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十篇

时间:2023-04-08 04:44:42

健康建筑

健康建筑篇1

健康建筑并不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而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家和每个单位都是可望且可以实现的,它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健康建筑应当考虑:有效地使用能源和资源;提供优良空气质量、照明、声学和美学特性的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废料和家庭废料;最佳地利用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尽可能采用有益于环境的材料;适应生活方式和需要的变化;经济上可以承受。

健康建筑的设计应当包括五个方面:居住人的健康;能源效率;资源效率;环境责任;可承受性。

1-1 人的健康

人的健康涉及室内空气质量、水质量以及诸如光、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背景因素。

1、室内空气质量

设计健康建筑应遵守以下原则:减少污染物;排除污染物;用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

(1)减少污染物:一般建筑材料中潜在的对健康不利的污染物是很可观的,包括来自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胶粘剂;家用清洁剂、织物、油墨等的有机挥发物(VOC);石油、霉菌、灰尘、花粉、头皮屑、木材(松树、雪松等的树脂)及木制品。对这些污染物的常见反应是紧张疲劳、头疼,对眼、耳、鼻、喉的刺激。选择材料、建筑系统和机械系统应当尽量减少这些污染物。

(2)排除污染物:烧煤、烧气和烧木的任何燃烧副产物,必须直接排除出室外。若有高氡气值,应在事先排出。要做到在污染处排出污染物。

(3)稀释室内空气:排入室内的空气应当尽可能地清洁,数量充足,并均匀地分布于房屋内。

(4)措施:拟采取的措施包括:加热系统燃烧产物外溢最少,最好用低温加热系统;采用陶瓷、硬木等硬装修地面,面砖用水泥粘结;混凝土不用外加剂、减水剂和固化剂;建材无甲醛或VOC含量最少;墙和吊顶使用无毒或低毒性涂料;室外空气质量好;输入新鲜空气,排出陈腐空气;以空气净化系统除去空气中的污染物;家具和陈设散发的化学污染物最少;建房期间尽量少产生灰尘和污染物等。

2、水质量

湖河表面水以及和喷泉等地下水受到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关心。要尽量采用市政水,无市政供水时才进行除菌处理。除菌技术有氯化、碘化、蒸馏、陶瓷过滤器过滤、紫外线照射、臭氧清毒。

3、光、声和辐射

(1)光:阳光对骨头生长有利。患有季节影响症的病人,阳光可减轻病状。在阳光下工作可提高效率。采用高功能窗可获得大量日光。最有效的日照对策是两面设窗,且可减少眩光。较大的建筑物可采用光管或光井等新技术。

(2)噪音:城市的噪音有的高得足以引起烦噪乃至损失听力。减少噪音的措施有:较厚的围护结构;改进的细部设计和建造方法;漏点和穿透部位的密封;吸声材料和矿棉、玻璃棉、纤维素的采用;发生振动的设备的合理配置等。

(3)辐射:交流电引起的极低频的电场和磁场对人体健康有害。电场和磁场随距离而迅速减弱,因而距离是电磁辐射的最佳防护手段,电视机的收看距离为1.22~1.52m,视频显示终端的收看距离为0.9m.床要离开电源进入房屋处的电源和电视机或视频终端。

1-2 能源效率

提高房屋能源效率的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改善围护结构;改进加热、冷却和气候控制系统;降低电灯和设备的能耗等。

1、材料中的能耗

房建材料的制造消耗大量的能,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可以大大节能。很多保温材料在制造中能耗很大,但可降低采暖能耗,2.6年即可补偿。

在建筑中愈来愈多地使用再加工的材料,市场上已有由废纸和废纸板制成的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制成的管子和地毯;使用再生板料的干墙;使用废木材的木制品;其它很多新产品正在开发之中。

此外,还要考虑维修、拆毁和置换能耗以及运输能耗。

2、建筑物的设计

热损失建筑物的设计热损失通过以下措施可以大大减少;使建筑物的表面体积比最小;改善热阻;减少自然空气泄漏。

3、加热、冷却和通风用能

随着围护结构设计热损失的降低,就有可能开发集加热(空间和水)、冷却和通风职能于一体的较小较紧凑新机械系统。加拿大在先进房屋中安装的这种综合机械系统,具有储热、热回收技术,年能费用减少50%以上。风扇的能耗很大,普通风扇的效率低到3%,在风扇中带直流电机的风扇效率最高。

4、可再用能技术

随着房屋能需求的降低,就有可能以再用能技术满足空间和水加热的需要,最近加拿大建成的一些健康房屋已能以太阳能100%地满足加热的需求。通过采用低辐射涂层、充气窗和改进窗型等,窗户现已变成了向房屋的供热体。窗户的热阻值由0.3提高到1.4.主动的阳光加热通常使用屋顶上安装的太阳光收集器,向远处的岩石或储水槽供热。储热机构然后提供热,以加热水或空气。

5、电耗和高峰能耗

通过更新设计与先进设备相结合,房屋照明和设备所需能量可降低50%.所有设备(水箱、炉灶、洗衣机、烘箱等)都要考虑价格和电耗,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设备已大大地提高了功率。电灯通常约占电能总用量的2/3 (1000kWh/y)。通过下述措施,照明电耗很容易减到250kWh/y.(1)改善窗户设计,尽量利用日光照明;(2)区分全房间照明和专项照明 (如台灯);(3)使用自动计时器和减光器;(4)使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小型荧光灯比白炽灯少用能75%,寿命却高10倍。

6、节能效果

健康房屋的节能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例如加拿大先进房屋的设计热损失仅为安大略省建筑法规的28%.

