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十篇

时间:2023-03-17 02:46:36

企业内控

企业内控篇1

【关键词】 会计; 企业; 内控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2001年出台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开始,至今已8年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历次修正与不断完善,体现了我国业界对内控的不断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笔者目睹这一过程并参与历次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有感于这一与8年抗战同样漫长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与发展的艰辛历程,现将这一过程梳理列示,望能对业界了解这一过程进而理解与掌握新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有所帮助。

一、2001年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资产负债表项目控制为主线

从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印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通知(财会字〔2001〕41号)以后,财政部陆续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担保、对外投资等5个会计内控规范,另外成本费用、预算两个会计内控规范征求意见稿。

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包括六章,具体结构包括总则、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附则。

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以资产负债表项目控制为主线,其内容涉及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具体控制规范的排列顺序基本上按照资产负债表项目顺序排列。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适用范围为所有单位即“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

因企业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业务流程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其内控很难规定一致,该会计内控体系执行起来也出现困难。且内部控制覆盖企业所有业务层面,已远远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因此,研究制定一套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引导企业内控建设已迫在眉睫,财政部会计司于2007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2007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

2007年,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以及17个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07〕7号)及其起草说明,2007年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结构框架为:基本规范共分8章,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组织实施和附则。

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企业,即“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其他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中小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和具体规范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

具体规范涉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其他方面的控制(如对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控制)。具体规范的设计主要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原初步拟定为26项。其中,17项已在2007年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另9项尚未有征求意见稿。这些具体规范,可以概括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17个财务报表项目相关规范,即对与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相关的、可能会对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提出具体要求的控制规范;已出台征求意见稿的有12项,包括: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存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固定资产、销售与收款、筹资、成本费用、担保、合同、对子公司的控制。

尚未出台征求意见稿的有5项,包括:资产减值、衍生工具、无形资产、企业合并与分立、服务外包。

第二类是4个与财务报表填报相关的规范,即与财务报表编报相关的控制规范,包括财务报告编制、公允价值、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其中,财务报告编制、信息披露两个规范已征求意见,公允价值、关联交易两个规范尚未出台征求意见稿。

第三类是5个内控的制度支持相关的规范,即为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制度支持的控制规范,包括预算控制、人力资源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审计监督控制等。其中,预算、人力资源、计算机信息系统3个规范已征求意见,内部审计、中介机构聘用两个规范尚未出台征求意见稿。

2007年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主导思想已由内部会计控制扩展为企业内部控制,控制的核心是围绕财务报告设定,控制项目以相关财务报表项目控制为主线,其具体控制规范的排列顺序也是基本上按照资产负债、利润表等的项目顺序排列,但控制范围较2001年已大大扩展,同时考虑了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关规范及制度支持,形成较为完备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该内控体系已考虑了为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设置制度环境。但该体系仍然未能跳出会计内控的思维,特别是具体项目控制仍然采用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顺序及名称,给人的感觉还是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而设定的控制,执行规范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事,尚未能体现企业内控的真正目的。另外,对具体项目的控制仍然以“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而各企业各业务流程千差万别,很难要求企业执行统一的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企业反响较大。

三、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基本规范内容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附则共七章,将原“控制措施”改为“控制活动”,将“组织实施”不再单列为一章,而并入其他相关章节,更为科学合理,因为组织实施存在于每个控制环节中,而非独立存在的部分。

其适用范围为大中型企业,即“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适用范围较2007年更广,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范围一致,是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支撑。

2008年财政部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应用指引鉴证指引意见的通知(财办会[2008]7号),将原“内部控制具体规范”改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原初步设定的“中介机构聘用规范”被“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所替代,同时增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2009年初,财政部会计司又陆续了:征求组织架构等5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意见的通知(财会便[2009]2号),新增了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5项内控应用指引;征求组织架构等10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意见的通知(财会便[2009]4号),在上文新增组织架构、发展战略等5个应用指引项目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求意见,又调整修改了资金、采购、资产、销售、研发等5个应用指引并征求意见;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工程项目等5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意见的通知(财会便[2009]7号),调整修改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工程项目、全面预算、合同、内部报告、信息系统等5个应用指引。从“规范”到“指引”,说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以指引即指导性条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法更为科学合理。

