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英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6:13

国际英语教育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1

一、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New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它兴起于1990年,它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换句话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将锁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它融合并利用网络技术,并以网络技术为载体,这一点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新媒体融入了网络、数字和移动等技术,通过各种新形式,如电脑、手机或数字电视等媒介将丰富的内容展示出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新媒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媒体使得交流更加顺畅,观点更加多样。新的媒体之下,话语权被广泛分散,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表言论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对每个事物每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心情,成为独立的个体。比如利用QQ、微信,每个人都可以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2)新媒体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共享更加便捷。传统的媒体形式比较单一,非常的呆板。新的媒体通过网络技术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且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媒体带给我们的快乐,并源源不断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信息,做到国与国资源的相互利用,真正实现了共享。(3)新媒体受众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充当信息者,还可以充当信息的接受者,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4)信息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新媒体利用强大的软件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5)新媒体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和电视传媒大众传播进行比较,运用新媒体的用户在使用心态、话语表达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社会进步及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得新媒体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也更加接近生活,更容易打动人从而引起人的共鸣。

二、基于新媒体的英语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来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新媒体具有传递信息比较迅速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增加时事新闻介绍和讨论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国内及国际动态,培养其国际化意识,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相关领域。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实现翻转课堂授课,在教学中设置角色扮演、模拟国际会议、电影配音等学习任务,加强对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及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操练。教师可以就某一学习主题制作微课上传班级QQ群,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

(二)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课之前,教师先通过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和电子邮件)分发学习资料,并让学生熟悉预习任务,进一步完善授课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及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师除了完成授课任务,还应有针对性地展开系统的课前、课上和课后的跟踪调查,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满足研究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需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在课堂内外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有益的补充。通过微信和QQ群在线布置学习任务和对学生课下学习进行指导。

(三)教学平台

基于新媒体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教材和单一的课堂授课。通过上网搜索教学资源,把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融入教学设计,并制作成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料,既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也可以上传至特定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学习。本校也先后引进和应用了两种在线英语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学习和网上测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英语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应具备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还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在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并且被普遍运用的媒体形式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高校教师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给教学带来的优势,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法,构建多样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王英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国际化视野下基于新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1):157-158.

[2]王洪源.新媒体视角下“中国英语”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4):173-174.

[3]黄敏.国际化视域下新媒体资源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对接策略[J].英语广场,2016,65(5):117-118.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2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展开的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

[1]。

之所以要在大学推行国际理解教育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大学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到了21世纪,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强调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开始强调高校应承担其他同样重要的功能———教化的功能即伦理道德功能。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转变,在人的价值引导上要引导个体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特殊而走向普遍性的人格特征,从而实现自己完满的人性;二是,在社会倡导平等、民主、正义等基本价值宣传时,现代大学作为新知识和新思想的策源地,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向社会传达最先进的文化与理念,积极参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各项建设运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2]

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这一新教育理念开始被我国很多高校接受,并开始付诸教学实践之中。但是,尽管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也开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远远背离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无法承担和实现跨文化教育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背离

1.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掌握。虽然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分别都将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强调在教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因为跨文化教育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且教育内容又太庞杂,且不易操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2.虽然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列入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中,如传授国外文化知识、培养国际交往的情感态度、形成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目标内容上,课程大纲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而这恰恰是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最为重要的内容。相对于目前的《教学要求》中已有的语言三要素教学的完整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文化教育还无纲可循”[3],对教什么比较模糊,当然也就很难操作。因此,有学者认为“过去的教学没有明确的文化学习指标,因而有必要在现行《大纲》中增补文化因素细目表,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依据,以便真正跨上‘提高文化素养’这一新台阶”[4]。

3.在我国目前的大学外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简单的附加方法,也就是在英语教育中添加补充一些国外民族文化的知识内容,对于如何才能达到国际理解的教育目标,如何才能知道所实施的一切正在走向而不是偏离国际理解的教育目标却未做深入探究,这也成为一个瓶颈。同时,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师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他们大多只能帮助学生获得国外文化的知识,却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和行动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

其实,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已含有国际理解教育的因子,最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大学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

1.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的整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国际理解知识,二是国际理解技能,三是国际理解态度,四是国际理解视野。四个方面相互结合和交融,最终实现在国际环境中“学会生存”这一终极目标。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前提,国际理解态度则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而成的,而国际理解技能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要培养所谓“国际理解视野”和“国际理解态度”,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解决和外国人沟通、交往的语言问题。如果不掌握外语,没有应用外语的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地实施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四十四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特别加强听读与说写表达的外语教学。因为外语学习可以使公民获得准确的他国的信息,清楚地了解他国的文化、社会生活的环境,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参加国际社会环境中的各项活动[5]。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4

并且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6]18

同时还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6]2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使命已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角度,突破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性,而是教育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生存的命运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特点、教化功能以及国际合作功能,真正达到国际理解背景下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2.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固化形式,我国大学外语教材一直包含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如介绍英语国家的国际地理、历史人物、科技发展;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教育、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信息。但是,如果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目前的课程或教材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知识广泛但对国际理解教育突出不够。虽然这些选文广泛地介绍了国外民族文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异民族文化的知识,但这些内容因其零碎而缺乏设计方面的系统性和层级性,不足以突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深刻内涵。第二,重知识、轻态度与能力。教材比较广泛地介绍国外文化知识,但对于如何通过学习这些教学内容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的态度和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能从数量方面帮助和增加学生获得国外文化知识,却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和能力。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地接受,并在大、中、小学校的课程上有所体现,尤其是在社科人文类的学科上。其中,由于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应深深体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和教材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学生在中小学已学过6~9年的英语,按照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毕业生时理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完全可以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之中,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要求。第一,应尽可能全面但必须系统地介绍国外民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准确的国外民族文化知识。第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认知、比较、参照、取舍、传播等能力,分析典型的国际交往事例,鼓励学生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国际理解的态度。第三,挖掘大学外语教材的审美内涵,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形成基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审美情操。第四,进一步改进大学外语教学的方法。通过开放式的、平等性的、交流式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文化态度。实施的主要方法如下:一是在外语教学中结合跨文化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在讲授大学外语时,通过设立“文化库”栏目,或者设立“西方思想史”、“西方文化概论”、“英美国家概况”等辅助课程或选修课程,给学生举办国外民族文化讲座,组织参观国外民族文化展览等,组织有关国外民族文化的讨论,组织欣赏国外民族文化表演、活动等。二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强国际理解实践体验。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交流,或让学生走出国门,直接到国外的家庭、社会和学校进行生活体验,促进大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制度、风土人情等,促进大学生的国际理解的能力与态度[5]。