1-3 资源效益

有效的房屋设计可减少对工地、林木、煤炭、石油或与水有关的原材料的需求,缓冲对环境的压力。有效地建造方法可减少废料。

1、材料

通过优化建筑物尺寸和形状,使用模数房屋方案和框架形式,可减少材料的需求。健康建筑不仅要考虑建筑中的资源使用,还要顾及开采、加工和产品处理阶段上的资源使用情况。

2、建设废料的再利用

实行集中切料、改善储存方法、改进清点方法,可以减少废料,优化资源使用。工地废料常常可以重新使用或再加工。加拿大正在实施建筑材料的再循环计划,已开发出干墙、纸板、木材、塑料和沥青的再循环设备。

3、水

经验表明,居民用水量可削减30~50%,而对生活方式无影响。卫生间占家庭用水量的75%,低冲水量马桶每次冲水只需6L以下;低流量淋浴头可减少流水速度50%(10L/min,一般是20L/min);低流量充气器可减少水龙头流量50%.草地要尽量避免栽种外来的渴水草,本地草、树和灌木往往单靠降水就可活下去,地面和地下滴灌可节水50%,要大力提倡。地下槽和地下室中的房屋可大量存水,用于室内作冲水和洗涤之用。适当设计和管理的储水系统的水,甚至可用作饮用水。

1-4 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意味着优化宝贵资源的利用,降低材料和产品的消耗。

1、散发物和燃烧副产物

减少对房屋加热、冷却和用电的需求,实为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首要步骤,并要减少颗粒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此外,健康建筑要采用比较干净的燃烧设备,欧洲现正在开发的住房烧木炉,二氧化碳散发量比普通工艺少90%.并少用或不用氯氟烃(CFC)。

2、废水和污水

管道系统可设计得把灰水(浴室、水盆、洗手间排出的不含污物的水)和黑水(含污物的水)分开,灰水可收集起来二次使用。

3、现场规则

选址要比较有效地使用土地,产生理想的的小气候,造成美观的街景。定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日光。景观要最大限度地阻尼冬风,夏季要遮阳,种植需要水量少的树种。

4、废料的处置

健康建筑应减少建筑废料,并有利于房主对废料的管理。在建房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有危害材料的使用。加拿大全国已实行用户废料管理的再循环计划,现已包括纸、玻璃和金属。塑料、纸箱和厨房废料的再循环计划正在开发之中。

1-5 可承受性

1、可购性

健康建筑的造价要尽可能降低,居住舒适愉快,用户乐于接受。

2、建筑的可行性

建筑设计必须是可行的,使用的新技术将是可以接受的。新建筑的创新性设计、方法和产品,也要适用于建筑的翻修。

3、适应性

新建筑要能满足几代人的居住需求;要便于翻修、扩建,单户和双户住宅互换;利用阁楼住人等。

健康建筑篇2

[关键字]建筑环境;心理健康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自然科学领域也开始了对于人类科学领域的关注。心理学开始运用到各个自然学科当中,其中建筑学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开始重视研究建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全新的学科。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加深,形成了“人――建筑――环境”的整体观念,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也会充分的考虑建筑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这点也成为了建筑在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1.建筑环境的空间设计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筑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就在于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活动空间,不同的建筑对于空间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例如教室的设计就需要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凝思和交流的空间,办公室的设计就需要给使用者提供便于交流和工作的空间,如果空间设计不合理的话,就会对人的心理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家居空间的设计上出现不符合居室的安全、隐私的需要,就容易让使用者在建筑空间内感到不安、烦躁等情绪,长期使用必然会给使用者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同时建筑环境在空间上还应该给使用者带来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来自于空间的美感,当然也来自于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的设计具有美感这两方面都能够做好,才能够称得上是出色的设计,建筑的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是人们在建筑中活动时必然会接触到的东西,因此这两者的好坏就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在建筑中活动时的心态,例如在教学楼的设计上,如果太过复杂或压抑,就会让学生和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产生厌恶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以及人们心理的健康。

2.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筑环境在时间上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段空间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活动速度和节奏在使用空间上的区别。这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而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能够影响到人们对于时间价值的观念,人既生活在空间中,也生活在时间中,因此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也会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印象到人们的健康。如果建筑环境没有很好的划分不同时间段的使用空间和不同的节奏和速度的活动的使用空间,不能对于使用者的时间知觉进行很好的组织,就会给使用者的活动造成一定的混乱,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心理健康。

3.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私密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示每个人对于何种信息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对何种人进行交流的权利,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交流的某种程度上的控制。每个人都会对私密性具有一定的需求,例如在咖啡厅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往往会更偏向于寻找靠近窗户或者角落里的位置,就是出于对交流上控制的需要,以保证自身在私密性上的需求,在靠窗的位置人们可以很好的接收来自于咖啡厅外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控制环境内部与自身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说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别人进行观察,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需要通过空间上的设计来保证个人与外界的隔绝,如果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合理,无法保证某些情况下个人与外部的隔绝,就无法对人们私密性上的需求进行满足,造成不安全的活动氛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活动,会让人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4.建筑的周边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筑对于人们的影响往往都不是仅限于建筑本身的,建筑的周边环境有时候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更加明显的影响。人的生活不可能仅限于建筑之内,因此建筑之外的环境的好坏就会对人的生活活动产生不小的影响,例如当一幢教学楼的周围都是高楼大厦时,就很容让该建筑的使用者产生孤独的心理,同时外部喧嚣的环境与教学楼的清静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同被一群人排挤在团队之外一般,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同时由于外部吵闹的环境,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很难得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无法冷静思考,因此很容易产生烦躁的心理,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5.总结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建筑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建筑环境的确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许多建筑师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都会就建筑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进行考量,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中空间、时间、私密性和周边环境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健康建筑篇3

关键词:室外风环境、室内风环境、自然通风

Abstract: building wind environment directly related to people's comfortable, health and safety, how to reduce the wind environment on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e building,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natural ventilation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is building designer has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Key words: the wind outdoor environment, indoor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始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巧妙利用,力求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在设计健康建筑的时候,风环境的组织和设计是决定其设计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设计中对风环境因素考虑不周,会造成局部气流不畅,使得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但风环境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建筑设计时不易把控,如何减少风环境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如何利用好自然通风这一生态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这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建筑风环境的组织和设计需从两个方面去分别考虑,即室外风环境和室内风环境。

