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5 22:38:52

国际贸易专业

国际贸易专业篇1

2、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贸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到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机构就业的。

3、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5、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6、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7、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篇2

综合上述两块研究成果来看,尚未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一步体现专业建设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因此,如何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来更好地指导国际商务类专业尤其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同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带动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1)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以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为契机,在职业教育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将湖南省与江苏或浙江等某个沿海发达省份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和加工贸易转型省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教育部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和商务部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将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的提升和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发展进行有效对接,同时通过计量模型的构建和测算,对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影响湖南经济发展的程度做一个经济预测,从而为湖南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也为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与湖南省产业转移关系分析;湖南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国际商务专业方向创新的效用分析;湖南省与浙江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工贸易发展对比分析;新型加工贸易促进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考虑风险的加工贸易模型的假定及说明;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以及测算结果的导出;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社会辐射作用与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及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升级对拉动国际商务类毕业生就业的效用分析。(二)主要观点。(1)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明确规定了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中部省份应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这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2)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成功申报与前期建设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3)将加快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后续建设进行对接研究,既是经济发展对更高级别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理念。

三、基于新型加工贸易转型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全面修订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加工贸易的环节众多,涉及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及典型岗位也比较多,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研的分析结论,结合相关各岗位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适应外经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并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国际贸易专业篇3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职业性,在充分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使得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立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对学生采取分流教学,让学生自己选择发展方向,是以报关员、跟单、单证员、货代或者助理商务师为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实施分班教学。一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二来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三来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重点不是基础学术研究,而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对于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以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为主,注重实践内容的设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查,确定国际贸易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职业能力,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时的将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补充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教学手段

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新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专任教师不断专研、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讨互动教学法等,都是学生较喜欢的教学方法。

3、课程考核方式

应该把考核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能力上,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最终确定,它应该包含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避免学生学习过程的投机取巧。教师应该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考核体系,比如按外贸业务流程、外贸工作的项目进行分类,依据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和工作的情况来综合评定,将平时学生业务操作的过程、结果和期末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对理论考核和业务实践考核部分做好考核的权重分配,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有效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

4、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应加大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投资,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足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团队。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提高教学水平。如定期的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实践,避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中,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主动性,让教师主动承担企业的外贸业务,在进出口业务的实践工作中提高业务技能。

5、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加强对毕业生实习管理

国际贸易专业篇4

XX年6月21日至7月2日,为了加深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方便以后在企业中解决国际贸易方面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我们在国贸专业实习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用了两周的时间进行以前从没有进行过的专业实习。实习任务实行自愿分组、自己找单位。结果,我自己一个人分为一组,找单位也是一个人的事了。期间,我去过沈阳华昌锑业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南湖进出口有限公司、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等,打过十多个电话,在网上发了135条有条件实习申请等均告失败。4天后,在同学的介绍下,我去了勇丰包装公司参观和寻访。下面便简介一下勇丰包装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勇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原为联丰纸管厂,于1980年在香港成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各种包装制品的生产。1997年,它将其工厂和主要办公室从香港迁至广东省,成立了佛山市顺德区勇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此公司突出特点是,使用直纹式纸制圆筒技术的企业,而不是国内市场上的螺旋式纸制圆筒技术。在同等材料下,直纹式会比螺旋式更光滑,不会出现螺旋纹;受力强度更好!同时可做透明开窗“添加提绳”内托等特殊技术! 勇丰包装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巴西、菲律宾、日本、新加坡、印度、阿拉伯、埃及、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它在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具有价格适中,品质一流的优势。公司总部设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熹涌工业区解放路e座,连接105国道,距广州只有20分钟的车程,距香港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临近容奇、北滘港,海陆空交通便利。下表是有关勇丰包装公司的详细信息:

企业类型

港、澳、台商独资企业

主营行业

化妆品、酒类、糖果、茶叶包装等

注册资本

150万港币

经营模式

生产加工

员工人数

51—100人

主要客户

化妆品公司、酒厂、礼品公司等

年营业额

人民币300-500万元

主要经营地点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熹涌工业区解放路e座

年出口额

人民币200-300万元

经营品牌

勇丰包装

厂房面积

3000平方米

研发部门人数

11-20人

管理体系认证

iso 14000

主要市场

欧美、大陆、港澳台地区

月产量

30万套

二、实习内容

在火车上奔波了28小时,终于来到了我曾经生活过一个多月的广州市,一下火车我便被哥哥接到他的住宿。第二天我们直奔工厂-----勇丰包装公司(右图1)。由于是事先约定,还有我一个初中同学在那里工作,所以我们一到,徐师傅就领着我们参观起来。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两层高楼的工厂作业间,走进里面就是员工娴熟的操作机器。在正式参观前,徐师傅给我们讲了商品包装的作用,即商品包装可以1.保护商品。2.便于流通。3.方便消费。4.促进销售。5.提高商品价值,促进使用价值的实现。第二个知识点是商品包装的基本要求,可分为总体要求和技术要求。

1、商品包装的总体要求

(一)适应各种流通条件的需要。要确保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商品包装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坚实、牢固、耐用。对于不同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还应有选择地利用相应的包装容器和技术处理。总之,整个包装应适应流通领域中的储存运输条件和强度要求。

(二)应适应商品特性。商品包装必须根据商品的特性、分别采用相应的材料与技术,使包装完全符合商品理化性质的要求。

(三)适应标准化的要求。商品包装必须推行标准化,即对商品包装的包装容(重)量、包装材料、结构造型、规格尺寸、印刷标志、名词术语、封装方法等加以统一规定,逐步形成系列化和通用化,以便有利于包装容器的生产,提高包装生产效率,简化包装容器的规格,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易于识别和计量,有利于保证包装质量和商品安全。

(四)包装要“适量、适度”。对销售包装而言,包装容器大小与内装商品相宜,包装费用,应与内装商品相吻合。预留空间过大、包装费用占商品总价值比例过高,都有损消费者利益,误导消费者的“过分包装”。

(五)商品包装要做到绿色、环保。商品包装的绿色、环保要求要从两个方面认识:首先,材料、容器、技术本身应是对商品、对消费者而言,是安全的和卫生的。其次,包装的技法、材料容器等对环境而言,是安全的和绿色的,在选材料和制作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节能、低耗、高功能、防污染,可以持续性回收利用,或废弃之后能安全降解。

2、商品包装的技术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篇5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等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结算、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能针对不同专业重新整合

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甚少,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新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补充。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却仅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案。并没有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形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出勤及课堂问答等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内容缺乏新意,大多数题型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规避以上教学弊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改心得:

1.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且注意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惯例、政策、措施也不断出台,而这些新的内容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更换最新修订或编写的教材外,还要及时的将没有纳入教材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以做到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关系,调整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适当增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的学时,让其意识到国家颁布的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因为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国际贸易术语等内容与该专业商务英语函电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货款的结算部分则要多分配学时。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及当前国际贸易重大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反倾销措施时,可以引入中国光伏产品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来分析;在讲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部分,可以提出小组讨论题目: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鼓励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等活动,在实操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同时还可以教学案例资料,课下先由同学们进行阅读与思考,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网站留言,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就课上的专题讨论进行课下更深入的交流,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下互动平台。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按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由于非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重点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4.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外,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上,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并记录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与质量;第二是课堂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中能否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布置的案例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第三是在实训室运用国际贸易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时的综合表现;第四是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只有将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才能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就忘的弊端。

国际贸易专业篇6

[关键词]技能竞赛;国际贸易;教学实践

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其中国际贸易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人才为主,毕业生具备企业要求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性思维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学院对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目前,学院已建立了国贸实验室等相关硬件设施,但实验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依附理论课的内容来设置,相对较程式化,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学