3.国际理解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师的整合。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宏伟的任务,而教育是否成功,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的素质,才能承担起相关的使命。作为变革的因素,教师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的作用在21世纪将具有决定意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让位于普遍主义,种族和文化偏见应让位于宽容、理解和多元化,集权制应由民主的各种表现形式所取代,一个高技术为某些人之特权的分裂世界应由一个技术上统一的世界所取代。这一变革的迫切需要赋予教师以巨大的职责,他们要为培养新一代人的性格和精神做出贡献”[7]。

从国际理解的视野来看,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着手。

(1)对于一名大学英语教师,他的专业知识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三个大方面。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语言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语言去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增进对国外民族的了解,促进交流,英语教学工作具有“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实质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而在今天,由于英语在全世界广泛的使用,所以学生通过学习英语需要了解的文化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仅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而是广义的已成为一个包括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包罗万象的概念。反映在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普通文化知识上,教师应具有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有学识”并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世界视野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健全人格特质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3

一、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是国际社会发展及英语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1.国际化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英语(语言)教育专业在国外又称ELT、TESOL、TESL、TEFL、EE(EnglishEducation)等,仅美国就有260多所院校开设以上专业,如波士顿大学和加州大学的TESOL专业很受欢迎。全球英语学习的热潮正使英语语言教育广受关注,我国每年赴英美就读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英语教育专业正成为许多文科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把英语教育作为出国留学首选专业之一(张晶晶2007)。英语教育专业归国留学生有着丰富的海外文化背景和专业学术背景,通晓最前沿的英语教育理论,具备更为深厚的英语教学功底,因此成为众多高端英语教育机构争相选聘的人才。事实上,英语教育专业的设置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师教育与国际英语教育接轨,共享市场和资源,并逐步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就教育资源而言,我们的英语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就市场情境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应具备国际教育视野和理念,具有在国外竞争就业的能力;就国际合作项目而言,我们需要对接国际公认的师资培训机构或顶尖大学的英语师资培养,在课程对接、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教师资格等方面达成共识和双赢。

2.“复合型”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数所外国语学院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随着这一实验范围的扩大,特殊用途英语(ESP)教育在国内许多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0年,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并获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国家首次以正式文档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1993年英语教育曾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在1998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时,又将其取消,使得英语教育作为本科专业发展和建设尚未完全成熟便中途夭折。

目前,国内师范院校保留了师范类英语专业,继续从事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只在专科层次设有英语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英语师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出台后,上海师大、北京师大等先后开始了本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实验(邓秀华2010)。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决定了“英语+教育”的学科发展方向,决定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然而,已有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层次)并未真正满足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未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的融合与共生。其他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则缺乏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定位,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养层面不能适应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立足于“英语+教育”,设置英语教育专业,多类型高校共同开展复合型英语师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3.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规格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状况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严重缺编,专任教师尤为缺乏。就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胡俊杰2009),现有英语教师中非英语专业教师及转岗教师的比率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80%。就陕西省而言(陈晓福、魏天伟2009),截至2008年中小学英语教师共35787名,其中硕士层次的教师432名,占到约1.2%,本科层次的教师18900名,占到约52.8%,专科层次的教师15321名,占到约42.8%,高中学历以下的教师1134名,约占3.2%。中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不达标,小学英语教师的主体为学历不达标、专业水平不过关的新聘或转岗教师。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学历低、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愈发凸显。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规格质量与层次水平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不言而喻。

学历层次并不等同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把教师素养培育完全落实到学历教育的整个过程,高学历才能真正代表高专业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评价公式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样在于英语教师的素质,在于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在于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英语教育作为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无疑有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规格与质量的提升(尤其有利于偏远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较为系统地提高未来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最终适应未来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际化视野下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覆盖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三个学科,其专业的学科定位决定专业建设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培养目标。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英语学科,确立了英语学科本体性地位,使英语技能和英语专业知识教学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支撑学科,则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充分条件。1993年国家教委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时,把该专业确定在英语学科下,也就是说,该专业毕业生所获学位为文学学士(英语教育专业)。把英语学科确定为“本体学科”,也基本符合美英等国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科定位的普遍做法。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是本科层次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英语学科,而硕士层次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教育学。以IllinoisStateUni-versity、DelawareStateUniversity、NationalUniversityinNe-vada和HamlineUniversity为例(如表1),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获得的学位分别为B.AinELT、B.A.inEE、B.AinSecondaryEnglishEducation和B.A.inESL,其院系设置基本归属在教育院系。美国高校本科层次的英语教育相关专业较为独立,但却十分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以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6所大学为例(如表2),六所大学的学位分别为M.AinTESOL、M.EdinELT、M.EdinTESOL、M.EdinELEM.AinELE、M.EdinTESOL和M.EdinTESL,专业设置的院系基本归属在教育院系。西方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位体系,BA和MA均设置了专有的学位名称,这表明英语教育专业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是独立设置,且具有较大的教育需求。