一.室外风环境的理论和设计

1.室外风环境分为建筑群落和建筑单体两个方面。不同的建筑物组群会形成不同的风场,当建筑物分散布置时,只在每栋建筑背后产生风影,但当建筑成排布置的时候,建筑的风影区会组合成更大的风影区,并在两排建筑间形成强烈的穿堂风,这在总平面规划设计时应该引起注意。形成穿堂风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栋大楼本身有一个连接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底层过道,这种穿堂风的方向与来流风向基本一致;另一种是在一片较低的房屋处有两栋相邻的高层建筑,从而在过道的一端形成正压,在另一端形成负压,这种穿堂风的方向可以垂直于来流方向。为了改善这种近地风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气动角度着手,合理安排各建筑物的高度和相对位置,或在建筑物的部分区域设置顶棚或隔板;二是从规划方面着手,避免将行人通道、建筑物大门以及各种行人集聚区设置在高风速区内。对于单体建筑,当风遇到建筑时,由于建筑一般多有直接转折,气流在建筑的顶角出现分离,如果在屋顶上开窗,风将不是直接“吹”入建筑,而是由于负压的作用被“吸”入建筑,在建筑的底部还会形成漩涡气流,并且建筑越高,底部的漩涡就越强,由于其风向的不确定性和高湍流强度,很容易造成这个区域的人不舒适。在建筑背后的风影区还会形成“二次流”,其宽度与建筑的宽度有关,一般大致为建筑高度的三倍左右,这一部分的区域尽管有一定的风速,但由于缺少和周围的换气而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2.室外风环境的设计分为建筑防风和建筑对风的利用。建筑防风的四项基本措施:选择避风环境;尽可能减少散热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尽量增加围护结构的热阻。在无法改变外部风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手段来营造较为理想的局部风环境,如在建筑周围种植防风林能有效地起到防风作用。但防风林有利于防止冬季的冷风,却会阻隔夏季凉爽的风,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综合考虑两项因素。总的来说,寒冷地区应以冬季防风为主,炎热地区应以夏季通风为主,而夏热冬冷地区则需综合比较采暖与空调能耗来进行规划设计。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和夏季的主导风向是相反的,这有利于协调冬夏防风与通风的矛盾。风沿着街道和空旷地流动可以改善城市市区的通风条件,建筑上空的气流在较低的建筑群中引起一股再生气流,而沿着街道和空旷地这种效应会得到加强。提高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就是为了减少冷风渗透,主要是通过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来实现。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建筑与风之间的焦点问题往往会转变为建筑内部(中庭、内天井)及周围区域的风速是否过大,新建高层建筑是否对周围建筑的风环境有影响等,因此高层建筑风环境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建筑防风。建筑对风的利用主要考虑以下几点:总体规划设计时,通风走廊的方向一般跟夏季主导风向相反;建筑群体布局时要尽量保证每栋建筑都有一定的迎风面;街道沿风向布置时风速会较高,不沿风向布置时风速会很低并有空气污染问题,设计时应综合考虑。

二.室内风环境的理论和设计

1.室内风环境的调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式,也就是自然通风;二是被动式,也就是采用空调或采暖设备。从健康建筑的要求来说,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建筑的自然通风。空气流过建筑的原因是建筑内外存在压力差,压力差源于两个方面: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引起的热压和外部风作用引起的风压。利用风压通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利用风的主要气流,这种情况的设计比较简单,很显然,窗口越大,风速越高;另一种是利用风的二次气流,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进深很大且在底部没有窗口的建筑,这种情况的设计与前者有很大不同,开口越大,通风未必越强,当窗口很大(即建筑成为一个庭院)时其通风却非常差。利用热压通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烟囱效应,即热空气上升从建筑上风口排出,冷空气从建筑底部风口吸入。建筑内的实际气流是在热压和风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于热压取决于室内外温差和气流通道的高度,所以只有其中一个因素足够大时才有实际效果。风压通风促成的气流可以穿透整个房间,气流流场在很大程度上由进入室内的空气团的惯性力所决定,因此可以通过进风口的细部设计加以调整。

2.室内风环境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筑功能布局;建筑体形与穿堂风设计;建筑构件与房间通风;自然通风方式选择;机械通风。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建筑群的布置方式会引起气流的不同变化,当建筑平面形式为“凹”形或“L”形时,应尽可能使凹口部分面向夏季主导风向。建筑平面进深不宜过大,这样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平面进深不超过楼层净高的5倍能取得较好的通风效果,单侧通风的建筑,进深最好不超过楼层净高的2.5倍。建筑的平、剖面形式的合理选择是组织自然通风的重要措施。对于建筑形体的不同组合,在组织自然通风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字形建筑有利于自然通风,主要房间布置在迎风面,辅助用房布置在背风面,对于走廊较长的内廊式建筑,可在中间适当位置开设通风口或利用楼梯间做通风口,形成穿堂风,改善通风效果。对于“L”、“T”、“工”、“王”、“亚”等一字形组合,主要是转折连接处通风不好,可以考虑设置敞廊或者增加开窗。“山”形建筑敞口朝向应与夏季主导风向夹角在45°以内、若反向布置迎风面的墙面应尽量开敞。“口”字形建筑不利于风的导入,可以考虑在迎风面底部部分架空,让风进入天井,则对背风面的通风非常有利。建筑构件的布置如导风板、窗户设置方式、窗户尺寸、窗户位置和窗户开启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室内气流分布。窗户与风向有一定的倾斜角时,可在室内引起大量空气的紊流,空气可沿着房间四周作环形运动,从而增加房间四周及墙角的气流量。进风口与出风口如果存在高差,可以在风速不大的时候增进室内通风,如内廊建筑在走道墙顶开一些通风窗,通风效果会好得多,这种形式适合教室或人多的空间。窗户的竖向位置直接影响室内气流的高度,若窗台高度在人坐着的高度以上,则室内大部分使用区的通风效果不好。如果不想气流影响桌面的办公用品(不至于吹起纸片)而影响工作,就可以适当增加窗台高度。窗户的开启方式对室内的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水平推拉窗不会改变气流的初始方向,立旋窗可以调整气流量和气流的水平方向,外平开窗仅打开顺风的一扇或者逆风的一扇可以调节气流,上悬窗的气流是被引导向上的,这种窗户宜设于需通风的高度位置以下。双层围护结构是健康建筑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被誉为“会呼吸的皮肤”。对于只有单侧外墙的建筑,单侧开窗无法形成穿堂风,需要调整开口的细部设计,沿着外墙创造出一种人工的正压区和负压区来改善通风条件。对于单侧外墙有两扇窗户的房间,可以在两扇窗户相邻的两侧各设置一块挑出的垂直导风板,即在前一扇窗户的前面形成正压区,在后一扇窗户的前面形成负压区,则由第一扇窗户进入室内的气流可以由第二扇窗户流出,室内气流可与穿堂风相比拟。此外,建筑平面凹凸、矮墙绿篱均可作为导风构件。

3.自然通风固然可以节能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但在建筑中引入自然通风需注意的环境条件,如果噪声过大(超过70dB),或者空气质量很差,自然通风就应该尽量不予考虑,这时就需要机械设备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机械通风的模式主要有:自然进风,机械排风;机械进风,自然排风;机械进风,机械排风。这里就不作详述。

健康建筑篇4

关键词:建筑农民工;健康状况;健康意识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01-02

据相关媒体统计我国现在从事建筑领域的农民工至少有4000万之多,随着建筑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建筑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建筑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都市的流动人口。他们一方面渴望享受城市文明,一方面对城市敬而远之,导致一系列社会健康问题。长沙医学院为更好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我团队此次调查,关注基层建筑农民丁生活现状,使我们医学生党员深入实际生活、走人群众,提高党员修养,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一名党员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发扬党员优良作风和模范作用。希望收集长沙地区建筑农民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信息,探讨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素,为农民工身心保健提供参考。同时应用农民工现实生活状况信息,呼唤社会对其关注,为在“十二五”期间长沙建设“四化两型”社会献计献策。这对于保护这部分人群的身体健康,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桐梓坡西路长房时代城建筑工地、保利麓谷林语建筑工地100名建筑农民工进行分级抽样问卷调查,对汽车西站100名建筑农民工旅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随机对2个工地的20名农民工进行现场访谈;对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伤建筑工人情况进行统计。

1.2 调查方法

1.2.1 在取得建筑农民工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分级抽样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调查问卷包括建筑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对健康的认识、身心健康状况、农民工生活现状四项内容。

1.2.2 访谈内容

您对健康了解多少?有何期望?

