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2:50:37

模块化范文篇1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景观可视化渔村威海

土地是有生命的,村落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时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构筑了各种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观生命的元素和节点。①

任何一个村落在营造自身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延续原有的文脉,在村落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使村落形象独具特色。伴随着我国滨海渔业转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胶东海岸村落的景观设计反映出了某些不足,表现为:第一,缺少将传统民俗文化应用于村落景观设计的科学方法,尤其对村落传统民俗文化的调研没有吸收民众的观点和意见;第二,历史人文景观的破坏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有历史价值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被破坏;第三,村落景观资源过度开发带来了生态破坏问题;第四,在一些同源文化区域,村落景观建设相互模仿,加剧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本文以威海山东村传统民俗景观规划设计为例,结合山东村独特的村落景观,研究民俗景观与地域民俗文化之间的渊源,阐述如何在传统民俗文化中保留、延续和发展胶东民俗景观文化并实现景观的可视化表达。

一、民俗文化在村落景观设计中可视化表达的理论与方法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②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其艺术形态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食俗文化和民间节庆等,多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各类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财富,并成为提升地区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可视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文化的依存性

民俗文化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动态的旅游要素,独特的文化性是民俗景观永久的生命力。研究中涉及到地方感的概念。对于居民来说地方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提供所有的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给予个人或集体以安全感和身份感。③

2.民众广泛的认知性

民俗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生产、生活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内涵的文化特征,使民众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此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旅游者也感受到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3.文化营造与传播性

现代民俗活动兼具吸引当地民众、外地游客参与的双重特性,民俗景观所依托的独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法宝,同时又是向游客传播当地文化、展示当地文化蕴涵与特色的重要载体。

(二)民俗文化在村落民俗景观设计中可视化的表达方法

在现代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根据特定地方文化的特点,结合现今村落的具体环境,灵活地采用以下不同的表达方式,达到延续地方文脉的目的。

1.景观再现

历史久远的村落空间,经过长期的时代交替与演变,多数已被历史所湮没。结合现代村落的功能,通过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能体现特定风貌景观的空间节点进行选择性恢复,创造出既能体现历史文脉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景观空间环境。

(1)原貌的片断再现

基于历史环境原址上的景观再现一般采用局部复原的方法来表现地段历史的文化氛围,虽然这种历史景观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此类景观的形成能产生出拥有历史意整理味的空间,人们从文化的回味中领略到村落的沧桑美感。

(2)意象的环境再现

某些村落历史空间是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共同产生的,形成了具有村落历史文化特色的环境景观。出于突出村落历史文化特色的考虑,可以选择在异地恢复,以再现历史景观的意象。此类景观设计注重的是历史场景“神”的再现,为人们挽留住颇具特色的村落印象。

2.景观重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往昔的村落空间不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对待这些空间,应该通过设计将有价值的景观保留下来,让历史环境的某些物质要素能够得以有效的利用。

村落中的古建筑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这些建筑进行功能改造利用,也是一种景观重塑。保持其外观形象特征,经过结构改造来调整内部空间,以适应现代功能的要求,赋予古建筑以新的生命力。

3.景观标识解读

历史久远的村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沉积,其中部分历史空间残存的遗迹经考古发现和挖掘已重见天日。为了体现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可以结合村落标识设计的方式来展示传达。

(1)遗迹自身展示性的标识

通过发掘重新显露出来的村落历史遗迹通常是原空间景观的局部,其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任何现代景观所不能替代的。可以为其开辟出一定的空间领域,满足观赏展示的要求,将其自身作为景观的主要题材,有利于做出最直观、最准确的诠释。

(2)景观纪念物揭示性的标识

如果不具备进行实物遗存展示的条件,同时又在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上,可以根据史料文献记载,以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式形成纪念性的景观,来对村落历史文化信息进行地点性标识,形成村落历史文化的纪念性标志。

二、胶东民俗文化在海岸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一)研究区域简介

山东村位于威海市环翠区东北面十五华里,隶属于孙家疃镇,依山傍海,特有的“妈祖文化”与“渔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海洋渔村。首先,村落特有的山地岩石、海水、沙滩、河流以及丰富的植被群落,这些自然要素决定了威海渔村建筑的自然群落格局,加上因捕鱼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民俗文化的穿插,使村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④其次,村落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广场为中心,以点、线、面的组合形态为骨架的空间结构和场所精神。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渔民们打鱼、祭祀、表演、晾晒和补网等活动所形成的有次序的公共空间,成为了学术意义上的广场。特殊的场所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色彩,也塑造了胶东村落特殊的人文特质,这充分表现了海洋文化状态下生产与生活在景观空间上的交融。

本案提出海岸村落新休闲的概念,挖掘海洋与渔文化资源,使其达到渔业的产业转型,探索胶东滨海海岸村落新的休闲和新的生活。规划分为四个区(图1-图6):新渔港、渔文化展示、新渔市和渔民公园。

(二)威海山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可视化要素

本文在威海山东村村落文化调查中融合了地方文献调查⑤⑥和面访两种途径,归纳出村落文化与现代民俗景观设计相互转换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分析研究威海山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民俗文化的表达

1.新渔港区

该区是体现渔港风情的核心地段,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竖向构筑物——灯塔形成的规则视觉港湾形象,深深打动了游客的心灵。灯塔作为景观序列的重要节点,不仅承担其固有功能,更演绎了渔民的生活场景,成为渔民各种节日以及海上活动的主要聚集带。港湾向临海面的海上鱼市带全线打开,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渔文化感受和商业活动为一体的新空间形式。新渔港为渔船提供了更大的停泊空间,同时发展成为可提供观光和了解水产养殖和加工过程的场景式表演场地,展示了渔业的完整故事,而这里的渔民每天都是“演员”。

创意来源:渔民把渔船看作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早期的渔船都做成近似凸起的鱼眼造型,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点睛,等到黄道吉日,船主会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渔船点睛。新渔港把“渔文化”作为设计的灵魂,让每一个人了解渔民的故事、渔船的故事。

2.渔文化展示区

威海渔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便是石头,博物馆设计构思即来源于此,它承载着渔村发展的历史。整个渔村设计采用石头的元素和海岸线密切结合,建筑的具体形式融入渔村建筑另一种标志性材料——海草,结合现代设计手法,突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性与艺术性。

渔民博物馆不是对乡土建筑的克隆,也不是单纯对传统民居形式的提取,而是在追寻村落“根”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抓住乡土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稳定元素,并注入新的设计构思。石头、海草是渔村建筑的主要材料,也是渔村建筑最本质的乡土文化,设计的根本就是处理好山、海、村落和渔民之间的关系。

