504.

8SchillingG,HugelM,MayerW.Verbascosideandisoverbas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Z.,Naturforsch,B:AnorgChemOrg.Chem,1982,37B(12):1633-1635.

9SticherI,LahloubMF.PhenolicglycosidesofPaulowniatomentosabark.PlantaMedica,1987,46(3):145-148.

10DamtoftSoren.Biosynthese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1HegnauerR,KooimanP.Thetaxonomicsignificanceofiridoidsoftubifloraesensuwettstein.PlantaMedica,1978,33(1):1-33.

12AdrianiC,BoniniC,IavaroneC,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aulownioside,anewhighlyoxygenatediridoidglu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JNatProd,1981,44(6):739-744.

13SorenD,SorenRJ.Tomentosideand7-hydroxytomentoside,twoiridoidglucosidesfromPaulowniatomentosa.Phytochemistry,1993,34(6):1636-1638.

14SoerenD.Biosynthesi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5李志刚.毛泡桐花化学成分.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6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YoshihisaT,SadaoK,KotaroT,etal.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ⅢConstituentsofleavesofPaulowniatomentosaandRhododendronkaempferi.KauazwaDaigakuYakugakubuKeukguNempo,1962,12:7-14.

18宋永芳,罗嘉梁,倪善庆,等.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1990,10(4):269.

19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学,1984,12(6):531.

20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植物药有效成分分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1WhitePJ.SeparationofK+-andCl--selectiveionchannelsfromryerootsonacontinuoussucrosedensitygradient.JExpBot,1995,46(285):361-376.

22魏希颖,何悦,蒋立锋,等.泡桐花体外抑菌作用及黄酮含量的测定.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401-404.

23河南医学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河南医学院学报,1975,1:26-28.

24张永辉,刘宗花,杜红丽,等.中药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作用的病理学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6):473-475.

25李寅超,赵宜红,李寅丽,等.泡桐花总黄酮抗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中原医刊,2006,33(19):16-17.

26谢培山,杨赞熹.救必应化学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应乙素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0,15(5):3-7.

27KangKH,HuhHK,BakK.Anantiviralfuranoquinin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Phytother,1999,13(7):624-646.

化学成分论文篇6

【关键词】瓜馥木化学成分分离和提纯马兜铃内酰胺AⅡ抗肿瘤活性

瓜馥木Fissistigmaoldhamii(Hemsl.)Merr.为番荔枝科(Annonaceae)瓜馥木属(Fissistigma)植物,根入药,性温味辛,具有祛风除湿、镇痛消肿、活血化淤等功效,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关节炎及坐骨神经痛的治疗[1]。为寻找反映瓜馥木中抗炎、镇痛活性特征成分,我们对瓜馥木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报道O-甲基芒籽碱(O-methyl-moschtaoline)、酸花木碱(毛叶含笑碱,oxylopine)、氧代克斑宁(7-oxocrebanine)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等成分的研究[2]。本文报道另一个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并探讨该化合物对肺腺癌GLC-82及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

1仪器与材料

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AB-HS型质谱仪;DRX-400型超导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3164型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FORMA公司);比色采用ThermoLabsystemsMultiskanMK3全自动酶标仪。

药材采于江西,由江西中医学院赖学文副教授鉴定为瓜馥木Fissistigmaoldhamii(Hemsl.)Merr.,标本存于广东医学院药学教研室。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瓜馥木根药材经粉碎后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h×3次),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得总浸膏590g。浸膏用5%HCl捏溶处理后其酸不溶性部分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用水分散均匀,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进行提取,回收溶剂得石油醚部分33.2g,氯仿部分63g,醋酸乙酯部分45.4g。氯仿部分反复进行硅胶柱色谱,以三氯甲烷-甲醇为洗脱剂,得马兜铃内酰胺AⅡ化合物(15mg)。