作者简介: 徐辉(1975-),男,哈尔滨金融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贸易。

李长华(1978-),女,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语言语用学。

基金项目: 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习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与实际相结合。2010年学院首次选派学生参加了全国商科院校大赛国贸专业竞赛,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竞赛作品,提高了理论学习水平和创新实验能力,第一次参赛就取得了本科组三等奖、专科组二等奖的佳绩,对学院国贸专业建设产生了积极而重要影响。

一、国贸专业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社会活动,竞赛的内容紧扣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某一专业内容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专业竞赛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国贸专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竞赛不仅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了教学开发的多元化。国贸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课程多,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不仅是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学生的专业竞赛是生动的教学实例,比枯燥的课堂教育理论更具说服力,让教师和学生都自觉地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和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竞赛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同时,竞赛辅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形成梯队,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实验,调动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可见大学生学科竞赛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是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国贸专业技能竞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国贸专业技能大赛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活动,不但考核学生的竞技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考核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所以,技能大赛推动了学校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高校完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一是专职和兼职教师并行发展。专职教师要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训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回校后把在企业搜集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基地的优势聘请企业业务骨干作为学生毕业实习或者专业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二是支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考取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资格,同时强化实践培训,要求教师根据取得的职业资格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四、国贸专业技能竞赛深化了校企合作

作为教师,参与竞赛的辅导工作,会切身体会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在与企业合作中不仅要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应以企业人的角度,把参加专业竞赛当做一次真正的“实战”。对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职业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高校可利用技能大赛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并以此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契机和突破口,切实加强和企业(行业)的联系,建立良好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让专业竞赛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助推器。通过组织比赛,了解企业需求,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

五、国贸专业技能竞赛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

举办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专业技能竞赛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为参加竞赛活动,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调整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专业课实验部分及实训环节的学时;同时,针对实训设备陈旧、实验室教室紧张等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要加大经费投入来购置实践教学的基础设备,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硬件基础条件。哈尔滨金融学院目前有报关软件和世格软件,这为学生的校内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在此基础上该学院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全力推进课程改革,以达到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选修课引进课堂,以增加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熟悉度。

六、国贸专业技能竞赛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国际贸易等课程虽然普遍采用案例和情景教学法,但终究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其中而获得切身的感受。而技能大赛通过对真实企业贸易环境的“真刀实枪”模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授课,有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有更真实的体验与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技能,增强实践的能力。同时可以实现教学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教学设计与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与形成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学效率与降低教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七、 国贸专业技能竞赛完善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全国商科学校国贸技能大赛的开展有利于高等院校以技术标准和专业素质为基础完善国际贸易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从国贸大赛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委的构成看,国贸技能大赛综合考核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的能力状态,其考核标准是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对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高等院校需认真搜集研究、领会大赛的评分机制及考核标准,在教学中将大赛评分机制、检验标准融进课程评价之中。学生除必修课程外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职业规划,参与一些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可以多方位发掘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再通过考核合格后还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此外,国贸专业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获得学分奖励,在各种省部级或全国性的技能竞赛中获得荣誉也可以根据获奖的等级得到相应的学分奖励,这样就给参赛学生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在保证评价公平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他们的个性优势得到发挥,使国贸技能大赛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大赛对国际贸易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竞赛不仅是高校学生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是推动国际贸易教学实践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动力。高等院校要把握好竞赛的契机,不断深化和完善国贸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外贸行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明道.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教研,2011(3).

[2]王莉芳.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新议[J].石油教育,2008(8).

