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十篇

时间:2023-03-17 12:59:05

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篇1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 金融业统计 货币调控政策

一、社会融资规模概述

社会融资规模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内,经济实体从金融体系所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规模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金融机构为经济实体提供的资金支撑,其包括了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全部资金,如分金融业务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等;二是经济实体通过市场经济在各个证券市场中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资金支持;三是其他金融机构产生的如贷款、产业投资等资金。

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有效的监测,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地区的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进行科学的把握,一方面能够对全国社会融资规模进行科学的比较,对货币供应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则能够通过对某个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状况进行分析,来对当地经济宏观经济的调控情况进行掌握。

(一)社会融资规模在事实上已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由于货币流通具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特点,因此货币供应量不可能有相对应的地区性指标,也就是说没有地区货币供应量这一概念。而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显然可以有与全国性相对应的地区性划分,这样就避免了货币供应量的不可比性,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相关信息。

(二)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贷款指标反映政策的松紧度有很大的缺陷

由于没有地区货币供应量这一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区域分析中,货币供应量就缺乏可比性。因此新增贷款这一指标就成为反映某地区货币政策实施的松紧度的最主要指标。

二、调整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保证资金的投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且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的基础,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使得我国在融资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为此,我们应当对资金的投向进行有效的把握,避免其产生脱实向虚的现象,防止以钱炒钱的现象出现,同时要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针对资金投向的问题,我国各大金融机构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例如从股市的角度出发,对于股市账面的基本涨跌变化能够充分体现其晴雨表的作用。如果从股票市场中能够对企业的融资和金融配置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在企业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则能够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也就是说,股市充分体现了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另外,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其主要的资金作用在于为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动服务,这也充分体现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

(二)加大对微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微小企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服务体系在普遍加大对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支持的同时,需要注重对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信贷结构方面,我国也做出了科学的调整,并且着重加强对在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建设,对于符合政策的微小型企业,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加大了对银行信贷投放步伐的速度,尤其是对于微小型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几个方面的信贷支持。另外,在建立统一的征信平台方面也要加大建设力度,这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防范也成了当前金融工作会议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今年的金融工作会议汇总提出,要坚持将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化解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并且持续的进行。当前,我国正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的双重风险,在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金融结构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要发达国家中吸取经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同时,在国内推广一些能够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发展的证券化产品。另一方面,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建设,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政府债务规模偿还方式不合理的现象,这些可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较大波动,为此,相关人士认为,中央政府有必要提出一系列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方案,并且推进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金融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尤其是在社会融资规模方面,不断的增加,这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不断增强,国内金融市场面对日渐增多的外汇业务,如何科学的控制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使其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水.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扩大社会融资规模[J].商,2012(03).

[2] 崔虹虹,胡建光.社会融资结构变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甘肃金融,2011(08).

社会融资规模篇2

关键词:国债;M2;社会融资规模;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8日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三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者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对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国债,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与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密切相关。中国的国债称为国库券,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由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相对其他债券,其信誉度非常高,一般属于稳健型,投资者喜欢投资的债券,其种类有凭证式、实物券式、记账式、电子式。我国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投资的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正外部性的长期项目。国债是国家弥补财力不足的主要手段,在人民银行法禁止财政在中央银行透支后,国债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高利率成为引导居民将银行储蓄转化为国债的主要手段,因为国债的安全性和拥有强大国家信誉担保的银行存款并没有区别。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把国债作为优质资产。国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国债的可操作性很强,而且短期国债利率起到了基准利率的作用;从财政政策角度看,发行国债可以起到回笼资金的作用,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

社会融资规模在2011年被我国中央银行确定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票据、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国债的发行与回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通过发行或回收国债,可以起到减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通过发行国债,财政收入增加,进而财政支出增加,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那么,央行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影响的话,可不可以选择国债的发行与回购这一手段呢?

从改革开放初,就有大量的学者研究国债的现状以及趋势,并且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刘溶沧、夏杰长认为国家应该调整国债政策,完善国债市场,更好的释放国民经济。姚少梅认为我国国债和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债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依靠改革国债发行机制来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是不现实的,不但起不到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和通胀的压力,因此人民银行要寻求公开市场业务之外的方法来发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杨文奇、李艳认为国债的发行会产生挤出效应,但是效应不大。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课题组在文章中提出2011年央行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并且对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二、发行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发行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国债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国债,由于国债较高的利率,很好的安全性,稳健性的个人或者公司包括商业银行都会进行购买,从而M2减少,收回了商业银行部分流动资金,减少了银行可贷资金,贷款会下降;M2减少也会引起流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相应地减少;最终导致了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

第二,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发行国债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财政支出增加,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学术界做了大量的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际传导情况,得出了在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下的不同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理论:一种是存在挤出效应:即发行国债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社会闲置资金的减少,使得社会总体金融资源的供应量变小,即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另一种理论是对私人的挤出作用较小:由于国家的财政支出(包括国债)投向领域为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高,收益率低的领域,民间资金一般不会进入,因此国债资金对私人部门的挤出作用较小。但是,对于第一种情况来说,社会总体金融资源的供应量变小,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变小;对于第二种情况来说,虽然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投向实体经济,导致了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增加,但不属于从金融部门获得的资金,即不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畴。总体来说,发行国债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

三、国债与社会融资规模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1、公开市场指标。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央行操作国债,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工具选取国债作为工具,为流量数据。

2、社会融资规模。选取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指标,为流量数据。

3、M2。广义货币本月和上月差值,为流量数据。

4、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各类数据采集2006年四季度到2014年四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本文选取指标。ZFZQ为国债,RZGM为社会融资规模。M2为广义货币的变化量。

(二)实证分析

1、各变量平稳性检验。(表1)由ADF检验结果可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社会融资规模(RZGM)、国债(ZFZQ)和广义货币(M2)是平稳的,因此可以使用VAR模型直接实证分析,且通过LR,SC,AIC等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一阶。

2、Granger因果检验。(表2)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国债(ZFZQ)是广义货币(M2)的格兰杰原因。国债(ZFZQ)也是社会融资规模(RZGM)的格兰杰原因。广义货币变化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RZGM)互为格兰杰因果。这表明国债对M2是有影响的,M2又对社会融资规模有影响,所以国债通过M2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了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中贷款、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的变化也影响国债的发行与回购的数量。

3、脉冲响应分析。(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响应图有纵向的截距,表明国债发行的变化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即期的影响。国债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高峰,产生最大的影响,之后慢慢减弱,到第6期后完全消失。

4、方差分解。(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社会融资规模的波动中,不考虑社会融资规模自身的贡献率,国债的发行与回购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贡献率可以达到9%。由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国债的发行与回购对社会融资规模波动的方差贡献率在即期影响较小,而在第2期之后可以稳定达到9%左右。

四、政策建议

与准备金率不同,存款准备金率只适合用于短期调控,不适用于长期调控。而国债在6期内都与社会融资规模有负向关系,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以前学者也做了国债流通市场的一些实证分析,表明国债流通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在长期来看影响较弱,短期内也无明显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还无法担当货币调控重任,主要原因在于国债流通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市场,不同的国债投资主体被限制在了不同的国债流通市场内进行交易。国债只能单边从交易所市场流向银行间市场,不能逆向流通。两个市场的分割,降低了国债的流动性,所以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较弱。对现在而言,由于全国统一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各个市间的垄断和分割,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尽管公开市场业务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但是现在还不可以独立担负起调节社会融资规模的重任,需要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才可以。

由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国债,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与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的相互配合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一是国债的发行规模要与公开市场的业务需要相适应。如果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就容易造成大量国债挤兑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使中央银行难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反之亦然;二是继续发展完善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和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公开市场的货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完善金融市场等。如果要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不行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溶沧,夏杰长.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8.4.