3.新渔市区

该区的水产交易是海滨地段最具地方特色且最能体现渔民生产活动场景的场所,它形成可以动的景观序列,对知识探索型的游人具有吸引力。每天的水产交易发生在早上3点至9点,场地清洗干净后,即可变成一个宁静开阔的临海广场,是游人喜爱的开敞空间,既是海上直销区又可以作为一个多功能游憩空间。另外,新渔市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开发餐饮型服务的机会,提供了生产型空间和旅游购物、观海休闲度假的功能,体现渔市的新功能和新技术,为游客、商人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渔文化感受和商业活动为一体的新的生活方式。

4.渔民公园

渔民公园的开发是以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要整理功能,既反映胶东地区渔村的景观特征,又反映当地民俗文化,打造了一个以新休闲理念为导向的渔业新村。从景观改造角度看,该区立足于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属于海岸生态边坡植被修复和保护区,以绿色生态植被确保稳定的边坡。从旅游角度看,旅游度假风景区是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以渔文化为主要内涵,以风海奇观、地域民俗为特色,为渔民和游人提供一个可以放松的理想区域。

模块化范文篇2

关键词:包装机械;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机械制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文化需求,开始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使得包装机械的设计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模块化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机械设计手段,可以在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的同时,顺应市场的变化趋势,帮助包装机械企业完成改革,解决目前的困境。

1包装机械模块化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1.1模块化设计的内涵。模块分析是指对不同功能或者相同功能而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分析后,划分并设计功能模块,再由不同模块的多种组合构造出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要求。利用模块化设计包装机械系列产品,把一系列模块按要求组成功能不同的包装机械。以下是四种基本系列型谱:第一,横向系列模块化设计,不改变产品主要参数,仅依靠模块组合;第二,纵向系列模块化设计,针对同类型不同规格产品设计;第三,跨系列模块化设计,改变某些模块以得到其系列产品;第四,全系列模块化设计。1.2模块化设计的特点。首先,模块化设计能够简化包装机械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传统的包装机械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客户提出的个性化要求进行单独设计,并且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只能应用于这种包装机械产品中,无法再应用于其他机械。模块化设计可以考虑部件的从横系列以及跨系列的应用,可以得到满足多种需要的不同产品,对于不同的订货要求,只需要更换模板,能得出设计产品。其次,模块化设计产品更新换代快,具有很高的柔性。由于模块化设计十分先进,设计人员可以不断更新其中的技术,采用先进的模块取代其中功能陈旧的模块,造出更加优越的产品,利于企业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仅如此,模块化机械产品还便于维修。因为模块化机械产品都是由模块组成,当机械产品出现问题时,只要分析问题,找出发生故障的那一个模块即可,大大缩短了包装机械维修和保养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模块化设计也能够实现包装机械的系统化、标准化等。最后,模块化包装机械还具有高质量、低成本的特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相当批量的模块生产,提高了模块化产品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包装机械的成本。

2模块化设计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

2.1包装机械模块化设计流程。首先,设计人员要先了解包装机械设备的工作流程,并且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了解设备的工作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将机械设备划分为多个模块。划分模块时也要注意其互换性和灵活性;其次,机械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便是接口的设计。设计人员要遵循互换性和可组合下原则设计好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减少接口处的阻力;最后,便是那模块化部件的统筹,设计人员要统筹安排,将不同模块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设备具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性能。2.2模块化设计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药品涉及到人们的健康安全,其包装的严密性以及包装的药量都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也给包装机械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药品厂商会经常要求改变药品的外包装,导致传统的包装机械无法满足这样的变化,故人们将模块化设计引入到药品包装机械中[1]。药品的包装中经常使用PVC材料作为主要包装材料,这时药品保障的主要流程是:PVC加热、成型、装药、缺粒检测、封合、压印打批号、冲切有序输出、成品推出以及废料粉碎等。其中PVC成型以及冲切是最重要的过程。在PVC成型中根据药品大小的差异,模具也不尽相同,设计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药品包装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2]。冲切时也需要准备多个不同的冲切模块,并固定在模板上,不断调整模板的位置,使得后续工作顺利进行。使用铝箔作为包装材料时,需要调整加热环节,待装药完成后再进行加热。铝箔的封合过程也需要和PVC材料一样,加热密封。设计人员采取模块化设计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大小的物体设计出相应的包装机械,并且还能够设计出不同的模块以适应不同的材料,提高了药品包装机械设备的效率。同时,许多企业都将计算机仿真计算基数运用到了模块设计中,更是加快了包装机械设计的速度,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旧产品性能的提升[3]。

3结束语

总之,模块化设计对包装机械的设计十分重要,已经被大部分设计企业应用到设备的设计中去。我国包装机械设备的模块化设计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人员的努力,我国模块化设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以推进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森.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7(4):52-53.

[2]黄钟灿.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大科技,2017(33):273.

模块化范文篇3

第一,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国别比较研究,包括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印尼模式等;另一方面是具体制度,包括福利主义(张,2000)和制度主义(谢家智、冉光和,2000)。第二,农村金融体系供求关系的研究:“三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体系供求关系的特殊性,在金融市场上体现为供需结构性失衡即“二元金融结构”(熊德平,2007),在金融交易内生性因素上则受到三农信息能力、风险能力、谈判能力皆较弱的制约(何风隽、仇娟东,2010)。第三,基于农村金融体系产权和治理问题的研究,包括信息不对称、金融抑制、金融财政化、市场失灵等方面。第四,基于“功能范式”或者“功能观”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包括资金动员、资金配置和分散风险方面的研究(钱水土、姚耀军,2011),也包括对金融机构中介职能的研究(张强、佘桂荣,2009)。上述研究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前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较为单一,无法跳出纯粹金融理论研究的局限,过于严谨的前提和假设,使得政策建议实施难度很大;基于“功能范式”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但是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诸多功能的互相影响机制的研究,需要更进一步的解释,而对于这一体系发展路径的方向性研究,也需要做更深层次挖掘。针对这些研究的不足,本文引入模块化理论作为切入点,力求在农村金融体系功能范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模块化分解与重构,在此基础上抽象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机理,力求为这一体系更好地发挥职能提出建议。

二、模块化理论与金融体系的适用性研究

模块化理论符合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研究。首先,模块化理论适用于金融体系组织特性的研究。杨枝煌(2005)论证了金融产权模块化、金融信息模块化和金融业务模块化的发展方向;魏江等(2009)探讨了金融服务模块化创新方式,认为模块化能满足大规模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要,是金融服务发展的新趋势。金融业所具备的动态性、知识密集性和网络外部化,使得模块化运作所具备的现实条件越来越成熟。其次,模块化理论为组织体系价值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组织创新研究多基于组织创新过程、组织创新诱因、技术创新的作用(张钢、孙明波,1997),或多或少忽视了竞争因素、知识创新、风险管理对组织创新的作用。国内学者芮明杰(2008)、徐宏玲(2006)等都提出模块化对产业组织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模块化创新机制

