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8:00:28

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1

1概述

1.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具体是指对自然灾害损毁,不合理利用以及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确保土地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具体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实现有效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提升,对其耕地质量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推进农村增产增收,确保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整治是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通过科学完善和有效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可持续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我国目前,耕地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只有确保有效落实土地整治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区域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整治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国家粮食安全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2耕地质量。耕地是我国特定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但是就目前具体状况而言,还没有对耕地质量进行明确定义,通常情况下,耕地质量具体包括耕地经济质量,耕地管理质量,耕地环境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在有效提升耕地质量过程中,需要同时针对土壤经济质量,土壤管理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质量采取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土壤本身质量会在一定程度内决定耕地土壤质量,以此同时,周边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内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根据环境质量,具体是指人类活动对耕地质量造成的相关影响,耕地生产能力是其经济质量的重要体现,在具体落实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对土壤受污染情况,土壤酸碱度,土壤构型和有机质含量进行科学改善。通常情况下,土壤整治工程包括生态环境保持,农田防护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土地平整工程通过有效结合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能够实现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农业生产具有更为良好的环境,对其耕地土壤质量进行科学改善[1]。排灌设施的科学完善能够使农业基础设施更高程度的发挥自身作用,确保工地具有更高的综合抗灾能力。通过进行田间道路的合理布局,实现田间务农网的科学完善,能够确保进行区位环境的科学改善,保障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有效结合农村道路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田生态系统布局合理,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优化,实现耕地环境质量的科学改善。在具体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之后,还需要加强后期管理,强化耕地保护,实现耕地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土地整治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耕地质量的科学改善,确保工地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产能的有效增加。

2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

2.1评价优化思路。在具体评价耕地质量状况时,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等各项指标只能反馈耕地自然质量,而在具体进行土地整治时,自然环境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耕地质量。相对于环境因素而言,耕地自然质量的变化较为缓慢,可以确保更为全面的反映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造成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具体进行耕地整治作业时,普遍采取灌溉工程和建设排水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工作条件,实现耕地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就该角度而言,相关人员需要从耕地经济角度进行评价分析,明确对于耕地质量而言,耕地条件改善,对其造成的主要影响,在改善耕地条件的过程中,田块周边环境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使耕地生物特性产生变化,基于此,需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对耕地质量受到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2.2分析评价对象。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连片集中整治的有效落实,能够确保科学完成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相关工程建设,在具体进行评价工作室,普遍利用地球化学方式进行野外采样,检测土配方施肥样点,明确耕地肥力状况,利用情况和土壤类型分布,在完成蚯蚓和土壤微生物碳取样工作之后,需要利用ArcGIS软件在耕地内提取997耕地地类图斑,对其进行科学评价。2.3实施评价方法。就耕地经济、生态环境和耕地自然属性而言,分析土地整治为耕地质量造成的相关影响,完成指标筛选。在对耕地自然地质进行质量评价时,基于以往工作经验选择土壤类型和地学特征等指标,通常情况下,土壤类型和低学特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程度的静态特征,会由于人为因素发生改变。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如果要科学评价耕地利用效率,可以选择使用耕地条件,耕地条件的科学性对其农田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性影响,进而会进一步影响耕地高产稳产目标的科学实现。就生态环境评价而言,可以选择使用生物特征和健康状况等指标,以上两项指标具体是指土壤有益微生物和污染情况,能够科学反映耕地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耕地自然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均会在一定程度内受到人为管理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动态性,施肥情况和灌溉情况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具体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对地块耕地条件,土壤特性和地形特征进行加权求和,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需要累积各种状况系数,也没有受到污染的耕地为基础累积不同标准,获取环境状况系数。对于部分无法定量化分析的因素,还需要科学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具体进行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基于相关资料和专家及建议分析指标重要程度。2.4分析评价结果。通过对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查询,能够明确区域整治之前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利用值分值在200~1000之内。在该地区分布的15等14等和13等耕地分别占据0.7%,10.4%和88.9%,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区域内土壤普遍以沙土为主,灌溉条件和排水条件较为缺乏,基本农业设施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需要强化土地整治工作[2]。在对土地进行整治工作之后,分析耕地质量评价,可以发现,该地区耕地利用等评价分值普遍处于300~1500之内,15到13等和12等耕地分别占据0.7%,91.1%和8.2%。相对于整治之前,增加了12种耕地面积,同时,13等耕地面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15等耕地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通过分析整治措施发现,在该区域内通过对其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完善,能够有效提升田块道路通达程度,对其田块灌溉保护率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实现田块土地状况的科学改善,实现耕地利用等级的全面提升,以此为基础,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具体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土壤条件,对耕地质量造成的具体影响,但是你改善过程普遍较为缓慢,自然地理因素会对其造成一定的限制,基于此,通过全面评价土地整治工作,为耕地质量造成相关影响,能够使人们进一步明确整地项目的长期效益。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应用会在一定程度内影响耕地质量,通过评价优化耕地质量能够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科学评价优化思路,分析评价对象,实施评价方法,分析评价结果能够确保进一步优化质量评价,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爱平,王平,白素颖,等.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影响研究[J].民营科技,2017,(6):106-107.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2