英美国家本科阶段的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英语教师教育完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结合和统一。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资格一般需要NationalCouncilfor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统一认定,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大学培养计划中核心课程设置由两大块构成,即教育学和语言知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英语语言教育专业课程就包括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学习理论、课堂英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测试评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能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相关的教学管理知识。如表3,汉姆林大学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为EducationCourses和ESLCourses课程两大类。学生在第二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末分别参加PPST1和PPST2考试,即职前技能考试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1)和职前技能考试I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2)。PPSTI主要测试阅读、写作等技能,考生通过后方可继续从事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许多州把PPST1成绩看作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要条件之一。PPSTII测试学生具体学科(包括K-12的主要科目)知识及学科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

基于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凸显实践性和师范性,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同时,重视英语教育的教育专业特性,注重学生教育意识、教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塑造,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工作,引领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热爱和忠诚于英语教育事业。

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其改革策略

1.英语教育专业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方向

英语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与难题,普通英语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的分化成为改革的内在趋势。一般而言,普通英语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即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及培养心智,它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素质教育,不应仅仅视外语学习为一种工具的掌握与使用;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则是在普通英语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英语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等特征。如图1,EOP是具有职业倾向性的英语教育,而EAP则是具有学术倾向性的英语教育,这两个趋向反映了英语专业发展的总体趋势。EAP又细化为EGAP和ESAP,前者侧重于某一学科方向的学术性研究领域,后者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职业特质研究。英语教育专业教育(EnglishforEnglishEducators)可以归结到ESP的专业背景下,它是教育学科方向的ESP的一种综合体。英语教育专业,首先要达成EGP的专业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教育类ESP的特色专业发展方向,既重视职业倾向性的专业用途英语学习,也重视学术性研究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总体而言,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需要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撑。英语教育专业关注的不仅是学习者如何学习英语并掌握英语习得理论,而且是学习者如何学会教,如何掌握教学理论和熟练应用教学法。

2.“两张皮”现象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国内师范类院校虽有英语教育方向,但英语教学归属外语院系,相关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由教育学院承担,培养计划分别实施,课程设置互不协调。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其他类型高校(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只是将英语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进行了简单取舍,形成了一个专业方向下的两个泾渭分明、互无内在联系的课程模块,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两张皮”现象未能予以有效解决。一方面,教育专业素养欠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学生从事英语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法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智力支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验过程中,个别英语院系开设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削弱”(胡文仲2008)。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寻找出应对这种顾此失彼现象的有效途径,化“相克”为“相生”。事实上,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两大学科基础,两者的交叉融合是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所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吸收国际英语教育新理念、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实施分阶段兼顾,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化办学方向

1)立足英语学科优势,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方向

夯实英语学科基础,在英语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英语类课程的实效性,强调逐步由本体性专业知识体系向条件性知识体系的转轨。在系统提升英语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并逐步实现本、硕一体的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本科阶段的重心是英语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

课程结构的优化要分阶段有侧重完成三个课程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类ESP课程模块,三个课程模块相互交叉和融合,构成英语教育的专业内涵;硕士阶段的重心是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同时强调课程的延续性和实践性,实现教育类ESP专业建设的学术倾向性和职业倾向性,前者以外语教师教育和外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性硕士专业建设为主,后者则侧重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的专业建设,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专业的高层次化、一体化建设。

2)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

以系统开发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促进英语教育专业优势与特色的有机整合,实现“英语+教育”的双专业协同发展。我们需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设计、实施及评价等环节入手,对国内外英语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等进行调研,制定特色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组建特色课程开发队伍,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开发,谋求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首先应立足于英语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诸如阅读、翻译、写作和听说等课程),使学生在增强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其次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领悟经典的教育思想,关注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这体现了教育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前沿性。

3)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的合作与双赢

优质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是保障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应用型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合作与双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之中。在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我们可以选聘一批业务能力强、科研素养高的专家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将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做实做强。此外,高校也可以在科研指导、师资培训以及业务进修等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共同策划教改科研项目,携手推进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规格质量与层次水平。

四、结语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三元融合;教育生态理念

一、引言

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重任,对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然而几十年的发展至今,许多地方高校仍然没有实现“英语+教育”的融合与共生,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两张皮”的现象非常明显。部分教师和学生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自然就会当英语教师。正是在这一传统理念的影响下,相当部分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科属性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同质化,“多校一面”,教师特色教育课程严重不足,再加上目前地方高校处于应用转型期,“去师范化”倾向明显,英语教育专业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要扭转这一困局,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既要着眼于国家高等教育大变革和全国英语专业建设、发展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更要细处审视自己所处地方的小生态环境,明确英语教育专业交叉学科所属类别,分析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实现科学的、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本文从教育生态理论和外语学科教育理论出发,以国外外语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比较参考对象,提出了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三元融合教育生态发展理念,并对其内涵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关系进行了探讨。

二、概念界定“理念”

一词最早隶属于哲学范畴,来源于古希腊语(edios),意思是指“观念”“理性概念”。苏格拉底认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1]。这之后包括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都曾对“理念”进行过辨析和阐述。现代社会人们对“理念”的认识相对简化,根据学者韩延明的理解和总结,“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2]。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范式,“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可见,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成果,它源于人们对教育实践和现实的思考,又用以指导教育实践。当前国际社会有十大同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系统性理念。外语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基于语言的“异质性”特征和人性的“相通性”特点在外语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外语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具体表现在对外语教育宗旨、外语教育使命、外语教育目的和目标、外语教育要求、外语教育原则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