2.2结构鉴定采用化学和光谱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该化合物与生物碱试剂反应呈阳性,推测该化合物为生物碱。EI-MS给出分子离子m/z265(M+,100),结合1H-NMR、13C-NMR,推断分子式为C16H11NO3。UVλMeOHmaxnm:230,265,277;IRKBrmaxcm-1:3450,3251(羟基,NH),1691,1656(羰基),1614,1502(苯环);EI-MS谱:265(M+,100),250(M+-CH3,51),222(M+-CH3-CO,18),UV,IR,EI-MS的特征显示该化合物属于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3]。1H-NMR显示在δ4.04(3H,s)为一甲氧基信号;δ7.08~9.26ppm处有6个芳香质子信号,其中δ9.26(1H,m),7.49(2H,m),7.77(1H,m)显示出未取代的D环有4氢,H-5由于受3个环的去屏蔽作用,出现在最低场的δ9.26ppm处,可知δ7.49(2H,m)为H-6,H-7,δ7.77(1H,m)为H-8;δ7.08(1H,s)及7.68(1H,s)二个孤立芳香质子信号显示A、C环上各有一孤立芳香质子,因此,A环中有两个芳香质子被取代。13C-NMR显示在δ171.8ppm处为内酰胺羰基信号,在δ150.7~107.1有14个芳碳信号,DEPT显示有9个季碳、6个叔碳信号,δ57.4处为甲氧基。该化合物的UV,IR,1H-NMR,13C-NMR,EI-MS数据与文献[3,4]中的马兜铃内酰胺AⅡ(AristolactamAⅡ)数据基本一致。因此,该化合物被鉴定为AristolactamAII,结构式见图1。

图1瓜馥木中各化合物结构式(略)

2.3样品体外培养抗肿瘤作用实验

2.3.1实验分组实验分为①空白组:每孔仅为1640培养液,在测光密度值(OD值)时用于调“0”;②对照组:每孔为含1640培养液稀释的单细胞悬液;③实验组:又分1.00×103,1.00×102,10.00,1.00,0.10,1.00×10-2μmol·L-1马兜铃内酰胺AⅡ组,即每孔含1640培养液稀释的单细胞悬液和不同浓度马兜铃内酰胺AⅡ。精密称量马兜铃内酰胺AⅡ后用少量DMSO充分溶解,再用1640培养基稀释成不同浓度备用。各组每孔溶液总体积均为200.00μl。

2.3.2MTT法检测药物的抗肿瘤实验取已贴壁的GLC-82细胞,用质量浓度为0.25%胰酶消化后,计数活细胞,用1640培养基稀释成5×104/ml的单细胞悬液备用;取对数生长期的悬浮HL60细胞用1640培养基稀释成1×105/ml的单细胞悬液备用。分别将两种单细胞接种到96孔培养板,每组设4个复孔,对照组每孔加单细胞悬液200.00μl,不同浓度实验组每孔加单细胞悬液190.00μl和不同浓度的马兜铃内酰胺AⅡ10.00μl;对照组和不同浓度实验组细胞接种后置于37℃,100%相对湿度,含5%CO2和95%空气的培养箱中预培养48h;然后取出,仔细地吸去上清液,于每孔中加入150.00μlDMSO,轻轻振荡以使甲臜完全溶解;约1h后于490nm波长处用酶标仪测OD值。按抑制率=(1-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计算。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样本均数采用Dunnett-t检验。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见表1。并用Probit回归法[5]估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马兜铃内酰胺AⅡ对GLC-82,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234.35,101.17μmol·L-1。

表1马兜铃内酰胺AⅡ对GLC-82及HL60细胞抑制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n=4

3讨论

本研究用MTT法研究发现:从瓜馥木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马兜铃内酰胺AⅡ碱对GLC-82细胞和HL60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肿瘤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作用强度与剂量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在低剂量1μmol·L-1以下时,马兜铃内酰胺AⅡ对肺腺癌GLC-82细胞株的作用不明显(P>0.05),但对于白血病HL60细胞株抑制作用在剂量0.10μmol·L-1以上时作用明显(P<0.01)。通过回归计算的IC50分别为234.35,101.17μmol·L-1,其作用效果不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AⅡ对两种细胞株有一定的选择作用,作用机制尚须进一步研究。

从瓜馥木中分离得到的O-甲基芒籽碱、氧代克斑宁等化合物对肺腺癌GLC-82细胞株亦有抗癌活性且作用强度相似(IC50分别为83.31,109.17μmol·L-1)[5],但马兜铃内酰胺AⅡ的IC50为234.35μmol·L-1,其作用强度不同,可能与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有关(见图1)。化合物O-甲基芒籽碱、氧代克斑宁为阿朴菲类型生物碱,马兜铃内酰胺AⅡ为马兜铃内酰胺类型生物碱,研究表明针对肺腺癌GLC-82细胞株,化合物的结构母核起主导作用,各取代基团对它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阿朴菲类型的生物碱对肺腺癌GLC-82细胞株的毒性作用稍强。

瓜馥木中生物碱为瓜馥木抗炎、镇痛作用主要有效成分[6],MTT实验法表明瓜馥木中的生物碱亦具抗肿瘤活性作用,提示瓜馥木药材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2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58.