1.1研究区概况。案例地区本身与最近的城市中心距离达到了70km,这一地区也是该市区中最远的一个郊区位置。案例地区本身的辖区总面积达到了950km2,其中管辖有共计244个行政村。整个地区的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整体海拔高度最高为1224m;依照整个区域所表现出的地貌差异性,该地区可以划分成为山区、半山区、平原,每个区域面积为总辖区面积的1/3。1.2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图、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图。但是这两个数据图和当前的现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将农民的居民点位置直接和土壤图进行空间上的碟机,如此便能够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属性。最后使用专门的工作平台,来对于空间投影坐标系统进行调整,整理好相应的地块分等数据库。

2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

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经过相应的整理之后,表现出不适宜作为耕地的地块数量达到了1048块,整体数量为全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22.64%,这部分地区的地块规模并不大,并且极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现出的资源较少,以及耕地质量缺陷,使得农村居民点无法作为适宜的耕地来应用,单纯从生态安全的角度,需要将其直接划分成为牧草地、林地、园地等环境恢复性用地。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地块为1277块,面积为4224.88hm2,占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的77.34%,即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评价地块,在对评价地块整理后各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居民点地块的自然质量分与相应的质量等别。

3评价结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3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检测;技术支撑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对农业发展就非常重视。通过强化农业发展建设,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对促进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提高耕地质量则是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因而需要在加速农业发展建设的同时,重视耕地质量检测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助力,展示出现有农业发展特色。因此,本文结合现有农业发展需求,明确耕地质量检测实践意义,及时对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以此推动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1耕地质量评价概述

1.1耕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耕地是经过开垦后用于农作物耕耘的土地,是一种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耕地质量评价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土地特性,对农作物种植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进行分析,从而转变了我国传统农业耕地建设发展形式[1]。1976年,我国出台了《土地评价纲要》,就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明确指出,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的意义,并就耕地质量评价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近年来,我国在耕地质量评价中一直在转变耕地评价方式,如1993年提出FAO耕地质量评价,将可持续耕种理念应用到了耕地质量评价中。2008年提出《耕地地力调查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就耕地质量评价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1.2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对于耕地质量评价而言,需要从以下几点评价方法应用着手:首先,对农业生产能力评价,也就是在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中,需要从耕地农业生产能力供给上作出评价。如1996年农业部开展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就耕地在农业发展中的粮食产量评价进行了分析,并且将全国耕地划分为7个不同的耕地区域,又在此基础之上将其划分为10个耕地地力等级。其次,耕地潜力评价,由于耕地内的土壤肥沃程度不同,因而耕地的潜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中,需要从耕地的潜力评价着手,就相关评价指标模型分析工作落实。再次,对耕地适宜性评价,按照FAO《土地评价纲要》中的要求,就耕地的适宜种植品种作出分析。最后,对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依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要求对土壤进行环境评价[2]。

2加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较为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并且在我国农业发展建设中,已经对耕地质量评价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实践表明,通过强化耕地质量评价检测,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助力。如通过耕地质量评价,能够确定耕地土壤的酸碱性,对适宜种植的作物培育有重要帮助。因此,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需要科学分析耕地质量建设评价,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提升提供帮助[3]。

3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措施

3.1完善耕地质量检测技术体系。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耕地质量检测评价,需要在耕地质量检测评价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检测技术体系。相关部门需要结合目前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对耕地土壤环境、土壤潜力及耕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评价,然后及时细化耕地质量检测技术标准,以此更为有效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助力。3.2开发耕地质量检测的新技术。在强化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进行新技术研发。相关部门应该结合现有耕地质量检测评价工作开展需求,建立新技术研发体系,从而为耕地质量检测评价工作开展提供帮助。例如,按照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评价中的要求,调整新时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建立循环评价机制,提高耕地利用能力[4]。此外,需要在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之后,找到耕地种植管理方法,提高耕地种植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耕地种植管理的优势,以此推动农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应用中,由于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耕地质量检测,需要针对耕地质量检测工作开展技术支撑分析,即在耕地质量检测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中,将完善耕地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建设和开发耕地质量检测新技术,以此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牛建中,薄江宏,张文琴.基于新形势下的耕地质量分等定级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35(4):116-122.

