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十篇

时间:2023-03-18 22:11:20

媒体监测

媒体监测篇1

关键词:音视频数据传输 流媒体技术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1前言

如何实现在有限的回传宽带内,经济、高效地回传包括音视频数据在内的各种监测数据,是监测网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广播电视监测网及流媒体简介监测网系统的组成

监测系统的网络建设在省级SDH光传输网络上,采用两层星状网络结构:一级节点为监测中心数据处理中心;二级节点为无人遥控监测点,作为会监测点主要作用是聚合本省辖市的监测业务量,向省局监测中心传输。

2.1 流媒体技术特点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指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网络播放的媒体格式,在网络上实时顺序地传输和播放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连续时基数据流,流媒体技术包括流媒体数据采集、音视频编解码、存储、传输、播放等领域。流是相对于传统的下载-回放(Download-Playback)方式而言的一种媒体格式,它能从网络上获取音频和视频等连续的多媒体流;流式传输则把多媒体信息通过服务器向用户实时地提供,其优点一方面大大地缩短了启动延时,同时也降低了对缓存容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

2.2 流式传输的方式

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和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2.2.1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顺序流式传输,指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媒体,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那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前头部分,顺序流式传输在传输期间不能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进行调整。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视频,它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2.2.2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事件,也支持随机访问,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前面或后面的内容。实时流式传输必须配匹连接带宽,这意味着在以调制解调器速度连接时图象质量较差。

在监测网系统中,实时音视频数据的传输采用实时流式传输方式,自动录像文件的回传采用了顺序流式传输方式。

3 流媒体技术在监测网系统音视频数据传输中的解决方法

监测网系统中,音视频数据传输量大,实时性强,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同步性要求高,监测前端与省监测分中心之间仅为2M带宽的连接,而每路实时视频流媒体传输占用带宽为1~1.5M,如何满足多个用户同时向一个监测前端请求流媒体视频的需求,系统采用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无缝拼接技术,以及支持应用层多播协议的媒体网关解决了上述问题。

3.1流媒体技术

监测网系统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包括:视音频信号的解调与采集、压缩与存储、传输与播放。

3.1.1音视频数据的解调与采集

在监测网系统中,前端监测设备放置于各电视播出运营机构的播出前端,播出前端给出的射频信号经过调整后,进入监测前端中的解调设备进行解调。

3.1.2音视频数据的压缩与存储

采集设备采集后的信号是未压缩格式的,需要进行压缩后才能够存储、传输。监测网系统采用MPEG4格式将流媒体文件存储在前端监测主机。在录制过程中保证存储数据不丢失,录像节目连续,通过录像文件的自动删除程序,两天以上的节目可以自动删除,从而保证录制的连续性。

3.1.3音视频数据的传输与播放

监测网系统中,实时音视频的传输采用直播方式实现。当前端监测设备接收到省监测中心发来的调度命令时,会立即启动视频采集、压缩和直播服务,并送直播流到监测中心。音、视频直播流输出带宽范围为350Kbps到1Mbps。客户端使用微软 MediaPlayer通用播放器播放流媒体。

3.2流媒体无缝拼接技术

采用传统的共享方式观看录像,安全性差、各文件拼接时不能避免接缝、不能准确定位录像查询时间。在监测网系统中对录像文件采用顺序流方式,通过监测设备中的流媒体点播程序将对多个录像文件的查询操作虚拟为对一个大录像文件的操作,采用HTTP传输协议,将数据传回,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准确定位录像查询时间,保证各文件间无接缝。为了支持录像文件的流媒体传输,在Web Server上开发了录像点播Filter程序,在后台实现了各个录像文件之间的剪切和拼接。

4结语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流媒体技术在电视监测中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便于网络传输、查询、存储和节省存储空间的特点,特别是应用层多播技术和多媒体网关设备的应用,在监测网的多用户实时监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是流媒体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一个成功范例。随着流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硬件产品的不断研发,在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其他领域,如何利用流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监测和监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媒体监测篇2

就化妆品广告在平面媒体的投放来看,时尚类、综合都市类媒体化妆品广告刊登额占有平面媒体化妆品广告刊登总额的83.82%,其中时尚类媒体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生活类媒体也占有11.89%的份额。从各类媒体上的广告类别来看,产品广告主要投放于时尚类媒体,促销广告和形象宣传广告主要投放于综合都市类媒体,符合各类媒体的特性。

为什么更多的产品广告投放于时尚类媒体特别是时尚类杂志?一方面是时尚类杂志的较高程度的细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化妆品消费是时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的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化妆品消费者是各种时尚杂志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时尚类杂志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引导作用,这也使时尚类杂志的化妆品广告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因而它们也就成为化妆品平面广告的首选媒体。

从平面广告在城市的分布来看,慧聪国际咨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的报刊是化妆品平面广告投放的主要选择,两个地方市场占据化妆品平面广告刊登总额的64.36%,其中北京报刊广告额占有将近50%的份额。中国的化妆品消费还不是大众化的消费,特别是高端化妆品的消费需要消费力强盛的市场。因此,化妆品广告的投放与地方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和上海的媒体成为化妆品广告投放趋之若骛的首选了。与去年同期相比,北京报刊的化妆品广告刊登额净增了1.87亿元,市场份额扩张5.7个百分点,上海净增0.75亿元,市场份额扩张3个百分点,广告刊登额同比减少较多的媒体所在城市有青岛、广州和重庆。可以看到的是,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如南京、杭州、长春、沈阳、乌鲁木齐、大连、宁波等,虽然其化妆品平面广告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少,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地平面媒体在化妆品行业的广告刊登额呈增长状态,以上城市同期净增额在400万元~750万元之间,表明这些经济成长中的城市其在化妆品方面的需求也在增长。对广告主而言,增长中的城市,其消费需求是可以培养的,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总体上是受走在潮流前头的城市影响的,在具备一定的消费水平能力后,消费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了。所以不能忽略一些二线三线城市的广告吸纳能力,当然这是就平面媒体来说,同时需要考量的是当地其他媒介广告的增长与变动。

媒体监测篇3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为获取公众的信任与理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以顺利解决危机、提升政府形象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为使大众媒体能够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化解危机,而采取的一些列规范的引导策略。