[2]彭新生,高幼衡,刁远明,等.瓜馥木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草药,2006,37(7):984.

[3]余冬蕾,郭剑,廖永红,等.柴玉盘中的新内酰胺[J].植物学报,1999,41(10):1104.

[4]Wen-LiLo,Fang-RongChang,Yang-ChangWu.AlkaloidsfromtheLeavesofFissistigmaglaucescens[J].JorunaloftheChineseChemicalSociety,2000,47(6):1251.

化学成分论文篇7

【关键词】金针菇;挥发性成分;气相质谱-色谱联用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essentialconstituentsextractedbysteamdistillationfromFlammulinavelutipes.Meth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ereseparatedandidentifiedbyGC-MS.Therelativecontentofeachconstituentwasdeterminedbyareanormalization.Results30peakswereseparatedand6constituentswereidentified,whichaccountedfor54.36%ofthetotalcontents.Themainchemicalcomponentsoftheessentialconstituentswerelinolenicacid(32.74%);Palmiticacid(6.41%)andEthylpalmitate(4.96%).ConclusionTheessentialconstituentsofFlammulinavelutipescontainsthelinolenicacidwhichisrich.

Keywords:Flammulinavelutipes;Essentialconstituents;GC-MS

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又名朴菰、构菌、冬菇、毛脚金钱菌,为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金钱菌属Flammulina菌类植物[1],是著名的药食两用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金针菇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6.3%[2]。医学证明赖氨酸可以增强记忆、开发智力,对幼儿成长十分有益,故金针菇被誉为“增智菇”;金针菇所含的多肽、多糖有显著的抗癌作用[3]。金针菇干品具有独特香气,然而尚未见有关其芳香成分研究的报道,为此作者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

1器材

1.1仪器岛津GCMS-QP-5000型气质联用仪。

1.2试剂乙醚、无水Na2SO4(均为AR)。

1.3药材金针菇样品由广东省蚕桑研究所提供,经该所所员刘学铭研究鉴定,为白蘑科菌类植物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切成约1.5~2cm的段,取约80g,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馏水800ml,加热4h,收取挥发油提取器中油层和部分芳香水层,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后备用。

2.2GC-MS分析

2.2.1色谱条件GC: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氦气;流速1.3ml·min-1;柱压80kPa;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0μl。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质谱条件EI源(70ev),350V,双灯丝;质量范围m/z40~45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检测电子倍增器电压1.4kV。检索谱库名称NIST。

3结果

依法操作,得到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扣除乙醚溶剂本底后分离得到30个组分,对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100%,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总离子流图见图1。表1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4讨论

从GC-MS总离子流图及GC-MS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以亚麻酸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32.74%。亚麻酸具有增长智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5~7],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应进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亚麻酸(32.74%)、软脂酸(6.4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5.23%)、软脂酸乙酯(4.96%)、邻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4.36%,但还有24个组分尚未能鉴定出其结构,可能是由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属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检索谱库,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0.

[2]魏华,谢俊杰,吴凌伟,等.金针菇营养保健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92.

[3]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7.

[5]王威,闰嘉英,王永奇.紫苏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83.

