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象征十篇

时间:2023-03-18 12:00:24

文化象征

文化象征篇1

关键词墙;意象;心墙

一、“墙”意象的生成

墙是房屋界域的标志,这是墙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的本来自然属性。墙的存在象征着人与外界的隔离。在儒家伦理文化中,“墙”又是秩序和规范的象征,象征着男女之别、男女之防、男女之隔,这时的“墙”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文化功能。

由于“墙”有着秩序和规范性象征,“跳墙”就被蒙上了一层伦理色彩,成为具有贬抑含义的词语。《孟子·滕文公下》谴责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其结果是“父母国人皆贱之”。在孟子那里,“墙”则被赋予体现男女之防之伦理秩序的文化内涵。“钻穴逾墙”是悖越礼制的大逆不道行为。

在中国文学场景中,男女爱情尤其是男女私情往往与“墙”或“跳墙”联系在一起。不得其允的青年男女,一旦两情相悦,常常会通过“跳墙”的方式来完成男女二人的“相见欢”。《诗·郑风·将仲子》中就有“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的记载。战国时宋国的美男子宋玉,在其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提到东家之女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汉语成语“偷香窃玉”讲述的是晋代美男子韩寿的“跳墙”故事(事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该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垣墙重密,门阁急峻”情形下两个有情男女逾礼幽会的细节。同时,由于这个故事的存在,后人就把“偷香窃玉”当做男子通过不合礼法的方式得到心上女子的代称。“跳墙”也成了“突破礼法”、“逾越规范”的代称,富含文化和伦理意义。

“墙”的这种特定文化内涵在唐诗和宋词中也有反映。唐代的王维、李白、李商隐、元稹都在自己的诗作中使用过这种积淀了特殊文化意蕴的“墙”及其相关意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曰:“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虽然作者声称写作的目的是“止淫奔”,但事实上,这种“墙头马上”的故事仍是“窃玉偷香”的别种“逾墙”演绎。李白有《效古》“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王维有《杂诗》“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李商隐有《楚宫》“王昌且在墙东往,未必金堂得免嫌”。元稹的“墙”文化意识最为浓厚,其《古艳诗》《压墙花》都以“墙”意象统领全诗,在其传奇代表作《盈盈传》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宋词中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将男子隔墙闻听女子的娇笑而生发出爱慕的心理感受准确而细微地表达了出来。此外,秦观的《调笑令》词、赵令畴的《元微之崔盈盈商调蝶恋花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都有对“墙”意象的描述。

元代的散曲中也频频出现“墙”的字眼。“粉墙高似隔银河”(兰楚芳散曲《沉醉东风》)、“数枝红杏,闹出围墙”(滕斌《题情》)等,这里的“墙”往往象征的是闺房、家室或道德伦理规则。在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墙头马上》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更有元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明阮大铖的《燕子笺》、清代李渔的《风筝误》等戏曲小说拿被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墙”意象大做文章,直至今天,我们仍然把男女之间的婚外恋爱行为称为“红杏出墙”或者“出墙”。

二、“跳墙”恋爱模式的演变

“跳墙”作为男女之间恋爱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多地出现在戏曲当中。在元明及后来的许多戏曲中,男女主人公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故事情节反复上演,几成才子佳人爱情叙事的一种模式,鲁迅对此很不以为然:“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且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所谓才子者。大抵能作些诗,才子和佳人之遇合,就每每以题诗为媒介。这似乎是很有悖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对于旧习惯是有些反对的意思的,但到团圆的时节,又常是奉旨成婚,我们就知道作者是寻到了更大的帽子了。”鲁迅的批判自有其道理,但这种“跳墙”模式和结局的“大团圆”又往往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两大看点。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对涉及“墙”的题材情有独钟。他的两部作品《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和《墙头马上》均是通过主人公的“跳墙”来完成其爱情故事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中,男主人公马彬在董秀英家的花园墙头上窥视,引起了秀英的注意,之后,经过隔墙弹琴、联诗,仆人中间递诗等过程,最终定下了东墙之约。马彬于是跳墙赴约,与秀英成就美好姻缘。另一部“跳墙”恋爱剧本《墙头马上》,本是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改写。一个墙头一个马上的“墙头相幕”到了白朴的笔下就演变成了“墙头相幕,逾墙欢会”的故事。书生裴少俊春游时,偶遇在花园游玩的李千金,裴少俊写诗:“只疑身在武陵游,流水桃花隔岸羞。咫尺刘郎肠已断,为谁含笑倚墙头?”而李千金即刻会意,约定裴少俊当晚跳墙来会,“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捻青梅半含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这种增加“跳墙”情节的戏曲故事还有明代孙柚的《琴心记》,讲述的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史记·列传第五十七·司马相如传》记载的原本有“情挑”和“私通侍者”,但没有“跳墙”的情节。而在《琴心记》中,心猿意马的司马相如在西斋看见鸟飞花动,怀疑文君来到,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兮求其凰”。文君闻听感叹,司马相如的反应是:“事有古怪,你听墙外低吟,其声清婉,莫是小姐果在那厢。待我手板庭树,跳过高墙。正是尽情传绿绮,拼死为红颜”,正待跳墙,却有人来,不得相会。所以,司马相如有了“将成好事多魔障,天上人间只隔墙”的唱词。这里的“跳墙”情节是白朴的再创作。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无疑成了突破封建礼法制度、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

古代文学最为经典的“逾墙”文学是《西厢记》。从唐朝到元代,盈盈和张生的故事广为流传,宋有官本杂剧《盈盈六幺》、赵令畴《元微之崔盈盈商调蝶恋花词》,金代有院本《红娘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到了元杂剧的《西厢记》,“墙阻”和“跳墙”的设计走向成熟。从“墙角联吟”到“隔墙奏琴”,再到红娘传信,张君瑞兴冲冲跳墙意与盈盈相会,错搂红娘,却不料盈盈出于羞涩而变卦终惹得张君瑞害相思。这种种诙谐、轻松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墙”的作用在于阻隔、间隔、分离,正因如此,人物的相聚和欢会才更扣人心弦。戏剧围绕“墙”的设置,巧妙处理了故事叙述的断延、情节的张驰、人物的离合、故事进展的快慢等。在这类戏剧中,墙的存在增加了悬念和矛盾,强化了戏剧冲突,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墙”和“跳墙”在剧本中就有了象征意味。

三、“心墙”意象的现代表现

以《西厢记》为例,在崔张爱情故事的铺展过程中,横在他们之间的阻隔和障碍,不仅仅表现在具象化的“墙”上,而且还体现在文化、伦理等方面的阻碍——一种无形的阻隔和障碍。这种阻隔和障碍一样为设置戏剧矛盾冲突、表现主题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主人公奔向爱情的途中,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普救寺”之“墙”,还有一些由于封建礼制、个性甚至误解所产生的无形之“墙”。

从特定意义上来讲,“普救寺”的墙由于有了种种“墙阻”而具有了象征意味。除了这堵砖石之墙,在各等人物之间还有心墙、礼教之墙、伦理之墙等。具形之墙与无形之墙的重重设置,使得这一文本比之其他的“跳墙”之作略高一筹而成为经典。

