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0:20:32

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范文篇1

1耕地资源价值构成

耕地资源价值的本质是耕地资源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它源于耕地资源的效用、稀缺性和可控性[4]。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对土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或狭义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忽视了土地所拥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代际公平等这些外部性价值[3],致使耕地利用效益低下,耕地流失趋势难以控制,急需重新界定耕地资源价值构成。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经济学、环境资源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学术界对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目前主要形成了3种认识:①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提出耕地资源总价值应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5-6]、生态价值三大部分[7-10];②按照普遍接受的资源环境价值观,认为耕地总价值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部分组成[11-13];③以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价值论—修正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分析工具,把耕地的价值概括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综合价值[14-15]。除此之外,个别学者还从我国耕地产权[16]、土地资产价值[17]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在重新认识耕地资源价值构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现有市场经济约束机制下仅实现了耕地资源总价值中的一部分。于是,学者们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实现耕地资源总价值,应以耕地资源总价值构成内涵为依据,来修正我国当前不合理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15,18]、确定我国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5]、建立我国农地流转补偿机制[19]、重新构建包含耕地资源价值的农产品价值核算体系[19]及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20]等。总之,现阶段学术界已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土地价值的狭隘认识,形成的各种价值构成体系都有其相应的理论依据,比较科学,且反映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这为从不同角度进行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就耕地资源总价值的实现方面,还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设想,具体的方法措施和实践操作研究还不够,不利于耕地资源价值的全面实现。

2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尺度

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可以从全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地块等不同尺度进行。从国家或地区尺度开展耕地价值研究,可以了解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拥有的耕地资源价值情况,也可以认识到区域耕地资源的生产力水平、耕地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因子对耕地价值的影响作用;从地块尺度进行耕地价值研究,则可以深入认识决定耕地地块价值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内部影响因子。从我国现有研究来看,还主要集中于国家[5,21]和地区[1,6,22-25]这些区域尺度上,对地块尺度上的耕地价值认识不够,难以满足未来从地块尺度进行耕地保护的需求,应加强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价值研究。

3耕地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从现阶段来看,学术界倾向于采用耕地资源总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这种构成体系,在此即按照该体系进行耕地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的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在进行耕地经济价值核算时,主要采用收益还原法[22,24,26]。从大量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发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该方法采用的未来耕地纯收益是以现状耕地纯收益代替的,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二是现状耕地纯收益的测算,要求待估对象拥有详细、准确的投入产出资料[7],而我国缺少对耕地具体地块投入产出情况的记录,致使学术界研究的对象还主要局限于区域尺度;三是与数学模型法相比,该方法不利于对特定区域内影响地价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认识。总之,现阶段单一的核算方法,难以满足研究的需求,需进一步完善耕地经济价值核算方法体系。

学术界对社会价值的测算主要是从耕地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两方面进行的。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主要采用市场替代法进行核算,即用养老保险来代替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23,27-28〗。但也有学者指出,该方法只有在政府仅为城镇居民提供大部分社会保险而不为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险的情况下,才基本可以采用[21]。社会稳定功能价值的核算目前主要形成了3种方法思路:一是用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来衡量耕地的社会稳定价值[1];二是选取耕地占用税、国家或政府所支付的“一免三补”费用两个指标来衡量[29];三是以国家对占用耕地收取的年费用和国家因保护现有耕地的年支出费用来替代估算[6]。除了现阶段研究中常核算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也有学者把耕地发展权价值归入到社会价值中进行核算[5]。具体核算时,主要是采用周建春学者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设计的耕地发展权价值评估技术方法[21],并且核算出我国耕地发展权价值为50.24元/m2[5]。但由于核算时把研究区域看成同质,忽略了诸如耕地所处的位置及景观等影响因素对发展权价值的影响,因此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深入和耕地资源稀缺性矛盾的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逐渐引起了人类的广泛重视,许多学者都开始了专门针对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研究,并主要形成了4种研究思路:一是直接在他人研究生态系统所得生态环境价值数据(异地数据)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正来估算待研究区的耕地生态价值,多以谢高地等人计算的我国耕地资源生态服务的年价值为参考[30];二是根据替代原理,采用影子工程法,以耕地非农化以后,人工开垦耕地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所需费用来计算[26,31];三是在对地块所具有的各项生态功能进行实际检测获取检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测算耕地生态价值[6];四是采用市场模拟法中的条件价值评估法或意愿调查评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CVM)进行耕地生态价值研究[32-34]。4种研究思路各有利弊,研究思路一、二比较简单,但存在难以准确量化区域耕地生态价值的问题[6];研究思路四简单灵活、易于操作,但因其在应用中极易出现多种偏差[35],从而使其受到颇多争议[29,36],如何科学设计问卷及避免评估过程中的各种偏差成为该方法应用的关键及难点;研究思路三则是最能体现出直接核算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方法,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他3种研究思路准确性差的缺点。虽然目前由于受测量手段及基础研究不足的限制,仍有部分生态环境功能难以定量测算,但可以预期,随着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的深入,研究尺度由区域向地块的转换,以及测量手段的改进,通过获取区域或地块各项生态功能的实测数据进行耕地生态价值研究将成为主流方向。

4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

耕地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普遍的利用形式之一,其价值除了受耕地资源系统自身影响外,还受到与其密切相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对于耕地资源持有的经济、社会、生态不同功能价值,其影响因素是不同的[15]。

关于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诸如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地改良、土地面积、租金、地均收入、政府支付、利率、农场收入等农业因子是常用变量,除常用变量之外,也包括诸如人口密度、人口增长、距离城市的远近等其他因子[37-38],具体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耕地地块的质量[15]、区位条件[12]、技术水平[39]、市场因素[40]和行政因素等方面。对于耕地的社会价值而言,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主要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二者基本呈反向变动关系[40]。为此,有学者提出以全省农业人口人均非农业纯收入与县(市、区)农业人口人均非农业纯收入的比值作为社会承载价值修正系数,对耕地资源社会承载价值进行修正[22]。在耕地发展权价值的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耕地区位置和景观,具体作用情况为:当耕地离城镇中心距离越近,其耕地发展权价格就越大,反之越小;并且,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情况下,耕地发展权价格会依耕地距市中心距离远近而发生指数变化;当耕地及耕地周围的景观生态较好,其耕地发展权价格就较高,反之较低[21]。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从耕地自身出发,直接影响耕地资源生态功能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等方面[15];二是虽然耕地的生态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其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中真正体现出来,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人口素质以及其他政策的影响。因此,对于耕地生态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除了考虑其自身影响外,还要考虑其社会背景的影响[2]。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40],一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类消费水平和素质越高,人们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水平就越高,对耕地优美环境景观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反之,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体现的就越不充分。另外,如果国家和区域政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那么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也更易得到人类的认识与重视,更能得到充分体现[2]。

可见,现阶段学术界已普遍认识到耕地自然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会影响耕地价值,但缺少进行耕地经营主体—农户行为对耕地价值的影响作用研究,这不利于对耕地价值影响因素体系的综合全面认识。并且,我国在对各类因子与耕地价值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方面,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分析,缺少实证研究,难以厘清各类因子对耕地价值的作用机理。

5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展望

1)现阶段,学术界对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体系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且认识到了需从哪些方面来实现耕地资源总价值,但这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如何得以具体实现。因此,未来要加强研究如何把耕地的社会、生态价值和对后代的价值纳入到各种补偿补贴和农业效益中来,使耕地利用者和保持者有利可图[3],从而通过耕地总价值的全面实现来真正提高耕地的比较效益,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耕地的流失趋势。