2政府危机公关媒体舆论导向管理重要性

危机发生后,公众难免会出现猜测心理,谣言风波不可避免的会随之产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形象。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对于政府危机公关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可引导公众正确判断危机形势,进而转变公众舆论的方向,避免产生谣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大众媒体舆论导向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媒体危机舆论导向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第一,监督机构覆盖范围小。自2008年,政府设立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要对中央媒体、网站论坛与新闻跟帖、微博进行全天监测。从数量上而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我国目前仅有的监督机构,危机状态下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从范围而言,目前我国并未实现对不同网站舆论的监测,仍难以辨别一些网络舆论的焦点。监督机构覆盖范围小,给媒体舆论导向监督工作增加困难。第二,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淡薄。由于危机进程不断扩展,舆论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升级。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人员一方面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缺乏监督意识的常态化,往往发展到舆论失控的程度才引起监督机构和人员的重视,对政府危机公关的成败产生严重影响。

3.2忽视媒体危机议题设置的引导

媒体的议题设置是通过话题的反复播出,进而影响议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分析近几年的危机事件,政府在引导媒体议题设置方面并未引起相关重视,651媒体议题设置的混乱,容易使公众曲解政府危机处置的态度。第一,忽视媒体议题设置顺序的引导。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对大众媒体的议题设置进行分析发现,在危机事件恢复阶段,相对于设置病例数、处置问题奶粉等议题,更应注重设置制度完善或总结反思遗留问题等方面。危机状态下,媒体混乱的议题设置,影响了公众的心态,经常由一个话题引出很多话题。大众媒体混乱的议题设置顺序,分散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易引发公众的舆论风波,给政府的危机处置增加更大的困难。第二,忽视媒体议题转换频率的引导。“地沟油”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众媒体从不同角度不断更新议题,包括:政府监管问题与法律完善、黑色产业链的揭发、餐饮行业废弃物的处置、检测地沟油等问题,大众媒体丰富的议题设置使公众在得到多元化信息保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公众的舆论风波,对政府监管工作产生质疑。

4完善媒体危机舆论导向管理策略

4.1构建媒体舆论导向监督机制

第一,构建媒体舆论导向监督保障机制。危机事件发生后,需建立媒体舆论导向监督保障机制,以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应在技术、机构、人力方面为监督工作提供保障。技术方面,媒体的舆论引导形式可以通过企业研发的监督软件监测,既节省了人力,又为危机处置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机构方面,目前由学术机构、媒体与企业联合成立的舆论监测机构,具有一套专业性的监测体系,政府可以委托此类机构对媒体舆论导向进行监测,确保跟踪舆论焦点的即时性,保证政府工作顺利进行。人力方面,明确监督人员的职责,保障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第二,建立媒体舆论导向研判机制。危机事件发生后,构建针对媒体舆论导向的研判机制至关重要。舆论导向研判机制是在监督媒体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归纳与分析,研究判断舆论变化发展的趋势,进而掌握公众关心的焦点,因此,应招纳舆论专家、新闻职业等专业人士参与,将舆论监测情况与危机发展不同阶段相结合,分析总结出网络舆论变化的规律,使媒体真正掌握舆论引导的适宜时机,促进政府顺利解决危机事件。

4.2引导媒体危机议题设置

为保障政府危机公关中大众媒体能够正确的引导公众舆论,规范与引导媒体的议题设置至关重要。第一,规范媒体议题设置原则。政府危机公关过程中,关于媒体设置议题的原则需加以规范,议题应围绕公众最关心的话题,而不仅仅是呼吁制度完善等角度,确保公众感受到自身利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对于产生的舆论偏差做到及时改正,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舆论观,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第二,规范媒体议题设置的量与度。大众媒体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桥梁,公众会因为大众媒体过度的设置议题,引发舆论风波,反而给政府处理危机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保证大众媒体议题设置的平衡性,避免媒体过度的设置议题,发挥大众媒体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作用,促进危机事件顺利解决。第三,规范媒体议题设置顺序。政府处理危机过程中,大众媒体的议题设置顺序,应根据危机发展进程加以规范。危机发生的初步阶段,媒体应将政府危机处置的态度等议题作为重点,随着危机事件的处置进展,议题设置顺序应与政府处置的动态保持一致,待危机事件恢复阶段,媒体应将理性反思与教训作为议题的重点,促使从惊慌趋于稳定,引导公众的负面舆论趋于理性。

4.3培养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或改变他人行为态度的个人,是常常对他人的主观想法施加影响的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由于公众对危机事件的主观想法受舆论领袖想法的影响,公众对危机形势的判断受危机损害测评的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受舆论领袖评论的影响,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需要培养舆论领袖,培养危机事件的亲历者、热点人物、专家学者作为舆论领袖,强化大众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者:周磊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

参考文献:

[1]陈红梅.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艺术[J].传媒事物,2009,(07):92-93.

[2]戴鸿.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J].新西部,2013,(02):66-67.

[3]朱红.试论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大众传媒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7):111-112.

[4]李春华.“三鹿奶粉”事件中的媒体议程设置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5]骆顺婷.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中的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6]蒲红果.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79.

[7]魏颖.浅析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2):44-45.

[8]林爱珺,孙姣姣.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管理与舆论引导[J].中国应急管理,2011,(03):84-65.

媒体监测篇4

关键词:多媒体监控系统变电所应用

1引言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电网改造的持续推进,电力部门网络改造正在全面展开。各地区变电所基本上实现了少人/无人值班。电业局通过设立运行管理部门及调度部门,负责各变电所的日常运营及维护,运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现有的监控系统只实现了遥测、遥信、遥调和遥控,还不能全面直观地反映变电所的运行状况,比如防盗、防火、防爆、防水、气泄漏等内容。为了全面实现对各变电所的数据、环境参量及设备的控制和监视,具体地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以便及时对发生的情况做出反应,需引入变电所多媒体监视系统。

电力部门正在加快步伐建设电力通信网,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将多媒体监控系统应用于变电所的新方法,此种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将多媒体监控与微机防误闭锁、综合自动化监控和调度自动化监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电所自动化系统。

(2)实现变电所信息的数字化综合传输,在保证信息传输实时性的前提下,将远动信息、话音、图像通过同一条信道送到上级主站,充分利用电力系统的光纤网络或E1信道的通道资源。