这种具象之“墙”以外的“心墙”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表现。翻检鲁迅的作品。作者的“心墙”意识强烈而惊人。《故乡》中,当我们还沉浸在对少年闰土伶俐、勇敢的想象中。回响着鲁迅对闰土的感叹——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那一声谦卑的“老爷!”彻底打碎了我们心中的那个少年形象,也更能体会鲁迅为什么“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障壁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生生拉开了两个纯真少年的心。《伤逝》中,子君和涓生为了自由爱情发出呼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也曾经“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两颗年轻的心贴得那么近。然而,在他们意识到“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心墙”使彼此难以沟通,无法交流。最终,爱情失去了,生命陨消了,留给生者的只是无尽的悲哀。《祝福》中,在祥林嫂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对她竖起的厚厚的“墙壁”,因为再嫁和丧子被认为是不洁的女人。她走到哪里都是“碰壁”——四叔家不准她沾祭祀的物品,鲁镇的看客和听众用嘲笑的“墙壁”来抵挡祥林嫂的倾诉。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不能体谅祥林嫂死前对“灵魂和地狱的有无”的发问,也不能作出令她满意的回答,徒增祥林嫂对死亡的恐惧。

文化象征篇2

关键词:苹果;西方文化;意象

苹果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属于蔷薇科苹果树的果实,味道酸甜,口感爽脆。“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英国谚语,充分肯定了苹果的营养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流变,苹果不仅作为一种营养水果融入我们的生活,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了人类的发展历史。有人说,人类历史上有3个非常著名的苹果:第一个诱惑了夏娃,从而产生了人类;第二个砸醒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第三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促成了当下数字科技和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这3个苹果,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分别满足了人类对的欲望、宣扬了人类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人类的创新热情。一定程度上,苹果在人类意识中好似成为接近诱惑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然而,苹果的文化沉淀远远不限于此。普普通通的苹果意象大量存在于西方各类宗教神话以及西方文学作品中,在大量的神话、散文、小说、诗歌中,苹果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苹果象征着“爱情”“美丽”“希望”“自由”,这也是被普世大众所接受的。另一方面,苹果也作为“原罪”“堕落”“祸根”“野心”“计谋”等负面含义的象征。这些文学作品中,苹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品背后的民族思想和文化内涵,以及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在西方文明史上,苹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寓意丰富多彩,渗透在文化的方方面面,交织于各个时期的宗教、文学、语言。作为西方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苹果的文化符号含义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方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苹果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苹果,寓于传统,象征着人类追求智慧和美好的积极面或是人类表达罪恶和阴谋的消极面。然而,它又承载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含义开放、常变常新。并且,一只背后蕴含深厚象征意义的苹果,关联着历史、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所以,苹果的寓意抽象而丰满。

一、一只传统的苹果:肩负纷杂的西方文化

在希腊神话中,金苹果是非常著名的宝物。它最早作为结婚礼物出现于宙斯和赫拉的婚礼。大地女神该亚将一棵结满金苹果的大树送给宙斯和赫拉,派夜神的4个女儿和百头巨龙拉冬一齐看守。因此,苹果的寓意先和“爱情”产生了联系。还有一个相关“金苹果”的爱情故事,美丽的阿塔兰忒公主许诺,胜过她的人可以成为丈夫,反之会被处死。英俊的小伙子希波墨涅斯被她吸引,悄悄地向爱神祈祷。女神听到他的祷告后,给了他3只金苹果。比赛时,希波墨涅斯不时地抛出金苹果,诱使阿塔兰忒捡拾,最终胜过了她,赢得了爱情。在许多希腊神话经典的壁画或者油画作品中,爱神维纳斯也经常手持苹果,向众生撒播情感。此外,在希腊神话中,摘取“金苹果”也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人间完成的12件功绩之一。赫拉克勒斯听从普罗米修斯的建议,请提坦神阿特拉斯帮助自己摘取金苹果,然而,阿特拉斯却不愿意背负扛天的重任。赫拉克勒斯假称先垫上一块垫子才能继续背负青天,让阿特拉斯暂时替他一会儿。阿特拉斯接过担子时,赫拉克勒斯就拿起金苹果走掉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也是由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引发。相传,在比洛斯王娶海王女儿施缔丝时,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得到邀请。于是,她投下了金苹果,写着“给最美丽的女神”。这个苹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每个女神都仰慕这至高无上的荣耀。最后,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及爱神阿芙罗狄忒维纳斯都认为这个“最美”的金苹果应该属于自己,争执不下。3位女神请求宙斯裁定,而宙斯却邀请人间的美男子特洛伊城的小王子帕里斯裁决。为了得到金苹果,3位女神都开始贿赂帕里斯:赫拉许诺让他做一个强盛富饶的国家皇帝;雅典娜答应他战胜世仇希腊人;维纳斯答应给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年轻的小伙子选择了爱情,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和他堕入爱河。这样,帕里斯就得罪了希拉和雅典娜。在爱神的帮助下,帕里斯绑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带到特洛伊,同时掠夺了大量财富,引发了斯巴达国王的怒气,他联合哥哥阿伽门农和其他希腊的国王向特洛伊开战。最终,依靠俄底修斯的木马计,希腊军队攻下了特洛伊城。引发一个民族的愤怒和持续十年浴血奋战的导火索居然只是一个金苹果,于是,苹果又成了“人类原欲”的代表。《圣经•创世纪》记载道,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曾经在伊甸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上帝曾告诫他们,不要偷吃禁果。然而,夏娃没能经住蛇的诱惑,和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而后,他们明亮了双眼,领悟了智慧,发现自己的身体是的,于是便用无花果的树叶编织了裙子作为遮挡。这虽是人类心智最初的开启,却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开始了尘世生活,禁果也就成了“原罪”的象征和“乐园的失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圣经》中,伊甸园的禁果只是代表智慧的善恶果,没有特别道明是哪一种水果。然而,大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或者壁画,都选用“苹果”作为“禁果”的代表。在纷繁复杂的西方水果中,苹果可能最符合人们对“禁果”的想象。在拉丁语中,“Malum一词不仅可以指‘苹果’,也可以指‘邪恶’”[1]。此外,还有关于男性喉结的传说。据说,亚当偷吃禁果时,惊慌失措地将苹果核卡在了喉咙里,上帝为了惩罚他,就将苹果核永远留在他的喉咙中,成为喉结,短语Adam’sapple就有了“男性喉结”的意思。

