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计算十篇

时间:2023-04-07 02:00:37

企业所得税计算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1

应纳税所得额=营业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应纳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企业所得税的税额,一般都是按利润的25%缴纳。

会计分录计提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缴纳时: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贷,银行存款。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2

关键词:企业 会计核算 所得税 筹划 分析

一、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筹划的内涵及关系概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所得税筹划越来越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的一个部分。所得税筹划是指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财政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环节的计划和安排来取得一定税收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节约税收,其特征是合法性、筹划性、效益性和目的性。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所得税筹划对于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诸多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中自由地作出选择,这就为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和处理的空间。据相关调查统计的数据表明,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及处理方法对于税收收益的影响幅度最高在27.5%。

二、目前企业利用会计核算进行所得税筹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企业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会计核算工作来进行所得税筹划起步相对较晚,特别是在大型集团公司多级财务管理模式下就表现得相对较为困难,以下根据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所得税筹划工作的实践总结以及笔者所在的石油集团多级财务管理模式下的所得税筹划工作,归纳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距离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还存在一定距离,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尚未能严格遵守相应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办法,个别情况下还存在成本费用虚增虚列现象,这些都表明了所得税筹划的会计核算基础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在一些小的企业或民营私有企业中对于存货的收发管理甚至缺乏基本的原始记录和交接手续。其次,所得税科学准确筹划所依赖的基础即企业正常财务制度的履行存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事项的处置存在局部的和一定比例的人为化和随意化现象,二是对于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缺乏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基本要求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三是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所得税筹划法律观念不强。再次,对于实行多级多层次财务管理模式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其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复杂性以及会计核算模式的多样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所得税筹划中的计算口径多元化、计算标准缺乏标准和协调的问题,对于相应生产经营环节的核算控制力度不足,致使在所得税筹划安排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会计核算在所得税筹划应用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

会计核算中所得税筹划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所得税税率的筹划和税基的筹划两个大类。其中所得税税率的筹划主要包括推迟收入成本费用提前、捐赠方式的利用以及分立公司等方式,税基的筹划主要包括转让定价、资产的税务处理、成本费用扣除的方式等内容。下面就其中重要的内容分别作出分析和研究。

第一,企业在利用会计核算进行所得税筹划中对于存货的计价方法应该审慎合理地选择,一般要考虑两种因素,即物价波动情况和企业税负及税率情况。当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可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价格计算,这样可以带来较低的期末存货成本,而本期货物销售成本得到了提高,从而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时就相对较小;而材料价格下降时,就采用先进先出法来进行价格的计算;而如果原材料的价格发生上下波动,那么就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来对存货的价格进行计算,从而避免由于货物销售成本的变化给各期的所得税税额带来的不均衡问题。

第二,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的选取对于对于企业应用会计核算来进行所得税的筹划意义重大。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和口径上的差异会给企业的税前利润带来直接影响,具体来说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计算模式选择进行所得税筹划时需要考虑一下几个因素:一是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影响,如果税率恒定,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如果所得税税率成递增趋势,那么应该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较为有利;二是通货膨胀的水平,如果通胀水平较高,那么适宜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缩短回收期和延缓纳税的好处;三是折旧年限因素的影响,企业创办初期宜采用延长折旧年限的方法获取节约税收的好处;后成熟期的企业宜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来将后期费用前移以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第三,以笔者所在的大型石油集团多级多层次财务管理模式下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和模式的选择来进行所得税的处理和筹划。对于集钻探、炼制、销售等多种业务为一体的能源型多元化发展集团企业,由于其财务管理实行二级会计核算,因此,在集团财务管理总部和下属分公司财务分处之间要做到核算办法、财务管理模式及基本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一致和有效协调,这就需要采用集成化的财务管理模块对于公司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做出一个统一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所得税的统筹和计划,以取得所得税税收的整体效益。目前笔者所在单位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筹划中采用统一的用友NC财务软件和核算模板,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使用模块化的计提折旧方式和管理模式,为所得税的筹划奠定了良好的会计核算基础。

四、总结

税率筹划和税基筹划是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筹划问题中的两个主要内容。税率方面的筹划企业可以采取将收入推迟以及将成本费用提前的方式以合乎税法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另外捐赠和分立企业也是重要收单。税基筹划资产的税务处理中,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包括折旧摊销年限的选择、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避免支出的资本化等问题,成本费用的处理中,需要对捐赠支出、利息支出、资产坏账损失等问题做出适当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文平. 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筹划[J]. 会计师, 2011, (04)

2、 黎淑霞. 企业所得税减免会计核算的一点改进[J]. 财会月刊, 2004, (05)

3、 赵俊林. 怎样处理企业股权投资转让的所得税问题[J]. 天津经济, 2005, (12)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3

一、永久性差异的确定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标准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确认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以后期间永远不会转回。该差异包括四种类型: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应税损失费用非会计损失费用,这两种类型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时应予以扣减;应税收益非会计收益、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这两种类型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时应予以调增。即只考虑永久性差异的情况: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金额(应税损失费用非会计损失费用)+应税收益非会计收益(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

二、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差异是会计和税法在核算时由于时间差异所形成的,且在未来期间需要转回。其确定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分析。一是确定账面价值。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而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即为资产、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金额。二是确定计税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即按税法的相关规定确定资产、负债的价值。三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计算上述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判断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进一步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将该金额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或应予以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三、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依照上述分析,结合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结合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笔者总结为以下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即对上述纳税调整项目作具体调整)。确定应交所得税。即: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四、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确定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当期所得税费用金额是指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金额是当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予以转销的金额的综合结果。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例]AB公司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2009年利润总额为75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会计与税收之间差异包括: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违反经营罚款6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6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售后服务预计费用100万元。分析如下:

