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导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7:13:56

国际商务导论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1

关键词: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管理;问题;方法

1前言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论述了国际分工的重要性,探讨了各国出口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行交换,能够获取更大利益。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不仅存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各国出国劳动生产率更高(即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贸易前更大的产品数量,无论是劳动生产率高还是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都能实现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1,2]。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国之间商品、信息、技术、资金、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如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抓住商机,在全球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商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就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提出构想,旨在提高国际商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国际商务及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简介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国际商务的定义及国际商务管理课程进行探讨,一般而言国际商务是指为满足个人及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的国际转移[1,2]。我国学者马述忠等主编的国际商务包括绪论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环境篇、国际贸易与投资篇、国际金融体系篇、国际企业管理篇[1]。薛求知等主编的国际商务管理教材将国际商务课程分为导论、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国际商务环境、外国经营环境、国际商务经营方式、国际经营战略、国际商务的营销管理、国际商务中的进出口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组织与控制、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共十二章[2]。符正平编著的国际商务教材主要探讨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商务环境,跨国公司形成的宏观、微观原因,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国际企业战略等内容[3]。通过诸多学者对国际商务的探讨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营销、国际财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多课程的理论知识,而国际商务活动经营环境、经营决策的复杂化,使得国际商务管理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亟需改变,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3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培养方案,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习习惯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基础知识薄弱,作为专业课程,多学科的知识系统,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不能把握专业术语的本质,遗忘基础理论知识。第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缺乏探讨,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第四,学习方法单一,学习课堂缺乏有效讨论。

4课程教学改善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方法: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习为本,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学习,积极思考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并且整理专业名词、学科知识要点,搜索相关案例,采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提出问题,积极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养。第二,丰富理论知识,掌握学习工具。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扩大知识视野,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部分相关书籍供学生阅读,并提出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将不同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提高认知水平。学生要掌握多种语言工具,培养阅读文献的能力,并能应用互联网技术搜索文献资料,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学会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选择具有创意的教学案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趣味特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案例的实际应用价值,既要给学生印象深刻,又要结合知识要点,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分析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到案例研究中,情境分析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能够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四,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使用PPT、网络等多种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就某一热点研究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应用本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也可以由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然后由教师对每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也可以请学生进行探讨,就具体问题提炼出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时灵活安排小组讨论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识,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

在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PPT,学术论文,网络工具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及采用案例讨论,小组讨论,作业分析,考试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同学们的知识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魅力。总之,通过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理论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管理的技能,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

作者:肖敏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述忠,曾华(2011),国际商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2

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呈现多样性特征。汪双飞[2]提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观点。孙翠兰和鲍文[3]、李玲玲[4]以及贺宇涛和靳惠玲[5]提出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强调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学生为本,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冯敏和宋彩萍[6]认为在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做法。文晶[7]则具体讨论了财经院校商务英语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将财经类院校的商务英语学科归于“经济学”之下,以培养出更多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拟在CLIL(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理念指导下结合高职院校的生源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二、CLIL教学理念

CLIL(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是由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外语综合培训专家DavidMarsh教授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8]DavidMarsh教授指出:“内容和语言融合式教学法指通过一种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另一种学科,并且通过一种基于内容的科目来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9]CLIL理念与模式重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二语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共同发展。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二语学习,反过来,又通过二语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扩展。[10]该教学理念在国外外语界受到普遍重视并被广泛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中。国内对CLIL理念的研究不多,在这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当属严明教授,在其著作《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中,严教授从CLIL的背景与概念出发,介绍了欧洲CLIL教学现状,CLIL教学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尤其详细讨论了CLIL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框架、五个维度、教学方法和模式实施要求等。国内学界对该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大学外语教学[8][10]、英语专业视听课[11]、商务英语课程教学[12][13])和双语教学[14][15],其中又以双语教学的讨论居多。CLIL教学理念的实质是让学生将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最终促进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对既会英语又懂商务人才的客观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6]该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这与CLIL理念的实质一致。将CLIL理念运用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无疑是可行的。

三、基于CLIL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为了了解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笔者查找了相关学校网站,选取三所高职院校(外语类高职院校1所,简称A;某本科院校下属职业技术学院1所,简称B;民办高职院校1所,简称C),将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剔除,对比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果如下:三所院校均将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为五学期,体现英语+商务的课程设置原则,但又各具特点。院校A开设的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突出外贸特色,专业课程衔接合理。举其贸易类课程群为例,第一学期开设国际贸易课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贸理论基础;第二学期接着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第三学期开设外贸单证实务实训课;第四学期突出实践性,开设国贸实务模拟操作课程;第五学期进一步开设涉外商务谈判课程。同时该校还十分注重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训练,例如英语精读课程就开设了四个学期,每周6课时。但不足之处是:未见该校有写作课程开设;另外,英语基础课程群中有课程重复现象,如:同时开设口语课和听说课。院校B开设的课程有些乱:英语、商务、外贸、第二外语都有兼顾,但重点和特色不明显,并且同类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院校C也存在同样问题。上述三所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视角。如何扬长避短,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CLIL理念指导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面对高职院校生源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建议在第一学年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从第二学年开始,按照CLIL理念(注重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同步进行),由浅入深、逐步开设商务专业课程,努力实现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英语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于内容的商务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英语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第五学期为专业集中实训阶段。(见下页表)我们将所有课程按照开设学年分为三大块: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专业实训课。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群主要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和英语基础写作等,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促进其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提高。我们在这一阶段还开设了英语国家国情文化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本阶段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更快适应下一学年全英商务专业课程学习。第二学年是体现专业知识集中强化学习的学年。我们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与商务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在第三学期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目的是将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强化训练和商务专业入门知识结合起来,使第三学期成为承上启下的学期;基于CLIL理念,我们在第四学期全面导入商务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了国际商法导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市场营销等全英文授课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基于内容的商务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英语学习,努力在商务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促使两者协同发展。我们在第五学期开设六门商务专业实训课程,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商务模拟训练和国际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类似于岗前培训,它们能为学生在第六学期顺利进行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将法语、日语、德语和俄语等第二外语课程开设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供学生选修。

四、结语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3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2019年,为了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正式提出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重大创新,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改革和创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1“1+X”证书制度概述

所谓“1+X”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学生“1个学历证书+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简称,它是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制度的创新和升级,旨在强调学历证书价值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地位和重要性。其中,“1”是“X”的前提,而“X”是在“1”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职业技能的提升,它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1”的价值和含金量。也就是说,“1+X”证书制度既强调了职业院校学生要努力获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要求他们在确保成功取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学习,并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创新,它与我国以往实行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资格证书”等制度具有显著不同,突出表现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迭代升级方面。一是证书的具体要求更高。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反映,但是职业资格证书只是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某一特定岗位工作的前置条件,证明该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这一特定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包括了职业资格证书所反映的内容,而且更进一步反映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它可以划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的等级。二是证书的内容具有显著不同。以往的双证书制度中,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是相同化、单一化的,学生只能满足某一类型的岗位需求。而“1+X”证书制度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X”个,每个学生可以持有证书的数量不一定是相同的,而且各个证书的等级也可以是不同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达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求,从而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2]。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与“1+X”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重要的构成内容。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包括商务英语证书(BEC)、商务英语翻译证书(ETTBL)、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T-IC)等语言类、商务类等级证书和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等跨境贸易类证书。不同的技能等级证书包括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并对应不同的等级,不同模块和不同等级所对应的职业技能、知识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要努力使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的标准有效衔接,将职业技能模块所对应的知识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与企业每个专业岗位相符合,以达到“1+X”证书制度的要求。