二、一只常新的苹果:承载独特的社会价值

苹果原产于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新疆。公元前300年的欧洲历史就有所记载,M.P.Cato记载了苹果的品种。而后,罗马人开始栽培苹果、嫁接繁殖,并且逐步推广。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随后,新品种也被培育出来。明治维新时期,苹果由欧美引入日本、传入亚洲。此后,大洋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先后有了苹果栽培。在中国,苹果也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苹果与葡萄、柑桔、香蕉,并称为世界四大水果。美国19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尔曾经赞美苹果树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被忽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够自己管自己,能够硕果累累。”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苹果作为经典和传统的意象,不断发展并活跃在西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英语语言中,随处可见关于苹果的表达,其中不乏谚语、短语和一些习惯用法。例如,在英语中有appleofone’seye的表达,指非常宝贵的人或者物品,这种比喻来自《圣经•诗篇》第十七篇第八节,“Keepmeastheappleoftheeye”(PSALMS17:8)。《圣经•创世纪》中也有关于appleofSodom的表达,是指华而不实的东西。在古代,索多玛是死海附近一座富饶的城市,盛产一种美味的苹果。后来,这座城市的后代因恶行昭著而招致上帝,降天火毁灭。于是,这里的苹果看上去非常好,摘下来却成为灰烬。这个故事也就成了这个短语的来历。短语inapple-pieorder的意思是“排列得很好”。据说,这个习惯表达来自于一位美国家庭主妇,她会在周一做好全家人一周需要吃的苹果派。之后,把做好的苹果派摆放整齐,取用的时候也很方便,于是这个短语就产生了。又如,复合词apple-polish的意思是“努力讨好,拍马屁,贿赂”,这也有一定的典故。美国小学有一个传统习惯,学生为了向老师表示感谢和尊敬,常常会把自己家里最红最好的苹果送给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个词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被接受了。短语applecart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小摊贩“贩卖苹果的手推车”,由此构成的常用语toupsettheapplecart是“运苹果手推车”的意思,引申为“搞破坏”。英国文豪萧伯纳的政治讽刺剧《AppleCart(苹果车)》则取了这个意义,讽刺了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宫廷生活。可见,苹果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以至大量存在于英语语言的日常表达中。而今,苹果也有着一些不同的意义。美国纽约被称作“大苹果”(bigapple),其来历大约分成两大类:一是因为苹果的产量大;二是来自于音乐。爵士乐手唱到:成功树上苹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纽约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苹果。或者也有人说,是一群爵士乐师把巡演赚钱的城镇比喻为苹果,纽约是最能赚钱的地方。不仅如此,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苹果新的含义,引领全球电子产品潮流,推动了资讯科技的发展。苹果公司的徽标是一只被咬过的苹果,简单朴实。苹果公司让曾经昂贵的电子产品如今犹如普通平实的苹果一样走进千家万户。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苹果的含义在大众视线下、在英语语言中一直保持传统,却又因为人们持续改变的生活方式,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

三、一只抽象的苹果:蕴含深厚的象征意义

传统西方文化中的苹果形象随时间流逝得以更加精确的解读,常新常变的苹果意义随社会发展得到更加细致的探讨。苹果的含义愈加抽象,从禁止到原罪,从美丽到爱情,从嫉妒到战争,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在很多油画、诗歌、小说、散文、影视等西方作品中,都能看到苹果的意象。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杰出画家丢勒的作品《亚当和夏娃》中,能够直观看到“罪恶之果”的形象——苹果。夏娃用左手去摘树上的果子,右手扶着一个树枝,双脚一前一后,似在行走,显示了女性的妩媚。亚当像一个希腊雕像,左手摘下了带枝叶的苹果,右手自然后摆。除了丢勒的作品外,著名德国画家克拉纳赫的作品《苹果树下的圣母和圣子》也有苹果的存在。这幅创作于1530年的油画十分具有世俗的生活气息,圣母手拿葡萄逗弄自己的孩子圣婴,圣婴左手抓着苹果、十分和谐。文学作品中,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苹果树》讲述了一个在苹果树下定情的爱情故事。在契诃夫的小说《新娘》中,新娘在家乡的苹果园中离家出走。俄国小说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短篇小说《盲厨师》中,描绘四月清晨苹果花开的场景:“苹果树的花,像大朵的郁金香”。在这里,莫扎特为临终前的盲厨师演奏,使人倍感慰藉。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九十三首中,诗人这样写道:“你的妩媚会变成夏娃的苹果,如果你的美德和外表不配合。”在这里,夏娃的苹果似乎也是在嘲讽女性的见异思迁。苹果同样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1937年的《白雪公主》动画电影中,王后为了成为世界上最美的人而化身巫婆陷害白雪公主,引诱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后呼吸停止。白雪公主手持红苹果的形象印象深刻,这种白色与红色的鲜明对比正是纯洁、无辜、善良与诱惑、毒药、邪恶的对比。西方文化中关于苹果的例子不胜枚举。与此同时,苹果的象征意义愈加抽象。在西方国家,苹果作为一种常见水果,具有多元化的代表意义。从古希腊神话、《圣经》到近现代文学,苹果这一意象,为我们呈现了蕴含深厚的象征意义。

四、结语

文化象征篇3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西文化中词语的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作一些对比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颜色生成的这种定义,对经历封建社会时间相对短,且在近代和现代教育和科学得到普及和飞速发展的西方来说,是比较易于为他们所接受的。西方从文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因此,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美国学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义。"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storyofthestone。但是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例如,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我们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人还认为"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再以白色为例,在人类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的白昼使他们暴露无遗,有一种随时都有被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因而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另外,我们的初祖还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而认为明月与萧煞的秋季连在一起,而代表秋天的颜色也就是白色了(银白色的中秋之月)。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讳。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体现出某种心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1、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称为“又红又专”等;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得到上司宠信的叫"红人",分到合伙经营利润叫"分红",给人发奖金叫"送红包"等;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把艳妆女子称为"红袖",指女子美艳的容颜为"红颜"等。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1)Theredrulesoftoothand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2)redrevenge血腥复仇,(3)aredbattle血战;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1)redhotpolitical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2)aredrevolution赤色革命,(3)red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1)redalert空袭报警,(2)aredadventure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3)aredflag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如(1)aredwasteofhis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aredlight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3)Isshereallysoredassheispainted?难到她真的象人们所描绘的那样放荡吗?

至于红色的褒义,如red—letterday喜庆的日子,theredcarpet隆重的接待等,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据考证,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

2、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1)awhitesoul纯洁的心灵,(2)white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1)awhitespirit正直的精神,(2)whitemen高尚、有教养的人,(3)whitehand廉洁、诚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如(1)oneofthewhitedaysofsb''''slife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2)whitemagic有天使相助的法术;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1)whitemarket合法市场,(2)whitelist经过批准的合法明单,(3)awhitelie无害的谎言。

3、黑色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把统治者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它又表示犯罪、违法,如称干盗匪行径叫"走黑道",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违禁的货物交易叫"黑货"、"黑市",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等。

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1)BlackMass安灵弥撒,(2)towearblackforhcrfather为她父亲戴孝,(3)blackwords不吉利的话,(4)ablackletterday凶日;它象征邪恶、犯罪,如(1)BlackMan邪恶的恶魔,(2)ablack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3)blackguard恶棍、流氓,(4)blackmail敲榨、勒索;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1)ablackmark污点,(2)blacksheep败家子,(3)ablackeye丢脸、坏名声,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1)blackdog沮丧情绪,(2)Thefuturelooksblack前途暗淡,(3)Hegavemeablacklook。他怒气冲冲地看着我。4、其他颜色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这是因为在古代的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为土黄色。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还有《纽约新闻》以夸大、渲染的手法报道色情、仇杀、犯罪等新闻,人们也称这一类的新闻为"黄色新闻"。其实中国古代的黄色已与"性"有关。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有《黄书》,现书虽之佚,便确知该书重在"房中之术";另有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之"房内补益"中有"赤日黄月"之说。张清常据此在他的《汉语的颜色词》一书中指出:"则中国古代之''''黄''''与''''性''''有关系。此说甚是,只不过中断千余年,人们早已忘记而已"。西方文化中的黄(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yellowpress黄色报刊,yellowjournalism黄色办报作风,yellowback廉价轰动一时的小说)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1)yellowdog卑鄙的人,(2)yellowstreak胆怯,(3)yellow-livered胆小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野恶。这是因为在人类初始时代以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但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猛残的食人动物。这样一来,义狭是正义的,如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恶野是邪恶,所以旧时也指"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给丈夫戴"绿帽子"。西方文化中的绿色(green)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是植物的生命色。阿思海姆说:"绿色唤起自然的爽快的想法。"它不仅象征着青春、活力,如(1)inthegreen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2)inthegreen血气方刚,(3)agreenoldage老当益壮;而且表示新鲜,如(1)greenrecollection记忆犹新,(2)keepthememorygreen永远不忘,(3)agreenwound新伤口;但是它也表示幼稚、没有经验,如(1)agreenhand生手,(2)asgreenasgrass幼稚,(3)agreenhorn容易上当的糊涂虫;它也象征妒忌,如(1)thegreen-eyedmonster妒忌,(2)greenwithenvy充满妒嫉,(3)agreeneye妒嫉的眼睛。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天帝居于天上的"紫微宫"(星座),故而以天帝为父的人间帝王(天子)和以天帝为信凶的道教都以紫为瑞。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更多地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所采用,如称吉瑞之气为"紫气"、"紫电",皇宫叫做"紫禁宫"、"紫禁城"。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往往将"紫袍"赐予品位低的臣下,而"著紫"则成为封建文人奋力追求的荣禄;人们还把道书称为"紫书",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无独有偶,英语中的紫色(purple)象征意义也跟帝王将相和宗教有关,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巧合,如(1)thepurple帝位、王权,(2)beborninthepurple生在王侯贵族之家,(3)marryinthepurple嫁到显贵人家,(4)beraisedtothepruple升为红衣主教。

