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十篇

时间:2023-04-09 01:36:11

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篇1

某地区位于阴山南麓,黄土高原东南部,辖区土地总面积345847hm2,东西长81km,南北宽75km,其主要的地貌十分丰富,包括山地、丘陵、凹坳、陷落湖积平原等,四周均有山体环绕。该地区的东南面是一块内陆陷落盆地,成狭长状。该辖区内耕地面积为63340 hm2,园地128.76 hm2,林地面积87935.03 hm2,草地面积146837.38 hm2,水域面积16135.65hm2。其土壤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盐土、灰褐土、栗钙土、草甸土、栗褐土、沼泽土等。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夏季凉爽,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5.5℃,温度超过10℃的有效积温2400℃左右,无霜期平均时间为90~120天,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7mm。农业总产值中以种植业为主,是其总产值的66.8%。

1 耕地地理评价面积统计

该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63340 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31%.该类耕地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面积为8752.3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3.81%,二级地14905.37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3.53 %,三级地18795.43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9.67%,四级地13604.78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1.48%,五级地7282.0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1.51%。

2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情况

该地区地力等级分布情况为:一级地及二级地较为集中于该地区的西南部和中东部,其属于湖盆河谷阶及地势平坦的滩川。有三条主要河流经过该区域,河流周边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力良好,一般是栗钙土,厚度在80厘米左右。三级地及四级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低山地丘坡面及丘前山前倾斜平原,土类主要是灰褐土、栗钙土。土层厚度大,理化形状良好,地形十分平缓,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五级地分布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山林混合经营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灰褐土,耕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其适合林草的种植,因此应及林业为主要产业,并结合其他作物,实现混合经营。根据等级分布的区域特点来看,各种因素均会对等级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而产生了显著的区域分布规律。耕地等级逐步升高,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地貌类型的变化为滩川区~山前倾斜平地~缓坡。

3 适宜性评价

等地等级有所区别,对其进行利用的方式及其适宜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种植业方面,一级地至五级的适宜性存在着渐变的关系的,为了达到改良及方面应用的目的,可以将该五个等级的耕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级至三级地属于第一类,四级地属于第二类,五级地属于第三类,具体适宜性如下:①适宜进行农业的耕地 一级地至三级地理化状况良好,肥力程度高,地势分布平缓,土体深度大,各项不良因素较少,生产力水平高,适合开展种植业。其均属于基本农田,发展的方向为经济高效的农业[1];②适应进行农业或者畜牧业的耕地 主要是四级地,该类耕地的肥力情况良好,生产潜力较大,但是在耕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良土壤,提升肥力。其不仅适宜进行农业生产,也适宜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可以是以农业为主,结合畜牧业;③适宜林业的耕地 主要是五级地,该类耕地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如砾石含量大、坡度大等,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肥力水平较为有限,适合开展林业生产,也可以将林业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畜牧业,共同发展,且还需要注意及时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植被的覆盖,改善水土流失情况,保护生态平衡[2]。

4 种植业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调整方面,需要保障粮食作物产量,稳定经济作物的生产,并提高饲料作物的产量,深入优化三者的结构,其比例需要保持在5:4:1,属于最佳的比例,具体的调整情况如下:①粮食作物 主要包括马铃薯、玉米等。马铃薯市场潜力较大,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也较为适合马铃薯生长,可以发展优质商品薯基地,其种植面积应保持在20万亩左右。玉米在该地区的种植时间较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且技术较为成熟,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均需要将其作为种植业的主导,其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且需要提高其品质。另外还需要多元化的开展豆类、杂粮的种植;②经济作物 胡麻是该地区的优势作物,适合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生产,是未来的发展重心,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并结合发展甜菜、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或者无公害蔬菜等;③饲料作物 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四级地及五级地,进行粮食作物及饲料作物的轮作,提高饲用玉米、青饲作物的面积[3]。

耕地质量评价篇2

1.1研究区概况。案例地区本身与最近的城市中心距离达到了70km,这一地区也是该市区中最远的一个郊区位置。案例地区本身的辖区总面积达到了950km2,其中管辖有共计244个行政村。整个地区的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整体海拔高度最高为1224m;依照整个区域所表现出的地貌差异性,该地区可以划分成为山区、半山区、平原,每个区域面积为总辖区面积的1/3。1.2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图、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图。但是这两个数据图和当前的现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将农民的居民点位置直接和土壤图进行空间上的碟机,如此便能够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属性。最后使用专门的工作平台,来对于空间投影坐标系统进行调整,整理好相应的地块分等数据库。

2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

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经过相应的整理之后,表现出不适宜作为耕地的地块数量达到了1048块,整体数量为全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22.64%,这部分地区的地块规模并不大,并且极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现出的资源较少,以及耕地质量缺陷,使得农村居民点无法作为适宜的耕地来应用,单纯从生态安全的角度,需要将其直接划分成为牧草地、林地、园地等环境恢复性用地。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地块为1277块,面积为4224.88hm2,占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的77.34%,即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评价地块,在对评价地块整理后各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居民点地块的自然质量分与相应的质量等别。

3评价结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耕地质量评价篇3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研究

耕地占补平衡是当前我国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旨在保障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不被破坏。但实践上一些地区只注重耕地占补的数量平衡,忽视了所增加耕地的质量是否平衡,这使得所实现的平衡没有满足“补充的耕地要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要求。

