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1:21:47

模块化设计论文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1

1模块化机械设计的应用

通过对产品的构成进行分析,考察其中的功能互换性与结构互换性的关系,将立体车库模块划分为钢结构、横移机构、载车板等几大模块,包括了系统级模块、部件级模块和零件级模块,以模块为基础进行接口,通过模块的组合来满足不同车库产品的设计。同时对工艺进行优化,达到同类型零部件工艺的统一。

1.1钢结构的模块化设计

对升降横移立体车库的钢结构立柱、前后横梁、纵梁、斜撑等进行通用化设计,无论立体车库方案如何变化,只要方案中的结构能由现有结构配型得到,就只需对现有结构进行横向、纵向、竖向的组合,无法通过组合得到的,只需对不匹配模块进行更改,以项目图纸形式对项目模块进行匹配搭建。新式六层升降横移立体车库钢结构如图1所示。

1.2钢丝绳设备横移机构与链条设备横移机构的

模块化设计

将横移机构分解为横移传动系统、提升传动系统和横移框架3个主模块,通过使用相同型材和改变钢丝绳缠绕方式,实现了两种类型横移框架的模块化设计(前后吊点中心距、防坠钩中心距、定位针中心距等关键配合尺寸一致),达到了两种类型的横移机构共用一套横移传动系统的目的,也为钢丝绳设备与链条式设备载车板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3载车板的模块化设计载车板对边梁结构形式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提高了边梁模块的通用性,并确定了载车板自带斜坡与载车板无斜坡两种载车板结构,通过对斜坡的优化设计使两种载车板结构除斜坡外其他横向构件模块完全通用,通过对横向构件进行选型调整来实现载车板与设备的匹配。

1.4工艺的模块化设计

以传动轴的加工为例:模块化前的传动轴如图5所示,模块化后的传动轴如图6所示。对比可以看到,所有传动轴(包括提升、横移)轴身由原来的必须经过车床倒角、车内孔、齐总长的工序变为现在的直接锯床下料;轴头由原来的指定尺寸改为根据无缝管材料内径的进行配车,并将原来较长的阶梯进行分段处理,以方便链轮的安装,焊缝由原来的角焊缝改为缝焊缝,通过工装对焊缝宽度的调节来实现对传动轴总长的尺寸控制,这样极大地简化了大轴、长轴的加工工艺,节省了工时。

2模块化机械设计的优势

通过前述模块化设计在升降横移立体车库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地看出模块化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尽管升降横移立体车库形式多样,具体项目方案千变万化,给设计带来极大不便,但是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顾客定制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任务趋于简单化、轻量化,设计周期大大缩短,可以给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安装留出更多的缓冲时间。2)模块化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图纸的数量,同一零件可以在多种产品上使用,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纸张,也方便了图纸的管理。3)很多通用化的零件可以批量地进行储备式生产,这必然带来成本的降低和人力、物力投入的减少,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个项目同时开工生产时加工工期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当安装过程中项目现场零件丢或失损坏时,可以直接跳过加工,直接从备品库中出库发货,节约了时间,有助于合同的按期兑现。

3结语

模块化设计理念已被引进立体车库的机械设计中,特别是在常规的升降横移立体车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模块化给机械设计带来效率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作者:丁翔 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1-02

高职高专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学校,具有培养周期短、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等特点。而会计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强的经济类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开始扩招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企业所需会计人才。高职高专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具有的最大优势便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使得这些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服务。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的必要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便是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日后能在进入社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我国的教育制度重视素质教育,通常理论为主,容易忽视实践,会计属于经管类文科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在企业中它又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因此,学校在完善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时,也要重视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会计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会计操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通过模块化实训将其细分,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会实际操作,为未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奠定基础。

2.从课程角度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高专开始根据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很多文科类专业一改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引入课程设计、实验等操作性强的课程。从课程角度考虑,会计不仅应设置理论课程,还应开设相关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为优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可通过设置沙盘模拟、点钞大赛、理财我最牛等相关竞赛来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程设计中操作性课程较少的缺陷。

3.从教师角度的必要性。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主要看重其专业和学历,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老师一般会选择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会计专业人才,而实际上,这类人才刚从校园出来,往往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将模块化实训很好地运用于会计专业教学中。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的同时,要求也增高了,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证书,过去考取该证书时基本均为纯理论知识,而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加入了会计电算化,考察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会计的实操能力越来越受国家和企业的重视,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会计模块化实训的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偏重会计核算。会计专业可分为出纳模块、会计模块、成本会计模块这三大模块,高校在会计模块化实训中偏重会计核算模块,而忽视了出纳、审计等模块,高职高专更多的是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因为会计核算是会计操作的主体部分,也是难点,高校重视该模块并无不对,只是不应该以偏概全,一味培养学生在会计核算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一些基础会计操作能力的实训。例如,很多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后会计核算能力不错,但一些基础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的登记都不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这样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细心、规范等素质,不利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