[3]钱大庆.反思职业技能大赛作用,重构职校实践教学体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国际贸易专业篇7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岗位群的确定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批次是在本科录取批次之后。以广西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在400分以上,第三批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30分以上,高职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10分,部分分数超过“三本”线的学生不愿意选择“三本”,而选择高职院校,因此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超过“三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10~330之间,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在330~400之间。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就不能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过高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生源质量相对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学制上又比本科少一年,学科体系完整性不及本科,如果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不能有别于本科,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学生将不具备比较优势,难以在社会上与本科学生竞争。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确定

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在内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够对口就业的岗位如下:一是外贸业务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贸易流程,能够缮制各种单据,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外运。人才的定位是:掌握货运知识及技能。三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人才的定位是:具备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四是国际商务谈判师。人才的定位是:能够利用谈判技巧、外语能力和行业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法规、国际金融)进行贸易谈判与磋商。五是银行国际结算员或外汇交易员。人才的定位是:主要从事外汇买卖和国际货款的收付工作。六是国际贸易教师。人才定位略。七是国际贸易法律工作人员。人才的定位是:能够运用外语、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八是跨国公司管理人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财经知识,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能力。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该专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岗位群应该定位在外贸业务员、外运、报关员和单证员。其余几个岗位在入门阶段对学生的学历和理论知识都有要求,不排除优秀的高职学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现状制定的,并且根据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模式的规定,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定位在上述几个岗位是合适的。

二、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国家规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后两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课程体系,因而不作讨论,本文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探讨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上来的,高职教育又被归入高等教育范畴,高职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一般会采用本科模式或者中专模式。采用本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借鉴本科的学科式教学,按照“宽口径、广基础”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比本科少一年,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形成一个压缩的本科。采用中专的教学模式,会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容易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掌握几种有限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基于所定位的岗位群,在“课证融合”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在弱化本科理论教育的同时,以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若干课程集群,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辅之以核心技能培养所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

(一)“课证融合”的技能型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的技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在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后,接下来就要确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就是确定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高职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时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以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主要标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如果要从事前述岗位群的工作,应具备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英语、报关员、国际货代、外贸会计,等等。这些从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就是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要实现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国际货代和单证员等岗位对本科的竞争优势,在减少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同时,应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知识的能力。本科教育本着“宽口径,广基础”的原则设置课程和建设学科体系,因此在微观层面和某些课程教学安排存在着宽泛化,面面俱到,不能透彻解释的问题。高职教育应当针对这种状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集群式教学模式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简单地由几门课程组合而成,而是在构成集群课程中以一门课程为核心,另外几门课程构成支撑,核心课程作为基础,支撑课程作为拓展和延伸,由此形成对应于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高职教育在削减某些本科课程的同时,应以其中几门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展与之相关的课程组,形成若干个集群课程。集群式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核心课程,只有核心课程确定后,才能构成相应的辅助课程以构成支撑,形成课程集群。核心课程应是在这个专业中起基础和承前启后作用的课程。核心课程在定位上可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也可以基于课程内部逻辑。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部逻辑定位为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这两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课时设置上一般安排48~64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只能作一个较为简单的介绍就结束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后只能对国际贸易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未能真正实现对国际贸易流程的融会贯通。高职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系列课程,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实务基础、国际结算、海运保险、海洋运输、国际贸易方式、信用证、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合同英语独立设置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拓展课程,整个课程组将延续4个学期学习时间,通过反复的一体化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形成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不是对原有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时进行分层教学,逐步深入。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感觉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中,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课程的难度下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后续课程也不能再简单重复原来的相关知识,在有基础知识作铺垫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将实务知识加深拓展,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高职外贸函电集群课程以外贸函电课程为基础,课程组将涵盖外贸函电基础、外贸单证、国际结算英语、国际合同英语等课程。在教学中同样先将基础课程外贸函电的难度下调,在外贸单证等实践课程中再对外贸函电内容进行深化。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否应开设经济理论课程的问题,在制订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存在争议的,有的观点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经济理论过程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不应设置经济理论课程。有的观点认为高职专业对于理论课程的开设原则是“适度、够用”,因此需要开设部分理论课程。由于经济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因而只需为学生讲授一些浅显的经济学理论,省略抽象理论。高职教育开设理论课程是必要的,因为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果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不在大体上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框架体系,就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自主学习。

