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主义十篇

时间:2023-03-24 23:12:31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篇1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城市越发达,人情味越少,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取代了以前的杂货铺,吃饭时越来越方便卫生了,但餐饮业全部被集团式经营独占,影院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却上映着大致相同的电影排期,所有的东西都集中管理,都俯首于资本主义的唯一原则:利益最大化!这样的社会是高度发达的,也是濒死的。

从文化角度说,社会需要多元,我们想喝不同口味的奶茶豆浆,悠长的叫卖声也成为人生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时从杂货铺老板那儿赊点东西,记账,过几天再给钱,我们希望不同的书店影院都有生存的空间,房租不要那么贵,有人可以为了理想开一家不赚钱的书店而不必把房子租给别人卖运动鞋。

这些文化的,人情味儿的,让人觉得活的像人而不是机器。

我是以IT为业的人,毕业后一直做微软的产品,谈到垄断,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微软那场官司,最后它是输了,直到今年才答应不再绑定浏览器,但时机已过,那些小公司拿到赔偿却再也无力生存,后来小公司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围绕这微软的产品做一点点小产品,等着被它收购,成为它的一个部门。这就是俗话说的,你吃肉,我们喝汤。

在技术领域垄断最大的坏处是扼杀创新,用钱把创新的萌芽砸死在萌芽状态,你只能围绕它去思维,短期内,对个人,也许是好事儿,可以赚到钱,可以给大家提供方便(不用装浏览器了),但长远来看,它对IT业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把微软拆分了,制定并修订反垄断法。尽量保持一个社会的多元,在各个领域都是。

香港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反垄断法,研究垄断行为,这几年,普通人也渐渐明白,几乎全香港的人都在给李嘉诚李兆基郭氏家族打工,你辛辛苦苦赚了很多钱,他只需要动动手就轻松的从房租,日常生活品里给你拿走了。香港正在变成一个没有向上流动空间的城市。

这和以前是不同的,以前就算不识字儿,没有任何背景,只要肯吃苦,勤奋,都能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动动脑子想想,就能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我附近最大的超市是百佳,李嘉诚企业的,整个楼层都是,在拐角处有个花店,私人开的,我曾在那儿买了一盆儿花送给搬家的朋友,店主四十来岁,非常热心,看上去是个爱花之人,然而,大约3个月后,这家花店不见了,又过了一星期,百佳超市里面临时间隔出来一处很简陋的场所,做了花店。你可以选花,然后到收银处买单。

这背后的故事很简单,以前的店东是租百佳的地方开花店,生意渐渐好了,人们都知道这里有间花店了,百佳就涨他的租金,涨到他无法负担只能退租,百佳就这样接手。

李嘉诚的企业,延伸到你生活的每个领域,房地产,超市,物流,甚至花店。你赚的钱最后都进了他的口袋,因为你别无选择,没有人开得起第二间花店了,因为房租是如此贵。

这是个卑鄙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还不算最卑鄙的,大超市里售卖的东西品类也越来越少了,比如尿不湿,充斥着好奇帮宝适两个大品牌,我想买的花王,在角落里,且货很少。这是因为那两家给了他很高的“入场费”,而那些好的产品,新的产品,也许会因为给不起入场费或者不愿给入场费而上不了架。

看到一则新闻,有个小区的楼盘是长江集团的,他们不让别的电信商在楼顶安装接收装置,付款也不行。他变相强迫这个小区住的人用电讯盈科的电话,因为你用别家,信号就会差。

这就是香港人口中地产霸权的故事,每个行业都是如此,辛辛苦苦付出专业劳动,赚得钱一大半给了房租。

这样的恶性循环还在继续,人如蝼蚁忙碌着,过每一天的生活,有钱人却乐之不疲的玩这样的金钱游戏,这看上去符合资本主义的原则:自由,公平,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篇2

列宁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从“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的高度得出了“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等一系列科学结论”。列宁认为,“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列宁经济国际化思想亦即全球化理论的集中表达。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关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新时代的理论,是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著作发表已近百年,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从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在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由其转化而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进而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或者说发展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正如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在金融领域。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认为,列宁指的新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称之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经历列宁所论述的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即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阶段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转变到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阶段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这称之为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亦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从本质上说虽然依旧是在列宁讲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的变化,但确实是重大变化,甚至是某种质的变化。

“注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研究是同志一再要求的,正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必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有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

因此,如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和根源即转变的内在机制、影响及历史地位,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定位和阶段性特征,以便在扑朔迷离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更主要的是对于我们在揭示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中,利用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规律、做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梳理与辨析

“金融资本”的概念不是时下才出现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由拉法格首先提出的。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列宁对金融垄断资本的概念、必然性、形式、特征等进行了科学阐述,全面、科学地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资本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将列宁称之为“金融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

列宁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做的理论和历史的分析,证明了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那么,马克思是怎样论证这种转变的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特别是《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的结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必然性。“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就是说,所谓垄断资本是由于资本集中而达到极限的资本。马克思不仅通过对资本积累历史趋势的分析,从理论上推断垄断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敏锐地发现当时所出现的垄断组织萌芽。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为保证这种生产的顺利进行,资本家之间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方面形成的资本家联盟就是最早的垄断组织形式。恩格斯晚年沿着这一思路,更多地关注垄断资本形式问题。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金融资本”的概念,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资本集中进而到垄断的形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信用、股份公司以及银行的作用、工商业关系的分析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研究金融资本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进入20世纪,金融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金融资本垄断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

拉法格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一个深刻把握“金融资本”精髓的人。他在1903年就发表了《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一文,文中以美国为典型,通过对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的研究,看到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趋结合的趋势,分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基本特征。拉法格指出:“金融资本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控制着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在各种金融活动扩展的同时,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金融业已成为强大的吸压泵,它把资本集中起来,再压进工商业各条渠道上去”。这样,工商业和银行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工商业需要银行为其筹集资本,而银行集中资本只有重新回流到工商业中才能为其筹集资本;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二者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不断融合、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由此可见,尽管拉法格没有明确为“金融资本”这一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他已经明确地指出“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其要旨在于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拉法格还认为,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合乎规律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是对中世纪封建社会行会组织垄断的否定,而金融垄断则是由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否定之否定”,垄断资本主义是一般商品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

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法亭在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一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中,以当时德国的银行资本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了“金融资本”这一理论范畴,探讨了金融资本形成的原因、途径、运行规律及银行资本在金融垄断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个对金融资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察的人。希法亭由货币问题分析入手,着重考察资本发展的历史,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围绕货币流通和信用发展,系统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股份公司等。通过考察,希法亭将“金融资本”界定为“固定在产业资本中的银行资本”,强调在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的过程中银行资本的统治作用。

希法亭把金融资本的研究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考察密切结合起来,将“现代的”资本主义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相区别,他清楚地指出两者的密切联系。希法亭认为,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就是由银行资本同工业资本融合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取代了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认为“不懂得金融资本的规律和职能,就不可能了解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就不会有科学的经济学和政策”。他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叫做金融资本的时代,而把帝国主义视为金融资本的对外政策。所有这些表明,希法亭已经了解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对金融资本问题的研究,以及建构在金融资本科学范畴基础上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站在历史和时展的高度,对前人研究成果合理吸收、辩证扬弃、科学把握的结果。在金融资本概念界定上,列宁虽然较多受到了希法亭《金融资本一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的影响,借鉴了他的一些观点,但不是照搬移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给以科学改造。他不同意希法亭给“金融资本”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生产领域中资本关系的变化是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即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就会造成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而这一重要因素恰恰是希法亭所忽略的。列宁进一步分析认为,构成金融资本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作用(积聚和社会化);垄断资本(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列宁指出,随着银行的集中,大工业更加依赖少数大银行,同时大产业资本家为不被银行控制,也开始向银行渗透,因此,“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这种融合与混合生长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列宁认为,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的价格协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亦即帝国主义时代五大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把握了金融资本关系从国内垄断向国外垄断扩张的特征。

列宁认为,金融资本一经形成,就要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在经济领域,金融资本通过“参与制”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在政治领域,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因此,“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做了准确概括。关于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即金融垄断资本的“过渡性”,如列宁指出:“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列宁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中,尤其重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给予重点论证,并且揭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特征,既指出金融资本的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资本主义性质,又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人口”,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表明它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帝国主义战争是由于金融垄断资本对世界领土瓜分不均所导致的,而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则是基于对金融垄断资本主轴分析而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无疑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取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因此,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一国胜利学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月革命作为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实践是在“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中展开的一个过程,是在全球化浪潮激荡、砥砺运行中产生的社会制度效应。

因此,列宁的金融资本概念就其内核来说是科学的,列宁在金融垄断资本科学范畴基础上建构的关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即金融垄断资本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结论也是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重大发展,是当今指导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特征和规律的理论依据。当然,肯定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说列宁当时所作的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真理。恰恰说明,随着时展,不仅需要对金融垄断资本概念加以拓宽,也需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发展其帝国主义理论即金融垄断资本理论。这是因为:一是二战以后,尤其在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银行一统金融业的局面已被打破;二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其他行业如商业、运输业、公用业及信息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金融自由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增强,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和广泛运用,一个规模空前、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并迅速发展。

那么,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界定如何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当代西方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特征,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变化的现实呢?