(1)确定永久性差异,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为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减;违反经营罚款60万元为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增。(2)确定暂时性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60万元,但按照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出售时实现损益,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使资产账面价值(60万元)>计税基础(0),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使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25%=15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15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企业按照会计准则,有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计入了当期损益,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其账面价值会随之下降,而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在转化为实质性损失之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其计税基础不会因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使得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差异,使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25%=50(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收益50万元。售后服务预计费用确认100万元,因税法规定,与产品保修相关的费用在未来期间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使得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收益25万元。(3)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750-50+60-60+200+100=1000(万元)。应交所得税=1000×25%=250(万元)。所得税费用=250+15-50-25=190(万元)。作出会计分录。

上述应纳税暂时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总计15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总计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00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600000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4

关键词:新准则;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47-02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上的比较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大小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此基础上确认所得税费用。其中,需要关注的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来说,核算方法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纳税基础的概念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只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以“资产/负债”观为收益确定理论,计税差异部分源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负债的金额不一致。新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引入了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概念,并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或负债时,应该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和税法的差异确认计税基础。这就为后续会计核算确认递延所得税项目奠定了基础。

2.核算方法不同

旧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两种确认方式,即资产负债表确认方式和收入费用确认方式。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只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方式,根据这一方式,企业应根据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估算未来期间能够抵扣或应该缴纳的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方式上,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切合企业现展的需要。

3.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上的差异

新所得税会计中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一般原则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理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原则类似。其次,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上,对于适用税率的确认,新所得税准则规定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上,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存在减值,后续期间企业应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回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正好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量的原理类似,方式相反。

4.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更简化

按照新企业所得税准则的规定,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是相对于原有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来说的,即指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相比于旧制度的核算方式,其计算方式更为简单,即用公示表示为: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二、新准则下所得税核算方法举例分析

例如,大海公司为一个上市公司,2007年1月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为存货项目计提的跌价准备)为33万,递延所得税负债(全部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为16.5万,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根据2007年颁布的新税法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变更为25%。

该公司2007年利润总额为5 000万,涉及所得税会计的交易或事项如下:

(1)2007年1月1日,以1 043.27万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3年期到期还本每年付息国债。该国债票面金额为1 000万,票面利率为6%,年实际利率为5%。大海公司将该国债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缴所得税。

(2)2007年1月1日,以2 000万元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五年期到期还本每年付息公司债券。该债券票面金额为2 000万,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5%。大海公司将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税法规定,公司债券利息收入需要交所得税。

(3)2006年11月23日,大海公司购入一项管理用设备,支付购买价款等共计1 500万元,12月30日,该设备经安装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大海公司预计该设备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允许采用年限平均折旧计提,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5年,假定大海公司该设备预计净残值复合税法规定。

(4)2007年6月20日,大海公司因违反税收的规定被税务部门处以10万元罚款,罚款未支付;税法规定,企业违反国家法规所支付的罚款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5)2007年10月5日,大海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某股票;支付价款200万元(假定不考虑交易费用)。大海公司将该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12月31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5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及减值损失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出售时一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2007年12月10日,大海公司被乙公司提讼,要求其赔偿因未履行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12月31日,该诉讼尚未审结。大海公司预计很可能支付的金额为100万元;税法规定,该诉讼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允许在税前扣除。

(7)2007年计提产品质量保证160万元,实际发生保修费用80万元。

(8)2007年未发生存货跌价准备的变动。

(9)2007年未发生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

大海公司预计在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解析]:

(1)依据新所得税准则,大海公司2007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为:

应纳税所得额=5000-52.16+200+10+100+160-80=5337.84(万)

实际利息=1043.27×5%=52.16;会计折旧=1500×5/15=500;税收折旧=1500/5=300,差额为200;应交所得税=5337.84×33%=1761.49(万)

(2)大海公司的07年的暂时性差异如下:

账面价值=1500-500=1000,计税基础=1500-300=120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

账面价值=150,计税基础=20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

账面价值=100,计税基础=100-100=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

账面价值=80,计税基础=80-80=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

(3)所以,大海公司2007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3/33%+200+50+100+80)×25%=132.5(万);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32.5-33=99.5(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6.5/33%×25%=12.5(万)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12.5-16.5=-4(万)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99.5-50×25%)-4=-91(万)

所得税费用=1761.49-91=1670.49(万)

(4)相应的大海公司07年确认所得税费用的相关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1670.49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5

递延所得税负债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761.49

资本公积 12.5

三、完善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对策

1.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核算方式的应用

新的所得税准则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完全取代了旧制度下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等三种核算方式,这一核算方法的采用大大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企业财会人员应该着重加强这一核算方式的应用。一方面,企业应该以适用的税法为基础条件,准确界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计算确认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特殊情况的处理工作,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去确认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差异。

2.强化新所得税准则实施中的监督监管工作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有严格的监督管理环境,不然在实施中很容易出现法制观念淡薄、会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等问题。所以,监督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更新相应的监管手段,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由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总之,要在保证财务人员充分形式会计权利的同时,确保准则执行的法制性。