2系统构成

多媒体监控系统应用于变电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电所自动化系统。

图1中综合自动化系统,完成保护、测量及对一次设备的控制,其中远动功能通过RS232直接接入综合接入设备上,其后台机通过网络接口接入以太网,防误闭锁系统主机通过网络接口接入以太网,多媒体监控系统主机直接接入以太网,各系统之间完全实现了资源共享。当进行变电所间隔层操作时,多媒体监控系统监视每一步操作,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操作员,当进行电动机构操作时,通过多媒体监控系统控制监视窗口到所操作设备上,从而直观地观察所操作的设备的位置状态。

从图1中已经可以看出,在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自动化主站与多媒体监控系统架构于同一局域网,在一个控制中心可以观测到各变电所的全部数据及设备情况。

多媒体监控系统由摄像机、镜头、云台、云台控制器、报警输入输出设备、电视墙、主机(包括视音频压缩卡、声卡、通讯卡、切换卡)、拾音器等构成。多媒体监控系统的职责是采集音视频信息并采用MPEG1/MPEG2压缩后传输到主站,各类探测器和传感器通过报警卡采用RS485方式与主机连接,将报警信息传输到主站,并接收主站下发的控制命令,云台镜头的控制通过云台控制器,采用RS485方式与主机连接。

3系统功能

多媒体监控系统的功能如表1所示。

4技术分析

(1)软件全部采用底层的核心技术,模块化设计,真正意义的32位多媒体软件包,全面支持WINDOWS95/98/2000,WINDOWSNT。

(2)系统软件自动探测已配备的编解码器数目,当系统运行时,系统会自动监测各编解码器的存在,在软件中会有一个类似WINDOWSIE图标的动态提示,实时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

(3)在通讯上采用握手机制,重发机制,以确保数据传送的正确性。

(4)建立点名制度,系统在一定时间之内确保与每个解码器通讯一次,每点一个编解码器,编解码器若存在,并且正常,则回答到。如果系统点名之后,未收到应答信号,则就表明被点编解码器不正常,或通讯线路故障。

(5)把报警布防图制成可视的、可操作的多媒体电子地图,采用树状分层式管理结构,建立层面与监控要素之间一对一的关系,将有助于操作者现场操作,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6)数字多画面技术将多路视频信号以多分屏的方式同时显示在一台计算机屏幕上,完成对多路视频进行同时监控,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监控的一个重要标志。

(7)采用MJPEG、MPEGI、MPEGII压缩算法等,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可选配不同的硬盘录像系统。压缩标准决定了图像质量,分辨率、存贮空间的大小等要素,能同时完成多路不丢帧硬盘录像,并能实现多路及单路回放,完成硬盘跳区,自动循环录像,数据备份等功能,是体现其技术含量的分水岭。

(8)视频报警技术。一种方式是采用对比帧间变化量,首先选择一个固定数量的帧,计算出其变化数值,固定数量帧的选取,是采用随时间推进方式的,不断变化的,可以自动感应光线的缓慢变化,只有帧间变化量超过了某一极限才会报警,大大减少了误报率。另一种方式是动态检测技术,动态检测时将画面中活动物体提取出来,进行分析、统计,做出正确的判断,可同时对多路进行动态检测、跟踪。

(9)基于PSTN、ISDN、DDN专线,光纤、微波、卫星线路等进行远程传输,每秒高达近20帧/s,图像清晰,可进行远端视频捕捉,远端报警自动上传,完成中心对远端云台、镜头、外部设备的控制。

媒体监测篇5

[摘要]:本文以媒介融合为背景,梳理受众角色和受众研究范式的演进轨迹,对 网络 新媒体时代参与性文化和互动 经济 的背景和原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以传统媒介测量为比照,对网络媒体环境下受众和媒介测量的新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

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一是媒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媒介融合的速度和广度在不断推进;二是参与性文化蓬勃兴起,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受众创造了更多参与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实践的机会[1]。

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受众参与传播机会的增大,不仅对传统受众形态、受众概念和受众研究范式形成巨大冲击,对受众和媒介测量也提出了新挑战。

传媒学界和业界关于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媒介融合“可以描述为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2];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等多渠道融合”[3],乃至内容融合、品牌和广告资源的分享。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同时认为,媒介融合并非媒介技术功能的简单整合和叠加,而是一种具化学性的结构变化,即朝着新媒体平台嬗变。如今“内容产品化,产品平台化”是传播领域的一大趋势,平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而互联网,则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也是最具普及性和 发展 潜力的媒体平台。wwW.133229.cOM

在不同媒介环境下,受众角色和受众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任何媒介环境下,受众都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不可否认,由于传媒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传统的受众角色——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者、目标对象将终止,取而代之的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4]今天的受众,不只是读者、听众、观众的代称,不再只是受传者,他们还是主动的用户、网民和传播者。不过在概念上,本文仍然延用受众这一传统术语,其缘由,主要是考虑在文章篇幅有限以致无法对相关概念进行更多元、更有效的界说的情况下,在与读者们分享和探讨一些学术概念和学术成果时,能够保持学术话语的某种统一性、共享性和延续性。

以下本文将从互联网新媒体角度出发,对受众特点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就网络受众的测量方式进行探讨。

一、受众嬗变与范式转换

受众是传播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传播学界和业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传统上,受众被称为受众者,通常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也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在港台地区,受众又被译为阅听人,不少人认为这个译名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受众”一词的被动色彩,相比大陆学界将(audience)译为“受众”,似更合理。不过今天,从媒体融合的观点看来,“阅听人”一词仍然存在局限,仍然是传统媒体下的概念。因为今天的受众,不只是扮演被动的受传者的角色,而是具有了更多主动传播的能力。

西方最早的受众研究源于追求传播效果的需要。为进行军事战争中的“心战”宣传, 政治 上的竞选运动,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广告传播,为取得良好的效果,便需要系统 科学 地研究受众。今天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受众行为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媒介平台上的各种交流和交易,受众研究和媒介测量的重心有所变化,但是追求传播效果,以及“双重售卖”模式在网络上的延续,尤其是广告商∕广告主对广告效果的追求,仍然是受众研究和媒介测量的重要部分。

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不难发现在传播效果各种模式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受众角色和受众观在其中的变化。从“魔弹论”中孤立无助、完全被动的受众,到“有限效果论”中顽固的受众,以及适度效果论中相对主动的受众;从被视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受众,到被视为公民的受众……。随着传播技术为受众参与的可能性的不断增长,今天的受众不只主动性在增强,主体性也在增强,这种主体性不只是指接收的主体性,而是指参与传播的主体性,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本体性、自主性在增强。