金融垄断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是资本存在的一种形态,是资本运动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区别于非垄断资本,特别是非金融垄断资本,如果我们把列宁关于“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这种融合与混合生长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称为

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话,那么现代金融垄断资本则在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宽为:金融垄断资本是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金融资本既可以以金融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非金融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还可以由金融业垄断资本和非金融业垄断资本平行组成。这种业已拓宽了的金融垄断资本的新概念既是对列宁时代金融资本概念合理内核的继承,又是一个“时代超越”。

金融垄断资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垄断资本是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与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总称,既是列宁所指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通过银行与企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而形成的金融垄断资本或垄断组织,也包括在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基础上深化拓展,即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权势资本。狭义的金融垄断资本是指能够产生收益的金融资产,包括债务工具、权益工具及其衍生的金融工具等具体形式。

金融资本是历史范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金融资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演进的最高形态,垄断是其本质特征,表现为生息性、运动性和国际性等特性。金融资本概念的形成、深化拓展,或者说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转化,揭示了垄断资本的实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向。

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实质,体现在金融垄断资本作为极大的权势资本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上。金融垄断资本概念不仅揭示了私人垄断金融资本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即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引起集中和垄断,各种垄断资本必然融合为金融资本,而且还揭示了私人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涵盖了国家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财团在战后的崛起,反映了国际垄断资本或国际垄断财团在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90年展的新趋势,这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强化的过程。

因此,金融垄断资本概念、范畴的进一步厘定和拓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实践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金融资本理论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为当代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新发展提供了进一步认识的理论武器。同时,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界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金融垄断资本不等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金融垄断资本属资本范畴,是资本存在和演进的最高形态,它区别于非金融垄断资本。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属于制度范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形式,区别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是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阶段内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现代金融垄断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除了区别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制度本质属性相同外,还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同发展的阶段性制度特点。因此,金融垄断资本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两者有内在联系,但不能等同。

那么,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是否等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呢?我们把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从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中可以更进一步的把握。经济全球化包含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等诸多方面,其中资本(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这无论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素的结构来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看,资本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无限追求自身的价值增值,而且通过不断运动,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得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资本演进扩张的最高实现形式就是金融资本,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史就是金融垄断资本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或者说,金融垄断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最高形态包括从传统金融垄断资本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演进,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全球化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先导,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条件,而资本(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灵魂。因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必然也是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更高层面则演化为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以金融垄断资本要素为主导的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达到最高程度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金融垄断资本的内涵会愈加丰富,金融全球化的特征会更加凸显,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等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垄断资本主义篇3

关键词: 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 新帝国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只有从历史与理论、现实和未来的结合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二战后,西方国家总结罗斯福新政和战时经济管制的经验,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财政、税收、货币、计划、福利等调节机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证了资本主义国家20多年的稳定发展。然而,1973—1974年冬季的“石油危机”和1974年夏季的国际性震荡,把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猝然推向一个痛苦的“滞胀”时期。这种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罕见的经济“综合症”,不仅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正统”地位,而且暴露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严重弊端。为了对付“滞胀”,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抛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将国有企业私营化,削弱工会组织,限制工资增长,削减福利,扩大对外贸易等。这些措施虽然对治理“滞胀”有一定的成效,但又引发了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连年扩大、国家债务日益严重、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等新的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的社会民主党力图在资产阶级右翼的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新福利”、“新政治”和“新治理”,以求实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作为对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革命、后现代社会等世界重大变迁的回应,“第三条道路”试图在国家与市场、风险与安全、权利与义务、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正是在由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新的特点:

垄断资本主义篇4

 

当今时代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是为发动金融战争和掠夺财富而形成了新型高度垄断格局。由于大规模掠夺财富的新型金融战争,导致了美国联邦、地方政府和民众财富迅速流失,美国政府调节经济的各种政策工具日趋失灵,美国的贫富差距迅速恶化并濒临社会动荡的边缘。不过,今天西方金融高度垄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只有从金融战争的角度考察,才能很好地理解这种新特点。

 

当代西方金融垄断的这种新特点可称之为“新型的金融战争垄断”,或者说是出于发动金融战争掠夺财富的需要,当代西方金融资本形成的新型特殊高度垄断格局。当年,摩根、洛克菲勒、花旗银行等几大财团曾紧密操控美国政府,但是,今天这种相互渗透和勾结又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发展。高盛公司与美国政府的相互渗透,远远超过了传统大财团。

 

高盛一家公司的高管,几乎囊括了美国历届政府的经济要职。比如,克林顿政府的前财长罗伯特·鲁宾曾在高盛工作36 年,布什政府的前财长保尔森也曾担任高盛公司前总裁,高盛公司的前高管还担任了世界银行的高管、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管、纽约美联储的上两位主席,高盛公司的高管们甚至还出任了欧洲各国的政府要职。高盛公司的亲信,不仅在爆发危机前曾出任希腊、意大利等国政府要职,而且 2012 年出任希腊、意大利的新总理,也都曾经为高盛公司效力,以至于欧洲媒体惊呼高盛公司已开始接管欧洲各国政府。显而易见,高盛虽然不像传统大财团那样拥有庞大资产,但是对美国政治经济的某种控制和垄断程度却远远超过了传统大财团。

 

高盛公司垄断力量不断加强的现象,虽然符合列宁论述的垄断趋势,但这种新现象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集中以及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相互融合。这是因为,高盛公司擅长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领域中进行投机,不像传统的商业银行那样同工业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令人困惑的是,贪婪追逐利润的不同垄断财团之间应该有激烈的竞争,那些拥有更加庞大资产的传统垄断财团,为何会默认高盛公司的亲信担任如此多的政府要职? 难道不担心美国政府可能过于偏袒高盛而忽视其他财团的利益? 认识和理解这种不同于列宁所处时代的新型高度垄断现象,有必要从金融战争角度来考察垄断资本的新掠夺财富方式。

 

传统大财团默认高盛公司享有特殊垄断地位,是缘于发动大规模掠夺财富的金融战争的需要,只有进行金融战争才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指挥部,这样才能操纵金融市场的暴涨暴跌,并获取大量投机暴利,稍有信息沟通、调动力量、指挥协调的步调不一致,不同垄断财团之间稍有市场判断分歧和多空下注差异,都无法形成统一的压倒优势实力来操纵市场暴涨暴跌,非但无法分别获得超额投机暴利,反而会共同蒙受巨大的交易损失。不同的金融垄断财团,为了在掠夺财富的金融战争中获取胜利,只能将指挥权交给擅长投机的一家金融垄断企业并在相当程度上服从其领导,由其疏通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市场游戏规则,通过煽动舆论、诱发泡沫、多空交易进行分秒不差的指挥,从而赢得金融战争总体胜利,瓜分战利品。于是,形成了拥有更大资本实力的不同传统大财团,默认后起的高盛公司享有如此优越地位的新型特殊垄断格局,默认高盛公司成为操纵性的世界主宰和通吃赢家,并共同发动金融战争,以操纵各种全球化市场,尽情地大规模洗劫世界财富。

 

2010 年 5 月 6 日,道·琼斯股指经历了历史上最突然的暴跌,短短十分钟内暴跌了 700 点。

 

令人感到蹊跷的是,此时恰逢美国国会对是否拆散华尔街大银行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美国国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论表决的背景是: 社会公众对华尔街大银行的所作所为深感愤怒,特别是高盛有预谋做空次贷有毒债券的证据曝光,国会正在就高盛是否涉嫌欺诈犯罪进行听证和辩论,社会上将高盛等“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拆散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公众还要求美联储公开其救市的暗箱操作,社会公众的愤怒可能迫使国会通过威胁高盛等华尔街大银行利益的提案。

 

西方主流媒体后来将这一完全违反常理的事件,归咎于一位低级业务员按错了键盘引发的连锁反应,但是,作为高频率交易计算机程序的专利发明人的麦克斯· 凯瑟事后明确指出: “2010 年 5月 6 日的股市暴跌,可以确切无疑地说是金融恐怖主义的行动,是高盛强盗发出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引发了市场暴跌,监管立法者本身就持有被监管银行、企业的大量股票,金融恐怖分子动用了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利剑高悬于监管立法者的头顶,结果迫使监管立法者屈服妥协了,这是一个完全被操纵的市场,华尔街可以随心所欲决定市场的涨跌走向。”

 

①高盛操纵道·琼斯股指,需要同时做空成百上千支重要股票,倘若缺乏高盛公司作为高度统一的金融战争指挥部,几家金融垄断财团在多空下注和时机选择上进行分秒不差的配合,根本不可能将成百上千支股票在短短几分钟内打压数百点。正常的市场交易中成千上万的股票交易商心态各异,不可能协调一致在短短数分钟内采取统一的行动。这就充分显示出,美国所谓规范的股票交易市场已经部分沦为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掌上玩物,沦为大规模洗劫各国民众财富的金融战争武器。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平时对此加以掩饰,但是当其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时,就迫不得已暴露出险恶面目。

 

由于当代世界已进入金融主导型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世界各国的股票、证券、期货、外汇、商品等各种市场,都已经通过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网络信息化相互密切连接起来,这意味着一旦拥有操纵市场的垄断力量,便能获取巨额利润,便能在高盛的纽约总部转瞬间发动全球范围的金融快速打击,将原本属于世界各国各个社会阶层的部分财富掠夺到自己囊中。正是这种巨大的利益驱动,使国际金融垄断财团彼此达成了默契,默认擅长投机的高盛为发动金融战争的统一指挥部,默认高盛作为操纵各种各样市场的世界主宰地位。

 

总之,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许多新特征,其中,发动大规模掠夺财富的金融战争是关键性新特征。由此,引起高盛公司享有如此特殊的垄断地位,而新型金融战争高度垄断又形成人数极少的超级富豪,将全球各国的广大民众甚至实业领域的富豪都当成了捕杀猎物,还导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实体危机、舆论误导、政府救市等都演变为金融战争的恶果和掠夺手段,并通过全球化将掠夺触角伸向了世界所有角落。

 

二、金融危机变成华尔街垄断财团大规模掠夺财富的手段

 

同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上半叶相比,当前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复苏都出现了新特点,即不良的金融创新,创造出了天文数字的金融衍生品,由此引发的金融投机、蓄意欺诈和有毒资产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可以说金融创新工具创造出了这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具有影响美欧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次贷危机仅仅将这种巨大能量释放了一小部分。

 

美国国会的调查报告称,政府和美联储的救市计划规模,超过了美国建国以来参加历次战争的军费总和,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人们往往忽视这些巨大数字背后隐藏的深远意味。美国投入这种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的资金救市,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经济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危险和挑战,倘若不投入这样史无前例的巨资,就会遭遇更巨大的灾难。这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并不会因为美国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实行以滥印发美钞的几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某些经济指标暂时好转而得到根本解决,某些经济指标的上升只是大量输血后疾病症状的暂时缓解。

 

当前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呈现的另一个新特点是,危机不再简单是无政府的市场自发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美国金融寡头通过有意识操控政府和中央银行,影响财政、货币、市场规则、舆论导向等政策杠杆,获得了一定程度上人为操控危机进程的能力,并且已将危机作为获得巨大利益的金融战争武器,大规模掠夺社会各个阶层财富,并打击国际竞争对手,这就意味着金融财团及其在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人,其实并不想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彻底克服经济危机,而是以治理危机为借口,推行维护金融等领域垄断寡头狭隘利益的政策,向世界各国民众转嫁危机损失,并掠夺更多的全球财富和资源。