2)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由于缺少耕地地块投入产出等相关统计资料,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对国家、省(市)、县等区域尺度上的耕地价值进行核算研究,这不利于对决定耕地地块价值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内部因素,以及人类行为影响因素的认识,也无法满足从地块尺度进行耕地保护的需要。因此,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价值是一个重要研究视角。

3)总体来看,现有耕地价值核算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收益还原法难以发现特定区域内影响地价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发展权价值核算中忽略了诸如耕地所处的位置及景观等影响因素对发展权价值的影响。因此,未来有待于加强数学模型法的应用,基于影响耕地经济价值、发展权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来建立价值评估模型。

耕地资源范文篇2

1耕地资源安全概念界定

从目前的研究动态而言,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关注仍然较少,大多数学者将重点放在能源型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上,因此造成耕地资源安全的概念相对缺乏统一、具有说服力的界定。学者崔明哲将耕地资源安全定义为: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耕地资源可供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持续足量的取得食物,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22];学者李春华[23]提出耕地安全具有3种基本含义:一为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要求;二为耕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为以主体圈、效用圈、客体圈的系统论证定义耕地安全。因此,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特点与内涵,借鉴两位学者的定义,对耕地资源安全做如下定义:耕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其生产、生活与生态中的各项作用,满足人类当前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社会综合发展不因耕地资源而处于危险状态。

2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西起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截至2018年,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km2,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33.87%,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416hm2,高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全省粮食产量7506.8万t,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是国家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着东北经济衰落,黑龙江省人口外流趋势加快,农村空心化态势加深,加之相对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以及重工业生产活动中废气、废水的过量排放,直接威胁到黑龙江片区的耕地资源安全承载力。

3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3.1研究方法。3.1.1无量纲化。指标数据的性质、单位等不同易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需要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把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置于同一维度上反映各自相对差距。因此,本研究将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公式(1)~(2)。Rij=Xij-XminijXmaxij-Xminij(1)Rij=Xmaxij-XijXmaxij-Xminij(2)公式(1)、(2)分别为正向、负向指标的极差法数据标准化公式。其中,Xij为第i年第j项的原始数据,Xmaxij和Xminij分别代表第i年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1.2熵值法。熵值法是根据各指标传输给决策者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某项评价指标的差异越大,熵值越小,该指标包含和传输的信息越多,相应权重越大[24]。熵值法是依据指标的信息含量确定各指标相应权重的数理统计方法,有效避免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专家打分的方法所带来的主观性影响,使评价体系更为客观,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假设评价对象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时间跨度为n年,反映其安全水平的评价指标有m个,则熵值法权重确定步骤如下:(1)数据标准化处理。运用上述公式(1)、(2)对各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计算各项指标的信息熵Ej,公式见(3)。式中,,k=1lnn。=1=(ln)njijijiEkFF-(3)1/nijijijiFRR==(3)计算权重Wj,公式见(4)。3.1.3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在确定研究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各指标在研究区内的重要程度即其权重进行确定,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模型,利用综合指数的计算形式,定量对某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25]。见公式(5)。3.1.4障碍度模型。为了明晰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水平变化的主要成因,更有针对性地对制约其安全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保护耕地资源安全的对策,本研究选择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各准则层以及单项指标的障碍度进行计算。障碍度的计算主要是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以及障碍度3个方面来研究分析[26],公式见(6)~(7)。Sij=1-Rij(6)式中,Ti为指标的障碍度,Sij为指标的偏离度,Rij为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因子贡献度,即评价指标的对应权重。3.2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摘录、整理自2007—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和《黑龙江省环境统计年报》,2008—2017年10年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统计年鉴》。

4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4.1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较强代表性和独立性,要能全面准确的反映系统各方面特征[27]。考虑到对于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仍处于学术建设阶段,尚未建立统一、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在充分参考多位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23,27-32],结合指标选取以及体系构建的科学化、规范化原则,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依据本研究的研究特点与方向,构建出适用于黑龙江省地域状况的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4.2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标准。由于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安全能级划分没有形成相对统一、适用的标准,本研究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33],并结合黑龙江省地域情况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本研究的评价标准,见表2。4.3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结果。学术界在耕地资源安全指标评价体系方面比较缺少统一、权威的标准,笔者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域自然和经济发展特色,尝试构建了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分法对黑龙江省2007—2016年10年间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黑龙江省2007—2016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分值和趋势分别如表3、图1所示。2007—2016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分值处于[0.4562,0.5913]的区间内,安全级别处于临界安全和较安全之间,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波动状态。从变化趋势以及时间段来看,黑龙江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2007—2010年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10年内的峰值0.5913,但2011—2012短时间内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下降到0.4563,2013—2016年为波动上升阶段,逐渐呈现出平稳的趋势,总体上而言,耕地资源安全综合值在10年间尚算稳定。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分值在2007—2011年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数量安全形势良好,2012—2013年出现小幅下滑,2014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随后2015—2016年出现下滑,总体上看,数量安全表现出持续上升后趋于平稳的水平。质量安全分值在2007—2012年间持续上升,但2013出现了短期较大幅度的下滑,2014—2016年状况好转,分值上涨,总体而言,质量安全处于前期持续上涨、后续趋向较为稳定的状态。生态安全分值在2007—2012年处于较大波动的有所好转、实现波动上升,总体上而言,生态安全分值处于前期较大幅度下降、后期有所改善实现上升的状态。社会投入保障安全分值2007—2013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3年达10年内的峰值0.1345,2014—2016年波动下滑,总体而言,投入保障安全分值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但总体上分值较为稳定。4.4障碍因子分析。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为寻找主要障碍成因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上述障碍度模型对2007—2016年耕地资源安全的准则层、指标层(依据障碍度大小筛选出前六障碍因子)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对表4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综合安全障碍度的变化趋势与综合安全分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即障碍度减小时,分值上升,障碍度增大时,分值下降。数量安全障碍度总体上呈现出波动减小的趋势,数量安全在2007—2008年是制约耕地资源综合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在2009—2016年情况有较大的改善,说明数量安全在政府、社会的有效管理与政策引导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质量安全障碍度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在2007—2009年质量安全问题较为明显,但2010—2016年耕地质量安全得到有力治理,质量安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安全障碍度在10年间处于波动上涨的状态,同时在这10年里,耕地生态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制约耕地资源综合安全的最关键因素,问题也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并且有逐步严重化的趋势。社会投入保障安全阻碍度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说明政府、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视对耕地利用、保护的有效投入,人地关系较为和谐,耕地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人类也对耕地高效利用、保护进行各项投入。对表5中指标层障碍度进行频次整理,并结合上述目标层、准则层障碍度的分析,发现2007—2009年中森林覆盖率、全省水资源总量、农作物成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为前期出现频率较高且障碍度较大的主要影响因子,即前期的耕地资源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未得到足够重视、灾发频繁、人为投入保障力度不足上;2010—2012年中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地膜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全省水资源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农药使用量多次占据中期年份各指标障碍因子的前六名,说明中期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开始逐渐凸显,人为耕作、利用耕地的过程中物料投入污染、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已成为制约耕地资源安全的关键成因,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失控成为该时段耕地资源安全的主要特征。2013—2016年中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地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指标障碍度因子凸显,黑龙江省耕地生态安全问题严重,质量问题出现反复,成为后期制约耕地资源安全的关键成因,同时也需注意农业从业人口减少的问题。