这样,中国企业内控框架分为:基本规范统领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共有26个,同样可以概括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16个财务报表项目相关内控指引,包括:资金、采购、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工程项目、销售、研发、筹资、成本费用、担保、合同、对子公司的控制、衍生工具、企业并购、业务外包、全面预算。

第二类是两个与财务报表填报相关内控指引,包括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关联交易。

第三类是8个内控的制度支持相关的指引,包括:人力资源政策、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内部审计,新增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

2007年到2008年内控体系的主要变化为:从原设定的26项内控规范到新的26项内控指引,删除第一类与报表项目相关的内控――资产减值,删除第二类与财务报表填报相关的内控――公允价值,将第一类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3个应用指引合并为“资产”;将第二类与财务报表填报相关的内控――信息披露合并到“财务报告编制”中,为“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第三类制度支持中“中介机构聘用”整体脱离内控应用指引,单列为“内控鉴证指引”,同时新增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5个应用指引。整个内控体系结构显得更为合理、有效,内控体系内容、控制层面更为完整、科学。

笔者认为,删除“资产减值”,是因其内附于各项资产的控制中,无法单列;删除“公允价值”,是因其是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内附于各经济业务事项中,也难以单列;而财务报表编制就是为披露服务的,编制与披露难以绝对分开,故合并。会计中介的鉴证即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评价已不属于企业内控的范畴,而是站在企业以外的角度对企业内控进行的评价,设立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外更为科学。从会计内控到企业内控,适用范围缩小了,但控制范围扩大了,不再提及以监管部门为主导,对企业的具体业务环节的控制以“指引”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指导性条款,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参考“应用指引”设定内控制度,不再硬性规定企业必须执行。

2008年内控体系体现了如下亮点:一是内控体系整体框架更加完整科学;二是内控体系从“具体规范”到“指引”提法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内控体系适用范围设定更为科学合理;四是企业内控具体应用指引涵盖企业业务与事项设定更加科学合理;五是企业内控具体应用指引强调企业关注相关业务风险及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

企业内控指引为企业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提供标准性的指引,基本规范、评价指引、内控应用指引、内控鉴证指引建立了以各单位具体实施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咨询服务为支撑、企业内部评价、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但是,26个具体应用指引的内控体系还是留有会计的痕迹,尚未能完全摆脱内控以会计部门为主导的意识,如何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形成以企业管理层为主导推动的内控体系,是业界关心的也是内控体系制定者们关心的。尽管新的内控应用指引尚未出台,但是,从中国会计学会组织的内控培训,财政部会计司的内控讲解中得知,即将出台的内控指引已完全考虑了这个问题。

四、即将出台的内控体系――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出发点,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见图1)

从财政部会计司的内控讲解中得知,即将出台的内控体系在基本规范统驭下,有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及审计指引三大类,原来的鉴证指引改为审计指引,原来的26项应用指引改为18项,且考虑的顺序为企业资源的流向,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出发点,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及内控环境。具体构架如下:

第一部分:18个业务配套应用指引。

1.资金流1项――资金活动(把原来资金、筹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

2.物流9项――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外包业务、合同管理、全面预算,取消原成本费用、对子公司的控制、企业并购、衍生工具四项。

3.信息流3项――财务报告、信息系统、内部信息传递(新增),取消关联交易。

4.内控环境5项――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取消原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两项。

第二部分:1个评价指引。

第三部分:1个审计指引(原鉴证指引)。

该内控体系完全突出了主体控制,从企业业务流程出发,构建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及其所包含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方法,结构更加清晰,突出了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全过程控制。

企业内控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  管理控制  会计政策

一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质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以帐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帐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或称内部业务控制)两个部分,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二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

    在90年代美国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并逐步将各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统一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企业内部控制:

    其一,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为达成某种或某些目标而实施。

    其二,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目的而进行的过程,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使企业的经营依循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它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

    其三,内部控制不是某个事件或某种状况,而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使经营过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监督着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换言之,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相互交织,为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而存在。

其四,内部控制深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其五,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他人的控制和监督。

其六,所有的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企业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三 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作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

    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帐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帐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帐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帐凭证报销。

    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帐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帐员记帐;管钱、管物、管帐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帐簿记录,要求帐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企业内控篇3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了并加预防。主要表现为:(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2)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3)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

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

2、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3、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

4、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

(一)组织规划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如果突破这个假设,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一个单位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得以迅速解决。