 

有人认为,当前股票、金融市场上欺诈行为泛滥不合理,但是不值得将其上升到金融战争的高度。倘若金融欺诈行为是偶然的或小范围的,甚至大范围也没有对整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的确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金融战争的高度。但是,世人皆知金融和经济危机具有巨大的破坏威力,2008 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灾难,美国各种挽救危机计划的金额甚至超过了历次战争经费总和,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称其造成的财富损失高达数万亿美元。倘若金融危机不再像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那样完全是自发市场力量的作用结果,而是被人为用来获取巨大财富并造成巨大的经济破坏,那么就有必要从金融战争角度来考察金融危机。

 

目前,美国金融垄断财团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操控危机的能力,能够通过借贷杠杆、金融衍生品和货币政策,蓄意制造各种经济泡沫的膨胀并控制泡沫引爆过程,暂时缓解、推迟危机并促使其合并成更大的危机,这样就能将具有巨大破坏威力的危机作为武器,有选择地定向攻击国际对手以谋求世界霸权寻租利益,掠夺各国广大民众财富,并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危机损失。

 

从国际舆论现已披露的大量材料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酝酿和引爆过程都是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勾结政府、监管部门和美联储,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安排而进行的大规模金融欺诈活动,掠夺了美国民众与欧洲、亚洲、拉美等各国的巨大财富,其所掠夺的财富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殖民战争。2003 年前后,美国为摆脱网络泡沫破裂的恶果,采取了制造新的更大泡沫来挽救旧的泡沫的办法,华尔街金融机构纷纷放弃、违背了房地产行业规范,向缺乏偿贷能力和信用记录的人发放次级贷款。美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房地产抵押贷款有着严格规范,要求购房人必须有能力支付约占房价总额 10% 的首付款,必须有稳定的收入、财产抵押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否则就会大大增加无法偿还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但是,华尔街金融机构居然普遍违反长期形成的行业规范,说明当时网络泡沫的破裂对华尔街造成了巨大冲击,迫使金融资本不顾一切采取非同寻常的欺诈手段刺激经济,故意设下骗局,发放明知最终无法偿还的房地产次级贷款,还蓄意以此为基础制造千百倍的金融衍生品谋取暴利。

 

马克思曾预见到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将会演变为巨大的欺诈制度③,列宁也指出金融垄断资本必然贪婪追求垄断利润和世界霸权,其重要手段就是使全世界的竞争者在金融上处于依附地位④,从事投机欺诈活动的金融天才将获得大部分利润,并且破坏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⑤,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列宁已经预见到在特定条件下,帝国主义将会采取金融欺诈作为攻击国际对手的手段。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扩大对西方开放的时期,还清醒地指出西方放弃了军事干涉政策,并不意味着同西方的对抗和战争威胁消失,而是战争从军事领域转移到了经济贸易领域,这是由垄断资本和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列宁指出: “现在一个新的时期到来了,他们在战争中已经失败了,现在要在经济方面作战了。这一点我们完全懂得。我们从来也没有幻想我们打完仗,和平就会到来,社会主义牛犊和资本主义豺狼就要拥抱了。没有这样想。”

 

三、华尔街操纵美国政府反复救市而掠夺民众财富。

 

自从 2008 年美欧爆发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人们就接连不断听到各种各样的“救市”,从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下跪乞求,到美联储不断推出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还有希腊等欧洲国家接受了一轮援救计划,随后不久又因经济形势恶化接受了新一轮的援救。当前美欧金融和债务等危机呈现的重要新特点,似乎就是无休止的救市。这种救市行动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美欧如此频繁实施巨资救市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深入考察这些问题,便能揭开美国社会财富流失的秘密,便会发现经济全球化失控的原因在于私有制市场经济制度所决定的金融垄断寡头的贪婪本性,将酿造金融和债务等危机并要挟政府救市当成了大规模掠夺财富的武器。

 

美欧政府和中央银行注入巨资挽救金融垄断财团的各种救市计划,本质上是金融垄断财团挟持公众银行存款和养老金等财富为人质,为不断获取超额利润而进行的一种新的剥削形式的创新,是以挽救危机为借口发动的掠夺全球民众财富的新型金融战争。尽管根据美国国会 2008 年底的调查报告,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至少投入了8. 5 万亿美元救市,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参与历次战争费用的总和( 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 ,但是,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时经济状况反而更糟,经济增长几乎停滞而通货膨胀却日趋严重,其原因是高于历次战争经费总和的救市资金并未被真正用于挽救经济而是被用于挽救金融投机赌债、被当作金融战争的战利品落入了华尔街的腰包,难怪华尔街高管们接受政府援救后,毫不愧疚反而到海滨度假狂欢。

 

2011 年 12 月,彭博新闻社对美联储公开的2. 9 万页文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惊人地发现早在2008 年秋季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已经开展了向华尔街银行的大规模注资救市行动。从2007 年 8 月到 2009 年 3 月,在没有美国国会立法机构知情和批准的情况下,美联储就秘密向金融体系注入共计 7. 77 万亿美元,美联储的注资行为是国会制定救市方案时需要参考的重要信息,而国会议员抱怨说他们完全被蒙在鼓里。2008 年10 月,讨论财政部的 7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时,他们还完全不知道美联储对银行业已有大规模注资行动。

 

美联储和华尔街早就知道即将爆发金融危机,早就知道美联储的大规模注资救市毫无成效,但他们却一面向国内外投资者蓄意隐瞒这些重要信息,一面以种种借口伸手向国内外投资者要求提供援助,如游说中国购买了数千亿美元的濒临破产的两房债券,明知救市毫无成效却以种种借口要求各国政府提供援助,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挽救危机而是以此为借口掠夺各国财富。从救市规模远远超过了美国参加历次战争经费的总和,便可知道这种金融战争掠夺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世界大战。一旦贪婪的金融资本尝到了甜头,就会像嗜血鲨鱼一样不松口,不会放弃这种利用挽救危机为借口,不断掠夺各国民众财富的做法,这就是为何屡次救市而危机始终挥之不去的原因。

 

美国参议院的桑德斯是个别坚持维护民众利益的政治家。2010 年 12 月,他撰写了《美联储秘密救市让人震惊掉了下巴》的文章,指出: “2009年在参议院的预算委员会听证中,我曾要求伯南克告诉美国人民究竟是哪些金融机构,获得了多少美联储的后门秘密援助,以及提供援助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当时伯南克拒绝了。一年半之后,我们终于揭开了美联储的神秘面纱……美国人民终于知晓了美联储披露的秘密救市信息,其细节令人如此震惊甚至到掉了下巴的程度,原来美国政府挽救华尔街的 7000 亿美元救市,同美联储的12 多万亿美元秘密救市相比仅仅是零头,美国所有大银行都享受到了美联储的秘密救市,而且还享受到了利率几乎为零的优惠条件,尽管美联储挥霍了如此巨额的美国纳税人金钱,但却没有要求接受援救的大银行努力重建经济并保护普通民众利益。拥有令人震惊的巨大权力的一小撮人,与美联储有着令人震惊的利益纠葛嫌疑,却得到了以纳税人金钱为代价的令人震惊的巨资援救,但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的利益却被完全忽视了。”

 

美国财经记者巴利·格里在《美联储报告揭开了2008-2009 年银行大掠夺的盖子》一文中写道: “获得利益输送的银行和企业,甚至没有被美联储要求报告资金的用途去向,美联储秘密救市的目的是用公共资金,弥补美国华尔街富豪进行金融投机的亏损,并且为金融家和投机商创造条件来谋求更大的利润。美联储根据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不情愿提供的报告中,披露了美联储进行秘密交易的 2. 1 万条记录和数据,这些未经民选产生的中央银行家的行为未获国会授权和监督。这些文件披露了历史上对公共资源的最大规模掠夺,这种掠夺在共和党的布什总统任期内就开始了,而且在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任期间依然继续进行。组织这种对国库的掠夺的都是华尔街的长期内部人,如曾担任布什政府财政部长的高盛前总裁保尔森,以及担任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长的美联储纽约分行的前总裁盖特纳等。”巴利·格里还指出,“美联储的文件显示,通过中央银行的秘密救市,美国私有银行、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被转移到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但是现在为了避免美元衰落和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美国人民却被告知必须作出牺牲,这样才能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和国债。但是,由于挽救投机赌债造成了巨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包袱,这意味着民众必须作出巨大牺牲并陷入贫困,意味着工资锐减、大规模失业、削减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

 

美联储秘密救市投入资金的巨大规模,反映了金融崩溃和金融犯罪的巨大规模,现在整个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经济都建立在庞大的庞氏骗局的基础上,而这个庞氏骗局或迟或早必然陷入崩溃。

 

银行家从美联储获得极低利率的巨额贷款,然后再以三倍、四倍的利率借给政府,从中赚取了成千上百亿美元的利润,金融精英对经济体系的持续不断掠夺,表明主流媒体制造的种种舆论是谎言,如没有资金扶植就业、住宅、教育、医疗等,华尔街几乎已淹没在美联储提供的巨额资金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将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的跨学科和系统思维方法,将分析金融和经济危机与不同利益集团为追求经济利益进行的博弈联系起来,就不难看透美国金融垄断财团将金融战争作为掠夺财富手段的严峻现实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注释:

 

① Max Keiser and David DeGraw,“High FrequencyTerrorism”,May 11,2010,from

 

②[美]马特·塔比《高盛---巨大的经济泡沫制造机》,载于美国《滚石》杂志 2009 年 9 月。

 

③ 参见《资本论》第 3 卷,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版第 46 卷第 499-500 页。

 

④ 参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8 卷第 134 页。

 

⑤ 参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7 卷第 242、432 页。

 

⑥ 列宁《在俄共( 布) 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演》( 1920 年 12 月 6 日) ,载于《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0卷第 73 页。

 