[2]王伟.打造综合平台提升专项能力:浙江长兴县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服务经济发展[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7,21(5):48-49.

[3]杨静平.基于因素法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以富县富城镇罗家塬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73-75.

[4]徐金益,申强,吴军,等.无锡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J].现代农村科技,2019,24(3):145-148.

[9]曾数军,荣利香,杨亚钦,等.4.12花都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13,35(6):23-27.

[10]李茵茵,张维,温晶,等.2009年3月28日广州大暴雨的物理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11,33(4):7-11.

[11]游飞,陆卫华,吴徳平.粤西南山地西南部前汛期一次大暴雨天气浅析[J].广东气象,2011,33(5):24-26.

[12]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02-236.

[13]胡胜,罗聪,张羽,等.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57-65.

[14]叶爱芬,伍志方,程元慧,等.一次春季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06,34(5):583-586.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4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全面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现状,查清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与建议,为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各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样采集等基础调查工作,农业总站负责全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并形成耕地质量评价报告。

二、资金分配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土样采集、化验等费用。具体如下:

1、土样采集1.9万元。用于采集、处理、报送土样时产生的雇用向导费、雇工费、雇车费、午餐补助、包装费、小型器械购置等费用。共计236个土样,每个土样费用平均80元。

2、委托化验8.1万元。必检项目包括:容重、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8项常规项目。并在样品中选择50%的数量,进行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8项中微量元素和铬、镉、铅、砷、汞5项重金属元素的检测。

三、重点任务

(一)科学布设调查采样点。以国土部门的最新耕地面积数为准,按照每1万亩耕地不少于1个调查点的密度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点,调查点位应尽量与上一年调查点位一致,确保延续性和可比性。调查点位要覆盖本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属、大的土种),分布均匀,代表性强;调查点应与测土配方施肥取土样点、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区域监测点、轮作试点区域监测点等相结合,避免重复设点、重复采样。

(二)探索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探索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在平台使用的工作空间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原有工作空间数据可根据测绘部门提供的参数进行转换。

(三)做好耕地质量等级信息。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要求,在每年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基础上,建立每5年一次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制度,为耕地质量保护和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四)落实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各地要充分应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和耕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四、具体工作内容

(一)认真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土壤样品检测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目前我市不具备检测能力,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检。根据省站对承检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能力考核结果,在通过考核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商定检测需求,签订检测委托合同。并采取加已知数值样或加重复样等措施对承检机构质量控制。数据出具后应进行审核,结合当地耕地历史数据进行判断分析,异常值要进行复测确认,确保准确性。

(二)应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应采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里东北区的指标权重、指标隶属函数和等级划分指数进行评价和划分耕地质量等级。

(三)完成与同级自然资源部门的沟通与对接。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9号)和《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吉国土调查办法〔2019〕19号)要求,在完成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库和工作空间的基础上,及时将最新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图上,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四)开展耕地清洁程度调查评价。要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计算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并进行土壤清洁度评价(清洁程度评价不做插值,只做点位超标率评价)。对判定为轻度污染、重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耕地,应明确耕地土壤主要污染物类型,提出耕地限制性使用意见和种植作物调整建议。(“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见附件1)。

(五)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在调查评价工作中,要加强与统计、发展改革、财政和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更新自然资产负债表、占用补充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项目任务里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

(六)按时报送信息。要按照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各项数据要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2021年6月底前将耕地质量等级信息报送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五、进度安排

(一)2020年7-8月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

(二)2020年9-11月完成耕地质量调查点位确定和土壤样品采集工作;

(三)2020年12月-2021年5月,完成土壤样品检测分析;

(四)2021年6月底前,将耕地质量调查数据录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点位图和评价单元图等评价前期相关工作。依据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工作,将评价成果生成工作空间文件(.cws文件)后上报市(州)土肥技术推广单位(采用光盘方式上报,注意保密,不得网络传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是农业部门履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职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按期完成。

(二)设置专职人员。各单位要确定1-2名土壤专业并且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统计工作,要保障人员稳定性和工作延续性,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统一评价系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统一使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发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下载网址)。建立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库,并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工程,生成工作空间文件(.cws格式)。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5

关键词:耕地;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环境监管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从全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重视耕地的保护有突出的现实价值[1]。就目前的耕地资料研究分析来看,全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而且耕地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各类工程设施建设有关,耕地质量的下降则和耕地污染有显著的关系。总的来讲,耕地污染造成了土壤酸碱失衡、营养元素流失或者是有毒元素含量增多等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土壤的产出能力,所以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耕地的环境质量进行控制,并采取措施积极的防治耕地土壤的污染情况现实价值显著。