您的压力大不大?若有,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您觉得现在的工资待遇是否合理呢?

1.2.3 调查人员为本调查组组员,调查前根据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相关培训,问卷不记农民工姓名,调查过程不予以内容暗示,填写后当场回收。

2 调查结果

2.1 建筑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

建筑农民工有老龄化趋势,年轻后备力量日显不足。本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实现零损耗。调查显示,男性建筑工人占92%,近八成已婚,其中20岁以下的占18%,20~40岁之间的占32%,41~60岁之间的占44%;其中有53%农民工来自本市,34%来自本省,13%来自外省。综合来看,建筑农民工处于40岁左右的群体占据多数,农民工年龄层次逐渐偏向老龄化,建筑农民工工种趋向单一化发展。其中年轻工人主要从事机械操作或水电安装,对于泥、木、铁等体力劳动大的行业年轻力量明显衰退。部分外地民工表示期望能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法定假日,一年到头能拥有多回几次家的机会;大部分从事泥、木、铁工种的工人表示,越来越少的人干自己这一行了,基本上都未曾带过徒弟。

2.2 建筑农民工对健康的认识

建筑农民工对身心健康了解片面,健康知识亟待普及。绝大多数工人对健康的了解程度一般,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于保持健康身体的意识依然模糊。其中有91.5%的工人曾有吸烟好酒史,有84%的工人现在尚在吸烟或好酒者行列中;73%工人喜欢口味较重的饮食;被调查人员中有96%工人表示几乎不曾做过体检,对于生病,70%52人表示忍不住了才去医院。仅有16%的工人会立即就诊,更有14%的工人选择自己吃药或挺过去。当然,有84%的农民工认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表示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也知道工作中会存在心理压力,但对于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时需要如何解决,大家却没有清楚的概念。被调查对象在工作时基本上都会主动佩戴安全帽;对于接触油漆、涂料、飞尘,大家表示会对身体产生较大伤害,但现实工作中大家都几乎没办法避免。大家都期望工作环境能有所改善,安全措施能够更加健全。

2.3 建筑农民工员身心健康状况

心理压力比较大,健康情况不乐观。综合调查看来,我市农民工健康状况很一般,有66%的工人表示工作后会感到疲惫乏力;对于高血压,大多数人不清楚自身现在的情况,但有9%的工人肯定了自己的高血压病;同时,几乎所有40岁以上的工人担心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工人有65%担心自己身体状况将会下降;此外,在调查对象中有34%的人很担心将来的安全和生活保障,同时有48%的工人表示比较担心。对于心理方面,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出现7~15天精神状况较差的工友占17%,其中女性占其样本的25%,有43%的工人基本没机会过性生活,38%的人表示很少过性生活。另外,有超过六成的工人认为每天在工地的膳食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身体的需要。访谈时近七成工人表示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一天工作经常性达9~11小时,而工资却只是按天数计算。农民工虽然基本上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新农合”投保费用逐年增高且在城市中报销比例低甚至不能报销,所以大多数人害怕生病。小病小痛一般自行解决,都希望国家能加大医保投入。同时有近九成的农民工表示自己在工作时曾受过不同程度的伤,笔者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了解到去年9~11月因工伤入院的占外伤病例的34.4%,而这还只是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才人院就诊。大多数工人表示工伤补偿没有统一标准,一般需要看工程承包老板的态度,面对小伤小痛都嫌难得麻烦。

2.4 建筑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健康保障不足,生活开销较大。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建筑农民工长期处于慢性疲劳和营养不良中,有73%工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绝大部分工人工作时不能及时的补充好的营养;对于住宿和饮食,有86%的农民工怀疑其食宿环境卫生可能不达标准。对于工资,54%的工人月薪在2000元左右,32%工人月薪在3000元左右,只有9%的农民工月薪在4000元以上,其中他们的工资大多用于子女上学费用和基本生活支出;绝大多数工人对于物价上涨厉害颇有同感,认为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同时儿女上学,经济负担重大,渴望着能为子女在城市买房安家却始终不曾实现;而且对于大多数家庭父母年迈,赡养费用较大,部分家庭老人留守家中,儿女为赚钱不能照顾。

调查中发现,长沙地区建筑农民工健康状况很一般,建筑工人从事高强度工作使他们身体过度消耗和损害,而他们的工资收入又比较微薄。农民工住得差、吃得差、干得重,再加上大多数农民工健康意识低和健康知识水平有限,从而使其极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他们一倒,则可能会对他们整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新的悲剧,进而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自农村的建筑工人所拥有的是“新农合”,加上城市医疗费用逐渐上涨,这使得在长沙城区的农民工生病时不愿住院也不敢住院,从而导致部分工人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得知:恶劣的劳动环境、现实的社会环境加上其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威胁城市建筑农民工健康的主要原因。

3 相关建议

3.1 改变择业观念

改换年轻人择业的思想观念,组织相关学校有针对性的招收年轻学徒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解决建筑工人趋向老龄化的问题;加大对建筑业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开发新技术,减少劳动力使用和减轻劳动强度。

3.2 增强自身健康意识

鼓励农民工进行健康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健康意识,用人单位定期安排农民工进行体检。政府部门提供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工人食宿卫生环境的监测,改善农民工住宿和饮食条件。对从事或经常性接触有害材料(油漆、水泥灰等)行业的工人给予适当的特殊补助。

3.3 落实相关政策

鼓励农民工主动进行心理咨询,预防疾病;政府部门针对工人工作时间给予明确规定,禁止强制或变相无薪加工;针对农民工工伤问题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落实工伤意外伤害保险的购买;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早日实现医保全国并网运行。