⑦“美联储曾瞒天过海秘密向大银行注资 7. 77 万亿美元”,参见新华网 2011 年 12 月 7 日。

垄断资本主义篇5

〔关键词〕金融与产业;分离;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

〔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26-06

一、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金融与产业分离的趋势,并以此形成以资本主义金融为主体,以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为主导的新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 金融与产业分离的趋势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决定的。他们用借来的资本执行资本家的职能,占有无偿劳动,而且企图不经过劳动过程、生产过程就实现这种占有,就得到垄断者的利益。其标志就是企图凭借G―G′的循环得到资本价值增殖,企图实际也进行着使资本价值的增殖形式的改变。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马克思在研究货币资本循环和生息资本问题时就指出了这个现象。他描述到:“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1〕他在研究生息资本时,认为早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就产生了脱离资本的现实运动和实际经济运行而追求货币自行增殖的资本拜物教的妄想。〔2〕而马克思指出的这个现象,是就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以及就食利资本而言。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产业资本占据当时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列宁生活的时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在指出垄断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与生产的高度融合、银行资本与生产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的同时,也指出了“三个分离”问题,他说:“资本主义的一般特性,就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3〕他认为,这一过程进行到怎样的程度,可以根据发行各种有价证券的统计材料来判断。他用金融资本量的极大增长说明这个问题。

资本主义经过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发展,在20世纪70-80年代向国际垄断发展,其中金融垄断在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以资本主义金融为主体,以其金融自我循环、膨胀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积累方式,使上述马克思、列宁所指出的种种“分离”极大地扩展,在经济运行、社会生活、政治统治、思想意识中扩展,而且不仅在局部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几乎所有国家推行和扩展。在现代,金融与实际产业分离的趋势,产生与这种分离相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以此为决定的思想意识,形成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统治、管理方式。产生大规模的食利者阶级,还有食利国家。实际进行着资本价值的增殖形式的改变。当前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其显著的标志就是金融与产业分离的特征:

资本的积累集中在金融领域,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脱节。金融操作的系统使资本积累越来越不真实,与劳动和生产几乎完全脱离了关系。但是资本的积累却因为这些虚幻的资本可以变成金钱,而且不断钱能生钱。这就是来自于跨国银行的神秘操作,证券、赋税、社保基金都成为了金融操作的标的。在美国,靠资产的增殖获取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这个资产增殖方式,不是建立在物质劳动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各种非物质劳动的交易行为即对各种资产的多次包装,反复进行买进卖出来获取。衍生性金融产品不断孽生,它又增加了资本的虚幻性。

经济结构虚化。日益以服务业,尤其以金融、信息产业为主,占到全部国民经济比例的60-70%,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英国共产党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斯说,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中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资本主义所有权的集中,即垄断造成的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向少数庞大的公司积聚,特别是在金融业。金融业创建了金融资产,并以越来越‘虚构’的价值进行交易,利用劳动者的储蓄启动和推进这一进程;同时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大地增加了对其他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控制。”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负债经营和透支消费成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常态。

形成对世界新的剥削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不断把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仍然保有核心技术以及高端科技产业。他们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为垄断资本带来超额利润,又以廉价进口这些国家的日用消费品等产品,而以高价出口军工以及高技术产品,并吸引全球投资美国股市。

以美元霸权为标志的金融霸权支撑这种积累方式、生产方式。世界分成了两级,一极是少数占有高额垄断利益的金融垄断资本所有者;一极是产业转移国家的工资劳动大众。

上述以资本主义金融为主体,以其金融自我循环、膨胀为主导的新的生产方式、积累方式,其经济结构等等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所有制关系,依旧建立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基础之上。而资本的增殖方式却更加鲜明地表现为金钱“价值”在资本增殖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决于金融产品的买卖和对价格趋势的预期,进行G―G′循环。今天金融资本的存量和流量,食利者阶级的规模,食利国家等都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

二、金融与产业分离趋势形成的原因

(一)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使更多的剩余资本脱离生产部门流向高利润的金融部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利润率呈下降的趋势。由于实体经济部门利润率的下降,过剩资本向利润率更高的金融部门转移,由此开始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过程。集中体现在金融的发展和相对独立膨胀上。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依靠吸收更多资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沫而获利,金融部门受到了逐利资本的青睐。

金融业获得更高的额外利润,成为金融垄断资本“淘金”的沃土。社会资本流入金融业和信贷、投资活动的发展,使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大提升。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3%的银行控制了70%以上的资产。16家最大银行控制着整个银行系统1/3的资产,一批金融巨鳄在金融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它们从事于数额庞大的信贷与投资业务。经济的金融化、金融资本快速占据主导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鲜明趋势。

(二)金融市场的独立与发展。战后科技进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出现全球性的产能过剩,竞争空前激烈,利润率持续下降。垄断资本所积累的大量资产必须找到新的增殖空间,世界金融市场就在上述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

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金融市场的独立是金融与产业分离的一个条件,使金融资本不须经过生产过程,把资本直接投入金融市场运行就可获得收益,实现了G―G′的现实运动。正是借助于这种形式,资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摆脱物质生产过程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迅猛扩大;多种金融机构纷纷崛起;衍生金融产品、有价证券、风险资本等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资本不断地流向这些领域。法国学者德洛奈认为,货币和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提取和集中世界储蓄的体系,“确切地说,金融市场是进行控制的地方,它能够保证资本所有者的绩效最大化”。〔4〕

在资本主义金融市场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资金日益流向股市、证券交易市场,出现货币信用过度扩张。货币信用过度扩张:一是社会资本过多流入和集中于金融领域,特别是股市;二是在金融自我循环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过度发展;三是劣质或“有毒”的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多次使用,即杠杆率过度增大。上述情况,意味着国民经济中超出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信用交易活动量的过度增大,特别是金融虚拟资产交易量的过度扩大。金融市场通过对货币的操纵进行着全球财富的再分配,将更多的财富聚敛到金融资本巨头手中。

(三)垄断的深化和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序言中写道:“我希望我这本小册子能有助于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经济问题。”〔5〕垄断是理解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钥匙。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垄断的深度、广度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没有离开这个基本问题。金融与实际产业的分离,是在高度垄断的基础上产生的,金融资本的统治不是由于这种分离而削弱,而是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强硬的手段加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一般性,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完全依赖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而“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时候,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意味着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意味着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处于和其余一切国家不同的特殊地位。”〔6〕

20世纪70-80年展起来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美元霸权为支撑的金融霸权。金融霸权是一种高度垄断化的,帝国主义强国依靠自身的军事、经济、科技和金融的强势,在全世界形成的金融垄断资本的统治。通过对世界货币的垄断,利用美元等世界强势货币的垄断地位形成对世界的新的剥削模式,对世界政治、军事、地区事物进行控制。

金融资本大国利用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强势将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化, 廉价购买这些国家的垄断地段的地产, 垄断的资源公司和公共设施如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通过金融化、私有化的方式, 将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利润转移到国内。

金融资本的扩张使传统的金融部门从包括金融以及保险扩大到房地产部门,(通常以FIRE表示),通过私有化导致金融部门的进一步扩大,扩展到垄断行业和资源行业。五大泛金融部门,即金融、保险、房地产、垄断的资源和公用事业部门的垄断权力空前增大,同时增强的也是不劳而获的能力,扩大寻租,扩大食利性经济。

在当今世界,国际金融资本寡头垄断空前发展。法国学者黑弥・艾海哈2011年10月13日在台湾成功大学演讲时说:“整个金融的操作,其数目非常庞大,手段极其复杂。而庞大的金额和操作机器,却只落在非常少数的几个人身上。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十五人集团’。就是这些跨国银行的寡头在操控着地球。这些寡头大部分都在美国,譬如说摩根史坦利集团、高盛集团,就是这些人在玩弄整个金融体系的衍生性商品。”〔7〕

(四)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为取得更高的利润,不仅向金融领域集中,而且在地域上扩张,20世纪80 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金融资本为主导的资本的扩张、以金融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资本的本质在于实现价值增殖,这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是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扩张以追求价值增殖。它一方面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而奔走于全球各地,另一方面造成全部社会关系按资本的愿望向一切社会领域中广泛渗透,因此,“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8〕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垄断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劲,这是垄断资本支配作用,在全世界进行更广度和深度统治的重要表征。

垄断资本推行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加剧金融与产业分离的趋势。一是垄断资本推行的资本输出,全球资本的流动,形成产业转移,助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空心化。世界形成两极,一极是获取高额垄断利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巨头,一极是发展中国家的广受剥削的劳动大众。二是全球化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全球性的虚拟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交易,使遍布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中心所控制的金融交易空前巨大。在空间维度上,金融资本所操控的金融市场通过全球空间布局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交易,加剧了资本脱离实际产业的分离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依托于信息技术,在金融化和全球化这两个维度上迅速膨胀。由大垄断资本集团主导的金融业成为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的主体。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信息化与全球化为资本的时空运动提供了最大限度,资本在全球灵活布局大大增强了对雇佣劳动的统治。

(五)金融运行中的自我膨胀、虚拟化机制。当达国家金融的过度扩张,还由于金融活动自身存在着自我膨胀、虚拟化的机制,反映了立足私有制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货币信用活动扩张趋势。第一,金融交易工具的增多和现代金融创新中的m扩张。m 具有“准货币”性质。现代金融学使用m[,3]m[,4]……术语来称谓这些金融工具。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尔街大公司在垄断利润驱使下不断推行花样百出的“金融自由创新”,多种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和推向市场,如债务抵押证券、信贷违约互换等。这种现象就是金融创新中的m扩张,它意味着货币范畴内涵的扩大。第二,虚拟资产交易自我膨胀。证券的市场交易价格或市值,不等同其实在价值,它经常地高于实在价值,也会跌到实在价值以下。虚拟资产市场交易带有强烈的投机性,人们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投机利润。金融资产交易中资产价格膨胀和“泡沫化”的出现,是虚拟资产的价格变动机制及其引发的资本市场自我膨胀的当达金融交易的特征。第三,衍生金融产品促进了金融资产自我膨胀。衍生金融资产的创造和引入资本市场,促使一种倒金字塔式的虚拟资产的不断自我扩大机制的形成,由此出现了快而大的泡沫。第四,金融业中通行强激励机制,促使金融高管行为畸化,增大了虚拟资产市场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金领”阶层,特别是华尔街金融高管的年报酬畸高,实质上体现了高管层对企业利润的分享机制,带来严重负效应:它助长金融投机活动和“非理性繁荣”;助长企业经营中的瞒报和财务作假;助长追求短期的投机盈利,而不是谋取公司长期稳健的成长。这强化了金融泡沫化发展和金融运行的不稳定性。