(一)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整合效应

从全球来看,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普惠性(InclusiveFinance)特征(焦瑾璞,2008),即更多地考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平等获得金融服务的需要。因此,农村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竞争性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的状况。在我国,这种竞争性不足体现在:农村金融供给薄弱,农村存贷“剪刀差”长期存在,金融结构与业务单一化,导致资本配置功能无法有效实现;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利率管制、贷款定价无法自主,加剧了风险管理方面的难度。针对我国金融体系“财政—市场”模式的现状,财政性职能主要的是起到引导和指示性作用,其手段包括财政直接支农和财政激励。在这一前提下,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帮助农村金融体系市场职能的实现和提高。根据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内容的匹配性,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求性质按照市场化程度,金融服务的对象,即客户,可分为乡镇企业、农户和政府(村级组织)。依据这些对象资金需求的不同,对供求沟通平台、金融产品(业务)、相对应金融机构和资金供求性质作了说明。在客户、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这三者的关系中,供求沟通平台是模块化机制导入的关键环节。供求沟通平台的内容,决定了金融产品(业务)的性质,进而决定了金融机构的介入程度,最后也决定了这一客户所在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模块化竞争机制导入的思想精髓在于:首先,模块化竞争促进产业内标准创新,表现为界面标准创新和技术标准创新。界面标准创新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新的竞争规则的出现;技术标准创新则表现在新金融产品(业务)的出现。其次,模块化倡导核心竞争力在产业体系中的作用,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是根据其功能,而是在产业内部“舵手”的指引下,自觉纳入模块化价值创新体系,并寻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模块化思想还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提供思路。因此,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有赖于以下措施:第一,外资银行准入条件进一步放松,目前涉足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汇丰、花旗、渣打、林格尔等,允许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同时放松这些机构在业务上的限制,在机构和产品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竞争模式和经验。第二,对承担政策性业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业务进行剥离,使其纳入模块化竞争体系。第三,针对乡镇企业和农户资金供求平台的特点,应培育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为主体的舵手体系;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需求旺盛的特点,应建立以“小额贷款”业务为核心业务的银行体系。为此,村镇银行可作为扶持重点,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主要满足乡镇企业的存贷需要。第四,政府(村级机构)的资金需求,可以尝试转化为政策性的银行业务,以彰显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资产证券化组织的引入,使农村小额贷款可以化零为整,进一步转移小额贷款业务带来的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农村金融体系按照模块化的规则,进一步提高体系运作效率,实现价值创新。

(二)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优化效应

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会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按照模块化原则实现组织机构模块化,促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纯粹按照机构职能做的体系划分,可以明晰这些结构的性质和内容,但是对于这些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客户的互动,以及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这种划分显然缺乏说服力。将模块化竞争机制引入农村金融体系后,新的竞争规则将出现,表现在:第一,金融组织产权将进一步明晰,政策性业务逐渐退出商业性金融机构,政府对“三农”贷款的引导更多表现在财政激励上;而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殊性,模块化思想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多重合作,最终将形成大型综合性的金融控股组织,推动农村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创新。第二,资产证券化组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规则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技术创新要求,通过将小额贷款进行标准化集中分类,再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担保和资信增值的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小额贷款”的灵活性,也可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流动性较差的问题;民间资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农村金融体系将形成市场为主,财政为辅,以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作为“舵手”的结构模式。舵手负责金融产品的专用模块化生产和服务,表现在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例如,针对乡镇企业,商业金融机构可以采用“行业协会担保+保险+信贷”的模式;针对农户,合作金融机构可以采用“信用合作社+政府补贴基金+保险+信贷”的模式。可见,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传统农村金融体系自觉纳入价值创新系统,围绕舵手设计的竞争规则,实现合作分工。

(三)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效应

模块化具有化解产业内生性风险的功能(朱瑞博,2004)。其机理在于:第一,连锁风险的化解。在模块化思想指导下,农村金融体系内部各个机构的金融产品和业务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可分割性,这要求产品在研发设计环节的高度严谨性和产品标准化的实现。目前农产品金融在这一块上具有较大优势,可以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第二,封闭自守风险的化解。农村金融体系封闭自守的特点来自于“三农”封闭式的生产环境和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模块化竞争机制的引入,首先表现为农村金融体系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形成。信息化提高了化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的能力;其次是舵手在既定竞争规则的框架下,尝试各种适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积极吸收先进金融技术、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增强了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连锁风险和封闭自守风险的化解,对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意义重大。传统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大多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等,忽略了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小农经济产物的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专用模块与通用模块各司其职,标准界面可以进一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体系易受外部经济影响的脆弱性问题。

四、结论与启示

模块化范文篇4

[关键词]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教学设计

高校由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所区别。学术型高校追求科研创新,高职院校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既注重理论又兼顾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秉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积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型的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还包括实务操作型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而模块化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契合涉税课程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模块化教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推广,给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概述