2.校内实训岗位不清。高职高专的实训一般是通过相关教师发放一些实习资料,一般选取某个企业一个月内的经济业务材料,学生在实训期限内要完成从填制、审核凭证至编制会计报表独立完成一整套核算程序。由于实训条件有限,教师和学生对实训课程也不及理论课程重视,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分工不明确,造成一人多岗的混乱局面,学生既是出纳又是销售人员,可以学会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却不明白岗位之间的分工和衔接,不利于在企业中进行实操。通过这种岗位分配不清的实训课程,学生也许会对单个的凭证、账薄、报表有一定认识,但对企业整体的财务工作如何动作、各岗位之间如何连接、凭证如何传递、各岗位明细职责怎样却感到模糊。

3.校内实训条件薄弱。高职高专的实训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对学生要求较低,造成学生和老师对实训课程的不重视。虽然,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开设了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实验室,但往往实训条件薄弱,设备少,无仿真效果,只提供几张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并且资料陈旧,有些实训资料已使用多年,与现行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要求已不相符,而且内容简单,能全面涵盖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实训资料比较少见。因此,这种不完善的实训条件导致这种模块化的实训无法到达预期的效果,学生也不能从实训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积蓄力量。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策略

1.以岗位需求规划实训模块。高职高专的实训设计往往过于模糊,只注重会计核算方面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为提升实训的效果,高职高专应将会计专业实训模块分为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实训模块、岗前实训模块分别进行实训,对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主要是点钞、数字书写、传票翻打和记账技术,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实际上是会计实训中很重要的基础技能,也是会计操作中容易忽视和出错的地方,高职高专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可以为学院打好基础,为学习更深层次的实训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实训模块主要包含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费用岗位、存货岗位、收入利润岗位等细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通过将会计专业内容进行细分来分步实训。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的一整套实训内容,将细分的模块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包含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2.根据实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训形式。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实训内同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实训形式,比如课内分散实训、模块集中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课内分散实训是针对一些基础会计操作的实训形式,通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设置这种小型的实训实验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知识时,可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凭证填制和审核来加深理解。模块集中实训,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统一针对某一模块进行实训,范围更广,会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是通常在完成整个会计理论教学后选择的一整套会计实训,相当于一项仿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选择“多师型”教师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内容丰富,通过会计模块化实训可以将其细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在将课程细分的同时,教师也要专业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选择“双师型”模式,即理论知识老师和实训知识老师。实际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会计模块都是丰富多样的,高职高专只有通过专业细化,在不同模块的实训中提供更为专业的教师。学校可通过聘请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人才进行某一细分模块的实训课程教学,一方面节约了教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企业岗位和需求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多师型”除了可以通过聘请更多的专业教师外,还可以通过提升相关教师的能力来使某一教师担任多模块的实训教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的理论技能实践,还要积极地到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挂职实践,使自己具备多种岗位技能,以便可以在实训时指导选择不同模块的学生。

4.学校要能够接受模块化实训模式的理念。会计专业是实际操作较强的专业,传统教学中学校也会设置一些实训课程,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往往是根据会计专业的内容划分,比如财务会计的模块化设计通常会划分为理论模块、知识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其中岗位技能模块通常又会被分为:出纳岗位模块、材料岗位模块、工资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收入模块、利润模块、成本费用及总账、报表模块等。这些模块均为会计实训内容,但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现代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除了要对会计操作技能进行实训,还要结合实训中岗位所属行业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实训内容,根据行业特点来实施会计工作,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财务会计信息。要完成这一转变,学校要从实训设备、资金投入、合作企业选择等各方面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提升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的成效。

会计专业虽属文科类专业,但也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将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发挥会计模块化实训的成效,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以岗位需求规划实训模块、模块化校内实训的环境配置、学校要能够接受模块化实训模式的理念等策略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完善其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的实施,实现其最终目的,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黎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2013,(1).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07-02

一、模块化课程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是一种偏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关注欧洲应用型大学的模块化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

模块化课程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是模块式技能培训(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另一种模式是能力本位(简称“CBE”),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者的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但两者也有共性,即都强调“能力”和“应用”。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吸纳了模块化教学的核心要素,并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而开发出的课程模式。

2.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每门学科都为了追求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实行模块化以后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设计概念十分必要,过去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开设四门课程:即专业导论、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设计概念等。各学科为了追求完整性、系统性,每门课程都要讲述设计史,重复交叉的内容很多,现在把它整合成一个模块――“设计理念及思维”,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在了解美的历程、造物的历史、工业设计历史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设计观,建立起来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更有针对性