(六)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及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理论意识形态。 在发展金融经济和利用其积极功能中,需要有效的制度约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但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金融化、全球化进程中,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的是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主张,极大地助长了经济自由化、金融化、虚拟化,必然导致金融与实际产业的分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其理论政策工具,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辟了道路。新自由主义鲜明地代表了金融资本的利益,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推动金融自由化。欧美等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缺乏监管,信息极不透明,欺诈成风并且带来了严重的金融泡沫。

三、金融与产业分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凸显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自我过度膨胀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信用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各种金融工具的发现和使用,是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而产生,要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其自身不能脱离生产而自我膨胀,虚拟资本的数量应与现实资本成一定比例。针对金融领域还需要有制度约束和监管。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新自由主义盛行,金融垄断资本把发达的信用制度用作谋取私利的工具。

证券、股票等金融资产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收益来源于实际创造价值的经济部门,因此金融资本的发展依赖于现实资本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流入。当越来越多的新价值被转移到金融部门、越来越多的现实资本被投入到金融交易中去,现实资本的积累过程受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亦受到破坏,导致金融资本发展膨胀的基础即新价值的创造被削弱,因此虚拟经济的泡沫必将破灭并带来经济的巨大波动。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每一次短暂繁荣,无不与金融泡沫密切相关,而每次繁荣过后的危机又无不与金融泡沫的破裂密切相关。

这表明,金融远离实际产业,资本主义以金融为主体、以金融自我循环和膨胀为主导的积累方式,失去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助推经济增长的正确的方式。而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与产品的占有私有化的必然结果。而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用全社会的资本创造全社会的财富,为最广大的民众创造财富,才能够改变这种“头足倒立”的机制。

(二)金融资本过度扩张造成生态问题使全球的发展不可持续。垄断资本为获高额利润而不断的扩张,为保持霸权而进行无休止的竞争,为此不惜破坏全球的资源、环境、生态平衡。一些国家生产和生活的负债经营、透支消费;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迫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对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成本外部化方面的限制减弱,也加剧了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疯狂的竞争和无节制的消耗自然资源并使其接近枯竭的基础上。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强烈不满,波及全球的“绿色运动”、“红绿色运动”以及“生态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破坏生态环境、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的一种抗争。那里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从属于最大限度地搜刮利润、积累资本、满足毫无遏制的个人欲望。它把生产看作是对人的全面剥削和对自然资源的全面掠夺,而不考虑社会的耗费,不考虑对下一代人生活与环境的有害后果。在资本的过度扩张背后是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问题。

(三)资本集中、垄断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少数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巨头占有、消耗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却缺少必要的生活资源;一边是奢侈和浪费,一边是在生存边缘的挣扎。金融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越是发展,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就越是不均。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就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化,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与劳动人民的贫困化、支付能力的缺乏并存。

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以更大程度发展,由垄断所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更大的程度深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循环加强了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以及向其他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把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财富转移到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寡头手中,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加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超前消费、借债消费依然是支付能力不足的表现。

资本主义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其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而在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所主导的新的积累、生产方式下,危机有了新的表现: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危机频繁爆发,股市剧烈动荡,大银行破产接踵而来。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已在美国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2001年以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衰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广大的劳动大众饱受危机带来的经济动荡的危害。2011年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首先爆发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说明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认识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垄断、腐朽、寄生的恶劣本质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危机,同时也是社会危机、政治危机。

(四)全球化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极限。金融资本的矛盾,一方面要享有最多的,越来越多的资源,包括各种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资源;但另一方面掠夺这些资源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当他们进行全球化的扩张之时,就到了其发展的空间极限。资本主义大国历来把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当作缓解生产过剩、缓解危机的出路。但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找不到更多的空间缓解危机。而危机后,这些资本主义大国也采取了措施,但至今成效不佳。因此,资本主义扩张的空间达到极限,扩张的领域达到极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生存就越是达到极限。

我们看到,借经济全球化之力的外部调整,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化解基本矛盾、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可以区分、割裂开的内部调节与外部调节,现在却因为经济全球化而交织在一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难以从中套利了。

(五)垄断资本发展程度加深进一步表明其历史局限性。金融与产业分离是金融资本高度集中、垄断高度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从一般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以及国际垄断;其领域从工业垄断到金融垄断,从实体资本经济到虚拟资本经济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从生产过剩、人口过剩到货币过剩、资本过剩。当代货币资本的积累数额惊人庞大,其虚拟性史无前例,是最纯粹的欺诈制度。全世界形成两极,一极是资本主义极少数富国,货币资本家阶级,食利者阶级,食利国家;一极是大多数的穷国,劳动者的贫困化。

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具有两面性,作为历史上曾经进步的力量,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是剥削剩余价值的不断加剧。一方面有巨大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也有经济与社会的危机崩溃状态。在这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时,它不可遏止地扩展。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最后阶段就是垄断资本主义,这时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是资本消灭资本,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使大资本消灭小资本。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关节点,是资本全部运动的历史终结点。资本的运动最终造成垄断,这种垄断不仅是对工人和许多独立经营的劳动者的剥夺,同时,垄断开始对其他资本家进行剥夺,通过这种剥夺实现资本的高度集中,这就是垄断的过程。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9〕

资本的否定性在于反自然、反人性、反历史、阻碍生产力发展。“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10〕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68.

〔2〕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440.

〔3〕〔5〕〔6〕列宁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90.374,324,374.

〔4〕让・克洛德・德洛奈.全球化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5,(10).

〔7〕〔法〕黑弥・艾海哈.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2011年10月13日在台湾成功大学的演讲〔DB/OL〕.“中华论坛网”.

垄断资本主义篇6

【英文摘要】The author observes that new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capitalis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since World War II,resultingin the trend of turning from a market system under scale monopolyto a market system under monopoly of technology.Therefore,if anenterprise wants to maintain control of the market and increaseits competitive capacity it must take advantage of advancedtechnology and seek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scale frominside the enterprise.Capit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simultaneousoccurrences of stagnation and accelerating productivity.

【关 键 词】列宁/垄断 /规模垄断/技术垄断Lenin/monopoly/scale monopoly/technological monopoly

【 正 文 】

20世纪初期,列宁在总结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垄断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在该书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垄断问题进行了总结性阐述,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理论。应该肯定,在该书中列宁正确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真实情况,但是,囿于当时垄断发展阶段的限制,列宁对垄断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趋势的分析是不充分的。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趋势更加显着了,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列宁有关垄断的理论。

一、20世纪初垄断方式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集中和大规模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这一阶段垄断资本最主要的特征。列宁的垄断理论集中概括了这一特征。列宁认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工业领域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加剧了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导致经济生活出现巨型的垄断组织,这些垄断组织对生产和市场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在垄断阶段,由生产集中生长起来的资本家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其中卡特尔已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集中于少数的大银行,银行业也日益趋于集中,导致银行业的垄断和金融资本、金融寡头的出现。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标志。由此可见,生产集中和大型垄断组织的形成是20世纪初垄断资本的主要特征。

垄断是企业凭借自己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因此,垄断实质上是一种市场控制力。由于形成垄断控制的因素可分为规模和技术两方面,据此,垄断就具有了两种控制形式,即规模垄断和技术垄断。很显然,由列宁上述分析可知,规模垄断成为二战前发达国家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规模垄断是厂商凭借其规模优势,通过对产品和市场的多方面控制获得高额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第二次科技革命使钢铁、汽车、造船、冶金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为适应新领域的发展,大规模企业迅速从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个别企业在规模上的优势使其具有了某种垄断控制力。行业集中率和企业的体制壁垒反映了规模垄断市场结构的程度。规模垄断的产生对自由竞争形成极大的限制,这是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理论的重要根据。

首先,规模壁垒对竞争形成的限制。巨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享有规模经济的利益和优势,这在客观上为新企业的进入造成严重的困难和障碍。这不仅是因为潜在竞争者没有足够的资本建立起能够与现存大公司相匹敌的大公司,更由于一旦形成新的进入,就会造成现有部分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急剧扩大,从而使价格回落,利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新资本因惧怕蒙受巨大亏损而对投资踌躇不前。这种对进入的规模壁垒尤其阻碍新资本进入资本集约型的大工业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最低限度效益规模非常巨大,这样使部门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

其次,寡头勾结对竞争形成的限制。当一个部门有众多企业时,它们之间的勾结是很困难的,但是,当部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程度,使该部门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时,它们之间的勾结就成为必然。这时,寡头们就会相互勾结并通过控制部门的产出率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寡头生产同质产品的前提下,无论是有勾结寡头市场,还是无勾结寡头市场,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都会导致市场垄断。寡头勾结是对部门内部竞争的一种限制。

最后,混合联合大企业多样化生产对竞争的限制。混合联合大企业的迅速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变化的最突出现象之一。该类型企业的产生之所以使竞争受到限制,不仅是由于这类企业的产生与大公司绝对规模的增大和总体集中率的上升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是由于这类企业会形成独特的市场势力,包括实行企业内部的“互惠交易”以及在发生竞争关系的市场上趋向于“互相依存和竞争性克服”。当然,大公司的多样化经营是双刃利剑,它在形成竞争克制,加强规模垄断势力的同时,也能成为垄断企业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竞争的强有力武器。无论怎样,大公司生产的多样化与跨部门经营,是加强大公司垄断势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规模垄断对竞争的限制必然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20世纪初,列宁正确概括了规模垄断时代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资本主义新变化在生产和技术方面会导致两种趋势:一方面,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垄断价格,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发展生产、改进技术的动因消失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使垄断资本家为了某种经济上的利益,人为地阻碍技术的改进或采用新技术;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必然使他们占有特别广大、特别富饶或地理位置方便的殖民地,从而不通过改进技术也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样就出现了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决不可能完全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工艺方法,因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利润,这样也就出现了帝国主义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他甚至说:“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列宁选集》,3版,第2卷,第6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尽管,列宁也预见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趋势,但仅限于对事实的肯定,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还是用较多的笔墨分析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趋势。很显然,仅用规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存在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趋势是不够的,二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事实需要我们根据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予以说明。