1.模块化教学国外模块化教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是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随后是能力本位教育,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由此可见,国外两大流派的模块化教学均是以实用性与能力性培养为主的。而国内的模块化教学则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模块课程的灵活搭配,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2.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税收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融会计、法律和财政三大专业知识于一体,与其相关的涉税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高校财税专业需要掌握的与税收相关的课程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其中税法是入门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税收的基本原理和各税种的税收法律规定,有助于学生把握基本的理论框架,而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三门课程属于高阶的专业选修课程。税务会计是将税法与会计结合的交叉学科,反映监督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形成、申报、缴纳等一系列会计核算活动;纳税实务依托税务仿真教学平台,将税法、税务会计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税收筹划重在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筹划技术帮助纳税人合理合法地节约税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此可见,这些涉税课程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但课程设置上存在单门课程税种剥离、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等缺点,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税收全貌。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对涉税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与改革,确保学生能够将涉税课程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均优的复合型人才。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涉税课程实践教学仿真度不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理论知识过关、实践经验丰富的全能型人才,而专业实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但是,碍于财税信息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财税专业学生开展校外纳税实习时,只能打杂或者走马观花,没有接触到真实的财税工作环境。同时,财税专业开展校内纳税实训时,由于涉税课程学时安排紧张、纳税实训场地无法配置、纳税实验教学经费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也无法做到企业财税环境的高度仿真。模块化教学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在不改变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引入税务模拟教学软件,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层次的模块,既能节约实验教学经费开支,又能为学生模拟仿真实训提供平台,进而提高财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2.涉税课程教材结构交叉重叠,教学内容重复耗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务筹划等,部分院校还配有中国税制、税务案例等课程。由于课程内容与国家税制息息相关,每一部教材均以不同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基础内容进行扩展编写。因此,很多涉税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却交叉重叠,再加之课程教学的先后安排与税收政策的更新修订,造成教师授课时相同内容的重复讲解,耗时耗力,不同内容的补充讲解也是点到为止。学生在知识点已经遗忘或者记忆不牢固的情况下,很容易混淆税法概念,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模块化教学将具有相同理论基础的内容归类为同一模块,使学生在夯实初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高难度的案例分析技巧,减少相同业务的重复讲授,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还提高了授课效率。3.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带动,教学方式固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教学改革已由传统模式下的教师填鸭式灌输的单一教学方式,逐步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导向性教学法等,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说明了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有的教学手段虽然多样,但仅限于理论性课程,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却收效甚微。模块化教学以锻炼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财税模拟教学软件,使学生能直观感受企业申报纳税的真实流程,熟练掌握涉税业务的日常工作,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财税模拟教学软件,紧贴教学目标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如果只侧重于理论,容易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脱节,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地处理涉税业务。模块化教学引入财税模拟教学软件,在机构设置上分别包含企业、税务机关、银行等涉税业务相关机构,并配有3D纳税模拟场景,让学生仿佛在办税业务现场,帮助学生理解各部门的职责、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涉税业务奠定基础。此外,财税模拟教学软件的税务实训平台在业务设置上包括不同模块案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纳税练习。可见,财税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不仅缓解了高校教学经费方面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接触企业仿真纳税实务环境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税收专业素养,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2.整合涉税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合理化教学内容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应将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涉税相关课程横向整合,将税种按征税对象分类,每一类税种的法律法规教学完成后,为实训留一部分教学时间。如商品劳务税类的增值税税法知识讲完后,应紧跟如何进行会计记账、如何缴纳税款、如何可以节约税款等内容。按这一顺序对增值税进行全方位讲解,这样一来可以省略大量的重复讲解,各部分内容均有涉及且重点突出,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增值税的认知与理解。合理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待各种税收知识,更熟练地为企业涉税业务服务。3.单项税种模块与企业综合模块相结合,丰富教学方式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不能仅限于单个税种如何处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涉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因此,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应分为单项税种模块和企业综合模块。单项税种模块侧重于不同企业同一税种的申报缴纳,企业综合模块侧重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申报缴纳。企业综合模块是单项税种模块案例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税法的过程中有地进行阶段性学习,逐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模块选择,从不同的维度学习涉税课程,以得到更全面的涉税业务实践机会。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理论基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在学生理论扎实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学到的理论,最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困境。涉税课程的模块设置根据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不同功能的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基础功能教学模块,侧重讲解是什么的通识教育,也是涉税课程的初始目标。这一模块要求学生从财经、会计、法律知识等内容多角度认识涉税理论,勾勒税务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思维方式等,包括国家的财政分配与税收政策,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法律关系,民商法、经济法与税法之间的从属关系等,帮助学生形成税收原理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责任意识,以及成为税务储备人才的工作能力。第二个模块是核心功能教学模块,侧重讲解做什么的系统教育,也是涉税课程的焦点目标。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将税务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将分散的税收知识点构建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现行18个税种中每一税种涉税账簿的建立、登记、审核和保管,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筹划与纳税申报表的编制、税收风险管理控制等,帮助学生形成税法与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务筹划为一体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依法进行税务筹划的法律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税务中坚力量的工作能力。第三个模块是拓展功能教学模块,侧重讲解为什么的实践教育,是涉税课程的进阶目标。这一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税务教学仿真软件(如衡信税务实训平台、福斯特电子报税软件等)进行实操演练,掌握现代化税务技能,理解国家宏观调控与税制完善的经济背景,准确把握财税体制的发展趋势,回归本源,帮助学生理解税收法律的立法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税法、分析税法等的法律思维,锻炼学生成为税务高质量人才的工作能力。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保障

1.教学目标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应与不同的涉税职业需求相匹配,全面了解就业单位对涉税人才职业素质的评判标准。税务类职业涉及岗位非常广泛,如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等工作;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等政府单位从事纳税征管、税务稽查等工作;在高校从事税务实务教学、科研等工作;除此之外,每个企(事)业单位均需要专业税务人员从事纳税实务工作。以上每一种职业方向都要求新一代的税务工作者具备懂财务、精税务、通管理、擅税务筹划的职业技能。因此,在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应以单税种业务模块为主线,穿插税务会计模块、纳税实务模块、税收筹划模块等,使其横向交融,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税务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税务工作的全过程。2.教学内容方面目前的涉税课程教材大多以税种为框架设置每个章节,如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这种编写方式思路清晰、针对性强,适合涉税课程中的税法课程教学,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每个税种的基本法律规定,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然而,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税收制度的深化改革,扎实的涉税基础理论知识只能作为税务人才的初级必备能力,必须配套更高级别的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这三门涉税课程实践性突出,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实际业务,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块相协调,按企业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先导课程无缝衔接,使涉税专业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和完整。3.教学方法方面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涉税知识的积极性。一方面,利用现实中涉税时事新闻或身边的真人真事,开展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涉税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涉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税务模拟实验中也可以引入模块化教学理念,根据税务工作的岗位标准,划分不同的角色模块,如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员模块、企业的办税员模块等,让学生凭自身兴趣与需要选择学习模块的先后顺序,贴合日后的涉税工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税收岗位知识。4.考核评价方面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注重培养全能型税务人才,因此考核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需要加入能够体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过程性评价,比如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涉税实习、参加全国性的涉税赛事、获得1+X的涉税等级证书等均可纳入学生学习涉税课程的阶段性成果,等等。在开展涉税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涉税知识的熟练程度,还要评价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课堂上侧重于定量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下侧重于定性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实现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5.师资水平方面为保障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多以理论型、科研型为主,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市场脱节,尤其是实践性强的涉税业务,无法满足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培养需求。一方面,鼓励教师提升学历与科研成果,同时将税务执业资格、社会实践等纳入教师培养计划中,增加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学校不仅可以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学生接受项目培训或实习等,重点在于还可以引进企业中优秀的税务人才,为在校税务教师开展税务实例讲座,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涉税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最终保证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价笔者从榆林学院管理学院选取了2019级会计学、财务管理与2021级会计学专升本、财务管理专升本两个年级、两个专业、两种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实验。与模块化知识体系相匹配,涉税课程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大教学板块。理论教学部分重点讲解现行18个税种的税制要素、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等知识点,使学生完成基础功能模块与核心功能模块的学习。分税种的模块化教学,便于学生对各税种的脉络关系理解透彻,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实训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不同税种的税款计算、纳税申报流程等基础知识后,通过税务实训平台、税务竞赛平台进行实训操作和模拟演练,具体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消费税申报、小税种申报、风险管控等模块。在借助税务实训平台进行模块化教学以后,2019级、2021级两个年级、两个专业涉税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其中,2019级财会专业涉税课程的补考率均值为10.9%,2021级财会专业专升本的补考率均值为11.4%,而往届涉税课程的补考率一般为18%左右。此外,模块化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涉税课程的兴趣,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涉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021年笔者组织财会专业学生参加全国1+X个税计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100%,并获得全国个税计算(个税师)财税基础精英挑战网络赛团体一等奖;带领的由2019级财会两个专业组建的队伍参加全国个税计算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本科组二等奖;参加全国税务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参加西北五省税务技能暨个税计算与筹划大赛获得一等奖;参加本科院校税法知识网络挑战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可见,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更加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与实务并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提升了涉税课程的课内理论教学效果,同时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了课外实践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税务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涉税课程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财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了,因而应引入模块化教学。涉税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划分模块内容,不断优化模块结构,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师资水平等方面入手,探索与创新涉税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财税综合型人才,以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章秀芝,李燕.基于模块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模拟实验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0(3).