5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黑龙江省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投入保障安全趋向于稳定、总体形势好转,但耕地生态安全却日益凸显。因此针对黑龙江省耕地安全的状况,结合以上指标障碍度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控制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等农耕化学生产资料的投入。这些生产资料的投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作物的产出水平,但是其不可避免地对耕地生态系统以及周边环境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损害了耕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益,不利于耕地资源的长效健康利用。(2)制定、实行有效的轮耕、休耕制度。针对农作物的种类及其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不同,农户会选择施用不同的化肥,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容易导致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大量聚集,损害土壤结构和耕地生态系统,实行轮耕、休耕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护以及耕地生态系统的长效运转。(3)实行农业生产补偿机制,保障农业从业人口的权益。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稳定,每年实现小幅增长,但与之对比农业从业人口在近几年却一直减小。农业相对于工业、服务业,产出效益较小,受当年气候、灾害影响大,农业从业人口的经济利益保障度并不稳定,因此政府需针对上述情况,制定、实行农业生产补偿机制,有力保护农业从业人口的经济、生活权益,稳定农业人口劳动力要素,保障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和稳定。

6结论与讨论

耕地资源范文篇3

关键词:坚持耕地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集约节约用地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耕地是农民的饭碗和命根子,必须切实加强保护。加强耕地保护是我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四十五团的客观要求。

耕地保护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耕地,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积极性。但作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体的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四十五团团党委一直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机关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法定职责。

科学的土地开发是贡献,有效的土地保护也是贡献;科学的开发是政绩,有效的保护也是政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保护资源是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的保护,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担保护的责任也十分光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耕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我们又要从四十五团发展前途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千方百计的满足四十五团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耕地保护工作要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转变。在制定政策时,要整合资源,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各类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十五团国土资源分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保护资源是保障发展的前提,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是保护资源的目的,脱离了发展空谈保护资源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团土地利用的新路子。第二,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利用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使得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税,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问责制,做到违法即问责,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执法检查。第四,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路,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更是把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提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目前,我团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需求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团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保障,而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总要求,全面贯彻师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政策,加快适应国土资源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即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与支持团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不越“红线”,又要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正确处理短期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合理保护好、管理好国土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彻底解决在连队农民建房中的遗留问题,严禁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切实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正确处理保障国土资源局正常运转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关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土地市场收入全面进入财政国库;实现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更加注重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注重行政、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注重审批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服务平台转变,更注重加强基础工作。从注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内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管理。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注,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这是新时期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依法保护耕地,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保护资源的法律。毁林开荒、毁荒种田、围湖造田的做法普遍存在。去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给了人们以严重的警示。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农村滥占耕地的现象相当突出,这加剧了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的矛盾。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两年我国耕地净减面积竟达595万亩,国土资源形势相当严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调控机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权属纠纷等问题,都需通过完善法律予以解决。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今后,应当抓紧制定与此有关的配套法规,保证这一制度能够得到切实贯彻。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是稀缺资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团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意义,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既要保证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又要依法保障全团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一是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要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团场主要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的责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体系、定期统计分析制度、年度核查制度,探索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机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是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严格土地规划、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作用。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除对国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进一步提高效率,搞好服务外,凡国家明令禁止的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类项目,一律禁止供地。

三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转变用地观念,调整用地思路,做好存量土地挖潜这篇大文章,切实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充分发挥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继续规范经营性用地出让的同时,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等公开出让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切实加强土地市场监管,规范土地交易行为。

四是全面推进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清我团土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家底”,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执法水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团节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健全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土地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完善土地调控的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配套办法。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严从紧、有保有压,严把土地“闸门”。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科学安排工业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落实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保护耕地不仅是国土资源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有关部门的责任。要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围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目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从严审查各类用地标准,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要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挖潜开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耕地资源范文篇4

主题词:耕地现状可持续利用途径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人们生存要以食物为基础,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农产品,又必须从耕地中获取营养。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粮食”。然而,当前各地城镇建设的占用、耕地被污染等,使适合农作物生长,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持续减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耕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1.1耕地资源不足,且在持续减少。

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占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它也足以体现了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状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3年7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已由1.3亿公顷减到1.23亿公顷,7年减少了70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00万公顷,比2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095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当前耕地以2%的速度下降,人口却以10‰的速度增长,受人口与生产力发展的压力,耕地处于严超负荷利用状态,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为0.7亿公顷,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稀少,干旱少雨的部分地区,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劣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2003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千公顷,然而占用的耕地中,多数是居民点周边的优质良田,有灌溉设施的占71%,补充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却只占51%。

1.2耕地退化严重,质量不断下降。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一是耕地水土流失。由于植被破坏、覆盖率低,使耕地水土流失,导致耕层变薄,形成了日益严重的耕地侵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耕地流失的耕层表土,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厚的肥沃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

二是耕地荒漠化。全国荒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

三是耕地盐渍化。我国目前盐碱耕地约677万公顷,其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四是耕地被污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垃圾增加,工业发展和乡镇企业的突起,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到土地中,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置不当等,造成大量的耕地被污染。

五是使用不合理。在现有耕地中,有相当一部分耕地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重使用轻养护,产出水平低。中低产田面积大,约占耕地面积的71.3%。

1.3耕地监管不严,闲置率高。

我国制定了《农业法》、《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刑法中增加关于保护耕地的法律条文,部分省区还制定了相应条例、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耕地保护、利用行为,但部分人员对耕地保护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法律执行困难。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国土执法部门监管不严,降低了耕地保护相关法律的权威。建设盲目性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而又未开发利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由于城市的发展,全国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造成耕地严重浪费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必要性

2.1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迈入了21世纪,正走向信息化时代,但农业作为原始而古老的产业,有着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2.1.1耕地是食物供应的“基地”。

我国85%的食物由耕地提供,95%以上的肉、蛋、奶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目前粮食问题备受中央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999-2001年粮食连续3年减产,2002年仍是产不足需,2003年粮食总产4306.5亿公斤,比上年减少264公斤,减5.8%,但是粮食需求却不断增加,所以必须要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通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大了粮食生产力度,力争全年粮食生产总量达到4550亿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最根本的应是从耕地数量和质量上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2.1.2耕地是作物生长的源泉。

土地对于一切物质财富的生产,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一、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这就要求它必须使用大面积的耕地;第二、在其他生产部门中(除采掘业外),土地不过是一个立足和活动的场所,但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和活动的场所,而且农作物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必须从土壤中吸取营养,供应其生长发育。

2.2耕地是有限、不可再生资源。

所有其它生产资料都是人们的劳动可以创造、增加的东西,而耕地则是大自然本身的产物,人们可以改良已有的耕地,也可以把荒山、河滩、沼泽等改造成良田,但不可能创造比土地面积更多的耕地,而且耕地位置不可移动,因此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用地的恢复有很大地域局限性。所以,耕地是一种特别珍贵、数量有限、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中必须特别重视耕地的保护,充分合理利好耕地。

2.3耕地是维持农村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虽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跃,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食的问题始终是各级政府应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

我国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生产是他们主要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只有农村保持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生活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减少一亩耕地,农民就减少一亩生存“地”,就减少一份生活的保障,增加一份社会不稳定因素。耕地保护是保障群众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