一、耕地环境质量

从现阶段的资料整理来看,所谓的耕地环境质量具体指的是从环境角度出发对耕地所做的质量评估结果。就具体的环境要素来看,包括了水文特点、土壤营养特点、土壤的酸碱性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土壤的耕地环境质量是对耕地综合产出表现的一种评价。对目前的耕地环境质量做具体的分析,影响耕地环境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质量评估中需要对各个要素进行把握,同时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这样,最终的耕地环境质量确定才会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2]。

二、耕地环境质量问题以及评价分析

1、污染水的利用。污染水利用具体指的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地区农业用水多为污染水。现阶段,全国各地在积极的发展各类型工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废水处理不达标,水中会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这些废水排入到江河中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利用污染的水体进行灌溉,污染元素会在耕地土壤中进行沉淀,久而久之,污染元素会影响土壤的营养结构,造成土壤产出能力的下降,此时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会明显降低。2、农业生产不合理。就目前的耕地利用分析来看,不合理的农业耕种也会造成严重的耕地质量问题。就此问题的分析来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地膜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利用普遍,其对于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地膜塑料是不可降解的。这地膜塑料在耕地中普遍存在会影响到耕地的具体利用,造成耕地实际价值的减弱。(2)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化肥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显著,可以实现增产增收,而农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处理农作物生产中的病虫害,这于农业生产质量保证有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的农业生产,存在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对于耕地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3、全面评价耕地质量。耕地环境质量问题对于耕地的具体利用有重要影响,所以做好耕地的质量评价现实意义显著。就耕地质量评价分析来看,要全面的评价耕地的质量,需要做好两项工作:(1)确定评价指标耕地环境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要素比较多,任何评价内容的缺少都会导致质量评价结果的失真,所以在评价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针对土地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指标建设。(2)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让评价效率提升,质量提高,所以重视方法的利用现实价值显著[3]。

三、耕地环境污染防治

耕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国的农业生产,所以必须要对耕地环境污染做控制。就现阶段的工作分析来看,要实现耕地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必须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原则,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要做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就此措施的具体执行来看,需要实现各机构的联合,所以宝鸡市农业农村系统机构需要积极实现与相关行业机构的联合,加强对宝鸡市各个区域农业用地土壤采样与分析。通过土壤检测与分析确定宝鸡市境内农业用地的污染现状,进行土壤污染程度和类型的划分,这对于土壤污染的分类控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调查,获取真实的土壤污染结果,这对于土壤污染控制措施的具体利用有突出的现实效果。2、加强环境监管。就环境监管来看,主要的内容有:对农业用水进行检测和管理。宝鸡市农业耕地污染防治方面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需要加强对灌溉用水的监督和管理,具体的监管可以设置多个监测点,周期性的进行水质监测结果获取,从获取数据分析水质,进而确定水源是否具备污染性。基于水源测试结果对水源污染要素做排查,并联系相关部门对污染源进行整治,水源污染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当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污染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构建后,耕地环境污染问题会得到有效的控制。3、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就现代化农业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实践更加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所以宝鸡市在农业土地污染防治实践中,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升污染防控能力也有重要价值。就宝鸡市农业耕地污染防控现状来讲,可以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等研究。基于研究讨论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推进宝鸡市农用耕地的污染修复,耕地环境质量随之显著提升。积极研制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样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这对于宝鸡市土壤污染防治整体效果提升来讲现实意义显著[4]。4、加强宣传培训。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从现实分析来看,宝鸡市的土壤污染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其二是不合理耕作。通过土壤污染防治宣传、修复技术推广,让广大劳动者了解了污染的来源以及影响,改良生产技术和方法,对以往的生产行为进行控制,使耕地污染会得到有效的缓解。总之,在农业耕地污染防治实践中,扩大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对目前宝鸡市的耕地环境质量控制有显著的效果。5、加强示范引领和结构调整。当前在耕地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突出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重点的工程示范区,在示范区当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1)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各地区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相同,所以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当中也需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及科学合理规划。示范区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完善规划体系,同时要对于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加以精细的谋划,还需要在相关规划引领之下实现各示范区统筹推进。(2)做好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切实的做好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效解决污染问题,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在示范区,要转变传统耕地管理保护模式,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实现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3)经验交流与推广要开展示范区交流活动,定期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各个区域。推进示范区建设,能够给其他区域提供成功的经验,还可以给管理人员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升耕地保护质量以及效果,促进农业健康稳定以及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土地的质量对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影响,而农业生产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提升农业生产效果,必须要对农业用地质量进行控制。文章对当前农业生产实践中造成耕地环境质量下降的具体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耕地污染控制措施做讨论和研究,目的是要为当前的农业耕地环境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华,赵宏霞,文承志,等.桃源县耕地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8,390(03):65-70.

[2]张培超.平顶山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J].资源导刊,2018,327(5):22.