3.4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鼓励农民工改善生活,均衡营养,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合同方面相关措施,减少工程中间承包商数目,杜绝工薪拖欠。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稳定物价,提高农民收入,以减少其后顾之忧。

4 结语

健康建筑篇5

机制体制创新

建筑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型企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筑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树立“经营建筑”的理念,首先要求的政府的支持,使得在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积极创造新的优势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勇于涉足国家投资和发展热点领域,勇于开拓外埠市场,并创造条件向境外发展;第三,通过联合投标等方式,广泛介入到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桥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施工领域,创造更高的产业附加值;第四,要改变建筑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工程质量创新

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品牌最重要的支撑。没有优良的工程质量,企业终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重视它,按质量要求严格控制它,并不断进行工程质量创新,就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因此,建筑企业要坚持“质量至上”的方针,树立精品工程意识。要建立公司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公司总经理、各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创优保证体系,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体制,增强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加强项目质量控制,预防质量通病,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人才培养创新

人才培养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素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建筑企业中部分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有限,文化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因此,建筑企业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竞争的人才队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对企业高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中层,进行提高领悟决策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善于创新能力等培训,以提高中层的执行力;对企业员工,提高技能、技术创新等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水平及工作责任感,以提高建筑企业队伍整体素质。

科研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筑企业要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并依靠科技创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速度,保障安全生产,降低工程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提升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筑企业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在引进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继承和创新并举,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有企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以不断提高建筑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推进科技强企提供有力支撑。

诚信体系创新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品质和美德,诚信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只有诚信的企业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没有诚信,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竞争力。建筑企业要搞好诚信体系创新,首先要提高诚信认识,要自觉遵守诚信,做到“童叟无欺”。其次,要把符合国家各管理部门要求、无违反行业自律公约、无恶性竞争行为、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无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企业的行动准则。第三,加强诚信体系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求取得明显实效,绝不能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搞形式、走过场,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推动建筑企业的诚信体系创新向前健康发展。

健康建筑篇6

关键词: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网络

Mental Health of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Wang Jinhong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 XiFen Yang032200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esent mental healthy condition of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analyses the cause that the worker’s mental healthy condition is poor. Based on this,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is proposed,aiming a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Key words: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mental health,social support system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建筑工人作为农民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注建筑工人的生存现状,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有利于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而且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长远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以往许多研究都表明,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陈朋月(2001)[1]发现,建设单位工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差,尤其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性、偏执等方面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贾凤芹等(2008)[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对苏州市89名青年建筑工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苏州市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建筑工人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得分显著高。

黄永等人(2008)[3]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 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对安徽省合肥市及周边地区中铁某局11个建筑工地的696名农民工及349名正式职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建筑工人在生理、心理领域得分都低于正常人群,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5)。

狄晓康等人(2004)[4]从长沙市随机抽取3个正在施工的工地,调查在场的建筑工人的自杀意念发生率。结果表明:213 名建筑工人中,有120 人表述自己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占总样本的56.3%。其中,37 人( 占总样本的17.4%) 在一年内有自杀想法。

近年来农民工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农民工犯罪也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 农民工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5]。

2. 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建筑工人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的原因与其身份密切相关。

建筑工人大多都是来自外地,由农村来到城市务工,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在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很难融入到城市社会的主流文化。再加上他们的业余生活又比较单调乏味,情绪、情感缺乏适当的渠道进行宣泄,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王兴超(2009)通过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老年人等其他社会群体[6]。同时他们指出,农民工孤独感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长期所处的封闭生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会交往缺乏。

建筑工人长期从事普工、架工、泥工、抹灰等高风险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状况较差, 身体健康存在提前透支的风险。而城市社会的福利政策也经常不能真正平等地惠及民工。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工的年收入较低,并且被拖欠过工资的农民工比例较高[7]。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极容易产生不满、自卑、绝望的心理问题。

由于建筑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受学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缺乏个人隐私、心理距离等观念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而且缺少接受健康常识和健康教育的渠道,建筑工人的健康意识一般较为淡薄,长期无法排解心理冲突和压力,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 建筑工人的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建筑工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支持网也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8]。从社会学意义上说,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农民工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9]。

近年来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发展和行为表现的作用得到越来越人的重视。狄晓康等人(2004)[4]指出,社会支持是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保护因素。黄永等人(2008)[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建筑工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各领域得分的共同因素是社会支持总分。并提出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增加工资收入、降低工作强度等将会改善农民工的生存质量。

因此关注建筑工人的社会支持情况,为他们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4. 提升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建筑工人从农村来到城市,远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他们与城市市民处于事实上的隔离状态。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得建筑工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单一而脆弱,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普遍偏低,无法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因此,建筑工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立体结构,发展多层次互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政府提供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及时对工人进行就业、用工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再教育与职业培训问题进行指导,为建筑工人的生活提供切实的导向性。完善劳动医疗保障问题方面的政策。建立与新农合相对接,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缴费额度相当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工人医疗保险制度,为他们保持身体健康构筑社会安全网。督促建筑企业改善建筑工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制度层面上需逐步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民工获取城市户口的门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保障他们的各种权益,消除他们留在城市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建立建筑工人职业发展和心理辅导讲座机制,成立关注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咨询室,并将机构建到辖区街道或企业单位,通过走进企业、社区、工地等方式,扩大农民工心理咨询的宣传和影响,提升农民工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

4.2 企业的社会支持

切实做好职业防护,建筑企业应加大对对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的宣传,提高工人的信息知晓度,建立切实有效的职业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制度。逐步改善建筑工人居住条件,尽量减少超时工作,加强对工人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培育。丰富建筑工人的业余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技能竞赛、体育比赛、户外运动等,帮助工人之间建立工作以外的相互联系,增强合作与沟通,帮助工人获得对建筑企业的归属感。定期与建筑工人做深入的沟通,消除他们的各种疑虑,这样既可以减少、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也可以融洽劳资关系,提高劳动效率。

4.3 社区的社会支持

社区要为建筑工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他们尽快了解社区环境,有助于他们与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从而逐渐形成新的地缘关系。同时,帮助他们了解社区内的公共资源,培养他们主动使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应加强对建筑工人进行卫生防疫、基本保健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对良好生活、生活、饮食习惯的培养。为了做好预防工作,应对建筑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教育,加强职业卫生宣传,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维护和增进其心理健康,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4 社会团体和媒体的社会支持

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防护、营养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而成熟的人格。和建筑工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提供精神慰籍。帮助工人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形成对于社区和企业的归属感,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中。

传媒应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的积极作用。传媒应当用真实、客观、公平的角度去报道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对待建筑工人。增加市民与建筑工人的相互了解,促进两者之间思想、观念的交流与融合,为建筑工人营造一种被关怀、被理解的氛围,从而削弱他们的社会阶层孤立感。

4.5 建筑工人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

面对城市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建筑工人应学会及时疏导与排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要选择合适的排解方式,学会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促进建筑工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构建旨在关注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朋月,姜华东,杨秀丽.对81例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7年第7卷第1期:19-20.