耕地占补平衡是耕地数量、质量、地域、生态、结构、时间等多方面相互协调统一的综合概念。其中数量平衡最为直观,而在质量上和生态等方面则不易做到。因此需要借助于有效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成果,较全面地把握耕地状况。农用地等级级别能充分体现农用地的价值量,在发生权属转移、用途变更时,明确变更的成本,从而促使使用者少占耕地、少占优质地、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耕地占补过程中,要想实现真正的数量与质量平衡,必然会有时间差和地区差。时间差是新增耕地获得生产力所需的时间与市区被占耕地时的时间间隔,而地区差是被占耕地与新增耕地的地区差异,一般被占耕地的质量所处位置和条件优于新增耕地,因而土地质量也好于新增耕地的质量。据统计,1996年我国共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到2002年减少为18.89亿亩,平均年净减100余万亩。这些数据仅仅从数量上反映了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等问题。而新开发、整理、复垦的耕地,无论从耕地理论化结构,还是土壤肥力等,耕地质量明显不如被占耕地。可见这种时间差和地区差为占补平衡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那么,如何将不同时期、地区、数量、质量等各项因素的耕地进行比较就成为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农地分等定级成果来解决这一问题,农用地分等定级有效地评定并反映了不同耕地的质量差异,通过对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努力使补充耕地等级达到或超过被占用耕地的等级,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耕地质量标准提供参考,真正实现“占一补一”。

二、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问题

耕地占补平衡是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措施,补偿与本行政辖区内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要在保证数量不减的基础上确保耕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稳步提高。绝大多数地区整个规划的部署、规划控制、土地开发与保护等还只是停留和保证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上,而忽略或无法顾及耕地质量平衡和耕地生态平衡,致使耕地占补平衡只是一个空谈的表面文章。

(一)重数轻质现象较为严重

耕地占补平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耕地的数量平衡;耕地的质量平衡;耕地的生态平衡。三者应当相互协调统一。而当前由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人们对现阶段耕地占补平衡简单的界定为耕地数量平衡,而忽视质量平衡和生态平衡,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片面强调耕地数量而不能确保开垦质量的现象。

(二)耕地占补平衡的表面政绩化

由于缺乏严格的耕地质量平衡标准,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效益,耕地占补平衡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和表面行为。新增的补充耕地短期内又被占用,只将其作为政绩的一种体现形式;或者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盲目地追求数量平衡,从而常常使良好的耕地资源成为其政绩的牺牲品。

(三)对后备资源缺乏认识

为了对占用耕地进行补偿,许多地方大量开垦未利用地,而在开垦的过程中又缺乏长远安排和统一规划,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造成大量后备资源的浪费。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运用

(一)耕地占补平衡的理论分析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在一定时间、区域范围内,耕地在微观、局部不断被占用、补充及变化情况下,为满足区域对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需求,而做到的耕地生产力供求动态平衡。当耕地产品数量一定时,所需耕地数量和耕地生产力水平是相互消长的。我们可以借助于动态平衡原理构建如下数学机理模型:

Q(Lt,Yt,t)-Q占(Lt,Yt,t)+Q补(Lt,Yt,t) (Pt*rt+mt*t)①

①式中,Q为区域耕地生产力函数;Q占表示占用耕地区域内耕地生产力函数;Q补表示补充耕地区域内耕地生产力函数;t为时间;Lt、Yt、Pt、rt、mt分别表示对应于时间t的耕地数量、平均生产力水平、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基本农产品消费水平、区域基本农产品调入调出量;n为自然因素;e为技术经济因素;i为制度因素。

研究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水平方面,包括数量平衡型、数量-质量平衡型、数量-质量-生态平衡型和数量-质量-生态-人文环境平衡型四种类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向前发展过渡的。从这个数学模型看出,我国耕地保护理论和指标体系核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管理重心正在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二)农地定级方法与耕地占补平衡的逻辑关系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划分土地等别的因素主要是稳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是对耕地质量的评价,其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影响耕地质量的稳定性因素和中度稳定性因素,这与农用地分等具有相近的评价因素,二者具有可融合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农用地分等定级确定占、补耕地质量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体系。

四、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研究

(一)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评定法对耕地占补平衡情况进行研究。其思路是:利用农地分等定级成果确定一个标准耕地,将该耕地的生产能力作为其他地块的评价标准,如果一个地块的生产能力与标准地块生产水平一致,那么在耕地占补过程中就按照标准地块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平衡;如果被评价地块生产能力高于或低于标准地块的生产能力,可按其实际生产能力折算成标准面积,最后将转换后的新增标准地块面积与占用标准地块面积进行比较,以便检验耕地占补平衡状况。

(二)实施步骤及过程分析

第一,确定标准耕地生产能力:

②式中,Q标表示标准耕地的生产能力(单位年产值);i表示土地的不同级别(i=1,2,……n);qi表示不同级别土地的生产能力(单位年产值);fi为不同级别土地在地区全部土地中的比重。

第二,将被占耕地与新增耕地的实际面积折算为标准面积:

③式中,Si标为某块耕地标准化面积;si为某块耕地的实际面积。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同地块之间质量和数量难以在同一层面上相比较的问题。运用农地定级方法将被占耕地与新增耕地的实际面积折算为标准面积,可以使不同地区农地之间的质量具有可比性,增加耕地占补平衡的空间跨度。当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普遍情形是,被占用耕地往往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城郊或交通沿线的农用地,而新增耕地却是处于偏僻地区的土地,因此这两类土地如果从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区位条件来看不具有可比性,只有土地的生产能力具有可比性,而农地定级方法恰恰是通过标准化折算,使新增耕地与被占耕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得以统一,以评定土地生产能力为主的方法。

第三,比较和检验耕地占补平衡状况:

d=S新标-S占标④

④式中,S新标表示新增耕地的标准化面积;S占标表示被占耕地的标准化面积;d表示两者的差额。

如果d≥0,说明该地区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如果d<0,说明该地区未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需要继续补差。可以看出,原有以数量平衡为评价标准的占补平衡检验与“数量-质量”综合评价是存在很大理论和实际差别的:

数量平衡评价:d=S新-S占,若达到平衡则d≥0,即S新≥S占;

数-质平衡评价:

若达到平衡则d≥0,因为Q标恒大于0,所以q新*s新-q占*s占≥0,即q新*s新≥q占*s占

数量平衡要求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害毁损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面积≤开发+复垦+整理等新增耕地的面积。其确保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不减(S新≥S占),但却忽视了新增耕地质量上的因素;数-质平衡是在数量平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块、不同时间的实际生产能力,通过农地分等定级折算将数量与质量放在一个层面上对耕地占补平衡进行评价,在实现数量平衡的前提下,保证新增耕地的生产力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生产能力,防止耕地质量衰退。

相反,如果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不考虑质量因素,对稳产高产农田不加以保护,对中低产田不加以改造,建设用地占优补劣,表面上耕地总量没有减少,但影响了产量,如此就违背了平衡的真正含义。

五、结论与展望

文章讨论了耕地占补平衡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的重心正处在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平衡相结合”管理升级的时期。按照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新要求,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是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分等定级成果与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嫁接理论和方法,逐步实现耕地由“数量平衡”转向“数量-质量平衡”。

解决当前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相关问题,应从产出总量这一角度出发,把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的观念转变到以提高和改善现有耕地生产条件和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上来,加大对现有耕地的改造投入。构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考核认定标准体系,为占补平衡耕地质量测算工作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分等定级资料,推动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应用理论探索及案例[M].地质出版社,2007.