三、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三元融合生态教育理念

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理念应在遵循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生态和谐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前提下,结合当前国家对地方高校应用转型教育改革提出的新需要来确立,既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语教育专业的三元融合教育生态理念进行诠释:(一)基于高等教育和语言教育本质的思考:人才培养之知识、能力与文化素养三元融合的专业教育理念1.人才培养之“三元”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前提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著名教育学者文辅相在梳理了当前学界通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后,总结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陶冶人的思想品德,促进着个体的社会化”。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普遍的本质属性外,更有其自身的特征。20世纪末以来受西方通识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开始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教育既不能只讲学科知识,也不能忽视专业技能,更不能枉顾学生人性发展,应该是人性本位学习、学科本位学习和专业本位学习的有机结合[3]。人性本位的大学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让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融合,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更持久的生长空间。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媒介和文化符号。其主要功能在于传递和交流信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决定其固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因此,外语学习既要学习语言符号,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又要学习交流交际,学会听说读写译;为了更顺畅地交流,还必须学习外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统一。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英语交际工具,具备英语人文学科素养,还能够从事英语教育研究、具有教师职业能力。为了更深刻认识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大陆以外高校外语教育专业的做法。学者盛迪韵对中日双方师范生的外语教师职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进行了对比测试调查,发现我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交际能力”上占有显著优势,在“英语学科专业知识”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日本学生,但是在“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推理与决策”和“情境知识”等教学技能方面远远低于日本,我国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英语教学能力重视不够[4]。孔德麟,安昊对比研究大陆与台湾师范院校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结果发现台湾的英语教育专业在未来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值得国内高校借鉴[5]。2.人才培养之“三元”理念内涵鉴于此,我们提出英语教育专业的三元融合生态教育理念。“三元”即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要素———专业知识、知识应用能力与文化素养。由于英语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特点,其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表现出复合型特征,除了需要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结构和英语专业技能体系,同时还需要掌握教育知识技能和英语教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包括摄取知识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性地、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未来从事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解决各种专业问题和英语教学问题,形成自己英语和教育相融合的认知模式,发展自己英语和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6];文化素养方面包括开放的心态及灵活性、对语言的敏感、复杂的交际技巧[7]以及未来担任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师范素养等。3.人才培养之“三元”融合生态关系英语专业教育必须促使三要素之间的交互相融,使这三元之间生态和谐发展,共同推进。在教学实际中,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文化素养三者之间不应该是简单的列举或并置,而应该是相互浸入,相互交融,共同服务于英语和教育相融合的专业教育目标。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素中,英语语言知识是学生主体的专业知识和主要技能体系,英语教育学知识是主体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应用和从师任教的能力影响着学生主体知识技能学习的效率和未来进行英语教学工作的效率;“厚植”的人文素养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灵活应变。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平衡的生态关系,没有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拓展成为空洞的表达;不重视人文素养,能力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专业知识也无法实现升华和内化。所以在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中,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文化素养互为彼此的限制因子和助力因子。如果三者不能协调发展,必将相互抗衡,破坏教育生态系统。(二)基于专业特色的思考:课程设置之英语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三元融合的教育理念1.课程设置之“三元”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前提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懂英语、能够操持英语,同时也懂怎样教英语的未来教师的横跨英语和教育(包括心理学)的跨学科专业,具有显著的教师职业应用属性。其专业定位和特点确立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兼具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未来学科教师,因此专业教学内容除了包含传统的人文教育和交际工具训练,同时也应该包含职业应用性质的英语教师教育[6]。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围绕培养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教育目标,从实现英语专业教育目标、教师职业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然而,当前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英语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王蔷、田贵森、钱小芳、袁邦株等对我国外语教师职前教育的调查的调查,我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时代性,教育教学类课程课时不足、师资薄弱[8]。程晓堂把问题细化为七大板块,认为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教师教育方式正在严重影响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9]。国外院校比较成熟的外语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张曼、张维友以美国三所著名西班牙语教师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对其课程设置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这一核心特色鲜明,表现为教师教育课程所占比例高于通识或专业教育课程,尤其强调西班牙语学科教育课程的内容;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习分散于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的四个学期;此外教师教育课程并不是单一的理论或技能训练,而是从不同的理论和视角来探讨某个教学核心主题,其课程结构和体系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和综合性[10]。盛迪韵调查统计了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四大类课程所占比,英语语言类课程占比41%,教育类课程占比18%,英语学科教育类课程占比23%,其他通识类课程占比15%,其所采用的“英语教师临床核心课程体系”强化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4]。2.课程设置之“三元”理念内涵及教育生态关系在综合考虑以上研究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传统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法课程”课程设置方式,明确英语教育专业为培养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确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英语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三元融合的教育理念。三大课程模块围绕英语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教育两方面展开,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无论是内部各课程之间还是与外界社会需求之间都构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生态关系。如果把英语教育专业所有课程看做成一个群生态体系,那么英语技能知识与教育技能知识互为彼此的限制因子和助力因子,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像纽带和润滑剂,滋润着教育知识和语言知识,加速学生英语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整个专业课程群生态内部之间的助力因子。但同时也存在限制因子,比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群学时分配和三大课程之间融合程度(涉及课程融合教材的重新编写、教育意识浓厚的师资队伍配备)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程群之间会此消彼长,失去平衡,破坏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三)基于国家、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素质教师需求的思考:专业培养对象之理论研究水平、实践应用能力与国际化视野三元融合的教育理念1.专业培养对象之“三元”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前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根本又在于教师,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未来教师既要考虑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也要全盘思考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行业变革的要求以及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事业和中小学英语教师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首先,是基础英语教育国际化对国际视野英语教师的需要。新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全面实施,国内的中小学英语教育也开始与国际接轨。从“英语特色”到“国际化”教育,从“一条龙”英语教学到英语国际化教学框架,各种思潮竞相涌现。基础英语教育国际化浪潮使得中学英语教师素质能力备受关注,拥有海外文化背景和专业教育背景,通晓最前沿的英语教育理论,具备深厚的英语教学功底的英语教育人才成为众多中小学和高端英语教育机构争相选聘的对象。因此,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适应社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教育需求的国际化英语教育人才是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新时期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质量英语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设“一专多能”“教学+科研”“知识+技能”的学者专家型中小学教师[11]的目标,对教师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提出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教育学者何广铿、孔宪辉(1999)以此提出衡量中小学英语教师水平的三大评估要素:语言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理论水准[12]。同时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师范英语专业开设的外语教学法课程对外语教育理论讲解得不多,国内图书市场上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书籍也不多见,英语教师教育中对外语教学理论的传授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没能充分重视。可见,对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师来说,仅仅只是注重提高教学能力,而不加强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对此,国外关于中学外语教师教育的政策和理念可以为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1988年,美国外语教师协会推出了《外语教师教育临时计划指南》,提出未来中学外语教师应在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必需的专业准备,指出对外语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应涉及到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专家发展这三大领域[13]。文件明确了中学外语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养目标,为外语教师树立了入职资格标准,成为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和培养的依据。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于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的提升,在于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4]。英语教育专业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母机”无疑是这一改革与创新的首要践行者。从当前国家、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视角来看,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英语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三者交汇相融,促使英语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适应未来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2.专业培养对象之“三元”理念教育生态关系从生态教育学视角来看,英语教育专业要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提升专业培养对象素质方面也必须与外界教育需求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生态关系。如果把英语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应用能力与国际化视野看成一个良性的教师素质教育生态圈,那么在其与专业外部生态关系中,教育需求是动力因子,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应用能力与国际化视野的需求量决定了教育实践中三者的恰当比例和融合的机制。教育机构和学校对教师具体素质的需求自然成为教育体系中的助力生态因子,从而引发生态连锁,反过来促使专业教育的投入,最终使教师素质之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与国际化视野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的教育生态模式,完成提升培养对象专业素质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5