过去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和专业结合,全校所有专业使用相同教材,教学内容相同,课时也相同,教学没有针对性,实施模块化课程以后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分派到不同专业,与专业课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出符合专业特点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专业课程,效果较好。

5.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与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重新拟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

6.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在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行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是学校是课程的生产者,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学校应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调整、创新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要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这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二是要牢固树立课程的中心地位。首先,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设,学校只有始终围绕着学生需要的课程这个核心进行不断建设、高效管理,学校才能办好。其次,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从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能提供满足学生消费需要的各类课程,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切实解决招生与就业“两张皮”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课程创新与建设,最终化解“计划入口”与“市场出口”之间的矛盾,也是“从就业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最后,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两个“符合度”是课程地位确立的基本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须要扬弃传统的精英模式定位,转而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地方化”“应用性”“草根式”属性,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人才”提供职业范畴的高等教育服务。因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如何、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如何,这两个“符合度”应成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学生毕业了到哪里就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学校就应该设什么专业,教什么课程,即课程地位的确立依据就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学生就业的贡献率为依据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设计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当结合相关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审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合理安排课程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文化熏陶,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技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1]借鉴德国的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把课程框架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1.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2.中观模块

此模块是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宏观模块构建的基础,又是对各微观模块的统领。中观模块构建的依据是能力分析。中观模块制订时首先要进行调研,研究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然后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某种能力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需要强化哪些能力训练进行研究?然后按照适切的原则组建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再构成一个中观模块。如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大致包含产品企划、产品工业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产品营销推广等几个过程,相对应的岗位群大约有ID设计(概念创意设计)、CMF或CMG设计(产品色彩材质表面工艺设计)、UI设计(产品人机界面设计)、ID设计(外观造型设计)等七个岗位群。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再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根据这些专业能力要素再设计出38个微观模块,最后将这些微观模块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构建出8个中观模块(能力模块)。[2]

3.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6个基本能力。这6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首先,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行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从教学改革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

第三,合理制订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实行“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3]

第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目标努力。二是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并特邀他们参与课题设计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三是精心选择本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另外,将现有教师队伍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担任某一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改革;技能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围绕这一目标,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愈来愈受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合肥学院等把模块化教学作为其下一步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认识

模块式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种先进培训方式。90年代起,我国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实践模块化教学。它主要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1]具体来说,模块化教学就是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涉及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其内容可以自行一体,各模块主题之间知识谱系层面可不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能独立成为教学单元,但教学单元的目标要有十分清晰的指向性,即重视某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市场营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语言翻译能力等。模块化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一种“产品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表达、交往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其一是主题模块,主要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必需为考量,整合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技能应用、实验实践课,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专注培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旨在促进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化、专业化;其二是任务模块,主要涉及教学实施、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社会、联系实际、创新操作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学生的技能化、职业化。

从方法论层面上看,模块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联接,迁移应用,加大学生的参与及激励,实现认知和操作的双重目标,从感受-认知-分析-把握-训练-实践等几个环节调动学习者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2]以应用型专业社会工作为例,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社区的感知能力,增进理解和认知,对社区中存在的“急难险重”问题有分析和解决能力,在教学中予以重点把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第二课堂、实习训练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景适应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复杂的社区工作中厘清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尽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培养什么、怎样培养还没有形成确切的看法。尤其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师能力都不太能适应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鉴于此,进行模块化改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解决一线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的专业人才。[3]然而,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掣肘,对应用型专业的教学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办学策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尚存在不少问题。培养模式设置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重视“理论性、基础性”而忽视“实践性、应用性”的知识传授,以至于对实践能力、职业训练不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衔接不紧密,产学往往脱节,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出现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模块化教学能够针对职业应用特点,遴选有针对性的课程,展开具有实践操作性、应用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理论、实践、研讨同步进行,实践贯穿教学始终,从而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2.是课程体系科学化设置的需要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使学生“博而广”有余,但“精而专”不足。部分专业课程过于理论化;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记住了公式、概念、原理,就能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了,而事实上却非如此;一些教学活动围绕着教材来制定,很多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传统课程自成体系,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一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拿学分,课堂参与不积极,甚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模块化教学改革针对性、操作性、应用性强,结合岗位需求及工作技能,使教学模块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实用性,能适应不同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体系的每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成,组合完成后根据内容的需要亦可进行重新组合,且相关知识内容在一个模块体系中可被其他模块替代而不影响其整体功能,这为实现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可能,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3.是学生个性专长拓展的需要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的个性、专长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传统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主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整齐划一式地教授知识,因材施教不够,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施展不开。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其个性发展,主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缺乏对学生全面综合考察,造成不少大学生疲于记忆书本上知识,忽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4]灵活的、彼此相互联系的模块比起内容庞大的专业课程来说可产生更多组合。模块化教学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设计个性化与模块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利于培养技术厚实、彰显个性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如何推进模块化教学设置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模块化教学,要认真思考、科学构建、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模块化体系。在模块化教学实践当中,应注意做好“三个层次、三个导向”。