化学成分论文篇8

山豆根SophorotonkinensisGagnep.为豆科植物,药用部位为根,是临床常用中药,为《中国药典》所收载[1]。山豆根药材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用于治疗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症[2]。现代研究证明,从山豆根中离析出多种生物碱,其中的苦参碱(Matrime)、氧化苦参碱(Oxymatrime)等具有抗癌和抗霉菌作用[3]。山豆根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广东、云南和贵州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山豆根的地域分布较窄,且零星生长于石灰岩山区石缝之中,一般海拔高度500~800m的地方。目前医药工业用山豆根作为原料,大量研制开发治疗肝炎的针剂(肝炎灵)、咽喉肿痛的片剂以及抗肿瘤的中成药。据商家反映每年销往工厂的量由往年20万kg增加到30万~35万kg,使年总销量超过70万kg[4]。由于销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上市量却不断减少,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野生山豆根资源濒临枯竭。山豆根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迫在眉睫。

为保护山豆根野生资源和解决用药紧缺问题,科技人员已对山豆根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栽培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山豆根栽培及其野生与人工栽培的化学成分对比与药理研究综述如下,以供生产参考。

1本草考证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苏颂《本草图经》[5]云:“山豆根生剑南(今四川省)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今广西南宁)、万(今四川万县)州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凋,八月采根用……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其中“广南如小槐”就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豆根,因主产于广西习称广豆根。”初版于1962年、再版于1986年的《中药材品种论述》已明确记载:商品广豆根的原植物有二[6]:一、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S.subprostrataChunetT.Chen]。二、多叶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VarpolyphyllaS.Z.HuangetZ.C.Zhou。多叶越南槐与越南槐的区别在于小枝和花序只被短柔毛;小叶披针形,数目较多,(25~)27~33(~39)枚,小叶也较小,长20~35mm,宽5~7mm,上面无毛,下面只被短柔毛,有加厚的边缘;全为总状花序。

2生物学特征

山豆根为小灌木[7],直立或平卧,高1~2m。根圆柱状,少分枝,根皮黄褐色。茎分枝少,密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9,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5cm,宽0.5~1.5c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急尖或短尖,茎部圆形,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被灰棕色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密被短柔毛;小花梗长约1cm,被子细毛;花萼阔钟状,外被疏毛,先端5裂;花冠黄白色,旗瓣卵圆形,先端凹,基部具短爪,翼瓣长于旗瓣,基部具三角形耳;雄蕊10,离生,基部稍宽扁;子房具柄,圆柱形,密被长柔毛,花柱弯曲,柱头圆形,具长柔毛。荚果长2~5cm,密被长柔毛,种子间成念珠状。种子3~5颗,黑色,有光泽,随圆形,种脐小。花期5~6月,果期7~8月。

3山豆根的人工栽培

3.1山豆根的繁殖

山豆根的繁殖方法有3种。

3.1.1种子繁殖[8]

每年10~11月,当荚果由青绿变为黄色时,及时将荚果采回,脱出种子晾干,可随采随播或置室内通风干燥处保存至来年春播。

3.1.2扦插繁殖[9]

选择1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茎杆,剪成长25cm,带2~3个节的插条,用150mg/L浓度的吲哚丁酸(IBA)浸泡3h,将插条斜插入沙床,插条60d后生根发芽即可移栽。

3.1.3组织培养快速繁殖[10]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山豆根的顶芽,放入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进行诱导培养,丛生芽的诱导以MS+6-苄基嘌呤(6BA)2.0mg/L+柰乙酸(NAA)0.2mg/L培养基;丛芽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1.5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为佳;诱导芽苗生根的培养基用1/2MS+NAA1.5mg/L为好。以后将生根发育好的试管苗用清水洗去根部的培养基即可移栽。

3.2栽培管理

山豆根是多年生药用植物,以根部入药。因此人工栽培的应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起畦宽70cm,高15~20cm、畦长视地形而定,每公顷施基肥30000~45000kg腐熟的堆肥,株行距40cm以品字形开穴栽种[8]。种植后每年施2次复合肥,每株25g,第1次在3~4月份除完草后施,第2次在秋季9月份。山豆根主要有两大病害:根腐病和白绢病。根腐病发病初期以百菌清兑水800倍灌根。白绢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兑水800倍灌根或喷雾。虫害有4种:蛀茎螟用乐斯本兑水800倍喷雾或从蛀口灌入。豆荚螟用敌百虫兑水800~1200倍喷雾。红蜘蛛发病初期用吡虫啉1200~1500倍喷雾。蚧壳虫可用敌敌畏兑水1200~1500倍喷雾。

山豆根种植3年可采收,但最好是4年以后采收。秋季八九月份将根部挖起,剪去地上部分,把根部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4化学成分