蓝色(blue)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相对而言,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稍多一些。阿斯海姆在评析蓝色时说:"蓝色象水那样清凉。"是“阴性或消极的颜色”。它能象征高贵、高远、深沉、严厉,如(1)blueblood名门望族,(2)blueribbon最高荣誉的标志,(3)bluenose严守教规的卫道士;(4)bluelaws严格的法规;它又象征忧郁、沮丧,如(1)feelblue不高兴,(2)ablueoutlook悲观的人生观。(3)Thingslookblue。事不称心,(4)blueMonday不开心的星期一,它也象征猥亵、下流,如(1)bluemovie,(2)bluerevolution“性解放”,(3)bluetalk下流言论;它还有突然迅速的意思,如(1)outoftheblue突爆冷门,(2)havetheblue晴天劈雳,(3)bluestreak一闪即逝的东西。粉红色(pink)是红色的一种变异,可以将其视为红色的一种应合或复归。在中国文化中,粉红色又叫桃花色。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究其根由,是女子为修饰自己而施用粉红色胭脂,脸色白中透红,可与美丽的桃花相比之故。粉红色(桃色)可以象征女性,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青年男子把心爱的女子称为“红颜知已”。称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为"桃色事件"。在西方文化中,粉红色象征精华,极致,如(1)thepinkof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东西或人,(2)thepinkofpoliteness十分彬彬有礼;它又象征上流社会,如(1)pinklady高格调鸡尾酒,(2)pinktea上流社交活动,(3)apink-collarworker高层次女秘书。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使其语义、词义理据更易追踪。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又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它们能够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幽默、亲切,所以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夏征龙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2、王同忆主编,《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编社,1987年版

文化象征篇4

关键词:文化,红色,象征意义,差异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颜色的存在,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为了便于区分各种颜色,颜色词也相继出现。颜色词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当人们看到色彩时,常常会想起以前与该色彩相联系的事物,这种现象称为色彩的联想。例如看到红色时,可能会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血、红旗或红花等物象。一旦色彩的联想被固定为一种社会关系时就形成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客观事物的色彩联想而生发出来的,即人们常说的看到某种颜色就会产生某种联想。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风俗习惯迥异,加之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红色的感受往往不尽相同,红色的象征意义也相差很大。

1.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1象征喜庆

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它可以强烈地反映一些民族特点和装饰功能等。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我国人民自古喜爱红色,因此,在我国的重大节日里,如春节,元旦等,要贴红春联,挂大红灯笼;结婚时,新娘子要穿红衣裙,头上盖红盖头,门上、床头要贴红双喜。现代的一个流行词“红色消费”即是指为了结婚而花的钱。在英语国家,用red也象征喜庆,但远不如中国的“红色”使用广泛。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它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另外还有red carpet(红地毯)是迎接贵宾用的,表示隆重欢迎。在白宫内,有一个房间被称为红色房间,它是用红色丝绸装饰的并常常用来举行小型招待会。1877年,罗斯福总统就在这间红色房间里就职。

1.2 象征顺利和成功

汉语中的“红”有时象征顺利,成功,也含有受人欢迎的意味。如“红运”,“开门红”,“满堂红”等都可表示顺利,运气特别好;如果你的名字上了“红榜”意味着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如果你演戏演红了或者唱歌唱红了,成了“当红明星”,说明你已很受观众或听众的欢迎。在英语国家,也有类似的用法,如英国王室法津顾问给办案成绩卓著的律师的赠品是red bag(红色公事皮包),天主教的红衣主教在教会中享有很高的权力,这种红色自然受人欢迎。但是red在极少数情况下才有这样的意义。red在英语国家中,往往表示“不受欢迎、为人讨厌”,这类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1)red eye指廉价低劣的威士忌,喝上少量的这种酒,眼睛就会发红,故称“红眼”,当然这与汉语的“红眼病”完全是两码事。

(2)red chicken指粗制的海洛因,俗称“红鸡”。

(3)red tape(红带)是指繁文缛节、官样文章。

(4)red flag是指使人生气的事。

1.3 警告的象征

中西方在红色象征警告这意义上是基本一致的。那是因为在视觉频谱中,红色光波是最长的,它接近最大的视觉光波,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国际领域,用红色指示危险的含义是普通的做法;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顾问们习惯用红墨水记录赤字以警示经济亏损,因此“red”指赤字;在社会生活中,红色常常指一些危险的物品,如“red label”必须粘在一些易燃的物品和警示火灾的航运文件上。

1.4 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

红色在中国象征革命和政治觉悟高。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红军”,“红星”,“红旗”,“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赤卫队” “红旗手”,“红宝书”,“红心”等。在英语国家,red也可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却无“政治觉悟高”的象征意义,有时甚至带有贬意,甚至有谩骂的意味,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1)美国记者Edgar Parks Snow所著的Red Star Over China中的Red即是革命的象征。

(2)red belt用于指受前苏联或共产党控制的赤色地带、赤化区。

(3)better Red than dead这一习语出现于冷战结束时,用于表示美国人民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要死于核战争,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共产党的谩骂。

(4)Red Scare是指美国政府1919年和1920年驱逐在美国定居不久的外国人以防他们是共产主义者。

2.红色在汉英文化中引起象征意义差异的原因

2.1 历史背景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背景,因此他们可能会给予一定的颜色不同的内涵,对红色有不同的想象。其中最明显的是在结婚仪式上。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新婚夫妇常常穿红色,那是因为从古代开始,象征着喜庆和吉利的红色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是主色,新娘穿着红色的衣服,带着红盖头,以显示好运。然而,在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上,以白色为主色,在西方人眼中,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幸福和快乐的象征。婚礼上,新娘常常穿白色礼服,象征着爱情的纯洁,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人们在特殊场合穿特别颜色的衣服,它是一种文化结果。

2.2 观察的角度

许多颜色词来自表示该颜色的具体物质名称。颜色词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不同的基本颜色词在各种语言中所依赖的具体物质又是不尽相同的,即相同的基本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来源于不同的物体,而这些物体之间的颜色是有差异的。如红茶与black tea是指同一种茶,但是中国人是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英语国家的人则是针对茶叶的颜色。再如brown sugar与红糖实际上是同一种糖。

