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十篇

时间:2023-03-31 13:38:44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篇1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做法;挑战;思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就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道德基础,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1月22日中共镇安县委十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法治镇安建设。在法治中国、法治镇安建设背景下镇安县如何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一、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镇安县委、政府为了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把公民道德建设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突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搭建平台,开展多样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镇安县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评选道德模范,深化“做尚德重礼镇安人”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者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争做好人、争做好事的浓厚氛围。一是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宣传活动。镇安县以省、市、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为平台,充分挖掘身边感人的好人好事,抓好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近年来,全县共评出了中、省、市、县道德模范45名,涌现出了“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陈进梅、“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段传进、“助人为乐”的好心人潘本锋、“爱岗敬业”模范王德兴……其中“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陈进梅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为了倡导全县干部群众学习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镇安县开辟了“道德讲堂”,陈进梅等这些受人敬慕的“道德明星”“草根英雄”,在镇安“道德讲堂”上讲述着他们真实、生动的故事,分享着他们的道德感悟。随着一期期“道德讲堂”的成功举办学习、崇尚、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在镇安逐渐形成。二是深化“做尚德重礼镇安人”活动。镇安县不断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行以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公共场所文明有礼、邻里相处文明有礼、行路驾车文明有礼、旅游观光文明有礼、网上交流文明有礼“六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礼仪规范,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户”、“好公婆”、“好媳妇”。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评选“文明小公民”、“小孝星”、“孝亲敬老模范学生”活动。四是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者活动。为了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镇安县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县已成立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为民服务志愿队伍83支,志愿服务队员达1万余名。

2、借助节日,掀起宣传核心价值观热潮

镇安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作用,利用春节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和元宵节举办龙灯会、舞狮会、猜灯谜等传统文化习俗,掀起宣传核心价值观热潮。一是组织人员创作核心价值观主题节日习俗作品。镇安县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广泛动员广大文艺爱好者和志愿者,组织创作了核心价值观主题春联、灯笼,制作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年画,编排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剧小戏。二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镇安县结合春节文艺联欢、文化“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在全县城乡机关、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中小学校、居民搬迁点、农家大院免费发放核心价值观主题春联、年画、灯笼,精心奉上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剧小戏。同时元宵节举办龙灯会、舞狮会、猜灯谜等传统文化活动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当前镇安县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镇安县突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镇安县圆满举办了商洛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镇安县农电局等单位做了交流发言。但是,当前镇安县公民道德建设还面临严峻挑战,公民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1、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对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确的和错误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相互交织。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和一些人,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这些问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带来了严峻挑战。

2、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对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如今在镇安县城乡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互联网早已走入城乡居民家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在微信圈活动。特别是社交网络、微信圈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泛、影响巨大,社交网络、微信圈既为先进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播提供了新阵地,也为各种不良的低俗的信息的蔓延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不良的低俗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影响越来越大,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3、规则意识缺失是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我们国家有一个古老的说法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国家是一个以家庭为纽带、以老乡为桥梁、以关系为节点的人情网络社会,镇安县更是一个人情味非常浓的地方。有事要办,一些人不走正规渠道,而是下意识地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闯红灯,不排队乱插队等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存在显然是人们缺乏规则意识造成的。当前,镇安县要建设法治镇安,这些破坏规则的行为与法治镇安的建设背道而驰,规则意识缺失是建设法治镇安面临的挑战,也是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法治镇安建设背景下对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镇安县委十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镇安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形成尚法守法、公平正义、文明诚信、稳定有序的法治镇安建设新格局”。建设法治镇安,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尚法守法、文明诚信的公民,为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尚法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就是要从守规则开始。人们在行动上是否遵循规则是公民道德建设是否真正有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之一。(1)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需要把规则细化。我们一般习惯于反反复复地灌输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再加上树立和宣传一些境界高尚的道德楷模。这些固然有益于社会风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更需要通过许多非常具体的细化的规则来规范公民的行为。规则要非常明确地划清“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通过这些看起来非常微小的规则,反反复复进行教育和管理,以激发起人们对规则的重视,培育起公民遵循规则的最起码的意识。(2)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要重视营造小舆论。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同学圈、同事圈或者是朋友圈。在这些生活圈里,违背规则的行为到底是受到默认、嘉许还是受到鄙视、责备,对于个体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圈子是非常有约束力的小舆论氛围,很容易培育人们内在的羞耻心和内疚感。因此,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要重视营造小舆论。只有把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才能为法治增强道德的底蕴,这样公民道德建设也就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契约精神的培养

契约是人类社会实现有序、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基础,契约精神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文化和底线。培育公民的契约精神,一要培育公民个人契约道德。要建立和完善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对使个人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记录和监督,对个人失信行为要给予惩罚。培育公民的契约精神,二要完善行业契约道德,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培养各行业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倡导公平竞争、尊诺守信的精神。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一要深入进行公民的诚信教育,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公民诚信观念和意识,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塑造培育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二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个人诚信体系,强化协调推进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为诚信道德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三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抓好阵地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篇2