[3]姚少梅.对国债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关系的理论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5.8.

[4]杨文奇,李艳.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社会融资规模篇3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 影子银行 信贷规模

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3倍,货币投放增长4倍,金融系统存贷款余额均增长4.5倍,企业和居民存贷款状况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有了长足进展。债市、信托以及影子银行的兴起正逐渐替代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需求,并成为实体经济主要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研究我国近十年来信贷结构、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统计数据,将对2013年社会融资层面状况起到前瞻性的预测。

一、企业短期贷款稳步上升,居民及中长期贷款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2002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8000亿元,至2009年上升至95900亿元,增幅约为432.78%。之后迅速下降至2011年3月份的22400亿元,降幅约为-328.13%。从结构上来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从2002年7752亿,增长至2012年末50901亿,增幅约为556.62%;中长期贷款从2002年5548亿增长至2012年28700亿,增幅约417.30%,增速明显慢于短期贷款。从以上数据分析:企业、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长期风险趋于谨慎,短期贷款需求继续保持高位。从贷款主体来看:居民类贷款从2004年5925亿增长至2012年25200亿,增幅约为325.32%;非金融类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从2004年16700亿增长至2012年56600亿,增幅约为238.92%。

十年间,新增贷款有如下特点:从期限来看,自2002年到2012年,短期贷款一直处于上升通道,显示短期贷款需求比较稳定。自2009年次债危机爆发导致流动性紧缩使短期贷款急剧下滑之后,2010年又需要迅速重回上升通道。但中长期贷款自2010年后,占比新增贷款总额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至近期下降至18%,企业中长期贷款额继续负增长且降幅有扩大趋势。整体来看,银监会在2012年8 月要求同业代付于年底前入表和年末短期周转资金需求旺盛会促使短期贷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增长;但中长期贷款规模负增长则反应了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可能收紧。从结构来看,09年后,居民贷款持续萎缩,但企业贷款反弹明显。从企业贷款分项数据来看业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银行大幅压缩票据贴以保证一般性贷款的需求;第二,信托贷款、债券融资等新兴渠道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愈加明显,在当前基建、国企等传统中长期贷款大户的融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直接融资将分流很大一部分需求;第三,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中长期贷款需求由影子银行替代。

从近期来看,2012年新增存款超越市场一致预期,但并未带来贷款增长超预期。新增贷款疲弱条件下存款却能大幅跃升表明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下,银行存贷款相互派生的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另外,公中长期贷款增长率证明,工业企业投资需求仍在低位,但亦有复苏的苗头,与11 月小幅下滑的逐渐复苏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也与之对应。同时,居民贷款方面,由于在降息周期、经济下行及信贷额度受限,居民经营性贷款出现收缩。银行对居民长期住房按揭贷款发放速度亦有下降,显示监管部门加大信贷控制.同时,居民户和对公短期贷款合计占新增贷款比重达84.7%,且两者均出现较大幅度的环比正增长(分别为48.6%和136.2%),显示出当前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依然旺盛。

今年,金融脱媒化快速推进。今年以来信托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但需防范其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平台等高风险领域带来的潜在偿付风险。预计明年信贷稳中趋降,增幅预计在10%-12%左右。

二、居民企业存款稳步上升,财政存款投放力度持续趋弱

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累计从2002年22535亿增长至2012年108100亿,增幅约为379.70%;从结构上来看,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从2004年15900亿增长至2012年57100亿,增幅约为259.12%;非金融类机构新增存款从2002年16300亿增长至2012年80800亿,增幅约为395.71%,财政存款从2002年2490亿增长至2012年2578.75亿,增幅明显呈季节性变化,显示财政存款窗体底端集中资金,统一调度、窗体底端计划拨付、转账结付的特点。

十年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呈如下态势:自2002年以来,居民存款稳步上升,企业存款快速增加,企业存款快于居民存款,显示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并未明显居民收入分配增长,很大一部分资金作为留存利润或资本形成沉淀支持企业再生产。至2008年,企业存款增量增速全面超过居民存款,并呈加速上升态势。另一方面,财政存款增量呈现季节性,时点性特征:根据人民银行规定,财政存款划拨及缴存必须依照“窗体底端集中资金,统一调度、窗体底端计划拨付;转账结付”的特点,在旬末或是月末,将统一上缴人民银行财政存款专门账户,对各商业银行财政存款结余统计造成一定影响。具体来说,季末年末央行财政存款账户余额减少造成实际货币投放,而缴存上缴时则对资金面造成一定压力。可以看到,总体来说,财政存款自2002年后一直比较平稳,但年内波动巨大。另外,2011年底至今,财政存款年均结余降幅明显,预计2012年全年财政存款总体趋势呈收缩状态。这说明2012年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将继续偏弱。如将财政存款和居民存款结合起来看,居民存款2012年的增幅低于2011 年同期,如两者同时作用将使货币增量下降。

从近期来看全年本外币存款余额9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1%。12月份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3%,分别比11月末和上年末低0.1个和0.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人民币存款10.81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往年季末理财产品到期转为存款导致年末存款增速加快的现象有所减弱。另外,全年财政存款投放减少1974 亿元,投放力度较弱。财政存款降幅较低也是M2较上月下滑的原因之一。预计明年存款增速将继续保持在13.3%-13.5%左右。

三、融资渠道扩宽,社会融资总额进一步增加

数据显示:社会融资总量累计从2002年34113亿增长至2012年852048亿,增幅约为2397.72%;从结构上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从2002年27652亿增长至2012年222374亿,增幅约为704.19%;新增外币贷款从2002年2285亿增长至2012年18598亿,增幅约为713.92%;委托贷款从2002年601亿增长至2012年末的29036亿,增幅约为4731.28%;新增信托贷款从2007年1702亿增长至2012年末的25068亿,增幅约为1372.86%,新增为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从2002年2010亿增长至2012年26491亿,增幅约为1217.96%;企业债融资从2002年499亿增长至2012年50317亿,增幅约为9983.57%;新增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从2002年559亿增长至2012年7055亿,增幅约为1162.08%。

十年间,社会融资总量有如下特点:第一,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逐年萎缩,新增贷款额度受控制;社会资金需求旺盛,表外融资大幅增长。截止2012 年末,新增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债券融资占新增社会融资比重分别为52.0%、8.1%、8.2%、6.7%、14.3%,同比变动分别为-6.2%、-2.0%、6.6%、-1.3%、3.6%。而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为27.9%,创2008 年以来单月新低,委托贷款(增2041 亿元)、信托贷款(增2445 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2574 亿)合计增长7060 亿,占比43%创年内新高。第二,由于同业代付入表,挤占了票据融资的额度,在同业代付监管和信贷额度控制下,外币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继续维持高位。