3.强化财务会计人员在新所得税准则知识上的培训工作

短时间内的准则变更使得很多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可能一下没有办法完全适应过来,在实际执行会计所得税核算操作时难免犯一些差错。所以,强化企业财务人员对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方式的培训,无疑将是有效改进新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田学明.新所得税准则在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5

一、采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即《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所得税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差别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利润表债务法是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当预期税率或税基发生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当税率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

三、实例比较分析:

例:某企业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200000元,2007年至2010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均为240000元。该企业2006年底购入一台价值120000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4年,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假设税法规定应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2007年至2010年该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30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2007年和2008年为33%,2009年起改为30%。

(一)计算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基础数据

1、2007年会计上计提折旧48000元,发备的账而价值为7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9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48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

暂时性差异18000元(900007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5940元(18000×33%)  2、2008年会计上计提折旧36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6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6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6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1980(6000×33%)  暂时性差异 24000元(6000036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7920元(24000×33%)

3、2009年会计提折旧24000元,设备的账而价值为1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30000元。相开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000024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说影响金额1980(6000×33%)或1800(6000×30%)

暂时性差异18000元(3000012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400元(18000×30%)

4、2010年会计上计提折旧12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3000012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或5400(18000×30%)  暂时性差异为0元(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0元

(二)《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9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400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81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41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02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00200

4、2010年:  借:所得税 966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四)《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不同方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A、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与上述《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相同。

B、递延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会

——应交所得税100020

递延税款 198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6060

递延税款 5940

C、利润表下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9480

递延税款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解决对策

一、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或个人所得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所得税范围很大,一般说来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又比公司所得税的范围大,涵盖公司所得税的范围,还包括流通渠道的收入所得、劳务派遣的收入所得、资产转让的收入所得、分红分息、租金、捐赠等。

(二)所得税会计的定义

所得税会计与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是确定纳税方纳税所得的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的方法。由于我国国情的不同,不能以国际上对于会计的概念来定义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范畴,这其中有固有的历史差距和时代变迁造成的区别。

(三)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本身是一种费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显示的收益分配的费用。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的所得税,是企业一种收益的分配,只不过是分配给了政府。这种分配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所必须产生的费用,属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种成本不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本身又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差别。永久性是指企业的所得税只在当前发生,不会在未来出现。也就是说,企业的所得税必须在发生收入的时间节点内缴纳发生收入所得的费用,而不能延后分期纳税。暂时性是指企业纳税前的收入和纳税后的余额在未来回转发生,也就是说企业在当前所缴纳的税款,会在未来某一时间转回,使纳税后的收入变成暂时性费用,不具有永久性的意义。

(四)所得税会计的特点

所得税会计是核算的方法,而核算的方法又有许多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核算方法有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递延法。对于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来说,使用的都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它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纳税基础,再按照两者在应付税款的时间和抵扣税款的时间上的差额,确认递延后的资产所得税和负债所得税。递延的事情发生在纳税时或纳税后,造成未来可能会少纳税或多纳税的不同结果。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现状

我国最早的所得税出现于1983年,当时它只不过是一个小税种,占据企业税收的比重也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走进中国税收的舞台。但是,既使是所得税在税收中比重逐渐增加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所得税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研究的缓慢,使我国的所得税并不被许多企业所重视,所得税会计核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陈旧

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还是依据不健全的税法,通过减去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得出纳税后的利润。这种传统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所得税的问题,其实是将企业应纳税作为会计所得税,很显然,这种核算的方法是简单而片面的。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法律与制度的统一。但实际问题却是,法律和制度之间存在因果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性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核算出现错误和遗漏。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和企业纳税后的利润的标准并不统一,必然造成纳税后的利润不准确。很多影响纳税前后的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产生的结果也是差距很大。如果扔按照当前的税法和制度来执行,势必会越来越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矛盾的激发,引起企业和纳税部门的多方不满,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工作开展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推广。

(二)对所得税会计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很多企业看来,所得税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附属工种,却不知所得税会计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纳税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源。

(三)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严重缺乏熟练掌握所得税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所得税会计核算开展缓慢或成效不明显的决定性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标准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所得税会计的规定也不明确,缺乏独立的标准。比如,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损失、活动推广费用、招待费、差旅费、因为偷税漏税所缴纳的罚款等,都应纳入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范畴之内。因为这些费用从表面上说是会计负责的范畴,实际上属于税法规定的范畴。这就使税收和会计的两种不同的财务体系没能够各自独立起来,税法和会计之间互相纠缠,互相影响,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成一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来说,在业务上没有绝对的区分和界定,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核算结果不正确

目前很多企业常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这是一种使用互相结合进行关联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用对不同时间节点内确认的所得税金额的差异进行调整,因为时间节点差异而得到的纳税金额在转回时,按照计算所得的应当转回的所得税税率进行费用转回。然而,这种核算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第一,如果税务部门规定的征收企业税款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开启了新的纳税项目进行纳税,按照当前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递延的方式进行核算的话,是不会对企业纳税账户的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的。因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的税款余额也就不能反映出企业未来几年内缴纳税款的情况与变化。第二,企业要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就要用到转回时的原有的所得税税率,而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很难保证与原有的所得税税率保持一致,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的工作量和核算的难度。第三,我国目前广大企业采用的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国的广大企业还在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原始规定彻底脱节,不利于企业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开展,也不利于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缩短差距,加强交流和学习,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所得税会计的长足进步。