道德实践的地位与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道德实践。公民道德建设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道德实践是一定的社会道德理想、道德准则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要用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此外,道德实践还是道德观念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人们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腐僵化的道德观念,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特征的、先进的道德观念。道德实践既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载体。在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要转变“重教育、轻实践”的倾向,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在于道德实践。公民文明素质的养成要靠道德教育,更要靠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道德实践中,人们通过理想、信念、正义、良心等道德理念和社会舆论评价的作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只有在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伟大力量,才能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道德自觉性,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在于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提升自己、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人民群众是道德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对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也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的目标、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紧密结合,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广泛参与。通过参与和自身利益紧密相联的道德实践,群众关心道德建设的热情必然高涨,公民道德规范就会在道德实践中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同,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就会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道德实践的做法与效果

大连市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方面,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为主题,以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有损城市文明形象的问题为重点,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规律,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从党员干部抓起。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近年来,大连市在党政机关中开展了“星期六义务奉献日”活动,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利用双休日,围绕扶贫帮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尊师重教、社区共建等内容,每月一个主题,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这些活动不断向社会延伸、辐射,一些学校、企业和驻大连部队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奉献。如今的大连,热心公益、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蔚然成风。

从具体事情和行为抓起。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情抓起,从市民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道德要求和基本道德规范做起,不以小为小,不以细为细,春雨如丝,润物无声,日积月累,呵护养成。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得到持久的道德培养,规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为了规范市民和外来人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大连市开展了“三管好”道德实践活动,即管好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物;管好自己的腿,不践踏草坪,不斜穿马路。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员积极参与以“三管好”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签订道德自律承诺书,自觉承诺、践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市还开展了“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以及“文明护绿”、“文明用语”等道德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具体,针对性强,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形成了做文明市民、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城市的良好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就要着眼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群众的呼声视为第一信号,努力使道德实践活动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这是我们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只有把道德实践活动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结合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才能凝聚人心,增强广大市民参与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下岗待业的人员比较多,他们是社会的困难群体,亟须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敬老认亲、扶贫帮困”道德实践活动。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都建立扶贫帮困联系卡,带头与贫困家庭结成对子,定期走访看望他们,经常捐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全市已有25万多名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群众同下岗职工、残疾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连还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诚信大连”道德实践活动,以引导全市各行业及广大市民树立诚信理念,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如今的大连,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温馨的城市,一个“诚实守信”的城市。

从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抓起。重视运用典型力量,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富有地方特点和鲜明时代精神的道德楷模,宣传推广公民道德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抓好示范引导,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是搞好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这些年,大连市深入开展“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弘扬先进”活动,及时发现、培养、宣传了谭彦、姜云胜、戚秀玉、韩行通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广大群众从他们的感人事迹和优秀道德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道德情操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成为激励人们提升道德境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社会“细胞”抓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文明的基础。人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和邻里关系的和睦,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家庭又是一个人道德教育及道德规范养成的第一课堂。因此,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家庭领域的道德建设。这几年,大连市以提高家庭道德水平和社区道德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以家庭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居民居住条件改善,楼越住越高,而人情却越来越淡的情况,在居民中开展了“五相”道德实践活动,让邻里之间相识、相知、相帮、相学、相容,和谐了邻里关系;开展了楼道文化建设活动,居民自己动手制作文化橱窗,布置自己的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让道德文明向楼道延伸,在身边展示;组织社区居民,建立居民爱心互助联系卡,开展志愿者奉献在社区活动。全市涌现出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文体型、科普型特色示范社区108个,文明家庭的覆盖面占家庭总数的50%以上,有力地夯实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

几点体会

公民道德实践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道德实践必须体现服务性。服务于城市中心工作和大局,这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道德实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找准公民道德实践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道德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方式,把公民素质的提高与投资环境的改善、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道德实践必须坚持群众性。道德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道德实践活动同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道德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注的事情入手,从群众身边的事情抓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办实事中贯穿道德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群众。要注意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群众在道德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公民道德建设篇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假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公民道德的多层次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在价值取向中以“讲实惠”的价值观念占居首位。虽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社会上一些领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基础文明建设抓起。不仅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的认识功能,更要重视道德的实践功能。

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文起来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把加强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构成的公民道德假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

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低起点,小视角”开始。“低起点”就是以社会道德的最低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为起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小视角”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低起点,小视角”的道德建设,不仅使社会公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而且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重视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公约、行为准则、制度是社会公德的具体化,并且引导着社会公德的向前发展。公德教育属于正面教育,但属于软约束,而制度则是硬约束,前者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后者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再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注重加强道德监督,道德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于抵制不道德行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篇4

公民道德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臣民道德”来说,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型,因为它反映了公民社会生活的实质:个人权利的法律保障和人格上的人人平等。以公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本身代表着一种历史道德的进步,因为它使人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公民权利的确立和“个性的自由”。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保障公民权利来达到要求公民履行相应义务的目的。只有正确认识公民社会权力本位的性质,才能了解公民道德的实质性内容;只有明确了公民道德的核心,才能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一、道德权利:公民道德的题中之义