造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在人民贷款和委托贷款方面,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传统需求大户,如开发商和政府融资平台,在银行传统信贷投放以及委托贷款等变通渠道受限愈加严格的背景下,以银行和信托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解决了上述行业大量的融资需求,这在数据上体现为信托贷款突飞猛进,传统人民币贷款和委托贷款占比持续下降。在信托贷款方面,由于去年12 月末四部委联合《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即463 号文),强调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这实际上限制限制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功能,将融资平台的融资需求赶入债券市场。预计2013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将大幅减少。在债券融资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2]3451 号文),对发债主体的资产负债率、信用等级、担保行为、资金投向等方面都做了更强化的规定,保障债券融资规模的有序扩张。该通知为债券融资提出了指导性和规范性发展意见,对未来债市融资的发展有好处。总体来看,企业债、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表现强劲,金融脱媒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尽管新增信贷仍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晴雨表之一,但随着直接融资和非传统信贷渠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融资总规模对经济形势的指导意义将更为重要。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去信化,银行方可真正实现资本集约型增长,彻底摆脱频频出现的资本瓶颈;金融脱媒带来中间业务机遇,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进一步提升收入多元化水平。

社会融资规模篇4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迅速增加,金融结构日益多元,新的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大量涌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撑作用不断扩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呈现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央行调查统计司表示,传统上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并且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本文主要围绕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内涵、变化趋势以及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深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及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融资总额。通常可以把经济主体分为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两大类。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是为了投向实体经济,间接为其融资,实体经济的融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资金融通;二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获得融资。实体经济内部的资金融通一般被称作民间融资,是经济主体获得资金的渠道之一,但统计数据获取比较困难,故民间融资难以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围。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将社会融资规模的资金来源界定为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所获取的融资额。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增量概念,是当期发生额扣除当期偿还额的差额,从流量的角度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状况。社会融资规模的构成有三部分:一是金融机构向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各类融资,包括本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金融工具在各类金融市场获得的融资,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实体经济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获得的贷款,以及实体经济从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获得的融资等。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中介目标的必要性

社会融资规模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国家一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中间目标。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一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扩容发展,证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如2002年证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只有4.93%,而2011年非金融企业股票和债券融资合计达1.81万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占当年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14.10%。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合计近5000亿元,为2002年的10倍多,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4.00%。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增加,其他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三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在信贷融资中,2011年,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占比61.60%,比2002年下降了31.4个百分点;表外贷款占比22.71%,比2002年上升了23.24个百分点,表外业务的扩展并未在传统的监控指标中有所反映。

社会融资规模将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和表外贷款、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信贷资金和直接投资,以及债券、股票和票据等证券融资全部纳入到统计监测范围,因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整体的融资状况。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为58.20%。因此,全面监测和统计社会融资规模对在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如果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监测指标和中介目标,那么货币政策能否对其进行有效调控,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从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个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和影响。

(一)利率政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利率对贷款的影响较为直接,对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影响较为间接,主要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到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

1.利率政策对贷款的影响。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利率上升时,一方面,个人和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这使得个人和企业贷款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已经按揭购房的人们每月还贷的金额增加了,这会导致人们提前还贷的意愿上升,综合而言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导致银行贷款的下降。反之,利率的下降会降低贷款成本,使得银行贷款上升,两者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2.利率政策对债券融资的影响。利率的变化可以从影响债券市场价格和发行成本两方面来影响债券融资。利率的下降会导致债券市场价格的上升,反之会导致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债券市场价格上升会增加投资者对债券的需求,激发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积极性;反之投资者则会降低对债券的需求,企业通过债券融资会更加困难。利率的变化还会通过影响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来影响债券融资规模。由于企业债券的利率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往往同步变化,所以当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债券的利率也相应上升,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成本提高,发行债券收益会减少;相反,当贷款利率下降时,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也会随之下降,债券融资成本会下降,企业将愿意通过债券发行展开融资。

3.利率政策对股票融资的影响。一是影响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率。根据资产组合替代效应,利率上升时,存款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相应上升,一部分资金会从股票市场流入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减少,造成股票价格下降,并且不利于股票发行。反之,利率下降时,存款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下降,资金会从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向股票市场,股市资金量增加,同时股票融资额度也会增加。二是影响上市企业对股东的分红派息。利率上升时,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利息负担加重,企业的利润减少,股息分红也会减少,综合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股票融资规模会收缩;相反,利率下降时,企业利息负担减轻,融资成本下降,这会增加企业利润,企业能够向股东派发更多红利,股票价格将上升,融资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二)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比例由中央银行决定。中央银行可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进而展开调控。

1.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的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银行部分资金,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贷款的难度加大,这直接导致贷款的减少;相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这导致贷款的增加,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

2.存款准备金率对债券融资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提高,相应的市场流动性将大为减少,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展开融资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债券的收益率将降低;反之如果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市场的流动性将大为增加,企业将愿意通过债券发行开展融资,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扩大当期的投资规模,刺激经济发展。

3.存款准备金率对股票融资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也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股票融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减少银行的信贷规模,股票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最终使得股票融资减少;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将上升,股票融资也随之增加。另外,货币供应量还会通过影响通货膨胀来影响股票融资。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升,持币会遭受损失,民众投资股市的积极性增加,这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股票融资额度上升。

(三)公开市场操作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为减少金融机构流动性,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进行调控,减少市场流动性可以进行正回购操作、现券卖出和发行央行票据,增加金融机构流动性则通常采取逆回购操作和现券买入,回购和央票到期作为央行的被动行为,也会改变市场的流动性。

1.公开市场操作对贷款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放或吸收货币,既改变了市场中的资金数量,又引导了资金价格。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量和资产收益,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可以收回商业银行部分流动性,减少银行可贷资金,这可以对银行贷款造成一定影响;相反,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通过逆回购操作可以注入流动性,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

2.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融资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流入股市的资金增加,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股票融资增加;相反,逆回购操作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股市资金匮乏,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股票融资减少。

3.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融资的影响。与股票市场类似,公开市场操作也会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债券市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原理就是通过推出各种期限的央票,改变基础货币供给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展开公开市场操作,其价格信号能立即传导至超短期融资券及相关债券产品上,尤其对超短期融资券的影响较大。

结论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一般要求具备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这三个特点。从可测性看,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投放的资金总量,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比较清楚,统计数据为每月、每季、每年的新增量,采集能做到及时准确。从相关性看,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M2与GDP、CPI等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不断下降,相比较社会融资规模与GDP、CPI等经济变量的关系更为显著。从可控性看,我国金融方面创新不断,央行对新增贷款越来越难以严格控制。而社会融资规模在可控性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可以选择能够有效控制社会融资规模的政策工具对其进行调控。将社会融资规模正式纳入到中央银行的监测和调控范围,意味着我国将建立起一个以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为核心的更为合理的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N].金融时报,2011-2-18

2.沈坤荣,李猛.中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测算:1952~2008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5)

3..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社会融资规模篇5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地区经济发展;可适性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4-0059-08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30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2011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也撰文进一步阐述,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力度①。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本文按照经济学研究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社会融资规模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社会融资规模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基于以往国内外有关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3年的季度数据,运用SVAR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重点利用阈值回归模型探讨了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可适性;第五部分针对前文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论内涵

社会融资规模(TSF)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及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市场等渠道的融资总和,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企业和个人)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付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非金融企业等实体经济通过在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发行银行承兑汇票、债券、融资券、股票等获得的资金支持。三是其他融资,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的投资等。相对于信贷规模,社会融资规模能更宽泛地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二)社会融资规模取代新增人民币贷款为宏观调控中间目标的意义

在现代经济中,随着金融体系的扩张,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金融信贷功能对经济的直接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看,目前我国的货币定义还主要定位在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存款货币。经济学将货币供给机制描述为: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供给基础货币,存款货币银行以此为基础扩张,向社会供给存款货币,而存款货币银行扩张供给的过程是依靠银行存贷款机制完成的。可见,按照这种统计口径计算的货币供应量只是作为间接融资场所的银行体系的产物,非信贷类融资不会增加当前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但会创造出更多的广义信用货币。在此背景下,金融理论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全口径统计指标。