1.设计上主要体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模块层次

宏观层次上,顶层设计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完整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根据专业设置和职业目标,可建立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三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军事、体育、思政、外语、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综合素质等课程模块,为学生构筑宽厚的知识储备、学术素养;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拓宽专业领域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或行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专业应用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试验锻炼、现场教学、毕业实习模块,如社会工作专业,设置一些专业实践环节,如社会调查研究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中观层次上,它是专业的学习重点、教学方案、模块组合,在整个模块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根据对能力培养,对岗位群、课程群进行灵活设计和组合,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明确哪些中观模块构成宏观模块,而又能进一步细分成为若干个微观模块。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要有经济管理、会计业务、资本运作、市场调查,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形成多个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一模块都以特定的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实际操作为主流,形成一个个模块组合。还可以根据千差万别的学生兴趣,在模块构建中,可以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微观层次上,它是整个模块化教学单元和基础,即具体模块的内容、操作路径。微观层次上的模块是具体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再深入、再细化,如某一门课程的框架结构、知识点讲授,挑选出最有价值、实用的内容,进行整合、遴选、归并等,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同时,对应用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岗位分析如会计师、咨询师、预算员、质检员等,围绕这些岗位种类进行技能分析,并对分析结构进行归类,使得课程逻辑清晰、内容精简,学生容易掌握。

2.把握好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整合导向

一是要把握问题导向。把问题意识融入到教学模块中,通过提出学习问题模块、解决问题模块、交流汇报模块、收获升华应用模块,使得教学任务更加清楚明了,学生在问题探讨中积极思考、激发潜能,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够得到锻炼。如在商务类应用型专业课程模块中,可设置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的典型范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各自提出要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或者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二是要把握应用导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突出知识的实用,又要强调能力的应用,打破理论课与实习分开的做法,施行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让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一项或多项任务,如产品设计、模型制作、设备或计算机模拟系统等,[5]另一方面,也可设立生产实习锻炼基地,学生在干中学、在学干,直接将知识模块应用于实践中,提前使自己成为一个“准职业人”,更好体现能力培养。

三是要把握整合导向。要对模块内容进行整合,模块内容相同或相近,可列为不同专业的共享模块,至于是选修还是必修模块根据专业培养而定。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如语言类应用型专业素质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模块”、“社会语言学模块”等,这些模块可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担纲完成,同一个教师可对不同专业的共享模块进行教学设计。要对模块大小进行整合,在模块设计过程中,最好拥有相同的时间进度,避免过大或过小,过大则使模块设计的个性化、灵活性受到影响,拉长学业时间,过小则会使综合性的、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变得困难,考试的次数将会变得多起来,进而导致人力和管理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参考文献:

[1]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科技信息》,2010年第25期。

[2]叶广建:《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3]蔡敬民主编:《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为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4]马壮、杨松;《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成才之路》,2015年第26期。

[5]陈鹤鸣等:《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戴维来(1985.06-),男,汉族,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外交与政治安全;

王重斌(1985.01-),女,汉族,合肥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

王建文(1968.12),男,汉族,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文化。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5

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如软件教学和手绘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两方面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教学状况是低年级开展理论教学,高年级开展实践能力教学,检验的方法仍停留在论文或作业上。探讨“模块式”教学法在应用型学科中的实际作用,能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进而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法;应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探索;实践

1“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要性

“模块式”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探索。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模块式”教学模式更强调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多用于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问题,高校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工作岗位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实践磨炼和技术能力培养才能投入到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中。因此,将“模块式”教学法引入高校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育中,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减少学生到公司进行工作技能再学习需要的时间,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原为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专业,专业内容包括书籍装帧、广告招贴、包装设计、版式设计等,是一门应用性较广的学科,其专业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该专业的专业特点较为适合“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和应用。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需在理论学习之余,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课程的设计与传统学科无异,并未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仍然以基础理论和软件学习为重,缺少系统化的实战训练。