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对接“1+X”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与“1+X”证书制度的有效对接、融合发展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3.1专业定位不准。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包括“商务”和“英语”两个模块,其中“商务”模块是本专业的重点,即商务英语专业应以培养懂商务的英语人才为重点。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对“商务”和“英语”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缺乏明确区分,在教学中主要参照英语专业进行课程设置,重点围绕英语知识进行授课,而对国际商务知识的课程设置太宏观,对本专业应该掌握的技能知识讲授不够。此外,大多数教师对涉及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知识和技能重视不够,课程内容呈现出散、泛的特点,缺乏实践性和职业目标性。3.2课程设置缺乏职业性。一是课程没有充分结合职业技能需求。主要表现为涉及商务英语谈判、商务电函合同书写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对岗位特定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素养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转换。二是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公共基础课学时多于专业课学时,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特定岗位技能的机会太少;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不多。由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而这种缺乏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塑造与培养,也不能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三是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融合行业标准,而且没有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而更新,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社会需求不符,不能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3.3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评价体系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仍然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不足。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更加重了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与“1+X”证书制度所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相背离,不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4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评价方式等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1明确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培养目标。要以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一步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即把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兼具“英语应用+商务操作+岗位拓展及创新”三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语言能力,而且具有熟练的商务谈判、商务项目管理、跨境贸易等国际商务实务操作能力。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符合“1+X”证书制度所强调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4.2建立与职业技能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性和应用型要求,进一步完善建立与本专业职业技能要求相匹配、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3]。要把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具体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1+X”证书所对接的岗位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课程体系。以“1+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证书”为例,可根据其对应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将商务英语课程划分为语言应用课程模块、跨境贸易综合知识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操作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其中:语言应用课程模块应包含跨境电商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听说等课程;商务综合知识课程模块包括国际商务导论、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实践操作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跨境电商数据分析、跨境交易客户管理等实训内容。在实践学习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依托“1+X”证书试点平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和拓展实训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4.3优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以学历证书评价学生能力的方法,在人才评价体系中更加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导向,建立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评估体系,进一步推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实施课证融通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除了要努力获得学历证书外,还要在商务英语证书(BEC)、商务英语翻译证书(ETTBL)、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TIC)等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优势。

5结语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1+X”证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X”的确定、“X”的数量、教师团队的建设、“1+X”证书教材开发、学生学习成果认定和社会服务方向,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也是后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

[2]张伟,李玲俐.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0):16-19.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分析

国际化的商业发展与接轨越来越显示出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它成了国际化接轨的桥梁和纽带。本研究在理论上试图全面评析其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继承与发展,为进一步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诠释空间奠定基础,实践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创造性转化、语用性的现代化转型奠定基础,以指导当下专业转型时期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秩序的建设与发展。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在全球化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务英语起到了突出的语言沟通作用。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务英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它立足语言学,同时吸收国外的一些思想学说,回应现实问题。专家学者均比较重视商务英语教学和商务英语语言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系统考察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国外的一些研究也会纳入本研究的视野。具体而言,相关学术梳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务英语教学方面涉及的相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我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有刘永厚著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张佐成著的《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蒋景东著的《商务英语教学论》、莫再树著的《中国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史研究》、袁林著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朱文忠著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庄玉兰著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等。这些著述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作者都是从教学和课程论角度,对商务英语教学及其内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探讨了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发展和研究状况,有高屋建瓴作用。作者们都用力甚深,尤其是张佐成著《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蒋景东著《商务英语教学论》。他们写的这两本专著出版时间较早,提出了商务英语语言(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之间的区别,从不同视角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方向、内容构建、理论应用及发展提出了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想观点,有开山之功,惜其未能关注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研究。除此之外,国内外还有一些有关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论述,虽也涉及本方面的研究,但相关性不大,在此就不考察了。(2)商务英语语言专论方面涉及的相关研究。关于此方面研究的代表著述有陈建平著的《商务语言学》和《商务英语教师学养丛书》中的《商务话语》《会话分析与专门用途语言》及李晓坤著的《商务英语语言及其教学研究》。这些著述中,陈建平的《商务语言学》论述了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学科相结合产生的交叉专用语言学学科———商务语言学。其他著述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涉及本研究的内容,从专业话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方面,分析了商务英语语言的语用性,这些都值得学习借鉴,遗憾的是都没有具体提出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著的《语言经济学导论》,提出了语言和人们的语言行为所蕴含的经济学的规律和经济意义,但从商务英语语言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测度来看,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还没有完整的、逻辑严密的体系。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也涉及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尤其是王立非的《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莫再树的《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徐欣的《关于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研究》(黄思荧,2015)。这些论述或从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研究,或用语言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商务英语教育,值得学习和借鉴,但都没有具体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其他一些文献,限于篇幅,就不列举了。国外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语言作为人力资本、语言与经贸的关系、移民及相关语言政策上,以及语言经济学具有跨学科属性而受到经济学和语言学的共同关注,研究方法以话语分析和引力建模等实证方法为主,但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研究仍未系统化(王立非等,2013)。

2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学术价值。(1)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分析,深入了解其理论来源与立论依据,并全面评析其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继承与发展。(2)总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经典诠释方法,进一步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诠释空间。2.2应用价值。(1)通过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诠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创造性转化、语用性的现代化转型奠定理论基础。(2)总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所蕴含的对于语言的规划性与策略,指导当下专业转型时期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秩序的构建与发展。