“公民”(citizen)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其原意就是“市民”。在古希腊,公民就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他们着重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界定公民权利。对古希腊人而言,权利就是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资格,公民权利主要是政治权利,它是公民社会的根本。而在古罗马时期的公民,则强调法律对公民个人和公民团体利益的保障,特别看重个人私有权或公民权利的私人性,这对近代以来西方公民权概念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自然法的理论出发,把公民权看成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由平等权利,而在社会中实现这种自由平等,就必须使国家保障人们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动。资产阶级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就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人人平等”和“在民”的原则。全体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国家的主人,因而也是国家的公民,所以,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意识即权利意识”的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是属于臣民社会,即没有实现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分离,个人是从属于国家的,是国家中的“子民”,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公民概念。臣民社会的基本构架是单向度的国家权利与个人义务,即国家拥有无限度的权力,而个人则有尽不完的义务,从“五伦”“十义”到“三纲五常”,都是义务性规范。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专制造成了权利与义务的严重失衡,而这种失衡反过来又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因为一个社会的人民,如果没有权利意识,就没有自保意识;没有自保意识,就只能企盼“青天大老爷”的出现,统治者就可以为所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真正保障公民权益的社会,人民成了真正的主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路线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我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范项目“法治社会中的德治问题研究”(01JA72004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建华(1959——)男,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周蓉(1979——)女,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们对公民社会的特性缺泛应有的认识,甚至出现过公民权利普遍遭践踏的局面。因为经济上的高度计划性指令和政治上的绝对服从,使得在道德生活领域也是主体性丧失,尤其是无权利可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不仅在法的意识上而且在伦理意识上,都明确了权利意识。现代法把保障公民的权利看作是法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与现代社会的公民伦理意识相一致的。所以公民的权利意识,不但是公民社会的法治基础,也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

权利精神作为一种伦理精神,首先体现着保持个体人格之独立性。现代文化环境使个体人格通过法律权利的保障而从社会整合中独立出来。在依法治国中,不管是与自然人人格相关的一些权利诸如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婚姻自、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择业自等,还是和法人人格相关的一些权利如企业(公司)名称权、所有权(经营权)、产品的商标权等都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下来。这些权利规定,从本质上讲是使各种法律主体更加个体化,突出其个体存在及其能量的释放,从而也使个体在法律权利的营养中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可见,倘没有法律权利的营养,则自然人与法人便无法以独立的人格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很难保持个体人格之独立性。

其次,权利精神体现人的尊严实现和人格的完善。权利的道德意义就在于依据道德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享有的道德自由、利益和对待,包括道德选择的自由,人们在一定道德关系中的地位、尊严和受惠性以及道德行为的公正评价。从而使道德主体因行为高尚动机和社会的公正评价而产生生命崇高感,产生被尊重的愉悦和满足感。R·冯·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举例说,一个英国游客为了保卫古老的英格兰权利,为抵制旅店老板和车夫的过分要求,宁愿为此花费十倍于他被索要的钱财,也要讨个公道,索回自身在精神上的利得。这样的争权利难道不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怀吗?相反,在侵权者面前一味地容忍退让或者任意地割让权利,尽管也可以说是“自我牺牲”行为,但决不属于高尚的道德精神,而是出卖或牺牲公正的卑鄙!权利的品德和作风不仅直接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还表现为对肆意侵犯权利现象的反抗和斗争。一个人对自身正当权益的追求本身就是对善的、幸福的期待和向往。而如果他是出于对肆意剥夺自身权利行为的反抗,那么他就具有抗恶的意义,从而道出了“为权利而斗争”——权利精神的道德意义之所在。

再次,权利精神体现一种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法治价值中始终是相互的、对应的。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法律规范中,既不存在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作为一定社会利益的体现,共同担负着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功能。当法律分配义务时,这些义务必须是从权利中合理地被引申出来的。凡不以权利为前提的义务都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可见,依法治国过程中的权利精神内在地蕴涵自主、平等、自由等道德要素,放射着崇高的道德之光。

当然,作为公民道德核心内容的权利意识,不仅是指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是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现代法之所以把权利作为一种道德资格来确认,就在于它有着要求他人或社会给予尊重和保障的内在因素。公民的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国家政府及其法律应该保障的权利。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首先在于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因为权利就是主体人的自由,就是主体人格的客观化,对权利的侵害就是对主体人格尊严与自由的侵害。若人们对权利侵害置若罔闻,甚至忍气吞声,那以主体性人格的权利为基础的法律秩序就难以建立起来,现代社会的德治也就缺乏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对权利的维护与对义务的承担,在公民社会里应当是对等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的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1]只有正确认识公民社会的性质,才能了解公民道德的实质性内容;只有明确了公民道德的核心,才能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二、道德权利较之于法律权利的特殊性