[2]陆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模块化教学实践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20(7).

[3]吴晓红,刘建中,袁宏稳.基于SPOC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税法”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0(8).

[4]刘惠.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探讨[J].纳税,2020(7).

模块化范文篇5

模块化课程究其实质是将教学内容按照紧密联系程度和脉络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进行分解和讲授,各模块之和就是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但效果要大大增强。模块化教学不再唯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最高宗旨,它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岗位责任要求来确定模块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来引导学生完成各模块规定的任务,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职业工作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相较于传统课程来说比较明显。首先,模块之间的课程编排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其次,模块内容实用性强、灵活性强、开放性强,增加了很多自我更新的机制和功能;再次,模块的主题鲜明突出,模块的内容一般不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其有明确的具体要求;最后,课程模块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新效率很高。

2高职体院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的价值

2.1打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科视野

在高职体院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设计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些主题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各个模块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共同为学生的未来需求服务,这样一来模块化课程既有自己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又融入了其它学科的辅助知识,形成了不同学科性知识的穿插教学,为不同领域知识的联系、统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融合社会生活,促进双向沟通

以往的体院课程教学内容更多地注重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忽视或无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导致学无可用、学而无用,学校知识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对于高职体院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毕业之后要能够独立地生活于社会之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是高职体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必瞻前顾后,不用严格拘泥于教材,考虑顺序上的问题,相反可以放开手脚,在联系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把体育知识和技术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有很高的自由度,同时把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早适应社会提供有益帮助。

2.3随意选择主题,培养自主意识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主题鲜明突出,有很多内容可供选择,包括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学生可以依据兴趣随意选择,因此,自由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此同时,各选修模块下又有若干子模块,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需要,用灵活和个性的手段展开教学,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

2.4教学内容灵活,满足个性发展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灵活中不乏稳定,其功能基本明确,这有利于强化基础内容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固的知识基础。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应用性,其练习种类和形式更加注重多样化,因为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适时作出调节和调整,培养出紧跟时展的体育专门人才。

3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原则

(1)体育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模块化课程设计把“实用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模块化选编的基本思路,同时要考虑内容的充实和体育文化含量。(2)灵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结构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内容,力求言少而意丰,与上一阶段的体育学习相互衔接。(3)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学模块内容以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为最高追求。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发挥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4高职体院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构成

4.1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设计思路高职体院课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围绕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硬的适合社会需求的杰出人才而展开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课程教学力求每位学生身上都有几项运动技能,达到强壮身体、增强体魄的目标,为日后好好工作打下坚实而必备的基础。为此,高职体育课程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等着手,依据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了五大模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身体的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的行为,力求学生在体育知识、锻炼态度、体能训练、运动技巧、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要有学校自己的特色,不能完全照抄它校的模式,也不要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有创造性,走出一条适合本校、有特色的路线。同时,依照学生专业的特殊性、未来岗位的需求及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协助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设置一个选修必修模块,让学生选择自己偏爱的一个模块参与学习,这样会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真正意义上体现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特征。

4.2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构建

高职体院课程模块化的构建遵循《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原则,从课程目标体系的框架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两方面入手。首先,建构体育模块化课程目标的框架,避免目标泛化。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课程目标的设立,它与学科自身的特殊功能、一般的教育功能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并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体育功能呈现着多元化,这就要求体育课程目标也要有多元化的性质。体育课程目标要避免泛化,协同其它课程、其它教育途径一起实现体育特殊的教育功能。其次,正确构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由知识模块组成,依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内容和能力拓展内容两大模块,并将每个模块构建出一套与理论、技术、技能统一的知识体系,当各知识模块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时,课程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5高职体院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建议

5.1高职体育模块化课程的实施步骤

5.1.1制定模块化教学计划、开发模块课程高职体育课程可以按五个学期设置教学模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选择模块。院系领导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自身条件认真制定模块化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灵活性,难易程度要适中,否则太难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5.1.2模块化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是以学生的终身体能的提高为导向的,学生不论是在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为硬件,体能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训练指导,那么在体育课程教学时应建设模块化师资队伍,依据多个知识模块划分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去掉学生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希望他们能顺利的完成训练提高体能。5.1.3建设模块化训练基地,实施模块化教学及效果评价体育模块化教学按照培养学生体能、技能目标的要求,建设训练基地,规划出训练课程方案,制定教学进度,将训练模块化、内容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期末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学生模块化技能的参与程度,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反馈教学效果。

5.2实施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注意事项

模块化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模块教学;评价体系

受到工业生产中功能相关零件组合在一起的启发,人们开始尝试将联系紧密、教学目标和方法相似的教学内容整合一起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归纳建立各个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涉及的任务,并将其支解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每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对应划分的各个教学模块,依据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强调通过工作任务重新构造课堂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的层次,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课程体系,推行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的方法,通过实验和实训训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能力利用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考查教学的效果。

1模块法教学设计

目前虽然部分研究者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大部分老师还是运用黑板和粉笔这两种工具实行满堂灌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这种教学的模式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和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往往会让学生在主观上认为,《高等数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在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大用处,从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习目标明确,结合学生的层次。在专业学习的需求方面:《高等数学》的教育不能过分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应该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整合并删除与专业没有太大关系且不影响基本的数学素质培养的难懂内容,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的知识。基于学生基础层次的需要:我院本科生生源质量较差,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专业文理兼收、春考夏考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素养层次不齐,再加上现在高数教学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重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听不懂、不想听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1重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我院本科办学定位和高等学校非数学类数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拟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层次提高模块、建模应用模块。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太宽泛,突出够用和适用,不必面面俱到,应对一般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使其更符合各专业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其次要考虑一部分打算考研的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层次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根据我院历年来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设置相应建模方面的教学内容。1.2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高等数学》的模块化教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模块化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灵活性,赋予学生很大成都的自主权,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应该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启发式提问、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探究式教学以及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提高学习学习的效率。在建模模块教学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结论,可返璞归真,从源头讲起,讲清楚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讲明道理再讲推理,从抽象化到形象化。根据年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于抽象理论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应尽量数形结合、动画演示,使之直观化。1.3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制定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高等数学考试大纲及考核评价方案,改变传统的考核及考试机制,采取分阶段分模块考试模式,注重过程性能力培养。

2模块化教学的目标

(1)通过模块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选择,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2)通过模块化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综合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3模块化教学的研究过程

(1)调研阶段: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收集并学习有关高等数学模块化研究的资料。通过对专业课老师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高等数学与专业结合紧密的专业情景和实际问题。制定研究计划。(2)实践研究阶段:根据与专业课老师及学生的交流探讨及对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设计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的各教学模块的内容;通过对各模块教学内容的研究,制定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制定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高等数学考试大纲及考核评价方案,改变传统的考核及考试机制,采取分模块考试模式,注重过程性能力培养。(3)应用推广阶段:将新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广到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对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并改进。

4结论

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方式,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分成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层次提高模块、建模应用模块,为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目标的学生进行选择学习;研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实际生活和专业情景案例,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各模块教学中对所选案例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采用阶段性、模块化考核模式改变传统考试一刀切模式的单一。

参考文献:

[1]杨戍,牛永君,马素平.分级教学: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新平台[J].教育与职业,2007,(27).