3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的研究内容

3.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做全面的分析。通过这一贯穿语用学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我们想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商务英语语用学,尤其是当下专业转型时期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秩序的构建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在商务活动中语言使用的利弊得失,或许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能走出一条既承继又超越的路子来。3.2总体框架及基本观点。3.2.1总体框架。本研究主要包括商务英语语言产生的根源和动力分析、语用性分析、资本投资性分析、产业性分析、供给与需求分析、博弈性分析、语言产品与经济行为的分析这七个方面,从整体上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及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运用的利弊得失,并阐明这些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3.2.2基本观点。观点一: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是商务英语语言之本。商务英语语言体现了经济学的特性,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商务英语语言的根本之所在,体现了商务英语语言的语用特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经济学特性就是商务英语语言发展和使用的源泉与动力。观点二: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与语用学的会通。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与语用学上多有会通之处。语用学专门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有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王立非等,2014),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亦有相通处。通过对商务英语语言语用性的分析与解读,架构一个沟通商务英语语用与商务实践活动的桥梁。观点三: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资本投资及博弈性。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是商务英语语言的一个特点,这是商务语境下的语言研究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所做的一种自我转化与提升。经济学原理提供了理论源泉。商务英语语言技能与经济地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语言流畅者更易成功,收益会更高。因此语言技能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语言技能与经济地位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和博弈性。观点四: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产业性分析。此分析来源于语言技能的诠释。语言技能的诠释大致呈现为三种路径,即语言人力资本属性路径、语言资源属性路径和语言规划经济学分析路径。在对语言技能的理解与诠释中,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产业性分析在方法论上也有其一致性。它们都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解读方法、策略进行融合,都注重客观理解的重要性,都突出语言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调通过语言技能突出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产业性。观点五: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从中总结诸多有益于商务英语语言发展的经济学资源,可引导我们实现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的供给需求的创新转化。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创造性转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对于当下商务英语语言的发展与自我建设;二是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对当下社会商务语言供给需求的适应与调节,且两者间保持一种张力,维持一种适度的平衡。3.3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3.3.1重点。(1)本研究以宏观视野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其中重点在于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相关内容与理论的阐释与分析,尤其是系统剖析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所包含的诸多概念与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诠释。(2)本研究还会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来探寻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内在张力。(3)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中包含诸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莫再树,2008),因此,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与经济学理论的会通,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3.3.2难点。(1)如何从商务英语语言使用的背景中去把握经济学理论的诠释是本研究面临的第一个难点。(2)怎样从一个更高的视野角度关照这些经济学理论的诠释策略与诠释路向,并给出合理、恰当的分判与评述,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所在。(3)在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探索商务英语语言新的研究视域。3.4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研究的主要目标。(1)本研究系统梳理与分析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理解与诠释,全面理清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所包含的经济性资本投资、产业性分析、供给与需求、博弈、语言产品与经济行为等重要概念,力图完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通过分析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的诠释,抽绎经济学理论中所蕴含的对于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有益的理论资源,尤其是通过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与经济学理论的会通来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2)本研究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及经济学中的理论诠释方法进行比较与会通,勾勒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构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并分析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利弊得失。(3)试图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指引下,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新视域。

4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4.1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为突破口,以语用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跨学科为研究视域,全面分析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理解,通过展示各种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会同,从整体上研究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构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并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的创造性转化提出我们自己的思考。具体而言,我们将沿着“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和动力分析——经济学理论在商务英语语言发展与构建中的应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在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的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模式的构建——经济学理论分析视域的拓展——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的创造性转化”的思路进行研究,力图从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发展的起源,定位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4.2具体研究方法(1)立足语言转型,强调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为了突破一般(语言)与特殊(语言)的两难困境,在特殊中把握普遍,本研究通过商务英语语言与经济学理论互为表里的进路,来分析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研究。(2)交叉学科结合并进的研究进路。强调语言学与经济学等的互动,既强调商务英语语言的语用性,又突出商务英语语言与经济学原理的会通。(3)中西相结合的研究进路。既强调商务英语语言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与调适,又突出中西商务英语语言观的会通。(4)全新的研究路向。本研究不仅显现为一种认知意义上的研究策略,更生成为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通过探讨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发展影响的理解与诠释,得到的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更是一种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意义上的感悟与感通。

5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挖掘出诸多有益于商务英语语言发展的经济学资源,对这些经济学资源加以整理、分析,可引导我们实现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的供给需求的创新转化,也可为当今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勾勒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构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并分析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利弊得失。

参考文献

[1]黄思荧.电子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9):60-62.

[2]莫再树.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J].外语界,2008(2):65-72.

[3]王立非,陈香兰,葛海玲.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J].当代外语研究,2013(5):25-31+77.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性不足

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虽融合了一定的时代元素,设置了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口语、英语泛读、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外贸函电、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导论、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未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的内涵。即使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商务英语专业总的课程体系之中,课时数较少,而且多停留在通识性课程范畴内,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合不足,缺乏创新性。

2.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实践能力较弱,效果不佳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虽然重视学生听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注重专业知识的输入及训练,但是学生课后依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考级、考证、考研中,商务英语实际操练方面主动性较差,因此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签约的实训基地虽然不少,但是学生真正能够前往实训基地接受实训的机会却不多。商务英语专业在校内虽然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是操作内容多为简单的案例分析,与职场的实际工作差距较大。

3.学校投入不足,教师实践经历欠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虽然设置了自己的专业教研室和专业课教师,但在薪酬待遇及进修培训等方面没有太多的相关政策倾斜,专业教师很难有实践进修的机会。同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多半是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十分匮乏,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教师讲起课来自己都感觉十分空洞,缺乏说服力,学生收获也不尽如人意,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不高,使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面临着“实践恐慌”的问题。

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加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英语语言基础课和商务英语专业课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主要方面,凸显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打好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语言功底的同时,使学生牢固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领域及涉及管理、营销、会展等多领域职场的实用技能技巧。因此,前两年应在侧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适当增加商务英语知识的渗透,后两年应侧重其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学习,着重发展其商务实战能力。充分优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前沿及用人单位的最新人才培养要求,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加速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共享进度,建立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创新创业网络交流平台,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商务英语专业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2.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为了切实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实验室及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应该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实验室建设并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建设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供保障。同时,应该充分与地方相结合,充分利用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环节紧密衔接。鼓励并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大力支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会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个人的社会人脉资源,进一步扩大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及各类小微企业签订长期的实训基地合同,请名企进校园为师生作讲座,请名企、名人及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各级专业人士进校园担当客座教授,使专业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更好地衔接,以期实现定向培养,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业务素质。

3.开展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及活动

学校在保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英文创业设计大赛、英文广告创意大赛等各类商务英语大赛以提高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加强硬件投入,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及计算机辅助的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活动:仿真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电子营销等多项创业活动。社会日常商务工作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功底要求很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尝试经常练习英语版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以创业计划书为蓝图实施监督、对照并适时调整全盘计划,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改革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进一步探索高效率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励专业教师把国际学术发展最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诸如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实践经验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因特网加慕课时代,开发并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数据资源,有效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及动态,并及时给出有效指导。产学结合,构建全新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获取间接实践经验;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商务英语专业更应该提倡校企合作的教育思路,与地方机构、国内国外相关企业广泛合作,走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的思路,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此外,还可以尝试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很多诸如商务英语阅读、工商导论、跨文化交际等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特色课程传统的考试题型有英文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可这类题型过于机械古板,无法有效考察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可以尝试多一些与日常商务工作实践息息相关的案例分析及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题型,切实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

5.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商务英语专业要求将商务知识与英语知识紧密结合,就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商务英语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繁重,社会实践经历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研究成果偏少。学校应该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鼓励专业教师多多参与专业前沿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多多寻求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修、研讨、深造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支持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定期派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进行课堂观摩,完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理论结构框架,提升教学水平。在岗培训轮流制不失为切实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及实践业务能力的好办法,培养专业教师终生学习研修培训提升的理念。同时,学校应该提升专业教师的薪酬待遇,有效激励专业教师提升工作热情,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6.加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建立起服务于学生创业的专门机构,机构专业,人员充沛,经费保证,场地优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网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文化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就业导向信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定期举办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周、创新创业教育展示交流会或学术年会、企业家讲坛、主题论坛、创业政策进校园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力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创新创业教育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的创新运用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复合型商务人才,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谭莉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改革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4):221-222.