2、余宝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潜力与区域控制[J].中国土地科学,2000(1).

3、吴文盛,朱军.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

4、王万茂,但承龙.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

5、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耕地质量评价篇4

关键词:东丽区;评价因子;耕地地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09

Study on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of Dongli District

Lü Xiong-jie1, SU Li-na2, SONG Zhi-wen1, WANG Jian-chun1, ZHANG Guo-hai3, LIU Jin3

(1.Information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2.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3.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 of Dongli District , Tianjin 300300 ,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valuate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of Dongli district based on CLRMIS and divided it into five levels, and the processing of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was introduced detailedly,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fac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s for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membership function, th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 and evaluation result test.

Key words: Dongli district; evaluation factors;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耕地地力评价是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近年来土壤监测等在内的历史数据,摸清耕地生产潜力、土壤障碍因素,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尺度或区域的耕地的基础地力(耕地养分状况、肥力状况、地力状况)进行评价,并开展成果应用[1]。

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以为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科学合理施肥、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为政府部门进行耕地管理和农业决策提供技术信息支持,为农业结构调整、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低产田改造、修复土壤等提供科学依据[3-4]。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作为天津市东丽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承担了东丽区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笔者将详细介绍工作流程及步骤。

1 研究区概况

东丽区位于天津市中部偏东、海河北岸,地处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是天津市辖区。东丽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境介于东经117°13′~117°33′、北纬39°00′~39°14′之间。全区总面积477.34 km2。平均海拔3.2~3.3 m[3]。全区辖9个街道,60个居民委员会,114个村民委员会,全区户籍人口346 923人,农业人口202 540人[5]。

2 评价方法

2.1 基础资料

图件资料包括东丽区土壤图(1∶50 000);东丽区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1∶50 000);东丽区最新行政区划图(1∶50 000);耕地地力调查点点位图及其它相关图件。数据及文本资料包括东丽区第二次土壤普查有关文字资料;土壤、植株测试资料;1 020个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采样点GPS 定位数据及所有化验数据;土壤类型代码表、行政区划代码表;2010年东丽区统计年鉴等有关文字资料。

2.2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简称CLRMIS)是用于管理耕地资源信息的通用工具软件。该软件基于组件式GIS开发,以“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为技术标准,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为数据标准,应用GIS技术构建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各类管理模型,对耕地、土壤、农田水利、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专题评价、施肥咨询等专业应用。该系统以县级行政区域内耕地资源为管理对象,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图叠加形成管理单元,对辖区内耕地资源系统、动态的管理,为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决策者合理安排作物布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事措施提供决策支持[6-7]。

2.3 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是指参与评定耕地地力等级的诸属性。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很多[8-9],在本次东丽区耕地地力评价中选取评价因子的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的因子对耕地生产能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二是差异性原则,选取的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便于划分耕地地力的等级;三是稳定性原则,选取的评价因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易获取原则,通过常规的方法即可以获取;五是精简性原则。

依据以上原则,同时结合东丽区的自然和耕作条件、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通过专家组充分讨论商议,遴选出对东丽区耕地地力有较大影响的,在评价区域内变异较大的,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稳定的,彼此之间独立性较强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具体包括4个大类10个因子:剖面性状(质地构型、耕层厚度、潜水埋深)、理化性状(质地、pH值)、养分状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障碍因素(耕层含盐量、盐化类型)。

2.4 确定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是由对耕地地力具有关键影响的各耕地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是耕地评价的最基本单位、对象和基础图斑。同一评价单元内的耕地自然基本条件、耕地的个体属性和经济属性基本一致,不同耕地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

用土壤图(土种)、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单元,这样形成的评价单元空间界线及行政隶属关系明确,地面类型及土壤类型一致,利用方式及耕作方法基本相同,得出的评价结果不仅可应用于农业布局规划等农业决策,还可用于指导生产实际的农事操作,为测土配方施肥及实施精准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10-11]。

根据东丽区实际情况,在土壤图中剔除水域;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旱地、灌溉水田、菜地得到农用地地块图;对土壤图、农用地地块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集得到东丽区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共划分为518个评价单元。

2.5 耕地地力评价

2.5.1 评价单元赋值 利用ARC/INFO的地统计分析模块(Geostatistical Analyst),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耕地地力调查点位图中的属性字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耕层含盐量、耕层厚度、潜水埋深、pH、全氮、碱解氮、缓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水溶态硼、有效硫,进行空间插值,将这些离散点数据插值形成连续的表面(栅格数据)[12],再利用ARC/INFO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中的区域统计 (Zonal Statistics) 方法以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来统计这些栅格数据,即可获得相应的属性数据,从而给各个评价单元赋值。

2.5.2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用于计算各参评因子的组合权重。把耕地生产性能作为目标层(A层),把影响耕地生产性能的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耕层养分状况、障碍因素作为准则层(B层),再把影响准则层中各因素的项目作为指标层(C层),建立耕地地力评价层次结构图。邀请天津市土肥站和东丽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12名专家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东丽区耕地地力要素的层次结构见图1,各评价因子组合权重见表1。

2.5.3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邀请专家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