.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保护耕地数量与提高耕地质量,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为切实保护好耕地,维持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保护耕地,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

我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多途径、宽渠道的广泛深入宣传《农业法》、《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与耕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耕地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让所有人都真正明白耕地是人类之母,是有限资源,意识到当前耕地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才能维护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以各种实际行动加强耕地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3.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耕地监管。

一是应加大对国土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以便及时发现、研究和处理耕地利用与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耕地违法现象进行严格执法,促使国土管理干部成为合格的“国土卫士”。

二是国家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统一管理,依法管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要切实予以保障,防止出现建设用地审批不严,乱占滥用,破坏耕地和不批就用,多批少用,少批多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对潜在的污染企业进行整改,防止耕地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大对耕地污染事件的查处力度。

3.3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由于当前土地征用制度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很多地方不能很好处理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挤占了大量的耕地,为保护好耕地,必须做到:

3.3.1强化土地利用规划。

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把对耕地占用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严禁随意占用耕地行为的发生,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调整规划,占用规划外耕地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也应尽量节省用地,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同时减少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审批。比如高尔夫球场,在我国内地高尔夫的市场并不见得成熟,但各地却热衷于建设,一个18洞标准杆的球场需地就上千亩。还加上周边房产开发等占用土地将达到几千亩,形成大规模耕地资源的占用。

3.3.2提高征用补偿标准。

在征用耕地时,对农民补偿费用少,征用成本低,一些企业特别是一小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私营老板,看到了土地市场的增值潜力后,在各地巧立名目,变相圈地,形成增值分配的不合理,这样就更进一步促进了一些企业的变相圈占耕地的积极性,大势圈占耕地。

3.4加大投入,提高耕地质量

3.4.1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肥力。

耕地只要使用得当,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其它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怎样爱惜,都会逐渐磨损、陈旧,以致报废,相反的,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地,只要合理利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轮作、种植绿肥等,不断培肥土壤肥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置宜发展生产,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增加投入,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

3.4.2改善耕地环境,提高单位产出。

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我们一是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保护自然资源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二是可以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排灌沟渠硬化、增加排灌设施等,提高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

3.5加大复垦力度,增加耕地资源。

把全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都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开垦荒地,变宜垦地为耕地,提高土地垦殖率,从而减缓因城镇建设、国家重点建设等对耕地征用而带来的耕地下降速度。同时,垦荒是改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活动,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对荒地资源进行综合性考察和深入研究,然后科学确定利用方向和分期分批的开发利用方案,在垦荒过程中还应注意投资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年发湖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思考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221~25

2.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9~163

3.中国农业信息网

4.彭星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2140~141

耕地资源范文篇5

(一)运用好政策,确保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对接,用好、用足《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服务和促进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的通知》有关政策,从用地指标和规划调整上保障好重点项目。

(二)严格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一是加快耕地储备库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将耕地储备与土地整治工作相结合,建设一至两个万亩以上规模的耕地储备库。

(三)加强矿业管理,促进资源利用。积极争取地质勘查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找矿步伐,加快制定拉动社会资金找矿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1∶5万矿调项目,确保在3年内全面完成。

(四)加大清理力度,提高供地率。按照批而未供专项清理大会战的计划,在基本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对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工作进行督导,保证各部门按照任务分解的时限完成本部门涉及的具体工作,按时完成供地任务,提高供地率。

(五)强化联合机制,落实卫片执法验收。一是针对2012年度卫片执法图斑与监管平台套合后,大面积的农村道路有可能被国土部定性为违法用地的问题,督促各旗县区抓紧查处整改,尽快补办用地手续。

耕地资源范文篇6

一、注重业务、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基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业务性较强,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增减挂”地块的查找及设施农业用地审批等工作,每年都有新的内容,一年以来,我镇自然资源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并开展集中和自学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一步学习《土地管理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效促进自己开展各项工作。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1、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开展自然资源及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紧紧围绕自然资源及耕地管理工作重点,认真开展了自然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广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开展专题咨询活动等方式,把《土地管理法》、《农田基本保护条例》作为普法的重点,坚持广泛深入地宣传,确保了普法宣传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另外,我们还有重点、有区别的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对于乡镇村干部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法律知识普及,对广大群众加强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基本国情普及,对企事业单位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法规的宣传普及,这种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举措,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通过进一步开展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全社会遵守和执行自然资源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资源保护的意识,为实现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建立制度,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认真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方案,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在主汛期来临之前,对隐患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科学制定预案,提出了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落实责任制,组织镇各办所、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联合村社区、周边群众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二是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健全横向纵向完备的群测群防体系,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四是开展地质灾害知识的科普教育,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指导,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

3、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我镇自然资源管理网络。

根据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性质,加强与村镇建设等部门的联系,做到互相协作,信息共享。同时任命各村村主任为国土资源管理责任人,协助开展自然资源动态巡查、监督土地利用情况、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协助处理土地纠纷,及时将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向镇工作人员反馈。

4、狠抓森林防火工作。

多次召开2020年镇森林防火工作部署专项会议,印发《镇2020年春节重点时段森林防火专项工作方案》、《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方法》、《关于成立森立防火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并下发至各村,与涉林村、社区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2020年4月和6月开展两次森林防火应急演练,参与人员包括政府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卫生院工作人员、派出所工作人员、以及周边居民共计160余人。我镇周家山涉林村组周边做到全覆盖下发森林防火明白卡,共计发放300余份。2020年6月,切实做好我镇的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安全,我镇现在周家山上设置消防水池并接通上山水管,与绵阳安州区、及罗江交界处,建立物资仓库及防火隔离区,并对周家山上标识标牌进行了更新维护。

5、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

完成2020年森林城市建设和大规模绿化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场镇新增绿化面积7亩、村庄绿化面积30亩、乡村道路绿化面积10亩;依托镇内现有资源,认真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宣传和植树活动。“3.12”植树节期间,利用宣传车、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全镇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知识。我镇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带头参加了在绵远集镇社区周家山举行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面积达10亩,栽植樱花、桂花等400余株,周家山广场周边种植灌木约20000株,组织全镇开展了春秋两季义务植树活动,共完成义务植树12万株。

6、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农村乱占耕地问题整治的决策部署,根据省、市各级制定的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方案的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成立镇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镇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方案》,精心计划部署、积极组织动员、深入开展摸排工作,摸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止到11月18日,我镇共完成数据录入上传955条,其中住宅类数据445条、产业类数449条、公共服务类数据61条,三泉村绵远河河滩地山区3处图斑因河滩地承包打围无法进入录入信息,审核上报纳入问题整改125条。

7、加强耕地保护、严格保护自然资源。

为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辖区内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镇政府与各村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各级都非常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主要领导过问,分管领导和我们一起狠抓落实。今年,我镇加大了动态巡查力度,充分发挥村级信息网络的作用,结合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大棚房”问题回头看行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工作,全年共发现违规占地4起,对破坏耕地、挖沙取土、违章修建等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实现违法行为发现率100%,制止、报告率100%。

8、进一步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属地责任。

为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平公正完成用地征迁项目工作,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防止发生因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进京到省重大群体性事件或信访恶性事件。

9、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廉政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实施细则,利用镇党风廉政阵地,要求自然资源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扎实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三、2021年工作的打算

(一)加大对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同时抓好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确保耕地不减少。