[3]马中,徐湘博,赵航,等.论“土十条”污染耕地修复资金需求及实现机制[J].环境保护,2017,45(16):43-46.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6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在对有关图件和属性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摸清耕地地力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科学施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服务。

主要任务:建立县级耕地资源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和各种专题评价;编绘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书籍,形成公共基础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供查阅服务。

二、重点工作

1、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资料、属性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属性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含菜田)布局等。其他资料包括: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录音)等。

2、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调查、测试、试验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建立规范的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3、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系统平台软件,与先期建成的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建立连接,建立本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分析、利用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在内的数据资料,并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数据来源。

4、确定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重要性、易获取性、差异性、稳定性、评价范围等原则,确定我县以下评价指标:质地、PH值、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水溶态硼、排涝模数、灌溉模数等12个评价指标。

5、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耕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耕地单元,在评价系统中是用于制图的区域,在生产上用于实际的农事管理,是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的标准的县级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不宜过细过多,要进行综合取舍和其他技术处理。一般一个土壤类型有1500个左右评价单元。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和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指标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都必须有参与评价指标的属性数据。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失量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性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6、建立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项关键技术:一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指标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二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三是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四是划分耕地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采用等距法或累计频率曲线法确定地力等级分级方案,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7、评价结果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依据《全省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8、评价结果的汇总。包括编绘规范的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适宜性评价图、各种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与耕地质量评价与改良利用、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与平衡施肥、耕地质量评价与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等。

三、时间安排

1、培训准备阶段(2012年4-6月)。抽调技术人员,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2、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2012年6-7月)。完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多媒体数据的录入,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评价效果阶段(2012年7-8月)。进行专题制图、空间分析、耕地地力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效果评价。

4、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9月)。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以及全年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迎接省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人员、设备、经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为加强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在宕昌县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指导下,成立宕昌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组,组长:成员:。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研讨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

2、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等有关资料,建立统一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积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撰写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组织成果应用、汇总整理资料等;农业、水务、国土、民政、统计、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提供有关图表、数据等;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指标体系、隶属函数、土壤分类系统整理、图件数字化、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成果编写等工作。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7

土地整体工程质量控制就是避免对生态系统原有生产能力、动植物生存家园造成损害,避免土壤退化、沙化情况出现,对生态环境发展进行有力保护。耕地就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耕地质量控制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等众多方面。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我国现行的土地资源规划应用法律法规,明确土地资源的应用目标和实际用途,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应用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判,从而对土地资源应用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更深层次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强化农业生产效率,避免土地资源不合理应用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2土地整理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2.1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现阶段,我国很多区域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区域的耕地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忽略态度。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耕地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为突出。在土地整体工程建设中需要明确,一些列入到国家保护区域的土地资源是不可以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将这些土地资源排除后很多区域适合农业耕地开发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少。为了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开发范围内进行耕地开发,这一情况也加强了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难度性。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不能只是注重增加农业耕地的面积,同时还需要注重提升农业耕地开发质量,保证农业耕地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2.2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没有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保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很多农村区域都进行混凝土排水沟渠和路面的建设,虽然硬质铺装使得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降低了原有道路维修等工作开展的成本投入。但是要认识到硬质铺装是不能涵养水源的,自然降水不能良好的渗透到土壤环境中,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生物群落也会从以往的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承担的风险也有所提升。虽然通过规划建设使得农村形象和农村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但是却是灭杀了农村原有的韵味和特点,很多农村建设都大同小异,这对于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特有风貌是非常不利的。

3加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想要做好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协调,并且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明确整体整理区域内适合开发的土地资源以及需要重点开发的土地资源。如果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那么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并且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避免农业耕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破坏。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综合性的考虑,不仅需要考虑到区域气候条件,同时还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地形特点。在明确适合、重点开发区域后,要找寻比较容易开垦的区域,避免土地开垦导致土壤退化情况出现,尽可能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率。3.2做好土地整体工作开展的管理。在上文中也提到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区域内有效农业耕地的面积,对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和完善,保证土地资源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想要使得这一目标可以顺利实现,那么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以及众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都需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资源投入,其中包括我国的林业、水利以及农业管理部门等等。因为土地整理工作开展需求的资金量较大,以往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中并没有对建设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资金应用效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了重复性投资情况,资金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公众对土地整治项目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已有普遍的认同,全体民众对土地整治热情越来越高涨,对土地整治的效益充分肯定。因此,在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强烈愿望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创新理念,顺势而为,多方面引导民众参与土地整治,为土地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3做好土地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管理评价机制工作。现在,我国的耕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便是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并且污染严重的耕地已经占了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耕地若是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人、畜食用了污染严重的农产品便会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做好耕地污染管理,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机制。若是通过了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并且农业设施也有所提高,但是这些耕地在将来或现在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那么进行土地整理的作用便很难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耕地的时候,必须注意其中的工程技术,对土地周围的垃圾、河泥以及塘泥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检测,若是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则不能够进行开发,水源达不到需求的也不能进行开发。在验收整理项目的时候,必须做好整理前后的土地情况的评价,只有土地整理项目改善了环境,才能验收合格。3.4土地整理景观规划内容。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发达国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吸取他们土地整理教训,将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添加到工作去。进行规划整理的时候,把乡村自身的生态价值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多考虑自然因素,更好的将生态环境的优美体现出来。