(1)概念性评价因子。对一些概念性的评价因子如质地、质地构型、盐化类型进行定性描述(表2)。

(2)数值型评价因子。用特尔斐法根据一组分布均匀的实测值评估出对应的一组隶属度,然后在计算机中绘制这两组数据的散点图,再根据散点图进行曲线模拟,寻求参评因素实际值与隶属度关系方程,从而建立起隶属函数。通过模拟共得到戒上型、戒下型、峰型3种类型的隶属函数,其中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耕层厚度、潜水埋深属于戒上型隶属函数;耕层含盐量为戒下型隶属函数;pH为峰型隶属函数。数值型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见表3~4。

2.6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IFI=∑(Fi×Ci),式中:IFI——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Fi——第i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Ci——第i个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具体操作过程: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4.0中,在“评价”模块中编辑剖面性状、障碍因素、理化性状、养分状况的层次分析模型以及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模型,然后选择“耕地生产潜力评价”功能模块进行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计算。

3 评价结果

3.1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之后,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选择累计曲线分级法进行评价,根据曲线斜率的突变点(拐点)来确定等级的数目和划分综合指数的临界点,将东丽区耕地地力共划分为4级。

3.2 评价结果检验

在拟合隶属函数和评估各个评价因子对耕地地力的权重时,都依赖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专家认识程度的分歧以及数学方法的局限,第一轮评价结果与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偏差。评价工作完成后,我们组织了科技人员根据耕地地力等级图中各等级地分布位置深入全区范围内,共走访了100户农户进行实地验证,调查近3年粮食平均产量,然后邀请参与制定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专家依据概念性产量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若两者相差太大,则重新拟合隶属函数和评估各个因子对耕地地力的权重。如此经过若干个回合,直至绝大多数专家对评价结果满意为止,从而使这次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符合东丽区实际情况。

全区耕地面积13 137.66 hm2,按照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对照分级指标确定每个评价单元的地力等级,将全区耕地地力分为4个等级。汇总结果见表4。

东丽区各等级耕地分布情况见图2。一级地较少,分布在金钟街。二级地和三级地面积较大,分布较广。二级地主要分布在金钟街、华明街、幺六桥乡和新立街,万新街和无暇街也有零星分布。三级地主要分布在华明街和新立街,么六桥乡和军粮城街也有少量分布。四级地主要分布在军粮城街、华明街、新立街和无瑕街,幺六桥乡有零星分布。

参考文献:

[1] 成武县农业局.成武县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专题报告[R/OL].省略/news_view.asp?id=67&csub=测土施肥.

[2] 李铮,王晋民,王海景.耕地地力调查成果在耕地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探索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1):16-18.

[3] 舒锟,何腾兵,王仕玥,等.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城关镇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42-46.

[4] 朱静华,王正祥,黄峰.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在土壤诊断施肥中的应用[J]. 天津农业科学,1999,5(3):36-41.

[5] 天津市东丽区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东丽区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 何琳,刘顺国,徐志强,等. 基于CLRM IS的大洼县耕地地力评价[J]. 辽宁农业科学,2010(4):31-33.

[8] 吴克宁,郑义,康鸳鸯,等.河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4(9):49-52.

[9] 李月梅,杨文辉,韩燕.基于GIS的青海省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9):66-69.

[10] 田有国,辛景树,栗铁申,等.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1] 张炳宁,彭世琪,张月平,等.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2] 吕雄杰,宋治文,王建春,等. 天津市北辰区耕地地力评价基础数据处理[J]. 天津农业科学,2011,27(6):56-59.

耕地质量评价篇5

一、 问题的提出

人口快速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瓦房店市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的快速增长。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对耕地在发挥生态功能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丘陵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十分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难以开发利用,加剧了未来瓦房店市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的形式更加严峻。在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铁路、水利设施等大批的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非农建设用地不可避免仍将继续占用较大量的土地,再加上生态退耕,瓦房店市的耕地数量将大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耕地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

未利用地数量较少,宜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瓦房店市未利用地数量为545平方公里,占瓦房店市土地总面积的16.34%,主要是其它草地、滩涂等地类。未利用地开发受自然、经济和生态等条件制约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其它草地、盐碱地等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少、开发难度大,这对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厘清区域内宜耕后备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成为迫切的需求。

二、 潜力评价的要点

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适宜开发土地资源的规模决定了土地开发可新增土地利用空间的规模,也反映了土地开发扩展土地利用的绝对潜力,应作为土地开发潜力重要的评价指标。瓦房店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坡度是土地开发重要的制约条件,淡水资源和土壤环境对农业生产也有重要影响。故本次评价的自然影响因子最终确定为适宜开发规模、地形坡度、灌溉条件和土壤条件 [2、3]。

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主要是经济效益,土地开发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而土地开发投资的静态回收期恰是衡量经济效益的最简便方法。由此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性作用,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指标在本次评价中采用“一票否决”的方式,即所有在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全部不予考虑,仅分析限制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

计算各村综合得分。按照上文选取的指标,对各村分别进行打分。为了方便计算,打分过程采用分级评分法。即不直接使用指标的数据,而是将指标数据划分若干区间,并通过特尔斐法对区间分别设计得分[4],按照某村某项指标值所在区间对应的得分确定其得分。将每个村的“各科得分”和指标权重相乘,并将每个村的得分与指标权重的乘积相加,最后得到各村的综合得分。

划分各村潜力等级。根据评价单元的限制因子及综合分值的频率分布曲线,划分未利用地适宜等级界限。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将综合分值在标准值以上的村汇总,即得到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数量。

对各村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并以一定标准划分级别。其中级别最高的作为一级潜力区,其土地质量最高,最适合开发成为耕地,在进行土地整治和耕地开垦时可优先考虑对其开发;其次是二级潜力区,其土地质量较好,比较适合开发成为耕地,可在一级潜力区消耗完毕后进行开发;剩下部分为三级潜力区,土地质量较差,开发新增耕地效率较低,不宜优先开发。