具体从传播的角度说,受众从一个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从效果反馈的角度说,过去的受众,在媒体测量中,基本上以“数字受众”的面容出现,是一种由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所概括的受众,一种量化受众。如今有了新技术平台的支撑,受众逐渐成为“意见受众”,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意见表达,更注重反映和表达他们的主观愿望,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制和主导传播,这是一种质化的受众。在这两种不同的受众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受众观。前者是一种被测量的、简略的、非人格化的、被动的受众,后者则是一种主体性的、个人化的、主动的受众。

与变化中的受众相呼应,受众研究的视角和范式也在发生变化。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曾经将传播学从兴起直到今天, 历史 上所有的受众研究进行了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归纳,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研究传统,即结构性、行为性、社会文化性研究[5]。这三种研究传统,分别反映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背后不同的 哲学 思想和意识形态观念。结构性受众研究源于媒介 工业 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受众规模和媒介接触行为的一些数据,如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等等,这些数据与广告和媒介市场的需求也密切相关。行为性受众研究旨在分析和改进传播效果,通过了解受众的媒介选择、使用和态度等方面的信息,来解释媒介的影响,为决策提供 参考 。两者主要采用调查统计和心理实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受众研究开始范式转型,即出现了社会文化研究范式尤其是接受分析。这一范式眼中的受众,不再是非人格化的、完全被动的群体,受众对于文本具有主动解读能力,传播者对受众并没有绝对的主导力量。这类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方法,试图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全面深入地把握受众,强调对“人”的再发现。

稍后有两位学者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和朗赫斯特(longhurst)也将受众研究概括为三种范式,即行为范式、合作/抗拒范式、观展/表演范式[6]。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范式在谈及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不同,受众在三种范式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在行为范式中,我们看到的受众,是作为个人怎样“暴露”在媒体的传播之下,如何“接触”和接受媒体信息,扮演一种接受主体的角色。而在合作∕抗拒范式中,受众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呈现三种不同的特征,一种是支配性解读,一种是抗拒性解读,还有一种是协商性解读,“权力”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一范式中,受众对文本具有较强的能动作用,扮演的是诠释主体的角色。到了观展∕表演范式,核心概念则是“认同”,受众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传者,而是一个自主的甚至自恋的表达或表演主体,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来表达自己、表现自己、演出自己,当然,其前提是拥有足够的技术条件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和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和朗赫斯特(longhurst)提出观展∕表演这一研究范式是在1998年,其时,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大众化,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传播工具和平台。这一范式的提出,却能够比较恰当地切合当下媒介形态中的受众特点,其原因颇耐人寻味,或许有几点不容忽视——这既与后 现代 思潮的学术推动有关,也与一位学者对未来媒介发展的前瞻性把握有关:既从历史中 总结 经验,从学科发展中找寻研究着力点,也从潮流中捕捉某些具有 规律 性的动向。

中国 的受众研究近年来新出现的一道靓丽景观。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谓的受众研究基本上是一些经验性总结或有感而发,了解受众也主要通过来信、来电和座谈会等方式,缺乏科学方法的应用,对受众的把握常常失之粗疏和偏狭。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受众研究开始引入我国,严格说来,主要是以受众调研为代表的受众研究,即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调研,以及一些较深入的问卷调查,一种结构性的、行为性的受众研究。目前,这两类受众研究已经基本上成为我们受众研究的主流范式,——即以视听率或阅读率调研为代表的日常制度化的研究范式,并且形成了相应的行业,收视率调查业便是一大代表。如今,不仅收视率让人趋之若鹜,收视率调查业也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新兴朝阳行业,年营业额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翻了许多倍,之所以如此,原因无它,概因中国电视业的市场转型需要这样一种量化数据来调节市场各方的利益关系,需要为了解电视传播效果提供来自第三方的认证和评估,以此确定电视业市场的游戏规则。这些受众调研大都依据抽样统计原理和方法,同时采用传播学、经济学、管 理学 、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向这些领域延伸应用。

今天,无论中外,席卷世界的网络新媒体浪潮,推动着虚拟空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激,也带动了参与性文化和互动经济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上的博客、 论坛 和 bbs 内容,都是产自网络受众的信息内容,是“意见受众-传播主体”这一模式,促成了参与性文化的发展,乃至互动经济的形成。因为,这些信息同样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同样可以通过点击率等系列指标,成为与广告商∕广告主议价的砝码。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受众不仅是注意力的提供者,也很有可能成为注意力资源和利润的分享者。

二、受众与媒介测量的新特点

受众角色和受众研究范式的不断演进,尤其是媒介融合背景下, 网络 参与文化和互动 经济 的 发展 ,引发了新一轮对于受众测量和媒介效果测量的强烈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收视率测量,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和媒介测量有许多新特点。就互联网监测来说,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用户端的测量,二是服务器端的测量,这两者是互联网监测的主要方式。以下我们对照传统电视收视率测量,对新媒介测量的一些特点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个特点是,传播效果从未知到已知,这里未知和已知都是针对传播方而言的。我们知道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认知和分享层面,二是情感态度层面,三是行为层面。传统媒体的传播者对于自己传播的基础性效果,即认知效果——有多少人分享或接触过某一信息,这种基础性的传播效果通常是以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等数据指标来显示的——通常并不知晓。电视节目传播出去之后,有多少人看了,看了多长时间,看的这些观众是些什么样的特征,传播者其实是心中无数的。心中无数既容易盲从,也容易导致怀疑和产生不屑。这种传播者对传播效果的“无知”状态,主要是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所导致,即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传播者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反向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也因此,在传播系统之外,我们需要建立另一个独立的监测调查系统,一个第三方调研机构,来了解观众情况,提供反馈数据。

但是,网络媒体不一样,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直接相互的。通过后台技术,或者说通过后台服务器端测量,可以大体了解网络受众的地址来源、操作系统等个人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点击了页面,多少人观览了信息,传播者对于自己的基础性传播效果是已知的。有新技术的支撑,传播者可以清楚识别终端用户的不同传播情况,了解用户行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传播者有了更强的自我监测能力,对受众的情况也更加了解。