二、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特征

(一)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情况

从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来看,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6―2013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由4820.53亿元增长到14338.5亿元,年均增速达14.60%。同时期,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则由545.05亿元增长到3897.89亿元,年均增速达27.88%,与江西省经济增长发展趋势相一致;另外,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从11.31%上升到27.18%,金融支持全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从江西省与全国的对比情况来看,2006―2013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从4.26万亿元上升到17.30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9.15%,低于江西省增速8.73个百分点。

(二)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特征

从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来看,经济发展通过非信贷融资途径获取的融资总量在不断增加,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

1.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06―2013年,人民币新增贷款从450.64亿元增长到1979.30亿元,年均增速为20.32%,低于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7.56个百分点,除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规模从94.42亿元上升到1918.59亿元,年均增速45.71%,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7.83个百分点,这表明以人民币贷款为代表的传统融资模式的增速正逐步放缓,而人民币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模式的规模则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直接融资规模和类别迅速扩张。2013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合计315.94亿元,是2006年的约20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8.11%,比2006年提高了5.17个百分点。从近几年来使用融资工具类别来看,2006―2009年全省主要集中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2010年中期票据有所突破,2011年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集中发行,2012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首次推出,2013年债务融资工具品种进一步完善丰富,这为满足江西省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3.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明显扩张,融资方式有所变化。2013年,全省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方式从金融体系融资总额为1447.18亿元,而2006年此类表外业务仅为66.47亿元(图5)。从2006―2013年表外融资方式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主要方式为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危机之后的2009―2011年主要是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信托贷款,2012―2013年则主要是信托贷款,表外融资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每年的政策环境背景不同所致。

4.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保险公司赔偿额为74.11亿元,约为2006年的5倍;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73.81亿元,而2006年全国及江西省无此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13年末,全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14家,贷款余额265.07亿元,占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2.0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三、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将使用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程度。

本文选取从2006―2013年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TSF)、人民币新增贷款(LOAN)、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企业增加值(GZZ)、固定资产投资(GTZ)、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XL)和居民物价指数(CPI)的所有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数据库和江西省统计局统计资料。

(一)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利用2006―2013年的季度数据测算出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相对于人民币新增贷款,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其中直接融资规模比间接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更好,这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与宏观经济相关程度的更好指标,也进一步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是更适合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

(二)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分析

下面,以2006―2013年的江西省季度数据为样本,选择季节调整后的社会融资规模(TSF)、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相关数据,采用SVAR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利用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1)序列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在构建TSF与GDP、CPI之间的SVAR模型前,首先需要对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计量统计分析中,平稳性检验一般采用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在ADF检验时,依据是否含有常数项及时间趋势项可以将检验方程分为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含有常数项和两者都不包含。简单对比分析,我们知道本文选取的TSF、GDP与CPI指标都不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TSF、GDP、CPI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符合构建SVAR模型前提条件。

(2)Johansen协整检验

TSF、GDP、CPI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还需要进一步对其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协整关系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一般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Johansen检验一般用于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笔者采用Johansen检验法来检验上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关系。这也进一步说明TSF与GDP、CPI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状态。

其最优的协整方程式为:

TSF=0.173*GDP(-1)+0.113*GDP(-2)+0.182*TSF(-1) -0.13*TSF(-2)-33.659*CPI(-1)-4.074*CPI(-2)+3924.593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的主要逻辑是,如果一个事件X是另一个事件Y的原因,则事件X可以领先于事件Y。Granger因果检验前提是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是本文中的TSF与GDP、CPI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且都含有单位根,那么可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来避免计量分析偏差。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得到,GDP、CPI是TSF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GDP、CPI对TSF的影响是主动且领先的。

(4)S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接下来,分析TSF对GDP、CPI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笔者构建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SVAR模型,并将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揭示出GDP、CPI对TSF的响应时滞。

从图7可知,在给变量一个广义脉冲响应冲击的情形下,GDP对TSF的冲击响应在第3期达到最高点,接着在第3期之后有所回落后就保持稳定增长,这表明GDP对TSF会产生连续稳定的促进作用。而从图8可知,CPI对TSF基本没有太大影响,从长期看来趋于0。

从图9可知,在给变量一个广义脉冲响应冲击的情形下,TSF对GDP的冲击响应在第3期达到最高点,接着在第3期有所回落后就保持稳定增长,这表明TSF对GDP也会产生连续稳定的促进作用。而从图10可知,TSF对CPI的冲击响应在第3期最大,整体上CPI会受到“类余弦曲线式”的影响,这说明TSF会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来也趋于0。

为了进一步衡量GDP、CPI对TSF的影响程度,对GDP、CPI、TSF之间的S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如图11(Shock1代表CPI,Shock2代表GDP,Shock3代表TSF)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除TSF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第3期后稳定在60%之外,GDP的影响程度在第3期之后逐期上升,接近30%以上,而CPI的影响程度相应的逐期下降。这也进一步说明,GDP或TSF均会互相产生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

(5)结论

综合前文实证分析,笔者认为,社会融资规模TSF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彼此影响时滞大致为3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TSF对居民消费价格CPI存在单向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较低幅度的影响程度会在8个季度内基本消失。

四、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可适性的探讨

为了进一步探讨江西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可适性,本文利用了经济变量之间的阈值效应,试图通过构建GDP增速(rgdpt)与社会融资规模/GDP的相对比值(pt)之间的阈值回归模型来寻找到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度区间。

(一)阈值回归思路

阈值效应在经济学理论中主要是指当两个相关的经济变量,其中一个变量对另外一个变量会产生影响或变化所必须的最小变化量或变化幅度(即为阈值),当变化量超过或小于这一阈值时候,就不会产生或只会产生微幅影响,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阈值效应。

(1)单阈值回归模型

本部分主要以江西省2006―2013年的GDP增速的季度数据rgdpt和社会融资相对规模构建阈值回归模型,所构建模型如下:

rgdpt=?琢1+?酌1pte(pt≤?兹)+(?琢2?酌2pt)(pt>?兹)+?着t t=1,2,3…

其中,rgdpt代表GDP增速,pt代表社会融资规模/GDP相对比值,即为社会融资相对规模。

模型的意义如下:

当pt≤?兹时候,模型为:rgdpt=?琢1+?酌1pt+?着t

当pt>?兹时候,模型为:rgdpt=?琢2+?酌2pt+?着t

当社会融资相对规模在区间(0,?兹]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酌2,当社会融资相对规模在区间(?兹,+∞)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酌1。

为了能找出阈值?兹,笔者利用pt排序,然后再利用stata11.0进行循环回归分析,选取模型残差平方和最小时的?兹作为估计值。

(2)二次曲线回归模型

同样,再利用二次曲线构建以下模型:

rgdpt=?茁1+?茁2pt+?茁3p2t+?啄t t=1,2,3…

其中,rgdpt代表GDP增速,pt代表社会融资规模/GDP相对比值,即为社会融资相对规模。

利用计算出来的弹性系数来进一步估计阈值。下面,模型主要估计结果如下:

(二)单阈值回归模拟

首先,利用季度数据进行单阈值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TSF占GDP的比重在34.5%以下时,TSF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的变动能引起GDP增长率上升0.1423%,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34.5%时,TSF占GDP的比重每增长1%则会引起GDP增速下降0.1647%,由此判断TSF占GDP的比重为34.5%是阈值估计值,即为相对合理的融资规模。