[2]贾凤芹,吴燕.苏州市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3期:2823-2824.

[3]黄永,王君锋,杨林胜,张新塘,王晓滨,张志华,周丽鸿,黄芬. 建筑行业农民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2008 年6月第24卷第6 期:717-719.

[4]狄晓康,肖水源.长沙市213 名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12期:867.

[5] 孙崇勇.东北地区民工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7,15(5):460-462.

[6]王兴超,王楠,张莹.山西省农民工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年第17卷第5期,554-556.

[7]李睿,唐李雅宁,陈扬,方东平.北京地区建筑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建筑经济,2005年8月总第274期:13-17.

[8]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6):76.

[9]辛倩倩,周丽鸿,张志华,杨林胜,黄永,张万军,黄芬.合肥地区建筑工地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现况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9 年第36卷第5期:887-891.

健康建筑篇7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筑行业又是事故易发的行业之一。这固然有就业人员多、基数大的原因,但也与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建筑施工作业环境复杂、露天作业、高处作业、危险作业、交叉作业多、劳动强度大,不安全因素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在各级领导、各个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下,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的频率有所下降,但重大恶性工伤事故仍时有发生,职业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仍很严峻。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把企业的人、物、环境、信息组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个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作为管理核心,通过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手段来达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根据预先确定的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定期审核和完善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它具有系统性、先进性、预防性、全过程控制性、持续改进性的特点。大力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施工企业保障安全生产、降低职业病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OHSMS认证的推行,有效帮助企业识别法律要求。

安全是人命关大的大事,虽然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为搞好安全生产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法律、规章、技术规范、管理规定,但这些要求在生产管理中并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事故频发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建立OHSMS,可以明确建筑企业及其所属工程项目部应该遵循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在制订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全保证计划时对遵循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法律、规章和其它要求要作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以判断其执行度,同时规定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与国家的法律、规章的变化取得同步,以保证法律、规章和其它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内部体系审核和不断地针对各种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2、OHSMS认证的推行,进一步明确责任。

安全责行重于泰山,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建立OHSMS,明确提出了企业法人代表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管理负总责,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其对项目管理人员都明确规定其具体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以使所有有关人员能够按照其规定的职责、权限开展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线成网,群防群治”的安全生产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3、OHSMS认证的推进,可提高企业全员安全意识。

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细胞分子,无论哪个细胞出现了问题,都会使企业的整体安全系统受到影响,因此,提高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是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贯彻标准和建立体系的意义和有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企业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使每个员工都参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使安全问题深入人脑,打动人心,启发和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对事故的防范能力,真正树立起“安全第一、依防为主”的思想理念。

4、OHSMS认证的推行,促进企业主动性管理。

我国传统的安全管理往往遵循领导指示,逐级发文,电话会议,安全大检查等一套方法,这些方法属于被动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OHSMS,将职业健康安全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使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在企业的地位,由被动消极有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主动对危及自身安全行为进行一系列规范和整治,自愿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并通过认证。这样,许多企业通过认证就形成了链式组带效应。依靠市场推动,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超前控制,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5、OHSMS认证的推行,及时消除隐患,达到持续改进。

OHSMS中的危险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精髓,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即通过策划(P)、实施(D)、检查(C)、评价(A)循环活动,约束体系要素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不断修正完善,使体系功能增强,达到预防、预警、预控的最终目标。将OHSMS运用于施工现场强调所有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设备用于工程上,防止未经安全教育的分包队伍和人员违章作业,从而达到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个方面实施全过程的控制。在OHSMS运行中应针对工程的结构特点、规模层次、施工环境、施工队伍状况等实施安全策划,识别并确定项目施工的危险部位和过程,制订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使这些危险部位和过程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患于未然。

OHSMS运行的有效性,在未能及时地发现并消除隐患,支持开展检查、验收和体系审核活动,发现的隐患和不符合项,都要根据“立项、整改、复查、消项”的原则,实施封闭式管理。即发现了问题,要进行处理和处置后的验证,做到不合格的设施不使用,不合格的过程不通过,不安全的行为不放过,对严重违章、重大隐患不符合项,还要调查其原因,制订消除不符合项原因的纠正措施,并实施监控,确保纠正措施的执行及其有效性。

6、OHSMS认证的推进,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健康建筑篇8

据了解,湖北古城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原湖北荆州建筑防水材料厂)创建于1982年,注册资金1000万,公司占地面积4万m2,因毗邻古城三国重镇“荆州”,故产品定名“古城牌”,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内防水材料正广泛使用沥青毡二毡三油时,古域人独具匠心,厚积薄发,创造性开发出高分子的改性系列防水材料,震惊了整个建筑防水界。并分获当年国家新产品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奖、博览会金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一举奠定了古城防水在业界的龙头地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

古域公司经过三十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己建立起一套严格、科学、完备的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并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工程施工整体经营模式。公司现拥有国内领先年产8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和年产6000吨防水涂料生产线,生产SBS、APP、高分子改性、自粘性系列等10多个品种的新型环保卷材及911、JS、丙烯酸、聚合物等20多个品种的环保涂料,并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建筑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手册》P29关于“PVC改性炼焦油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摘自该企业标准,这充分说明了“古城牌”产品的卓越品质。近年来,古城公司承接的各类国家、省、部级重点建筑防水工程不胜枚举。仅以湖南省为倒,先后完成湖南省新政府机关大院、广电中心、国防科大、长沙卷烟厂、湖南省建工集团HC新城、长沙阳光100国际新城期,长沙同升湖山庄等近500万m2防水工程。面对公司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万正华先生保持了高度理性,更多的是表现出对我国建筑防水行业突出问题的担忧。