(三)政策理论不相符

我国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然而这种方法与现行我国的会计政策还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递延方式在资产债务表因为某些原因变更之后,还是否可以满足现行会计政策的要求,还是否符合现行会计政策中关于会计方法的定义范畴。实际上,很多企业所用来核算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仅仅是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费用和余额,属于一种对企业未来应缴所得税款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一种预判。可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却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规定为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作为现行会计政策改变的评判,这样的规定,与会计政策极大不相符,也与会计变更理论差距很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作为明确的政策指导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推广和开展,还会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加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和工作量,严重制约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四、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相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因此,建立健全我国所得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是满足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迫切需要。这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要分四个步骤走。第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严谨、规范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色性出发,而不是以国际的税法作为唯一的参考和规范,要做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在相关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要严格强制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和规定,把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企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和责任来抓,企业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第二,在针对我国国情所制定的有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所得税法律法规中,要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多少,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基,税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后的税基该怎么确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要在法律规定的税基顶定义下,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以税基作为参考和基准来确定企业的成本、纳税项目与企业核算所得税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第三,要加大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执法力度,不能让国家制定的所得税法律沦为空谈。要在法律中严肃指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违法违规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应当指明对违法企业的制裁规定和惩罚力度,敲山震虎,警钟长鸣,起到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维护法律的至高权力。第四,要深刻贯彻落实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应在全社会开展普法宣传,让所得税法律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同时,要求企业开展所得税法律的学习和教育,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导致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并没有出台一套可以让所有企业值得参考和遵循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范。企业所使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都是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有的企业使用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有的企业使用应付税款法,有的企业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有很多企业考虑到前文提到的政策理论不相符的问题,采用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代替或放弃递延法,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递延法之间的变化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以,无论企业如何改进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都势必要受到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必要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出台一套行业标准。在这套标准中,无论会计政策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于标准方法的范围之外,都要在标准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风险控制之内执行。这样一来,不管会计政策怎样变化,企业只要依照标准方法,进行有效的变化,都能够把政策变化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和负担,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推动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动力,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三)协调矛盾,理顺关系

我国目前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上。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把企业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之外。而现行的会计制度,企业是可以将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之中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却又很难说企业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因此,现阶段,要想让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能够正常开展,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要协调这种矛盾,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交流和沟通,把这些影响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制定一个能够满足多方利益和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法律效力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施和发展,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俊梅,郭凌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影响研究———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J].财会研究,2015(7):41-43.

[2]付光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六步法案例解析[J].商业会计,2015(21):35-36.

[3]刘晓彤.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58-159.

[4]魏伶倩.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78-79.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7

高新技术企业应缴纳的税种包括所得税与流转税,流转税主要为增值税与营业税。

(一)所得税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按照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

(二)增值税

销售的计算机软件产品若为一般纳税企业自行开发并生产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但对实际税收超过3%的部分采取即征即退政策。

(三)营业税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营改增”以来,企业间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原来征收营业税,现在改征增值税,应缴纳的税率为6%。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

(一)所得税

1.采购环节

在采购环节,高新技术企业需合理选择上游企业。“营改增”实施以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让服务会全部计入企业的营业成本中去,因此,是否有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影响企业的成本总额。然而“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这部分支出涉及的税额可以从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因而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所以,为一般纳税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上游企业选择时,应尽可能多地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企业。

2.技术研发环节

企业的研发费用更占据着企业支出的很大比例。研发费用核算要核算不同的抵扣方式产生的不同递延收益,确认研发费用能否进行费用化,减少企业当期利润,进而减少企业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

3.生产环节

在生产环节中,固定资产的购入与折旧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进项税额抵扣。

首先,固定资产的购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固定资产进行纳税筹划,达到一定程度的减税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时要认真考虑商家。如果商家是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为17%,可从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如果商家是小规模企业,此时抵扣的税率为3%,抵扣不足,税负将增加。

其次,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税法上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在合理范围内,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可以使所得税的抵税金额增加。

4.销售环节

高新技术企业在销售环节中,要特别注意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因为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特点导致其经营期间有销售淡季与销售旺季的区分。有销售淡季与销售旺季的区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首先可以调整企业的销售收入确认时点。企业在销售旺季可以采取分期签订销售合同,将销售活动的次数增加、金额减少、权责发生时间拉长,销售量尽量均匀分布在整个会计期间。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因销售季节导致的短期内因销售收入高而应纳所得税高的情况。

(二)增值税

根据税法规定,主要销售收入来自自产软件产品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对分别核算软件产品成本的,“营改增”之后,对税负超过3%的部分可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对嵌入式软件的成本未进行单独核算的,应调整为单独核算方式,这样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

当前增值税税收筹划的空间较大,无论是从税基、计税基础还是税率,由于企业业务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税收筹划的目标。从税基的角度,企业可增加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金额,减少销售额的方式,减小税基。从收入的角度,会计核算应尽量剥离非应税收入,注重价外费用的核算。货款结算方式的差异会影响收入确认的时间,进而影响税款支出的时间,采用分期确认销售收入可延缓税收缴纳时间,获得递延收益。

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营改增”政策

“营改增”对高新技术企业税务核算与财务核算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必须进一步完善其内部财税核算制度。“营改增”以前缴纳营业税,其计算方法偏简单,可直接依税率计算出应缴税额,但“营改增”后,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变得相对复杂,税制改革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核算。