[2]姚翔飞.工科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06).

[3]邬国根,陈火第,徐定华.实施院内分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大学数学,2006,(04):18-22.

模块化范文篇7

随着系统集成项目逐渐复杂与多样化,集成系统中计算机监控软件对于图形界面及与用户的交互要求越来越高,原来针对于某一项目而进行的软件开发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开发要求,为实现对受控设备的形象描绘与监测,本文应用积木原理,对受控设备的控制系统设计进行功能分解,将分解完成的元件独立化,封装成相应的模块,这些模块化的元件既可使用在当前项目中,也可在后续项目中调用,这就是软件的模块化设计思想。组态软件中集成的的IDE开发环境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更多的自由度,也为监控软件的模块化和复用提供了可能性。

二、监控软件的模块化设计

监控软件系统设计由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部分组成:概要设计是确定系统的模块结构,即将系统划分模块,确定模块间的接口;而详细设计就是根据要求设计各个模块。监控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关键问题是多级的层次模块结构和各个模块的独立性,前者是自顶向下分解/抽象和逐步求精的模块化过程;后者与具体设计相关,软件设计的模块化过程如下图1所示。

三、IDE简介

IDE(IntegratedDevelopmentEnvironment)即集成开发环境,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文本代码编辑器,编译解释器,调试器,以及一个GUI生成器。下面我们以Intouch10.0中引入的IDE(IntegratedDevelopment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为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搭建复杂自动化系统的平台和图形系统工具。(在这个平台下可以利用软件自带的图形库来丰富界面设计,也可利用平台中的符号编辑器根据监控软件开发需要自行设计自动化元件。)IDE符号编辑器具体包含如下功能:调整嵌入的IDE符号库中元件模块的大小,配置嵌入的IDE元件模块的自定义属性对IDE元件进行脚本编辑,将其他项目的IDE符号迁移到本项目的IDE符号库中,在WindowViewer中测试ArchestrA符号,利用Intouch中集成的IDE集成开发环境的功能,既可根据每个具体项目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也可调用过往项目开发的模块化元件,节约设计者的开发时间。a)IDE符号编辑器图形符号设计窗口的属性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Appearance、FillStyle、LineStyle、RuntimeBehavior、CustomProperties和Animations如图2a和2b所示。

1.Appearance属性用来调整图形符号选中图素的大小、高度、角度、坐标等。

2.FillStyle和LineStyle属性用来修改图形符号的颜色填充方式以及改变线条等。要想做出颜色符和画面风格的图形符号就需要要用到FillStyle和LineStyle这两个属性。其中FillStyle属性中的颜色选择对话框中点击SolidColor就可以修改图形符号组中可填充图素的填充颜色和所选颜色的透明度,如图3a所示。如果需要增加可填充图素渐变色只需在Gradient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渐变的颜色(一种到三种可选)和渐变投射方向,这里提供了5种可选方向,如图3b所示。另外还可以在填充颜色选择对话框中选择填充模式、质地和无填充方式。

3.CustomProperties属性添加动画效果所使用的内部变量。在CustomProperties属性中添加的变量仅用于图形符号的模块化过程中,是一个局部变量,在RuntimeBehavior和Animations属性中使用。

4.RuntimeBehavior属性中可以使用脚本为图形符号添加动画效果。RuntimeBehavior属性使用的脚本编写语言基本和C语言相同,所以只要可以使用C语言就可以使用RuntimeBehavior属性为图形符号创建动画。点击Script后的(Collection)打开脚本编辑对话框就可根据需要添加脚本。

5.Animations属性通过改变添加用来添加图形符号的动画效果。其动画效果属性如下图4所示:

6.Actionscripts属性用于对图形符号的脚本编辑,实现我们对图形符号的特殊功能要求。b)示例下面就是在Inotuch中使用IDE完成的一个风机图形符号如表1所示,这个图形符号所包含的功能如下:输入:采集的风机状态输出:风机静止显示风机运行显示风机旋转速度风机的缩放处理处理过程:通过在Actionscripts属性中编辑风机运行处理脚本、风机旋转速度处理脚本和风机缩放处理脚本实现上面的输出功能。表1中左侧表示静止状态的风机颜色为灰色,右侧表示运行过程风机的颜色变为绿色,并且在运行过程中:风机的转速会随着控制设备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在运行过程中风机的大小也会在鼠标放上去时放大,拿走时变小。

模块化范文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兴起始于二战后,主要有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流派。MES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借鉴并综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培训模式,其从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以现场教学为主,把提高受训人员的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核心,通过传授必备的专业知识,使学员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学到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达到就业或上岗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因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益性而在企业的员工培训中受到欢迎。CBE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其推广到欧亚大陆,主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强调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统一即知行能力的培养,它不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中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西方职业教育体系中被广为采用。两种教学方法都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和能力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CBE从职业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需求出发,关注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而MES则从具体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出发,关注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讲,以两种流派为代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模块化教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劳动部培训司邀请职业培训专家卑斯麦先生在天津和上海两个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系统地讲授了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和内容,并培训了中国第一批MES教师。其后随着1999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全国17所本科院校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发展起来。近些年来,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典范式教学方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学校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探讨最多,同时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如物理、电工学、会计学等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观念的研究和实践也发展起来。每个模块的设计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能力的要求,如黑龙江大学在2009年修订的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以专业分类特色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以专业定位和特色为基础,合理构建教育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模块”,全校76个专业设有近200个模块教学平台,每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研究方向,例如,在俄语专业中设有俄语语言文学、俄英双语、俄罗斯文学模块,在应用物理专业设有光子学与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模块,等等,通过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突出创业教育特色。综合来看,其发展思路主要基于“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即基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依据大学正规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具有宽泛的人文素质和适应性强的从业能力。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0年要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在2009年2979万人的基础上达到3550万人。《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未来高等教育将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但由于高等院校发展的阶段和层次不同,职业化教育对于许多地方性和专业性大学来讲是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因此,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大学中开展模块化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21世纪“产业大国和创造大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其施教取向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绩效,而且影响着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布局,影响着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发展和改革的走向,对于改善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的中国缺少大量的合格产业工人,短期来看,直接的反应就是“民工荒”与“雇工难”现象的产生;长期来看,国内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不利位置的改善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推动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也取决于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另外,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了就会,会了就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作为其基本原则,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也为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中国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企业失业人员与大学生就业三方面。从大学生就业难来看,劳动力供给方的学生与劳动力需求方的用工单位之间的不对接,供非所需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针对性强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