4结论

通过对土地整理中耕地质量管理的研究可以发现,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对于土地整理工作至关重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土地整理未来的主要任务。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应围绕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并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朝着规范化、产业化、一体化、生态化和景观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克刚 单位:拜泉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兆胜,田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和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2012(3):32.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8

1.1样品采集与分析项目

2011—2013年水稻冬闲期,在福建尤溪、顺昌、浦城、建瓯、上杭、闽侯(2样点)、建宁(2样点)、闽清、漳平、武夷山、宁化、建阳、延平、永安和泰宁15县(市)选择17对典型冷浸田与同一微地貌单元内的非冷浸田表层土壤(0~20cm)进行采样(表1)。采集的土壤分别代表福建省常见的氧化型黄泥田(剖面构型A-Ap-P-C)、还原型冷浸田(剖面构型Ag-G)、以及氧化还原型灰泥田、青底灰泥田、灰黄泥田或灰砂泥田类型(剖面构型A-Ap-P-W-G/C)。本研究土壤样品测定的指标共有41项,其中,生化指标12项(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微生物生物量C/总C、微生物生物量N/总N、真菌、细菌、放线菌),化学指标25项(pH、有机质、碱解N、速效K、全N、全K、缓效K、有效B、有效S、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Mn、有效Cu、NO3--N、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Fe2+、Mn2+、C/N、全P、阳离子交换量(CEC)、速效P、有效Fe、有效Zn、C/P),物理指标4项(粘粒、土壤水分、浸水容重、物理性砂粒)。累计理化、生化属性数据计1394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测定参照鲁如坤[9]方法。即微生物生物量C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浸提液用日本岛津Shimadzu500有机C分析仪测定,薰蒸杀死的微生物中的C,被K2SO4所浸提的比例取0.3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测定样品前处理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方法,浸提后的水溶液用Shimadzu500测定,薰蒸杀死的微生物中的N,被K2SO4所提取的比例取0.45。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依次用靛酚蓝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与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土壤有效Zn、Cu、Fe、Mn采用DTPA混合溶液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还原性物质总量与活性还原性物质采用硫酸铝溶液浸提,分别用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与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测定。

1.2数据处理

数据经Excel整理后,17对冷浸田与非冷浸田土壤的41项理化、生化属性利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在17对样品41项理化、生化属性中,选择差异显著的因子属性数据库用于构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的MDS,MDS确定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利用DP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α=0.05)。

2结果与分析

2.1福建冷浸田土壤主要理化、生化特征

冷浸田与同一微地貌单元内非冷浸田之间的41项属性因子中,有28项的t检验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从生化特征来看,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C和N、微生物生物量C/总C、微生物生物量N/总N等11项因子差异明显。其中,冷浸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分别比非冷浸田高58.3%和22.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冷浸田长期处于淹水厌氧环境,生物代谢过程产生了有害性的过氧化氢累积,致使过氧化氢酶作用基质含量高,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另外,由于处于厌氧状态下的土壤有机质难以矿化,有机质累积进一步诱导了冷浸田的微生物分泌较多的转化酶,以促进有机化合物的矿化。而冷浸田土壤的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和N、微生物生物量C/总C、微生物生物量N/总N指标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其中,磷酸酶与硝酸还原酶分别仅相当于非冷浸田的52.2%和33.4%,这可能是由于冷浸田土壤中的磷素和NO3--N含量低,因而供给微生物转化的底物也少,降低了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冷浸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仅相当于非冷浸田的70.2%、62.5%和54.0%,可能原因是冷浸田普遍处于低温还原状态,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微生物区系与微生物生物量C、N也随之降低。从表2可以看出,微生物生物量C和N、微生物生物量C/总C、微生物生物量N/总N分别仅相当于非冷浸田的37.8%、56.3%、27.8%和44.7%,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生物量C是活性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尽管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仅占有机碳的1%~3%,但它在有机质动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反映出冷浸田土壤有机质“品质”较差的特性。