三、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论。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其总面积为1396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台满族乡、谢屯镇、赵屯乡、九龙街道等乡镇。其中一级潜力区面积为390公顷,集中分布在谢屯镇、复州湾镇、三台满族乡等乡镇;二级潜力区面积共有478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台满族乡、赵屯乡、仙浴湾镇、谢屯镇等;三级潜力区面积为529公顷,在全市均有分布,以赵屯乡、九龙街道、太阳街道、永宁镇居多。

总量匮乏,且质量差异大。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总体比较匮乏,仅占瓦房店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56%。宜耕后备资源的质量差异很大,条件优越,开发后可以形成优质耕地的数量稀少,一级潜力区仅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27.90%,二级潜力区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34.20%,适宜性较差的三级潜力区则占到总规模的37.89%。

分布不均衡。宜耕后备资源集中与少数乡镇。其中宜耕后备资源较多的三台满族乡、谢屯镇、赵屯乡、九龙街道、仙浴湾镇、太阳街道、炮台镇和复州湾镇等八乡镇共有宜耕后备资源844公顷,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60.43%,数量最少的八个乡镇的宜耕后备资源共有89公顷,仅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6.36%。

四、 对策与建议

为了缓解用地困境,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地指导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工作,使宜耕后备资源开发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减少实际操作的主观随意性,应该以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为依据,各地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建立行政保障制度。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意义重大,且具备专业性强,牵涉较广,需要搜集多方面资料,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等特点,对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依靠单个部门很难能顺利完成评价过程。可建立起以国土主管部门牵头,各级政府代表、技术专家和群众代表多方参与的行政保障制度,确保资料收集和技术支持。

改进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因子对潜力作用巨大,参评因子的选择往往会对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的结果有巨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参评因子对潜力评价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的评价因子对宜耕未利用地的潜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响,能反映宜耕未利用地进行开发的内在和外部需求,较为合理地体现出了宜耕后备资源的潜力状况。但是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并非完美,在参评因子的指标选取方面,可以考虑更进一步的细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耕地质量评价篇6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

“耕地质量”是一个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国土资源部利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经过十年努力,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及分布状况。

(一)耕地质量总体平均中等偏下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质量等别为9.8等。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高、中、低等地,其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可见,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下。同时,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基础设施条件差。

(二)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一级区来看,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6.37等、7.07等和8.18等;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11.84等、12.17等和13.39等。从耕地质量等级区域分布特点来看,气候条件是决定耕地质量的支配性因素。

(三)高等级耕地与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重叠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圈定了全国51片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约含10亿亩耕地,其中6亿亩可灌溉,平均质量等别为7.9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这51片优质耕地集中区,也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些区域经济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则分布相对比较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耕地的细碎化,影响了这些区域耕地质量总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约增加100公斤。

(二)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抓好耕地质量的再生性提升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做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责任主体、实施管理、激励政策等,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尽数剥离、充分利用”。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

依托现有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今后每6年或10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和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对大量耕地质量等级渐变区域,开展年度抽样监测评价,依据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结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报告。

(四)强化耕地数量管控和优质耕地保护,抓好耕地质量的替代性提升

参照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耕地占补面积、产能双平衡。

耕地质量评价篇7

关键词:挖损农地;土地退化;经济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6004

1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命和农业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而耕地又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并且数量十分有限[1]。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在北方粘土富饶地区,部分农村形成了粘土实心砖规模化生产格局,大范围地挖土烧砖致使农田受损面积日益扩大。挖损的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直接被剥离,土壤容重增加,通透性降低,肥力急剧下降[2]。笔者以挖损农田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背景,为呼吁人们停止挖土烧砖,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确保有效耕地数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依据。

农田退化经济损失的研究对我国各项生产发展来说可谓意义重大。挖损农田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价为土地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了关于土地近期及远期土地经济利益的关系,促使人们加大基本农田质量检测和监管,提高人们保护农田的意识,进一步开发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3]。科学地评价耕地资源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让人们直观清楚的看到土地退化所导致地严重后果,引导人们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为制定耕地利用和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地理及区域状况

李庄乡位于商丘市梁园区西北部,是河南和山东两省的交界处,地处黄河故道附近,面积约96km2。地势基本平坦,并由西北向东南微有倾斜,海拔高度为30~70m,土层较厚,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农耕区。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9~14.3℃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23.4℃,极端最高气温43.6℃。年均降水量686.5~872.9mm。李庄乡总人口5.8万人,全境内耕地面积约6.8万亩,辖区共26个村委会。

2.2挖损区状况

李庄乡区域内大面积的农田退化,主要是由于砖窑厂粘土烧砖所造成的农田挖损,挖损区地表下降达1m左右。李庄乡地处黄河故道,地下潜水位高,丰水季节挖损地区极易积水,挖损后地下水渗出地表。地下水蒸发后留下大量盐分,引发挖损区土壤盐碱化,在冬季,李庄乡农田表层会像雪一样覆盖大量盐分,盐碱化土地使土壤板结,肥力大大下降。附近未被挖损的农田经雨水冲刷大量养分流入挖损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挖损区附近未被破坏的农田水土流失。李庄乡的土壤质地以粉质粘土为主,塑性指数为11.4,粉粒含量为81%,拈粒含量为8.67%。表层土壤养分肥沃,但由于十几年来的挖土导致表层沃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底部的土壤多为生土,土壤有机质较少,含水量不足,氮磷钾含量较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据调查,李庄乡全区域内大小砖瓦厂有100多处,每年烧砖瓦损坏农田有上千亩之多。有学者考究,生产1000万块砖,原料场取土1m深,就要破坏土地30亩,而我国每年砖瓦总产量已达数千亿块(片),按我国年产量8000亿块标砖计算,每年烧砖用煤达6000多万t,毁坏良田150多万亩。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拥有能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使用粘土烧砖瓦与国家保护土地、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完全背道而驰。

3挖损农田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价的内

容和方法3.1挖损农田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价的内容

土地经济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基本上是近十多年的事情,它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围绕对农业用地的经济评价来开展的,但是对于其他特定土地的经济评价研究却较少。土地经济评价的研究对象不同,所用到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相同,要根据特定的土地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4,5]。