3.结语

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他的学生Whorf进一步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本身又影响思想的形成。概括地讲,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所以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仅靠掌握语言正确的语法、正确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和价值取向。只有把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语言。

总之,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只要语言、民族文化的差异存在一天,不同的民族语言在颜色词的使用上便不可能趋于一致。因此,在使用颜色词时,要特别注意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习惯表达方法。我们对不同文化里的人们的社会心理理解的越好,那么我们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就越容易交流。(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John I,Saeed.Semantics[M].外语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

文化象征篇5

【关键词】文化研究;象征性暴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他们

1.社会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近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被炒得火热,很多学者都在打文化研究的擦边球。那么什么是文化研究呢?对于这一文学概念,很难有统一的定论,因为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研究方式,它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包括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等。正是因为它广阔的内涵,所以很难给出文化研究的确切定义。文化研究的广阔内涵往往使学者在研究文学或者文艺的时候横跨许多学科,涉及众多领域。因此,这一新兴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摆脱了多年仅仅被束缚在单一领域研究的桎梏,让文学研究与历史社会现实接轨,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研究指导方法。大文化家威廉斯就说,“我要试图发展一种社会整体理论,把文化研究视为整个生活方式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找到研究结构的方式……这些方式可以用于联系和阐明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也可以用于更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关系,取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公式,代之以最能动的观念,即一个不均衡然而相互决定的力量场。”[1]“也就是说,通过对某一社会的文化进行分析,以‘恢复生产和消费该社会的文化作品和实践的男女老少们应共同拥有的规范和行为和思想体系’” [2]国内有些学者则认为,“文化研究就应该是揭底,将这种同谋的关系,将文化领域中这种不知不觉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揭穿”。[3]

文化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往往很难从单一学科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而杂糅了各类学科的文化研究又往往显得过于泛泛。因此,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切入点的研究方法不失为一个良策: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以象征性暴力为切入点,对于欧茨的小说《他们》进行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和我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表现过去社会的一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引导我们面向未来。”[4]因此有必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探究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分析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的警示作用。

2.文化视野下的暴力解读

暴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在政治和阶级斗争中,暴力是一种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传统的暴力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强制性力量(硬暴力)。社会学中也把暴力定义为以权力为基础的物理性强制力;当提到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力量时,则称为自觉追随引导的力量。有些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把“暴力”分为“真实性暴力”(real violence)和“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真实性暴力顾名思义就是各大辞典对于暴力的传统定义,就是可见的有形的,也可以叫做硬暴力;而象征性暴力,布迪厄称之为“象征符号性暴力”,他认为,“对个人而言,通过教育、文化、知识、美感、情趣、语言等,象征符号性暴力为人们提供或剥夺其所需要的关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3]以教育为例,“社会通过教育来调和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变化,在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幌子下维护现存的社会再生产秩序。于是,教育成为再生产和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统治形式。那么,对社会主体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暴力’或‘软暴力’过程。”正如布尔迪厄所说:“当教育在商品和服务生产以及生产者本身的生产过程中扮决定性角色时,教育就不再是纯粹的教育了。”[5]可见象征暴力是相对于真实暴力也就是传统有形的硬暴力一种暴力类型。

荷兰人类学家安东·布洛克anton blok也认为暴力有象征符号性这一分类,他指出,“解读暴力者传送出来的信息非常重要,正是他们的行动所带有的符号因素触及到了这一关键问题。使用文化的研究方法去探讨暴力,关键是要揭示出那些从表面上看来‘无意义’暴力中含有的意义……”[6]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正如布迪厄认为的那样包含教育、文化、知识、情趣等,那么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布迪厄以教育为例,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在从事社会的再生产,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获得,而建立起一种权利支配与被支配的之间的关系。”[3]“教育和学术变成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新高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3]

3.《他们》中的象征性暴力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符号性暴力给我们重要的文化启示,从小说《他们》的文本出发,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就是爱情、金钱、婚姻和阶级等。这些象征性符号暴力手段和教育、语言、美感等一样把“社会统治真实的经济根基被转换或掩盖为其它关系,经济关系被转换为主体在天赋、品位、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因此,社会统治结构的再生产就依靠文化价值进行强化,而这些本来就不具有普遍性或真理性的文化价值变为普遍性的真理,约定俗成的‘规则’变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而其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与语境被掏空。”[7]和教育一样,《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阶级等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存在。它们已经变了调,不再是字面所具有的单纯意义,而是“他们”所利用的温柔暴力。由于当时社会、阶级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他们需要利用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或找寻自我价值,于是,利用金钱,爱情、婚姻、阶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如布迪厄所说是“软暴力”或“象征暴力”的过程。那么,它们所具有的原本意义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达到某种目的的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

在小说中,金钱不再是表面意义的钞票,而是被女主人公莫琳比作像文学一样具有崇高意义之物,甚至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金钱对于莫琳来说更是一种精神需求,委身于不同男人实际上是实施了变相的金钱暴力。爱情自古是崇高神圣的字眼,但却被小说中的娜旦用以满足自己骚动不安的情绪和永无止尽的情欲,她这个空虚的女性对朱尔斯施了一计甜蜜的爱情暴力。小说中的婚姻不是由爱而生,只是为了满足结婚的需要。莫琳和吉姆的婚姻是互相使用温柔暴力的结果。吉姆大学教师和中产阶级的身份无形中对莫琳施加了阶级暴力,而莫琳这个饱受暴力侵扰的女性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段,从而达到自己跻身中产阶级的目的。通过揭示金钱、爱情、阶级和婚姻等暴力,欧茨提醒人们社会中不仅充斥着真实性暴力,还处处隐藏着象征性暴力而各种过度膨胀的欲望则导致象征性暴力的恶果。

4.结语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性暴力主要是针对教育而言,考察了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其实不难发现,社会文化中类似教育暴力的符号性暴力还有很多,比如《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欧茨不仅给出了一个平淡的暴力前奏,甚至将暴力本身也生活化了,哪怕是暴力,也如同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小事故而己。象征性暴力的场域极其广泛,相比真实性暴力,它们隐藏在当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真实性暴力已经屡见不鲜,而隐蔽于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暴力却往往不易察觉。欧茨描写的那些真实性暴力已经让我们触目惊心,而更令人们心理感到可怕的是象征性暴力无处不在的阴影。

参考文献:

[1]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理论(第2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5]bourdieu , pierre. utopia of endless exploitation: the essence of neoliberalism. le monde diplomatique(12).1998.