(三)二次曲线模型回归模拟一

接着再利用二次曲线模型对江西省季度GDP增速和TSF占GDP的比重之间的阈值关系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上述单阈值模型的结论基本上一致,即季度TSF占GDP的比重在34.97%时,对GDP增速的促进作用最大。

(四)二次曲线模型回归模拟二

最后,再利用年度数据,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对江西省GDP增速和TSF占GDP的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可以知道,当TSF相对比率为26.19%时,对应的GDP增速最高。

(五)结论

综合本文的测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季度测算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TSF占GDP的比重在35%左右时,季度GDP的增速最高,年度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TSF占GDP的比重在26%左右时,年度GDP增速最高。考虑到模型本身有一定误差可能性,所以本文以年度和季度数据所得阈值分别作为阈值区间的上下限,则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TSF占GDP比重较为适度的取值区间为:[26%,35%],即社会融资规模与江西省GDP的比重在26%~35%的取值区间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有效果。

2.从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看,2006年以来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相对比重呈曲折上升态势(见图2),其中2009年和2010年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该相对比重进入本文实证分析所得到的“适度”阈值区间,但2011年又回落至“适度”区间外,由此可见,统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域层面上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即江西省社会融资相对规模(TSF/GDP)只在宽松货币政策下才达到了“适度”,其他情形下却难以达到。进一步从江西省与全国的对比看,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相对比重长期低于全国同期数,2009年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相对比重为28.86%,而同期全国在40%以上;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相对比重分别为 27.97%、20.98%、22.93%和27.18%,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分别为35.54%、27.18%、30.35%和30.41%)7.57、6.20、7.42和3.23个百分点,差距虽然有所缩减,但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尚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五、促进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合理增长的建议

综合前文结论,笔者认为,当前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相对较优的指标,同时,从利用阈值回归模型估计值来看,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相对比重的适度区间在[26%,35%],本文认为如果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超过或低于这一区间,就可能会引起经济增长边际效应递减或经济增长活力不够。

图15主要反映了2006年以来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情况,从图中可知,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仍然还有努力的方向。

(一)保持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

要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赣南原中央苏区建设为契机,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实现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和结构的合理适度增长。一方面要保持节奏上的均衡,防止各月度出现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结构上的均衡,尽量避免出现本外币贷款占比过高的状况,最好是社会融资规模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均衡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13年,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为27.18%,已经进入本文所得的合理阈值区间,略高于区间的下限值,但离该区间的中位值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适度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以此来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发挥好信贷资金的重要作用,主动引导信贷资金合理分配

考虑到银行信贷融资在江西省社会融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必须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与全国性24家主要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力争在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上对江西有所倾斜;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好信贷调控政策,适当放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意贷款宽容度,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争取更多资金留在江西、用在江西。此外,还要酌情把握好统一稳健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力争出台区域化信贷政策支持地区经济发展,对“老少边穷”以及中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信贷帮扶,扩大当地银行信贷规模。

另外,由于江西省地处中部,没有东部具备的地理优势,而且可用资源和资金都比较有限,这样就需要站在全省的角度来合理分配资源和资金。一是要引导资金向战略新兴行业倾斜,增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二是要积极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原中央苏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大中央和省内外资金向区域规划所辖地区的转移拨付力度。

(三)推动直接融资规模和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的《“十二五”金融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要达到15%以上,按照这个总体目标,2013年江西省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占比仅为8.11%(见图16),远低于目标值。在这里可以简单测算一下,以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为例,那么当年直接融资规模至少要达到584.68亿元,而实际增加值为315.94亿元,两者相比仍然还有268.75亿元的空间,这说明江西省的直接融资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要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一是优化江西省直接融资的环境,充分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为全省企业提供一整套引导资金流动的聚集机制。二是大力发展江西省企业债券融资市场,加大创新力度,丰富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举办企业银行间债券融资工具培训班,积极探索区域集优债,继续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发展,将债券融资工具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三是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江西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签署的《借助银行间市场助推江西省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这一重要契机,深化对企业融资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做好企业与相关部门、债券市场沟通对接,推荐引导战略新兴行业、中小企业等积极运用债券融资工具。

(四)适度扩大金融市场化配置程度

十报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因此,要借助市场化手段,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融资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一是以专业服务为导向,引导省内国有商业银行努力打造扁平化、批量化、流程化的小微企业专业服务模式,扶持省内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助推中小银行着力打造“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的服务小微企业专业品牌,加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它类型的地方性银行机构的筹建;三是大力推进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的发展,多方推动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加快企业债券融资的步伐。此外,在扩大金融市场化配置效率的同时,更要增强全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多的上市企业梯队,积极为符合市场规则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为企业融资搭建更加高效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

社会融资规模篇6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社会融资总量是这两年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注:社会融资总量、社会融资规模以及社会融资总规模三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011年1月,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总理又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此后,这一表述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曾出现。同年3月30日举行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再次强调,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由此,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开始为我国社会各界所关注,有关社会融资总量的文献也层出不穷,综述如下。

一、什么是社会融资总量

关于什么是社会融资总量,2011年2月17日央行网站发表的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署名文章《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中首次提出明确的内涵,这篇文章指出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综上所述,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而且从2011年4月14日起央行首次社会融资总量这一全新指标。

不过,有专家对当前披露的社会融资统计口径提出异议。专家表示,如果将规模巨大的外汇占款、国债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剔除在社会融资总量之外,会令统计数据缺乏代表性。连平表示,外汇占款已经在货币供应量当中有所体现,而且从概念上讲,也是不适合统计到融资总量当中的。郭田勇认为,如果要反映“融资总量”的概念,还理应包括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不过目前这些在统计中还是个盲点。陈涤非也提出从理论上人民银行应对实体经济的全部融资进行监测和调控,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监测的可行性,民间融资不宜纳入统计的范畴。

二、为什么关注社会融资总量

多年以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所盯住的金融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M1、M2)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以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社会公众也主要关注这两个重要指标。那么,为什么2011年国家会提出调控社会融资总量呢?这当中有金融理论和国际经验的支撑,蕴含着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和原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金融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

盛松成认为我国当前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符合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政策的需要,他利用西方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不同于传统货币供给分析的新的理论观点:《拉德克利夫报告》的“整体流动性”理论、格利和肖的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托宾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以及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传导渠道及其有效性等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的现代货币金融理论,阐述了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经济理论基础,也从美英等国货币供给口径扩展的实践和国际金融危机思考的角度论证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货币操作的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需要立足于整个金融体系制定货币政策,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刘利刚则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一直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放在M2上,同时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放在控制通胀上,导致大量的资产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领域,而这些资金没有被归类为M2这一经验,阐述了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对监管工具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经济背景及动因角度

盛松成、陈涤非等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启动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监测的经济背景有一致共识,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社会融资渠道和工具逐渐多元化,贷款的可控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下降,已不适于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盯住指标,而社会融资总量更能全面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状况,适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符合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

(三)实证角度

社会融资规模篇7

三年多来的实践表明,社会融资规模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多元发展趋势,较全面地反映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成为我国新形势下金融宏观调控重要的监测分析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区域内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2006年-2013年期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迅速增加,2013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为354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2%,年均增速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2.0个百分点;2013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率为2.0%,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1位。

从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率看,也由2006年的19.8%迅速提升到2013年的44.2%,提高了24.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比率13.8个百分点。2014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延续这一较快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为2700亿元,与同期GDP的比率继续上升,为52.4%,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水平13.2个百分点,在西部12省中属于上升水平最多的省份,这表明,近年来金融对贵州省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有力地支持贵州经济的较快发展。