一、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

为什么要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似乎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对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是有共识的,然而这里存在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直接涉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其目标定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转型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型强国的关键时期,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首要目的就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教育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为大学生个体发展服务。英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掌握好英语并能够用英语从事跨文化交际和学术交流已成为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条件。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必须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以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从改革的目的出发,大学英语教育应实现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把培养掌握目的语的语言技能作为教学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但从现实发展的情况看,大学英语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进入大学的考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考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英语的语言技能,也就是说,当今的大学生缺少的不是通识英语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本学科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从大学英语学习者出发,他们期待的是毕业后能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所以,现阶段再把语言技能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已经不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这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英语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原因所在。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的四方面要素蕴含着外语技能和专业知识复合的必然性,这里外语能力无疑是必要条件,但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充分条件是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必须实现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的转变,使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语言技能本身,而是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掌握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这里英语将成为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的手段。只有采用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诚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同,教学模式的转变应考虑这些因素。但是大学英语教育把听说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显然既不符合外语教学规律,也不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听说技能的培养是基础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学阶段只能作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设定,而不能作为整体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出实现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意在提出应坚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读写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当然,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诸方面在内的教学过程作出相应的改变,但这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遵循什么教育理念?

这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问题。具体点说,开设大学英语课,难道就是要让队伍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吗?作为英语学习者本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作为教育者必须思考这个问题。中国近代外语教育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清末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富强,中国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办各类新式学堂或学校,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当时清代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中国屡遭外族侵略且战乱不断,但却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虽时间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曾提出[1]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全球化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趋同,即朝着现代性的目标发展;一种是离散,即朝相反的方向突出民族性的方向发展。这两种倾向正是“被全球化”和“使全球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主要是向西方学习,探求富强振兴之路,而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力不断增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地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再也不是被动地向西方学习,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敞开大门,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同时通过输出“中国制造”传播中国文化。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英语;现状;发展趋势

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等职业学校都纷纷开设了职业英语的教育课程。同时,还增加了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教材。不过仍然存在各院校不重视英语教学,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英语基础薄弱,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就业率低的局面。对此现状,下文展开具体分析和探讨。

一、职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很多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在聘用人才时都要求具备技术性英语口语,但实际现状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根本达不到这种要求,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还有不少问题。另外,学生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好,不用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英语课程上,导致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同时课堂教学的内容难度过高,学生跟不上节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1]。(二)职业英语教学观念落后。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需求。高职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下,一味的加快教学步伐,用强灌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完全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学生根本不能真正掌握教学的知识点,慢慢的就会厌倦英语学习。(三)学习办学活力不足。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社会和经济功能不足的问题,例如和社会企业沟通合作太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实践中缺乏平台,影响学生就业率,另外,学生自己想找实习单位,由于学校没有很好的对外合作,造成学生在专业运用上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选择就业和实习单位的范围也会变少,学校的资源有效,和社会各企业的合作机制不成熟容易造成学生就业难[2]。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更加专业化。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向社会提供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以服务为主,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主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职业英语的教学。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很多时候都会运用到英语,比如进口仪器、设备、进口食品等说明书各方面都是英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有用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困难度,应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3]。(二)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更加国际化。在国家和社会对外交流和合作频繁的新时代,英语作为社会语言沟通的基础,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英语教育,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向英语教学的国际化道路。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多引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舒适、有趣的教学环境,这既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同时还能够增加教学乐趣,使英语教学的课堂更加充实,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以市场需求作为发展动力。由于当前高职院校通过传统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岗位定位不清晰,就业能力差。为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校方需要加大和企业合作的力度,在社会各大相关企业、机构的支持下,整合教育资源,和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实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专业性、技能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以市场需求作为首要发展动力能够有效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以高职英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高职英语教育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面对时代的变更,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时刻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使高职英语教育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进而优化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系统和结构。

参考文献:

[1]赵娟.中职英语教育和高职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2):209-210.