第二,测量更准确,更少被干扰。传统的电视收视率测量,取决于人的主动行为,比如日记卡法需要人工填写,人员测量仪则需要样本对象在手控器的相应按键上将自己按进按出,两者都需要人们在收看电视时进行人工操作。而互联网基于用户端和基于服务器端的测量,主要采用监测程序和监测软件来实现,既可以测量受众访问不同网站的浏览行为,也可以测量网站用户的链接数和页面浏览数,两者并不要求用户在使用时的特定关注和操作,不影响受众的正常电脑使用,也排除了对监测和观察的人工干扰。换言之,在不干扰人们正常使用电脑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基础性传播效果数据,而且所测得的数据比目前传统媒体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更加精确、更加准确。

第三,受众测量和内容监测由分离到统一。传统的电视收视测量,一般采用两个分立的系统,一个测量受众,一个监测内容。一方面通过抽样等方式对样本受众的收视行为进行测量,产生受众规模、时长等收视率系列数据,与此同时,另有一套系统对节目所传播的节目尤其是广告进行监测,通常进行录制,然后将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匹配,最终形成节目或广告收视率反馈数据。但是互联网测量不同,内容监测和受众测量可以共用一个网络系统,对传播内容尤其是广告进行监测时,通过在内容部分嵌入监测代码,在用户端安装插件等方式,在测量受众行为的同时,实现对内容的监测。

第四,受众行为的测量与心理态度的调查可以共平台,也更加便捷。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通常通过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等指标来反映人们的收视、收听和阅读行为,这只是受众研究中最基本的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受众的心理、态度、情感和需求,就需要花大力气去做抽样问卷调查,要入户面访、邮件访问或者电话访问。有了互联网,网络用户的行为测量和心理态度测量,两者可以共用一个网络平台。藉借这个平台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监测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实现对受众行为、心理和态度的了解和把握,这将大大提高调研效率,降低调研成本。

第五,监测主体与广告平台的融合,这是目前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传统媒体时代的市场游戏规则,是由第三方提供监测数据,作为传媒机构与广告商/广告主之间利益交换的“行业货币”,这个第三方应该是独立、客观、中立的,与其他各方之间没有利益纠葛。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融多重利益于一身的“交集主体”,某些公司既是第三方测量者,提供市场监测数据,同时自身也是一个广告平台,扮演广告分销商的角色,甚至提供其他内容服务。这一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如何,尚需进一步探讨。

三、若干思考

尽管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受众和媒介测量手段和技术水平比之传统媒体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传播效果,仍然需要来自第三方的监测和评估。网络平台和技术的多面相性,以及融多重利益于一身的“交集主体”的出现,为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兴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一些网站可以大体掌握自己基本的效果情况,但是这些数据只是出自一己,而非全体数据、全市场数据,类似于网站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难以建立市场公信力。在目前格局下,来自第三方的数据监测和评估,是建立市场新模式和新秩序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而且,第三方监测和评估机构本身应该是独立和中立的,能够提供 科学 、客观、有公信力的数据,作为市场货币通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游戏规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其次,用户端测量的 法律 问题。传统电视收视率测量是受众自我报告式的,即要么自我填写日记,要么通过操纵人员测量仪手控器的按键,记录收视情况。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中受众是被测的、全暴露的,非自我报告式,而且互联网的内容是开放的,有超链接、跨边界的一面,随着技术的全面渗透,在更加快速方便的同时,也难免存在很多隐私隐患。在用户端下载插件,时刻监测自己的行为,对许多人来说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障碍,因此用户端测量会遭遇一些法律和社会文化心理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通过提高调查的资金投入的方式,克服用户端调查的隐私屏障,亦即为样本户提供一定的资金,通过出高价,换取受测对象牺牲部分隐私。但是这仍然有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隐私保护和调查成本之间的冲突。

最后,如何建构跨媒介测量的指标体系和受众分析模型。目前,受众跨媒介接触和流动日益频繁,研究跨媒体传播效果的测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2008年奥运期间,曾经有调研机构做过一项调查,受众中有多少人是从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车载电视、手机电视或者户外电视等渠道获取奥运信息的,结果发现重叠性非常之大[8]。人们在观众、听众、读者、用户之间不断转换角色,如何全面把握和分辨媒介传播效果,了解某一个或几个载体,或者某一内容的真正覆盖情况,这需要在跨媒体层面去做一些工作。建立科学的跨媒体传播效果指标体系,构建新的受众分析模型,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从 中国 国情出发进行这项研究,也是我们在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有可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并驾齐驱乃至超越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媒体监测篇6

一、进一步突出整治重点

(一)继续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涉性、低俗不良广告,以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作为整治重点,持续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二)继续加大对媒体广告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监管电视购物广告,整治以健康资讯节(栏)目名义和新闻报道形式变相的广告。

(三)继续深入清理整治网上非法“性药品”广告、性病治疗广告和低俗不良广告,深入推进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着力做好药品安全、打击利用互联网虚假药品广告、清理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色情及低俗信息等专项整治工作。

(四)继续加大对群众投诉举报集中、广告违法率居高不下的地区和媒体的治理力度,整合监管措施手段,强化案件查办和跟踪督办,落实属地监管,有效遏制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屡罚屡犯的现象。

二、强化广告前审查把关

(一)规范媒体广告活动。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媒体广告审查的行政指导,会同广告行业协会开展广告审查员广告法律法规培训,指导媒体单位建立健全广告业务承接登记、审核把关、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依法订立广告、书面合同,并及时向媒体管理部门和主管、主办单位通报媒体单位落实广告审查制度的情况。

(二)落实媒体广告审查责任。各级工商部门要会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监督媒体单位切实履行广告审查的法定责任,认真执行广播电视广告、报刊广告的有关规定和各项制度,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强化媒体单位及有关人员依法审查广告的意识和责任。

三、强化广告中动态监督

各级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广告监测的预警作用,完善监测工作机制,对日常监测中发现的违法广告,及时进行告诫、纠正,对问题严重的,立即责令停止。要定期将广告监测报告抄送媒体单位及其上级主管、主办单位,对有关媒体广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送专项监测报告。

四、强化广告后依法查处

(一)各级工商部门要认真执行《违法广告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不定期的通过部门联合公告、广告监管机关公告,采取典型广告案例曝光、违法广告案例点评、广告监管提示、涉嫌严重违法广告监测公告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社会公告力度,增强对虚假违法广告行为的威慑作用。