(二)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当前一些单位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不一致,应当改革。实践证明,权利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三)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实物资产控制。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除上述外,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1、粗放型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贯穿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第一,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对大宗常用材料一般采取公开招标法或择优厂家直接采购。第二,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成本控制法,它通过“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来求得,这是采用成本否决法来控制成本。二是作业成本控制法,它通过对各种不同作业及成本动因的、成本及费用的归集,不仅更加合理真实地成本,还有利于找出收入与成本不配比或仅有投入无收益的原因,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产品销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传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广告效应只能起到促销作用,产品质量才是用户信赖的基础。因此,应掌握投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2、集约型成本控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控制。改善生产技术的很多,如引进新的生产线,采用高产品等。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约成本控制有赖于智力成果,它能使成果带来超额利润。

(六)风险控制。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或两者都不知道,而只能作粗略的估计。例如,试制一种新产品,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肯定,就叫风险;反之如某一行动的结果很肯定,就叫没有风险。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经营风险变化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用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但是,若企业息税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使企业发生亏损,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这种风险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比例的影响,借入资金比例越大,风险程度随之增大,借入资金比例越小,风险程度也随之减少。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

企业内控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1992年,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的几个委员会共同组成的COSO委员会出版了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文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提出了五个方面: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自我评估和内部监督(Contr01.Self-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6月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楚。对于内部控制了认识,存在两方面的误区:(1)认为内部控制不重要,只是重视生产经营,使个人权利凌驾于企业的制度之上,不是按照制度行事,而是按照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管理混乱,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2)虽然已经意识到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片面强调改革,使得控制方式不能跟进,使的公司的改革和微观治理机制想脱离。此外,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相对于外国公司来说,起步比较晚,加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也是不可以避免的,这些最终导致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能执行,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一方面,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并执行了一部分,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认真执行。

2.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是通过企业文化体现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风格等和企业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企业文化。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上,才能有效的解决制度失灵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注重培养诚信、勤勉尽责、刻苦钻研,能够把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的发展进行融合,而员工的广泛参与是内部控制得以执行的条件。

3.不完整、不科学的内部控制建设。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能有效的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网络没有形成,使内部控制缺乏完整性:对于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后控制,而对于事前和事中却不重视,这样只是在违法违规问题出现后,进行补错,却不能进行预防。对于多说企业来说,有形资产的控制相对比较简单,无形资产(人员素质、信息)的控制比较难,企业对这块也不是很重视,这样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问题。内部控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由于内部控制要保证有效执行,需要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的相互配合,目前这些方面却不是很完善,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

三、针对现状采取的措施

(1)逐步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和自我控制的企业文化。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建立制度使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做到及时沟通,使得输出的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增强,使的内部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和资金变动情况,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得全面、正确、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使员工个人的价值、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内控目标和经营目标达到最大的一致性,这样可以使员工在工作中将企业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员工自觉地执行内部控制流程。(2)着手长远,建立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长远,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建立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企业在经营中不断的完善,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使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长远。

四、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师协会对控制环境的定义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待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态度及采取的行动。控制环境包括人员的道德观和胜任能力、董事会提供的指示和管理的效率。控制环境由管理层所定的基调、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授权方式、组织和培养员工的方式以及董事会对执行内部控制的决心所决定。对于内部控制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企业内部控制:(1)组织机构。对于组织结构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组织结构的设计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要进行明确,确保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方面的权利相互制衡;企业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时候,要按照科学、精简、高效、制衡等原则,综合考虑企业的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设置合理的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2)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和战略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提供的应对措施:要求企业在董事会下设置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履行相应的责任;进行充分的调查、科学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

2.风险评估。由于企业交易类型和工具不断创新,兼并收购、破产重组、关联方交易、电子商务、金融衍生产品等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而言日益变大,企业必须设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确认公司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外部风险因素。对于风险因素的度量,可以是正规的量化评估程序,也可以是不太正规的方法。风险评估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第二步,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可以保证控制目标得以落实。常见的控制活动包括:(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性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的不相容职务,防止具有欺骗性的活动发生或违背查处);(2)授权审批控制(指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3)会计系统控制;(4)调节和复合;(5)财产保护控制;(6)预算控制;(7)营运分析控制;(8)绩效考评控制。

4.信息和沟通。信息和沟通是指人员能够履行责任的方式及时间范围内,识别、取得和报告经营、财务及法律遵守的相关信息的程序和系统。企业取得和传递信息,使员工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内部员工懂得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保持经营信息和控制信息的畅通,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管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