[2]刘鸿.对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5(9):86-87.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中职;本科;3+4合作办学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现实中却由于我国“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有限、人才出路狭隘、以及办学条件薄弱等原因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认可度较低,基本游离于传统主流教育体系之外。《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提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因此,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分别对此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政策,大力倡导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2年,江苏省首次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力图贯通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改变职业教育断头路现象。至2016年,试点项目数量从开始时的71项发展至616项。由于各个学校办学环境不同、定位各异,每个专业又有着不同特点,项目的开展既是学校与专业发展的机遇,又面临很多挑战,合作双方都是边摸索经验,边总结教训。2014年南京晓庄学院与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设商务英语专业3+4合作办学,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前段与后续专业均为“商务英语”。项目运行两年多以来,中职阶段招收了三届共165名学生。本文即以此合作项目为例,结合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意图探讨中职本科衔接项目中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这两点也是中职与本科衔接培养项目质量的根本保障。

1.明确衔接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商务英语本身为商务与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仲伟合等,2015),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商务知识与技能,以及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基于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结合对行业的调研、企业的走访和对毕业生的调查,两校邀请企业专家,经沟通商讨共同制定了既各自独立、又衔接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注重基础型技能培养。在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原则下,商务英语专业中职阶段需培养的是既掌握对外经济贸易和商务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专业英语水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初、中级专门人才。而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制订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给出的定义,本科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结合这一商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国家标准,3+4分段衔接培养出的学生更应强调商务应用、外贸操作等实践能力的加强,以及较高的社会适应性,其思辨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集成性创新,而非学术理论创新。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人才,是现代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杨铎等,2016)。总体来说,商务英语3+4项目的中职阶段既要考虑学生未来升入本科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素养,又要兼顾部分可能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就业时必需的文化与技能,其培养目标是在夯实学生语言技能应用的基础上培养商务专业核心技能与素质,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满足升本转段需求和中职毕业后承担跟单员、商务助理等阶段性、基础性工作的就业要求,即“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既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加强提升,也着力于培养具有良好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对外商务及外贸业务整体流程和操作能力,具有创新、创业和管理能力,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可担任外贸专员、商务管理、商务翻译、涉外谈判等相关工作。

2.设置衔接课程体系

3+4项目中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确保中职与本科两阶段教育有效衔接的根本,需将对所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科学分解到两阶段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其课程体系应按照7年一体化构建,绝非简单地做嫁接。其设计应首先符合“横向模块化”原则,从而避免两阶段课程设置的断层、重复、趋同的问题,保证衔接性;同时,又需遵循“纵向层次化”原则,分别强调中职阶段的教学内涵重专业基础能力和本科阶段教学内涵重专业发展能力的特点,保证分段性;最后,两阶段的专业学习均“突出实践化”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2.1横向模块化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在中职与本科阶段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三个模块。2.1.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含基础性文化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中职阶段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基础性文化课程,以及德育、体育、信息技术类的综合素质课程,以保证学生具备进行未来专业学习时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不低于高中水平的基本文化与素质要求;本科阶段则包含思想政治类和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职业发展、计算机等大学生所需学习的通识类基础性课程。2.1.2“学科专业课程”为培养方案的核心模块,保证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商务”和“英语”两方面的专业性。该模块在中职阶段设置了英语语音、商英听说来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则保证了学生可以学习基础性外贸业务理论知识;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丰富,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语言类课程,英美文学史、语言学导论等语言文化素养类课程,以及国际商务英语、实用文体翻译、国际贸易实务等商务类课程。2.1.3“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含了两阶段的军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内容,以及一些要求集中性进行实训的专业实践课程,如中职阶段的进出口业务实训、制单实训和本科阶段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商务英语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此模块也是加强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保障。另外,针对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我们增加了(4)“专业发展课程”模块,其中除了必修课中的二外和金融英语、单证与结算等商务类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我们进一步细化,按照文化素养(文学、语言学、文化类课程)、专业方向(商务类课程)、研究拓展(其他方向类课程,如翻译、师范、旅游)三个方面进行划分。该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语言技能,专业知识以及综合文化素养方面有进一步的拓展提升。2.2纵向层次化中职与本科教育层次差别巨大,要构建两所院校整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需明确区分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差异,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化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的总体原则为“基础课程前设,专业课程后移”,即在中职阶段主要目标是加强文化和专业基础,学生基本达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就专业而言需要具备基础性专业理论与技能,包括夯实语言基础,培养初级商务操作能力,一些原有的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后移到本科阶段,如商务英语视听说、电子商务等。而本科阶段则致力于专业发展课程,在语言能力和商务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都需要大力提升,原有的国际商务礼仪等要求较为基础的课程前置到中职阶段。同时,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商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需呈现螺旋发展上升的态势,课程设置需从“基础”到“延伸”,从“满足基础型需求”到“实现复合型需求”。从中职到本科,分段培养的目标是实现人才的学历、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前段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准备,后续课程是前段课程的提升,必须强调两者的差异化。2.2.1就英语语言来说,中职阶段所开设的英语、商务英语听说、英语语音等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听、说、读、写基础,到了本科阶段一方面要继续开设更加细分的语言基础课程,如英语基础写作、英语听力、英语会话等,另一方面还要开设语言类拓展课程以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并提升水平,如学术论文写作,英语高级写作等。2.2.2就商务知识和技能而言,中职阶段仅包括若干门能够保证学生中职毕业从事基础的外贸操作和商务助理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文秘等,而本科阶段的商务英语写作、实用文体翻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大量专业方向的课程培养了学生商务英语的思维习惯,使其掌握较深入的商务专业理论和更全面系统的应用能力,并能够开展应用研究。2.2.3就综合素养来说,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和逻辑思辨能力,并使其具备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本科阶段的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美国文化、英汉语言对比等则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及创新思维能力。2.2.4除不同名称的课程外,两阶段还共有一些名称相似的课程。如通识教育类中的语文与大学语文,体育与大学体育等,这些属于基础公共类课程,目的是培养两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专业课程中还有中职阶段的国际贸易实务(一)和单证实务,以及本科阶段的国际贸易实务(二)和单证与结算,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在两阶段均不可或缺。这些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区分层次,在课程内容上必须整合贯通,避免重复,做到由基础到深入的有效对接,体现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衔接发展特色。2.2.5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纵向层次化还体现在授课语言的区分上。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语言水平,其所有课程除英语课以外均以汉语授课。但到了本科阶段,英语语言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立根之本,因此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商务类课程均采用全英文教材,使用英文授课。这一点是两阶段教育层次区分的重要特征。2.3突出实践化职业是连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纽带(阳作林,2013),而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实践能力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最终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我们的3+4培养方案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外贸操作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课时比例,强化“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在七年一贯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资格证书要求等,从而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第二,我们强化学习、实训、实践相融合的原则,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依托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强调真实环境中的工作体验,加强设置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协同育人。两阶段的实训实习以及部分课程的校外实践环节在两所学校的多个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完成,如江苏科泰集团、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三,校内商务实践类课程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如商务礼仪实训和电子商务实训课程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由他们通过讲座、演示、指导操作等方式完成部分课时任务;实验实训课程通过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商务教学软件完成,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单证与结算模拟实训等;另还有为数不少的实践类课程,特别是语言类实践课程,如听力实践、阅读实践、翻译工作坊等课程,则采取项目制、工作坊制等教学方法,由任课教师将任务下放到课外交给学生分组或单独完成,在课堂上实践操练检验学习效果等方式进行。在实践课程当中,我们充分贯彻理实一体化原则,进口业务实训、制单实训、电子商务实践、国际贸易实务、单证与结算模拟实训、商务英语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英语听力实践、英语阅读实践等课程为全程实践操作课程;商务英语写作、英语背诵,英语演讲,英语商务讲介等课程几乎一半的课时是通过实践的形式完成。未来我们还考虑在本科阶段增加会展英语等实践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的实践性特色,真正达到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结语