山豆根含的生物碱主要是苦参碱(Matrine)和氧化苦参碱(Orymatrine)、臭豆碱(Anagyrine)和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ine)[2]。黄亚非等[11]采用HPLC法分析广西不同产地山豆根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的山豆根均含有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因产地不同含量有差异。覃文流等[12]用薄层层析法对室外栽培前后的山豆根组培苗植株与野生引种植株的药用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比分析表明,组培苗具有正常生物合成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能力,组织培养条件并没有影响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而且从斑点颜色的深浅来看,组培苗的有效成分含量不比野生植株的含量低,因此,山豆根组培苗可作为人工栽培的种源加以推广应用。杨东爱等[13]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引种栽培的山豆根及野生山豆根不同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分析,引种栽培的山豆根与野生山豆根不同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二者含量无明显差异,引种栽培山豆根不影响药材质量,可进行人工大面积栽培。实验同时还做了山豆根(越南槐)及多叶越南槐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对比分析,它们大致相同;多叶越南槐在产区收购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4],《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将两者等同使用,所以多叶越南槐与山豆根(越南槐)继续等同使用。

5药理作用

5.1抗肿瘤作用

姚仲青等[15]报道,在山豆根的总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小鼠S180,H22,ESC肿瘤模型,从整体水平上观察山豆根总生物碱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山豆根总生物碱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抑瘤率低、毒性大。肖正民等[16]报道中药山豆根(SSCC)提取物以不同的时间处理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测SSCC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线粒体活性的影响,以细胞记数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经SSCC提取物处理48h,其A570光吸收降为对照组的62.1%,72h为9.64%;②SSCC提取物处理7d后,人肝癌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③SSCC提取物处理24h后,在更换为正常培养基恢复培养过程中,细胞数呈现缓慢生长;④SSCC提取物作用24h后,人肝癌细胞有效分裂指数分别为小牛血清(FCS)对照组的50.6%和无FCS对照组的69.7%。河南医科大学报道[17],应用杀伤效应、酶活性测定及Fulgen-DNA法显示分裂指数,分析山豆根对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作用,结果表明100,200mg/ml浓度对细胞的杀伤能力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50mg/ml浓度维持在3%左右。100,200mg/ml实验,在加药第3天对细胞分裂指数抑制率接近或达到100%,山豆根水提物能使谷氨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直至阴性反应。

5.2体外抑菌作用

丁凤荣等[18]报道,用K-B纸片扩散法,100%山豆根浸出液滤纸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山豆根对以上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尤其对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效果更明显。

5.3消炎镇痛作用

谢瑞金等[19]用小鼠为实验对象,口服法给药,以醋酸所致扭体反应为镇痛指标,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为消炎指标,研究复方山豆根口服液治疗咽炎的药效学作用,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组均有镇痛作用,大剂量组与消炎组相当,各剂量组均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1.

[3]何明焕,邱荣梁,戴保安,等.广豆根抗癌成分苦参碱注射剂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1,3:36.

[4]陆善旦.山豆根缘何销势不断看好[J].中药经济与信息,2004,8:2.

[5]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276.

[6]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2.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四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52.

[8]覃文流,凌征柱,吴庆华,等.山豆根野生变家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668.

[9]凌征柱,覃文流,赵维合,等.山豆根扦插繁殖[J].中药材,2005,28(9):750.

[10]覃文流,凌征柱,许鸿源,等.山豆根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4):303.

[11]黄亚非,黄际薇,陶铃,等.广西不同产地山豆根的指纹图谱特征研究[J].中药材,2004,28(1):21.

[12]覃文流,凌征柱,许鸿源,等.广豆根组培苗与野生植株有效成分的对比分析[J].中药材,2004,27(8):552.

[13]杨东爱,覃文流,凌征柱,等.栽培山豆根与野生山豆根药材质量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79.

[14]黄燮才.中药广豆根(山豆根)原植物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4,22(6):486.

[15]姚仲青,朱虹,王光凤,等.山豆根总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4):253.

[16]肖正明,宋景贵,徐朝晖.山豆根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62.

[17]赵培荣,田爱琴,马湘玲,等.山豆根对人食道癌细胞株(Eca-109)杀伤抑制及脱氢酶类的影响[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8,11(2):87.