2“模块式”教学法运用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计

“模块式”教学法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具体工程任务相结合,构成一个“模块”,增强教育的目标性,进而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中只重教学而无任务目标的模式。通过具体的任务进行特定能力的培养,既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可以检验教学的结果。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如软件教学和手绘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两方面缺一不可。“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将整个专业涵盖知识及专业知识应用设计为基础知识模块、实践应用模块、专业设计强化模块等几个模块,同时还要设计若干个子模块完善各个模块的教学效果。

2.1基础知识学习模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PS、AI等基础软件技能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知识设计为一个子模块,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设计中色彩及构图方面所应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伴随软件知识的学习,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作业或作品中。一方面完成理论的教学,达到审美素质的养成,同时操作中有理论的指导,让实践更体现艺术素养,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2实践应用模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将设计应用于实践。通过基础知识模块训练达到的专业素养直接应用于广告等相关设计领域,形成“理论———技能———产品”的学习实践链条。

2.3专业设计强化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学生们已经了解“理论———技能———产品”这一学习实践过程,接下来需要使学生提高专业设计能力,以应对人们不断演变的审美趋势和不同人群的审美差异。而专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大量作品设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质的改变,因此要通过专业设计强化模块的教学设计达到提高专业设计能力的目标。这也是目前很多就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我们同样可以将这样的方式引入校园的教学中。

3“模块式”课程教学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本科专业教学中属于应用型专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崛起,决定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模块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将成熟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也就是说“模块式”教学法与实用性强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二者可以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培养与专业应用的完美统一。

将“模块式”教学法引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本是以实践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二,“模块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第三,通过“模块式”教学法,引入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在大量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更早拥有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6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采用模块教材,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构成,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它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以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划分模块,使得每一模块与就业岗位形成真实联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基本知识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将具有实用性,与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设计为专业技能模块。基本知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若干个专业技能模块组合成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1. 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如数学、语文、计算机英语等)、办公自动化(如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基础等)。本模块重点让学生有较强的基础知识。

2. 基本技能模块。在掌握了基础知识模块之后,通过文字录入、排版、电子表格、计算机硬件维修的训练,强化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3. 专业应用模块。在掌握基本技能模块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专业应用模块。如,网页设计模块(Photoshop、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等)、平面设计模块(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计算机硬件维修模块(计算机结构与工作原理、计算机故障讲解及排除、板卡的安装及设置)、程序设计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等)、网站设计模块(ASP动态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组建、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等)。

三、改革传统教学形式,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项目化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模拟出类似的项目,围绕项目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做学教一体的原则,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

实施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了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教师转变成课堂的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四、模块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1.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我校是三年制中专学校。新生入学后,第一年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模块课程,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学生第二年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提供了指导。第二年进行职业技能模块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实施“模块化教学”后,学生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南京地铁,可靠性,模块化,修程优化

 

0 引言

目前,南京地铁设备维修模式同国内大多同行类似,均依照大铁路的维修经验对设备进行定期的预防性维修和“事后维修”,定期预防修如三月检、定修,维修作业内容复繁杂,特别是对地铁关键设备,维修内容冗余程度较大,且存在着维修针对性不强,维修效益不高甚至造成破坏性维修,导致设备维护成本高、可靠性不足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南京地铁关键设备维修规程进行优化研究。

1 可靠性维修优化理论

1.1 RCM分析法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是用于确定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方法[1],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设备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明确设备各故障的后果,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方法,确定各故障的预防性维修对策。在实施RCM维修优化分析时,基本流程可按照以下的七步作业法进行,如图1所示。

图1 实施RCM的七步作业法

1.2 修程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设计方法之一。模块化大约是20 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形式,维修模块化设计是处理复杂维修系统的一种直观简化方法[2],以模块为基础,将各个维修内容所需要的维修工器具、备品备件材料、维修作业人力资源以及相关制度规范等包络在各个修程模块中模块化,,形成较小的维修模块以便于保证作业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有效性,通过维修模块的分工合作,实现高效保质维修操作。

在确定关键设备维修模块时,可以设备维修部件为单元模块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维修模块之间有着多种联系和约束的,因此,需要通过数据收集与集中调研,确定相应的维修维修模块信息,包括:模块编号、作业内容、相应维修作业标准、模块作业所需人员数量、人员应具备技能、必备工器具名称及其数量、消耗维修备件名称和数量、作业所需时间、特殊维修条件要求、作业流程顺序要求、模块维修风险程度及其维修周期要求等,如下表1、2所示。只有充分掌握各个模块的基本信息,才能更好的为维修模块优化奠定数据基础。