南京晓庄学院与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商务英语3+4合作项目培养方案依据“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设定,中职和本科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各有特色,又有层次区分,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化考试以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中职阶段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和本科阶段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上海口译证、外销员证书、剑桥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等,从而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项目致力于建立健全的课程衔接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对接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保证中职阶段课程的独立性,又能满足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贯通,课程体系设置横向模块化合理,纵向层次化分明,同时强调突出实践特色,从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到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培养,以高质高效确保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建的一个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学科知识的交叉性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参照(王立非等,2015)”。中职阶段的商务英语专业办学同样也无太多成熟经验可循。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的复合性、交叉性,两阶段教育模式、办学理念、培养层次的差异性,造成了7年贯通衔接培养模式的难度。但面对中职阶段打破职教瓶颈,提升教育层次的需求和本科阶段部分院校改变办学思路,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趋势,职教改革的大潮不可逆转,未来还需要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设计、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设备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使得两阶段的教育资源整合贯通、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者:孙维林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铎,宁永红.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现实思考与实施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10).

[2]阳作林.复杂科学视阈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教通讯,2013,(31).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7

目前,学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自1993年成立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传统的英语语言为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并能熟练地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农业科技、文化、旅游、涉外企业及外事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企业需要商务英语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传统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商务知识欠缺且零散、僵化,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2〕。

2.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目前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仍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主干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汉口笔译、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语言学导论、英语教学法、科技英语翻译等。“综合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为70.9%。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也开设了商务英语选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函电、商务沟通、经贸报刊阅读、经贸口译,这五门课程仅10个学分,占专业方面课程总学分的20%。商务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商务知识的传授,且总课时数偏少,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完备,再加上缺少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商务技能没有得到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3.师资力量不均衡

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语言和商务两个领域,是涉及到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3〕。新的学科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能够给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有系统的商务知识和丰富的商务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教师共38人,其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或英语文学专业毕业,缺少商务背景知识,也缺少运用商务英语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在英语语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在许多专业的商务问题如询盘、支付、货运、商务演讲等方面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的师资队伍中只有两名教师具有英语专业和商贸专业的双学位,这样的师资力量极不均衡,远远不能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需要。

4.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训基地不足

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少、时间短,使得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沟通和长期合作,致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到外贸、外企、私企等单位去实习,走出校门与踏上工作岗位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一方面是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学培养了很多英语专业的人才,可是真正需要英语语言或文学的岗位却是少之又少,基于这样的矛盾现状,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必须找寻新的发展方向。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4〕,其中第三种类型的课程即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包括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应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近几年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2006年招聘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依次为:英语专业、英语+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英语;而2010年顺序则变为英语+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英语、英语专业。可见,21世纪迫切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新时代呼唤口径宽、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外语类人才。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各种会展活动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英语教学应确立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5〕。

2.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根据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Brieger的观点,商务英语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knowledge)、交际技能(communication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awareness)〔6〕。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为学科基础课加专业课,主要侧重于学生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在新的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构架应为英语加一定的专业知识,即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人文素质。其中,语言技能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商务知识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人文素质包括较宽的知识面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因此,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方面,应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以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及选修课的部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商务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借助选修课程。其中,综合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程即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课程所占比例偏高,这固然能够体现其学科的完整性,也能够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是在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时候,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因此,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减少选修课中语言技能课程的比例而适当增加商务英语知识及人文素养课程的比例;应该突出商务英语的特点,形成以商务英语知识课程为主、人文素养课程为辅、语言文学类课程为支撑的选修课格局,使其比例成为5:3:2,即商务英语课程占50%,人文素养课程占30%,语言文学类课程占20%;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及学生的需求,增开一些对学生就业有帮助或者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有促进作用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等,使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更系统、更完备,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3.培养“双师”型教师

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是复合型人才,即“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与第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适应日益开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需要教师增强商务英语专业的最新知识和理论储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本身的理论及知识水平,可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达到“双师”的要求。学校可选派教师到商务类专业突出的院校如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校学习商务类课程或攻读商务类专业的学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选派部分优秀骨干教师去国外考察、学习、进修相关商务课程。学校可以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所需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累经验、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学校也可依托外籍教师资源,特别是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学历背景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学校还可以在行业内聘请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结构,充实师资队伍,从而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使他们能够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4.建立实训基地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设计

1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建设不但使沿线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1],而且贯通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市场,给沿线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中华文化正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诠释了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繁荣的美好愿景[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提升能力、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也能够为中国未来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活动、参与全球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除了帮助学生了解通识意义的商务概念、思考和认识商务活动的内在逻辑和研究方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3],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应当在部级战略背景下,与时代共振,融“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丝路精神于课堂,提高服务“一带一路”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2现状分析

2.1商务英语专业课堂中关于“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研究数量极少

当前,“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繁多,聚焦课堂的研究却极少。笔者以“一带一路and商务英语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2013—2021年间发表相关论文约1660篇,其中,发表在CSSCI期刊的论文有57篇(书评文章26篇),占比3.4%。相关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方向: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专业改革与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但笔者以“一带一路and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2013—2021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仅有4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0篇。对比表明,更多的商务英语研究者是从国家战略背景、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或宏观或中观的角度出发,这对微观的课堂教学研究极具启发意义,但是聚焦课堂教学的研究数量极少,说明目前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多是高谈阔论,可供一线商务英语教师借鉴参考的、能直接对商务英语课堂变革产生影响的研究少之又少。事实上,只有加大针对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一线课堂的研究,避免盲人摸象,才能既“看得见森林”又“看得见树木”,并且反哺宏观和中观研究,由此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符合真实教学实践的专业发展路径和学科发展定位。

2.2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堂的难度较大

笔者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制作《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调查》问卷,发放给某省多所地方院校中承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回收有效样本50份。调查结果表明:(1)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一带一路”相关知识极为欠缺。46%的商务英语教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内容、建设现状“基本不了解”,只有12%是“非常了解”,这说明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任课教师对“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多数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提及(64%)“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而从未讲授过“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教师达20%。(2)对“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讲授缺乏系统性。由于知识的缺乏,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并未将“一带一路”相关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的教师人数均不足一半,分别占32%、16%、20%、4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6%的教师明确将讲授“一带一路”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按部就班有序实施,但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融入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的教师比例却大于16%,这说明多数老师在处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教学时具有随机性、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和整体设计。(3)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英语教材匮乏。在“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有关调查中发现,7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难点是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英语教材缺乏,由于缺乏相关教材,学习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及发展趋势、商业贸易规则与特征等缺乏全方位、系统性的了解。综上所述,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痛点在于教师对“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讲授缺乏系统规划与整体设计,且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英语教材匮乏难以支撑系统性讲授“一带一路”知识。