二、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首先表现为买方市场的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这一变化的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本质上是动力革命,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工业规模化经营把人类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以产出率为标志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随着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生产的供给约束大大地降低了。

这时,市场需求的扩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条件下,需求层次的提高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追求高品质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这时,高品质多样化生产成为企业征服市场的关键因素,而以追求高品质和多样化为宗旨的技术创新则成为企业根本性的经营战略。其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企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投入要素,柔性自动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生产系统,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推动人类的生产体系由追求数量上升转变为追求质量。因此,现代技术完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形成不断更新和不断递增的一组知识集,掌握这组知识集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成为现代生产方式的本质。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垄断逐渐加强。这主要表现在:(1)企业对特殊技术的垄断。现代技术具有高智能、高信息的特点,越是高技术,所含知识的密集度越高,技术就越不易扩散,其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科技进步是技术和产品市场垄断的一般基础。(2)技术垄断形式的多样化和技术垄断制度的完善。二战后,在专利制度得到完善巩固的基础上,技术垄断的非制度形式得到发展。“商业秘密”、时间领先以及销售、服务上的努力都被看作比专利更有效的技术垄断方式。

在上述经济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由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向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转变。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型的垄断关系走向成熟。

技术垄断形态是指厂商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中的特殊技术、知识以及在产品品质和品种上的优势,通过移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或改变需求曲线的斜率,提高产品的价格,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或是垄断厂商借此优势所拥有的能够限制竞争的市场份额。技术垄断形态本质上是厂商从生产到销售所具备的特殊技术、知识市场优势的体现,是厂商所拥有的以专利和专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垄断形式的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一般来讲,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必然导致其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也就是说厂商拥有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必然要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在:(1)创新产品的技术垄断常常是支配性市场结构和寡头市场结构的起点。(2)差异产品的技术垄断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3)厂商产前特殊准备工作、特殊的销售和服务活动以及经营价值链的变化都能使企业 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因而也成为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与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主要通过行业集中率和体制壁垒来测度不同,技术垄断形态主要通过产品市场需求弹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壁垒来测度。

技术垄断形态是与规模垄断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垄断形式。(1)技术垄断形态会导致一种“创造性破坏”,而规模垄断则具有继承性和保守性。熊彼特认为,与技术创新相伴而生的是旧产品不断遭到淘汰和原有企业资产的损失。(2)技术垄断形态具有开放性,而规模垄断具有封闭性。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没有任何力量会阻止潜在竞争者开发出比现有市场先导者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新技术、新产品是没有穷尽的,竞争也就不可能停止。(3)技术垄断形态是进攻性的,而规模垄断却是防御性的。技术垄断形态是建立在不断打破旧的壁垒、开拓新产品、新产业基础上的,而规模垄断却是建立在巩固已有的资产并有效防止潜在进入者的基础之上的。(4)技术垄断形态具有动态性质,而规模垄断却相对静止和稳定。技术进步的目标是动态的,因而易导致企业之间的勾结和垄断。

当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使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技术品质在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控制力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时,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就让位于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技术垄断形态主导性的形成意味着相对于规模垄断而言,技术垄断形态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垄断方式,是企业获得市场垄断力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系列下,规模扩张和规模垄断以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为先导,任何不具备技术优势的规模扩张,都不能获得持久的市场垄断力。当然,在技术垄断主导条件下,并不排除规模垄断的基础作用,因为规模垄断既是企业实现技术垄断的重要条件,又是增加技术垄断收益、提高技术垄断程度的途径。因此,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以技术优势为主导、技术和规模的内在统一是企业寻求市场控制、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垄断控制方式的变化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技术垄断形态在市场控制力上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同一部门内部,以特殊技术为基础的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而企业在市场份额、垄断利润和收益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2)就不同的部门和产业而言,技术、知识含量高的产业和部门在部门收益和利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技术垄断形态不仅决定着厂商的规模优势,而且还是冲破规模壁垒的决定性因素。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企业的规模依赖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完全取决于适销对路、品质优良的产品。实践证明,没有产品优势的规模优势,很难获得持久的市场控制力。在高科技领域,由于成本消耗并不重要,企业的产品优势是其成长的决定性条件。(4)在传统产业的竞争中,仍然体现出技术垄断形态市场控制力的作用。尽管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仍然是传统产业竞争的重点,但竞争的实践说明,传统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新技术对其产品的渗透和改造,只有这样,传统产业才能获得新的生机。

与规模垄断相比,技术垄断之所以更具有市场控制力,是因为:(1)技术垄断形态具有产品和产业的开拓性。企业可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投资机会,建立起新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组合和竞争地位;通过产品差异的创新,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改变产品的需求弹性,扩大市场份额,战胜竞争对手。(2)技术垄断形态的高收益。企业之所以承担高风险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是因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就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哪怕这种高额利润的获得是短暂的,而收益增长的数量是可观的。(3)技术垄断形态在竞争中具有克敌制胜的决定作用。在规模垄断的条件下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优势是打破市场垄断,战胜竞争对手的利器。技术垄断形态就是在不断打破规模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的技术进步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技术进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的程度。在规模垄断主导下,由于垄断的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竞争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尽管还存在竞争受限制的方面,但由于竞争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因而使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所指出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且产生出更加激烈、复杂的竞争。

在技术垄断形态下,非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即企业之间围绕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展开激烈的竞争。一般来讲,这类竞争主要包括:(1)通过产品创新,开拓新的产业部门和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竞争地位和产业吸引力。(2)通过差异产品的创新,在提高产品品质和效能的同时,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拓宽消费需求的范围。(3)通过工艺过程的改造和经营价值链的创新 ,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竞争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使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

1.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第一,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对抗增强了。这首先表现为:(1)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为核心展开的竞争,发展了垄断企业之间利益的差别和对抗性。在规模垄断下,产品的同质性是寡头勾结共同的利益基础,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寡头企业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千方百计增加自己产品的个性,寡头勾结共同的利益基础被削弱了,它们之间的对抗和差别增强了。(2)非价格竞争具有竞争主体相互替代的特征,使竞争的对抗性增强。在规模垄断下,激烈的竞争常常导致两败俱伤,因此,这种竞争极易发展为勾结和垄断;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一方胜出并取代竞争对手,即竞争的失败者就会被淘汰出局,因而使竞争的激烈程度升级。(3)技术垄断形态下的竞争是制高点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对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领先的企业会获得许多优势,而拥有二、三流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就会失去竞争的主动权,时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垄断企业利益对立性的增强使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充分了。首先,在这种条件下,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包括:(1)部门内部生产一组密切替代关系的同类商品的垄断企业之间展开的竞争。(2)部门之间为满足同类需求的代用品之间的竞争。(3)部门之间满足不同种类需求的相关产品之间的竞争。这类竞争是由争夺社会成员可自由支配收入引起的。一般来讲,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满足不同种类需求产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越复杂。由此可见,垄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是全方位的,不仅面临部门内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不同部门的竞争压力。其次,垄断企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展开竞争,竞争更加充分了。一般来讲,竞争者的数量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因而也是决定竞争程度的重要因素。竞争者的数量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反之,垄断因素占上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寡头市场竞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寡头勾结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而它们之间的竞争却大大加强了。寡头市场竞争者数量越众,就越接近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的范围就越来越大。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有效竞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到80年代,有效竞争的产业占70%-75%。

第三,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企业之间竞争循环的周期缩短了,竞争更具有动态特征。企业之间的竞争循环大致经历价格竞争、产品品质的竞争、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的进入障碍、扩充企业规模形成暂时均势五个环节。在规模垄断形态下,企业竞争的目标是维持领先企业现有竞争优势,同时,让落后企业有钱赚,并且可以继续生存,其行为特征是缓慢登上竞争扩展的阶梯。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企业之间展开的是快速变化下的超优势竞争。在超优势竞争状态下,企业采取快速竞争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价格或发展新的专业知识,加快速度进入新的领域,并串联起一系列无法持久的优势参与竞争。企业被迫不断破坏垄断竞争市场的均势和稳定状态。

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日趋加剧的竞争充分证明了列宁关于垄断竞争关系论述的正确性。垄断与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规模垄断条件下,二者统一在垄断的基础上,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二者统一在竞争的基础上。这时,垄断既是竞争均势的一种体现,也是进一步有效竞争的方式。

竞争加剧是垄断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而避免在竞争中失败并追求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2.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创新动力日趋增强。

应该承认,由于现有的垄断地位,垄断企业在竞争和技术创新中其行为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但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也会有加强的创新动力。

第一,垄断企业为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替代和更大的损失,具有加强的创新动力。一般来讲,垄断企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垄断优势,即由企业技术和产品实力形成的垄断优势和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的种种额外的好处,后一种优势包括:垄断企业凭借其信用地位获得的各种资源,掌握各种发展生机的优势等。垄断地位优势对于垄断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竞争中,垄断企业一旦失去垄断实力优势,其由垄断地位形成的优势也会加速瓦解,垄断企业就会被加速淘汰出局。不仅如此,在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竞争中,双方得失是不对称的,如果未能抓住技术进步的时机,垄断企业除了损失其研发投入的费用,还要丧失一部分市场和垄断利润,而竞争性企业只损失其研发投入的费用。为了避免巨大的损失和导致毁灭性的失败,垄断企业也会率先进行创新,即使 率先进行较少的投资,也能阻止竞争对手的进攻行为。

第二,为了维持现有的垄断地位和垄断收益,垄断企业具有加强的创新动力。通常企业的收入取决于利润率和产品的销售量,当激烈的竞争只能使企业保持有限利润时,市场份额的扩张就成为垄断企业追求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而要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就必须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因此,以创新为基础的产品更新换代,就成为垄断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这时,垄断企业会展开非合作博弈,并通过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来抢占未被占领的市场以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在这类竞争中,价格优势只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企业拥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条件。与此同时,市场份额的扩大又能有效地保证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三,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特殊优势,对垄断企业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促使垄断企业有加强的创新动力。在技术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来自非垄断的中小企业。现代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使其与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亲和性,因而使中小企业可以在现代技术的创新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包括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研发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小企业在新企业的开发中发挥投石探路的作用和快速推进的先导作用,在新技术的挖掘和应用开发上发挥完善作用,等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垄断企业构成威胁,如中小企业在现代技术的发明上所拥有的快速行动对垄断企业构成的威胁;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灵活性对垄断企业形成的威胁以及中小企业在衍生发明上的优势对垄断企业构成的威胁。进退无障碍理论的主要代表鲍莫尔认为,不要有较多的企业,只要存在潜在的竞争压力,即只要存在潜在的创新者和潜在的创新市场,垄断企业就会面临一种进退无障碍的产业竞争环境,垄断市场就会有较好的绩效。