化学成分论文篇9

【关键词】绞股蓝;化学成分;皂苷;多糖

Abstract:Withmo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Gynostemmapentaphyllum,peoplehavelearnedmoreaboutchemicalingredientsinit.Inthispaper,somenewachievementsinchemicalingredientresearchwereintroduced,whichisfavorabletofurtherresearchofchemicalingredientsofGynostemmapentaphyllu.

Keywords:Gynostemmapentaphyllu;Chemicalingredients;Saponin;Polysaccharide

绞股蓝G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资源丰富。绞股蓝中含有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绞股蓝能够有效地保护心、脑、血管和肝脏,降低血脂、降胆固醇、降转氨酶、调节免疫和抗诱变,而且在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和消除自由基的同时,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溃疡、抑制胆结石形成和调节内分泌活动[1~3]。因此,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绞股蓝,明确绞股蓝中的药理活性成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绞股蓝皂苷和多糖等成分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现状

1976年日本人永井正博等在绞股蓝中分离得到了人参二醇和2α-羟基人参二醇,首次揭示了绞股蓝中含有达玛烷(dammarane)型皂苷类成分。随后,人们对绞股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发现的绞股蓝皂苷(Gyp)总共达136种,其中有绞股蓝皂苷(Gyp)Ⅲ、Ⅳ、Ⅷ、Ⅻ与人参皂苷(Gin)-Rb1,-Rb3,-Rd和-F2完全相同,此外还分离得到了人参皂苷Rd3,K,其余为人参皂苷的类似物。由于绞股蓝的产地不同,其中的皂苷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覃章铮[4]等曾经对1990年以前发现的84种皂苷成分进行过综述性报道,但由于绞股蓝皂苷具有较好的药理疗效,因此,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1990年后,又有52种绞股蓝皂苷被相继报道。根据苷元结构相近的程度,本文将这52种皂苷分为11类。

第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01[5]C47H76O172-ara-glc-rha(S)2[5]C47H76O17

2-ara-glc-rha(R)3[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S)4[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R)5[6]C47H76O17-glc-rha3|2xyl-H

(S)6[6]C47H76O17-glc-rha3|2xyl-H(R)7[6]C48H78O18-glc-rha3|2glc-H(S)8[6]C51H80O19MeCO

-glc-rha6||43|2xylMeCO-H(R)

第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20(S)9[7]C54H90O23-OH2-glc-glc6-glc-rha10[7]C53H88O23-OH2-glc-glc6-glc-xyl11[8]C54H90O20-Hrha

-glc-rha3|2|6rha-H

第3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0(S)2112[7]C48H80O192-glc-glc-CH2OH-glc-H13[9]C55H92O22CH3CO-glc-rha|36|2xy1-CH3-H-O-glc14[9]C54H92O22-glc-rha3|2rha-CH3-H-O-glc15[9]C53H90O21-glc-rha3|2xyl-CH3-H-O-glc16[9]C52H88O21-ara-rha3|2xyl-CH2OH-H-O-glc17[9]C53H90O22-glc-rha3|2xyl-CH2OH-H-O-glc18[10]C54H92O222-glc-glc-CH2OH6-glc-rha-H19[10]C54H90O222-glc-glc-CHO6-glc-rha-H20[10]C47H78O172-ara-glc-CHO-glc-H

第4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32421[11]C41H70O132-xyl-glcH(S)22[11,12]C42H72O142-glc-glcH(S)23[11,12]C41H70O132-xyl-glcH(R)24[11,12]C41H70O142-xyl-glcOH(R)(S)25[13]C41H70O142-glc-xyl-OH(S)(S)

第5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3(S)26[9]C46H78O18-glc-xyl6|2xyl-OH27[9]C47H78O19-glc-glc6|2xyl-OH28[9]C41H70O142-xyl-glc-OH29[9]C41H70O142-glc-xyl-OH30[9]C42H70O142-xyl-xyl-OAc31[9]2-glc-xyl-OAc32[9]C48H80O19-glc-xyl6|2xyl-OAc

第6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33[14]C49H82O18MeCO-glc-xyl2|6|3rha-CH334[14]C46H76O17-ara-xyl2|3rha-CHO