3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2018年我国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为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商务英语专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做出适时调整[4]。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枢纽在教师,教师应积极谋篇布局,强化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能力,通过整合资源,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概念化、理论化、体系化,由此建立“一带一路”知识网络,实现理论引领(见图1)。以理论为架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主动对接前沿,通过案例教学深化理论知识,提升课堂生命力。

3.1加强教学设计,建设总体规划

皮连生和刘杰(2005)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建立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媒介、选择课堂教学技能和评估学习成果等[5]。从本质来讲,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全过程的总体把握,是一套基于某种理念的针对完整教学流程的规划与布局,大致包含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结果3个阶段。(1)明确教学目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如“一带一路”商务导论课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课程),或设置相关专题融入现行的课程教学(如在商务英语听力课程中开设课时不等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英语语言变体听力专题),来实现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目标。(2)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可兼用PBL(Project-BasedLearning)、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抓手,以能力为核心,以商科知识、语言服务、人文知识、企业需求为着力点,经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信息化手段等将授课内容呈现给学习者,教学过程注重案例注入、模拟实战、成果导向,强化学习者实操能力(见图2)。(3)评价教学结果。革新评价形式,注重案例分析、市场调查、项目书设计与写作,增加实践成绩比重,使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3.2拓宽信息渠道,建立知识网络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公示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进行,大体分为网站资源、专家解读、主题研讨、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等。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从中筛选,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此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自贸区、中欧班列以及商务部网站推介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也能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提供物流、贸易、会展等相关知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多渠道搜集、整理所需资源,形成文稿,建立体系,服务本专业课程教学。

3.3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教学材料

在对外开放新形势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大背景下,目前有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6]。针对当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一带一路”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的情况[7],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既可以在现行人文、商务、法学三类通识课程教学中融入“一带一路”相关知识,也可以分门别类地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细分为多个专题进行讲授,如丝路精神、商科知识、语言服务、国别文化等。教师还应通过提供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共建案例资源库,并持续更新教学材料及案例。

4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课例

以笔者承担的国际商务导论课程(课程教材《国际商务导论》由王艳艳主编,外研社2013年出版)为例,该课程于第二学期面向大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每周4课时。本课例围绕该课程第三章“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展开,采用PBL+BOPPPS教学模式,计划分配4课时,每课时50分钟。首先,教师做整体规划与设计,确定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利用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定义与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等理论知识分析“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案例。其次,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整理“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案例资源,形成教学材料,并将教学材料、教学任务通过“超星学习通”推送。再次,学生线上预习理论知识与案例、课下查找资料,分组探究“一带一路”典型企业案例,并将项目成果汇报以视频形式提前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最后,在线下课堂,学生分组围绕项目成果进行汇报,借助PPT讲解,与教师和其他团队展开分析和讨论。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在线教学管理平台记录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设置教师、小组、个人三方分别占50%、30%、20%的比例,最终做出评价,以评测学,以评促教,以评强研。具体课时分配如下。第一课时,话题导入、前测与理论知识讲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章节课堂讲授之前,学生按要求已完成“超星学习通”资源与课本的预习工作,并熟悉了教学流程。因此,本课时重在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设定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详略得当。理论知识讲解重点为商业道德的定义、不道德的根源、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四个层次。第二课时,教师分析中铁大桥局“一带一路”项目帕德玛大桥案例并布置任务。帕德玛大桥项目意义重大,不仅连接孟加拉国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的交通,也使中国和印度泛亚铁路的南部对接,对深化中国与南亚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该桥的建成将结束孟加拉国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之间居民摆渡往来的历史,是连接中国及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但是该桥建设难度巨大,地形复杂,水患频发,西方20多个国家的企业望而却步,中铁大桥局克服重重困难另辟蹊径,采用钢管桩桩端预压施工方法完成了任务。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围绕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提供的学习资源查阅信息与资料,自行选题并汇报,题目应与教师协商后最终确定;学生清楚知晓项目汇报流程与细节;汇报以视频形式在第三课时前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学生项目案例”区;所有学生须在上课前观看其他小组项目展示视频并填写评价表。第三、四课时,学生小组“一带一路”项目案例分析与讨论(约70分钟)、本章总结与测试(约30分钟)。学生项目案例分析与讨论分四组进行,各小组应条分缕析说明选题来源、案例与本章知识的联结、案例梳理过程、案例重点以及小组分工等。本课时以项目案例的分析、讨论为重点,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发问,汇报小组答辩,最终汇报小组依据反馈结果撰写详细项目案例书;教师汇总、批改各小组案例书,形成案例资源库,反哺教学。本章节教学以总结与测试收尾,深化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效果。

5结语

当前“一带一路”相关知识严重缺席商务英语专业课堂,一方面是因为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融入课堂的相关理论不足,基于行动研究的成果过少,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整体设计,专业教师掌握“一带一路”领域知识有限,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英语教材严重匮乏。面对此现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唯有强化教学设计能力,高屋建瓴,谋篇布局,拓宽信息渠道,加大对“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摄入,通过整合资源,组建教学材料,提高学生参与度,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案例,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更好地融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丁一凡.“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增添动能[N].经济日报,2020-10-26(8).

[2]林毅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倡议[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8,25(6):5-9.

[3]王宏宇.“一带一路”视域下高校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7):47-49.

[4]邵珊珊.办好商务英语专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专访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王立非教授[J].外语教学,2018,39(6):54-56.

[5]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胡壮麟,王立非,欧阳护华,等.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建设与发展笔谈[J].山东外语教学,2019,40(1):44-52.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境电商;改革;英语教学

2018年5月,国标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与质量评价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行。其中的一个议题就是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特色方向建设试点方案。可见,跨境电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得到教育部专家的认可。其实,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网络化、信息化如火如荼行进中,国际贸易和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1]为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007年教育部就批准增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根据统计,到2016年4月底,全国共有293所本科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这近十年中,中国的社会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跨境电商的发展模式也经历着从B2B向B2C的海淘代购方向转变,继而见证着垂直电商的全面崛起,并向着多元化和品牌化的方向行进。同时,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也在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贡献的优秀毕业生,服务社会需求。

一、商务英语课程现状

如何保证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商英国标》)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建设和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商英国标》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五种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2]而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动态等,开设各类和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如通识类、商务技能类等类别,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结合地方资源,找准发展特色,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助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上述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五种能力中,除去必备的,也是最为基础的英语应用能力外,商务实践能力应是培养目标中的重中之重,这是该专业区别与其他专业,如英语和翻译等的重要标准,也是用人单位,特别是跨境电商行业在招聘员工时看重的能力之一。根据《商英国标》,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商务知识和技能模块主要含盖以下7门专业核心课程: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国际商法导论、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实用电子商务,占专业课比例的25%到30%。从内容上看,这些课程又与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课程互为重叠。相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面临着商务知识学不深的局面,而相对于英语专业的同学,他们又面临着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可能带来的困境。同时,授课的教师可能由于缺乏行业实践的背景,授课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学生又缺乏行业实践的锻炼,纸上谈兵,这都对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总之,在跨境电商飞速发展,对人才有迫切需求的行业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企业注重的英语语言优势,但普遍缺乏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营销与推广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跨境电商背景下企业对人才多样化、复合化的要求。[3]