权利表示着某种社会关系,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权利的最基本涵义就是一个人应该或可以从他人、从社会那里获得某种作为或不作为,最初是由道德和习俗来支持的表示应然的正义观念,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是融为一体的。中世纪后期,阿奎那提出把权利理解为正当要求的明确概念。格老秀斯把权利看作一种品质,认为权利是人作为一个理性动物所固有的一种品质。由于它是一种道德品质,就使得一个人拥有某些东西或做某些事情是正当的和正义的。近代古典自然法学家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根据自由权来解释权利。权利就是一种免受干扰的条件。耶林提醒人们注意权利背后的利益,他认为权利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利益。所有的利益并不都是权利。只有为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才是权利。在边沁那里,对权利的认识就更为极端。他说:“权利是法律的产物,而且只是法律的产物;没有法律就没有权利,没有与法律相反对的权利,没有先于法律存在的权利。”[2]他甚至直截了当地声称:“权利和法律权利是同一个东西。”[3]这种一味强调权利的法律属性,而排斥了任何非法律权利形式的说法被后来的许多学者予以了修正。美国伦理学家彼彻姆说:“权利体系存在整个规则体系之中。规则体系可能是法律规则、道德规则、习惯规定、游戏规则等等。但是,一切相应的权利之所以存在或不存在,取决于相应的规则允许或不允许这项要求权,以及是否授予这项‘资格’。”[4]美国法学家庞德也认为:“影响他人的行为之能力即可称之为权利。倘使某人虽有一种能力足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因关系某项利益之故,使之必为或必不为一事。然是持道德为后盾者,可称之为道德权利。惟一经法律承认或创造之后,而法院又随时可用国家权力加以强制执行者,如此能力可称为法律的权利”。[5]由此可知,道德权利并非不存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被包含在权利之中的道德权利也就渐渐为人们所了解。按照阿奎那的观点,权利就是一种正当的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行为“正当性”的评价。我们知道,这种正当性的评价根据既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道德、风俗习惯,所以权利就不应局限于法的领域。它应当体现在社会习惯、道德、宗教、法律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法律权利等许多内容。就是在边沁自己的理论中,也不得不隐晦地承认法律权利并非权利的唯一形式。边沁曾说:“除了通过法律或某种具有法律力量的事物做中介,任何概念都不能与像‘权利’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6]可见,边沁的说法是留有余地的。既然除了法律之外,还有“某种具有法律力量的事物做中介”,那么,存在另外一种权利语言也就成为可能。于是,有人不无道理地推断边沁有这样的意图:即承认可以被称作为实在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东西。因此,道德权利的存在不是虚构,先前种种把权利局限于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观点就显得过于狭窄、失之偏颇了。那么道德权利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道德权利指的就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道德自由、利益和对待。道德主体有权作为或不作为,作何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必要时借助于一定的道德评价形式(如社会舆论)协助实行一定的道德权益。为了更好地说明道德权利的特性,我们把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作个比较,从而使其更加清晰。

首先,道德权利的范围大于法律权利的范围。人的具有社会效用(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无不为道德所规范,而一切权利与义务都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因而也就无不为道德所规范,无不为道德所承认或拒斥。反之,法律则仅仅规范人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法律权利义务亦仅仅是权利义务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权利义务则只是道德权利义务。按照富勒的说法,道德可以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其中义务的道德便可视为法律。亦即若是违反了义务的道德便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若是违反了愿望的道德,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治。可以这么说,法所禁止的,必为道德所不容;法所提倡保护的,必是道德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法律上受到保护的种种权利都是在道德上受到保护的对象,而反过来就不一定正确了。比方说,友谊和爱情中的关系就只是道德调整的范畴,而不属于法律的管辖范围。人们在友谊和爱情中所应享有的诚实对待、不被欺骗的权利只是而且只能受到道德的维护,只有当侵害他的这种权利的行为到了触犯法律的时候,法律才可以插手。否则的话,人们就不能请求法律的保护。因而,从权利范围的大小来说,道德权利的范围明显大于法律权利的范围。

其次,道德权利受到损害的救济途径只是通过舆论的力量和内心的自省,不如法律权利受损时所得到的救济那么有效和明显。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法律和道德的区别上来说明。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和保证的规范,有国家强制力为保障。一旦法律权利受到侵害,人们可以诉诸法律,在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下,通过刑罚手段惩治侵权人,或是通过损害赔偿,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手段将权利受损的程度降到最低点。而道德规范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由社会舆论、习俗、一般的社会影响和人们内心信念所保证。当道德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只能通过舆论的谴责或者侵害人的良心自省来救济。显然,这种救济力度十分有限,对受害人的保护也很微弱。所以在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人们可能不会因为出于对道德的敬仰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权利,但是人们却会因为出于对法律惩戒的惧怕而尽量避免对他人法律权利的肆意践踏。