5.监督。内部监督可以确保内部控制保持有效的运作,由适当的人员评估控制的设计及运作情况,以及采取适当的跟进。企业内部应由有关管理人员和职员定期、独竟地自上而下对各部的控制进行评估、内部监督。监督的方法有:(1)绩效计量;(2)对企业运营进行测试。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委员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

企业内控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显。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08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拉开了序幕。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规范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分离有利于形成财务岗位的有效制约,通过制定严格的审批权限,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支出的合理化与透明化。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企业内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工作的质量。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因此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可以督促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涉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还可以对于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因而能够确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转。

3.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内部风险控制有利于企业对内外风险进行科学认识,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企业形成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流程,这是现代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可见,加强企业内控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可以获得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大部分企业制定了全面的企业管理规章以及董事会工作条例等制度,但是由于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未能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指导依据。此外,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困难。

2.部分企业在管理。工作上缺乏内控管理意识。部分企业认为内控管理工作仅仅是一项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缺乏实际的意义。也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对于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因此在企业管理上缺乏风险意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的盲目性较大,极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出现风险问题。

3.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执行效果较差。由于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评价与考核,甚至没有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反馈机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业得不到彻底的贯彻落实,也无法及时总结分析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因而也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改进完善。

4.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现阶段,部分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未能借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甚至也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工作机构以及审计工作流程,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1.充分革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首先企业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工作的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流程,进而总结分析当前制度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其次,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内控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并结合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将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解,实现内控管理工作的具体化与量化。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创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与完善。

2.实现企业的会计控制体系的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弱势方面。因此针对企业的产品或劳务的购销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资产和货币资金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以及会计记录和报表控制等内容,必须强化内部的控制管理。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开展上,可以按照会计要素将会计控制的对象和控制的内容分类,然后以会计要素为中心展开对企业产供销等环节的控制,或采取环节控制法,将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有机划分环节,再对具体环节实施控制。

3.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必须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内部审计监督组织机构,应该由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直接负责,通过高层管理部门直接抽调企业财务以及其他管理部门专业人员成立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机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具有一定的职能权限,能够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开展独立的审计工作。其次,在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直接对企业的董事会或者是企业的总经理直接负责,以免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其他部门的抵触与制约。此外,应该注重对企业内部审计方式以及审计内容进行改变,将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以及事中审计,将传统的纯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以内控制度以及决策评价为目的的管理型审计工作。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考核。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企业应该针对内控管理工作制定系统完善的评估考核机制,通过评估考核管理,准确的掌握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转状况,并通过汇总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内部控制管理评估报告,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下一步继续开展提供准指导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长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11)

企业内控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工作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企业发展也随之改变,企业会计内控工作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亦将随之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当企业会计内控工作能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时,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所以,加强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管力度对企业发展是必要的。

1.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现状

1.1企业会计工作方式落后

由于没有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制度的约束,企业会计的工作方式不科学、不规范,以至于会计信息核算失误情况的发生尤为普遍。再者,由于国内对会计基础工作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的约束,导致会计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做假账、私自调动企业资金等腐败行为,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激烈竞争下,首先应对企业会计的工作方式加以规范和监督,促使会计内控工作能顺利进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1.2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

现今,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缺乏合理、连贯和科学的监管制度,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组织结构紊乱,工作分配不明确,工作责任制不完善,以至于对于企业的发展决策的执行效率低,制约企业发展。其次,部分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对投资的风险性没有提前考虑分析,致使等企业投资面临风险时在临时组织工作小组,制定相关会计内控工作制度,对投资进行补救,缺乏前瞻性和风险预防。

1.3企业对会计管理的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各级企业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太迅速,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没有转变过来,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对于企业的发展仍沿用计划发展的理念,缺乏对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视和理解。具体的,管理者错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理解为单位内部的相互牵制,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权限划分不明确,对于公司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其次,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内控工作往往针对公司产品的成本控制,对销售费用、人力资源费用和管理费用的不够重视,造成企业资金的另类流失,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提高企业会计内控的措施

企业会计内控工作是保证企业资金安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的一种企业自我改善、自我控制和调整的方法、程序和规则的总称。上述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现状表明,企业管理层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企业内控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计内控工作现状和意义提出以下几点提高企业会计内控工作效率的措施:

2.1打造一个规范的企业会计内控工作氛围

为了使会计内控工作更好地进行,首先要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完备的工作能力合格的内控会计团队,之后对会计内控的重要性不断地强调宣传和培训,使内控工作成为员工的一种工作意识,从内部创造一个重视内控工作的工作氛围,杜绝一切“嘈杂”因素影响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对于会计内控团队的建立,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态度是很重要的。管理者要大力支持内控工作的工作开展,并且积极参与内控团队的建设,但不要过分参与内控决策,给团队一个自我管控的工作氛围。

2.2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

企业应积极推动会计软件的标准化、通用化发展,杜绝使用反复核,反、记结账的软件的使用,所有的会计软件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对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管力度,避免企业财政资金的流失,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使企业稳步发展。企业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完善会计工作责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会计内控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内控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内控能力的培训,综合提高工作人员个体的素质,培养其胜任内控预算、议价、盘点、招标和定额制定等业务监督能力,积极为管理者建言献策,对企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2.3建立健全内控工作体系

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制度的缺乏,导致会计工作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所以,企业要进一步规范完善会计内控工作体系。具体的,企业要先初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内控工作体系,才能对会计内控工作加以监管,才能将公司发展计划迅速执行。其次,在工作体系中将会计内控的权限进行分配,对各个岗位的职能进行划分,还可以成立一个专属监察小组对内控工作团队进行监督。最后,在内控工作外部,也需要企业审计部门对内控工作进行二次审核,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工作质量。

2.4对企业会计内控和风险管理加以明确规定

众所周知,投资有风险,为减少企业资金损失,企业会计内控应加强对企业短期投资、项目支出等问题加以规定,将企业会计内控科目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内控工作各个账目一目了然。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应该时刻关注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物价起伏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进行选择性投资,切实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为企业投资减低风险,为企业发展创造最大利益。小结企业会计内控工作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要受到管理层的绝对重视,针对上述企业内控工作的现状和市场的需求对内控工作做出改革,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文.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7):105-106.

[2]乔灵敏.构建水库会计内控体系的具体措施研究[J].知识经济,2016(19):76-78.

企业内控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内部控制俨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并尝试的对企业进行有力调整。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考验是残酷的,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往往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平均寿命较短,除了在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组织设计上存在不足之外,最主要的是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

一、内部控制的理解

关于内部控制,R.H.蒙哥利马在1912年写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在R.H.蒙哥利马认为,内部控制也就是会计控制。当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把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其中内部会计控制是基础。1992年,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发表的COSO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制度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及监控五要素组成。这五大要素中,控制环境是由公司理念、员工素养等构成的,深刻影响企业行为;风险评估是企业经常,影响企业投资的安全与收益;控制活动是管理层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根据内外环境和信息变化主动做出的回应;监控则主要是根据既定目标评估企业运行状况,及时调整策略;信息和交流则是不断收集、加工数据,反馈决策意见的过程。

只要企业经营,就需要内部控制的存在。在一家企业中,内部控制可以识别并管理风险、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各职能部门建立组织、制约、考核、调节的机制以便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可以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合规运营,更好的实现运营目标;有助于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物资的浪费;有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成长起来,可是有不少的企业却是在倒闭破产的边缘踽踽前行,中小型企业所处的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难以实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尽管国家有许多关于内部控制的法规、规范,但是不少企业还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职能不明、权责不清。有些简单的小企业只能归为直线制结构进行的垂直管理,不设专门机构,进行简单集中的管理;较好一些的中型企业,一般执行直线职能能机构,形式上虽然也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机构并未到位,缺乏授权与监管;即使有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的模式,也会因为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监督,或职能牵制不够等原因而不能严格遵守,进而关键控制点也就缺乏应有的控制和实施。

其次,中小企业忽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还依赖于企业内部传统的财会部门等。但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复杂化,财会部门的监督方式因为局限性,已不再适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已经是企业自身完善,更好经营的重中之重。有的企业虽然建立起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但审计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时效性却明显跟不上,不能够有效及时地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做出反应。也就是说,更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一般也仅停留在各个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控制框架上,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控制,不能做到各个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相互监督制约。