具体而言,健全的财务核算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完善的预算机制

企业财务部门拥有完善的预算机制,并通过预算机制在期初就对自身的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应缴纳的税金以及净利润做出正确范围的预算,正确的财务预算可以对企业将要面对的税收负担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企业应根据财务预算不断更新运营计划,恰当地规避因“营改增”等因素致使的企业税收的增加。

2.更新应交所得税计算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更新企业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财务工作人员要多学习新的政策。“营改增”对企业财务方面的是多方面的,但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企业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上。应交所得税的计算不仅是税率发生了改变,对于应纳税收入也进行了区分。所以,企业要对收入内容进行划分,对于缴纳不同税率的收入要分别进行计算。对于缴纳不同税率的收入如果不加以区分,而是全部以高税率计算,那么不仅是违反了国家政策的规定,更会增加企业自身的税收负担。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尽快更新应交所得税计算方法。

3.更新会计处理方法

“营改增”会改变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会计处理风险,企业只有正确地使用会计处理方法,才能防范或降低“营改增”对会计核算产生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因为“营改增”的实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核算的转变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会计处理出现差错的风险,企业注意运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营改增”的转变,降低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增加的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变化导致的会计差错,后期差错更正企业要付出差错更正成本,为避免此类不必要的差错更正支出,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尤其注意正确地运用会计处理方法,降低“营改增”的实施改变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风险。

4.申请国家过渡性财政扶持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也已经实施“营改增”政策,必然面临着“营改增”对企业税务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造成的种种挑战。虽然申请国家过渡性财政扶持不失为一种帮助企业渡过“营改增”挑战的好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企业申请国家过渡性财政扶持是不能够长远的,随着“营改增”的继续深化,国家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是会逐步调整甚至取消的。

(二)提升税务核算人员专业能力

培?B一支高素质的会计核算队伍,在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也是十分关键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他们需要一批优秀的税务管理人员,因此,如何加强企业税务核算人员专业能力也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筹划。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通过专业人员授课、模拟训练等各种方式对税务核算人员教育和培训。当然,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也需同步加强,企业应增加对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8

为确认、量、记录应税税源、税基的税收会计也就应运而生。由于国家规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在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损失时遵守不同的原则,从而导致企业按企业会计制度记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按税收法规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了差异,即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国家税收机关必将运用政权的力量,要求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按照税法及税收会计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下面就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阐述。

一、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会计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而税收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征收机关。企业作为纳税人,既要履行合理的纳税义务,又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征税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则要依法征税,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

(二)主体核算的原则不同

第一,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遵循国家的企业会计制度,正确的计量和确认企业的收入、费用及损失,为企业的股东、企业外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当局提供真实有用的,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会计信息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对于企业的股东、潜在投资者、管理当局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则是在将来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决策必要的信息,做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最终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对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其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或通过对该企业进行投资来抵免企业债务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第二,税收会计核算则是按现行税法和缴纳办法计算企业的应纳税额,以征税为目的,准确核定税源、税基,挖掘企业所有的收入,在税收法规内严格限制可扣除的成本、费用,从而实现应税税源和税基的最大化,依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的原则,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上交,达到调节国家经济、公平社会分配的目的。

(三)核算依据不同

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上,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税收会计既遵循权责发生制,又遵循收付实现制,或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混合制。财务会计主要是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对于相同的经济内容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选择不同的方法;而税收会计主要是依据税法对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行计量和确认,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带有较浓的强制性和统一性。

(四)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反映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资金运动过程;税收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企业纳税活动相关的资金运动。

二、形成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原因

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在会计主体、核算原则、依据及核算对象上的差异,使得企业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划分,这些差异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类。

(一)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就是指“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收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特点在于它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主要是由于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计算口径上的要求不同产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整所产生的永久性差异,按现行税率计算出应交所得税额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一类是作为税前会计利润的收益和可在税前会计利润扣除的费用或损失,但不作为计算应税所得的收益和不能在应税所得前扣除的费用或

损失;另一类是不作为税前会计利润的收益和不能在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的费用或损失,但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和可以在应税所得前扣除的费用或损失。由此产生两种结果: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由此产生的永久性差异不需要交所得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从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永久性差异,将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永久性差异需要交纳所得税,永久性差异产生的应交所得税应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

(二)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特点在于差异在某一会计期间产生,但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产生时间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计算时期上要求不同而产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是征收机关严格根据税法的规定,在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收入、成本费用及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时强制要求企业采用的差异调整方法。也是目前我国所得税会计中可以用来调整的两种差异。

总之,在不存在任何一种差异的情况下,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最终计算的结果都是不精确的。因此,企业只有熟练区分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并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征税机关也才能实现税源、税基最大化。这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将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的必然性与强制性。

三、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方法

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由于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同,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同。在会计核算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一)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定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由于永久性差异在以后各期都不能转回,所以应在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差异时,对本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额。如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可以全部计入成本费用,但同时又给企业核定一个计税工资总额,即无论企业实际支出多少工资,都可计入成本费用,但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只能按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金额从应税所得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按计税工资总额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按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计算的税前会

计利润之间必然产生一个差额。如:企业采用的会计折旧方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可能产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不一致。这个差额就是由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对于时间性差异也和永久性差异一样,把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后再计算应交所得额。应付税款法一般适用于永久性差异,也是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方法。应付税款法虽说核算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但不符合配比原则。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在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要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期间才可以转销。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反映在“递延税款”中,通过该账户企业可清楚了解到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准予转销的数额,调整企业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计算出准确的应交所得税额。纳税影响会计法一般适用于时间性差异。纳税影响会计法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税前会计利润相联系,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净利润,更符合配比原则。纳税影响会计法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具体说明:

11税率不变情况下的纳税影响会计法

指在时间性差异发生和转回的期间内,所得税税率保持不便,直接将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各期内分摊。在税率不变情况下的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相对简单,企业需要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时间性差异,将其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应交所得税金额。然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不同点在于通过“递延税款”账户来核算影响纳税的金额,因此,还要用所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与税率的乘积计算出“递延税款”账户的金额。

21税率变动情况下的纳税影响会计法

指在时间性差异发生和转回的期间内,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时,会计处理不仅应将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各期内分摊,而且应考虑发生期间的时间性差异如何分摊的问题。由于在税率变动情况下会计处理比较复杂,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

四、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现状及发展

在我国,所得税会计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但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和2004年4月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两个制度分别规定,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处理所得税问题,小企业要求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在我国又可以分为递延法和损益表负债法。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9

[关键词] 非居民企业;税收;计算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19

1 非居民企业的税收定义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条款规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被定义为非居民企业。

2 涉及税收源泉代扣的收入类型和处理原则

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第一,中国境内企业(以下称为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签订与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有关的合同或协议,如果未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日期支付上述所得款项,或者变更或修改合同或协议延期支付,但已计入企业当期成本、费用,并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中作税前扣除的,应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第二,如果企业上述到期未支付的所得款项,不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而是计入相应资产原价或企业筹办费,在该类资产投入使用或开始生产经营后分期摊入成本、费用,分年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应在企业计入相关资产的年度纳税申报时就上述所得全额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第三,如果企业在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支付日期之前支付上述所得款项的,应在实际支付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3 具体计算处理情形

根据跨境交易中交易双方承担税费责任的不同,计税基础的确定可分为6种情况。

情况1:非居民企业与境内公司签订特许权使用费合同(假设该合同在营改增前需缴纳营业税),合同价款100元,(合同约定各项税款由非居民企业承担),如何计算扣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及附加(假设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地方附加税费共计10%)?

分析:增值税为价外税,计算扣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含税所得额应为不含增值税的收入额

扣缴增值税= =94.34 ×6%=5.66(元)

扣缴企业所得税=94.34×10%=9.43(元)

扣缴附加税费=5.66×10%=0.57(元)

实际应支付给非居民企业的税后价款=100-5.66-9.43-0.57=84.34(元)。

情况2:非居民企业与境内公司签订特许权使用费合同(假设该合同在营改增前需缴纳营业税),合同价款84.34元,(合同约定各项税款应由境内接受方企业承担),如何计算扣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及附加(假设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地方附加税费共计10%)?

分析: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而地方附加税费为价内税,因此,在换算非居民企业的含税所得额时,应使用以下公式:

含税所得额=不含税所得/(1-所得税税率-增值税税率×10%)

含税所得=84.34/(1-10%-6%×10%)=94.34(元)

含税所得=84.34/(1-10%) 免增值税情况

扣缴企业所得税=94.34×10%=9.43(元)

扣缴增值税=94.34×6%=5.66(元)

扣缴附加税费=5.66×10%=0.57(元)

最后,折算的包含各种税款的合同总价款为 :

84.34+5.66+9.43+0.57=100(元 )(与情况1同,可验证)

情况3: 非居民企业与境内公司签订特许权使用费合同(假设该合同在营改增前需缴纳营业税),合同价款100元,(合同规定,所得税由非居民承担,其他各项税款由境内接受方企业承担),如何计算扣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及附加(假设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地方附加税费共计10%)?

分析:对于非居民企业纳税人,100元不含增值税和附加税费,含所得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但附加税费为价内税的,应换算为含附加税费的金额,计算扣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因此此种情况下计算税款应按照如下公式:

含附加税所得额=不含附加税所得额/(1-增值税税率×10%)

含附加税所得=100/(1-6%×10%)=100.60(元)

扣缴增值税=100.60×6%=6.04(元)

扣缴附加税费=6.04×10%=0.6(元)

扣缴企业所得税=100.60×10%=10.06(元)

包含各种税款的所得额应==100.60×(1+6%)=106.64元

应支付给非居民的价款:106.64-10.06-6.04-0.6=89.94元

情况4:非居民企业与境内公司签订特许权使用费合同(假设该合同在营改增前需缴纳营业税),合同价款106.64元,(合同规定各种税款由非居民承担),如何计算扣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及附加(假设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地方附加税费共计10%)?

扣缴增值税=[106.64/(1+6%)]×6%=100.6×6%=6.04(元)

扣缴附加税费=6.04×10%=0.6(元)

扣缴企业所得税=100.60×10%=10.06(元)

应支付给非居民的价款:106.64-6.04-0.6-10.06=89.94(元)

(此实例主要是验证情况3的结论)

也可这样验证:不含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的合同价款=合同总价款-增值税税款-附加税费=106.64-6.04-0.6=100 (元)

情况5:非居民企业与境内公司签订特许权使用费合同(假设该合同在营改增前需缴纳营业税),合同价款100元,(合同规定所得税由境内公司承担,其他税费由非居民企业承担)。如何计算扣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及附加(假设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地方附加税费共计10%)?