(二)加强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是乡镇村干部、广大群众、企业负责人、做到形式多样,注重宣传效果。

(三)开展自然资源巡查工作,包括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形成日常化、制度化工作机制。、

(四)认真进行梳理2020年农村占用耕地建房问题清单,掌握农户占用耕地建房的情况,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分门别类进行妥善处理。

耕地资源范文篇7

我市辖30个乡镇,人口64.5万个,土地总面积234.3万亩,耕地面积56.42万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人多耕地少的县份。

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农田得到了特殊保护,全市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以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度土地管理

(一)领导重视,把土地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的精神上,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尤其是耕地保护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主管副市长分别任组长的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和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六次基本农田保护市长专题会议,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今年3月,市长李国保分别在全市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和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耕地保护工作,特别强调了“基本农田五不准”。市政府先后印发了五个有关耕地保护文件,即2000年“关于成立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和汨改发[2000]32号文件,2003年印发了“关于对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和“关于调查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文件,2004年印发“关于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的文件。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工作经费,1999年财政预算给足40万元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年又拿出20万元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经费。每年市政府都从农业、监察、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织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检查,切实做到了责任、任务、人员、经费“四落实”。另外,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基本农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二)宣传得力,全民耕保意识明显提高。耕地保护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全民的事,全社会的事,只有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增强全民耕保护责任感和自觉性,耕地保护才有坚实基础,才能见成效。为此我们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一是每年“6.25”土地日组织宣传车辆进行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几年来共出动宣传车辆200多台次,在全市城区、乡镇进行巡回宣传。二是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先后利用300多场会议宣讲耕地保护内容,开耕地保护专题会议150多场次。三是利用非农建设看地进行宣传。每看一宗地都向用地户进行宣讲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动员用地户要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四是制作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公告。全市统一制作了100幅2×1.5米的基本农田保护公告,张贴在全市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的地方。五是在全市35个乡镇场建了485块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牌,公示耕地保护相关内容和措施。六是书写了15000多条石灰标语和门板标语。七是利用典型违法案例进行宣传。八是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每个“6.25”土地日前后一周进行播放,特别是“基本农田五不准”,去年连续播放了一个月。九是利用《汨罗报》专版专栏进行宣传。《汨罗报》未撤销前,每期都在该报重要位道开设有耕地保护专栏。

正是由于我市领导重视,耕地保护宣传得力,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做到了家喻户晓,全民耕保意识明显增强,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好势头。即爱惜地的人多了,乱占滥用耕地的人少了;耕地种植面积多了,荒芜耕地面积少了;村民建房申请占用荒山荒地的多了,申请占用耕地的少了。

二、以协调发展的思路,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一)明确责任,加强考核,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到实处。层层落实了保护责任。将48.4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的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全面落实到乡、村、组、户与丘块,层层都明确了保护责任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全市共签订到村责任状384份到组责任状6100份,到户责任共14万分。

建立了基本农田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解到乡镇后,每年由市政府组织对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进行一次全面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原经考评基本农田保护不好,保护措施不利,每终取消评先资格。

坚持“占一补一”原则,切实做好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制度的加快,我市建设占用耕地有近千亩。但我们始终坚持了“占一补一”原则,经岳阳市国土资源局选址验收先后共开发整理耕地1500多亩,除用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外,还储备有560亩耕地。1999年—2003年共收取耕地开垦费1400多万元,都用于了新耕地的开发项目建设。

(二)巩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成果,加强了基本农田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我市于1999年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753个,保护面积为48.45万亩,保护率为85.7%。

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健全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我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即《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制度》和《基本农田定期巡查制度》等五项制度。同时,狠抓了制度的兑现和落实,使基本农田保护走上了制度社会轨道。

另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把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同中低产田改造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优化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进行。此外,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依法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必须报经国务院审批。报批前,应制定补充耕地方案,并明确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

全面建立了高标准保护标志。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公式制度,投资50万元建起了永久性保护标牌485块。保护标牌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面积、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高标准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市到乡、乡到村、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丘块都建起了基本农田保护图、薄、册、卡等一整套保护档案。我们组织各乡镇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村、组、地块和农户,面积、区位要符合要求,数据要准确,并以村为单位将图斑逐一登记造册,以乡(镇)为单位汇总统计。基本农田保护区图、保护区登记卡,到丘到户花名册,丘块登记表与实地逐一进行对照核实做到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图、表、卡、册与实地相一致。并及时做好了基本农田保护基本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据统计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753个,建立基本农田标志485个,共装订到户登记表42本,图斑表28本,到户责任卡105本,保护责任状2本,全市汇总本1本。

(三)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保障了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我们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切实实行基本农田的“五不准”,非农建设无论是国家建设、集体建设,还是农民建房都坚持做到了:凡可占或不占用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占用耕地;凡不可避免需要占用耕地的一律从严控制占用面积;凡建设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律另行选址或撇开基本农田,因而使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压到了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耕地。

同时,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对于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坚决不予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非农建设项目凡是圈外用地的事先必须按法定程序先批准调规后批准建设用地,不是重点项目一律不准圈外用地。由于坚持了用途管制制度,基本消除了建设占用耕地的随意性,达到了保护耕地的目的。从1999年到2002年,严格审批国家建设用地41宗,面积334.65公顷;集体项目用地53宗,面积36.5公顷。其中为京珠高速公路、武广电化改造、1809线、新火车站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工程报批用地185.85公顷,为市重点工程友谊河沿江大道工程报批用地61公顷。据统计,2003年共为重点工程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14宗,总用地面积1333.5亩,其中,国家用地11宗,用地1267.5亩,集体用地3宗,用地66亩。

(四)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唯一途径,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市建立完善了责任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一成立了专门的班子,由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第二完成了后备资源调查,我市拥有土地后备资源10.5万亩,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近期、中期、长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第三制定了土地开整理程序,依法按程序开发整理土地,确保生态平衡。第四制定了优惠政策,实行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为促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和耕地储备库。据统计我市从1999年至今,建设占用耕地1095.13亩,而开垦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达1588.4为亩,现储备耕地净492.9亩。从2001年至今已有3个国家、省级项目落户汨罗,开发整理规模达8859.6亩,新增耕地5853亩。

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推进土地管理

(一)抓住政策机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3月,全市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专项工作,共收回开发区和项目开发部8个。清理各类建设用地327宗,未纳入市人民政府“五统一”管理的5处,擅自利用划拨土地搞经营性开发的5宗,存在少批多占的4宗;清理土地交易582宗,清理违规用地16宗,查处率达100%,处理各类土地遗留问题11起。“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以《没有人再敢批条子了》的文章报道汨罗市治理整顿工作的情况。

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促进了土地市场的规范与完善。经过对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我市大力推行了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挂牌招标拍卖。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同时,严把土地登记关口,对经营性用地没有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不予登记;对出让地价明显低于出让底价的,不予登记;对未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的,不予登记;对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予登记。目前,全市实现了土地“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目标。全市所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城区最高地价已达到1.3万元/平方米。其中,2003年,汨罗局采取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共计10宗,成交价款7052万元。其中商业局位于建设路0.2公顷商业用地以900万元拍出全市第一价,建设东路6.67公顷土地以3900万创全市土地交易总价最高记录。4月份成功地对汨罗江砂石资源采矿权进行第一次挂牌出让,最终以5万元成交。8月份对汨罗江南渡桥下游砂石资源采矿权进行捆帮式公开挂牌。