文化象征篇6

当今视频媒介成为全球传播中的强势媒介。Youtube作为一种以视频分享和UCG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在全球传播和国际舆论建构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化传播时代,Youtube以其显著的“全球公共领域”特性、鲜活生动的视听传播、强大的用户创制和参与,成为国家文化和国家形象传播的利器。2013年7月,笔者以“China”为关键词,根据点击观看量的排序,选取了Youtube中排名前530条的视频样本,其中属于文化“软”传播的有143条,占近30%,其比重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内容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多。Youtube中呈现了不少中国文化元素,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新媒体平台和重要窗口之一,但是其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和纠偏的征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把准脉和下好药。

其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过度依赖征候。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中国悠久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确是一笔丰厚的资源和财富,但是对其过度的呈现和依赖会带来对新的文化成就和文明成果的遮蔽。在Youtube中,这种征候表现得也较为显著。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功夫、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都是其中传播的主要内容,而优秀的现代文化成果尽管也得到传播,但总体上来说更多地呈现的是一个传统中国、历史古国的文化形象。以Youtube上一个题为《This is China》的热门视频为例,截至2013年8月初,该视频点击观看已达约140万次,评论数也高达3万余条,而它对中国的呈现主要还是故宫、布达拉宫、舞狮、琵琶、茶、刀削面、饺子、太极拳、京剧等传统文化意象,而上海滩、鸟巢等现代意象在长达8分钟的视频中只在最后出现几十秒,而且内容并不丰富,也无突出的文化内容。传统文化在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Youtube中传播的现状说明:要避免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中国形象之间的失衡。

其二是现代文化传播的娱乐化征候。Youtube以其强大的视听分享和传播功能,成为视听信息传播的有力载体。在对于现代社会、媒介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方面,Youtube表现出了较强的娱乐化倾向。《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片段在Youtube平台上占据着点击观看榜的前列。2012年,一曲带有少儿不宜色彩的中国版江南Style《Oppan China Style》在Youtube上登场,迅速获得280多万次的观看。相比之下,较为严肃和非娱乐化的现代文化内容则在创制和反响上不够充分。

其三是文化经典作品和精品力作的传播不足征候。尽管Youtube中的文化传播视频对于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记录和呈现,涉及中国的音乐、遗产景观、武术、饮食、影视、游戏等诸多文化内容,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其中还是缺乏制作精良、内容经典、认同广泛的名家力作,不少都是生活化、日常化的视频片段,而由国家或政府实力主导、投入高质量的人力物力、具有权威性和精品性的视频内容更是缺乏。但是事实上,这种精品内容是必需的也是国际社会所需求的。我国优秀的影视节目、音乐作品、纪录片以及其他文化精品需要更多地通过Youtube等自媒体窗口走进世界。

文化象征篇7

关键词: 先例现象 民族文化特征 外语教学

1.先例现象理论概述

“先例现象”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真正起源1987年,在第六次МАПРЯЛ大会上,语言学家Ю.Н.Караулов在他的报告“论先例文本在语言个性结构和运行中的作用”中第一次提出了先例文本(прецедентный текст)这个术语。“прецедент”一词源于拉丁语的“praecedens”,即“前例、先例”的意思。Ю.Н.Караулов认为,先例文本是指对某一语言个性的认知与情感具有特定意义的、为该语言个性的大众(包括其前人及同代人)所熟知的、在该语言个性的话语中被多次复现的文本。例如,“”、“阿Q”、“红楼梦”对于汉语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来说就具有先例现象的性质。先例文本是广义上的词的文化现象。先例文本的源泉可以是文艺作品,也可以是神话、传说、民间口头创作、圣经文本、笑话、童话、寓言,带有历史哲学和政治色彩的报刊作品等。Караулов认为,先例文本的存在形式及人们使用先例文本的形式有三个:1)先例文本以原始形式为读者所熟知并以原始形式被接受、理解和反应;2)先例文本以其他艺术形式再现,该艺术形式被直接理解和接受;3)先例文本作为一种符号,对它的使用是一种暗示。

继Ю.Н.Караулов之后,俄罗斯学者们对先例文本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中,莫斯科大学的Д.Б.Гудков对这一问题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他将先例文本的概念扩展为先例现象,并认为它的存在方式有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两种。在结构上,他将语言形式的先例现象划分为先例文本、先例话语、先例名、先例情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单位的结构层次上:先例文本是含(多个)谓语的、完整自足的单位,如文学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歌曲《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先例话语是带或不带谓语的、完整自足的单位,如文本中的引言,作品的名称;先例情景是带有伴随意义的、“标准典范”的情景,如犹大背叛的情景;先例名指与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有关系的人物的名称,如犹大、伊万・苏萨宁等。当然这四类先例现象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由此可见,先例现象是一种涉及民族语义层、民族认知层、语用层三个基本层次的复杂现象。

2.先例现象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认知学角度来看,在一定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人的意识中,文化以民族文化空间的形式存在。民族文化空间通常指文化在其承载者意识中的存在形式或由民族文化决定的情感信息场。它包含着某一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全体成员现有的有关文化现象的认识的总和。认知基础是文化空间的核心所在。В.В.Красных将其定义为结构化的、具有民族标记性及文化决定性的知识和概念的总和,是某一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必须知晓的。先例现象是每个语言文化共同体的认知基础的基本成分,同时也构成了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先例现象言语化的情况下交际者会产生由民族性决定的一系列联想,这些联想与具体文化现象的恒常观念、由民族性决定的最简化的知识和观念密切相关。先例现象接受恒量(或称理解定势,包括对该情景的最小限度的民族知识、观念及与该情景有关的各种蕴含意义)是认知基础的基础。先例现象在交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受众的意识中的再现,能够激起他们的热情、思想冲突,即引起相应的文化联想。先例现象反映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具有特殊的思想感彩,已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被社会语言集团的普通成员所熟知。

人从属于一定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和社会群体,因此在人的意识中包含着个人的、社会群体的、民族文化的知识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际。固化在语言、行为、道德规范中的社会群体和民族文化的意识是最有意义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先例现象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Ю.Н.Караулов所说的显然是狭义的,而关于广义的先例现象,В.В.Красных根据众所周知的程度把先例现象分为全人类的先例现象、为某一个体知道的个体先例现象、为某一社会群体内部成员知道的社会群体先例现象、为某一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熟知的社会或民族共体先例现象。

本文中具有民族性的民族先例现象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先例现象广泛的来源范围就决定了先例现象的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存在那些反映其道德价值、处世态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先例现象,它们集中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

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学中都有一些作家,他们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话语和情景最终成为了先例现象。在英国文学中毫无疑问地会想到莎士比亚,出自他作品中的先例名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先例话语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俄罗斯文学中如普希金、果戈里等,出自普希金作品中的先例名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鲁斯兰和柳米拉,先例话语如“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出自果戈里作品中的先例名有乞乞科夫、泼留希金,先例话语如“钦差大臣到我们这儿来了”。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都具有民族性,这是由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仪式礼俗、劳动条件、民间口头创作传统和世界观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神话中包含着的该民族特有的情节、形象和情景,都会在该民族语言中得到独特的反应、被代代相传并逐渐为其他民族认识和理解,成为共通的先例现象,如:俄罗斯神话中的灰姑娘、睡美人、雪姑娘等。

民族先例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电影艺术,包括动画片。这些先例是很流行的,而且一直在不断地补充增加。这些先例现象中有著名的俄罗斯电影名:《命运的作弄》、《守夜人》、《守日人》;美国电影名:《终结者》、《星球大战》;动画片名:《汤姆和杰里》、《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的一休》;电影主人公:詹姆斯・邦德、舒里克、孙悟空;动画片主人公:米老鼠、维尼熊、一休等。

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同一先例现象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特征,这是由该共同体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而隐藏在同一先例现象中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由于不同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而变得不一样。例如,对于法国人拿破仑是个英雄和胜利者,而对于俄罗斯人他首先是一个侵略者。西班牙文化中的堂吉诃德是指做无用事情的愚蠢的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就认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无私的愁容骑士,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形象。在对别人说恭维话的时候,俄罗斯人更愿意称其为堂吉诃德。