挖损农田主要是体现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而土壤理化性状的评定主要是对土壤的有机质、无机质、土壤颗粒等的分析。土壤有机质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N、P、K等无机物是土壤重要的营养元素,其含量高低决定了土壤的肥力。

挖损农田经济损失评价,按耕地损失的性质可以分为资源性损失和价值性损失两种。耕地的价值性损失主要指耕地作为一种资产时其价值收益的损失,亦称为无形损失。耕地的资源性损失主要指耕地的质量破坏和数量减少,这是从耕地的有形性和可视性角度界定的,又称为有形损失。这种耕地的收益便是指地租,即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3.2挖损农田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价的方法

经济损失评价主要对李庄乡挖损农田5年之内面积的变动情况进行统计,结合当地农产品主要是小麦的市场价格和农业的投入情况比较分析5年内经济的变化情况,计算由于农田挖损土地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主要计算方法为:

耕地破坏的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恢复费用。

(1) 土壤退化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土壤退化的直接经济损失指的是土壤的资源性损失,包括土壤的质的下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土壤的量的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商丘市李庄乡的农田在土壤质问题上主要存在于土壤肥力下降即土壤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

(2) 土壤退化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指耕地资源的非生产要素价值损失所隐含的经济损失,即指耕地的环境服务价值。土地挖损,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环境的破坏,土地景观的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

(3)土壤恢复过程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指的是退化土壤再恢复其生产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新增和扩展耕地所增加的费用[7]。

4挖损农田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价的指

标设置本文的计算参数是根据河南省耕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参考多方面资料并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所用的计算方法也参考了前人相关科研成果[7,8,11,13]。并结合研究区域,最终选取下列指标参数(表1)。

表1李庄乡挖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计量参数

耕地破坏类型指指标参数值计算结果水土流失

经济损失(1)生产力下降损失值50.08kg/亩50.08kg/亩×3.2万亩×2.17元/kg×2=347.756万元(2) 营养流失损失值N:4.97×0.001t/亩4.97×0.001t/亩×3.2万亩×1960元/t=31.172万元(3) 治理费用1.26元/亩1.26元/亩×3.2万亩=4.032万元(4)环境服务功能损失值[(1)+(2)]×1.5(224.50176万元+22.160306万元+79.5520万元+781.86464万元)×1.5=2427.624万元土壤盐碱化

经济损失(5) 生产力下降损失值306kg/亩306kg/亩×3.2万亩×2.17元/kg×2 =4249.728万元(6) 治理费用 180元/亩 180元/亩×3.2万亩=576万元(7) 环境服务功能损失值 (5)×1.0 1202.668万元×1.0=4249.728万元复垦耕地质

量隐形损失(8) 生产力损失值398kg/亩398kg/亩×1.2万亩=465.6万kg×2.17元/kg×2=2072.784万元(9) 治理费用1900元/亩1900元/亩×1.2万亩=2280万(10) 环境服务功能损失值(8)×1.0810.144万元×1.0=2072.784万元耕地数量减少

经济损失(11) 生产力损失值545kg/亩545kg/亩 ×3.2万亩×2×2.17元/kg=7568.96万元(12) 治理费用1550元/亩1550元/亩×3.2万亩=4960万(13) 环境服务功能损失值(11)×1.0944.384万元×1.0=7568.96万元耕地价值性损失(14) 地租流失值178kg/亩178kg/亩×3.2万亩×2.17元/kg×2=2472.064万元注:表中2012年当地小麦市场价格为2.17元/kg

5挖损土地经济损失计算

挖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计量是耕地退化定量化,并通过环境经济模型实现货币化的过程,它是用货币价值的手段直观表达耕地退化的损失量。文章以梁园区李庄乡2008年的数据为起始,2012年的数据为终止,5年内的土地变化进行分析。2008年李庄乡耕地保有量为6.8万亩,到2012年土地退化的面积共计3.2万亩,2012年复垦耕地面积达1.2万亩[9]。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朱 豪,等:挖损农田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价经济与管理

5.1计算原则

(1) 基准存量的选取原则。耕地资源变化的累积量为计算年与起始年的耕地资源存量之差,那么,起始年的耕地资源的存量值便起着基准量的作用。通过计算年与基准年的存量比较,可以直观地对政策实施过程作出评价[10,12]。

(2) 累积破坏量原则。因为耕地是一种可更新的生态资源。在计算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时,不能仅考虑耕地资源破坏的增量在当年的影响,还必须考虑这一增量在其得以恢复前的整个时段中的影响,即累积破坏量[11] 。

5.2分析计算及结果

从表1中分析计算得出,李庄乡在2008~2012年的5年间,耕地资源的经济损失值累计为4.212 亿元。其中,价值性损失为2472.064万元,仅占5.86%;资源性损失3.965 亿元,占94.14 %。显然,耕地减损的经济损失值绝大部分为资源性损失。在资源性损失中,质量性损失为1.955亿元,占46.4 %;数量性损失为2.01亿元,占47.7%,耕地质量性损失和数量性损失接近(详细计算过程请看上表)。

李庄乡从2008~2012年间,由于耕地减损所造成平均每年损失0.842 亿元,平均每亩耕地损失6194元,李庄乡共有常住人口5.8万人,平均每个人口损失7262元,平均村庄损失1620万元。李庄乡2009年年生产总值为5.52亿元,即每年的损失值占李庄乡总生产总值的百分之15.3% 。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的数据,透露李庄乡近5年内挖损农田的经济损失状况,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出农民卖土所得的微薄经济收益,远远不足以弥补由挖土毁田所导致作物减产而减少的经济效益的结论。在整个经济损失评价中,土壤数量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严重的,其次是土壤质量的下降,因此作为政府指导部门,若仅仅注重耕地的数量管理,而不注重耕地的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行为。

6建议与对策

6.1加强法制宣传,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砖瓦大量的挖损表层土壤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应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注意强化农民和农村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好对破坏和乱占耕地的反面典型的报道活动,树立全民“土地意识”尤为重要[13]。