3.垄断企业在加快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和生存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垄断企业具有了加强的创新动力,因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形成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垄断企业在现代技术的创新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据统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了有效专利的80%和主要驰名商标,并掌握了70%的国际技术转让。

第一,垄断企业在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上发挥重要作用。广义的创新活动通常包括发明、创新和模仿三阶段。如果说发明的主要资源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那么,创新则需要较多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垄断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实力,使其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上发挥主体的作用。

第二,垄断企业在那些投资大且需要较高专门知识的生产领域和开发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科技不仅具有高、精、尖的特点,且有很强的多学科综合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一种创新和市场开发在短期内不易得到回报,这就需要有大企业的实力作为后盾,而小企业势单力薄,资金周转回旋余地很小,很难在综合性的技术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垄断企业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占整个技术创新的60%-70%,而大企业的实验室则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大企业的实验室不仅进行实用技术的开发,而且还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这些大企业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一流的科学家。20世纪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都来自这些着名的实验室。

第四,垄断企业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合作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而跨国公司则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重要的载体。只有跨国公司跨越巨大空间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才能使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成为可能,只有跨国公司多样化的生产方式,才能使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合作成为现实。因此,垄断企业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垄断企业在持久性技术创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按照其性质可划分为持久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持久性技术创新是指沿着产品性能改进和完善的途径展开的技术创新。一个行业中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是持久性的。在持久性的技术创新中,垄断和支配性企业是成功的先锋,垄断企业总是能够在一浪又一浪的持久性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使新加入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

垄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是当代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完全是由于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导致国际范围内竞争加剧和技术的加速进步。当然,不能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趋势而否认其存在的停滞趋势,更不能否认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 化和发展不平衡趋势。

【参考文献】

[1] R.库姆斯,P.萨维奥蒂,V.活尔什.经济学与技术进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魏埙.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去和现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吴敬琏.市场经济的培育与运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达尔·尼夫.知识经济[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邱立成.技术垄断与跨国公司的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丹尼斯·卡尔.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垄断资本主义篇7

最近,邻国蒙古开始国企分红,而且是向全体公民分红。蒙古国政府决定,将战略大矿塔温陶勒盖煤矿的股份,分红给近280万本国公民,每人分得536股股票红利。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履行自己的承诺,让国家矿产资源收益惠及每位公民。

相比之下,我们这个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要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百姓的口号叫得震天响的国度,应该感到汗颜。2010年,我国国企实现利润近2万亿――高达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化工、电力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1倍。这是财政部年初的数据,可见国企利润多么可观。

近2万亿利润,上缴红利却仅仅440亿,九牛一毛也。另外在股权比例不公开的情况下,可能相当大一部分蛋糕被海外资本方切走。即便只上缴很少一部分利润,也无“下发”,你想让每位国民都能分一杯羹,那显然是头枕稻草在做黄梁一梦。

“肉烂在自家锅里,尿撒在自己田上。”

国企红利,体内循环;权贵结合,权力自肥。国企员工享有高额工资、奖金和福利,从而不断加剧收入分配差距;国企财大气粗大举扩张产能扩张资本,以此不断挤压民间资本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板上钉钉的现实。

资源配置能力差,投入产出效率低,这是国企的普遍现象,可是因为有垄断给罩着,央企来钱如流水;更因缺乏有效监管,央企花钱如水流。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垄断保护,孽生了生产与分配的双重自肥。

首先是制度资源的权力化垄断。

国企高管皆高官,在领导干部序列里本来就是打通使用的,一会儿是部级党政领导,一会儿是大型国企高管。像曾任中石化董事长、挥霍成性、受贿近2亿而被判死缓的,更是权贵出身。制度资源的权力化垄断,从根本上强化了国企的垄断地位,堵塞了民企“染指”垄断行业之路。

然后是自然资源的寡头化垄断。地上的土地资源被垄断,地下的石油煤炭资源也被垄断,而且越来越寡头化。即使名义上是国企,其实最大利益也是被管理层及其关联者掌控的,权力自肥犹如石油滚滚而出。

第三是市场资源的行政化垄断。电网被垄断,电信也被垄断,行政化力量独霸市场。由于政企不分,穷庙也出富和尚,别说现在这富得流油的大庙了。垄断滋生腐败,绝对的垄断绝对滋生腐败。

国有企业,本质是国民企业,它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可现在,因为体制制度的原因,大抵已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了,他们已固若金汤,绝不会通过自身改革放弃既得利益和将得利益。这就是改革艰难的缘由。

行政化、权力化的垄断,稍有不慎将带来危险的结果――权贵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传统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讲公平公正的,权贵资本主义则没有公平公正可言;正宗的资本主义是讲机会平等、资源优化配置的,权贵资本主义与此无关。这跟德国大思想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言的资本主义精神更是格格不入。

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综合体,还有着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它的特征处处和基督新教的伦理态度相互呼应。

垄断资本主义篇8

产生原因: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当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形成垄断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自然垄断: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这是最常见的垄断形式;

2、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垄断资本主义篇9

[关键词] 垄断福利 福利腐败 反垄断 监管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深入,垄断行业面临严峻的新形势。当前,由于国内市场不断开放,价格联盟、搭售、跨国公司滥用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等形形的垄断行为,正在损害着我国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知道,垄断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但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着垄断。中国的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已经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消费者权益、国际竞争与交流等诸多方面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一定危害。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目共睹的医院、电力、燃气、电信、公交、供水、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内的“垄断福利”问题,近年来已引起了举国上下共同关注,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

其实,福利的本义应是一个单位或者是政府对给相关人员提供的一种特别的优待,是组织为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和奖金之外的一切物质待遇,是劳动的间接回报。但“垄断福利”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和优势,以福利的名义将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众所周知,在我国几乎所有垄断行业都存在着所谓“内部职工福利”,如电力企业员工可以免费用电,燃气公司职工可以优惠使用燃气,公交企业职工可以免费乘车。这一现象不仅导致行业不公平,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福利,而且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社会各界对此诟病反响颇多。

一、国内外“垄断福利”现象透视

从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情况看,像英美法国家的福利体系构成可分为强制利与任意利,外部福利与内部福利。强制利如美国依据《劳工法》员工可享受带薪休假。任意利和内部利是经过工会与雇主谈判后所获得的增加退休金定额或由雇主为了提升企业凝聚力主动提供的实物利益等福利待遇,直接由雇员单位来开支的福利,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给公司员工分派优惠乘机券;美国铁路公司(Am-track)每年从政府获得财政补贴进而可以维持公司雇员相当高工资水平;英国通讯巨头沃达丰公司的员工们可以享用公司提供的免费午餐和一笔可观的交通补助;法国部长级以上官员可以向政府报销一定数额的住房租金等。外部福利是政府给所有公民提供无差别利,如全民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全民免费医疗等等。

纵观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制,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公用事业单位或政府行政部门,职员们都会从雇主那里收到或多或少的除正常工资之外的物质利益。而这些福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盈利,是一种利润分享机制,它的多寡是依赖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或政府财政的补贴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分享机制的建立是经过企业所有者及具有代表性的议会的同意。

反观我国的“垄断福利”,主要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和优势,以福利的名义将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使其享有过高福利利益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地铁公交员工和家属免费乘车、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电信职工免费通话、燃气职工优惠使用燃气、医疗职工看病不用挂号、银行职工免息贷款等,甚至一些“亏损”行业的员工依然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诸如此类的“垄断福利”在我国一些垄断性行业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各方面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大包大揽,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或多或少的享受到一些特殊的内部福利。尽管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要求来进行运作,各行业的发展包括竞争也都不一样,有些行业进入市场后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但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仍保留着强大的垄断地位,特别是一些公用事业行业,仍存在依靠国家特权政策或专有技术垄断整个行业的生产或经营,在无其他企业竞争的情况下,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享受垄断利润所带来的高工资、高奖金、高补贴、高公积金、高养老保险等高福利现象。这种现象是中国固有“集体主义”下利益均沾传统最突出的表现,也是对抗“个人主义”式的利益独吞者的最佳杠杆。这种“垄断福利”分配方式被“集体主义”圈子里的成员们所推崇,也被另外利益圈子的多数人所默认,在经过多方博弈后也被社会所承认。结果,在中国,就出现了部分人福利过剩,部分人福利不足,大部分人根本无福利可享的不均衡状态。最致命的是所有这些垄断福利均处于企业所有者们和纳税人无法掌控的境地,更遑论分派福利之前会事先与所有者们或纳税者们商量。由于这些高额福利都通过巧立名目支列在成本核算中,实质上等同于掠夺消费者或纳税人财产、私分企业利润、贪污国家财产。所以,我国垄断行业长久存在着的这种“垄断福利”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腐败。

二、我国“垄断福利”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我国的垄断行业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垄断,如电力,电讯,石油,邮政,铁路等等,同时有些行业兼有行政垄断的特点,而行政性垄断限制市场竞争,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对市场秩序的危害要大的多。“垄断福利”是一些垄断行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和优势,以福利的名义将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廉价地向本行业职工和家属提供,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易产生“福利腐败”,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所谓“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名义下以变相的福利分配来规避国家税收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例如地铁职工免费乘车、电信职工免费打电话、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等等。这些福利之所以被称为“福利腐败”,是因为这种福利其实和腐败具有类似的特征,虽然这些福利通常并不全是现金,但却以其他多样化形式出现,如免费享受商品或服务、购物券或折扣券等,这些都是少数人群利用他们的独特身份取得的不正当利益。这种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誉,破坏社会整体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垄断性行业尤其是公共事业性行业,是代表公众管理、运作国有资产的,享有不应该的“垄断福利”,就是私占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为这种福利表面上看并不需要让国家直接承担什么,但实际上却减少了企业的业务收入,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使作为企业股东的政府获得的投资收益降低,需要提供更多的补贴来弥补企业的亏损,这样最终损害了国有股东的权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据报道,厦门市公交总公司停用家属卡、职工卡等3类公交优惠卡后,每年至少可为公司挽回高达700多万元的经营性损失。有人以现在电力行业保守的职工人数100万估算,如果按市场价格对免费或优惠使用的电进行收费,每人向国家补交100元,国有资产账户上就能增加一个亿。