2.2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最小数据集的构建

2.2.1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主成分分析

冷浸田与非冷浸田之间土壤属性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有28项,为了抓住这些关键因子,以达到快速治理与改善土壤理化、生化性状的目的,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这些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减少参评土壤因子,同时也解决数据冗余的问题。首先,选择特征值≥1的主成分(PC),特征值≥1的PC有5个,前5个PC累计贡献率78.5%(表5),说明这5个PC已基本上反映了冷浸田土壤性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各变量在各个PC上的旋转因子载荷大小进行选取,一般认为系数绝对值在0.8以上的初始因子对构成的评价因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中,第1PC主要由C/N、细菌、放线菌初始因子构成,主要反映土壤生化特征;第2PC主要由微生物生物量N、微生物生物量N/总N初始因子构成,主要反映土壤活性有机N特征(属生化范畴);第3PC主要由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总量初始因子构成,主要反映土壤还原性障碍特征;第4PC主要由全N、物理性砂粒初始因子构成,主要反映土壤物理特征与化学养分特征;第5PC主要由全P初始因子构成,主要反映土壤化学养分特征。综上所述,由C/N、细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N、微生物生物量N/总N、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总量、全N、物理性砂粒、全P10项候选因子组成的评价因子体系可以基本反映出28项初始评价因子构成的土壤质量信息。

2.2.2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最小数据集的确定

对10项候选因子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不同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根据土壤质量评价因子相对独立性原则,依据专家经验法对上述10项因子进行优化。C/N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反映土壤C、N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对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自然进入MDS;土壤细菌与放线菌均为微生物区系,二者与C/N均呈显著相关,但细菌与C/N相关系数较小,信息独立性较放线菌大,且在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细菌进入MDS,而舍去放线菌因子;微生物生物量N(MBN)与MBN/总N呈显著相关,且MBN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其信息相对独立,因而选择微生物生物量N进入MDS;还原性物质总量与活性还原性物质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还原性物质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信息相对独立,故选择还原性物质总量进入MDS;物理性砂粒反映土壤空隙结构、土壤水分渗透性能及耕作难易以及养分转化的物理指标,且除与全N显著相关外,其余均无显著相关,其信息独立,故选择进入MDS;全N与全P均属化学指标,全N与物理性砂粒、还原性物质总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全P除与物理性砂粒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余因子均无显著相关,且全P也与冷浸田限制因子速效P呈显著正相关,该因子体现了MDS内的指标相关性低而与MDS外的指标相关性强的特点,故选择全P进入MDS,而舍去全N因子。基于相关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法,最终确定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MDS由C/N、细菌、微生物生物量N、还原性物质总量、物理性砂粒、全P6项因子组成。

2.3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MDS表征与应用

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不同地力等级耕地的划分标准,是制订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强化执法力度的重要保障[20]。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时,评价因子的选取应全面、综合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各个方面,即土壤的养分贮存、释放,土壤的物理性状和生物多样性[21]。MDS则是反映土壤质量的最少因子参数的集合。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筛选出的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MDS覆盖了土壤物理、化学与生化指标。其中,化学指标包括C/N、全P、还原性物质总量因子,其表征土壤养分与水分保持、碳储藏与土壤团聚体维护以及冷浸田土壤还原性障碍因子功能;物理指标为物理性砂粒因子,其表征土壤水分与化学物质的吸附和运输;生化指标包括细菌、微生物生物量N,其表征微生物活动及养分循环通量。通过优化筛选出的MDS可用于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也适合于冷浸田改良效果的评价。李桂林等基于苏州市1985—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采样分析的两套土壤属性数据(各12个土壤候选参数集)上,得到各包含6项因子的土壤质量评价MDS及其20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发现MDS因子略有不同,但变化不大。其中,4项(有机质、pH、有效K、全K)相同,另外,1985年的MDS中还包括有效P、总孔隙度,2004年的MDS中还包括全P及容重。从中可以看出,冷浸田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MDS选择与一般类型土壤质量评价MDS选择是有差别的。这与冷浸田土壤性质的特殊性分不开。如对于一般类型土壤质量评价而言,土壤还原性物质参数一般不会被选入MDS,而对冷浸田而言,土壤还原性物质对作物生长造成毒害,是限制生产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因子,故被选入MDS;同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与微生物生物量C类似,其表征冷浸田土壤有机氮库的“质量”而被选入MDS。当然,当冷浸田土壤通过治理后,还原性物质下降为次要限制因素,或冷浸田通过改良演变为灰泥田、青底灰泥田或灰黄泥田等氧化型、氧化还原型土壤类型时,其土壤质量评价MDS选择可能也随之发生改变,此条件下土壤有机质、pH或可作为重要的肥力限制因子代替现有冷浸田质量评价MDS中的因子。另外,本研究冷浸田类型为发生学分类名称,其覆盖潜育性水稻土的5个主要土种类型,上述参评因子选择确定也可为冷浸田土壤系统分类土系区分提供借鉴,如青泥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的土壤还原强度逐渐增加,其有机质和物理性砂粒含量也有相似趋势,因而可以根据还原性物质总量、C/N和物理性砂粒含量等诊断特性或诊断现象加以区分,同样,对于锈水田,按系统分类,可根据潜育土表层亚铁含量和还原性物质总量,划分出相应的土系。用主成分方法筛选质量评价因子,可有效减少数据冗余,但也可能存在参评土壤因子信息丢失的问题。有报道认为,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矢量常模(NORM)的方法可能对评价因子MDS选择更完善。另外,在提出MDS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专家咨询或模糊数学方法对各评价因子指标“好坏”进行描述并最终构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3结论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9