表1 维修模块基本信息

表2 维修模块故障数据信息

2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优化技术

结合以上所述的RCM可靠性分析方法及模块化理论,设计基于可靠性的地铁关键设备维修修程优化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对关键设备技术状态进行分析,确定实际维修需求,指导维修修程的更新,这是维修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模块化首先要保证模块所覆盖的维修内容是全面的合理的,因此,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更新现有的维修修程。在本文中,依托上述的RCM可靠性分析法,对地铁的关键设备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实际维修需求更新原有维修内容。

其次,划分维修模块,模块的划分可以大到整个设备的维护保养,也可以小到螺帽电容等更换,模块范围定义得大了起不到模块化应有的作用,而划分得越细,维修管理的模块也越多,管理起来也越繁琐,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模块界定范围,划分出合理的维修模块。

第三,调查收集模块附属信息,包括模块名称,模块内容,相应维修作业标准,模块作业所需人员数量,人员应具备技能模块化,必备工器具名称及其数量,消耗维修备件名称和数量,作业所需时间,特殊维修条件要求,模块维修风险程度,模块维修方式及其维修周期要求等。对于不能明确的模块,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跟踪调查。

第四,模块化维修修程重组优化,在由可靠性分析确定各个维修模块最佳维修周期基础上,以追求模块化维修效益最高、可靠性最大为目标,优化重组关键设备的维修模块,包括维修模块的组合以及维修时机等。

第五,积累各个维修模块相关历史故障数据,为闭环反馈和持续进行可靠性维修修程优化做好数据支持。

3 结论

通过RCM分析,剔除不增值的冗余维修环节,更新维修作业内容,不仅使设备维修更具有针对性,也保障设备可靠性,在RCM可靠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模块化维修修程优化,使得在保障关键设备技术可靠的前提下实现维修管理与维修质量的最佳平衡,进一步提升设备维修价值。对实现维修可靠性、经济性的维修大纲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莫布雷.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7-8.

[2]陆良,杨殿阁,顾铮珉等.采用模块化思想的汽车电器智能化设计方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44(5):111-115.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模块化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71-02

1 前言

在过去的专业课教学中,理论讲述过多、课程内容过于宽泛陈旧,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无法及时更新,学生学到的知识难以适应实际工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梳理及查阅了大量相关教材之后,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桥梁工程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组织,初步摸索出一套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即模块化教学。即将桥梁工程实践教学进行模块化,搭建合理平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进而培养出适合工程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四个方面进行模块化教学组织。

2 模块化的设计

专业基础模块、桥梁模型构件设计与制作模块、桥梁工程施工组织模块、桥梁工程施工管理模块。通过四个模块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得以大幅的提高。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能力拓展实验及工程实践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其中专业基础实验以课程实验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桥梁模型构件设计与制作模块以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桥梁工程施工组织模块、桥梁工程施工管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积累创新信息资源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专业实习、生产实践为主的工程实践活动,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拓展和延伸教学实践内容。通过模块化教学改变在教学过程教师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应当以理论为主,可是完全脱离实践,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学实践模块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老师不再是填鸭式讲授知识而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模块化教学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融汇到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模块化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桥梁工程实验教学实践中,结合高职高专桥梁学科的特点,建立了面向桥梁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根据桥梁工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了包含基础、综合设计、模拟及现场技术三个层次的实践项目,建成了“桥梁工程实践模块”教学体系,如图1。

3 模块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3.1 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模块实践性教学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配置,让学校的教师走向施工现场,即要求老师每年至少要去企业工作半年以上,同时下大力引进施工企业的技师走进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学水平。

3.2 建立配套齐全的实验实训项目和基地

为了保证模块化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桥梁工程实例和工地实践录像数据库,便于在实践教学中对某一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齐全的实训基地,并确保对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努力做到实验实训项目完全符合实际工程,新材料和新工艺符合工程实践,为专业课教学采用现场教学,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正确考核学生

桥梁工程模块化实践教学考核以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项目为依托,按照工程实践要求,实现学生与实际工程“零距离”接触,采用真题实做的形式,对学生从理论、设计、计算、检测、施工技术方法和工艺、加固维修等完整的课程体系层面,进行详细的考核;通过正确的评定,总结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鼓励学生努力实习,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安全文明生产习惯等;老师依据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学生得到系统、真实的实践技能训练,达到“未出学校门,已是准岗人”。

4 模块化的教学分析

模块化教学建议以周为单位设计教学课时,承担对桥梁工程实践专项技能训练,一般以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为一个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比如桥梁施工测量:结合一个实例进行桥址选线测量、桥梁施工控制测量、桥梁墩台基础的施工放样等,在此基础上细化模块进行综合实训。同时,结合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岗位,按施工特点一一去企业进行咨询,结合需要的人才特点,根据桥梁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对教学模块进行专项能力分析,然后根据工程项目完成情况写出实际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总结。