此外,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也是难以一时改变。中小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大多数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在实践了内控制度中一些浅层次的东西,而核心的东西没有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也是因为中小企业中固定人员较少、员工流动性大,从而难以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教育,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缺乏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加上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等中小企业的特有因素,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三、如何改善企业中小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而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可怎样才能真正转身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明晰管理权责。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及授权批准的控制要求加以控制,要求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规定出完成经济业务的恰当授权,使各部门及人员权责分明,这样,可以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从而既有利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又能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共同完成的。内部控制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更是关键。

3.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及监督体系。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要求能够对信息及时予以识别、获取和加工,各部门或人员要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保持协调同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贯彻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制定的标准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把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4.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问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正在不断地升级中,提高警惕、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需对每一种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每一项产品的研发。每立一个生产项目都要做到事前有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做广泛的市场凋研,不能凭空想像。

企业内控篇8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存在问题

1.企业并未制定和规范内部控制的具体标准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并未制定和规范内部控制的具体标准,这是内控机制难以真正实施的问题所在。这种标准的制定既需要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等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2.企业在内部管控巾复核审批手续不严格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管控中复核审批手续不严格。很多企业收入业务金额较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该类企业的财务人员多是由一人负责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只有企业遇到收入金额较大的业务时,才会由企业管理者负责审批通过。企业管理者由于多是从宏观角度予以公司管理,因此在实际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并不了解某笔款项具体的支付理由,在复核审批时极有可能沦为”形式主义”。不但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而且还容易成为款项经办。

3.企业的内控机制难以度量企业管理者的权力下放前文己述,企业的管理者多是从宏观角度对公司予以管理,而在具体细节工作和流程等方面的管理中,多是采取”授权”的形式。企业在运营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与问题,内部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倘若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营,便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授权,然而,如何衡量企业管理者这种权利的下放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难点,同时,也是其内部控制的关键一环。倘若授权不当,很容易使企业面临经济舞弊的风险,并进一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授权合理,则能使企业稳步前进、可持续发展。

4.企业现金超额存放现象严重根据企业规模,业务所涉及的资金量多少。倘若企业财务人员将每笔所收资金都及时送存银行,那么将会起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耗费的隐性成本与送存的资金量不匹配。在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它们多是有选择性的将收入送存银行。这种行为不仅额外增加了企业的现金留存茧,而且还变相增加了出纳人员挪用超库存现金的风险。因为出纳人员可能会在日常账务处理巾,利用少计收入或多计支出的方法挪用现金,或者对现金收入暂不入账,直接挪作他用。企业超额在放现金的这一做法,不仅是一种无效的现金管理方式,而且不利于资金的安全。

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1.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任何一项新的管理措施的推行都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控制与反控制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企业若想顺利的推行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当营造出适合内部控制生长的环境,才能期盼内控能够在企业中开花结果。企业建立内控环境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提高企业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企业领导者日常应加强对于内控的学习,了解内控的作用和意义,在内控推行过程巾身先士亭,积极参与,并号召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内控管理活动巾来;第二,定期组织内控讲座,使员工了解更多的内控知识,从而慢慢化解抵触情绪,接受内控;第三,建立专门的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内控的执行控宣传,实现企业全员参与内控,提升内控的实施效果。

2.逐步完善和健全内控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管理,就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内控管理有据可循、有法可依。2010年4月,国家财政部制定并出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我国企业构建内控管理制度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内部控制管理的诸多成功案例,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管理特点,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内部运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该制度应当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战略目标、资金活动、业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说明和指导,将企业可能涉及到的各种经济业务都涵盖其中,全面提升企业内控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3.建立以财务控制为核心的内控管理体系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财务控制同样在内控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要明确财务的核心地位。财务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金流企业的生命线,现金流的稳定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而现金流的控制则是财务控制的主要工作,合理的财务控制有利于资金链条长期稳定;第二,内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最终指向都应当是提升企业的效益,而财务则是反映企业效益的唯一途径。企业在财务控制管理中,应当秉承以下几条原则:第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防止多岗行为的发生,降低衔私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二,严格授权审批原则,无论企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应当经历企业的层层审批,保证每笔经济业务的合理、合规、合法;第三,岗位相互监督与制约原则,防止权力集中,实现岗位间权限的监督和制衡,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

4.加强与内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流程审批等内控管理情况开展内部审计,以第三方的角度审视和监督内控管理,找出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及时查漏补缺,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相关资质的审计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企业开展外部审计工作,以更加权威的角度、更加专业的眼光,重新审视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另外,内审部门应加强与外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审计业务能力的同时,将有助于外审工作的快速开展。