用发展的动态观点分析,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受众的变化,一些先例现象的伴随意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改变,这也就是索绪尔开创的历时语言学的方法论在实际中运用的表现之一。譬如先例现象在当时原本所具有的正面评价色彩,可能为后人所传承或否定,如一些影响了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彼得一世、斯大林、希特勒等。对于有点上了年纪的人们来说,斯大林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杰出的领袖;而现在许多人认为斯大林是一个专制君主,是个暴君。

先例现象的构成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一些先例现象逐渐过时,而一些则渐渐获得新的补充意义,因此会出现新的先例现象。社会的发展,道德价值的变换都会影响先例现象构成成分的改变。应该指出的是,与学者、文艺作品和历史事件相连的名字、话语和情景成为了先例现象,如:先例名爱因斯坦、莱蒙诺索夫,指称先例情景的先例名铁达尼号。当前,随着电视的大量普及,更多的大型电视节目名称、电影名、书名、政治家的名字也成为了先例现象,如:全世界风行的《哈利波特》一书、有名的电视娱乐秀《超级女声》、成为先例的政治家的名字――丘拜斯、萨达姆・侯赛因。

另外值得指出一点,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发展,一些原本属于某一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先例现象逐渐为全世界所知,进而成为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先例现象,如:哈利波特、芭比娃娃、套娃、孙悟空等。

3.结论

先例现象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们进入到某个社会共同体或民族的历史记忆储备中。先例现象作为一个民族高度浓缩的语言文化现象,对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即认知能力是衡量个体融入一个时代及其文化的尺度和标准之一。

一切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的,对先例现象的研究为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找到了一个中介语,既完善了对语言自身的认识,又深刻揭示了该语言民族的民族性。把先例理论引入外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在外语教学中实现“语言与文化互动”的有效方法,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文化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语言和文化适应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应用语言学范畴内研究和积累对先例现象的感知能力会加强我们对语言个性层次结构的认识,通过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先例现象的各种存在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向东.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发展方向[J].外语教学,2004,(3).

[4]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5]Караулов Ю.Н.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и 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 М.,1987.

[6]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Бурвикова Н.Д.Как тексты становятся

прецедентными.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1994,№1.

文化象征篇8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

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文化象征篇9

一、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色彩象征

中国,喜用红、黄、青、白。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是56个民族的统一体,因民族、区域、文化等的不同,中国的民俗也有所异同。不同的民族习性,不同的民俗活动,使色彩的象征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特色与中国的艺术设计色彩结合有着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

我国现在的婚礼、喜事、庆典等用色依然以红色为主,这是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传承下来的色彩象征。往远古追溯就有山顶洞人在死者周围洒赤铁矿粉,推测是用硐笳魃命的延续。在中国的五行与五色中,以红色为首,同时红色是贵族用色,明代四品以上高官品服皆为朱色。明清以后,上层社会和民间开始出现用大红色象征喜庆的事例。见图1、2。

发展到现在,红色被广泛运用到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场合。比如过年过节贴红底的对联和门神、挂红灯笼、放红鞭炮;结婚庆典时用红喜字、红盖头、红蜡烛、红衣裙、红窗花、红筷子、送红包;生日寿辰中用到的红皮鸡蛋、红寿字等等。中国民俗以红色为吉、喜、庆典的象征已经确立,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色彩。国旗、国徽均以红色为主色,北京奥运会会徽也采用红色“中国印”。

中国传统色彩观中的五色观影响着我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运用,具有自身的色彩象征性。在中国,色彩受主观意识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具有人文和情感寄托的象征体现。同时,中国的色彩观念又有着很深的阶级等级及地方性特色。比如黄色是皇家的用色,平民不能用;紫色是象征等级的颜色等。这些色彩的理解和应用都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在色彩上的体现。

二、国外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色彩象征

象征性色彩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及喜好相关联。

世界各民族、地区、国家有着各自的色彩象征内容,形成了一定的使用范围。例如一些国家对色彩的喜忌与象征如下:

日本,喜欢金银相间、红白相间及金、银、白、紫等色调柔和的颜色。

印度,喜用红、橙、绿、蓝和鲜艳色,流行绿和橘红色。认为红色热烈、有朝气、富有生命力,蓝色代表真实,金黄色体现壮丽和辉煌,紫色代表宁静和悲伤,忌用黑、紫、灰。

伊朗,喜用棕、黑、绿、蓝红相间及白色,忌用粉红、紫、黑。

埃及,使用绿色较多,在白或黑底上配红、绿、橙、青绿、浅蓝,也比较喜欢蓝色、紫色。

巴西,喜欢红色,认为暗茶色代表不吉利,紫色表示悲伤,黄色表示绝望。

阿根廷,喜欢黄、绿、红,忌用黑紫相间的颜色。

英国,喜欢蓝色和金黄色,上层社会喜用白色和银色,平民多用浅茶色、褐色等同色系的颜色,爱调配成对比效果,认为红色是不干净的颜色。

法国,常用蓝色、粉红色、柠檬色、浅绿色、白色和银色,不喜欢墨绿色。

德国,喜用高纯度色及黄、黑、蓝、桃红、橙、暗绿色等,常用黑、金两色。厌恶茶、红、深蓝等颜色。

荷兰,喜欢代表国家的橙色和蓝色。

意大利,喜爱浓红、绿、蓝、茶色及鲜艳色彩,忌用黑色。

美国,对色彩无特殊爱憎,但多数喜欢鲜艳的红、蓝色,绿色被认为是庄重的颜色,红色表示干净。

三、色彩象征的差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的象征色有的可通行于世界,有的则局限在一定的范围,有的依附有对应的形象,一旦离开具体形象,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也就随之消失。离开先决条件,毫无根据地把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归类列表,往往脱离实际意义,因此要依据实际对象来认识色彩的象征意义。

一般来说,色彩的表现作用和象征意义通常于具体事物的联想形象有关。如白色使人联想到纯洁无瑕,但也会使人联想到恐怖或不幸;红色使人联想到热烈、喜庆,也会使人想到鲜血、战争等惊恐画面。因此,色彩象征的指向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掌握了色彩象征性与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以达到特定的色彩心理效应。不是所有的设计作品都通过再现自然色彩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设计作品大多数都带有设计者的主观感情,这些作品的表达都是通过色彩给人的象征意义来实现的。如茫茫雪原,通常人们总认为是清凉冰冷的,然而当改变其色调,在白色中掺进红或黄造成阳光照射雪地的效果后,却能使观者顿时感到阵阵暖意。

颜色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显现出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的差异。研究表明,颜色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所以,虽然有些颜色包含有负面的含义(如黑色的葬礼或邪恶),但这要仔细考量这是在何种负面因素下出现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羌族的巫师,全身着白色,白鞋、白帽、击白鼓,被认为这样才能与神灵相通。哈尼族人身着黑色,来驱鬼避灾。凡此种种,色彩都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色彩的象征性在宗教和图腾中也有着个性差异。宗教和图腾崇拜中的象征内容非常丰富,已成为许多艺术家运用色彩语言的主要手段。“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绘画中的教徒常身穿红色睦袍。对于基督徒来说,红色代表基督的血,身穿红色长袍表示信仰与献身;圣母常身穿红蓝两色,蓝色表示天空,代表神性。罗马天主教绘画中教皇穿白色衣服,用白色来表现神圣气氛。”紫色在西方宗教世界中,代表尊贵,大主教身穿的教袍便采用紫色;但在伊斯兰教国家内,紫色却是一种被禁忌的颜色,不能随便乱用。佛教注重五色,因为那是佛祖成道时发出的五色佛光,加持力极大。另外,佛教讲在中阴身时期也有五方佛发出五色佛光,以此来引发中阴身的自性光明而合上去便可证如来五智,中阴身最忌讳的颜色是黑色(地狱之光)、红色(恶鬼之光)和绿色(阿修罗之光)。