(二)抓执法监察,严肃查处了耕地违法案件。一是抓监察网络建设。聘请了市、乡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员、新闻记者等12名同志为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兼行风监督员,聘请了31名国土员为专职监察员,各国土资源所聘请362名村干部为土地信息员。设立举报电话32部,举报箱100个。同时,完善动态巡查责任制,按照“五定一包干”(定人、定范围、定责任、定费用、定奖励、费用包干)的原则,采取经常巡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一级巡查区15天查一次,二级巡查区每月巡查一次,形成“地动我知,违法我管”的局面。二是抓违法案件查处。我市一直把非法占用耕地作为土地执法重点来抓。特别在耕地违法案件处惠,决不估息迁就,不心思手软,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罚款的予以重罚。2003年发生耕地违法案件9起,违法占用耕地2.09亩,都给予了重罚处理,共罚款4.12万元。全年违法案件下降20%,制止率在92%以上,案件查处率达100%,结案率达100%,案件查处无错案发生。

(三)从严把好征地关,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我市在认真开展全省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大检查同时,采取“三严”严格征地管理。即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严格依法按规划计划、按程序征地;严格征地审核和征地补偿安置监督。同时,认真督促落实法定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解决征地安置补偿费用拖欠、挪用、截留问题,抓好征地补偿费的清欠工作。建立了征地公告制度和补偿标准听证制度。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今后凡没有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征地方案,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审核报批。另外,我们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农民保护耕地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数据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耕地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垦造耕地;复核与整改;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缙云县

当今社会,随着城镇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用地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1]。针对这种现象,国土资源部提出了非农建设用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2]。为此,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了垦造耕地工作[3]。垦造耕地是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腹地的丽水市东北部,土地总面积1503.52km2,土地结构为八山半水分半田,耕地资源匮乏。为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缙云县大力开展了垦造耕地项目,且主要以低丘缓坡开发为主,而低丘缓坡开垦耕地或多或少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4]。为此,缙云县响应浙江省政府号召,于2021年1月份开展了缙云县垦造耕地问题复核与整改工作。

1复核与整改过程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切实做好垦造耕地问题复核与整改工作,根据省、市下达的文件要求,并结合缙云县的实际情况,全面排查了2015年以来立项实施的垦造耕地项目在选址、建设实施、合法合规、后期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1.1收集数据资料,形成技术路线

根据项目的复核与整改要求,确定需要收集的资料清单,主要包括垦造耕地项目的基本情况、初步设计方案、水资源平衡测算文本、施工图、竣工图、竣工报告等文本、数据资料,其中基本情况里包含了项目区的立项与验收日期、文号、耕地面积等基础数据。在确定缙云县垦造耕地问题整改项目的复核与整改要求、目标与内容后,初步形成技术路线(图1)。图1垦造耕地问题复核与整改技术路线

1.2内业复核

完善技术路线后,根据收集汇总的资料,经与国土部门沟通,最终汇总生成垦造耕地问题整改项目清单。根据项目清单将项目区分为4个片区,4个片区及其所包含的乡镇如下:东方片区包括东方镇、壶镇镇、前路乡、三溪乡;舒洪片区包括大洋镇、大源镇、胡源乡、溶江乡、舒洪镇、双溪口乡;新建片区包括新建镇、新碧街道;五云片区包括东渡镇、方溪乡、七里乡、石笕乡、五云街道。咨询各片区项目是否存在水源利用率低、边坡滑坡、排灌渠损坏、耕地荒芜等情况,建立片区内业调查数据信息库,确定重点关注清单。将所有提取的信息汇总列表,以供后续查阅与应用。对于内业复核后确定的准确信息,直接填写在验收鉴定评估表中。

1.3外业踏勘

根据内业调查阶段的成果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基层填报、实地访问、踏勘、无人机航拍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由外业踏勘技术人员分项目逐个记录在踏勘记录表中,提出问题并给出简略整改意见,最后给内业技术人员进行汇总整理。

1.4汇总成果,编写整改报告

通过汇总内业与外业的调查成果,最终形成合格项目和基本合格项目(存在部分问题需整治)清单。对合格项目,出具合格项目验收鉴定评估表;对基本合格项目,逐个编写整改方案,整改方案由项目区基本情况、内业复核成果、外业踏勘成果、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投资概算、踏勘记录表及验收鉴定评估表等组成。其中,部分项目因存在田埂挡墙坍塌、泵站损坏等问题,专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专项设计报告。

1.5整改与验收

在根据整改方案和专项设计报告对需整改项目逐个整改完成后,缙云县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市下达的文件,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组织乡镇初验和县级自验,并依次形成乡镇初验报告和县级自验报告,在限定时间内上报市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2结果汇总与分析

缙云县垦造耕地项目问题复核与整改项目总量154个,其中有4个项目因改建养猪场、未开工、退耕还林等原因被删,最后共有150个项目进入复核清单。其中,东方片区53个项目,舒洪片区43个项目,新建片区26个项目,五云片区28个项目。经技术人员内业复核、踏勘后,最终确定缙云县垦造耕地项目样本150份,其中:86个为合格项目,64个为基本合格项目,合格率为57%。

2.1项目分布情况

合格项目和基本合格项目在各片区的分布情况见表1,各片区基本合格项目存在问题见表2。从表1可以看出:新建片区的项目合格率最高,其次为五云片区,基本合格项目大多数分布在东方片区与舒洪片区,五云、新建片区较少。

2.2基本合格项目问题类型分布

在复核与整改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垦造耕地项目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止一种,在64个基本合格项目中存在问题的分布情况如下:存在1个问题的占11%,存在2个问题的占48%,存在3个问题的占30%,存在4个问题的占11%。很明显,存在两个及以上问题的项目占89%。在复核与整改过程中发现,这些基本合格项目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边坡不稳;②水源利用率低;③排水口末端未布设沉沙池;④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淤积。归纳总结后发现,存在边坡不稳问题的项目有44个,存在水源利用率低问题的项目有18个,存在排水口末端未布设沉沙池问题的项目有11个,存在淤积问题的项目有52个。综上所述,缙云县垦造耕地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边坡不稳、水源利用率低和淤积等,其中淤积问题属于普遍现象,但淤积造成的影响一般较小,只需由耕地承包人员自行清理即可,而边坡不稳和水源利用率低问题,需要重点处理。边坡裸露、滑坡、挂渣会导致边坡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水源利用率低可能会导致耕地荒废或变成旱地,减少经济收益。

3垦造耕地问题成因分析

3.1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复核,发现缙云县垦造耕地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项目受地形地貌和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田埂坍塌、边坡滑塌,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生产;部分耕地水源利用率低,最终只能种植旱地作物等。对于边坡不稳问题,可通过在坡面喷播草籽、种植灌乔木或藤蔓等和在边坡塌方处设置挡墙进行解决。至于水源利用率低的情况,对有条件引水的,可增设引水和蓄水设施,以提升水源利用率;对没有引水条件的,只能将水田改为旱地。(1)边坡不稳原因分析。边坡不稳问题以东方片区和舒洪片区产生的较多,这是因为东方片区的壶镇镇、舒洪片区的大洋镇地处山地丘陵区,海拔一般在600~1000m之间,且坡度较大,立地条件差,有边坡不稳定的天然条件,如果再遇到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极易导致边坡塌方、田埂挡墙损坏等现象发生。(2)水源利用率低原因分析。缙云县垦造耕地项目所选取的水源点大致可归为几类:①项目区附近的水库、山塘、池塘;②径流式水源;③项目区新建的蓄水池;④通过“拦水坝+泵站”模式将附近河流湖泊水输送至项目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垦造耕地项目所选取的水源点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导致所选取的水源点存在泵站已损坏、位置过远难以利用、提水泵站无电力可用甚至产生水源点归属地争端等情况,致使垦造耕地项目完成后,项目区缺灌溉用水。因此,在进行垦造耕地项目建设时,必须仔细核算水源量,确保水源充足,并现场确认相关设备是否完好和可以正常运行;在施工完成后,要注意边坡是否已经得到防护,未实施防护工程的情况下不能通过验收。垦造耕地竣工后,要加强对项目区的监督管理,尤其是项目区的边坡情况及水源情况。