[2]周俊.中职英语教育和高职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1):40-41.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7

1.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这些足见日本对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视。而且自2008年开始,又在以前规定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规定,即从2011年开始,把英语活动课程作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日本现行的课程大纲,小学综合学习课的授课内容由各小学自行决定。很多学校把英语当成让学生提高国际理解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引入到课堂。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时的长短都是由每个学校自主决定。全球化发展需要人们掌握最低程度的英语,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要学会简单的单词或者是几句口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及信心。通过互动式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减少学习的枯燥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及动力。

2.韩国小学英语教育现状。韩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可以从20世纪初开始谈起,截止到目前,韩国进行了几次英语教育的改革历程。韩国的小学英语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自三年级开始设立英语课程,小学三、四年级每周必须有不少于一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2000年,三到六年级全体实施英语教育,2006年实施一、二年级英语师范教育,英语教育也在2007年正式进入韩国小学教育体系。韩国的小学英语教育采取沟通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对话、游戏、戏剧为主的课本或教材。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非正式的英语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就是所有小学的国民公共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科目。韩国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倾力推行英语教育,韩国想要落实国际化政策与国家发展,只能从教育改革中提升全民英文能力,才能使自己国家跻身国际化之列。看到日、韩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我国作为向国际接轨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初开始推行小学英语教育,2001年中国教育部下达了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的规定,次年全国的小学基本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当然,这只是大部分地区,一些偏远的山区根本没有能力开设英语课程。大部分地区都是从三年级开始设立英语课程,当然,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是从一年级开始。甚至在一些发达城市,双语幼儿园也比比皆是。英语教学的水平是通过课堂质量体现的,但是,教育部下达的文件中,给英语的课时只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与日韩相比,中国小学英语教育的课时较少。另外,小学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县城小学英语教师,大多数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且绝大多数的小学没有配备外教,学生没有一个英文环境,所以学习到的英语并不纯正。而且,小学的英语教育大多以拼写单词为主,并不注重口语的练习,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只会拼写,发音不标准,不会运用这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日韩两国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

1.课程设立的目标层次化、立体化。日本英语的学习方式都采用了目标———内容———建议的方式。下一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上一个阶段的深化和继续,小学生在最初接触外语时需要具有上下衔接的连贯性,这样既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以前学过的也不会遗忘。课程设立的目标都是加深对文化还有语言的理解,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态度,重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2.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的配合。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要进行有效的配合。语言要素指的是句式、词汇、语音、语法条目,在教学的时候要把这些语言要素融会贯通,不能只会听和说,而且这两者本身是不能死记硬背的。学习知识的本身在于结合实际情况然后再去灵活运用。小学生学习英语一般都没有主动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面向新世纪的英语教育更重视学习者内在的自我发展,要培养起学习的自主性,从老师占主导地位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着重过程的教学,逐渐从“结果”转向“过程”,强调从“过程”中获得“结果”。

3.韩国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当韩国逐渐把触角伸向国际,就把英语教学及英文能力的提升列入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轴之一。首先,韩国政府对英语教育的资金投入非常大。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英语教育,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惜砸下重金,倾力建设重体、发展软体,把英语教育和国际竞争力划上等号。采用沟通式教学法,规定各级老师上课全部采用英语教学。韩国政府与民间财团耗资巨大,陆续建构大型英语村。韩国政府还聘请大量的外籍老师到小学任教。曾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韩国每年在个人英语学习投入153亿的资金,语言学习花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这些资金上的巨额投入足以见证韩国政府对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韩国政府实施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为了弥补小学英语老师不足的缺点,韩国政府实施120小时的培训计划。课程中包含了46个小时的语言技巧练习,39个小时的教学法课程,20个小时背景知识课程和15个小时教育理论课程。英语语言技巧训练包括语言技巧与写作;教学法课程包括小学英语教学理论、小学英语教学法、听与说之教学方法、教科书分析、教具制作与使用;背景知识课程包括背景文化、英语语言等。除了在韩国国内设立培训老师的机构,还斥资补助一万名老师出国,与国外大学英语院校教育科系合作,进行暑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的进修训练。同时增加外籍教师名额,进入国小协助英语教学。

三、日韩两国小学英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教育具备了社会化的特征,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我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缺失合理定位,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外文化交流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这就对英语这门国际化的语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在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英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英语水平的提升关系着文化的交融交流,关系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伴随英语教育市场比重在我国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育受利益驱动,在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大学英语功能定位的扭曲。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地学习英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可是英语能力的提升却并不理想。投入和产出严重的不对等性就是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学生为了应试而学,陷入了应试的泥潭不能自拔。大学英语教育也围绕着四六级的指挥棒在转,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甚至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出现哑巴英语。

二、大学英语教育现功能定位不足和模糊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育这门学科赋予了更多社会化、政策化的要求。英语教育传在我国历史已达一百多年,在近代京师同文馆就开设该科目,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也随之变化。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车轮,带起大学英语教育的兴盛,但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教育定位的模糊甚至错位,也让大学英语教育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上有了更多的反映。一是在教学工作实践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英语教育目的和英语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都出现了扭曲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很复杂,但仔细梳理,仍可以牢牢聚焦一点,那就是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问题。定位不准确,就会引发教育指导思想的混乱,引发教学实践的混乱,进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失位。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合理性还要不断校正,这个问题急需要解决好,需要更好地审视定位英语学科的追求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需求,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大学英语教育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推进大学英语教育的一大关键就是合理科学的功能定位,把教学资源和社会效益追求相结合,调整角色功能,明确功能,有效发挥功能,避免功能扭曲。现在很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批评较多,也把大学英语教育置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这对大学英语既是爱之深,也是责之切。在爱责转换互变之间,也容易模糊和扭曲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二是英语教育狂热发展,其盲目过热容易导致对我国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和汉语教育质量下降。中国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作为外语科目,要避免在实施改革教学中滑向二语教育或通用语教育。否则会导致英语教育过热而产生定位问题。有识之士指出,“今日之中国英语教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损伤汉语,消磨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这需要引想我们深醒。三是应试教育功能定位影响仍然较大较深。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当前大学生在校投入英语的学习时间在各门课程中是最长的,所下的苦功最大,但是最后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育功能定位的模糊,单一的应试教学目的、呆板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和教学主体专注不够等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极大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对学生英语应用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对此,英语教育工作者要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前沿,准确认识梳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完善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