国际贸易专业篇8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10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

(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新三段”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国际贸易专业篇9

【关键词】新常态;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节奏放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就需要国际贸易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专业性不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脱离出来,转而要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不断地走精英化路线。

(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存在问题

国际贸易类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训依赖性较强的专业,通过进行专业实训,学生能够迅速地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其专业操作能力也能够得到迅速地提升,进而在步入到社会之后,能够与工作岗位产生无缝对接。但是,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实训都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得到充分地练习,因而动手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安排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课程较短,质量也较差,具体表现在,实训设备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训的要求;指导教师指导人数过多,不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实训器材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实训效果十分不理念,难以完全实现实训要求。

(三)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也是新常态视角下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迅速地应用到社会之中。首先,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本内容较为陈旧,课本内容依然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类型为主,而对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类型如跨国电子贸易等则很少提到,造成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很大的差距。其次,课程的呈现方式较为陈旧。很多专业课程的呈现方式都以老师讲授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思考性较少,因而造成了学生的专业能动性较差,不能够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新常态视角下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新常态视角下,对于国际贸易类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其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因此,我们需要从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发现其所学的知识概念性太强,毫无用处,这主要是因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因而难以在彻底掌握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地使用。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让学生深刻地把握专业知识发展的脉络,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其次,需要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加广阔,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学科内容和重新理解学科内容。

(二)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质量

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课程质量,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充分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进而不断地满足新常态下社会的用人需要。首先,加长国际贸易类课程实训课的时间。通过延长国际贸易类实训课程的时间,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其次,实行分批次实训。通过实行分批次实训,能够使教师有精力对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从而实现实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及时更新实训室的设备,使其能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三)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

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不断地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类专业知识。其次,不断地关注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需求,将社会的需求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最后,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专业可塑性就更高,专业发展性就更强,更能够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不断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李晶晶 孙琪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专业篇10

【关键词】 新形势 国际贸易 改革

1.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体系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专业可通过构建应用性的课程体系来推进改革。具体内容如下:其一,公共基础课。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这部分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公共基础课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应尽可能增加英语课时,若是条件允许还可增设一些其它的语种供学生选修之用。此外,还应适当增加数学及语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并合理提高教材难度;其二,专业基础课。这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主要是与经济管理有关的理论和原理。为此,应适当增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课程的教学时间,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等,并减少财务管理及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学时;其三,专业核心课。应当对核心课中重复率较高的课程进行调整,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等等,并增加一些课程的课时,如国际贸易礼仪、国际市场营销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国际贸易结算以及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其四,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选修课各学校可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并尽可能将选修课的课时安排与基础课和核心课错开,同时应将选修课与考证培训联系到一起,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五,实践课程。这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并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借此来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

2. 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教学特色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推进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关键。首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教师应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以及直观式等教学方法,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实行网络教学和模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学校应积极推行双证或多证制度,使专业与就业、职业资格与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加强对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参加各类外贸职业资格证考核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再次,可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国际贸易这一行业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常会用到英语进行交际。为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突出英语应用的重要性,并在商务英语、商务谈判以及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中积极采用双语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改革实训体系,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新需求。首先,学校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职业实践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意识。学校应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设置样品展室、洽谈室、总经理室、进出口部、外汇管理局、商检、银行、海关、保险公司、船公司、货代等综合部门,提高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学校要加大校企间的合作力度。学校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而为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奠定基础。学校还应当积极与外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实训基地协议书,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再次,学校应当建设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软件,组织学生完成课内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或独立实训项目,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国际贸易专业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开展出口报关、单证制作、商务谈判等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重要保障。国际贸易专业应当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落实“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学校应在教师评优、进修、职位晋升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优先权,以此调动起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当鼓励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应当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引进一批具备精湛外贸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现有教师结构;再次,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对教师进行规范化、人性化、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27).

[2] 董翠玲.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