6.2完善土地立法,加强执法力度

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控制作用,从而土地供应制约和引导需求。在土地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不断加强执法机制建设,根据社会发展实时更新;不断加强执法机制建设,如加强土地监察机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从管理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6.3增大科技投入,加强科学管理

治理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都需要一定的农田水利工程,没有投入量是不行的。要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建立科学的有机质投入体系,探索科学耕作、种植和施肥制度,如轮作制度;倡导种草植树和农田防护林工作,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14]。

6.4挖损地的修复和转型利用

根据挖损农田的状况,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修复方案。受损较轻或者是自然修复年久的土地可以直接作为耕地直接使用,一般只需要再追加一定量的无机肥就可以耕作,当然施加有机肥对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更好的效果。对于挖损比较严重的土地,需要加入一定的改良剂或者换合剂等,一般使用绿肥效果明显,在追肥的同时,秸秆还田的工程措施不能减少,应该重视这一环节对改良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大部分砖瓦厂挖损后的土地背离地面较深,大多都已积水,可以修为鱼塘或者改造之后变为湿地景观。根据梁园区的特殊区域位置可以将这一部分厂区作为城市郊区的休闲观光场地,开发为农家乐之类的度假农庄,也可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白玉.农田挖土受损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卖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3]李静会.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生态破坏经济损失[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7).

[4]李怀珠.宁夏土地退化经济损失估算[J].农业科学研究.2007(9).

[5]焦叶芬.重庆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

[6]黄裕婕,赵晓丽,香宝.福建省的土地经济评价[J].资源科学,2000,22(3):66~69.

[7]刘琳,许月明,刘超.河北省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及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8]D.W.Pearce.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Harvesler Wheat Shear,1990.

[9]商丘市人民政府.商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R].商丘:商丘市人民政府,2006.

[10]曹新向,郭志永,雏海潮.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2004,18(2):192~195.

[11]Rossiter D G.Economic land evaluation:why and how[J].Soil Use and Management,1995(11):132-140.

[12]李贵春,尹昌斌.土地退化经济学分析与防治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7.

耕地质量评价篇8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权重;隶属度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80-02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1]。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化验、肥料效应试验、肥料校正试验、施肥示范等具体工作,其最后一步便是对耕地进行地力评价。耕地地力评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通过拉萨市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1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全国指标共包括气候、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耕层养分状况、障碍因素、土壤管理等7个大项。其中,气候包括≥0 ℃积温、≥10 ℃积温、年降水量、全年日照时数、光能幅射总量、无霜期、干燥度;立地条件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坡度、坡向、成土母质、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程度、林地覆盖率、地面破碎情况、地表岩石露头状况、地表砾石度、田面坡度;障碍因素包括障碍层类型、障碍层出现位置、障碍层厚度、耕层含盐量、1 m土层含盐量、盐化类型、地下水矿化度;耕层养分状况(各营养物质含量)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水溶态硼、有效钼、有效铜、有效硅、有效锰、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土壤管理包括灌溉保证率、灌溉模数、抗旱能力、排涝能力、排涝模数、轮作制度、梯田化水平、设施类型(蔬菜地用);耕层理化性状包括耕层质地、容重、pH值、CEC;剖面性状包括剖面构型、质地构型、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腐殖层厚度、田间持水量、旱季地下水位、潜水埋深、水型。

2 拉萨市地评价因子的确定

根据上述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选取拉萨市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因子应对耕地地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

拉萨市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目标层为耕地地力;准则层包括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养分、土壤管理;指标层包括海拔、剖面构型、耕层质地、pH值、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灌溉指数、抗旱能力。

2.1 立地条件

立地条件是影响耕地地力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是由许多环境因子组合而成的。一是海拔。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拉萨市是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农业区域位于藏南中部稍偏东南,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部及其支流拉萨河流域,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农业种植区域海拔在3 600~4 200 m[2-3],海拔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种植品种及作物产量,耕地地力等级差别较大。二是剖面构型。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体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不同的剖面构型表现出较大的耕地地力差异。如良好土体构型土层深厚,无障碍层,为高产稳产土壤的土体构型;而极差的土体构型土层浅,漏水漏肥,作物产量很低。

2.2 理化性状

一是耕层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的贮备和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肥料的效应。一般而言,土壤质地越黏重,土壤养分贮量越大,但供应强度却相对较低[4]。如对磷肥,土壤质地越黏重,磷有效性越低,应适当增施磷肥;土壤越黏重,有效钾含量越高,应适当减少钾肥投入。二是pH值。pH值实际上是水溶液中酸碱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应用范围在0~14,当pH值=7时,呈中性;pH值<7时,呈酸性,pH值愈小,酸性愈大;当pH值>7时,水呈碱性,pH值愈大,碱性愈大。pH值的大小直接影响作物种类、品种以及产业布局。

2.3 土壤养分

一是全氮。影响土壤全氮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和人类生产活动。气温最高、降水少的地方,其全氮含量较低;农户耕作较为精细,其全氮含量较高。二是速效钾。土壤速效钾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钾素,其含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季作物产量。农作物由低产向高产品种发展,高产品种面积不断扩大,耗钾素量不仅每年都有,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土壤速效钾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三是有效磷。从作物营养和施肥的角度来看,土壤有效磷含量能比较全面地说明土壤磷素肥力的供应状况。土壤有效磷含量受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四是有机质。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人为生产活动对耕地土壤强烈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会产生较大差异。

2.4 土壤管理

一是灌溉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由于各年降雨量、蒸发量、气温、湿度等气象和水文条件的不同,水源供水量和灌溉用水量都有差异。全市保灌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左右,比例并不大,因此这也是耕地地力评价的1个重要因子。二是抗旱能力。全市年平均气温7.8 ℃,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41.7 mm,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季风温凉半干旱气候区[3],且雨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这对于基本上属一年一熟制的作物正常生长影响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可能会愈加频繁,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

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例如:确定土壤养分是耕地地力的基础,设其权重为1;再根据理化性状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可以确定理化性状权重为0.8;立地条件中,海拔高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其影响较土壤养分要大,可以考虑设权重为3;最后考虑到土壤管理比立地条件对耕地地力的影响稍弱,设其权重为1.5。对各因子的最后权重的确定,是通过对准则层和指标层2级分析来计算各指标在评价对象中的权重,具体层次分析结果见表1。而具体某个值产生的最终结果,还要由该值的隶属函数模型确定。

4 确定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耕地地力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见表2。

5 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建立耕地地力评价因子以及确定权重、隶属度,可以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或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5万)、土壤图(比例尺为1∶5万)、农田水利分区图、行政区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可以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图,根据地力等级图可以划分并确定中低产田类型、面积和主要分布区域,从而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资料。

6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1-7,73-84.