二、跨境电商现状及高校人才输出困境

在中国提倡“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大环境下,跨境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各项数据都说明其迅猛发展势头的不可抑制性。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抬头趋势。同时,2015年0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政策性纲领文件,鼓励国内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又快又好的发展自身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同时,国家将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并要求各政府部门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由此可见,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行业,发展的势头肯定会越来越猛。那么,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通过笔者对所在城市跨境电商企业人士的采访,了解到具有良好英语水平,熟悉国际贸易知识和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是其最希望招聘的对象,薪酬也相应比较高。但事实是,具备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是“一将难求”,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企业很难招聘到心仪的人才,而人才的匮乏又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稀缺的人才供给难以匹配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从高校层面而言,需建立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语言技能和行业实践上多下功夫,以应对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然而在高校层面,是什么样的因素制约了商务英语人才的输出?现将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一)课程设置。总体而言,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课堂学习的比例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属于英语知识和技能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占了总核心课程数的50%到60%,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多安排在课堂并尽量争取在一二年级阶段完成。剩余有关商务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在打牢商务英语基本功的同时,理应多在“课堂+实践”的模式中完成。事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受现实条件限制,就在实验室实训,通过各种软件模拟商务操作,但这种操作无任何商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性,学生也缺乏与团队的共建和互动,仍与实际环境存在较大差别。同时,较少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理论知识无法具体到现实中进行实践和检验。如若学生仅仅学会书本上的内容而与实践操作脱节,就无法了解相关跨境电商行业的背景、流程、操作和注意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性,并且在初入职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操,不利于其自身价值的迅速体现。(二)师资层面。按照《商英国标》的要求,各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目标上应锁定在地方性、应用性上,差异化选择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且有利于自身优势发挥的人才培养定位、应用性学科方向和社会服务方向上转型和发展。[4]然而,在现实层面,我们不得不面对教师转型期带来的阵痛。首先,在人才招聘上,对新进老师的专业需求大多设置在商务英语或有较好行业实践背景方向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然而现在,不少高校的编制和职数都已饱和,仅有些许空缺来招聘新的师资,相对于需要开设的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课的需求,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就采取了内部培养的模式,即鼓励师范型教师通过短期的培训,转型担任商务英语教师。而这类教师因过去从未接受专业系统的商务英语知识培训,也从未在一线企业担任职务,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往往无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解决商务困境等的实际问题,导致教育和实践脱节,并落后于行业应用。(三)管理层面。从管理层面而言,中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存在着人才培养机制固化的现象。人才培养机制是指高校为了实现特定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内在运行规律,协同人才培养各方要素,有效组织内部资源发挥作用的方法、机理和制度。[5]那么,现存的普遍现象是大多高校会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和专业目录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管理和决策模式比较僵硬,缺乏灵活性,难以紧跟社会行业发展步伐以及对人才储备提出的新诉求。对于课程的设置无法做到因时而异、因需而变,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使得人才培养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现行人才培养周期固化,课程体系、知识模块更新较慢,毕业生刚出校门,其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就已经落伍。同时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没有高效融合不同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设施配备等方面的优势,各个专业各自为政,相对而言较为封闭,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难以发挥协同作用和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以上问题如不得到有效解决,在这一轮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发展的进程中,商务英语专业将错失新一轮机遇,其课程体系难以更新或仍处于原地踏步的地位,无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对接,与时俱进。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调转思路,合理设计和调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管理体制,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调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转向,夺回发展主动权。

三、解决措施

通过笔者对所在城市跨境电商企业的走访了解,从企业的人才需求层面来说,普遍岗位的任职要求上并不是很看重你是否为名校毕业。但相对的,企业普遍看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包括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口语上是否能顺畅得体地与外商进行商务沟通,拥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在商务技能上能熟悉国际贸易流程,能熟练进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例如亚马逊,eBay等平台的操作、营销和推广并转换为利润。企业的这些实际需求,作为人才输出单位的高校又应该如何改革现行商务英语课程?拟针对上个部分提出的人才输出困境的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课程体系上来说,各高校应主动减少理论课,特别是高年级理论课的课时数量,积极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实现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践平台,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每一次试错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应该说,985或211等名校或是地理位置处于一线城市的高校,能更多地争取到与企业的合作,甚至有些企业看中高校的科研能力、毕业生资源、名牌效应等,主动与其建立对接关系,邀请学生进入其企业实践,互惠互利、互为共享。相比之下,地方型高校在吸引企业合作上比较不占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类高校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双方缺乏真诚的沟通,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未能构成利益共同体。由于没有分享到人才培养的红利,产业界不愿或不能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便有合作,深度与长效性也明显不足。[6]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就比较流于形式,缺少实践教学应具备开放性、渗透性等特征,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建立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通过协商满足双方的共同利益,成为一个共同体。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商务英语课程里,可邀请企业人士或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资深专员等到校指导,并分享自己从事该行业的经验。通过讲演,可以使学生迅速地累积跨境电商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缩短与行业实践的距离。同时,通过与企业人员或讲师的面对面互动,可以及时解答心中疑惑,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设定一个预期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也应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讲授内容以及分享方式,使学生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输入。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行业实践这一契机,多观察,多记录,认真总结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得失,为课堂的授课提供案例,并增添教材中缺少的内容或是更新老旧的信息,甚至可以根据这些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撰写出跨境电商方向所缺少的具有完善系统理论知识的教材或书籍。同时,这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帮助学校更好地完善培养模式。总之,为了缩短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摸索期,帮助企业实现人才利用最大化的目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授课模式可适当地和行业实践结合,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特别是跨境电商企业所需的人才相契合,可实现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教学目标,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得到有效衔接。(二)师资层面的完善。从师资层面来说,商务英语教师应摆脱在象牙塔里较为封闭的环境,大胆地走出去,申请行业实践,参与与跨境电商企业的沟通,通过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实战的过程积累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在英语语言、平台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求,进而能针对实际情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提升课堂内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商务英语课程,特别是跨境电商方向人才的培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示范,培养学生成为各类跨境电商平台所需的客服专员及平台运营、网络营销等需要的专业人才。众所周知,现行的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可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即:语言知识、商务文化和交际能力。[7]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特别是跨境电商方向的学生,除了接受必需的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培训,教师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商务方向的知识,并辅以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案例和经验分享,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为学生“走出去”提前铺好道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现实素材,而这是教材远远无法满足的。因此,应多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战,累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在各种跨境电商平台实际操作,把专业知识以及行业实践获得的信息付诸实践,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检验自身的能力,以期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三)管理层面的调整。从管理层面来说,高校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上应逐渐摆脱人才培养机制固化的现象,努力探索并建立个性化培养和考核机制,以紧跟社会行业发展步伐以及对人才储备提出的新诉求。另外,《商英国标》也强调各高校可根据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自主调整课程设置。这就从政策层面允许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培养差异化的人才,为商务英语专业的百花齐放提供保障,也为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原动力。同时,跨境电商在岗位需求上是多样性的,覆盖的领域也各不相同,除了最基本所需的语言技能和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可能还需要网络、金融、物流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如果要求学生样样精通,除了耗费巨大的教育成本,也不符合《商英国标》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各类要求。因此,高校的管理层应与时俱进,努力探讨并实现个性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可以根据跨境电商对人才不同的需求和地方经济的特色,设置模块化课程包,并相应的设置不同的学分、学时和考核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精益求精,或是补缺补漏,避免人才培养上的“一刀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全国教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一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通过各类行业实践收集到的相关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可提升课堂的创新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可通过各项政策,如激励机制、业绩考核、评聘要求等,鼓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只有实现产教融合常态化,才有能力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变革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保证新型人才的供给质量与效率,有效契合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四、结论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设立,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特色方向建设试点方案的提出,并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策,是伴随着我国更开放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跨境电商企业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提出的。那么,随着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改变,跨境电商在全球化的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也应与时俱进,与需俱进,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管理层面上,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地域经济发展特色,大胆探索,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多与各类企业接触合作,在行业实践上鼓励教师有所作为,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输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跨境电商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国家标准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J].中国外语教育,2015(1):3-8.