3.2其他问题成因分析

除较为普遍的边坡不稳和水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外,复核与整改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其他问题,如有的项目灌排渠数量不足,导致部分耕地无法灌溉;有的项目灌排渠施工工艺不达标,出现水泥脱落、破损等情况;有的项目蓄水池池壁破损,导致蓄水容量下降,最终导致水源利用率低;有的项目已经改为养猪场;有的项目拦水堰坝损坏等。不同项目所产生的问题往往会有差异,在进行整改时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现场探查访问信息,因地制宜地解决。经过分析,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垦造耕地项目种植成本较高。缙云县的垦造耕地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坡上,且所处位置偏远、远离公路,通往项目区的生产道路坡度陡、易损毁,种子、肥料、果实的运输只能靠人工,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差,群众不愿意承包,致使垦造耕地荒芜或半荒芜现象较多。二是垦造耕地管护难度较大。垦造耕地所处位置较为偏远,且道路崎岖,导致管护困难。垦造耕地在投入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田埂倒塌、边坡滑塌、蓄水池淤积、排水渠道破裂损坏等,因所处的位置偏远导致其维修成本较高,维护困难。三是垦造耕地项目责任分工不明确。乡镇(街道)作为垦造耕地后期管护的主要负责者,工作责任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成立垦造耕地后期管护领导小组,在基础设施维护、种植指导、台账管理等方面缺少专项负责人员,导致垦造耕地后期管护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4结语

垦造耕地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行,而且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缙云县垦造耕地问题复核与整改行动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对已立项的垦造耕地项目进行核查整改,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垦造耕地项目的管理经验。从缙云县垦造耕地问题复核与整改行动中,可以得出以下项目建设和运行经验:(1)完善垦造耕地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严格把控垦造耕地项目审批、选址、建设实施、后期管护的全过程,确保垦造耕地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重中之重的是,项目审批时必须复核项目区水源是否充足,建设中要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边坡的防护与管理。(2)建立完善的垦造耕地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将遥感、无人机航拍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垦造耕地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垦造耕地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内部培训,同时可引进第三方技术单位,实时上传更新垦造耕地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监管长效机制,构建更为高效便捷的垦造耕地项目监督管理模式。(3)加强垦造耕地项目的管护。一方面,建立垦造耕地后期管护领导小组,完善相关制度,做到责任落实、分工明确;另一方面,调整政府扶持政策,实行以奖代补,对垦造耕地项目后期管护较好的承包方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政策扶持,对后期管护较差甚至荒废的,通过约谈承包方的方式了解具体原因,对症下药。(4)引进第三方技术单位,定时定期对垦造耕地项目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项目区边坡是否防护,水源地现状是否满足需求等信息,并及时将监测信息表反馈给水利部门,以便垦造耕地的稳定运行。在监测过程中,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研究投入,全面加强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在垦造耕地项目监测中的应用,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鲁真,杨木壮.沿海地区垦造水田适宜性评价:以惠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4):60-62.

[2]钱旭,廖小锋,谢元贵.贵州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关键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176-177.

[3]陈和秀,诸葛翀,郑铭洁,等.关于建德市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118-119.

耕地资源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资源耕地

耕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农业资源,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我国各地乱占耕地现象非常严重,保护耕地、防止耕地资源流失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战略任务。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建立耕地资源核算制度,能够加强对耕地的监控和管理,是防止耕地资源流失的有效措施。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2亿hm2这条“红线”,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用耕地的各种因素不会减弱,反而有可能增强,守住这条“红线”的前景并不乐观。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从源头上掌握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进行政策调控,有利于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

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的意义

耕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刻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耕地资源,在充分调查、准确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实物量的核算,以及利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进行价值量的测算的过程。耕地资源核算的结果反映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存量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农业的各个要素中,耕地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占用耕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而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8亿hm2,我国耕地6年净减少约666.67万hm2。耕地数量的大幅减少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防止耕地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当前我国耕地统计核算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及时发现耕地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这无法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耕地资源核算制度,每年对耕地资源进行核算,发挥其“监控器”和“报警器”的功能,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确保耕地绝对数量不减少。

1.2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加强耕地管理的需要

由于人口增加、农民生计所迫和社会需求强烈等原因,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致使近年来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现在耕地中劣质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45%。然而,我们国家在耕地管理方面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严重。实际工作只停留在耕地丈量的范畴,缺失质量核算这就使国家无法准确全面地把握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现状,更难以防范耕地资源的隐性流失。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将会解决这一问题,耕地资源核算不仅对耕地的实物量进行核算,同时还对耕地的价值量进行核算,客观地反映耕地的质量情况,能够对耕地资源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提高耕地的管理水平。

1.3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资源消耗无法在国民经济中反映出来。一个国家的矿产耗尽,森林大量减少,水源短缺,空气污染,可是国民经济核算却表明收益增加,经济运行良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下,必将导致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综合反映经济增加值和对资源造成的消耗。然而,我国资源核算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成熟,尚未形成涵盖所有资源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资源核算的内容,加速资源核算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实施。

2耕地资源核算的基本理论

耕地资源核算作为资源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和资源核算是一致的,其内容以资源核算和土地资源核算为基础。

2.1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

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该指定专门的机构(例如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来实施核算。耕地资源核算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实际核算过程应按照行政级别自上而下地进行部署、自下而上地逐级汇总核算。

2.2耕地资源核算的内容

与土地资源核算相对照,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实物量核算,另一方面是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指对耕地数量方面的测算,侧重于“量”的确定,主要使用土地丈量等基本方法,实物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基础;价值量核算,是对耕地的价值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综合反映耕地的经济价值,侧重于“质”的评定,由于土地的“质”属于数学上边界难以准确划分和界定的处理对象,因此这一过程可通过模糊数学的手段来实现。价值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重点,是耕地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重要过程。

实物量和价值量又都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存量和流量反映耕地资源的不同属性。存量记录某一时刻的数值,侧重描述量的多少,是静态数据;流量反应不同期间数值的变化,侧重反应变化的程度,是动态数据。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实物量存量、实物量流量、价值量存量和价值量流量四个数据指标。

2.3耕地资源核算的程序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主要包括界定核算对象,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存量和流量核算以及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部分。

实施中,首先应该确定核算对象,界定核算的范围和特征,其次进行实物量核算,之后通过数学模型估计测算耕地的价值量。这时实物量和价值量都是存量数据,最后通过相邻两次存量数据的比较得出流量数据,反映耕地资源的增减变化,这就是流量核算。