对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从理论、设计、计算、检测、施工技术方法和工艺、加固维修等方面进行模块设计,确保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工作进程、模块课件和学习指南符合施工特点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施工方法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实际职业能力。

由于桥梁工程模块实践教学加强了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又注重了技能施工工艺过程,学生可以有的放矢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发挥了“思中学、用中学、学中思”的教学思想。模块化教学要求实践性,从而促使老师查阅大量的参考书组织教学,同时要求老师到现场去学习然后指导学生,桥梁工程施工组织的编写要求老师对施工方法、作业施工机械、施工方案等很精通,尤其是职业能力分析、设计模块教学指导书和建立评价标准等这需要老师必须认真学习请教同行共同研究确定,这也使老师自己和大家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5 结论

模块化实践教学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传统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现代教学模式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特点。

模块化实践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强化了能力的训练,实现毕业生产实习等同工作,即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则能胜任的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使老师能及时的把握专业发展前沿,了解本专业发展动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设备及教材中。

模块化教学中可能部分实践项目专业性太强,部分同学一时不能得到很好的技能强化,这需要对技能训练落后学生,要予以关心注意因材施教。分析技能暂时落后的原因,给出合理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2]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际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R].2007.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9

前者主要是以实验实践等应用为导向组织知识,引导学习者“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后者主要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应用。教学系统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应用实践成果发表和分享的平台。作为学习的平台,“引导性学习”部分相当于知识库,主要模块有理论知识、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型与工具等,其中实例与实训项目模块内容最为丰富,如图1所示;作为成果发表、分享的平台,“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分享和创新应用,它包含多个主题分区,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可以进行成果发表、交流回复、评价投票等操作,较为成功的成果将迁移至“引导性学习”模块。“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是体现优势、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竞争力[25]”。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设计中着重于创建以下特色:知识的组织采用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的非线性组织方式,开展情境式学习,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建立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应用的平台运作机制,从而保证了平台知识的持续、动态的更新完善。“以生为本[26]”的平台建设指导思想,着眼于构建“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虚拟环境[27]”,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者积极地使用平台和应用创新,参与平台的建设、维护。

“引导性学习”部分的功能设计

“引导性学习”模块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课程知识的汇集之处。不同于国内一般的课件和教学网站,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组织方式采用了以“应用为导向”的非线性化知识组织形式,即以知识点为核心,将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如案例和项目等)组成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关联,不再如国内一般的教材、课件或教学网站只是简单的“知识组织的教材化、堆砌化;线性化的知识组织方式[28]”,这样有利于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开展情境式学习,不仅可以教会学习者知识的应用,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发挥出创新能力,对平台的建设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斯皮若(Spiro,R.J.)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要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即学习要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境[29]。1.“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理论知识”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如图2所示。特别是通过“知识地图”在PPT知识点、“分解案例”、“模型与工具”等模块之间建立联系,“将知识接成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网络的表征系统,便于学习者概念导航学习”[30],实现各知识点的关联、交叉和应用性学习,而且“索引后的课程资源等可实现资源的增值”[31]2.“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的设计“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和训练,包括: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实践项目又细分为课程设计、微型工厂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该模块的设计思路是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现实,由提供场景、下达任务到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训练和提升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其中:(1)分解案例的设置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方法论,辅以一定的情境,针对较单纯的1~2个问题,运用明确的方法加以解决,分解案例可以通过选用和编写两种途径取得。一是“选用”国内外文献资料、书籍中公认的案例;二是结合课程小论文环节,由学习者自主“设计、编写”,经分享、评价、获得认可后纳入案例库。(2)实验项目的设置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如图4所示。课内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外实验则是以学习者为主导完成。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其主要工作内容大多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课外实验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课外实验也可以结合“微型工厂项目”、“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小项目”环节一起进行,由学习者自主开发、设计新实验项目,教师在选题、开发设计要求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指导,最终结果在“讨论与分享”模块中实现成果分享,成为知识库的一个元素。(3)虚拟微型工厂项目主要是以玩具产品为对象,模拟现实工厂的主要生产运作流程,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构建的“虚拟的”微型工厂[32]。训练项目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仓库、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运行过程控制、生产系统改善等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业务环节。(4)企业实践项目主要取自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较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项目。该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展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真实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项目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现有管理模式的改善,对于前一类项目的研究,主要以描述企业曾经的困境、现在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已取得的效益实绩、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无意于评价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对于后一类项目则详细描述现实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情境,围绕研究的主题查找和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全套的新解决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新方案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获取、转换、应用机制