第7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135[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OH36[14]C47H78O17-glc-xyl2|3rha-CH3-OH37[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OH38[14]C48H78O17-ara-xyl2|3rha-CHO-OEt39[14]C49H82O17-glc-xyl2|3rha-CH3-OEt40[15]C47H78O16-lyx-glc3|2rha-CH3-OH

第8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21920(S)21252641[5]C53H90O222-ara-glc-H-CH3-rha-H-OH-glc42[9]C52H86O23-ara-xyl2|3rha-H-CHO-H-O-glc-OOH-H43[13]C46H76O18-ara-xyl2|3rha-H-CHO-H-OH-OOH-H44[9]C53H90O242-glc-glc-OH-CH3-xyl-glc-H-OOH-H45[13]C53H90O21-glc-xyl2|3rha-H-CH3-H-O-xyl-OCH3-H

第9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121920(S)212446[5]C52H88O22-H2-ara-glc-H-CH3-H-O-glc-rha47[9]C52H86O22-H-ara-xyl2|3rha-H-CHO-H-O-glc-H48[16]C36H62O10-OH-H-OH-CH3-glc-H-H

第10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49[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50[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

第1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第1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glc=β-D-吡喃葡萄搪基,xyl=β-D-吡喃木糖基,rha=α-L-吡喃鼠李糖基,ara=α-L-吡喃阿拉伯糖基,lyx=β-D-来苏糖基,Ac代表乙酰基,Me代表甲基,键上的数字代表键合的位置

随着人们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绞股蓝皂苷的不断发现,且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第1类、第4类、第5类、第6类、第7类、第10类和第11类在二十位碳上成环,但是在其成环的类型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第11类所成的环为含氧的双环。第1类、第4类、第6类、第7类和第10类所成的环为五元环,而其中的第1类、第4类和第7类为含氧的五元环,第6类和第10类为不含氧的五元环,而且即使在含氧的五元环中氧所在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第5类为含氧的六元环。此外,碳碳双键的有无和位置也有很大的区别,第4类、第5类、第6类和第11类不含碳碳双键,其他的几类都含有碳碳双键,第1类、第2类、第3类、第7类和第12类的碳碳双键在24和25位碳上,第8类的碳碳双键在23和24位碳上,第9类和第10类的碳碳双键在25和26位碳上。

2绞股蓝多糖的研究现状

多糖也是绞股蓝中含量比较多的化学成分,在研究皂苷的同时,对多糖的研究也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王昭晶等[18]对碱提绞股蓝水溶性多糖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一种粗多糖AGM。经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检测其糖分布情况,表明AGM可能由两种多糖组成,其中一种含有结合蛋白质。而且经高效液相色谱确定了AGM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岩藻糖(其中至少含有木糖或者岩藻糖中的一种)∶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2.43∶1.00∶3.02∶2.59∶3.46。宋淑亮(《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药理活性研究》,2006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对绞股蓝多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出了3种绞股蓝多糖GPS-2,GPS-3和GPS-4,并对其中的两种GPS-2,GPS-3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GPS-2的分子量为10700Dal,GPS-3的分子量为9100Dal。GPS-2成分中含有鼠李糖和木糖,GPS-3成分中含有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

3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绞股蓝中除了含有皂苷和多糖外,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萜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蛋白质等以及锌、铜、铁、锰、硒等微量元素,但是,在最近几年里对这几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对黄酮化合物的研究也只是对其含量的测定和精制上[19,20],目前,除了20世纪80年代报道过的商陆素、芦丁、商陆苷及丙二酸等十多种黄酮类物质外,未见有新的化学成分的报道。

4结束语

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绞股蓝的药理活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绞股蓝皂苷的成分研究中,发现了多种新绞股蓝皂苷,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对绞股蓝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对绞股蓝中多糖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重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近几年对绞股蓝中黄酮化合物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对绞股蓝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张瑞哲,张常胜,于慧敏.绞股蓝药理及临床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0,13(5):295.

[2]任颖,王秋玉,吴泽民,等.绞股蓝皂甙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5):988.

[3]侯慧丽,傅童生.绞股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Z1):59.

[4]覃章铮,赵蕾,毕世荣,等.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资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4(1):83.

[5]SoniaP,CosimoP.New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1995,58(4):512.

化学成分论文篇10

一、学习状态的分析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