“藏传佛教建筑中,藏式建筑装饰的用色,常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间配以白色和绿色,形成十分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装饰用色上,各种环境色调极有讲究,习惯大面积使用纯度高、对比度强的颜色。”回教徒的神圣色彩是绿色。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对色彩的理解和象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四、结语

色彩的象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时代特征。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对色彩的喜好和象征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背负具有时代特征的意义,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色彩的时代性在各国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表现。

文化象征篇10

[关键词] 东巴象形文字 图形化特征 商业应用价值

一、东巴象形文字概述

东巴象形文字是东巴文化的载体,是纳西民族文化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在纳西语中,“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巫师和祭师,他们通习宗教经书、执行法事,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人。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被东巴用来书写经书而得以传承,故这种象形文字被称为“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先民造字,最初以其所见所闻而描状其形,谓之“思九鲁九”,意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由于东巴象形文字系统字符的外部形态尚处于写实的象形状态,从而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虽然这种象形文字是用图画的方法写成,以一字像一物或一事,象形或拟意,但其与图画之惟妙惟肖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对事物或意的轮廓来表达,具有朴实稚拙的美感,造型的质朴,适当的夸张,发挥的自如都在一种仿佛童真的创造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东巴象形文字的图形化特征

中国的汉字艺术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它经历了许多阶段,作为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象形性。象形性即反映自然的造型,但汉字不仅反映自然的造型,而且是具有深奥的构成原理的文字。对于由图画文字传承下来的象形文字来说,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字的创造也是一种艺术,它是把意念、想法以一种图形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图形符号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和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正是一种这样的图形符号,具有鲜明的图形化特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是指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感。东巴象形文字遵循了美的各种规律,如对齐、均衡、对称、重复、变化与统一等法则(如右图),这些美的法则是艺术界公认的形成美的图形的基本条件。在象形文字的创造过程中,这些法则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令其图形化特征更加鲜明,使象形文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形象达意。由于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是纳西先民对于其生存自然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一种描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最纯粹的、最质朴的和最直接的艺术体验,是对美的规律的最简单直接的运用,它的美自然是一种原始朴实的美,这对我们从事设计的人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代的符号图案、标志等就是象形文字的再生。这种再生不是表面上的文化倒退,而是人类沟通方法的反仆归真。如果能够将原有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造型及其设计理念、表现方法等融入现代的符号图案、标志设计当中,那必将为我们开辟一个崭新的设计天地。

2.具有形象美的特征。东巴象形文字具有精练的造型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字体造型精练而又个性鲜明,是很好的装饰图形,在长期的历史洗礼下,它形成了肯定的造型和简洁的艺术形式,许多图形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图画文字,后来图画文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变的越来越精练,最终形成了优美的象形文字,它是以最精练的方式表达文字的。这种象形文字非常形象,因为它是在基本的具象图形基础之上提炼和概括出来的,东巴象形文字虽说是图画文字,但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创造过程,其所代表的含义能一目了然,望字生义,别具特色,比现行的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掌握的文字要容易识别得多,虽然对于许多生僻的象形文字我们还不能确定其含义,但对于一般的用于装饰的象形文字还是容易理解其准确含义的。更重要的是,图形语言是世界性的交流方式,他不存在地域民族的限制。以象形文字的“人”“鱼”、“牛”“马”(如上图)为例,这些文字都具有高度的世界性,既是文又是图,在设计中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象形文字中的许多文字形象都具有个性特征。中国的象形文字中每种动物都具有其特定种类的形状特征,如鹿就夸张出了它的角,虎就夸张出了它的大口,大象夸张出了鼻子,牛羊则仅使用头部形象,并夸张出了角。这其中还使用了很多图案的造型方法,如使用很多“减法”和“夸张”的手法,使其简练却个性鲜明。转贴于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在历史的演变中保持了其独具的特色,使其图形化的文字形式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事实本身说明纳西象形文字有其存在和使用的方便合理性。纳西象形文字如同幼年时代的文字一样,形象优美而个性突出。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纳西象形文字并不是一种象形文字,它具有图画文字的特征,许多文字还几乎直接是描物画形的结果,但是已经具备文字普遍的识别和传达功能。

三、东巴象形文字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价值

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东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东巴文化全方位走向市场,东巴文字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东巴文字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都还是局限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没有跨出纯学术的范围。另外一些装饰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师也在渐渐地关注东巴文字,试图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但他们大多缺乏对东巴文字系统而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东巴文字的图形化特征及其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研究。因此,造成东巴文字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局面。

目前纳西东巴形文字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小商品领域,如钱包、手提袋、艺术挂件、手机袋和烟灰缸等的装饰设计,一般为工艺品和实用品相结合,东巴象形文字的应用基本上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应用阶段。笔者认为,东巴象形文字的应用领域及制作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可以把东巴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艺术应用到现代商业产品开发中,要突破目前只有民族旅游产品的现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装饰的主流商品领域,同时利用纳西象形文字形意传达的特殊情况,进行视觉传达产品开发,使纳西象形文字的传承和应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好地实现其实际应用价值。

1.规范产品视觉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味。虽然市面上现在存在一些以东巴象形文字作为装饰图案的工艺品,但这些工艺品相对杂乱,缺乏统一的视觉形象,甚至没有相应的包装,给购买者带来诸多不便,同时降低了产品自身的档次,使卖价大打折扣。如果小生产者和开发商能够充分认识到完美的包装给商品带来的巨大附加值,从而把东巴象形文字应用到工艺品包装设计之中(如右图),笔者相信东巴小商品市场上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

2.加大商品开发力度,扩大东巴象形文字应用范围。 在进行纳西象形文字图形化应用的过程中,应注重纳西象形文字旅游产品种类的开发,进行各种创新设计尝试,进行生产改良,使生产工艺规范化和自动化,在旅游产品大量开发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品味。目前纳西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装饰产品品种非常少,并没有进入主流商品市场,我们可以利用经过图形化艺术的纳西象形文字进行更大范围产品的装饰,比如服装游客可以在旅游的同时,买件装饰有纳西象形文字“爱”的情侣衫。

3.探索东巴象形文字计算机辅助设计,使象形文字应用更为便捷。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计算机己经介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在设计领域,计算机也发挥了重大作用。那么,我们在进行东巴象形文字图形化艺术设计时,同样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使东巴象形文字统一化、规范化、矢量化。甚至可以进行东巴象形文字的数据库建立,当我们输入与东巴象形文字相对应的汉字时,能够使其便捷地转化为东巴象形文字。这样,东巴象形文字应用起来就会更为便捷,也容易与现代化设计接轨,了解东巴象形文字的人也会更多。

四、结语

具有“目前世界惟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美誉的东巴象形文字,是对自然形体进行抽象、提炼、概括而产生的。这些象形文字形体上采用了对称、均衡、齐整、对比、运动等形式美的规律,具有极强的图形化特征,通过对其图形化特征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并利用其价值,从而设计出更合理和更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字艺术产品,以在现代商场中凸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