模块化设计论文篇10

(一)建构突出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高技术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核心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此,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清晰体现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业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将版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版式设计的概念模块、视觉流程模块、形式法则模块、网格训练模块、文字创意模块、图形设计模块和专业版式设计模块);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人文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评价形式上,打破传统大作业考试形式,而采取多样的考评形式,如对三个教学模块采用三次作业评分,最后综合评分的标准。不同的模块所占评分比例分别随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例如目前可采用版式设计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占30%;专业能力模块的实际操作能力占50%;人文素质模块的综合素质能力占20%的组合评价方式。这样,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三个方面的教育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构突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突出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版式设计课程设置实践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60%。在设计选题上,绝大部分训练应是“真题实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承接的企业项目进行真实性设计,使学生不仅熟悉专业知识,又锻炼专业技能,也帮助企业解决设计问题。如果缺少实际项目,可以创设“真题重构”模式的实践教学。依据一个真实的版式设计项目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该案例的重新组构,通过改进性设计,强化训练创意并增强美学法则的运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设计能力。

2.教学方式侧重实践

建立“校内工作室+校外合作基地”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实战情境化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目标。在校内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内成立版式设计工作室,接受本单位的版式设计项目的任务,如学院招生宣传的手册版式设计等。这种模式初步地走出课堂,进入实战的演练,便于师生互动,随时把握进度,调整设计,具体指导。在校外合作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完成“项目准备—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价总结”五个教学情境的项目流程。这种模式属于大规模地真正进入社会实践环境,全面真实地体验职业岗位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期放假,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确保他们能尽快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3.师资力量支撑实践

应重视为教师的实际项目实践提供机会与条件。派出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充分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使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具体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4.评价方式导向实践

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应多邀请行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人员、工作室导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以提出实践视角的合理化建议,形成实践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目前指导教师单一评价的闭门造车模式的弊端。

5.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实训

研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情境下,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对版式设计的角度教学实训进行改造。如增加数字类版式设计的项目,如电子书籍、软件界面、多媒体系统、门户类网站等的版面设计。因此,版式设计的实训内容要完成众多方面的转型与跨越,如从手工排版到信息化设计;从单一媒体体现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呈现样式演绎到三维立体和空间反映样式;从传统印刷设计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传达网络多媒体的互动版式设计。

(三)建构突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1.适应快速变化的多元的教学需求,建立弹性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些院校探索出“主辅相济”、“一专多能”模式,突出强调应用能力上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多方面应用型工作的潜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培养广泛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此,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依据不同专业、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方法、组合结构,调整各部分比例权重,便于多种专业学生选课学习。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分模块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既保证核心教育目标,又具有适度的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适应信息时代特点,采用现代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版式设计课程应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计算机对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现代化媒体承载海量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具有交互性、大容量性的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采用具有真实性效果的实物投影;还可以采用具体的实训基地现场设计操作的录像形式等进行教学,视听交替、讲演互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适应当下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创新的教学方法

(1)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理论教学中,不采用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撰写与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相关的总结报告或论文,形成具有一定主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如在图形创意设计模块内容学习中,研究式教学步骤如下:①确定选题。如选择研究图形的创意表现形式还是图形的色彩处理。②调研分析。查阅、收集图形的创意表现或者图形不同的色彩处理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不同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分析其优缺点,得出结论。③撰写初稿。根据分析总结,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及时检查研究进度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撰写相关总结报告或论文的初稿。④评价提高。教师对总结报告或论文进行审阅和评定,召开研究经验交流会或进行总结讲评,指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2)自主式教学方法

自主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方法。如在版式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在具体应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中,可以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步骤如下:①自选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具体给定的应用设计项目,如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任选其一,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②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优势,查找相关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总结优秀项目版式的创意表现形式。③项目设计实践。学生根据总结的项目特点及版式设计优势,进行自选项目的版式设计训练。④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定的评价方式,测试自己的学习效率,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自主式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掌控学习进程、负责学习效果,有助于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多元化评价方法

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校外专家参评、盲评、联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自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评价内容上,改变传统以表现形式评价的弊端,进行版式设计的多样化考核,对于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设计实现能力和设计表述能力均进行专项考核。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应重点强化,鼓励学生在注重设计创意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完美表达。

(4)快速反馈机制

学生的生源不断变化,要求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心理,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且能够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可以采用问卷调研和总结交流的形式,及时掌握教学问题,把握教学质量,同时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5)以赛代练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全国举办的各级设计比赛,使他们真切地体会高水平设计的要求,建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学习兴趣和动力。

(6)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交互技术支持下,整合现代数字技术,如电子邮箱、FTP、腾讯QQ、微信软件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时间局限,建立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进行即时互动教学,在课后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辅导,使课程具有新颖性,满足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为实现版式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方便,其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版式设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