长期以来,建筑防水工程较多应用于房屋建筑屋面、地下和室内厨卫间,随着现代化新型建筑物的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空心砖)的出现,防水工程在道路、桥梁、地下建筑物、垃圾场填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应用,不仅新开工的建筑市场拉动防水材料的消耗,屋面维修和修缮工程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住宅保有量巨大,粗略估计约为220亿m2,公共建筑约65亿m2,共285亿m2,其中3/4的住宅是1985年以后建设的,按防水工程寿命周期10-15年计算,已相继进入翻修期。仅以房屋建筑来说,因现代建筑物地下室、车库、种植屋面的增多,防水工程占总体建筑将近3%,但外墙防水应用率仍然很低,占不到2%,防水工程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资源配制不够合理等原因,导致建筑防水工程门槛太低,施工游击队多,全国现约有三千家上规模的防水材料生产商,防水材料品种鱼目混杂,供大于求的矛盾已十分突出。为了争夺市场,一些生产厂家互相压价,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惜降低产品质量,假目伪劣产品应运而生,造成目前建筑防水材料市场混乱,对正规大型企业产生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防水行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另方面我国建筑防水设计标准相对滞后,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设计者在设计施工建筑防水时,未充分考虑“防排结合”的原则,对卫生间、管道口、落水口等关键点的细部处理往往不够精确,并在不完全了解防水材料性能的情况下,为投机企业设计产品代码,导致材料使用者难以辩认质量真伪,而且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建筑物底板厚度在0.4m以上,其已具备足够的自防水能力,因此就不考虑其它防水措施。结果往往造成严重的漏水,万般无奈之下再进行补漏,这样花费的代价至少是原来的几倍乃至10倍以上,而且还得不到彻底根治。据悉,长沙市远大路某大楼从设计到施工就出现了该现象,按正常底板防水造价只需20万元左右,结果就因为这样的疏忽而花费了200多万元的防水成本,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建筑防水材料造价国家设有定额,但是定额过于笼统,没有明确不同防水产品级别之间的造价差别,使得一些开发商、设计、施工方主动采用最低造价标准,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建筑防水质量存在一定的隐患。由此可见,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应该引起行业主管部门和建筑防水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健康建筑篇9

2月28日是世界居住调查日,因此本刊邀约到一些工程设计以及医学方面的专家,请他们就这一话题与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打造我们的健康住宅。

何为健康住宅

王恩达是记者在某售楼部遇到的众多买房者之一。工薪阶层的小王告诉记者,买房是为了要结婚,但因为要考虑各种因素,半年的时间都没有选择好,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价格、地段、配套设施、小区环境这些方面。但当记者问他如何选择健康的房子时,他说健康住宅应该跟自然比较接近。他希望小区要整洁,绿化要好,环境优美很重要。他尤其强调空气污染的问题,认为小区环保工作一定要很到位,小区配备的设施一定要有游泳池、公园和便利店。

而年纪稍长一点的李先生对于健康住宅有着自己另外的见解,经营一家广告公司的他经济条件好,目前已经拥有三套房产,他理解的健康住宅首先是房子要比较明亮,空气流通好,另外他觉得他住的小区里面,只要有点绿化就行,不需要太多花花绿绿的植物,否则容易滋生虫子。

那么到底何为健康住宅?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便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至今研究课题150余项,涉及各类技术集成与应用,但一直因为增加开发成本而没有被市场普遍接受。

权威工程设计机构建筑师李博士则认为,“住宅健康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种要求。我国的健康住宅技术要点说得很清楚,一是环境的健康性,主要内容就是我们选择居住区的用地,要求空气没有污染、水文地质好、噪声小、交通便利等。 高绿化面积可以创造出安详舒适的局部生活环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高的居住愉悦度。”

李博士还说从住宅空间看,要有一定的面积和空间。如果住宅太小太拥挤,感觉就不舒服,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健康住宅要求面积得让家庭有一定温馨感。李博士建议:“一般三口或者四口之家,比较适合的面积是100平方米。厅最小要有16平方米,餐厅最少7平方米,主卧室要有14平方米,次卧室11平方米左右,厨房大约5~6平方米。卫生间也不能太小,大约要4~5平方米。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住宅私密性,不能窗对窗、户对户。从空间来说,要注意安全性,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有的人家里装修得奇形怪状的,老人和小孩住在其中不太安全。”

美国国家环保局和消费产品委员会联合出版的《室内空气质量指南》指出,大多数人有9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老人和儿童在室内度过的时间还要更长。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室内空气中可以检测出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室内有害气体高出室外数十倍。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则显示,68%的疾病都与室内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打造健康住宅,首要就是要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健康住宅室内的空气质量要好,特别是要保证厨房的通风换气。在装修材料上,要符合国家环保指标。对于声环境,健康住宅要求低噪音,对住宅来说,室外的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每户之间的隔音效果,不能小于50分贝。光的环境方面也有要求,主要指标是日照,每一套住宅最少要有一个房间是朝南的。

健康住宅还强调邻里关系和正常的社交,这些也会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小区的安全性也要好,否则人心不安,根本就谈不上健康。此外,健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医疗救护设施一齐配套。生活方便、心情愉悦了,健康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建筑也需像人那样健康地生活

李博士曾在瑞士联邦高等工科大学从事建筑研究,对欧洲的住宅建筑情况非常了解。他告诉记者,根据其在欧洲的生活及工作经历,在欧洲并没有专门的健康住宅一说,但那里的住宅却处处体现着健康理念。比如,建筑物本身追求“长命百岁”,设计寿命都在70年以上;运用的建筑材料是低辐射、低污染的,因而是健康的;材料的生产过程讲究低能耗,尽量不破坏环境,也是健康的;等到建筑物“过世”,需要销毁时,所用材料又可回收再利用,还是健康的。

他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建筑物就像人一样,建筑物内的热电供应、给水排污、门户墙壁,相当于人的心脏、消化系统、呼吸与外表,它们都是有生命的。要想达到健康的目标,就应该让建筑物本身提高抵御严寒与酷热的能力,待到它实在不能适应时,再让人去帮它一把,如在外墙“裹上棉衣”,提高御寒能力等。也就是说,经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物应尽量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生存。如果一幢建筑物耗费大量的能源,大量排放废弃物,那就相当于人大吃大喝大排放,不利于消化系统,也不利于整体健康。在瑞士以及北欧国家,人们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瑞士联邦高等工科大学建筑学家、世界保温节能玻璃窗的发明者布鲁诺·凯乐教授的家在瑞士的一个郊区,拥有一个农场,农场里有大片的绿草坪。每当草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凯乐就让附近的朋友从家牵来五六只羊,在农场吃上一天再赶回去。结果是一举两得:凯乐家的草坪“割”掉了,朋友家的羊吃饱了。而更多的人可能采取这样的方式:雇上几个工人,让他们推着柴油割草机,割下几垃圾袋的草,再用汽车将废草拉到固定的地方处理。二者相比,不用说前者更接近自然,也更加健康。

医生把脉健康住宅要素

随着周围环境越来越恶化,人们也日益重视住宅的健康,国家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说要抵御突如其来的病毒只有两个途径: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改善生活环境,而房屋就是人们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

负责人还说,“建筑地点选择不当,建筑布局、结构不合理,建筑、装修材料不符合要求,就会使完工后的建筑不符合卫生学要求,达不到健康住宅的标准。这样的建筑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不良建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房子不隔音,通风和采光不好,高层建筑过于封闭……严重的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嗜睡、疲劳、头痛、易感冒等不良反应;另一种为建筑相关疾病,主要有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各种癌症(如肺癌)等,即使离开了引起相关疾病的环境,疾病症状也不会消失。 ”

健康建筑篇10

《建筑创作》:现在有关住宅的概念和提法很多,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对居住的健康问题,请您解释什么叫健康住宅?