二、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施的步骤和程序是,首先根据岗位技能需要,反推技能目标,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在分解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模块;最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各自教学模块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摆脱了本科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但是受到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限制而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问题。传统高校办学目标突出对于高级人才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模块化教学突出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二者经常性表现出矛盾。如在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中明确提出培养“综合性、全面的高级人才”,这与模块化教学的“专、精”培养目标不匹配。而且,大学中所必修的公共课程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和资源,无法有效地安排学生进行模块化教学;公共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宽泛与模块化教学内容衔接性不够,等等。其次是教材选用问题。有针对性的教材是模块化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目前国内高校的教材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选用名家主编的教材;二是选用自编教材。其中的部分教材内容过深(超过本科深度)或过浅(不及大专深度),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模块化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应该是那些既熟悉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又了解相关专业实践知识体系及实验技能的人员所编写的教材,目前这方面的适应模块化教学需求的教材比较紧缺。再者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在全国大部分高校,模块化教学基本工作主要还是由学校各相关的院系承担,担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延续以往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这些教师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教学目标的改变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些背负着教学、科研压力的教师又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补充新的实践教学经验。而那些乐于参与模块化教学又有着丰富经验但是缺少教师资质的校外人员在现有体制下又很难大规模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还在“以考试为目标、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下学习,缺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有教学成本问题。在高校的专业模块设置中,一般来讲当学生在选择了特定的专业模块后,该专业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模块之间具有较少的重合课程,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想要改变学习模块时,则很难进行转换或者转换后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与“一考定终身”相似,学生出现了“一选定终身”的现象。从教育学的教育规律来讲,模块化教学的知识比较单一,较容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如何在一个模块内合理、科学地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进程,防止学习内容单调化则并非易事。最后是实验与实习问题。目前本科院校中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还无法满足模块化教学所需。理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资源无法保证大规模的学生进行集中化专业实习;文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习基地过少。按照“按需施教”的要求,根据模块要求到企业实习、实训是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建立稳定的企业基地,实习时学校与用人单位都具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校企合作的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模块化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针对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但在实质性的课程安排、计划进度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增加了模块图表的变化。这种做法或许是出于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许是出于以上所提到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制约。应该说,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按照《规划大纲》要求建立高校分类、分层次定位的发展思路,中国高等教育既需要培养创新型国际一流人才的大学,也需要培养应用型践行人才的大学。因此,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进行量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从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定位、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与环节、实验与实习等方面来看,高校模块化教学发展中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提高对模块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二级学院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发展,如在本科院校开办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的实验班教学,将各专业的实验班归入二级学院统一管理。结合黑龙江大学的经验来看,学校设立的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类“三个一”课程融入到各专业设置的模块化教学中来,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模块化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还要对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教材编写立项、教学研究立项、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充分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单位要注重对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价和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反馈意见的收集与整理,以便为教材的更新和编写提供要求和目标。学校应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成立教材编写组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学校要注重培训和引进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提供多种机会和渠道,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和实习,参加专业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和交流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改革进度。同时,对于实践性强的模块内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建立外部专家数据库,弥补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与政府和企业设立的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享外部师资力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辩证的扬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毕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是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突出专业性方向的改革尝试还是有必要的,高校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也应该围绕当代社会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如在黑龙江大学进行的大学公共外语实验改革中,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以对外经贸语言课程取代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课程,既满足了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又突出了模块化教学所要求的专业性和适应性要求。教师要注重设计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教学任务与环节。教师应该精选教学任务、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精心谋划教学讨论。教师要从教学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来;教师要对教学任务和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要讲求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设计教学讨论环节,及时总结与学生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全社会要关注以模块化教学为引导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块化教学本身就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以双赢原则为指导的校企教育合作是可以实现互利和稳定发展的。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模块化教学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这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又为学生解决了就业出路问题,也为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出成功的发展经验。

作者:孙勇 徐美玲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模块化范文篇9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应用;学生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基本专业课程,其实践性、综合性较强。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是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文章为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1概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对土木工程施工中各种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计划管理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通常包括土木工程施工工艺、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其教学体系包括课程教学、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首先,课程教学,包括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内容,使学生学习到施工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其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对于施工组织方面为学生设立专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后,生产实习,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环节。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来,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环节是感触现场与施工工程进行的活动。但在大多数高校教学中,只是独立进行每个教学章节授课,这有很大弊端。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工程施工缺乏基本认识,造成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施工组织设计集中在2周内开展,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设计效果可想而知,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大三进行,因为实习管理困难,实习工种十分单一,并且学生经常请假,导致生产实习效果令人不满意。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者提出土木工程施工系列课程立体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科学安排中,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实施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实现教学中各大环节的相互融合。但因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多、知识复杂,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所以,在研究后,尝试将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简单而言就是将课程内容分成多个教学模块,使用每个模块的立体化教学。

2“模块化”教学思想与原理

2.1模块教学原理。在上个世纪末,国际劳动组织研究开发了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训专业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结合教学中各大环节,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化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在于系统整合、优化整体。这一教学方法是以按照模块单元形式表现原有整体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让每个模块单元成为一定教学系统,并独立发挥作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具备明确的总体目标导向,一个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化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其一,要有一定的数量的知识模块构成此专业的学科内容,并很大程度反映这门学科的发展动态。其二,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有互相作用关系。其三,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的结合形式是固定的,并且具备稳定性。结合三个条件发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正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将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是顺理成章的。2.2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教学思想。学习其他国家的模块化教学成功经验,成就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模块化教学体系,以新时代能力输出为导向。在调查本校内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开设情况,确定本专业培养土木工程师需要具备的专业水准,再将抽象的专业能力转化为能力要素,再优化组合能力要素,之后以每个能力单元与对应知识单元组建的知识体系称之为“模块”,在有机搭配各大模块化教学中,在以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到各大模块教学活动中,以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3.1有效划分课程模块。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通常以建筑工程施工中构建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计划来进行。文章以《建筑施工》(第四版)为例,结合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原理,以整个建筑物的建造程序与组织管理为导向,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划分为地下工程模块、主体工程模块、结构吊装模块、装饰装修工程模块及施工组织管理模块等。3.2模块化教学的具体过程。首先,施工调查研究。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模块给出相应的调查研究题目,作为课程预习作业发放给每位学生。之后组织学生在附近学生在建的工程开展实地调研。施工调研让学生带着工程问题来参与课程学习中。教师提出的调研研究题目要具备导向性,也就是课程学习内容转变成调研问题,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有着基本了解,带着疑惑和问题到课堂进行点化解决。其次,课堂教学环节。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弄懂的知识,在学生自行学习与施工调查研究后教师以现场讲解或者实习答辩方法来进行,在课堂中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如下三点:一是,传授相应的概念与理论,以调研工程案例为主,贯穿于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学会搭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体系框架,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完成施工作业;二是,选择每个教学模块中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讲授;三是,运用录像及计算机软件将一些施工工艺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对施工工艺有着基本的认知。再次,课后作业。课程作业是综合考核此模块学习效果,是加强教学实践效果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能够针对此模块知识布置几个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分组来完成这些作业。拟定的作业题目需要具有实践性、导向性,以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子任务的要求为导向,根据施工调查研究工程案例,考察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及观察能力。最后,生产实习。课程学习最后要回归于施工现场参与实践中,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生产实习安排在结束课程学习的寒假与暑假中进行。要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专业的学生以工地技术人员助理身份参与工地现场施工过程中。同时,将原本集中2星期左右的课程设计分散于学习与调研各个教学模块中,在接受课程作业训练之后,学生普遍具备了初步的施工组织设计技能。3.3课程考核的实施。在模块化教学中,需要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理论课、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给出相应的成绩。在模块化教学模式运用后,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报告完成后将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作为重要环节,并对其进行考核,指导教师做好评价实习情况的标准,评阅后以答辩方式来确定成绩。理论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以施工调查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完成课程作业情况等来进行评价,主要以平时成绩为评判依据。