防范社会融资规模风险

贵州社会融资规模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总量仍然相对偏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存在一定提升空间。201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总额为2700亿元,仅占全国的2.1%,比去年同期减少61亿元,分别低于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1258亿元。尽管近年来贵州省金融总量得到快速增长,但与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金融总量仍然偏小,不利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比率看,2013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率为0.442,比2006年高0.244亿元,居同期西部12省的第3(最高为,最低为内蒙古),这一方面表明近年来金融明显加大了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贵州省金融支持效率有所下降,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偏高,融资结构失衡。2014年前三季度达到67.1%,比2013年末提高15.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比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分别高10.5个、6.1个和5.1个百分点。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偏高,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既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同时也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贷款增量偏小。虽然近年贵州省贷款增长较快,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是余额小、基数低,201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贷款增量为1811亿元,仅占全国的2.4%,为同期四川省的53.6%。

与周边省市相比,直接融资力度仍有较大提高空间。近年来,贵州省直接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创业板实现“0”突破。201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实体经济通过企业债和股票方式合计364亿元,同比多增230亿元,为上年同期的2.7倍,分别居全国第22位和西部12省中的第7位,占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的1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多百分点。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327亿元,同比多增193亿元,居西部十二省第8位,为四边四省中企业债券融资最少的省份(重庆792亿元、四川659亿元、云南648亿元、广西408亿元);股票融资37亿元,分别居全国23位和西部12省中的第5位,与周边的四川(132亿元)存在较大差距。

表外融资增长过快,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由于银行表外产品多具有创新能力强、周期短、结构复杂、形式变化多的特点,且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往往跨多个市场和产品,业务流程较复杂,风险较为隐蔽。此外,为规避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分表外业务资金运用到了国家限制性行业和领域,期限错配和违约风险提示不足也较为突出。2013年贵州省表外融资占比高达42.2%,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9%),占比明显过高。尽管2014年前三季度该比重下降较多,但仍处于不低的水平,特别是之前快速增长阶段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这些在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时,易存在较大违约和向表内传递的风险,需引起密切关注和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金融市场规模小且发展较慢、结构不均衡、经济总量偏小、二产占比较低、优质企业少等因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对贵州省金融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监测。通过全面考量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和结构,更准确地反映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进而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增强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缩小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差距。

统筹经济金融共生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机构建设和金融市场培育;根据不同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激励政策;优化金融生态,积极“引金入黔”,多措并举,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贵州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和结构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经济,积极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推动经济金融互荣共进。

继续发挥好信贷融资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和项目宣传推介,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合适的项目。同时,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契机,明确支持重点,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信贷投向,提升金融服务等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加强优质企业培育,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优化融资结构。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贵州省仅有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贵州省仅1家。为此,一要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力度和完善推进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建立优质企业后备项目库,积极扶持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二要加大债券产品的宣传,引导和帮助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三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推动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四要搭建信贷资产转让平台,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积极作用。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通过设立民营银行,构建适合多方位多层次需求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措并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社会融资规模篇8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 结构分析 数据测算 政策解读

5月13日,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下行的压力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财政金融领域还存在多种风险隐忧”,尤其强调“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随后总理分别于6月8日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和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两次强调“盘活存量”,同时还指出“用好增量”。而且今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讨论,可见当前社会融资情况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社会融资的含义

作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社会融资的含义进行简单梳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因此,社会融资总量为增量概念。从统计口径来看,社会融资总量等于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偿还)额的差值。

社会融资之所以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环境监测之中,主要源于伴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融资渠道得到快速发展;基金、证券、保险及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日益成为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部门。因此,过去选用的新增信贷数据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而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的产生,可用于补充M2和信贷数据,以更全面地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情况。

从社会融资总量的构成来看,其涵盖各主要金融机构和市场类型,体现整体金融理念。具体包括三部分:(1)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直接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2)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或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或信用支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及债券融资等;(3)其他融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

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等式如下:

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融资指标还存在3个统计范畴的特征:(1)社会融资总量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故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及外汇占款均不计入在内;(2)专指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总额,故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总量;(3)主要统计通过规范的金融工具、正规的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民间借贷尚未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范畴。

从增量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融资的新变化

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24亿元,虽然较前4个月的平均值1.98万亿元出现大幅回落,但社会融资的增速仍保持在相当高位(见图1)。同时,非信贷类融资也保持了较高增速,新增信贷与非信贷融资比例中枢处于下降通道(见图2)。

图1 我国近期社会融资情况(单位:亿元)(图中亿元去掉)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 我国新增信贷/非信贷变化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增量角度观察,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的社会融资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非信贷类融资增速快于社会融资整体增速,社会融资整体增速又快于信贷增速,而今年以来这种变化呈加速扩大态势(见图3)。

图3 我国近几年各类融资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但是在社会融资增速不断提高的融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速却没有如期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GDP实际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7.9%回落至7.7%,我们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将继续降至7.5%左右。

而从融资效率来看,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融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曾先后三次出现连续5年增速超10%的阶段,分别为1983-1988年、1992-1996年、2003-2007年,而在这三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1(ICOR)均值基本就在1978年至2008年期间3.8的均值水平附近,即意味着4个单位的资本追加投入,就能够带来1个单位的新产出。但此次危机以来,与发达经济体广泛去杠杆不同的是,中国经济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来增加经济运行中的投资规模,以帮助经济快速复苏,却出现融资效率快速下滑的局面,2008-2011年间,中国经济的ICOR快速升至6.3附近(2009年曾高达8.7),仅实现了9.3%的年平均增长率,到了2012年,中国ICOR已经升至7以上,经济增速则进一步下滑至7.8%。

从存量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

经过上述分析,可见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融资增速高,融资效率低”的局面,如何解释这一变化呢?需要从存量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

受数据可得性的制约,我们只能根据16家上市银行的年报进行测算2,得到2013年一季度到期债务量为38.07万亿元,利息支出为1.22万亿元,即在一季度万亿元的社会融资总量中,真正意义上的新增融资仅为4.94万亿元(见表1)。

根据年报披露的2012年12月31日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到期债务量占2013年全年到期量的55.78%。债务集中到期,导致一季度数据具有明显季节性,银行可用资金量相对充裕,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今年一季度特别是春节期间的资金面没有像往年同期那么紧张。

预计未来随着到期资金集中释放效应的减弱,社会融资数据和实体经济的表现将会重新回归同向变化。按照16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数据估算,预计2013年全年到期债务量为68万亿元,相应地,预计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总量将增加17万亿元左右,至2013年年末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将达115万亿元。

表1 社会融资数据的测算

项目(占比) 2013年1季度 2012年 2011年

社会融资实际发生额 100% 100% 100%

其中:债务到期 86.09% 78.91% 79.90%

利息支出 2.75% 5.80% 5.32%

真正新增融资 11.16% 15.28% 14.79%

项目(占比) 2013年1季度 2012年 2011年

社会融资净增量 100% 100% 100%

其中:利息支出 19.77% 27.53% 26.46%

真正新增融资 80.23% 72.47% 73.54%

数据来源:Wind资讯,作者估算

中国融资结构变化的两个趋势

(一)非信贷类融资比重提升很快

从增量角度看,2013年前5个月,新增本外币信贷融资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量的52.46%,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16.05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水平也下降了5.40个百分点,较2007年水平则降低了14.90个百分点;新增非信贷融资占比则增加。