三、解决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的着力重点

1、大学英语教改力度要加大。要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总结大学英语教育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有效巩固大学英语教改成果,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完善改革教学理念、方式手段及课程设置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主动推进教改工作,着重培养创新交流应用型人才。2、对大学英语教育目标更加准确定位。要对照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好教学考试二者的关系,着力培养提升学生英语综合交际能力,不能让考试取代了原有的教学目标。目标梳理和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对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准确,这是关键所在。3、大学英语队伍建设要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教学的整体水平。大学英语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作为老师,要成为多面手,既要熟悉教育理论,掌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解,又要精通汉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更要掌握现代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多媒体等电子设备教学技术手段能够熟练使用。4、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大学教师要提高认识,提升综合素质。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要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明确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培养创新型思辨型交流型高素质人才的高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理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质量,充分发挥好大学英语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价值。5、要加强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随着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发展,要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标准化,要对教学考试目前的评估手段作出相应改革,特别是要对照理论标准,要加强对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的测评,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等差异状况不断推进该项工作。对评估方式的科学合理要重新确定,重点要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构建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等,建立一个更加多元科学合理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对外走出去文化战略的实施。解决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问题见仁见智,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这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施策,才能让大学英语教育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作者:耿歆瑶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素萍.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反思及优化措施构建[J].大学教育,2014.

[2]李庆华.从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反思当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

[3]李薇薇,华广道.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

[4]车桂莲.试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教育;高职英语;

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是一种顺应人性自然属性的教育,是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坚持学习的思想,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教育生态化就是要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生态学的理念、思想和原理融合到教育管理过程中,借鉴学习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渗透于各级各类的教育中,总体包含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教育、各类培训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教育生态化是在教育系统中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注重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教育趋向功利性和目的性,教育生态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净化教育市场和教育内涵。在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育中,自主招生、学业考试等招生渠道的开放,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高职英语的教育出现了新的困难。要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2]

一、生态化对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生态化是要使得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平衡发展,高效运行,与社会环境能够达成良好的协同。要实现教育生态化,提高教育功能,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通过科学的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功能。在配置教育资源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既满足当代人的教育需要,又不能损害我们后代的教育满足和发展。教育生态化弘扬的是科学教育的精神,重视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民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人格、净化学生心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在生态化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分配各类教育资源,做到公平教育,教育公平。

(二)以生为本,教学相长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生态化要坚持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组织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导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单向讲授法,采取开放式教学,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相长。[3]教师在教学前,要不断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科学知识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开放办学,优势互补教育要实现生态化就必须要保证教育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教育系统要保持生机和活力,繁荣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开放办学,优化教育内部环境,增强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国际优秀的教育结构,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双向参与、互为服务、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国内各类产业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为教育生态化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为了满足社会各层次人才对教育的需求,学校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力求开放,逐步建立普通教育、终身教育等多样化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教育体系。

二、生态化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和高职英语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是教育生态化的重要理论指导。在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部门是三个重要的因素,三者之间必须要相互协调好关系,才能够将生态教育的理论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需求脱节现阶段,高职英语教育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的编制缺少与社会的关联,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与理论知识的传授,比如单词、句型的记忆和运用,忽视了与社会的联系,没用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导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用不上所学英语理论,社会英语技能表现不足,与高职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通过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不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老师忽视了英语教学内容和语言实际运用相结合。[4]

(二)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施教者,综合素质和英语能力至关重要,是英语教育生态化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对英语老师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老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个别老师甚至未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就上岗。学生是被教育的主体,在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英语老师如果不能扮演好引路人角色,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

(三)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测试来评价和考核学生英语学习效果,重视考证通过率,忽视了学生口语学习和口语交流,容易导致学生重视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听会写但是不会讲。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的只要作用是用来沟通和交流。如果高职英语教育只侧重学生的单词、句型的记忆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忽视了口语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写得再好,也脱离了英语的本宗,失去其应本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三、促进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合作,将社会需求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课堂是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的场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教育,要充分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将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英语人才作为兼职老师,将社会需求动态带到高职英语课堂,积极贯彻生态学教育理念,实现英语教学社会化和生态化,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师资规划,提高英语老师教学的综合能力高职英语教育的关键人物是英语教师,要想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教育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加强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不断充实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力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的具体情况,做好英语师资规划,开展系统化培养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好的英语教师,合理配置学校的英语教师资源。[6]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摒弃以考证为主的英语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口语的锻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沟通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突出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英语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化对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虽然目前在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高职院校的不懈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教学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坚持生态化英语教学,不断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英语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王晓林(1965-),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许明丽.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生态课堂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3):168-169.

[2]钱慧丽.透过教育生态化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7):157-158.

[3]孙萍.浅析透过教育生态化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文理导航,2015(16):52.

[4]阎惠丽.教育生态化视域下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校园英语,2015(13):109.

[5]李晓超.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J].北方文学(下),2015(9):189.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篇10

2017年的两会再一次让张璐走红,“美女”、“翻译”、“高冷”以及“聪明”等标签贴在这个有着六年担当总理记者会翻译经历的网红身上。由此不难看出,张璐有着过人的英语水平。张璐是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下成长的,但相对于同龄人,她那超乎成人的过硬英语是怎么学的呢?正如她所说过的,学习英语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一些“笨办法”。那么这些“笨办法”有哪些呢?这些“笨办法”对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有什么帮助呢?