再次,在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上,道德权利显示出不同于法律权利的特性。一般而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一经典论述。在法律领域,权利与义务具有严格的对应性。法在赋予权利时应要求义务,法在要求义务时应赋予权利。有主体行使权利就必有相应的履行义务的另一主体;有主体履行义务就必定有另一主体享有与该项义务相对的权利。各法律关系主体都应在享有权利时自觉履行义务,在履行义务时依法享有权利。比如,父母对未成年的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未成年子女有享有父母抚养的权利;父母年老时享有被赡养的权利,子女则相应地应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任何一个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是因为其必须履行义务,他履行义务是因为他必然享有权利。但是在道德上情况又是怎样呢?一方面,从权利和义务的对象来看,倘若像权利和义务的“逻辑相关性”所表达的那样,有履行义务的主体就必定有享有与该项义务相对的权利的另一主体,那么,一个人在道德上负有仁慈的义务、行善的义务,但是对于接受了他的仁慈对待和他的善行的人来说,是不是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拥有受到仁慈对待和得到他人善行的权利呢?按照权利义务一致论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权利,这另一个人就有义务让他行使这种权利。但是,如果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义务,则另一个人未必就有要求履行这一义务的权利。比如上面所举的行善的例子,有行善的义务存在,但这种义务并不赋予相应的权利。弗兰克纳在《伦理学》中写道:“一般说来,权利和义务是相关的,如果X对Y有一种权利,那么Y对X就有一种义务。但我们已经看到,反过来却不一定正确,Y应对X仁慈,而很难讲X有要求这一点的权利。”[7]很显然,这里涉及的道德义务不可能与债务人负有向债权人偿还债务的义务相提并论;至少,这种道德义务在其对象上不可能像债务人的义务对象那样确定和无可争辩。也正因为如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对等性就得以了弱化,即认为一切权利都赋以义务,但并非所有义务都赋予权利。[8]另一方面,从道德主体自身的义务和权利而言,其履行的义务和获得的权利也不是简单的直接相关关系。他获得的某种权利不是一定因为他履行了义务,他履行的义务和获得的权利即使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也不是完全对等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人在道德上有行善的义务,帮助困难中的其他人。对于其他人来说,他获得了接受帮助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获得不是一定因为他在此之前也履行了行善的义务;对于行善的人而言,他履行了行善的义务,但是即便当他日后处于类似情形之下也有请求报答或帮助的权利(这个问题在下文中将要论述),这种对等关系也不像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对等关系那样严格。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种不完全对等性,而否认了道德权利的存在。

三、道德权利的在公民社会中的表现

道德权利的范围要大于法律权利的范围。可以这么说,法律上规定的种种权利基本上在道德上有着同样的体现,法律权利同时也受到道德的尊重和维护。在现代公民社会中,道德权利以不同于法律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也就构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一,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道德的领域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领域。它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人们的行为在道德领域具有鲜明的自律性特征。人作为道德关系的主体具有的意志自由,体现了人的能动性、主动性,使人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和人格,它使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念和理想进行选择,使人不是屈从于外界的压力,按照别人指定的方式去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来造就自己的德性和价值。因此在道德生活中,道德主体享有的行为选择的自由权,意味着行为主体有权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在对立的价值准则之间作出取舍,这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干预。只有在这种自由权的行使过程中,人的本质、人的特性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道德的功能、道德的作用也才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当然,道德主体在行使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后,如果违背了道德义务,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上的责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此暂且不论。但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总有一定的道德选择的可能性范围,这种范围也就是人们道德行为自由选择的范围。

第二,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这指的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所应受到的对待,即被尊重。人作为平等和独立的道德主体,有着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他应当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人们某种道德角色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将直接关系到人的道德利益能否实现的问题。在特定的道德关系中,人们往往扮演着特定的道德角色,有其特定的地位、尊严和人格,因而都应受到对方的尊重。比如在师生关系中,老师有权受到尊重,因此学生应珍惜老师的劳动,对老师的教诲诚心领悟、感激在心;同样,学生也有他的人格尊严,老师也应对其予以尊重,教而不厌、诲而不倦。在买卖关系中,买者应受到的对待是卖者的百拿不厌,百问不烦;而卖者所应受到的对待则是买者的恳切询问和真诚交易。在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中,病人理所当然应得到尊重,医生应对其精心治疗,耐心调理;医生也须得到同等的对待,病人应积极配合,不能无理取闹。其他诸如演员与观众、律师和委托人,都存在相互尊重的道德权利。就是在家庭关系中,也仍然存在这种相互尊重的道德权利。在夫妻关系中每一方都有要求对方爱自己,关心自己、体贴照顾自己的权利。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给子女以家庭的温暖和长辈的疼爱;子女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给父母以爱和晚辈的孝心关怀。近年来,不断地有一些年老的父母状告子女只在物质上尽义务而忽视对其情感上的关心,一些法院在判决中对这种权利也给予了认定。尽管这种做法是否有法律扩张、侵犯道德空间之嫌仍然有待商榷,但是这种权利无疑首先应该是道德权利的应有之义。