从存量角度看,2013年5月末,本外币信贷融资余额占社会融资总量余额的69.88%,较去年同期下降3.84个百分点,较去年年底亦下降1.61个百分点,较2007年底亦是大幅降低13.62个百分点;非信贷融资余额占比则增加。

可见,不论是从增量还是从存量的角度来考察,以本外币信贷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均在下降,相应直接融资占比均在上升(见图4和图5)。

图4 社会融资规模中的间接/直接融资结构(增量)

( 蓝色图例改为:本外币信贷新增占社会融资规模新增比重

红色图例改为:非信贷新增占社会融资规模新增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5 社会融资规模中的间接/直接融资结构(存量)

( 蓝色图例改为:本外币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

红色图例改为:非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期限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

由于目前中国非信贷类融资主要包含企业债、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方式,故一般意义而言,非信贷类融资的期限要低于传统意义上的贷款,因此伴随信贷类融资比重的下降,而相应企业债券、票据等非信贷类融资比重的提高,债务期限结构将呈现短期化趋势。

同时,从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期限结构看,新增短期贷款占比自2010年以来持续上升,今年前5个月占比平均为43.6%,高于危机前的水平(见图6);从存量的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余额的比重较危机前提升了10%,达到40%左右。

图6 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期限结构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如何理解“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意图

今年以来,无论是高层,还是监管部门,都已多次强调“加强对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中潜在风险的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目前中国经济现状存在着另一个难题:如果采取较为严厉的政策,主动降低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那么同样也面临局部环节因资金链紧张而上升为信用事件的风险,因此政策面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对于未来的中国而言,无论是潜在增长率还是主观增长目标均在向下调整,因此客观上讲,实体经济来自于实业的现金流将很难出现大幅度改善,那么在微观经济主体不愿主动去杠杆,宏观不敢去杠杆的实际境况下,要在两者之间做好权衡,正是总理提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真正政策意图。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调控主导者,其在《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格外强调了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因素,重点提出“部分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有所上升,一些地方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复杂”、“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溢出效应增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增加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央行在本次报告中对于货币供给的措辞由上季度的“货币信贷增长符合预期”,变为了“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结合此前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平台融资规范新政的实施,以及监管机构近期对于债券市场的清理,表明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已经成为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而且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债券、股权、信托等投融资方式”。我们预计,加大对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非信贷融资的监控,同时规范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成为贯穿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金融监管基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注:1.增量资本产出率(Incremental Capital-Output Ratio,ICOR)=当年投资量(I)/生产总值增加量(ΔY),即年度投资与当年产出增量之比,是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用以衡量一个经济体单位产出增长所需的投资量。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ICOR越高,其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越低。

2. 对于贷款利率风险,各家银行年报一般按合同重新定价日或到期日孰早,分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5年以上等期限类别,对资产负债表日的贷款余额予以披露,相应可获取2013年一季度和剩余期间银行贷款到期总量的数据。而在样本银行中,仅有少数对1个月以内的到期情况予以披露,故无法据其2012年年报获知2013年各月度的银行贷款到期量。由此,本文仅对2013年一季度数据进行测算,而未对2013年其他季度和月度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参考资料:

[1]盛松成:《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11-02-17。

社会融资规模篇9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供求衔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和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具有天然的内部资金互助特性,外部金融支持也与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具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实现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特征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各地农民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从注册情况看,分为没有参加各类注册、参加工商部门注册但注册形式为非法人形式和参与工商部门注册且注册形式的法人的三种形式,其中没有参加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比最高。但不管那种注册形式,与传统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具有天然的信用互助职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外部融资给予适度支持,缓解其融资难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演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内源融资约束,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从社员之间博弈关系看,异质性导致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结果导致资金互助囿于有限的农户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甚至社员之间互不信任、生产周期的同质性而不愿加大资金互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动态性。信息是交易双方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交易双方如彼此了解掌握对方生产经营信息,供给需求双方可以在这个信息基础之上做到彼此匹配,有效地完成交易,实现共赢。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形式看,具有很强的“地域依附性”,通过同质性生产合作,双方所面临的是长期的、发生在各个方面的重复博弈,社员之间的经营能力、人品道德、历史行为及口径等软信息相互间是透明的,从而降低合作社社员间信用互助风险。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社员范围呈现扩大化、分布广等趋势,社员“地域依附性”下降,信用合作信息优势降低。

(四)社员产品流与资金流流动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平台。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看,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植保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等各个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合作社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一般实行产品和资金委托合作社进行运行的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具有产业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这就为信用互助和外部融资的对接提供了较高的风险保障,同金融机构对单个社员贷款相比,不但信息透明度较高,而且有资金流作为保障,融资风险大大降低。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供给现况与存在问题

在将单户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上升。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必需寻求稳定的资本来源,但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高度稀缺,大部分小农均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

(一)内源融资先天缺失

内源融资方面,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以及投票、异议、退出等权利,结果导致合作社资产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组成情况看,绝大多数能符合这一要求,保证了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民整体经济实力不高,也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实际投入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以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整体出资额最少的只有0.5万元,最多的达200万元,平均出资额为45.55万元。其中,有32%的合作社出资额不足10万元;而出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仅占16%。具体到人均出资额来看,平均为4129元,最少的仅几十元。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成员,只要出资几元到几十元就可加入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甚至不出资也可以成为成员,这无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雪上加霜。

(二)金融供给面临多重制约

1、机构约束。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服务,而在农业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中,对实体性合作社按照农村小企业贷款政策执行,对服务型合作社按照农户小额或大额贷款政策执行,实质上也是将合作社排除在外,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看待。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业务以农户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没有能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2、方式制约。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额农贷模式,即借鉴小额农贷模式形成合作社农林畜牧等伞形产品体系,以合作社社员为对象,对其进行动态授信,贷款利率执行小额农贷利率。二是合作社发起人贷款,融资规模严重依赖于这部分“合作社发起人”的资金实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么不给合作社放款,要么仅向这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合作社发起人放贷。三是企业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程序完全按企业贷款模式进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真正意义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政策还未制定,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难度和面临风险的评价,降低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

3、风险成本约束。首先,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受自然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风险高。其次,合作社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而且难以找到愿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组织或个人,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高使得其惜贷和慎贷。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分散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筛选、评级并转化为金融信用的载体的成本高,成为银社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其更青睐于农村的优质大户,很少主动深入合作社,导致银社信息不对称问题未得到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即期对接模式与中长期制度设计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看,信用互助缺陷加大了对外融资需求的依赖,而农村金融体系产品与信贷政策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有正规金融对接存在问题,因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需要实现与银行的有效对接。

(一)金融机构功能衍进:即期融资对接模式

1、打包授信模式。根据合作社社员生产相对趋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集合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贷款对象,统称之为打包授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选择发起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银行高度认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银行授信管理平台和社员融资服务中心,由发起人确定授信社员组成,由符合条件的社员组成授信组合体,由金融机构对组合体进行授信,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后,由合作社作为运转资金在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使用,必要时通过抵押等措施进行增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的对称性和内部信用筛选机构,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交股金而无法开展内部资金互助现状。可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短期融资需求。

2、“合作产业链”信贷模式。从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合作产业链拓展了农村地区的有效信贷需求,与传统农户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业链融资模式对于处于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最主要的抵押是其经营的农产品,银行在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有效监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贷款,由上游企业根据其与合作社之间的供货合约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并控制贷款风险,产业链融资使得合作社的动产农产品具有可抵押的特征。抓住“供应链”这一核心,跟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资流、现金流,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降低了信贷风险。