[2] 华南农业大学.地质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83.

耕地质量评价篇9

关键词:GIS;耕地;耕地地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91-1

1.1 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逊克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北坡,逊克县境内,坐标:东经127°34′~129°03′,北纬48°58′~49°35′。海拔200~400m,全场东西全长125km,南北长45km,场边界线长200km,总面积1793km2。耕地土壤类型主要土壤分为暗棕壤、草甸白浆土、黑土、沼泽土和草甸土五个土壤类型。

1.2 评价数据的来源

1.2.1 野外调查资料 主要调查地形地貌、土壤母质、水文、土层厚度、表层质地、耕地利用现状、灌排条件、作物长势产量、管理措施水平等。

1.2.2 基础及专题图件资料(1)地块图(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获取了全场范围内的3°带投影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为MapGIS图像数据格式,将其转换、更新。图件的属性表根据地块档案添加了地块名称、编码、所属管理区等内容。(2)土壤图:来自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原图为纸质图件,经扫描矢量化转化为数字形式。(3)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在地块图的基础上生成。(4)土壤采样点位图:在地块图上标明土壤采样点的准确坐标位置。

1.2.3 土壤化验值 2006-2008年全部测试了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项目。

1.3 耕地地力评价理论和方法

1.3.1 评价理论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采用累加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综合地力指数。耕地地力一般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1.3.2 评价方法

1.3.2.1 确定评价单元 采用地块法划分评价单元。 农场实行的是大机械化作业方式,地块内生产环境、管理、生产水平比较相近,便于指导实际生产。

1.3.2.2 确定评价指标 项目组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研讨确定了包括≥10?C积温、无霜期、耕地坡度、地形部位、耕层厚度、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抗旱能力11个评价因子。

1.3.2.3 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或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

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状因子,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形成栅格化的点位图,坡度数据由高程数据计算得到栅格图,将栅格图与评价单元图叠加后,所有栅格的平均值给评价单元赋值。

地形部位、耕层厚度、质地及抗旱能力4个评价因子可以直接形成矢量图,与评价单元图叠加,再采用加权统计的方法为评价单元赋值。

1.3.2.4 单因素评价 数值型指标采用特尔斐专家评估法和SPSS13.0软件,拟合隶属函数;概念型采用专家经验法,直接打分给出隶属度。

1.3.2.5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直接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见表1)。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逊克农场耕地总面积52.8万亩,评价耕地621块,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3.94,最小值为52.97,均值为70.86,标准差为6.30采用等间距法进行地力划分,将地力分为6个等级。

结果表明:全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在0.581~0.788之间。

农场一、二级地集中分布北部区域,主要分布在第四、五、六、七等管理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速效K和有效P等主要养分含量高。根据全场近三年各地块产量调查显示,主要分布在48、46、49、51、53、15、16、26及23队,利用上几乎没有限制因素,可以安全地种植作物,是高产、稳产农田。但少量地块土壤酸性较强。应做到用养结合,调整肥料投入比例;增施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

农场三、四级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以南部为主。三、四级地分布在第一、三、七等管理区;土壤以中壤为主,有少量低产田,土壤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如17、14队塘地,34队沙壤坡地,28队林区小气候,这些地影响较大,产量一般。

农场五、六级地主要分布在第四、八、三管理区;分布在黑龙江边、西北河流阶地和东南部丘陵地带,对作物选择性强,有较大限制。如沿黑龙江流域41、42、45、39队,这部分地土壤耕层浅,沙化严重,不能种小麦,只能种抗旱能力强的深耕系作物。第八管理区由于积温低只能种超早熟大豆品种或改种水飞蓟。对有机质含量较低地块,应增施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从评价结果来看全场总体土壤养分水平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种植作物安全,是高产、稳产农田。

3 小结与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地块法划分评价单元,既可以反映单元之间的空间差异性,又可以较直观地将评价结果落到实地。使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客观性。

利用模糊数学模型,结合特尔斐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价者主观因素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差异,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精度。研究结果与农场的具体实际相符,说明评价理论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对采样点数据分析,对今后制定可行的施肥技术指导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耕地质量评价篇10

第二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对《巴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局(以下简称考核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考核检查工作。

第四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开展,每年12月底完成。

第五条考核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确定的相关指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异地补充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等实际情况,对各乡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提出考核检查指标建议,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第六条全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提供的各乡镇耕地面积、生态退耕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数据以及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分等定级成果,作为考核依据。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加强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的动态监测,向考核部门提交年度监测调查资料,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考核部门依据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以及年度卫片执法监督情况,采用抽样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和手段,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进行核查。

第七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突出重点、奖惩并重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采用评分制,满分为100分。考核检查基本评价指标由考核部门依据国家对省级、州对县市的评价指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并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完善。

各乡镇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强制约束性指标,若突破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第八条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结合考核部门考核工作要求和考核检查基本评价指标,每年组织自查。主要检查辖区内年度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方面情况,涉及补充耕地承诺制、边占边补的乡镇还应检查该任务落实情况。

第九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应于每年12月初向考核部门报送自查报告。考核部门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当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抽查,对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将考核结果报县人民政府,并予以通报。

第十条县人民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责任、成效突出的乡镇人民政府给予表扬,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和耕地质量提升资金时予以倾斜;

对考核发现问题突出的乡镇要明确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乡镇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