4结语

总而言之,集综合素养、专业水平、专业知识于一身这是对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培养方案按照模块化组织知识,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传授知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模块化以提高学生整体专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或者邀请企业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共同负责呵护专业的发展,如建设土木工程试验室与研究中心。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需要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要主动参与企业生产与实践过程中,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内容,科学设计模块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确保实践环节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入,将模块化教学模式更好的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以此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先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9):90-91.

模块化范文篇10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第四方物流;模块化服务;创新

随着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环境,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供给侧改革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在运行的过程中借助物流参与到其中,以解决资源与要素的流动分配问题,给物流业也带去了生产供给过程的条件,为第四方物流整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其他的物流方式相比,第四方物流主要配置方式是通过信息化与集成化,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就要符合供给侧改革生产下的需要,又要降低成本。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第四方物流通过模块化进行创新,构建灵活的服务模式,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供给侧改革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将供给与生产进行相互的结合,解放生产力的一种方式,从而提升竞争力与经济的共同发展,简单而言,就是清理掉不作为的企业,淘汰落后的产能,将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与创新行业,提高经济增长点。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强供给侧改革,是目前的重点。供给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全民生产率,在政策手段上,进行放松管制、金融、企业以及土地的改革,提高经济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各类行业的运营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产品滞销的情况,造成企业利润下滑等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下,通过对生产进行优化调整,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结构上的有效改进,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下,推动生产企业的不断调整,以第四方平台为基础,用专业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整合。

二、第四方物流平台

1.演变过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平台因为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运行的策略性与相关的整合技术而逐渐被第四方物流所替代。第四方物流成为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成本降低和外包业务的资产转移的平台,更具体进行分析就是第四方物流平台是一个供应商的货物链,对公司的内部与供应商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与管理,并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2.第四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对第四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划分.

三、供给侧改革下第四方物流的实际运用

1.第四方物流平台的结构性调整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需要进行产业的创新,在供给的过程中,供给无效成为了常态性问题,这对市场形式与需求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上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第四方物流通过集成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对市场经济进行整理,将整合的信息传到生产中,作为供给的条件。目前很多的物流公司,都对货物进行了整合,在物流与商品之间建立信息处理系统,随着产品类型的不断增加,顾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促进各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第四方物流平台推动各区域间的产业

根据我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在资源配置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偏远地区的产业形式单一化,资源利用率不高,通过第四方物流整合,解决产品形式单一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方案,对推动区域间的整体产业配置有很大的影响。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在自己的物流模块中设计服务流程,如生鲜食品模块、衣物区模块等,将这些模块整合的内容进行侧重分配,进行进一步的有效调整与跨区域的产品整合。

3.第四方物流的产品创新

供给侧改革就是将多余的劳动力通过分解的方式对其进行分配,而第四方物流通过延长企业产品的周期,为企业提高供给能力,发挥创新的有效方式,摒弃传统的供给方式,营造创新智能的良好环境。通过服务创新对第四方物流运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观念整改,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与其他的企业相互合作,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共赢,在这个社会竞争中生存。在整个整合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通过新型的理念,让企业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

4.第四方物流的劳动力分配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现状就是以大量的劳动力为主要方式形成的经济体系,通过承接外包企业的产品,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获得相关的利润,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随着服务行业的不断增强,市场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使得以往的低成本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改革,借助第四方物流平台专业化的物流分配,对内部进行资源的整合,使劳动力在质量与数量上都能够有所调整,实现创新型的稳定发展模式。

5.第四方物流下的服务

通过第四方物流,在进行运作的过程中采取先进的物流模式,通过技术与人力的相互配合,研发出科技与人力资本的密度配置,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提高地理密度,促进供给侧改革下的经济转型,根据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趋势,对其他类型的产品进行整合,包括运输与存储等,并根据实际的情况与发展要求,对物流信息进行信息整合设计,推动供应链知识的产业化成长。

四、供给侧改革下第四方物流模块化服务创新研究

1.模块化的创新模型

第四方物流企业根据提出的相关要求,对物流的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服务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但是这个创新的过程非常复杂,因为第四方物流企业既对应着外部企业,又对应着内部员工,既可以采用模块化创新的方式进行模块化组合,还可以在模块间进行组合创新,增加创新的灵活性,

2.模块化创新的内容

(1)模块化分解,在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主要是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功能的分解与模块的选择。

(2)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在系统的内部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与任务的分配。

(3)模块测试,在服务创新中根据模块的选择进行参数的调整,每个组件经过测试后进行集成测试,并做进一步的修改。

3.模块化创新的特点

(1)封装化,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据模块建立对应的系统,并以封装化的方式对模块进行检测与设定,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只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就会反馈出对应的信息。

(2)标准化,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模块设计,从系统运行中将其单独地罗列出来,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专属的功能,通过系统实现该模块的具体应用,具有通用化和标准化的特点。(3)整体化,模块的存在是相对独立的,通过统一的系统进行灵活的配置,其方式多样,功能齐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系统的性能可以增加或减少,以快速实现某些模块的功能。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含义,第四方物流平台的集成方式与相关的内容,以及第四方物流平台模块化的创新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整个服务模块的过程中,通过第四方物流平台对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收集后并对顾客进行一个反馈与回访,并收集不同客户之间的反馈信息,以此促进服务产品的不断完善,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第四方物流通过提升服务模块化的创新方式提升服务的水平,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丰佳栋.供给侧改革下第四方物流模块化服务创新模型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3):71-78.

[2]丘枫.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第四方物流研究[J].价格月刊,2017(7):79-82.

[3]谢泗薪,帅世耀.供给侧改革下物流企业战略发展路径与策略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2):31-38.

[4]王丹丹.供给侧改革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