(二)各级工商部门要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处罚力度,对多次虚假违法广告、屡罚屡犯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在依法处罚虚假违法广告的同时,要暂停其广告业务,直至取消广告资格,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媒体单位主管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广告经营者、广告主、广告者串通作假,隐瞒真实广告费、出具假证明等行为,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查处。

五、建立健全监管执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

(一)建立健全部门间监管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各级工商部门要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建立部门间沟通渠道,实现广告监测、案件查办、处理相关媒体、处理相关企业及产品、采取强制措施等广告监管有关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二)建立健全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衔接,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和手段,采取行政处理、经济处罚、责任追究等多种措施,形成有效的综合监管合力,增强处罚措施的联动效能,协同查办严重虚假违法广告涉及的广告者、广告经营者、广告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与公安机关对有关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有效衔接。

媒体监测篇7

(一)媒体数量,管理对象,管理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设有电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播出机构近2600座,统计开办节目4000余套节目。截至2013年底,开通的电视频道共50个;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付费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道共计135套。在全国范围内,媒体数量、管理对象、管理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二)视听新媒体发展给传统广播电视带来挑战

近年来,视听新媒体飞速发展,已经在行业内占据了强势的竞争地位。以往,人们只能通过专业广播影视机构才可以获取视听节目,今天,新媒体也可以提供同样甚至更优质的服务。中国互联网用户占全国总人口的45.8%,很多网民通过网络视频观看新闻、影视及娱乐节目,视听新媒体正在抢占着市场这块大蛋糕,这给传统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多媒体融合、资源共享,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在与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失去了核心主导地位,受众也被分流抢占,广播电视媒体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探寻多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的新思路。目前,很多广播电视开办网站、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服务,并使用音频、视频、图文等手段丰富内容表达方式,通过微博、微信、官网等拓宽传播渠道。大量的信息和平台的增加,要求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拥有更高的内容编辑和媒介运营能力,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四)广播电视和节目数量增大,传统监管模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监管工作仍然使用人工监听、监看的传统方法。随着广播电视机构数量、节目数量、观众数量的不断增长,现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巨量的监管工作需求,也不能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分析统计。广播电视机构需要加强技术开发,建设一套科学化、智能化的监管系统,以权威、专业的研判标准作为节目内容编排的指导依据。

二、新时期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创新转型

(一)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模式创新转型

随着媒体环境的转变,广播电视的内容、形态、受众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调整,加上地方广电管理体制改革出现三局合体、两台合一等新局面,广播电视原有的宣传管理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现在,全国广播电视机构在保留播前监管方式的基础上,增强了播中监管,并特别将播后的监管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很多人认为播后监管是“亡羊补牢”,但实际却证明了播后监管的强大效果。在由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媒介机构共同组成的强大播后监管体系下,媒体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大大增强,有效阻止了节目中违规内容的出镜率。

(二)监测监管机制创新转型

新时代下,广播电视机构要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管机制。首先,保障监测监管全面覆盖。对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统一整合,监管触角要延伸到平台、渠道和终端的各个领域。其次,要提升数据的判断分析水平。要使用高科技手段对检测结果进行多角度深入研究,提高预见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方案。第三,完善技术标准。搭建专业的监测监管平台,确定科学化数据标准,保障监测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规范发展。

(三)引导激励体制创新转型

媒体监测篇8

中国大陆电影贴片广告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陆影院主要放映三类影片:进口大片、国产合拍片和纯国产片。由于大多数纯国产片制作水平尚有欠缺,其市场感召力较小,难有客户投放广告,因此贴片广告营销主要是围绕前两类影片来进行。综观近几年贴片广告市场各方博弈,呈现出下列趋势:

进口分账大片广告号召力被分化,市场份额稳中有降。中国导演日渐浓厚的“商业大片”意识使国产合拍片与好莱坞影片走上渐进平行的竞争之路,自2005年、2006年的合拍片《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分别战胜《哈利・波特4》和《达・芬奇密码》连获票房冠军后,这一趋势日渐明显。与电影大市场的变化相吻合的是,进口分账大片的贴片广告市场也同时出现广告招商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弱化。客户的目光虽然仍然会停留在进口分账大片上,但最终真正落单的广告数量则有所减少,选择的间隔时间也在拉长。目前,电影贴片广告媒体市场中进口大片一枝独秀的格局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资源优势被迅速崛起的国产合拍大片自然分割,其市场份额在影片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出现实际广告数量上的小幅下降。

国产合拍大片贴片广告市场快速增长,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经过2004年以前市场的预热,有贴片广告的国产合拍大片数量由2004年的三部,直线上升到2005年与2006年的七部之多,翻了一倍多。另据各大媒体披露的信息,以及影院监测数据的粗略统计,国产合拍片的贴片广告数量在以每年超过30%的比例增长。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除《阿凡达》一枝独秀外,国产及合拍片就占了8席。而截至2010年8月26日,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已达6亿元,他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中国电影界声名显赫的领军人物,只要电影市场上出现其作品,品牌效应就会不断扩散延伸。国产合拍大片品牌效应的初现,使其成为电影贴片媒体的市场新宠。

广告行业投放状况与其他大众媒体基本一致,广告品牌投放出现新局面。目前累计投放电影贴片广告的客户(公益广告除外)按行业分类,主要集中在通信、交通、IT产品、洗涤化妆品和食品饮料业,这与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的行业投放情况基本一致,排名前列的均为当前热门行业。但在其他大众媒体上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如房地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器材和酒类在贴片广告中则无突出表现。这与各媒体各自特点的不同相关,另外也显示出电影贴片广告媒体客户资源开发的不足。

国产知名品牌领先国际大品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IT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投放电影贴片广告的客户来源也一改10年前几乎清一色国际品牌的格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土品牌通过不断了解电影广告媒体,对该媒体的有效广告传播力已经基本认同,初步形成了有步骤的固定投放计划,这一利好信息对从事电影广告行业的人来讲无疑是值得高兴的。