刘燕辉: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以上定义是目前对健康住宅的认识。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不可能期待解决住宅中的所有问题,而在住宅研究别强调与健康有关的要素加以研究,无疑会对住宅的正确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中,炒作概念的成份太多,住宅设计也有许多的变化,但其中缺少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及人文背景的有特点的住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往往过多地单纯强调住宅的市场行为,而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要求。健康住宅的提出不只是对住宅本身而言,而更多考虑的是居住者心理及居住环境的状况。可以说,健康住宅是使用者自己评出来的能够满足居住者使用要求的住宅。

《建筑创作》:国外对健康住宅研究的状况如何?

刘燕辉:美国在1 992年就设立国家健康住宅中心,研究住宅建设与环境和公共卫生等问题的关系,以保护人们免受居住环境恶化所害。美国政府的住房部还下设相关机构,开展“健康的家”建设计划来指导住宅建设。

日本于1 960年代就针对“病态住宅”提出对策,提出“健康住宅”的概念(医学界报告发现室内装修材料如甲醛及一些致癌物质将导致人们生病,被称为“新居综合症”):至1 990年代推行健康住宅,日本建设省出版了《建筑住宅宣言》和《环境共生住宅》来指导住宅建设与技术开发。

加拿大在住宅建设推广健康居住理念,并开发相应的技术设备,通过规范式的生产来建设健康住宅。他们提出5个基本原则,即居住者健康、能源效益、资源效益、对环境生态负责和负担能力,并通过规范式的操作来保证居住者健康。

《建筑创作》:为什么要开展对健康住宅的研究,请您介绍有关健康住宅研究的简单过程。

刘燕辉:健康住宅的研究实际上是随着人民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开展的。若干年以前,中国普通居民还都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那时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很简单。到了1 9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居住问题则显得日见突出,那时的提法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可见国家对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已经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真正到了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从“能够居住”到“住的更好”,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最好的证明。1 999年底,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建筑学、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居住与健康课题开展研究,相继完成了建设部“建筑物有害因素分布调查”(2000年),科技部“住宅对人体健康影响调查”(2001年)课题,并于2001年10月在国际建筑中心大会上向社会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版),同时开展了试点工程。曾于2002年对《技术要点》进行修订。2003年5月受建设部委托主持完成了“居住建筑及公共场所防”非典“应急措施研究”,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日本、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特别是“非典”过后,全国人民的公共意识和健康意识空前提高,为健康住宅的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基础。2004年我们推出了最新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建筑创作》:健康住宅在技术标准上要符合那些要求?

刘燕辉:健康住宅的提出是有一个标准的。现在依据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是在2001年版、2002年版的基础上于2004年提出来的。技术要点中对健康住宅的各项要求有很具体的技术指标。要点一是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包括住宅基地选择要远离污染源,避免和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室内隔音及空气质量达标,房间布局合理,保证通风等。健康住宅是有一定技术指标要求的,比如,在绿色系统中树多于草,绿地率大干35%,建筑密度小于25%,绿化覆盖率大于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2m2/人,等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比较好理解,比如说环境;无辐射、没有噪音;比如说室内空气质量包括通风、采光等等。二是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包括住区的社会功能及心理环境、健康体系、保健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养育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健康行为、健康物业管理等内容提出严格的要求,有些内容还给出了明确的指标。

健康住宅是在国家基本规范标准前提下的一个提升,引导的是一种新的居住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模式。因此,在提倡健康住宅的同时,应该在强调硬件条件的时候,也强调软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满足住宅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促进居住者、心理、生理、道德方面的提升,促进住宅的发展,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这是建筑师的责任。也就是说,建筑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问题,由建筑所引起的其它相关问题也要考虑。

《建筑创作》:什么样的住宅可以成为健康住宅?

刘燕辉:与通常事后挂牌的“明星楼盘”、“优秀楼盘”等等称谓不同,一个楼盘成为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是“健康住宅”,这仅仅是它迈向健康住宅过程中起始的一小步。在它的全程建设中,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实施“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跟进并给予指导,各项技术指标只有通过检测达到基本要求,那个楼盘才算是健康住宅。也可以这样说,健康住宅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更多的是指技术应用和产品的进步。

像人的健康一样,“健康住宅”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有特定的内涵和标准。社会上常把低密度住宅或者郊区住宅、高绿化率住宅理解为健康住宅,实际上是片面的。开发商利用“××楼盘”等等一些概念,实际上是开盘之前的一种宣传.而不是客观的,用数字说话的一种认定。

《建筑创作》:健康住宅研究工作的状况如何?

刘燕辉:现在我们有几十位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人,大家都是怀着一种特别的激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为健康住宅的发展和进步付出了辛勤努力。健康住宅现已被正式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这也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对住宅研究特别是对解决普通群众居住问题非常重视。可以说,住宅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积蓄与沉淀,而我们每一位从业者都深感自己身上的重任、社会的责任,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研究是要对普通百姓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社会90%甚至更多的人群,这就要求我们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看待住宅的研究,为普通群众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和责任。这几年来,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显著成果,许多试点工程为健康住宅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为住宅建设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非常愿意,也是心甘情愿为健康住宅建设、为能够解决更多群众的住房问题贡献我们的力量。

《建筑创作》:健康住宅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刘燕辉:中国社会在发展进步,住宅也在改变。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致力于住宅建设的发展和研究,从1 980年代对住宅功能方面的研究、1990年代对住宅性能方面的研究、2000年以后对住宅要素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健康要素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住宅研究领域的前沿,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细化的发展过程。

住宅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同样,住宅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也能映衬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在中国,健康住宅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已经从起步走向了深入探讨阶段,2004年版《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讲,健康住宅的研究是中国在住宅研究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个接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