耕地资源核算乃至资源核算的最终目标是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但从当前形势看,绿色GDP核算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时间。因此,现阶段我们先不考虑耕地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问题,等到条件成熟再将其纳人国民经济核算。

3耕地资源核算方法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包括耕地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两部分,既要进行存量核算也要进行流量核算。

3.1耕地资源的实物量核算

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主要反映耕地核算期初和期末的实物存量以及期内的变动情况,目的是采集有关耕地属性的精确数据。实物量核算主要是耕地测量,在技术方面主要采用土地丈量的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丈量已发展为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有GPS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等。耕地实物量核算的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

实物量核算可以借助账户来完成,这些账户通常都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一般包含期初结存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和期末结存数等内容。这些内容满足基本平衡关系:期末存量二期初存量+本期增加一本期减少。

3.2耕地资源的价值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赋予耕地资源一种货币性价值,是反映和揭示耕地质量的一种方法。耕地价值量核算的方法比较多,目前能够为多方面接受的是收益还原法。这种方法以土地收益为理论依据,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收益的大小。

这种方法的基本公式为:

MV=a/r

其中MV为耕地的市场价值,a为耕地的年纯收人,r为耕地的还原利率。

首先要确定耕地的年纯收人,其在数值上等于耕地的总收益减去耕地的总费用。

耕地总收益的计算取决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主产品和副产品当年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时可根据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各作物收益进行加权求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为耕地总收益,m;为第i种农作物的客观产量,P"为第i种农作物的平均市场价格,k;为第i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n为农作物种类数。

耕地总费用主要包括物质费用、人工费用、投资机会成本和相关的农业税费等,其中人工费用采用工作日乘以劳动日工资价格来计算,投资机会成本等于物质费用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其次要确定还原利率。还原利率的确定是评估耕地市场价值的关键。具体测算耕地的还原利率时,通常采用”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的方法进行测算。通常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安全利率。对于一般种植业用地来讲,其风险调整值可以在1%—2%左右,而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农地风险调整值可以大于5%甚至10%。

3.3存量和流量核算

耕地资源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资源耕地

耕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农业资源,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我国各地乱占耕地现象非常严重,保护耕地、防止耕地资源流失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战略任务。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建立耕地资源核算制度,能够加强对耕地的监控和管理,是防止耕地资源流失的有效措施。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2亿hm2这条“红线”,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用耕地的各种因素不会减弱,反而有可能增强,守住这条“红线”的前景并不乐观。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从源头上掌握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进行政策调控,有利于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

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的意义

耕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刻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耕地资源,在充分调查、准确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实物量的核算,以及利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进行价值量的测算的过程。耕地资源核算的结果反映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存量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农业的各个要素中,耕地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占用耕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而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8亿hm2,我国耕地6年净减少约666.67万hm2。耕地数量的大幅减少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防止耕地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当前我国耕地统计核算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及时发现耕地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这无法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耕地资源核算制度,每年对耕地资源进行核算,发挥其“监控器”和“报警器”的功能,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确保耕地绝对数量不减少。

1.2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加强耕地管理的需要

由于人口增加、农民生计所迫和社会需求强烈等原因,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致使近年来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现在耕地中劣质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45%。然而,我们国家在耕地管理方面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严重。实际工作只停留在耕地丈量的范畴,缺失质量核算这就使国家无法准确全面地把握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现状,更难以防范耕地资源的隐性流失。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将会解决这一问题,耕地资源核算不仅对耕地的实物量进行核算,同时还对耕地的价值量进行核算,客观地反映耕地的质量情况,能够对耕地资源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提高耕地的管理水平。

1.3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资源消耗无法在国民经济中反映出来。一个国家的矿产耗尽,森林大量减少,水源短缺,空气污染,可是国民经济核算却表明收益增加,经济运行良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下,必将导致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综合反映经济增加值和对资源造成的消耗。然而,我国资源核算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成熟,尚未形成涵盖所有资源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资源核算的内容,加速资源核算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实施。

2耕地资源核算的基本理论

耕地资源核算作为资源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和资源核算是一致的,其内容以资源核算和土地资源核算为基础。

2.1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

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该指定专门的机构(例如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来实施核算。耕地资源核算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实际核算过程应按照行政级别自上而下地进行部署、自下而上地逐级汇总核算。

2.2耕地资源核算的内容

与土地资源核算相对照,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实物量核算,另一方面是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指对耕地数量方面的测算,侧重于“量”的确定,主要使用土地丈量等基本方法,实物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基础;价值量核算,是对耕地的价值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综合反映耕地的经济价值,侧重于“质”的评定,由于土地的“质”属于数学上边界难以准确划分和界定的处理对象,因此这一过程可通过模糊数学的手段来实现。价值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重点,是耕地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重要过程。

实物量和价值量又都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存量和流量反映耕地资源的不同属性。存量记录某一时刻的数值,侧重描述量的多少,是静态数据;流量反应不同期间数值的变化,侧重反应变化的程度,是动态数据。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实物量存量、实物量流量、价值量存量和价值量流量四个数据指标。

2.3耕地资源核算的程序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主要包括界定核算对象,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存量和流量核算以及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部分。

实施中,首先应该确定核算对象,界定核算的范围和特征,其次进行实物量核算,之后通过数学模型估计测算耕地的价值量。这时实物量和价值量都是存量数据,最后通过相邻两次存量数据的比较得出流量数据,反映耕地资源的增减变化,这就是流量核算。

耕地资源核算乃至资源核算的最终目标是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但从当前形势看,绿色GDP核算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时间。因此,现阶段我们先不考虑耕地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问题,等到条件成熟再将其纳人国民经济核算。

3耕地资源核算方法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包括耕地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两部分,既要进行存量核算也要进行流量核算。

3.1耕地资源的实物量核算

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主要反映耕地核算期初和期末的实物存量以及期内的变动情况,目的是采集有关耕地属性的精确数据。实物量核算主要是耕地测量,在技术方面主要采用土地丈量的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丈量已发展为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有GPS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等。耕地实物量核算的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

实物量核算可以借助账户来完成,这些账户通常都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一般包含期初结存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和期末结存数等内容。这些内容满足基本平衡关系:期末存量二期初存量+本期增加一本期减少。

3.2耕地资源的价值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赋予耕地资源一种货币性价值,是反映和揭示耕地质量的一种方法。耕地价值量核算的方法比较多,目前能够为多方面接受的是收益还原法。这种方法以土地收益为理论依据,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收益的大小。

这种方法的基本公式为:

MV=a/r

其中MV为耕地的市场价值,a为耕地的年纯收人,r为耕地的还原利率。

首先要确定耕地的年纯收人,其在数值上等于耕地的总收益减去耕地的总费用。

耕地总收益的计算取决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主产品和副产品当年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时可根据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各作物收益进行加权求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为耕地总收益,m;为第i种农作物的客观产量,P"为第i种农作物的平均市场价格,k;为第i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n为农作物种类数。

耕地总费用主要包括物质费用、人工费用、投资机会成本和相关的农业税费等,其中人工费用采用工作日乘以劳动日工资价格来计算,投资机会成本等于物质费用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其次要确定还原利率。还原利率的确定是评估耕地市场价值的关键。具体测算耕地的还原利率时,通常采用”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的方法进行测算。通常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安全利率。对于一般种植业用地来讲,其风险调整值可以在1%—2%左右,而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农地风险调整值可以大于5%甚至10%。

3.3存量和流量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