[2]刘永厚.《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教育教学,2015(9):81-83.

[3]郑勇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跨境电商[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7):53-57.

[4]胡昌明.新建本科院校后发优势转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36-41.

[5]张鹏妮.“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逻辑、机制及路径[J].江苏高教,2016(4):92-94.

[6]段丽华.新业态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66-70.

国际商务导论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向全世界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以期促进沿线各国的互利共赢。如何进一步融入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进行深度开发、开放是各地政府经济规划的重心。西部第一大经济城市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努力打造联通欧亚的“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大通道,持续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交流。重庆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792.8亿元人民币,高出同期我国整体外贸进出口增速7.6个百分点。而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596.6亿元,增长32.1%,占重庆外贸总值的27.6%。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期间,“商务英语能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对具备商务英语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需求必将逐步上升。为了更好地满足重庆的区域人才需求,积极培养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是重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商务英语教师主要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于课程教学的老师只占少数。要助推重庆地区“一带一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问题不可忽视。

1信息素养的含义及要素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最初指的是“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构建问题解决方案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变化。我国学者陈坚林认为,信息素养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构成。这四要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也是狭义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理解、加工、整合的能力,也包括传递和创造信息、用信息交流和研究的能力。

2商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释义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2018年4月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应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这表明了教师信息素养在推动我国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在信息时代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在2020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教育部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数字化信息素养解释为:能安全、负责、恰当地使用数字工具、技术和设备,明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分析、整合、评估、管理和传递信息和数字资源,支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工作和沟通。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信息素养,鼓励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学习、交流,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与素质。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商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指的是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获取商务英语教学所需的信息和数字资源,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并创新性地应用于专业教学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与素质。

3“一带一路”倡议对商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诸多国家与地区,国情错综复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与我国大相径庭。要想在这些国家与地区找到商务契机,必须深入了解掌握不同国家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各类商务信息,这必然是对国际商务人才信息素养的一大挑战。要培养能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教师需要满足不同层面的信息素养要求,尤其是在信息能力方面。3.1教研意识信息化。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发展的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完成商务英语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意义,能够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国情现状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确保输入的商务英语新知识能够适应新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东盟成为重庆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对东盟实现进出口1086.7亿元,同比增长43.2%。而对中东欧、俄罗斯、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51.3%、29.7%、46.2%。那么,重庆地区的商务英语教师应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盟10国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贸易现状,尽可能地获取这些国家相关的信息与数据资源,并将这些信息素材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更好地服务重庆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工作。3.2教学资源信息化。3.2.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获取教学资源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建的知识储备库,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类可被利用的条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商务英语教师应能够熟练地利用各检索技术和检索系统在各类网站、数据库、资源库等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检索,进而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与材料。一方面,这些补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从不同层面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纸质教材出版时间较长,某些商务知识教学内容会跟不上时展的变化。随时更新的数字化信息与时俱进,可以及时替换相对陈旧,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教材知识时效性差的问题。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些不断加入“一带一路”经济圈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相关信息必然是商务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随时关注,不断更新的教学素材。在互联网上搜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相关商务资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数字化信息时,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可用性。这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鉴别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高效地找到可靠的信息源进行信息搜索与选用,才能避免因信息问题而误导学生。中国“一带一路”网(www.yidaiyilu.gov.cn)之类的政府官方网站、新华网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频道(www.xinhuanet.com/silkroad)、“一带一路”数据库(www.ydylcn.com)等都可以成为商务英语教师获取相关数字化教学素材的优质信息源。3.2.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加工利用不同信息渠道与方式获取的数字化信息素材庞杂无序,商务英语教师需要仔细地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等一系列筛选工作,才能留存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度高的知识。教师再根据既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将信息素材编辑、加工,生成最终的教学信息,满足相应的教学需求。数字化信息通常以文字、图形、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来表现。文字、图形、图像信息的处理加工相对简单,教师只需熟悉电脑或手机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就可以完成;但声音和视频素材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常用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的操作知识,能够利用AdobeAu-dition、爱剪辑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剪切、截取、合并、添加字幕等多种剪辑功能,对选取的音频、视频片段进行重组编码,制成教学所需的新信息内容。3.2.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传递与呈现数字化信息以何种形式传递、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这是商务英语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内容丰富的课件、动画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沉浸式地学习、理解并吸收商务知识。课外的碎片化时间段内,商务英语教师可通过“泛在式”移动学习模式,依托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微课”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随地不断反复观看微课,消化难点和易错点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传统教材着重分析东、西方国家在商务文化方面的差异,甚少关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对于重庆地区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而言,这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急需补充和丰富。针对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东盟国家及贸易合作关系处于上升阶段的其他国家,商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生动形象地将相关国家的商务文化知识点充实到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内容中,以满足区域化人才培养的实际知识需求。在智能教学环境下,微课、慕课等信息传递形式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微课片段用时较短,但内容精简、主题突出。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维信息整合的能力,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由教师真人出镜拍摄或选用“Camtasia”(喀秋莎)等微课制作软件录制微课视频,再对其进行复杂、细致的后期技术剪辑,方能创作出精美的教学微课。微课制作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娴熟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粗糙,难以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效度。3.3教学模式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够促使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商务英语教师应掌握一些常用教学信息工具的操作知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软件、手机APP等搭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加强线上、线下联动,从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除了课堂上的答疑解惑,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QQ、微信等工具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便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云班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之类的网络学习平台能为教师提供学习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适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重庆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必须自觉提升信息素养,能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工具,积极制作凝聚教师智慧结晶的多媒体素材,不断地更新、丰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信息资源,以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和能力的稳步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商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要从教师的自我学习做起,还需要教师团队的合力来增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相互学习,同时学校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

参考文献

[1]重庆海关.2019年重庆外贸进出口增长11%.[EB/OL].(2020-01-21)

[2]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6):6-14.

[3]Zurkowski,P.G.TheInformationService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Priorities[M].WashingtonD.C.NationalCommissiononLibrariesandInformationScience,1974.

[4]戴炜栋,王雪梅.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6):8-13.

[5]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39-142.

[6]吴熙.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7,(2):113-116.