分析:对于非居民企业纳税人,100元不含所得税,含增值税和附加税费,增值税属于价外税,附加税费为价内的,应先计算增值税的计税价款。此种情况含税价款计算公式推导:设企业的增值税计税价款为a,应缴增值税为T。由于附加税费为价内税且由外方负担,所以在推算计税基础时不需考虑。

则(100-T)/(1-10%)×6%=T 且 T=6%a

因此(100-6%a)/(1-10%)=a

a=100/(1+6%-10%)

计税价款=合同价款/(1+增值税税率-所得税税率)

计税价款=100/(1+6%-10%)=104.17(元)

扣缴增值税=104.17×6%=6.25(元)

扣缴附加税费 =6.25×10%=0.63(元)

扣缴企业所得税=104.17×10%=10.42(元)

全含税价款应为104.17+6.25=110.42(元)

应支付给非居民的价款为=110.42-6.25-0.63-10.42=93.12 (元 )

情况6:非居民企业与境内公司签订特许权使用费合同(假设该合同在营改增前需缴纳营业税),合同价款110.42元(合同规定各种税费由非居民企业承担)。如何计算扣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及附加(假设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地方附加税费共计10%)?

扣缴增值税= [110.42/(1+6%)]×6%=104.17×6%=6.25元

扣缴附加税费=6.25×10%=0.63元

扣缴企业所得税=104.17×10%=10.42元

应支付给非居民的价款:110.42-6.25-0.63-10.42=93.12元

(此实例主要是为验证情况5)

也可这样验证:不含所得税的合同价款=合同总价款-所得税=110.42-10.42=100(元)

4 避免重复征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税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根据与所属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代扣的非居民企业应承担的外国企业所得税及其他税费,可按照协议的约定,非居民企业一般都能在所属国进行抵免,抵免完税凭据为代扣代缴专用收据,由代扣代缴企业所在地国税机关开具。

参考文献:

[1] 杨萍,石德金,林秋花.税制改革下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市场,2014(11).

企业所得税计算篇10

会计科目

纳税人应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有关地方税收涉税事项核算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以下会计科目:

科目编号科目名称

2171应交税金

217103应交营业税

217105应交资源税

217106应交企业所得税

217107应交土地增值税

217108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217109应交房产税

2171010应交土地使用税

2171011应交车船使用税

2171012应交个人所得税

2176其他应交款

217601应交教育费附加

217602应交文化事业建设基金

217603应交堤围防护费

540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701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税务会计处理

二、非主营业务收入或非经常性的经营收入的税务会计处理

三、企业所得税税务会计处理

四、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五、代扣代缴税款的税务会计处理

六、其他地方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七、其他税务会计处理问题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税务会计处理

主营业务,是指纳税人主要以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为本企业主要经营项目的业务,以及以开采、生产、经营资源税应税产品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业务。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取得上述主营业务收入时应缴纳的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基金等。

企业兼营上述业务,会计处理是单独核算兼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的,其发生的有关税费,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进行税务会计处理。不能单独核算兼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的,其发生的收入、成本和有关税费按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进行税务会计处理。

增值税纳税人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进行税务会计处理。

企业以预收帐款、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产品)、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提供劳务,建筑施工企业预收工程费,应按《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确定收入的实现,并按规定及时计缴税款。

(一)取得(或确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应交税金及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二)缴纳税金和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三)资源税纳税人在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税务会计处理

(四)主营房地产业务企业土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一)取得(或确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应交税金及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土地增值税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文化事业建设基金

(二)缴纳税金和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资源税

--应交土地增值税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借: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文化事业建设基金

贷:银行存款

(三)资源税纳税人在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税务会计处理:

1.收购未税矿产品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2.自产自用应征资源税产品,在移送使用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3.取得销售应征资源税产品的收入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4.缴纳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贷:银行存款

(四)主营房地产业务企业土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税法规定,对主营房地产业务的企业,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已发生的不动产销售收入和收到房地产的预收帐款时,按规定预征土地增值税,项目完全开发完成后再进行清算。标准住宅预征率为1%,别墅和豪华住宅预征率为3%。

1.发生销售不动产和收到预收帐款时,按预征率计算出应缴土地增值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

预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2.项目竣工结算,按土地增值税的规定计算出实际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时,对比已预提的土地增值税,并进行调整。

(1)预提数大于实际数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红字,差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红字,差额)

反之,编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蓝字,差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蓝字,差额)

调整后的贷方发生额与借方发生额对比的差额,作为办理退补税款的依据。

(2)缴纳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3)税务机关退还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

二、非主营业务收入或非经常性的经营收入的税务会计处理

(一)企业转让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取得租赁收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其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计算提取的营业税等税费记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

1.取得其他业务收入计算应交税金及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土地增值税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2.缴纳税金和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土地增值税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借: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二)销售不动产的会计处理

除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属于非主营业务收入,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销售不动产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费。

1.取得销售不动产属收入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土地增值税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2.缴纳税金和附加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土地增值税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借: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三、企业所得税税务会计处理

(一)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按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

(二)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计算补缴所得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三)上述会计处理完成后,将"所得税"借方余额结转"本年利润"时,编制会计分录

(四)所得税减免的会计处理

(五)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六)企业清算的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七)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八)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一)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按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

1.按月或按季计算应预缴所得税额和缴纳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年终按自报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年度汇算清缴时,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减去已预缴税额后为应补税额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3.根据税法规定,乡镇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准予在应缴纳所得税额中扣除10%作为补助社会性支出。计提"补助社会性支出"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其他应交款--补助社会性支出