第三,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从道德主体而言,他履行道德义务,是出于无偿的动机和奉献自我的精神。但是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而言,则应该对其的道德行为给予褒奖和肯定,使尽道德义务的人能够得到社会和他人公正的评价。虽然他自身没有要求给以公正评价的权利,但社会必须认可道德主体有要求公正评价的权利,这是社会、他人对履行义务者应尽的义务,是对权利应尽的义务。只有这样,道德主体因其行为的高尚动机和社会的公正评价而产生崇高感,产生被尊重的愉悦和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从而,不仅鼓励了道德行为主体,更重要的是还鼓励了其他的道德主体向其学习,促使社会当中产生更多的高尚行为。笔者认为,这种评价的形式不仅包括精神的褒奖,如新闻宣传、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而且还应视其情况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有人认为,给予物质奖励会使人们基于得到奖金的目的去行善,使高尚的行为变质。当然,道德义务的履行的确不能以获得某种物质利益、报偿或权利为条件和动机。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否认这种方式不合理的理由。事实上,善行的崇高并不因为他们在事后得到的荣誉和奖励而降低。现在有的人自己不履行道德义务,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可一见了别人拿了物质奖励就眼红,就说风凉话。对于这种人,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做了好事就只能默默无闻,做一辈子“无名英雄”吗?他们的高尚行为难道就因为他们事后得到了物质奖励就变成了不高尚的行为了吗?许多现象充分表明,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能完全尽到公正评价的义务,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往往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社会强烈要求建立的“见义勇为者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某人为了救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剩下他嗷嗷待哺的孩子和需要赡养天年的父母,由谁来管?这个问题不解决,只怕见义勇为的事是没人去做了。道德主体在履行了道德义务后,自己的道德权利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权利和义务严重脱离的现象必须得到改变。因此,道德行为的社会公正评价是道德主体价值分析方面的权利的要求和道德价值的显现形式。道德主体通过这种评价来完成价值观照,看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人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就内在地包含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9]

第四,请求报答权。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它与前文所述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对等性问题密切相关。这种权利适用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例如,甲见义勇为,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乙,由于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特殊相关性,我们并不能说乙就有权利要求甲对其履行行善的义务。然而,如果乙在此之前,在类似的境况下曾经帮助过甲,那么他就有要求甲对其履行行善义务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对于行善的人来说,他在履行了道德义务之后,可能产生主张道德权利的要求。这些道德权利除了上述的社会公正评价权可能还包括对受惠人的请求报答权。这种权利的主体和与其相对应的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但是这种请求报答权是否合理?这里涉及到一个道德义务的非权利性动机问题,也就是说,当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能是以日后得到他的回报为目的,不能以获得请求报答权为行为的动机。一般说来,道德义务的履行不以获得某种个人的利益、报偿或权利为条件或动机,被看成是道德义务区别于法律义务的重要特征。道德义务的这一特性,集中体现了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其极致的表达就是康德的“为义务而义务”这一经典命题。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以下两个基本问题。其一,道德义务的非权利性动机并不意味着道德权利不存在,它不能作为否认道德权利的理由,不以获得道德权利为动机并不表明由义务行为所构成的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存在。一个人在某种境遇中履行某种义务就意味着他在相似境遇中处于义务对象的地位时亦能享有某种权利。他在履行其义务时是否意识到这种权利,或者是否把享受这种权利作为自己履行义务的动机,都不影响到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存在。其二,作为道德舆论,不能只是鼓励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非权利性动机,还应当号召人们维护由于这种义务行为而产生的道德权利要求。密尔曾经指出,施惠的人在需要救助时希望得到受惠人的报答,这是人的“最自然”和“最合理”的期望之一,如果受惠人不予报答,那等于是对施惠者的侵害,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也会使施惠的行为变得少见。可见,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不完全、不绝对的对等关系只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情境下,强调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这种对等性对于维护一种公正合理和谐的道德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出版社2001年10版,第7页。

[2] 《边沁文集》第3卷,第221页,转引自:余涌:《边沁论权利》,《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2期,第32页。

[3] 同上。

[4] [美]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

[5]《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集》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707页。

[6] 哈特:《边沁论集》,第84页,转引自:余涌:《边沁论权利》,《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2期,第34页。

[7] [美]弗兰克纳:《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3页。

公民道德建设篇5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篇6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篇7

 

关键词:公民社会 公民道德 中国公民社会 中国公民道德 

 

一、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涵义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 

“公民”(citizen)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其原意为“市民”,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是指自身组成了某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且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公共事务的主宰,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承担平等的政治义务。所谓的公民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像古代雅典城邦一样存在着公民群众的社会。而现代的公民社会简言之是指由公民组成的社会。有公民才能形成公民社会,因而根据对公民涵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公民社会一般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第一,在同一政治共同体中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基本平等的主体地位。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所有公民,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无论其职位、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如何和在公共事务当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大小,都是依法享有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第二,公民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对全体公民具有开放性。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公民社会的根本标志,民主政治制度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特征。而民主政治的显著表现就是在公民社会中,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参与社会政治性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第三,在公民社会中,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公民社会中,以往的“官本位”让位于“公民本位”,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大于或高于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机关转变其以往只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角色,成为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政治机构,而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又决定了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运作。 