企业内控篇9

一、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我国实行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已经有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大多数企业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管理大都有章可循,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仍较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够,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很多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有些企业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只是将已建立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有的企业在处理业务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薄弱的环节在货币资金、采购业务和长期投资三方面。货币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量存在。采购业务中弄虚作假,吃“回扣”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对外担保数额较大,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表现为:对外投资数额大,项目分散,科技含量低,回报率低。此外,由于县级公司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人数不多,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烟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国有垄断企业,实行政企合一的高度计划管理模式。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不好,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政企不分、权责不清、企业的“产权主体缺位”、“监督者虚位”以及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造成的。要改变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现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状况,必须深化改革,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二、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一)改革烟草企业管理体制是创新的前提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政企分开,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度化。尽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中国烟草集团公司,真正实现人、财、物的高度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烟草专卖专营的优势。集团公司从人事、投资和财务三个方面对下属公司实施内部控制。集团公司通过任命经理、确定总的年度报酬和下属公司职位数量来实施人事方面的控制;对资金支出实行审批制度,以控制资金支出水平,降低投资风险;在财务控制方面,集团公司主要通过对经营单位下达利润、净资产和现金流量等财务预算指标和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报告来考核下属公司的财务业绩。

(二)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是创新的关键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如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尤为重要。从烟草企业的现状来看,不是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因此,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落实内部控制,从而推动我国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三)创新要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只有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营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四)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制度建设是创新的保证

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为了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的,其自身没有资本再生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时代。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企业才能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

1.知识经济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而且愈来愈不稳定,其变化难以预测;顾客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柔性管理。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实行权变控制和分权控制。

2.资讯与沟通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更加显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的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不论是获取、共享知识,还是利用知识,都需要资讯与沟通系统作为载体。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否良好,决定着企业能否及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能否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占领市场至高点。因此,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应当成为企业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中之重。

企业内控篇10

关键词:化工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介绍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二)内部控制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强化重大项目管理、推动风险管理水平和重大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化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不到位,缺乏紧迫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导致多数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控制不重视,忽略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基本不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控制成了摆设,流于形式。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理念学习不够,没有及时掌握内部控制相关的管理知识,对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存在很大差距。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观念认识不到位,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不重视,认识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儿,制度的建立没有从各部门的实际出发,基本偏重于财务制度,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二)缺乏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虽然多数化工企业都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突显出很多不足的地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系统,不完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突显出来,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虽然一些企业也建立了较完整的、系统的、合理的内部控制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体系仍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从而使内部控制在各项经营活动中有计划的按程序执行。

(三)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一些化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不能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

三、完善化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意识

企业领导应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从旧的传统观念中转变过来,自觉实行相关法律法规,带头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积极实行内部控制政策,并落实到各部门。并做好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的宣传,使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内控当中来,并及时做好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的宣贯与落实,别只局限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而因将内部控制应用到企业各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来,将其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企业的领导者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够将其推广到全员,才能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以此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制定严格的公司章程,设立科学的、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员参与为标准,加强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企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使每位员工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内控执行当中来。另外,应吸收国外先进的内控管理经验,创造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企业经理人是内部制度的执行者与执行情况的反馈者,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都有发言权。因此,需要我国企业做好对经理人市场的培训与发展,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企业还应制定规范的监督奖励机制,以促进经理人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保证经理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总之,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企业应按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运用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及时识别,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预期的经营目标进行,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

(五)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完善企业经理层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把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吸引进来,形成一个经理人的竞争市场,由市场来选择经营者,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避免行政干预代替公平竞争。加强对经营者的制衡约束, 通过直接监督、间接监督和制度约束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的行为准则在合理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有效发挥作用。内部控制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消除管理者与其他员工之间的隔阂。这样才能构筑强大的企业团队,并充分调动组织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控制的效果。

(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检查和评价工作,使内部审计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对企业内部控制起到监督职能。

总之,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也不能只凭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完成的。而需要国家对于内部控制做一些宏观的调控,并建立机关和相关团体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出台相关的准则或标准及指南,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的框架和参考依据。另外,还应加强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和认识,并给予其一定的压力及动力,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能自觉的去提高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成伟.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外企业家.2009

[2]周新宇,陈烨.对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0

[3]李晓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06

[4]刘洋.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5]陈鑫.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其完善.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

[6]王禄,焦志强.浅谈财务舞弊和内部控制.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