非乡镇企业不需要作该项会计处理。

4.缴纳年终汇算清应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5.年度汇算清缴,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少于已预缴税额,其差额为多缴所得税额,在未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贷:所得税

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对多缴所得税额不办理退税,用以抵缴下年度预缴所得税时,在下年度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二)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计算补缴所得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其会计处理如下:

1.根据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在确认投资收益或应分得联营企业税后利润后,计算出投资收益或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并缴纳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三)上述会计处理完成后,将"所得税"借方余额结转"本年利润"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所得税"科目年终无余额。

(四)所得税减免的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分为法定减免和政策性减免。法定减免是根据税法规定公布的减免政策,不需办理审批手续,纳税人就可以直接享受政策优惠,其免税所得不需要计算应纳税款,直接结转本年利润,不作税务会计处理。政策性减免是根据税法规定,由符合减免所得税条件的纳税人提出申请,经税务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才可以享受减免税的优惠政策。政策性减免的税款,实行先征后退的原则。在计缴所得税时,按上述有关会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接到税务机关减免税的批复后,申请办理退税,收到退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将退还的所得税款转入资本公积: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资本公积

(五)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如果上年度年终结帐后,于本年度发现上年度所得税计算有误,应通过损益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进行会计处理。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以前年度多计收益、少计费用而调整的本年度损益数额;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以前年度少计收益、多计费用而需调整的本年度损益数额。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扣除项目,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后发现的,不得转移以后年度补扣。但多计多提费用和支出,应予以调整。

1.企业发现上年度多计多提费用、少计收益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本年未进行结帐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本年利润

(六)企业清算的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清算是指由于企业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正常的经营活动终止,依照法定的程序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的行为。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依法进行清算时,其清算所得,应当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1.对清算所得计算应缴所得税和缴纳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将所得税结转清算所得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清算所得/贷:所得税

(七)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1.对永久性差异的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永久性差异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的不能计入损益的项目在会计上计入损益,从而导致了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

按照调增的永久性差异的所得额计算出应缴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期未结转企业所得税时: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2.对时间性差异的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收入项目或支出项目在会计上计入损益的时间和税法规定不一致所形成的差异。

按当期应调整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额,计算出应缴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期未结转企业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八)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1.对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按照调增的永久性差异的所得额计算出应缴纳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期未结转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2.对时间性差异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将调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额加上未调整前的利润总额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与未调整前的利润总额计算出的所得税对比,将本期的差异额在"递延税款"科目中分期递延和分配,到发生相反方向影响时,再进行相反方向的转销,直到递延税款全部递延和转销完毕。当当期调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额加上未调整前利润总额计算出应缴所得税大于未调整前的利润总额计算出的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反之,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

期未结转所得税时: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四、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基本相同。

(一)企业缴纳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使用"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

(二)个人投资者按月支取个人收入不再在"应付工资"科目处理(即不再进入成本,年度申报也就不需要对该项目作税收调整),改按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支付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预付普通股股利(按投资者个人设置明细帐)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年度终了进行利润分配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按投资者个人设置明细帐)

贷:其他应收款--预付普通股股利

五、代扣代缴税款的税务会计处理:

(一)代扣代缴营业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税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分包单位进行分包工程结算时,或境外企业向境内企业提供劳务,在支付劳务费用时,必须履行代扣代缴营业税的义务。

1.扣缴义务人在计算应代扣营业税并缴纳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付帐款--×××单位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贷:银行存款

(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1.代扣代缴本企业员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付工资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代扣代缴承包承租所得、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查帐计征和带征企业其会计处理相同。代扣代缴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3.支付个人劳务所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4.支付内部职工集资利息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六、其他地方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一)企业缴纳自有自用房地产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缴纳自有自用车船的车船使用税,缴纳的印花税在有关费用科目核算。计算并缴纳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有关明细科目

贷:应交税金--房产税

--土地使用税

--车船使用税

--印花税

(或应交税金--其他地方税税金)

借:应交税金--房产税

--土地使用税

--车船使用税

--印花税

(或应交税金--其他地方税税金)

贷:银行存款

七、屠宰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一)企业屠宰应税性畜用作食品加工的原材料时,其应交屠宰税计入原材料,编制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或材料采购)

贷:银行存款、现金

(二)企业屠宰应税性畜自食时,其应交屠宰税由职工福利费支付,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付福利费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三)屠宰场屠宰应税性畜屠宰税的会计处理:

向纳税人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专户存储)/贷:其他应交款--屠宰税

解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交款--屠宰税贷:银行存款(专户存储)

八、其他税务会计处理问题:

(一)滞纳金、违章罚款和罚金的会计处理:

对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款以及违法经营的罚款、罚金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等,不得在税前扣除。发生缴纳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项目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银行存款

(二)企业全部负担或部分负担企业员工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全部负担或部分负担员工的个人所得税款,或由于企业没有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税务部门查补的由扣缴单位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得在税前扣除。在发生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三)国家税务局查补增值税、消费税、不予抵扣进项税额补征增值税,而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不分所属时期,均在实际缴纳年度记帐。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四)地方税务局查补的营业税而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应分别处理。

(1)已在查增利润中抵减了应补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后,再计算补缴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2)如果无查增利润,只是查增营业税而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则不分所属时期,均在实际缴纳年度记帐。编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五)自查发现因少提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而附加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在补提时不分所属时期统一在补提年度记帐。编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