(二)公民道德的涵义 

首先,体现在道德主体方面。由于全体公民作为公民道德的主体,在道德领域中也具有平等地位,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讲,不同公民在道德生活中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公民的道德素质对于整个政治共同体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次,体现在道德内部结构上。在公民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对全体公民都是开放的,那么,每个公民所涉及到的道德领域也都是齐备的。主要包括公民的家庭道德、特殊的私人道德、一般的私人道德和政治道德;再者,道德内部构成的全面性与所有社会公民相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涉及到任何一个道德领域。再次,体现在道德形成的基础上。公民道德是指整个公民社会的道德,它既包括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又包括社会作为公民社会的整体道德。所以,公民道德体系既包括公民整体道德原则和规范,又包括个体道德原则和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体现在道德规范的程度上。公民道德比以往传统道德简易明了,细致周全,易于推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日常性。公民道德原则承认重视公民主体的正当需求,并承认社会成员的每个公民都是公民主体,这使得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原来抽象的社会整体转向具体的社会个体。 

 

二、中国公民社会和中国公民道德 

 

一般的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都会具有以上所谈到的那些基本特点,而中国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怎样的情况?我们试着作一些浅显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国现在是不是公民社会。在中国革命期间和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曾受到过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承认中国是公民社会,并且一度认为公民社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公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但是,就像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一样,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公民社会也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社会独有的。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更有资格和条件建立充分实现人人自由平等权利的公民社会。中国除了具备公民社会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其自身的特点。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国家政权后,建立人民共和国政体的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公民社会应该比西方公民社会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其次,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很不完善的公民社会。这是指中国公民社会离全体公民平等享受基本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目标差距还很远。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第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与森严的等级身份制度相应的社会正统道德体系的消极影响极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身份社会关系及道德观念并没有真正消除,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留了下来,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消失,甚至还将长期存在;而中国社会又没有经历像西方国家那样由传统等级身份性社会转型为以自由和契约为特征的市民社会,没有公民道德赖以产生的公民权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基础。因此,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并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现阶段,公民权利并不能完全得到认同和正常行使,公民权利不能得到及时的伸张和维护。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而公民权利得不到实现,公民意识就得不到提高,公民道德也会难以进行。因此,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公民社会,但还远没有发展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公民道德的性质,中国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那么,中国的公民道德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公民道德除了具有和其他公民社会相同的一般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外,还具备其独特的特点。第一,我国公民道德的核心是权利意识,它不仅指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是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6]。第二,中国的公民道德内容异常丰富。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继承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使得中国公民道德既体现了优良传统,又反映了时代特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 中国公民社会及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公民社会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篇8

关键词 :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

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人之为人的根本体现,是促进人生和谐的生命主旋,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心灵罗盘。每个时代的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中的道德生活都在孜孜以求地实践、探索和研究着。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互相交往日益频繁,也在不断考验着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因此,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素质的特点

公民道德状况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公民的道德状况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经济体制转轨期的复杂性,市场经济正负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使我国公民道德现状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对公民道德现状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估价,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把握和实践活动的展开。

(1)过渡性、动态性。过渡性取决于动态性,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特征明显的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将影响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就普通大众、一般公民道德需要而言,其精神生活必然受到所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面临复杂、多项取舍,道德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

(2)多元性、混合性。公民道德的多元性是指公民道德观念有多样的价值取向,公民在社会生活、公共生活中有多种道德选择。一个开放而民主的社会,为人们多种道德选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公民有着多样的道德观念。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人们的道德面貌千差万别。看不到这种多元性和混合性,在道德建设中就容易出现简单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

(3)主(次)从性、层次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道德复杂、多元、多样,但各种道德并不“平分秋色”。彼此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呈现有主(次)从性、层次性的差别。看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科学界定公民道德的概念,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效发挥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2.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1)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精神文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是陶冶公民灵魂的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能极大地激励公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公民内心的“自律”,成为公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2)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必然引起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各阶层公民利益的调整。其间,公民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产生许多思想问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公民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保证公民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规定公民健康成长的根本方向,使公民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加快公民健康成长的过程。提供公民健康成长的基本动力。

(4)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贯彻和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作用。以德治国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治国能力,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理论水平。其次,必须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和关键作用,不断提高其治国能力和水平,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使权力的理论水平,必然要求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公民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经济领域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给人们道德素质和观念的变化带来一定影响。现代公民群体逐渐由传统价值共同体演变为利益共同体, 利益追求成为群体的共同目标。

1.中国社会诚信危机

诚信缺失干扰社会正常秩序,污染社会风气,毒害人们思想心灵,让人们在社会各种交往中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和责任感。从沦陷的商业道德,到不知最后底线何在的公权伦理,再到不断被挑战极限的个人诚信;社会中介腐败、婚托、医闹、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统计数字灌水等;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在问责监督体系同时,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社会诚信危机好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违背的。所谓“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的争辩集中体现在这里。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使一部分人缺乏社会主义信念,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一些人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分不清,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辨不明。一些人对高尚的精神总是持怀疑、猜忌的态度,总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雷锋精神是一阵风,三月里来四月里去”。

(2)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社会责任感淡漠,价值取向注重自我。重个人轻社会;重实惠轻理想;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奋斗;重功利轻道义;重感觉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重权利轻责任等。