二、美女翻译官张璐

第一,张璐事迹。曾经为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的张璐,担任过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同时也是一位高级翻译。从2007年起为李肇星外长翻译起,到2017年为总理翻译,在这长达十年的翻译官生涯中,张璐一共参加过七次的总理记者会。这些不平凡的事迹,无疑表明了张璐过人的英语水平及能力。第二,张璐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孩子无异,张璐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她的父母在教育方面都是很尊重张璐的意见,不会干涉张璐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学生生涯中,张璐在英语方面的天赋不断表现出来,并在1996年考入外交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毕业后,张璐遵从自身内心去报考外交部。随后从翻译室开始工作,之后又前去伦敦深造,研修外交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张璐就一直在外交翻译的岗位上忙碌着,从2007年到如今,每年都可以见到张璐那优雅干练的身影。第三,张璐对学习英语的见解。张璐的英语水平及能力有目共睹,人们每每见到她,不禁要请教英语的学习方法。在一次采访中,她向人们公布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笨方法”,就是将陌生的或者是不太熟悉的单词以及句子等,单独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勤加练习。她说学习英语不能将英语作为应试的工具,要为了了解更广的世界去学习英语,去扩大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张璐认为学习英语要敢于开口说,只有在不断的练习英语发音中,才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英语口语,进而增加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再就是多看书,多读书,增加自身的英语阅读量,培养自身的英语语感。事实证明,这些“笨办法”都不笨,甚至远超我国一般的英语教育方法。扩大英语的阅读量,再到勇敢张口说英语,最后在英语的阅读中抓住并熟悉语感,一个个“笨方法”成就了如今的美女翻译张璐。

三、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基础英语教育现状及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与国际接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英语学习风潮,这种英语学习风潮不断蔓延,甚至到现在的幼儿园都要挂上一个“双语幼儿园”的牌子,才能够算“好”幼儿园。从幼儿园就开设英语课程,这明显超出了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们所接受英语教育多是哑巴英语,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哑巴英语和没有学英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多数学生在接受基础英语教育的时候,只把英语当作一门功课看待,并没把它看成一门工具学科。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全民英语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在基础英语教育上进行创新改革才能让英语真正成为我们交流沟通的工具。[1]第二,高等英语教育现状及问题。在经历过基础英语教育后进入大学后,英语更是被奉上应试教育的神坛。现如今的大学都实行过不了四级就拿不到学业证书的制度,这就让大多学生将精力放在英语上面,考完四级再考六级,最后又要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高等英语教育就是这样来督促学生去学英语,去用英语来应试,这样的英语学习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仍然没有将英语学成自己的。高等英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让英语教学陷入了一个奇怪的自我折磨的圈。现在的英语教育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文化,从而忽视学习英语的本质,依旧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初衷。而大学老师在教授英语时也大多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英语成了任务中重要的一环,这样不仅会逐渐消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国内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第三,社会英语普及现状及问题。与课堂英语教学不同的是,社会英语教育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普及,社会上的人成为了社会英语热的主力军。如今英语水平在就业个人简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用到英语,是否与英语有关,只要参加相关的职称评定,就必然有外语水平测试这一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英语在国内传播的发展,但在如今的社会教育下,这种方式的英语教育已经走入歧途了。[3]第四,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当前,我国进入智能化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依赖程度过高反而导致英语能力的下降,反观这一现象,我们发现,一味地摒弃传统,追求高科技,这种“喜新厌旧”不但造成我国英语教育质量的下降,也让所谓的“创新”沦为一纸空谈。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可以用查单词,让人们对单词的记忆就看轻了很多,不会去花费大力气去背单词。可以说,过度地依赖人工智能反而影响了英语教育的发展。[4]

四、我国英语教育的创新策略

第一,从国家教育政策创新的角度分析。教育部作为我国直接的教育管理机构,应从上行力量方面来实现对英语教育现状的管控,遏制在如今英语教育中的死板应试规定问题,出台相应的英语教育规范条文,来改变基础英语教育到高等英语教育中出现的只为应试学英语的现状,激励各高校积极大胆创新全新有效的英语教学方式,提倡全新的工具英语学习观念,全方位塑造像张璐这样真正的英语人才,进一步推动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从宏观上来改变英语过于神化的大格局。从制度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细节上对语言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控,一步步地逐层改变英语应试的局面,进而实现对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第二,从教育机构创新的角度分析。光有教育部单方面的调控是无法真正地实现英语教育事业的创新改变,唯有教育机构与教育部理念想通,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英语教育制度。其一,基础英语教育:对于“双语幼儿园”的普及,还是应该还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在还无法完全分辨语言意义的时候去多学一门语言,这对孩子日后的英语教育会对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激发孩子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真正将英语学出来。其二,高等英语教育:英语课程不能只有任务式教学,更要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经济专业的学生就要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专业英语名词,根据学科特色来加强专业英语教学,从而可以让学生利用专业英语名词来多学习了解国外的一些学科专业知识。此外还要改变如今高校的英语教学课程性质,要让学英语不仅仅只是为了应试考证,要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能够提升自己的工具。高等英语教育的创新不仅仅在与教学手段,更是在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和科技化上,打破常规的英语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去学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个性化,让学生掌握具有自己特色的英语,在于其他人交流时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第三,从教育观念的创新角度分析。教育观念的创新在于教师,也在于学生。英语教师要改变自己现如今英语教学的看法,要看得更远更具体,要用创新的观念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增加开放式教学模式。而学生必须建立正确的英语观,要对英语产生一种认同感,认同英语这种语言存在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将英语当作是一门外语工具,将英语的工具功能给发挥出来,进而才会在学习英语时更有针对性。在日常学习中要重视单词的积累,如张璐的生词本;在英语语法学习上,要从阅读中寻找语感,不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开口学英语,拒绝“哑巴英语”,把英语说出来。第四,从英语教育方法创新的角度分析。如今国内绝大多数的英语教育方法都是老师课堂教授,学生课后作业,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很难训练出拥有过硬英语水平的人才了。没有哪个英语人才是只靠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就可以英语阅读无压力,口语地道,只有在张璐“笨方法”的基础上拥抱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借鉴新的学习工具与方式的同时,也不能摒弃过去传统的方法。只有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将创新真正“落地”,继而实现英语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的专业性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这个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与国际在各行各业上不断接轨,英语教育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能够在这个时代中适应潮流,人才需要进步,英语教育也需要创新。在“英语热”大行当道的如今,张璐学习英语的那些“笨办法”显得格外珍贵,有着独树一帜的教育创新风格。总之,我们相信在英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下,学习英语将会成为一件愉快且简单的事情。

作者:邵也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唐蕊.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8):94.

[2]葛艳.浅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