中国大陆电影贴片广告市场的隐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电影贴片广告市场所发生的变化。但在变革中这一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隐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规范的管理规则得不到充分落实,无序竞争导致利益割据。回顾我国电影广告媒体的简短历程,自中影公司13年前引进十部外国分账大片,电影大市场中的贴片广告市场随之正式宣告形成。1997年8月,摩托罗拉寻呼机广告成为第一部随分账大片全国放映的贴片广告。1998年3月,美国大片贴片广告的热潮促使贴片广告媒体飞速发展。同年7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召开电影广告工作研讨会,与会人士共同商讨了贴片广告时长、价格、监察、分配等具体规则,并出台了《电影广告试行办法》,使贴片广告有了自律规则。2004年7月5日,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和广电总局联合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加强影片贴片广告管理的通知》。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贴片广告和映前广告管理的通知》除重申了贴片广告的合法性和在映中不得插播广告外,提出未经版权方或合作方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删减、替换贴片和映前广告。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影贴片广告媒体一样没能摆脱此命运。由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使从业人员有机可乘。目前我国许多省级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旗下往往存在多家名字虽不同但工作性质相似的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都是电影贴片广告。由于广告是由各公司自行直接和影院签订合同(包括贴片广告的位置、时段),省电影公司并不统一规范管理,因此院线内各公司间会为争取同一客户不惜相互压价,随意篡改广告顺序,这一现象折射出整个电影市场存在的体制规范问题。因此,反复多年难以解决的各种形式的恶意竞争、扰乱招商环境、任意删改广告等不良现象至今仍未得到遏制,包月广告与贴片广告的纠葛仍在继续,一块看似诱人的大蛋糕就这样被分割开来,由此才会发生在某些热门电影放映前贴片广告竟达25分钟之长而引起消费者反感并诉诸法律的事件。

营销部门墨守成规,竞争力降低。目前对新理念、新科技和新促销方式的探求遍布新老媒体,而电影贴片广告媒体却仍是一成不变的招商方式、网络方式、价格分配方式及技术方式,广告客户极易对此失去新鲜感,他们要求广告媒体也能为其适时甚至超前提供有效而新颖的载体。

缺少权威专业监测,数据分析落后。电影贴片广告媒体至今尚无第三方权威监测,也无详细具体的数据分析。从事相关业务的电影广告公司既是广告媒体方,又是监察方,对此广告客户当然疑虑重重。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是影片放映关乎票房收入,第三方很难被允许进入;二是贴片广告的播映范围遍布全国上千影院的不同影厅,广告监测所需费用昂贵,少有客户承担得起。主观原因则是电影贴片广告的从业者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有关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没有必要的软件。因此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主客观条件限制了电影贴片广告数据监测的实施;另一方面则是客户对第三方数据监测的一致要求。

贴片广告市场营销弊端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为了规范整个电影贴片市场,相关部门订立的相关规定及条款并不少,但恶性竞争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些状况长时间难以改观,即便设置了自律机构,但缺乏相应的处置权力,也会使其形同虚设。因此,应当:

权力集中,统一管理规范,明确责任制度。首先,设置责、权统一的机构,引导媒体加强内部管理,全面建立自律机制。其次,帮助督促电影媒体建立健全严格的广告承接、审查、制作、等管理制度,并安排审查员对广告内容层层把关,对未经审查的违法广告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再次,在认真落实广告审查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媒体广告联络员制度,要求每个媒体单位选派一至两名素质好、具有一定广告法律法规基础的人员担当联络员。其职责一是认真宣传贯彻和执行广告法律法规;二是加强对本单位广告前的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与广告监管部门的联络,对广告的标准和要求及时进行沟通;四是及时处理广告的变更、反馈意见。唯其如此,才能从制度上见到成效。

求新求变,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影片资源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电影市场不能只单一地将电影贴片广告作为一个单独个体推荐给客户,要考虑到利用电影产前已形成的优势,如品牌导演、品牌影片,利用影片良好的包装和宣传促动客户神经。尽量在制造“事件”营销机会方面抢抓时机,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吸引广告客户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此外,还可以提出更新颖的售后活动(如影迷见面会)来加强商品的知名度,这样贯穿整个电影营销流程的宣传才会成功。

建立专门的数据监测机构,完善广告监测网络,掌握媒体广告动态。虽然现在有很多的数据监测机构能够从事相关的服务,但更需要一个权威的数据检测机构来统一搜集、管理和保存这些数据。因此首先应通过建立权威的专业电影数据监测机构,购置先进的数据监测设备,落实监测人员,以实现对全国所有电影院媒体广告的全面跟踪监测。当然,这也就要求该监测在全国所有省市都有其分支存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数据监测网络,对全国电影数据信息包括电影票房进行数据收集和做出数据监测分析。其次是建立日报、周报、月报、半年报和年报等监测报告制度,坚持每天对媒体广告监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尽可能减小误差,并定期公布对各大媒体信息的有关监测及评定情况。(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消费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b435)

媒体监测篇9

关键词 信息孤岛;叠加技术;云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08-01

1 系统应用现状

随着工业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和设备价格的降低,视频监控越来越多的应用的到安全生产监控中,对一些需要连续不间断监视的设备、需要保存视频图像档案的场所、环境恶劣的生产场所、边远偏僻的场所,工业视频监控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监控点的增多,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监控电视机的增多、需要有责任心的监控人员、大量监控画面无法及时和快速的监控和发现问题。以南屯矿电厂为例,电厂有安全监控、生产监控、环保监控等60多路视频监控信号,有生产监控硬盘录像机16路和安防监控6路视频画面,需要门卫和值长台两处多人进行监控,平时就靠人力“专盯图像”无法及时发现各种异常与隐患,视频监控往往成了事故分析用的录像回放,没有起到预防提示的作用,所以结合南屯矿电厂实际研发出了一套工业视频监控系统。系统主要特点如下。

1)该系统实现了对监测区域内物体异动、烟雾火焰的检测并分类预警反馈;采用数据嵌入技术,将生产现场DCS实时数据叠加到视频流中,实现了多维监控;采用异构流媒体图像处理和压缩技术,整合两大系列、三类摄像技术,建立起公司统一的流媒体共享平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治安防卫、环保监测、质量技术监督等异构图像系统“信息孤岛”问题。

2)实现了视频设备统一集中管理与运行报警,包括参数配置、视频图像丢失、网络中断、存储出错等运行预警管理。

2 系统技术原理

2.1 系统组成

南屯矿电厂原有不同时期、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工业摄像头60台,16路硬盘录像机两台和安防视频系统一套,设备类型繁杂、型号规格不统一,再加上岗点多,设备面积广,多类视频监控混用和模拟信号和网络数字摄像机混用,系统分散在4个地方。通过将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加装网络转换卡将所有摄像机、硬盘录像机和网络摄像机统一经工业以太网接入公司视频监控服务器。目前该系统硬件设施主要有现场视频监控摄像头、机房的视频服务器、交换机,门卫室的用户电脑一台,主控室的用户电脑一台、16路硬盘录像机、VGA矩阵器、5台视频解码器、4台电视、一台投影仪。