3、委托贷款合作模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融资形式看,虽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小,处于自发、探索与模仿阶段,相对外部金融支持,具有自身的地缘、人缘、亲缘,具有甄别中小贷款者资信状况的信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正规金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信息的合作模式,即正规金融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合作模式,正规金融提供资金,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其确定的贷款要求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在帮助正规金融实现一定贷款收回率的前提下,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和管理费。通过融入合作社,可以发展内部融资互助方式取得支持,对银行而言,通过委托贷款,可以批量发展客户群,省时省力地发掘新的信贷市场机会。

4、转贷款合作模式。与委托贷款模式中正规金融全部承担贷款风险不同,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把贷款风险转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金融以优惠利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选择贷款对象进行放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以取得正规金融的优惠利率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对中小贷款者的全部风险,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扩展了信贷渠道,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规金融取得优惠利率贷款解决了自有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中长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制度选择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能充分利用地缘性的信息优势,通过互相监督,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比银行更好地解决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服务社员的水平和意识,提高社员的综合比较收益,以此换取社员入股资金或闲置资金存入合作社,增加互助资金来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发展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融资需求的,在充分发挥“内部功能”条件下解决“内部失灵”的内生性融资。二是要在创新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于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性或准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融资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及时摄取“外部资源”,有效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优势,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高发展能力和潜力,建立起长期、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起步、生存、成长全过程的扶持策略,充分发挥其生产合作融合信用合作的比较优势。

完善法律环境机制。建议以明确具体的以法律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给予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改进经济环境机制。一是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补贴,通过给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优惠政策,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二是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贷款担保。三是要加强对信用互助功能的正确引导,继续把生产合作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基础,提高信用合作的稳定性。

建立合作引导机制。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正规金融支持之间的联运平台,加强对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信用互助服务水平和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与合作半径,降低信息积累成本和信用互助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40-43。

[2]郑丹,大岛一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现状、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1,(4):76-79。

[3]黄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及金融支持―对湖南156家农合社及94家基层金融机构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8):116-118。

[4]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杨玉娟,郭璇,丁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166-167。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of Financ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WANG Shixiang

(Wuzho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Wuzhong Ningxia 751100)

社会融资规模篇10

经济与金融三大背离现象值得关注

首先是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与经济增速放缓存在背离。2013年一季度,重庆市社会融资规模1873.46亿元,同比增长94.47%,实现GDP2725.9亿元,同比增长12.5%。2012年同期全市社会融资规模963.39亿元,同比下降6.28%;实现GDP2523.87亿元,同比增长14.4%。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增长与经济增速的放缓凸显经济金融发展的背离。

其次是工业企业贷款激增与投资意愿下降存在背离。2013年一季度,重庆市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2528.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7.82%,高于全市本外币贷款增速18.39个百分点。同期,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47.87%,较上季度和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3.19和3.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设备投资指数为46.28%,较上季度和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0.53和0.09个百分点;而工业企业土建工程投资指数为44.15%,在上季度创出2007年以来的新低之后,本季度触底回升了2.66个百分点,但较2102年同期降低2.78个百分点,并且仍然处于投资“少增”区间。制造业大幅增长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的背离,表明资金供给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有所偏离,部分资金游离实体经济进入债务或虚拟经济层面,有部分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被面临财务困境的单位用于偿付已有债务利息和到期本金。对重庆辖内95家制造企业调查显示,15.58%的企业反映向银行申请融资的用途是偿还先期贷款,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利用率相对下降。

再次是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加快与利润增速放缓存在背离。2013年4月末,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为29633.59亿元,同比增长23.48%,利润余额为155.44亿元,同比增长为12.09%。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为7842.55亿元,同比增长44.11%,利润余额为42.72亿元,同比下降1.47%。

四大因素导致经济与金融增长背离

一是票据“空转”导致银行承兑汇票爆发式增长。调查显示,12%的企业为获取融资便利以签发票据方式配合银行对倒票据。随着社会流动性逐步宽松,2013年票据的贴现率逐月下行,4月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为4.37%,相当于2012年同期的71.8%。由于签发未贴现票据不占用银行信贷规模,且票据贴现利率下行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票据在企业间流通的接受度进一步提高,银企双方票据业务意愿增强,导致一季度全市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增长,达到2012年同期的12倍,同比多增421.8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额的46.4%。保证金或存款质押的风险缓解方式又带动了保证金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大幅增长。存款增长乏力的异地城商行更加倾向于以此完成存款考核目标。但银行承兑汇票爆发式增长易于滋生票据“空转”风险。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将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支撑贷款。贷款和票据融资“空转”放大了企业融资规模,同时也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的虚增。

二是银行综合回报考核模式刺激存贷款规模虚增。调查显示,63.64%的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过程中被强制要求以存款为回报条件,31.17%和37.66%的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总体成本为7.8%~9%和9%以上,仅有2.6%企业融资总成本为6%以下。现阶段,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内部综合考核机制,促使银行向企业贷款中将贷款利率、存款回报及中间业务收入作为综合考核指标,导致企业贷款中存在部分“非自愿”存款沉淀。甚至部分企业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没有迅速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而是沉淀为单位定期存款。据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反映,2013年一季度单位定期存款受此主要影响同比多增约30亿元。4月末,重庆市单位存款比年初增长1036.23亿元,同比增速为31.06%,单位定期存款比年初增长568.38亿元,成为推动各项存款指标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是部分企业利用融资优势套利导致社会融资规模虚增。部分大型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均相对较为容易,且具有明显的利率优势。在近年房地产和投融资平台贷款受限的形势下,非房地产和投融资大型企业以较低成本从银行融入资金,并以委托贷款的形式转贷给房地产、投融资企业等获取利差,造成融资重复计算,不仅导致了社会融资规模的虚增,同时也干扰了宏观调控部门对实体经济资金状况的准确判断。前期调查显示,重庆市房地产企业委托贷款中委托方为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提供的贷款占全部金额的23.14%,其中委托方为制造业企业的占房地产企业委托贷款金额的13.81%。

四是汇差、利差双重套利促使外币贷款与人民币存款的虚增。在汇差、利差双重套利背景下,涉外企业“海外代付+境内保证金存款”套利模式导致存贷款的空增,重庆笔电企业迅猛发展是该项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操作模式为,笔电企业在银行存入全额保证金,可获得LIBOR+300BPS的存款利息收入,而同时申请出口代付,只需支付LIBOR+200BPS的融资成本,存在利差收益,导致了外币贷款和人民币存款同时增长的套利模式,该种融资方式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显著。2013年4月末,重庆市外币贷款余额128.32亿元,同比增长218.37%,人民币单位存款 10814.70亿元,同比增长33.06%。

相关建议

第一是强化窗口指导,确保信贷资金运用于实体经济。首先是加强窗口指导,督促银行业机构提高贷款投放、票据签发等业务的审慎性,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其次是加强信贷投向引导,促进银行业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最后是对投放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较大的银行业机构开展窗口指导,要求其适当减少这两个领域的信贷投放。

第二是加强监管,打击企业和银行的违规行为。对于企业无真实背景的纯套利融资行为,应加强监管,消除制度上的监管套利空间。对于企业出于降低财务成本考虑而采取的套利融资行为,应继续提供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设计更优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资金管理需求。加大对银行业机构以贷引存、虚增信用等经营行为检查规范力度,防止银行信贷虚拟膨胀。加强票据业务监管,对票据签发真实贸易背景、流转、转帖和风险审查等做出明确规定。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加强票据交易真实性审核。将票据公司等影子银行尽快纳入监管体系,提高票据交易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