一、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涉及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通过调整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调整到其他地区。城市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要尽可能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改变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均须依照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实施退耕还林。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必须落到地块,个别地区由于需退耕的陡坡耕地多等原因,未能完全落实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要严格核实,研究提出调整和补划方案,修编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规划确定的指标进行补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不得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现有基本农田中坡度在25度以上,以及严重沙化或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需要退耕的,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调整;对坡度在25度以下或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当地禁垦坡度以下基本农田的退耕还林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确需退耕的,要通过调整布局进行补划。对于将平坝缓坡并且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退耕的、绿色通道建设超规定范围占用的基本农田,以及各类非农建设项目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不得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予以核减。

二、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法律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以及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不得报批用地。不得批准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工程临时用地。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依法批准或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规范基本农田补划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要先补划后报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进行验收,保证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占用前要将耕作层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并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以下简称《紧急通知》)要求的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的规定用途不改变。绿色通道建设不得超出《紧急通知》规定的范围。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种植业范围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签订在基本农田上造林的合同;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在基本农田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仍要按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对耕作层和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质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低。

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骗取批准、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执法力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从严查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各级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落实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任务。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要划为基本农田。生态脆弱地区在对陡坡地和严重沙化地退耕的同时,要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理力度,加大坡改梯、淤地坝以及对出现沙化趋势的耕地的建设和治理力度,使当地保有足够数量的基本口粮田。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培肥基本农田地力;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增加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资金,按照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的原则,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制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五、开展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做到图件、数据齐备,可核可查,作为监督、检查、审核、补划、变更基本农田的依据。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掌握分析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情况。组织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动态监测以及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

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建立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五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开展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定期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监测,重点对集中连片、优质高产以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定期质量监测信息。各地每年要根据动态监管的结果,汇总基本农田保护情况,逐级上报。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在各地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定期对各省(区、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核查和通报,对问题突出的地区提出警示并督促整改,对基本农田没有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的要责令限期补划。

六、探索新机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篇10

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特别强调要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号)有关精神,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涉及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通过调整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调整到其他地区。城市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要尽可能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改变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均须依照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实施退耕还林。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必须落到地块,个别地区由于需退耕的陡坡耕地多等原因,未能完全落实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要严格核实,研究提出调整和补划方案,修编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规划确定的指标进行补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不得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现有基本农田中坡度在25度以上,以及严重沙化或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需要退耕的,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调整;对坡度在25度以下或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当地禁垦坡度以下基本农田的退耕还林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确需退耕的,要通过调整布局进行补划。对于将平坝缓坡并且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退耕的、绿色通道建设超规定范围占用的基本农田,以及各类非农建设项目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不得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予以核减。

二、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法律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以及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不得报批用地。不得批准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工程临时用地。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依法批准或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规范基本农田补划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要先补划后报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进行验收,保证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占用前要将耕作层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并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号,以下简称《紧急通知》)要求的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的规定用途不改变。绿色通道建设不得超出《紧急通知》规定的范围。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种植业范围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签订在基本农田上造林的合同;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在基本农田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仍要按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对耕作层和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质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低。

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骗取批准、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执法力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从严查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各级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落实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任务。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要划为基本农田。生态脆弱地区在对陡坡地和严重沙化地退耕的同时,要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理力度,加大坡改梯、淤地坝以及对出现沙化趋势的耕地的建设和治理力度,使当地保有足够数量的基本口粮田。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培肥基本农田地力;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增加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资金,按照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的原则,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制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五、开展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做到图件、数据齐备,可核可查,作为监督、检查、审核、补划、变更基本农田的依据。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掌握分析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情况。组织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动态监测以及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

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建立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五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开展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定期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监测,重点对集中连片、优质高产以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定期质量监测信息。各地每年要根据动态监管的结果,汇总基本农田保护情况,逐级上报。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在各地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定期对各省(区、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核查和通报,对问题突出的地区提出警示并督促整改,对基本农田没有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的要责令限期补划。

六、探索新机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