1)机房的HP视频服务器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服务器上装有流媒体图像异动预警平台,主要功能有:视频设备添加和删除、镜头分组管理、视频通道设置;应用服务器的设置和网管:中心服务器、服务器(添加后所有软件自动检测运行)、转发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矩阵服务(用于主控室电视画面轮巡用)、流媒体服务器;报警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等。

2)门卫室用户电脑一台,主要用于安防系统几个电厂大门口、仓库门口、厂办公楼门厅、厂边角地带的6路画面的监测。白天主要监测人员的流动有无可疑事件的发生;晚上主要监测是否有人员走动和有无可疑事件的发生。根据需要这6路画面只在天黑到次日天亮报警,因季节原因,报警时间随时调整。

3)主控室用户电脑一台,用于电厂所有视频画面的监测和前台5个大屏的控制。可自定义报警,设定报警时间、报警类型和报警区域。报警类型有人员进出报警区域报警、烟雾明火报警、重要设备运行参数超上下限报警。报警区域可以是点线面或点线面的自由组合,只要在这个区域出现异动,流媒体报警异动客户端瞬间弹出报警的画面,且有声音提示哪有报警,此种报警方式替代了人员专盯,大大提高了及时性、准确性,使人员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处理问题故障。电厂建立《南屯矿电厂图像异动报警系统管理制度》,如有报警提示,运行班长应立即查看报警画面,对报警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经查看分析后,如图像属于正常报警没有异常情况,对所报警画面消缺;如图像属于异动报警,出现设备或人员受到危害等,立即通知值长,由值长按照相关章程进行处理。

2.2 系统原理

综合运用图像异动算法技术、视联云技术、实时数据与图像叠加技术、PSIM仿真预警预案技术为一体。比较容易的实现了在现有设备基础上通过增加分析预警模块的方式就达到异动预警的功能,提高了利用率,同时又降低系统升级费用。本项目采用SOAP技术架构体系、模块化设计,利用手动圈画异动监控区域技术取代传统的矩形遮挡技术,使异动预警的准确性、可靠性、易用性大大提高。全面建立了自动、手动布撤防,分类预警反馈、自动弹出画面及报警区域的电子地图显示等综合应用功能;生产实时运行参数与视频图像的嵌入叠加技术,实现立体多维监视生产现场;主要技术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1)视联云技术是“智慧视频”与“云计算”技术的融合体。云内采用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负载均衡,其运算能力可比肩超级计算机。截止2012年底累计报警10961次,仅有9次误报,准确率大于99.9%。

2)图像异动技术:图像异动可在海量的视频数据中快速搜索到想要找的图像,将操作人员从繁杂而枯燥的“盯屏幕”任务解脱出来。通过独有的算法,把每帧的色彩转与时间编码序号为数字特征信息;最后通过指定的情境信息库,将库内情境规则与数字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匹配则传送信息至相关服务。主要内容有:物体异动监测:检测物体是否移动或脱落。行为分析:针对监测区域内是是否有物体闯入、物体遗弃、物体挪动、出现火焰和烟雾的检测。报警联动应用:针对物体异动检测、行为分析等报警行为的联动应用,包括图像弹出、同步录像、语音报警、短信提醒、视频联动、大屏幕切换显示报警等联动视频。统一时钟校时技术:针对已接入系统的设备的时钟自动校时。系统自身运行状态检测:针对系统本身的软、硬件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并报警。

3)智能流媒体技术:具有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项目采用智能流媒体技术研发出“统一视频流媒体中间件”模块,完成了南屯电厂现有摄像头品牌(大华、海康)DVR/DVS/IPC三种类型视频流的综合处理计算,实现了统一流转、统一存储、统一共享。

3 系统效益分析

本系统在降低监控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升了预警及时性,避免人员专盯错失故障最佳处理时机,提高预控能力,在工业现场发现设备隐患更加及时,能有效的降低损失、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直观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媒体监测篇10

一、当前农合行在新媒体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监测不够到位,存在滞后。目前,虽然安排人员监测舆情,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另外,目前的监测对传统媒体的重视程度远大于网络媒体。事实上,随着互联网运用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情事件的信息源头、危机导火索和舆论放大器,某个突发事件往往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尔性的问题演变成公共事件。

(二)回应不够及时,处于被动。某些投诉类事件当总行了解情况后,会出现超过舆情解决的最佳“黄金4小时”现象,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在处置舆情事件时不够主动,往往丧失了对事件的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负面评价积累最终形成严重舆情事件。

(三)应对方式不够科学,缺乏技巧。主要表现为在向客户解释的时候不够到位,说服力不足,态度不够规范等现象。同时,在舆情应对中新媒体的使用率较低,更加青睐传统媒体的信息,而对网络媒体、官方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运用较少或者应对不当,使得正面信息时效性和连续性上稍显不足,有些甚至通过不恰当的“删帖”形式来处置,反而激化了矛盾。

二、提升新媒体时代农合行舆论应对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制度先行,增强舆情管理意识。要制定舆情应对管理制度,规范报告路径,建立分类管理制度、监测制度、排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形成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推进舆情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组织舆情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负面舆情风险防范的指导和宣传,从高管层到基层普通员工均把舆情管理提高到业务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积极倡导“舆情应对人人有责、舆情风险重在预防”的管理理念,时刻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引发的舆情问题,自觉维护农合行的声誉和形象。

(二)联动协作,把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与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公检法机关和主流媒体之间进行有效联动,了解媒体内部运行规律和政策法规,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要针对金融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沟通澄清事实,及时采取正面疏导和正面宣传等方式,引导客户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处理好客户关系,确保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跟进,抢占信息制高点,及时权威信息,把握主动权,提高对负而舆情信息的处置能力。

(四)监测分析,提升舆情科学研判应对的水平。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应对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和水平要指派舆情监测人员对各类媒体信息,进行了多时段多维度的每日监测及专项分析,实时掌握和本行舆情的最新动态和整体趋势,并对一般的负面舆情作相应的跟踪处理;对重大舆情动向早发现、早引导,并及时向领导层汇报;对非法和过激言论,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对不实的信息要及时澄清、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