2.加大行业运行成本,影响行业竞争力,损害公共福利

在我国长期垄断经营的背景下,垄断行业企业借助垄断的地位能获得大量垄断利润。国有企业中的盈利大户中很多都是垄断企业。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近2年来169家中央企业的财务统计年报显示,利润排名前40家企业中瓜分了6000多亿元央企利润中的95%,其中有12家企业利润超过了100亿元,这12家“豪门”企业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这些“豪门”企业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即传统的煤、电、油、运等垄断行业。2006年全国企业利润增幅达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润集中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垄断行业,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

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垄断行业价格管制一直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即以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这样,政府与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往往存在以企业财务成本作为定价成本依据,造成政府对经营者缺乏成本约束机制,成本刚性快速上升,使行业陷入价格政策性亏损境地,倒逼国家提高价格。与此同时,有些垄断行业乘机一面以“亏损”为由要求涨价,另一面这些“困难”行业的员工依然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等“垄断福利”待遇,肆意支配公共资源产品,这一切最终都变成定价成本,由消费者为其承担,致使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垄断福利”庞大的数额,必然会加大企业运行成本,也会造成垄断行业竞争力的脆弱化,阻塞行业发展的道路。“垄断福利”说到底,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占有的“福利”,这种垄断企业的高福利,实质是把较高的生产成本转嫁给社会,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垄断福利”无偿地任意使用了公共资源,不可能为公众提供更合理、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必然严重影响垄断行业的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7.1%的人认为垄断企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是对社会其他人群福利的掠夺,最终都会变成服务成本,由政府和公众“埋单”,这项调查结果还显示,84.7%的人赞同取消这种特殊福利。

3.收入分配不公,损害社会公平,影响社会稳定

垄断行业借助垄断地位,享有不应该拥有的“福利”,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破坏了社会整体公平。相同劳动量与劳动复杂程度,在不同行业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必然会在广大劳动者队伍中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收入差距拉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与社会分配不公有着密切关系,而“垄断福利”对社会分配不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当前我国行业平均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大多是垄断性行业。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成为其职工提高收入的基础。实际上,这些超额利润应该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如果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或福利,必然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目前,一些垄断行业普通职工的收入都已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甚至高于其他行业的高级管理者的收入水平。2006年5月13日在苏州开幕的第三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就指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倍~10倍之间。以2004年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为例,最高为金融保险业达2.7万元,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达2.5万元,如按行业细分,以证券业最高,达5.05万元,其次是航空运输业,达4.0万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只有7611元,最高与最低的比例为7.5倍,比1978年的1.3倍扩大了6.2倍,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差距更大。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过大,不仅影响消费,影响劳动积极性,还影响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导致社会不公平心态产生,影响社会稳定。

4.易滋生权力腐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妨碍社会进步

公共权力本来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但垄断行业利用掌握的公共权力优先服务自己,并且凭借垄断地位就能获得“垄断福利”,这些福利大多数是免费的,有的虽不是免费的,但其价格也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而中间的差额却由不能享受福利的社会其他群体来负担,这就有悖于社会公平。此外,一些非垄断行业的人员,特别是政府部门及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一方面不仅他们自己,而且会将其子女、配偶,以及各种有亲缘关系的人都往垄断行业里塞,使垄断行业人员的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一些垄断行业的领导也会不惜慷国家之慨,尽力制造关系网,加固与政府的利益纽带关系,以达到既为行业职工谋取和保持“垄断福利”,也为个人谋取私利的目的。总之,一些官员把公共权力变成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获得法律规定之外的种种特权,大大破坏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公民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造成权力和权利之间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这些都污染了社会环境,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三、我国“垄断福利”的治理对策

垄断与公平、公正、创新、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规则都是背道而驰的。我国实行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多种形式共存的所有制形式,对于公有生产资料,全体人民都拥有所有权,垄断行业经营者不能因为垄断地位而多获利益。为了构建公正、公平、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消除“垄断福利”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推进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

1.根治“垄断福利”,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垄断福利”的根源在于垄断,要消除“垄断福利”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经营的格局,必须通过市场的力量来瓦解产生垄断的机制。特别是我们要改变那些因长期被赋予合法垄断地位的公用企业,在公用企业中导入竞争机制,适度开放市场,尽量切断公用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的途径,让成本过高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压力。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控制成本的主动性,也才会有消除身份消费的动力。同时,为了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深化企业股权制度的改革,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有关垄断行业,特别是一些盈利性的运输、通信、能源等垄断行业,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取消体制障碍和人为限制,推进投资主体和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促进有效竞争。

2.强化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和成本监审,缓解社会利益

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是很完善的环境下,要尽快消除垄断福利,政府要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行业监督制度,通过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和审计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各种税收、价格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

对于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公共物品,如水、电、石油等国家战略物资,公交、地铁、铁路公共设施生产行业,国家应该加强监管,防止行业暴利危害百姓利益。可以按照“保障合理回报,防止获取高额利润”的原则,建立健全垄断行业成本监审和价格形成机制。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要确定垄断行业的合理利润率,对垄断行业实行成本、利润双控制;要建立垄断行业价格调节准备金,调节垄断行业准许收益外的盈亏;要对垄断行业价格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跟踪评估调整垄断行业价格。同时还要进行成本监审,防止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转嫁负担,搭车涨价行为。成本监审,是物价部门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是规范政府价格行为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政府定价科学性的重要制度,也是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由于垄断行业特别是一些公用企业,其经营者生产经营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可以通过政府制定价格来检验经营者自我约束成本的动力不足,成本呈现刚性上升现象。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成本监审对经营者成本进行约束,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具体做法:一是通过制定成本核算方法,明确哪些成本费用计入定价成本,哪些不能计入定价成本,来促进垄断行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二是通过成本监审机构在定调价前的成本审核工作,防止企业虚报成本;三是通过定期监审,掌握垄断产品在不同年度的合理成本水平,约束企业成本无节制上升。

3.规范收入分配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改革,最根本就是要打破垄断。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收入调控和监管,防止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铲除滋生腐败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土壤。我们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垄断企业的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二是制定消除垄断引入竞争的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三是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进行调控,特别是对收入过高的垄断行业企业,严格审核其工资基数和效益基数,对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比例进行调整;四是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审计企业利润,规范员工收入,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总之,通过规范收入分配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监管制度,,维护公平竞争

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很完善的环境下,要消除垄断福利,就必须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监管制度。我国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反垄断法》,对于规范公用企业的市场行为,防止其滥用优势地位,维护公平竞争有很大作用。同时应建立现代监管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必须兼顾消费者、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监管的核心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效。此外,还应当引入公益诉讼制度(所谓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国家设立专门的机关、机构,或授权专门的机关、机构对于一些越“界”的垄断企业提起公益性质的民事诉讼甚至是刑事诉讼),为抵制“福利腐败”建立最后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瞿明方:试论我国垄断行业福利腐败的危害与治理[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3]戚聿东柳学信: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模式与路径:整体渐进改革观[J].中国工业经济,2008,(06)

垄断资本主义篇10

关键词:行政垄断;形成原因 

 

    一、对行政垄断的不同定义和界定

    有人认为行政型垄断为“某些个别的经济行政机关及其工职人员以履行政府职能为形式,运用行政权力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的独占或者垄断,并凭借这种独占或者垄断谋求同政府的目标和职权的本意相悖的行为。”(李中圣《行政型垄断的几个问题》,《政法论丛》1992年第2期);也有学者将行政型垄断概括为“市场管理部门滥用其手中的管理权”。(历永《我国行政型垄断与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冲突探析及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2期)这一类定义对于行政型垄断的主体认识不一。有学者曾对有关行政型垄断的主体界定的研究进行过整理。“关于行政垄断的主体,在诸定义中出现过的主要有:政府;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或部门;行政机关(包括享有行政权的组织);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国务院除外);国家经济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政府行政机关或其授权的单位;行政机关以及带有行政职权的企业;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政府的所属部门、一些中央或地方的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行政公司;经济行政机关及其工职人员”。

    二、行政垄断成因分析

    行政性垄断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般普遍原因,更有我国体制转轨、生产力水平等特殊条件下的特殊原因。

    1、普遍原因。从不同国家的历史和不同类型的国家经历来看,行政垄断在中国出现形成不可避免。行政垄断是公权力在经济生活、市场活动中的体现,没有公权力就谈不上行政垄断。只要国家存在,公权力就必然存在。只要公权力存在,作为对经济生活干预的一种形式和经济职能的一种表现的行政垄断就必然存在,国家不可能也不会对市场活动完全放任自流。政府在市场活动中,不仅能够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和维护竞争,也会为了一定的目的在有些领域禁止或限制竞争。当然,由于体制、法制基础不同,行政垄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结果会有所不同。行政垄断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其表现形式、特点和后果等与政治体制、生产力水平、理论导向有直接关系。处于特殊的转轨时期的中国行政垄断有其自身特殊的形成原因。

    2、特殊原因。从中国历史来看,行政垄断在中国出现不可避免。按人类发展史学说观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资本主义可分为前期的自由竞争时期和后期的国家垄断时期,而且根据列宁的观点,国家垄断主义是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好准备的。中国的历史是从封建主义社会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样跳跃式的前进导致了资本社会时期的缺失。因此,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自由竞争时期,对于资本、市场、经济垄断没有感性认识,只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参考而已。

    三、行政垄断的危害性

    从上述行政垄断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我们可以看到行政垄断行为具有以下危害性:

    首先,行政垄断造成人为分割市场,使统一、竞争的大市场无法建立,也扭曲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其结果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其次,行政垄断的后果往往是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政府限定购买或设置地区贸易壁垒,使消费者无法选择商品,对垄断定价也只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