②公德失范,审美情趣错位。大学生学历层次、文化水平较高,对社会提倡的公德规范的认知和识别程度也很高,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把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付诸行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公德规范的遵从缺乏自律性。比如,排队加塞、乱刻乱画、破坏公物,在外通宵上网,夜不归宿……,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主动让座”的问题,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

③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以诚相待,表里如一,诚实守信。有些大学生渴望人与人的真诚相待,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但又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要求,事事处处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全然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回到寝室不管同学是否休息,发出“哐当哐当”的开门声,脸盆暖瓶碰撞声,接打手机声等情况司空见惯。有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首先看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对是否有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别人帮助却很少主动帮助别人,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

④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大部分大学生能尊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但部分大学生人生没有目标追求,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他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睡觉、网游、谈恋爱上,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学风。

三、如何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

1.加大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力度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就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现象回答外宾提问时说:“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离不开教育。

2.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社会主义道德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符合当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精神的美德的内容承接下来。

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大量弘扬雷锋精神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当这样字眼频频闪现在人们视线时,许多人开始从心底发出强烈呼唤: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倡导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相互合作的精神。

4.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社会氛围,是搞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博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廖加林.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夏伟东.变幻世界中的道德建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公民道德建设篇9

2016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情况总结一

我镇2016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县委文明办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镇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以公民道德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宣传月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今年3月是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根据合江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合文明办 [2016]3号)要求,镇党委于3月上旬召开了专题会议,充分认识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的重要性,专题研究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开展方案。整个宣传活动由党政办牵头,进行具体安排,党政办组织召开了综治办、社事办、计生办、各学校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对开展宣传月活动作了细致的安排部署,明确了各自职责,使本次宣传月活动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整个宣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整个宣传在党委的领导下,由党政办牵头,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各单位召开职工大会和师生大会,各村、社召开群众大会,进行了一次公民道德教育宣传,在此次宣传月活动中,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认真负责落实,把宣传月的整体活动开展的好坏作为评选镇级、县级文明单位的重要标准。

三、活动形式多样,收到效果明显

1、3月5日25日,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19个村和1个社区组织党员、团员自愿投工投劳,维修村级公路、村石板大路20多公里,慰问困难群众20多人。镇中学组织团员帮助社区困难老爷爷、老奶奶8人打扫卫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小学组织学生进行了绿化美化校园的义务植树活动,共种花、植树1000余棵。

2、三八妇女节期间,镇党委表彰了五好家庭户、好婆婆、好妻子等33户,大力弘扬家庭美德。

3、在19个村和1个社区的醒目地方张贴了公民道德宣传标语500多张,在村务公开栏办公民道德建设黑报1期。引导教育群众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讲文明礼仪,促人际和谐。

4、利用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七)赶场日,在XX场设立公民道德建设咨询台2个,向过住群众散发了有关公民道德宣传资料2000多份,出动宣传车2台,循环滚动播放自制公民道德录音。

5、同文化宣传中心干部和派出所干部一起到镇上开设的1家网吧和1家电子游戏室进行检查,净化文化场所。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在全镇营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广大群众的公民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中国共产党XX镇委

2016年3月27日

2016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情况总结二

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广泛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关心、支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培育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我局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结合实际,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

为确保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我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

1.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副组长的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在全局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干部职工人人参与的良好道德建设氛围。

2.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召开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了文明办部门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使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了进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海文明办【20xx】4号)精神,制定了符合我局实际的《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期间,我局把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重要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调动全局职工参加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1.在组织宣传和学习教育中,我局针对学教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的实际情况,科学处理工作任务与道德宣传的关系,充分利用星期五下午党群活动交流时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学习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

2.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宣传栏、读书角、网站、微信等载体,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社交礼仪光碟。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中心,以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干部职工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教育。

3.创新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组织分局各科室、队开展了一次文明礼仪知识专题的学习,并现场演示了质监职工文明有礼1234情景剧,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三、实践深入,成效显著

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期间,全局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 组织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企业、社区活动。充分利用校园、企业、社区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橱窗、展牌等阵地粘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标语》和《公民道德日倡议书》,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广大群众知荣辱、树新风、讲文明、促和谐,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道德建设,个个参与道德实践的良好氛围。

2.将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以质量月活动为契机,动员组织志愿者在医院、商场超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以及多家生产企业等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现场共发放《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标语》和《公民道德日倡议书》各200份 。

公民道德建设篇10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假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公民道德的多层次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在价值取向中以“讲实惠”的价值观念占居首位。虽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社会上一些领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基础文明建设抓起。不仅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的认识功能,更要重视道德的实践功能。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xx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把加强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构成的公民道德假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低起点,小视角”开始。“低起点”就是以社会道德的最低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为起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小视角”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低起点,小视角”的道德建设,不仅使社会公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而且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重视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公约、行为准则、制度是社会公德的具体化,并且引导着社会公德的向前发展。公德教育属于正面教育,但属于软约束,而制度则是硬约束,前者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后者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注重加强道德监督,道德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于抵制不道德行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人们的活动总是由思想支配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的行动各异。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向导,才能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